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护理质量检查小组

护理质量检查小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6:13

护理质量检查小组

护理质量检查小组例1

1.1临床资料:我院康复中心自2010年1月起将科室内护士分为3个护理小组,由每个护理小组中的总务护士及2名责任护士组成科室内质控小组,护士长为科室内质控小组组长。科室内质控小组按质量管理要素分为重症组、消毒隔离组、抢救物品药品组、护理文件组、护理安全组,每组由2名护士组成。成员组成兼顾专业搭配及个性化优势,使质控小组结构相对合理[2]。

1.2 方法

1.2.1 各小组职责分工

1.2.1.1重症组:负责抽查护理小组中2名重症患者护理质量,其中包括一级护理1人,二级护理1人,主要检查责任护士对所负责患者病情、治疗、护理的掌握情况以及护理措施是否到位,基础护理完成情况,护理安全措施是否完善,护理记录是否及时准确的反映患者的病情。

1.2.1.2消毒隔离组:负责检查护理小组中无菌物品是否在有效期内,无菌物品消毒灭菌是否合格、消毒液配制及使用是否符合要求、医疗垃圾处理、终末消毒执行情况。

1.2.1.3抢救物品药品组:负责检查护理小组中抢救物品药品是否做到“五定”,即定数量、定点安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同时抽查护士对抢救药品作用及副作用掌握情况。

1.2.1.4护理文件组:负责对各项护理记录书写指导及检查。包括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护士交班本等。

1.2.1.5护理安全组:负责检查护理小组的护理安全,抽查护士对工作制度、风险预案、工作职责的掌握情况,是否认真执行“三查八对”即操作前、中、后查,使用移动护士站(PDA)核对患者腕带、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方法。检查各种护理告知是否完善,是否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悬挂各种警示牌以及各种高危药品的管理。

1.2.2 明确工作要求,注重持续改进

1.2.2.1严格要求,统一标准:每季度组织召开科室内质控组成员会议1次,明确各组职责分工,根据院级质控标准制定科室检查评分表,统一检查考核方法,使质量控制科学、规范、公正,减少随意性。

1.2.2.2定期检查,随时纠偏:科室内质控组成员每周检查1次,对护理小组的护理质量进行了全面指导及检查。对于存在的问题第一时间通知责任人,令其及时整改。护士长每个月检查科室内质控组成员检查情况,判断各组检查方法是否得当,标准是否统一,随时指导纠偏。

1.2.2.3 及时评价,持续改进:科室质控小组建立检查月反馈评价制度,每月召开全体护士会议,将质控小组检查出的问题在会议上做简要反馈,对存在共性问题给予指导纠编,并动态跟踪质量改进情况。针对同一问题反复出现的情况,在会议上提出,提示护士们注意,并持续跟踪,直至无问题出现。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通过科室内分组质控使笔者科室在院级检查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分组质控不仅可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还是减少和杜绝护理差错事故,防范护理纠纷的重要方法[3]。人是生产中最基本、最活跃、最关健的因素,任何先进的设备、技术,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通过人为载体来实现的[4]。现在在临床工作的护士趋于年轻化,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觉性、合作性、思考性,是护理质量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科室通过建立科室内质控小组督导辅助护理质量管理,使每位护士都能参与管理,自觉发挥出最大长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激发护士工作热情,发扬团队精神,构建和谐、团结、健康的工作氛围。科室内人员分工明确,可以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完成质量控制工作。护理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而科室内的质控小组又是护理三级质控体系中最低最基础的环节。因此,科室内质控小组是护理质量有效和长效管理的关键,对提高科室护理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席淑华,周 立.总护士长在护理质量督察中的作用[J].护理杂志,2001,18(2):38-39.

[2]刘 涓,赵 林.加强院级质控管理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1):65.

护理质量检查小组例2

1.2实施方法护理部根据医院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确定各组职责,对全院各护理单元进行检查、督导。病房管理组:负责检查特级护理质量,健康宣教和病人满意度调查等;护理文书组:负责检查护理文书记录,以及所有台账完善情况等;消毒隔离组:负责检查消毒隔离质量,无菌物品等;急救组:负责检查药品、急救车管理、急救药品物品管理使用情况,随机抽考应急预案等;临床教学组:负责检查三基三严、规范化培训,实习生、进修生、新护士带教和护理技术操作考核等。并将护理质量检查的各项指标分类、定分值: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100%(合格标准分90分);特、一级护理质量合格率≥95%(合格标准分80分);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8%(合格标准分80分);急救药品、物品、器械完好率100%;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灭菌执行率100%;护理“三基”理论考试合格率100%(合格标准分80分);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合格率100%(合格标准分90分)。

制定相应的平分标准。平分标准检查要点、检查内容、该扣的分值等,并将各项护理质量检查标准下发给各小组及护理单元。每月中旬各检查小组根据护理部每月的安排,一周内分别对各护理单元工作质量检查一次,将检查结果汇总上交护理部。护理部组织召开二级护理质量检查汇总反馈例会,先由各组汇报本组检查内容和结果、需要协调和解决的困难与矛盾、提出主要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上次护理缺陷整改情况。然后护理部主任提出存在和潜在的共性问题,经过全体人员讨论后,护理部主任总结对共性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潜在问题的防范措施,并按检查结果,调整下月工作安排,提出具体要求。

2结果

2.1成立二级质控检查组可以提高护理质量二级质控检查小组按照护理职能部门要求的标准进行检查,起到了层层质控的作用。在护士仪表、消毒隔离、基础护理、等级护理、危重病人掌握和抢救车管理、病区管理、健康教育、护士技能考核和护理文件书写的质量检查中,真实地反映一级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护士长能够抓住质量控制的要点和重点,对检查出的质量问题持续进行反馈追踪管理,并形成动态循环,使护理质量控制反馈追踪机制得到完善,降低护理质量问题重复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2.2成立二级质控检查组可以提高护士长的管理水平通过检查、汇报、讨论,为护士长提供相互交流的场所和氛围,对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方法,在发挥年轻护士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使高年资护士长的经验和有效的管理办法得以推广,达到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提高管理水平。

