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18:52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例1

二、高尔夫英语教学生态的失衡

(一)创新意识不够:缺乏高尔夫英语教学的特色高尔夫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有什么区别?高尔夫英语教学更注重什么?目前的高尔夫教学集中在对高尔夫英语词汇的讲解及对高尔夫文章的阅读和理解。目前可供参考的教材和资料比较有限,有些学校自主开发了一些校本教材,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其与实际场景中所出现的对话场景还是会存在较大差距。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的“无缝对接”是高职学生所追求的目标,而高尔夫英语教学由于其专业特色却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对于高尔夫知识本身的掌握是基础,对于高尔夫活动的日常场景对话的运用,为涉外高尔夫活动提供了有效的知识储备。

(二)高尔夫英语教师的相关知识的欠缺大多数从事高尔夫英语教学的教师是专任英语教师,由高尔夫专业教师来从事高尔夫英语教学的较少。教师们通过对高尔夫专业知识的了解,来对高尔夫英语的专业词汇讲解,对话的分析来进行高尔夫英语的教学。高尔夫专业知识的缺乏及高尔夫实践的不足,使其很难讲英语语言知识并与高尔夫很好的结合,因此,高尔夫专业英语教学的课堂很难体现出高尔夫的特色,跟一般的大学英语教学差别不大,只是词汇教学体系是高尔夫技术的相关词汇。

(三)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不好,尤其是从事体育专业学习的学生。对于单词的记忆也是机械与被动的,再加之不能及时地运用,因此存在词汇记忆困难,学完就忘的现象,更谈不上英语思维的养成。目前的教学集中在词汇的教学及高尔夫阅读文章的翻译,使学生对于高尔夫英语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词汇的记忆上。而英语对于从事高尔夫服务工作而言,是需要注重其运用的。能用流利的英语和高尔夫技能完成高尔夫前台涉外接待、会籍销售、外籍教练翻译、外籍会员高尔夫球艺助理等工作任务是当今形势下的高尔夫英语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三、如何实现改革

如何在高尔夫英语教学改革中7体现其特色?这离不开教师本身的创新意识,也包括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存在英语基础薄弱等弱点,要进行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英语教学。

(一)具备创新意识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创新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应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教学是否具备特色是发展成败的关键,所以它将成为高职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高尔夫英语的创新教育,就是在高尔夫英语教学中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高尔夫英语学习和语言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处处需要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涉外高尔夫活动中如何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灵活自如的交流。高尔夫专业英语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让学生学得高尔夫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涉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个人素养。只有具备这种意识,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高尔夫英语教学课堂必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开放的活动空间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二)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成为“人”,高职教育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又具有教育本质的共性,也应是“成人”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活动都是围绕促成“人”的发展,包括了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学生的成才而开展进行的。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会对教学的内容、手段、评价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高尔夫英语教学首先也应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意识。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英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来实施教学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高尔夫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还是提高学生对高尔夫裁判法中对判例的理解。张兰认为:课程始终以高尔夫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高尔夫英语教学的特点,突出行业特色,同时,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以就业为目标,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高尔夫英语教学必须先树立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从行业和企业需求出发,立足于涉外高尔夫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以具体的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具体任务场景的模拟英语会话训练来完成的。其目的是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模拟高尔夫涉外活动中,提高其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四、高尔夫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要实现高尔夫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创新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改革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确立高尔夫英语教学的目标,在总体构建上特别重视语言的灵活运用。高尔夫英语的课程体系还在逐步完善的阶段,目前有关高尔夫英语的教材较少。进行高尔夫英语教学的教师们需要将已有的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开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材中的语言训练应当由机械模仿型转向任务活动型,使其更富于实践性和启发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逐步认识到:不能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而是应该关注学生作为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并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在教学资源上,更多的注重的是教学资源的创建与选择。高尔夫英语教学更是要如此。通过对高尔夫专业英语的学习,使学生能基本掌握高尔夫服务的各个环节和流程的口语交际与表达,并通过增加高尔夫服务相关知识和扩大高尔夫英语词汇,来加强英语技能的培养,并能用于表达和交流。

(二)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在学习高尔夫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反思教学,进行教学实验,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途径。教学中要自觉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较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的组织形式,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围绕口语能力的培养来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在学习挥杆的课文后,就要求学生之间开展用口语教学的活动,上杆、下杆、送髋、转体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记忆单词,掌握口语的用法。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职业教育下要求课堂的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小组合作为主。通过创建高尔夫服务的模拟工作情景,来真实展现高尔夫服务各环节是高尔夫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水平,使其在具体的涉外高尔夫活动中进行无障碍沟通。

(三)创新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虽然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知识、能力的主要阵地。但是,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也是挖掘和培养人力资源的无限差异,以及每个人潜能与相对优势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更是师生互动、学生合作最有效的途径,又能锻炼学生课堂知识运用能力。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且时间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使所有学生都按照统一标准达到同一发展水平。这就需要延伸到课外,通过多种多样、富有成效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给予补偿,使学生在其本身已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其可能发展范围内充分发展。因此,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组织英语角,为全校学生提供一个课外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场所和条件,促进学生知识向技能转化,强化学生听说能力。此外,还可以举行“英语口语大赛”、“英语朗读大赛”、“涉外高尔夫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发兴趣为基础,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四)创新英语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是开展英语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在学生目前的学习中,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因此,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使用现代化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标准、地道,而且是真实交际中使用的自然语言;电影、电视、幻灯片等视觉媒体可以为学生准确理解语言要表达的意思,营造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增强视听效果,形象、直观地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教学程序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如在进行打球练习场景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具备在出发台及发球台用英语交流的目的、挥杆技巧的描述、风向的描述这些基本高尔夫技巧的知识,需要引导学生进入到该场景,可以通过视频、动作示范等手段使学生更顺利的学会这些口语表达。通过多媒体、语音教室等多媒体手段的搭配使用和按需使用来实现教学效果的人性化和立体化。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例2

2.金融专业英语教学和金融专业教学之间的关系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用母语学好金融专业课是每个学生的本职工作。金融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学生不仅熟练掌握英语,还要懂得英语在专业课中的应用。学习好金融专业英语帮助学生高效阅读国外金融期刊,掌握金融类前沿知识,培养学生对金融专业的兴趣,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3.金融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之间的关系金融类双语教学是指在课堂上老师同时用英语和中文讲授金融专业知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是教学工具,但并不是教学目的。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案中假定学生已经掌握了专业英语词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强调专业英语词汇,而着重在于训练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学习金融双语课之前,专业英语课的设立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在金融专业英语中熟练掌握英语专业词汇,才有可能在金融双语课中取得好成绩。

二、金融类专业英语的课程特点

金融类专业英语作为一门课程,有它自身的特色和难点,它既不同于普通的英语基础课,一味的强调听、说、读、写的纯语言训练。也不同于金融专业课,仅用母语去学习专业。专业英语在其语言结构和表达方法上有自己的独特性。

1.专业性强金融类专业英语涉及到的内容广泛,专业性强,它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英文课程,课程假定学习者已经熟练掌握了金融学科的各个知识点。在学习者对于母语类专业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教授学习者用第二语言重新学习专业知识。这样一来,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或者对于本来的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牢靠的学生来说,学习专业英语的难度增大。

2.与全球经济金融联系紧密学生学习金融类专业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时事经济金融动态,因此,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老师不仅要注重锻炼学生的英语语言,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会使用专业英语,能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和熟练英文专业写作。

