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13 08:04:39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例1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教研项目(项目编号:Y1090270)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90-02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简称“当代”)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学术畛域和教育价值。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就重点提到,在大学的政治理论课中“应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情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他们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和战略思考国际形势的水平,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需要有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理论基础”和“世界眼光”。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中更是强调,要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观点,研究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密切关注国际大事,及时准确把握动态,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这些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其教学中,既要承担正确引导学生关注和解读国际问题的任务,又要积极培育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解释国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探讨国际问题评析与基本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定将裨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国际热点与《当代》课程理论学习的相关性

大学教学的内容、方法及其模式,有其独特的内涵和要求。对容量大而课时有限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来说,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十分关键。通过国际热点探讨从而习得相关理论是十分有效的途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所谓“热点”,现代汉语词典是如下界定的,即“指某时期引人注目的地方或问题。”[1] 当然,就“国际热点”而言,就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引人注目的问题或存在引人注目的地方。

作为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程,它之所以能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际热点频发是吸引学生选择《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理论学习的主要动因。在近三年的授课中,仅就学生选课原因的调查中,87%以上的学生认为选择该课程缘于对频发的国际热点问题解读的理论诉求。因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国际热点对我国的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多多少少受到国际重大事件的影响,比如利比亚局势动荡和石油价格飚升等。对国际热点的关注不再是一些职业外交家和决策者们的专属领域,它已成为寻常百姓的关注热焦点。如有人统计,在199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晚会上,三分之一以上的小品中不同程度地渗入了国际问题的用语。人们利用国际关系术语评述国内事件和人际关系,足以印证国际热点对人们生活与思维的影响。[2]特别是随着中国与他国经贸交流的扩大和密切化,信息获取途径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国际热点进入普通民众的视野,国际问题研究正成为“显学”。[3]但是,相对于西方相关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分析理论的影响相对式微。因此,对我国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知识群体来说,探讨和推广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国际热点问题分析教学模式定有深义。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例2

一.普遍性

题材反映的是全国各地、各领域、各行业、各层级普遍存在的问题,蕴含的对策思路是全国要共同遵循的指导思想或原则。例如,2014年国考以怒江水电开发为题材,主题是科学发展;2014年浙江省考以应对金融危机为题材,主题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2014年北京市考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为主题,领导经济建设、应对金融危机和加强公民文明素质建设是全国各级各地政府普遍面临的宏观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道德建设与依法管理结合,是政府处理上述问题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二.时效性

申论命题在选题的时间范围上,突出当前热点;在当前一个时期的热点中突出当年热点,在当年热点中突出最“热”热点,这些热点问题与政府的施政重点通常表现为一定程度的重合。例如2014年前后“史上最牛钉子户”等话题显示出征地拆迁问题突出,当年国考主题为“土地是关系到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命脉”;2014年浙江省申论主题为当前政府关注的首要问题——应对经济危机,加快经济转型。在保持整体时效性的同时,申论命题也会表现出“反规律”性,即回避过于热门、社会关注过于集中的话题,增加命题的不可预测性,以免被应考者押中题目。例如2014年国考就回避了公众普遍关注的抗御自然灾害、保证食品安全、处理等问题,而选择了相对为人所忽略但又有一定时效性的应对金融危机和粮食危机问题。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例3

一、时政热点问题在高考题中的切入点

纵观近几年文综试卷的政治科目,对社会执点、焦点问题的考核从来没有放松过,只不过是考查的切入点有“直接切入”和“间接切入”两种不同的方式。找准重大时政问题在高考试题中的切入点,可以使时政问题的复习事半功倍,从而更有利于整个政治学科的复习。

1.“直接切入”

直接切入考点,是对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等问题考查的明显特点。直面热点,直接切入,即对于人们关注的重点、焦点问题直接命题,题目和备选项都围绕这些主题设计,直接以这些问题作为试题的载体和考查目标,直接考查考生的了解、掌握情况。

比如,2011年全国文综(新课标)第26、27题分别考查招工难和物价问题,北京卷第28题考查党群关系,福建卷第12题考查“双百”问题,山东文综(新课程卷)第35题考查在我国三亚召开金砖五国会议问题,厂东政治(新课程卷)第41题考查科学发展观问题,上海卷第14题则直接以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讲话为切入点,直接考查包容性增长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本年度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影响重大、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它们都具有常识性,即作为生活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人们都应该也必须关心的问题。因此,直接切入考点是高考政治试题对于基本知识考查最常见的命题方式。

2.“间接切入”

间接切入考点,对于知识点的考查不易察觉,较为综合和间接地反映命题人的意图。由于政治学科在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理论素养的基础上,更为重视的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对重大时事问题直接命题外,命题人常常会间接选取较为深层次的出题点,来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大量的时事问题是以试题背景或载体的形式出现在题目里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将热点问题直接作为试题载体。

例如,2011年全国文综卷(新课标)第39题有关“妈祖文化的发展”题,实际上就是针对我国“两岸关系”的隐性考查,这一设计是现实问题隐性介入最突出的表现。又如,北京卷第38题通过从企业,从生产要素,从市场的需求等四个方式的要素模型图――钻石模型图为题材设置问题,其实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隐性考查。

对热点问题进行隐形化的考查,可达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避免猜题押题的现象,真正显示考试的选拔功能,有利于更好地适应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二、时政热点备考策略

1.强化双基,打好基础

高考政治试题大都是围绕热点专题,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材料,提出新问题,引导考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和说明,无论试题难易,都注重对考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查,都必然要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

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和近两年主干知识的考查范围,对相关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包括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内涵要清楚,要掌握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切忌似是而非。二是要解决好知识的系统性问题,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树立学科整体观念。知识只有形成网络才能被高效地存储和提取。三是要抓好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理顺知识体系。同学们要把握好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在运用中掌握知识。同时同学们要训练自己对高考所考基础、主干知识有整体、综合的把握能力,并能根据热点情景,迁移、重组这些基础知识,把书本知识和时政热点对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积极地去寻找日寸政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对接点。

比如:围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可构建如下知识体系:

经济生活:文化产品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政治生活:党的地位、性质和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国家性质、对人民负责原则;政府的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文化生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生活与哲学: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反作用,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与提高改造主观世界。

2.讲究方法,提高效率

热点复习时,总有一些考生问道:“这么多热点,可咋背呀?”其实,这是错误理解了热点复习的意义。简单说,意义有两条:一是通过热点专题复习,能帮助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逐步做到自我完善,构建知识网络;二是通过热点专题复习,降低高考试题的陌生度,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信心。那么,怎样进行热点复习呢?

