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2:38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例1

音乐不仅仅只是一种娱乐大众,消遣生活的方式,在现代心理研究的过程中,音乐是治疗人们心理伤痛,引导人走出心理困境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它对于养生保健,调节人的心理情绪和生理现象也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美好的音乐旋律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在舒缓的音乐旋律中,人们可以忘记伤痛,放松自己的心情,使人们摆脱焦虑不安和孤独抑郁的困境。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学习以及各方面的压力造成了人们各种不安定的负面情绪,使人们在生活中身心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引起了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悲剧现象的发生。对于这种情况来说,人们可以通过参加不同的音乐活动和一些锻炼来舒缓自己的情绪,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当人们处在一种相对优美、轻松欢快的音乐环境中时,他们的情绪和心理会得到很大的缓解,这些都有效的促进了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音乐可以引导人们感悟生命,珍惜生命

古往今来,在音乐领域做出重大成就的人不乏少数,有一些伟大的音乐人,他们在创作著名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困难,而在面对生活的重重阻碍之时,他们仍能用积极的心态很顽强的精神与命运做斗争,最终创造出伟大的音乐作品。正如贝多芬、莫扎特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他们虽然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但他们的精神长存于人世,永远激励着人们。他们的音乐作品传达出了对挫折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都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鼓舞着人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精神,使人们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从而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三)音乐能给人以自信,使其乐观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热衷于音乐,并把它当做娱乐,调剂生活的一种方式。有些人则把音乐当做自己毕生追求的梦想,对于这些热爱音乐的人来说,音乐是他们的希望,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精彩和光明。在人们情绪到了低谷时期,励志欢快的音乐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调动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美好的音乐都可以调动人们的情绪,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使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高,使生活也变得更加有意义。而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应尽到自己的职责,给予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多一些鼓励和包容,让他们坚定自己的目标,乐观的生活。

二、有效的把音乐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一)创造安全的音乐教育环境

加强对女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的重视,创造一个安全的音乐教育环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高校和各大教育部门应从安全问题着手,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加大生命安全教育的宣传,让学生自身也提高安全意识,时刻培养自己的自我防范意识,在一个稳定健康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知识,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美好。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使在校的大学生自杀、失踪等悲剧的现象尽量减少发生,为了这个目的,要做出很多举措和努力,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做出一些创新和改革,使音乐教育辅助生命安全教育的宣传和发展,使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音乐教育中,努力创造一个安全的音乐教育环境。

(二)注重音乐教育的内容

在音乐教育中注重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命。音乐教育的内容多种多样,由于音乐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痛苦挣扎、抑郁低沉、也有热情激昂、欢快轻松,所以不同音乐作品传达的精神和故事有所不同。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这些音乐作品,选择性的把正面积极的内容传达给学生,每个课程都要用心挑选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作品,让学生在名作中得到启发,用一些鼓舞人心,对生活态度乐观积极的作品,带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透过作品看到生命的本质和真谛,从而理解到生命的伟大和面对挫折时应有的不屈不挠的态度。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三)扩展音乐教育的层次

扩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以提高学生对待生活的积极性。在现在社会,音乐已经渗透到很多行业领域,在医学、心理学以及教育、社会工作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人们抓住音乐能对人们情绪和心理产生影响这一事实,辅助一些病痛的治疗和一些心理疾病的治疗。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用积极健康的音乐来辅助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开展不同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与人交流,探讨彼此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的真谛,让其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对自身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和定位。

(四)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者

培养一批优秀的、具有正能量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学生教育问题上,教师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情绪以及一系列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积极性,他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正确的培养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因此,高校应培养一批优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师人才,在音乐教学和生活中都要有自己正确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把自己积极乐观的正能量通过课堂扩散给每一位学生。用优美动听的音乐来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生命个体的存在,对待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教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正确对待生命,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例2

