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1 16:36:35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例1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各种传染病发病率发生改变,包括乙肝、丙肝及艾滋病等。而助产护士是高危职业群体,易受尖锐器损伤且需接触经血液传播疾病患者,因此助产护士被传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1]。以往医院工作的重点多在于如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但助产护士本是提供服务的载体,若助产护士的自身安全的不到保障,优质服务便无从谈起。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助产护士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被调查者均为2011年至2012年在我科工作过的助产护士,共发放28份问卷,均有效收回。平均年龄39.6±10.5岁。

1.2研究方法对所有入选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姓名、年龄、理论知识、职业风险、防护措施、血源性疾病感染情况以及职业性钝器损伤发生情况等。

2结果

根据所回收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性伤害因素、社会因素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不足均是助产护士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具体见表1。

3讨论

3.1危险因素

3.1.1生物因素因工作需要,助产护士可能会接触到有传染病产妇的体液,眼、鼻、口腔及皮肤暴露在污染物或飞沫中,从而受到乙肝病毒、艾滋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威胁。

3.1.2化学因素由于分娩手术室需要严格消毒以及封闭,助产护士长期在此环境中工作,各种化学消毒剂会直接损伤助产护士的呼吸道、皮肤黏膜、眼睛或神经系统等机体组织和系统,损害到助产护士的身心健康,从而降低助产护士的服务质量[2]。

3.1.3物理性伤害因素助产护士在工作时不可避免的需要接触到针头等锐器,若操作不慎,极易刺伤自己。如果产妇自身携带有各种传染病则助产护士有感染疾病的风险。此外,由于工作过程中常受各种医疗器械噪声的干扰,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疲劳及烦躁等不良情况。

3.1.4社会因素当发生产妇难产或新生儿窒息等事件时,部分产妇或家属会将责任归咎于助产护士身上,并对助产护士进行辱骂和伤害,加上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导向,从而对助产护士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3.1.5自我保护意识的不足资历浅的助产护士由于专业素质较低且未受到正规的培训,而常将自己暴露于职业危险中。而资历深的助产护士则认为自己专业素质较高,术前未进行充分准备或术后未正规洗手,而常受到职业危险的影响。

3.2预防措施针对上文中所提出的助产工作中,我们提出下面几条防范措施,现总结如下。

3.2.1术前及时熟悉产妇情况术前对产妇进行必要的生化检查,明确产妇是否合并有传染性疾病。若在接生过程中发生针刺伤等情况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并尽可能地挤出污染的血液,并在术后将情况上报院感科。并注射疫苗或抗体,并定期复查[3]。

3.2.2化学预防在常规用甲醛消毒后,及时打开排风扇进行新鲜空气的交换。

3.2.3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举办自我防护培训班,提高助产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并对该课程学习内容定期考核,以此提高助产护士的防护意识[4]。

3.2.4噪声预防在不影响分娩的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医疗仪器的噪声音量,并定时对医疗器械进行检修,以排除各种故障带来的噪音。亦可以采取一些专业手段进行降噪处理。

3.2.5提高法律意识对助产护士进行法律相关知识的宣教,使其法律意识得以提高。个体更加注重自身法律权利的维护,才能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从而有法可依地面对医疗纠纷。

总之,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所决定的,助产护士难免受到多种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的威胁,从而成为各种职业病的受害者。为避免以上情况,需建立有效的防护体系,从根本上培养助产护士的防护意识,更好地提高防护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风险,从而更好地提高助产专业素质、修养以及服务质量,从而为孕产妇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华.助产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1,08(04):324.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例2

职业损伤是近年来护理管理界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各种诊疗技术的推广,增加了血液暴露引起的血源感染机会,尤其是近年来,新的化学药物和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护理人员常暴露于各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之中。因此,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非常重要,而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经常接触缝针、刀、剪等锐器及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麻醉废气、电刀电凝产生的烟雾、骨水泥异味、各种化学消毒剂异味排出、放射线等,使手术室护士经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之中,若执行各种护理操作不严加自身防护差,会造成职业损伤给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2005年8月―2006年7月对我院30名护士进行了职业损伤原因调查分析,制定了有效的防护措施,到2006年8月―2007年7月又对50名手术室护士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效果统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2005年8月―2006年7月对手术室工作的30名护士(含进修生、实习生)进行了调查,工作年限1~25年,其中主管护师3人、护师7人、护士7人、进修生1人、实习护士11人。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对手术室工作的50名护士进行了调查,工作年限1~26年。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6人、护师7人、护士3人、实习护生33人。

1.2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职业损伤的原因、次数、损伤环节、程度,是否被污染的利器损伤,损伤后的处理程序,是否进行血液检测等问题。通过对2年共80名手术室护士的问卷调查,了解实施防护措施前后发生职业损伤情况,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100%。

2结果及原因分析

2.1损伤种类:针刺伤40人,占50%(其中被污染的针刺伤18人,占45%);安瓿割伤29人,占36.25%;化学消毒剂损伤2人,占2.5%;其他废气及放射线伤害9人(其中过敏性鼻炎4人;流产2人;婴儿面部小血管瘤2人;白细胞严重减少1人),占11.25%。

2.2工作年限与损伤次数的关系:5年之内工龄的护士占总人数的17.5%,损伤次数占总数的25%;10年以上工龄的护士占总人数的12.5%,损伤次数占总数的10%。

2.3其他因素:岗前培训缺乏防范知识,未受过职业安全教育,工作不熟悉,操作不规范,缺乏防锐器伤的规范程序,工作紧张,锐器用后处理不当。

3防护管理

3.1加强职业防护宣传:通过宣教、讲座、知识测验等增强护士的防护意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添置必要的防护设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危险因素。

3.2建立职业损伤报告制度:使受损伤人员得到及时预防及跟踪检测,提高报告及时率,减少漏报及迟报现象。

3.3加强护理人员健康监测:重视改善工作条件,对医护人员进行岗前体检及定期体检,实施计划免疫接种,使护理人员更加安全有效地工作。

3.4改进护理防护设备:治疗率下面应配置小型毁器,以便将使用的注射针头、穿刺针头及各种锐器及时进行毁形,积极扩大使用无针产品及安全注射器等。

4防护措施

4.1严格操作规程,避免自伤:①熟练使用各种锐器,防止针刺伤及各种锐器损伤;②术中严禁用手直接接针,锐性器械应避免手与手的传递,应经过中介物―弯盘,这样可减少传递器械所致的危害;③禁止双手将针帽回套被污染的针头;④尽快、准确地把用过的针头和锐器丢弃于专用容器内;⑤使用性能良好的护理器材,如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可回缩针头的注射器等;⑥作好手术床周围地面的保护,防血液污染;⑦搬运病人或进出房门防碰伤或躁动病人抓伤;⑧操作过程中不慎被锐器伤应立即挤出血液,常规消毒处理,根据病人血检情况并进行相关的药物处理或疫苗预防。