护理质量检查小组例3

现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护理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质量管理属于护理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手术室所需的护理人员较多,且工作时间十分集中,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较为广阔的专业知识,这时仅仅依赖护士长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管理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的[1]。该文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手术室护理中未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时期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手术室护理中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阶段为对照组,发现实验组的护理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护理质量,成效显著,可在手术室管理中推广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手术室护理中未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时期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手术室护理中开展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阶段为对照组。对照组共有手术室护理人员16名,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31.2±1.8)岁。实验组共有手术护理人员16名,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30.8±1.1)岁。再分别于对照组与实验组手术室中选取出55例手术案例。经过比较发现,两组对象在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式,予以手术室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方式,具体方法如下:①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根据护理部门每个季度所需要进行的交叉检查内容,将手术室的的质量管理分为6个质量控制小组,分别为教学组、压疮组、消毒组、管理质量监测组、护理文书检查组、五常法组。每个质量控制小组设置质量检控员2名,监控员的选择经过科室领导层的详细考察,选取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术过硬的护师担任[2]。并在科室内形成以科护士长、护士长到质量控制员、专科组长的四级质量控制体系,从而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全面控制[3]。科护士长以及护士长主要负责对科室护理质量的全面整体把握,各质量控制员主要负责所属质量小组的护理质量问题,并对所在小组的护理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做好反馈工作。依据其中检查出来的内容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由专科组长负责对各手术室开展的手术与专科组进行的质量控制工作进行配合。②各质量小组的主要控制内容。五常法组主要负责对手术室内部区域划分是否科学合理进行检查,并检查手术室内的环境是否整体、是否做到无菌,符合手术开展的要求。对手术室内的各类标签是否完整、标识是否清晰以及会议记录、药品管理情况等进行检查。教学组:负责对手术室开展的和列培训计划、以及培训落实情况、业务学习情况等进行核查,对护理人员的三基操作落实情况等进行考察。压疮组:对压疮进行评估检查,预防压疮的发生,并对压疮情况进行预防登记,检查患者的手术安置是否科学合理[4]。消毒隔离组:对手术室中无菌物品的放置进行检查,还需要对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室内氧气湿化瓶以及相关吸痰装置的放置、内镜处理情况、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管理等情况。质量检查组主要负责将手术室内的规章制度、手术流程、应急预案以及岗位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护理文书质量检查组主要负责将术中护理工作记录单以及手术安全核查单、医嘱签名单等进行检查。③制定质量控制标准。护士长依据手术室中质量控制员以及专科组长的反馈,并结合手术室中护理工作的特点,制定每一小组的质量评价标准。经过手术室的全体人员讨论后修订。质量控制的指标以及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病房病历等相关情况是否符合标准。④明确质量控制员的工作职责。质量控制员根据质量控制的标准,定期定时对质量进行检查。另外护理文书的质量检查员对病历进行随机抽查,对护理记录的质量进行检查[5]。质量检查控制员对检查情况进行实时检查,并在每周都将质量检查的结果汇总出来报告至护士长。相关人员就汇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⑤定期开展培训。对于手术室中的所有护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并告知其参与到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可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显著提高。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位护理人员都可在科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还需要严格掌握相关的质量方案,之后再由护理组长对质量控制的相关工作进行讲解。向每位成员发放质量控制标准表,对于其中存在疑惑的问题进行标注,并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总结,积极开展组间讨论。讨论结束后可组织专人对其进行调整修改。每个质量小组的成员都要积极承担自己的职责。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成员的护理质量进行密切观察,主要包括护理操作质量、基础护理工作质量、健康教育开展质量、心理护理开展质量以及护理科研质量等等。每个季度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做好统计记录,防止出现较大误差。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护理操作得分为(90.25±1.23)分,护理科研得分为(92.35±1.87)分,基础护理得分为(91.21±0.98)分,健康教育得分为(91.24±1.97)分,心理护理得分为(92.54±1.11)分。实验组护理操作得分为(97.24±0.74)分,护理科研得分为(95.85±1.24)分,基础护理得分为(98.21±0.54)分,健康教育得分为(95.37±1.38)分,心理护理得分为(97.44±1.72)分.经过比较发现,实验组各项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手术室中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的管理模式可以使得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改进,这种管理模式是在现今人们对于医疗服务质量显著增强的背景下提出的,属于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使得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得到极大程度激发,进而促使手术室的护理质量相较于之前得到显著增强。由于质量控制小组的分类不同,其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基础护理小组知识对手术室中的区域划分、手术室环境等进行检查。压疮控制组则是对患者的压疮进行评估、治疗,并商讨如何做好患者的压疮预防工作。消毒隔离小组主要是对无菌物品的放置以及处理情况进行评估,对于患者手术时的摆放是否合适进行检查等。通过将手术室的质量控制工作由单一的护士长控制改为四级管理模式,就可对管理责任进行进一步的明晰,形成层层负责的体制,使得手术室的质量控制工作得到全方位、系统化的控制。另外,在手术室中设置不同的质量控制小组有利于使得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并使得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专业发展活力得到有效增强[6]。在手术室中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后,科室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得到明显降低,护理部门的护理质量评分得到有效提高。护士可直接参与到手术室的管理之中,不仅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培养手术室护理工作骨干,还可以使得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激发,积极发挥个人的才能,使得科室的凝聚力、专业发展活力都得到显著增强。将手术室的质量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对质量控制的标准以及内容集体制定,可使得各项工作的重要性都得到明确。这种管理方式改变了过去以管理者经验为主的现象,有效提升管理的水平。另外,在手术室中建立质量控制小组可将各项护理工作的质量得以量化,并对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客观科学评分,以此作为每位护理人员绩效考核的标准。这种方式也体现了医院管理工作的公平性以及客观性,更令人信服,有利于在科室内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

作者:时征 单位:济宁市妇幼保健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王素云.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4(9):94-95.

[2]张宁.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06-108.

[3]李莉.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2):110-111.

护理质量检查小组例4

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有效的质量管理可提高医院的管理质量,医院的声誉也可得到显著提高[1]。手术室是医院中的重要科室,手术室的护理管理工作对手术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旨在探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手术室护士42人,年龄19~47岁,其中副主任护师3人,主管护师6人,护理师18人,护士15人。

1.2方法

手术室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将手术室质量管理分为6个质控组,分别是五常法组、压疮组、管理质量检查组、教学组、消毒隔离组、护理文书质量检查组;每组由1名手术室主管护师担任质控员。五常法组的主要质控内容为负责检查手术室各区域划分是否合理、物品的摆放是否规范、各类用品的标识是否清晰、环境是否干净整洁;对各种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进行检查,观察是否完备。压疮组的主要质控内容是对压疮进行评估,检查患者手术是否合理,对压疮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管理质量检查组主要负责检查各项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工作流程、岗位职责落实情况。教学组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检查各类培训计划及计划落实情况,检查三基操作考核落实情况,安排业务学习。消毒隔离组主要负责检查无菌物品,对氧气湿化瓶及吸痰装置进行处置,管理灭菌器和医疗废物,做好职业安全防护等措施。护理文书质量检查组主要负责手术安全核查单书写、术中护理记录单、医嘱签署情况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实施前后6个月内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例次。

2结果

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例次为8例,显著少于实施前的37例。

3讨论

传统手术室管理模式中护理质量一般由护士长一人进行控制,这种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会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有一定的局限性。护士长的自身文化水平和素质会对手术室的质量管理工作产生严重影响。近年来,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中逐渐推广应用,其可有效避免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质量控制小组一般由多人组成,包括专业质量控制人员、护理人员等。这种管理模式可充分确保护理人员的参与,每个人的才智和潜能均可得到充分发挥,管理质量也可得到一定提升。手术室质量控制小组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①可以实现质量管理标准化和制度化。质量控制标准一般由集体制定,各项工作分工较为明确,各项工作可以有条不紊开展[2]。本次研究中手术室质量管理分为6个质控组,分别是五常法组、压疮组、管理质量检查组、教学组、消毒隔离组、护理文书质量检查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方面的内容,可以有效避免手术室管理的复杂性,同时也可有效防止各项工作遗漏。②有利于手术室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3]。实施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可使各项管理更加正规化,手术室管理质量也可得到提高,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显著减少。本次研究中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实施前后不良事件发生例次分别为37次和8次,实施后显著降低。③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有助于直接培养骨干,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护理人员的创造性和个人潜能也能得到充分发挥,可显著增强手术室的活力。手术室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后可以将各项工作质量量化,可以对各项工作进行更加科学的评价,同时也可以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本次研究中手术室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后不良事件发生次数显著减少,充分说明了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质量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性。因此,可将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质量管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文金玉,李永红,鲁超轶,等.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86-87.

