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创意经济

创意经济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3 11:24:27

创意经济

创意经济例1

“文化”是人类对于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表征;而人们则指称那些依循着时间的脉络延续与传承下来的东西为“传统”。虽然学术界已有诸多对“文化”定义的说法,但仍有必要在此阐述笔者对于文化定义的看法:文化是一群人经由行动所产生并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与互动合作模式,并以此经验为依据所开展出来的各种价值观念和有形与无形的符号系统,也就是说“文化观念”就代表了一个族群的“价值观念”。

文化的存在必须与时代的演变与需求起到互动作用,所以传统必然会因此而有所改变,此现象可称之为“演变中的传统”。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生活要求的变化脚步太快,而具有传统生态的文化社群消化这些新东西的速度太慢,甚至根本来不及消化,所以文化出现了断层。全面的现代性与现代化所揭示的是一种持续变迁的精神,并与过去决裂及对于传统的疏离,传统文化因此失去了现实价值的有用性,缺乏需求性,因此无法与当前的世界强势文化、流行文化相抗衡。尤其是那些曾经属于民俗的、非主流的文化随着生活形态的改变而改变。

文化产业被美国政府认为是娱乐传媒产业的一部分,而所谓的文化产业包含电影、广播、电视、出版和音像制品。将文化或文化遗产作为产品的两个根本矛盾的观点是:一方面,在商业上,文化产品被视为和其他产品相类似的娱乐产品。另一方面,文化产品被视为一种传递价值观、想法和涵义的财富,是一种社会传播的工具,它有利于维持、推广特定社群的文化身份。以上的看法,显然窄化了文化内涵。

姑且不论新文化被如何界定,不容讳言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物质发展与各种思想、行为等多方面“价值观”趋向“全球化”的同时,新的地域文化也不断相应产生。区域性文化的生成、延续与发展不仅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更与人文环境紧密配合。

二、群集形态的文化产业发展现象

基于重新获得重视、创造文化新价值的需求,在全球各地兴起一股文化产业群集化的园区或发展基地形态经营的趋势,试图透过群集的整合力量发扬文化、创造市场,以获取新的文化经济力量。此构想固然美好,却仍存在疑问:群集是否就必然能创造足够力量?文化真能透过群集扩大影响力吗?文化产业如何界定?群集的操作和效益有没有一套准确的事前评估方法?事实上,群集具有创作和商业两种类型功能,就创作而言,群集可发挥彼此砥砺、刺激创作的效果,其作用是相对缓慢的;商业功能则是现今大多数政府和企业的期待,希望透过丰富文化创意内涵来创造经济机会,这个目标讲求的是速效。过往对群集式创作的讨论已经很多,而商业功能文创群集的落实仍众说纷耘、尚在摸索,我们对文化商品化质变和其群集趋势所产生的商业价值应当先予深入探讨。

从商业价值做评估的主要理由在于,商业和文化创意在行为上有极大的不同。如前所述,文化的产生相对缓慢,商业却是快速的;文化创意本身可能是适合独享、不受周遭影响的,商业的成功却需要倚靠市场的聚集才能提升经济机会。因此,以商业目标为主要考虑之一的文创群集基地,必须经过一套和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不同的商业性评估后,才能导出文化商业价值的评估。到此时,文创群集基地内涵的选择,不再纯粹以文化意义本身的重要性来决定,还须加入其对市场是否具有吸引力,或必须创造产生吸引力的方法,甚至不得不有所取舍。换言之,在流行的文创群集基地设立风潮下,文化将产生快速且数量庞大的新创与舍弃。因此,在发展策略上,应以创造新的科技文创特色为主要策略,打造一个崭新但包含既有传统的全新文化。其孕育素材,正是基地所在处的传统精神、文化、产业和观光或科技实力。

以我国台湾地区在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台湾馆为例,它目前已经落户台湾新竹,将以“产创园区”形式重新运营。世博台湾馆本身就是一个结合多样地方文化和科技的创新型主题文化展馆。在整个产创园区中,同时规划了突显新竹及台湾的文化创意,并与台湾馆既有意象相呼应的精品文创展示商场、特色文创主题餐饮、互动科技展示和体验式文创孵化基地。这个新文创群集基地的设计面临很多挑战,既结合多个专业领域,又包含传统文化创意的转型变革,以达到促成文化培养、地方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目的,是经过有系统的市场分析、效益主题发掘、商场规划和文化主题确定,及营销筹资方法研究而成的,与传统文化缓步发生截然不同,更非一般文化和经济专属科目所能独力做到。

从以上文化产业困境、需求和案例反映出几个未来发展机会:

1.地方特色及文创产业势必需要与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观光资源结合,尤其是在一些具备打造国际观光景点条件的地方,可以吸引消费采购力高的国际观光客来扩大所在地文创产业的经营绩效,并协助相关业者走向国际市场。

2.透过文创与科技产业彼此间的交流,有机会在科技文创方面做进一步整合与应用,开发兼具文化与科技特质的新型文创商品,甚至跳脱传统工艺品范畴,成为流行时尚产业。将文化创意经济价值有效发挥,成为传统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蜕变的契机。

3.对于较难以创新商品化的文化传统产业,如地方美食、食材等,可以透过文化氛围环境营造、科技应用导入等方式,创造出独特的文创美食风格,吸引国内外游客消费,成为文化群集基地另一个创新文化形态。

4.经由导入专业化的管理及精品化行销,加上国际观光客集中采购所创造的消费氛围,文化群集基地有机会协助地方传统文创与科技经济发展。

5.由于多数文化创意业者并不具备经营专长,或缺乏商业化资源,透过前述具有商业化市场分析、运营单位的辅导和管理,将能够协助这些文化创意业者弥补其不足,并且经由文化感受、传播与消费享受的综合价值,达成互相带动效果。

6.对一些希望导入文化或创意作为其产品或销售元素的非文化创意企业而言,文创群集基地中有足够的商品与文化创意可供选择,部分商业也可以此类型具消费功能的基地为验证场,测试大量商业化可行性。

三、在商业化过程中的文化内涵维持

从现实角度而言,世界上没有不质变的文化。所差者在于在一定的时间段里的质变程度替代了多少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或者说有多少新文化进入了主文化圈并融合于其中。文化既已往商品化、商业化和群集经营形态发生质变,如何维持其中文化内涵将是长期运营必须注重的核心问题;虽然世界价值体系笼罩在消费文化的宰制下,然而,在当前全球化之下所产生的各种各样新的地域文化,仍是由传统的“人文”为基石建构起来的。

