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时政热点论文

时政热点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25 13:28:58

时政热点论文

时政热点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热点信息的传播越来越迅速,在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与重要的影响。在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也在深入展开。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是素质教育理念下培养高校学生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将社会热点问题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受到各高校的广泛关注。

1社会热点问题概述

(1)社会热点问题的涵义。社会热点问题指的是当下发生的、引起人们大范围關注的话题。社会热点问题范围很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体、外交等各个方面。只要是在社会上引起了重大反响的,无论是国内事件还是国外事件,无论是群体事件还是个体事件,都可以称之为热点问题。

(2)社会热点问题的特征。首先,社会热点问题最突出也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具有大众性。热点问题之所以能成为热点,就是因为它为众人所熟知并受到大范围的讨论。其次,热点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覆盖面大,传播渠道多种多样,包括电视、手机、报纸等。另外,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时代性。社会热点问题所涉及的,都是某个特定时期内能够引起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事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因此,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时代性。

2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

(1)灌输式教学。在当今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中,普遍以辅导员或者思政老师教授思想政治课为主。这种课堂,往往是以老师为主导,直接为学生灌输主流思想,而大多数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中。这种单方面灌输、缺乏互动的教育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足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思政教学效果。

(2)掩盖式教学。在日常的管理和教学中,很多高校对于负面的新闻、重大事件都采取掩盖式的方法,把学生同社会上的负面消息隔绝开来。这种教育方式看似是对学生的保护,事实上对于思政教育的开展和学生三观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真正的思政教育,是要让学生了解事实、探究真相,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分析与思考,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否则只会让学生永远处于被动之中,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造成思政教育的失败。

(3)理论式教学。在很多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只注重理论教学,一味照本宣科,不注重与时事和热点的结合。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过于僵化死板,不适合于思政教育,另一方面也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破坏了学习效果。同时,只专注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也是高校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践课程的缺乏,导致思政教学一直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这样的教学是不成功的。

3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早已不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利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思政教学,本身就是在教育方法上的创新,因此更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思政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入热点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将课堂交到学生手上。例如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讨论过后自由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了课堂,而且缓解了思政课的乏味,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开创平台,扩大学生参与度。各高校应创建自己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拓宽获取社会热点的渠道,避免掩盖式教学。在校园网站里,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事实热点讨论平台,方便学生对社会热点的获取,也方便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活动。

(3)增加实践活动。在当前的高校思政教学环境下,大部分学校仍然采用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缺少对学生的实践性锻炼。学校应该创新教学思路,拓宽教学渠道,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去接触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加深对社会热点的理解。

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做好指导工作,针对相关现象对学生进行点拨,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领悟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才能使学生真正在思政教育中受益。

时政热点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59-02

时政热点是国家最新的政治变化关注点,是热点中的重点难点,也是当代高职大学生关注的重中之重。《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1]在高职院校概论教学中,与时俱进地掌握时政热点重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探究时政热点的运用价值已是当今时代概论课教学研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时政热点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的问题现状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各类新事件新问题此起彼伏,精彩纷呈。适应形势的政令措施即时事政治必然成为人们重视的焦点问题。概论课教学援引时政热点能有效地弥补教材滞后性的缺陷。现今,由于课程内容较多,课时有限,“填鸭式”“赶集式”的传统教学仍然是概论课教学的主流,为此传统教学所遇的问题也不可避免,譬如,为让学生待在课堂多是依靠点名去解决;一些同学即便来了,并非是在认真听课,而是两耳不闻课堂事,一心只顾刷手机;课堂上当低头族或干其他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隐形逃课”现象那更是屡见不鲜了。如何适应当前新形势,充分利用时政热点,改变传统教学带来的挑战是每位师生心照不宣的难以改变的难题。

目前,尽管教材不断地改版更新,其时效性明显不足,但时政热点也终归不能取代教材。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何尝不是好事儿,但是耗时费力非一人之能所为。即便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很大一部分高职生一致认为这些内容与其职业技能的提高没有多大关系,对将来就业创业无用。正如“任何个人如果不是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对高职大学生的这一功利性的学习态度,必须适时引导他们认识学习概论课的意义何在。

概论课教学改革由来已久,相关中央文件要求“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3]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做到“三贴近”其实早已成为概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但创新方式多是“新瓶装旧酒”。究其原因,课程教学内容、热点素材、教学方法和学生实际等并不能有效地结合起来,仍存在“各唱一台戏”顾此失彼的现象。譬如,时政热点虽被引用但多因引导不当黯然失色;虽有主动讨论评价过时政热点,但对学生们来说仍然是过眼云烟;所选时政热点虽为学生们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但往往忽略教材权威理论,冲淡了教学主题。怎样对思想敏锐、鉴别能力不强的高职大学生来进行合理引导,怎样使时政热点与教学理论相得益彰,从根本上去做到让学生们真心喜欢依然是一道难以解决的难题。

二、时政热点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的价值意义

概论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概论课理论必须与时政热点相统一。时政热点是经济社会阶段性特征的具体体现,其固有的新闻特性往往能激发学生主动去了解政治现象、认识现实世界。时政热点与国际国内联系紧密、影响深远,受社会关注程度高,有的是特定时期的成果展现,有的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反映。比如,各地各类的考试考核或演讲比赛等,多以重大时政热点、社会热点和地区热点为素材考查学生思维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归纳演绎能力等。

高职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专业实用性强,与经济社会现实关系紧密,对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新变化尤为敏感,关注、讨论时政热点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洞悉研究时政热点是把握时代脉搏的关键依据,也是把握高职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了解高职生的思想特征和现实需要。概论课教学充分利用热点材料开展教学,不仅能充实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这正是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改革的需要。

三、时政热点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的原则方法

鲜活的时政热点与概论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整合融合、集成一体等,这是概论课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但如果理论性、抽象性、系统性概论课教学内容一旦与现实性、具体性、分散性的时政热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效果就必然会大放异彩。

1.搜集热点,多措并举。在信息化时代下,时政热点传播非常及时,时间持续长、涉及范围广、被关注度高、内容较复杂、影响比较大,同一热点可能涉及到多个知识点,同一知识点也可能涉及到多个热点。例如:我国的养老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以及问题、南海问题等,国际上的中东问题、乌克兰问题、伊朗核问题等。诸如此类热点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去关注,要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素材,要确保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不仅仅是搜集素材,更重要是搜集相关的评论。如,权威社论、草根吐槽都有一定的积累,力争能映射到我们教材上每一个知识点上。

在搜集热点素材方面,要全面,要具体,要深刻,要有针对性。凭借书本、报刊、电视、收音机、无线网络、有线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搜集;也要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访谈、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去获取;还要发挥集体智慧,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师师合作对时政热点的评论进行归类与整理,对不同的热点,对同一热点的不同方面进行搜集的同时,应目的明确地对各种评论与观点达成共识,进行逻辑化梳理。

2.立足实际,科学设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育对象,也是搞好教学的最大实际。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的目标要求要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要符合高职大学生的实际,要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去培养高职大学生学会用教材理论去分析时政热点的能力。在概论课教学设计中应尽可能多地考虑到高职大学生课堂参与性,应从高职大学生心理特征、诉求愿望、学习基础的实际出发着重考虑他们的顾虑关切。概论教学设计除了应考虑时政热点材料怎样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教材内容外,还应考虑到教学任务完成、热点材料选择和呈现方式。分析热点材料时可能遇到的难以解答的问题,设计分析热点问题时要遵循教学目标要求,遵循教学教育规律,遵循学生实际。总之,理论如何转化为分析时政热点问题的答案,倾听笔录如何转化为学生的思考与探究都应该出现在概论课的设计中。