2当代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的现状

虽然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成长有较大的意义,但是当代的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高校体育教学的教职工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不深,并且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教师会认为体育是一项无关紧要的课程,相对于文化课程来说价值不高,学生也往往是应付公事地来上课,所以体育的教学往往比较散漫,授课的效率不高。第二,体育是一项注重身体活动的课程,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所耗费的体力是十分大的,老师在一天的教学过程中,难以维持旺盛的精力。第三,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重视身体的锻炼和各项竞技活动的进行,老师很难意识到学科术语、营养学、健康学、保健学等一系列的教学的重要性,这些内容的教学会让学生受益颇多。第四,传统的体育教学缺乏安全教育。安全意识对每个人、每项工作来说都至关重要,体育的教学相对于其它文化课程的教学来说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因为体育教学是一系列竞技活动的进行,女学生还好,性子一般较为温柔,她们之间的相处模式较为融洽,很少发生肢体上的冲突,但男生的好胜心较强,他们会因为肢体的摩擦或一言不合便发生冲突,所以在竞技运动的进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潜在危险。但是由于高校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提及关于安全教育的问题,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受伤的现象频发。第五,竞技运动过程中会因为剧烈运动造成人员伤亡,在这些意外情况发生时,大多数的学生都惊慌失措,并不能及时地、正确地处理伤口,这是由于老师只一味带领学生做一些肤浅的准备活动,并不教育他们如何预防激烈的运动所造成的意外伤亡;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第六,因为体育这一门课程一般不计入总成绩,对学生排名和领取奖学金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大多数的学生对体育抱有轻视的态度,他们只是应付公事一般去上课,在老师教授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时,态度散漫、举止轻慢,这是对授课老师的不尊重也是对自身生命的不尊重,会造成极坏的后果。

3高校体育课程的安全教育的引进与实施

3.1在高校体育的授课过程中引入安全教育理念

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往往没有很好地理解和重视,他们会因为学业不顺利、感情生活的失败、与同学关系不融洽便产生轻生甚至危害他人生命健康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教育他们用一个乐观的、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教师要充分地向学生展现生命的活力与精彩,在教学内容上既要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也激发学生自身对运动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做到自主运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存在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充分地享受生命的精彩和运动的乐趣。体育教学要利用自然资源,适当地实施户外运动,让学生在自然中锻炼自己的运动能力并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3.2向学生教授安全实例,设立生命课堂情景

单纯地向学生讲授一些安全教育知识未免太过枯燥乏味,这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很难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并且很难将所学到的安全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体育老师在安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安全实例,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一些危险的严重性,能够引起他们的重视,同时教导他们面临这种情景时的正确做法,保证他们弄得懂、学得会、用得着,让他们对生命有更深一层的感悟,学生往往会更加主动、认真地学习这些知识。

3.3保证教师的专业性与教学质量

有些体育老师在繁重的教学过程中,精力不能长久地保持,他们往往会提供给学生较长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这期间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没有老师的监督,学生间的冲突、激烈的体育运动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松懈,要保持一个严谨的教学态度。同时要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他们的教学能力必须较强,能够正确地、有力地教育、引导学生,让学生安全意识得到较大提升,学到充足的安全知识。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例3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中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到运动安全,随着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以及随之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体育课程校本化,即课程内容生活化、常态化,为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空间,不少学者纷纷开启了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1国外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经验借鉴

最早是武汉体育学院唐宏贵教授对俄罗斯的学校体育课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发表了《俄罗斯学校体育新进展》《俄罗斯“生命安全教育”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等文章,阐述俄罗斯“生命安全教育”的产生背景及“生命安全基础”模式,由于其与学校体育的紧密关系,以至于少数学校照搬体育课教学或军事训练的模式。日本也是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培养得较好的国家,日本的安全教育主要通过体育保健课来实现,在体育保健课的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安全教育的内容。《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启示》《日本中小学学校安全保护简况》《从诉讼案例看日本学校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等系列文章告诉我们日本保健课的定位,“对个人生活中健康和安全的理解”,学会“对健康和安全的管理”,日本90%以上的中小学生都参加了体育保险,这给我们提供了日本安全教育的立法,以及安全教育实施的措施的经验。韩国保健课定位在韩国历经4次课程改革,至始至终生命安全教育贯穿于体育课程之中。美国运动医学会认为,青少年体育安全事故可以预防,Laflamme等还在1998年创建了一门安全策略学。无论是日本的体育保健课、俄国的“生命安全基础”,还是韩国的体育课程,他们虽然实施安全教育的经验各不相同,日本注重立法、保险,以及体育保健课对安全的定位来保证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保障青少年学生的生命安全;俄罗斯专门开设“生命安全基础”课程,以解决生命安全问题;韩国始终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之中。世界各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主体、实施客体到实施途径都给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国内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研究