传统中各种有形、无形的媒介文化被现代化进程一点一滴地淘汰,但我们仍可以将“传统”与“文化”通过现代世界能够接受的文法展现出来。可行的方法之一就是以“重塑形象”“创造价值” 与“文化精神扩展”作为策略。文化的起源基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与适应方式,因此评估生活环境并改变与调整生活方式,就成为文化取向的第一选择,所以我们不应该存有哪一种文化比哪一种文化更优秀的观念。更关键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发展不应该只以维持中国文化的民族主义或意识形态为主导,所谓的文化多元必须建立在尊重“选择”的自上;没有人有权力决定某一类人应该怎么样过生活,而应该以世界为前提,寻找对世界有帮助的传统文化精髓并予以发扬。这样的思维模式与从前的如何复兴与保存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是站在世界的高度来发现世界的缺陷并以传统文化来填补,这样文化的价值才有发挥的空间,并且跳脱由自身维持自身文化的局限。

对于文化的变革议题,必须认识到所谓“变革”,不论是自愿的或是被迫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首先意味着“传统”的接受或容忍。因为“变革”是基于某种定义上的“外来文化符号”,并以符合其生存需要为前提,最终达到“适应”目的,因此所有的改变都必须符合当前我们所身处的商业化、市场化和技术化的大环境之下。许多地方文创基地发展时,相当排斥这类“变革”或“外来文化的侵略”。事实上,倘若外来文化不符合生存需求,那么也不会出现“变革”,也就不会有“文化侵略”的说法,更不会有复兴传统文化的必要。若是以“文化观念”是“价值观念”这样的命题来看待“变革”,文化的改变就是因为需要、由于交流成长而发生,它或许和传统不同,但却是新元素带来的新生命,是文化精神的延续,在商业化过程中亦是如此。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内涵存在的形式就像一张蜘蛛网,彼此间相互制衡也相互影响,在创意与商业化过程中,必然同样面临矛盾、冲突和反复地消长。例如中国文字经过几次改为拼音文字的争论,甚至当计算机普及时,对于汉字不利于数据输入的论调使汉字面临“落后的文字”的说法,然而积极创造、研究、开发与运用汉字的优势,探索汉字在结构上、思维逻辑上与新科技的内在关联,并以此得到汉字在数据处理、思考学习、大脑开发及有助于智力均衡方面有优于拼音文字之处,自然增强汉字持续存在的条件与优势。这是一个合乎理性且印证文化内容优秀的成功案例,我们不能将某个文化的丧失归结为商业化所致,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创造自身文化的存在价值与合理性并提升自身文化的优越性,使它不因为商业化等目的性扩展而丧失其价值。

四、新文化创意时代学术单位的角色

为了延续文化精神,文化创意单位在某种程度上必须要深入了解文化精神及其创意演化过程,否则就只是一般的商业创意。然而,一般企业并不具备此类研究能量,学术单位以其充足且全面的学术研究能力、丰富的研发人力,在无获利压力、时间弹性较佳之下,可累积更多文创知识和技术,成为企业投入文化创意的人才与技术后盾;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学术单位的确缺乏实务化及商业化能力与经验,使得部分研究与开发和社会发展方向脱节而被弃置,成果未必能付诸实施。

求取学术研究价值最大化,在相当比例层面上可导入企业合作关系。以台湾的做法为例,很多学术研究单位成立产学合作中心,或在设计中心具备产学合作功能;而合作内容依其性质原则上分为“产学计划”“服务性检测与调查”“人员训练与讲习”“专业咨询或诊断”“技术移转”等五种方式。

这五种合作方式中,“产学计划”是指接受民营事业机构与政府机构委托研究开发之项目研究计划,也是深入进行共同或委托具体文创开发的合作,这是教育单位吸收企业经验、企业利用学术力量量身订做所需项目的最佳方式。“产学计划”和“人员训练与讲习”在产学合作方面是扎根型的项目,其进行时间通常也较长,许多时候企业已然具有部分成果或成见,或希望速成,此时学术单位所拥有并累积的庞大文化创意资源,就成为企业可依赖并调整其既有成果的必要支持。

透过这些共同产出和资源支持,学术与企业均得以在文化创意发展上,进一步掌握以文化艺术语言、艺术社会学等观点诠释不同文化与商业新趋势的融合能力,扎实并快速反映文化和时代变迁与价值延伸上的新表征。

结语

关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可以从认识文化本身的价值和把文化当作一种资源这两种概念综合起来进行:

1.认识文化自身的价值,理解它在历史进程中所以持续传承的理由、意义与价值。

创意经济例2

(一)创意经济的概念。对于创意经济的具体含义,纵览各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把创意经济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认为创意经济就是“源于个体创造力和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这是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另一类是把创意经济上升到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认为创意经济由创意部门、制造部门和服务部门三部门组成,它不仅能带来经济增长和繁荣,更能使人类的整体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国内学者对创意经济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尹宏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给出了创意经济的内涵。他指出,广义地讲,创意经济是指一切以通过知识产权的运用,实现财富和就业增长的创新型经济形态;狭义地讲,创意经济是指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人的创造力、智慧和技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城市经济新形态。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创意经济既可以理解为一种产业,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把创意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能够更好地理解创意经济对各国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本文给创意经济以下定义,创意经济是指在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新阶段,以人的创造力即创意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平台,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并把创意物化,形成高文化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以提升经济的竞争力和生活质量为发展方向的新型经济形态。

(二)创意经济的特点。当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转移到依靠人的个体创造力、文化艺术等创意要素的时候,创意经济便应运而生,这在客观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特点:一是创意经济的核心要素是人的创造力,即创意。创意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其本质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知识经济,使创意产业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二是创意经济的实质是知识产权的占有和交易。知识产权是创意资源有形化的载体,也是创意商品化的表现。在创意转变为知识产权的同时,创意本身也向着创意经济实现跨越;三是创意经济的动力是文化艺术创新。文化创意要素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超过了物质要素,能极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是创意经济聚合能力的基础;四是创意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指源于人的创造力、技能和才华,运用知识产权的作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创意产业化和产业创意化凸现创意经济的财富增长效应和就业效应。

二、创意经济理论体系溯源

创意经济起源于文化产业。文化是人类在认识、改造世界时历史的积淀。1926年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首先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一般认为,把此时作为文化产业的起点,当时社会实践已具有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20世纪后期,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了“文化工业”,这时文化产业已在西方国家走向成熟阶段,一方面对文化产业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引出了《文化产业学》这一新兴学科。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它不是推出单一技术和产业,而是空前快速地不断产生许多新的产业群并引发新的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再到服务经济,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文化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文化产业和科学技术的交融并进,仅有文化内涵,没有创新思维的经济必然失去动力,同样只有创新形式,没有文化底蕴的经济也必然失去活力。因此,随着文化产业和现代科技的结合,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创意经济应运而生。它不仅仅局限于文化产业本身,而是结合文化资源、创意资本、现代科技,通过和谐社会环境、先进的法律制度,形成由创意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创意经济是现代化的机械大工业与张扬的个性化的完美结合。

