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有线通信论文

有线通信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0 16:26:29

有线通信论文

有线通信论文例1

关键词 在线评论 营销策略 商家

一、引言

在线评论是消费者发表的关于商品质量、性能、使用体验的评价信息。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口碑形式,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比于商家的商品介绍信息,在线评论是商品使用者基于其亲身经历所发表的兼含褒贬的评价信息,因此真实性和可靠性深得顾客的信任。

二、在线评论的概述

(一)在线评论的基本概念

在线评论是消费者是对商品质量、性能、使用体验的评价信息,包括评论者信息、评论等级、评论内容和评论时间等组成部分。评论者信息体现评论的来源,通过评论者的网站用户名显示,有时还会显示评论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以及评论者的信誉度、曝光度等信息;评论等级是评论者对商品量化的综合评价,通常用1至5星级来表示,分别代表差、较差、中、较好、好5个等级的评价;评论内容是评论者对商品质量、性能、使用体验的定性文字描述;评论时间是评论者发表评论信息的时间,进而可以推算出评论者发表评论时所处的产品的生命周期。

(二)在线评论的分类

网上评论按其载体网站是否销售商品可分为商品销售网站评论和第三方专业网站评论,商品销售网站评论是已在本网站购买过商品的注册用户对某商品发表的评论,通常由商品显示页面的“我要评论”按钮点击进入评论,评论的内容必须与该商品密切相关,否则会被删除,典型代表是Amazon;第三方专业网站评论是注册用户对其使用过的商品发表的评论,这类网站无法检测评论者是否真正使用过商品,所以这类评论的真实性有待怀疑,典型代表是电影影评网站movie.省略。

(三)在线评论对营销策略影响的研究

1.在线评论对信息策略影响的研究

作为产品推介的一个方式,在线评论也需要商家付出一定成本。通过允许消费者发表产品评论,商家为消费者创造了一个新的信息渠道,降低和消除了商家控制产品信息的能力。

(1)是否提供发表在线评论的信息平台

在决定是否为消费者提供发表在线评论的信息平台时,商家需要考虑潜在消费者中专家和新手的比例关系。为新手消费者提供发表在线评论信息的平台对产品销售有利,然而消费者中如果专家的比例很大将会对产品的销售产生不利的影响。已经决定为消费者提供发表在线评论的平台时,商家需要谨慎考虑曝光度不高的产品。当提供发表在线评论信息的平台而未能吸引足够的消费者发表评论时,商家将会受到损失。此时商家可以考虑引进知名度较高的第三方评论机构的评论信息。

(2)根据销售周期培植不同的在线评论

对于处于中后期销售阶段的产品,由于消费者逐渐从其它渠道获得产品的相关信息,因此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开始下降。擅长收集和散布产品质量信息的商家应该更多注意处于早期生命阶段产品的在线评论,即在消费者更多关注在线评论的时期,商家应努力提高在线评论种产品的得分。这个阶段之后,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开始下降,商家应该鼓励和培养更高信誉度和更高曝光度的评论者,因为这些评论者的评论信息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直接影响。

(3)适时调整评论信息的

适时地调整对消费者评论信息的是商家一个重要的可控变量。例如当评论者中专家的比例很高时,商家可以通过延迟评论信息的方式来控制评论信息对产品的不利影响。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在评论者的控制上,商家可以适当的参与评论者信誉度的变化,同时可以适当的调整评论者发表评论信息的权限。

2.在线评论对销售计划影响的研究

利用在线评论对产品销售的影响可以预测产品的未来销售情况,从而帮助商家制定相应的销售计划。Chrysanthos等在故障率公式的基础上假定故障率服从巴斯扩散理论,研究电影票房未来一周的收入轨迹。通过对比是否含评论因素的预测模型预测结果,发现综合传统因素和评论因素的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去除传统因素的次之,去除评论因素的最差。发现网上评论对销售预测是有贡献的,且贡献高于传统因素。根据在线评论预期产品的销售情况对商家制定销售计划有着重要意义。

3.在线评论对价格策略影响的研究

Baojun Jiang等考虑行业和竞争因素,利用净效用函数u(v,P) = Q(r,η,λ)-P 分析了商品综合评分等级升高时销售方的价格策略。研究发现在竞争市场中,若两销售方所销售的商品差距不大,则价格的不灵活变动能让两销售方避免囚徒困境,对两销售方都有利。网上评论可通过对价格产生影响来影响商品销售,销售方利用网上评论制定相宜的价格策略,有助于销售方获取更大利润。

三、结论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国外对在线评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在线评论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还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实证研究的范围仅局限于打分方式的在线评论,而无法对文字型的在线评论信息做出研究。因此,目前研究只能围绕评论中产品的得分进行。而现实中,消费者更多地关注文字型的评论信息,例如评论的内容、评论信息的长度等。

(2)商家可能操纵在线评论系统。首先,商家可以自己扮演消费者发表在线评论提升产品的得分。其次,商家可以通过鼓励措施吸引消费者发表正面的在线评论。

此外,在线评论的一个研究瓶颈就是文字型评论信息的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在线评论与数据挖掘技术的有效融合,尤其是与当前比较成熟的信息抽取技术进行联合研究。将产品特征词的抽取和舆论特征词语义的识别等技术纳入到文本性评论信息的研究中是后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有线通信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7-1534-03

Research on the Five-stage Teaching Method of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Course

CHEN Xiao-ming, LEI Lei

(Colleg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rring, Nanjing Univ. of Aeronaut. and Astronaut., Nanjing 210016,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 and the hardness existed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we proposed a five-stage teaching method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 This method includes active lesion preparation before class, mutual discussion in class, simulation and testing after class, knowledge enhancement by practice at the middle of a term, and theory improvement at the end of a term. The five stages are interlocked each other and improve stage by stage, so they can stimulate the main role of the teacher and arouse the activity of the students. Prac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effectively, and can obtain a favorable effect on the thinking, work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Key words: teaching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 five-stage teaching; creative ability

1无线通信与网络课程体系的特点

近年来,无线通信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各种新技术与新概念层出不穷,包括MIMO、OFDM、认知无线电、中继、自适应调制等等[1]。这些技术将共存形成一个多无线电环境来为用户的各种应用提供不同的服务能力,“无论何时、何地,任何人均可以任何方式进行任何内容的通信”成为了短距离无线通信网络系统发展的理想目标。在这种形式下,各大院校纷纷在信息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中开设无线通信与网络课程;在上述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设计中,也有很多和无线通信与网络相关的课题。

无线通信与网络课程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无线通信简介、无线信道、无线通信技术、无线网络和无线通信系统标准等几部分[2]。在无线通信与网络的教学和研究中,无线信道的建模、无线通信技术的设计和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具有理论性强和覆盖面广的特点[3],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丰富的专业知识面,同时无线网络和无线通信系统标准又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使得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这一课程的内容。因此,本文提出利用五环教学方法,包括课前主动预习、课中互动讨论、课后仿真验证、期中实践强化和期末理论升华,层层推进学生对无线通信与网络的理解,并最终掌握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2无线通信与网络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无线通信与网络的教学,以及在指导与无线通信与网络相关的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无线通信与网络的教学环节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被动接受,难以深入掌握课程内容。

现有的无线通信与网络的教学环节,以教师讲授式的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做传播的知识与理论。由于无线通信与网络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无线信道的建模、无线通信技术的设计和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时,涉及很多的数学理论和分析,往往使得学生觉得这一课程枯燥无趣,产生厌倦心思。并且由于这一课程是逐层推进的,一旦有一个环节没有掌握好,就很难理解之后的内容。这些都会降低学生学习无线通信与网络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2)学生的知识往往局限于某一具体技术,难以对无线通信系统进行整体把握。

学生在初学无线与网络时,对这一课程的理解往往局限于某一些具体技术,比如MIMO技术、OFDM技术等,但是他们往往对整个无线通信系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不知道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是怎样的,系统这些通信技术在系统中起到了哪些作用。以至于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学生对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3)课堂知识陈旧,难以跟上学科发展的前沿。

当前无线通信与网络的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很成熟但是又很陈旧的知识,这些知识只能让学生对这一学科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学生缺少对无线通信与网络的发展前沿有一个深入全面的认识,就难以做出创新性的成果。

3五环教学方法

针对第2节中提出的无线通信与网络的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本节在分析这一课程的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一种五环教学方法。

3.1课前主动预习

无线通信和网络具有理论性强和覆盖面广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课程知识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教师往往会将通信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利用数学分析的手段讲解无线通信的内在原理和思想,但这也会提高学生掌握这一课程的难点。因此,为了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跟上教师讲解的进度,需要学生进行课前主动预习。在指导学生预习时,需要有针对和有重点,不然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将无从下手,以至于很难达到课前预习的效果。在课前预习时,还可以布置学生学习相关的数学理论,这样也可以减少课堂讲解的时间,专注于无线通信理论本身的数学分析。

3.2课中互动讨论

无线通信和网络的课程的重点是通信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论的艰深和其中穿插大量的数学分析和推导,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思。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不是一味被动的接受填鸭式教育。首先,在每节课的开始阶段,可以让学生讲解一下上一次课的主要内容,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回忆起前面的教学内容,也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在上课过程中,需要避免连续不断的讲解,需要掌握讲课的节奏,并且要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使得他们能够跟上教师的思路,并且也能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在每一个章节的知识点讲解结束以后,需要安排一趟相关内容的讨论课。这一讨论课以学生为主角,教师要引导他们对这一章知识点进行梳理,对这一章所涉及的通信技术的提出背景、实现方法、实现难点和性能效果等进行深入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