4.2疑有污染病人手术应做好三固定:即手术间固定、室内人员固定、室内物品固定,术前备物充分,手术开始不再出手术间,术后严格按制度处理器械和消毒房间。

4.3避免电击伤:手术室工作使用各种电器较频繁,在使用中应注意安全用电,出现故障应先切断电源,再查找原因或请专业人员修理。对各种电器及相关设备应定期保养、检修,随时保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4.4防止空气污染:术中经常有各种化学消毒剂及各种仪器使用后产生的废气暴露在空气中,对人体有潜在的危害性,因此,防护中应注意:①购置空气净化器,有效解决手术间的空气污染;②使用吸入性麻醉剂时,要定期检查麻醉机的密闭性,了解保持空气中的湿度,使用时将废气排出室外;③使用化学消毒剂(如甲醛)时,应注意戴手套,防泄漏造成伤害;④使用高频电刀、电凝时,用吸引及时抽尽烟雾,减少烟雾在空气中的弥漫。

4.5X线管理:术中需行X线透视的手术,需注意:①穿铅衣隔离;②设置铅屏风;③合理安排洗手,巡回护士次数,避免短期内接受大剂量的X线照射;④避免孕期护士参加。

4.6严格手术医用垃圾的处理:手术所产生的医用垃圾较多,如刀、针、敷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等,处理要严格执行国家消毒卫生学法规,术后物品进初步处理后,标志醒目,专人、专车运送到指定地点处理。

4.7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工作中注意合理安排和适当调整洗手和巡回护士的工作次数,这样既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又缓解了护士因工作带来的身心疲劳。

通过实施上述防护措施一年来,我科各种职业损伤发生次数占总人数的67%,下降了33%。目前职业安全备受全社会的关注,我们应采取有效综合措施,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规范操作程序,完善防护设施,改进医疗器具,建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建立医护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做好预防接种,从而有效地保障医护人员的自身健康,预防和控制血液性疾病的职业感染。

参考文献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例3

医院是具有潜在职业危险的工作场所,面临发生医院感染等职业危险。妇产科护士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血液、羊水、分泌物及锐器损伤等多种危险因素之中,常见于针刺伤,粘膜接触或皮肤接触引起感染,护士进行日常护理操作后手的带菌率较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为了增强妇产科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以便采取更有效的防护措施,于2010年l0月对我院13名妇产科护士(助产士3人)进行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妇产科在职护士与助产士共13人,年龄20—43岁,平均29.5岁。护龄1-24年,平均10.5年。技术职称:护士6人,护师2人,主管护师5人。学历:中专9人,大专4人。

1.2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院妇产科护士及产房助产士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年龄、学历、职称、工作时间);接触羊水、血液、分泌物等污染物情况及接触后的处理;锐器损伤的次数、原因以及损伤后采取的措施;工作中的防护行为和方法,发放问卷13份,回收13份,回收率100%。

2结果

2.1羊水、血液、分泌物等体液污染情况及处理调查显示:病房护士有95%被羊水、血液、分泌物污染过,而产房的助产士100%被污染,污染后只有51%的护士及助产士采取标准处理方法。

2.2锐器损伤情况及损伤后的处理不同职称的护士和助产士均有不同程度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刺伤过。发生率80.5%,年人均刺伤3.0次,锐器损伤后80%的护士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皮肤,并用2%碘伏消毒伤口后包扎,仅有及少数护理人员进行登记及上报。导致护士损伤的医疗锐器中,以注射器针头、头皮针与输液器针头、安瓿碎片3种最为常见,3种伤害共占伤害总数的90%。调查发现,导致损伤的针具中,65%为不安全型的;导致护士损伤的器械中有66%遭到污染;遭到污染的器械中有76%沾染了血液或体液。

护士锐器伤病毒类疾病的传播十分厉害,曾有报道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达到0.3%;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的人乙肝感染率可高达30%;丙肝感染率达到1.2%-10%。我院追踪近两年,通过注射高价免疫球蛋白,未发生以上疾病病毒感染。

2.3工作中的防护行为:78%的护士预料血液、体液有污染时戴一次性手套,90%的护士接触患者或污物后洗手,几乎所有的助产士接生时都不戴防护眼镜及穿防护衣、鞋,70%的护士接触有传染病的孕产妇主动穿隔离衣、戴手套及口罩。

3讨论

3.1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1]。护理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由于妇产科患者的特点,尤其是产科患者的特殊性,妇产科护士在日常护理操作中需完成大量注射、抽血、输液、输血、会阴护理等工作,不可避免较多的接触到羊水、血液、分泌物。产程观察、肛诊、破水、接生时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的概率是100%,护理产后患者时接触血液、体液的概率也很高,新生儿出生后称体重、盖脚印、戴手圈、沐浴,不可避免造成对护士的污染。因此,妇产科护士是职业暴露最危险的群体。

3.2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职业暴露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是安全意识的培养。加强对护士的教育培训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调查显示,护士的防护意识还不高,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应加强学习。院感科应组织全院医务人员有针对性进行预防职业损伤知识培训,加强职业损伤防护宣传、教育,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主动防护意识。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从根本上减少职业损伤的机会。

3.3规范操作规程,完善防护措施接触患者羊水、分泌物、血液时必需戴手套,有研究表明:只需0.004ml带有I-I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的血量少50%以上[2]。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应规范操作规程,不要回套针帽,不乱扔针头,正确处理废物。自觉采取防护措施,接触患者及污染物后应及时正确洗手,接触传染患者主动穿隔离衣,接产时戴防护眼镜及穿防水衣、鞋。一旦发生职业损伤,应按正确方法处理伤口,并登记上报,必要时接受医学观察及可能的预防性治疗。

3.4降低护士的心理压力,减少心理因素引起的职业损伤工作压力源与工作疲溃感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3]。护士的工作紧张而繁重,应学会自我调节,多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减少因心理因素造成的职业损伤。虽然护士发生职业锐器伤不可避免,但是积极做好预防,加强防范,发生锐器伤后予以认真对待,还是可以避免护士受到更大伤害的。医院管理者更应该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防止锐器伤对护士健康的损害。

4 防护

4.1在工作中采取普及性预防,牢固树立有细菌、有病毒的观念,把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都视为有潜在感染性而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在普及性预防的基础上对感染易发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

4.2预防针刺伤,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正确洗手。

参 考 文 献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例4

[中图分类号] R197.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b)-134-03

医院是患者高度聚集及病原微生物相对集中的地方,护理人员每天要进行大量的操作,这些操作都可能接触患者及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多种疾病可经血液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之一,乙肝病毒携带者约有1.2亿,丙肝的感染率也达到1.7%,艾滋病在我国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1]。轮班护士是指24 h三班轮流值班的护士,因正常的生物钟被打乱,各班次繁忙程度不一,因工作性质及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为了解病房轮班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情况,并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护性措施,对我院病房参与轮班的护士65名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于2008年12月对我院病房参与轮流值班的病房护士共65名进行调查,年龄20~45岁,工作年限1~24年,均为各科室正常参与轮班的护士,其中,内科18名,外科16名,其他科室31名。

