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装配工年度总结

装配工年度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17 20:43:47

装配工年度总结

装配工年度总结例1

1.引言

每年我国新增的建筑面积超过15亿平方米,排世界第一[1],但高产量却存在诸多问题。我国正在大力提倡发展装配式住宅建筑。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现浇建筑,有诸多优点。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角度来研究装配式住宅,是为了纠正人们对装配式住宅成本投入的错误认识,推动装配式住宅的进一步的开发与建设。

2.装配式住宅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2.1装配式住宅全寿命周期成本概念

装配式住宅全寿命周期成本是指装配式住宅在整个寿命周期内所消耗的总成本,包括一次性投入的建造成本、使用期内的运行维护成本、以及最终处置成本[2]。

2.2装配式住宅建造阶段成本

装配式住宅的建造成本包括工厂的前期勘察设计费用、工厂预制费用(含固定资产摊销、原材料购置费及人工费)、构配件运输费用以及现场安装施工费用(含人材机)等。

2.2.1项目南区(装配式住宅)基本情况介绍

项目南区总建筑面积达40982.32平方米,施工范围为3层地面板以上部分,均为预制装配式叠合剪力墙(PCF)结构高层住宅,预制装配率达30%。

2.2.2装配式住宅建造阶段普通砼构件与PC构件的价格对比分析

2.2.3北区A2#楼为模型(计算现浇与PC预估差异值)

A2#楼主体结构建造阶段,将现浇的墙、柱、梁、楼梯等构件工程量替换成PC构件进行成本估算,普通现浇式构件总计5790043元,PC构件总计9719300元,总价差约为3129257元,再除以A2#楼的总建筑面积,可得以PC形式的住宅建造成本单方比传统现浇式高出约400元/m2。

2.3 装配式住宅使用阶段成本分析

2.3.1装配式住宅使用期内能耗成本

能源消耗成本是指在能源使用方面所花费的费用,包括供暖成本、制冷成本、照明成本、通风成本等。在住宅建筑能耗中,供暖和制冷能耗占有最大比例,降低供暖、制冷成本可以通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空调设备和系统的用能效率来实现,建筑围结构的保温、隔热主要依靠建筑保温材料来实现[3]。

2.3.2装配式住宅使用期内维修费用

装配式住宅的维护成本主要用于计划性和零星的维修措施费用,即基本的小修费用。因为装配式住宅在设计和施工阶段采用了较好的建筑构件、节能措施和设备,所以维修费用较小。而传统现浇式住宅维护费用主要用于住宅使用中逐渐出现的质量问题,常表现为临时的故障性维修[4]。后者单次维护成本不一定高,但其维护成本逐年递增速率要比装配式住宅更快,使用期限越长出现的问题越多,维修频率将越高,维修成本也越大。因此在维修费用方面装配式住宅体现了很大的优越性。

3.降低装配式住宅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建议

(1)PC项目未能从全局角度完成项目的策划工作

工业化建筑模式不同于传统建筑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将技术和管理路线前期化。因此,在项目的策划阶段即需用全局思维来统筹设计、生产、安装之间的关系。设计单位必须与构件厂家、施工单位密切配合,在设计阶段就清楚了解不同技术方案对模具投入、生产效率、运输方式、安装速度、成品质量的影响。

(2)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相互独立对PC住宅造价的影响

在我国,PC建筑的设计、构件生产、施工安装的企业基本是独立的,低效率、低配合度、重复缴税和各企业不同的税率的问题导致PC建筑造价一路水涨船高。建筑工业化发展必须将PC整个模块系统整合,增强联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一体化经营模式。这样的模式可大幅度减少多环节管理费用,连同税金差异可降低约5%~20%的建安成本。

4.结论与展望

通过具体案例得出国内预制装配式住宅的建造成本实际高于传统现浇式成本的结论,并对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然后又分别对使用期间成本和处置成本进行了分析,得出装配式住宅建设成本虽高,但在住宅运营维护阶段后几年得到节能回报,预制装配式住宅成本在全寿命周期的成本与传统现浇式住宅成本基本持平,甚至略低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建筑节能要抢抓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机遇[J].居业,2013(4).

装配工年度总结例2

众所周知,飞机的结构是十分复杂的,那么为了保障飞机的安全性则要特别注意飞机在装配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其管控的严格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飞机的在装配前阶段、装配过程中以及完成装备后的各个环节大量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准确性。而飞机装配质量管理的基础正是装配各个阶段数据有序、合理、完整的汇总。

 

1 飞机装配过程特点

 

飞机装配十分复杂,其重点为装配生产,主要是以离散式制造为主。一般来说,研制一架飞机到试制再到批产,历时周期长,耗费资金大。所以,加强装备过程的质量管理,提高执行能力,缩短周期时长,对飞机制造业有很大影响。与其他离散式制造业相比,飞机装配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1 构造复杂,变更频繁

 

飞机装配中最重要的数据是MBOM(制造BOM)和AO(装配指令),每架次具有唯一的MBOM值,其因构型变化。飞机制造过程中工程的更改十分频繁,例如:ARJ21机头每年就有上千份的更改,即使在AO已经下发到现场的情况下,仍然可能出现指令更改或使用AAO(先行装配指令)形式的更改。所以,MBOM和AO架次的有效性和更改一致性是十分难以控制的。

 

1.2 装配周期长,计划繁琐

 

飞机制备工艺过程复杂,程序多,跨度长,在执行计划的阶段会经常出现异常的情况,且由于层次多极化,每年度的汇总计划到日常工作计划,具有逐级解析的特性,这样的长周期。多层次的配置过程,就需要有关人员对工程全过程进行全方位、多粒度(架次/工序/工位)、多视图的监控,其中多视图包括时间、质量、物料三方面。

 

1.3 装配工艺容易出错

 

飞机机件配置设备多且复杂,且具有动态多变性。要想组装好飞机的大部件,则其中的种类较多的零部件则不能够忽视。由于物料的来源多,因为其使用的工序与阶段不同,所以部件的配送时间不一,配送次数较多,总体来说是按照架次进行配套,但是小组件则是按照要求进行批次配套;在此过程中,对于配件的齐套性要求很高,如果出现所列清单中的零组件不能全部配套齐全,AO则不能开工。不仅如此,由于随着设计的更改,组件配套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相应的MBOM则频繁更改,从而使得配套关系频繁更改。

 

2 飞机装配过程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与实施

 

2.1 工艺质量

 

在飞机的工艺设计阶段,所体现的质量一方面是指飞机工艺设计阶段设计、要求的工艺质量能力;另一方面飞机工艺装配过程中本身的质量。工艺设计质量即飞机工艺设计阶段设计、要求的工艺质量能力,对于飞机的工艺设计是一个综合考虑与优化的过程,这主要受到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本与其所具备的工艺条件的影响。企业一般会采取实验与试配的方法来进行对工艺质量的检测。工艺设计具体包括:飞机装配工艺方案的完善;工艺参数指标的设定;工艺装备的合理选择;操作人员结构的合理性;制定总体检验计划及工序检验。

 

而飞机设计过程中本身的质量,则是通过飞机装配方案、工艺装配图纸、工艺装配技术指令等方面体现出来的。这就需要对技术工艺设计以及装配指令的质量严格把控,具体审核内容包括:装配制造工艺的良好性;飞机装配前的实验数据整理;工艺文件是否齐全准确。

 

2.2 制造设备质量

 

飞机装配前制造设备质量的检验主要包括:机床、工装设备、装配夹具的质量状态、精确度、原材料的质量检验等方面。为防止制造设备的寿命与安全性,企业需要设定周期性的制造设备检验计划,并进行日常的维护与保养工作。在设备满足装配要求的情况下再开展装配工作。

 

2.3 装配质量

 

飞机装配的基本单元是工序,工序质量的控制对于飞机装配过程质量管理是关键。在对具体计划有了深入了解后,要着重以每个核心工序为切入点,设置相应的质量控制点,其指标设定一定要严格、详细、准确。

 

2.4 装配完成阶段的质量

 

装配完成阶段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为:分析、评价、总结、归档。总体来说制造后的质量管理主要为数据的收集整理。质量数数据文档的建立工作任务较重,数据量庞大,在人为手工归档整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差错。由数据统计得出制造后的质量管理分析结果,企业可根据此报告对装配完成阶段的质量进行评估。数据统计的周期可以是年周期、月周期,根据时间段的数据整合,结合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建立好飞机装配过程管理的记录数据基础。

 

2.5 控制模型管理

 

我国飞机装配企业逐渐的开启信息化模式,在制造过程管理的信息系统中,功能管理和过程管理是两个主要展开方向。企业质量管理控制的结构可看为一个金字塔结构,以生产装配执行层为基础,管理控制层为过渡,最高至计划层。这样的控制管理模式将飞机装配质量管理过程很好的分为了三个阶段:一是生产装配前的质量准备工作以此来提供装配过程中技术与管理上的所需条件;二是生产制造阶段主要担任的检测、质量数据采集、系统过程控制等的质量执行过程;三是生产制造后需要交付的质量资料包以及售后质量跟踪质量追溯等的相关总结、考核与反馈工作。

 

3 结束语

 

装配工年度总结例3

从目前我国的工程机械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工程机械总类主要包括土石方机械、路面机械、起重机械以及日常一般机械,这些机械设备为我国的劳动生产做出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铁路、公路、商业建筑设施等),工业领域的建造,非民用设施等,无不需要工程机械的帮助,其就像我们人类隐形的第三方臂膀,更加强壮,更有价值。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层面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人们不再仅仅满足现有的水平,相反他们希望能够获过得更加高要求的东西——高工艺的建筑,方便简洁、效率高、耐用的机械产品,而现行的工程机械远远不能满足该需求。对此,笔者认为,目前首先需要有效地引进国外在该领域的高超技艺,了解他们工程机械的优点,其次,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学习这些有利用价值的知识,结合目前国内的现有形势,开发出自己独有的工程机械体系,促进自身各方面的发展。

以下是笔者通过对多年知识的总结,对装配线传输设备的内部结构的阐述和一定程度上的见解,具体如下。

1牵引支撑地下自动返回式

1.1内部结构特点

根据目前的资料分析,装配线设备现有的运输形式主要有板链式输送机和单链牵引轨道支撑小车(地拖链)。其中,板链式输送机的主要结构有:动力设备、动力传输主轴、涨紧装置、涨紧轴总成、传动轴支架、涨紧轴支架、中间机架、头部地坑钢结构、尾部地坑钢结构、中间盖板、地坑盖板、导轨、头轮总成、中间段、电控系统、紧急停止装置及警报装置等,而单链牵引轨道支撑传输形式的结构变化较少,整体结构也大致相同。

1.2运行特点

牵引支撑地下自动返回式传输设备一般只适合在速度较慢,所承受的负荷较重的情况之下运行,因此相应的传动模式有间断传动和不间断传动(相较其他的传动方式运行比较稳定,自动集成化水平较高,完整性较强),一般运用在生产数量大的工业企业,例如:汽车制造业的生产之中,运用到的主要就是这种返回式传输设备。由此来看,该形式的传输有以下优点——减少了整体的地面使用面积,降低了整体的生产成本,结构的灵活度得到了增强;但是同时,增加了整体的制造成本和再制造难度。