3.3课后仿真验证

在课堂教学环节,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师生之间的讨论,学生对无线通信和网络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这一理解只是停留在理论本身,学生对这些理论和技术的设计与实现仍然很模糊,这种模糊的认识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退,并不能转化为自身的认识。实践表明,只有通过更加直观的比较和认识,学生才能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无线通信与网络课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仿真。目前,关于通信系统的仿真软件很多,例如Matlab可以对具体的通信技术进行仿真[4],OPNET可以对网络协议进行有效的仿真[5]。图1是利用matlab对不同的通信技术进行仿真,所得到的效果图。通过这一效果图,可以很直观的看出不同通信技术的性能差异,有利于学生对这些技术的理论,也便于他们在系统设计时进行通信技术的选择。

3.4期中实践强化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对各种通信理论和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往往都是局限于特定的技术上,对整个无线通信系统仍然缺乏一个完整的认识。学生们不知道一个通信系统需要包含哪些部分,具体的通信技术如何应用到通信系统中,如果将具体的通信技术组成一个符合设计需求的通信系统。因此,有必要通过实践强化,使得学生对通信系统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进而自主的设计一个通信系统。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要求设计一个系统框图,如图2给出了一个典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接收机框图。基于这一系统框图,对其中每一个模块包含的通信技术进行论证和设计,最后在FPGA和DSP中实现这一通信系统。经过一个完整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

图1 Matlab仿真效果图

图2网络运行过程监控文件片段

3.5期末理论升华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无线通信与网络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但是,由于无线通信的迅猛发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很难跟上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为了使得学生了解无线通信发展的前沿,在学期末时,可以指导学生撰写课程报告。首先,指导学生搜集最新的相关资料,了解前沿理论。然后对这些资料总结归纳,进行合理综述,最后阐述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以指导他们钻写学术论文,采取创新式教学。

4总结

本文针对无线通信与网络教学及相关课题的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五环教学方法。实践结果表明上述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无线通信与网络的理解,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立军.数字通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 Tse D,Viswanath P.Fundamental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有线通信论文例3

无线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钮心忻,杨义先.软件无线电技术与应用[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6-20.

[2]李世鹤.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22.

[3]潘涛,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的核心技术[J].通信技术,2002.

[4]赖玉强,王甲琛.软件无线电的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2.

[5]朱东照,罗建迪,等.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206-228.

[6]张书强,朱守中,金永杰.基于3G通信的软件无线电应用研究.测试测量技术,2008(9).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

无线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熊卿青,邓媛姬.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前景[J].科技创新导报,2012(2):31

[2]赵晗.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企业技术开发,2011(8)

[32]纪越峰等,现代通信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4]蒋同泽著.现代移动通信系统[M].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

[5]百度及谷歌网站

无线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陈哲.张正江.尹长川.乐光新B3G技术演进与发展趋势电信工程与技术标准化2008,12

[2]孙常清.王琪琳.张佳麓B3G技术发展浅析电信科学2007,23(7)

[3]万屹.李扬B3G技术的研究及发展趋势电信网技术2006,1

[4]林辉B3G研究与标准化进展电信科学2007,23(9)

有线通信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7―0079―06

1 引言

信息在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网络环境中,消费者不仅搜索价格、类型、品牌等产品特征信息,还十分关注其他消费者的购后评论信息。酒店提供的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服务,由于消费者预订前无法对其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做出准确评估,因此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参考大量信息以降低感知风险。所以,酒店在线预订平台对酒店信息的合理呈现极其重视。通过对酒店在线预订平台(Expedia、Trip advisor、携程网、艺龙网、同程网等)的分析发现,在线信息通常包括三类:预订平台的推荐信息、酒店自身的特征信息和顾客的评论信息。本文在对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携程网的酒店在线预订数据为例,研究上述三类信息对不同等级酒店网上订购量的影响,提出在线旅行服务商酒店在线信息设计和服务管理的新思路。

2 文献综述

在线信息对产品销售影响显著,彼德森和莫里诺(Peterson&Merino)2003年研究消费者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搜寻行为时,发现在线信息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而对产品的销量产生影响。陈等(Chen,et al.)研究在线图书销售时,指出在线推荐信息可以显著影响图书的网络销量;钱瓦里和梅兹林(Chevalier&Mayzlin)在分析图书特征和在线评论的基础上,认为在线评论对图书销售影响显著,但负向评论对销量的影响大于正向评论。随后,一些学者研究了在线信息对消费者的作用机制,刘(Liu)指出在线评论的数量能影响消费者的认知,因为评论数量越多,消费者就越容易接触到这些信息。德拉卢卡斯等(DeIlarocas,et al.)也发现随着关于某产品或服务的在线评论信息数量的增加,消费者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概率将有所提高。可见,在线信息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而影响产品的在线销售。

酒店作为典型的体验式服务产品尤其适合网上销售,而且专业的酒店在线预订平台已经成为客房销售的重要渠道。酒店产品具有无形性的特征,消费者在购买时面临较高的感知风险,尤其需要较多信息来辅助决策。因此,消费者在网络环境下购买这类体验型服务产品时,信息对决策影响将更加显著。格瑞茨和刘(Gretzel&Yoo)通过对1480个旅游者的调查发现来自其他旅游者的在线评论对其决策的影响最大;迪克金戈和玛扎奈克(Diekinger&Mazanec)在研究在线预订酒店的影响因素时也发现在线评论能显著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叶等(Ye,et al.)研究在线评论对酒店客房销售的影响时,指出在线评论得分的均值显著正向影响客房的销量,而方差则对客房销量呈负向影响;维曼伦和希格斯(Vermeulen&Seegers)发现在线评论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对酒店的知觉,而正向的评论信息则能显著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综上所述,目前对酒店在线预订的研究主要从在线评论数量、情感倾向(正向和负向)的角度分析在线信息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或酒店网上销售的影响。而在专业的酒店在线预订平台上,在线信息呈现的内容各不相同,它们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本文试图研究不同内容的在线信息对酒店网上预订的影响,并针对不同等级的酒店比较分析这些信息内容对酒店网上预订影响的差异。

3 实证分析

3.1模型构建

通过广泛调查发现,携程网是国内第一大酒店在线预订平台,其在线信息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也具代表性,成为国内外研究者首选研究对象。因此,本文选用携程网的实际数据进行研究,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在线信息对酒店网上预订的影响。模型的一般表达为:

ιn(Num_Reviews )=β0+β1Travelers' Rating+β2 Browsing Index+β3ιn(Room Types)+β4ιn(Price)+β5City Rank+β6Average Rating+β7Facilities Rating+β7Serviee Rating+βCleanlinessRating+β10Environment Rating+ε1 ( 1 )

叶等(Ye,et al.)在研究在线评论与酒店客房销量时,采用了在线评论数量代替酒店网上预订量的做法,并证明了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此外,根据携程网的点评规则,只有在网上进行交易并入住后的消费者才可以参与点评,这保证了评论数量的真实性。因此,本模型也采用在线评论数量近似替代同期的酒店网上预订量。

模型中,变量的选择以携程网呈现的在线信息为基础,其中,用户评级和评论浏览指数表示平台推荐信息,酒店的房型种类、客房价格和所在城市等级表示酒店特征信息,顾客对酒店的设施、服务、卫生、环境等的评价表示评论信息。酒店所在地理位置能影响其客房销售,但在研究中量化这种影响存在难度,因此采用酒店所在城市等级反映酒店所在位置,这种方法在文献中得到应用。此外,模型中变量的纳入顺序与消费者在酒店预订过程中所接触信息的先后顺序一致,这便于分析不同信息对消费者预订决策的影响程度。为了凸显在线信息对不同等级酒店网上预订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中采用了4个模型分别考察在线信息对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和经济型酒店网上预订的影响。

3.2 数据收集

研究中的原始数据均来自携程网(WWW.etrip.corn),该网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在线旅行服务提供商(2010年的市场份额为51.6%),拥有最大的访问 客户群,在线呈现的信息具有代表性,历史数据保存相对完整,方便查阅与收集。根据史密斯旅行机构(sTR Globe)提供的2010年中国大陆酒店业经营业绩数据,本文选择携程网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杭州、无锡、青岛、大连、宁波、南京、西安、厦门和三亚15个城市的酒店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考虑到不同规模的酒店可提供的客房数量会对其顾客评论数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同类型酒店之间的可比性,本文在选择样本酒店时按照其在线评论数量大于其客房总数60%的原则进行筛选(根据STR Globe提供的数据,2010年中国大陆酒店业的平均客房出租率为60%)。

经过数据收集与整理,最终选择了1092家酒店作为研究样本,其中五星级酒店128家、四星级酒店313家、三星级酒店200家、经济型酒店451家。在此,酒店预订平台的推荐信息(2个)和酒店特征信息(3个)所包含的变量的数据可以直接在网站上获得,而反映在线评论信息(5个)的变量数据要经过处理才能使用。携程网提供的顾客点评系统中的评分与5点李克特量表相似,顾客评论信息中每一个变量的评分级别从“很好”到“很差”共5级,本文在研究中对其进行从“5”到“1”相应的赋值,这样每一项评论信息都可以用相应的加权平均分来表示。