(1)以知识带时事,即以教材知识为主,挂靠时政热点,进而把与其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掌握。

比如“国家的宏观调控”,在掌握这一知识点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还应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些具体政策,再结合与这些内容相关的具体现象进行分析。这一过程强调的是对知识深度的把握。

(2)以时事带知识,即以时政热点为主,挂靠教材相关知识,运用教材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和分析具体的热点问题。

比如“中国在利比亚撤侨行动”问题就可联系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特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理论进行分析。这一过程强调的是对知识厂度的把握。

纵观近年来高考试题尤其是非选择题,其命题一般不外乎三个角度,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因此,对热点专题或其下辖的核心观点和理论的分析,最后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个角度展开。

例如,考生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复习时,可着重把握:

(是什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说来说去就是能源和环境问题,实质就是国家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为什么)原因:从理论上看,是因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有缺陷,需要宏观调控;从现实中看,我国人多,资源少,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环境破坏严重。意义: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对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也有着重要意义。

(怎么样)首先,“市场”“调控”一起抓;“国家”“企业”“个人”想办法。其次,“开源”与“节流”齐上阵;“国内”“国外”都开花。最后,“三大产业”谈点儿内容。

在日寸政热点的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大段地死记硬背,注意了解其背景,着力于记住重要的时政术语。要把时政热点当成一个载体,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性解读,通过这个过程达到提升能力、巩固知识的目的。

3.加强分析综合,提高解答时政热点问题的能力。

根据文科高考试卷中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特点,时政热点试题可分为显性时政试题和隐性时政试题两类。它们在高考试题中一般通过“一材多题”的客观性试题,和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观察思考的主观性试题两种形式体现出来。

时政性选择题一般是直接以时政内容为切入点,题目和备选项都围绕这些主题设计,直接以这些问题作为试题的载体或考查目标,直接考查考生的了解、掌握情况。解答时政选择题的总体法则是,仔细审题、悉心筛选、果断确定。“仔细审题”,是指对于题干与题肢,要仔细认真地加以审视,题干,其规定性是什么?特别是题干的“设问”也就是“题眼”,它决定了选择的方向;“认真筛选”,是指依据题干的要求,从题肢与题干的关系上加以定夺,一般地说,可以有这样三次筛选,第一次筛选,将错误的题肢排除出去,因为错误的题肢多数情况下是不选的(只有在逆向选择时,偶有选择!还有一种是引用言论,然后用设问“意思是说”,亦偶有选择);第二次筛选,是将不相关的排除出去;第三次筛选,相关但是不相符的,剩下的才是符合题意的题肢也就是答案。

大多数时政类主观题都要求结合材料组织答案,这就要求考生在解答过程中,先仔细阅读题目所给背景材料,边阅读边联想其可能涉及和考核的知识点,要开拓思路,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评价这一时政材料。有些时政题还会借助图表来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解答这类考题要先审读图表材料,包括审读标题、图表和注释,标题往往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规定了材料论述的方向,是材料的中心意思,对我们审题和答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有助于考生回答该图表反映了什么现象。所有的图表都是想通过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道理和原理。因此审图表的关键在于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考生在审图表时,往往会忽视注解,这对正确读懂图表十分不利。注释是图表类论述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常是图表信息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只有把标题、图表、注释三者综合起来考虑,才能正确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思想,轻松地回答问题。

解答时政主观问题,要看清题目要求,善于区分不同问题的不同要求,学会界定运用什么知识回答。简答题通常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形式命题,近几年又以材料简要说明题形式命题,还有带辨别分析的简答题或评析题,要求辨别某种社会现象的是非并简要分析理由。考生审题时,对题目的一词一句都要看清读懂,尤其要注意命题的方向、命题要求的层次,要注意隐性的要求。解答时主要是将教材知识与题目要求挂钩,根据命题的方向和层次,正确选用书本中的相关知识,多角度思考,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不同的知识点予以简要分析说明。解答材料分析题时必须注意: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有时是比较多的,其中有的内容对分析回答问题有用,我们称之为在“真信息”或“有效信息”,反之,就是“假信息”或“无效信息”。如果不分真假的全盘接受,分析回答问题时必然导致不分主次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真假颠倒,分析问题就会离题万里。为此,考生必须首先找全材料中的所有信息点,而后从中筛选分辨。筛选的标准就是看材料内容对分析回答问题是否有用,有用的就是“真信息”,需保留;反之则是“假信息”,需剔除。可见,审明试题的设问方向、角度等,对准确地分辨材料中的真假信息至关重要。

最后,考生在回答材料题时,要根据材料要求的角度、层次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围绕着题目材料来设计组织答案,做到要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术语科学,避免材料、原理两张皮。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时政类论述题都是“材料在书外,观点在书中”,但也有极少数题目答案隐含在材料之中,尤其是以时政背景为依托,考查经济生活的题目,因为经济生活课本知识是相对稳定的,而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在持续进行着,新的经济现象不断涌现,如果试题列举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时政材料,问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则必须根据材料按照当前的要求做出规范回答。

4.全面复习,把握重点。

在对时政热点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应着重把握与教材知识密切结合、与政史地三科均有联系的,且事关我们的生存环境、国计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据此,以下时事值得关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三农”问题,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宏观调控、收入分配与就业、经济全球化,绿色GDP、“天宫一号”与“神八”对接、对外开放的国策,国家统一、国家等。

5.掌握方向,精选资料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例4

 

政治经济学课程在多数大学是作为公共基础课来开设,而财经类高等院校是作为专业基础课来开设,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也会影响其它经济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可见其重要性。在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建设的大环境,各种西方经济学著作和理论涌入人们的视野,而西方经济学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因此,对传统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政治经济学逐渐在大学经济课程中被边缘化,加上原有的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都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这要求我们从事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必须要用务实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认识目前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和不足,通过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笔者对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所做的一点思考。