1.2 方法

在相关科室护士长的协助下,以方便抽样的方式发放回顾性问卷调查表,让被调查者回顾其在1年里被锐器损伤的情况,调查表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而成。一人一卷,调查内容包括,①一般情况:护士的年龄及心理状况。②锐器伤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受伤环节、程度。③锐器种类。④锐器是否被污染。⑤防护及伤口处置情况。⑥护士免疫接种、体检情况。⑦上报情况等。护士长协助统一收回,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发放调查表70份,回收67份,回收率为95.7%,其中,有2份因缺漏项视为无效表,有效表65份,有效率为97.0%。

2 结果

2.1 锐器伤发生的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对象中有62名护士1年内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锐器伤,发生率达95.38%;发生锐器损伤共338次,年损伤率人均5.2次,其中75.42%为污染锐器损伤;发生年龄:按30岁以下、30岁以上两组统计,分别为40、22例,发生损伤次数分别为225、113次,年损伤率人均分别为5.63、5.14次。发生损伤时心理状况:情绪不好、紧张、疲惫的48人,占77.4%;注意力不集中的9人,占14.5%;患者不合作的8人,占13.6%。

2.2 锐器伤发生的时间、地点

时间分布:按时间把班次分为白班、晚班和夜班3个班次,各发生180、70、88次,分别占总次数的56.21%、20.71%、26.03%。其中,上午做治疗、忙于更换液体时,发生共102例次,占白班总次数的56.67%;晚班损伤主要在集中治疗时,夜班主要在晨间采血、整理用物时,共发生70例次,占夜班总次数的79.54%。损伤地点依次:治疗室、病房、走廊及其他地点,发生分别为190、108、40例次,占总次数的56.21%、31.95%、11.83%。

2.3 锐器伤的程度

分表皮仅有擦痕或刺伤未出血、少量出血、大量出血3种情况,各发生80、228、30例次,分别占23.67%、67.46%、8.88%。

2.4 锐器损伤的种类

见表1。

表 1 锐器伤种类及发生的例次

2.5 锐器伤发生的环节

见表2。

表 2 锐器伤发生的环节

2.6 护理人员防护意识

见表3。

表 3 护理人员防护意识

3 讨论

3.1 提高健康防范意识,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本院轮班护士防护意识淡漠,53.85%未接种过乙肝疫苗,35.38%的护士在对患者操作时不知患者是否患有血液传播性疾病,23.08%的护士在进行危险性操作时未戴手套,部分护士发生锐器损伤后处理不当,锐器损伤后仅有3.08%的护士上报,81.54%的护士未接受过职业安全培训,尤其是年龄在30岁以下的护士锐器损伤的发生率高,原因分析:①操作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②思想上不重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护士对必要的预防接种认识参差不齐,防护意识薄弱。管理者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护理人员系统学习,经常对护理人员进行知识考核,加深护士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和重视,掌握预防锐器伤的措施,教育护士把每一个针头都视为HIV病毒感染的针头来对待[2],同时,每年对新护士进行岗前专门教育,使之认识到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以及操作时戴手套的重要意义,让每位护士从参加工作起就树立起全面性防护的概念。

3.2 加强操作技能、规范操作行为

本次调查发现,不良操作习惯极易导致锐器伤,如直接用手掰安瓿占30.77%,分离针头占16.77%,整理用物刺伤占16.27%,操作后套针头帽占12.43%。有研究表明,实施标准预防可防护75%针刺伤的发生,经皮肤、黏膜感染的比例也明显降低,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要有充足的光线,安全的操作环境,禁止用双手分离感染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用手去弄弯或弄直针头,禁止用手触摸针头帽,禁止直接传递锐器,并特别注意防止被玻璃碎片、缝合针等锐器划伤,自觉采取防护措施,平时加强戴手套操作的练习使之形成习惯,在实际工作别是急诊抢救时做到戴手套也能非常灵活地操作。研究表明,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证明了在操作及处理污物时戴手套的重要性[3]。同时注意技能训练,操作严谨正规保证无菌和安全,掰安瓿时应充分划痕后再掰开,对使用过的安瓿要妥善放置避免不小心触碰被划伤。过去医护人员的防护不被重视,重点只考虑如何保护患者不被感染。医护人员每天工作面对的都是患者,受感染的机会就会比其他人员高[4]。加强自我环节监控,遵守操作规程,减少锐器损伤。

3.3 合理安排休息,避免紧张情绪

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的时间白班主要集中在上午做治疗及忙于更换液体时,夜班主要集中在晨间采血、整理用物时,其原因主要是绝大多数的治疗和护理工作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提示工作紧张、繁忙可能也是导致锐器伤的原因之一,地点主要分布在治疗室是,其原因有两点:①配液加药均在治疗室完成,护理人力不足,增加护士锐器伤的几率;②国内规定针头使用后消毒毁形预处理的地点多在治疗室,而本院均是护士徒手毁形。提示护理人员的缺编,是导致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高的原因。如果能在工作量集中的时段增加护理人员,使护士工作从容不迫,将会降低锐器伤发生率,同时,护士本人在上夜班之前一定要充分的休息,本次调查显示大夜班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也于过于疲惫有关,对各种操作应提前做好安排,避免过于慌乱、紧张,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3.4 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护理对象的不合作或突发性运动是导致锐器损伤的危险因素之一[5]。本次调查患者不合作者8人,占13.6%。证实了这一观点,护士的心理状态也与锐器伤相关,发生锐器损伤时表示自己情绪不好、紧张、疲备者48人,占77.4%;注意力不集中者9人,占14.5%;所以在工作时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学会心理调节,避免生活中的负面影响带到工作中来,操作时要注意力集中,避免闲谈。对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对不合作的患者应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防止突发动作,必要时让患者家属配合限制患者的突发性运动。

3.5 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预防接种可使感染疾病的危险性降低。本次调查中53.85%的护理人员未进行预防接种,因护士工作的特殊性,锐器损伤发生率高,为做到防患于未然,应及时注射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等,皮肤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血污染后服用高效抗艾滋病毒药物,平时多注意体能训练,适当增加营养,增强自身体质,增强自身免疫功能。