三、关于我国金融类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些建议

金融类专业英语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升学、择业、就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某些方面,决定了学生在金融专业方面以后的发展前景和专业高度。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教学制度问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校、老师、学生的重视程度,专业英语教材的匮乏,教学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失当,是造成教学结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针对这几个主要问题,笔者对于金融类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金融类专业英语师资投入的金融类专业英语教学对于老师素质要求极高,要求老师既要懂金融专业,又要熟练掌握英语。高校可以考虑多引进专业型复合教师人才,壮大学校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鼓励学校现有的专业课老师深造英语课程,采取奖励制度,提高教师个人对于金融类专业英语教学的投入。例如,学校可以把金融类专业英语课程的课时量提高到1.5个工作量。

2.金融类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教材是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和教学结果。由于我国金融类专业英语课程尚属于探索阶段,优良的国内专业教材尚较为匮乏。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广大高校可以大胆启用国外原版教材、刊物、报章等材料,用西方人的方式学习西方人的语言。由于学习专业英语的学生大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课和英语的基础,所以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直接使用原版材料,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实际应用问题。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例3

毕业论文撰写是高校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凡是申请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均需提交毕业论文。国家教委2000年颁发的《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

Mohan&Lo认为,在语句层面上分析ESL/EFL的文章时会出现“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影响为“正迁移”,起消极阻碍作用的影响为“负迁移”[1](P515)由于中西思维的差异,受汉语负迁移作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笔者通过多年对英语专业本科生英美文学方向论文写作的指导,发现论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选题不够新颖,过于集中;格式不够规范;上下文逻辑联系不紧密等。除此之外,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的语言是最大的问题。

按规定,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要用英语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但大部分的学生都摆脱不了汉语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多处出现汉语式英语(Chinglish),致使论文读起来汉语味道很浓,而非地道的英语,从而影响了准确意思的表达和读者对论文的理解。

本文拟以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生文学论文中出现的Chinglish为例,分析汉语负迁移现象表现的形式、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注:此论文为2006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现象探析”(2006―JKGHAZ―168)及“2006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高校英美文学精品课程全方位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一、论文中汉语负迁移作用的表现形式

(一)词汇方面的负迁移(1) NathanielHawthorne, a Calvinistwho felt shamefulabouthis ancestors’wrong doings and was influenced by theChristian’s view of“original sin”, believed that humankindwere born sinfu.l改:NathanielHawthorne, a Calvinistwho felt shameful a-bouthis ancestors’misdeeds and was influenced by the Chris-tian’s view of“original sin”, believed that humankind wereborn sinfu.l(2) At the ending place of the nove,l there is a conversa-tion between Nick and thewaiterGeorge.

改: At the end of nove,l there is a conversation betweenNick and thewaiterGeorge.

(3)In aword, the function thatO-Lan takes in the fami-ly can notbe replaced byWang Lung.

改: In a word, the role thatO-Lan plays in the familycan notbe replaced byWang Lung.

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学生容易受到母语的干扰,他们往往习惯从外语词汇中寻找汉语思维所需词汇的对应物,殊不知真正在概念意义上完全等同的对应物却很少。以上例句均选自近两年我系毕业生的论文,是具有代表性的“Ch-inglish”表达法。如句(1)中,学生想用“错误行为”一词,受汉语影响,很自然地就用到了“wrong doing”,而这一汉语式的英语词语,是在英语中找不到的,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表达法应为“misdeed”。在句(2)中,学生要表达的汉语意思是“结尾之处”,与汉语一一对应的英语词就成了“ending place”,而在英语中,只用“end”一词即可,汉语式的英语既显得累赘又影响了表达。句(3)中的错误主要在于动词搭配不当,学生在此想表达“所起的作用”这一含意,故而使用了“take the function”这一短语,而在英语里根本没这种表达法,正确的词组是“play the role”。因此,在词汇教学时,首先要打破学生寻找中文对应词的幻想,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字典,养成阅读英文注释的习惯。同时,一定要注重全面性,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语境中出现的意义和用法,而是适量补充其它的常见用法和搭配,做到使学生在增加词汇数量的同时,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全面地掌握词汇的用法,从而排除汉语习惯的迷惑和影响,降低和避免负迁移的产生。

(二)句法方面的负迁移1.句子结构松散(4) The world is cold, indifferent, and essentially God-less andman was no longer free in any sense of theword.

改:Living in a cold, indifferent, and essentially godlessworld, man was no longer free in any sense of theworld.

(5) Men have lounged and crouched around their fires;they have been the companions of their dreams and meditati-ons.

改:Men have lounged and crouched around their fires,which have been the companions of their dreams and meditati-ons.Men have lounged and crouched around their fires―the companions of their dreams andmeditations.

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于印欧、汉藏两个不同的语系,两者在句子结构的表现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英语重形合,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联结手段,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因而句子结构紧凑;而汉语重意合,各分句依靠内存的逻辑关系贯穿其中,句子结构较英语来说显得比较松散。在论文写作中,由于受汉语句式的影响,学生往往会忽略英语句式的特殊性,按汉语的意思直接表达出来,致使句子读起来失去了英语的味道,甚至会导致歧义的产生。如句(4)中,学生用只用“and”来联结前后两个句子,虽然也无语法错误,可是句子读起来很平淡,而且因为两个并列句主语不一致,使句子处于松散状态。如果把前面一句改成原因状语从句,后面一句作主句,那么整个句子结构严谨,层次感强,符合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而句(5)则因为在句法上没有表明逻辑联系的连接词而具有了歧义性,句中的“they”指代不明。如果使用定语从句对指代词加以限定,或使用同谓语加以补充说明,那么这一句子的歧义性便得以消除。

2.句子结构不平衡(6) The cottagewas situated on a hillwhich had a splen-did view from everywindow.

改:On a hillwas situated the cottage, which had a splen-did view from everywindow.

(7) Thus James became probably the first of the modernpsychological analysts in the novel by emphasizing the innerawareness and inward movements of the characters in face ofoutsice occurrences rather than merely delineating their envi-ronment in any detail改:Thus James, by emphasizing the inner awareness andinward movements of the characters in face of outsice occur-rences rather than merely delineating their environment in anydetai,l became probably the first of the modern psychologicalanalysts in the nove.l英语中为了保持句子平衡,常采用主谓倒装、宾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及其它成分位置变换,而在汉语中只要表达流畅,意思完整就可以了。这种情况下的汉语负迁移致使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以汉语句式为主,不考虑英语句子的平衡性,反而影响了表达的准确性。如句6如果按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式是不会引起歧义的,可是英语句式也按汉语的顺序,就让人不明白定语从句到底修饰的是哪个先行词,是cottage呢,还是hill呢?如果把句子倒装一下,意思就很清楚了,而且也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句7因为状语过长,放在句尾显得头轻脚重,使句子失去平衡,如果把状语前置,就可避免这一现象。

3.忽略英汉主语的差别英语常采用非生物作主语(失灵句),而汉语常以人称作主语(有灵句)(8) He got the experience with the People and the coun-try, this furnished both the material and guiding sprit for hisepic, Leaves ofGrass, which is the first edition came out in1855.

改: This experience with the People and the country fur-nished both the material and the guiding spirit for his epic,Leaves ofGrass, the first edition ofwhich came out in 1855.

汉语中主语重人称,一般采用“有灵句”。而英语恰恰相反,主语重物称,采用非生物作主语。如句8中,如果主语用he,则显得思维上有些混乱,结构不严密,而若改为用experience作主语,就俨然是地道的英语了。

又如以下句子,经过主语改换后,去掉了汉语腔,显得表达直接又准确(9) The rich is becoming richer and the poor is becomingpoorerwith the increasing industralization andmecnanization ofthe country.