三、创意经济的理论架构

创意经济与传统经济形态的区别在于,创意经济是以创意为核心资本,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因而存在着区别于其他经济形态的创意资本的动态循环。

(一)创意信息的循环。创意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形态,创意阶层在整个经济中处于关键地位,正是由于创意工作者的创新思维,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形成独有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创意的有形载体,也是创意商品化的表现形式。在现代法律政策的保护下,通过知识产权交易,创意资本与传统生产要素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新颖的商品和服务,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实现其价值。并由此形成了创意经济强有力的推动引擎。在创意实现其价值的同时,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反馈到创意工作者那里,在他们的脑海里又激发出新的创意灵感。整个创意信息的不断产生、实现、反馈、激发的动态循环过程,构成了创意经济的独特魅力,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经济形态的根本特征。(图1)

(二)创意经济的形成。创意的产生离不开人,但是只有人力资本并不能产生好的创意。只有人力资本与文化、科技、社会等其他因素相结合,才能并发出好的创意。创意及创意的产生是整个创意经济体系得核心。

创意经济例3

农业创意经济形成要素的研究对政府制定农业创意经济支持政策和相关经营主体明确经营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创意经济的本质在于农业创意的产业化,没有创意的产业化,创意就不能形成财富,而没有产业的创意化,产业也难以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农业创意经济的形成既有一般创意经济形成特点,同时也有其独特之处,即创意来源于农业、农村,来源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及产后诸环节,并对农业、农村经济起到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农业创意形成要素按其所起的做用不同可以分为内生要素和外部支持要素两个部分。核心要素包括:创意资源、经营组织、人才资源、交换平台;支持要素包括: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企业生态环境、区域创新环境等几个方面。农业创意经济形成的核心在于创意,创意的价值在于在相关要素的配合下实现产业化,本质上是农业创意经济的内生要素在特定的空间、地域间的合理配置问题。以要素流动为前提的要素齐备程度和要素间的比例关系,决定着创意能否形成产业化;另一方面,农业创意经济的外部环境,即支持要素决定着农业创意产业化的效率。

1.2形成机制

农业创意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体系。各要素之间有效的链接机制是农业创意经济形成的关键。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互为条件是推动农业创意经济发展的前提,这种作用过程及其规律即为形成机制。要素间互动机制的建立需要传递媒介,媒介是使各要素形成动力的根本原因。传递媒介是要素间发挥作用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对动力效用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集合,即要素形成动力过程中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政策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市场环境、经营管理环境以及组织环境等。农业创意经济发展的程度取决于机制所产生的效应程度。在农业创意经济相关各要素没有建立起完整、系统、有效的机制之前,要素间没有有效的沟通活动,因此,农业创意经济就不能进入良性发展阶段,甚至难以形成产业。

2农业创意经济资源状况

2.1人才资源

人才是农业创意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截止到2004年,从事创意产业的高学历和拥有技术职称的人才明显高于全行业的水平,特别是本科和研究生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接均水平的5倍,全国创意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数为955.15万;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为1273.72万,占全国企业就业总人数的5.72%;实现增加值3576.72亿元,占GDP的3.1%。从就业总量而言,文化服务业就业人员规模已经超过批发和零售业;从经济总量上而言,文化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与房地产产业大体相当。尽管我国创意产业的机能性人才还很缺乏,但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农业创意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2.2文化资源

文化作为一种资源,体现在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的精神遗产两个方面,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文化性、潜在性、流失性、传承性、共享性等是文化资源的主要特性。我国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是发展创意产业的良好资源。“九五”规划后期,我国已有部分省市完成了“十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随着规划实施的全面展开,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必将成为新时期经济增长的热点。

2.3产业资源

2004年全国创意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共有385915个,占所有企业总数的11.88%,创意企业户均吸纳就业人数为24.75人;全国创意企业资产总额为104935.26亿元,占所有企业总额的10.85%,创意企业户均总额为2719万元;全国创意企业年营业收入为22997.06亿元,占群补企业收入的5.22%,创意企业户均实现营业收入556万元。统计数据表明,创意经济在我国已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

2.4消费资源

2006年,我国文化消费总量约为4685亿元,这一数字与同年度消费的总体水平和人均GDP相比,比重还很低,但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在大中城市,文化消费、艺术消费和高品位消费已经成为消费热点。

3农业创意经济化形成机制障碍因素分析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创意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得到较大幅度的发展,影响力和辐射力还很弱,主要障碍性因素表现为:

3.1观念

虽然绝大多数的大中城市都把创意产业纳入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但是农业发展规划中还看不到对农业创意经济发展的支持。管理层面缺乏对农业创意经济发展的足够认识,重科技发展,轻创意经济的观念还很浓厚。需要提高认识,拓宽视野,更新观念。

3.2政策和体制

创意农业是农业创意经济表现得雏形,目前还属于弱势产业,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的强力扶持,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但现有的政府支持农业发展政策中,还很难看到具体的政策支持内容,农业发展支持政策中很难找到农业创意经济的一席之地,更缺乏能够激励农业创意经济发展的全面、系统的制度和体制设计。需要尽快落实区域农业创意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体制。

3.3缺乏各类农业创意经济人才

创意是人的智慧成果,创意人才是农业创意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而目前,在创意产业比较发达的上海市,创意产业专业人才占就业总人口的比例还不到0.1%。目前我国创意产业最缺乏的就是创意产业内容经营管理者和创意的创作者。农业方面的创意经济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引进和培育各类创意人才是当务之急。

4农业创意经济推进策略

农业创意经济的发展实践表明,农业创意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不能只靠单一的动力要素,而应当通过政策、制度的建立去推动相关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完善的动力要素体系,形成格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护卫保障的系统。

4.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科学密位

农业创意经济是改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因此,要尽快更新观念,提高对农业创意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研究,对区域农业创意经济进行科学合理定位,全力推进农业创意经济的发展。要改变重视实体经济,忽视知识经济,尤其是创意经济的局面,切实把农业创意经济当做抢抓机遇的关键,当成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抓手,形成与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文化规范,促进农业创意经济中的创新与竞争行为,营造出协调、配合、支持的农业创意经济发展环境和氛围。

4.2合理规划,重点布局,积极培育

在充分认识农业创意经济重要性的前提下,应尽把农业创意经济发展内容纳入到农业发展规划之中,从战略角度去引导和规划对本地区农业创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据区域创意资源特点、创意人才特点、确定重点布局方向,经济培育农业创意企业和组织,尽快形成农业创意经济产业体系。