3.6 管理者应重视职业安全防护

建议医院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备,提供安全的医疗产品,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针器收集器,减少污染针头的时间,避免引发针刺伤。本次调查很多护士没带手套的原因是没有备好的手套,尤其是在夜间值班时,防护设备很不齐备,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主张: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防护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危险性,最大限度地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所以,管理者应提供必要的的防护设备,放在便于操作的地方。加快对安全性好的医疗器具的研究和推广使用;紧张而繁重的工作给护理人员造成生理、心理性疲劳,而这种疲劳可影响工作的准确性和动作的协调性,管理者应人性化管理,使护理人员编制合理、恰当安排班次、工作时间,设法消除引起压力的各种因素,降低职业性损伤。

3.7 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职业伤害

研究表明,暴露后预防能降低81%感染HIV感染,可见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是降低职业危害的有效方法,护理人员应以理性和健康的心态对待职业暴露,采取正确的措施,锐器伤后立即挤出伤口少量血液,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再用碘伏消毒后包扎,必要时行急诊清创。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评估、指导用药、并加露后的心理咨询,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引起的心理伤害。

3.8 立即上报,及时应对处理

医院应制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职业暴露预防措施及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完善锐器损伤的报告制度。本次调查显示,发生锐器损伤向上级汇报率很低,即时上报也无相应的流程,这一现象不仅说明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漠,也暴露了医院缺乏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管理,护士在发生锐器损伤后,在处理好伤口后,应立即填写锐器损伤登记表,向医院有关部门上报,确定相对应的污染源患者,若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等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根据受伤程度及时、定期地进行血液的检测和预防接种,并注射相应的免疫球蛋白等,及时上报医院感染办公室,将受伤情况、处理方式及时、准确、完整记录在案,并做跟踪随访。

综上所述,病房轮班护士锐器损伤非常普遍,多数锐器伤的发生不是随机不可避免的,可通过安全教育、有效预防、行政管理等诸多措施减少其发生,每一位护士及医院管理人员都应对这一常见的职业伤害给予足够的重视,以确保护士在安全的环境中工作。

[参考文献]

[1]郑晓澜,邸英如,郭蕾.医护人员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1-503.

[2]应菊素,徐国英,王晶.急诊护士对针刺伤认识及针刺伤的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5.

[3]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例5

国外有研究显示,在最有职业危害的相关科室中,分娩室排在第2位。助产士因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血液、羊水、分泌物及锐器(缝针、刀剪)损伤等多种危险因素之中,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在待产和接产过程中极易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排泄物,在进行会阴伤口缝合、人工破膜、采脐带血及各种注射时,极易发生针刺伤。在乙肝、艾滋病等血液传播性疾病日益增多的今天,助产人员的职业防护非常重要。通过对助产人员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暴露的危害。

资料与方法

2007~2011年在我院产房工作过的助产士11人。

方法:自行设计问卷,为助产士发放问卷,每年1张,共55份。问卷内容:为职业暴露的时间、种类、方式、暴露部位、防护用具的使用及暴露后的处理。采取回顾性调查,结合院感科职业暴露上报单。发放问卷55份,回收55份,回收率100%。

结果

发生职业暴露53例,其中羊水、血液喷溅入眼睛17例,入口鼻5例,污染皮肤7例。锐器伤24例。被血液、羊水、分泌物污染的高达55%,发生锐器伤达45%。助产士接受过职业防护培训45%,未接受过培训55%。

讨论

通过对我院助产士发生职业暴露的调查,被血液、羊水、分泌物污染的高达55%,助产士在进行会阴缝合术、抽脐带血、注射催产素等操作时,发生锐器伤达45%。主要发生的原因是:职业安全意识不强。接生过程中近距离直视操作,羊水、血液喷溅污染,刀片、针头锐器伤。为HBV、HCV、HIV孕妇接生时助产人员未使用安全防护用具,急诊接生时未采取标准预防,特别是在急产或胎儿宫内窘迫时,因争分夺秒救治,一些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戴手套和穿隔离衣等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存在职业暴露的危险,对助产士的健康构成较大的威胁。处理医疗垃圾不规范,操作不规范。

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有1.3亿人;性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助产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与血液、体液、羊水等接触较多,经常接触血液、体液是不接触者的2.4倍。助产士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几乎所有的助产士在工作中均有过接触史。这些均为助产士发生血源性疾病感染埋下隐患。

做好职业暴露的防护:1对助产士进行职业安全培训,增强助产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牢固树立“任何患者的血液及被血液污染的物品都存在严重潜在感染危险”的观念,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是成功的、有效的、经济的医院感染控制的主要策略,也是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最有力措施。2规范操作流程,注射器使用后禁止取下针头或套回针头帽,直接放入锐器盒。3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医疗机构应为助产士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防护器械并督导使用,助产士本人能够主动、正确使用防护用具,才能有效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急诊接生时做好标准预防,戴护目镜、穿防渗透隔离衣。做好产前血源性疾病的检查,为HBV、HCV、HIV阳性孕妇接生时,助产人员要穿防渗透隔离衣或戴防渗透围裙,戴护目镜或面罩,戴双层手套。助产士手部皮肤有破损要戴双层手套,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4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5接生操作要规范,缝合会阴时有助手协助,尤其在遇到不合作的产妇时特别要注意。6医疗废物处理规范,针头、刀片用过后放入利器盒。7提高助产士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避免过度疲劳,及时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8建立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和登记上报制度。如有羊水、血液、尿液不慎污染面部和身体时,应立即用大量的肥皂水和大量流动水清洗;污染眼睛时,立即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眼睛。发生锐器伤时,立即轻轻挤压,用肥皂和大量流动水清洗,再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认真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向院感科上报,评估职业暴露程度,必要时进行血液监测和预防性用药及观察。

通过采取以上防护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助产士职业暴露,保障助产士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Beltrami EM,Williams IT,Shapriro ON,et al.Risk and management of blood borneifnfections In henalth care workers[J].Clinical Micribiology,2000,13(3):385-407.

2孙建芳.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和自我防护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护理,2010,10(3):36-37.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例6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61-01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病人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根据护理风险事件是否直接造成对病人的损害,可将护理风险事件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两大类[1,3]。由于护士是与病人接触最密切的医务人员,临床风险事件大多发生在护理工作中,因此了解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常见种类、风险事件的分布特征,对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预警风险的发生,保障病人医疗、护理的安全,将起到积极作用。现将我在医院工作的一些实例进行总结,为安全护理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全院有医护人员800余名,其中护士320名,病床总数360张。2002年护理部成立了风险管理小组,并启动了全院护理风险管理系统。落实风险管理各组人员职责;建立和完善风险事件的评估量表和呈报制度;培训临床护士长和护士;在此基础上·各科护士长按要求进行I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的呈报工作。依据风险事件的定义,结合本院实际列出风险事件的范围,将护理风险事件分为4个方面:①护理差错事故(如执行医嘱给药不当发生给药错误;因护士对病人查对不当引发的执行医嘱错误;因护理操作不当给病人造成伤害等)。②投诉事件(如因护士态度不好引发病人投诉;因病情观察不到位引发护患纠纷;或护士操作技术欠缺引发患方投诉等)。③意外事件(如病人输液反应、摔倒、自杀)。④护士纪律问题(如护士脱岗)。2010年全院共收到100例护理风险呈报表,其中有72例被风险管理小组确认为风险事件。将相关数据录入电脑并且用Excel等软件分析可得结果。