护理质量检查小组例5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6月期间本院手术室在职护理人员14名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年龄20~34岁,平均(27.36±5.21)岁。其中护师5名,护士9名。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未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在职护理人员12名,设为对照组,年龄20~33岁,平均年龄(27.21±5.09)岁。2组一般资料等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成立质量控制小组:根据护理部门实际工作内容,成立护理文书质检组、五常法组、压疮组、消毒隔离组、管理质检组和教学组。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中,建立组长—质控员模式,每个小组由2名成员组成,小组组长由具有丰富经验、专业水平较高的护师担任。护士长全权负责整个质量控制小组的工作,定期抽查相应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质控人员对本组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然后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对护理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观察以及发现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与本组成员共同探讨、分析护理工作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各个质量控制小组均以本组检查工作为重心,掌握本组检查方法、内容以及标准,每周定期开展检查工作会议,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对策,并制定下周期工作目标。每月开展质量管理控制工作总结会议,对护理工作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进行汇总,采用头脑风暴法对收集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方法。1.2.2制定质量控制标准:护士长分配质控工作任务,组长和质控人员严格落实各项工作。质控小组根据手术室的相关管理制度和各项工作标准,科学制定质量控制工作评价标准,如护理文书质量控制标准,其主要内容有:表格外观:总分10分,通过查看病历的方法进行检查,质量要求:①外观整洁,无破损,字迹清楚,无涂改。评分标准:出现不整洁情况扣1分;出现破损情况扣1分;出现不整洁、有破损、字迹不清以及有涂改情况:1~2处则扣0.5分,3~4处扣1分,如果有4处以上则不得分。②按要求用笔。评分标准:用笔不正确不得分。③患者资料填写齐全。评分标准:患者资料1~2处不符合扣1分,3~5项漏填或不符合扣4分,5项以上漏填或不符不得分。术中护理记录单:总分70分,通过查看病历的方法进行检查,质量要求:①书中注明内容与患者的实际情况一致。评分:有1~2项不符合相应扣2分;有3~5项不符合相应扣4分;有5项以上内容不符合则不得分。②术中记录内容填写齐全、无漏项。评分标准:1~2项不符合扣2分;3~5项不符合扣4分;5项以上不符合不得分。③手术过程中所记录的内容与手术以及麻醉的实际情况记录相一致。相应的评分标准为:有1~2项内容不符合则扣2分;3~5项不符合扣4分;5项以上不符合不得分。④应用医学术语,无错别字、漏字,描述恰当。评分标准:1~2项不符合扣2分;3~5项不符合扣4分;5项以上不符合不得分。⑤手术器械标签粘贴规范。评分标准:粘贴不规范扣2分。⑥签名、签时间规范。评分标准:1项不符合或漏签1次扣1分;2项不符合或未签扣2分;3项及以上不符合不得分。医嘱单:总分20分,通过查看电脑执行医嘱的情况进行检查。质量要求:及时执行医嘱、规范签名、签时间。评价标准:漏签名1~2组扣4分;漏签名3~4组扣8分;漏签名4组以上不得分。1.2.3质控组的工作内容:各个质控小组根据本组工作职责和质控标准,对相应护理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①护理文书组对手术室中的各类文书进行抽查,护理记录是否完整、详细、规范、真实,对护理人员依从医嘱的情况进行查看。②采用五常法组来查看手术室中相应清洁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手术室的空间布局情况、手术物品摆放情况,如药物的存放、医疗器械的摆放等,药品、仪器、器械等各类物品标签是否清晰、是否符合规范,手术记录是否全面、规范,手术室各类物品的供给情况,如应急药品、品、消毒用品等,手术室废弃物、报废物的处理情况等。③教学组针对手术室工作内容,制定手术室实习生、新护士、研究人员教学方案,合理安排护理理论知识教学以及手术室护理操作技能教学措施,制定教学实践,对教学的具体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记录。④消毒隔离组对消毒用具、用品供给情况进行检查,查看消毒措施是否合理,检查消毒人员消毒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消毒操作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等,如无菌条件的操作、手术室的环境卫生、手术室的灭菌器的管理以及无菌的操作技术等;⑤管理质控组检查本院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手术室中各项管理的规章制度相应执行情况,检查各个护理岗位工作流程是否合理,职责履行是否到位等。⑥压疮组检查压疮预防和治疗措施是否合理,按照规范评价压疮的等级,记录压疮的发生情况,并对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摆放进行记录。质控员对本组质控工作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规范、全面地记录各个质控结果,汇总成工作报告,定期将该工作报告汇报给护士长,并对护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各个质控小组每月开展质控汇总工作会议,共同探讨护理工作改进方法,所有质控组成员均发表各自的看法,并总结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1.2.4相关培训:手术室中所有护理人员都应当参加相关培训,主要向护理人员讲解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基础知识,让护理人员学习并掌握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的具体措施。各个小组组长对质量控制的相关工作进行讲解,并解释质量控制评价标准,并共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收集所有护理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分析、总结,并对相关质量控制管理的工作进行合理修改。各个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将质量管理标准以及评价标准装订成册,对相关标准和评价措施进行学习,做好熟练掌握质量控制管理的相关内容,科室护士长和小组组长监督。

2结果

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之前,2015年5月—2016年6月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主要有:手术中所用器械的数量不一致情况11例,手术中物品的准备不完善情况15例,损害手术室中贵重的设备及仪器情况6例,急救箱中的药物放置不全情况11例,药物器械相应摆放较混乱情况12例,手术室中药物出现外漏情况5例,23例漏签医嘱,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7%。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后,发生的不良事件主要有:11例手术器械的数量不符,15例手术物品的准备不全,6例损害贵重的设备仪器,11例急救箱内的药物不全,12例药物器械的摆放较乱,5例药物出现外漏,23例漏签医嘱,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前后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护理质量检查小组例6

本院从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护理质控小组及护理部对各科室的护理人员管理实行持续质量改进(CQI),并与职称晋升、年终评优职、“5.12”护士节的评选区、市级先进个人直接挂钩。2年来,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不断上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本院临床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共85人,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29.58岁。其中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4人,护师29人,护士40人;本科38人,大专39人,中专8人。

1.2 方法

1.2.1 成立CQI小组 成员由护理部、护理质控小组成员、各科护士长共同组成CQI小组,确认项目负责人,由质控组长承担。为了保证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使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工作能顺利进行[1],分别把以上成员分成3组,分别为:⑴护理质量监督组;⑵业务水平提高组;⑶病人满意度提高组。

1.2.2 各组评估内容 根据护理部的检查标准,确定以下内容来评估。⑴护理质量监督组确定考评的内容有:病房管理,护理管理,护理安全,专科、基础护理,消毒隔离制度,护士长夜查房。⑵业务水平提高组:理论、操作考核,参加业务学习、订阅护理杂志,投稿等。⑶病人满意度提高组:服务态度、给病人解决问题、技术水平、宣教等内容;为了不同科室病人的需求,以明确服务内容,了解病人期望,分别设计了住院、急诊、门诊等病人满意度调查表[2]。

