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德育与班级管理论文

德育与班级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6 16:07:15

德育与班级管理论文

德育与班级管理论文例1

二、突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性

抓好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的整合班级管理要注重网络信息技术与班级建设间的结合,完善二者运行有机整合制度,让教师摆脱“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育人方式,侧重育人在“实用性”上下功夫。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摸索,我认为要有一套适合新课改的有效运行制度。首先,开展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网络应用操作技能。课程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离不开教师的技术及业务水平。老师们可以采取集中培训、教研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强化与落实。经过培训,老师能熟练地运用powerpoint及flash等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活动,也更能有针对性地实施网络育人工程了。其次,开展教研活动,用课件找准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的结合点。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强调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讨教法,力争把最适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或者最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案例、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我们鼓励老师自己制作课件,凸显结合点,通过示范课、座谈等形式进行交流,要求教师在德育结合点上把好脉。之后,学校将好的德育课件集中存档,建立学校的德育资源库,极大地方便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最后,专门开辟班级论坛,鼓励老师上论坛交流网络信息技术,互相切磋课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存在的困惑。在论坛上,对德育分类,版主提出讨论的话题,鼓励老师讨论教研,广开言路,互相切磋,以此基础制定课件,进而在论坛上共享教研成果。信息技术让师生间的交流更加默契,也让家校、教师间的互动成为一种可能,学生在活动中,在老师的引导下更能接受班级建设的文化熏陶以及德育渗透。

德育与班级管理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13-02

思想道德教育是职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以全面育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力为宗旨的优质教育。这就必须坚持德育为先,使学生具有与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1]班级作为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和其他活动的基层组织,如何在班级管理中体现以德治班的理念,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一、以德治班管理理念概述

(一)基本概念

班级管理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管理者遵循一定的规范,按照一定的要求,合理处理班级的人、事、物等活动的过程,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所谓以德治班,就是用德去管理班级,运用道德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感,使班级和谐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形式是:班主任与学生共同讨论决定班级的道德规范,并以此道德规范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师生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实行以德治班的必要性

1.传统教育暴露出的弊端要求以德治班。传统教育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所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较为抽象难懂,德育教育成了空洞的理论教育,缺乏感染力和影响力,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中学德育大纲》强调国家利益、爱国主义教育等,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脱离学生实际,学生难以接受。传统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的,轻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在进行德育教学时,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主要靠教师枯燥的讲解,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内化为学生的行为。

2.以德治班,顺应时代的需要。以德治班是素质教育的必要要求,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成人,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教育家林崇德指出:“德育教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和出发点,是教育工作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2]因此,提高学生素质首先从德育教育入手。以德治国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体现就是以德治班,旨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遵守社会道德。目前,我国德育教育不被重视,班级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加强德育管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人治”、“法治”都不是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只有“德治”才能有效进行班级管理,影响以德治班实施的因素有:传统班级管理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职高的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重要时期,心理逐渐发育成熟,可塑性非常大,他们易于接受新的事物。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通常根据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的好坏,管理手法多采用强制性的命令,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限制了创新性的发挥,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班级管理效果欠佳。此外,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极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要加强管理管理,倡导以德治班。

(三)班级管理现状分析

一是师生关系不合理。大部分班主任把自己当做是学生的“家长”,只有少部分的班主任与学生建立了朋友关系,学生对班主任产生畏惧心理,师生之间存在隔阂,如果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师生关系处于一种信任、平等的状态,所营造的轻松和谐氛围必然产生良好的效果。二是班级管理缺乏民主。在班级管理中,不采纳学生的意见,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学生缺乏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班级没有活力,学生被动遵守班级规定,不利于养成自我教育和管理的习惯,一旦没有班主任,班级秩序难以维持。三是学生的团队意识不强。班级作为一个团队,需要具备凝聚力,这样才能形成互相帮助、奋发向上的氛围,才能有利于班级的管理。但是,目前大部分学生仅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和个体的发展,忽视了人际关系的交往和团队的和谐。四是班主任缺少班级管理理论知识。班主任应具备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班级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但通常情况下,班主任都是由授课教师兼职,一方面学校不重视班主任岗前培训,另一方面,受教学任务影响,班主任无暇顾及管理理论的学习,因此,班主任通常缺少系统全面的班级管理理论知识。缺少理论的支撑,管理方法不够科学,学生存在抵触情绪,班级管理效果不佳。

二、以德治班的实施策略

1.建立以德治班的规章制度。学校制度是为了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而制定的教育法律、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习惯等的总和,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德治班也同样需要制度作保障。建立合理的制度,涉及到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利益,要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在制度上多一些人文关怀,这样学校制度才能得以遵守,才能做到科学管理。[3]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是学校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影响着班级的管理。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拉近与教师的距离,从而对教师的行为产生认同感,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时,学生能够自发的形成道德意识。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要有爱的行为和情感,要以和善、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产生亲和力。教师还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样,才有助于进行班级管理。

3.提高班主任的自身素质。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实施者,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影响班级管理水平。班主任首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包括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管理专业知识。班主任具有渊博的知识,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赖,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有助于进行班级管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责任感,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积极发挥主人翁作用。班主任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以自身的道德品质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班级管理成功的秘诀。

4.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班级的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班级成员普遍认可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等。[4]具有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班级文化反映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因此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首先,班级制度作为班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规定学生的行为准则,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其次,良好的班级文化,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以德治班的规章制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可有效进行以德治班管理。本文观点还不够成熟,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德育与班级管理论文例3

随着技工学校德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构建班级的生命化德育活动势在必行。笔者所在的临海市技工学校十分重视德育和德育改革,由部分德育骨干教师牵头,正在尝试构建生命化的班级德育活动。现在笔者抛砖引玉,对此做一介绍,以求证于同行。

一、对传统技工班级德育活动的反思

班级管理向来是技工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基础部分,同时也是充满矛盾和价值冲突的场所。它既包含传统的班级管理思想,又预示着新的教育观念的变革。班级德育管理在我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技工学校班级德育在台州也有40多年的历史。一方面,这为当前技工学校班级德育活动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班级德育管理又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改革势在必行。一些传统的班级管理方法和手段是使一些班级走入困境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影响学生生涯发展和师生生命质量提升的桎梏。学生感到在学校是一种折磨,没有幸福感可言,教师也因学生的“不合作”而陷入困境。

1.教师观念转变未到位,德育与生命化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部分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德育观,在观念上仅仅将技工学校的学生当做是工作对象,希望自己像工人一样,把工作对象变成自己希望的产品。他们没有将学生当做是生命来对待,忽视学生生命的需求,通过严管和许许多多的禁止条例,借助体罚、请家长来学校、处分、威胁不让读书等手段逼学生就范。以违反道德的手段进行道德教育,以与生命需求背道而驰的手段进行道德教育,只能造成师生对抗,让班级成为一盘散沙,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都不高。“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让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们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制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展的。”但目前技工德育偏离了教育的初衷,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2.部分班主任缺少目标意识

生命化的教育立足于以人为本,既强调教育立足于对学生更高生命质量的成全,也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幸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实际上为学校德育工作者设定了德育基本原则和目标。目标极为重要,是人们前进和发展的动力,政治家治国、企业家治企、教育家治校等等都注重目标的导引作用,将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但目前部分班主任目标缺失,满足于应付学校布置,满足于管紧管牢。由于没有目标,班级集体缺少追求,个人缺少追求,最后一些班主任连管紧管牢都难。有些班级的班团干部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学生也不知自己该做些什么,这都是班级目标缺失的缘故。没有目标,就无法成全更高质量的生命。没有目标的班级和没有目标的学生都是危险的,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德育实践上是违背教育初衷的。