2 结果

2.1 临床常见护理风险事件的构成:结果显示:给药问题、抽血问题和压疮是临床护理中最为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分别占12.5%、11.1%和9.7%。三类风险事件占全年护理风险事件总数的33.3%。其次是设施不安全、输液反应和保安问题,分别占8.3%、6.9%和6.9%。医嘱执行延误、投诉护理不当、利器刺伤均占5.6%。肛周糜烂、烫伤、病人摔伤、导管固定问题、纪律问题、病历书写问题、病人意外等均在5%以下。

2.2 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科室分布:结果显示: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多发区是外科、内科和产科,分别占26.4%、18.1%和19.4%。3个科室护理风险事件占全院全年总数的63.9%。其次是妇科、儿科和急诊科,其风险事件的发生数分别占12.5%、11.1%和6.9%。此外,临床护理风险事件以直接风险为主,占风险事件总数的80.6%,间接风险事件占19.4%,直接风险主要来自护士自身,如由于护理操作过程中发生错误而引起风险事件;间接风险主要来自医院其他医疗部门,包括药房或后勤系统,如药物使用方法写错,护理设施没有及时维修,采购的护理用品存在质量问题等。

3 讨论

3.1 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防范应以给药涧题、抽血问题和压疮为重点:给药问题、抽血问题和压疮是临床护理中最为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如果将三类常见风险事件做为临床护理风险防范的重点,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给药问题和抽血问题均属于护理差错,其后果均会给病人造成直接损害,这种风险事件的原因多与护士有关,所以避免这类风险事件发生的关键是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压疮风险事件的发生不仅与护理管理工作有关,而且还与病人自身因素有一定关系。目前我院采取压疮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是:让全院护士学习使用压疮发生可能性评估量表,用评分的方法确定高风险病人;同时成立预防压疮专护小组,该小组成员对全院压疮评估风险高的病人进行单项护理检查,并对各科室责任护士给予技术支持,使已发生压疮的病人得到更优质的服务。护理风险管理的理念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2,4]。

3.2 加强风险事件高发区护士防范意识和培训工作:临床风险事件大多发生在护理工作中,因此临床护士必须了解II期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基本特征、风险事件的常见种类、科室及时间分布,这对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预警风险的事前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关专家指出:只要有医疗活动,就必定存在医疗风险[4]。临床护理活动,同样也存在风险。虽然护理风险事件不能完全避免,但通过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特别是对护理管理对象:护士人员的管理,护理风险事件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对护理人员的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与培训。本结果显示: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多发区是内科、外科和产科,其风险事件的发生数占全院全年总数的63.9%,其原因可能与这些科室平时工作任务较其他科室重,病人病情重、变化快,并且病人对护理质量要求高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提示护理管理者要重视这3个科室的护理工作,不仅在人力资源上给予支持(包括人员素质和人员数量),而且在护理专业技术上也要给予重点扶持和专业培训,同时还要加强护士风险的防范意识。

3.3 建立医院风险管理机构:临床护理风险管理是医院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临床护理风险管理必须与医院风险管理同步发展,护理风险管理只有在全面建立医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在临床护理风险事件中,有些风险事件虽然发生在护理工作中,但风险事件的原因并不只是护士自身,而是由于其他科室或后勤保障支持系统工作失误等原因造成。因此,临床护理风险管理必须与医院风险管理同步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晓清.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运用.护理管理杂志.2003,3(6): 522-23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例7

随着人类对健康需求的提高,以及护理模式的推出,对护士角色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感染防护意识不强,某些错误或不当的行为都可能是导致职业暴露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增加了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1]。作为临床教学医院,肩负着重要的教育责任,带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未来整个护理队伍的发展,对新护士开展手卫生知识及手卫生执行行为等个人防护的岗前培训教育,可有效提高手卫生行为依从性[1],所以为使新护士顺利进入临床工作,避免工作中受到各类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伤害,保证职业安全,个人防护培训成为至关重要的一课。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5年1月新招聘护士28人,其中男性1人,年龄在20~24岁,专科学历14人,本科学历14人。

1.2方法 院感科与护理部联合对28名新招聘护士进行基本个人防护培训,培训内容为七步洗手法、手卫生时机及戴脱医用防护口罩,并将各培训内容分为几个考核点进行考核。培训考核程序为实做考核-规范培训-二次考核--针对存在问题重点强调。

2 结果

2.1培训前考核结果

2.1.1七步洗手法 考核点为10项,包括摘手表及饰品、洗手部掌侧面(内)、背侧面(外)、指缝(夹)、指关节外侧面(弓)、大拇指(大)、指尖(立)、手腕、洗手时间、干手[2]。考核结果无一人满分,总得分率为75.77%,其中大、立、腕三项得分率在90%以上,内、弓、洗手时间得分率在80%~90%,摘手表及饰品、外、夹、干手得分率在70%以下。新护士虽经过学校理论学习和医院临床实习,但洗手前摘饰品、干手两项得分率仅为42.31%,为10个考核点中最低,提示个人防护意识不强,对洗手前后的操作未予重视。

2.1.2手卫生时机 考核点为5项,包括: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考核结果7人满分,总得分率81.54%。在5个考核点中,无菌操作前得分率100%,与各项护理操作中多数强调洗手戴口罩有关。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得分率仅为50%,而接触患者后得分率达到96.15%,说明新护士印象中对接触患者有较强的防护意识,但对周围环境明显放松警惕。

2.1.3戴脱口罩 考核点为5项,包括口罩内外面正确率(反正)、口罩上下边正确率(上下)、鼻夹塑型、口罩包裹严密性、摘脱口罩方法[3]。考核无1人全部合格,总得分率75.56%,与贾建侠等人的调查相近[4]。所有新护士对医用外科口罩的内外面、上下方均能正确区分,但缺乏捏鼻夹的动作,得分率为77.78%,部分新护士戴口罩后,口罩的皱褶未能充分展开,未能严密包裹面部,起到防护作用,得分率为55.56%。摘脱的过程中,大部分新护士没有区分清洁面和污染面的意识,以清洁的手触碰口罩外面,或将口罩折叠放入衣兜内,违反一次性用品使用原则,得分率为44.44%。

2.2培训后考核评价

2.2.1七步洗手法 14人满分,总得分率95%,较培训前上升20%。见图1。各考核点得分率均较培训前上升,干手一项得分率上升最明显,升高58%,所有新护士均能正确选择干手措施。洗手前摘手表及饰品得分率上升34%,培训效果明显,但仍有忽略者,需在日后反复培训。洗手步骤中,洗手背及指缝正确率均提高约31%,分别达到100%和92.31%。其余各项也有小幅度提高,个别护士动作欠规范,在洗掌侧面和指缝时给予扣分,提醒护理人员动作要规范有效。