4.3创新管理,政策扶持,培育人才

创意经济例4

韩国创意经济,以数码企业的设计制胜;英国创意经济,带动了后工业时代的文化崛起;而中国的创意经济正在萌芽。

在古代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彻底改善了传播环境,指南针的问世让目标行走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为经济掠夺提供了能量,创意一直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到当今社会,计算机、互联网、手机媒体的广泛应用让世界真正实现了零距离,文学、艺术、电影、电视各种与创意相关的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创意产业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而且创意本身也正在成为其他产业的推力器,带动了中国现代整体经济的发展。

我们中文讲的“大国”,英文用“great power”,而不是“great state”或“greatcountry”,这表明一个国家是不是强大,首先不是体现在物质要素上,而是体现在这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力。而创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集中表现在创造品牌竞争力上。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媒体拥挤、信息爆炸,人们的注意力成为了最稀缺的一种资源。“获得注意力就是获得一种持久的财富”,而创意产业正是以注意力作为市场目标的新兴经济形态。创意与人们的注意力、兴趣、欲望、梦想、理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创意可以通过作用于消费者的七情六欲来间接提升品牌竞争力。

体验经济赋予消费者身临其境的感受以及设身处地的精神体验,体验式营销本身就是营销方式上的一种创意。在这个消费者对自身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品牌和营销要通过消费者体验感受统一起来。品牌与消费者的接触点体现在方方面面,色彩、音乐,甚至气味、触觉都被整合成为营销手段,这本身就是个大手笔的创意。

创意经济例5

一、商品美学的要点分析

商品美学是研究商品美的形成规律和要素构成,以及在商品设计、生产、交换和消费中的表现和作用的学科,它涉及美学、商品学、营销学、技术美学、人体工程学、经济学、人文科学、工业设计、等领域的综合学科。商品美的本质是内质量和外质量的整合,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商品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商品美的创意、设计、生产、交换、营销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与商品的审美关系,商品美与技术创新、材料创新、工艺创新、创意产业、文化艺术、人文科学、社会生活的关系和作用。随着科学技术、消费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美学的内涵和作用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其作用和表现已渗透到更多的行业和专业中,其作用和表现特征主要体现在:1.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美学、技术美学)与商品美学(创意与设计)的双向构建与作用;2.人文科学、文化艺术(审美价值)与商品美学的双向构建与映射;3.现代经济(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与商品美学的双向构建与互动。所研究的内容和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不难预测,商品美学将在未来的经济、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商品美的要素构成分析

商品美的本质是内质量和外质量的整合,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商品美的要素构成主要有:

1.功能要素――主要是指商品的实用价值和功能,以及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美学功能。而功能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内质量、外质量特性、工艺特性、适用特性、效用特性、经济特性、耐用特性、清洁特性、环保特性、低耗能特性、生理健康特性、技术特性、人性化特性等。对商品功能的评估,除通过科学的技术检测或鉴定之外,还需考察消费者对它的使用要求与审美要求,以及使用意见才能得出正确的或是定量的结论。

2.造型要素――指商品的功能属性和外观结构状构成特定的形态和视觉情态,能让人很觉到商品的属性和观念价值。造型的难点是,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必须从产品的使用功能、经济效益、效用特性、内在结构、外观形象等方面的整合上把握产品形象;使产品的点、线、面、形、色、量、质、互相配合协调,组合成完整统一的造型形象,符合美的规律的要求。

3.色彩要素――作为商品认识和审美意识的标志,它影响人们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情商和判断。较先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和情态意识,以及消费心理因素。日本色彩大师智村说:“人们在掏钱购物,有时是在有意无意地购买颜色,运用得当的色彩是产品制胜的秘决”。色彩能让人意识到产品功能与环境的协调因素,产品造型的材质、肌理或质地文理给人以文化、品位的观念认识。又例如:化妆品以极色(如黑色)来表示庄重大方,以柔和色(如各种淡雅的粉红色、浅玫瑰色)来表示化妆品的轻快和娇媚。因此,色彩的应用,成为商品美的重要要素。

三、商品美的创意要素与创意经济分析

商品美的创意要素及来源主要是: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文化美、科学美等。

1.生活美――主要指整个生活方式、生活品质和社会生活与实践美的感受,它包括社会制度、社会品质、经济品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化品质、以及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所形成的物质观和审美价值观。也包括人们在衣、食、住、行、生产、劳动、职场、整个生活环境中,尽可能按美的要求形成的思想、观念、文化、习惯、消费心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以及美的生活经验。生活中美的经验、感受、和碎片是极其丰富和多样的,它需要分析、提炼,并找到表达、再现、提高的设计方法、技术形式和物化的载体,才能作为商品美的创意元素。

2.自然美――自然美是指自然界天生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物质体美,它通过自然物的外在和内在(构造)的形象、形态和形式显现出来,这些形象以光、色、线、形、音、质、量、水、石、山、云、雨、植物、生物、日、月、星辰等各种组合形式,以及明暗、浓淡、异彩、雄浑、轻柔、清新、优雅、沉静、秩序、均衡、对称、节奏、韵律、和谐、异构、同构等形式表现出来,体现一种天然的完美和多样性的形态,在丰富多变中,引起人们的美感和创意的联想,成为商品美创意设计内容的重要审美元素。

3.艺术美――是指以技术美学为基础的艺术设计的表现法则和形式美。技术美学是从美学和技术相结合的角度,把美学应用到工业设计和相关的技术领域;技术美学最先被称为“生产美学”或“劳动美学”,这里由于当时的工业技术水平所决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已经成为创意产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技术美学的产业目的,需要艺术设计,但它不能完全与艺术创作活动等同。艺术设计所追求的产品美或商品美,并不是纯碎的造型美和外观美,而是与功能完美结合的形态和内容的美。例如:艺术设计考虑的产品形态的对称和各个部份之间的比例和协调,还需将产品的机能构造、实用功能特性、加工技术以及其他因素都与艺术化和审美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内质量和外质量审美的统一。

创意经济例6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现代经济增长双引擎,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主要手段,前者是硬实力产业,后者是软实力产业,真正能发挥巨大能量的是文化因素和科技含量有机融合的综合创意产业。

何谓创意产业?最早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一词是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于2001提出创意产业图录报告。英国政府把创意产业的范围界定在就业人数多或参与人数多,产值大或成长潜力大,原创性高或创新性高三个原则上,选定了包括软件开发、出版、广告、电影、电视、广播、设计、视觉艺术、工艺制造、博物馆、音乐、流行行业以及表演艺术等十三项产业。

著名经济学家罗默(P.Romer)曾撰文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英国经济学家霍金斯2006年也撰文指出,全球创意核心产业每年产值达6000亿元,并且以7%的速度增长;美国、英国其创意产业已经成为GDP、就业、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中国等都在全速发展创意产业。