2牵引支撑地面自动返回式

牵引支撑地面自动返回式的结构和单链牵引轨道支撑小车比较相似,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支撑台车的运行方式,其与前文中提到的地下返回形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其不仅具有上述的传动运行方式稳定、可靠的特点,同时具有比地下返回式的装配线设备低成本造价,因此一般被中小企业的生产企业所采用;另外,企业存在一些不便之处:当装配台车返回起始位置时是地面返回,必得占用车间地面面积、增加物流成本,同时也不适合对多分类产品实施柔性生产。

3气/电动台车地面返回形式

3.1结构形式

该类传输设备按照装配台车的驱动方式,分为电动马达驱动和气动马达驱动,其一般主要由装配台车、气/电动马达-减速机、供气管路/电气线路、供气站/电源、轨道等部件组成。装配台车的循环方式是通过行车、叉车将台车流转至装配线起始位置,或是通过环形轨道让台车沿着另一侧空车返回。其特点是在装配线轨道上,每台装配台车都安置驱动机构,行走过程中各台车位置相对游离。台车之间相对游离的位置,比较适应于多分类产品在一定范围内的柔性生产,而且基础施工简单。

3.2运行特点

由于装配线上各台车是处于游离状态,且每架台车都需要设置驱动装置。因此,必然要对各驱动装置提供相应的动力能源。并且每组台车都有动力单元,使用的故障率高,需要定期更换气动马达/电动马达。采用气动马达驱动时运行噪音大、同时在各相应的操作工位需要设置辅助气路系统。采用电动马达驱动时由于为轨道通电,不允许出现两根轨道短路现象,对接触表面的可靠性有要求,同时有安全防护的要求。另外装配台车返回形式是地面返回,必然要占用车间地面面积、增加物流成本。

4车间生产特点及设备选型

4.1工程机械总装车间特点

工程机械的零部件与汽车零部件相比要重很多,尤其象起重机吊臂结构件、挖掘机动臂结构件、平地机前车架结构件等,仅是工件本身总质量就已超过了2t,在组装成部件之后(如起重机吊臂总成)甚至达到了10t,并且构件本身的体积也相当庞大。因此决定了在工件搬运、吊装、流转的过程中,不得不借助起重设备,也决定了车间工件的存放面积。同样,在整机装配过程中,都得借助车间内的起重设备进行组装,工程机械无论土石方机械、起重机械等,其内部结构特点,决定了在整机装配时节拍控制相对松动。

4.2工程机械装配流水线设备选择

装载机产品型号种类繁多,车身的有效工艺支撑点的位置是前桥和后桥,流水线装配设备采用的是气动台车地面返回形式(直线轨道)。车身的有效工艺支撑点的位置是汽车底盘车轮,车身宽度受机动车行业标准规定,不管所承受的负荷是多少,各车型的宽度相差不大,所以工程机械流水线装配设备一般采用的是地下返回式双板链输送机[4]。

5结束语

总而言之,装配线传输设备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其关乎的不仅仅是工程总装领域的发展,更多的是我国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国民经济的又一次飞跃,国家的进一步繁荣富强。笔者相信,本文通过实际的数据分析对装配线传输设备的讲述,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充分了解其具有的所有性能是非常有意义的,也为后期装配线传输设备的设计探讨顺利开展做好了铺垫。希望对于文中的部分有效的建议,会给相关的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设计灵感,促进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蜂.装配线传输设备在工程机械总装中的应用[J].浙江科技,2010(8).

装配工年度总结例4

理顺装备档案管理布局结构

首先做到一点、一线、两块、三面。一点即装备档案管理中心点――教育技术装备办公室;一线即从档案柜和计算机文档形成一条立体交叉档案管理线;两块即城区和乡村;三面即中学、小学、幼教,点、线、面、块各有专责。其次做到科室档案建设系统化,制定并落实了科室和中小学装备档案管理岗位责任制。

实行文件资料分类归档

把文本档案分类装盒入柜,每个档案盒都有标签,便于查找和归档。我们把文本档案分别装入30多个专用文件盒。分别设有部级、省市级装备文件夹及建室标准和仪器、设备、器材标准,包括各年度省市和本市装备工作计划和会议要点、装备总结和工作汇报、方案等。也包含一些农远装备、图书装备、小科装备、“四室”装备、历年中小学功能室建设情况等。此外,还包括一些配备统计、装备投入等资料。

除文本建档外,还实现了计算机管理。装备办电子档案分别建有15个电子文档类别,与纸质文本档案相对应,包括规划(省规划、市规划和本市装备五年规划、农远规划等)、计划(省计划、市计划和本市各年装备工作计划)、总结(省总结、市总结和本市各年装备工作总结、加试、工程项目总结等)、方案(农远方案、各功能室装备方案、会议方案、活动方案等)和全市教育自然情况及功能教室建设情况、装备配置等详细数据。现在装备办公室存有教育技术装备文档800多种1 300份,电子文档600多种1 200多份,有些资料特别珍贵。

制定严格执行档案归还制度

新来档案资料要及时归档,档案资料用后要归到原文件盒里,做到装备文本来了有专位存放,查找随手可拿,填报表准确无误。通过档案规范化管理,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带动办公室其他方面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分类指导,加强基层中小学装备档案管理

在做好市级装备档案管理的同时,我们还通过制定装备档案目录指导检查,举办装备档案管理培训班和年终督导检查等形式,加强基层学校装备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在中小学校实行“三配套”管理

“三配套”即要求各学校管理队伍配套,规章制度配套,管理设施配套。仪器陈列表、实验目录、规章制度、仪器账目、资料软件、四室安全卫生、档案本身管理实现规范化。要求各校及时把新到仪器录入到长春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软件系统里,实现对全市教育技术装备的网上动态管理。“三配套”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建立,为装备档案管理提供了保障,使档案管理人员有章可循,责任明确,使榆树市装备档案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昔日的杂乱无章,计算机满桌面都是文件夹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规整、清晰的装备档案体系。

装配工年度总结例5

基本建设拨款额:

基本建设拨款额=基本建设投资额+新增为以后年度储备-动员内部资源

2.

单位工程概算值:

单位工程概算值=单位工程直接费+单位工程施工管理费+单位工程独立费用

单位工程直接费=∑(扩大分部工程数量×概算单价)

单位工程施工管理费=施工管理费标准×计算基数

单位工程独立费用=独立费用标准× 计算基数

3.

单位工程综合概算值:

单位工程概算值=∑(单位工程概算值+设备、工具、器具数量×预算单位)

4.

概(预)算单价:

扩大部分工程、分项工程每个计量单位的概(预)算单价=∑(工日数×工资标准)

+∑(材料用量×材料预算价格+∑(施工机械台班× 台班单价)

5.

基本建设结余资金:

基本建设结余资金=基本建设拨款合计+投资效果合计

6.

本年投资完成额:

本年投资完成额=基本建设支出合计-应核销其他支出-在建工程年初数-其他单位移交的未完工程

7.

以前年度拨款额:

以前年度拨款额=在建工程年初数+基本建设结余资金年初数

8.

机械配件资金定额:

机械配件资金定额=(上年度机械配件耗用额×计划年度机械设备台数×定额天数)/上年度机械设备台数×360

9.

应收已完工程款资金定额:

应收已完工程款资金定额=[全年建筑安装工作量×(垫付期+凭证流转期)]/全年施工天数

=[(全年建筑安装工作量-工程成本计划节约额)×(垫付期+凭证流转期)]/全年施工天数

10.

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直接费+间接费+独立费用+法定利润

或=预算成本+特种基金+法定利润

11.

预算成本:

预算成本=工程造价-特种基金-法定利润

12.

安全工程投资完成额:

报告期安装工程投资完成额=∑(实际完成实物量+预算单价)+(已完工程的基本工资×间接费用)

13.

建筑工程投资完成额:

报告期建筑工程投资完成额=∑(实际完成实物量+预算单价)×(1+间接费率)

14.

人工费分配:

某工区当日计时工人每工日工资=某工区当月计时工人工资合计/工区当月实际耗用工日总数

某成本核算应分摊的工资=该成本核算对象本月计时工人实际用工日数×该工区本月计时工人每工日工资

15.

工程实际成本:

本期已完工程实际成本=期初未完工程实际成本+本期施工费用发生额-期末未完工程实际成本

16.

工程质量合格品率:

工程质量合格品率=合格(含优良)单位工程个数(或面积数)/验收鉴定单位工程个数(或面积数)×100%

17.

工程质量优良品率:

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优良单位工程个数(或面积数)/验收鉴定单位工程个数(或面积数)×100%

18.

工程结算利润:

工程结算利润=工程价款收入-工程实际成本-工程结算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

19.

平行结转分步法:

某车间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本月生产费用+月初未完工产品成本)×产成品耗用本车间半成品数量/(本月完工半成品产量+月末本车间在产品折合半成品数量)

20.

未完施工成本:

(1)估量法

月末未完施工的预算成本=未完工程折合成已完工程实物量×该分部分项工程的预算单价

(2)估价法

某工序单价=分部分项工程预算单价×某工序的费用占预算单价的百分比

未完施工预算成本=∑(未完工程中某工序完成量×该工序单价)

21.

平均建设工期:

平均建设工期=全部建成投产项目建设工期之和/全部建成投产项目个数

22.

全员年平均竣工面积:

全员年平均竣工面积=全年完成的房屋竣工面积数量/全部职工年平均人数

23.

机械使用费核算:

某机械每台班实际成本=该机械每天(或机组、类别)本月发生费用总额/该机械每台(或机组、类别)本月实际工作台班数

某机械完成每一单位工程量的机械使用量=该机械每台(或机组)本月发生费用总额/该机械每台(或机组)本月实际完成工程量

某成本核算对象应分配的机械使用费=某机械完成每一单位工程量的机械使用费×该成本核算对象本月实际完成工程量

24.

返工损失率:

返工损失率(万分之几)=自年初累计返工损失金额/自年初累计自行完成工作量

25.

每百元建安工作量占用固定资金:

每百元建安工作量占用固定资金=全年固定资产原值平均余额/全年完成建安工作量×100%

26.

每百元建安工作量占用流动资金:

每百元建安工作量占用流动资金=报告期流动资金平均余额/报告期完成的建筑安装工作量×100%

27.

材料成本差异率: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额+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额)/(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额/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28.

施工管理费的分配:

某类工程(或产品,劳务)应分配的管理费=实际发生的施工管理费总额×某类工程(产品、劳务)成本中人工费/各类工程(产品,劳务)成本中人工费总额

某建筑工程成本核算对象应分配的管理费=建筑工程成本应分配的管理费总额×某建筑工程成本核算对象的直接费成本/各建筑工程的直接费成本总额

某安装工程成本核算对象应分配的管理费=安装工程成本应分配的管理费总额×某安装工程成本核算对象的人工费/安装工程的人工费总额

29.

附属企业成本计算的程序:

完工产品总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期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总成本/完工产品数量

30.

均衡施工率:

均衡施工率=一定时期内各单位时间实际完成工作量总和(超计划部分不计)/该时期内各单位时间计划工作量总和×100%

或=一定时期内各单位时间实际完成计划工作量百分比(超计划时只按100%计)/该时期内各单位时间之和

31.

竣工投产率:

竣工投产率=报告期建成投产项目个数/报告期施工项目个数×100%

32.

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

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报告期竣工的房屋建筑面积/报告期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100%

33.

建筑安装工人劳动生产率:

建筑安装工人劳动生产率=报告期自行完成的建筑安装工作量/报告期建筑安装工人平均人数

34.