改: Increas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mechanization of thecountry produced extremes ofwealth and poverty.

(10)“Modern America”emerged in the post-bellum.

改:The post-bellum witnessed the emergence of“Mod-ern America”.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例4

 

对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早已有之。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等等都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证。正如美国人类学家sapir指出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在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位语言学家是罗常培先生。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就从语言的语词手段和心理等角度阐述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外语教师也较早地意识到了在外语学习中文化导入的特殊重要性。胡文仲先生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一书,集中论述了外语界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文化导入也日益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纵观我国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高职英语教学的核心是建立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实用英语教学体系。在新《基本要求》中就明确地指出,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一定的听说写译等能力,从而借助字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业务活动中和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该课程在加强英语语音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能力。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3s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该教学模式也是为培养学生的涉外交际能力这一最终目的而服务的。3s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英语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主题”为中心, 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需要使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文化因素成为了交流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决定因素,因为一种语言的使用必然背后隐藏着文化意识的使用和交流,而非简单的词汇语法的正确使用。 

由此可见,在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都在为一个最终目标服务,即培养学生从事涉外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力。同时在实践工作当中,作为掌握了英语和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也许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完善的交际能力,尤其是使用外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涉外交际活动。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就尤为重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为涉外交际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语言知识的施展提供了平台。 

二、文化导入的现状 

笔者通过分析各种实证及理论研究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为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过程所突显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基础和水平上严重的参差不齐。以笔者所带的一年级班级为例,学生的英语基础有好有坏、差距明显,各个层次分布不均。而且有些学生是从直接从中专或技校升入高职院校,之前所学的英语知识基础不牢固不够系统,例如在语音和语法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更大程度的因人施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有大部分学生入学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自主式学习和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学习感到茫然,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笔者也接触过很多这类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认为学习难度较大、补充完善相关的语言知识成为了主要学习任务。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学过程的深入化,进而对培养和强化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挑战。 

其次,由于学生基础不牢固、底子薄,教师多采取或不得不沿用中学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更多的偏重于词汇语法知识的灌输,课文的讲解也是主要围绕语言点知识的讲解展开,而忽略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课时和其他客观条件地方限制,在碰到某些文化现象时,仅仅是简单的介绍相关文化知识,对文化现象仅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了解即可,没有更深层次的讲解和要求。这样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下意识的传递给学生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与文化内容相关的知识并不重要,仅简单了解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就仅仅限于几个国外的节日或是简单的风俗习惯。这些浅薄的文化知识对于日后在工作实际交流过程中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阶段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其实用性,而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性很强的涉外业务和日常工作当中必然会遇到形形色色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课堂上文化导入的忽略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中断或失败。 

再次,学校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大部分停留在英语等级考试的过关率上,缺少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意识,不能很好地做到将所学知识与专业需求相结合。作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作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良好的语言基础,更为重要的而是使用语言的技能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获取各种相关的资历证书又是他们顺利就业的敲门砖,因此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英语教学中的重知识轻能力,使得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退两难。 

三、如何进行文化导入 

结合以上所论述的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笔者以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第一,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认识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以后在工作岗位上顺利高效的进行涉外业务往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关注文化现象、找出文化差异、探究文化内涵等等,并能把学到的文化知识应用与实践。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蜻蜓点水式的文化导入模式、纠正传统的文化知识的掌握仅仅简单了解即可的错误观点,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有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文化知识导入。课堂教学应适当的向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一方面侧重,改掉过去学英语就是背单词记语法的错误认识。教学的内容不应仅仅限于语言知识本身,还应拓宽到对语言知识的正确合理应用上来。 

第三,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应作出调整,使之更适应高职学生基础薄弱、水平层次不齐这一特点。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许多学者提出了分层式教学的理念(林汝昌,1996)。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文化导入应当具有连贯性和层次性。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具体地说,就是在初级阶段,教学中注重传授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及浅层次易于掌握的文化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对比,找出隐藏在文化差异现象背后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第三个层次是实践阶段,也是文化导入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上利用相关教材内容创造条件模拟现实场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模拟。在课堂外,也可借助或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多参加文化活动、锻炼实际交际技能。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往来日益频繁,对各类涉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重语言知识传授轻文化知识导入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虽然满腹经纶却无法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常常会因为文化知识的欠缺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合理有效的进行文化知识导入,逐步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提高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萨丕尔,(陆卓元译).语言论—言语交际导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88.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例5

对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早已有之。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等等都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证。正如美国人类学家sapir指出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在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位语言学家是罗常培先生。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就从语言的语词手段和心理等角度阐述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外语教师也较早地意识到了在外语学习中文化导入的特殊重要性。胡文仲先生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一书,集中论述了外语界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文化导入也日益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纵观我国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高职英语教学的核心是建立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实用英语教学体系。在新《基本要求》中就明确地指出,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一定的听说写译等能力,从而借助字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业务活动中和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该课程在加强英语语音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能力。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3s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该教学模式也是为培养学生的涉外交际能力这一最终目的而服务的。3s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英语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主题”为中心, 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需要使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文化因素成为了交流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决定因素,因为一种语言的使用必然背后隐藏着文化意识的使用和交流,而非简单的词汇语法的正确使用。

由此可见,在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都在为一个最终目标服务,即培养学生从事涉外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力。同时在实践工作当中,作为掌握了英语和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也许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完善的交际能力,尤其是使用外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涉外交际活动。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就尤为重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为涉外交际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语言知识的施展提供了平台。

二、文化导入的现状

笔者通过分析各种实证及理论研究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为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过程所突显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基础和水平上严重的参差不齐。以笔者所带的一年级班级为例,学生的英语基础有好有坏、差距明显,各个层次分布不均。而且有些学生是从直接从中专或技校升入高职院校,之前所学的英语知识基础不牢固不够系统,例如在语音和语法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更大程度的因人施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有大部分学生入学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自主式学习和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学习感到茫然,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笔者也接触过很多这类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认为学习难度较大、补充完善相关的语言知识成为了主要学习任务。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学过程的深入化,进而对培养和强化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挑战。

其次,由于学生基础不牢固、底子薄,教师多采取或不得不沿用中学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更多的偏重于词汇语法知识的灌输,课文的讲解也是主要围绕语言点知识的讲解展开,而忽略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课时和其他客观条件地方限制,在碰到某些文化现象时,仅仅是简单的介绍相关文化知识,对文化现象仅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了解即可,没有更深层次的讲解和要求。这样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下意识的传递给学生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与文化内容相关的知识并不重要,仅简单了

解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就仅仅限于几个国外的节日或是简单的风俗习惯。这些浅薄的文化知识对于日后在工作实际交流过程中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阶段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其实用性,而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性很强的涉外业务和日常工作当中必然会遇到形形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课堂上文化导入的忽略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中断或失败。

再次,学校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大部分停留在英语等级考试的过关率上,缺少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意识,不能很好地做到将所学知识与专业需求相结合。作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作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良好的语言基础,更为重要的而是使用语言的技能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获取各种相关的资历证书又是他们顺利就业的敲门砖,因此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英语教学中的重知识轻能力,使得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退两难。

三、如何进行文化导入

结合以上所论述的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笔者以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第一,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认识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以后在工作岗位上顺利高效的进行涉外业务往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关注文化现象、找出文化差异、探究文化内涵等等,并能把学到的文化知识应用与实践。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蜻蜓点水式的文化导入模式、纠正传统的文化知识的掌握仅仅简单了解即可的错误观点,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有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文化知识导入。课堂教学应适当的向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一方面侧重,改掉过去学英语就是背单词记语法的错误认识。教学的内容不应仅仅限于语言知识本身,还应拓宽到对语言知识的正确合理应用上来。