2.1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可行,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同

我国著名学者李力研认为:“人类天生就有眼亮不如鹰、气壮不如牛、鼻灵不如狗的缺陷,体育正因对抗这些缺陷而产生,从而保证人类的生命安全。”华东师范大学李晓婵认为,体育课程具有活动性、实践性等特点,外加师资力量上具备优越于其他专业教师运动解剖学、生理学、保健学等专业背景,为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提供了可行性。首都体育学院教授王子朴在李小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二者之间具有较高的兼容性、教学目的地相似性、教学作用的统一性。广大学者溯本求源,从体育的萌芽、产生到进入体育课堂,至始至终都体现出维护和发展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宗旨。广大学者对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已经达成共识。

2.2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不断丰富

首先,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目标。体育萌芽本身伴随着人类生存技能的形成,人类在追求生存、繁衍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发展力量、速度、灵敏等素质,才能保证人类胜过自然界的其他动物,特别需在不断地生存实践中形成特定的身体练习方式。身体练习未特定化之前,与人的发展需要以及生理结构之间的矛盾,使得体育成为人类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自保本身就是人的本性。体育进入课堂,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目标与体育课程目标一脉相承,可以细化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体能目标。其次,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自2001年随着体育课程新标准实施,树立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追求“以人为本”价值取向,评价标准从单纯的技能评价改变为从知、情、意、行来评价。为了顺应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必须重塑体育教育的生命安全教育价值。再次,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较为零散,基本上属于被动式、防范式的防范教育。安全教育的内容应跟随时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安全教育的实践性等特点出发,将安全教育依托学校体育体系开展。王子朴教授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的内容和体系进行了构建,得出4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相应地得出了4个二级指标。

最后是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模式的探索。王帆等运用课程模式的教学理念,从课程观、价值观及选择机制3个方面来探索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模式:(1)课程观,采用杜威的“过程模式观”,提倡课程资源“生活化”,呼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这在某种程度上,与生命安全教育的生活化与创新性特点相契合;(2)价值目标的选择,要充分尊重我国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价值选择,充分重视青少年学生在生命、生存以及生活等方面的思想素质和技能素质,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着眼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3)构建机制的选择,应遵循“系统理论”思想,强调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偶联关系”,构建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模式。依据课程模式的教学理论,将生命安全教育分为3个模块,即教研、校内教育、校外教育模块,实践生命安全教育的原点在于建立“校本课程”。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学者们从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逻辑起点探索其目标确定、价值选择、内容构建及课程模式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因为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起步晚,加之体育课程是一门综合学科,受传统应试教育及“重文轻武”思想影响,历来不被重视。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还有诸多空间,需要进一步完善。

2.3体育实施课程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不断深入

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引擎,这次地震人员伤亡严重,令国人惊诧的是,居然存有一所学校无一师生伤亡,经记者深入调查得知,得益于这所学校经常开展紧急情况下疏散、自救等演练。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将公共安全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之中。究竟如何开展?开展的主题、时间、内容都需要深入研究。艾安丽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将交通安全、地震、火灾、急救技能采用游戏、情景教学等方式在各学段进行实验,发现体育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王东敏、张锐在大学体育教育基础上进行了安全教育的实证研究,采取“技能传授—技能提高—情景模拟—实战”的4步实践教学法,网络教学与教学相结合,实现课内外一体化。中国计量学院通过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采取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教学采用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安全知识和救护技能,实验组与对照组发生了显著性差异,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3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3.1思想重视不够,有待加强