大堆材料耗用数:

各工程本月实际耗用数合计=月初结存数+本月收入数-本月调出数-月末盘点数

某工程项目本月实际耗用数=该工程项目本月定额耗用数×各工程项目本月实际耗用数合计/各工程项目本月定额耗用数合计

35.

施工企业固定资产利用率:

每百元建安工作量占用固定资产=全部固定资产平均价值/本期完成的建安工作量

每元固定资产完成建安工作量=本期完成的建安工作量/全部固定资产平均价值

36.

施工企业成本利润率:

成本利润率=报告期实现的利润总额/相应的生产成本总额×100%

或=工程结算利润/已结算工程实际成本×100%

37.

施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施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自行完成工作量/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月平均人数=报告月每天实有的全部职工人数之和/报告月日历日数

季平均人数=季度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全年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38.

预收工程款:

预收工程款=本期(旬、半月)完成工程款-应扣还的预收备料款

39.

预付备料款:

工程备料款数额=[(年度建安工作量×主要材料比重)/年度施工天数]×材料储备天数

40.

施工企业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工程结算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

41.

施工机械利用率:

施工机械制度利用率=(报告期机械设备实际工作台日数/报告期制度台日数)×100%

施工机械日历利用率=(报告期机械设备实际工作台日数/报告期日历台日数)×100%

42.

施工机械完好率:

施工机械日历完好率=(报告期机械设备日历完好台数/报告期日历台日数)×100%

施工机械制度完好率=(报告期机械设备制度完好台日数/报告期制度台日数)×100%

43.

竣工工程全优率:

竣工工程全优率=(报告期竣工的全优工程个数(或面积数)之和/报告期竣工工程个数(或面积数)之和

44.

基本建设拨款:

基本建设拨款=基本建设投资额+为下年度储备资金-动员内部资源数

45.

单位工程概算造价:

建筑工程单位工程概算造价=单位工程直接费+施工管理费

单位工程直接费=∑(每一扩大分项工程直接费×扩大分项工程数量)

每一扩大分项工程的直接费=∑(预算价格×工料和施工机械消耗量)

人工费=相应等级的工资标准×∑工日数

材料费=∑(预算价格×材料消耗量)

施工机械使用费=∑(台班预算价格×施工机械台班数量)

46.

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造价:

设备及其安装工程概算造价=单位工程直接费+施工管理费+设备、工器具和生产家具购置费

47.

工程项目概算造价:

工程项目概算造价=∑单位工程概算造价

48.

建设工程的总概算造价:

建设工程的总概算造价=∑工程项目的概算造价+其他工程和费用

49.

施工图预算:

工程项目预算造价=∑单位工程预算造价+包括在该项目内的设备和工器具购置费+其他工程和费用

单位工程预算造价=单位工程直接费用+施工管理费+独立费+法定利润

单位工程直接费=∑(每一分项工程直接费×分项工程数量)

每一分项工程直接费=∑(预算价格×工料和施工机械消耗量)

50.

本年投资完成额:

本年投资完成额=基本建设支出合计-应核销其他支出-在建工程年初数-其他单位移交的未完工程

51.

应收已完工程款资金定额:

应收已完工程款资金定额=[全年建筑安装工作量×(垫付期+凭证流转期)]/全年施工天数

=[(全年建筑安装工作量-工程成本计划节约额)×(垫付期+凭证流转期)]/全年施工天数

52.

建设项目贷款期限:

建设项目贷款期限=用款期+还款期

还款期=贷款总额/[全年可用于还本付息资金数-(投资总额×年利率)/2]

53.

建设项目贷款总额:

建设项目贷款数总额=投资总额×[1+年利率×(用款期+1)/2]

54.

年度新增利润:

年度新增利润=(新项目增加的固定资产价值×投产后预计全年利润)/(原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新增固定资产价值)

55.

缩短还款期:

缩短还款期(月)=应交财政的基建收入用于归还借款金额/(借款总额/合同规定的还款月数)

56.

建筑工程投资额:

(1)单价法

建筑工程投资额=按预算单价计算的直接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法定(计划)利润

=∑(分部、分顶工程实际完成量×预算单价)×(1+其他直接费率)×(1+间接费率)×[1+法定(计划)利润率]

(2)工序比重法

某工序完成的投资额=该工序预算价值×该工序实际完成进度

=该工序预算价值×(该工序实际完成量/该工序预算工程量)

某工序预算价值=分项工程预算价值×该工序比重

某工序比重=(某工序耗用的工料费/分项工程工料费)×100%

(3)扩大单价法

建筑工程投资额=∑(扩大分部、分项工程完成额×扩大预算单价)×(1+其他直接费率)×(1+间接费率)×(1+法定利润率)

扩大预算单价=相关联分部、分项工程预算直接费之和/其中主要分部、分项工程预算工程量

(4)部位进度法

建筑工程投资额=单位建筑工程预算造价×单位建筑工程完成进度%

57.

安装工程投资额:

(1)一般计算公式

安装工程投资额={[(实际完成实物量×安装工程预算单价)+(已完工程基本工资×施工管理费率)]×(1+其他间接费率)}×(1+法定利润率)

=∑(实际完成实物量×安装工程预算单价)

(2)工程进度法

安装工程投资额=单位工程全部预算价值×单位工程完成进度%

(3)工日进度法

安装工程投资额=完成的定额工日×每工产值

完成的定额工日=∑(已完工的实物工程量×单位工程定额用工)

每工产值(每工工作量)=安装费/定额用工

58.

建筑安装工程造价:

建筑安装工程造价=预算成本+特种基金+法定利润

=直接费+间接费+独立费用+法定利润

建筑安装工程预算成本=工程造价-特种基金-法定利润

59.

未完工程成本:

(1)实物盘存法

未完工程实际成本=材料盘存数量×实际单价×(1+辅助材料预算定率)+估计投工工资

辅助材料预算定率=辅助材料预算总值/全部材料预算总值×100%

(2)减差计算法

未完工程实际成本=(已领用材料价值-工程材料预算总值×形象进度)+估计投工工资

(3)工序比重估计法

未完工程实际成本=经盘点核实的未完分部工程量×分部工程计算单价×(1-尚未施工工序作业的比重)

=经盘点核实的未完分部工程量×(分部工程预算单价×已施工工序作业占全部工序作业的比重

(4)追加用工估价法

未完工程实际成本=未完工程的盘点工程量×预算工料单价-[(估计工程返工需用工数×平均工资)+(估计追加消耗材料×材料单价)]

(5)比值计算法

未完工程成本=单位工程预算总成本×(实际进度-结算极限进度)×实际成本系数

实际成本系数=账面实际成本总额/(预算总成本×实际进度%

(6)约当产量法

未完工程成本=未完工程约当分部已完工程数量×分部工程工料预算单价

=(月初未完工程账面实际成本+本月发生的实际成本)×月末未完工程约当已完工程数量/(本月实际已完工的工程数量+月末未完工程约当已完工程数量

未完工程约当已完工程数量=∑(各未完工程实际完成分部工程量×该分部工程单价占扩大分部工程总价的%)

=∑(各分部分项完成工程量×各分部分项完成分项工序作业的比重)

=经盘点核实的未完工程数量×(1-尚未施工的工序比重)

60.

已完建筑工程成本:

已完建筑工程成本=∑(实际完成实物量×预算单价)×(1+间接费率)

61.

已完安装工程成本:

已完安装工程成本=∑(实际完成实物量×预算单价)+(已完工程的基本工资×间接费率)

62.

周转材料摊销:

(1)分期摊销法

周转材料每期摊销额=周转材料计划成本×(1-残值占计划成本的%)/预计使用年限

(2)分次摊销法

周转材料每次摊销额=周转材料计划成本×(1-残值占计划成本的%)/预计使用次数

(3)定额摊销法

本期周转材料摊销额=本期完成的实物工程量×预算规定的周转材料消耗定额

63.

施工机械使用费:

(1)机械台班分配法

某受益对象应分配的某种机械使用费=该种机械台班实际成本×该受益对象实用机械台班数

某种机械台班实际成本=该种机械实际总成本/该种机械实际工作台班总数

(2)完成产量分配法

某种受益对象应分配的某种机械使用费=该种机械单位产量实际成本×该受益对象实际完成产量

某种机械单位产量实际成本=该种机械实际总成本/该种机械实际完成工作量总数

(3)系数分配法

某受益对象应分配的机械使用费=该受益对象的机械费预算成本×(机械使用费实际总成本/工程的机械费预算总成本)

=该受益对象使用该类机械的定额总成本×该类机械使用费分配数

使用某类机械的定额总成本=∑(该类各种机械实际使用台班×各该种机械台班定额单价)

某类机械使用费分配系数=该类机械使用费实际总成本/使用该类机械的定额总成本

64.

施工管理费的分配:

(1)直接费成本比例分配法

某建筑工程应分配的施工管理费=(施工管理费总额/各建筑工程的直接费成本之各)×该建筑工程的直接费成本

(2)人工费成本比例分配法

某安装工程应分配的施工管理费=(施工管理费总额/各安装工程的人工费之和)×该安装工程的人工费

(3)两次分配法

建筑或安装工程应分配的施工管理费=(施工管理费总额/各建筑与安装工程的人工费之和)×各建筑或安装工程的人工费

某建筑工程应分配的施工管理费=(安装工程的施工管理费总额/各建筑工程的直接费成本之各)×该安装工程的直接费成本

某安装工程应分配的施工管理费=(安装工程的施工管理费总额/各该安装工程的人工费之和)×该安装工程的人工费之和

65.

基本建设物资需要量:

(1)按工程投资额计算

某种建筑材料的计划需要量=工程投资总额(万元)×每万元投资该种建筑材料的消耗定额

(2)按建筑安装工作量计算

某种建筑材料的计划需要量=建筑安装工作量(万元)×每万元建筑安装工作量该种材料消耗定额

(3)按实物工作量计算

某种建筑材料的计划需要量=实物工程量×单位工程量该种材料消耗定额

(4)动态分析法

某种建筑材料的计划需要量=(上期该种材料实际消耗量/上期实际完成工程量)×本期计划工程量×材料消耗增减系数

(5)按类似工程计算

某种建筑材料的计划需要量=类似工程该种材料消耗定额×计划工程量×调整系数

66.

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

工资含量包干金额=完成的建筑产品总产值×产值工资含量系数

产值工资含量系数=(核定范围内的工资总额/核定范围内的建筑施工总产值)×100%

67.

房屋造价:

房屋造价=报告期竣工房屋的价值(元)/报告期竣工房屋的建筑面积(平方米)

68.

建筑安装工程价款:

建筑安装工程价款=∑[(已完分部分项工程数量×预算单价)×(1+间接费定额)×(1+计划利润率)]/(1-营业税率)

69.

工程结算利润:

工程结算利润=工程价款收入-(工程价款收入×变动成本率)-固定成本-营业税金

=工程价款收入×(1-变动成本率-营业税率)-固定成本

70.

设计周期:

设计周期=全年设计项目总投资/当年完成设计项目投资

=全年设计项目个数/当年完成设计项目个数

71.

建设周期:

(1)按投资额计算

建设周期=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施工项目全年完成投资

=(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竣工单项工程与未开工的单项工程投资)/当年完成投资额

=施工项目中当年正在施工的各单项工程计划投资额之和/当年完成投资额

(2)按建设项目计算

建设周期=全年施工项目个数/全年建成投产项目个数

(3)按生产能力计算

建设周期=全年施工规模/全年新增生产能力

(4)按房屋建筑面积计算

建设周期=房屋施工面积(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平方米)

72.

