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6 17:16:44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17001

0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推动了信息在用户之间的快速流通。伴随着我们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我们所需要的许多文件都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的。本文就对网络文件的传输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1TCP与UDP协议相关理论概述

1.1TCP相关理论概述

TCP是TCP/IP体系中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它提供全双工的和可靠交付的服务。所谓“面向连接”的含义就是在正式通信前必须要与对方建立起连接,否则通信就会无法进行。这种连接是实时的,只有双方都在时才能通信。

1.2UDP相关理论概述

UDP是面向非连接的用户数据包协议。“面向非连接”的含义是指在正式通信前不必与对方先建立连接,不管对方状态如何直接发送数据。UDP协议适用于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应用环境,或者根本不需要建立可开连接的情况。所以说,UDP协议能够快速的发送数据,降低系统连接时的消耗。

表面上看起来,UDP好像比TCP的速度更快,因为相比较UDP协议而言,TCP协议更加复杂一些,但是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特别是针对那些具有较强可靠性的应用,它们所需要的就是网络文件传输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就会选择TCP协议。

2网络文件传输机制中的多线程技术应用

2.1多线程技术的定义

所谓多线程技术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机制,它允许在程序中并发执行多个指令流,每个指令流都称为一个线程,各个线程之间彼此互相独立。它和进程一样拥有独立的执行控制,由操作系统负责调度,二者的区别在于线程没有独立的存储空间,而是和所属进程中的其它线程共享一个存储空间,这使得线程间的通信远较进程简单。

2.2文件传输中多线程技术的引入

为了能够让文件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能够更快速,我们有必要应用多线程技术。使用多线程传输文件时,发送端和接收端在读写文件时必须把文件共享属性设置为Cfile::shareDentNone。这是因为在发送端会有多个线程同时只读一个文件。

3影响网络文件传输速度的因素分析

要想实现网络文件传输的最优状态,就应当充分掌握影响网络文件传输速度的各项因素。笔者通过分析现有理论以及自身的亲身实践,认为能够给网络文件传输速度带来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3.1单词读取文件的大小

网络发送端每一次所读取的文件所包含的字节数以及网络接收端每一次写入文件所包含的字节数都会对网络文件的传输速度产生极大的影响。基于硬盘的读写性质,我们在进行读盘以及写盘的时候最好读入或者写入N个字节的数据(N为扇区的大小)。通过这种操作方式,能够加速文件被读入缓冲区以及写入磁盘的速度。

3.2套接字的个数

网络文件在传输过程中,通常状况下都是一个线程单独获取一个套接字。在这种模式下,套接字的数量也就等于传输线程的数量。这样就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套接字的个数越多是不是就意味着网络文件的传输速度就会随着而增长呢?实践证明,而这并不是成比例增长的。比如,当我们在开展“一个线程单独获取一个套接字”的编程过程中,当套接字的个数(同线程的个数相等)到达一定规模时,如果再使套接字的数量持续上升,那么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传输速度的提升就会越来越弱。在套接字的数量达到临界值以后,甚至还会降低传输速度。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通过综合分析系统性能以及传输性能,假如选择“一个线程单独获取一个套接字”的模式进行编程,那么套接字数量的选择应当同处理器的能力相适应,不能设置的太高。

4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将TCP应用于网络文件的传输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在应用TCP开展网络文件传输过程中,为了更高效的促进网络文件的传输,还需要将多线程技术引入进来。本文在分析过程中涉及到了网络文件传输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希望能够对我国当前网络文件传输机制的不断完善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 153-0024-02

低压电力线载波PLC通信技术,就是切实通过低压配电线作为信息资源传输技术的实现媒介,来切实进行数据或语音信息传输实现目标的通信技术形态。电力线网络,是现有技术发展阶段条件下,全世界范围内分布最为广泛网络技术,并且在今后的一段历史发展时期之内,必将稳定保持其稳定性的潜在运用价值。近年以来,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稳定有序发展,以及日渐普及化的实际应用,给全世界范围内通信事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极其充分的推动力量,有鉴于此,本文针对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应用展开简要的分析论述,预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1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基本分析

1.1 低压电力线通信网络信息传输渠道的基本特性分析

低压电力线本身是一种具备非均匀性分布特征的数据信息传输材料,这种材料在设计研发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用于电力能源输送行为的,因此相较常见通信信号传输介质而言,比如双绞线、同轴电缆、以及光导纤维等,其实际在完成通信信号传输功能中,具备着一系列都有的技术特征,相较国外现代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而言,我国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在实际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有产生了一系列的特有现象,值得相关领域的一线技术人员关注,其具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套通信技术系统是典型的时变系统,并且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多径效应现象。缘于信息资源传输通道的时变特征,信息传输通道的描述函数受时间变量的影响而不断处于动态变化状态之中,将会直接引致信息对象接收端口的信息通道出现频率弥散性,以及时间选择性衰落现象。并且在径效应的影响下,会进一步出现时间弥散性,以及频率选择性衰落现象。

第二,存在形式各样的信号干扰以及噪声现象。并且实际出现的噪声干扰现象实际存在多种类型。

第三,电力线路的本身具备中较小的阻抗,但是线路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所表现的阻抗强度随着信号频率数值以及传输时间的改变而呈现出动态变化特征,这种技术状态使得实际的载波信号强度遭受了较为严重的减弱现象。

第四,通信信号衰减的强度与信号的频率以及传输距离具备着密切联系,并且能够模糊确定信号衰减程度与信号的频率以及传输距离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1.2 常见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形态分析

第一,直接序列扩频通信技术(DSSS),这种通信技术能够运用具备较高速率特征的扩频序列,在通信信号的发射端技术点位完成对信号频谱的扩展,并且在通信信号的接受端技术点位通过与发射端一致的扩频码序列实施解扩技术操作,进而将实际传输的通信信号实现还原,并以此完成特定的通信技术任务。

第二,OFDM通信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将处于高速传输状态之中的串行数据流,运用专有化的技术结构转化形成具备较低速率特征的并行数据流,并在这一转化过程的基础上,将转化形成的低速并行数据流加载到处于相互正交技术形态的子载波上,并在此技术上实现并行数据技术传输目标,在数据对象的接收端口,应当对接收到的数据流实施于发射端相逆向出技术操作过程,并以此实现通信技术目标。

第三,多载波码分复用通信技术(MC-CDMA),这是将OFDM通信技复合加载到CDMA技术形态之上而形成的技术类型,在这种技术形态的运用过程中,应当将待传输的通信信息符号首先实施扩频操作,之后再将经过信号扩频环节而获取的chip结构,直接调制到某个任意的子载波上,之后通过专门化的信息流传输通道实现信息流对象的传输工作实践目标,最后在接收端技术点位,通过与之前相反的技术操作实现对待传输信号对象的再次获取。

2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基本应用领域分析

对于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形态而言,其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对广泛覆盖开放技术空间的电力能源供应与传输系统的充分运用,并通过对电力能源输送技术网络的运用,切实实现了对数据通信网络技术体系的建设目标。在现有的技术发展阶段条件下,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在我国公民的基本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获取了日渐广泛的应用领域发展趋势,本文将选取部分技术应用实例展开简要的论述。