教材是教师授课根本依据,不管课堂教学形式怎样变化,都不能脱离教材内容,都不能离开我们的教学任务,这正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立足实际就得立足教材,立足教材就得吃透教材,吃透教材就得大力下苦功夫熟读研究教材,梳理教材知识要点脉络,厘清教学中的重难点。科学全面地建构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达到分析和处理教材有举重若轻的水平。因为这是基础,这是前提,这是举一反三的需要。概论课教材理论难度大,理论要点多,如没有做到教材的知识点烂熟于心,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没有内化于大脑,就很难主动发现热点,消化热点,运用热点,更不易将教材与热点有机整合。

3.灵活多样,合理引导。课堂形式灵活多样,不断地追求教学效果,可以说是每门课程的努力方向。概论课呈现时政热点时可采取分发文字材料供阅读,可用生动语言做形象描述、可模拟场景予以演示,可用多媒体展现相关的视频、音频、图像等。此外,还可以直接竞选出新闻播音员进行专门播报,或者让每个合作学习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定时汇报。同时,允许鼓励学生对呈现的时政热点进行点评,教师对其进行点拨引导。一言以蔽之,概论课教师要以动员学生收集、展现、分析时政热点为主要抓手,达到既能理解理论又能破解热点难点的目的。

概论教师在回答时政热点等相关问题时,通过多种方式消除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畏难情绪,以便更好地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比如,以问题为导向,逻辑论证、恰当点评,使用具体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澄清学生心中的疑惑和所遇的现实问题,让其更好地消化时政热点和教材理论,以此坚定他们马列主义立场。概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平等对待每个高职学生,尊重他们思想言论、人格情感、个性特点甚至一些突发奇想,对主动积极地参与时政热点的搜集整理、评论表达、情感倾诉的学生都应该给予肯定鼓励,量化考核。总之,概论课教师要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鼓励他们养成课后搜集热点的习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时政热点论文例3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同时,李长春同志还指出:“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期望相比,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李长春同志的讲话对广大高校思政工作者是巨大的鼓舞,更是有力的鞭策。要将中央强调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必须弄清楚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需要弄清楚大学生对思想理论热点问题是否关心、通过哪些渠道关心时事与政治、具体关心什么内容、关心程度如何。搞清楚这些问题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基于上述认识,我参考《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等权威理论书籍,结合时事设计了《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问题调查表》,在浙江师范大学全体本科生中随机发放,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500份,回收466份,回收率93.2G。

一、调查结果分析

1.课堂传播思想理论、政策路线的功能有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466位同学中119人平时通过电视关注时事;276人通过网络关注新闻时事;39人通过报纸杂志关注时事;30人通过与他人聊天的方式获得新闻时事方面的知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有2人通过课堂获得新闻时事方面的相关知识。对数据的分析可清楚地看到网络已取代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成为大学生关注时事、关心理论路线的最重要途径。不过,在网络普及化的今天,电视、报纸杂志仍扮演着传播新闻、报导世界的重要作用,有158人通过它们了解时事。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仅有2人通过课堂了解新闻与时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课堂未能与现实世界很好地接轨,课堂教育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2.大学生主动关心时事的意识不强。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平时有意识主动关注时事热点问题的同学为128人,占被试者的27.5%;无意识关心时事热点问题的为78人,所占比例为16.7%;被动、偶尔关注时事的有260人,所占比例约为55.8%。调查问卷中的另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关注时事、理论热点问题是否有意义”,填“是”的为240人,占被试者的51.5%;回答“不知道”的为104人,回答“没有”的为122人,所占比例分别为22.2%和26.2%。通过对两组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同学主动关心时事、理论热点的意识不强,对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热点事件缺乏主动了解的意识,时事知识、理论知识相对匮乏。

3.大学生对思想理论热点问题的了解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关注的新闻分类中文体类新闻排第一位,其次是经济类和政治类新闻。依据《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中提到的理论热点问题编制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科学发展观”了解的同学为88人,所占比例为18.8%;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了解的为90人,所占比例为19.3%;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所了解的为121人,所占比例为25.9%;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了解的为76人,所占比例为16.3%。与大学生对理论热点了解掌握程度较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326名同学表示会积极关注“世界杯”足球赛,所占比例为69.9%。

二、教育对策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主动关心时事、理论热点问题意识不强,对理论热点了解、掌握程度不够等问题。这一方面与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有关系,另一方面也给广大高校教育者敲响了警钟。高校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努力提高大学生对思想理论热点问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1.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调查问卷结果令人感到意外的是,466位同学中仅有2人填写通过课堂了解时事与理论热点。这与调查问卷发放的随机性及学生个体差异性有关系,某些学生在上课时可能根本没有认真听课,即使老师提到理论热点方面的知识这部分学生也不知道。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暴露出现今大学课堂教育存在的不足,在大学教育日渐专业化、职业化的同时如何保证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具备“一专多能”的实力,是高校教育者要思考的永恒主题。大学教育应该是博雅教育,所谓博就是知识面的广博,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能只顾埋头学习专业知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当充分发挥高校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与政策课”等多种课程平台加强理论热点问题、时事政治问题的分析与讲解,同时其他课程的教师也应当在课程中注重理论与当前实际的结合,培养大学生主动关心时事、关心理论热点的意识,从而充分发挥课堂教育在高校博雅教育中主阵地的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先锋带头作用。

时政热点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Perfect Fusion of Hot Social Issues and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U Wei

(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31)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impact of social hot issues on people's lives has been growing. College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the hot social issues, which will inevitably bring some challeng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cial hot issues with the perfect fu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void adversely affecting college hot social issues and promote the use of social hot issu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serious problem. To this en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ot social issues, and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hot issu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inally summarizes the three effective ways to integrate hot social issues and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ocial hot issue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1 社会热点问题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社会热点问题指的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在社会上发生的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与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哪一个领域内发生的引起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的事件,都可能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鲜明的时代性,任何时代都具有相应的时代特点,社会热点问题正是基于这些时代特点而生,并相对地反映了当时的国情;(2)大众性,社会热点问题就是那些能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与问题,也因此而为人们所熟知并广泛地参与其中;(3)动态性,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更替,不同时代或者同一个时代的不同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人们的需求不同,人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不同,社会热点问题也就不同;(4)典型性,社会热点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就在于其能够典型地反映出社会的亟需解决的矛盾,反映人们最迫切的需要;(5)复杂性,社会热点问题所涉及的领域较多,产生的原因较多,往往由很多矛盾交织而成,因而解决方法往往也具有复合性。

2 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相融合的意义

2.1 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人们也或多或少地通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来跟上时代的步伐,提升自我认识。然而,大学生们缺少一定的辨别能力,在如此庞大的信息量面前,很容易被某些不客观地言论所左右,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获取有用的信息。对此,高校应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即时为学生们作出正确的引导,帮助大学生们正确地看待社会热点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的领域广,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当然可以上升到对社会意识形态、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或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上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来进行高校思政教育,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十分有利。

3 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3.1 改革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

改革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是将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重要途径。首先,高校应当考虑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采取引导式教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一直受到大众的诟病,高校通过结合社会实时热点,不仅可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使其积极加入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客观解析,引导同学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热点背后的基础理论和思想。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学生们的课外时间,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相应的讨论会,或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这样,思政教育被延伸到课堂,同学们通过讨论可以有进一步的思考,毕竟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专家学者独到的讲解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其背后的理论思想。