单位工程平均施工工期:

单位工程平均施工工期=本期竣工同类单位工程工期之和/本期竣工同类单位工程个数

平均每百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施工工期=本期竣工同类单位工程工期之和/本期竣工同类单位工程建筑面积之和(百平方米)

平均每万元预算造价的施工工期=本期竣工同类单位工程工期之和/本期竣工同类单位工程预算造价之和(万元)

73.

竣工单位工程工期完成率:

单位工程工期完成率=(该单位工程实际工期/该单位工程定额工期)×100%

=(期内按定额工期如期和提前竣工的单位工程建筑面积之和/期内按定额工期应竣工的单位工程建筑面积之和)×100%

74.

实行工程承包合同面:

实行工程承包合同面=(报告期签有合同的竣工单位工程个数/报告期全部竣工单位工程个数)×100%

=(报告期签有合同的竣工房屋建筑面积/报告期全部竣工房屋建筑面积)×100%

75.

工程承包合同履行率:

工程承包合同履行率=(本期内如期和提前竣工的合同件数/本期内应竣工的工程合同件数)×100%

=(本期内如期和提前完成的合同的建筑面积之和/本期应完成的合同的建筑面积之和)×100%

=(本期内按合同如期和提前竣工的单位工程个数/本期内按合同应竣工的单位工程个数)×100%

=(本期内按合同如期和提前竣工单位工程建筑面积之和/本期内按合同应竣工单位工程建筑面积之和)×100%

76.

单位工程全优率:

单位工程全优率=本期评为全优的单位(或面积)/本期验收鉴定的单位工程个数(或面积)

77.

工程成本降低(或超支)率:

工程成本降低(或超支)率=[工程成本降低(或超支)额/预算成本]×100%

=[(实际成本-预算成本)/预算成本]×100%

=(实际成本/预算成本×100%

78.

建设成本率:

建设成本率=(建设成本累计/基本建设拨款累计)×100%

79.

施工面积:

月施工面积=本月新开工面积+上月转入本期施工的面积+前期停建本月恢复施工的面积

自年初累计施工面积=自年初累计新开工面积+上年末转入本年施工的面积+前期停建本年恢复施工的面积

期末在建面积=本期累计施工面积-本年累计竣工面积-本期停建面积

80.

计划年生产能力:

计划年生产能力=计划年初生产能力(包括上年末投资建设新增加的年生产能力)+[(计划期挖潜革新新增加的生产能力×(投产时期/全年工作时期))+基本建设新增加的年生产能力×达到设计能力百分率×(投产日期/全年工作时期)-报废的年生产能力×(报废日期/全年工作时期)

81.

单位投资新增生产能力:

单位投资新增生产能力=某行业本期新增生产能力(或效益)/某行业本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

82.

停缓建系数:

停缓建系数=(报告期停缓建项目个数/报告期施工项目个数)

×100%

=(报告期部分停缓建项目个数/报告期施工项目个数)

×100%+(报告期全部停缓建项目个数/报告期施工项目个数)

×100%

83.

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

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本期房屋建筑竣工面积/本期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100%

84.

建设项目竣工率:

建设项目竣工率=(本期竣工项目个数/本期施工项目个数)

×100%

85.

建设项目投产率:

建设项目投产率=(本期全部建成投产项目个数/本期施工建设项目个数)

×100%

86.

建筑系数:

建筑系数=(建筑物、构筑物占地面积+其他设施占地面积)/厂区占地总面积

87.

工程配套率:

工程配套率=(报告期交工单位工程中已配套个数/报告期交工单位工程总数)×100%

88.

配套竣工交验率:

配套竣工交验率=(实际配套交工工程项目数/计划配套交工工程项目数)×100%

89.

施工机械化程度:

施工机械化程度=∑(机械化完成的实物工程量×定额工日)/[∑(工人完成的实物工程量×定额工日)+∑(机械化完成的实物工程量×定额工日)]

×100%

=(机械化完成的各种实物工程量按人工定额计算的应用工日/人工完成与机械完成的各种实物工程量按人工定额计算的应用工日)×100%

90.

某工种工程机械化程度:

某工种工程机械化程度=(某项工程机械化完成实物工程量/某项工程完成的全部实物工程量)×100%

91.

综合机械化程度:

综合机械化程度=∑(各工程机械和人工完成的总的实物工程量×各该种工程的定额工日系数)/∑(各工种工程机械和人工完成的总的实物工程量×各该工种工程的定额工日系数)×100%

定额工日系数=某一单位工程量的定额工日/标准的单位工程量的定额工日

92.

生产装备率:

生产装备率=(本年全部机械设备平均价值/本年自行完成工作量)×100%

施工装备率=(本年施工机械平均价值/本年自行完成工作量)×100%

93.

建筑机械能力利用率:

建筑机械台班能力利用率=(实际完成台班产量/定额台班产量)×100%

建筑机械年生产能力利用率=(实际完成年产量/定额年产量)×100%

94.

装配化程度:

装配化程度=(装配化施工的建筑面积/施工的全部建筑面积)×100%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装配化程度=(报告期采用装配化施工(或竣工)的房屋建筑面积/报告期施工(或竣工)全部房屋建筑面积)×100%

95.

每百元机械设备净值完成的建安工作量:

每百元机械设备净值完成的建筑安装工作量=(报告期自行完成建筑安装工作量/报告期机械设备净值)×100%

96.

建筑工人劳动生产率:

每一生产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工种工程实际完成工程量/完成该项工程生产工人平均人数(包括辅助工人)

施工单位全员劳动生产率=自行完成工作量/(全部职工平均人数+参加本企业生产的非本企业人员平均人数)

装配工年度总结例6

日产能达300台,X2投产达到20JPH,X7劲越投产达到16JPH。

工作一:优化车辆各区域的周转,产能持续提升

首先,针对装配线,确保线上车辆装配顺利,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避免生产线停线及后续次生问题的批量返工;确保线上装配质量稳定,由质量科、工艺科牵头,现场质量工程师对前期装配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传达至员工并开展现场培训,工艺工程师对员工装配过程是否规范进行严格稽查,对未按照OIS卡操作的员工及时纠正。其次,针对下线转间,由工艺工程师及时联系开发技术人员协调解决,确保车辆能正常启动、不影响车辆过检测线;由质量工程师对影响转间的问题进行梳理、编制《影响转间问题汇总表》,及时落实相关部门责任人并进行整改;对于整车淋雨漏水问题,总装工艺工程师、涂装工艺工程师共同参与,成立漏水整改小组,对漏水点及时梳理,并组织召开专项会议,及时落实责任人整改。再次,针对调试线,由质量工程师、试车班长牵头,开发中心支持下对整车动态异响问题及时分析,解决各类影响入库的质量问题;由质量工程师针对入库问题梳理,编制《影响入库问题汇总表》,同时每周四召开专项会议,及时落实责任人跟进整改进展。

工作二:优化管理,实现一区、二区柔性生产

9月总装厂A班第一次于二区生产线联线生产X2车型,B、C班骨干员工跟线检查装配质量与工艺操作,在质量第一的原则下,顺利完成生产任务。每个班组都对车辆做了详细记录,若后续流程出现问题,保证其可追溯性,避免问题的批量发生,并对应做出整改措施。

总装厂组织原本主要负责X5、X7生产的A班开始进行X2车型培训。首先,各班组组织员工到二区了解新的生产线与新的车型。班组长在了解本班对应X2车型的具体工序后,根据二区生产计划,做出各班的X2车型培训计划。各班根据培训计划,让员工熟悉OIS卡操作理论,观摩B、C班现场实际操作。班组长和备手先到二区进行操作培训,再依次安排员工到二区进行OIS卡操作理论学习及操作培训,让员工结合操作提升作业熟练度,保障工艺要求与装配质量,之后进行OIS卡理论考试,达标后再安排全员进行第三轮实操培训,最后,安排了A班到二区联线生产,圆满完成生产任务。

为加强人员调配柔性,减少因人员异动造成的损失,总装厂将各个班组打造成能熟练各车型装配的全能班组。E323车型量产时,安排目前负责二区生产的B、C班到一区进行培训,在这两次车型培训中,摸索出一套合理、高效的新车型培训流程。

工作三:推进生产率改善平台建设,促进生产率的提升与改善

总装厂积极推进生产率改善平台工作,发动员工踊跃提出效率提升好点子,向公司申报效率提升案例53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10项。 如总装厂组织物流部、质量部、中联E36 KIT件拆包装及防护要求现场实物进行评审,对KIT物料摆放做定置方案,且要求各班组对上线KIT件摆放进行监督检查,X2 634个KIT件,未拆包装率由14%下降为3.47%,每天KIT件质量问题由50-60例降低到0-5例;X2适当降低油冷器进出油管总成的编织层密度,使得装配时油管易拉开,验证50套效果很好,缩短油冷器安装时间至45秒左右;开发平板类便携式匹配设备,与主机之间无线连接,优化匹配程序,减少工时及员工劳动强度,工时降为40s,并且提供一备一用,减少停线时间。

工作四:制定设备详尽的使用、维护相关规范,达成了员工懂操作,会保养

二区逐步投产,引入了许多的新设备,为了能让操作工更好的使用,必须配备相应文件标准用于指导操作工规范操作,总装厂设备工程师悉心请教厂家人员,结合自身经验,对设备编制操作规程、保养操作标准、清洁润滑标准等一系列操作维护文件,组织审核评定完第一时间进行现场展示,让操作工能够有章可循并及时有效的对设备进行规范操作,保障了一台台整车的持续输出。设备相关文件标准已现场展示,但员工单靠指导文件不能全面了解设备结构性能,也就不能更充分的发掘设备的功能,对此,总装厂邀请厂家人员对所有班组进行相应设备维护培训,落实到操作设备的每一个员工,重点讲解设备的结构,操作维护以及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安全事项,帮助操作工熟悉了解设备,甚至能处理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常见故障,为一台台设备插上有力的双翼,蓄势腾飞。

工作五:降低瓶颈工序和故障多发点影响,设备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二区投产,新的环境、新的设备,伴随着产线的运行,期间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暴露出很多缺陷隐患,为了保障不出现设备故障影响产线运行,总装厂安排机修班实行定人定点,专人值守产线进行巡检工作,期间更是要求设备厂家全程跟线,发现故障机修厂家联合及时处理,并准确记录故障情况,建立起故障数据库以备后续故障再次发生有据可查,过程中机修通过对故障处理以及对厂家进行请教,机修人员的维修技能也在不断的成长提升,设备的故障隐患也在一点一滴进行消除,极大的保证了设备的综合效率,为二区生产竖起了坚强后盾,保驾护航。

工作六:开展标准工时培训

标准工时就是在标准工作环境下,进行一道加工工序所需的人工时间。通过标准工时,可以合理的进行工艺改善、设备改造,合理的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价值,通过对标准工时的培训,总装厂全面开展标准工时的建立,对陆风X2进行工时测量,工程师对各工序进行视频拍摄,后再将视频中的动作进行详细的分解,依据模特法计算出该动作的标准工时。在进行标准工时的测量中,通过对各工序视频拍摄及分解,所有人员都对班组的工序更加了解,都清晰的认识到了班组的瓶颈工序。标准工时的建立可以为总装生产节约更多的人力物力,提高生产的效率,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二、稳质量,创新管理、增强意识,质量稳步提升