2.1 家居生活环境的智能化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国人迫切需要建构一个具备充分职能化发展特征的家居生活技术网络。这里可以切实通过对分布在国人住宅使用空间之内的各式各样的微控制器、家用电器设备,以及PC机的技术连接操作。充分实现对家庭化技术网络实现体系的建设目标,并基于这一技术网络对家庭技术空间之内各种身边,以及技术控制终端的调动和使用,实现国人家居生活环境的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的管理应用实务目标。

要切实基于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形态附属的电力能源输送技术网络,给国民家庭生活空间之内的每一个电器身边接入点位赋予实现互联网技术连接的实用技术功能,要切实通过遍布国人居住生活空间之内的插座技术构建,以及电器设备插头之间的相互连接,实现基于现代互联网信息船传输与处理技术的电器设备智能化控制与使用系统的建设目标。通过输电线路帮助居民家庭中的家用电器设备实现网络信号接入技术目标能够有效减少对信号线材料的布设技术环节,并以此有效降低家居生活环境的智能化建设技术过程中的成本消耗规模。

2.2 电能表自动抄表技术系统

在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应用实务背景之下,电能表设备的自动抄表系统主要由终端水表(或电表、气表等)、终端数据采集器、数据集中器,以及中央主控计算机组成等基本技术构件共同组成。

终端数据采集器构件,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器构件,是实时对特定用户对象的电能消耗状态信息实现采集目标。之后通过必要的信息信号传输准备处理过程,将处理结束之后的数据信号通过直接化序列扩频通信技术,或者是OFDM调制通信技术形态,实现在低压电力线载波技术系统背景之下的信号传输工作实践目标。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例3

 

税源监控系统是税务机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税源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分析和利用的税务信息化应用系统。一般由企业端和税局端组成。安装在企业的企业端系统功能是用于对企业进行税源信息监控、采集和数据传输;安装在税务机关的税局端系统功能是用于接收所采集的税源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税源监控系统是税务机关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实时监管的重要工具,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系统功能,对税务机关降低税源监控成本,提高税源监控实效,从源头堵塞税收流失具有重大意义。

一、无线监控技术简介及3G-EVDO优势分析

1. 无线监控技术简介

目前无线监控技术实现上有下面几种方式:

(1)模拟无线数据收发模块实现。该类监控数据传输距离主要由发射机的发射功率来决定,监控范围受发射距离的限制,范围小;数据在空中传播,易受电磁等干扰,数据可靠性不好;模拟传输没有很好的加密模式,安全性不好;数据传输率很低,不能满足税源监控要求的从企业原料采购到成品销售的多个重要环节产生的数据采集及时性、准确性、安全性等要求。

(2)GSM网络实现。这类监控通信方式是依托全球的GSM网络,它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距离的限制,从而可以实现远程监控。主要是利用GSM短消息业务或语音业务进行业务监控。语音业务就是利用语音信道进行通信,把各种信息转化成语音信号计算机论文,通过语音信道发送。缺点是:由于网络传输不稳定,短信中心容量等问题,信息发送不可靠,并且缺乏安全性;消息的发送到接受很多情况会有较大时延,加上内容长度限制和GSM上网速度只能达到9.6kbps,这种网络环境无法满足企业税源实时监控和准确性的要求。

(3)GPRS网络实现。GPRS是由中国移动推出的2.5G服务,是在现有的GSM系统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分组数据承载业务论文服务。GPRS与GSM语音的根本区别是,GSM的基础是电路交换,GPRS的基础是分组交换。因此,GPRS特别适用于突发性的、少量的数据传输,也适用于偶尔的大数据量传输。和GSM相比的优点是传输速度较快,缺点是数据传输速度偏低,有跳跃性,只能满足部分视频监控的要求。

(4)3G-EVDO即CDMA2000 1x EVDO,是3G系统CDMA2000的演进版本,基于CDMA的集群技术。3G-EVDO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将高速分组数据业务与低速语音及数据业务分离开来,利用单独载波提供高速分组数据业务,而传统的语音业务和中低速分组数据业务仍由 CDMA2000 1x系统提供,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频谱利用效率,网络设计也比较灵活,抗干扰能力强、信号穿透能力强、系统容量大。1x EV-DO 于2001 年被ITU-R 接受为3G 技术标准之一。

2. 3G-EVDO技术优势分析

3G-EVDO是基于CDMA系统的升级,兼容了IS-95系统的空中接口技术,在升级上只需进行软件方面的升级。而CDMA网络经过7年多的建设,通信网络覆盖全国,基础设备完善齐全,将会是最快升级到3G网络的系统。通信过程中不会产生脉冲式射频,当在周围各种强电设备密布的情况下,不会给其他电器设备造成射频破坏。3G-EVDO通信网络覆盖全国,并成为成熟和稳定的网络,为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接入环境。3G-EVDO系统本身网络的安全性就好,传输过程中满足IP化和多媒体化的需求,系统具备视频编解码处理、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等强大功能计算机论文,直接支持网络视频传输和网络管理,使得监控范围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比较符合以后的发展方向。3G-EVDO可提供高达153.6kps的无线数据通讯带宽,采用信道资源分配方式,可确保基于无线局域网络的税源监控系统企业信息传输的实时性。目前从技术先进性上来看,3G-EVDO是各种无线网络通讯技术中最新的改良技术,在网络安全、传输、解码、分配、覆盖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二、3G-EVDO技术在税源监控中应用的意义

伴随着网络技术3G业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基于3G系统的无线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将会用到各个领域,3G技术与税务信息化的结合也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内有关无线局域网税源监控系统产品多数为针对2G无线网络系统进行开发的,由于税源监控图像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而2G通信系统本身又具有带宽小、抗干扰能力差、衰落严重、误码率高等特点,税源监控数据传输容易掉包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无法达到实时监控的作用。如何将远程的监视、系统遥控、监控无线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可以基于无线网络进行远程的监视、遥控和图像的传输,又具备通常税源管控的功能,并且投入费用合理,能够更加有效地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将安全防范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目前税源监控信息化的应用的最大需求. 开发基于3G-EVDO无线局域网络的税源监控系统实现税源监控管理网络化、无线化、远程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实施全方位的税源动态监控

基于3G-EVDO的企业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可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全部环节,进行实时监控、采集企业生产、经营真实信息,实施全方位的税源动态监控和纳税评估,对提高税源信息采集质量、加强信息共享和综合分析利用、查找和堵塞征管漏洞、提高税源管理实效具有重大意义。

2.有利于解决复杂工业环境下有线网络税源监控技术难题

有关税源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在国内也已有少量报道,但企业现有的局域网络都是有线网络,在工业环境复杂的企业生产环境中有线网络的应用受到环境的很大限制,存在布局困难、损耗大、传输距离短、分布范围有限、运行成本高的缺陷。无线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具有无限的无缝扩展能力,可组成非常复杂的监控网络。无线网络监控系统是监控和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的结合,它可以将不同地点的现场信息实时通过无线通讯手段传送到无线监控中心。