我国学校安全教育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不像日本出台专门的《学校保健法》《体育与学校健康安全法》,在学校设置常识的安全教育课程,明确安全教育的内容,每月的防火灾、防地震制度化;也没有像俄罗斯那样专门通过联邦部长会议253号决议,废止《关于俄罗斯普通学校青年应征训练》,代之以在普通学校、中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我国的安全教育并没有专门性的学校体育安全法,只是散见于《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校卫生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中,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将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分阶段、分模块设置了具体内容,要求根据地区以及学生实际选择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我国“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考评制度没有根本改变,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存在着流于表面,执行不到位。

3.2理论研究有待于完善

体育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依据本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状,以及社会现实做出的适合社会发展的教育改革。无论是澳大利亚源于挽救青少年吸毒、美国源于青少年轻视生命、日本源于本国的地理环境多发地震等自然灾害,还是俄罗斯源于健康合格儿童数量以及死亡率的上升,各国针对本国的国情都有明确的生命安全教育的制度保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我国学者从课程论的视角对课程模式进行构建、采用层次法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进行构建,研究视角较为局限,研究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3.3实证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艾安丽曾经在体育课程中选取交通安全、洪水安全、地震自救以及紧急救护等几个主题进行设计、创编和实践,但是实践时间短,缺乏系统性。中国计量学院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实验效果显著,但参与实验的学校少。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需要体育教师依据当地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这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需要校内、校外的课程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合,从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安全教育的网络,这需要家长转变观点,积极支持。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丰富,如何将其创编成体育课程教学资源,需要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就需要更加深入的教学实践来丰富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

参考文献:

[1]王子朴,孙学明,李晓天.中、俄、日、韩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比较[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5):20.

[2]石岩,赵晓艳.中小学体育活动安全预防体系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33(6):100.

[3]刘德,王华倬.生命安全教育: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7):112-116.

[4]王帆,张雷,等.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构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31(2):111-113.

[5]王帆,杨雪芹,等.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模式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26(1):72.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例4

一、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

学校的生命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有很多学者研究这个新课题,一般来说,学者们认为生命安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理解生命和创造生命价值,提高生存能力、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而国外的专家们认为生命安全教育主要是针对教育学生远离毒品、暴力、自杀等等教育。而本文探讨的生命安全教育,包括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合理躲避自然灾害,他人伤害、交通事故伤害、食品安全等等,另一方面,要学会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要让学生学会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

二、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存在问题

国外的生命安全教育发展的很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提出,并且他希望借此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生命的威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国外的生命安全教育很关注健康、关怀生命,这种观念也逐步在全球得到推广,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随后的研究中,学会生存、生命安全教育的意识被日益强化,并逐步纳入一些国家的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生命安全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在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程度上,国外的研究与实践比较科学和系统,已经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而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突出表现为理论化、教条化、零散化和形式化等特点。这种非常态的、非系统的践行方式与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认识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尽管我国总结了不少应急避险的内容与方法,但在实践途径上还是摇摆不定,难以找到一种凑效的根本路径。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动,这种状况必然造成更加严峻的后果。

三、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联系

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应急避险能力训练,与学校体育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从本质上讲,两者都是需要身体身体操作性,通过身体运动完成任务,在动态绎中获得健康和生命的尊严,在协作和拼搏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从目标上来说,学校体育的领域目标下的一些内容标准与生命安全教育是一致的。体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最能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从学校体育的角度讲,体育教育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尤其是对身体器官系统的发育与成熟,形成健康的体魄、改善大脑与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均衡性,提高反应能力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的教学环境也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体育的情境教学模拟锻炼各种应急避险技能;并且学校体育师资无疑是避险技能训练自然的优秀组织者与引导者。

四、学校体育教学推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是学校体育教育中倡导的并且与体育教学中“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相契合的。“以人为本”生命教育理念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重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改善教育效果的理论基础,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唤醒、弘扬个体内在潜能的发展。当前的学校体育教育内容上和教育观念上,都缺乏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认识。体育教育变成模式化的训练,压抑学生个性和生命发展的多样性,使学校体育教育缺乏生命力和感召力。学校应当回归体育教育的本性,以“以人为本”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来。“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思想都是学校体育功能的本质要求,无论从学校体育教育的起源,还是发展的动力而言,都源于生命,这都要求学校体育功能要实现向生命的回归。