X2千台缺陷数从投产时的1075降至259,下降幅度76%,X7劲越从投产初期的599下降至167,下降幅度72%,整车AUDIT X2从投产初期的189下降至63,下降幅度67%,X7劲越从投产初期的87下降62,下降幅度29%。

工作一:将外观质量问题前移控制

为了提升X2整车油漆质量水平、结合公司开展 “100奋”专项提升行动,总装厂成立整车磕碰划伤攻坚小组,对影响整车千台油漆磕碰划伤问题进行梳理分类汇总,对油漆问题进行专项攻关。针对整车发散油漆磕碰质量问题,总装厂搭建整车油漆车辆对接评价机制,由厂领导带队,质量科策划组织装配/调试线线长、各班组长、相关工艺质量工程师每天对接一台CAL线整车,针对检验提出的典型油漆质量问题,要求班组长将问题带回班组,带动全员一起参与油漆磕碰问题下道工序为上道工序负责,使员工主动发现上道工序遗留油漆质量问题,将问题前移控制。厂领导深入现场,针对线边产品架上的X2零部件进行油漆质量进行检查,及时要求班组对前保油漆缺陷进行标注及隔离,通知质量验证科/采购STA相关人员进行对接处理,同时要求采购对线边及库存进行100%排查,对X2前保油漆故障件进行隔离。

工作二:确定新品三定方案

随着E323,E33车型投入生产,新车型的生产对总装厂的现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车型带来了大量新物料,为保证厂区现场美观、减少员工拿取物料的劳动强度同时降低质量风险,总装厂开展一区与二区新一轮“三定”工作。总装厂在接到物料“三定”任务后,首先将本班组涉及的不同车型的所有物料汇总,需要确认各物料的大小,每台车需要使用的数量,判断是否需要使用专用物料架,是否需要上KIT小车,确认应使用的物料框的大小,现场应放置物料数量等信息。工程师再对现场的空间进行确认,制定出可以放置专用产品架及通用产品架的位置,最后绘制现场物料架的布置图,此布置图与物料汇总一起便形成了“三定方案”。三定方案完成后,需要经过总装厂、物流部、中联物流与班组的会签,各方对此方案进行讨论、修正后再通过。现场按三定方案进行投料、摆放、用料,后续发现新的问题,再对三定方案进行修订。

工作三:加强工具自主维修提升能力

总装厂建立二区工具维修站,在维修过程中,工具维修人员不仅对工具故障进行修复,同时对工具其他配件是否存在损坏隐患进行检测,如发现工具配件状况不佳或内部清洁度不足,及时对工具内部进行清洁、保养,有效避免同一把工具反复维修,同时不断提升自主维修能力及创新能力,针对易损配件进行拆解分析,找出损坏原因,及时攻破。以前10.8V电枪齿轮箱损坏都是整套更换,经过维修人员长期研究发现可拆开单个配件更换里面损坏的小物件,而这些小物件都是从那些以前损坏更换下来齿轮箱上拆解得来,这样形成废弃配件的二次利用,大大减少公司维修配件购买费用,提高工具的使用周期。之前测力扳手头部打滑,无法测力,都是直接报废处理,维修人员拆开故障部位后,发现内部是一个齿轮方榫头加左右各一个拨片组合在一起的,而打滑原因是齿轮及拨片磨损后出现无法受力,现已根据扳手型号购买一批配件进行更换,大大增加工具的使用周期,节约工具购买成本,提高了工具的精确性,保障了产品质量稳定。

三、强队伍,发展为先、职工为本,构建和谐工厂文化

工作一:积极组织员工参加劳动技能竞赛

4月16日由南昌县总工会主办、南昌县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协办、江铃汽车集团承办的2017“中国梦、劳动美”走进江铃“五一”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正式开幕,此次技能大赛共有竞赛项目7项,X7装配技能竞赛是项目之一,总装厂积极员工参加比赛。此次X7装配技能竞赛培养了多名跨班组的装配能手,达到了以赛促学、打造高技能、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的目的,为之后三期投产员工队伍的优化配置奠定基础。

工作二:开源节流,降本增效

总装厂一直非常重视合理化建议的收集工作。为了动员全体职工都来参加这项活动,总装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利用各种形式向职工群众宣传合理化建议的作用、意义和先进典型。同时将活动重点放在班组,使合理化建议活动同班组建设工作相结合,成为班组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常组织员工进行合理化建议培训,提高合理化建议的含金量;每月主持召开厂内部合理化建议评审会,对当月合理化建议进行认真分析、筛选分类、研究评估,要求做到描述严谨准确,创效计算精确。截止2017年三季度,总装厂共提交合理化建议975条,创效144余万元。

工作三:关爱员工,员工快乐工作

2017年支部共有5名员工子女如愿进入大学校园,支部一直对员工子女就学情况高度关心,组织开展金秋爱心助学活动,厂领导亲自将助学金送到员工手中。

总装厂员工王琪因脑溢血,不幸去世。王琪尚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作为家里经济支柱的他的离世,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厂领导了解到情况后,立即组织策划开展募捐活动,号召大家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伸出援手,帮助这个困难的家庭度过难关。正是在大家极大热情地参与下,最终共筹集善款25330元。

工作四: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丰富员工生活

2月,总装厂组织开展“猜灯谜”活动。活动前,总装厂进行了精心准备谜题400道,内容涵盖字谜、人物谜、地名谜等,内容丰富。猜对灯谜的员工高高兴兴地拿着字谜题去领奖,没猜对的员工从活动中也获得了无穷的快乐,活动就在这样喜庆、欢乐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厂部组织全体女职工开展“三八”妇女节趣味比赛活动。比赛项目趣味性十足,竞技性强,涵盖了滚轮胎、乒乓托球及跳绳。活动得到全体女职工的积极响应,大家都是踊跃参与。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女职工们都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妇女节。

在第39个植树节到来之际,支部响应公司的号召,提升员工自觉爱护花草、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于3月9日,以党员活动日形式,组织党员积极投入到公司的活动当中。

为了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加强青年员工间的沟通交流,5月4日总装厂组织召开了五四青年座谈会,会议由团支部书记黄雄主持,厂领导及青年代表30余人参加,同时还邀请了南昌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朱丽敏做经验交流。

6月30日,总装厂党支部联合直属机关党支部联合开展“向党的生日献礼”志愿服务活动,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装党支部挂点领导尚丽参加活动。此次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搬运 X2的生产物料及产品架,提升生产效率,减轻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全体党员同志精神饱满、士气昂扬,大家分工明确、密切合作,顺利完成各项工作。

8月4日,支部承办的公司首届”活出你不凡”职工运动会”总装杯”指压板比赛在总装一区如期举行, 活动项目新颖、有趣、让人耳目一新,大家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9月总装厂策划组建“总装足球队”,全体员工积极响应、踊跃报名,最终从46名报名员工中最终筛选出18人,球队正式成立,最终在采购杯踢球比赛中获得季军的好成绩。

装配工年度总结例7

0 引言

随着通信行业基础设施的广泛建设,通信行业市场管理逐渐趋于正规化,在现有的竞标模式下,如何能在竞争激烈的通信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了各个供应商首要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重点对通信机房中的直流配电柜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在满足行业标准要求功能的前提下,提高了直流配电柜结构的通用性,使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成为了可能。

1 总体方案设计

1.1 设计方案分析

低压直流配电柜主要应用于通信局站传输设备机房内机列的端首,为本列通信设备进行直流电源分配和故障告警,其结构在满足行业标准要求性能指标的前提下要满足以下要求:

(1)配电柜组装零部件要具有高度互换性,减少生产物料种类;

(2)单元结构的配置灵活可靠,要满足不同容量单元的安装;

(3)铜排的选取要满足配电柜载流量的要求;

(4)耐电压水平:带电回路两导体之间及任一导体与机壳(或地)之间的耐电压水平不小于1000V(DC),1min不击穿、无飞弧;

(5)绝缘电阻:各带电回路与地之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0MΩ,试验电压为500V(DC);

1.2 总体布局设计

通常一台低压直流配电柜由柜体、内部安装件、铜排、断路器以及告警单元五部分构成。那么本次结构标准化设计的内容就包含柜体设计、内部安装件设计、铜排设计这三部分,现以相同高度600mm宽的直流配电柜为例进行设计。

1.2.1 柜体设计

常见配电柜的柜体有焊接式和拼装式两种,本次设计的重点在于提高配电柜结构的通用性,减少零件管理的成本,因此按照拼b式机柜结构进行考虑。

既然两种尺寸的拼装柜体仅在深度方向上不同,那么我们可以考虑将不涉及深度尺寸的角部立柱、门板和上下包板作为一种标准化的零件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备货,所有的拼装式机柜角部立柱、门板和上下包板都一样,这样每次只需要加工上下盖板、侧条和侧盖板这三种关系到机柜深度的零件就可以完成一台电源柜体的组装。

1.2.2 内部安装件设计

要提高直流配电柜的通用性,那配电柜内部的安装尺寸、结构形式和装配方式必须统一。该类电源的内部结构形式统一按照中间安装熔丝或空开、两侧进行走线的结构进行设计,中间熔丝和空开的安装尺寸都按照300mm宽度进行设计,那么两侧的走线宽度也就确定了。

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安装板的设计,以往配电柜中不管多少分路都设计一块分路安装板,那在实际的生产中我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不同分路的配电柜我们都必须重新设计它的分路安装板,如果客户对分路进行了调整那我们已经加工的分路安装板就只能报废处理。现在通过标准化设计我们将分路安装板做成标准20mm宽的窄板,在客户选用不同分路时,我们选用不同数量的标准窄板再配合DZ47型材导轨,就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安装也比较方便。

1.2.3 铜排设计

铜排的设计所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必须满足载流量。从实际使用的情况来看,机房内单台配电柜的电流总输入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个是400A以下,另一个400A~630A。按照常用单层铜排载流量计算方法:

40℃时铜排载流量=排宽*厚度系数

厚度系数:母排12mm厚时为20;10mm厚时为18;8mm厚时为16;6mm厚时为14;5mm厚时为13;4mm厚时为12,;3mm厚时为11。

额定载流量为400A时,若选用3mm厚铜排,应选用36.4mm以上宽度的铜排;额定载流量为630A时,若选用3mm厚铜排,应选用57.3mm以上宽度铜排,若选用6mm厚铜排,应选用45mm以上宽度铜排。

配电柜总输入熔丝处的接入导电体考虑到连接铜鼻子的接触面积,现将接入导电体和连接导电体的铜排都选用60mm宽、3mm厚的铜排,这样在保证载流量的前提下减少了铜排的用料,而且统一了结构。但对于分路的单元导电体,当总输入630A的电流时若选用3mm的铜排,铜排宽度将近60mm宽,受配电柜内部安装尺寸限制将无法安装,因此选用6mm厚、45mm宽的铜排作为总输入630A时的单元导电体就能满足要求。当总输入400A的电流时,我们就可以选用3mm厚、45mm宽的铜排作为单元导电体,这样就能在保证内部安装尺寸的同时满足不同安数的电流总输入了。

2 关键参数设计

作为一台配电设备,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到它的绝缘强度和电气间隙。以下从配电柜的电气间隙和绝缘强度等方面进行设计。配电柜中需要考虑绝缘强度和电气间隙的是整个带电回路,在设计中也就是考虑铜排与柜体之间的绝缘强度和电气间隙。