3.有利于降低税源监控成本

目前从技术先进性上来看,3G-EVDO是各种无线网络通讯技术中最新的改良技术,在网络安全、传输、解码、分配、覆盖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具有综合成本低计算机论文,只需一次性投资,性能稳定可靠,维护费用低,无需专人管理的特点。建立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有利于提高税收行政管理的效率、降低税源监控成本,解决有线局域网络下监控中存在的监控点多、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宽、实时性强、适应复杂的生产环境等技术瓶颈。。

三、基于3G-EVDO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设计

1.总体目标

在目前已有的基于有线网络传输的企业税源监控系统基础之上,以3G-EVDO集群技术替代现有的有线网络监控、数据采集与传输,设计实现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相比现有的有线网络税源监控系统,系统功能可在以下方面达到提升:

(1)税源监控范围扩大。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可实施全方位的动态税源监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采购、生产、库存到销售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动态监控,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利用。使税务管理部门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实时经营情况,全面掌握税源信息,减少税收流失论文服务。

(2)税源监控能力提高。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不再受企业地理位置的限制,适合远距离传输,数字信息抗干扰能力强,不易受传输线路信号衰减的影响,能够进行加密传输,可以在数千公里之外实时监控现场。特别是在现场环境恶劣或不便于直接深入现场的情况下,数字视频监控能达到亲临现场的效果。即使现场遭到破坏,也照样能在远处得到现场的真实记录。

(3)税源监控实效提升。系统采用3G-EVDO集群技术、视频压缩编码等诸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信息采集与传输,由于对视频图像进行了数字化,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处理能力,对其进行压缩、分析、存储和显示。通过视频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联动报警,从而实现无人值守。提高税源监控范围、质量和效率。

2.技术路线与技术关键

(1)技术路线:系统从设计到开发采用基于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管理思想,利用3G-EVDO集群技术、视频压缩编码等诸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无线网络传输的新型系统,运用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和3G-EVDO无线网络数据传输解决方案,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机制、统一的数据信息监控机制,构建面向应用监控、预警的信息化系统。采用跨平台跨数据库的设计技术、J2EE技术、三层/多层结构技术、3G通讯标准、TCP/IP协议等技术进行分析设计和数据交换标准。

(2)技术关键:基于3g-EVDO无线局域网络技术税源监控应用研究,提供3G网络接口实现数据传输、共享、分析、预警;网络带宽自适应技术,根据网络带宽自动调整视频帧率计算机论文,适应爆发性、大容量数据传输;基于无线网络的点对点、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远程实时企业生产经营现场监视;具有面向异构网络环境的综合管理能力。

3.技术创新

(1)采用3G-EVDO 、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等网络通讯新技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购、产、存、销”关键经营环节监控,解决传统网络传输方式的无法适应监控点多、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宽、实时性强、适应复杂等网络税收监控瓶颈问题,实现实时数据传输、接收,保证信息的安全性、稳定性、准确性、及时性;

(2)采用3G-EVDO 、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等网络通讯新技术在企业生产关键环节实现实时的税源信息采集,从源头控制发票开票信息的不实,通过技术手段对企业真实的经营信息的分析,测算销售数据,与纳税申报信息比对,实现异常预警。

(3)采用3G-EVDO网络通讯新技术通过一个系统将多种系统整合在一起,将信息自动化,财务分析,税源监控功能集于一身,实现对各类税源信息的传递、交流、共享、存储、协同,实现数据集成及数据的集中展现,做到全方位税源实时控管,有效解决企业,税务机关,政府,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真正实现了监控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尹逊政,路勇.一种基于GPRS技术的远程监控解决方案[J].计算机应用,2006,Vol.15(5):27-30.

[2]任雷.固定监控与移动无线图像传输技术[J].赤子, Vol.2009(16).

[3]范文博,姚远,张其善.基于GPRS技术的数据采集远程网络监控系统.无线电工程[J],2004,Vol.34(1):21-24.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例4

5G技术在传输安全、传输速率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技术优势使得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等网络技术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展现成为可能。传统广播电视网在5G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5G的技术优势,实现当代媒体的技术转型和创新模式,是迄今为止该领域探索的重点课题。有线电视传输作为传统广播电视网的核心内容,凭借着5G的传输优势来实现领域内的核心技术发展,是使其顺利融入数字电视网的关键要素。在5G技术的时代背景下,有线电视传输系统要精准把握5G时代的历史机遇,探索更加优质的有线电视传输路径,充分迎合客户对于有线电视网的生活需求。

一、5G技术概述

5G网络(5Gnetwork)属于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峰值理论传输速度可以达到每秒数10Gb,是4G网络传输速度的成百倍。比如,现代一部1G超高画质电影的下载速度是3秒钟。5G技术性能的标准是实现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降低成本,节省资源消耗,提升系统容量,建立规模性的设备连接。从2019年4月份开始,华为同国网南京供电公司、中国电信江苏公司联合组织,成功完成了业界首次真实电网环境的电力切片技术测试结果,与此同时,这也是国际上首例基于最新3GPP标准5GSA网络的电力切片测试。本次测试的成功彰显出5G跨入垂直行业的实践历程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迎来了5G技术发展的春天。

二、有线电视传输态势下的5G技术优势

与4G取代3G带动了微信、微博等网站客户端技术的崛起相比,近些年以来随着5G技术的逐渐成熟,5G取代4G所体现的技术优势更加明显,丰富着现代人的生活。5G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在4G技术的基础上所衍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模式,性能方面优越于4G移动通信技术,不仅可以把网络连接的时间缩短到毫秒级,而且可以给用户带来最少0.1~1Gbps的速率、每平方千米100万的连接数密度,充分满足了现代客户的需求。这些方面的技术优势推动了5G时代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

(一)高速率

同目前的4G的传输速率比较,5G时代背景下5G传输率在4G基础之上得到了数倍的提升,这样就会使用户对于有线电视的体验度提升,给用户带来全新的观看体验,享受到了优质的有线电视服务模式,挖掘出有线电视网络服务的技术潜能,突破了有线电视的技术和服务模式。

(二)低时延

有线电视的低时延对于满足用户的体验定位具有卓越的效果,充分有效的用户体验定位与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的速率和延时均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若时延存在过高的情形,用户的电视观感体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直接制约有线电视的使用效果。在5G技术背景下毫秒级的时延可以为用户带来升级性的观看体验,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精准、到位、实时的节目动态和内容,极大地提升了有线电视节目的直观性和流畅性。

(三)高连接数密度

网络连接可以充分彰显出网络下载功能的效益,在5G时代背景下所进行的有线电视传输,5G的高连接数密度技术,不仅可以使同一网络布局同时和电视终端进行连接,同时也可以和别的智能终端相连接,彻底突破了用户连接数量的限制,体现了有线电视终端技术的优势。

三、5G技术对于有线电视传输的影响

5G技术作为一种新崛起的技术模式,有待开发和完善,在有线电视传输的应用中通过技术的研发来充分迎合用户的现代观感需求。

(一)实现交互式传输

未来的电视传输技术将由单一的传输模式向双向性的传输模式进行转变,广大用户除了可以观看电视节目,还可以凭借着有线电视实现与别的主体信息建立互动交流模式,5G技术的高速率和高连接数密度属性为有线电视在实现这些技术维度的过程变为可能。

