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资本运营论文

资本运营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0:24

资本运营论文

资本运营论文例1

l、完善资本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必须具备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良好的监管机制。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1)国家对资本市场管理仍有行政干预的现象;(2)市场割据,流动性不足;(3)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健全;(4)监督不力。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减少行政计划因素;二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结构;三是增进市场流动性;四是完善市场的价格机制;五是建立与整个经济开放程度相适应的高度权威的管理体制。

2.完善法律制度。(l)完善证券法律制度,规范证券机构、发行公司和上市公司;(2)扩展金融市场容量,完善金融法规体系;(3)完善公司法律制度,规范公司的合并、分立和破产等行为;(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国有资产评估以及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行为。

3、改善政治环境。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卸下企业的包袱,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加就业。这要具体做好下列工作:(1)打破社会保险分散管理格局,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的管理制度。

4、净化社会中介环境。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性、操作性极强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各个环节,均需中介机构参与运作,中介机构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资本运营的成败。要建立并规范包括信息网络、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在内的中介机构。

二、营造必备的企业内部环境

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管理者应做到:(1)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用现代知识武装自己;(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并运用于实践;(3)提高创新能力,不拘泥于现状;(4)牢固树立风险观念和竞争观念。

其次是重视对人的管理。做到:(1)强化职工培训,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2)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3)弘扬先进,培育职工的团队精神;(4)关心职工生活,不断理顺职工思想情绪;(5)不断增强职工“主人翁”地位,加强民主管理,健全激励机制。

三是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1)要立足现有基础,积极盘活存量资产;(2)对外拓宽融资渠道,对内抓好产品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3)应不断优化内部资本结构,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例,降低资金成本,提高盈利能力;(4)完善企业的科学决策体系,无论进行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拓宽经营项目或是兼并其他企业,都要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进行;(5)建立对资本运营项目的考核制度。

三、加强企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的优化配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资本的产业结构关系。企业通过多个产业的投资,既可以避免单一行业经营的风险,又可实现资本的优化组合。二是资本的产品结构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将资本投放在不同的产品上,使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三是资本的空间结构关系。企业应考虑不同地域的资源条件、自然条件、投资环境和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四是资本的风险结构关系。资本收益总是和一定的风险相关的。因此,要注意投资的安全性。首先,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合资、合作等办法吸引多个投资者联合进行项目投资,共同分享利益,分担损失风险;其次,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再次,进行投资的风险组合。投资要在不同的产业,不同风险的项目间进行组合,既保证资本的安全性,又保证资本的增值性。使之做到:运行协调、供求平衡、资产流动和风险适度。

四、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资本经营

筹资已成为企业一项重要而经常的活动,那种靠企业自我积累或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在资本市场,企业可以自身的法人财产权实现直接融资,也可以股权出让和转让的形式以及以存量资产出让、土地置换、发行债券等形式筹资。

五、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培育资本运营动力机制

一是要重塑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增强所有权虚拟化程度。将有竞争性、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折成股份,组成一批国有控股公司,建立法人产权,代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成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主体和一级企业法人,行使资产收益权和处置权,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二是要改革国有资产管辖权制度,将管辖权由政府部门让渡给作为企业法人的国有控股公司,政府的资产管理方式则相应由收益权、处置权直接行使过渡到政策法律的制定,为企业资本运营营造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氛围。三是要广泛建立法人产权制度,架构以企业法人产权为核心的企业资本运营体系。

六、理顺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关系,建立企业资本运营的联动机制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扩大主导产品或主营业务的规模,使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达到规模经济。因此,企业的资本运营应该有利于剥离企业非经营生产,提高企业资本质量,使商品经营成果直接转换成资本经营成果,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商品经营效率。资本运营要在有关联的企业之间进行,尽量减少无关联企业的兼并,以合理的市场结构,形成企业适度的竞争状态。抛弃或防止资本运营中一哄而上的做法,将资本运营行为和商品生产经营的切实需要紧密结合,规划出有序的、渐进的资本运营轨道。

七、正确认识市场规模与资本规模的比例关系,建立有序的资本扩张机制

处理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中资本规模与市场规模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资本扩张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搞外延式的扩张,而要着重培育国有企业通过资本的运营和相关生产能力的配置增强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所引起资本利润率的提高来转增资本的机制。二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过程中资本扩张必须重在存量盘活,而不是铺摊子,搞重复建设,通过存量重组,扩大相对市场份额。三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注重无形资产的运营,通过创立品牌,运用品牌的市场渗透力来达到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发展。四是国有企业目前资产状况是固定资产大于流动资产,存量大于流量,资产负债比率和净资产比率都相当低。要有效的达到规模经济即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还需依靠政府制定兼并政策、产业化政策和市场容量扩张政策来扶助和指导,以加速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扩张机制的培育。

八、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与企业法人治理的关系,完善资本运营的决策机制

企业资本运营必须正确定位,明确决策的权限和管理责任,形成良好、快捷、有效的决策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分权模式,明确划分决策权限。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的决策权,应限于当企业资本运营涉及资产所有权在不同性质的主体之间重组或变更时作出明确的选择;而当资本运营在相同所有权主体之间发生,则只需企业法人批准;至于企业的资本运营只涉及所有权的派生权能如经营权、占用权,则其决策权利属于法人。二是明晰企业资产决策的责任,构建资本运营决策的风险约束机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资产运营决策的任务是促进企业中国有资产的价值保值和有利于提高资本的生产配置效率,降低资本运营风险。王是建立资产运营决策的价值实物协同机制,促进国有企业资本运营

决策的回馈循环。资产运营决策必须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对经营性资产的运营决策确定价值量化指标,企业法人则根据这些指标运营法人财产,完成价值量化指标与资本运营协同,使国有资产运营决策形成回馈循环。

九、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力求评估结果正确公平

资本运营离不开资产评估。只有准确、完整、合法地评估目标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合理确定转让价格,才能保证国有资产不被侵蚀。

1、制定统一的资产评估标准。对同一资产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评估的结果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但不同方法共存是与资产评估对象、评估要达到的目的及评估的经济环境相关的,即这三者的结合状态是决定采用哪种评估方法的内在依据。对企业整体分析时应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对企业以某项固定资产投资入股时,则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在外部条件允许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收益现值法,非特殊情况时,一般不采用清算价格法。

2、加强对评估结果的确认工作。资产评估结果是否合法、真实,标准和方法是否正确、科学,资料是否完整等都需要进行审核和鉴定,以保证评估结果正确无误、公平合理。

3、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资产评估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并非任何组织和机构都可以从事该项业务。对资产评估的从业人员,应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十、强化企业财会工作,促使企业资本有效运营

1、只要是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的经济资源和经营活动因资金纽带关系而置于一个管理机构或集团控制之下,就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资本运营论文例2

二、建立健全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机制

在企业的资本运营过程中,必须要对投资决策的管理责任与管理权限予以明确,以便于形成快捷、良好、有效的决策机制,这就需要建立其健全的资本运营决策机制。首先建立起完善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分权模式,对决策权限予以明确划分,对于国有控股公司的决策权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决策权,应当将其仅限于当企业资本运营所涉及资产所有权在不同性质主体之间重组或者变更时做出的明确选择。另一方面,需要对企业资产决策的责任予以明确,以便于构建良好的资本运营决策风险约束机制,国有控股资产运营决策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国有资产的价值保值,并要积极提升资本的生产配置效率,积极降低资本的运营风险。