3.部分教师缺少全面的发展观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可见,百年以前蔡元培先生是主张全面发展的。目前在台州,技工学校强调技工学生在校的“三学”,即学技术、学文化和学做人。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新学生观和人才观的体现。在实践中,笔者更主张“三学”的排列顺序为学做人、学文化、学技术,体现了德育首位的思想。做人都学不好,其他还有何意义?复旦大学的某研究生文化和技能并不是非常好,可是他却用自己掌握的技能毒杀同学,自己也被处以极刑,文化高、技术高有何意义?笔者经常听到一些学生拿着一些教师的话当做是挡箭牌,如:我们是来学技术的,不是来学文化课的;书读好就好了,其他差一点也没事;教师说我们运动队的早读和第一节课可以不来上;到学校是读书的,地扫得这么干净干嘛……“生命化教育是追问生命意义的教育。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人追求的是什么……对现代人而言,解放自己的心灵,摆脱对物质和金钱的欲望,融入自然,融入宇宙,与万物对话交流,悲天悯人,培养博大而深沉的情怀,确认良知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无疑是生命意义的首选价值。”一些教师将私心带入教育了。这不是对生命的需求,更无法成全更高质量的生命。除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外,往往还会给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的工作带来困难。

4.部分教师不懂现代德育手段,与生命化教育背道而驰

“生命化教育是立足于生命视野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认为教育就是要遵循生命的特性,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的价值。”一些教师不会做班主任工作,他们靠死管、训斥、处罚来镇住技工学生,缺少管理技能,缺少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工作没有套路,最后把班级管坏了。这可能是由于一些年纪大的教师也包括缺少经验和学习不够的年轻教师没有与时俱进。部分教师心理学积淀不够,难以运用心理辅导的一些做法来解决德育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部分教师不能运用网络这个平台与学生开展交流,在交流中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显然,这不是生命本身所需求的,而是与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背道而驰的,这样的德育工作方法是难以驾驭技工学生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教师,做教师的确太难了,建议师范院校加强相关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当然延长师范生的学制可能也是一个办法。

二、学生对班级德育的希望

对如何开展班级管理,笔者学校还做了一个调查。总的来说,学生总体上认同技工学校班级管理,效果也比较好。同时,学生也对教师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这些希望和要求主要有:希望教师和蔼可亲,尊重学生人格,循循善诱;希望得到教师理解,希望老师换位思考;喜欢教师以理服人,耐心教导;喜欢教师用自己的人生引领学生;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方法灵活,语言幽默,形式生动活泼。

这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教师们发出的真情呼唤。

三、生命化班级德育活动的思考和实践

新时期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就是生命的觉醒,他们要求教育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充分地反映学生的生命需求,使他们获得快乐和幸福的体验。

1.构建“两个班级”

生命化的班级德育要求班级德育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生活,使学生生活在幸福和秩序之中。

一是构建幸福班级。每个人都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拥有幸福的人生。幸福,是人由内心而生的一种极大的满足感,它是一种德行,也是一种能力。生命化的教育要求把学生的人生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要通过教育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整体生命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二是生命化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生命,强调学生的需求,强调教育也是师生生命的历程,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应当是幸福的。现在的问题是,家长、学校、教师乃至整个社会都知道教育的重要,但教育过程中的幸福却被忽视了,学生难以在教育过程中享受到幸福。从教育实践中笔者感到,只有幸福的教育,才能打造幸福的学生时代,才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效率。学生在班级的幸福感提高了,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就提高了,有归属感了,班级的凝聚力就强了,班级中杂七杂八的事情就会减少;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认同了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就会大大减轻。因此,笔者认为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构建幸福班级,让每个学生乐意生活在这个班集体中,愿意为班级出力。

二是构建章治班级。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学生在家是不大听话的,可是教师的话却被一些学生当圣旨一样对待。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这是因为教师是讲规矩的,而家长往往没有,所以教师的话就比家长权威多了。政党领导国家,党要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抓党风建设,抓党风建设的根本方法是以规治党。国家要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必须依法治国。班级管理也一样,必须以章治班。古人说得好,“不以规矩无成方圆。”要想打造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就必须建设良好的班风。要建设良好的班风,就必须从建章立制入手,使班级各方面工作都有章可循。《班级公约》必须有,《寝室公约》必须有,《班干部职责》必须有,《考勤制度》《纪律、卫生检查制度》也必须有,《班级德育分奖罚制度》必须有,班级德育工作有章可循,有落实,有检查,奖罚分明,班级的各项工作就能很好地开展起来,就能为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构建“班级三场”

构建生命化的班级德育,要做到以情感吸引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班级文化塑造人。

一是构建班级的情感场。班级是学生的共同家园,培养对班级的情感场是生命化德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其实,学生自入学以后,除睡觉之外,在班级的时间超过了在家的时间。进入技工学校以后,学生基本上是住校的,说班级是技校学生的家一点也不为过。情感问题主要表现为爱恨问题,当然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班级的爱。在这里,笔者把学生对班级的爱的情感称作班级的情感场。学生们爱着这个班级,班级几十个学生像兄弟姐妹一样亲,教师和学生像家长和孩子一样亲,班级就有凝聚力了,有凝聚力就有感召力,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班级有凝聚力,何愁什么事情办不好呢?

构建班级的情感场,要求教师做到: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关心学生的前途,要多在学生的出路方面做文章;关心学生的安全、情感和健康;关心困难学生,让困难学生享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二是构建班级的舆论场。马克思主义者是内因论者,强调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但也不忽视外因的影响,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良好的班风是个体健康成长的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体是个人成长的园地。缺少同伴制约的环境是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的。错误的舆论对于班风建设和个体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学生毕竟思想还不成熟,容易附和盲从,一个班级如果邪气上升,班级就是病态的,什么工作都难以做好,而且往往会出大事,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感到特别为难,师生的生命质量往往比较低。一个班级好事有人抓,坏事有人管,班级学生积极向上形成气候,违反纪律、行为不良为同学所不容,班级工作就比较好做,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都比较高。可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班级舆论,班主任必须加以引导,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进教室、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确保班级舆论方向;向先进学生学习,用榜样引领学生;重视舆论阵地建设,以学校毕业生的成才故事和业绩鼓舞学生。

三是构建班级的文化场。文化既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是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梁漱溟先生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主要功能和作用。优秀的班级文化具有整合、导向和维持秩序等作用,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首先是整合功能。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其次是导向功能。班级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班级文化可以为师生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最后是维持秩序。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师生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班级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班级秩序的功能。

构建班级的文化场,要求教师:要强化班级的目标意识;教师示范,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引领班级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尚德、守纪、求实、勤奋、创新成为风尚,形成学生“生活的样法”;加强班级文化建设,重视班级文化的导引功能。要办好黑板报、手抄报,要宣传好主流思想,班级的文体活动要搞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快乐和班级的幸福。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班主任要做的事有很多。关于生命化的班级德育活动,要说的话还有很多,有的还不够成熟,期待和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德育与班级管理论文例4