联合国贸发局的一个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跨越式的蛙跳,创意产业是一个有优势的部门。全球许多国家都已经开始把“文化经济”视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部类。一些地方已开始研究“创意阶层”“创造性社团”“创造性劳动人群”对国民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加出口做出的重大贡献。

创意有了产业在哪

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来的,并且经过短短时间,已经从探索、培育的起步阶段,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教授在论坛上提出,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率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自觉选择了一条参与全球国际化大都市高端竞争的发展方式,以保证其在未来始终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教授说,当今世界,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近年来市场火爆的“女子十二乐坊”、《功夫传奇》等证明,积极健康的、真正融入中华文化精髓的产品和项目在国内外不仅宣传了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而且都是有市场、有利润的。

简单说,中国或许已经有了一些“创意”,但“产业”在哪里?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正经历着从中国制作到中国创造的发展过程。文化创意是核心,技术是手段,产品是载体,市场是平台。城市发展创意产业,需要把四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价值实现的系统。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产业群。主导价值链分配的解决核心产业,这个核心产业是创意企业,接下来支持它形成的知识产业群,包括科技、传媒等等。还有配套的产业,虽然不是直接支持创意产业的生产,但是形成吸引人才,聚集人气的一个氛围。

实际上,从去年年底开始,文化创意产业开始逐渐成为政策鼓励的新焦点。去年11月,北京市政府就曾下发文件《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银行优惠政策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上市、融资。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冬说,北京市出台的“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未来几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到2010年,其占全市GDP比重力争超过12%。未来北京将继续完善1+X政策,除了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规划,还将陆续出台针对工业闲置厂房、动漫网游、创意产权保护以及演出古玩等行业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目前北京已经首批认定了10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分别是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市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大兴)、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合园、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市798艺术区、北京市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北京市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聚集区和中关村科技园。而这个数字2010年预计将达到30个。

创意出场需跨五道门槛

我国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已有相当的基础,但与飞速发展的现实特别是对其发展战略的研究还很不够,对国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政策制定、产业布局、人才战略的研究还十分肤浅。

在思想创新上,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认为,当前发展文化产业可考虑从物质经济到非物质经济的跨越,从知识产业经济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跨越,从工业制造经济到创意服务经济的跨越,从文化资源到文化技术体系的跨越。使文化体制改革能够接应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放大效应,让先进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动力机制。

在体制创新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齐勇峰认为,要通过政策引导、体制改革消除条块分割、部门利益造成的对文化生产力的阻碍。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体制上延续计划经济的基本格局,仍然存在着的一些有形无形的壁垒:所有制壁垒、部门壁垒、行业壁垒、地域壁垒,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打破壁垒,开创新的局面。

在制度创新上,中国政法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宋建武认为,文化的事业、企业属性和意识形态与市场价值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当前应该在现有制度框架内,转变思想,进行制度设计,通过产业的资本对接,为生产力发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在政策创新上,中共中央党校副教授范玉刚认为,没有政策支持、保障,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就是一句空话。政府要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媒体环境,并动员广大消费者热情参与。同时,要制定政策,引导科研力量进行生产力发展理论的创新研究和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研究。

在人才创新上,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认为,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最缺乏的是能将创意文化产业链贯穿起来的人才。作为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源,在国内不仅奇缺,而且分布不均。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为14%;东京为15%。而目前北京、上海等地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人才数量的差距悬殊可见一斑。

创意产业里的资本诱惑

从当代经济发展来看,创意产业无疑是风险产业,对创意产业的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但面对创意产业具有的高收益、高回报和高增长潜力的特性,风投的投资兴趣依然转向文化创意产业。近日,IDG数据集团宣布,诞生于美国有风险投资领域“金手指”之称的DEMO活动,自去年被成功引进中国后,今年将在中国创新的核心区域――北京海淀正式落地生根。

创意经济例7

他表示,创意产业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因为创意产业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强于其它产业。

世界各国在此方面也有经验可循。金融危机曾严重影响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创意和知识产权为驱动的日本动漫经济却逆势增长;去年全球金融危机使经济低迷,却催生金融题材电影在好莱坞走俏。厉无畏表示,“那些实现了经济创新的国家比较容易走出危机,而创意产业就是推动经济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同时指出,传统产业可以通过创意产业的融入,附加更多的文化内涵,塑造有特色的品牌,来提升竞争力,如绍兴的孔乙己品牌,重庆的张飞牛肉,国窖泸州老窖等等,品牌背后都是中国的历史文化。“我们中国几千年下来有很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通过新的创意把它开发利用起来,而人才才是实现这些创意的根本。”

文化要有创新力、影响力、辐射力、吸引力

目前国家大力倡导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针对这一概念,厉无畏指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考虑几个方面,第一,文化创新能力怎么样,必须有一流的创新能力,不能墨守在传统上,睡在传统上,总是要随着时展不断创新。第二,文化产品有没有影响力,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要扩大。作为一个强国来讲,要扩大它的影响力。第三,要有吸引力,我们的城市文化好了以后,能够吸引人家,愿意投资、参观、旅游。这样就有吸引力。文化是一种生产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就要看文化对产业的辐射力怎么样,能不能促进经济产业的发展,能不能帮助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强国的表现,作为强国来讲,文化肯定对产业有辐射力。最后一个评价是全民的文化素质是提高的,所以从各方面来衡量文化强国。如果有很好的创新力、影响力、辐射力、吸引力、加上文化水平的提高,那么建设文化强国就成功了。

关于怎样提高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厉无畏指出,创新力是有多方面因素的,因为创新第一要靠人才,没有人才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就要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考虑,英国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特别强调要培育创新人才,在中小学的教育中,从小就开始,他们的教育是发现人的才能,同时会引导。从小就要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合作精神,很多创新是需要合作能力的,特别是现在跟高科技结合了,所以在这方面要有合作精神的。这是第一点人才的问题。第二点,企业的创新能力还得要有一定的动力和压力。没有动力、没有压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比较差一点。在这当中,我们正好在改革在改制,我们对文化单位进行转企改制,除了一些公共的文化单位以外,对于大量的演出乐团等等都做了转企的改制,国家还是要给补贴,但是国家的补贴怎么给是一个问题。国际上,也都是采取一定的办法来改革的。当然开始办的时候,可以给一些补贴,今后,在这个基础上,为了促进发展,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你有好东西,我来进行购买,这样就促进它的发展了。另外,转企以后,有一定的竞争,有适度的竞争,就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也可以促进创新。有创新的东西才能吸引人。当然这些都要适度,适度竞争,适度地推进创新。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问题,因为文化是多元化的,一定要有一个多元交流的过程。各个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各个民族也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但是各有所长。我们通过交流,在相互的融合当中往往会产生创新。中国现在经济发达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对中国的文化也开始感兴趣了,这个时候也就把我们的文化吸收过去,进行开发、利用。比如说《花木兰》是我们传统的东西,但是美国把它做成了动漫,像《功夫熊猫》特别成功。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功夫熊猫》出来以后,四川有一个作家写了一个《熊猫王》,《熊猫王》也非常受欢迎,也拍了动漫。这就是相互借鉴。深圳的文博会每年举办一次,现在已经是第七届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会来参与,而且通过文博会成交金额已经达到了一千多亿。这样相互交流也能促进创新。