(二)优化传输质量

传输质量会影响有线电视传输的效果,从而直接影响到电视用户的观看体验和效果。尽管迄今为止的传输技术已经充分达到最佳效果,通过技术的改进,消除了传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干扰的现状。但是传输速率、传输路径等方面的技术能力不足,传统有线电视传输质量偏低是该领域不能回避的问题。5G技术自身所具备的高连接密度和高传输速率的优势使有线电视传输的模式更加自由、无束、高速、流畅,使有线电视信号传输功能趋于稳定。

(三)提升传输速率

与现代兴起的其他媒体网络相比,有线电视传输媒体信息储存力度不够,限制了用户的观感体验。5G技术所具备的高效传输技术可以提升有线电视信息传播的速度,使用户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第一时间获取电视传输信号,使误差和时延降到最低,从而深度满足电视体验用户对节目速率的要求。

四、在5G时代背景下有线电视网络工作要点探析

经过上述的有线电视传输视角入手,对5G背景下技术的未来发展展开的讨论就可知道,5G技术对于有线电视的传输是具备绝对优势的,该技术优势可以充分提供给用户够用、耐用、价格低廉、安全、个性化等方面的需求,进而推动传统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从目前的5G技术的开发力度和应用情形出发,与现实需求依然存在着巨大的落差,需要从有线电视网络技术领域入手展开研究和探索。5G时代背景下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进行资源优化整合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新型网络媒体的崛起,新旧媒体的融合之路被进一步打开,加上国家所提倡的“三网融合”数字化网络战略措施的颁布,使得各大网络优质资源所进行的整合成为未来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在5G时代背景之下,有线电视网要拓宽研发渠道,同5G技术资源展开合作,引入更多的优质资源加入到有线电视传输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扩展自身的发展道路。在优质资源的整合历程中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把可以推动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优质技术和资源都纳入到该体系的研发过程中,推动电视传输技术走向高质量的发展轨迹。在发展过程中要致力于多个视角,比如把自身具备的传播力资源同科技时代的网络文化创意深度结合,在进行网络文化创意传播的过程中,为自身打出品牌效益,满足有线电视传输技术的发展路径。

(二)打造优质内容

尽管在5G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行业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影响了有线电视市场的整体发展格局,但是与此同时也为有线电视传输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技术创新的生命力。在当代5G技术背景下,有线电视网络技术创新非常重要,增加更多优质的内容可以丰富电视内容,带来良好的观感体验,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迄今为止,尽管5G技术对有线电视传输模式、传输速率等方面进行了调控,但是依然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因此,需要掌握用户对于内容的需求,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内容制作方面的高质量需求,优化有线电视网络环境,促进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

(三)立足于用户体验的发展核心

在5G时代背景下,无论是5G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还是有线电视台传输质量的提升,都是为了拓宽有线电视的市场,吸引更多的受众,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使用模式,使其对有线电视网络的关注度提高,重新审视有线电视网络的现代价值。因此,5G时代背景下该技术在有线电视传输内容的构建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用户的体验需求,深度迎合用户的个性化和普遍性需求,通过5G技术资源优势的整合利用,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和多元化的生活需求,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5G技术的开发市场充满活力,确保5G时代背景下有线电视传输功能走向卓有成效的发展道路,使传统电视媒体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结语

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不断渗透,5G时代背景下5G技术开始广泛普及和深度推广,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人类不断进入5G时代的今天,在当下多样化的媒体发展形势之下,有线电视传输工作既具备一定的发展优势,又面临着市场的挑战。只有凭借着5G技术来打造一流的有线电视传输内容和模式,才可以通过拓宽5G的技术潜力,满足自身的发展的需求,实现有线电视传输技术的顺利运行目标。当今5G时代背景下5G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好多潜在的问题和状况亟待解决和讨论,只有充分迎合5G科技发展的潮流,不断丰富和完善5G技术资源开发历程,才能为未来5G的发展前景开辟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耿培军.试论有线电视传输干扰及其排除方法[J].中国新通信,2017(10)50.

[2]周方春.5G时代对有线电视传输的影响[J].中国有线电视,2018(08):908-910.

[3]肖立.浅谈5G时代新媒体的发展[J].广播电视信息,2016(10):30-33.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例5

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国通信工程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市场对通信以及传输技术的新需求,对通信工程中更好地应用网络传输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提高信息传输质量和效率。鉴于此,本文重点对网络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应用加以分析研究。

1 网络传输技术概述

1.1 网络传输技术定义

网络传输主要是指利用一系列的双绞线或者光纤线路,经过线路的调整与变化,根据网络传输协议进行有效通信的过程。网络传输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不同的信道传输功能构成一个具有完整性的信息传输系统,方便信息依靠网络传输技术进行快速的传递。目前我国的网络传输技术主要包括ASON和SDH两种,其中,ASON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扩展性,能够实现网络传输层与管理层的统一;SDH需要通过帧的形式保存信号,并且利用光线传输信号,传输的过程中需要进入到ADM利用O/E进行转换,并且需要支路卡进行协助,由此方能够保证信号的流畅性。

1.2 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特点

1.2.1 设备体积小

为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于通信工程信息传输速度、质量等方面的需求,我国已经逐渐采用小型化的传输设备用以代替传统的大型的传输设备。在此方面,比较典型的应该有信号扩展设备,新型的信号扩展设备的面积比较小,且重量比较轻,运行更加简单,便于移动和携带。正因通信工程中传输设备的体积较小,其不仅有效节省了传输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为使用设备的人群提供了便利,更降低了设备的研究与生产成本,在降低设备价格的同时完全保留了原有的传输功能与作用,有利于促进通信工程的进步与发展。

1.2.2 功能多样化

我国网络传输技术在借鉴国外诸多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设备的体积逐渐减小,传输设备功能更加多样化。网络传输技术功能的多样化使得我国通信工程中传输设备的使用数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且传输设备所使用的电缆数量亦得到了极大的减少。与此同时,整体的通信工程信息传输效率却得到了提升,主要由于线路容量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另外,传输技术各种功能相互融合的情况下,地区比较偏远、信号并不十分良好的地区基本上均能够在大容量传输设备的支持下更加良好的使用网络。

1.2.3 设备集成度高

传统的通信工程传输技术只能够使用单片设备进行信息的传输,传输效率十分低下。但是随着我国通信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加之对现代信息与科学技术的大力应用,使得集成度较高的传输设备得到了更多的应用,有效的提升的信息的传输效率。该种通信工程传输设备能够缩短信息传输的时间,降低传输成本,继而有效的提高信息传输速度与效率,更加有利于保证传输的质量。另外,在集成度较高的传输设备中会应用到分插技术,便于对信息输送电网进行有效的分布,由此令整个网络具有了全面性和完整性。