一、引入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最早在哈佛法学院创立,后来被引用到工商管理教育中,并且在其他学科中广泛运用,取得不错效果。案例教学就是运用案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向学生提供实际发生的情况或事件]政治经济学教育教学论文,即案例,组织学生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和剖析,提出各自的见解,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高校学生普遍反映《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纯理论的东西太多,抽象、枯燥的概念难以理解和记忆,理论和实际联系不起来。而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能将课程讲授与学生切实关心的问题联系起来,或者跟当前的国际国内热点、时事联系起来。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通常针对即将要讲授的或已经讲解过的教学内容介绍案例背景,提出激发学生从更深层面探求知识的兴趣和动力的问题。通过对案例的层层剖析,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认知需求。

比如,我们在讲授价值规律问题时,由于学生在高中重点学习过价值规律的摘要作用进行分析。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强调三点结论:价值规律的分配社会劳动、配置资源和激励创新的作用。接着教师又介绍2003年彩电业复苏的情况和2004年再次降价的情况,让学生结合所有介绍和分析,思考企业如何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案例介绍和分析,使理论分析进一步提升,从而达到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知道《政治经济学》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是对社会主义宏、微观经济建设都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再如,在讲解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基本原理时,首先向学生讲解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概念、联系和区别,然后引入美国波音飞机公司与美国麦道的合并案,德国宝马公司与英国罗弗汽车公司收购案及新惠普合并案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实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请学生结合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出现的特点,尝试探究企业兼并出现的新特点,很好地把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基本原理和世界经济现实结合起来。

这样的案例分析教学在解惑的过程中也讲清楚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原理,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置身于一种真正的事实环境或事件平台上,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和确认,锻炼了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多媒体教学是综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网络、电影等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教师围绕课程重点、难点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来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功能强大、简单易用、修改极其方便等特点,教师使用起来灵活方便。

首先,教师要在透彻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突出重点和难点,编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制作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思考能力方面。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文档]政治经济学教育教学论文,在制作过程中,力求幻灯片的内容简明扼要,使学生一目了然。可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将每一张幻灯片制作成多个文本框,重点和难点处添加特殊颜色和符号,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文本框的内容设置出动画效果,如切入、飞入、菱形、棋盘、展开等,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可用的教学素材很丰富,从电视、电影VCD、DVD等视听材料以及新闻报刊、杂志图片、数据中可以找到大量集声、文、图、像于一体的适合上课用的素材,特别是关于经济方面的案例可具体化、形象化的展示出来,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和眼界。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增强政治经济学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对启发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注意力、分析力、理解力大有裨益。比如在讲授经济危机问题时,我们找到资本主义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影视素材,学生通过视听更能了解在资本主义危机爆发期间无产阶级的悲惨生活状况,并由此引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思考。再如,讲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时,我们除了对学生讲清楚书上的知识要点以外,还搜集了许多政府文件和相关资料,以丰富课堂内容。同时还让学生看了剪辑的温家宝答记者问的视频,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大方向。合理运用多媒体工具既扩大了教学信息量,拓展学生知识面,又引发了学生思考现实经济的兴趣,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索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的教学模式是以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研究与解决问题,强调教学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所涉及的基本原理以具有开放性质的问题情境形式创设出来,让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去学习并验证,这就会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同时也会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研究性教学模式通常是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自主研究。大致分三个步骤: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重点研读课程内容及相关资料,牢固掌握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然后再联系中国的实际]政治经济学教育教学论文,从课程内容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以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用的东西,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出学生的潜能,使其找到进入学术研究的切入点。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在了解中国实际状况和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调查,对于某些问题展开专题讨论。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发表见解的机会,也推动了他们对理论问题和社会实际问题的关切和研究兴趣。随后,教师需要对调查和讨论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归纳或小结,引导学生走进学科的前沿,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最后,在学习理论内容、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撰写出科研论文。通常教师对学生具体的研究题目不做规定,是开方式的,鼓励学生在查阅资料、大量阅读并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兴趣点和研究方向,不要简单地做别人已经做过的题目,通过这样的训练,才能提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研究的乐趣,真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和增进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为其创造外部促进学生学术研究的环境需要学校对学科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以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为例,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满堂灌”为主的理论讲授,对学生的成绩评价就是以学期结束的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一般以学生平时作业、出勤情况为评定标准)。多年来的教学效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与成绩评价机制无法促进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与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精神无法契合。因此,除了在授课方式上的改变,也要实施有利于学生自主研究的成绩评价机制,如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与本课程相关的课题研究;从课程中提炼出一些热点话题,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查、讨论的形式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等,并且每种方式都给予学生成绩的评价以形成最终的成绩评定。大学生成绩考核的价值标准不仅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合格的大学教育。

四、加强学科社会实践环节

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想使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而社会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增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采取社会实践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搞社会调查,让学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实践有多种形式:1.利用假期让学生深入企业、农村实地考察]政治经济学教育教学论文,完成社会问卷调查,开展以调查研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来进行课题研究,让学生在深入社会的过程中了解经济问题的现状、原因,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与方法,从而形成对这些社会经济热点、难点问题的正确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经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组织学生到花溪镇山村进行实地调查,让象牙塔里的学生真正感受到新农村的建设情况。2.利用课堂时间,邀请地方有经验的企业家或经济部门的工作者进入课堂,结合某一课题给学生进行现场讲解,介绍学术界的最新动态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情况,并且与学生互动,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我们邀请贵钢的管理工作者来到学校做讲座,让学生们真正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3.将以上针对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撰写科研论文并提交。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更深化了学生对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社会调查。所以,加强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立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也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刘洁刘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周又红政治经济学案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王陈军谈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J〕 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

(4)贺勤志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和体会(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10月

(5)伯娜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0期

(6)焦斌龙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年6月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例5

 

政治经济学课程在多数大学是作为公共基础课来开设,而财经类高等院校是作为专业基础课来开设,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也会影响其它经济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可见其重要性。在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建设的大环境,各种西方经济学著作和理论涌入人们的视野,而西方经济学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因此,对传统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政治经济学逐渐在大学经济课程中被边缘化,加上原有的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都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这要求我们从事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必须要用务实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认识目前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和不足,通过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笔者对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所做的一点思考。