一、创设德育工作站模式

要落实学校的德育主张,系部德育工作必须有科学的方法。我校尝试在系德育处和班主任之间成立德育工作站,通过一年的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管理网络

德育工作站是系部德育管理的分支机构,主要由系德育处主抓,管理模式为系德育处—站长—班主任—班干部四级管理组织。系德育主任任总站长,年级组长任站长,班主任为成员,班干部为协助员。

(二)工作站职责

主要负责本站内德育管理目标的分解、本站班主任业务的培训、学生思想动态的掌握、违纪学生处理帮教等系列工作,将学校德育目标和计划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传达给本站成员并积极开展德育工作。主要任务是根据系部德育目标和计划,组织系列活动,对重点学生实行跟踪教育,建立家长来访和老师家访档案;指导本站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负责站内各班级常规管理及检查督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适应环境、学习成才,解答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调节个性成长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及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疏导、处理、纠正,辅助系部德育管理工作。

(三)工作站总体目标

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能吃苦、能做事、能争优的“三有三能”的合格学生。

二、组建德育工作站团队

德育工作站由年级组成员组成。开学初,系部根据特点互补、以老带新的原则,将教师分配在相应的办公室,发挥每个老师的优势,尽量使团队合作作用发挥到极致。

(一)站长选举办法

由年级组推荐一名德育经验丰富、有一定威信并且有较强团队意识的老师为站长,经过系德育小组讨论后聘任,任期三年。目前各德育工作站站长都曾经获得过无锡市班主任能手、无锡市优秀班主任、无锡市班主任新秀、江阴市班主任能手等德育称号,在班主任工作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科学方法。

(二)德育工作站运作模式

开学初,各工作站按照学校和系部德育工作要求,制定本站德育目标和计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各站长对本站班主任进行指导、培训,定期召开例会,布置阶段性工作,分析不足,提出整改措施。抽查站内班级常规,通过板报表扬或批评。学期末上交德育工作手册,完成各项德育资料整理和汇总工作。

三、开展德育工作站实践

(一)以工作站为平台,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班主任工作既要有满腔热血,又要有先进的理念,只有在科学的班级管理理念指引下,才能将班级工作做好。组织班主任老师开展德育理念学习,提高班主任老师的管理能力,有助于德育工作上台阶。

1.工作站内,站长每月组织一次班主任学习,传达学校和系最近的德育管理要求和近期主要工作任务,排好计划,定好负责人,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开设德育沙龙,与有困惑的班主任一起讨论商议,解决难题,共同提高。

2.系德育处每周召开站长会议,制定每周德育计划和目标。传达学校每周德育常规要求及相关活动计划,总结上周系德育工作,肯定进步,分析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3.系德育处组织全体班主任参加德育论坛,邀请知名班主任介绍班级工作的经验,讨论管理中遇到的困惑;组织部分班主任参加省市级培训。

4.邀请市级科研专家来系作讲座,提高班主任德育科研水平,鼓励班主任撰写德育案例及论文。共同制定课间操“四位”管理、宿舍“五化”管理、教室“六有”建设等系德育品牌管理方法。

(二)以工作站为载体,加强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培养

1.组织年级学生大会,特别注重新生入学教育,加强学生个人行为规范。站长召集本年级学生大会,讲解学校校纪校规、培养模式、评价机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加强班干部及学生会干部队伍的建设。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更是班级管理的协助者,建设一支有能力的班干部队伍,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策略。站长每月组织班干部培训班、团员学习班,让班干部在培训中提高自己的觉悟。

3.关注后进生,转变后进生。工作站成立帮教小组,每个老师帮教两名后进学生;成立励志班,定期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经典,使后进生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4.开展常规传统周活动。定期开展“宿舍卫生周”“仪容仪表打理周”“教室文化周”“包干区免检周”等常规活动,通过检查评选出先进,召开表彰大会,颁发流动红旗和奖状,鼓励各班级向优秀班级学习,形成班级之间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

(三)以德育工作站为依托,丰富学生文化生活

德育工作站在系部指导下,根据主题每月以年级为单位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1.各站开展学习高技能人才演讲比赛,人人学习高技能标兵。从本年级中评选出技能出色的学生,号召每个学生向身边的标兵学习,增强学生学好技能的信心。

2.借助全国“雷锋月”,以班级为单位成立雷锋组,进社区为孤寡老人做卫生、走向街头宣传交通安全。与江阴日报结对成立“暨阳义工”“义务磨刀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为人民服务的快乐。

3.开展拓展味运动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要求制作趣味运动会器具,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通过活动了解学生的内心,有助于开展班级各项工作。

4.开展“内务比赛”“课间操比赛”“晨跑比赛”“晨读比赛”“励志小故事比赛”等,以比赛促常规,进一步规范常规要求。

(四)以德育工作站为纽带,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及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是实施学校积极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学校培养学生的根基。紧密结合家庭教育,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才能使“提优补差”这一举措得到更好落实。

1.每个工作站每年组织一次家长会,分析学生所学专业的就业行情及发展趋势,及时将学生近期思想动态和表现等信息传达给家长,让家长参与共同教育学生。

2.成立优秀学生家长委员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新潮奖学金”“十佳青年”“国家奖学金”“系部之星”等评比,并成立优秀学生家长委员会,让家长感受孩子的优异表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3.成立后进生家长委员会。针对平时表现不理想、思想波动较大、屡次不能达到常规要求的个别学生,成立后进生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到校,商议如何共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4.对班级内特殊家庭学生进行统计、汇总,特别是单亲家庭和困难家庭,站长和班主任一起家访,了解情况,对学生关心、引导,结成爱心帮教对子。

德育与班级管理论文例5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班主任素质高低及其工作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抓好班级管理在整个学校管理中显得十分重要。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班集体的建设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1. 重视班主任的选拔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健康、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因此选拔优秀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是班级工作持续有效发展的首要保证。选拔班主任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素质;(2)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敬业奉献精神;(3)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开拓创新意识;(4)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5)家庭关系良好、和睦,时间充足。

2. 加强班主任的培养

班主任是学校管理的基础,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其师德风范和业务水平的高低决定班级管理能否真正落到实处。班主任必须对班级管理的概念、流程、方法有着充分的理性认识。为了提高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学校应该开展多种类型的培训活动。

(1)加强班主任理论知识和班级管理技能的学习。学校定期组织全体班主任系统地学习班级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有效方法,使班主任在知识体系上对班级管理有一套系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增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理论认识和信心。

(2)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学校定期地组织班主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帮助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向。一方面班主任能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学生,教育学生;另一方面班主任能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辅导方法辅导学生,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举办经验交流会,加强榜样示范作用。学校定期请优秀班主任做班级工作的经验和管理体验交流,在交流中借鉴和吸收优秀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在交流中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共同探讨对策,广泛交流经验。用优秀班主任的奉献创新精神来激发班主任的使命感,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

(4)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班主任例会是加强班主任的队伍建设,强化班级管理,畅通德育工作渠道的基本制度和基本保障。多年来,我校坚持每两周(周二下午)召开一次班主任例会。通过班主任例会,总结阶段性德育工作经验,剖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讨改进工作的措施和应对策略,分析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思想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布置阶段性德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开设班主任论坛,研讨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加强理论与政策的学习。通过研究分析、探讨学习,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努力提高班主任自身素养,确保德育工作的实效。