3.2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所有大学生必须参加的,也有很多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然而还是有不少学校的学生,只是走一下形式,当作是完成任务,而没有真正落实社会实践的任务,实现社会实践的目的。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们对社会实践不感兴趣,甚至认为社会实践本身就是没有太大作用的,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途径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同学们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可以引起其对社会实践的兴趣。此外,高校在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时,应该注重社会的实践的实际效果,提倡大学生们积极参加的同时,还应强调同学们实际动手实践。同时,还应该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让同学们能够真正在亲身实践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

3.3 构建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网络甚为重要。大学生们主要靠网络与同学、好友进行交流沟通,也主要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网络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窗口。因此,透过网络平台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思政教育是一种相当有效的途径,会得到相当多大学生的青睐。一方面,网络十分便利,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查找相应的社会热点的资料,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为上课作准备。另一方面,同学们可以在网络教育平台上相互讨论,也可以与老师互动交流,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进行思政教育。

4 小结

大学生群体普遍对社会热点问题十分关注,社会各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大讨论势必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既可能有积极的,也可能有消极的。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可能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高校应该及时作出反应,建立一定的健全机制,妥善应对。同时,社会热点也可以为大学生们提供独立思考与观察、认识社会的机会,让大学生们学会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深刻理解各种社会热点背后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因而,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十分重要。本文正是基于此,提出三种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途径,然而,要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除了这三种途径外,还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机制,留待日后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时政热点论文例5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通过新的传播途径(如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数字终端(如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等)和传播手段(如即时通讯工具、网络虚拟社区、博客、微信、微博等)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与传统平面媒体相比,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形式、途径和方式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海量的信息、快捷的传播、互动式的表达、多元化的观点、虚拟性的特性,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冲击。就“形势与政策”教学而言,课堂讲什么、怎么讲、如何讲才能有好的效果,是新媒体传播背景下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选取、讲授重点转换以及教师素质提升等角度,分析新媒体传播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影响,探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改革措施。

1 新媒体传播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影响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即通过解读大学生关心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分析形势,解读中央的大政方针,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从而坚定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信心。自1987年教育部在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以来,教师以自己的理论优势、所占有的大量知识信息和丰富历史人文积淀,通过个人教学魅力展示,把握时政动态,传播主流声音,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知识信息的传播具有快捷性、互动性、大众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教师占有知识信息优势的格局被改变,突出表现为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海量信息在第一时间充斥于新媒介,各种的评论和观点五花八门。作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大学生不仅能便捷、快速地获取各种所需信息知识,而且通过新媒体的互动平台发表各种看法,介入对一些重大时政问题的评价和辩论之中,对教师通过阐释所掌握知识信息的主导地位和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突出表现为热点问题的背景信息在网络迅速传播,各种分析评论被新媒体平台广泛散播,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准确把握和解读党和政府的政策,加强对重大热点问题的引导难度加大。

2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目前,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议题设置是以教育部社科司每年编写的两个“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主,各省市高校结合本地省情、民情、校情拓展教学内容,编制教学计划。在教学参考资料方面,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编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考资料》《时事》《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库。教育部社科司提供的教学要点和参考资料为各地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是任何一个资源库都无法比及的。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各种官方和非官方的、真实和虚假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文字、影音和图片资料及信息,在第一时间甚至若干年后都能方便、快捷地查阅。同时,作为一项教学活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从选题到备课、从教学安排到组织实施,往往具有相对滞后性,这给高校“形势与政策”如何选取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提出了挑战。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在围绕相关主题组织教学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2.1坚持舆论引导,确保热点问题分析和政策解读的准确性

“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的在于“准确把握”党和政府的相关会议精神,“深刻领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有效引导”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然而,由于新媒体的快捷传播、网络信息的丰富多样、热点问题的多元评论,大学生不仅能从网络上迅速获取所关注热点问题的知识信息,新媒体的虚拟社区、BBS、博客、微信、QQ群、网络论坛等各种媒介热议的国际国内问题,散播和传递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评论。一些看法与党和政府的声音不尽一致,甚至充斥着发泄对现状和政策不满的别有用心的炒作和煽动性言论,这些非主流的、错误的观点往往能先入为主地影响大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判断和看法。这就要求主讲教师应全面领会中央的精神,准确把握事件的性质和党的政策,阐述和解读不能夹杂个人的判断和倾向,不能受网络观点和舆论左右,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和兴趣,确保原汁原味地传递党和政府对热点问题的声音。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关注新媒体上的各种舆论和观点,掌握网络舆情动向,并在授课过程中进行重点分析和评议,以确保引导的有效性。那种对新媒体上的各种观点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课堂讲授上自说自话,无视其他的做法,既不能有的放矢、达到排疑解惑的效果,也很难做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目的。

2.2 调整讲授重心,重视重大事件的背景解读和政策形成过程的分析

海量知识信息通过新媒体在第一时间的迅速传播,使“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和重心必须有相应转变,才能满足高校学生对重大热点问题的多样化需求。换言之,高校学生对关注的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的知识信息大多已通过新媒体获得,教师占有知识信息的主导地位没有了,学生对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兴趣点转向事件的背景和政策形成过程的关注。这就使教育的重心不得不从叙述和解读文本信息转向对国际国内重大热点问题背景、产生原因、政策考虑的分析和对各种非主流观点的述评和引导上来。教学既要叙述文本知识信息又要解释重大热点问题的相关背景;既要解析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又要分析政策背后的战略考虑、既要传播主流声音又要批驳各种错误认识。通过不断增加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来满足大学生寻求了解对重大热点问题背后的逻辑联系的愿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问题能力,以达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的教学目的。

2.3 强调政治性和政策性,着力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政治性和政策性极强的课程。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资讯和观点的和使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新媒体空间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交流,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的特点。新媒体空间交流对重大问题的看法容易摆脱道德和责任的约束,导致一些非理性和极端的观点得以渗透和传播,这就给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时政热点发生在当下,各种评论和观点充斥在新媒体中,要求教师对重大热点事件的解读、分析和引导,既重视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更要分析和批驳各种错误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政策理论水平,以确保分析解读的准确性,提高对新媒体空间各种舆论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视野。热点问题议题广泛,领域各异,既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议题,也牵涉国际国内局势走向,热点议题往往超出了教师的学科领域和驾驭能力之外,需要教师及时补充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而对相关领域不熟必然导致分析问题避重就轻甚至误读,削弱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的有效性。

3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措施

新媒体在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只有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改进教学方式,占领新媒体阵地,提升应变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3.1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网络平台和虚拟互动网络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式,如形势报告会、专题教学等涉及的议题有限,覆盖面窄。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配合校园数字化建设,各高校应适时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网站,重视网络平台建设。即从组织领导、经费支持、网站维护、内容更新、疑难问题解答等方面细化管理规定;从利益分配、任务落实、责任追究等方面引导教师关心网络平台的建设;从考试改革、学分设置、成绩评定等方面吸引学生参与网络平台的交流和互动。构建虚拟化的“形势与政策”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关键是丰富网站的资料信息和搭建实时互动的交流平台。来源渠道可靠和丰富充实的信息资料,不仅为学生关心重大时政热点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权威信息,而且能有效避免虚假信息对学生的误导;而网络实时互动平台既能满足大学生热衷于新媒体交流的潮流,也避免“形势与政策”形势报告会和专题教学课堂容量大,缺少互动交流的缺失。