1.2.3 制订目标 护理工作质量分达95分以上;护士理论考核达90分以上(闭卷考)操作考核达95分以上;参加业务学习达90%以上(举办时间一般在晚上,中班人员无法参加学习);论文投稿和订阅护理杂志有大幅度提高;病人满意度达到95%以上。

1.2.4 实施

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业务水平、病人满意度进行评价的是为了保证护理人员工作达到连续、动态监控的效果。CQI小组把专项检查、综合检查、突击检查结合起来[3]。专项检查由质控小组成员中专科护士每月1次的专人专项检查。综合检查由护理质控小组成员及护理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7项(护理质量监督组确定考评的内容6项和病人满意度调查)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定期检查为护理部每季度1次和质控小组每月1次的检查,不定期检查主要是科室间的交叉检查。突击检查由护理质控小组负责人及护理部主任对每季度存在问题最多的项目或以安全隐患为目标的针对性检查。CQI小组根据7项护理质量检查标准每季度对每个科室进行评分,每年分别汇总7项护理质量分,取平均值为最终质量分。CQI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护士的理论和操作进行考核,科室护士长每月对护士的理论和操作进行考核,最终汇总取平均值为最终评价得分。业务学习和论文撰写根据护理部的统计。发现问题及时改进,CQI小组每个季度在护士大会上进行工作小结、讨论,肯定改进后优点,找出下一步需要改进的问题,及时修正目标、措施,保证了CQI方法的顺利实施。

1.2.5 统计学处理 将调查结果输入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009年与2011年,实行CQI前后护理工作质量、理论、技术操作考核成绩经方差齐性检验F=1.28,1.21,1.22。用F界值表,F0.05(84,74)在表中查不到,可查F0.05(75,70)=1.47,得P>0.05,两组方差齐,有可比性。见表1。

2.2 2009年与2011年持续质量改进前后护士参加业务学习、投稿论文、订阅杂志情况见表2。

从表2可见:2009年与2011年CQI前后护理人员参加业务学习、投稿论文、订阅杂志分别经χ2 检验,P均

2.3 持续质量改进后病人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满意度见表3。

从表3可见:持续质量改进前后病人的满意度比较经χ2检验,P

3 讨论

3.1 持续质量改进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理论、技术操作考核成绩 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是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4]。实行持续质量改进前,护理人员忽略了照顾病人的临床过程,持续质量改进的新模式则更加关注质量督导的全过程。通过持续质量改进后:(1)护理人员学会了运用CQI方法,使用科学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独立的观察、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2)护理管理者根据质量的反馈与改进、追踪,更加全面的认识本科室的存在问题,把责任落实到人,使护理人员更主动提出改进方法,把问题改进措施落实到位,使她们形成主动参与护理质量管理的意识。在护士长每月对护士理论、技能进行考核的同时,护士更加意识到理论、操作等学习的重要性,促使护士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形成良性竞争。从表1可见:实行CQI前后护士的护理工作质量、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

3.2 护士参加业务学习、论文投稿、订阅杂志持续质量改进后比持续质量改进前增加 为了适应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要更新观念,加强基础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实施CQI后,本院订阅各种护理杂志的护士达90%以上,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积极撰写论文,每年论文投稿均达10~13篇。实行CQI不仅激发了护士的学习热情,还增强了护士的进取心,形成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良好氛围。从表2可见:实行CQI前后参加业务学习、投稿论文、订杂志的护士人数有显著性差异(P

3.3 病人满意度提高 CQI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质量管理,进一步深入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做到接待病人要有问候声,操作配合要有感谢声,不足之处要有道歉声。在CQI考核中,本院每月测评病人满意度,护士根据考核标准,自觉检验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与成效,做到护理时真正为病人着想,从而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从表3可见,实行CQI前后病人的满意度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 陈丽芳,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实践[J]. 护理管理杂志,2006,6(2):23-24

[2] 陈爱萍,孙红,姚莉蔡.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23-124.

护理质量检查小组例7

1.1管理素质欠缺。

由于护理管理人才是从临床一线优秀护士中选的,但缺乏护理管理知识教育和培训,主要靠经验管理,人情管理;科室制度在人员绩效考核中存在不平衡性,只罚不奖,收入少;不能公平、公正处置和质控护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缺乏一定的科学管理知识;这些都极有可能对护理质量管理工作造成一定误差和缺陷[1]。

1.2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由于是护士长在进行质量控制检查,有时护士长不能处于一线临床工作,只进行一些行政工作,而有时只是上午进行质控工作,存在质量控制检查的漏查现象。护士熟知质控检查人员检查时间,应付检查,存在检查时一个样,非检查时又一个样,平日里护士工作缺乏真实性和务实性,患者在检查中没有受益。平日比假日好,上午比下午好,白天比夜间好,如责护对患者的八知道情况,在质控检查中护士会很快熟悉病历,将内容讲给质控检查人员,而其他时间则可能不熟悉;又如责护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在平日的工作中履行好而是在患者出院时才进行告知。质控检查结果不能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护理质量和实际督查的结果。

1.3护士本身对质量控制意识淡薄,缺乏一定的护理安全知识,对可能导致护理纠纷缺陷缺乏预见性及排除能力。

年轻护士缺乏工作经验,工作流程不熟悉,操作规范不清楚,凭主观印象操作,护理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年轻护士不具备应变抢救危重患者的能力或者能力不足,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敏感度不足,造成护理行为的缺陷。护理质控检查工作中发现问题不能及时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制订出相应对策。

1.4忽略患者的感受,只注重管理制度执行及落实。

随着医学科学及社会发展,人们观念也在不断转变[1],许多患者都想参与到医护过程中,对自己的疾病康复说出自己的意见。由于患者自主意识及医学知识不断提高,他们已经由之前被动的由医生护士说了算,而变为自己对自己的生命健康负责的意识,改变了护患之间提供与需要的分歧。如对患者入院后进行清洁处置剪指甲,调查中55%患者要求不用医院的指甲刀,使用自己准备的指甲刀,自己去剪,不想让护士协助,不愿意让护士监督。为了执行入院处置剪指甲这项制度,护士会要求患者立即马上剪指甲,防止拖到下个班次被查住,势必造成护士行为与患者需求之间的冲突。而护士落实管理措施的目的就是防止护理质控检查被发现;避免被批评,扣分,甚至被扣奖金。人是一个多元化的个体,对自己生理,心理的认知,疾病的感知,生活习惯,会因个体的不同呈现不同的需求[1]。由于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患者的需求,不能做到以满足患者的需要为目的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1.5在一个人身上反复出现相同的质控问题。

住院患者人数多,环境嘈杂,护士人力不足,精神压力大。一名主班年轻护士从早到晚,精神压力大,文书书写记录内容多,加之巡视病房,记录不熟练,容易造成了护理工作中细节问题疏漏或处置不当、不及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不能耐心解答,情绪烦躁,不能为患者多检查一下,多问一句,加之生怕被质控检查发现,被扣分,导致了恶性循环,问题依然存在,依然在这个人身上反复出现相同的质控问题。

1.6以满足患者需求的服务质量理念不能在质量控制评价中被体现。

护理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护理安全,防止护理缺陷及纠纷的发生,促进疾病康复。由于护理质量控制管理评价中有一些不完善之处,与以满足患者需求仍有一定的距离,质量控制中忽视患者的需求,忽视了以人为本,忽视了人作为一个多元化的个体在心理生理方面的需求。制度中有的只是为了便于对护士监督管理而制订,强调了患者住院后应遵守的医院的规章制度,从患者的角度考虑较少,给患者造成了一定的不方便。