2.1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铜排与柜体间连接最近的地方就是分路的单元导电体通过尼龙垫柱与分路安装板进行固定的地方。目前市面上的断路器包括施奈德、正泰等品牌规格尺寸都是一致的,断路器安装孔底面距离安装板23mm,因此单元导电体与分路安装板之间的垫柱高度为23mm。通过查行业标准YDT 939-2014《传输设备用电源分配列柜》得知绝缘电压≤60V、额定电流>63A时的爬电距离4mm、电气间隙3mm。单元导电体与分路安装板之间的尼龙垫柱用2个M5X10的盘头螺钉固定,那么两个螺钉之间最短距离为9mm,无论爬电距离或电气间隙都满足。

2.2 绝缘电阻和绝缘强度

现在我们得知带电回路与柜体之间的最接近处是空气绝缘,且最小间距是9mm,根据均匀电场下绝缘电阻与绝缘厚度成正比,与导体面积成反比,即

取δ=9mm,A=19.625 mm2,经查资料得知,在20℃时,空气的电阻系数ρV=3×1010Ω・mm,计算可得RV≈1.376×1010Ω,绝缘电阻均远大于标准要求。

按冲击强度计算绝缘厚度公式为:

由(2)可知,绝缘厚度只与冲击电压有关,查资料得知空气的长期工频击穿强度为2KV/mm,将冲击电压UBIL=1000V,Eav=2KV/mm,代入(2)式得t=0.78mm,远小于设计的9mm。

再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首先确认直流配电柜不与输入电源和任何负载连接,使用500V直流档绝缘电阻测试仪在常温环境下测量单元导体与地排之间的绝缘电阻,测量值≥500ΜΩ,远大于行业标准;同时使用耐压测试仪在单元导体与柜体之间以及单元导体与地排之间施加50Hz、1000V直流电压1min,实验结果无击穿和飞弧现象。

综合以上分析和试验结果可知,直流配电柜的绝缘电阻和耐电压水平均满足行业标准要求。

3 小结

低压直流配电柜结构通用性设计旨在提高生产单位的库存管理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结构的标准统一,可以大大减少零部件的种类,减少了库房管理的压力,同时有利于标准零部件的批量生产,从而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其实不止是配电柜,对于其他任何产品来说统一的结构类型可以大大的方便企业的规模化生产,这也是现代化生产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装配工年度总结例8

“十五”规划提出了优化电力生产结构的构想。国家“十五”规划提出,到2005年末期,总发电量要达到1730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5.08%,其中火电发电量要达到13142亿千瓦时;水电发电量要达到3558亿千瓦时,增加1158亿千瓦时,年均增长8.38%;核电发电量要达到600亿千瓦时,增加436亿千瓦时,年均增长29.67%;新能源(主要指风力发电)发电量要达到120万千瓦时。但从计划执行来看,电力生产在总量高速扩张中,过度依赖火电贡献。2005年总发电量达到24624亿千瓦时,年均增速13.5%,完成“十五”计划的142%;火电发电量20366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4.03%,完成“十五”计划的154%;水电发电量3615亿千瓦时,年均增长8.47%,完成“十五”计划的101 %;核电发电量645亿千瓦时,年均增长38.5%,完成“十五”计划的107%;新能源发电量330万千瓦时,增速42.5%,完成“十五”计划的275%。可见,三大电源中还是火电生产增长最为迅猛,超“十五”计划程度最高。与此相联系,从2005年发电量贡献率来看,2005年火电占82.4%,水电占14.6%,核电占2.61%,新能源仅占0.1%左右。说明电力生产的增长主要是通过火电发电量的增长实现的,火力发电占绝对主角地位,优化电力生产结构目标并没有实现。“十五”电力新增装机结构优化目标没有实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力投资建设过度向火电倾斜。从2005年实际看,火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77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72%,水电、核电与新能源装机容量仅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4%左右,过度向火电投资现象十分明显。

“十一五”至2020年电力行业供需总量展望

需求预测 影响电力需求的因素很多,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变化、电力利用效率的变化、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及其消费结构的变化等等。未来电力需求主要受以下三大因素影响:

从经济增长拉动来看。在国家提出降低GDP能源消耗20%的条件下,预计“十一五”至2020年电力需求弹性系数与电力需求增长速度将逐步下降。预计“十一五”时期,GDP年均增速将由“十五”时期的9.5%降到8.8%,电力需求弹性系数将由1.32降到1.1;“十二五”时期,GDP年均增速降到8.0%,电力需求弹性系数降到0.75;“十三五”时期,GDP年均增速降到7.5%,电力需求弹性系数降到0.5;预计未来十五年GDP年均增速为8.12%,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平均值为0.8。

从人均用电水平增长来看。我国的人均生活用电量比较小,2005年仅为1866千瓦时。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我国居民人均用电量将逐步提高,预计2010年达到2916千瓦时,2015年达到3790千瓦时,2020年达到4396千瓦时。

从产业结构演变来看。我国正处于重工业化阶段,工业将保持快速发展,特别是高耗电行业将快速发展,使得2006―2020年用电增长趋势仍然继续,这决定了我国“十一五”时期电力消费系数也将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电力消费强度将会逐步降低。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预测了2010―2020年的电力消费需求。(见表2)

装机容量增长预测 在电力供求缺口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十一五”到2020年以电力行业为中心的大规模建设仍将持续下去。围绕建设一个强大、高效、多元、安全、环保、调度灵活的电力系统目标,我们来预测电力装机容量的增长趋势。从电力总需求与电力装机容量的相关关系看,随着电力需求规模的扩张,电力总装机容量规模将呈现持续扩张状态,但是由于电力需求增长速度趋于下降,新增电力装机规模与增长速度也将呈现下降趋势。我们预计,“十一五”期间电力总装机年均增长7.92%,“十二五”期间电力总装机年均增长4.42%―5.42%,“十三五”期间电力总装机年均增长3.46%。

这样,我国电力总装机规模将实现三大跨越。电力装机总规模将从2005年5.08亿千瓦上升到2010年的7.44亿千瓦,2015年的9.24亿千瓦―9.69 亿千瓦,2020年的10.06亿千瓦―11.49亿千瓦(见表3)。

“十一五”至2020年电力行业供给结构展望

按照国家新的能源发展政策,“十一五”电力发展战略是:稳步推进电力装机容量总量扩张的同时,促进电力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化电力投入产出结构的基本方针是:“优化煤电发展,优先发展水电,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大力鼓励新能源发电”,使电力装机结构更加多元化。

总之,“十一五”到2020年,电力供给力争能达到如下理想目标:争取到2010年使火电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4%降到69.7%,使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等清洁电力的比重由25.4%上升到30.3%;争取到2015年使火电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重降到67.5%,使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等清洁电力的比重上升到32.5%;争取到2020年使火电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重降到64.0%,使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等清洁电力的比重上升到36.0%。

“十一五”至2020年电网发展展望

按照国家能源长远发展规划的要求,“十一五”至2020年期间要加快电网发展,扭转电网建设滞后于电力建设的局面,推进西电东送、南北互济及电网互联和受电端网架的协调发展,从而使发电、输电、配电三大能力配备真正趋于合理,实现电网与电源的协调发展。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预测“十一五”至2020年发输配三大能力的增长。

从发输配三大生产能力增长弹性关系看 发输配三大能力的增长弹性反映了电源与电网之间的适应程度。要预测发输配三大能力的增长,必须明确三者的增长弹性。根据国际经验与发输配三大能力的一般要求,我们预测,未来输电能力与配电能力的增速将明显高于发电能力的增长。“十一五”时期,预计装机总容量年均增速为7.92%,输电线路年均增速为9.61%,变压器容量年均增速为12.65%,发输配的增长弹性为1:1.21:1.60;“十二五”时期,预计装机总容量年均增速为5.42%,输电线路年均增速为6.51%,变压器容量年均增速为7.90%,发输配的增长弹性为1∶1.20∶1.46;“十三五”时期,预计装机总容量年均增速为3.46%,输电线路年均增速为3.86%,变压器容量年均增速为4.45%,发输配的增长弹性为1∶1.12∶1.29。

从发输配三大生产能力增长容量看 发输配三大生产能力的比值,即每单位装机所拥有的输电线路长度(输电线路装机容量)与每单位装机所拥有的变压器容量(变压器容量装机容量),最直接地反映了电源与电网之间的适应程度。从“十一五”至2020年的发展来看,随着发电能力的增长,每单位装机所拥有的输电线路长度与每单位装机所拥有的变压器容量必然提高,否则就意味着电网能力的增长滞后于电源能力的增长。我们预计“十一五”至2020年期间发输配三大能力增长比值将出现如下优化趋势:“十一五”时期,每单位装机所拥有的输电线路长度将会逐年提升,由“十五”时期的年均18.60提升到20.10,每单位装机所拥有的变压器容量也会由“十五”时期的年均3.49提升到4.33;“十二五”时期,每单位装机所拥有的输电线路长度提升到20.67,每单位装机所拥有的变压器容量提升到4.73;“十三五”时期,每单位装机所拥有的输电线路长度提升到20.45,每单位装机所拥有的变压器容量提升到4.80。按照上述思路设计实施结构优化方案,将使每一单位发电能力所拥有的输电能力与配电能力同步或更快增长,从而使发输配三大能力真正达到合理搭配,消除结构失衡偏差。

装配工年度总结例9

装配式建造最大优势在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施工,特别是类似于数量大、标准相对统一的保障房项目,更能体现其优势。从目前的住宅建筑市场来看,建筑个性化程度大,不同开发商各有各的建筑风格,房型平面千变万化,立面造型更是纷繁复杂,无论是商品房还是保障房,模数化、标准化程度都还比较低,通用化构件使用较少。特别是大量的保障房工程,目前上海市还没有相应可组合拼接的设计选用图集,造成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效率还较低,成本较高,无法充分发挥产业化的优势。

1.2产业链不成熟

目前国内的PC住宅产业,由于市场尚处于培育期,对预制构件的需求较少,尚未形成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因此,上下游配套产业链还远不成熟,满足预制住宅需求的产品、部品(如PC构件、钢筋连接套筒、防水胶条、密封胶等)的生产厂家还比较少,可供选择的产品范围还不大。产业链上设计、PC深化、构件制作、配套材料生产、施工企业等资源跟不上市场扩容的步伐,产业链需要不断完善。设和管理委员会等六部门制订的《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修改了各区县政府在本区域供地面积总量中落实的装配式建筑比例,2014年不少于25%,2015年不少于50%;到2016年,外环线以内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比例进一步提高。文件的出台意味着上海市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使用已从政府鼓励方式转向了政府强制性推行方式。根据上海市6年来的开发规模统计数据,预测上海每年的预制装配式建筑面积(表2),建筑产业化市场将迎来一个爆发性增长期。3目前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存在的问题上海地区从2006年起,由万科、上海城建开始推行装配式住宅,至今已完成100万m2的建筑,总体来讲,无论从建筑质量、建造工期、还是从现场节能、环境影响等方面都较传统方式具有较大的优越性。目前,上海已经在土地招拍挂或出让时纳入了装配式住宅要求的评价条件,并对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示范项目给予经济上的政策奖励,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市场敏感度的企业迅速跟进,但也有一些设计、施工和构件生产企业,不管是否具备条件,也以装配式住宅为噱头,大有一哄而起之势。