2 网络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2.1 在骨经网中的应用

骨经网主要是指本地的传输网络,其传输容量比较小,一般出现在比较繁华且发达的城市地区。网络传输技术在该中通信工程中应用时,无论备份、升级、管理或者维护基本上均具有强大的优越性和经济性。目前,我国在对骨经网中应用网络传输技术方面主要研究方向在于最大限度的提升光纤资源利用价值。针对此,我国通信工程建设中认为可以充分的利用ASONcSDH传输技术组建并且实现骨经网,且提高光纤资源的利用率。但是,该种本地骨经网对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存在ASON技术与电信网络的融合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2.2 在长途干线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的长途干线通信工程建设中大多采用SDH通信技术,但是在目前通信用户大量增加的情况下该种SDH提供信技术并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其在MSC之间具有较大的距离,会增加线路利用成本。基于此必须要对SDH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改变。网络传输技术在长途干线应用时可以将SDH与WDM进行整合,利用EDFA技术减少SDH通信技术所需要的设备,并且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信号传输的效率,形成具有强大且丰富功能的网络,使得通信技术的灵活性更强[3]。

2.3 无线与光纤传输的应用

网络传输技术除了在骨经网、长途干线中的应用外,在通信工程无线与光纤传输中亦有所涉及。其中,信息的传输若采用电磁波实现便称为无线传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综合成本也相对比较低,同时其扩展性良好,维护费用也比较低。目前,无线传输技术在安防领域尤其得到了重视与良好的应用,且涉及到居民区、企业、政府大楼、国内联网警报等领域。此外,传输媒介为光纤的传输方式应该为光纤传输,其主要能够传输模拟信号、数字信号与食品等,较铜线的运行速率快,目前在武器系统、机器人、传感器、交通运输等领域得到了良好应用。

3 结论

综上所述,通信工程中对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能够使人们的通信方式更加便捷高效,同时,网络传输技术也推动了通信工程的建设与发展。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通信工程中网络传输技术的相关设备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全,集成度越来越高,未来在骨经网、长途干线、无线与光纤传输等领域将会得到更加广泛且良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例6

无线电通信传输技术的发展时间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受到关注。从上世纪80年展至今天,无线电通信传输技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无线电通信传输技术可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但在通信传输方面,无线电通信传输技术本身却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即通信安全。关于这一点,无线电研发团队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反思,也探讨出了多种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手段,从根本上提高了无线电通信传输技术水平,拓宽了无线电的使用范围。下面就无线电通信传输的常见形式以及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探讨。

一、无线电技术与光纤技术在通信传输上的区别

就我国现有的通信技术而言,无线电通信传输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是两种最为常见的通信技术,也是现代社会中应用频率最高的两种信息传输手段。其中,无线电技术通过网络技术来控制所在轨道卫星的运行、工作来实现信息的传送与信号的传输,而光纤技术则主要是通过光缆电线来实现信息传送。尽管两者最终都能实现信息、信号的传输,但信号传输所借用的介质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无线电通信以电波作为主要的信息传播介质,后者光纤通信则借助光来完成信息传输。分析两者的优势,光纤通信技术尽管具有着信息传输速度快、传输安全等特点,但在实际应用时,它并不能完全代替无线电通信传输。某些特殊情况下,信息的远程传输仍然得借助无线电通信技术。

二、无线电通信传输的常见形式

无线电实现信号传输的基本原理是,借助蜂窝网网络技术来控制所在轨道中卫星的运行,进而实现电波通信,完成信息信号的传输。由于蜂窝网网络中所获得的信号是由城市发送过来的,所以蜂窝网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城市信号。无线电通信传输中,无线电蜂窝网所覆盖的地区,都配置有可以接收信息信号的车辆,这些车辆可以接受外来的通信信号,也可发送信号,实现无线电通讯。无线电通信传输技术注重创新,从其产生到现在,相关研究人员已经对无线电通信传输技术进行了多次改进和改革,到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代到第二代的转变,现在正由第二代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二代无线电通信技术是将基台的数量扩充、分布区域扩大,克服蜂窝区面积狭小的困境,进一步密集无线电信号的覆盖,保证了信号接收的畅通无阻。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代无线电通信的最大特点是数字性的运用功能较强。在信号的传输过程中,专门的人员会负责监测最低数字传送速度,再通过无线电基台和城市蜂窝网的“强强联合”来稳固信息传送结构,增大信号传送密度,为大众通信的效率提升提供方便。

无线电通信接下来的任务是巩固其在宽带连接服务和多媒体系统的更新。进一步运用尖端科学通信技术分化移动信号覆盖领域,将信号的覆盖区域划分为更小的部分,细化服务项目,各个击破,实现个人全球范围内信息的畅通有效。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应用经过这么多年的改进仍然在追求精进卓越,向更高层次发展。近些年来,技术人员始终在借助卫星传送无线电信号方面深入研究,试图利用卫星高空发送无线电信号将移动信息高效传送工作步伐向前迈进。无线电通信技术经过层层的改进,地面与高空的信号传输工作达到了在技术人员的操作范围内可控,通信技术的掌握也向前迈进了很大一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移动通信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例如:天气变化对无线电通信的影响,通信系统的频度效率能否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宽带容量能否增大等。

三、无线电通信传输系统运行中的风险控制

无线电通信自兴起以来,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奇特地理环境的通信一直是科研人员努力设法攻克的难题。例如高大的山峰阻挡电波的传送,密集的森林会影响电波频率,地形复杂的偏远地区技术落后,地形突兀不平,信号很难稳定。经过几年的发展,通过国际对无线电传输系统的资金和科研大量投入,其网络系统在接收信号的效率、传送码的正确率、传送范围的扩大等方面都有较大程度的进步,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对通信的干扰和个别地形奇特地区无线电不能正常传送这一系列问题在通信技术改进的过程中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发展。近些年,科研人员在通信传输过程中嵌入式系统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特殊地理位置和环境对无线电通信的技术限制这一方面的僵局。

嵌入式网络系统模式是利用无线电技术在网络局限区域传送信号,以此来弥补无线电通信在其自身的空白区的传输的正常进行,实现通信的密集分布。在实验的过程中,科研人员设法在几个网络局限区应用嵌入式网络系统,使这些区域的网络通信相互连接,如果连接顺畅,无线电通讯局域网中信号传送的多个空白区域间就能正常通信,实现无线电通信的无缝隙覆盖。这样一来,在日常生活中,不论在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通信中,在任何地点都能快捷、有效地实现网络信号接收,从而加强无线电通信再传送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嵌入式网络系统在设计方面需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要注意负责控制全局通信的主控模块的挑选。众所周知,在通信技术中主控模块的设置决定着无线电传输能否正常、和谐的运行。而操控全局的主控模块设备质量的好坏、科技含量的高低制约着无线电通信的网络信号,决定着无线电能否接收,确保着数据传送的正确率,如果主控模块质量过硬,无线电在网络运行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会大大地减少。所以,嵌入式网络技术中主控模块的选择对无线电的传送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时亟需谨慎,一般使用国际先进通信控制仪器。从另一方面来看,信息传送过程中,无线模块的设置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线电通信技术在当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从其产生之日起,发展到今天,无线电通信技术已经实现了第一代到第二代的改进与跨越,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无线电通信传输技术在应用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本篇文章通过对无线电通信传输技术常见形式、改进技术以及风险控制方法的分析,得出了无线电通信传输安全是该技术在应用时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参考文献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017-02