文化创新必须和时代进步结合在一起

厉无畏表示,我们很多传统的文化的东西要继承,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必须要创新。继承传统的东西,要把根留住,推陈出新,才能枝繁叶茂。所以创新必须和时代结合在一起,用现代的艺术来进行包装。前面讲到《功夫熊猫》,这是一个动画片,但是是3D的新技术,另外,它也有一些比较现代的艺术包装手法。在这一块,我们可能要通过国际交流,学习现代艺术发展的趋势。另外,我们要走向世界,还要了解世界其他地方对故事情节的认识,要知道他们的观点是什么,这样就能够比较成功。

创新加上交流,让我们的文化产品可以越做越强,这样才能够逐渐成为一个文化强国。

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世界的发达国家都在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这个加强当中有两个特殊的地方第一是跟高科技结合,第二是加强国际上的文化贸易。所以美国电影在全世界占了那么大的份额,我们现在也要走出去,一旦跟高科技,跟现代的手段结合起来,就有希望。比如深圳的华强科技城,他们搞的主题公园,有动漫,现在是中国在海外办主题乐园最成功的一个单位。主题公园和动漫结合在一起,在世界上也进入了前三名。

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可促进文化创新

他认为,我们现在强调要做成支柱性产业,这样就不光是在文化产业,对各个领域都有创新的作用。在这一块,我们有几个问题,一个是观念要不断更新,就像我刚刚所说的,要跟高科技结合,跟国际上进行多元的交流、交融。我们讲文化自觉实际上就是在文化的多元化当中把握主导,又要在多元化当中寻求共识,要有共同的东西。我们在这一块上,好象做得还不够。因为我们有些东西也要走出去,考虑人家能不能接受,要有一定的普适的价值观。美国的《阿凡达》世界上之所以这么成功,因为它宣传的价值观是保护生态。现在正好是应对世界气候变化,世界所有国家都要保护生态。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的思想还要再解放一些,各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它的长处,我们要能够取其长处。第二,我们在文化跟其他产业的联营、合作上还不够充分。因为我们过去的管理体制是分开的,现在要结合起来,要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链,这当中就要有跨行业的合作和协调。在这一块,还得加强。我们有些动漫,需要跟其他产业结合才有后期的衍生产品。但是作为动漫来讲,它的形象也需要媒体帮助它进行塑造。所以,整个产业的发展是需要金融、科技、媒体的支持,然后又要跟工业、农业结合在一起。所以,就能够促进其他领域的产业创新,这才真正把文化生产力解放出来。所以,我们在这一块,要多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在管理体制上要进行改革,有些地方已经在改革了,把体育、旅游、文化适度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促进它的发展。刚开始的时候,各干各的就比较难。

厉无畏指出,现在很多地方都有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我们在考察当中发现,有些地方比较盲目。我认为,某个地方要搞文化产业的话,必须要结合自身的文化特色和产业特点。比如说在北京,表演艺术、传媒方面比较强。但是在上海产业基础就比较好,所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和其他产业结合比较多一些,所以它这个“设计之都”就成功了。北京可以成为“媒体之都”,世界上有很多文学之都、音乐之都等等,传媒、电影也都是可以的,北京是文化城市,这就跟北京的特色是一样的。各个地区不一样。西部地区也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把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出来,通过创意开发变成经营性的资源。比如广西,刘三姐唱歌是它的文化资源,最后就把刘三姐和旅游文化结合在一起。很多地方进行文化挖掘以后,跟旅游结合在一还,搞得很好。所以要挖掘特色产业,跟文化产业结合。另外,要考虑对地方经济转型的作用,要把这些方面结合在一起。搞这个园区很重要的就是做好服务,这个园区不是变成一个房地产就可以了,还要有适度的服务工作,比如关于知识产权的登记保护,有了创意以后怎么实现,要把创意和创业结合在一起,应该有这方面的培训。因为搞文化的人不一定善于经营,是许多其他人帮助他的,结合得好,就可以做得好。上海有一个网络歌手,唱了一首歌《老鼠爱大米》,上海有家公司是搞音像的,就帮助他把这一首歌曲搞到产值一个亿。另外,他们还保护知识产权,注册了一个商标就叫“老鼠爱大米”,还在这个商标下面搞了游戏、手机、动漫,除此以外还做碟片,音乐还可以录到芯片里,芯片还可以装到其他东西里面。现在在台湾有的酒瓶子打开就可以唱歌,你想想我们的贺年片打开都可以唱歌,酒瓶子为什么不可以?就是在酒瓶子那里装一个芯片,倒酒的时候,按住按纽就可以唱歌了,这样产品就升值了。

就是把文化创意的东西通过知识产权注入到其他产业中去了。所以玩具产业也可以,洋娃娃也可以唱歌。所以我们要破除条块分割的体制,要通过知识产权的运作来扩大影响。

多元文化交流中要考虑国际上的普世价值观

厉无畏认为,文化本身就是核心的东西。每个国家的文化是不同的,我们讲的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是什么?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很难说这就是核心竞争力。因为文化既有产业也有事业,在产业里我们讲竞争力,在事业里我们讲影响力。所以,这个问题要看你怎么理解。我们搞的文化创意产业,要做强做大,要考虑你的竞争力,就要考虑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如何跟普适的价值观配合起来。这样比较好。既要考虑我们的主流的核心,但是也要考虑国际上的普适价值观。公平、正义等都是普适的价值观,这样,我们的竞争力才能强。但是不能丢掉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推动整个经济转型