3.3 结果分析

鉴于模型中可能存在异方差、自相关等问题,本文在回归分析中选择了White检验、DW检验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以此来消除其部分影响。同时,还采用了逐步回归的方法来检查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以确定最终模型。在上述问题都通过检验后,模型的最终估计结果见表2。

从模型1中可以看出,酒店特征信息中房型种类(β3:0.302,t=3.602)、客房价格(β4=-0.396,t=-2.98)和所在位置(β5=-0.023,t=-2.341)显著影响酒店的网上预订,而其他变量的参数均未通过检验。这说明在五星级酒店的网上预订中,酒店自身特征信息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推荐信息和在线评论的影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五星级酒店消费群体主要为公务或商务旅行消费者,其旅行费用多数由行政单位或公司负担,他们选择酒店时比较重视酒店的档次与自身社会地位的匹配,对酒店硬件设施要求较高,看重品质和品牌,较少受其他评论者的影响。

在模型2中,表示酒店特征信息的房型种类(β3=0.3,t=4.85)和所在位置(β5=-0.021,t=-2.789)两个变量对酒店网上预订的影响十分显著。在线评论信息中除卫生评价以外,其他各变量均显著影响酒店的网上预订。从影响程度上看,评论信息总体上大于特征信息。这表明在四星级酒店的网上预订中,消费者既关注酒店的特征信息,又重视在线评论。此外,用户评级(β1,=0.204,t=2.087)和评论浏览指数(β2=0.313,t=1.723)两个变量的参数也通过了检验,这表明预订平台的推荐信息显著正向影响四星级酒店的网上预订。

从模型3的参数估计结果可以看出,酒店特征信息(β3=O.349,t=3.868;β5=-0.033,t=-3.168)和在线评论信息(β=0.694,t=1.782;β8=0.75,t=2.053)显著影响酒店的网上预订,其中在线评论信息的影响大于酒店自身的特征信息的影响。这说明在三星级酒店中,消费者除了考虑酒店所在的位置、房间类型外,还重视其他消费者对酒店设施及配套设备和服务水平的评价。一般而言,三星级酒店的消费者大多追求舒适的体验,而酒店的设施设备(如寝具、浴室设备等)与服务水平正是影响顾客这种感知体验的重要因素。此外,在酒店特征信息中,价格对预订量影响不显著。

在模型4中,房型种类(β3=0.072,t=4.34)与所在位置(β5=-0.03,t=-4.662)两个变量对酒店网上预订的影响仍然很显著,但影响程度总体上低于在线评论。在线评论中消费者对酒店设施(β7=0.885,t=3.315)、服务(β8=0.809,t=3.127)、环境(β10=0.48,t=2.535)的评价(β6=1.655,t=2.418)对酒店网上预订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评论浏览指数(β2=0.023,t:1.919)也显著影响酒店的网上预订。这表明经济型酒店中消费者既重视酒店自身的特征信息,也看重其他消费者的在线评论信息。这一结果与经济性酒店的硬件设施条件与消费者群体特征较为吻合。经济型酒店的顾客以大众消费为主,其旅行费用通常由自己负担,他们既关心酒店基本设施条件,又关注服务、安全等影响基本睡眠与休息的因素。所以,这些消费者对在线评论信息十分重视。价格依然对酒店网上预订影响不显著。

综合比较4个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发现,在线评论对四星级、三星级和经济型酒店的网上预订影响显著;酒店特征信息对五星级酒店网上预订的影响最显著;推荐信息对四星级酒店的网上预订最显著。在酒店特征信息中,价格对五星级以外的酒店网上预订影响不显著,这可能由于五星级酒店网上预订的价格离差①最大,而等级越低的酒店竞争越激烈,价格离差也越小,从而使价格对低星级酒店网上预订影响不显著。在评论信息中,消费者对客房卫生的评价对酒店网上预订无显著影响,这说明客房卫生已经不是影响酒店网上预订的重要因素,其影响程度显著低于消费者对酒店设施、服务水平、周边环境的评价。推荐信息对四星级酒店网上预订的影响最显著,其中用户评级对四星级以外酒店的网上预订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消费者对四星级酒店的满意度显著低于高星级酒店的平均水平,所以消费者为降低网上预订的感知风险而对信息的搜寻更加全面。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在线信息对酒店网上预订影响的研究内容。论文以携程网为主要数据来源,采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了预订平台推荐信息、酒店特征信息和消费者在线评论对4类酒店网上预订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线评论对四星级、三星级和经济型酒店的网上预订影响显著,其中消费者对酒店设施、服务及周边环境的评价能显著影响酒店的网上预订,而对酒店客房卫生的评价对酒店网上预订影响不显著。(2)特征信息对五星级酒店网上预订的影响最显著,其中客房价格对四星级、三星级和经济型酒店的网上预订无显著影响。(3)推荐信息对四星级酒店网上预订的影响最显著,其中用户评级对四星级以外酒店的网上预订影响不显著。

本研究结论对在线旅游服务商进行酒店在线管理有以下启示:

首先,酒店在线信息应该进行分类管理。因为不同等级的酒店,消费者关注的信息重点不一样,而页面信息呈现顺序、位置与方式都会显著影响消费者对信息的关注与接受,如对于五星级酒店,其酒店地理位置、酒店价格及房型等信息应该在重点区域,而对经济型酒店,消费者的评论信息应方便、快捷、全面地呈现给消费者,以便于他们进行全面评估。

有线通信论文例5

信息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地位与作用急剧上升,信息及通信安全问题因此而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安全通信技术的研究是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安全通信是无线通信网络研究的P键方面。无线通信的安全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不能影响到合法用户对信息的接收,确保其通信的可靠性;(2)不能让窃听用户得到任何有用信息,确保其对保密信息的不可知性。

1 无线携能通信技术及Stackelberg博弈论

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节点能量一般是由电池供应,电池更换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更换,比如放置在病人体内的心脏起搏器电池。节点的电池一旦耗尽,就会立刻退出网络,这将会直接影响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和整体功能的实现。从周围的环境中收集可再生能源来给通信网络中的节点供电,则不失为一种方便且经济环保的方法。

无线携能通信,又称无线能量与信号同步传输(SWIPT)是将无线能量传输与无线信息传输相结合的产物,是实现能量与信息的并行、同步高效传输。L.R.Varshner 首次提出了SWIPT的概念[1]。该概念一提出后就受到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4]。

Stackelberg博弈模型是一个典型的动态博弈模型[5]。Stackelberg均衡由经济学家Von Stackelberg在1952年首次提出,主要用来解决具有主从用户结构的决策问题。

2 系统模型

4 仿真结果与分析

在本小节中,我们将通过仿真来讨论本文所提的基于博弈论的SWIPT系统中功率分配优化算法的性能。在仿真中,我们随机生成1000个TTI的信道,对优化算法在各个信道中获得仿真结果后去除极端数据后获得了优化算法的平均优化目标值。

图2为优化算法下的系统接收速率与SNR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到,随着用户节点所要求的SINR值增大,接收端接收速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表明应用本文所提算法可以显著提高系统性能。

5 结语

本文首先对无线携能通信技术和Stackelberg博弈理论进行了介绍。然后,根据在恶意窃听和人工干扰下的安全通信SWIPT系统模型,建立优化问题,并提出了基于博弈论功率分配优化算法。通过仿真验证本文所提算法能够有效提升系统性能。

参考文献

[1]. Varshney L R. Transporting Information and Energy Simultaneously[A]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heory[C]. 2008:1612-1616.

[2]. Grover P, Sahai A. Shannon meets Tesla: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A]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heory Proceedings[C]. IEEE, 2010:2363-2367.

[3] Huang K, Larsson E. Simultaneou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 for Broadband Wireless Systems[J]. Mathematics, 2013, 61(23):4444-4448.

[4] Zhang H, Song K, Huang Y, et al. Energy harvesting balancing technique for robust beamforming in multiuser MISO SWIPT system[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Signal Processing[C]. 2013:1-5.

有线通信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6)11-0074-11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6.11.013

引言

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升,使得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成为旅游产品营销和销售的重要渠道。阿里旅行、携程网、去哪儿等旅游电商通过APP等将PC端的业务扩展到移动端,消费者可便捷地在线购买旅游产品,并在消费后对产品或服务进行评价,成为之后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重要依据。因此,评论的商业价值被更多的商家重视,但是一些商家利用虚假评论获取不当利益,致使虚假评论逐渐增多。潜在消费者在购物前易受他人评价影响[1],CNNIC的一项调查显示,85%的网购者会浏览商品的所有评价[2]。但由于评论鱼龙混杂,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在线评论的可信度,为消费者提供购物参考。

在线评论是真实消费者对电商平台已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发表体验和使用感受的评论信息[3]。对于有经验的消费者,购物前对在线评论的可信度存在预期,即固有感知。而当其浏览评论后,可信度会发生变化,逐渐形成最终感知。消费者究竟会通过哪些因素来影响其对于在线评论的固有感知,又是因为哪些因素促成其对于在线评论可信度的最终感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变化值得探讨。

目前,在线商品评论可信度的研究较少,以旅游产品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许多学者围绕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做了大量的工作,却往往忽视了对在线评论可信度的探讨。为了进一步探究在线评论可信度的形成阶段及影响因素,规范旅游产品网购评论体系,本文围绕在线评论可信度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消费者在线评论可信度的形成过程是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还是由有而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被分为几个阶段?(2)各个相关因素在哪个阶段产生作用?(3)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和程度是怎样的?根据这些问题,文章基于在线评论接受者视角,遵循在线评论“者―内容本身―传播媒介―接受者”的传播路径,研究在线评论接受者对在线评论可信度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机制。