第三,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应作出调整,使之更适应高职学生基础薄弱、水平层次不齐这一特点。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许多学者提出了分层式教学的理念(林汝昌,1996)。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文化导入应当具有连贯性和层次性。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具体地说,就是在初级阶段,教学中注重传授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及浅层次易于掌握的文化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对比,找出隐藏在文化差异现象背后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第三个层次是实践阶段,也是文化导入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上利用相关教材内容创造条件模拟现实场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模拟。在课堂外,也可借助或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多参加文化活动、锻炼实际交际技能。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往来日益频繁,对各类涉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重语言知识传授轻文化知识导入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虽然满腹经纶却无法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常常会因为文化知识的欠缺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合理有效的进行文化知识导入,逐步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提高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萨丕尔,(陆卓元译).语言论—言语交际导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88.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例6

互文性理论对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高校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还可以促进高校整体的英语能力的进步。互文性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的学者提出的,他主要指的是每一句话语都是相互依赖的,每一句话语都不是独立的,他们之间存在某种依存关系,所以也被称作是互文性。现在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高校要针对高校的英语课程进行改革,基于互文性理论从教学的方法、内容以及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变革,争取从根本上促进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让学生的英语水平从根本上有所提高。

一、互文性理论的具体含义

互文性理论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高校的英语教学中了,所以,关于互文性的具体含义要清楚明白。互文性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它最初的提出者是一位来自法国的学者名字叫克里斯提亚,互文性理论最初是在符号学中被人们熟知的。互文性理论具体就是指一门语言是不可以独立存在的,语句也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某种联系,无论是从词汇上还是从语句的用法上。当然,互文性理论也是依据不同情况发生改变的,让互文性理论有所改变的一大因素就是语言使用者的具体表述方法。所以,语句之间,语言之间等存在的各种依存关系组成了整个的互文性理论。当然,互文性理论也不是局限的,它不仅应用在文本之间的语句关系,更应用在文本和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对于互文性理论来说,文学领域是其发展的主要领域,但是,同样的,它也适用于各种非文学领域。所以,想要真正提高高校学生的英语能力,更好的进行高校英语教学,互文性理论就要有所应用,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需要逐渐的开展下去。

二、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基本上是顺利的,但是由于很多高校还没完全重视互文性理论,没有意识到互文性理论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高校英语课程建设对高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现在许多的高校的学生却没有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只是机械的学习英语没有做到掌握英语,所以,高校英语的教学需要改革,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需要提上日程。现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还有不少,首先,互文性理论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中不受重视,现在我国的很多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英语课程,在英语课堂上只是机械的进行词汇语法的教授,学生很少领悟到词汇之间语法之间的互文性,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能力不可能有所提高。其次,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授过程中方法单一,内容死板。一般来说,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扮演教授的角色,学生只机械的死记硬背,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没有积极性,教学内容只以书本为重,没有任何的课外延伸,学生无法联系实际,对英语的学习没有融入互文性理论,学生不能把英语学以致用。所以,针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三、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的具体语言特征。英语是应该灵活掌握的学科,把学到的内容学以致用的学科,所以,英语学习之前要先了解英语这门语言的具体需要特征。英语主要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所以,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中应该主要以这两点为重。对于词汇,讲解之后要注意延伸,根据英语的互文性进行课外延伸,可以让学生自由探讨,根据词汇和涉及的词组进行造句,让学生学以致用。另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词汇量,教师根据互文性理论选出适合学生的英语资料,选择地道的英语资料,让学生根据资料中的词汇语法进行研究,以此来让学生真正感受英语这门语言的魅力。

(二)改革英语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现在高校的英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死板,这成为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想要促进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就需要改革英语教学形式,丰富英语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可以营造融洽的英语学习氛围,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成讨论小组,根据互文性理论,让学生从课本中延伸,不仅是局限于课本,教学形式要多种多样,适当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英语原版电影,发放原版英语书籍,让学生从这些形式上更积极学习英语。让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更顺利的进行。

四、结语

英语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英语的基础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以互文性为根本进行拓展延伸,互文性不仅仅是语句之间互相关联,也是文本和社会之间的互相关联。所以,高校的英语教学要进行改革,把互文性理论融入英语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改掉英语学习的坏习惯,在英语学习中认识到互文性的重要性。互文性理论是长期以来众多学者研究出来的理论,所以它具备一定的权威性,所以,现在高校要重视互文性理论,解决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提高英语教师队伍素质和学生英语学习素质。

参考文献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例7

论文摘要: 英美文学一直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学习英美文学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课时少、内容多、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英美文学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比较文学教学和文化意识的导入三个方面提出了英美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新思路,并尝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借助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英美文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1.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重新定位

自从20世纪初英美文学课进入大学课堂以来,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但是,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学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课时少、内容多、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各个高等院校外语专业的教学重点也已由文学转为语言教学、翻译实践等。在当今社会中该如何定位文学课?如何让英美文学教学适应新形式下英语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已成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日益关注的焦点。

英美文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备人文精神和良好文化修养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首先,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作家个人的一种艺术创作,而且体现了一定时期艺术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经常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其次,文学是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时代的纪录、民族的心声。英美文学发展史上出现的无数优秀作品,为学生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艺术形象、生活画面和社会知识,是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的宝贵材料。最后,文学史与文学选读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大大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词汇丰富,语言精炼,表达准确,形式灵活。学生经常阅读这些作品,对扩大词汇量、完善语法知识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思路

2.1英美文学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如何处事。英美文学学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阅读和学习文学作品,绝对不是简单的猎奇寻古、消遣娱乐、消磨时光;文学是人类文化中最璀璨的珍宝,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文学学习。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有大量优秀的散文和诗歌,学生可以通过深入学习这些优秀散文和诗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的诗歌《雪夜停林边》(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是一首很漂亮的押韵诗。在这首诗中,诗中人赶着马车来到一片树林边上,尽情地欣赏着夜色中的树林和白雪。美景醉人,他久久不愿离去。但他最终还是不得不选择离去,因为他的人生道路还未走完,他的任务还未完成,还有许多事情正等着他去做。正如诗中所言“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教师在对这首诗歌进行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人生中使命与诱惑的问题,这样,学知识与学做人就有机地统一起来。

2.2引入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教学

在教学中适当地进行中外文学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评价中外文学的价值,在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同时,树立对本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英国作家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和中国作家曹雪芹的作品进行比较。前者的代表作《汤姆·琼斯》标志着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内容丰富复杂,人物众多,但结构布局精巧严密,情节生动,几乎构成了18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的全景,具有诗史般的规模和气势。而就在同时期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一个名叫曹雪芹的人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完成了《红楼梦》——这部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巅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说。它那现实主义的高超手法,达到了文学创作的顶点;它那忧国忧民的思想深度,打破了狭隘的文人情怀。《红楼梦》一书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由此可以看出,亨利·菲尔丁和曹雪芹两人的作品在人物塑造和反映社会生活等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同时期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以中国文学为参照体系来分析和评价外国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现象,从而更准确地评价中外文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以上比较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譬如,《汤姆·琼斯》和《红楼梦》两部文学巨作虽有以上相似之处,但菲尔丁的主要目的是要诗史般地表现18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生活的整体,抒发他的观感,因此小说中所" 写的社会生活对于人物的行动、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物的命运的影响大多是外在的表面的,致使人物的思想行为与社会矛盾缺乏内在的联系。小说的结局是美和善终于战胜丑和恶,其乐观主义情绪是很明显的,其内容和思想倾向是对18世纪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大环境的反映。与此相比,《红楼梦》中曹雪芹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而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通过以上深入的对比分析,既有利于学生准确认识外国文学的成就,了解当时的历史与社会,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价值,了解本国的文学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学习、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学传统的自觉性。