厉无畏表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整个经济转型都是有很大作用的。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以后,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对整个经济的转型,走出危机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历史上,每一次金融危机以后,都有创意产业的崛起,带动经济走出危机。三十年代,出了好莱坞,七十年代,石油危机,日本受打击最大但是动漫文化崛起,我们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看的都是日本的动漫。他们在欧洲占领了60%市场,现在动漫市场他们超过汽车产业。九十年代东南亚金融风暴以后“韩流”崛起,韩国宣传的很多都是中国的儒教文化。现在轮到我们了,上世纪人均GDP到了两千美元,那时候还处于温饱阶段,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果吃不饱,穿不暖的话,谁去想那个问题呢?所以它有阶段性特征,2008年已经三千多美元了,现在五千多美元了,所以正好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候。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推动整个经济的转型。现在经济转型需要做什么?资源集约,而创意产业在这方面是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和人类的主体资源――创意,这对资源的消耗就大大减少了。很多地方都把文化资源发掘出来,进行开发利用。在开封,挖掘宋朝的历史,建造了清明上河园,演出宋朝的历史,反映宋朝的历史。泰山则把封山大典做起来了,过去有一些有成就的皇到泰山做封山大典,这样就可以把游客留一个晚上,效益好了。西安搞了一个大唐芙蓉园,再现了盛唐场景,演出了《长恨歌》,就在华清池旁边演出,这些都是很成功的案例。哪怕张家界这样的地方,也把刘海砍樵变成了歌舞剧。

他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整体经济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因为它用的是文化资源,不是用不可再生的资源。第二个,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提高附加值,同样的投入增加附加值,增加附加值当中很重要的一块是搞文化创意,把文化创意植入到产品当中去。

创意经济例8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出版了。本年度报告的主题为:创意城市发展与评价。

上册延续《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2010》的内容框架体系,由总报告领衔,从全国范围内选取14个城市,详细阐述这些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总结经验,分析面临的问题,探索解决之道。这14个城市既有北京、上海等创意产业先导城市,又有杭州、成都、长沙等区域性创意产业中心城市,还包括济宁、大理等以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创意型中小城市。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上册)基本框架大致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中国创意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分析了2010年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指出2010年中国创意产业呈现的新特点,并对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予以展望。第二部分系统梳理北京、天津、秦皇岛、长春、上海、无锡、杭州、厦门、济宁、长沙、成都、大理、西安、澳门等14个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并给予比较评析,包括第2章~第16章;第三部分即第17章对过去一年国内外创意产业研究的一些新观点、新思考予以。其中,金元浦教授指出“威客模式”有望成为未来创意产业发展的崭新模式;魏鹏举教授指出创意产业在我国的纵深挺进必须要理清资本支持模式,解决资金瓶颈;肖永亮教授则从科技支撑角度,提出科

转贴于

技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内核;而金迈克教授则从国际视野观察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轨迹,对于我们看清形势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创意经济例9

60年代成立的加工出口区,不但为台湾民众带来无数的就业机会,更吸收了来自美国,以及欧美地区的技术与经验;不少中小企业,也派人单枪匹马到海外争取订单。当时的台湾,可以说是,从上到下,全民一心拼经济,那正是台湾经济起飞的时代。

台湾有好山好水,和香港相比,台湾的产业价值链的确长得多,除了地产、金融、零售业、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也还有工业和很不错的农业。台湾业界普遍认为,如果两岸的经济坚冰破开,实现三通,台湾经济的活力将再次被激发,台湾人的创意会得到充分发挥。

每18个人就有一个公司

美国《商业周刊》称新竹为亚洲的硅谷。美国《site science》杂志还把它选为近年来全球发展最快的十大科技园区中的第一名,台湾已经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石。新竹使台湾从传统制造加工基地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促使台湾从一个低成本的制造中心成功转变成为全球创新经济的高附加值的制造中心,是世界上最杰出的集成芯片制造区。

新竹园区成立之初,就选定了极具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的电子信息产业。现在新竹在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中取得了一席之地,生产全球80%的电脑主板、全球80%的图形芯片、全球70%的笔记本电脑、全球65%的微芯片、全球95%的扫描仪。

台湾地区创业文化活跃,平均每18个人就有一个公司,是世界上最高的人均公司密度;传统的中国文化―“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成为一种坚韧的企业家独立创业精神;“不甘夷化”成为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大量国外的优秀和成功华人回归本土,积极投身于新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为新竹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成就了大批知名企业和企业家;奉献、勤劳、自律、自强的中国特色文化已经深入到每一家企业,使新竹产生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中国独特的家族文化和关系网成就了台湾独特的社会融资关系和家族企业文化。

台湾休闲农业的“三卖经”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休闲农业最近走红国际旅游市场,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相继主乡村旅游行程,产品叫好且叫座,台湾的绿色之旅不但上了当地媒体头条话题,今年6月香港国际旅游交易会还邀请台湾休闲农业参加新旅游路线竞赛,台湾休闲农业进军国际迈入第四个年头,终于交出漂亮成绩单。

“台湾的休闲农业有三卖:卖生态、卖生活和卖生产。台湾的农产品也有三卖:卖给送礼的人,卖给爱美的人,卖给需要保健的人。”台湾神农科技发展协会秘书长廖树宏去年在海南第四届科技论坛上发表的“三卖经”。

目前台湾休闲农业经营业者已达到1500家以上,大致可以分为观光果(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农家民宿、假日农市、农业文化参与活动和农业旅游活动。观光农(菜)园,游客偏重以观光消费、游览田园风光,经营的主题以果园、菜园、花园、茶园、鱼池、蜂园等;休闲农场游客偏重以消费和短暂性农业体验,停留时间较长者农场则提供餐饮服务、住宿服务、综合性游览设施;市民农园提供都市人或无自有农地者,长期租借农地,并亲自与家人和亲友耕作、收获,客串农夫体验农事生产作业过程;农家民宿则是在乡野田间去接触大自然,主要提供游客住宿和风味餐饮服务,体验农家生活情趣;假日农市则可经营花市、茶市、果市、菜市、依照各种不同经营主题,也可配合乡土小吃、农业产品特卖和农业DIY活动。

珍珠奶茶简单却展现创意

中国人喝茶五千年,老祖宗藉着泡茶消磨时间,找到人生的智慧,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茶变成随手可得的便利商品。其实快餐茶饮概念来自美国,就像即溶咖啡,是讲究效率、方便的美式作风,因为老美觉得泡茶、倒茶渣太浪费时间。而大多数美国人喜欢冰茶,便逐渐演变出冷藏罐装茶。

珍珠奶茶是Made in Taiwan的代表产品。一杯二十公升的超大珍珠奶茶,可供数十人饮用。在美国、澳洲,商店冰箱内都是黑鸦鸦的一片碳酸饮料。日本虽然选择多,但都是不同品种的单品茶。台湾最特别,能把意想不到的东西组合、变化。以台湾名产珍珠奶茶为例,它不像日本茶道的讲究,也不像香港人每天早上喝茶配茶点。