2.建立优秀的体育教育教师队伍

体育教师应当担当起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体育教师要当好生命安全教育的倡导者、组织者、实施者。首先得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体育教学课程技巧,在科学合理组织教学、上好每堂课的基础上,避免课内出现安全事故,同时需要掌握并传授大量与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因地制宜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例5

关键词 生命安全 中学体育 安全教育 思考

诺贝尔曾说过“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生命是人类鲜活个性的载体,失去了生命,一切都将成为空谈。生命安全教育是各类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自古就有安全重于泰山之箴言警训。可见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责任之重大,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背景下,体育教育应承担起生命安全教育的伟大使命和责任,这不仅是为了保障人类生命的安全,也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体育教育在生命安全教育中有着先天优势,体育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培养具有强健体格、健全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是体育教育的基本任务,而这些素质恰恰又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要素。体育教育应敬畏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应主动探索生命安全教育的规律,唯有如此,才能找到自身的归属和价值。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笔者利用节假日走访调查了附近的几所普通高校,围绕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对部分大学生和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后进行了统计、归纳与分析,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缺失原因如下:

(一)体育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

多年以来,由于传统体育教育的影响,部分高校体育教育只重视大学生体育课的技术水平与理论成绩,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大学生在意外伤害事故中缺乏与安全相关的生存技能、生活经验、心理知识以及基本的医学尝试,导致大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自我保护能力很差,部分高校体育教育受传统教学和竞技体育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运动技能,过分强调大学生的体育成绩,而忽视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阻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部门早已明文规定要在学校开展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但部分学校只是流于形式,照本宣科,大学生缺乏相关的实践活动,当真正发生危险时,大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自我保护。

(二)生命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

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系统的内容体系,这样才能保障安全教育的长效性。生命安全教育是生命安全知识、生命安全情感、生命安全意识、生命安全行为的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最终使学生具有生命安全素质与意识。当前部分高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注重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防诈骗、防盗窃、交通安全、用电安全、饮食安全等方面,主要针对学生个人安全知识培训,忽视了生命安全理念、情感、责任和文化方面的教育,主要侧重于保障大学生自身的安全。由于体育教师对生命安全知识的储备不够,许多体育教师没有参加过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培训,不能保证生命安全教育的收效。

(三)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全面性

调查走访发现,目前部分高校所进行的安全教育的主要手段有:第一,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强调减少和避免运动损伤;二是对体育器材的安全使用与注意事项;第三,大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老师在准备环节带领大让学生做热身活动,目的是防止大学生在运动中受伤。综上看出,高校对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只是停留在理论宣贯上或是对运动项目本身的安全讲解,并没有涉及到对发生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等情景的安全保护教育,缺乏全面性。

(四)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实效性

生命安全教育没有受到教育者足够重视,在认识水平和实践程度上均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理论化、概念化、教条化等特点,当前的应试化功利化教育影响,片面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可有可无,甚至认为不是教育内容,只强化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灌输,对生命安全教育忽视和淡化,造成大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认识淡漠。多数高校平时只注重校园外在的安全防范管理,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缺乏伤害防范技能的实际操作和演练,例如制定一条条禁令,组织一两场生命安全宣讲就算是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孰不知,这种枯燥、呆板的教育方式即便是入了学生的耳也很难以入其心.当灾难来临时,学生没有足够的安全常识和基本技能来应对灾难,造成悲剧的重演。尽管职能部门在大灾或重大事故之后总结了不少应急避险的内容与方法,但在实践途径上还是摇摆不定,难以找到一种奏效的根本途径。

(五)生命安全教育缺乏科学性

马卫平教授说过:当前学校体育目标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学校体育与人的成长、发展的关系,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关注生命活动的释放、生命情趣的体验和生命的价值取向。然而,大多数普通高校在制定体育课程目标时,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系统的整体性和学科结构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科学性,从而导致了课程目标没有从学生的整体发展出发,课程目标过分偏重于学生的自然生命――体质的增强,轻视学生的精神生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社会生命――人际交往、组织协作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明显缺乏科学性。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在高校体的授课过程中引入安全教育理念