一、引入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最早在哈佛法学院创立,后来被引用到工商管理教育中,并且在其他学科中广泛运用,取得不错效果。案例教学就是运用案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向学生提供实际发生的情况或事件]政治经济学教育教学论文,即案例,组织学生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和剖析,提出各自的见解,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高校学生普遍反映《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纯理论的东西太多,抽象、枯燥的概念难以理解和记忆,理论和实际联系不起来。而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能将课程讲授与学生切实关心的问题联系起来,或者跟当前的国际国内热点、时事联系起来。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通常针对即将要讲授的或已经讲解过的教学内容介绍案例背景,提出激发学生从更深层面探求知识的兴趣和动力的问题。通过对案例的层层剖析,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认知需求。

比如,我们在讲授价值规律问题时,由于学生在高中重点学习过价值规律的摘要作用进行分析。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强调三点结论:价值规律的分配社会劳动、配置资源和激励创新的作用。接着教师又介绍2003年彩电业复苏的情况和2004年再次降价的情况,让学生结合所有介绍和分析,思考企业如何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案例介绍和分析,使理论分析进一步提升,从而达到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知道《政治经济学》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是对社会主义宏、微观经济建设都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再如,在讲解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基本原理时,首先向学生讲解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概念、联系和区别,然后引入美国波音飞机公司与美国麦道的合并案,德国宝马公司与英国罗弗汽车公司收购案及新惠普合并案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实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请学生结合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出现的特点,尝试探究企业兼并出现的新特点,很好地把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基本原理和世界经济现实结合起来。

这样的案例分析教学在解惑的过程中也讲清楚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原理,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置身于一种真正的事实环境或事件平台上,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和确认,锻炼了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多媒体教学是综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网络、电影等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教师围绕课程重点、难点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来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功能强大、简单易用、修改极其方便等特点,教师使用起来灵活方便。

首先,教师要在透彻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突出重点和难点,编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制作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思考能力方面。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文档]政治经济学教育教学论文,在制作过程中,力求幻灯片的内容简明扼要,使学生一目了然。可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将每一张幻灯片制作成多个文本框,重点和难点处添加特殊颜色和符号,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文本框的内容设置出动画效果,如切入、飞入、菱形、棋盘、展开等,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可用的教学素材很丰富,从电视、电影VCD、DVD等视听材料以及新闻报刊、杂志图片、数据中可以找到大量集声、文、图、像于一体的适合上课用的素材,特别是关于经济方面的案例可具体化、形象化的展示出来,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和眼界。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增强政治经济学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对启发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注意力、分析力、理解力大有裨益。比如在讲授经济危机问题时,我们找到资本主义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影视素材,学生通过视听更能了解在资本主义危机爆发期间无产阶级的悲惨生活状况,并由此引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思考。再如,讲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时,我们除了对学生讲清楚书上的知识要点以外,还搜集了许多政府文件和相关资料,以丰富课堂内容。同时还让学生看了剪辑的温家宝答记者问的视频,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大方向。合理运用多媒体工具既扩大了教学信息量,拓展学生知识面,又引发了学生思考现实经济的兴趣,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索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的教学模式是以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研究与解决问题,强调教学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所涉及的基本原理以具有开放性质的问题情境形式创设出来,让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去学习并验证,这就会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同时也会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研究性教学模式通常是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自主研究。大致分三个步骤: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重点研读课程内容及相关资料,牢固掌握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然后再联系中国的实际]政治经济学教育教学论文,从课程内容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以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用的东西,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出学生的潜能,使其找到进入学术研究的切入点。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在了解中国实际状况和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调查,对于某些问题展开专题讨论。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发表见解的机会,也推动了他们对理论问题和社会实际问题的关切和研究兴趣。随后,教师需要对调查和讨论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归纳或小结,引导学生走进学科的前沿,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最后,在学习理论内容、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撰写出科研论文。通常教师对学生具体的研究题目不做规定,是开方式的,鼓励学生在查阅资料、大量阅读并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兴趣点和研究方向,不要简单地做别人已经做过的题目,通过这样的训练,才能提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研究的乐趣,真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和增进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为其创造外部促进学生学术研究的环境需要学校对学科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以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为例,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满堂灌”为主的理论讲授,对学生的成绩评价就是以学期结束的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一般以学生平时作业、出勤情况为评定标准)。多年来的教学效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与成绩评价机制无法促进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与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精神无法契合。因此,除了在授课方式上的改变,也要实施有利于学生自主研究的成绩评价机制,如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与本课程相关的课题研究;从课程中提炼出一些热点话题,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查、讨论的形式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等,并且每种方式都给予学生成绩的评价以形成最终的成绩评定。大学生成绩考核的价值标准不仅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合格的大学教育。

四、加强学科社会实践环节

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想使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而社会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增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采取社会实践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搞社会调查,让学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实践有多种形式:1.利用假期让学生深入企业、农村实地考察]政治经济学教育教学论文,完成社会问卷调查,开展以调查研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来进行课题研究,让学生在深入社会的过程中了解经济问题的现状、原因,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与方法,从而形成对这些社会经济热点、难点问题的正确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经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组织学生到花溪镇山村进行实地调查,让象牙塔里的学生真正感受到新农村的建设情况。2.利用课堂时间,邀请地方有经验的企业家或经济部门的工作者进入课堂,结合某一课题给学生进行现场讲解,介绍学术界的最新动态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情况,并且与学生互动,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我们邀请贵钢的管理工作者来到学校做讲座,让学生们真正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3.将以上针对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撰写科研论文并提交。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更深化了学生对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社会调查。所以,加强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立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也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刘洁刘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周又红政治经济学案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王陈军谈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J〕 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

(4)贺勤志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和体会(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10月

(5)伯娜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0期

(6)焦斌龙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年6月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例6