1.3装配式建筑总体成本高

目前预制构件大多数没有模数化、标准化设计,且生产厂家较少,还未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达不到规模化生产,造成相应产品、部品的价格较高。再加上构件蒸养、运输以及PC构件因生产、施工、构造要求而增加了钢材用量,造成建设成本有一定增加。这也是目前影响市场开发商积极推进装配式住宅的主要因素。

1.4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从建筑预制构件生产情况来看,上世纪60~80年代是发展的黄金期,当时上海两大住宅建设主体单位建工局和住宅总公司分别建设了7个和4个预制构件生产厂,最大的占地约20hm2,生产构件供不应求,后来不少乡镇企业通过和国营大厂联营,也加入到构件加工行列,工厂总数在200家左右。到90年代初期开始,由于住宅建设由预制+现浇逐步向全现浇转变,构件加工行业急剧萎缩,住宅构件订单减少,迫使构件加工单位逐步转向商品混凝土加工和市政构件加工,能够延续至今的住宅构件加工单位已屈指可数,这些工厂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主要还是靠依附于工厂其它主业产品,如商品混凝土、地铁管片、桥梁构件等,目前全国较有代表性的构件生产企业有:北京榆构(原北京第二构件厂)、上海城建物资(原住宅构件四厂)、上海建工三厂(原建工第三构件厂)、深圳海龙构件厂等。近年来,由于鼓励政策的陆续出台,上海开始涌现不少构件生产厂家,但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具有多年生产经验的企业构件产品质量较好、产品质量较为稳定。也有一些企业起步较晚,技术积累和管理经验的缺乏,造成构件质量相对较差。

1.5还未形成充足的产品供给

目前上海市有上海城建物资公司、上海建工、远大、城业管桩等企业,从事预制构件的生产,年供应量约为250万m2左右,未来随着各家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上马和产能的扩大,将能实现约1000~1500万m2左右的产能规模。但生产线的上马、技术工人的培训、产品质量的稳定都需要一个过程,还不能满足2015年上海市50%预制比例的需求(表3)。

1.6管理制度和运营模式相对落后

装配式建筑方式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目前很多企业自发地开展产业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但忽视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的建立。管理制度和方式无法跟上,也阻碍了产业化的发展。

1.7人才缺乏

在技术推广初期对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而目前,预制技术领域面临的人才问题比较大。预制技术涉及到的人才涵盖面比较广,不光有设计、深化设计、预制生产、施工管理和操作,而且项目管理者也需要更新知识。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目前上海市涉及到预制产业链的人才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1.8配套政策滞后

目前上海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装配式建筑的鼓励政策,对上海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前阶段的政策更多着眼于落实装配式建筑比例,明确鼓励措施等,项目进入建设阶段后的一些配套政策还未出台,亟需补充或修改。同时,新的鼓励政策在实践中也出现一些新问题。

1.8.1标准、规程缺乏

目前已经出台的预制设计规程,只有2010年颁发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设计体系规程》,以及2014年10月1日出台的行业标准《预制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另外还有构件制作和施工方面的规程。2010年颁发的规程由于当时建成实例还不够多,规程覆盖的范围比较少,装配式住宅的生产、安装施工、验收评定等技术标准还尚未建立,亟需修订。上海市政府还鼓励在学校、医院、养老院、商业办公楼等建筑中推广预制技术,这方面的针对性规程目前还在制定中。目前上海预制规范的广度和深度落后于北京地区。北京市目前已出台的预制规程有《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DB11/1003—201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程》(DB11/T1030—2013)、《装配式剪力墙住宅建筑设计规程》(DB11/T970—2013)、《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检验标准》(DB11/T968—2013)。虽然北京市预制规程的数量不多,但其针对住宅市场的预制技术规程的深度和针对性较好。

1.8.2与传统验收程序存在矛盾

国外主流的框剪预制装配式建筑,多为上部结构施工的同时,下部结构进行二次结构或安装装修工程施工。日本施工速度最快的PC住宅,施工到第四层时,第一层已可以交钥匙。但根据国内目前验收规程要求,需待结构封顶后进行整体验收。因此在主体结构施工上还无法发挥建设周期短的优势。

1.8.3与传统安全措施存在矛盾

按照传统的安全管理规定,工地现场需在建筑物外侧满布脚手架并搭设安全网,但有些预制建筑的施工工艺已可取消外脚手架的搭设,另外在取消脚手架后,在施工现场临时安全围护、外墙涂料吊篮吊绳作业方式上,都与上海现有的安全管理规定产生了矛盾。

1.8.4配套政策带来的新问题

1.8.4.1机械地执行装配式面积比例

上海市新的激励政策出台后,逐渐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各区土地出让环节建筑面积不少于20%的装配式住宅的规定,造成政府在土地出让时,将此比例落实到单个地块中,上海大多地块只有5~10万m2的建筑面积,但有1~2万m2的建筑面积需采用预制技术进行建造,而这种小规模的建造要求和现浇与预制两种作业方式在现场并存的状况,势必造成成本上升,难以管理等问题。

1.8.4.2奖励政策的局限性

现有的鼓励政策,对在土地出让时已经明确采用装配式技术的地块,不再给予面积奖励,例如一个10万m2建筑面积的地块,装配式比例25%,即有2.5万m2需采用预制技术,则剩余的7.5万m2即使开发商自愿采用预制技术进行建造,也无法享受面积奖励,这既打击了开发企业将预制技术扩大到整个地块的积极性,也与鼓励政策的初衷不符,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上海市预制建筑面积总量目标的落实。

1.8.4.3高预制率体系无法推广的问题

目前的鼓励政策中,仅在文件中提出了鼓励企业提高预制率的说法,但如何鼓励并没有提出相应的配套措施,实际上造成企业从成本角度出发,只愿意贴着政策规定的预制率下限进行开发。而低预制率与高预制率的技术并不相同,为达到将来预制率不断提高的目的,势必需要采取一定的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开发高预制率建筑,做好相应技术储备。

1.9技术体系方面

国外预制装配式建筑基本采用框剪结构体系,现在国内除了应用装配式框剪结构体系,还在对预制剪力墙结构等各种装配式建造体系进行不断的探索完善,全面推广应用还有待总结提高。国内目前的PC预制技术尚未成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9.1预制框架和框架剪力墙体系该体系在国际上已经完全成熟,但由于结构体系本身的特点,室内具有凸出的梁柱,在中小套型住宅中使用时,凸出梁柱会有一些不利影响,需通过装修予以弱化。

1.9.2PCF体系或剪力墙内浇外挂体系由于结构体系本身的限制,未来在预制率方面没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且在现浇部分外部增加一层预制外皮的做法,并没有对传统作业方式发生革命性改变。

1.9.3预制剪力墙结构体系该体系较适合国内中小套型室内规整的需求,但由于之前没有规范的支持,目前还在不断完善和扩大规模应用。

1.9.4社会认知度方面整个社会层面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认识不足,很多人依然存在以往预制建筑抗震性差、易渗漏的旧观念,用户对于装配式建筑的认识和评价才是市场接受度提高的关键,需要在政策顶层设计和市场客户端(小业主)两方面双管齐下,PC产业才能顺利和迅速地得到发展。

2对策

基于以上因素,上海有必要考虑制定装配式住宅建筑发展的顶层规划,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优化建筑企业结构,淘汰技术力量薄弱、挂靠分包小队伍,促进建筑业结构调整。将致力于工业化住宅研究的企业、科研院校进行资源整合,健康发展,建立研究开发、建筑设计、技术推广与运营管理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加大统筹规划。

2.1建筑产业方面

2.1.1建立标准化、模数化建造方式,完善预制装配式建造体系(1)对数量大、标准相对统一的保障房,征集汇编可组合拼接的保障房设计选用图集,通过标准化规范、模数化协调,既可以加快设计施工进度,又可以降低预制构件生产成本。(2)在推进预制装配式商品房建造的近几年中,建议采用区域总量控制的方式,按照预制装配式项目相对集中建设模式进行,避免所有商品房在项目全面快速推进过程中,因设计、构件制作、施工等一系列质量问题而留下遗憾。(3)除了将国外主要应用的预制装配式框剪结构体系技术进一步落地外,对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各种体系不断总结完善,择优甄选。

2.1.2标准化体系建设与推广(1)鼓励产业链上各大型龙头企业针对市场需求,研发标准化产品系列并推广使用。可以从标准化构件角度出发,慢慢形成自身标准化预制户型体系。(2)政府倡导,学习香港及新加坡等地的成功经验,率先在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项目使用标准化装配式建筑。(3)对标准化产品采取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4)在土地出让、审图、工业化建筑评定等环节中优先考虑标准化产品。(5)在标准化体系建设与推广同时,结合运用BIM技术,为传统建筑施工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这也是符合创新驱动、转型建筑发展的时代需求。

2.1.3对预制构件生产进行规划与扶持要加强对预制构件生产行业的产业规划,一方面要合理规划预制生产厂家地域分布,满足上海预制建筑需求的同时,辐射上海周边地带;另一方面应合理规划全市产能,防止一拥而上造成产能过剩,从而陷入恶性竞争的局面。

2.1.4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亟需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做好内部培养工作。(1)技术培训。建议经常由主管部门组织相关的技术培训,组织相互参观交流学习、标准宣贯工作,将预制装配式相关的标准让更多的企业掌握,让预制技术在更多的企业生根发芽。(2)人才引进。加强外省市相关人才的引进力度,促进本市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例如将本领域作为人才引进重点领域,制定相应的5年人才引进计划,满足本市中长期对本领域人才的需求。(3)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本市相关产业链企事业单位人才培养力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必要时可以给予外地户籍人才加快落户的优惠措施,促进人才稳定发展。建议在院校开设相关专业,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担任讲师,同时企业可作为院校的实习基地,重点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人才。

2.2配套政策与法规

2.2.1适时调整鼓励政策在大力推广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近几年,对土地出让时有要求做装配式建筑而面积比例较少的地块,开发商自愿在同一地块内,对剩余面积也采用预制技术的,给予一定的面积奖励;在土地出让时,已明确预制率的项目,开发企业自愿提高预制率的,根据预制率的高低,给予一定的面积或费用奖励;对土地出让时,未明确采用预制技术而开发企业自愿采用预制技术进行建造的,可在目前3%面积奖励的基础上,根据预制率的不同,额外给予一定的面积或费用奖励。以上鼓励政策可以推动企业在走向预制装配式道路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和探索,提高预制建筑的工业化水平。

2.2.2金融政策支持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对装配式建筑产业实施鼓励性税收政策。政府通过税收工具,降低开发环节成本,可以充分调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积极性。比如日本建设省和通产省在上世纪70年代推广工业化住宅时,采取了一系列财政金融方面的鼓励政策,包括“住宅生产工业化促进补贴制度”,对新技术、新部品的使用,给予长期低息贷款等。对符合条件的预制建筑项目优先提供开发贷款、适度放宽负债率限制或降低开发贷款利率,对购买该类型住宅的购房者降低首付要求或降低按揭贷款利率。