三、建立起企业资本运营的联动机制

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最为根本的目标就是为了扩大主营业务及主导产品的规模,以便于企业商品的生产经营能够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所以企业资本的运营对于企业非经营生产的剥离及资本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将商品经营成果转换成为资本经营成果,对于商品经营效率及资本运营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资本运营应该尽量的减少无关联合企业的兼并,在有关联的企业之间开展,在合理的市场结构下形成良好的企业竞争状态,将资本的运营与商品生产经营的实际密切结合,防止在资本的运营过程中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对资本运营轨道予以合理的规划。

四、建立完善的投资约束机制

在企业资本运营管理与投资决策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大投资结构的调整与融资渠道的拓宽工作,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投资约束机制,以便于对投资运营与投资决策中的一些行为予以约束,对于降低资本运营风险具有积极地作用,主要表现为:(1)建立起完善的投资运营可行性论证责任制,可行性论证的工作质量与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具有直接的联系,并且会影响到整个投资项目的风险性与效益性,在实际的可行性论证工作开展过程中,通常采取单元论证与联合论证相结合的方式,投资建议通常由投资管理部门或者是业务部门提出,经过投资建议部门的单元初步论证之后,报送企业管委会实施申请立项,经过企管委审核同意之后,批准立项,然后由投资管理部门组织联合论证,联合论证部门主要有基建部门、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等共同组成,对于一些特殊的项目还需要邀请资源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参与论证工作中,以便于提升可行性方案的科学性(;2)建立完善的投资运营约束机制,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投资决策责任制,在对投资目标及投资主体予以明确之后,落实各个投资决策环节的岗位责任制,并要积极强化资本的审查监督力度,降低由于投资运营不善所导致的资不抵债的风险,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

资本运营论文例3

一、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内涵

人力资本理论自20世纪中叶创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和传播,现在已成为“经济学中经验应用最多的理论之一”,被推广应用于各个应用学科和研究领域。现代企业的契约理论证明,企业实质上是一种由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组成的“不完全和约”,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具有一种特殊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非人力资本产权权能和权益必须通过人力资本的直接参与和使用而间接发挥作用和实现(周其仁,1996)。所谓“人力资本运营”,就是指的这样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即首先通过战略性投资形成特定技术结构和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对这些不同形态和专业化功能的人力资本按照组织目标及要求加以激励使用、整合配置和协调控制,从而达到人力资本保值增殖的、实现团队产出和组织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一般认为企业人力资本的运营需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社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源的阶段。人力资源在未进入企业之前属于一种社会性资源,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只有通过选拔、聘用等程序与人力资源主体签订劳动合同之后,才能在一定时段内拥有对人力资源的劳动使用权,社会性资源才能转变为企业性资源。第二个阶段是将企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本的阶段。尽管我们不否认在进入企业之前,人力资源自身已经拥有了或多或少的人力资本存量,但是这种资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企业的需要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且在知识与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人力资本的贬值与折旧也在加速,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使其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本,或由低增值性的人力资本转变为高增值性的人力资本。第三个阶段是将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变现为现实生产力的阶段。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本质性差别在于它具有能动性,其效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外部的环境条件,更取决于人力资本载体本身——人对于外部环境条件的反应。人力资本存量高的人不一定是劳动生产率高的人,许多企业中存在的“出工不出力”的低效率劳动现象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合理的配置,激励机制的设计,使企业人力资本充分发挥效能,是人力资本运营的关键。第四个阶段是人力资本的维护与扩张阶段。由于年龄、生理、心理等自身因素和退休制度、离职现象的客观存在,人力资本也存在着损耗。恢复和补充的问题,企业只有不断地对人力资本进行维护和扩张,才有可能始终保持人力资本优势。

二、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管理环节

企业=非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周其仁1996)。企业人力资本增值在企业内部体现为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在企业外部体现为公众(或投资商)对企业的未来认同感增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是企业员工。企业通过人力资本运营,可以有效增强对技术的开发、创新能力,提高管理和生产经营能力,以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如果企业内部缺乏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则在为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丧失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企业将不可持续发展。

1.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整体系统,投资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障、职业流动与“干中学”等途径使先天的劳动力转为人力资本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投资。贝克尔也认为,人力资本对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区别主要在于:(1)人力资本具有强烈的流动性,而非人力资本流动性较差;(2)人力资本具有与其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非人力资本是可分离的;(3)人力资本是一种人性化资本,其价值波动较大,而非人力资本是一种物化资本,其价值比较客观。因此,企业人力资本运用能否“以人为本”,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就成为决定企业生产经营绩效优劣的关键因素和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管理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

2.人力资本管理。人力资本管理包括人力资源供需分析、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职业计划、绩效考评、薪酬管理、激励、发展及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等。人力资本管理是人力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其目的在于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使企业拥有能长期保持高值的人力资本和能长期保持高绩效水平的员工。在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战略层面上和操作实务中,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必须统一纳入人力资本激励使用这个本体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并整合为完整的企业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管理激励措施和实施必须建立在制度激励的民主基石之上,制度激励必须为管理激励的有效实现提供制度前提、组织保障和人文环境。

3.人力资本整合。所谓“整合”(integration),是指基于放大组织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结构功能及效应,而对组织内部各种因素和力量进行重组、调整及磨合的战略管理过程。企业人力资本整合,就是通过协同调控组织成员的目标动机和行为倾向,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人力资本潜能调动起来,并最大限度地凝聚和转化为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人力资本系统1+1>2的整体功能的过程。由于人力资本是依附于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而发挥作用的,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倾向性对其人力资本效用的发挥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企业人力资本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组织行为的整合,是组织成员在互动中调试自己行为以适应组织目标的过程。人力资本整合实质上是为了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利用效率,使人力资本存量最大化地转化成人力资本价值,以取得人力资本的协同效应。在企业重组和整合过程中,面临着两种不同的技术传统、管理传统、文化传统的冲突,从而面临着技术整合、管理整合与文化整合的任务。一般认为,企业重组和整合将产生两个方面的规模效益:一是人力资本整合后物质资源集约化运营的优势;二是人力资本整合后人员集约使用的优势。因此,企业重组和整合既是物力资本重组更是人力资本整合,既是物力资本整合更是人力资本的整合。经过整合的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基本框架和内容包括以上人力资本管理的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薪酬制度体系的设置运作;二是绩效考核评估制度体系的设计操作。

4.人力资本扩张。人力资本扩张是通过人力资本运作,实现人力资本的内涵和处延的扩大,在使企业得到更好发展的同时,促使人力资本的增值,实现人力资本投资者收益最大化的目的。人力资本扩张是人力资本张力的外在表现。人力资本张力即资本自我增值、自我扩张的能力,它体现了人力资本存量转化为人力资本价值的能量,反映了资本要求不断增值的本质属性。人力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价值是两个不等的量,人力资本存量是凝聚在人身上的人力资本的结晶,它可以用积累人力资本过程中所花费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来表示;人力资本价值是人力资本存量在最理想运营情况下所能产生的最大收益的现值。人力资本价值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值愈大,人力资本扩张的潜力愈大。因此,静态地看,人力资本扩张是在指人力资本存量一定的情况下,最大化人力资本价值;动态地看,人力资本扩张过程是指不断放松约束条件即人力资本存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的过程。我国企业人力资本存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因人力资本贬值和人才创新能力不足,人力资本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三、企业人力资本的运营策略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并购浪潮风起云涌,其结果使具有不同意识形态、民族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走到一起,并成为同一个社会经济组织的成员,同一家公司的员工,因此,公司人力资本人文性质的多元化、多样化将是大势所趋。我国加入WTO后,外国跨国公司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开放统一的市场环境中各类企业员工来源和构成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多样化和多元化,如何将这些具有不同人文性质的人力资本有机整合起来,对于企业组织运作和总体绩效具有直接影响。在这样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中,企业人力资本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如果没有有效地凝聚人心,保持和整合人力资本的政策策略和技术措施,就很有可能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和四面楚歌的境地。因此,搞好企业的人力资本运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人力资本的选拔。选拔的核心是使被选拔人员能真实地显露自己的个性、素质、潜能和工作能力,使企业能较为全面地了解被选拔人员的水平和比较准确地预测在未来的表现。由于选拔属于事前评估和选择,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