1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的发展现状

热带农业经济研究是随着热带农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主要是开展热带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的调查,进行热带农业区划研究,例如:《华南各省区自然区划》、《华南各省(区)橡胶等热带作物宜林地选择及开发利用》两项成果均获得了1979年广东省科技大会奖;80年代,在继续做好热带地区农业区划工作的基础上,也开始了区域热带农业发展战略、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问题的研究,特别是1982年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开始创办热带农业经济学的专科班,开始探讨热带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和系统研究方法;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农业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在专业委员会的推动下,热带农业经济学学科体系逐渐构建起来,例如:《海南岛农业区划报告集》在1985年获全国农业区划科技三等奖,《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的研究-中国橡胶树气候区划》和《中国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海南岛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均在1985年获全国农业区划成果一等奖,《我国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发展研究-我国天然橡胶与椰子生产发展研究》在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热带作物种植业区划》在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大力发展热带作物,热带地区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首要地位和支柱地位,特别是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之后,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集中于热带农业产业与区域发展等问题上,在推进热带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热带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1世纪,国家大力支持热带农业发展,连续的八个“中央一号”文件,都落实在农业问题上,热带农业经济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从热带作物产业经济研究、热带地区农村区域发展研究、热带农业资源环境经济研究等拓展到热带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国际热带农业研究等领域。

2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就目前热带农业和热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于热带农业和热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2.1研究领域与学科内容滞后于热带农业产业发展的形势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大规模开发热带作物资源的决定,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意见》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热作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对促进我国热作产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与大农业比较起来,由于热带农业所占地份额比较小,社会关注度不够,热带农业的保险、补贴政策,热带农产品的收储机制、农村的贫困问题,资源环境高效利用问题等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很多领域未拓宽,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的建设还跟不上热带农业产业发展的步伐,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热带农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是未来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中应重点考虑的内容。2.2缺乏自身的特色热带农业不同于传统的大农业,热带作物多属多年生作物,其生长习性不同于粮棉油等传统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以致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经济研究。目前,热带农业经济的研究还是按照传统农业经济研究的方法来进行的,缺乏创新;热带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描述不够清晰,容易与农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一些理论混淆,体现不出自身的特色;同时,也缺乏系统的专业教材,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一门学科没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那么这门学科发展就相对缓慢。2.3其它的一些问题①热带农业经济学尚未构建完整的、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②热带农业经济学科体系的建设定位还相对模糊;③由于热带农业经济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地域性、系统性、社会性等特点,更加大了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的难度等[2]。

3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的意义

3.1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是热带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是世界热带作物重要的生产区和贸易区之一,但是热带农产品表现出较弱的产业竞争力,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经常发生,并且在一系列的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进程中,屡遇瓶颈。在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竞争异常激烈的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热带农业产业要在市场中赢得地位,赢得生存与发展,就应该有一个相对完备研究队伍与学科体系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专业的指导,将热带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3.2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是为国家、热区政府及时掌控热带农业发展动态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热带农业受到了农业部、热区政府的重视,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建设热带农业经济学科体系,可以为国家、热区政府及时掌控热带农业发展动态提供基本信息,为各级领导发展热带农业提供决策理论依据,明确主攻方向,制定发展目标。而现实中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的滞后,信息的不对称,制约着相关产业发展政策的修正和完善。因此,为了政府能够及时掌控热带农业发展动态,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是十分迫切的。

3.3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是国际热带农业合作的需要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区域贸易自由化日趋明显,我国与热带地区国家的经济贸易日益频繁,特别是中国与东盟、大湄公河次流域国家、非洲、南太平洋岛国合作纵深推进,再者,当前的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贸易格局和经济体系重设,中国热带农业应该抓住历史的契机,开展科技外交,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才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建设热带农业经济学科体系,加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及时接收和分析最新经济资讯,为我国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国际热带农业经济研究接轨,加强热带农业国际竞争与合作提供参考。#p#分页标题#e#

4未来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

热带地区多处发展中国家,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热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而展开,许多关系到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的重大问题,先后成为热带农业经济的研究重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热带农业与热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①热带农业国际化进程与市场化程度加速,从而竞争程度进一步提高;②热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地区之间的协调问题愈来愈受到政府的关注;③改革向纵深发展,土地、金融、财税、政府等方面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和有所突破;④热带农业微观管理和产业组织将进一步与现代市场经济接轨。基于这些变化与特点,热带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研究领域方面,主要表现为“热带农产品的供给安全和质量安全”、“热带农业灾害与风险管理”、“热区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国际贸易与经济自由化”、“收入、贫困与农村发展”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现代数理经济学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计量模型与分析方法已成为国内外热带农业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由以前的注重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为主。随着热带农业、热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由注重产业宏观领域转向了微观经济问题,从产业的宏观发展战略转向产业链的微观层面,加强了与信息的结合,加强了农业企业层面的研究[3]。

5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体系的架构

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体系的架构,应该紧扣热带农业经济研究的对象、学科性质和特点,从任务、内容出发,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就可构建和形成一定特色的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体系[4]。

5.1热带农业产业经济

主要开展现代热带农业宏观发展战略、主要热带作物产业宏观发展战略、热带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热带农业产业基础与组织、热带农业产业发展与模式、热带农业产业管理与政策、热带地区畜牧业、热带海洋渔业发展战略问题、国家农业政策、国家热带农业政策等研究。为制定热带农业产业,为制定的热带农业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

5.2热带农业区域经济

主要开展热带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区域热带农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热带农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热区农村发展政策与评价、热带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与对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问题、热带农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热区农村贫困与反贫困政策措施、热带地区农村扶贫模式、热带地区城镇化问题等研究。为国家制定区域热带农业的发展战略、区域规划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

5.3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

主要开展以生态与环境为中心的热带农业和热区农村生态与环境经济及政策研究;以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为中心的热区农村能源建设和现代热带农业能源需求研究;以土地和水资源为主的热带农业资源管理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热带农业污染防治、热带地区农村环境保护、热带农业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管理、热带地区农村能源建设、热带农业能源结构、气候变化与热带农业生产、全球变暖对热带农业的影响、生态扶贫政策、天然橡胶林生态建设、经济地理和城乡区域管理等。这些研究可以为热带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热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5.4国际热带农业经济

主要开展热带农业全球化发展战略、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发展战略、中国热带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中国热带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热带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战略、国际热带农产品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热带农业问题、热带农产品进出口关税问题、国际热带农业经贸合作与交流等。为提升我国热带农业的发展水平、增强我国在热带农业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提供策略。

5.5热带农业技术经济

主要开展热带农业技术经济与热带农业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研究重点是热带农业技术进步理论与政策、热带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区域热带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热带作物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现代热带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与政策、热带农业市场风险管理和预警及政策研究、热带农业经济模型与政策效果预测评价等,为提升我国热带农业的科技含量提供依据。