2.2.2手卫生时机 在培训过程中融入标准预防的概念,新护士对手卫生时机能够正确理解并认识到其重要性,培训后考核全部为满分,总得分率100%,较培训前上升19%,特别是在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提升幅度为50%。

2.2.3戴脱口罩 培训时以国家规范和各项医院感染实例为主要内容,新护士对医用防护口罩有了新的认识,培训后考核全部为满分,总得分率100%,较培训前上升25%,新护士均能够掌握口罩的作用,正确使用医用防护口罩。

3 讨论

3.1学校培训内容多侧重于学习医院感染专科知识,强调对患者的规范操作,对实际工作中个人防护的内容稍显不足,护生毕业后个人防护意识薄弱,如对选择和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内容就提及甚少,护生甚至不知晓医用防护口罩存在多种型号,更无从选择。

3.2学校教育与实际有脱节的现象,新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理论应用于实际存在困难,临床工作中受实际情况限制,部分新护士出现心理落差,或者难以适应新的理念,如手卫生时机在教科书中多要求操作前后洗手,或单一讲述标准预防概念,而未融入到实际操作中。

3.3在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短缺的情况下,患者多成为许多人不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学习的理由,且一旦操作习惯形成难以更改,故岗前培训尤为重要。

3.4临床培训方法单一化,目前大多采用幻灯片教学,虽然形象化但却缺乏实际操作和动手的培养,本次培训采用考核-规范培训-二次考核--针对存在问题重点强调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培训的效果,利于新护士掌握。

4 总结

从本次岗前培训前后对比成绩可看出,新护士个人防护岗前培训至关重要,是为新护士进入临床安全开展护理工作奠定基础的重要环节。护生在学校的系统学习中仅从理论层面接触到部分护理操作规程,与临床实际工作难免脱节,如岗前培训缺失,将会造成新护士部分操作形成错误习惯,且再难以纠正。本次培训使新护士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变,克服了"知而不信""信而不行"的现象,为今后在护理工作中保证职业安全奠定了基础。但繁忙的护理工作易使护理人员个人防护依从性逐渐降低,或防护措施不能规范落实,影响防护效果,故需在日常培训中反复进行培训和考核,创造员工的终身学习的环境,并通过不断的督导和培训来发现和纠正医院感染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护理人员个人防护的有效性,保护护理人员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杨连爱,陈娟婷.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情况调查[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22):110-112.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例8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71-01

针刺伤是一种累及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的最危险传播途径之一[1]。而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2]。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抽血等是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最常见,加强护士职业安全防范成了我们急诊科急需解决的问题。于2010年5月~2011年4月对21名急诊科护士做了回顾性调查,分析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探讨防范措施,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现报告如下。

1 针刺伤发生的原因

1.1 护士防范意识薄弱 本组调查中4名护士发生针刺伤,其中3名是毕业1年内的新护士,1名为毕业4年的护士;4名均是聘用护士,与新护士的一些不安全操作密切相关。与许爱萍研究结果相近: 21~30 岁年龄段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 临时聘用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高于正式护士[3]。护士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措施的教育,对针刺伤的危害性及防护措施了解不够。另外年轻护士及聘用护士上班时有时存在不专心的现象,觉得劳动与收入不成正比。

1.2 缺乏标准预防知识 乙肝、丙肝、艾滋病等20 多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急诊病人病情急,变化快,抢救有时往往来不及戴上手套就开始进行注射、吸痰等等。急诊科护士对标准预防内容缺乏依从性是发生针刺伤的一个危险因素。

1.3 操作中发生针刺伤 本组调查中3名护士发生针刺伤是由于拔针后的输液针头刺伤引起,1名护士为肌肉注射拔针后的针头刺伤。

2 针刺伤的危害

2.1 心理伤害 有文献报道,针刺伤后,52.4% 的护士感到害怕[4],这种心理上的伤害可能是严重而持久的。我科有1名工作不到1年的新护士,拨针时不小心被1例患者的输液针头刺伤,很紧张,甚至失眠,担心病人有乙肝、丙肝、艾滋病会传染到自已。另外,有1名轮科护士出诊接诊1例艾滋病的病人,给病人输液未带手套,也担心自己会被传染艾滋病,精神高度紧张,四处寻求帮助。被针刺伤的护士经护士长耐心解释,并与患者沟通抽血查乙肝、丙肝、艾滋病阴性后心理才恢复正常。另1名护士经护士长解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相关资料研究时才不紧张。临床研究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后艾滋病的感染几率为0.3%[5]。另外,建立健全的针刺伤登记报告制度,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专门人员负责指导血清学检查并进行全过程追踪,也很重要,使护士们多一重保障。

2.2 传播疾病 美国疾控中心报道:针刺伤可引发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其中最常见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目前我国正处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快速增长期[6]。因此,要杜绝针刺伤导致的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必须从预防针刺伤做起。

3 针刺伤的防范措施

3.1 增强护士的防范意识 对实习护士和新上岗护士,护理部有计划地重点行针刺伤防护知识的培训,下到科室后也要进行专科高发针刺伤的培训,使每位护士从一开始就具有良好的防护意识和行为习惯。强调护士上班时要专心,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并适当提高年轻护士及聘用护士的待遇,避免导致工作中的心理不平衡。参照香港的做法,建议在职护士每年培训一次,引起护士对针刺伤的高度重视,提高防范意识。

3.2 普及标准预防的知识 护士长提醒每一位护士在临床操作中一定要牢记“风险无处不在,为了大家的安全,请从我们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做起”。一定要熟悉标准预防的知识, 并要求每位护士随身携带乳胶手套,以备应急时使用;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时要戴手套进行操作,若手上有创口时要戴双层乳胶手套,必要时戴眼罩、面罩及穿防护服。

3.3 规范操作流程 按《医疗废物的处理条例》执行各项护理工作流程,注重日常工作中的各种细节。例如重点强调使用后的注射器和拨下的输液器针头应直接放入锐器盒,严禁集中放置后再处理,放置到3/4满时应更换锐器盒,可大大减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机会,本组调查中4名被针刺伤的护士均未严格执行此操作规程导致;切勿套回已开封或使用后的注射器和输液器针头; 若不能及时放入锐器盒的污染针头时,注意针头部分向下方,并放置在弯盘里,以消除安全隐患;禁止将针头与其他垃圾混放等等。

3.4 规范管理

3.4.1 医院可采用分级控制:从医院管理层面出发,如减少使用带有针头的器械,减少注射操作等, 同时应尽量使用口服药物代替注射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针刺伤的发生。

3.4.2 合理配备护士:医院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护士长弹性排班, 合理安排工作,通过弹性工作时间, 使有限的人员得到合理安排,使护士不要疲劳应付工作,避免因工作忙乱而引起针刺伤的发生。

3.5 采用先进的预防针刺伤的护理用具 提倡医院全面使用安全型注射器行肌肉注射,采用安全型留置针行静脉注射,可有效避免针刺伤发生。

综上所述,急诊科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刺伤时有发生,增强护士的防范意识、普及标准预防的知识、规范操作流程 、规范管理、采用先进的预防针刺伤的护理用具,可提高急诊护士的防护意识,对减少或杜绝针刺伤发生导致的各种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

[2] 张秀,李杨,张彬,等.某传染病医院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J].护理杂志,2003,20(12):19-20.