资本运营论文例4

一、媒体资本运营的必要性

不管从媒体自身的特点考虑,还是从资本的逐利性出发,或者从媒体行业发展的趋势角度看,媒体进行资本运营势在必行。因为,进行资本运营可提高传媒产业资本的利用率,拓展盈利模式,一方面在短时间内迅速筹集产业发展所急需的大量资金,壮大自身规模和开发新路子,另一方面可充分运营现有资本,提高使用效益,增加创收。此外,进行资本运营,还能够促进改革。比如媒体上市,不得不面对股东及社会的监督,以及资本市场不断竞争的压力,从而能促使媒体必须完全遵循公司法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和完善包括监督机制,以及财务机制在内的内部微观管理体制。

二、我国媒体进行资本运营的SWOT综合分析

对我国传媒企业实施资本运营的环境和可行性、必要性进行诊断分析,能够使国内传媒企业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战略。

1.优势。国内传媒已经充分认识到进行媒体资本运营的必要性,传媒集团迅速扩张的重要途径就是资本运营,越来越多的传媒与资本的结合。媒体资本运营的步伐也明显加快。既有部级广播影视集团的成立,也有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强势媒体进一步加快与国外传媒公司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在资本市场上,几家传媒公司均不约而同地公告,进行一系列资产、业务重组,显示出在新形势下国内强势媒体开始加快进军资本市场的步伐,资本运营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同时,从目前我国媒体资本运营的制度环境来看,主要是目前广电行业的市场化。这也为我国媒体的资本运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2.劣势。目前我国媒体进行资本运营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障碍。第一,以“四级办广电”为代表的行业政策导致了行业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此外,频道资源等作为广电行业的特殊资源,在“全面开花”又“各自为政”的现行管理体制下,这些资源的开掘和使用大量存在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其次,产权不够明细,行业定位不明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使得多数媒体在经营方面只能采取一些表层改革措施,造成了资本进入行业的障碍。在机制上,由于产权不明晰,所有权人缺位,管理层缺乏长期薪酬激励,因此,传媒经营缺乏足够的的盈利冲动,同时存在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因素,导致腐败。第三,资产的授权问题,还有待完善。第四,传媒资本市场存在缺陷。在体制上,我国资本市场总体上来说是“权力嫁接”而不是“资本联姻”,传媒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则也不完善,使媒体进行资本运营缺乏一定的法律法规的保障。

3.机会。目前,媒介的市场化要求日益强烈。一方面,从市场的角度看,包括卫星、数字化、因特网在内的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加剧了电子媒体间的竞争与较量,公共类媒介为积聚资产、壮大实力、扩充影响而在行业内外的扩张兼并的市场需求日益强烈;另一面,从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需要出发,为了尽可能解决上述种种问题,以促进广电行业发展并使之具有能应对全球化竞争的能力,同时也对应于国家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和延伸,新一轮广电行业改革在政府、媒介与市场的互动中悄然启动。中国广电乃至整个传媒业将重新洗牌,在资源分配和经营控制的不同层面上,产生新的链接、断裂和整合。

3.威胁。从国际形势看,中国加入WTO后,境外的跨国传媒集团正通过各种方式向国内渗透。据统计,获准在境内落地的国外电视频道已达30多个,经营规模前十位的杂志大部分有外资的进入,多家国际传媒集团在中国设立了办事机构。中外传媒的直接较量是不可避免的。与国外传媒集团相比,国内的传媒集团经营范围仍局限在单一媒体内,多元化经营的能力不高,在技术、实力、人才等方面均处于很大的劣势,竞争力低下。面对外来媒体的入侵,国内媒体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快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资本运营论文例5

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资本运营论文例6

通过对许多大公司的研究分析得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开展某项业务的前提条例,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进入市场竞争的门票,但支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实质上是企业能力理论的一般逻辑推理,它表明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PrahaladandHamel,1990,1995)。

一、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理论界有多种理解: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备的一种或几种使其在向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说: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Prahalad&Hamel,1990)认为它是企业达到“一组先进的技术的和谐组合”,而“先进技术”不仅仅是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其后他们又认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提供附加价值给客户的一组独特的技能和技术(1995)。蒂斯、皮萨诺和舒恩(Teece&Pisano&Shuen,1990)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埃里克森和米克尔森(1998)从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角度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有机结合,组织资本反映了协调和组织生产的技术方面,而社会资本显示了社会环境的重要性。伦纳德—巴顿(Leonard—Barton,2000)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包括员工的技能、物理体系中的知识、管理系统和价值观4种形式的技术竞争力。另外,还有人从知识的角度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方法性的初级知识,可以创造价值;从资产的角度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中的关键部分,反映了企业的本质(杨浩、戴月明,2000)。概括地说,核心竞争力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具有的令企业保持长期、连续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特定性或不可模仿性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属性意味着这种竞争优势既是企业参与市场分工协作体系不可替代的要素。从以上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看出,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故而能取得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具有持久性,它一方面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又使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刚性(Leonard-Barton,1992)。

在竞争对手众多的现代市场中,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保持有利地位,必须要有明显优越于对手的竞争优势。否则,迟早会被市场淘汰。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企业不断健康、顺利成长、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在其扩散效应的推动下,企业利用该战略性资源,不断扩大企业相关产品的生产,产品生产将由单一迅速走向多元化发展之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是企业内部各种要素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融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在外部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企业以反应能力为基础,不断地就企业内部要素之间的匹配进行调整,形成以人为本的知识性企业管理战略组织。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人力资本的运营

企业竞争力的根源在于企业员工生产、管理积极性、创造性和其聪明才智的发挥。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能力的网络结构,而这种网络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上的人力资源能力、效用的发挥大小,并且,这种能力的有机性决定了各环节能力大小的匹配和整合。如何把每个环节点上能力的大小进行合理的经济的分配,这是企业知识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的根本目标。