5.6热带农业信息经济

主要开展热带农业信息收集和整理及分析、热带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热带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数字化管理技术、热带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热带农业精确决策理论与技术、热带作物模拟模型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热带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网络信息系统开发、GIS技术应用、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热带农业生产风险分析与评估及管理、热带农业风险管理信息化、热带农产品安全预警理论与方法研究、热带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及市场等方面信息的监测和智能信息分析与预警关键技术研究等,为热带作物产业发展规避风险提供指导。

6推动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的建议

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的架构,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调整自身的研究内容、学科定位、框架和体系,具体说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6.1坚持正确的学科指导思想

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热带农业和热带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借鉴国外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以服务热带农业、热带地区农村发展和推动热带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集群化为基本出发点,以面向社会普及热带农业经济管理知识,培养面向未来的高、中、初级热带农业科研与推广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为中国热带农业和热带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6.2系统凝练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

针对当前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组织全国热带地区高等农业院校和热带农业科研院所的力量,对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发展方向展开讨论,组织学者们对热带农业经济理论、方法和应用领域开展系统的讨论,逐步在某些方面形成共识;同时,对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调查,了解全国热带地区高等农业院校热带农业经济课程开设、教材使用、师资配备及学科发展的一些情况。#p#分页标题#e#

6.3合理引进人才,完善人才队伍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6-0023-02

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以及传播方式都有所改变,这也改变了原有的新闻宣传格局。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新闻宣传要“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这一重要指示为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指明了方向。社会热点的形成是人的主观态度和客观环境比如人的思想方式、认识能力、社会政策、社会风气、社会公平与公正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此外,社会热点有正、负的双向功能,所以其形成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这也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发挥社会热点的正面舆论引导能力,必须对舆论的发展趋势、引导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创新,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社会热点发展趋势

社会热点的基本特点包括热点产生的时代性、热点选择的典型性、热点关注的持续性、热点报道的纪实性、热点引导的科学性、热点群体的集中性、热点构成的复杂性等,可以说,社会热点就是某个时期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热点也呈现着不同的发展趋势,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社会热点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经济类热点将继续保持领先,政治类紧随其后,这说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没有改变,我国总体经济发展缺乏显著突破的现状也没有发生较大变化,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经济类热点和政治类热点都将会呈现上升趋势;第二,群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逐渐由个体利益向社会的整体利益转变,可见人们的社会能力都在逐渐增强,对社会发展形势较为有信心;第三,群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逐渐由物质利益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利益发展,可以看出来人们的关注范围在逐渐扩大,需求和素质呈现着同步增长的状态;第四,社会热点所产生的双向效应将会对群众的生活和情绪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所以说,社会热点舆论潜在的问题非常严峻。

2加强社会热点舆论引导能力的对策

2.1坚持四个“情”

社会热点反映的不仅仅是社会矛盾,还是社会心态,因此,在实施社会热点舆论引导工作时必须结合社会热点现状、特点以及成因,坚持四个“情”,使社会热点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首先,社会热点的形成与人们对社会形势、政策的知晓程度有着密切关系,每个群众都有维护自己利益的需求,因此,他们必然有知情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求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要求,但是由于信息资源输出与人们对信息获得的不对称,人们的知情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形势政策的宣传力度,使每个群众都能对社会形势、任务、困难、政策、前景知情。其次,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往往覆盖全社会,社会成员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那么他们就需要知道这些重大社会热点的基本状况、成因、解决方法是怎样的,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做好热点调研,为群众查明情况,给群众以明确回应。再次,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还要做一个陈情者,向群众说明事情真实情况,否则社会热点将会朝着负面方向发展,因此,对于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重大热点,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群众,向群众陈情,让群众能够有机会参与社会管理,共同进行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最后,对社会热点进行舆论引导时,应做出详细且周密的部署,保证知民情、顺民意,不仅要考虑到宣传的教育性,还要考虑群众的承受力,不断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禁止隐瞒、愚弄、随意、功利和炒作,真心对待群众,真正实现为民谋利、让民用权,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2.2把握好三个“度”

第一,辨识热点要准,运用辩证思维方式,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寻找政府、党以及群众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要抓住在群众中有较深影响且不进行引导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选择在公开报道后不会对社会和群众造成负面影响的问题,只有这样社会热点舆论引导才能发挥其正面效应。第二,反应社会热点的速度要快,应对群众生活、愿望、态度等保持高度敏锐性,做到对社会热点捕捉的及时性和快速性,不断提升对热点问题的策划、传播能力,尽量在短时间内对社会舆论做出有效引导。第三,对社会热点进行处理的时候,应把握好尺度,这主要是因为热点产生于不同范围,影响面也就不同,必须区别对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需要进行正面引导问题的影响力度,而有些问题则应保持适当的宣传力度,还有的问题应以“冷”相对,不给其提供评说市场。在做好三个“度”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与社会稳定、反映舆论与引导舆论、正确舆论导向与宣传效果的关系。

2.3做好三个“力”

增强社会舆论引导能力其实是建立在媒体三个“力”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全力打造媒体的三个“力”。一个媒体的公信力对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力有着决定作用,只有有了公信力,这个媒体才具有话语权,它说的话才会有人相信,公信力越高,其优势意见的形成就会越顺利。当前社会媒体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严重分散了群众的注意力,这样舆论引导就无法发挥其应有效应,媒体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比如主持品牌、记者品牌、栏目品牌、频率品牌等,充分利用品牌力增强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另外,新闻媒体工作者的素质、能力是增强社会热点舆论引导能力的必备条件,这就需要个人加强素质学习,并建立起系统学习标准,使媒体的系统学习力不断提升,提高新闻媒体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社会热点舆论引导力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3结论

总之,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新闻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将舆论监督功能发挥出来。由于社会热点具有一定政治性、政策性、原则性和群众性,因此,在舆论引导工作中必须坚持四个“情”的原则和方法,把握好三个“度”和三个“力”,构建良好的舆论引导平台,增加社会热点的正面舆论引导能力,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秩序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

参考文献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67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高三各科复习都实行分轮复习,无论是三轮还是两轮复习,其中第一轮复习都是紧扣课本,是夯实基础阶段。如果这一阶段复习效果不好,基础不够扎实,很难在后面的复习中实现成绩的提高。因此,高三第一轮复习非常重要。笔者现就高三文综政治一轮复习谈一点自己的做法:

一、抓教材,紧扣基础知识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富有创意的主观题,稍加分析,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就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学生们丢分的原因,尤其是选择题的失分,往往是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造成的。因此,在政治总复习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夯实基础,熟练掌握高中阶段政治学科三个模块(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力求做到“烂熟于心”,犹如电脑一般,鼠标一点,“记”上心来。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在复习的时候指导学生细看教材,在充分理解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去强化记忆,而且要学会同遗忘作斗争,运用心理学规律来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要适当增加看教材的遍数。对于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教师的监督也很重要,在每节课前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上一节所复习内容抽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二、列提纲,构建知识框架

高三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已有了解,但由于知识点的孤立记忆及遗忘,学生未能形成一定的体系。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既要从微观上把握每个知识点,又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这就需要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知识框架。构建知识框架包括两部分:首先,在每复习完一节一课后,及时让学生对本节本课知识进行归纳,列出提纲,以主干知识为基础,把书本的知识结构建立起来,做到内容简略、线条清楚,这就是把书读“薄”,然后根据提纲再把知识补充完整,也就是把书再读“厚”。这样就会提起一条线,放开一大片,有利于全面的系统的掌握知识。其次,打破教材章节束缚,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教材知识进行组合。高中政治教材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写的。一般说来,是先普遍后特殊、先具体后概括、先国内后国际。这些排列方法,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知识点归类,理清教材的逻辑关系,以便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比如经济常识,它的主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教材首先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讲起,第一课讲了商品经济的一般知识,第二课讲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这两课都讲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从第二课开始,引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到一起,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般与特殊的结合,“一般”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即价值规律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不足,都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和结果;“特殊”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必然产生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者的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教材余下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展开的。通过知识框架的建立,增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讲热点,提高运用能力

高考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所以它既要体现国家意志,又要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对于考生来说,既要灵活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又要关心时政,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对国际国内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等热点问题,既要熟悉掌握其时代背景、发展过程,引发的事件、导致的后果,又要联系所学学科知识,宏观把握,微观切入,多角度思考。社会热点问题一直是这几年高考的一个重点,如2008年的高考政治题中就涉及有民族问题,雪灾和地震等一系列社会热点。同时,单纯的复习教材知识学生会认为很枯燥,而在复习过程中适时地结合热会热点问题进行复习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进行经济常识复习时,结合当前的金融危机让学生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结合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结合十七三中全会有关内容,分析当前我国重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热点包括及时热点和长期热点,对于像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长期热点,可在复习时联系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即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将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和新鲜材料及时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联系实际,以不断提高适应高考的能力。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例9

近年来在高校政治经济学公共理论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效果欠佳、课程不受欢迎,学生不想学、老师不愿教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1)政经“过时论”和“无用论”的影响。许多学生都认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创立的,对于现代市场经济已无指导意义,而且政治色彩浓厚,理论抽象,学之既无用处又无趣味。加上政治经济学通常在大一开课,学生们忙于应付英语、数学两门基础课,更不愿意将精力放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上,上政经课看英语书、做数学作业的大有人在。(2)西方经济学的冲击。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经济学的涌入,西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可,而且其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作用,但与此相应中,政经理论的抽象、与现实的脱节,使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应用西经代替政经,这更降低了学生学习政经的积极性,虽然目前的情况是政经与西经并存,但学生对西经的重视已明显超过政经。(3)教材原因。现行政治经济学强调的是规范分析,从理论到理论,抽象、枯燥,缺乏吸引力,教材内容与现实有较大差距,对实践缺乏指导能力。而且大学政治经济学部分内容与高中经济常识有重叠,容易让学生产生“吃剩饭”的感觉。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何把政经的基本原理与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现实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使之成为令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服的政治经济理论,是每一个政治经济学教师应担负的责任。为提高政经教学的质量,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在政经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把基本原理讲清讲透,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其次要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和处理现实中存在的经济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密切联系实际,我国目前已在市场机制的建立、国企改革、所有制结构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教学中可联系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问题、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问题、下岗与失业问题、社会资本运动中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及宏观调控的必然性和调控方式、手段的改革等问题来阐述理论,让学生切实感到政经理论的有用性。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与传统观念和理论相悖的问题,例如,传统观念认为资本和剩余价值都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主义没有资本,也没有剩余价值,而实际上,两者都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只要商品经济存在,资本和剩余价值就存在。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否则会使政经理论与现实相背离,缺乏说服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根据改革开放的现实,把深奥、抽象的经济理论通过运用贴近现实、具体易懂的实例来阐述,使理论与实际相融合,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空洞的说教,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的是,首先案例应来源于现实生活,真实生动,与理论联系紧密,让学生觉得简单易懂;其次案例必须是通过对收集来的大量素材进行筛选和提炼而得的,要具有较强说服力与代表性,符合教学要求,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二、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吸引力与时效性

1、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气氛。课堂气氛对教学有极大影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课堂上师生间不沟通、不互动,是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的。必须使用各种手段,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首先可采用“提问式”教学及安排课堂讨论。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思想活跃,渴望沟通和交流,有较强的表现欲和探求欲,必须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每堂课的教学中,可根据具体内容,在讲授前首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讲到劳动力商品的问题时,可以提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否是商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再引导学生去认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和内涵,然后与我国劳动力现实情况相结合,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其次课堂讨论也是使教与学相互促进的一种重要方法,特别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课堂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在组织课堂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题目的设定、资料的收集、论点及论据的组织和课堂讨论形式的设定等。成功的课堂讨论可以使学生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加深对一些基本原理的掌……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参考资料,扩大有效信息量。对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足够的信息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参考资料,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例如,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代表作、反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实践的书籍等,鼓励他们阅读相关报刊杂志,通过这些书籍报刊杂志的阅读,扩大学生的信息来源。

3、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过时。要达到直观生动的教学目的,多媒体教学是最好的方式。它可通过文字、图象、声音,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加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也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研究,提高制作多媒体软件的水平,并收集多媒体教学所需的图像资料等。

三、处理好大学政治经济学与高中“经济生活”课程的衔接关系

政治经济学原理的部分内容,学生在高中阶段学过、考过,大学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绝不是对这些内容的简单重复,必须向纵向加深,横向拓展,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升华,不要给学生“吃剩饭”的感觉。此外,对这些内容还可采取专题讲授的办法,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最大量的信息,把个别重点和难点讲深、讲透。