1 文献回顾与理论

信息可信度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可信度的比较研究最为活跃,例如比较不同来源、不同渠道、不同信息类型的可信度。来源可信度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耶鲁大学心理学系教授Hovland和Janis围绕“沟通和态度改变”首次提出了“来源可信度”的概念[4]。“来源可信度”是指信源被受众认为值得信赖和能够胜任的程度,并根据S-M-C-R(即来源―信息―渠道―受众)传播过程的基本线形模式,得到两个重要测量维度:专业性(expertness)和可信赖性(trustworthiness)[5]。尽管Hovland等在研究中,没有将“来源”界定清晰,但他们认为信息的影响力很可能也取决于其传播所经过的特定渠道[5]。在研究传播渠道对信息可信度影响方面,Burgoon等通过对本地报纸形象的维度探讨,发现能力/信任、人情味/监督、偏见/煽情3个主要维度[6]。Salwen对报纸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分析,总结了4个测量维度:真实性(trustworthiness)、专业性(expertise)、清晰性(clarity)和客观性(objectivity)[7]。Rosenthal首次将“信息可信度”与“来源可信度”区别开来[8]。

在线评论(online reviews)是由购买过或体验过产品的消费者创造的与该产品相关的评价信息[9]。在线评论提供了先前消费者的购物经验,包括对产品和服务的赞许、抱怨,或个人的购买和使用感受,可以帮助网络用户多方面了解产品信息[10],从而帮助潜在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9],研究表明,消费者在消费决策时具有大众意愿顺应性,他们通常会先观察他人的行为之后再做决定[11]。林宗涌对不同类型网站上评论的可信度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网站的可信度存在差别[12]。但是,这种比较性的研究不能对各类网站的评论可信度影响做出清晰解释,因此还需要分别对各类网站展开研究,特别是针对评论可信度较低的网站。

现阶段,很多学者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来研究在线评论的可信度。例如,崔海霞从评论、评论人两个维度,分析产品评论可信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评论的等级、长度、回复人数、评价人数都会影响评论的可信度[3]。孟幻基于消费者的角度,发现评论的正负情感倾向和评论内容主客观倾向对旅店在线评论的可信度存在影响[13]。刘逶迤从内容特征和结构特征两方面来研究商品评论信息可信度特征[14]。龚思兰等以大学生群体为调查样本,认为评论信息的详细度、情感倾向的客观性、者的匿名性、信息的及时性、其他评论阅读者的认同度等因素都会正向影响评论信息的可信度[15]。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数据挖掘有利于在线评论的客观属性的挖掘,而忽略了接受者自身因素的影响作用。并且,使用网站挖掘数据的前提是认为网站没有数据作假行为。

由此可见,可信度研究模型范式多样、测量维度各不相同。因此,构建总体性的框架结构是需要加强的研究方向。尽管关于在线评论的研究较多,但是针对旅游产品而展开的研究并不多见,这与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极不协调。反观现有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两类:一是预先不给实验对象,直接调查消费者对信源、媒介、信息的可信度,可以视为固有可信度;二是单次实验刺激型,可视为最终可信度。那么在单次刺激前,受众是否具有固有可信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单次刺激,受众的可信度会怎样变化?如果受众通过单次刺激,可信度有提升,在实践中是具有意义的。本研究基于以上问题,将可信度的形成分解为“固有可信度形成阶段”和“最终可信度形成阶段”,分别对这两个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来研究可信度的形成 机制。

2 研究假设与模型

2.1 在线评论渠道对固有可信度的影响

网站评价(website evaluation)是指消费者根据过往经验对网站的总体性认识。林巧认为网站的品牌和声誉、已有访问者反馈的信息等都让消费者对网站的评价产生影响[16]。Hovland和 Weiss通过研究发现,高可信度的信息源的广告或者宣传信息更容易改变人们原有的态度,从而促使他们购买高可信度信息源的产品或服务[17]。可见,在线评论的渠道是消费者进行可信度感知的背景和载体,网站评价会影响消费者的固有可信度。因此,提出假设如下:

H1:网站评价对在线评论的固有可信度产生正向影响

2.2 在线评论接受者对固有可信度的影响

个人信任倾向(disposition to trust)是指个体通常愿意相信他人的程度[18]。Chatterjee认为电子口碑的效应取决于消费者对于口碑信息的接受程度,消费者接受口碑信息的信心愈强,则此类感受愈有可能主宰消费者对于口碑信息的解释和使用,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态度与行为[19]。消费者在过去或多或少对在线评论有一定的认知,这种认知随着相关经验的累积逐步加深,信任倾向越强的消费者越容易相信在线评论。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H2:信任倾向正向影响在线评论固有可信度

网购经验(experience of online shopping)是指消费者通过网上购物经历或他人经历累积形成的经验性总结。Doney和Cannon认为网络交易经验丰富的顾客更愿意选择固定交易的商家进行交 易[20]。Flanagin与 Metzger认为消费者的网络经验与可信度感知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21]。因此,提出假设如下:

H3:网上购物经验越丰富,对购物网站的评价越高

评论态度(attitude of reviews)是指消费者对评论的重视程度和利用水平。在线评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其重视程度仍然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受到不同个体的认真程度、经济水平以及产品的涉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22]。消费者的时间越充足、越有耐心,对在线评论的倚重程度越高,越愿意认真阅读评论并相信评论的信息[23]。相应地,消费者越重视在线评论越明白该评论对于店铺评级以及后续消费者参考意见时的重要性,所以当商品符合预期或超过预期时都会给出较高评价。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H4:消费者越重视在线评论,对网站的评价越高

2.3 在线评论信息本身对最终可信度的影响

在线评论类型(type of reviews)是指根据在线评论的客观、全面程度等属性将其划分为属性评价型评论和简单推荐型评论[9]。本文沿用Park和Lee对两种评论类型的定义:属性评价型评论主要是与产品自身属性相关的信息,是先前消费者基于产品特定属性、性能发表的理性、客观且具体的评论;简单推荐型评论体现出过去消费者对产品印象的情感信息,反映出用户感性且缺少实质论点支撑的评论,评论意图为推荐或不推荐消费者购买产品[24]。相较于简单推荐型评论的主观、缺乏论据,属性评价型评论围绕产品和服务展开,论点清晰、明确,更容易让潜在消费者感觉评论者经验丰富,从而认为评论者专业性更高。而Hovland等也认为专业性高的传播者更容易改变接受者的态度,信息者往往被期望具有说服力[5]。评论者专业性(speciality)是指信息接受者认为信息者拥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以及能够提供正确信息、表现出专业行为的能力[25]。相似性(similarity)是指信息者和接受者在价值观、所属群体、人格特征方面的共性[7]。利他性(altruism)是指评论者的动机是出于为他人提供无私的帮助和指导,而非贪图个人私利[17]。严建援展开了线上评论内容实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的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评论的有效性与用户的客观评价深度存在密切联系,即客观评价越深越有实质效用[26]。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5a:消费者感知到的属性评价型评论的相似性低于简单推荐型

H5b:消费者感知到的属性评价型评论的专业性高于简单推荐型

H5c:消费者感知到的属性评价型评论的利他性高于简单推荐型

在线评论方向(reviews valence)指评论呈现出对产品的褒贬程度和情感极性方向。学者多将在线评论分为两类(正面评论、负面评论)或者3类(正面评论、中性评论、负面评论)[22]。就本文的研究载体“淘宝网”整体情况而言,好评往往远远多于中评和差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淘宝网的评价系统设置了自动好评的计分方法,如果消费者没有及时进行评价,系统就会默认好评;另一方面,个别商家采取一些极端办法,骚扰给出差评的用户。Ghose和Ipeirotis通过研究表明关于中性评论的感知有用性低于正面评论[27]。但是,网购经历越丰富的消费者,对网购的了解程度越深刻,评论也越专业。他们对网购的预期和实际情况差异不大,不容易买到不满意的产品,因此评价多为正面评价。消费者正面评论,大都出于为商家积累口碑,是利他行为的体现;而负面评论,大都为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是一种利己行为的表现[28]。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6a:在线评论越正面,会使消费者感知到的相似性越高

H6b:在线评论越正面,会使消费者感知到的专业性越高

H6c:在线评论越正面,会使消费者感知到的利他性越高

2.4 在线评论者对最终可信度的影响

Mitchell和Dacin认为专业性高的人更易于做出购买决策,并在消费中发掘更多的信息提供给潜在消费者[29]。包敦安在研究第三方评论平台的可信度影响因素时,发现较之级别低的发帖者的信息,消费者更容易信任那些具有高等级的发帖者[30]。Brock通过比较商品的品质和价格,实验发现相似性大大高于专业性,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而不单单考虑质量[31]。Bickart和Schindler认为潜在购买者对在线评论者的意图归因会影响其对电子口碑的信任程度[32]。如果在评论接受者看来,者传播信息是另有目的,会影响其对信息的相信程度。基于前文分析,提出本文假设:

H7:消费者感知到在线评论的专业性越高,其最终可信度越高

H8:消费者感知到在线评论的相似性越高,其最终可信度越高

H9:消费者感知到在线评论的利他性越高,其最终可信度越高

2.5 固有可信度对最终可信度的影响

固有可信度(original credibility)是消费者通过以往购物体验,所形成的对在线评论可信度的一般认知,即还未浏览欲购买产品的在线评论,而仅仅依据过往生活及购物经验在脑海中形成的对在线评论原始的、固有可信度认知。最终可信度(final credibility)是以固有可信度为起点,在受到在线评论刺激后得到的在线评论可信度认知。可以说,固有可信度是经验性认知,最终可信度是一次性的认知,在线评论作为刺激物实现了在线评论固有可信度到最终可信度的转变。消费者根据先前成功的经验会形成对在线评论可信度的固有水平,在再次受到在线评论刺激后,这个可信度水平会受到外部刺激即在线评论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 假设:

H10:在线评论固有可信度正向影响最终可信度

综上,本文的研究假设如图1所示。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为比较被试者受到外部(旅游产品在线评论)刺激后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将问卷设计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没有情景刺激,后半部分则经过情景刺激后进行测量。

问卷前半部分主要对消费者固有感知形成过程各变量进行测试,包括4个自变量(信任倾向、网购经验、评论态度、网站评价)和一个因变量(固有可信度)。问卷后半部分实验研究方法计划采用 2×3的被试间(between-subjects design)因子实验。进行在线评论方向3(正向、中性、负向)×在线评论类型2(属性评价型、简单推荐型)的6组组合实验。

3.1.1 研究变量的测量

本研究的量表制定主要以现有成熟量表为基础,再根据本研究进行适当修改。本文的考察对象是旅游产品在线评论的可信度,属于信息视角的研究。对于评论固有可信度(original credibility)和评论最终可信度(final credibility),本文借鉴Meyer[33]和艾青[34]开发的量表。对于在线评论类型,借鉴Park 和Lee对评论类型的分类和定义[24],将在线评论类型分为包含属性评价型和简单推荐型两种。在孙春华问项的基础上[35],对在线评论类型的问项适当修改,从理由充分性、属性全面性、体验情景还原和客观程度4个方面对在线评论的类型进行测量。在线评论方向的问项在参考Park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9]。信任倾向的问项设置主要参考Smith的研究[36]。网站评价主要参考陈蓓蕾、Elissar等的研究[37-38],结合本文的情况进行筛选,选择行业领先性、保障性和受欢迎程度对网站评价变量进行测量。对于网购经验,本研究主要借鉴了Pavlou和Geffen的量表[39]。评论态度参考Park等的研究[9],相似性对Wangenheim和Tomas 的研究[40]进行适当修正。专业性借鉴陈蓓蕾在研究中用到的对于口碑发送者“专业性”的衡量标准[37]。评论利他性的问项设置在参考Sundaram等[41]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

本研究分两个阶段采集数据。第一阶段为预调研,于2014年12月在西安发放150份问卷,回收131份有效问卷。基于预调研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计算Cronbach’s α系数,检验量表信度和效度,删除不达标题项,最终得到正式调查所用量表(表1)。第二阶段为正式调研,选取案例地为西安大雁塔北广场,问卷调查于2015年1月9日―16日发放350份问卷,回收问卷333份,除去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13份,有效问卷率为89.4%。被试者社会学人口特征表现出高学历、高收入,并且学生较多的特点。其中,男性较多,占57.5%;18~24岁占比67.7%,25~35岁占比23.3%;本科学历占比61.7%,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3.5%;家庭人均月收入为3001~5000元的被试最多,占比39.9%。

3.1.2 实验变量操纵

为了使实验情景尽量接近真实情况,在选定实验组的前提下,设置背景组(表2),为配合实验组营造真实场景,不作为被试评判项。按照前述限制条件筛选出方向和类型特征明显的评论共计60条,请两名专家按照评论方向和评论类型归类,结果一致的有18条,进入待选区。最后3人小组讨论,选择了6条最符合条件的评论(表3)。

首先,通过网络随机对60名有网购经验的消费者进行调查,其中有48位消费者表示会在购物前查看产品在线评论,所占比例为80%,其中,50%的消费者表示只会查看第一页的评论,即阅读的评论数在20条以内。由此,选取20条评论进行实验。选择“阿里旅行”网站中西安市一日游销量最大的“西安东线一日游”的评论数据作为实验参考对象,共搜集到的2190条评论中,正向情感倾向评论1517条,中性评论356条,负向情感倾向评论317条,三者的比例约为15:3:2。

综上,在实验手册中共选择20条评论,其中,实验组6条,背景组14条。将除在线评论类型和方向之外的属性做出统一控制,具体情况如表2和表3所示。

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来验证建构效度。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以检验各题间是否存在相关性。KMO系数值为0.858,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显著,样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接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得到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计11个,总共解释了方差变异的72.7%。采用最大方差法旋转后,在7次迭代后收敛。发现问卷中考察变量的测量问项最大载荷聚积性明显,即测量问项在其测量的变量的因子载荷较大(均大于0.5),而且不存在横跨因子的现象,这说明目前的测量量表区分效度良好(表1)。研究问卷的信度分析结果显示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70以上,表明本研究中所采用的量表信度较高,项目测量可靠性较好。

3.3 变量操纵检验

在问卷中,对在线评论的类型和方向进行了变量操纵,需要检验这两个变量是否被成功操纵。口碑类型有两个水平,分别为属性评价型和简单推荐型,并在问卷中通过4个题项来考察。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t(311)=4.173,p

3.4 结构模型拟合与假设验证

由AMOS19.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反映结构模型拟合优度各项指标(表4),显示出所有指标均表现良好,模型与收集的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可以被接受。

模型结果显示:H1(λ=0.427,p

3.5 讨论

第一阶段――在线评论固有可信度形成。从拟合模型可以看出,在线评论固有可信度是消费者接受评论刺激前已有的可信度感知。网站评价和信任倾向在可信度形成链条的第一阶段,两者对固有可信度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27和0.138,表明消费者对网站的评价和个人信任倾向性都与消费者感知到的在线评论固有可信度有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信任倾向是消费者的内在固有特质,不受研究中其他因素的影响。消费者网购经验和对在线评论的态度也作用于这一阶段,两者均正向影响网站评价,对网站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351和0.246,也就是说,消费者的网购经验越丰富,对评论越重视,越容易对网站产生正面的评价。综上可知,在线评论固有可信度形成阶段的作用因素包括网站评价、信任倾向、网上购物经验和评论态度。

第二阶段――在线评论最终可信度形成。消费者在受到评论刺激后,基于在线评论固有可信度的基础之上,形成最终可信度。消费者感知到评论者的专业性、相似性和利他性直接作用于在线评论的最终可信度,路径系数分别为0.265、0.244和0.131,表示消费者感知到者越专业、与自己越相似、动机越利他,越会正向促进最终可信度的感知。固有可信度对最终可信度的路径系数为0.125,表明消费者已有的固有可信度越高,越会正向影响最终可信度。评论类型和评论方向对在线评论相似性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58和0.185,表明属性评价型评论的者比简单推荐型评论的者更让消费者感觉相似,正面评论的者比中性评论和负面评论的者更让消费者感觉相似。评论类型和评论方向对在线评论专业性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58和0.167,表明属性评价型评论的者比简单推荐型评论的者更让消费者感觉专业,正面评论的者比中性评论和负面评论的者更让消费者感觉专业。评论类型对在线评论利他性的路径系数为0.614,表明属性评价型评论的者比简单推荐型评论的者更让消费者感觉动机利他。综上可知,在线评论最终可信度形成阶段的作用因素包括评论方向、评论类型、相似性、专业性、利他性。

4 结论与展望

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在线评论可信度的感知分为固有可信度形成阶段和最终可信度形成阶段,“两阶段信任模型”说明在线评论可信度的形成不是从无到有,而是由有而变的过程,结果表明:

(1)旅游产品在线评论可信度受4个方面的影响,并作用于不同阶段。在线评论的渠道(网站评价)、评论接受者的自身因素(信任倾向、网上购物经验和评论态度)作用于第一阶段,在线评论本身(评论方向、评论类型)、在线评论的者(相似性、专业性、利他性)作用于第二阶段。

[24] Park D H, Lee J. eWOM overload and its effect on consumer behavioral intention depending on consumer involvement [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8, 7(4): 386-398.

[25] Bristor J M. Enhanced explanations of word-of-mouth communication: The power of relationships[J]. Research in Consumer Behavior, 1990,(4):51-83.

[26] Yan Jianyuan.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review content on online reviews helpfulness in E-commerce [J]. Information Science, 2012,30(5):714-716.[严建援.电子商务中的在线评论内容对评论有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 2012,30(5):714-716.]

[27] Ghose A, Ipeirotis P G. Designing novel review ranking systems: predicting the usefulness and impact of reviews[C].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 ACM, 2007:303-310.

[28] Richins M L. Word of mouth communication as negative information[J].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984,11:697-702.

[29] Mitchell A A, Dacin P A. The assessment of alternative measures of consumer expertise [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6, 23(12): 219- 239.

[30] Bao Dun’an, Dong Dahai.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s credibility of online based on the ELM [J]. 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 2009,(11):107-109.[包敦安,董大海. 基于ELM的网络评论信息可信性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 2009,(11):107-109.]

[31] Brock T C. Communicator-recipient similarity and decision change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5,1: 650-654.

[32] Bickart B, Schindler R M. Internet forums as influential sources ofconsumer information [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01,15(3):31-40.

[33] Meyer P. Defining and measuring credibility of newspapers developing an index [J]. Journalism Quarterly, 1988, 65(3):567-574.

[34] Ai Qing. The Exploratory Research of Influence Factor for the Credibilityof Online Word-of-Mouth[D].Chengdu: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9.[艾青. 中国网络口碑可信度的影响因素探索研究[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9.]