3. 完善班主任的考评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通过学校最基本的活动单位-班集体进行的,学校的许多工作都是通过班主任传达到每个学生的。建立完善的班主任管理体制,才能保证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建立了学校德育管理体制,即校长-主管德育校长-政教主任-年级主任-各班主任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从学校到班级的教育管理体制。

(1)明确班主任的工作职责。

班主任日常工作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督促班级卫生工作。班主任要监督学生打扫教室和走廊的卫生,保持教室、走廊的整洁干净及安排每周五的卫生打扫除。②.班级纪律,学风管理。班主任应加强班级纪律与学风管理。选好班干,制订并认真执行班级日常行为规范,逐步培养班级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班级氛围,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温馨的班集体。③.抓好班会和板报的宣传工作。班会和板报是班级管理中两块重要的宣传阵地。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会和板报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抓典型、树榜样,充分调控班级总体风气,引导学生健康发展。④.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应走进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做到学生思想和学习进步必谈,学习退步必谈,身心发生变化必谈,做错事必谈,家庭发生变故必谈,关心班级的每一位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⑤.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班主任要做好家访工作,对异常学生要多与其父母联系,共同协作管好学生。认真开好学校的每期家长会,争取更多家长的支持。⑥.加强对班主任到岗到位工作的检查。周一的升旗,每天的两操(早操、课间操)班主任都要到位。班会课,学校的各项集体活动,班主任都要参与并做好组织准备工作。班主任查寝每周不少于两次,每月不少于八次。通过班主任到岗到位的检查和文明班级的评比活动,客观公正地评价班级的工作成绩,客观奖优罚劣,更好地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高班主任管理的成效。

(2)坚持优秀班主任的评比。

为了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和学生对班集体工作的拥护性,学校坚持评比表彰。学校每月都要评比文明班级,按《文明班级评分细则》、《星级寝室评分细则》、《班级值周实施方案》进行综合评分,从班级纪律、日常表现、学生出勤、参加各种活动的情况、宣传、治保、卫生、三操等方面进行考核记分;班主任个人表现从组织班级思想教育、个人出勤、班上纪律表现、组织活动、劳动等方面进行考核评分。根据班级考核得分经学校研究评出先进班集体,每年在评选推荐上级先进集体时,在校级先进班集体中产生,一学年结束,根据班主任个人得分评出校级优秀班主任,在推荐上级优秀班主任时,在校级优秀班主任中产生,原则上从高分到低分,择优推荐。

(3)完善班主任的奖励。

学校在优秀班主任的评比基础上还非常重视班主任的待遇。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将早到位、晚查、文明班级评选与班主任的津贴挂钩。另外,还把班主任工作成绩和表现情况作为晋级、晋职、评优、入党、提干的重要条件。学校每年对评选出来的先进班集体、优秀班主任进行大力表彰、奖励。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学性,激发了教师育人的积极性。班主任工作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班主任职责明确,奖励兑现。一方面激发了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增强了责任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了班主任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谢红,屈光泽.班主任教育方法的现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3,10

[2] 柳清秀.班级教育管理艺术[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德育与班级管理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116

诚信是做人之本。对于班级管理而言,加强诚信教育,让学生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一方面有利于德育目标的落实,另一方面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初中生正处于个性张扬的青春期,其诚信意识的渗透要讲求艺术性,一方面有制度建设,将最基本的诚信准则呈现出来,对学生形成约束,另一方面有舆论引导、课堂渗透、文化构建,将高层次的诚信目标体现出来,引领学生自我教育,将诚信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

一、制度约束,形成诚信规范

人无信不立。德育管理的初级阶段是权威管理,即所谓的“人治”,依靠的是班主任的权威与情感,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制度约束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为此,班主任不妨依靠班级民主,让学生集体讨论,制定班级诚信公约。这样,学生自己制定诚信制度,无形之中也是一种自我约束,其自觉遵守诚信规范的意识更强。为了落实学校的德育要求,我班形成了晨会制度,每天早晨由学生播报班级、学校乃至社会的关于诚信的相关新闻故事,一方面发掘身边的诚信榜样,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诚信的行列中来,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强化诚信意识。

二、舆论引导,营造诚信氛围

以学校的德育活动为平台,在班级管理中加强舆论的引导力量,积极营造诚信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讲诚信,努力做到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在生活中讲求诚信,对教师不说谎话,对亲友不欺瞒。当然,班主任应当成为诚信舆论的引导者,或在班级内部宣讲季布千金一诺、商鞅立木为信、烽火戏诸侯、曾子杀猪、孙武斩姬演兵等古今诚信小故事,或树立关于诚信事迹的先进典型,或设立班级诚信日,或在班级内部开展诚信小明星的评比活动,或在教室内张贴诚信格言等。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其独立思考的意识正逐渐增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足以成为他们的评判对象。因此,在加强舆论影响的同时,教师要严格约束自身言行,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为学生树立诚信榜样,师生合力在校园内积极营造诚信氛围。在诚信舆论的影响下,班里的一把锁、一面墙壁、一扇窗户等都在轻轻记录着学生的诚信事迹,因为负责开门的学生信守承诺,早早到班,为大家开门,打扫卫生,以崭新的教室环境迎接大家的到来;因为有的学生信守承诺,不抄袭作业,不应付课堂,对别人真诚无私,对自己“三省吾身”。

三、课堂渗透,内化诚信教育

学校德育活动无处不在,为了内化诚信教育,班主任及课任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诚信意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明白诚信做人的道理。例如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在阅读与写作中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陈太丘与友期》中的“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就是诚信教育渗透的良好素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映了诚信在做人做事中的重要意义;冯骥才的《珍珠鸟》是人对鸟儿亲密无间,鸟儿则日渐对人产生信任,体现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相处之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适当渗透诚信教育,让学生自觉感受到诚信的意义与价值,发自内心地讲诚信。在写作教学中,不编造离谱的违背常识的故事,不虚构不切实际的故事,而是力求思想真实表达,主题健康向上,以渗透诚信教育内容。

德育与班级管理论文例7

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据此,德育应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中学深入推进“和谐育德”教育创新工程的实施,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机制,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趋势。为达成此目标,就必须提升学校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在实行年级负责制的中学,以年级为载体构建德育管理网络可以有效减少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管理层次与缩短管理距离,提高执行力与反应力,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使年级成为全体教师真正参与常规德育工作,有效进行德育管理的平台,从而优化学校整体的德育管理效能。

1构建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的意义

年级负责制,就是由同一年级的教师、班级组成担负教育教学等管理任务的基层管理组织,把年级作为一个与处室(教务处,学生处等)平级的实体来进行管理。

在年级负责制下,同一年级的教师了解本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理解年级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并且由于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使得信息沟通渠道畅通,因此更易创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和氛围;构建年级德育管理网络使年级的德育管理活动既符合学校的宏观目标,又切合年级的具体实际,从而充分发挥年级管理功效,使整个学校的德育管理得到加强和优化。wWw.lw881.com

2年级德育管理网络构成

德育是一个立体。其工作应该是纵、横向交织的立体网络,形成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全面育人的格局。

2.1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的横向构成

2.1.1“参与管理”的德育管理原则

所谓“参与管理”就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属参加组织的决策过程及各级管理工作,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参与管理既对个人产生激励,又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因此,参与管理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能确实促进组织绩效的提高。