舒尔茨曾经明确指出,“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它需要消耗稀缺资源,也就是说需要消耗资本投资;人力——包括人的知识和人的技能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并非一切人力资源都是最重要的资源,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人力,人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我们把它称之为人力资本”。他还认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实际知识以及智能的发展和传播”,“人类的未来要由人类的知识发展来决定。”因此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企业发展的核心业即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所拥有的企业知识、人力资本。二战以来,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指出今天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它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则是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和他们的能力水平。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其构成要素来看,表现为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核心技术)。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就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因此某种程度上学习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威廉姆森就认为,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也即知识(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企业人力资本是指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也即是对劳动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支出(直接成本)和其在接受教育时放弃的工作收入(机会成本)等价值在劳动者身上的凝固,它的表现形式就是蕴含于人自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企业员工的劳动素质、生产技能和科技水平。企业人力资本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收益递增性。收益递增亦称动态规模经济,指的是生产率的提高与产出规模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二是外在性。卢卡斯指出,每一个人力资本的提高都直接引起了产出的提高,同时也引起社会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而社会平均的人力资本水平决定了社会平均的运作效率,总体效率的提高反过来又使每个企业和个人从中受益。三是时效性。人力资本是以人口自身的再生产为存在方式的,由于人的生命周期的有限性,人力资本如果不能及时地被利用,或者是不能适时适当地被利用,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或丧失其作用。四是累积性。每一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一般都不是由一次投资而形成的,在通常的情况下它是不断地进行多次投资的结果,这也是由其载体的特点所决定的。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本的累积可以被认为是已有的人力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

三、企业人力资本的监督和激励

1.人力资本的企业产权激励。既然我们称人力资本为资本,那么人力资本的收益就不应该仅仅是工资(这只是劳动报酬),资本的收益应该是产权,所以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应该拥有产权,只有让人力资本拥有企业产权,人力资本才有激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有这样一个思想,那就是“谁出资谁拥有产权”,然而这个提法现在已经过时了,因为有的人没有出资,但是他却拥有产权,这就是人力资本。激励企业人力资本全身心投入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安排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对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具有有效和长期激励作用的最佳制度安排,就是让人力资本所有者将同物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企业的所有权。

2.人力资本的企业地位激励。其实就是经济学中的位置消费。人力资本的地位激励最早源于西方的一些企业,他们通过设立CEO、CFO、CKO、战略决策委员等职位来提高人力资本拥有者的企业地位,使其获得优越的位置消费。CEO不是董事长、不是总经理,但权力非常大。自从企业设立了CEO这一职位,董事会也就变成了一个小董事会,董事会的功能已经不再是对企业重大决策拍板,仅只是选择、考评和决定首席执行官的薪酬。当然近些年出现的独立董事,也不是企业的出资人,与企业没有什么利害关系,但它的投票权却跟出资的董事一样是极为重要的,这也属于人力资本。

3.人力资本的企业文化激励。企业文化的涵义是—种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是同一范畴,属于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指出:法律有失效的时候,这是靠的是社会道德约束。而企业也一样,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失效的时候只能靠企业文化来约束。西方不同的大企业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有5点是一样的:(1)强调等级、下级对上级忠诚和团队精神。(2)能力的差异决定你在企业中的分工。(3)能力大小、分工不同在企业中获利方式不同,有人是资本收益(人力资本),有人是劳动收益(一般工人)。同样是劳动收益和资本收益是没有可比性。(4)强调企业中差距大是正常的,没有差距是不正常的。(5)强调效率,效率高收益高,不强调公平。公平不是企业的原则。是社会的原则,政府的功能是公平。

在激励人力资本的同时,企业应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对人力资本行为进行监督:包括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信息保密;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收益;设置合约到期一次性支付条款;职位和权利的提升;企业内部约束和法律约束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应当不断提升其竞争优势,而这一竞争优势只能靠对人力资本的合理运营来实现。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和监督可以更好地享受人力资本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润,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RobertLucas.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ownalofMonetaryEconomics,Vol.22.1988.

资本运营论文例7

论文摘要: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活”的资本形式,与物质资本有着许多质的差异,其运营也必然有所不同。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人力资本的有效运营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要追求最高的投资绩效,必须将人力资本运营放在企业管理的核心位置。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本运营;企业绩效;人力资本 一、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内涵 人力资本理论自20世纪中叶创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和传播,现在已成为“经济学中经验应用最多的理论之一”,被推广应用于各个应用学科和研究领域。现代企业的契约理论证明,企业实质上是一种由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组成的“不完全和约”,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具有一种特殊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非人力资本产权权能和权益必须通过人力资本的直接参与和使用而间接发挥作用和实现 (周其仁,1996)。所谓“人力资本运营”,就是指的这样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即首先通过战略性投资形成特定技术结构和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对这些不同形态和专业化功能的人力资本按照组织目标及要求加以激励使用、整合配置和协调控制,从而达到人力资本保值增殖的、实现团队产出和组织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一般认为企业人力资本的运营需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社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源的阶段。人力资源在未进入企业之前属于一种社会性资源,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只有通过选拔、聘用等程序与人力资源主体签订劳动合同之后,才能在一定时段内拥有对人力资源的劳动使用权,社会性资源才能转变为企业性资源。第二个阶段是将企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本的阶段。尽管我们不否认在进入企业之前,人力资源自身已经拥有了或多或少的人力资本存量,但是这种资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企业的需要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且在知识与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人力资本的贬值与折旧也在加速,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使其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本,或由低增值性的人力资本转变为高增值性的人力资本。第三个阶段是将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变现为现实生产力的阶段。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本质性差别在于它具有能动性,其效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外部的环境条件,更取决于人力资本载体本身——人对于外部环境条件的反应。人力资本存量高的人不一定是劳动生产率高的人,许多企业中存在的“出工不出力”的低效率劳动现象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合理的配置,激励机制的设计,使企业人力资本充分发挥效能,是人力资本运营的关键。第四个阶段是人力资本的维护与扩张阶段。由于年龄、生理、心理等自身因素和退休制度、离职现象的客观存在,人力资本也存在着损耗。恢复和补充的问题,企业只有不断地对人力资本进行维护和扩张,才有可能始终保持人力资本优势。 二、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管理环节 企业=非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周其仁1996)。企业人力资本增值在企业内部体现为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在企业外部体现为公众(或投资商)对企业的未来认同感增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是企业员工。企业通过人力资本运营,可以有效增强对技术的开发、创新能力,提高管理和生产经营能力,以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如果企业内部缺乏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则在为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丧失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企业将不可持续发展。 1. 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整体系统,投资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障、职业流动与“干中学”等途径使先天的劳动力转为人力资本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投资。贝克尔也认为,人力资本对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区别主要在于:(1)人力资本具有强烈的流动性,而非人力资本流动性较差;人力资本具有与其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非人力资本是可分离的;(3)人力资本是一种人性化资本,其价值波动较大,而非人力资本是一种物化资本,其