2.3文化意识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导入

文学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则给中国的学生学习英美文学设置了不小的障碍。因此,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要注意文化的导入。这样,学生在了解英美文化的同时,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力。例如,从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国家地理环境的差异。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里把爱人比做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而在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从而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会增加学习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将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当成是了解英美国家文化的有效途径。这样一来,文学学习和文化意识的树立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3.对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3.1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效率高、覆盖面广等特点。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凸现教学的重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本文第二部分提到的比较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去搜集将要进行比较的两位作家的相关资料,如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相关作品及写作风格等,并制作成POWERPOINT的形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播放声音和影像等资料,对两位作家及作品进行更加直观的对比讲解。现在,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已被拍成电影、电视剧。课堂上教师可以从文学选读教材中选取作家代表作中的经典部分所对应的影像资料作为课堂的导入给学生播放。这种更加直观、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此外,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在课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也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譬如,在学生阅读完有关作品后,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网站,有计划地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在线学习系统自己阅读相关作品的信息,观看由英美文学名著改编成的电影。观看电影前可以先给他们准备一些思考题,看完后要求他们就这些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写成观后感。这样,在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使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延伸,从而既扩大了课堂容量,又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课时少(一般每周2-4节课)、内容多的问题。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例8

1.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重新定位

自从20世纪初英美文学课进入大学课堂以来,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但是,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学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课时少、内容多、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各个高等院校外语专业的教学重点也已由文学转为语言教学、翻译实践等。在当今社会中该如何定位文学课?如何让英美文学教学适应新形式下英语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已成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日益关注的焦点。

英美文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备人文精神和良好文化修养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首先,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作家个人的一种艺术创作,而且体现了一定时期艺术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经常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其次,文学是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时代的纪录、民族的心声。英美文学发展史上出现的无数优秀作品,为学生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艺术形象、生活画面和社会知识,是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的宝贵材料。最后,文学史与文学选读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大大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词汇丰富,语言精炼,表达准确,形式灵活。学生经常阅读这些作品,对扩大词汇量、完善语法知识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思路

2.1英美文学课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如何处事。英美文学学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阅读和学习文学作品,绝对不是简单的猎奇寻古、消遣娱乐、消磨时光;文学是人类文化中最璀璨的珍宝,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文学学习。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有大量优秀的散文和诗歌,学生可以通过深入学习这些优秀散文和诗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的诗歌《雪夜停林边》(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是一首很漂亮的押韵诗。在这首诗中,诗中人赶着马车来到一片树林边上,尽情地欣赏着夜色中的树林和白雪。美景醉人,他久久不愿离去。但他最终还是不得不选择离去,因为他的人生道路还未走完,他的任务还未完成,还有许多事情正等着他去做。正如诗中所言“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教师在对这首诗歌进行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人生中使命与诱惑的问题,这样,学知识与学做人就有机地统一起来。

2.2引入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教学

在教学中适当地进行中外文学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评价中外文学的价值,在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同时,树立对本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英国作家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和中国作家曹雪芹的作品进行比较。前者的代表作《汤姆·琼斯》标志着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内容丰富复杂,人物众多,但结构布局精巧严密,情节生动,几乎构成了18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的全景,具有诗史般的规模和气势。而就在同时期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一个名叫曹雪芹的人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完成了《红楼梦》——这部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巅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说。它那现实主义的高超手法,达到了文学创作的顶点;它那忧国忧民的思想深度,打破了狭隘的文人情怀。《红楼梦》一书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由此可以看出,亨利·菲尔丁和曹雪芹两人的作品在人物塑造和反映社会生活等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同时期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以中国文学为参照体系来分析和评价外国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现象,从而更准确地评价中外文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以上比较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譬如,《汤姆·琼斯》和《红楼梦》两部文学巨作虽有以上相似之处,但菲尔丁的主要目的是要诗史般地表现18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生活的整体,抒发他的观感,因此小说中所写的社会生活对于人物的行动、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物的命运的影响大多是外在的表面的,致使人物的思想行为与社会矛盾缺乏内在的联系。小说的结局是美和善终于战胜丑和恶,其乐观主义情绪是很明显的,其内容和思想倾向是对18世纪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大环境的反映。与此相比,《红楼梦》中曹雪芹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而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通过以上深入的对比分析,既有利于学生准确认识外国文学的成就,了解当时的历史与社会,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价值,了解本国的文学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学习、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学传统的自觉性。

2.3文化意识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导入

文学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则给中国的学生学习英美文学设置了不小的障碍。因此,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要注意文化的导入。这样,学生在了解英美文化的同时,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力。例如,从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国家地理环境的差异。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里把爱人比做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而在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从而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会增加学习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将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当成是了解英美国家文化的有效途径。这样一来,文学学习和文化意识的树立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3.对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3.1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效率高、覆盖面广等特点。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凸现教学的重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本文第二部分提到的比较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去搜集将要进行比较的两位作家的相关资料,如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相关作品及写作风格等,并制作成POWERPOINT的形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播放声音和影像等资料,对两位作家及作品进行更加直观的对比讲解。现在,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已被拍成电影、电视剧。课堂上教师可以从文学选读教材中选取作家代表作中的经典部分所对应的影像资料作为课堂的导入给学生播放。这种更加直观、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此外,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在课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也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譬如,在学生阅读完有关作品后,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网站,有计划地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在线学习系统自己阅读相关作品的信息,观看由英美文学名著改编成的电影。观看电影前可以先给他们准备一些思考题,看完后要求他们就这些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写成观后感。这样,在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使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延伸,从而既扩大了课堂容量,又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课时少(一般每周2-4节课)、内容多的问题。

3.2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

英美文学教学也应该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如理解能力、语言艺术和表演才能,等等。笔者把互动式教学模式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展现和课后总结三部分。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阅读作品和提出问题等,为接下来的课堂展现部分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进行课堂讲解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诵所要讲解的诗歌和散文片断;在讲解的过程中可进行讨论式教学,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避免生搬硬套公式化的理论讲解;在分析讲解之后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进行戏剧表演,也可以选取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经典电影片段,让学生进行跟读、模仿和配音,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文学的过程中去,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最后是课后总结,譬如让学生在课下花一定的时间(几周或一个月)来阅读课堂上讲解过的文学名著,同时给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写成读书笔记,并尝试着对某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文学评论。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外进行文学鉴赏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对于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而要真正实现英美文学课的价值,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则需要每位英美文学课教师的共同努力。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例9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高师毕业生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中小学生。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具有广博而深厚的人文素质的教师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中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且模仿性强,易受到教师的感染与熏陶,因此,在中小学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尤为重要的。此外,作为未来的教育者的高师学生必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方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打好了孩童时代的人文基础必将带来未来事业上的成功。

为此,教育部明确指出:英语学习不仅是“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更是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事业、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1]P2

身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高师学生若不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若自己只有“半桶水”或“半瓶子醋”,那么他们将如何给予学生足够的人文教育呢?那么,我们就必须给高师学生足够多的人文教育,为其大脑这个水桶中注入足够多的人文知识,才能让他们胜任教师岗位。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使命