大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往往没有很好地理解和重视,他们会因为学业不顺利、感情生活的失败、与同学关系不融洽便产生轻生甚至危害他人生命健康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教育他们用一个乐观的、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教师要充分地向大学生展现生命的活力与精彩,在教学内容上既要让大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也激发大学生自身对运动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做到自主运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存在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充分地享受生命的精彩和运动的乐趣。体育教学要利用自然资源,适当地实施户外运动,让大学生在自然中锻炼自己的运动能力并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二)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生命课堂情境

体育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情感教学法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正是强调了往往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大学生的情绪领域。体育教师应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创意地去创设一些相关生命的、生活的情境,这些情境当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使大学生能弄得懂、想得到、学得会。运用情境教学,根据体育课程目标,生命教育的需要,从中引出体育问题中的生命问题,并以此让大学生感悟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求知欲和对生命的反思,从而使大学生积极意愿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去。由于这一情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近,大学生比较容易接纳,从而使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基础上,促进了大学生知识的汲取,体育课程中相关生命教育的实践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体育教师用发展的眼光与包容的态度关注生命

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包容的态度关注生命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发展学生的长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摒弃对“差生”与“优生”的差别对待方式及态度。在体育教学中的技术与技能没有绝对的准则规范,技能的评价对普通大学生来说意义不大,体育教师应认识到技能的学习是为了生命发展而服务。同时,在同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以同样的教学方法训练、同样的时间,对不同运动基础、不同领悟能力的大学生来说结果都是不同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发展的眼光、包容的态度关注生命,重视学生的感受。教师应使大学生体会生命的愉悦,使大学生懂得欣赏运动的内涵,应避免言语过激的批评,尽可能地营造赞美、欣赏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构建体育生命安全课程体系

敬畏生命,就要提高安全意识。可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后,构建体育生命安全课程体系。因为体育课已经不单单是只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培养终身体育为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更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一方面教育大学生要珍爱生命、注意保护个人及他人的安全,无论是在体育课堂,还是在课外参加体育活动,都要以人为本,首先考虑安全因素,多观察与思考有无意外险情发生。例如在练习推铅球时,要严格按体育教师所教的方法进行,要远离他人,因为高校运动场存在多班级同时上体育课的情况,若有其他同学从投掷区附近经过,要等他人远离投掷区后再练习,或者用实心球代替铅球练习,但仍旧要注意安全。另一方面,可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对大学生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指导大学生要学会自我保护,例如在体操课教学中,可以把引体向上和攀爬有机结合起来,把跳高和跳远跟急性跳跃结合起来;在武术课教学中可以学习一些自身防卫和逃生的知识和技能等;只有把不同情景进行模拟教学,才能更加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将所大学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加以巩固和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更能在实践中提高生命安全保护和防卫的技能。

(五)优化体育教学安全管理过程

在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必须突破原有教学思路和教学体系,通过教学制度、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丰富,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效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优化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确保各环节有效衔接。相对与以往体育教学来说,融入这一理念的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不仅仅要向学生讲述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让教师适应教学新内容,完善整个教学体系,还要确保教学质量,这一过程中要对教学管理环节进行优化,重点关注学生的掌握状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大学生能形成清晰理论体系、完善健全生命安全知识体系,养成安全运动、维护生命的意识。

生命是最美的花朵,开放的体育课堂则更应重视安全工作。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结合校情,构建安全健康的体育课程体系,删减那些有潜在危险性质的教学内容,同时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时刻警示大学生在学习和锻炼时,要安全第一,警防危险事故发生。此外,还要教育大学生学会自我保护与一定的急救与护常识,以确保体育运动中的安全。总之,要多措同举,共同搞好普通高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童锦等.“生命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教学现状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6:115-117

[2] 益盏芝.生命视野下的中学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大硕文.2009,5.