3.2 建立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轮训力度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主要是兼职的政工干部、临时外聘的专家学者或政府负责人,也有部分专职的思政课教师。由于“形势与政策”教学动态性强,备课任务重,难度较大,兼职政工干部各有主业,教学热情不足,部分高校甚至将新近毕业的学生工作干部作为教学主力,临时性和随意性的教师队伍既导致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和结构性缺失,也难于管理和要求,由于对新媒体舆论走向关注不多,教学的引导性不足,实效性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改变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各部门多头交叉管理、但只抓不管的状况,成立专门教研机构,建立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其次是加大对专职教师的培训和轮训力度,一方面培训教师对重大热点问题的全面把握和对中央政策的深刻领悟能力;另一方面要培训教师对新媒体的运用和掌握能力,特别是对涉及热点时政问题舆论的分析和引导能力,以提升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

3.3 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发挥网络舆论引导和正面教育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其让媒体和网络舆论对重大时政热点问题随意揣测,不如主动发声引导,这种引导既要重视线下的课堂教学活动,更要重视线上的教育引导。高校因应鼓励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教师建立个人网站,博客、播客和微信平台,搭建与大学生的虚拟空间交流方式,以平等的身份、民主的方式,及时传播关于重大热点时政问题的评论,与学生平等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注重批驳新媒体上各种错误观点,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言论。同时,要通过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设置相关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运用网络实时教学交流工具,通过理论灌输和沟通交流相结合,引导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时政热点论文例6

关注时政热点,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政治学科的主要价值。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题考察社会热点的趋势比较明显,在新课程中也要求政治教学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和贴近学生。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运用时政热点进行教学,显得极为重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高中政治学科的理论性较强,政治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失去兴趣。而高中政治教师利用新的时政材料替代过去老旧的政治案例,可增强政治学科的时代感,并激发学生的新鲜感,进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高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其所学的课程较多,因此,学生无法顾及课外知识,进而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不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进而不利于学生升学深造。文综考试考纲要求我们在政治教学中把基本理论与时政热点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分析重大理论与热点问题能力。因此,高中政治教师有义务将生活中的时政热点融入教学中,并将其与学生的成长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理解、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走出书本和课堂,关注国际或国内大事件,关注民生。时政热点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内容,把时政热点引入课堂,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也能向学生传递最新的时政信息。同时将时政热点融入政治教学中,能让学生在分析时政材料的过程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及方法,观察和辨别社会现象,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时政热点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选择贴近实际的时政热点

教师在时政热点的选择上,需坚持“三贴近”:一是需贴近教材的实际: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范本,也是高考政治命题的根本,因此,需确保时事政治的内容与教材契合,且不会脱离教材。如在“市场交易原则”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两个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可结合“70后猪蹄”“80后鸡翅”等“僵尸肉”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运用时政材料理解和分析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二是贴近时代实际:在选择时政材料的过程中,教师需注重时政热点的时代性和典型性,并能在千变万化的国内外事件中选出新颖的热点话题,还能及时引导学生对时政热点进行理解、分析,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如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可应用多媒体,播放国母外交中所穿的民族服装图片,让学生能通过理解中华民族服饰精神,领悟中华民族的本质精神,进而引发爱国情感,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三是贴近学生实际:教师选择的时政热点还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从而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在“宏观调控”的讲解中,教师可融合国家降低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方式以扩大内需、采取家电下乡的方式开拓农村市场、补贴种粮农民等时政热点进行讲解。

(二)运用时政热点的方法需多样化

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时政热点的方法需多种多样,并与课程的实际、学生特点相结合,灵活选择合适的时政教育途径。一是新课导入,以时政热点为主。教师在政治课堂之初,将时政热点材料导入新课程,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政治课堂的感染力。同时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将时政热点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表现出来,更能增强时政热点的存在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导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不但可以向学生播放双汇火腿“C肉精”事件的视频,而且可向学生展示网上“僵尸肉”事件的图片,让学生明白“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是鼓励学生讨论时事,营造对话氛围。鼓励学生讨论时事不仅是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目的。具体来说,教师要根据相关时政热点案例设置讨论环节,引入讨论法。时政热点案例的选择要有与本科教学内容有一致的针对性,讨论的问题要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出发,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时政时务就在身边,并具备时代性与前瞻性。在问题的设置上,难易程度要适中。要根据高中生现阶段身心发展及认知的规律合理的设置讨论题目,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多面向思维,开阔学生眼界,锻炼学生理解力、分析力与综合能力。例如,在讲授税收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结合当前个税改革或增收房产税这一热点问题设置讨论,如设置“这是否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基本职能?”“个税改革起征点的调整对个人收入有哪些影响?”“增收房产税对当前楼市的影响?”等问题,通过学生的热切讨论,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税收对国民经济的杠杆作用,充分体现了国家具有宏观调控的基本职能和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等一系列影响。

三是课后布置时政任务,促使学生主动点评时政热点。教师可在课后向学生布置1―2个时政任务,让学生主动了解时政热点,并通过查阅相关的时政资料,自写一份时政事件点评;教师也可分组指定时政热点话题,让学生的小组的形式课后相互讨论、点评,再写一份点评稿。以上两种形式均可提升学生关心时政的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是开展时政知识竞赛,教师可组织学生在业余时间开展时政知识竞赛,把定期内的新闻知识或时政热点改编为竞赛题目,题型包括互选题、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等,并对得分较高者予以一定的奖励。通过此种方式,可增强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程度,开拓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学习素养。如教师可围绕问题、雾霾天气、食品安全、社会诚信、乞丐富翁等热点话题设置问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给出答案,并不要求答案的惟一性,只要契合政治知识点,符合实际者,皆可得分,以此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三)走出时政热点教育的误区

教师在进行时政热点教育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将时政热点当作故事来讲,在讲解时政热点的过程中,不但要分析事件的因果,而且需联系政治知识点,以增加时政热点的价值;二是在点评时政热点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过于主观或片面,在点评的过程中,还需结合课本知识,探讨此事件的本质,以此获取最佳的课堂效果;在时政热点点评的过程中,也需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和鼓励学生结合政治知识参与时政热点讨论中,帮助学生在点评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三是选择时政热点时,教师需避免选择有负面影响的时政内容,多给学生讲授积极向上的时政话题。高中生的社会阅历不足,其思想也不成熟,因此,看待问题比较主观、片面。因此,在政治课堂中向学生传播正面、积极向上的时政观点,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时政热点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佳方式之一,其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眼界,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运用时政热点为高中政治课堂服务,已经成为高中政治教师比较关注的教学手段。教师运用时政热点为高中政治教学服务,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进而为社会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时政热点论文例7

[作者简介]孙悦(1983- ),女,天津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常玉华(1972- ),女,河北乐亭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学部部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天津 30035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项项目“关于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SZK2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21-03

当今时代信息爆炸,各种信息鱼龙混杂,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具有分析问题能力薄弱、易受外界影响、学习主动性差等特点,更容易受到无用甚至错误信息的影响。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时事政策毫不关心或受媒体影响对时政消息形成错误的评价与观点,片面偏激情绪严重。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需要适时更新,需要寻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寻找到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手段,将时事政策教育引入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通过研究成果转化成为丰富课堂内容,完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了以下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高职院校时事政策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二)调查问卷法