资本运营论文例8

论文摘要: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活”的资本形式,与物质资本有着许多质的差异,其运营也必然有所不同。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人力资本的有效运营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要追求最高的投资绩效,必须将人力资本运营放在企业管理的核心位置。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本运营;企业绩效;人力资本 一、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内涵 人力资本理论自20世纪中叶创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和传播,现在已成为“经济学中经验应用最多的理论之一”,被推广应用于各个应用学科和研究领域。现代企业的契约理论证明,企业实质上是一种由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组成的“不完全和约”,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具有一种特殊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非人力资本产权权能和权益必须通过人力资本的直接参与和使用而间接发挥作用和实现 (周其仁,1996)。所谓“人力资本运营”,就是指的这样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即首先通过战略性投资形成特定技术结构和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对这些不同形态和专业化功能的人力资本按照组织目标及要求加以激励使用、整合配置和协调控制,从而达到人力资本保值增殖的、实现团队产出和组织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一般认为企业人力资本的运营需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社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源的阶段。人力资源在未进入企业之前属于一种社会性资源,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只有通过选拔、聘用等程序与人力资源主体签订劳动合同之后,才能在一定时段内拥有对人力资源的劳动使用权,社会性资源才能转变为企业性资源。第二个阶段是将企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本的阶段。尽管我们不否认在进入企业之前,人力资源自身已经拥有了或多或少的人力资本存量,但是这种资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企业的需要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且在知识与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人力资本的贬值与折旧也在加速,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使其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本,或由低增值性的人力资本转变为高增值性的人力资本。第三个阶段是将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变现为现实生产力的阶段。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本质性差别在于它具有能动性,其效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外部的环境条件,更取决于人力资本载体本身——人对于外部环境条件的反应。人力资本存量高的人不一定是劳动生产率高的人,许多企业中存在的“出工不出力”的低效率劳动现象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合理的配置,激励机制的设计,使企业人力资本充分发挥效能,是人力资本运营的关键。第四个阶段是人力资本的维护与扩张阶段。由于年龄、生理、心理等自身因素和退休制度、离职现象的客观存在,人力资本也存在着损耗。恢复和补充的问题,企业只有不断地对人力资本进行维护和扩张,才有可能始终保持人力资本优势。 二、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管理环节 企业=非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周其仁1996)。企业人力资本增值在企业内部体现为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在企业外部体现为公众(或投资商)对企业的未来认同感增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是企业员工。企业通过人力资本运营,可以有效增强对技术的开发、创新能力,提高管理和生产经营能力,以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如果企业内部缺乏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则在为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丧失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企业将不可持续发展。 1. 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整体系统,投资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障、职业流动与“干中学”等途径使先天的劳动力转为人力资本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投资。贝克尔也认为,人力资本对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区别主要在于:(1)人力资本具有强烈的流动性,而非人力资本流动性较差;人力资本具有与其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非人力资本是可分离的;(3)人力资本是一种人性化资本,其价值波动较大,而非人力资本是一种物化资本,其

资本运营论文例9

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集团化等方式扩展资本,在世界各地设置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实现其全球战略,不仅促进了跨国公司同其他公司贸易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迅速增长。内部贸易在有关国家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瑞典为36.1%,德国为34.6%,英国为29.6%,日本为17%,欧共体平均为29.6%。在当代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已占世界贸易额的1/3以上,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这种内部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本文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含义和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了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一家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在同一产品生产、销售等过程有关的每一个国家里组织专业化生产,而又通过内部交易把这些生产活动联系起来。这种交易虽然导致商品跨越国界的运动,但是交易行为主体实际上是同一个所有者,它既具有国际贸易的特征,又具有公司内部商品调拨的特征,因此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获利动机并不一定是以一次性交易为基础,而往往以综合交易为基础,服从于公司整体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的目的;其交易价格不是由国际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公司内部自定的;其交易动机主要是实现企业内部的经营与管理,使经营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实现正常的运动。 一、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理论基础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理论基础是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认为,现代企业经营的范围不仅包括生产,还包括销售、研究与开发以及职工的培训等。这些活动是相互联系的,由中间产品,其中主要是技术、专利和管理技能等知识产品的活动联系起来。但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使得企业利用市场交易的成本很高,因而导致企业创造出内部市场,将原先由市场连接和组织的各项活动置于统一的所有权控制之下,当市场内部化超越国界时,跨国化经营的舞台就形成了。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外部市场不完全是内部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企业外部市场失效促使内部市场的建立。存在于企业之外,受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支配的外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存在种种不确定的因素,交易成本大。某些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的市场尤不完善,使得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外部市场有效地协调其经营活动。通过内部贸易,以公司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以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和谋求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使资源和产品在公司内部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充分利用。 第二,知识产品的特性促使内部市场形成。知识产品包括知识、信息、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管理技能及商业信誉等。知识产品要实现其专有权的价值,会因市场不完全而遇到困难。一方面,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研究与开发耗费的时间长,投资的费用大,一旦开发出来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某种“自然垄断”的性质,其价值的实现要靠歧视性定价或差别性定价;另一方面,外部市场难以对知识产品准确定价,且外部交易极易使知识产品泄露出去而失去原有的价值。若将这一交易置于同一所有权之下,便可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借助内部市场的定价机制充分实现知识产品的价值,并可充分发挥企业的垄断优势,形成内部化优势。 第三,寻求交易成本最小化是内部贸易的形成动机。由于外部市场存在很多交易障碍,如信息不对称问题、关税壁垒、谈判成本等,通过外部市场所进行的交易会导致附加成本的增加,而企业内部资源的转移可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由此形成了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一般来说,外部交易成本越大,内部化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图示如下: 附图 二、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作用 第一,在结构调整方面,内部贸易促进了国际分工和技术进步。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开辟了全球范围内一体化生产的可能性,促进和健全了公司内部网络的形成,即把生产加工的不同阶段分设在不同国家,或者由各子公司专门生产整个生产线的某种特定部件,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率,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同时 ,内部技术贸易还促进了跨国公司根据不同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科研机构,推动技术创新,保持跨国公司的竞争力。据估计,目前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上70%的技术转让和80%的新技术工艺。 第二,在要素配制方面,内部贸易可以充分利用转移定价攫取高额利润和规避风险。内部贸易的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根据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由公司上层人士制定的,通过转移高价和转移低价使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在全球战略目标指导下实现内部交换,在协调的基础上使各自的利益得到满足,并可减轻税负,实现内部资金配置,逃避东道国的价格控制,避免外汇汇率风险和东道国的外汇管制。例如,当跨国公司子公司所在国的外汇管制和利润汇出限制严、营业利润抽税高时,母公司就抬高供应给子公司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劳务价格,使子公司生产成本增加,盈利减少,从而少纳税;当子公司产品面临当地产品竞争时,母公司可以大幅度降低转移价格,从而降低子公司产品的生产成本,加强其竞争能力,以掠夺性价格打垮竞争对手,操纵和垄断当地市场,然后再提高价格;当所在国货币将要贬值时,母公司就可以利用转移价格将子公司的利润和现金尽快汇出去;当子公司所在国货币坚挺时,母公司就利用转移价格使子公司扩资,从汇率中牟利。由此可见,转移价格已成为跨公司弥补外部市场结构性和交易性缺陷的重要措施,它既是跨国公司建立内部市场的重要手段,又成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强大支撑点,为其最终获取高额利润起了重大作用。 第三,在无形资本运作方面,内部贸易可保持公司的技术优势。对技术的垄断是跨国公司的特有优势,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如果公司的技术产品在公司外部交易的话,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摹仿而受损失。内部贸易就可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有助于公司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和竞争能力,实现全球利益的最大化。实践证明,实行内部贸易与公司拥有的技术水平有关,其技术水平越高,内部贸易的比重就越大。据邓宁教授研究,母公司内部出口贸易在总出口中的比重,计算机工业为91.3%,石油工业为51%,汽车工业为62.4%,电子工业为36.5%,纺织业为12.8%,食品业为9.8%。 第四,在人力资本管理方面,内部贸易解决跨国公司内部相对利益中心之间交换的矛盾,有利于公司高层人才的稳定。跨国公司的各个子公司虽然隶属于同一母公司,但各子公司又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即使是从母公司的全球战略的大局出发也应考虑到各个主体的利益要求,以保证工作人员的稳定,维持整个公司的凝聚力。因此,在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换过程中就不能以利益的完全一致性为基础进行无偿调拨,而必须采取贸易形式,通过内部市场机制满足各方的经济利益,以解决内部经济利益的矛盾。 第五,在追求风险最小化方面,内部贸易降低了外部市场造成的经营不确定风险,有利于跨国公司实行计划管理。完全受市场自发力量支配的企业经营活动面临诸多风险,如投入供应数量、质量、价格等不确定,以及不同生产工序和零部件由独立企业承担带来的协调问题等。公司内部贸易可以大大降低上述的各种经营不确定性,使公司的商品数量、商品结构以及地理流向都服从于公司长远发展战略计划、生产投资计划、市场营销计划 和利润分配计划,优化公司内部的资源配置,使之不断适应公司发展战略的外部环境的要求,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内部贸易的负面效应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作用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中包括: 第一,转移价格的定价机制改变了价格作为市场信号的贸易秩序。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转移产品、服务、资金时,人为地调高或调低价格与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自由竞争赖以存在的供求调节价格的价格机制,破坏了国际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的联系。因此,内部贸易减弱了价 格作为市场信号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原本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贸易秩序。 第二,转移价格往往损害了东道国的利益。由于内部贸易采用转移价格手段,达到跨国公司的特定目标,如将资金调出东道国,规避东道国的税收,绕过东道国的关税壁垒等。据有关部门的数字表明,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亏损高达4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达到75%,因此许多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无利可分,甚至连年亏损。令人深思的是这些企业的外方却不断增资,合理的解释只可能是这些企业的外方通过“高进低出”的转移价格侵吞了中方的收益,实现了“虚亏实盈”、“中亏外盈”。可见,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侵吞了东道国合资方的利润,减少了东道国的税收收入。 第三,内部贸易降低了东道国引进外资的关联效应。很多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力引进外资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跨国公司的投资带动上游产业或下游产业的发展。然而跨国公司从全球战略出发,有时宁可高价进口国外关联公司的原材料、半成品,因而降低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直接投资的关联效应。例如,某合资企业生产用的主要原材料阿苯达唑,国内许多厂家均能生产,而且产品质量很好,但该企业的合资外方却拒绝使用高质价廉的国产原料,而高价从其他国家的子公司进口。 第四,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使国际关系复杂化。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内部贸易侵占了东道国的利益,破坏了东道国的投资声誉,而且使东道国在制定外经贸政策时左右为难;另一方面,内部贸易中的返销假活动使得进出口国地位改变,改变了双方的贸易差额。不利于东道国的国际收支改善。这些矛盾显然会造成国际经贸关系复杂化。例如,美国以巨额贸易逆差为由向其贸易伙伴施加压力,如要求日本开放市场、汇率升值;要求中国开放市场等。 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把“双刃剑”。如何运用好这把“双刃剑”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例如美国、法国、日本等拥有大量对外直接投资的发达国家都已制定出专门法规,限制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的作用。发展中国家与跨国公司打交道的时间短,缺乏经验,要管制转移价格就比较困难。目前发展中国家应该从完善法令、法规入手,加强对外资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核,并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及有关国家的税率差别,了解国际市场同行业利率水平,及时发现问题,以对跨国公司转移价格进行限制,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收稿日期:2002-01-15【