在年级负责制下,德育管理网络必须遵循参与管理的原则。由于同一年级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与信息渠道了解年级的现状,理解年级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因此更能主动承担促进年级发展的责任。而且在年级负责制下,教师个人目标与年级要完成的德育目标一致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群体易达成共识,年级德育目标也易为个人接受,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实际上,年级负责制下教师的自身利益和年级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师认识到自身参与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真正地参与管理。

2.1.2“全员育德”的德育管理理念

“全员育德”是从参与管理原则中提炼升华出的德育理念,全员德育要求教师做到“三全”,即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程关注。有一种思想,认为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领地,德育是课外活动的主旨,将德育脱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视为班主任的专利。而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为学生提供全面教育服务的义务。对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并非专属干班主任。只有全体教师都认同“全员育德”的德育管理理念,才可能从彼此封闭的学科教学中走出来理解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2.1.3“课程育德”的德育管理方略

“课程育德”是实现全员育德的有效方略。一方面,任课教师在年级各个备课组的要求下,结合本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对学生进行显性的课程育德,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隐性的课程育德尤为重要。隐性课程指的是没有在课程计划中显现,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包括良好的学校常规,教师的人格品质等。德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体验和熏陶作用,如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怀、期待、爱心等都容易感染学生,形成情感共鸣,从而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显性课程育德。

2.2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的纵向构成

年级德育管理网络纵向由四条具体的实施途径构成。

2.2.1年级党支部一年级团支部一年级工会

年级党、团支部和工会是实现全年级教师参与管理与全员育德的有力保障。党员教师首先要充分发扬党员的带头作用,率先学习并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形成推进科学教育理念的核心力量。年级党、团支部和工会则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学习讨论,培养教师参与德育管理的意识,提升教师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使年级党、团支部和工会成为全年级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政策方针与推进先进教育理念的坚强阵地。

2.2.2年级主任一班主任一科任老师

年级负责制下,年级主任对整个年级的德育管理工作负责,班主任与该班任课教师共同对班级的德育管理工作负责。在班级的德育工作中,可形成以班主任为组长、科任教师为成员的德育导师小组,要求每位教师都参与到德育管理过程中。上课时间,教师是学生教育、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既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又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把德育渗透落实到课堂教学细节中;课余时间,教师应努力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指导者。从而切实做到显性课程育德与隐性课程育德双管齐下。

2.2.3年级学生会一各班学生干部一全体学生

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可通过年级学生会来执行和强化。年级学生会承担了年级管理中的许多具体事务,如对各班每日考勤、出操、卫生、寝室纪律等各方面的统计与评比或在各种年级活动中起协调组织的作用。并在管理过程中整合各班学生干部资源,使年级学生会干部与班委干部协作管理,使年级管理的形式从纯粹由教师负责转换为以学生自主管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的形式。组建年级学生会,可积极调动学生干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监督的能力。

德育与班级管理论文例8

“教书必先育人”,要教好书,必须以“育好人”为前提。这种观点强调了“育人是教书的先决条件”,“育人”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就必须将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首要工作,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班主任,抑或是学科教师,在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需要将德育工作放在其各项工作的首位。为了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应提出“全面着眼、全员参与和全程管理”的“三全”德育工作原则。

全面着眼。一是“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学校可以将德育工作划分为“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三个系列,每月确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三个系列的教育工作。月主题依次是:心理品质月、文明守纪月、学习研讨月、励志教育月、青春红五月、感恩教育月、行为规范月、爱国爱校月、德育综合月、集体精神月等。每个月的主题相互补充,相互照应,每年到相应月份的时候,再围绕这个主题确定具体的“口号”(主题)。例如,2010年9月~11月,我们确定的主题依次是“读经典,学规范,做文明人”、“励志爱国,文明爱校”、“内修品质,外树形象”。二是“教育对象的全面性”。德育工作必须面向全体,照顾全面,不可以丢弃任何一个“后进生”。与智育不同,越是“后进生”,越是“德育”工作的重点。为保证德育工作能面向全体,我们提出了“着眼全面,面向全体”的原则,不允许在德育过程中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三是“教育空间的全面性”。德育工作的“全面着眼”,还包括“地域的全面性”,不仅在教室要做德育,在学生寝室,在学生家庭,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德育工作的存在,甚至校园的一块墙壁,一扇窗户,一株花草,都是德育的一部分。因此,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关注德育内容的方方面面、关心德育对象的每个个体、关注德育空间的每个角落,着眼全面德育,这是我们坚持的第一个德育原则。

全员参与。一是建立从“校长室、政教处到年级组”的纵向德育网络,全体行政人员和年级组参与德育管理工作。学校建立校长负责、分管校长主抓、政教处落实、年级组细化的纵向德育网络,除具有德育工作职责的分管校长、政教主任、政教组长、文体组长外,各校长、主任、组长都有具体的德育职责和任务。二是建立由班主任、副班主任、学科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构成的德育工作小组,即横向德育网络,全体教师参与德育管理。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领头羊,在班主任的组织下,副班主任、学科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齐心协力参与班级德育管理。三是建立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团委、学生会、文明监督岗、青年志愿者、值周班级等共同组成的立体化大德育网络,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参与德育管理。尤其是学生会、值周班级等学生组织,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四是建立由语文教研组、政治教研组、体育教研组、艺术教研组等多个教研组构成的德育教研网络。学科教育,尤其是艺术学科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充分利用各教研组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全程管理。德育管理没有时间真空,无时无处不在,因此,要做好德育工作,就必须坚持“全程管理”的基本原则。一是实施“全方位的行政值班制度”。我们制定了细致的行政值班制度,要求行政值班参与以德育为首的全程管理。我们每天安排5人参与行政值班,一名校级干部、一名中层干部、三名年级管理人员,负责一天的全校全方位管理,所有行政值班,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或“图片”的方式在学校“内网无纸化办公平台”,这作为学校德育全程管理的一部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是强化“课间的走动管理”。我们要求班主任和学生会干部等,“课间,多到教室(广场等)走走”。三是着眼学生的长期发展。我们向全体教师提出,“着眼三年”和“着眼三十年”的教育,不急功近利。

二、实施“班主任专业化”工程,为德育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只有打造一支专业化、科研型的班主任队伍,学校德育工作才可能“事半功倍”。为此,学校启动了“六个一”工作,着眼岗位培训,开始实施“班主任专业化”促进工程,为德育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一月一推荐。我校每月推荐班主任教师观看一位教育专家的讲座录像。我们将精选出来的专家讲座录像上传到“学校内网无纸化办公平台”,各位班主任自行安排时间观看。每人看完录像后,以“跟帖”的形式发表自己看完讲座后的感想或收获。例如,2010年9月,我们推荐给班主任老师观看的是唐云增的讲座―――《让每一位班主任都学会建设班级》。老师们在观看后,纷纷发表“观后感”。九⑽班班主任赵丽丽看完这场录像后,在内网上发了千余字的观后感,她说:“听了这场讲座,无疑给我的班主任生涯上了一节生动的批判课……这场讲座给了我不少启示,有些方法我们是可以借鉴的……”

一月一讨论。我校根据学校工作实际,每月确定一个“班主任工作方法讨论专题”。例如2010年9月,班主任讨论主题是“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七⑶班班主任张修东在内网上发了千余字的“研讨讲话”,他从“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习惯训练无小事”及“榜样的力量”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全校60位班主任“各抒己见”,“讨论”气氛十分活跃。