2对策

2.1科室质控小组的建立

我科室有10个质控小组,对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均进行良好的质控,每名护士认真履行质控职责,参与到其中去,做到人人监督、人人质控,无论节假日,白天,夜晚,保证对每一位护士的公平、合理,质控护理行为。使各种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理可据,保证各项工作处于质控的状态,我院的护理质控体系分为3级,护理部质量管理组—大区护士长护理质量管理组—科室质量管理组,科室质量管理组分设基础护理,分级护理,治疗室管理,病房管理,院感管理,科室管理,输血管理,技术操作,急救管理,这是护理质控的基础,由全科护士认真执行。

2.2加强每一护士的护理质量控制意识[1]

为了保障医疗安全,防止护理缺陷发生,监督护理行为,同时要以患者的需求为中心,那么使每一位护理人员在头脑中增强一定的护理安全法律知识,将护理质量控制的意识熟记在心,抓护理质量控制管理,认真履行各项岗位职责,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实行人人参与护理质量控制,增强护理质量内涵建设,进一步将护理质量控制落实到位,将环节质量控制,重点环节质量控制,终末环节质量控制做到环环相扣。对护士长的管理能力,质控意识提出要求,组织她们出去学习领导艺术、沟通技巧,护理业务,并将学会知识运用到护理质量控制管理检查中去,落实好质量控制管理中各个环节中。护士长的质控管理能力在护理工作的质量控制管理中得到提高和认可。各组的质控结果落实到科室个人,把护士的质量控制检查结果与护士的目标管理经济利益联系起来。随时随地对护士进行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医德医风教育,努力提高对患者对本岗位的高度责任心[1];进行技能培训和业务学习知识灌输,将精益求精的精神内化在其中。在工作中形成对质量控制的强化及重要性提高和必要性落实,使每一位护士在质量控制管理活动中,形成自觉行为和意识,保障科室个人的医疗安全。

2.3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环节的监督到位

医院护理部和科室要进一步将质量控制体系机构加强完善,落实好人人参加质量控制内涵的建设要求,积极调动其自觉性,掌握好质量控制标准细则,把握好质量控制的标准,进行质量控制问题的鱼骨图和柏拉图绘制,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将品管圈的活动落实到我们科室的质控管理中去,使全体护理人员由被动管理转变成主动自觉自愿的全员参与管理。将对患者满意度调查标准细化、加强,各项岗位职责的修订完善,强化规范的护理行为,使得在质控检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护理人员能够更理解,人人参与。护士长管理责任到位,使质控过程中各类环节随时随地不受时间限制处于受控状态,使质量控制管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4护理部每周1次对科室护理工作质量进行管理督导检查

大区护士长每周四对科室的护理工作质量进行督导检查记录,并提整改措施;科室人员均参与到人人质控管理过程中去。每月医院护理部将检查的细则,评分标准,检查结果印成书面材料下发科室,各个专项质控检查组分别对科室进行全面检查,入病房进行管理检查,随时对护理工作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对责任人进行进一步讲解培训,熟知正确的护理行为及目标;将随机质量控制检查与定期检查有机结合,使得质量控制检查管理工作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护士在工作中会认真履行职责,带着一份责任心去工作,思想上不能有马虎、松懈,做到了自我质量控制,自我约束。大区护士长质量控制专项检查科室的护士长对本科室的护理工作行为,工作质量进行自查,自评,做到心中有数,将品管圈的管理引用到科室护理管理中,进行品管圈的活动。每一位圈员学会了发现临床工作中问题规范,科学地分析问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加强了医护医患护患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大家提高了认识,加强了责任心,有了解决护理工作中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2.5护理夜查房制度的落实,各岗位职责制度落实情况及护理工作质量

做到白天护士工作质量控制与夜间控制相结合,使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加强,随时随地可进行自查,自评,夜间查出问题第2天进行反馈,做到防微杜渐。引进品管圈的管理作为质量控制检查管理,完善质控职能部门的职责。我院设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委员会,大区护士长专项质控检查,科室质控小组三级质量控制,科室质量活动小组认真履行其职责,在此基础上,加之科室人员人人相互质控检查管理,各质控小组设立质控组长,对分管的各质控组随时监控,提出整改意见,督促及早改正。质控组长定期按护理质量标准及考核办法,认真地对每位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进行质控检查,并进行考核与评价作好记录,作为月底绩效考核的依据。每月各质控小组进行会议总结,评定本月质控问题发生的情况,并给予分析,提出对策,不能解决者向质控检查管理委员会,专项检查组提出有关的建议和意见。

2.6引进品管圈管理活动

品管圈管理活动是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主要起到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辐射作用,识别作用,凝聚作用,还具有综合性、社会性的特点。可缓解日趋紧张的护患关系,保障了护理安全,引导和构建宽松、和谐、积极的医院品管圈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职工思想中,让护理人员具有归属感和组织亲和力,维护科室和医院的荣誉,实现医院发展的目的。通过护理质量管理对策的实施,有效减少了护理缺陷及差错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提升了优质护理服务内涵,使患者感受到了优质护理服务,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护患关系得到了改善。

护理质量检查小组例8

PDCA循环,即管理循环,由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PDCA循环是在一切管理活动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所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工作的循环进程。

计划阶段P(plan):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出主要问题;确定管理目标;提出计划对策和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D(do):按计划对策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检查阶段C(check):检查计划实施情况,分析进展情况,纠正出现的偏差。

处理阶段A(action):包括两个步骤: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对于这一循环未解决的问题,移给下一个循环去解决。4个阶段环环相扣,不得中断,且每个循环周而复始,紧密衔接。

PDCA循环具体实施

P(计划阶段):①找出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分析现状。现存弊端:重规范,轻人性化及全员性管理;重结果,轻过程管理;过分追求指标值,片面重视考核分值;重形式,轻时效性管理。②完善组织建设,在积极寻求得到院部领导支持的基础上,形成质量改进领导小组、质控组长、护士长、护士的质量管理网络框架。③采用Delphi法制订标准并确定权重系数。④成立质量改进领导小组及相应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病历书写、病房质量管理及管理制度、患者满意度等质控组。

D(实施阶段):①针对决策层面:组织质量改进领导小组成员学习TQM及PDCA相关知识,写出相关综述,并要求组织者与每位小组成员深度汇谈1~2次;组织各质控组组长会同组员认真学习标准及考核相关实施,以提高检查能力,并制定质量标准详解和考核计划;组织护士长学习标准,要求护士长针对本科存在问题,结合标准制订改进计划,整改方案由护士长负责。②针对执行层面:转变观念、举办全院性质量管理教育及相关知识培训,以笔试通过为准;要求护士长组织科会,务必使人人明确质量标准及考核方法和针对标准本科所存在差距,并进行分工;护士要熟悉各自的管理职责及本科存在问题的改进计划,以护士长测试及护理部抽查通过为准。