[3] 许爱萍.浅议护士针刺伤及其职业防护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2009,6(2):209-210.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例9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c)-0160-02

项目管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是基于一定管理原则的一套技术方法,这些技术方法用于计划、评估、控制工作活动,以按时、按预算、依据规范达到理想的最终效果[1]。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项目及项目管理的应用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项目管理的方法也有了新的发展[2]。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在本院的全面实施,为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患者及社会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本院将项目管理的思维方式及分析方法运用到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工作中,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6月及2011年1~6月在本院住院的患者17 445例,患者中有8 855例为男性,8 590例为女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28~91岁,平均年龄42.5岁,老年人群跌倒的比例较大。住院时间2~50 d,平均24.54 d。这些患者的原发病大多数为心血管疾病、颅脑伤和骨折等疾病,分为两组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种、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010年1~6月为实施“项目管理”前,2011 年1~6月为实施“项目管理”后。

1.2 方法

1.2.1 组织专题讨论

护理部组织发生住院患者跌倒事件较多的相关科室护士长,联动医务科、总务设备科进行专题讨论,分析2010年1~6月在本院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根本原因,老年病护理专科小组根据汇总分析结果制订预防跌倒质量改进项目进度表。

1.2.2 成立预防住院患者跌倒项目管理核心小组

由院内老年病护理专科小组核心成员组成预防住院患者跌倒质控小组, 各病区老年病专科小组成员负责落实该病区的预防住院患者跌倒流程并指导其他护士落实流程。

1.2.3 制订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管理方案

制订本院的《预防患者跌倒管理制度及预案》及《防跌倒评价标准》;修订《跌倒评估表》、《跌倒预防指引》、《预防患者跌倒护理告知》、《患者跌倒的处理与上报流程》,组织全院护士进行培训。

1.2.4 防范跌倒知识及行为培训

1.2.4.1 护士培训 组织全员进行预防患者跌倒专项知识培训:(1)首先对全院护士长及高级责任护士进行培训;(2)接着由老年病专科护理小组定期组织各科的联络员培训;(3)把相关培训资料与流程利用医院OA系统发给全院护士自学;(4)各科由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老年病专科护理小组成员组织科内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1.2.4.2 专陪护人员培训 每月组织专陪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由项目管理核心小组成员授课并考核。

1.2.5 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护理指引

1.2.5.1 评估 由首诊管床护士使用跌倒评估量表对所有65 岁以上住院患者或临床上有跌倒危险因素的患者(患者存在高龄、意识不清、运动障碍、视力障碍、服用镇静催眠药物等)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

1.2.5.2 记录 评价结果记录于首次护理记录单。

1.2.5.3 标识 评估结果大于45分,则在床头挂风险警示标识,并在病床边设立预防跌倒护理单。

1.2.5.4 交接班 对跌倒高危人群进行持续性跟踪评估,并列入交班内容。

1.2.5.5 监控 实行“科室-大科组-护理部”三级护理安全监控体系,预防住院患者跌倒项目管理核心小组根据我院制订的《防跌倒评价标准》,不定期到各科室进行查房评价科室防跌倒措施落实情况,以及指导防跌倒工作的开展,督促落实跌倒预防措施。

1.2.5.6 反馈 对跌倒案例,进行资料保存归档,由预防住院老年患者跌倒质控小组定期收集结果、总结、反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 统计软件分析,以频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项目管理”前后跌倒发生率比较

实施“项目管理”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及跌倒损伤率下降,见表1。

2.2 实施“项目管理”前后跌倒损伤程度的比较

跌倒评价损伤程度指标:轻度损伤是指皮肤裂伤、擦伤或瘀伤;重度损伤包括死亡、骨折、关节脱位、脑挫伤、颅内血肿;无损伤是指外形及功能上均无改变[3]。实施“项目管理”后跌倒损伤程度显著下降,见表2。

3 讨论

3.1 项目管理能有效减少住院患者跌倒导致的损伤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例10

【中图分类号】R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96-01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调查二甲医院临床护士100人,平均年龄31.46岁,分3个年龄组:30岁以下51人,30~40岁33人,40岁以上16人;职称:护士48人,护师29人,主管护师23人;文化程度:中专36人,大专59人,本科5人;临床工作年限:2年以下21人,2~10年35人,10~20年30人,20年以上14人。

1.2方法:2009年12月,采用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100份,,回收率100%。内容包括护士针刺伤的频率,护士对针刺伤后的认知及治疗问题,护士希望得到的帮助等,采用百分比的统计方法。

2结果

2.1不同年龄层次针刺伤的调查结果:无针刺伤7人,占总数的631%,且全都是低龄资护士,1次针刺伤的占22.25%,2次的占1441%,3次或者3次以上的占56.76%。40岁以上的护士基本上都受到3次或3次以上的伤害。由此可以可以看出,针刺伤的次数与人的学历、职称无显著性相关关系,而与从事临床实践的时限有相关关系,一般年龄越大,从事临床实践的时间越长,受到针刺伤的几率越大。

2.2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程度:不同年龄层次针刺伤的调查结果,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由调查可知:大多数护士知道针刺伤的危害和处理方法,但大多数都没有得到相应的预防和治疗,他们普遍感到担忧、恐惧,对今后的工作(密切接触病人)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护士没有进行针刺伤的报告,在46例已报告的护士中90%的护士认为若感染了相应疾病也许可以找到原因,甚至可以作为依据;未报的人群中除7例无针刺伤者外均认为报告与没报告无区别。关于治疗费用的问题,90%的护士在科室及医院自行处理,这样势必影响了他们的预防治疗和上报针刺伤的积极性。通过调查发现80%的人认为院感人员虽然已经给予了登记和道义上的支持,并申请得到支援,但无实质性结果,医院没有实施具体的措施;9459%的护士希望得到医院的支持和帮助,有落实到位的防护措施。