总之,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是每一个政治经济学教师应尽力而为的事。

参考文献:

[1]张桂文.政治经济学创新应从高校教学改革入手[J].经济纵横,2011,5.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例10

按涉及内容来分,经济方面为主的有节能环保与绿色消费、就业保障与收入差距、宏观调控与对外开放、创新发展;政治方面为主的有政府威信与依法治国、民族团结与和平发展;文化方面为主的有文化竞争力、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新、文化自信、文化强国;重大会议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全国“两会”;地方特色热点有广东自贸区建设、美丽幸福广东建设等。

二、时政热点怎么考

近年的广东高考试卷,既有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又有体现地方特色的时政背景。在考查的形式上也比较灵活,主要以时政热点为载体,使历史与现实有机统一,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高考不回避热点,但试题对热点的关注,往往以体现热点的典型性情境素材作为背景材料,以素材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作为设问的支点,采取“宏观话题,微观切入”“高立意,小切口”的形式呈现,命题往往“材料在书外,观点在书中”,不管试题素材来源于何处,答案始终源于教材。

三、时政热点怎么复习

1. 灵活把握复习时间。什么时候复习时政热点,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一般而言,在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之后,也就是4月份,这个时候复习有诸多好处,学生已经复习过了基础知识,对热点所涉及的教材内容能够融会贯通,很多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应用,而且高考命题涉及的时政热点也是截止当年3月底。

2. 要有针对性的复习。针对性复习可在高三一轮复习结束后,也可在每次考试之后。针对性复习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说学生对哪个热点问题不理解,我们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复习。一般可以在每次考试之后选择一到两个学生没有完全理解或在考试当中出现问题的专题进行复习。

3. 复习时注意综合。在复习时政热点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一些重大的时政热点材料,要学会运用政治学科理论知识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等方面去分析,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寻找命题切入的模块和角度。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058-02

1 前言

在知识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大多数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经济的关注点仅仅停留在新游戏、新设备上,并不在于新的时事热点以及国家大事上,这就让政治教学一旦涉及时事政治就很难开展。本文从建立时事政治数据库入手,从建立时事视频数据库到应用做了几点解释,希望能够通过建立时事视频数据库打造动态高效高中政治课堂。

2 建立时事视频数据库,打造高效高中政治课堂

建立时事视频数据库,打造动态高效高中政治课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时事政治视频对于高中政治教学的深远意义,然后不断进行积累,构成数据库模式,让学生能够从中了解国家大事,能够和教材结合,更好地学好高中政治。

要想建立时事政治数据库,首先,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经常关注时事政治。只有资料充足,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教师、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多留心我国乃至世界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时事新闻,还可以通过浏览网页新闻等形式掌握时事政治。

其次,要建立符合高中政治教学的数据库。由于中学生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并不能够完全鉴别好坏,因此,建立资源库应该对新闻进行鉴别和选择,对那些不良的和负面影响的新闻不能放在教学资源库中,同时要和教学资料相结合。如高中政治中讲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这样表述的:正确的意识对于物质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于物质发展具有阻碍作用。这一课程中还讲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意识。为了这个问题,建立数据库时找一些人和自然的视频资料,有利于学生结合教材学习。

再次,要关注热点问题,通过积累热点素材进行教学,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或者是通过热点素材引入课程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一带一路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能够体现哪些政治经济常识?让学生能够多方面思考政治知识点。又如经济中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问题,让学生通过热点新闻了解认识到在政治上走这条道路时坚持,坚持独立自主以及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原则的重要性。多角度多方面积累时事政治的视频资料,才能够更好地为学习政治知识提供方便[1]。

3 多种教学方式应用时事视频数据,打造高效高中政治课堂

以时事政治的数据库形式打造动态的高中政治课堂,仅仅通过建立一个视频数据库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把视频能够更好地应用在教学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掌握知识才是课堂任务所在。利用已经积累的时事政治视频,引入课程来进行教学。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讲哲学常识的时候往往感到课程枯燥乏味,这时就可以将时事政治视频引入课堂。如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由于淡薄的环保意识导致对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对这个话题进行讲解可以通过一段有关环境问题的时事热点视频引入课程。哲学有时候难以理解,通过这些小视频,不仅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一举两得。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前的呆板教学早已不适合现在的发展,在利用时事政治视频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创设情境,比如播放现在一些网络购物中的假货问题,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现在市场上的一些问题,认识到市场经济的调节不是万能的,要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

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开展时政点评、分析。通过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分析,提高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分析时政热点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引导,结合高中政治内容,锻炼学生从政治视频中提炼学习观点的本领。现在好多题目都是材料分析的形式,这样有利于教学成果的完成、教学目的的达成,不仅能够满足应试教育,还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2]。

4 多种教学场合应用时事视频数据,打造高效高中政治课堂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上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看新闻,然后让学生自己形成一个时事视频库,这样学生在接触类似材料的时候就不会觉得陌生,熟悉感也能够为准确分析问题提供巨大帮助。

其次,在课堂讲课中引入视频,结合视频讲解教材内容。如讲解APEC会议,会议主题是“打造包容性经济,建设更美好世界”,引导学生分析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采取的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高中政治知识的理解。

再次,在课堂作业布置上可以充分利用时事视频资源。比如讲雾霾现象,可以让学生观看有关视频,然后分析所涉及的关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哲学的问题,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等,通过学生课下作业的完成,然后下一节课程的时候让学生积极讨论。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对视频的观看和分析,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记忆和运用。布置分析现在房价问题的课后作业,运用已学的经济知识进行分析,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关于我国房价变动的视频,研究我国的房价问题以及房价问题背后的政治常识。还可以在课堂讨论的时候积极运用时事视频,教授学生对某一政治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如联系的观点,学生可以搜集关于联系的视频,从搜索的内容也能看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认识这个世界上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要用联系的眼光全面看待问题。

最后,可以使用视频资源进行课堂小结。通过一些小的时事视频进行教学总结,在学生相对不能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也能够吸引学生目光,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3]。

5 结语

总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在通过建立时事视频数据库,打造动态高效的高中政治课堂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的配合,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下进行学习,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政治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