对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海运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职院校的500名大一、大二学生发放学生版调查问卷,对其关于时事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其任课教师在思政课堂上所讲授的时事政策教育情况进行调研,调查问卷使用专业软件统计,对高职院校时事政策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上述500名学生的16名思想政治课任课教师发放教师版调查问卷,对其在课堂上是否和如何讲授时事政策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高职院校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现状资料。其中学生问卷回收率为99.2%,有效率为100%,教师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二、结果与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自觉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在被访的教师中男教师4人,女教师12人。其中,30~49岁的12人,小于30岁和大于50岁的均为2人。选择关注和比较关注的分别有6人,仅有4人认为学生不关注时事政策。在教师眼中大学生时事热点关注度依次递减是体育(81.25%)、文化(68.75%)、娱乐八卦(62.5%)、经济(43.75%)、动漫游戏(37.5%)、政治(37.5%)、社会(6.25%),仅有1人选择“都不关心”选项。所有被访教师都有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热点的经历,其中12人选择“经常讲”,选择“每次上课都讲”和“偶尔讲过”的均为2人,没有教师从未在课堂上讲过。从调查结果可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关心时事政策热点,但是他们的关注点主要为体育和娱乐八卦等,而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政新闻漠不关心,因此思政课程任课教师自发地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进行时事政策教育。

(二)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教学过程的手段纷繁不一

由于每位被访教师都有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热点的经历,所以被访者全部回答了关于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手段的相关问题。对于多选题“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的时事热点消息内容”一题,15位教师选择了“时事热点问题综述”,12位教师选择“最新政治经济新闻”,9人选择体育娱乐消息,仅有4位教师选择了“政策理论”。在回答“讲解时事热点内容的时间段”时,10位教师选择“结合教材,穿插于课程中间”,6位教师选择“课程开始预留时间讲解”,没有被访者选择在课程结尾剩余时间讲解。在涉及“讲解时事热点内容的形式”这一多选题时,12位教师选择“教师自己讲解”,8位教师为“同学讲解,随后教师点评”,3位教师选择“请同学提前准备新闻内容”。而对于是否利用PPT等多媒体手段这一问题时,11位教师的答案为“结合PPT、视频等材料”,仅有2位教师选择“单纯讲述”。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任课教师在实践中尝试了多种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方法,现行比较普遍的形式是利用PPT、视频等材料由教师自己进行时事热点问题综述讲解,但是这种方法是否能够起到预想的作用,是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尚不得而知。

(三)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普遍认为应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但现实困难较多

对于“讲解时事政策热点内容的效果”一题,被访者普遍认为很有帮助,其中9位教师认为“对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很有帮助”,7位教师选择“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了解时事热点新闻”,说明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程课堂教学是被教师所普遍认同的,取得的效果具有积极影响。虽然所有被访者都认为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热点,但在回答“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开展时事政策教育面临何种困难”这一问题时,选择最多的答案为“课程安排不允许”(13人),其他依次为“教师自身水平有限”(8人)、“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3人)和“政策性问题把握不准确”(2人),还有的被访者给出“受授课内容限制”和“插入内容与课程相关性差”等答案。说明现行的思想政治课程安排并没有为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提供有利条件,课堂教学内容较为紧凑,没有预留时间提供给时事政策教育。另一方面,在主观上,由于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加之教师本身对时事政策理解或多或少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也为将时事政策内容引入思政课堂教学带来了严重影响。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从而阻碍了时事政策教育有效融入思政教学过程。

(四)高职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信息内容和来源较为集中

在被访的学生当中,44.4%来自大一,55.6%来自大二,其中35.2%的被访者为男生,64.8%为女生。被访学生中平常最为关注的时事热点消息是娱乐八卦(71%),其他依次是文化(53.6%)、经济(46.2%)、政治(43.8%)、体育(37.8%)、游戏动漫(22.4%),还有1.6%的学生表示“都不关心”。被访学生中将“网络微博”作为获得“时事热点信息的主要来源”的占84.2%,其他来源依次为“电视电台”(65.4%)、“报纸杂志”(41.8%)、“口口相传”(23.2%),仅有20%的被访者的信息来源为课堂教学。对于调研问卷中发放时(2012年10月)最新的时事政策热点新闻被访学生知晓程度最高的是“中日就问题发生争端”(98.6%),将近百分之百,了解“中共十将于11月8日举行”的为57%,知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为54.8%,知晓“中国经济2012年第三季度发展趋稳”的仅为5.8%。调查结果说明,高职院校学生日常关心的热点诚如教师所了解的那样,并不是经济政治社会类的内容,他们的关注焦点主要在娱乐八卦等方面,主要业余生活沉迷于网络,精神生活较为空虚。同时,由于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多为网络,加之对中日争端等热点敏感问题尤为关注,更容易被网络煽动言论所误导,形成偏激错误认识。因此,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堂这一重要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思政课程任课教师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五)高职院校学生较为接受目前的时事政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形式,但学生的参与度和融入感较差

从被访学生角度看,99%的学生在课堂上听过教师讲授的时事热点,其中11.4%的学生所在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每次上课都讲”时事政策热点新闻,53.4%的教师“经常讲”,32.2%的教师“偶尔讲过”。除了1%的学生选择由于选择教师从未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过时事热点,而没有参与“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讲授时事政策热点的形式”相关问题的调研,其余学生均回答了关于此项内容的调查问题。其中,关于教师讲授的时事政策热点内容,被访学生中72.32%选择“时事热点问题综述”,与被访教师对同样的问题选择相一致。59.79%的学生选择“政策理论”,49.19%的学生选择“最新政治经济新闻”,并有8.88%的学生选择“体育娱乐消息”,后面三个选择与教师的答案有些出入。在讲授时间的问题上,被访者中81.82%选择“结合教材,穿插于与课程中间”,12.73%选择“课程开始预留时间讲解”,与被访教师的答案基本一致,但有5.45%的学生选择“课程结尾剩余时间讲解”,这与被访教师选择相冲突,教师中没有任何人选择这个选项。对于授课形式,52.32%的被访学生选择“教师自己讲解”,选择“同学讲解,随后教师点评”和“请同学提前准备新闻内容”的分别占28.89%和20.4%。授课手段方面,选择“结合PPT和视频等材料”的学生占74.34%,选择“单纯讲述”的占4.65%。关于授课的形式和手段,学生与教师的选择完全一致。对于授课效果,64.85%的被访学生选择“能够帮助较好地了解时事热点”,29.09%选择“对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很有帮助”,与教师的选择顺序相颠倒,同时还分别有4.65%和1.41%的学生选择“帮助不大”和“毫无作用”。根据被访学生选择的授课内容、时间和效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但仍有少部分学生不了解授课的内容、时间,不认可授课效果。也进一步可以反映出,目前教师所尝试的主要由教师自己讲解时政热点的方法遇到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和授课效果有限等问题。

(六)高职学生普遍希望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新闻

在被访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希望”(68.6%)或“比较希望”(29.4%)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事政策热点,两项合计占被访总数的98%,仅有2%的学生选择“无所谓”选项。在“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事政策热点新闻”方面,与学生日常关心的内容大为不同,位列学生关注的前三位分别是“政治”(83.6%)、“文化”(77.4%)和“经济”(73.2%),学生日常关注第一位的“娱乐八卦”仅排在第四位,所占比例为34.4%,随后依次为“体育”“游戏动漫”和“时尚”等其他类,分别占比24.8%、16.6%和0.8%。这说明,虽然学生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时事政策热点新闻了解程度不高,但是他们非常渴望了解这些内容,需要有人给他们传递正确的信息。在回答“希望教师以何种形式讲解时事政策热点”问题时,85%的被访者选择“结合PPT、视频等材料”,相对地仅有3.8%的被访者选择“单纯讲解”,可以看出学生更倾向于接受视听多方面接收信息的多媒体授课方式,不喜欢较为枯燥的单纯讲解模式。对于“由谁来讲解时事政策”这一问题,是选择“教师自己讲解”“预留时间让同学提前准备新闻内容”还是“同学讲解,随后教师点评”,被访者的想法分歧较大,三个选项分别有39.6%、42%和35.8%的支持率,基本不相上下,说明各种方法各有千秋,需要实践来检验哪种方式更适合。