资本运营论文例10

业资本运营的现状所决定,入世后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将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当前我国企业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资本运营是企业继生产经营、商品经营之后,以所拥有的资本为对象,通过资本更大范围的流动,实现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经营活动,它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层次。我国企业资本运营自保定、武汉首开先河以来,经过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次高潮,对加快我国企业改革步伐,提升企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企业资本运营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对入世的影响展开分析之前,对这些问题首先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知己知彼,才能有效地应对。

1.资本运营理念扭曲。

资本运营是相对于生产经营的概念,如果说生产经营是内部经营战略的话,那么,资本运营就是外部经营战略。同时,资本运营以生产经营为基础,只有在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运营才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主要指生产型企业的资本运营)。而且,首先搞好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谈得上搞好其资本运营。从资本运营的目的看,资本运营的目的是挖掘企业潜力,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市筹集资金和扩大规模只是资本运营过程中的两个环节。然而,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理念严重扭曲,表现在:一是将过程视为目的。将筹集资金作为资本运营的主要目的,为上市而上市,对企业进行过度包装,制造和虚假信息。更有甚者,将资本运营视为躲避监管的手段,假重组真逃债。近年来,频频曝光的上市公司恶性造假事件就是这种扭曲理念的反映。二是将规模经济误认为是简单扩大经济规模。企业片面追求规模,对并购对象缺乏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估,盲目重组、并购一些无发展前途的企业或本应该退市的上市公司,结果,非但没有通过并购壮大自己,反而背上沉重的包袱,有的被并购拖垮。三是脱离生产经营进行资本运营,有些企业不是以搞好自身的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资本运营的基础,而是盲目实行多元化经营,盲目进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导致战线过长,首尾不能兼顾,最终陷入被动。

2.资本运营主体模糊。

从理论上讲,企业是资本运营的天然主体,然而,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资本运营主体长期处于模糊状态。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是,政府往往成为资本运营的实际主宰者。企业资本运营的重心不在于企业之间的谈判,而在于政府的意愿,在于和政府对被并购企业权利与义务的谈判,在于政府对上市额度的分配,在于政府对资本运营的支持力度。也正是政府的这种特殊地位,使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的发展状况始终紧随政府政策的变化而进退。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的第二次高潮直接根源于“十五大”的召开。虽然政府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有其促进作用,但总的说来,它严重影响了资本运营效率的发挥,使资本运营中的“扶危济困”、“拉郎配”现象非常普遍,资本运营被扭曲变样,严重影响了资本运营效率。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企业经营人员主宰资本运营。这种现象在西方也很普遍,但我们与西方的不同之处在于,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非常严重,资本运营常常成为经营人员牟取私利的渠道。

3.资本运营人才缺乏,资本运营中介组织严重不规范。

资本运营是一种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经营活动,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广泛的金融、证券、税务、财务、法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管理手段,而且要具有企业家的市场洞察力和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能力和谈判能力。然而,我国这方面的人才严重短缺,这也是我国企业资本运营难以走向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资本运营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决定了中介组织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中介组织在资本运营中承担着提供信息、咨询、资产评估、融通资金等作用。然而,我国资本运营中介组织发育严重不良;存在从事资本运营的中介组织数量过少、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中介组织的行为极不规范、中介组织与企业合谋欺骗投资者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等问题。

4.对外资本运营较少。

资本运营是企业将拥有的资本在全社会优化配置的过程,它没有地域和国别限制。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在“十五大”之后的第二次高潮中,成功地突破了地区限制,在全国范围展开。但是,我国到国外进行资本运营的企业数量不多,只有几个大型国有企业在国外有资本运营活动。即使走出去的企业,有的资本运营也仅仅停留在融资这些相对简单的资本运营活动上,真正具有实质性的运营活动,如兼并、收购等很少。

二、入世对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的影响

扭曲的理念、模糊的主体、人才的缺乏、中介组织的不规范和有限的范围决定了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总体水平低,仅处于资本运营的初期阶段。在这种状况下加入WTO,将会对我国企业资本运营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积极影响不会自然产生,需要主动应对、利用和争取。