一月一案例。每位班主任每月选定一个学生进行典型案例研究。班主任老师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该生进行观察、研究,全面了解学生的表现,分析其现状成因,再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同样,此项工作完成情况如何,全校各位老师也都“一目了然”。2010年9月,九⑹班班主任陈亮选定的研究对象是班长胡凯。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陈老师通过一个月的时间,全面了解到胡凯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对其在校各项表现大加褒奖。然后,陈老师简析了胡凯的“成功”经验,发表自己的感想。一个来自农村地区的优等生个人成长历程,就很清晰地展现出来,给他人成长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月一报告。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每次例会都安排一名优秀班主任做15~20分钟的典型发言,介绍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学校期望通过此举,打造本校的名班主任队伍。例如,2010年9月的班主任例会,学校安排了殷五一老师做典型发言,殷五一老师介绍了自己做班主任工作的“加减乘除法”,给老师们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期一本书。为切实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我校实施了“一期一本书”制度,即学校每学期发给每一位班主任老师一本班主任工作书籍,供班主任学习。各位班主任看完后,还相互借阅,共同提高。

一期一评选。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仅靠“培训”是不够的。“培训”仅是“砝码”,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还需要“杠杆”的激励作用。因此,我们制定了《宣城十二中班主任考核暨优秀班主任评选制度》、《宣城十二中班主任暨德育工作小组工作常规》和《宣城十二中寝室文明班级评选制度》等。我们每个学期对全体班主任考核一次,评选一次,“考核与评选”同步进行,要求班主任提供“班主任工作手册、班委和支部工作材料、班级管理取得的成绩”等,组织评委按照方案进行量化评分,评出若干奖项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以评选促进班主任的主动发展,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进而促进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实施“德育细化”工程,保障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德育工作最忌讳的是“泛泛而谈”“浮在水面”,这样的德育将没有任何实效。为避免德育的空泛,我们实施了“德育细化”工程。

一月一筹划。按照德育主题月活动要求,每月确定一个主题,精心筹划,安排好一个月的各项工作,包括“系列主题班会”的设计、“安全与法制教育”的落实、各项德育工作与活动的筹划等。“一月一筹划”的具体内容用“德育与安全工作简报”印发给全体师生,并在班主任例会或升旗仪式上布置和落实。“一月一筹划”是将学期工作计划的“细化”,是学期工作意见的“具体化”。

一月一简报。为总结和布置一个月的“德育与安全”工作,学校政教处、团委创办了一份“德育与安全简报”《柏山新风》,简报分四个版面:综合新闻版(由一则头条新闻和“信息快车道”栏目构成)、安全小卫士、文明先锋榜、工作新展望等。该简报很好地将一月工作总结和计划、安全教育和文明创建等工作进行了“细化”。

一月一活动。为活跃校园气氛,促进积极的校园文化的形成,我校每个月开展一项教育活动,例如在我校形成品牌的活动有“辞旧迎新情系柏山”对联征集与展览、名著阅读报告会、青春红五月综艺活动、经典诵读活动、啄木鸟行动、励志班歌大赛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班级风采展示报告会、圣诞英语晚会和元旦文艺汇演等。通过活动进行德育,让德育“更实在”“更具体”。

一周一主题。我校秉承“重在体验,重在实践”的德育理念,围绕“一月一筹划”的“主题月”大主题,每周分解出一个小的主题,作为该周的德育教育内容。例如,我们将10月份确定为“爱国爱校月”,该月四周的德育教育都将围绕这个主题开展,这个大主题由政教处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和当前教育形式需要确定的。各班级在这个大主题下,自行确定该月四周的具体教育“小主题”,这是一种“大主题统领下的系列小主题班会模式”。各班级完成主题教育后,要在“学校内网无纸化办公平台”指定位置跟帖回复说明完成情况。例如,在“爱国爱校”这个大主题的统领下,10月份第一周,九⑿班将班会主题确定为“爱国让悲剧不再重现”,他们结合九一八演练和日本扣押渔民事件谈爱国,谈中日之间差距,引发学生深深地思索,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一周一主题”的落实,让德育主题教育得以“细化”。

一周一评选。任何管理都需要抓手,管理班级也一样。我校为细化班级管理,实施了“星级班级”评比制度。即在班级间开展“文明行为星”、“劳动卫生星”、“体艺活动星”和“学习管理星”的评选活动。我们按年级、分走读和寄宿两个组别,开展评选活动,每个方面单项表现得分前若干名的荣获该单项星级班级称号,一个班级最高可以荣获四星班级荣誉称号。实施星级班级评选,是政教处管理班级工作的“细化”。

一周一表扬。我们规定,每个班级,每周要对本班的好现象好事件进行表扬,将表扬结果发在“学校内网无纸化办公平台”年级部模块指定位置,各年级分管组长汇总本年级最重要的表扬,发至政教处指定位置,由学校广播站播出。“一周一表扬”是德育激励的“细化”。

一周一仪式。每周星期一,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升旗仪式由值周班级主持,升国旗、校旗和值周班级的班旗,升旗仪式流程是“主持人宣布开始―――‘三旗’旗手出旗,依次升国旗、校旗、班旗―――国旗下讲话―――表彰(可选)―――领导总结”。“升旗仪式”是创新形式表彰优秀班集体的“细化”。

一周一个班。我们每周推出一个班级作为“值周班级”,其值周任务包括:主持升旗仪式;在升旗仪式上,升国旗、校旗和他们的班旗;制作一份展示他们班级风采的展板;负责一周校园车辆停放、文明监督等九项工作;完成一项自选的志愿者行动。实施“一周一个班”的值周制度,是政教处管理班级、营造班级集体荣誉感和校园文明监督工作的“细化”。

一周一个点。每周,政教处选择一个点进行观察,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德育工作的落实情况。例如,2010年9月的第四周,我们选择的观察点是“班级卫生角”,我们拍摄了所有班级卫生角的照片,制成幻灯片进行比较观察,以了解各个班级的卫生状况。“一周一个点”是德育工作检查的“细化”。

一周一统计。我们每周结束时会统计“一周一主题”“一周一提醒(安全教育)”“一周一评选”“一周一表扬”以及其他各项德育和安全工作的落实情况(一个月结束还会统计“一月一推荐”、“一月一讨论”和“一月一案例”等),统计结果以表格或清单的形式在“学校内网无纸化办公平台”。“一周一统计”是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的“细化”措施。

四、实施“校园安全”工程,筑牢校园安全保障线

学校应牢固树立“学校安全无小事、学生生命大于天”的思想,坚持“多防”并举,环环相扣,筑牢学生安全保障线,全力打造平安校园。

注重预防,常上安全课。我校每周

针对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开展“一周一提醒”教育活动:每周由学校根据学生实际,确定一个安全教育主题,并提供有关资料,由各班具体落实。例如,2010年上半年第15周,我校开展“防溺水教育”主题活动,除了有翔实的“防溺水”文字资料外,还有一段防溺水教育视频录像以及课件等。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要求学生在参加“一周一提醒”活动时,必须在“三会”(即班会、校会、晨会)记录本上认真做笔记,每学期还举行优秀“三会”记录本评比活动。同时,为保证“预防工作”落实到位,我校每个月还组织一次“安全自查”,学校成立了安全管理检查组、教学楼安全检查组、宿舍楼安全检查组、食堂与食品安全检查组、交通与周边环境安全检查组、教学安全检查组等6个安全检查组,定期开展各项安全检查,以保证“安全预防”工作落实到位。