人文素质通常是指一个人应当要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主要是指在现今的人文科学、人文气氛熏陶下而建立起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道德境界、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能等精神收获的总和。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就离不开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一般而言,人文知识是对文学、文化、历史、哲学和艺术等学科的知识的总称。由于文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集体的记忆与智慧,是一个民族思想的脉搏;又由于其包容性极广,它本身就蕴含着对历史的回顾、对哲学与人文的思考等。因此,文学位列人文知识之首。

清华大学提出培养“博雅之士”。北京大学的李赋宁教授就曾指出“英语专业属于人文科学门类,目标是培养人文精神,提高文化修养和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造就德才兼备的外语人才。”

因此,从培养德才兼备的外语人才以及从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未来师资来看,人文素质的培养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维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有关教育家的考察,人文教育已有普遍被“边缘化”的现象。[2]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自我主义和实用主义工具论等不良思想在一些人心里滋生、蔓延,造成有些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扭曲:他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唯我独尊。现在的大学生更由于急功近利等思想的作怪而越来越耐不住读书、做学问的清苦生活,认为人文学科是一门“可有可无的”、“浪费时间的”、“老土过时的”的学问。外语专业的学生注重听说读写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无可厚非,但现在外语系的学生更倾向于学一些“实用”的东西,如外贸函电、旅游英语等。他们一般重实用性、技巧性的技能的学习,如BEC;轻人文素质学科/课程的学习,如文学。问及中外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竟不能答!因此,社会上的不少单位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不少质疑,常抱怨学生的素质低下。传统的“工具理性”让外语专业的学生认为学习外语仅仅是为了能看得懂外文,听得懂老外说的话,能利用外语与老外谈生意等。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中国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教育部指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等观念,使学生熟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了解世界文化、英美文化,增强世界意识,扩展知识。”[3]P18

文化是一个包含性极广的词。广义上说,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国家、民族的法宝。失去文化,国将不国。文学是文化的一部份。文学语言又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文学集民族智慧、哲学、情感、生活习俗于一体,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文学是一门融“经史子籍”为一身的社会百科全书。文学中常见智慧,文学是人学,文学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

三、文学思想与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文学无国界,具有思想上的相通性。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学习各种文学思想,夯实文学、文化基础,既可拿外国文学之精髓为我所用,又可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培养出具有大我的民族情感、世界意识的人才。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爱国主义是一种道德情感和价值的观念。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代历史上的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有屈原“哀民生之多艰,虽九死其忧未悔”的民族大义;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有近代历史上林则徐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忧患的深刻思考;也有秋瑾的大义凛然。先辈们努力为缔造一个民主、和平、统一的国家的精神鼓舞着历代的文人志士。先辈们的豪言壮语让我们如何能忘却?

在讲授美国文学的时候,我们发现美国也有不少的作家以自己对祖国不同角度的感悟来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与眷恋。菲利普・弗瑞诺(1752-1832)对新生的美国大自然风光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华尔特・惠特曼(1819-1892)通过对新生的美利坚民族的赞美与热爱将他的爱国情感贯穿于《草叶集》的始终。卡尔・桑德伯格(1878-1967)则通过对新兴的工业城市芝加哥普通大众所拥有的巨大创造力的歌颂,暗示着美国新兴城市的美好未来和新生的美国具有的强大生命力。这又让我们想起的《沁园春・雪》中所表达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深情眷爱。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认为,深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关系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石。我国的古人很早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孔子在《论语》中第一次提到了“中庸”的概念并将它上升到哲学的思想高度。对孔子而言,“中庸”的本义即是“尚中”(“用中”)。所谓“中”就是不温不火,不过及、不欠缺;“庸”就是不突出、不失常;“中庸”就是“无过不及”,就是掌握最佳状态、恰到好处。[4]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有这种尚“中”的辩证思想,他强调的是“注意维护总体生命的和谐统一,避免矛盾的极端化而走向事物的反面”。[5]P15现在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中国不失为这一思想的深刻体现。

美国超验主义思想的实践家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曾历时两年零两个月蛰居沃尔登湖畔,潜心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最终著成《沃尔登,林中生活》一书,用最真挚的情感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当前,由于一些人无视自然规律造成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追求金钱至上主义、物质享乐主义,破坏生态的平衡。人类应该对大自然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没有必要去征服一切大自然。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梭罗研究专家哈丁直言不讳地说:梭罗的书既是“一部自然与人的心灵探索之书”,又是“一部批评现代生活的讽刺作品”,还是一种“简单生活方式的伟大宣言”。[6]P4此外,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重点。人口的无限制发展将造成世界上粮食的短缺,人类生存空间的缩小;或许,终有一天人类就会成为现今易拉罐里的沙丁鱼。好在世界上始终有一些关心人类的生存命运的作家在不断思索人类命运的走向,为我们展现了许多潜在的危机,引发全人类的思考。没有哪个时代的人会比现代人更多地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了。因此,只有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坚定的社会责任感,才能让学生对当代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口生育与教育等,进行带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在内省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践,深刻感悟人类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子孙后代的命运负责。以博爱之心推广于天下,方能显示出当代的人文关怀,才能让人的生命和重视人的生命成其自身的完满。

3.提高对人性的认识

文学是人学。“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上的。

古往今来,文学大师中不乏对人关心的话题。人是社会中最重要的因素。以人为本就必须首先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纵观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发现人类历史上不少的岁月是在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中度过的。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来看,其规模、死伤人数、对人类文明的破坏程度等,都是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造成了人性的缺失,甚至于毁灭。战后不少作家创作的矛头直指向战争的罪恶、发掘战争产生的根源,痛思战争带来的毁灭性灾难。这之中有以海明威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对战争的痛诉,宣扬反战的情绪;有在约瑟夫・海勒(1923-1999)的《第22条军规》中对战争、对现代社会的异化,对人性的毁灭,使人异化、妖魔化的批判;有在威廉・戈尔丁(1911-1993)的《蝇王》中描述未来核战争中,孩子童真的迷失,而导致孩童之间的“准人类社会”的战争等。有以艾略特(1888-1965)为首的作家对人类精神世界荒芜而殚精竭虑的丰碑之作――《荒原》。这些都证明了文学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普遍关注。

在莎翁的笔下,我们看到了这位思想的巨人对人类本性的另一种关注。奥赛罗因听信谗言置善良美丽纯真的妻子于死地的故事是莎翁对摧残纯真的痛诉;李尔王的女儿们对他的冷漠无情是莎翁对亲情冷漠、人性丑恶面的有力鞭笞;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则向我们展示了仇恨带来的对真挚情感的毁灭。此外,莎翁对人性贪婪的一面的控诉也是强有力的。在《威尼斯的商人》一剧中,莎翁一边对贪婪成性、无情无义的犹太守财奴夏洛克进行无情的暴露,一边对巴萨尼奥和安东尼奥患难与共的友谊的称赞,一边又对巴萨尼奥与鲍西娅情谊有加的爱情注入绚丽的火花。本剧中,莎翁将两种不同的、对立的人性的两个方面并排摆放在我们的面前让读者从比较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罗伯特・李・弗罗斯特(1874-1963)在《火与冰》一诗中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指出象征“仇恨”的“冰”和象征“欲望”的“火”都可以毁灭世界,从诗中“从我对欲望的体验”(From what I’ve tasted of desire)一句看,似乎作者从切身的体会中向我们展示了仇恨和欲望的可怕:它会不断诱惑人类走向一个无底的深渊,甚至最终会导致人类文明世界的毁灭。正如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在其著作《神曲》中借用冥河上的船夫开隆所说的“……步入永恒的黑暗,步入烈火和寒冰”;“我们没有希望地生活在欲望之中”。[7]P124人类和人类世界的命运是否会像但丁向世人展示的那样一步一步地走向黑暗,走向烈火与寒冰呢?世间的人们是不是都没有希望地生活在欲望之中,成为欲望之奴呢?诗人在引发人类进一步思考:人与人之间是要和平共处、共同繁荣发展,还是要受欲望支配去不断地挑起纷争并最终走向毁灭呢?文人们通过对人性丑陋面的揭露与批判,其寓意是深刻的;文学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它不希望人类世界走向毁灭、消亡。同时告诫世人:人要知足常乐,减少本能欲望,正常、节俭的生活;抵御物质世界的诱惑、克制人性中“恶”的一面,步入精神伊甸园,以获得人类社会的长足发展。