三、结论与建议

(一)将时事政策教育固定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无论是思想政治课程授课教师已经进行的课堂教学实践,还是高职学生表现出对时事政策教育的迫切需要,都要求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使之形成一个整体。与此同时,只有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进行时事政策教育,才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成果的不断出现,如十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这些都应该在第一时间成为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教材修订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再经过印刷、发行等过程,导致思想政治课程课本具有滞后性, 因此,这些最新的时事政策本质上就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一部分,需要固定成为教学内容。

(二)探索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科学融入手段

高职院校学生整体来说具有课堂活跃程度低、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较为欠缺和自卑等特点,思政课教师单纯讲解不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虽然学生通常表现得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但其实只要找准他们的兴趣点,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思政课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90后”学生表现欲望强烈、接触新鲜事物能力强等特点,尝试在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时,将班上学生分成小组,每堂课开始预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讲解其提前准备的新闻内容,并在学生讲解结束后进行点评和分析。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知识,展示自我,锻炼其搜集信息、调查研究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选取的热点新闻,了解他们的关注点,通过教师点评,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面认识各种社会现象,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新闻展现形式方面,鼓励以视频、PPT等多媒体手段为主,其中视频的教学效果最为显著。由于学生们日常较少关注时政新闻热点,了解渠道也非常单一,除了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学生宿舍会装有电视机,并会定期播放《新闻联播》等新闻内容以外,学生们很少能通过正面渠道够接触到时事热点新闻。因此,能让他们直观看到新闻事件报道,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视频可以从优酷等视频播放网站上下载。

(三)打破阻碍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藩篱

虽然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热点新闻已经在思政课教师中形成一定习惯和传统,但是并没有引起理论研究人员和教育主管机构的足够重视,思政课程改革相关配套政策没有制定到位,影响了融入的进程和效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思政课程任课教师关于时事政策教育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同时,组织专家进行课程设计改革论证,为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学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时政热点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171-02

目前我们国家处于社会体制变革时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利益群体和利益关系出现矛盾和冲突,出现了不少社会热点,并通过网络等传媒平台对大学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一、社会热点的理论解读――概念、类型、原因以及特征

所谓社会热点,是指在一段时间与范围内引起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的某一社会现象、新闻人物或事件等问题。[1]

社会热点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现象,十分复杂,可以按照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类型分类:①从规模范围来看,分为宏观热点和微观热点,宏观热点如“股票热”、“买房热”、“旅游热”等社会生活重大问题的热点;微观热点则限于局部地区、局部年龄段或局部行业,如“追星热”、“种植菌类热”等。②从变现形式来看,分为舆论热点和行为热点。国家政策法规、治安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都容易成为舆论热点;而一些行为上的跟风容易造成行为热点,如“考证热”、“考研热”等。③从形成因素来看,有政策引导的热点,如“文凭热”、“考公务员热”;也有自发形成的热点,如“游戏热”、“服饰热”。

社会热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①我国正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时期,新问题、新情况交织复杂;②利益群体与利益关系的多样与冲突;③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思想的碰撞;④我国社会民主程度提高和自主意识的增强。社会民意通道的拓展,从社会心理层面加快了大量社会热点的产生。[2]

作为一种复杂社会现象的社会热点,有着多样的特征:①反应国情的现实性;②带有目的的利益性;③过程长短的时间性;④目标转移的可变性。[3]

二、社会热点的教育意义――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热点事件的关系

身为“80、90后”的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高度敏感,这势必对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带来较大的影响。正确处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热点事件的关系,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1)社会热点事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凝聚和导向作用。凝聚作用体现在重大热点事件或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的凝心聚力。如“5.12”汶川大地震后,不少大学生连夜排队献血,甚至不少大学生赶赴救灾前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还有,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这些重大热点事件中,都看到当代大学生事先士卒、勇于奉献、乐观向上的年轻风采。而这些热点过去后,利用正面的热点事件中提炼总结出来的精神做好教育导向,丰富了高教思政工作者的教育内容和素材。笔者就组织学生开展了“心手相连、共建家园”抗震救灾主题教育活动、“世博精神在我身边”主题交流会,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在应对、处理热点事件中的甄别和分辨能力。[4]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增强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方能不易受到不良社会热点的影响和腐蚀。

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社会热点教育的重要性

(1)社会热点教育属于形势政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加强社会热点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认识问题,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5]

(2)通过社会热点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进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改变陈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实现自身行为的社会化,做出正确的人生规划。

(3)通过社会热点教育,有助于把大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事件联系起来,有效地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从而纠正了以前某些教育中存在的大而空的弊端。

三、社会热点的教育路径――利用社会热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途径与方法建设

1.建设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机制,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

(1)课堂机制。结合社会热点,进行课堂专业理论授课。如笔者在讲授《伦理与生活艺术》课程时,结合“微博救挂卖儿童”、“旭日阳刚组合停唱《春天里》”以及“姚晨与凌潇肃离婚”等社会热点,讲解了有关社会伦理、职业伦理与家庭伦理的理论知识,收到良好反应。

(2)讲座机制。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或者政府、企业人员,围绕最近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讲座交流,能有效帮助学生理清热点的来龙去脉,理清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路,匡清处理问题的态度立场。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就邀请了参加“百家讲坛”的纪连海老师、心理博士张怡筠、著名主持人袁岳等来讲座交流,丰富了大学生文化,陶冶了情操。

(3)社团机制。利用社团这个平台,开展学生自主学习与互动教育。如一些发明创造团队定期组织活动,激发热情、激活思路,培养他们不畏艰难困苦,勇攀高峰的精神,这也与“创新热点”异曲同工。

(4)实践机制。实践有大实践与小实践。大实践主要是指走出课堂、社会考察调研等;小实践则主要是指课堂讨论和观看影视资料等。[6]就笔者实践调研来看,目前小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较为广泛,特别是通过多媒体技术,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理论实践的魅力。如在爱国教育时播放国庆庆典等视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此外,笔者也曾三次带领暑期实践团队赴江西、新疆和安徽从事社会考察和调研,使大学生亲身感受社会变革,亲身感受社会热点,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5)情报机制。舆情是公众对国家各种公共事务或其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及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个性事件所持的意见、观点,以及从他们言行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愿望的总和。构建大学生情报机制,是高效创新政治教育手段、服务大学生成才的具体表现。[7]

2.拓展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创新思政教育平台化

(1)实现高校思政理论课课程内容体系教授相协调、实现理论课教师与思政辅导员相协调、实现热点理论教育与热点实践学习相协调。[8]正是这三种协调有机互动,成为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第一条有效途径。

(2)构建社会热点网络教育教学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研究型学习活动为补充,以课程网站作为教育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热点教育极具渗透力、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在社会热点问题发生时,及时消除该问题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时效性。[9]这也成为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第二条有效途径。

3.探索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思政教育具体化

(1)案例教学法。利用一些案例,把一些社会热点引入课堂,引导大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处理,克服传统思政教育吸引力不足、缺乏实践性的缺点。

(2)形势政策课教育法。利用形势政策课,及时向大学生传递国内外的焦点、热点以及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启迪他们的思考,得到学生积极反馈。

(3)问题研究法。通过布置一些社会调研题目,让大学生深入社会和基层,走进群众,亲身体会社会关注的热点,为思政教育提供新视野、新材料,实现教学相长。[10]

总之,要充分利用社会热点的丰富内涵、多样形式、多种特征,来积极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有效方法,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互动性、实效性、发展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李贵奇.关于社会热点报道的思考[J].记者摇篮,2007,(8).