1 引言

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丰富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尤其在军事通信应用领域,极大地提高了战场的通信能力和作战水平。然而,由于无线通信信道的固有的广播性、开放性以及传输链路的不稳定性,使得无线通信系统相比于传统的有线通信系统更加容易受到非法用户的侦查、截获和监听,带来传输数据失泄密问题。近几年来,发生的“棱镜门”、“小米移动云泄密”、“金雅拓SIM卡窃密”等事件,无不印证着信息安全在无线通信领域的重要性。因此,设计安全、高效且可靠的无线通信系统在涉及国家安全、战场通信、商业机密等应用场景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安全通信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是增强国防现代化水平,提高国与国之间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密集关注和重视。

传统的安全技术采用以密钥管理、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技术为主的密码学体制,其安全机制建立在计算密码学方法的基础上,借鉴计算机网络中上层协议的设计来保证信息的安全。传统的安全技术主要依靠破解生成密钥需要极高的计算复杂度来保证加密算法的有效性,然而,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和信息传输场景的多样化,传统的密钥体制日益受到挑战,其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随着计算机性能的大幅提升,特别是量子计算机的出现,以计算复杂度为理论基础设计的现代密码学加密算法存在着安全隐患;2) 由于无线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广播特性和系统中终端设备的移动性,使得密钥的在线分发、维护和管理更加困难;3)随着传统网络呈现出的多样性、异构性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交流、用户与基站之间交流的频繁性等特点,传统的加密方式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探索一种新的安全传输技术来克服传统安全技术的不足,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密码体制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

近期,物理层安全技术(Physical Layer Security, PLS)的提出,为无线通信安全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的方向,其核心思想是从信息论的角度而非仅仅通过增加计算复杂度来保证网络的信息安全。物理层安全技术利用无线传输链路的动态特性,依靠信号处理、天线、编码调制等物理层手段,在避免窃听方获取信息的同时,提供给通信方可靠的、安全可量化的通信,是解决无线通信系统中安全问题的一个新思路,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2 物理层安全技术

物理层安全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着手:一是基于信号处理的物理层安全,二是基于安全编码的物理层安全。物理层安全编码是实现安全传输的基础,其通过主窃信道之差,从信息论的角度,来避免信息的窃听,在主信道传输质量优于窃听信道传输质量时,可以从理论上确保完美的安全传输;另一方面,通过信号处理手段,可以有效利用无线通信系统的各种资源来进一步地提高主窃链路的差异性,为安全编码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本文着重从信号处理的角度,对物理层安全相关的技术进行介绍和展望,其主要包括多天线分集技术、协作干扰技术和全双工技术等等。

2.1 多天线分集技术

随着无线多入多出(MIMO)技术的应用,终端往往具有多根发送和接收天线。多天线技术主要利用空间自由度来实现安全。对于发送端的多天线技术,主要有最大比传输(MRT)、空时编码传输(OSTBC)和发送天线选择(TAS)等方案。最大比魇浼际跤殖莆波束成型技术,其通过对多跟发射天线进行系数的加权处理,增强接收端的信号强度;空时编码技术则利用发端多天线带来的空间维度和信息传输的时间维度来提高信息传输的安全可靠性;发送天线选择技术通过选择最优的一根发射天线,使得接收端收到的瞬时信噪比最大,而该最优天线对于窃听用户端而言却是随机的,从而使得主信道质量优于窃听信道质量。在这三种技术中,由于发送天线选择仅仅需要单个射频链路,其复杂度最低,因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文献[1]分析了发送天线相关时,利用天线选择来实现物理层安全的性能;文献[2]中研究了信道信息反馈不完全情况下的安全性能分析;文献[3]则考虑在无线瞬时携能多入单出系统中,天线选择和信道信息反馈不完全情况下的安全传输,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到,天线选择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物理层安全传输能力。

对于接收端的天线分集,由于每根天线均收到信号的一个副本,可以利用多天线技术如最大比合并(MRC)、选择合并(SC)和等增益合并(EGC)等相关技术来提高终端的接收能力,从而提高合法链路的传输质量。

图 1所示为多入多出无线通信系统中,发端和收端天线数目对系统安全传输能力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到,随着发端天线选择数目的增加,系统安全传输能力明显提高,而终端天线数目的增加则进一步地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2.2 协作干扰技术

协作干扰技术是实现物理层安全传输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不影响合法终端正常通信的前提下,通过在传输信道的零空间上叠加人工噪声和干扰信号来扰乱窃听节点对信号的接收。人工噪声或者干扰信号可以分别在发送端[4]、接收端[5]和协作终端[6]上进行叠加。文献[4]在多入单出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发端天线在传输信息的同时,发送干扰信号来提高传输的安全性能,并研究了系统功率分配的优化问题和传输方案的安全吞吐量。文献[5]在放大转发中继系统中,利用目的节点发送干扰来实现安全通信,并通过干扰功率分配的优化,实现最优的安全传输;文献[6]中考虑不完全信道状态信息的条件下,研究了多天线协作干扰机辅助的安全传输性能。

通过以上文献可以发现,协作干扰技术恶化了窃听信道传输质量,同时也避免了对合法用户的干扰,能够有效地满足信息的安全可靠传输。从图 2中也可以发现,随着主窃链路差异的增大,安全传输能力不断提高,而干扰机和发送天线数目的增加都可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2.3 基于信道估计的物理层安全技术

前面所述的多天线技术和协作干扰技术,都是利用主窃链路信号的差异来实现安全,这些技术都是在信号传输阶段起作用;而信号传输之前往往需要先对信道状态信息进行估计。可见,通过干扰、限制窃听用户对信道状态信息的估计能力,可以恶化窃听用户在数据传输阶段的有效信噪比以及对信息的破译能力,因此,差异化信道估计(DCE)也是实现物理层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针对DCE的研究主要有反馈与再训练DCE方案[7]和双向训练方案[8]。

文献[7]中在多入多出信道中,设计了合法用户与窃听用户之间差异化信道质量的估计方案,该方案中通过巧妙地将人工噪声合理地加入到训练信号的零空间中,并优化合法用户的信道估计性能,限制窃听用户的估计能力,提升了系统的传输安全性。该方案的不足在于信道估计过程需要多个阶段的反馈与在训练,使得数据帧报头过长,效率低下;为此,文献中[8]对文献[7]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双向训练的方案,其利用目的节点而不是基站来发送初始训练信号,窃听用户收到的信号仅仅包含合法用户到窃听用户之间的信息,而不是基站到窃听用户之间的信息,从而巧妙地避免了窃听端对初始训练阶段的估计。

3 总结与展望

本文比较了传统安全传输技术与物理层安全技术的差异性,研究了物理层中的多天线分集技术、协作干扰技术和基于信道估计的物理层安全技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物理层安全技术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物理层安全技术实现的基础是安全编码,如何设计优异的码字对于提升安全通信能力非常重要;其次,多天线灵活的天线配置,为安全传输提供了额外的自由度,合理地设计天线和发送功率的配置,可以进一步地优化系统的安全传输能力;最后,当前研究主要是针对被动窃听的场景,而对于主动窃听和攻击模式时,现有的安全传输方案往往比较脆弱,探索跨层联合传输方案来保障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传输,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N. Yang, H. A. Suraweera, I. B. Collings, and C. Yuen.Physical Layer Security of TAS/MRC With Antenna Correl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2013,8(1): 254-259.