强化人防,坚守安全岗。我校每天

德育与班级管理论文例9

作为一名德育管理者,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摸索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个实施、四个结合”的德育管理模式。在完善学校德育建设中,初步构建了德育文化体系,塑造了学生的灵魂,具体做法是:

一、健全组织建设,形成管理机制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完备的《德育管理考核细则》《班级管理考核细则》《学生干部管理》等,班级有班委会、少先队,学校有学生会、大队委、爱心小天使为重点参与的班级轮岗考核机制。

二、以理论为先导,创新管理模式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为此,学校德育工作要突出“养成”。围绕这一思想,我摸索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个实施、四个结合”的德育管理模式。

一个核心是所有德育,都紧紧围绕“养成教育”这个核心;

两个重点是以提高教师教育管理水平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重点;

三个实施是实施文明教育“一带二”工程、从参与中体验,从体验中提高工程和感恩教育工程;

四个结合是用现代教育思想与古代教育思想相结合、整体性教育与分阶段教育相结合、班级教育与学生自主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使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延伸,建立可持续发展螺旋上升的系列德育内容。

三、以文化引领,优化教育策略

1.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学校设计建造“园林化”,草坪中可设计:“我美丽,你舒心”“爱自然就等于爱自己”“让我伴你成长”等温馨提示,石刻中可体现“成长”“和谐”“童真”等深刻内涵,因为校园文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为改变班主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现象,应加强对班主任进行《开启智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思路清晰抓班级,实实在在抓学生》等系列培训,运用心理学观点,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交流。从理论到方法,从形式到内心的培训过程,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发挥好“一带二”的作用

孩子在校的良好习惯形成后,要开展好“一带二”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家当小老师,把他们在校形成的读书习惯,刷牙、洗脚习惯、遵守公共道德、自理自立生活习惯、团结友爱、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带回家,提醒、监督家长改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4.注重从参与中体验,从体验中提高

从班级到学校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在班级文化建设、落实《一日课外常规》、大手牵小手活动、班级轮岗考核等,都由学生帮助策划、实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管理中,做学校的主人。

5.要认真落实感恩教育

学生通过给父母过生日,给父母洗脚,帮助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了解家庭,理解父母,了解社会。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感恩父母爱家,感恩教师爱校,感恩社会爱国及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

6.运用好“三个结合”

学生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按照学生年龄的特点,可制定各年级德育目标。如,一年级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规校纪;二年级诵读《弟子规》《增广贤文》;三年级诵读《心中的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四年级诵读《格言警句》《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五年级诵读《诗词》和《千字文》;六年级诵读《论语》。以感受中华古典文化的魅力。

(1)整体性教育与分阶段教育相结合。把校会、国旗下讲话、重大节日等教育和各年级段教育相结合。如《祖国妈妈,让我把爱告诉你》演讲比赛;教师节的《成长中别忘了说“谢谢”》等,都是紧紧围绕各年级段教育目标进行设计。

德育与班级管理论文例10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36―01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引入“和谐”元素,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达到受教育者身心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目的。在办学的过程中,我们遵循“成才先成人,立志先立德”的教育规律,提出了“和谐育人”的德育教育策略,在铸就学生高尚品德、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和谐育人”德育策略的内涵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我校的“和谐育人”德育策略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即“和谐育人”德育策略旨在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规划学生的和谐人生。以和谐管理、和谐课堂、和谐生活为创设平台;以“一生好习惯、一生好追求、一生好行为、一生学技能、一生尽孝道、一生好心态”为基本教育目的;对应“六个一”目标开展好“习惯养成教育、个性扬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孝道感恩教育、励志成才教育、自主管理教育”六个主题教育,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铸造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二、“和谐育人”德育策略的途径

1. 以主题教育为支撑,重视体验感悟。以主题教育实践为主体,将学生的品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自省自悟,体验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成为我校“和谐育人”德育活动的主要途径。

在”和谐育人“德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索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习惯养成教育、个性扬长教育、孝道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成才教育、自主管理教育”六大主题教育活动。在推行过程中,学校出台了“和谐育人”总方案和“六个主题”教育子方案,以“循环滚动、螺旋上升”的方式推行“和谐育人”工作。结合学生思想动态,每学期开展3个主题教育活动,一个学年为一个循环。在每个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学校都下发引导方案,各年级组通过举办演讲比赛、征文大赛、专题讲座、向家长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活动;各班级以举办主题班(队)会、班级论坛、讲故事、办手抄报、写主题周记、布置家庭实践作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2. 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注重课堂渗透。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我校加强了“和谐育人”德育课程建设。开发了《皇甫学校“和谐育人”德育教育实践教材》《为生命喝彩 给人生加油――皇甫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读本》《磨砺意志 成就人生――皇甫学校励志教育读本》等“和谐育人”校本教材,开设专门的“和谐育人”课程,让学生在阅读、讨论、体验中接受品德教育。

3. 以班级教育为阵地,促进自我完善。在“和谐育人”德育活动过程中,我校要求班主任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进行高效能的班级管理。一是在班级管理中全面推行“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的班级管理新机制。提出班级事务要引导学生自主管理,通过自主管理班级,教育学生有责任意识、有管理意识、有集体意识、有班级荣誉感。班会课上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列出需要管理的班级事务,然后鼓励学生在管理事务的后面主动填上自己的名字,主动承担班级管理事务。让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记录自己的生活体验、人生感悟,让学生在自律自悟中自我完善、健康成长。

德育与班级管理论文例11

科尔伯格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道德理论家。经过三十余年的尝试,在柏拉图、杜威等人哲学思想和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实验,形成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其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是:道德两难故事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本文先对“公正团体法”做简要概述,之后,在此基础上阐发对我国小学教育班级建设的启示。

 

一、“公正团体法”概述

 

公正团体法是科尔伯格针对他早期实施的道德两难故事讨论法的局限而改进的道德教育方法。道德两难故事讨论法是通过道德两难故事的讨论,引导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方法。但科尔伯格后期发现道德两难故事讨论法犯了“心理学的谬误”,即将心理学的结果直接应用到教育活动中,而没有结合教育特殊的情况。同时,在监狱实验中发现:部分犯人认真参加假设性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取得了成效,当她们回到监狱中时,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回到了原水平。科尔伯格由此认识到真实道德环境的重要性。

 

1969年,科尔伯格到以色列集体农庄的一所中学进行研究性访问。发现该学校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得分比其他地区的儿童要高。这为公正团体道德教育法的提出提供了实践来源。1974年,科尔伯格开始在学校中实施公正团体道德教育实验。实施的结果进一步肯定了公正团体法在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中的作用,于是,公正团体法在其他学校得到进一步推广。

 

公正团体法:是指根据集体教育原则形成的,旨在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统一发展的道德教育方法。它通过一个公正的生活共同体(合作性团体)的实践活动,在师生的民主参与的团体氛围下,来实现团体成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团体成员的道德判断水平,促发其道德行为。[1]公正团体法通过师生的民主参与活动,创造一种公正的集体氛围,以促进个人的道德发展。要求人数在60—100人之间,在实施中有议事委员会、顾问小组、集体会议和纪律委员会等组织机构负责相关事宜。

 