C(检查阶段):先自查、科查,后质控组查,最后重点查。①自查:护士根据分工做到日自查,内容包括日岗位职责及管理职责,即假定甲护士负责本科的基础护理,自查的内容除了当天所做的岗位工作,还必须按小组计划检查本科当天的基础护理质量,而且要有记录。②科查:护士长按计划做到日抽查、周重点查、月全面查。③质控组查:各质控组组长会同组员按计划做到每季检查1次,要求检点为各科整改方案中的质量改进点,尽可能体现科室的特点和弱点。④重点查:质量改进小组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工作重点和薄弱环节作为全院质量改进点进行重点检查,有记录。

A(总结处理阶段):总结经验,提出新问题,对于全院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新出现的关键问题由质量改进小组提出,作为持续质量改进项目改进,并重新修订标准及计划进度。注重将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作为推动下一循环的动力和依据。

管理效能

护理观念发生变化:PDCA循环的运用,使护理人员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护士对患者的换位思考,在工作流程上护士自觉考虑患者的需求。

激励护士发挥潜能:管理的关键是管人,成功的医院都是以拥有满意的员工为基础,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既取决于护士自身的需要和工作的期望值,更取决于医院的制度及发展空间。由于PDCA循环强调全员参与,强调监理透明的质量管理网络,使得人人都是检查者,促进了护士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从而使得各项管理制度更趋完善,护士质量意识、管理意识的形成和提高。

护理质量检查小组例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早期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冠状动脉CTA检查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具有重要意义, 但其成像质量及检查评价结果受很多因素影响,尤其是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完成冠状动脉的采集需要患者屏气配合和心律、心率控制,所以检查前进行呼吸、配合训练就非常必要[1]。 虽然目前许多医院CT配置已经进入后64排时代,但在冠脉CTA 检查质量控制中护理干预仍是保证检查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影响冠脉CTA检查图像质量的因素,对患者实施规范化的护理,是提高检查质量的有效途径[2]。本的文旨在探讨实施规范化护理在冠脉CTA检查质量控制中的意义,建立有效的规范化护理模式,为实施规范化护理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我院实施规范化护理方案前后冠脉CTA 检查资料各900例,将实施前采取常规护理的病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为386例,女性为514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为45 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564人,大专以下为336人。规范化护理方案实施后的病例设为实验组,其中男性为402例,女性为498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为46 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572人,大专以下为328人。两组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状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对照组给于护理改革前的常规护理措施即:检查当天来到CT检查准备室,给予宣教,填写增强志愿书、根据心率及患者情况服酒石酸美特洛尔,等待心率控制;在检查床上训练呼吸,做静脉留置针。

实验组给予护理改革后的规范化护理,即:预约检查当天给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冠脉CTA检查的原理及目地,向患者解读增强志愿书、询问病史,对已有冠脉支架者做特殊标识,排除禁忌症,并履行签字。对照宣传图谱向患者讲解心率及呼吸伪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消除患者对CT检查本身和对比剂的恐惧心理;测量患者的心率、血压、体重以及呼吸,对心率不达标者,主动联系开单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以便在检查前将患者心率控制在冠脉CTA要求理想范之内,指导患者做屏气训练,提高患者对检查的依从性;嘱患者依照预约时间提前半小时到达CT准备室做静脉留置针。

1.3 影像检查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宝石能谱CT( Discovery CT750 HD)进行扫描,扫描前按照标准放置心电图电极,连接导联线,心率控制在70次以下,嘱患者屏气,扫描范围以气管隆突至心脏隔面以下10-15mm,所有患者经右侧肘静脉以5―5.6ml/s流速注射碘帕醇(370mgI/ml)75-85ml; 血管采集扫描方案: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自动监测阈值触发;球管旋转速度0.35s/rot、pitch值根据心率自动匹配 ;采集完成后将图像重建最佳时相,层厚0.625mm,层距0.625mm传送至GE ADW4.6工作站按照统一规范进行冠脉重建。

1.4 观察指标

1.4.1图像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影像质量评价标准,图像完成后由两个工作10年以上医师评价,得出图像质量评定意见并分析记录图像质量影响因素。

质量评价参照美国心脏协会冠脉分段法,将冠状动脉各主支分为左主干,左前降支近、中、远段,左回旋支近、远段,右冠状动脉近、中、远段,共9段进行观察。

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基本满足诊断及差。优:图像显示清晰,所有血管充盈良好、连续、无伪影;良:图像质量满意,仅一段血管边缘轻度模糊,无错层或阶梯状伪影;基本满足诊断:图像质量基本满意,有两段血管壁出现模糊,无错层及阶梯状伪影;④差:差为检查失败,图像质量差,多段血管壁模糊,部分血管出现错层伪影,采用冠状探针法分析困难。

1.4.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观察非过敏性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及程度。

1.4.3 分析两组病人平均占机时间的差异。

1.5 统计学方法 应运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2检验,以p

2 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检查时间的比较 实验组平均检查时间在(12.853.16)分钟,对照组平均检查时间在(25.157.08),两组平均检查时间相比较,实验组检查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对检查的依从性对比。对照组900例患者,完成检查879例, 21因心率(律)的不稳定、呼吸屏气不能配合、心理恐惧等原因无法适应最终放弃检查, 实验组900例患者,完成检查 892例,放弃检查者8例。 两组之间患者对检查的依从性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图像质量的对比,对照组900例患者,完成检查879例,实验组900例患者,完成检查 892例;两组图像质量分析结果见表一。 两组检查图像优良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

2.4 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对照组完成检查的879例中,发生不良反应者130例; 实验组完成检查的892例中,发生不良反应者57例,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见表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3.1护理工作与CCTA质量控制

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3]。 CCTA 已经成为筛查冠心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技术[1],还能比较准确的区分冠状动脉软、硬斑块,在观察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有无再狭窄方面有独特的优势[4],CCTA 成像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及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像质量的优劣。因此在CCTA检查中控制成像质量至关重要,成像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除了扫描方案及参数影响外,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心率(律)变化、制动及呼吸配合等主观因素均为影响成像质量的关键因素[5]。

在检查前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告知检查目的、步骤及可能的身体感觉,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避免应激状态下的心率(律)的变化;通过反复训练,使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很好配合呼吸,减少由于呼吸运动伪影导致的图像质量下降。因此,在CCTA检查过程中护理工作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成像质量、保证检查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护理方案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3.2 规范化护理的特点及其优势

规范化护理就是对护理工作行为进行统一约束和规范,把传统的被动护理变为主动实施的过程,使工作标准化、流程化,提高工作效率。

本单位在CCTA质量控制体系中,制定了规范化护理方案及流程。内容包括: 健康教育与沟通、病史采集与个性化护理、呼吸配合的示范与培训、静脉留置针的植入、注药监测、不良反应观察。与常规护理相比,规范化护理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3.2.1护理时间窗前移

接受CCTA检查的患者机体处于各种不同的应激状态[6],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对CCTA检查的认知不够,检查时的噪声也是一种应激源,使患者紧张,烦躁不安,心率加快,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图像质量,因此提前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交流、提前告知及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是检查成功的关键。

首先:规范化护理将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前到检查前6-24小时,告知检查目的、检查方法、检查程序、检查过程中设备不可避免的噪声、对比剂注射时可能出现的身体正常反应以及需要配合的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使患者有充裕的时间了解相关内容。

其次:通过沟通了解患者情况,对碘剂有过敏史或有严重肾功能不全者禁止做此项检查,有效遏制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了解患者忧虑和担心的问题,实施心理疏导,提高认知力,缓冲心理压力,减少应激对机体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效预防不良发应的发生。对一些反应给予理解和认识,避免了常规护理在检查前告知时引起的心理紧张,影响检查效果。