[2]姚休.社会热点问题初探[J].浙江社会科学,2005,(2).

[3]杨明亨.驾驭社会热点的素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学报,2000,(7).

[4]曹国华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热点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J].教育学术月刊,2010,(3).

[5]黄振宣,唐爱琼.社会热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9,(12)上.

[6]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7]葛晨光.做好大学生舆情引导的意义及高校学生工作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1,(1).

时政热点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2-0049-02 

一、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和意义 

(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实效性 

科学是高校思政教育坚持的标准之一,思政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也是思政教学的关键内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发展。恩格斯曾经说过:“每个时代的思想理论都会有所不同,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形式和内容完全不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展开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来帮助现代社会的人们解决教育中遇到的实质性的问题。很多高校教师认为对思政教育的改革都过于形式化,治标不治本,即便是重新改版和编排的思政教材也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人们只能不断吸收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来充实思政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需要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分析:一是课程理论,二是学生的学习规律,三是教学方法,四是教学理念,五是学生的思维方法。 

(二)思政教育实效性价值 

思想问题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真理性的问题,二是人文修养,三是情感问题,四是潜意识,每一个的思想问题都会包括以上内容。实效性对思政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在传统思政教学理念下,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变化,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教学效率低下。在现代,思政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的制定教学方案,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把思政教学和社会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思政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提高思政教学效率。 

(三)思政教育内容所体现的政治性 

高校思政理论课既体现了政治性,也体现了意识形态性。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事实上的确如此。思政教学内容必须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目前,相关部门对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研究的侧重点是影响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对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研究分析的比较少。如果未设置高校思政教育时效性的评价标准,那很难评定当代高校思政教育是否具有实效性,这样就失去了衡量的意义。国家和教育部门需要合理的设置思政教学实效性的评价标准,这对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很大影响。 

二、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政实效性热点问题教学的引导对策 

(一)发挥思政教学的沟通作用 

课堂是高职教师进行思政热点问题教学的关键渠道,教师必须发挥思政课堂教学的沟通作用。高职思政教育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社会主义理论,三是思想道德修养,四是形式和政策,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二是政治,三是文化,四是社会,五是生态文明,六是历史,七是国防,八是外交,九是党建,十是道德,这些内容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把国内和国际上的热点事件穿插进课堂,并适时的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形式穿插热点问题:一是专题讲课。思政教师要根据思政课程的课时安排,把搜集好的热点问题按照课时穿插进来。教师搜集的热点问题必须是切合实际,而且关注度较高的,教师需要坚定政府部门的立场,综合专业人士的观点,梳理热点内容,并融入自己对热点的见解,紧密联系国内和国际发展形式,分析热点问题形成的原因,找到热点问题产生的根源,解析热点问题的结果。比如:“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钓鱼岛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领土,中国也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但是日本无视中国证据,声称钓鱼岛的归属权属于日本。2016年1月1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必须维护领土主权,而且立场十分明确,钓鱼钓是属于中国的。思政教师可以在课堂内插入“钓鱼岛事件”,分析事件的起源,所体现的思政内容等等,把理论教学和社会实际联系到一起。二是新闻报道。每节思想政治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搜索一些热点新闻,在课堂上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阐述,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学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阐述进行补充说明,比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某个新闻涉及到的知识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思政教学一定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实际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联系社会实际,二是理论联系学生实际,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用,所学和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高职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自行搜索新闻热点,但是高职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高职学生既会接收到网咯信息传递的正能量,也会受网络信息阴暗面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等很有可能出现偏差。针对这一情况,高职教师必须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杜绝网络不良信息,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 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要给出正面回答,既不能逃避,也不能答非所问。 

(二)延伸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必须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多组织一些课堂实践教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有效教学。思政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合理处理教和学之间的关系,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很多高校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师资短缺,二是安全压力,三是课时受限制,五是缺少经费,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和教育部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解决方案。高校思政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实现课堂的延伸:一是让学生搜集材料,课堂讲故事,二是让学生讲解热点新闻事件,三是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群众调查,了解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四是制作课件,这样才能真正把思政教学内容和社会紧密连接在一起。高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校内热点问题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平台内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正面回答,思政教学就不会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而提高思政教学效率。 虽然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必须建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但是高校思政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实践教学上,实践教学也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扩展。 

三、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政实效性热点问题教学的引导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坚定立场 

思政教师在进行热点问题引导时,必须要坚定立场,并强化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学会多方面看待问题,不能偏激,正面分析热点问题,并对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思政教学内容必须和国家政策保持一致,不能偏离国家方针政策。 

(二)引导必须具有针对性 

在思政教学过程中,热点问题引导的时机会对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通常情况下,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学习兴趣较大,如果教师可以把握好热点问题的引入时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会提高教学效率。热点问题一定要和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如果热点问题脱离教学内容,那热点问题的引入就毫无意义。虽然社会层出不清,但不是所有社会问题都是热点问题,教师一定要谨慎的搜集材料。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高校思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实效性热点问题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从高校教师结构可以看出,很多高校不具备专业的思政教师,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高校必须认识到加强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强思政教师培训。教师培训的途径有以下几种:一是派遣思政教师外出参加培训,二是邀请专业讲师来高校举办座谈会,邀请全校教师参加,思政教师可以在座谈会上交流教学经验,分析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高校还要不断引进专业的思政教师,壮大教师队伍。高校还可以在思政教师内部设置奖励机制,把教学成效和教师的绩效连接在一起,对教学成效较好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思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四、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高职是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场所。思政是高职教学的关键内容,思政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适时的引入实效性热点问题,把思政理论教学和社会热点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热点问题的引导必须具有针对性,而且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否则热点问题的引导不仅毫无意义,还会浪费教学时间。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学中,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搜集热点问题,并在课堂上一起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还要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思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并不断引进专业的思政教师,壮大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时政热点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05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036

思想政治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思想品质、道德素养,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任。因此上好初中政治课,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初中政治教材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时事热点是活化的思想政治内容,是政治学科的具体素材,贴近生活、社会,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因此,将时事热点运用到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能够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可以使学生更清晰深刻地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进而规范自己的言行。

一、将时事热点应用到初中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将时事热点应用到初中政治课堂中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以往的初中政治课堂上,教师基本上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再加上政治教材中的内容逻辑性强,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也缺乏学习兴趣。时事热点贴近生活,是近期发生的事件,将其运用到政治课堂中,使教学内容变得有新鲜感,而且学生能结合具体的实例来学习理论知识,实现了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要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投入到了课堂学习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

其次,将时事热点引入政治教学中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政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在教学中融入时事热点,能将知识与能力充分结合,能使学生从社会事件中提高辨别是非、分辨好坏的能力,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社会新闻的关注度,进而促进他们道德素养的提升。此外,在网络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多样,也更便捷,他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新闻、网页、手机新闻等了解更多的社会事件,而且会在观看和浏览新闻事件的过程中逐步增加自己的信息容量,提升信息加工能力,以及与时俱进的意识。