[2] X. Jun, T. Yanqun, M. Dongtang, X. Pei, and W. Kai-Kit.Secrecy 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TAS-MRC System With Imperfect Feedback[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2015,10(8): 1617-1629.

(下D第23页)

(上接第18页)

[3] G. Pan, H. Lei, Y. Deng, L. Fan, J. Yang, Y. Chen, and Z. Ding.On Secrecy Performance of MISO SWIPT Systems with TAS and Imperfect CSI[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16(99): 1-1.

[4] N. Yang, S. Yan, J. Yuan, R. Malaney, R. Subramanian, and I. Land.Artificial Noise: Transmission Optimization in Multi-Input Single-Output Wiretap Channels[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15,63(5): 1771-1783.

[5] K. H. Park, T. Wang, and M. S. Alouini.On the Jamming Power Allocation for Secure Amplify-and-Forward Relaying via Cooperative Jamming[J].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13,31(9): 1741-1750.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例8

1多线程技术的定义。所谓多线程技术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机制,它允许在程序中并发执行多个指令流,每个指令流都称为一个线程,各个线程之间彼此互相独立。它和进程一样拥有独立的执行控制,由操作系统负责调度,二者的区别在于线程没有独立的存储空间,而是和所属进程中的其它线程共享一个存储空间,这使得线程间的通信远较进程简单。

2文件传输中多线程技术的引入。为了能够让文件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能够更快速,我们有必要应用多线程技术。使用多线程传输文件时,发送端和接收端在读写文件时必须把文件共享属性设置为Cfile::shareDentNone。这是因为在发送端会有多个线程同时只读一个文件。

影响网络文件传输速度的因素分析

要想实现网络文件传输的最优状态,就应当充分掌握影响网络文件传输速度的各项因素。笔者通过分析现有理论以及自身的亲身实践,认为能够给网络文件传输速度带来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单词读取文件的大小。网络发送端每一次所读取的文件所包含的字节数以及网络接收端每一次写入文件所包含的字节数都会对网络文件的传输速度产生极大的影响。基于硬盘的读写性质,我们在进行读盘以及写盘的时候最好读入或者写入N个字节的数据(N为扇区的大小)。通过这种操作方式,能够加速文件被读入缓冲区以及写入磁盘的速度。

2套接字的个数。网络文件在传输过程中,通常状况下都是一个线程单独获取一个套接字。在这种模式下,套接字的数量也就等于传输线程的数量。这样就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套接字的个数越多是不是就意味着网络文件的传输速度就会随着而增长呢?实践证明,而这并不是成比例增长的。比如,当我们在开展“一个线程单独获取一个套接字”的编程过程中,当套接字的个数(同线程的个数相等)到达一定规模时,如果再使套接字的数量持续上升,那么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传输速度的提升就会越来越弱。在套接字的数量达到临界值以后,甚至还会降低传输速度。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例9

0.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系统的不断提速,铁路机车的安全、可靠运行成为铁路运输的关键问题,如何更好的实现机车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是目前铁路运输的核心课题。目前所有机车上都装备列车运行安全防护设备的监控装置,对列车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但监控装置采集的数据需要传输到地面微机处理系统才能进行完整的分析,而铁路的提速使机车运行区间越来越长,监控数据传回地面处理系统时间也越来越滞后,已经很难满足目前铁路机车的运行需要,所以需要采用更好的数据传输方案对监控装置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具体的论述对目前数据传输的方案进行了分析,并对集成WCDMA通信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以及GPS定位技术等的数据传输方案进行具体的分析,为铁路机车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支持。

1.铁路机车监控装置的数据传输方案探析

1.1铁路机车监控系统简介

目前我国所有铁路机车都装有以机车为单元的控制系统,而在机车运行过程中,机车与车站的联系靠语音,对于高速运行的列车来说,地面车站必须准确的获得列车的速度、位置以及状态,才能保证列车安全、高效的运行,所以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无线数据传输体系保证铁路机车的有效运行。

新型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是指通过GPS定位技术确定机车的位置、通过传感器测定机车的实时数据,采用3G WCDMA通信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来实现机车监控数据与车站的运程实时传输,同时车站可以将机车所处的状态以及其它相关信息及时传输给机务组,车载监控系统自身携带信息记录装置,可以在出现紧急状况时记录信息,这样可以有效的利用资源,以较低的成本保证机车安全、高效的运行。

1.2铁路机车监控装置的数据传输方案分析

新型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包括车载系统、车地传输系统、地面分析系统三部分组成。车载系统主要包括车载监控装置、数据总线、主机以及接口,主要工作是对机车目前运行状态信息进行搜集、对列车的GPS定位信息进行接收、对车-地通信信号进行调制,整体而言是以GPS定位装置为核心,使用传感器对速度进行数据修正,避免出现GPS测速不准或无法接收GPS信号的问题,而机车的各种仪表状态和故障信息记录由监控装置输出,经过数据总线汇总后,传输给主机,由主机进行编码、备份,相比于原来机车将监控装置的数据信息(包括列车运行状况、信号设备状况、乘务人员的操作状况)通过储存介质传递的方法,不仅数据传输更加安全、快捷,而且数据更加全面,具有更好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车地传输系统通常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和3G WCDMA模块组成,它们以标准的通信协议和统一的数据格式将大量的监控数据传输到地面信息处理平台,这种传输方案主要在机车运行状态下使用,选用3G WCDMA模块主要是因为此模块的传输协议是公开的,可以很方便的使用和编程;另一部分是采用WLAN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主要用于列车到段后进行数据下载,通常传输三个方面的内容:机车运行信息、故障报警信息、机车视频信息,其中机车视频信息是指列车前方铁轨方向、列车后方铁轨方向、司机台以及机械间的摄像头的视频录制文件。

地面系统是指对监控系统传输过来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将分析出的数据通过图表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电子动态显示所有机车的分布、选定机车所处的地理环境及行车路线、司机控制屏和监控屏的信息显示、列车实时状态的查询、列车动力机辅助系统的在线检测与历史对比、视频监控以及在线统计功能,同时可以提高机车故障、操作历史、能耗以及里程统计等离线分析。在机车出现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对机车的司机进行警告、提醒或建议,必要时可以对机车进行远程操作。

现阶段根据我们本段运输情况来讲,运用25台机车,每周将产生监控文件约800个,录音文件约1500段,视频录制文件约12TB,传统转储方式对人员配置、配班要求较高,如果采用新的数据传输方案代替传统的数据转储模式,将大大缩短机务值班员、机车乘务员、各类数据分析员转储相关数据的工作时间,用转储机车监控文件为例,每次将为机车乘务员节省约10分钟时间用于机车整备工作,提高机车运用效率,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大大降低了传统转储数据模式的出错概率,所以采用一个高效、稳定的数据传输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2.结论

通过对铁路机车运行状态的分析,阐明了监控装置系统实时数据传输的必要性,并对综合3G WCDMA通信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GPS定位技术的机车监控装置的数据传输方案进行了具体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实时通信的高效、快捷,为这种数据传输方案在机车中的应用推广提供了有效的技术理论支持。 [科]