[35] Sun Chunhua, Liu Yezheng.The effect of eWOM on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information usefulness [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2009,28(10):51-54.[孙春华,刘业政.网络口碑对消费者信息有用性感知的影响[J].情报杂志, 2009,28(10):51-54.]

[36] Smith D N. Trust Me, Would I Steer You Wrong? The Influence of Peer Recommendations within Virtual Communities [D]. Chicago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2002.

[37] Chen Beilei. An Empirical Study of Consumer Online Word-of-Mouthbased on the Theory of Network and Trust[D].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2008.[陈蓓蕾. 基于网络和信任理论的消费者在线口碑传播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38] Elissar T, Nizar S, Riadh L. Consumer trust toward retail websites: Comparison betweenpure click and click-and-brick retailers [J].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2013,20:538-548.

有线通信论文例7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逐步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这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线空间”,促使语文学习不但在时间上、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被拓展得无限的宽泛。语文课堂将成为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一)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局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而“在线空间”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通过区域网或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沟通。可以说只要有一台计算机、一只“猫”和一条电话线,哪里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在线阅读、在线作文、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活动,达到“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二)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

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而在“在线空间”里,学生通过网络,通过“远程登录”,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同时,通过网络,通过“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组”和“电子公告板”,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递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

我们还可以开辟几个类似于“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语文课堂”,由多名教师(可以不同校或不同地区)组成教师群作为“版主”,学生自由选择参加,每次“在线上课”拟出一个主题,师生共同讨论学习,使学生与教师、同学能够便捷而又自由地进行实时交互性“直接对话”,实现多元多向互动以及即时评价与反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随时进入某一“在线课堂”,也可以随时退出。当学生认为已经学会了某一课(或某一单元、某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可以自己直接切入下一课(或下一单元、下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当学生觉得尚未理解,难以掌握,就可以通过提问求助于教师或其他同学;教师或其他同学对某一同学的学习实时地进行解答、评价、指正、鼓励、表扬、启示、帮助、辅导和肯定,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而且,学生本身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教师,他也可以去教他人,辅导他人。在这种打破班级、年级的“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转换和整合,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互相配合,带来的必将是持续的教学相长和课堂中每个主体的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在线信息”:语文学习新教材

互联网拥有世界上最重要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全球信息集散地。它采用“超文本链接”(即信息组织形式不是简单地按顺序排列,而是用复杂的网状交叉索引方式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链接,所链接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字符号,也包括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等多媒体信息),将全球的网上图书馆、网上报刊杂志、网上书店、网上藏书屋、网上数据库、信息资料中心、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及远程教学机构、专家系统等链接成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构成一本没有页码的按照多线索多层次交叉编辑的巨大“天书”,供读者按照个人最感兴趣的路径或线索来组织浏览阅读。这本“超文本天书”是信息时代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

可以预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沟通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现代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超文本”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一)离心发散拓展式。即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容量很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得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向心聚敛呼应式。即引导学生以网上“ 超文本”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在线阅读、在线作文、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大语文教育。

三“在线学习”:语文学习新方式

网络世界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产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也包括下载后的“离线学习”,它是“在线学习”的延伸)。这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时代特有的语文学习方式。只有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

(一)“在线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

1.在线浏览。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查阅文献,选取所需信息。在线浏览是互联网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是最直接最可行的。除了可以浏览“在线空间”中的各种“超文本信息”(如人教网\小学语文\学生频道中的语文学习资源)以外,教师还可以创建自己的主页,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进行网上传送,让学生在“在线浏览”中进行语文学习。

2.在线检索。即采用“任务驱动式搜寻法”,按照“提出搜索任务——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信息,让学生在“在线检索”中进行语文学习。

3.在线下载。即指导学生利用“文件服务器”,采用“复制粘贴法”“目标另存法”或利用“网络蚂蚁”“网际快车”等下载软件,对信息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信息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教师也可以将各种学习资源,以软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互联网上,供学习者自由下载。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所需学习的材料下载到本地硬盘上,然后运行或打开该文件进行学习,根据要求完成作业,再将作业传到教师的主机上,教师批改以后将信息发送给学生。

4.在线讨论。即用互联网电子布告牌系统(BBC)的用户管理、讨论管理、即时交流、文章讨论、电子信件、用户留言等诸多功能,引导学生登录到某一主机,然后进入BBC系统进行讨论式学习,教师可以开辟出几个近乎“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语文课堂”,在站点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主题区参与讨论发言,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或辩论。教师进行必要的监控和导向,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力求达到教学目标。

5.在线传递。即通过文件服务器的上传功能或电子邮件,发送传递自己的意见或邮件等,参与讨论,完成作业,交流信息,进行网上讨论、网上交际、网上投稿等在线语文学习活动。

6.在线登录。即指导学生通过局域网的“网上邻居”或互联网的“远程登录”,将自己的计算机登录到教师或其他远程主机上,并运用该主机上的各种功能进行在线语文学习。教师可以专门开辟一个可以供学生进行登录的区域,安排好各种学习课件,由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由于同在一台主机上,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情况、学习进度等基本信息都是即时传送,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中进行“虚拟现场指导”,提出学习建议,监控学习过程。

(二)“在线语文学习”主要形式

1.以计算机为学习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方式。“在线语文”通过先进的技术,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与教师与同学充分交流的机会,它可以针对每一学习者,按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更注重培养自学能力,这将扬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教学方式,代之以个人学习、小组协作的研习方式。它更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自主参与讨论、操作与实践,自主作出思考、判断与选择,甚至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选择课堂。在这个“在线语文课堂”中,学习首先是个人的事情、自主的活动,计算机只是提供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方式将是“在线语文学习”最基本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2.以计算机为信息搜集处理工具,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面对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和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探究性学习”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搜集、处理、存贮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可以采用“专题任务驱动式”,即“提出探究任务网上搜寻查阅信息下载整理信息处理利用信息(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处理)撰写并交流探究报告”。

3.以计算机为衔接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交互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软化学科界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4.以计算机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的出现(并与现实世界不断交互)使语文学习环境不断地开放化、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如何增强语文资源的开放性、语文课堂的开放性、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语文实践的开放性,突破学科独立性、时空封闭性、内容狭隘性,引导学生学会交际与沟通,由单向的“接受性学习”向多向多元互动的“交互性学习”转变,从而能够自如地在这种网络环境中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思想交互、文化交互,并在交互中学会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地调整自我的身心以适应网络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1)以信息为载体,进行教师、学生、网民的多向多元交流;(2)以学习、生活为中介,进行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向多元交互;(3)以现代通信设备为工具,进行跨地区、跨人群、跨领域的多向多元交互。

5.以需要和期待为标准,构建“选择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中信息剧增、知识膨胀的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一方面,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面 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性学习”,提高学生信息检索力、判断力和处理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显得尤其重要。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有线通信论文例8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7. 050

[中图分类号] F71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088- 04

1 引 言

在线评论被认为是传统口碑的数字化表现形式[1],承载了消费者的直接产品体验,蕴含了大量的管理和决策支持信息。其价值可以从买方和卖方两方面来分析:

(1) 买方价值:在线评论属于一种无偏产品信息,其可信度大大高于商家的促销信息,对潜在客户的购买决策具有重要影响[2]。

(2) 卖方价值:厂商可以通过对用户发表的在线评论的研究,来发现用户对本企业产品的满意程度,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的优势和劣势,据此对产品进行改进,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然而,随着在线评论的不断增加,在线评论也出现了信息爆炸时代的普遍问题——信息过载[3-4]。在线评论数量的巨大和质量的参差不齐严重干扰了评论阅读者对产品质量的有效判断,增加了信息搜寻成本,降低了决策的效率[5]。因此,有效地识别在线评论的价值就显得至关重要。

许多电子商务网站会鼓励阅读者对自己看到的在线评论进行投票,然后利用投票数来评价一条评论的有用性。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在线评论投票数的影响因素模型。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更好地解释为什么有的评论会得到较多的投票数,而有的评论只得到很少的投票数。

本文收集了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交易网站——京东商城热门手机的在线评论信息,结合文本挖掘技术和实证研究方法,从数字特征、写作风格和语义3个维度来研究在线评论投票数的影响因素、作用方向和重要程度。本文内容组织如下:第2节,根据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提出理论假设,建立在线评论投票数的影响因素模型。第3节,阐述数据采集、处理和实证分析的过程,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第4节,给出研究结论及其意义,并指出研究局限和后续研究方向。

2 模型与理论假设

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的在线评论投票数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2.1 数字特征维度

数字特征指的是不涉及文本内容的信息,包括:① 产品的平均得分,记为AvgScore。② 评论者评分,记为Rating。③ 评论发表距今的时间间隔,记为ElapsedDay。④ 评论者是否填写了产品的不足,记为NoDisadv。

文献[6]研究表明评论者是否填写了产品的不足对投票数没有显著影响,这与之前的研究略有出入。消费者通常会认为负面信息比正面信息更具诊断价值,因而在做购买决策时更多地依赖负面信息[5] ,而产品的不足反映的正是其负面信息,由此,本文提出假设H1。