1.入世将掀起我国企业第三次资本运营高潮。

首先,外国企业主要采取并购方式进入我国,会推动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受世界经济萧条的影响,随着我国入世后的开放步伐加快,外国企业将掀起进入我国的高潮。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企业已经拥有了较好的经济资源,并购便于快速占领市场,实现本土化经营。因此,外企在进入方式选择方面,与上世纪采用设备、技术与我国企业合资、合作相比,这次将会更多地采取兼并、收购方式。这虽然也会推动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的发展,但会使被并购企业降为从属于外企的地位。

其次,为应对入世,我国企业将主要通过资本运营增强自身竞争力。面对外国企业咄咄逼人的气势,我国企业将通过资本运营迅速整合各种资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掀起企业资本运营高潮。

最后,入世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为企业资本运营提供巨大舞台。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时期,结构调整是“十五”时期的中心任务。入世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加剧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性。资本运营是进行结构调整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同部门企业的并购可以形成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不同部门企业间的重组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等。

2.入世将为我国企业进行国际资本运营提供便利。

根据WTO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在我国对成员国开放的同时,成员国也对我国开放,这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提供了契机。我国企业不仅可以对外输出商品、劳务,而且可以输出资本;不仅可以进行间接资本输出,而且可以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投资建厂;不仅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而且可以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兼并、收购外国企业,从而有利于我国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运营两种资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加入WTO为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到国际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提供了机会。长期以来,我们对资本运营,尤其是国际资本运营有一种误解,似乎只有大型企业才可以进行资本运营和国际资本运营。事实上,资本运营与企业规模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几乎都是中小型跨国公司,即使在发达国家,中小型跨国公司的比重也很高。英国和法国80%左右的跨国公司都是中小型跨国公司。联合国早在1993年就修改了跨国公司定义中对规模的要求,将跨国公司定义为由两个以上国家实体组成的、在一个经营体系下运营且通过股权与其他方式形成的企业。加入WTO后,必然采用这种标准,我国将拆除种种障碍,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将可以享受到我国和WTO成员国对跨国公司的各种优惠政策,促进我国企业的国际资本运营。

3.入世促使我国资本市场走向完善和国际化,为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提供良好中介。

资本市场是资本运营的主要场所,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决定了资本运营的效率。然而,我国资本市场存在规模小、行政化色彩浓厚、市场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市场与直接融资市场不协调、市场主体结构不合理和市场组织结构不合理)、中介组织功能不完善以及法规不规范等缺陷,很难为资本运营提供优质服务。加入WTO后,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和《金融服务贸易协定》,我国将开放资本市场,允许外国公司享有国民待遇,允许在我国建立资本市场中介组织,取消跨国界服务限制,并逐步开放资本项目,走向自由化。我国资本市场在外国资本强势的竞争下,将随着WTO规则的实施逐步完善,逐步国际化,从而为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创造更好的条件。

4.入世有助于我国企业学习资本运营技术,规范资本运营行为,树立现代资本运营理念。

加入WTO之后,外国企业的资本运营活动,为我国企业学习资本运营技术、规范资本运营行为、树立现代资本运营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学习效应。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示范学习效应。我国企业可以近距离、全方位地了解外国企业资本运营的全过程,真实领略现代资本运营的效率,学习资本运营战略和技术的合理使用。二是“干中学”效应。我国企业通过与外国企业合作和竞争,或者被并购,或者并购外国企业,或者争夺同一个目标,亲身体验现代资本运营理念的作用,真正掌握资本运营的完整内容和全部过程,使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尽快迈人规范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5.入世将促进我国相关法规和制度改革,为企业资本运营提供制度保障。

经济体制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改革配套进行。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虽然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刚刚形成,市场化程度还不是很高,资本市场发育很不成熟,各方面改革并不配套,再加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出于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的要求,我国对企业资本运营采取了谨慎态度,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加强监管和规范的法规、条例,建立了比较严格的管制制度,这也是必要的,但是对资本运营的发展重视不足。更重要的是,由于体制的原因,一些法规和制度演变为企业资本运营的障碍。入世后,我国将根据WTO的要求对这些法规、制度进行清理、改革,扫清企业资本运营的障碍,为其提供制度保障。

当然,入世不仅对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如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进行垄断性并购,将遏制我国企业的资本运营;外国企业大量争挖人才,加剧我国企业人才不足状况;我国企业难以与外国企业抗衡,导致大量被收购;国门开放引起资本外逃;资本市场开放易引发金融危机;我国企业急于做大做强,导致对货币资本运营钟爱有加,对实际生产运营重视不足、本末倒置等等。这些消极影响需要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监管,我国企业也要积极应对。

三、入世后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的特点

1.资本运营向科技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科技化和网络化是新经济的重要内容。尽管人们对新经济还有种种争议,尤其是作为新经济代表的美国经济在新世纪之初进入衰退期,有些人更对新经济持否定态度,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化、网络化以及高科技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人们还在对新经济争论不休时,作为对市场最具有发言权的企业已经开始行动。在当前正在进行的新的并购浪潮中,科技化、网络化作为发展方向已经得到展现。入世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将加快,世界并购浪潮中的科技化、网络化趋势将影响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将逐步向这个方向发展。

2.服务业成为并购的重要战场,资本运营中介组织的并购、重组成为热点。服务业是我国较薄弱的行业,同时也是受入世冲击较大的行业。入世后,我国将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和《金融服务贸易协定》,开放服务业。外资银行、券商、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等服务性企业的大批进入将加剧服务业的竞争,服务业将成为并购的重要战场。其中,资本运营中介组织的并购重组成为并购的热点。中介组织通过并购重组等使资本运营中介组织功能逐步完善。

3.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结合形成金融资本,成为我国企业资本运营的新特点。随着规模扩张,我国产业资本面临巨大的资本需求压力,为加快资本流动,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建立企业和银行之间的联盟非常必要。一些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通过资本运营进入银行业。如新希望入主民生银行,海尔通过入主长江证券,与以法国巴黎银行为背景的百富勤合资成立我国加入WTO以来第一家中外投资银行,以及许多企业建立内部银行等。随着我国对金融业的开放,这种趋势将会进一步发展。

4.我国将掀起一股对外资本运营热。我国企业有较强的对外直接投资和海外上市愿望,只是受信息缺乏、国家政策的限制,这种愿望难以实现。入世后,国家在这方面的限制将逐步取消,如果再出台相关鼓励措施、建立相应中介组织以及充分发挥我国驻外使馆的商务功能,将大大加速对外资本运营步伐。企业对外资本运营热将带动银行的对外资本运营,从而掀起对外资本运营热。

5.人力资本成为资本运营的新宠。人力资本是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本,企业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本的竞争。入世后,外资企业的进入加大了企业竞争压力,对人力资本的争夺将趋于白热化,人力资本运营提上议事日程。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在我国的资本运营,首先是人力资本运营,而非货币资本运营,这种做法为我国的企业起到了示范作用,从而推动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本运营。

四、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健康发展的对策

1.努力实现资本运营形式的多样化。资本运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同行业及不同地区差别很大,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资本运营方式来优化我国企业的资源配置。在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行业,如汽车、电子、机电和化工等行业,可以采用横向并购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对于具有纵向一体化优势的行业,可以采用纵向并购方式进行资本运营。而中小型企业则可以与大企业和大公司联手,利用大企业、大公司的管理优势,进行混合并购。