4.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增强人际之间的交流

再以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为例,诗歌反映了人生路上总会面临着许多的十字路口,人们必须经常为选择而苦恼。鲁迅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诗人在一个交叉路口,面临选择一条大众所走的路,还是选择走一条较少人走的路时,踌躇满志,最终选定了一条较少人走的路,为此,“生活就大不同了”(弗罗斯特,1916)。诗人感受到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感到自己撒手人寰之前必须完成未尽的事业。约翰・罗斯金(1819-1900)的《两条道路》向我们展示了与弗罗斯特不同的两条路:一条是光明大道,通往充满阳光、鲜花、歌声的天堂;另一条是通往黑暗深渊,一个充满毒蛇、荆棘的地狱。[8]P6-7文中历经沧桑的老人在生命弥留之际回想一生所走过的路,不禁黯然神伤、感慨万千、后悔莫及,痛恨自己年轻时未听父亲的劝告走上了一条歧路,从此踏上了不归路。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逝去的东西是永远不可能回来的。世上没有后悔药这种东西存在,因此,别指望它的出现。未来是不确定的。人生所走的道路关键就在于选择。领会这层意思,便完成了人心灵的一次旅行。不能走上歧路,慎重选择自己的路;选择一条既能实现个人理想,又能为社会作贡献的康庄大道;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林清玄在《探索人生的方向》一书中说到:“……生命底蕴最好是谦卑的,懂得学习和沟通”。[9]P248(林清玄,2001:248)现代虚拟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联系少之又少,甚至阻碍、隔绝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弗罗斯特是一位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入诗的伟大诗人。他的《修墙》一诗道出了人们在闲暇时间修筑墙和篱笆,将两家的院子阻隔起来,表面上看是为了保护个人的隐私,实际上反映了人们修筑墙后内心深处已有了一堵不可逾越的墙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挡在墙外了。因此,“墙”的隐喻性也明朗了。现代社会的企业文化大都重视员工之间的交流与互助,注重的是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那些能打破固步自封的心理之“墙”的人,那些能够冲破思想牢笼的、善于跨越“城墙”的人必有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际关系网,必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善于学习,懂得如何去构建跨越鸿沟的桥梁,懂得如何去打破筒子墙的技巧。

深刻研读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领会到拥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弱点所在,可以引导我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还可以增强我们明辨是非、知荣辱的免疫力,提高我们审美的品味。但如果一个人不做到“吾日三省吾身”那么就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就不能达到一种对生命体验的感悟和关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的一个人的“一切成长、一切知识、一切发展都来自内部”。这是因为,“玄鉴者,内心之光明,为形上之镜,能照查事物”。[10]P24即:人们在心灵深处有一面“心镜”[5]P13,透过这面生命之“镜”我们便可以对事物加以明澈透彻地体认,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对事物的感性的认识,最终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然而,对本质理性的、全面的认识又必须依靠人们不断的内省才能逐渐日臻完善。因此,“素养尚未完善,君仍需努力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若虹.人文学与高等教育――杜维明教授访谈录[J].台湾当代杂志,2005.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魏忆南.“中庸之道”在当代大学里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借鉴作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6).

[5]老子.道德经(王岳川导读)[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张知遥译.沃尔登湖[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1.

[7]张志祥主编.西方引语宝典[M].商务印书馆,2001.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例10

高职教育亟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效果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这与对教师专业发展缺乏重视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关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主要围绕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展开研究。

一、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思想等方面连续不断地的取得提升,是教师新手向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对任何一个教师而言,教师专业发展贯穿其职业生涯始终。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性;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目前,国内学者关于高职院校教英语专业进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方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等。

例如,郭巧棉通过依据Fessler的教师生涯周期理论对18所高职院校的180位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不同阶段英语教师的具体需求层次和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展业发展具备阶段性历程。石磊则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的理论进行科学阐释,并从创新教师知识基础、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加强英语教育教学研究、营造新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等方面探索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不同学者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目前,关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及路径的研究也成为了当前高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英语专业英语教师缺乏专业发展意识

目前,缺乏专业发展意识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师中已成为普遍问题,尤其新教师队伍中体现尤为明显。在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眼中,职称晋升的重要性要高于对自身职业的规划。同时,从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工作量及教学任务来看,他们很少有时间去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更谈不上外出进修或参与各类学术交流。久而久之,他们逐渐对教育教学理论及科研发展等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便会降低,对自身专业发展也是武侠关注,这很大程度地制约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英语专业英语教师缺乏实现专业发展的知识

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专业素质及综合素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语言交际能力、教学技能、专业知识、情境知识、教学推论技能和应变决策、教学理论。而获得这些专业知识,他们必须充分学习并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文化知识。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师大多仅仅接受过岗前培训,而关系专业发展的知识培训及学习则相对较少。同时,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对英语教师英语专业知识、教师学水平、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工作经验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现实环境中,高职院校教师在这块普遍缺乏,既无法满足自身专业发展需求,也达不到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英语专业英语教师缺乏自身专业发展的自

高职院校中,英语专业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缺乏自。自集中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科研活动、学术活动、进修培训权等方面。同时,在衡量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时,他们在专业发展中的自是重要的指标。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师大多肩负较多的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或进行深造。

目前,大多数教师选择假期实践参加短期培训,但是真正由专业培训机构或高职院校组织的培训活动却很少,且集中在教师专业发展层面的培训班更是少之又少。在培训中,将培训的重点集中在一些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研讨,但是关于这些理念在英语课堂的具体实施却关注较少。这一方面反映出了英语专业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自方面的缺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来高职院校管理机制的不科学,不合理,造成英语专业英语教师积极性,主动性被束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自难以实现。

三、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基于前文对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分析,本文认为应从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正确的思想、健全高职院校考核分配制度、充分保障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自,有针对性的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加强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合作等方面来推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对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制约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从而从高职院校、教师自身以及社会等多个层面入手,多管齐下,共同推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的更好发展。

四、结语

时展背景下,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既要擅长英语课堂教学,也要了解和关注高职教育理论及外语教育发展趋势等,关注专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努力学习英语相关行业知识,为自身专业发展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本文侧重研究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希望对高职院校研究和探索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有所益处。

参考文献:

[1]吴琼.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81-83.

[2]石磊.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途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81-84.