再者:将静脉留置针的置入时间提前在上机前30分钟在CT准备室完成,避免了常规护理上机后静脉穿刺导致疼痛、紧张造成心率(律)的不稳定,导致检查质量下降[7],甚至检查不能完成,本研究中对照组中21例放弃检查者7例即属此类情况。

3.2.2 病史采集、与个性化护理

在接到预约申请时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如有无手术病史、有无支架置入等,有助于检查时合理设计检查方案,避免失误。对于需要心率控制的患者提前与临床医生沟通联系[8],根据情况给予合理处置。

3.2.3 示范培训到位

研究表明心率变化和呼吸运动伪影是造成冠脉CT成像图像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9],降低心率能减少心脏运动伪影,预防心律失常能减少心脏错层伪影[10]。指导患者遵医嘱药物调节心率,对照宣传图谱向患者讲解心率及呼吸伪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检查前12小时不能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及饮料。 耐心为病人讲解示范呼吸调节与屏气方法,并指导患者反复练习。

通过对两组中放弃检查者和图像质量差的病例进行分析,对照组中21例未能完成检查者10例因不能配合屏气放弃检查,而实验组中没有此类情况发生。在图像质量差的病例中;对照组17例中11例为呼吸台阶伪影所致,而实验组5例中,仅2例为严重呼吸台阶伪影所致。说明通过耐心的练习,绝大多数病人都能够配合检查。

3.2.4 近台监测、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规范化护理要求在血管采集扫描注药启动至扫描启动的时间段护理人员须于检查床旁近距离观察注射部位情况及病人的其他异常反应。避免了大剂量对比剂外渗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中对照组有7例出现较为严重的对比剂外渗。实验组中没有出现对比剂外渗的情况。

通过规范化护理流程在冠脉CTA检查中实施,能够大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检查的成功率,并能够提高图像质量,减少和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规范化护理对CCTA质量控制中至关重要, 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启勇主编.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96-400.

[2]顾欣, 李学文, 郑旭媛等. 冠脉CTA检查全程的质量控制[J]. 医药卫生装备。2011.32(6):103-104.

[3]尤黎明,吴瑛主编.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9.

[4]赵义芹, 祖德贵, 曾玉庆等. 后64排螺旋CT冠状检查新进展[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2.21(1):149-155.

[5]吴菊芳, 梁立华, 陈耀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的产生及解决对策[J].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6-8.

[6]赵云, 付传明, 陈伦刚等. 护理干预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应运价值[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2.21(3):485-491.

[7]李素芳,郭秀娥. 静脉套管针用于防止高压注射器造影剂外渗的护理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3):209-210.

护理质量检查小组例10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2010年广东省卫生厅医院等级评审通过的三级甲等医院,服务辖区人口150 多万。医院拥有床位1200张,下设49 个临床科室、17 个医技科室和25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有823 人,其中男性28 人,女性795人,平均年龄为30.4 岁;学历为中专149人,大专381 人,本科288 人,硕士5人;职称为初级562 人,中级235 人,高级26 人。

    1.2 五级纵向护理质控方法

     五级纵向护理质控模式由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科护士长、护士长、责任组长/ 高级责任护士、责任护士构成,其中包括由护士长、责任组长/ 高级责任护士、责任护士构成的病区三级质控维度和由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科护士长、护士长构成的护理部二级督导维度。护士长同时负责病区质控管理和护理部督导管理,因此本模式共包含五个层级的自我管理和逐级管理。

1.2.1病区二级质控维度

为了贯彻“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精神,更好地落实基础护理、发展专科护理、开展整体护理,全面提高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护理部通过自查发现临床在落实“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中存在质量持续改进意识不强的问题,因此倡导“临床护士人人是质控员”,同时把原来治疗班、护理班的岗位任务重新分解、重新组合,形成护士长-责任组长,高级责任护士-责任护士的病区护理质控构架。

一级质控:将所有病区护士按能力、职称和工作经验分为责任组长/高级责任护士、责任护士,并设定2~3个责任小组,使每个责任小组内有1名责任组长/高级责任护士以及若干名责任护士,共同负责本组床位患者的护理工作。每名责任护士相对固定分管患者,在责任组长的指导下实行管床负责制,为所分管的患者提供治疗、用药、病情观察、健康指导等连续性护理服务,同时指导和检查护工或助理护士协助完成患者的生活护理。

二级质控:责任组长/高级责任护士负责危重、疑难、特殊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重点关注外出检查和手术前后患者的评估,落实护理查房和护理会诊,跟踪下级护士及时准确地完成医嘱和护嘱,指导下级护士技术性的专业治疗和护理。同时,每个病区根据其专科护理工作的特点组建数个职能小组,如感染控制组、教学技能组、护理文书组、急救设备组、专科护理组等,每个责任小组根据人力、工作量搭配情况承担1〜2个职能小组工作,责任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对职能小组工作全面负责,按照物品管理五常法的要求带领组员自查自咎,并在每月2次科室全体护士参加的科务会上对重点和普遍问题进行反馈。

三级质控:根据广东省《临床护理技术规范》《临床护理文书规范》和《护理工作管理规范》,并结合本病区专科工作特点,组织专科护士拟定《专科护理指引》和《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以作为护士长对病区护理质量衡量的指标。同时,护士长主要负责调整临床护士工作模式,推行小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建立病区三级质控维度,并使病区质控常规化和职责化;组织培训每月2次的专科护理工作指引和工作标准;落实每日4次护理查房,检查、督促和指导各责任小组的工作,及时发现患者潜在的护理风险,在查房过程中指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在下次查房时检查改进效果,对涉及患者安全等的重要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在次日的晨会交接班时再次强调,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1.2.2护理部三级督导维度

一级督导:病区护士长首先要落实每日早交班前后、上午下班前、下午上班后、下午下班前4次查房,解决临床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按照床护比、护理工作量和护士能力级别等合理配置当班护士,培训本病区护士掌握专科护理常规。其次,护理部每日安排1名护士长24小时在院总值班,解决节假日、夜间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调配人力,为一线护士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并不定时到各病区检查护士的工作状态、晚间护理质量和病区安全管理情况,督导护士改进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病区护士长和护理部。

二级督导:科护士长每日不定时到本科室各病区巡查,指导病区护士长落实病区三级质控管理措施。每月根据护理部的要求和工作计划对各病区护理服务质量、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落实情况进行专项评估,并跟踪科室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情况及护理部布置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同时,每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采用书面报告的形式反馈给护理部。

三级督导:护理部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下设9个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即:护理服务品质管理组、危重症护理基础护理质量管理组、专科护理质量管理组、急救技能管理组、护理文书组、病区安全管理组、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组、护理教学技术培训管理组、社区护理质量管理组。每个小组组长由精通该组管理内容的资深护理管理人员担任,需具备对该领域临床护理质量问题进行解释和动态跟踪的能力,组员由相关专科的护士长或专科护士组成,小组成员相对固定。按照制定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护理质量管理小组不定时对各专项质量进行全院、全面的评估,力求客观、真实地评价护理工作。检查中以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为指引,及时帮助临床解决疑难问题并提供专项技术咨询,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对检查中的突出问题或共性问题组织专项培训,指导护士长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根本原因分析等质量管理分析方法,确定持续改进目标,督促科室落实质量改进工作。同时,结合新政策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各小组每季度组织讨论,对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修改、完善和更新,以实现标准和检查的良性双向互动。