二、时事热点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也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具体的要求,也没有统一的标准,需要教师以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依据,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场景,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利用新鲜的时事热点导入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运用时事热点导入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很多,既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展示新闻图片,还可以是教师的口头叙述,或者是通过收音机播放出来。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工作路线等展示出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以及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增强他们国家主人翁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有效的课堂导入拉开了教学活动的序幕,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时事热点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从社会和生活实际中来认识和学习政治学科,使他们体会学习这门课的作用和乐趣,并使他们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鼓励学生收集时事热点,引导他们关心时事

将时事热点应用到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自己收集和整理最新的社会热点和新闻,还应当鼓励学生动手收集时事政治方面的素材,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也能够将政治课堂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关注一些社会现象、新闻热点,能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而且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搜集的素材,他们在课堂学习中会更加积极主动。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法律护我成长”这一课包括三个小节: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权,授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最近发生的与法律相关的时事热点,上课时,在课堂上举办“新闻演时事讲”,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同时还要求他们要突出法律的核心价值、新闻热点以及焦点。学生在讲述之后,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点评,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内心想法。通过这样的时事新闻的导入,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演说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在收集时事新闻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解了一些法律知识,明白通过诉讼和非诉讼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明白要时时遵纪守法,决不能用违反法律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应该通过法律渠道,去保护自己,以及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进而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心。

三、引导学生对时事热点进行评论

初中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有时候考虑问题不够深刻,或者对某些事件、现象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不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将时事热点引入到初中政治教学中,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政治敏感性,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政治觉悟。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时事热点进行评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加深他们对社会新闻和现象的认知,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提升。比如,教师可以学生按照学号把有价值的新闻剪贴在课室后面的时事专栏上,然后指导学生课外时间进行阅读,并引导他们将时事与思想政治知识点挂钩,运用基本原理、观点分析问题。在政治课上,教师再抽出一定的事件让学生对国内外大事进行评述、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在的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对国家的方针、政策都有了了解,也能够辩证地分析国内外重点、热点时事,从而形成了初步的政治素养。

总而言之,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融入时事热点,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唤醒他们的政治意识,同时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国内外新闻热点、社会焦点有深入而全面的认识,而且学生在发表自己见解和看法的同时,也能逐渐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因此,作为初中政治教师,我们应当把时事热点贯穿到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更具趣味性和时代性。

参考文献:

[1] 范春雷.浅析时事热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 2013(36).

时政热点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41-02

所谓社会热点,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比较受广大群众关注或者欢迎的新闻和信息。大学生生活在校园的“象牙塔”内,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和参与,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来实现的。然而,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诸多社会热点问题错综复杂,涉及面V,解决难度大;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正处在思想走向成熟却并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生活阅历较浅,与社会还存在一定距离,还不能全面、清晰、深入、辩证地观察与思考问题,因此,为了避免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认识产生偏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热点,分析社会热点,在观察社会热点现象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下笔者就在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从建构社会热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机制、建构社会热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讲座机制、建构立足于社会热点的高校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教学机制三个方面探究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路径。

一、建构社会热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机制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社会热点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实现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高校教师应抓住这一主要阵地和主要方式,建构社会热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机制。教师应正确认识社会热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讲述社会热点,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增强解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建构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结合的机制,高校思政教研部可以定期组织理论课研讨会。教师在固定时间,如每一周全体教师集体举办社会热点题材取舍、社会热点和教材结合的教研会、讨论会。在社会热点题材选取之后,教研室教师应展开自主讨论,探讨社会热点和教材有机结合的方式。通过讨论,能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创造性、积极性和积极性。长期的讨论能让教师探索出社会热点和章节巧妙固定结合的模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之创新。毛概邓论课和马哲原理课都可以采取这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选取社会热点上,可以学生专业为标准。如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比较侧重于管理类、经济类、政策类。法律专业的学生,对社会热点关注比较注重刑事案方面。这样,通过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来选取社会热点,将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的“两课”,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两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世界观。在有效建立社会热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课程机制,在高校“两课”中可增加关注与解析社会热点,这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在上课之前,适当导入时事热点只是,教师可以根据时政材料,有的放矢进行讲解。在时事热点讲述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选取社会热点,之后再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各种观点呈现出来,引发学生对观点的交流与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发挥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去分析与关注社会热点。

教师在课堂中讲述社会热点实践案例,应以理论为基础,用理论解释社会现实,以社会现实强化理论。具体教学形式可以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例如,可以让学生亲自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教师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对社会热点形成正确认知。教师也可以举办演讲比赛、时事政治辩论赛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发学生对社会热点的深入思考。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专研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对社会热点实践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上、不盲从的独立判断与见解,保持对事件的独立见解与看法。

教师在引用社会热点案例时,应注意社会热点事件的全面性、真实性、客观性,不能为了教学效果一味隐瞒或者扩大事实材料,这容易令学生滋生抵触情绪,产生事与愿违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学目标应明朗化和清晰化,不应该只是为了解析社会热点去学习热点,也避免教学目标范围过大、过宽。教学重心放在思维方式培养、价值观引导等方面。最后,教师应建立良好的教学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倾听来自学生的各种见解和观点,促进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和解析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建构社会热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相结合的讲座机制

社会热点问题都是长期存在着的,产生原因非常复杂,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为了引导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有一个正确认识,高校可以采用社会热点讲座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正确分析与认识社会热点,达到升华思想的教育目的。

在建构社会热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相结合的讲座机制上,可以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社科部或有关思想政治教研室作为承办单位,不定期邀请有关学者、政府官员、专家,联合举办校级性质的社会热点问题讲座。在社会热点题材的选取上,应侧重于解决常规理论教学中无法解疑的问题,让社会热点讲座变为常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在社会热点讲座内容方面,学者专家应与有关学校承办单位主体合作商量,避免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太多重复或冲突之地方。作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应对本校学生学习情况、知识底子有充分了解,为学者专家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借鉴参考建议。

高校可以把聘请专家学者讲述社会热点当作必需的教学长效机制。可以对聘请专家学者讲述社会热点给予经费援助与支持,可制订相关措施,对每个学期讲座次数、学生参与讲座人数等等都进行明文规定。通过这一方式,把社会热点讲座变为一种学校管理制度,达到社会热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三、建构立足于热点的高校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教学机制

实践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以社会为课堂活动的中心的、“走出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社会活动实践形式上,可以有社会考察、参观方位、社区服务、社会调研等这些形式。

社热点尤其是一些地方性质的社会热点,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社会热点上,有一些涉及学生间接或直接利益关系的,如将来就业选择地点或者学生家乡的社会热点事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热点事件实践活动,引起学生关注。例如,厦门大学的教师,可以厦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范战略方案作为社会热点案例,让厦门大学的学生亲自参与案例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去厦门市规划局,了解有关城市发展规划。又如,一些农村学生非常想知道自己家乡所在的村、镇、县城将来的规划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土地拆迁现象、发展目标等,如果教师以这些选取社会热点案例,无疑可吸引学生兴趣,继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展开。

在选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地方性社会热点上,教师可以积极争取有关政府部门的合作。例如,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农村建设、城市规划所取得的经验,都可以作为一种常态模式,让大学生去参考借鉴学习。

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之结合,可以借用学生社团来开展。学生社团是校园里相当活跃的组织,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社团这个平台,开展社会热点教育。如可以在社团内组织学生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辩论与讨论,并邀请有关政治课教师、学者、专家来参与社团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支持学生社团开展社会热点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社会热点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上,单位应以学生社团为主。在社会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设计、活动策划与组织上,应由学生自主承担行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应在一边做好指导与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去思考,畅所欲言,并进行正确引导,纠正一些比较偏激的观点,引导社团研究性学习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推动社团社会热点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