高校英语专业论文例11

现如今国际交易频繁发生,不论是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还是税务咨询等岗位对具有英语背景的财会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作为不断输出就业人才的砥柱力量,肩负着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而民办高校作为高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基于自身定位,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财会人才。

随着国际市场开放,就业市场对财会行业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求职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熟练地英语使用能力。民办高校面对这一就业市场变化,在加强会计专业知识应用性教学的同时,应该强调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财会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英语课程,结合了英语知识与财会专业知识,应该受到高校的重视。尤其应该重视财会英语课程教学,其中包括财会英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分类、教材选择、师资水平以及成果体现。对此,笔者基于ESP(专门用途英语)的部分理论知识探讨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

一、ESP理论概述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就是“专门用途英语”或“应用英语”,例如法律英语、医学英语、新闻英语、旅游英语、财会英语等。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分别包括了语域分析阶段、语篇分析阶段、目标情景分析阶段、技巧策略分析阶段以及以学习为中心阶段[1]。与ESP(专门用途英语)相对应的是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就是我们日常所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所教授的“普通英语”或“公共英语”。根据专门用途英语的专业领域又可分为EST(科技英语)、EBE(经贸英语)以及ESS(社会科学英语)。本文所讨论的财会英语即是经贸英语,它需要遵循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自身教学的独特性。

二、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现状

现如今,民办高校专业英语教学未受到相应重视,导致专业英语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不理想。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无法产生对专业英语课程兴趣,导致不能把所学专业英语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在这一背景下,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还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财会英语师资匮乏,教师学习背景单一:民办高校教学力量是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构成,在某些情况下兼职师资多于专职师资。在师资条件不稳定的情况下,聘请具有财会知识背景和英语教学能力双重学习背景的合格教师成为民办高校师资聘请的难题。教学内容不分类,教材使用无针对性:民办高校未能根据专业特色、知识构成、就业岗位需求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致使教学内容尚未根据需求进行分类,大部分专业学生所学财会英语课程内容一致,人才培养无差异性。教学成果不理想,教学过程不能结合实际需求:学生在就业中不能利用财会英语知识提高就业平台;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未能利用已学财会英语知识进行正确的论文摘要翻译。

三、ESP理论在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学涉及到若干问题,本文中笔者分别从财会英语课程设置、财会英语教学内容分类、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材选择、民办高校财会英语师资培养以及会计英语教学成果体现等方面探讨ESP理论应用。

1、财会英语课程设置

财会英语课程设置应注意两点,分别是财会英语课程与财会专业课程的衔接性以及财会英语课程与公共英语课程的关联性。

财会英语课程与财会专业课程的衔接性:一般高校专业英语课程往往设置于高年级阶段,目的在于学生学过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专业英语知识,民办高校财会英语课程自然也遵守这一设置特点毋庸置疑。但是,根据自有学生学习水平及所学知识深度,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结合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必要时调整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的授课比例,设置适合本校学生的会计英语课程。

财会英语课程与公共英语课程的关联性:公共英语是财会英语的基础,财会英语是公共英语的延伸。根据李春兰于2008年发表文章《浅析“普通英语”和“会计英语”的关系》一文中所述,首先,财会英语没有自己的语言系统,仍然属于“普通英语”的语言系统;其次,固然财会英语有很多专业术语, 它的基本词汇都是普通英语所具有的;最后,财会英语没有自己独立的词法和句法, 所使用的语法构造与普通英语所使用的是一致的。据李春兰文章统计,在一本财会英语书里普通词汇占 80- 90%;财会英语中约有 80%的专业词来源于基本词汇[2]。在此分析基础上,民办高校应加强公共英语课程重视程度,在财会英语授课过程中融合公共英语教学方法及理念。例如,财会英语中多出现结构复杂的长难句,教师应按照公共英语的教学方法,结合公共英语语法知识,明确句中结构成分,抓住关键词语,从分析公共英语的简单句入手,从而分析语句意义。

2、财会英语教学内容分类

ESP课程具体内容的制定在于对目的语的真实使用情况(Target Language Use)的分析,从而确定课程的任务内容,因此,ESP的课程内容应建立在行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3]。而行业需求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岗位就业需求。由于财会行业需求及就业岗位不同,财会学生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不同,未来就业方向亦有不同,可能从事的岗位包括会计核算类、财务管理类、审计、税务咨询类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未来就业需求,民办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设与专业贴合度较高的财会英语课程。例如,从事会计核算岗位的学生开设的财会英语课程应贴合企业会计实务,教师应着重讲解企业从经济业务发生进行建账到最终编制会计报表整个财务流程,其中可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增加英文模拟训练完成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实务操练。

3、民办高校财会英语教材选择

Dudley-Evans和St. John(1998)指出了在ESP教学过程中使用ESP教材的四个重要原因:其一,ESP教材是语言的来源;其二,可作为学习的指出;其三,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可作为一种参考资料[4]。财会英语教材的选择是财会英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部分,它是教学内容的基础和来源,需要和具体分类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同时,它需要结合授课对象自身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高校趋向选择国外原版英文教材,旨在使学生接触第一手的会计信息,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财会知识的能力。但是,由于国外原版英文教材学习难度大、生词较多,如果民办高校直接选择国外原版英文教材会削弱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一定适合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在此,民办高校应该有意识地选择国内知名出版社或会计专业人员编写发行的中英文对照教材,这不仅较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且便于学生课后自学与复习,达到财会英语学习从简入难、循序渐进的效果。

4、民办高校财会英语师资培养

Hutchinson和Waters(1987:163)认为,ESP教学并不侧重于专业教学而是属于语言教学,ESP教师应该是由语言教师发展而来。宁天舒认为,ESP教学作为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属于语言课程,ESP教师应该首先是一名合格的基础英语老师。而我国目前ESP教师教育专业空缺,专业英语课程由专业教师承担,ESP教师队伍不稳定[5]。实际上,民办高校由专兼职教师队伍组成,兼职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师资团队不稳定,师资背景无法保障。同样地,民办高校也面临缺乏能够有机结合财会知识与英语知识的合格老师。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不得不选择专业课教师或英语教师担任财会英语授课任务。不论是专业课教师或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例如专业课老师缺乏英语教学经验,无法进行双语授课,只能基于自身专业知识理解语篇内容,从而进行课程翻译。而英语老师欠缺专业知识,只能做到直面释义,无法扩展专业知识,形成知识关联性与完整性,甚至造成专业英语课上成翻译课、语法语句分析课。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应努力培养双语授课教师,可以针对专业课老师进行英语知识培训或培养外语教师考取国际会计执业证书,例如ACCA、AICPA、CMA等。

5、会计英语教学成果体现

根据Widdowson提出的“目标定位”需求,即学生想从课程中获取什么和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做什么[6]。民办高校应该以反观的角度重新思考财会英语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或者成果,而不是仅仅授课结束就是完成教学目标。笔者分别从毕业论文摘要和就业岗位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

毕业论文摘要,阶段学习成果体现。据笔者统计陕西地区某民办高校2013年毕业论文英文摘要发现,80%的学生英文摘要采取机器翻译,句中多出现无主语,结构混乱,用词不当的现象。论文作为大学生阶段学习成果体现,英文摘要可以被看作学生财会英语课程的学习成果体现,不能在现阶段学习的汇报中体现财会英语学习成果,应该引起民办高校及财会英语教师的深思。

就业岗位需求,面试环节的加分项。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民办高校毕业生需要体现出自身的就业价值,拥有熟练地英语表达能力无疑成为就业的加分项目。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水平能够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平台。对此,民办高校应加强会计英语学习重要性的引导,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添加授课内容,例如,论文摘要翻译、专业英语面试模拟训练等。

四、结论

面对如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民办高校需要迎合就业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引导学生财会英语课程学习,合理设置财会英语课程,使财会英语课程与公共英语课程的相互促进,努力培养双语师资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的财会英语学习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成果,为就业做好铺垫工作。

【注 释】

[1] 程世禄,张国扬.ESP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23.

[2] 李春兰.浅析“普通英语”和“会计英语”的关系.中国成人教育,2008.3.30.

[3] 陆伟成.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设计原则、程序及教学指导.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