【参考文献】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225-02

0 引言

当前通信领域的传输技术分为有线传输技术与无线传输技术两类,有线传输技术主要是通过电缆或者是光缆,借助于光电信号实现信息在端头之间的传送。无线传输技术则主要是依靠电波进行的信息的传递。虽然当前无线通信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但是有线传输网络仍然在通信网络中占有着重要的主导地位,由于在信号的稳定性以及速度方面的优势,有线传输网络仍然承担着大量的信号数据传送与连接工作,特别是光纤通信技术,在通信技术领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实现我国通信业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光纤通信技术概述

光线通信技术主要是将信号源转换成为光,并将其作为载体,利用光导纤维作为传输介质的通信技术。现阶段光纤通信技术已经基本取代架空明线传输技术、同轴电缆传输技术、绞合电缆传输技术等成为当前最主流、应用最广泛的通信技术。数字光纤通信系统主要是由光发送机、光纤、中继站以及光接收机等几部分组成,形成整个通信的中间传输结构。光发送机主要是将数字信号进行转换,进而通过光源器件发送能够携带信息的光波,作为信号源传输到光纤线路之中。光纤线路则将光发送机的信号在控制失真以及衰减状态下,传送到光接收机端或者是中继站。中继站主要是对于传输距离较短的情况,通过中继器将已经出现衰减与畸变的信号进行整形放大,再生形成具有一定长度的光信号,继续送入光纤中进行传输,主要是为了确保光信号的传输质量。光接收机则将光纤线路中输出的微弱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经过放大处理以后转换为发射之前的电信号。

2 光纤通信技术的优势分析

光纤通信技术相比于架空明线传输、同轴电缆传输技术、绞合电缆传输等有线传输技术而言,技术优势非常的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光纤通信信息容量大。光纤通信相比其他的信息通信技术,特别是相比于传统的明线、同轴电缆、微波等,传输容量有了极大的提高,能够超出这些传统有线传输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传输容量;

2)光纤通信中继距离较长。由于光纤通信技术衰耗系数非常低,因此相比于电缆、微波等传统的传输技术,光纤通信的中继距离非常长,特别适用于长途一、二级干线通信,这非常有利于降低通信传输成本;

3)保密性能好,抗干扰能力强。由于光波只是在光纤芯区进行传输,因此基本上能够避免泄露问题,保密性能非常好。而且光纤主要材料就是石英材料,因此不会受到强电磁场或者是高压电力线路的干扰,环境适应性较强;

4)价格低廉,易于维护。由于光纤材料主要是二氧化硅,因此光线的制作成本非常低,而且管线的敷设方式简单灵活,可以通过直埋、管道敷设、水底和架空等多种方式进行敷设,因此也非常便于施工维护。

3 光纤通信技术改进发展趋势分析

1)波分复用技术。所谓波分复用技术就是通过在一根光纤中同时传输多种波长的光波,进而扩大管线的通信容量。这种技术就是在光发送端,将不同的信号转换为不同波长的光波,然后借助于合波器完将不同波长的光波合成一束光波进入光纤进行传输。在光的接收端则采用分波器将不同的光载波分离开来。其中合波器与分波器主要使用半透镜与滤光片、自聚焦棒与滤光片以及平面光栅与偏振光栅等几种技术实现;

2)相干光通信技术。相干光通信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光发送端发送具有谱线极窄、频率稳定、相位恒定等特点的相干光,并通过采用SK、ASK和PSK等技术进行调制,然后在接收端通过采用光耦合器和光混频器,将这些相干光载波与本振光源发出的相干光进行混频与差频,在将信号放大以及检波之后,即可完成信号的传输。相干光通信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光纤通信的传输容量,对于提高光接收机的灵敏度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3)超长波长光纤通信技术。随着信息容量以及阐述距离的不断增加,对于光纤传输中光的损耗与色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低损耗和低色散的单模光纤在光纤通信中将被逐步广泛应用。例如采用氟化物光纤或者是金属卤化物光纤,可以将光的损耗降低至10-2~10-5dB/km,这将会大大的延长光纤的中继距离;

4)光孤子通信技术。由于大容量的光纤通信技术要求必须具有较窄的光脉冲,由于窄光脉冲经光纤传输后因光纤的色散作用而出现脉冲展宽现象而引起码间干扰,实现光纤通信的大容量、长距离传输必须解决脉冲展宽问题。光孤子通信技术就是利用通过注入足够的光强密度,产生较窄的光脉冲信号,进而实现大容量的光纤通信技术;

5)光传送网技术。光传送网技术作为一种以波分复用与光信道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通信网络传送体系,主要是由光分叉复用、光交叉连接、光放大等几项基本的网元设备组成,相比传统的光纤传输技术而言,光传送网技术具有传送容量大、能够对承载信号语义透明性及在光层面上实现保护和路由的功能。光传送网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实现多种客户信号封装和透明传输,而且由于复用、交叉和配置的颗粒显著提高,因此对高带宽数据客户业务的适配和传送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4 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卫星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有线传输技术都在不断的发展前进,而且不同的通信传输技术正不断的实现兼容匹配,这为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由于光纤通信技术已经成为有线传输技术的主要应用形式,因此进一步拓展光纤通信技术的大容量与长距离中继,已经成为当前技术研究应用的重点,这对于推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应用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有线传输技术论文例11

无线电能传输是一种新型的电能传输方式。该技术在导线无需直接连接的情况下,就可将电能以无线的形式进行传输,省去了使用导线的不便,并且用电安全[1]。自从2007年MIT学者Marin Soljacic等人首次提出通过线圈谐振耦合的方法,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就成为国内外机构和学者的研究热点,因具有传输效率高、传输距离远、传输功率大等优点,从而该技术得到了广泛研究与应用[2]。

1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原理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系统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接收端由高频逆变电路和发射线圈构成,接收端包含接收线圈、整流滤波电路和负载。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分别构成两个相互匹配的LC谐振电路。在高频信号的驱动下,当发射端电路频率接近发射线圈的固有频率时,发射谐振线圈回路不断产生电磁波向空间发射,在近场区形成交变磁场。而接收谐振线圈经过磁耦合谐振接收空间电磁波,再将接收到了高频电流进行整流滤波供给负载,从而实现了电能的无线传输。

2 系统模型与仿真

根据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相关理论,通过两个耦合线圈实现电能的传输。高频交流电源为Us,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电感分别为L1和L2,电容为C1和C2,R1和R2分别是发射端和接收端等效电阻,负载用RL表示,M为互感。当系统电源角频率为ω时,则两线圈自阻抗分别是:

式中,D为两线圈距离,n1,n2分别为发射与接收线圈匝数,r1,r2分别为发射与接收线圈半径。由于两线圈参数和结构相同,可令n=n1=n2,r=r1=r2。

结合式(4)和式(6),可得出输出功率与传输距离之间的关系式。使用Matlab仿真软件绘制出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输出功率和传输距离仿真图,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传输功率先增大后减小。

3 结束语

文章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传输实验模型,得出了系统输出功率和传输距离的关系。利用Matlab仿真工具对系统输出功率进行仿真,从中得出传输功率随着传输距离先增大后减小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