H1:评论者是否填写了产品的不足对投票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 写作风格维度

写作风格反映了评论人写作的特点。写作风格主要体现在正文各部分内容(优点、不足和使用心得)是否相同,文本长度,平均句长和评论的主观性等方面。

评论可以分为标题和正文。标题通常比较短,评论者的写作风格主要体现在正文里,所以本文中写作风格主要指的是正文风格。写作风格包括:① 正文各部分内容(优点、不足和使用心得)是否相同,记为Same。② 文本长度。评论分为标题和正文两部分,标题长度记为TitLen,正文长度记为ConLen。本文将长度作为文本信息量的一个度量指标。③ 平均句长,记为AvgLen。④ 评论的主观性,记为Sub。本文把评论中形容词所占比重作为评论主观性的指标。

正文各部分内容(即优点、不足和使用心得)是否相同以及评论的主观性是本文新加入模型的影响因素。

评论者在优点、不足和使用心得中填写相同的内容,可能的原因是:用重复来强调自己满意或者不满意的强烈情感;发表评论仅为了获得网站的积分,复制粘贴可以节约时间。基于以上的分析,并不能断定正文各部分内容是否相同对投票数的影响是正向还是负向。正文分为优点、不足和使用心得3部分,通常来讲,优点是对产品的正面评价,不足是对产品的负面评价,使用心得是对产品的总体评价,表达正面情感或者负面情感均可。若优点和不足填写了相同的内容,评论者可能是想通过这种重复来强调自己的某种情感(满意或者不满意),那么它对投票数有正向影响;若使用心得和优点或者是不足内容相同,这样就会减少评论的信息量,可能会对投票数有负向影响。由此,本文提出假设H2。

H2:正文各部分内容是否相同对投票数有影响,但不确定是正向还是负向。

H2a:评论优点和不足内容是否相同对投票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b:评论优点和使用心得内容是否相同对投票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2c:评论不足和使用心得内容是否相同对投票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文献[7]把评论文本内容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类。文献[8]研究了文本的主观性对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评论的主观性越大,评论的有用性越低。由此,本文提出假设H3。

有线通信论文例9

1 引言

由于在局部的温度通常具有不一致性,因此在检测环境温度时,传统的单一测点测量温度的方法并不能够准确说明实际的温度信息。在同一环境中,对多点进行温度测量,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温度测量更加准确。但是多点温度测量的温度测量点比较分散,如果使用传统的有线布线方式的话,则系统设计复杂,十分麻烦。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温度采集系统,采用了nrf9e5无线芯片,主控芯片采用的是at89s52单片机,温度测量的传感器为ds18b20[1]。

本论文首先介绍系统整体设计方案,然后分别简要介绍硬件电路设计以及部分软件程序设计。

2 系统方案

无线数据传输按照传输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点对点、点对多点以及多点对多点。本论文所设计的系统由主控芯片51单片机、主接收器以及多个测量终端组成。每个测量终端都是通过无线传输模块nrf9e5传递数据,进而形成无线传输的温度采集系统。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将相应的温度传感器分布在所要测量环境的不同位置,就能够精确评估环境温度。然后再将这些测量得到的温度经过无线通信模块发送到主控芯片上,主控芯片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

3 硬件电路设计

3.1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

nrf9e5具有和8051相互兼容的微控制器,但是时序和指令都与其有些差别。nrf9e5与cpu的数据交换是通过串口来进行的。

nrf9e5和其他模块通信主要是通过自身内部的并行口和内部的spi口。nrf9e5与nrf905等具有一样的功能。收发器在与微控制器进行数据交换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片内的spi和并行口。在要传输通信的数据准备好之后,就能够产生中断,供微控制器使用。

3.2 温度测量电路

温度检测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采用热电偶等。但是本论文采用的是ds18b20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采用的是one-wire总线,即只采用一根信号线与单片机进行连接。该测温传感器能够测量零下55度到125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同时分辨率能够达到0.5摄氏度。工作电压范围很宽,一般为3.0至5.5v。

3.3 主控芯片

本论文设计的数据采集器使用的主控芯片是at89s52单片机。msc-51单片机是八位的非常实用的单片机。本论文所使用的at89s52单片机就是基于这款单片机的。msc-51单片机的基本架构被atmel公司购买,继而在其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新的功能,同时扩展了芯片的容量以及加入flash闪存等等。51内核的单片机具有很多优点,因此无论是在工业上还是在一些电子产品上应用都很多。全球也有许多大公司对其进行扩展,加入新的功能。即使是在今天,51单片机仍然在控制系统中占据很大市场。

下面对本论文所使用的单片机作简要介绍。这款单片机具有最大能够支持的64k外部存储扩展,同时还具有8k字节的flash空间。该单片机具有4组i/o口,分别是从p0到p3,同时每组端口具有8个引脚。每个引脚除了能够作为普通的输入和输出端口外,还具有其它功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引脚复用。其还具有断电保护、看门口、计时器和定时器。51单片机一般的工作电压是5v。

4 软件设计

4.1 通信协议

本系统为单点对多点的无线通信,主接收器在可靠通信范围内分别与每个数据终端通信。主接收器与每个数据终端都有一个唯一的地址,因此在通信过程中必须明确接收方的地址。系统通信协议定制如表1所示。

4.2 温度测量程序

本论文采用的温度传感器是one-wire总线的器件,与主控芯片进行一根数据线连接,就能够同时实现数据和时钟信号的双向传输。但是这样就要求主控芯片的时序必须具有严格的要求。在出厂之前,每个器件的rom上都光刻上64位的编码,这个编码地址序列是唯一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编码地址序列来进行多

点的组网。但是本论文所设计的温度采集系统,在每一个结点只是用一个温度传感器,因此在程序中并不需要读取其rom编码。

5 总结

在实际的温度测量过程中,测量单点的温度往往并不能够准确反映实际温度信息,需要对同一环境进行多次测量,同时要对多个温度节点进行测量。但是多点温度测量的温度测量点比较分散,如果使用传统的有线布线方式的话,则系统设计复杂,十分麻烦。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温度采集系统,采用了nrf9e5无线芯片,主控芯片采用的是at89s52单片机,温度测量的传感器为ds18b20。本论文首先介绍系统整体设计方案,然后分别简要介绍硬件电路设计以及部分软件程序设计。

参考文献

[1]马祖长,孙怡宁,梅涛.无线传感器网络综述[j].北京:通信学报,2004,25(4):15-17.

[2]郑启忠,耿四军,朱宏辉.射频socnrf9e5及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实现[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4(8):51-54.

[3]季一锦,尹明德.一种基于nrf9e5的无线监测局域网系统的设计[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4,(12):22-25.

有线通信论文例10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逐步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这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线空间”,促使语文学习不但在时间上、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被拓展得无限的宽泛。语文课堂将成为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一)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局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而“在线空间”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通过区域网或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沟通。可以说只要有一台计算机、一只“猫”和一条电话线,哪里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在线阅读、在线作文、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活动,达到“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二)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

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而在“在线空间”里,学生通过网络,通过“远程登录”,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同时,通过网络,通过“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组”和“电子公告板”,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递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

我们还可以开辟几个类似于“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语文课堂”,由多名教师(可以不同校或不同地区)组成教师群作为“版主”,学生自由选择参加,每次“在线上课”拟出一个主题,师生共同讨论学习,使学生与教师、同学能够便捷而又自由地进行实时交互性“直接对话”,实现多元多向互动以及即时评价与反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随时进入某一“在线课堂”,也可以随时退出。当学生认为已经学会了某一课(或某一单元、某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可以自己直接切入下一课(或下一单元、下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当学生觉得尚未理解,难以掌握,就可以通过提问求助于教师或其他同学;教师或其他同学对某一同学的学习实时地进行解答、评价、指正、鼓励、表扬、启示、帮助、辅导和肯定,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而且,学生本身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教师,他也可以去教他人,辅导他人。在这种打破班级、年级的“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转换和整合,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互相配合,带来的必将是持续的教学相长和课堂中每个主体的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在线信息”:语文学习新教材

互联网拥有世界上最重要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全球信息集散地。它采用“超文本链接”(即信息组织形式不是简单地按顺序排列,而是用复杂的网状交叉索引方式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链接,所链接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字符号,也包括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等多媒体信息),将全球的网上图书馆、网上报刊杂志、网上书店、网上藏书屋、网上数据库、信息资料中心、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及远程教学机构、专家系统等链接成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构成一本没有页码的按照多线索多层次交叉编辑的巨大“天书”,供读者按照个人最感兴趣的路径或线索来组织浏览阅读。这本“超文本天书”是信息时代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

可以预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沟通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现代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超文本”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一)离心发散拓展式。即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容量很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得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向心聚敛呼应式。即引导学生以网上“超文本”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在线阅读、在线作文、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大语文教育。

三“在线学习”:语文学习新方式

网络世界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产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也包括下载后的“离线学习”,它是“在线学习”的延伸)。这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时代特有的语文学习方式。只有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

(一)“在线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

一、.在线浏览。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查阅文献,选取所需信息。在线浏览是互联网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是最直接最可行的。除了可以浏览“在线空间”中的各种“超文本信息”(如人教网\小学语文\学生频道中的语文学习资源)以外,教师还可以创建自己的主页,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进行网上传送,让学生在“在线浏览”中进行语文学习。

二、.在线检索。即采用“任务驱动式搜寻法”,按照“提出搜索任务——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信息,让学生在“在线检索”中进行语文学习。

三、.在线下载。即指导学生利用“文件服务器”,采用“复制粘贴法”“目标另存法”或利用“网络蚂蚁”“网际快车”等下载软件,对信息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信息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教师也可以将各种学习资源,以软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互联网上,供学习者自由下载。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所需学习的材料下载到本地硬盘上,然后运行或打开该文件进行学习,根据要求完成作业,再将作业传到教师的主机上,教师批改以后将信息发送给学生。