2.2.3加快调整审批体系和验收、安全制度管理制度创新应匹配技术进步发展的需要。针对装配式这种新工艺,各监管部门可根据装配式工艺的特点,调整原有的监管程序和监管要点。另外由于装配式建筑在管理体制上与传统建筑(设计、产品、施工相脱节)完全不同,属于有机、全过程的管理,因此原有的“串联审批”建议优化为“并联审批”。考虑到装配式建筑的特性,采用住宅产业化的工程验收可以考虑采用分批多次验收的方式,可以使项目开发周期大大缩短,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同时减少开发企业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在安全制度方面加快制定与预制建筑体系相配套的管理规定,适应预制装配式建筑生产方式的特点。

2.2.4技术规程加快相关技术规程的修订和编制,促进标准规程与市场需求的统一。同时,预制建筑技术发展是百花齐放的,各个企业可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一本规程包打天下的做法不太现实,应鼓励各个先行企业将自己的企业标准提升为上海市标准。

2.2.5质量保证体系开发商和建筑商对质量的责任建议上升到立法高度,并贯彻建筑全生命周期,如延长保修期等。开发企业在构件产品的选择上,应慎重选择生产厂家。PC建筑的起步阶段,需以优良的质量赢得口碑、培育市场,避免因产品质量问题影响PC建筑产品形象和开发企业形象。建立优良住宅部品认定制度,由专业的住宅部品认定中心对部品的外观、质量、安全性、耐久性、使用性、易施工安装性、价格等进行综合审查,公布合格的部品,并贴“优良部品”标签,设定一定的有效期。经过认定的住宅部品,政府可强制要求在保障性住宅中使用。优良住宅部品认定制度建立,可逐渐形成住宅部品优胜劣汰的机制,是提高部品质量和建筑产品质量,推动住宅产业和住宅部品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2.2.6对传统作业方式加以限制采取措施,有步骤、有计划、有区域地对传统建造方式加以限制,例如在一定阶段,一定区域内,仿照香港的做法,采用征收建筑废物处置费的形式促使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提高使用预制构件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渐进式、逐步地加以推进。另外在装配式建筑的产业化生产方式中,应大力推广信息化技术,推进住宅工业化建造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保障性住房建设材料部品采购信息平台为基础,建立住宅工业化信息技术与管理系统,包括建立建筑部品部件的编码标识规范与体系等,逐步实现对建筑部品部件全生产过程、全寿命周期的跟踪监测,完善质量追溯机制。

2.3社会宣传方面

需要加大预制装配式建筑以及示范项目的宣传,如打造公益性教育宣传基地,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PC建筑带来的成效,感受到建筑质量提升、科技含量提升、住宅保值增值带来的实惠。

装配工年度总结例10

1发动机装配线概述

发动机装配线尽管具备各种功能,但其最终目的、最基本功能就是保质、保量和按节拍装配出合格的发动机。新工艺、新技术及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使发动机装配向智能化、数字化和可视化发展,未来的发动机装配线的规划将有更多选择。并且装配线上的自动化设备主要有自动打号机、拧紧机、自动翻转机以及其他专用装配设备等,可大大提高装配线的装配能力。

2发动机装配线设计

(1)产品质量保证功能。由于质量保证功能定位的依据是制造业产品的档次和产量,质量保证功能也是确定质量保证措施的原则。由此可知质量保证功能是装配线的核心,是一条装配线最基本功能,也是其耗资最大的部分。(2)识别与防错功能。识别是指通过两种以上产品的装配线,对进入装配线的零、部件进行识别,并给全线带有智能功能的料架发出指令,料架自动切换信号,显示应取的零件,同时对有调整环节的设备发出指令。自动调整的设备,按指令自动切换到相应部位与程序;手工调整的部位,指示操作者进行调整;有人机界面的工作站,按指令切换到相应显示和信号[1]。

3实例分析

3.1某发动机装配线及物流系统概述

AMS装配管理控制系统是实现在装配过程中的装配数据收集并进行管理的一套数据库管理系统。

该系统不仅能够满足于解决整个发动机装配生产过程中具体涉及到的各种生产控制要求,而且和国际国内最新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相结合,使整个系统既满足了生产装配的要求,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柔性便于扩展。

3.2系统拓扑结构

根据AMS系统的控制对象的区域和工位设备化,AMS系统在整个装配线控制过程中采用分布式控制方式;采用区域控制和工位控制相结合的理念,整个系统将分成不同的层次:装配线,区域和工位;每个区域都有独立的PLC进行控制;整个控制系统通过Ethernet与Profibus两种网络连接方式来建立架构,数据采集PC采用Ethernet网络进行通讯,区域控制PLC和区域控制PLC、区域PLC和设备工位PLC之间通过Ethernet方式进行互锁控制。

依据装配线工艺需求将整个装配过程分成主装配线、连杆分装线等;另外为了满足线与线之间的传递。在装配线的上线部位进行(或打刻工位)发动机的条码信息输入和打印,在发动机的下线工位处配置装配数据下线PC,进行发动机的下线数据下载。

结构图如图1所示:

4 该设计系统的AMS功能

(1)实时生产监控模块。对整个装配流水线的生产装配过程操作、电控设备工作运行状态等的监控。

(2)设备故障报警管理模块。实时显示现场出现的各种电控设备的故障及报警,根据生产过程报警等级化,通过文本和声光等方式进行报警;对装配生产线产生的故障代码,进行故障原因分析,提出解决方案(预设在数据库中的代码和解决办法,故障删、补);并归档,可对历史故障进行存储、查询、统计和报表打印。代码和故障内容进行增、

(3)产品质量管理模块。产品质量数据的采集、管理、查询、统计报表、打印等。通过质量报表统计出生产总数、合格装箱数、不合格数。通过铭牌上的产品编号可以查询出该产品的生产数据,实现产品质量追溯。能够对不同的产品机型的生产数据进行每周、每月、每年统计,自动计算产品一次合格率和不合格率,可打印输出。

5结语

总的来说,发动机装配线及物流系统是制造业生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装配线也是发动机最终状态、最终结构、最终精度的展示,对确保发动机的精度、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合理地规划发动机装配线及物流系统,以更好地实现产品的高精度、高效率、高柔性和高质量。

装配工年度总结例11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产品装配按照组织形式均可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移动式将产品安放在输送设备上,在若干个工位顺序移动;而固定式是将产品固定在一个工作台(固定装配台)上完成所有工作。在单件小批生产中,特别是那些因为尺寸和重量较大、不便移动的重型机械,或因机体刚度较差,移动时会影响装配(或试验)精度的产品,都宜采用固定式。固定装配台在产品装配试验过程中起到了承载、减振、固定等作用,其设计是固定式装配车间设计的重要工作之一。下面以机床行业装配车间的装配台设计为例,探讨装配台的设计问题。

2、固定装配台方案

固定装配台的通常做法:

2.1 直接在车间地面上

对中小型产品的装配,其承载要求不高,可直接采用车间地面基础作为装配台,但要求车间地面在设计时,基础砼深度不小于200mm并配筋,防地面开裂。对精度要求较高的产品,可在装配工位四周设隔振沟。

2.2 在单独装配基础上

对大型产品的装配,其承载要求较高,地面装配基础已不能满足要求,需设置单独的装配基础。常用做法有混凝土块式装配台和在装配台表面埋设T型槽铁(或钢轨),其寿命长,并能有效防止装配过程中对车间地面的破坏。

3、机床行业装配台形式及应用

机床行业通常批量小,生产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有些机床重量大,不宜移动,故机床装配一般采用固定式装配。按照装配的精密程度划分,机床装配分为一般装配和精密装配。精密装配对生产环境有严格要求,除满足温湿度、洁净度、采光和照明等要求外,还要限制装配试验过程中外界的振动干扰等。

基于机床行业以上特点,目前在机床行业中的装配台形式有小块基础(供1~2台机床的总装配)或大块基础(同时可放置多台机床进行总装配),在设计中应参照产品精度要求、厂房经验、习惯做法等情况,作出决定。

机床总装装配台结构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混凝土块式装配台,一种为在装配台表面镶嵌T型槽铁或钢轨。

3.1 混凝土块式装配台

机床装配时可直接放在混凝土基础上,也可在基础面层上做水磨石、环氧树脂或耐磨层。该类型装配台适宜于中小型产品、高精度产品或数控机床的装配。

以某立式加工中心总装厂房为例,按照产品重量划分为小型立加装配车间、中型立加装配车间和大型立加装配车间,其产品重量均在3-10吨之间。装配台均采用大块基础,小型立加装配台基础深600mm,中型立加装配台基础深800mm,大型立加基础深1000mm,并在装配台设100mm宽隔振沟,深度同装配台。

图1.混凝土块式装配台平面示意图

3.2 带T型槽铁的固定装配台

主要用于大重型,设备外形或高度尺寸大于长、宽且重心过高的产品装配。装配时,可使产品底部固定,在进行机床重切削等项试验时,防止产品发生位移,以保证产品精度的检查。

a) T型槽铁剖面图 b) T型槽铁安装图

图2.T型槽铁装配台做法

某机床厂大型立车最重50t,年生产纲领60台,其总装车间采用T型槽铁装配台。T型槽铁单根长3m,零件剖面及安装图见图2。

4、固定装配台设计的几个问题

4.1 T型槽铁设计

T型槽铁属于非标准件,需单独设计制造。其技术要求如下:a、顶面硬度HB150-200;b、顶面不平度允差0.1/1000;c、全部T型槽铁安装后其顶面的平面度允差1mm;d、T型槽铁材料HT150-200。T型槽铁成本比钢轨高。

T型槽铁在设计安装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A) T型槽铁槽间距按主导产品规格尺寸而定,一般为550-600mm,常用550mm,其长度一般为3m左右。

B) T型槽铁中T型槽的尺寸根据所装配产品的地脚螺栓大小,同时根据T型槽国家标准(GB158)决定。

T型槽铁顶面一般要高出地面10-20mm左右。

4.2 装配台基础深度

固定装配台基础一般用混凝土做成,其深度主要是根据产品重量、最大件重量、装配精度要求及厂房地质条件等因素计算后初步确定,同时还要考虑产品的长度、高度、重心所在位置等因素。

根据以往经验,装配台基础深度确定可参考表1。设计可参考原有设计资料进行设计。

表1.机床行业装配车间装配台设计参数表

4.3 装配台的防振设计

影响装配精度的干扰振动往往是通过地面土壤和装配台精度传来的,这种振动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当达到一定距离后,在无其他隔振措施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机床的装配精度,这个距离成为机床的防振距离。因此,机床装配台应尽量远离振源(如空压机等振动较大的设备)。

对于精密机床装配,还应采取积极的隔振措施,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措施是在装配台四周设隔振沟。隔振沟的减振作用主要通过振源和被保护物体(装配台)间的预裂孔隙面来实现。这一孔隙面垂直于地面,成为振动传播的一道屏障。试验研究表明,振动强度降低的区域大小与隔振沟的深度和长度成正比,而与隔振沟的宽度关系不大。在实践中,隔振沟宽度一般取100-300mm,隔振沟深度一般与装配台基础深度相同,隔振要求特别高时,可适当加深隔振沟。

隔振沟的一般做法见图3,图中隔振沟宽100mm,深1.5m。

图3.隔振沟做法

4.4 装配台基础与厂房基础的关系

装配台基础应避开厂房基础,减少车间内起重机运行时产生的振动通过基础传给装配台基础,从而影响产品的装配精度。

5、小结

固定装配台在机床制造行业中的单件、小批及成批生产的装配车间中普遍采用,在其它机械行业中也有采用。研究总结机床制造业中装配台的做法,对提高装配车间的设计质量及产品的装配质量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