1.3评价方法

釆用深圳市卫生局委托专业公司设计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效果评价。调查表内容包括病房管理,护士服务态度,关爱患者、满足患者需求,基础护理,护理技术业务水平,健康教育落实情况6个维度。护理部安排专人釆用抽签法随机抽取住院患者进行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釆取机械抽样法随机抽取出院患者进行护理服务满意度电话回访。护理部组织相关人员设计“晨晚间护理质量检查标准”,检查内容包括洗脸、口腔护理、皮肤会阴足部清洁、患者体位舒适、床单位整洁等方面。每季度由基础护理检查组成员现场对危重和生活不能自理住院患者的晨晚间护理质量进行检查,釆用百分制评分,每个病区随机检查5名患者。对五级纵向护理质控模式实施前(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和实施后(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的患者满意度、护士晨晚间护理质量评分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釆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釆用t检验。

2.结果

五级纵向护理质控模式实施前、后各随机抽取住院患者和出院患者600人次进行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和护理服务满意度电话回访,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晨晚间护理质量检查评分在实施后也明显提高,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3.1五级纵向护理质控模式的建立促进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以往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是由护理部每季度指定时间、指定人员组成临时的病区管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护理操作、护理教学等质控小组,对病区进行检查,此模式存在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不强、检查者对检查标准不熟悉以及不利于持续质量改进等问题。通过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科护士长-护士长-责任组长/高级责任护士-责任护士五级纵向护理质控模式,病区形成了强有力的护理质控体系,达到了全院护理质量管理标准的一致性、管理的连续性和时间的连贯性,并且强调了管理的专科化。护理部采取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持续督导,及时发现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现存和潜在的薄弱环节及形成原因,督促科室制定和落实改进和预防策略,进而使病区护理质量得以持续改进,同时强化了护士长及临床护士的质量监控意识。五级纵向护理质控模式要求护士长重新规划和建立护士的技术管理体系,在病区形成护士长-责任组长/高级责任护士-责任护士的层级管理架构,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职称、经验、能力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分层次安排工作任务,保证合理的护理人力搭配。通过实施五级纵向护理质控模式,规范了护士的护理行为,保证了护理措施的有效落实,改变了护士以往认为病区护理质控只属于护士长的分内事、与其他人无关的观念[3]。护士既是措施的执行者,也是护理质量的管理者,通过责任组长/高级责任护士跟踪和指导下级责任护士技术性的专业治疗和护理,责任小组对分管的患者和职能项目全面负责,按照物品管理五常法的要求落实自查自咎,每名护士逐渐形成了参与护理质量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保证了护理核心制度的有效落实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调查表明,建立和实施五级纵向护理质控模式,实现了护理标准、护理理念与临床护理实际工作的同步化,使病区的护理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在门急诊和住院人次等各项业务指标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由于护士基础护理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晨晚间护理质量从实施前的(60.67±2.88)分提高到了实施后的(80.11±1.97)分。

3.2五级纵向护理质控模式的建立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护理质量检查小组例11

1.1.1实行分组

依据护理人员的职务、能力分为6个APN护理小组,每组设有带班组长1名,责任护士1名,护士助理2名,实习护士1名,辅助护士1名。实行组间交叉分管病人,即每组主班护士与另一组责任护士共同为一个病人的责任护士,实现24h持续看护病人。

1.1.2

带班组长评选条件及职责6位带班组长由在NICU工作4年以上的护士公开竞选产生,主要负责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治疗,做好本小组护理工作的质控、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管理、协助危重病人的抢救等,保证本小组护理工作安全、优质。

1.1.3

质控小组长任职资格由6位带班组长分别兼任仪器管理小组长、备物小组长、查费小组长、护士助理管理小组长、护士培训小组长、护生教学小组长等质控小组长。

1.1.4质控小组长职责

(1)仪器管理小组长:保证仪器性能良好,摆放有序,仪器表面清洁、标识明确,做好日常保养,参与晚夜间临床护理工作质控。每周清点、整理、维护,保证在有效期内,保证物品基数,处于备用状态,建立档案并检查使用情况;每周检查药品有效期、基数,督促班班交接清点,保证用药安全;建立维修仪器登记本,定时跟踪;

(2)备物小组长:进行预算、统筹,保证ICU常用物品、药品的基数满足临床所需,认真落实“五常法”,做好床边物品的消毒,参与晚夜间质控。每周检查物品、药品的有效期、基数,建立快过期物品药品登记本、外借物品药品登记本,保证用药安全。定时清查、签名,及时补充所用物品、药品,保证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将每周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将结果记录在持续质量改进本上,督促大家查看;

(3)查费小组长:每周查看医嘱有无漏费、多收费等情况,建立查费登记本,每月进行总结,对经常漏费、多收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帮助患者解决费用问题;负责所管病区护理人员收费培训;

(4)教学组长:认真落实实习护士的带教工作,1次/周小讲课或查房;监督带教老师认真带教;每周批改实习护生的周记及读书笔记;培训后落实考试;落实考场纪律并批改试卷;

(5)护士培训小组长:积极落实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1次/周培训学习;定期检查读书笔记的落实情况;培训后落实考试;落实考场纪律并批改试卷;

(6)护士助理管理小组长:做好护士助理的管理:关心体贴护士助理,使其安稳、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认真落实护士助理的培训;培养护士助理的责任心、耐心;带领护士助理认真落实晨晚间护理,保证患者的三洁六短、基础护理落实到位;预防院内感染;落实护士助理的排班;

(7)每周科室进行2h质控。

1.1.5量化考评每月护理组长对质控组长的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并落实量化考评,考评结果分为特优、优、良、可、差5个等级,每月考核特别优秀每月加9分,优秀加7分,良好加5分,可加3分,差不加分。考评结果与是否续任、年度评优及晋职称直接挂钩。

1.2评价方法

(1)护理质量采用我院护理部的季度检查分数(护理部每季度进行护理质量检查)来对比实施前后的差别;

(2)患者满意度和医生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在参考南方医院满意度调查表的基础上,根据预调查结果修订设计而成,患者满意度分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等级,分别为3分、2分、1分,医生满意度分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等级,分别为4分、3分、2分、1分、0分;

(3)职业承诺量表:采用Blau(1989年)编制的职业生涯承诺量表,量表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其中,“非常反对”计1分,“反对”计2分,“中立”计3分,“同意”计4分,“非常同意”计5分。得分越高表明护士职业承诺越强,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04,因子累计解释方差为68.094%[2]。为方便统计,2010年1~3月和2011年4~6月,每月按数字表随机抽取20名患者、10名医生、20名护士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满意度和职业承诺分值实施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提高(表1)表1显示,急救物品、消毒隔离、护理文书、基础护理、健康宣教、药品管理等护理质量提高。

2.2医患满意度提高(表2)表2显示,考评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总分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t=-4.395,P<0.01),医生满意度总分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t=-23.13,P<0.01)。说明实施后,医患满意度均提高。

2.3护士职业承诺得分提高(表)表3可见,实施前后,护士职业承诺总分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t=-6.566,P<0.01),实施后护士职业承诺提高。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