从2001年企业资本运营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企业的资本运营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海尔模式。这是我国大多数实业领域企业模仿的榜样。其突出特点是,资本运营主体拥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围绕自己的产业扩展进行资本运营。第二种是德隆模式。其基本特色是充分利用了资本市场,首先通过买壳上市,改变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通过注人优质资产调整产品结构,使上市公司的主业结构发生变化;进而通过并购、托管等形式,对上市公司所处产业进行整合,优化产业结构;最后通过对销售网络和销售渠道的整合,扩大上市公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形成规模化、垄断性经营。这两种资本运营方式各有特色,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其进行借鉴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走出一条适合自身情况的有效的资本运营的路子来。

2.集中力量,通过资本运营组建一批大型企业和公司。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西方国家的大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入世后,要求我们集中力量,在我们具有一定优势的行业集中发展一批大型公司和企业,以尽快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大型国有企业500强的资产、销售收入总额还不及美国500强的前3家。如此势单力薄的单个企业自身是难以与海外著名跨国公司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竞争、抗衡的。为了应对入世的挑战,在将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当以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为出发点,加大资本运营的力度,组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但组建大企业集团,不能只追求规模而忽视效益与竞争力的提高。事实上,企业的规模大小不仅与技术水平、产业结构、行业特点、产品类别等因素相关,而且还要受到市场的制约和影响。因此,组建大型企业和公司,一定要以资本为纽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来进行。而决不能用政府行为搞人为的“拉郎配”,成立名不副实的集团。只有这样,新组建的大型企业和公司才会有规模效益和竞争力。为此,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以国内优势企业、特别是实力强的上市公司为核心,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通过兼并、收购,把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其次,建立战略联盟,开展既竞争又合作的“柔性竞争”,实现双赢目标。不仅强调国内企业的强强联合,而且在中外合资中,我们也应转变思路,积极与大型跨国公司“强强合资”,并做到同步技术更新。加入WTO,我们不仅要“与狼共舞”,而且要与“巨人同行”。这应是我国入世后应对竞争的新策略。

此外,通过无形资产筹资,进行资本扩张,也是组建大企业集团的有效途径之一。企业利用名牌效应、管理优势、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可以盘活有形资产,通过联合、承包、租赁、参股、并购等形式实现资本扩张。如海尔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名牌,为了应对资金、技术、人才等实力雄厚的外国企业的竞争,在自身的资金、技术、质量、服务达到一定水平时,以“海尔”品牌为主线,组建名牌集团,使企业由“一叶小舟”变成“联合舰队”。以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70多家企业联手组建的全国最大的家用电器工业区——海尔工业园,不仅生产电冰箱,还生产冰柜、微波炉、空调、洗衣机等,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企业借助本身的无形资产求得了全方位的发展。海尔集团最近在美国纽约曼哈顿黄金地段买下格林尼治大厦作为其在北美的总部,并命名为海尔大厦。海尔能有今天的辉煌,与其成功的资本运营是分不开的。

3.努力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中介组织在资本运营活动中承担着提供信息、咨询、账务处理、资产评估、融通资金等作用。如果没有中介组织,或者中介组织不规范,资本运营活动都是不可能顺利进行下去的。目前,我国市场中介组织不但数量较少,从业人员素质也不高,很难适应入世后加快企业资本运营活动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培育我国各类市场中介组织。现在,不少外国中介组织已经进入我国,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4.我国企业要具有全球眼光,抓住入世为我们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开展对外资本运营。在此要特别注意的是,根据我国企业现状,目前应以发展中小型跨国公司为主。在对外投资地区选择方面,应以东欧、中亚等经济发展比中国“慢半拍”的国家为主要地区,中国的今天就是这些国家的明天,只要将我国市场经济的一些做法引入,再充分利用这些国家的资源,就能够成功。当然,有实力的企业也可以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同时,为避免我国企业在国外的互相残杀和增强抗风险能力,对外资本运营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外国企业在我国投资的经验,建立集约式投资群体,即众多的中小型跨国公司一起到一个地区投资,形成配套服务,获得规模效应。

5.加强人力资本运营。当今的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高科技人才和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外国公司正在以其雄厚的实力、优越的工作条件、前瞻性的科研课题、灵活的创新机制吸引我国最优秀的人才。目前,已有45家跨国公司在京设立了48个研发中心。不到一年的时间,跨国公司总部已经招揽了我国40多位优秀青年人才,并且手中掌握有2000多位符合其条件的优秀人才的简历,还对我国高校优秀生进行跟踪调查,并建有档案。这只是未来人才竞争形势的冰山一角,我国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和应对措施,要通过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培育高效率的工作团队等手段进行人力资本运营。

资本运营论文例11

2所选论题的背景情况,包括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

3本论题的现实指导意义

4本论题的主要论点或预期得出的结论、主要论据及研究(论证)的基本思路

5本论文主要内容的基本结构安排

6进度安排

文献综述

1 资本运营运作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结论

1.1资本运营的涵义

1.2资本运营相关理论综合

1.2.1资本集中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2.2 交易费用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2.3产权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2.4规模经济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3资本运营的核心——并购

1.3.1概念

1.3.2西方并购理论的发展

1.3.4并购方式

1.4研究课题的意义

2目前研究阶段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论文题目

资本运营及某某企业资本运营的案例分析

2所选论题的背景情况,包括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

企业资本运营是实现资本增值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纵观当今世界各大企业的发展历程,资本运营都起到过相当关键的作用,并且往往成为它们实现重大跨越的跳板和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在我国,近年来不少企业也将资本运营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并获得了成功。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了重视生产经营、忽视资本运营的瓶颈,认识到资本运营同生产经营一起,构成了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可以预见,资本运营在我国企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特会越来越大。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 wto为背景,比较全面描述了国内外资本运营的现状,深入地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以及对于国外资本运营经验的借鉴和教训的吸取。

在研究领域发展方面,国外对资本运营的研究和运用都多于我国。在中国,资本运营是一个经济学新概念,它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是投资管理学科基础的理论学科。资本运营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一门课程。它是将公司财务管理、公司战略管理、技术经济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综合起来,依托资本市场相关工具,以并购和重组为核心,以企业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标,通过资本的有效运作,来促使企业快速发展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资本运营概念虽然产生时间短,但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广泛地进行资本运营。事实证明,如何有效依托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资本运营课程在我国研究也比较热门。

3本论题的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资本运营观念在不断影响着企业管理者们。在资本运营的大潮面前,许多企业也在跃跃欲试。但从我国资本运营的实际来看,进行资本运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同时,国内企业也要面对跨国企业的挑战。要搞好资本运营,必须先去了解和认识资本运营。

本文就是针对上述现实,充分考虑到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资本运营的内涵、形式、核心、企业并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对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提供依据和参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本论题的主要论点或预期得出的结论、主要论据及研究(论证)的基本思路

本文主要介绍资本运营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资本运营的相关理论内容综述。重点分析和探讨资本运营核心——并购的模式、动因、效应分析,并通过国内外资本运营历程分析我国资本运营发展趋势。最后通过企业并购案例说明资本运营的过程及总结资本运营重点把握的要点和技巧。预期通过本文对整个资本运营在企业管理运营中的重要性、特点、操作、评价过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对资本运营中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

本文理论部分主要参考金融投资类、经济类报刊杂志;以及图书馆中大量有关资本运营与企业并购方面的书籍;投资学教材与参考书和教学中老师对资本运营模式的总结与案例分析;另外,指导老师在研究过程中会提供较大量的参考资料。

5本论文主要内容的基本结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