集体会议是公正团体法的重要体现,集体会议每周召开一次,在召开之前,师生提前思考会议的核心问题,在团体会议上,小组代表针对问题提出小组的见解,依次发言,进行公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最后,通过对各种提议的比较形成决议。这种团体会议的召开促使团体氛围形成,使得每个成员都有表现的机会,这种方式促进了集体意识的形成。

 

二、“公正团体法”的教育要素分析

 

(一)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指团体内部成员在进行活动和活动后进行奖惩所要共同遵循的规则和原则。不同的社会角色组成了社会生活,人们相互交往,平等和互惠是人际关系成熟的表现。当冲突的观点必然出现时,被用来解决这类冲突的成熟原则是公正原则。团体的公正结构水平代表了一个特定的道德发展阶段,公正是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所追求的最高原则。

 

(二)民主管理

 

公正团体机构所要体现的核心内容就是民主,只有在平等和公平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实行民主管理,才能给团体中所有的人提供参与角色承担的机会,从而,培养起对团体的责任意识。在学校教育中,应建立一种把人际关系置于原则之上而非权力基础之上的气氛,教育者通常对儿童是如何思考的问题没有多少探索的兴趣,而是更多地感兴趣于告诉儿童应想些什么。[2]由于儿童的推理方式不同于成人,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与成人的交流停止了,道德发展也受到阻碍,这就要求学校要有一个民主的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强的责任感。民主不仅能够促进道德发展,而且还能起到管理的作用。

 

(三)道德氛围

 

我们把一个人在其中做出道德决定的社会情景称为道德气氛。[3]道德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努力改进个人做出道德决定是的道德气氛。[4]良好的道德氛围能够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发展,促发特定情景下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公正团体正是创设了学校良好的生活道德氛围。

 

(四)集体教育

 

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依赖于个体在社会生活和团体活动中的角色承担。学生通过角色承担感受自己在团体中存在的意义,通过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团体中其他的成员共同努力建设集体,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公正团体法”让每个成员在团体中感受道德决策的环境和团体的道德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去维护自己达成的规则和纪律,有责任从集体利益出发对所发现的道德问题做出有益判断并付诸积极的行为。

 

三、班级建设内容分析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班级是学校的细胞,班级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在班级中生活,扮演一定的角色,实现社会化发展。从班级建设的内容可以分为:班级目标建设、班级组织建设、班级规范建设、班级文化建设。

 

(一)班级目标

 

班级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社会和学校的期望及班集体本身的任务制定的班级发展规划,是班级活动的共同的期望和追求。之前,在传统“应试教育”、“尊师重道”的观念下,班级的目标是创造知识学习的课堂环境,建立严格的规范以便于管理学生,在这种观念下,班级建设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从而,目标定位片面化、附属化。随着2014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提出,学生划片就近入学,取消“小升初”考试,改变了以往单纯地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校和学生的考核标准,将班级建设目标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人们对班级教育意义认识在不断深入,不再把班级单纯地看作一个知识传授的场所,开始关注班级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因此,班级建设的目标不在局限于维持集体学习的氛围,而开始努力创建一种更为民主的集体,让学生在参与创建民主群体的过程中,关注个体的发展需要,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实现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

 

(二)班级组织

 

班级组织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按照一定的人数规模组建起来的教育组织。班级组织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强班级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需要完善班干部队伍的培养。在当下我国小学的班级中,有班长(中队长)、团支书、学习委员、宣传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小组长等职务组成,他们负责班级中的各项学生工作。

 

目前,小学学生班干部的产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班主任直接任命,另一种是民主选举,教师认同。班干部是在教师的干预下产生的,学生学业成绩成为影响学生是否能够担任班干部的重要因素之一。班级生活中,成绩占优势的学生占据着班级管理工作的舞台,“学困生”处于班级管理的边缘化状态,从而,使得将学习成绩上的劣势泛化到班级生活中,不利于这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班级集体精神的养成,而成绩占优势的学生,易于形成“成绩好、遮百丑”的优越感,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还易导致这部分学生在挫折面前对自己全面否定,形成失落感,从而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影响这部分学生的持久发展。

 

(三)班级规范

 

班级规范是班主任引导,学生参与,根据相关守则、规范和本班奋斗目标而制定的,要求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办事规章和行动准则。[5]小学班级规范中,主要包括对学生的行为的引导性内容和奖惩性内容。引导性内容是对学生的行为、品德和学习的引导和规范。奖惩性内容是对学生良好的或不良的思想或行为发生时,给予肯定的表扬或否定的处分的内容。班规的制定方式可以总结为三种:班主任制定、师生共同制定、学生独立制定。[6]完全由班主任制定的班级规范,是为了便于班级管理,忽视学生的诉求,现在班规的制定更多地由班主任教师制定向学生讨论、协商的方式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参与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在民主讨论、协商的基础上制定的班规有利于在班级中落实。

 

(四)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之间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班级目标、班级组织和班级制度综合凝练结果的体现。班级文化内容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组成。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中的实体部分,如班级中的教学设施、班级墙壁上的名人名言、教师中的桌椅排列等所渗透出的理念;制度文化是班级中各种规章制度的体现,规定了班级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精神文化是班级的理想、信念、心理认知、价值取向、情感意志和班级舆论、学习态度,以及为班级成员所认同的文化意识和思想。[7]由于班级目标、班主任管理风格、学生情况不同,班级文化也不尽相同。

 

四、启示

 

开学伊始,几十个个性不同的学生在一名或几名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在一起,一个新的班级应运而生。班级从一个松散的、陌生的组织发展成为一个有共同奋斗目标的、有严格规章制度的、有优良班风的、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集体,需要经过以下阶段:松散的班级群体、合作的班级群体、班集体时期。在班级形成过程中,方式尤为为重要。

 

(一)松散的班级群体

 

这是班级组成的初始阶段学生被学校指派,由班主任教师引领,坐在同一个场所,这是大家彼此不认识,班干部由教师临时任命,班级成员按照课表进行一些学校安排的教学活动。此时,学生之间处于新奇和相互观察的状态,同学之间尝试着交往,以孤立的个体进行,班集体此时对学生的吸引力还不大。这一时期大部分活动由班主任直接参与和指挥,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班级的发展,班主任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交往,建立集体规范,完善班集体的组织机构,以便于创建民主氛围集体的班级目标。这一时期最主要是让学生形成规则和参与意识。

 

(二)合作的班级群体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交往之后,学生之间开始熟悉,一开始由班主任指定的班干部开始承担起责任,同时,也涌现出一些热心班务的学生。这时,班级管理工作由开始的班主任全面主持工作转变为班主任指导下的班干部管理时期。这时,需要引导班级成员着手制定较为全面、细致的班级管理规范,班级规范的形成过程正是民主讨论、集体决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意愿。在班级规范的执行过程中,要发挥集体的监督作用,增强每一位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班干部的选择也要采用民主选举的方法,一方面,要增加班级中班干部的岗位,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过程中,通过角色承担,参与班级建设,体会班级建设的成就感;另一方面,班干部要采用定期轮岗制度,让学生角色转换,通过移情,加强对别人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从而,利于和谐、民主的集体氛围的形成。

 

(三)班集体

 

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发展,班级管理工作进入一种常态,在健全的班级规范的保障,班干部各司其职,各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这时学生已经不是被纪律和规则约束的个体,而是自我管理、班级建设的集体分子。这是班主任教师要定期督促班级规范的执行情况。在这一阶段,更要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特色建设,强化班风在班级建设中的促进和凝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