四、.在线讨论。即用互联网电子布告牌系统(BBC)的用户管理、讨论管理、即时交流、文章讨论、电子信件、用户留言等诸多功能,引导学生登录到某一主机,然后进入BBC系统进行讨论式学习,教师可以开辟出几个近乎“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语文课堂”,在站点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主题区参与讨论发言,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或辩论。教师进行必要的监控和导向,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力求达到教学目标。

五、.在线传递。即通过文件服务器的上传功能或电子邮件,发送传递自己的意见或邮件等,参与讨论,完成作业,交流信息,进行网上讨论、网上交际、网上投稿等在线语文学习活动。

六、.在线登录。即指导学生通过局域网的“网上邻居”或互联网的“远程登录”,将自己的计算机登录到教师或其他远程主机上,并运用该主机上的各种功能进行在线语文学习。教师可以专门开辟一个可以供学生进行登录的区域,安排好各种学习课件,由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由于同在一台主机上,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情况、学习进度等基本信息都是即时传送,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中进行“虚拟现场指导”,提出学习建议,监控学习过程。

(二)“在线语文学习”主要形式

一、.以计算机为学习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方式。“在线语文”通过先进的技术,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与教师与同学充分交流的机会,它可以针对每一学习者,按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更注重培养自学能力,这将扬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教学方式,代之以个人学习、小组协作的研习方式。它更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自主参与讨论、操作与实践,自主作出思考、判断与选择,甚至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选择课堂。在这个“在线语文课堂”中,学习首先是个人的事情、自主的活动,计算机只是提供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方式将是“在线语文学习”最基本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二、.以计算机为信息搜集处理工具,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面对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和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探究性学习”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搜集、处理、存贮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可以采用“专题任务驱动式”,即“提出探究任务网上搜寻查阅信息下载整理信息处理利用信息(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处理)撰写并交流探究报告”。

三、.以计算机为衔接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交互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软化学科界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四、.以计算机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的出现(并与现实世界不断交互)使语文学习环境不断地开放化、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如何增强语文资源的开放性、语文课堂的开放性、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语文实践的开放性,突破学科独立性、时空封闭性、内容狭隘性,引导学生学会交际与沟通,由单向的“接受性学习”向多向多元互动的“交互性学习”转变,从而能够自如地在这种网络环境中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思想交互、文化交互,并在交互中学会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地调整自我的身心以适应网络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1)以信息为载体,进行教师、学生、网民的多向多元交流;(2)以学习、生活为中介,进行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向多元交互;(3)以现代通信设备为工具,进行跨地区、跨人群、跨领域的多向多元交互。

五、.以需要和期待为标准,构建“选择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中信息剧增、知识膨胀的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一方面,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性学习”,提高学生信息检索力、判断力和处理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显得尤其重要。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有线通信论文例11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逐步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这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线空间”,促使语文学习不但在时间上、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被拓展得无限的宽泛。语文课堂将成为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一)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局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而“在线空间”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通过区域网或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沟通。可以说只要有一台计算机、一只“猫”和一条电话线,哪里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在线阅读、在线作文、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活动,达到“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二)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

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而在“在线空间”里,学生通过网络,通过“远程登录”,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同时,通过网络,通过“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组”和“电子公告板”,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递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

我们还可以开辟几个类似于“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语文课堂”,由多名教师(可以不同校或不同地区)组成教师群作为“版主”,学生自由选择参加,每次“在线上课”拟出一个主题,师生共同讨论学习,使学生与教师、同学能够便捷而又自由地进行实时交互性“直接对话”,实现多元多向互动以及即时评价与反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随时进入某一“在线课堂”,也可以随时退出。当学生认为已经学会了某一课(或某一单元、某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可以自己直接切入下一课(或下一单元、下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当学生觉得尚未理解,难以掌握,就可以通过提问求助于教师或其他同学;教师或其他同学对某一同学的学习实时地进行解答、评价、指正、鼓励、表扬、启示、帮助、辅导和肯定,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而且,学生本身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教师,他也可以去教他人,辅导他人。在这种打破班级、年级的“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转换和整合,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互相配合,带来的必将是持续的教学相长和课堂中每个主体的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在线信息”:语文学习新教材

互联网拥有世界上最重要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全球信息集散地。它采用“超文本链接”(即信息组织形式不是简单地按顺序排列,而是用复杂的网状交叉索引方式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链接,所链接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字符号,也包括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等多媒体信息),将全球的网上图书馆、网上报刊杂志、网上书店、网上藏书屋、网上数据库、信息资料中心、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及远程教学机构、专家系统等链接成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构成一本没有页码的按照多线索多层次交叉编辑的巨大“天书”,供读者按照个人最感兴趣的路径或线索来组织浏览阅读。这本“超文本天书”是信息时代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

可以预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沟通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现代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超文本”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一)离心发散拓展式。即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容量很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得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向心聚敛呼应式。即引导学生以网上“超文本”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在线阅读、在线作文、在线讨论、在线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大语文教育。

三“在线学习”:语文学习新方式

网络世界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产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也包括下载后的“离线学习”,它是“在线学习”的延伸)。这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时代特有的语文学习方式。只有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

(一)“在线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

1.在线浏览。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查阅文献,选取所需信息。在线浏览是互联网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是最直接最可行的。除了可以浏览“在线空间”中的各种“超文本信息”(如人教网\小学语文\学生频道中的语文学习资源)以外,教师还可以创建自己的主页,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进行网上传送,让学生在“在线浏览”中进行语文学习。

2.在线检索。即采用“任务驱动式搜寻法”,按照“提出搜索任务——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

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信息,让学生在“在线检索”中进行语文学习。

3.在线下载。即指导学生利用“文件服务器”,采用“复制粘贴法”“目标另存法”或利用“网络蚂蚁”“网际快车”等下载软件,对信息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信息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教师也可以将各种学习资源,以软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互联网上,供学习者自由下载。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所需学习的材料下载到本地硬盘上,然后运行或打开该文件进行学习,根据要求完成作业,再将作业传到教师的主机上,教师批改以后将信息发送给学生。

4.在线讨论。即用互联网电子布告牌系统(bbc)的用户管理、讨论管理、即时交流、文章讨论、电子信件、用户留言等诸多功能,引导学生登录到某一主机,然后进入bbc系统进行讨论式学习,教师可以开辟出几个近乎“聊天室”或“论坛”的“在线语文课堂”,在站点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主题区参与讨论发言,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或辩论。教师进行必要的监控和导向,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力求达到教学目标。

5.在线传递。即通过文件服务器的上传功能或电子邮件,发送传递自己的意见或邮件等,参与讨论,完成作业,交流信息,进行网上讨论、网上交际、网上投稿等在线语文学习活动。

6.在线登录。即指导学生通过局域网的“网上邻居”或互联网的“远程登录”,将自己的计算机登录到教师或其他远程主机上,并运用该主机上的各种功能进行在线语文学习。教师可以专门开辟一个可以供学生进行登录的区域,安排好各种学习课件,由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由于同在一台主机上,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情况、学习进度等基本信息都是即时传送,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中进行“虚拟现场指导”,提出学习建议,监控学习过程。

(二)“在线语文学习”主要形式

1.以计算机为学习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方式。“在线语文”通过先进的技术,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与教师与同学充分交流的机会,它可以针对每一学习者,按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更注重培养自学能力,这将扬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教学方式,代之以个人学习、小组协作的研习方式。它更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自主参与讨论、操作与实践,自主作出思考、判断与选择,甚至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师、选择课堂。在这个“在线语文课堂”中,学习首先是个人的事情、自主的活动,计算机只是提供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方式将是“在线语文学习”最基本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2.以计算机为信息搜集处理工具,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面对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和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探究性学习”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搜集、处理、存贮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可以采用“专题任务驱动式”,即“提出探究任务网上搜寻查阅信息下载整理信息处理利用信息(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处理)撰写并交流探究报告”。

3.以计算机为衔接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交互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软化学科界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4.以计算机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的出现(并与现实世界不断交互)使语文学习环境不断地开放化、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如何增强语文资源的开放性、语文课堂的开放性、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语文实践的开放性,突破学科独立性、时空封闭性、内容狭隘性,引导学生学会交际与沟通,由单向的“接受性学习”向多向多元互动的“交互性学习”转变,从而能够自如地在这种网络环境中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思想交互、文化交互,并在交互中学会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地调整自我的身心以适应网络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1)以信息为载体,进行教师、学生、网民的多向多元交流;(2)以学习、生活为中介,进行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向多元交互;(3)以现代通信设备为工具,进行跨地区、跨人群、跨领域的多向多元交互。

5.以需要和期待为标准,构建“选择性”学习方式。网络世界中信息剧增、知识膨胀的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一方面,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性学习”,提高学生信息检索力、判断力和处理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显得尤其重要。这是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依据“消费需要”作出选择。用“消费的观念”按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从信息的重重包围中突围出来。具体可以采用:①教材拓展式,即围绕语文教材中某一点(如作者、体裁、时代背景等)按需要进行拓展性信息选择;②专题搜索式,即围绕某一研究课题,按课题的目的与要求进行信息搜索与选择;③问题解答式,即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信息选择;④生活需要式,即按日常生活的需要(如养花)而进行信息选择;⑤兴趣爱好式,即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喜欢打球,喜欢科幻)进行信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