珍珠奶茶也是台湾茶创意跨足国际的成功例子,除了前进香港和大陆,已经吸引印度、墨西哥等市场注意,也和迪拜当地的购物中心签约,海外市场明显成长。台湾茶饮口味多元,地道原味、创新口感都有死忠消费者。珍珠奶茶都是现做现卖,纯正的奶茶味道非常吸引人,靠大工业生产出来的奶茶是完全不可能与之媲美的。

珍珠茶不仅在口味上讲究,甚至讲究色感上的不同,最能吸引年轻的消费者。它利用了材料的多种色彩,并加以调配,使其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另外,珍珠奶茶的另一个特点是它通过很大的吸管把里面的珍珠吸上来食用,一口咬下给人一种“QQ”的感觉。那特有的味道使许多年轻人陶醉(“珍珠”其实也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珍珠,也不是一种水果,而是一种好吃的食品),有弹性的珍珠也是吸引年轻人前来光顾的最重要的原因。

创意经济是台湾未来优势

来自台湾的设计师巫永坚与一家上海资深设计公司共同设计的作品“人”,去年获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上海世博会把吉祥物取名为“海宝”,意为四海之宝。

创意经济例10

另外发展5D电影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机遇。4D、5D动感影院由三大要素构成,即计算机控制系统,立体放映系统,特效座椅与设备。这三者共同作用,有着极高的技术含量,属于当代高科技产品。它所面对的消费群体有儿童,青少年,旅游购物者,流动消费者,特别是高消费能力的年轻人。之前的动感影院造价高,只被运用在航空或是高科技体验或展示方面,只有极少数的人才有机会去体验其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科技打造出来的影院成本不断降低,不但增强了各种效果,普通老百姓只花二、三十元就能体验到4D电影所带来的震撼效果。目前,国内一线城市只有一部分有动感影院,极少数的二、三线城市有,县城更是没有动感影院。因此,我们认识到国内的动感影院项目有着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当然,作为中小型城市的衡水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正确确定市场定位,不要盲目进行市场扩大,要量力而行,以动漫为敲门砖,创造有城市特色的动漫品牌,借助政府的支持,凭借优势企业拓展市场,将创意产业成为城市的经济支柱。

创意经济例11

一、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水平,着力增强创新型经济发展后劲

1.聚焦“445”计划,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开发区、临港新城、澄江街道要紧紧围绕“445”计划明确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重点突出抓招商,要素倾斜保供应,充分利用市里配套政策的优势,在2012年营造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的强烈氛围,为“445”计划的全面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2.聚焦集约发展,全力打造特色园区。靖江园区要以造船及零部件、特种车及零部件、新材料、钢结构和核装备产业为重点,各镇(街道)要以《市优化产业布局鼓励跨区域投资考核办法(试行)》为导向,利用外资实现集聚集约发展,打造特色园区,形成比较优势,全力以赴抓项目,一步不松抓投入,使利用外资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聚焦重点重大项目,倾力发展产业链。基地型、龙头型的项目不仅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带动一个新产业的发展,要把引进重点重大项目当作招商的重点工作来抓,对于引进协议注册外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给予一定奖励。鼓励已在落户的外资企业母公司把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项目设立在,鼓励盘活存量资产和利用闲置标准厂房设立新项目。

4.聚焦多元发展,奋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要增强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的能力,掌握国际产业资本流向和重要转变,不断创新本市利用外资的方式。重点突出对我市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竞争能力、发展创新型经济这一发展主题相关的利用外资新方式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围绕现代服务业、产业基金、创司、投资性公司、外资银行、外资研发中心和各类外资地区总部展开招商工作,加大扶持我市企业境外上市的力度。

5.聚焦考核导向,建立刚性考核指标体系。根据“445”计划要求,对开发区、临港新城和澄江街道实行总量考核和结构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结构性指标的权重,对完成目标任务中“445”计划产业的占比要有明确的目标。全年工商登记注册外资和到位注册外资完成全年目标的70%,或到位注册外资完成全年目标的80%,才可参加考核并获取考核奖励。

二、进一步加快服务外包发展,着力丰富创新型经济发展内涵

6.突出重点知名企业,提升产业集聚带动效应。围绕“445计划”完善《市服务外包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对本市服务外包重点企业的全方位支持。鼓励引进国际知名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特别要提高信息技术离岸外包业务的比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引进符合“123”计划条件和引进符合“530”计划A类要求服务外包项目的有功人员或团队给予奖励。

7.突出产业化发展路径,提升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后劲。服务外包产业是我市“445计划”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向具有自主创新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发展道路迈进。各有关板块和载体要为服务外包企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8.突出平台载体功能,提升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鼓励争创服务外包产业示范集聚园区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对获得国家、省级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区、集聚区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的单位,分别给予奖励。支持集聚园区和企业开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外包企业集聚发展提供环境条件,公共服务效应明显的给予一定资金扶持。

三、进一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力夯实创新型经济发展基础

9.积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出口品牌。进一步强化自主出口品牌建设的基础工作,支持知识产权重点联络点建设,引导外贸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境外商标注册、行业、环境和管理等体系认证、专利申请、国际化经营等创牌基础性工作,夯实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基础;实行出口名牌动态管理机制,不断扩大自主品牌出口规模与比重,不断提升我市出口品牌的整体发展水平。

10.积极培育出口创新示范基地(区)。强化出口创新基地建设,努力发挥出口产业集聚效应。加快推进我市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合金新材料、合成新材料)、轻纺出口基地等的建设,培育壮大我市特色产业出口企业,不断提高出口创新基地企业出口份额。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使之成为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将各镇(街道)发展前景良好、出口规模较大、产业集群、企业集聚的重点特色园区逐步培育成为市级出口创新示范区。

11.着力推动企业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外贸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国际知名展销会和博览会,巩固和深度开拓美国、欧盟、日本等主体市场,加快开拓东盟、非洲、中东、大洋洲、南美等新兴市场,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支持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国际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国际电子商务建设,增强自主营销能力。在稳外需保份额的同时,引导出口企业开拓内销市场。

12.完善和创新公平贸易。支持企业积极应对反倾销、反补贴和其他贸易壁垒,进一步推进公平贸易预警工作,发挥行业中介、企业在应对贸易摩擦中的作用,对我市重点产业敏感产品建立公平贸易预警点,增强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能力,有效防范国际贸易摩擦风险。

13.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提升一般贸易发展质量,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以争取出口加工区为突破口,吸引跨国公司把高端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市,引导外资投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消耗少、配套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延伸和完善加工贸易产业链。积极引导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源、原材料,加快培育进口主体。

14.积极营造贸易便利化环境。突出优化服务,不断完善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在外贸企业跟踪服务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市贸易便利化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本市贸易便利化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搭建政府与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平台,进一步优化完善财税金融环境,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外经贸发展扶持政策。

四、进一步提升跨国经营能力,着力拓展创新型经济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