3针刺伤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3.1针刺伤的原因:操作中被针刺伤:在回收废弃针、毁型浸泡及持取针、加药及重套针帽等操作环节均容易刺伤,其中加药重套针帽及取废弃针误刺率较高。这些与在工作中养成不正确习惯动作有关。不良的工作环境 做各种操作时光线不理想是导致被针刺伤的客观原因,因此认为恶劣的工作环境会增加针刺伤的频率和危险性。

3.2外界因素:针刺伤与工作紧张程度、工作量、从事职业性质、性别、工龄、身体状况,防护措施、防护教育、防护设施、性格特征、领导重视、防护意识等十二项因素有关。如工作繁忙紧张,身体疲乏,工龄较长、性格急躁者等就容易受到针刺伤的损害。防范意识淡薄 护士在静脉采血或其他容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如:操作前、操作中及操作后整理用物时,丢弃过程中,不正确的废物处置时没有戴手套,发生针刺伤不及时报告。

3.3防范针刺伤的有效对策:普遍预防或标准预防是预防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对临床一线人员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对新护士介绍职业防护基本知识,督导护士遵守规章制度,执行标准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安全使用锐器 (1)锐器安全操作方法:尽可能地避免使用锐器,任何时候应尽可能使用带有安全性能的静脉注射装置;静脉穿刺和静脉注射时应戴手套;当给意识不清的病人使用锐器时,应有助手协助;盛装锐器的盒子不能过满,不应超过盒子的3/4;不能将锐器随意放置或无人管理;锐器盒应放置在齐腰部方便使用的位置;不要用手将锐器传来传去;在运送用过的注射器前,特别是运送装有动脉血样的注射器,要用移去针头的器具先移掉针头,再封上一断为盲端的套壳。(2)处置锐器的方法: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针头,用过的针头应立即放入坚固的硬质锐器收集器中,不能将使用过的锐器放在医疗垃圾袋里,禁止用手回套针帽;要按分类去放置用后的锐器和其他医疗垃圾;为防止发生针刺伤事故,应尽量配备小型针头毁型器等注射针安全处理装置。(3)装备和使用改进的医疗用品 安全针头注射器、输液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器,尤其是不暴露针头的抽血器无论是抽血、输液,还是污染后的处理销毁,均无机会刺伤护理人员。

预防接种护士工作总结例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手术室护士40人,均为女性,年龄20~53岁。学历:中专10人,大专18人,本科12人。职称:护士12人,护师15人,主管护师13人。从事手术室工作时间:1-5年13人,5-10年15人,10年以上12人。

1.2 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科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法,对手术室护士进行回顾性调查,匿名填写,了解职业暴露的种类及次数,护理人员对标准预防的实施情况以及防护措施的执行。

2 结果

标准预防率只37.5%,防护用品的使用率50%,锐器伤的正确处理80%。

3 暴露的原因及分析

3.1意外损伤

86%手术室护士有手术相关锐器刺伤的经历。其中手术刀片刺伤6次、手术缝针刺伤8次、注射器刺伤5次、手术器械刺伤10次。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直接传递刀片、缝针;手术室护士术中频繁传递刀、剪、针、钩,术后处理器械等极易刺伤、割伤或污血溅到皮肤或眼睛里,因此其职业危害发生率高于医院护士年人均0.98次[1]。手术室护士还存在着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触,污血贱到皮肤或眼睛,可怕的乙肝、丙肝、艾滋病传播最高,一次即可感染,医疗废物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都增加了护理人员接触污染的机会。

3.2物理因素

骨科手术的广泛开展,术中X光定位使手术室医护人员要经常受到X射线的照射,防范不力,严重影各脏器功能,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甚至诱发肿瘤。作为抢救病人的重要场所,手术室集中了各种监护、抢救设备及器械,是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于此,如电动吸引器、生命监护仪、麻醉机、吸引器、电凝器、电钻等,外加空调声、麻醉报警声、骨科手术时骨锤敲击声、板锯的拉动声及仪器的移动声等。工作环境中的不良刺激严重干扰着肌体的正常代谢,使护士免疫力下降,大大的增加疾病感染的机会。激光手术的不良影响对皮肤眼球有光化效应损害。

3.3化学因素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报道环境污染特别是化学试剂的污染不断侵蚀人类的健康。作为密切接触酒精、碘伏、环氧乙烷、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乙醚、安氟醚、异氟醚等种类繁多化学试剂的手术室护士,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会引起过敏性皮炎、结膜炎。甲醛可以引起职业性哮喘,大量接触可以导致肺水肿、职业性皮炎,有大量资料报道,因甲醛造成的环境污染使不少人患上了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而丧失生命。 转贴于

3.4心理、生理因素

手术室工作过程的连续性,无规律性及手术要求高度注意力集中,加上人力资源不足,使手术室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疲惫超负荷运转中,造成行动准确性下降,动作协调性差,思维判断失误,影响手术病人的安全

手术过程中病人的创伤重、病情急、变化快,手术室护士要掌握手术病人的急救措施并进行手术的配合,必须争分夺秒投入工作,使她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急诊手术不分白昼,工作连续性强,生活极不规律,手术室工作涉及面广,工作节奏快,病人病情复杂,意外情况发生多,发生医疗纠纷甚至出现医疗事故的可能性较大,诸多因素导致身心疲劳,使得她们心理负担沉重。部份护士因长期高度精神紧张,导致月经失调、神经衰弱,工作倦怠。

4 应对措施

4.1加强职业安全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对手术室护士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在手术室护士中,不同工龄,职称,学历的护士在对已知有血液性传播疾病的病人执行操作时没显著差异,而对未知的或未检出的病人高年资,高学历的护士比低职称,低学历的护士明显要执行得好。所以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应从医学院的学生做起,对年轻,经验少的护士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4.2正确使用防护用品。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指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室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蔽防护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性,最大限度的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护士在接触血液操作前应带好手套,有研究报道,发生针刺伤时手套能挡住50%的血液进入伤口,这样能大大降低感染几率。围裙,护目镜能有效地遮挡血液体液的飞溅。分离刀片用钳子夹住,传递器械时应使用无菌弯盘。使用后的锐器如针头、刀片、缝针应丢进不可倒出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统一焚烧。

4.3提高护士自身素质。护士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规范各项操作,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相互学习,养成沉着冷静的工作作风,真正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职业暴露。

4.4加强医院管理部门的干预,每位手术室护士建立一份健康档案,每年体格检查一次,建立锐器伤报告制度,锐器伤处理流程,每人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对发生职业暴露的护士做好心理疏导,追踪其健康状况,发生感染及时治疗,努力将伤害降到最低。

4.5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措施。有研究报道,受职业暴露后及时处理能降低81%的HIV感染。可见护士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是降低职业危害的有效方法。发生暴露后应冷静,立即做如下处理,用流动水或肥皂水冲洗皮肤,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在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然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粘膜应当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及时向院感科汇报登记,进一步化验检测处理,必要时请相关专家评估,指导预防用药,并加强暴露后心理辅导,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引起的心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