[3]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例6

1课程设置的区分度比较低

我国目前的休闲体育课程与社会体育、体育管理的区分度比较低,重叠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没有把休闲体育教育从以往的专业中分离出来,进而难以达到体育和休闲的有效融合。休闲体育专业是从社会体育专业中分离出来的新型专业,是社会发展阶段的新产物。

2教学模式的单一

我国的休闲体育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我们有必要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进一步促进我国休闲体育教育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休闲教育主要是与大学的相关专业而设置的,并且将所有的资源进行共享化,拓展专业选修和基础选修的范围和种类,进而优化学生的择业环境,使休闲体育的发展更加的广泛。我国现在还是主要以专业的教育模式来培养高端的人才,没有进一步的确立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3教育资源方面的问题

我国休闲体育教育的场地、教材和师资力量等都比较的缺乏,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休闲体育是以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为主的新兴学科,薄弱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知识不能及时的把握体育产业的运作方向。所以在加强一线教师培训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引进专业的体育教育人才。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适合休闲体育发展的教材,以及与运动项目相匹配的体育器材。

二安全教育在休闲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

从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城市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生命安全教育一直是体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侧重的是学生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并且还要注重学生生存技能的培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形成学生对身边安全环境的负责态度,进一步的培养学生学生评价和认识危险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进行应对,及时消除危险状况下的不良影响和后果。所以生命安全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实用性。

2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休闲体育的活动种类比较多,大多数情况下都存在对抗性和竞争性,所以其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降低体育活动中的损伤和事故的发生在休闲体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我国的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在理论方面,还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理论建构。在教材建设方面,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在实际操作方面还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课程的安排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因此生命安全教育在休闲体育教学中有其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它不仅能够有效的预防教育过程中的意外事故而且还能促进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教育都是以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为目的的,并且两者均是以技能教育为主要内容。另一方面,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教育都注重体能的锻炼和提高。教师的能力和其知识结构在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优势,教学人员一般都具有比较强的技能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所以生命安全教育在休闲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生命安全教育主要包括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两个方面,其中安全问题主要包括设施安全、人身伤害安全、教学行为安全等方面。公共安全教育在近几年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可以为公共安全管理培养专门性的人才,进而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三针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对策

根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高校运动防护课程的SWOT分析及常态化研究》,我们首先要改变学校的休闲体育教学理念,进一步的扩展学校休闲体育教育的空间,在最大程度上将生命安全的教育内容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实现生命安全教育、运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当前很多高校正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

1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将生命安全教育充分的纳入到休闲体育教育之后,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休闲体育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和自然情境。进而能够在体育活动和日常教学中进行合理的整合、设计和演绎生命安全教育和避险技能等内容。

2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我们要根据休闲体育的教学情况来改变之前的教师职后培训和体育教育的专业培养,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师的自身能力,强化生命安全防护和应急的认知教育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上来促进休闲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巩固,将生命安全和身体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最大程度上推动休闲教育的发展。

3丰富课程内容标准

建设生命安全教育需要进一步确认生命安全教育是避险能力教育的目标,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目前的休闲体育课程,制定相应的标准。另外,我们还要根据休闲体育教育的特点,将生命安全教育训练纳入到体育课程和教学的范畴,使休闲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四关于休闲体育教育方面的思考

1休闲体育方面的实证研究

很多学者在研究休闲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没有将自己置身于休闲体育的现实情境中去,导致一些研究只是文字的叙述,比较抽象,不能触及到我国休闲体育的实质。对于休闲体育的研究必须走出理论性研究的模式,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把握休闲体育方面的发展规律和本质,为中国特色休闲体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实证研究在学科研究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查,进而实现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实证性研究主要包括调查、观察、实验和文献分析四个方面,为了能够进一步做好研究,我们要结合实际运用合适的研究方式。在进行休闲体育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实际的休闲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的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综合使用比较分析、因果分析和系统分析等分析方法,进而使休闲体育文化研究更加具有学术性和科学性。

2多方面地进行休闲体育文化研究

休闲体育文化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我们应该从休闲学、文化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来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我国休闲体育文化相对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体育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我们应该顺应主流的发展趋势,进而促进休闲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和谐共处。在对休闲体育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关注与之相关的两种主流文化,其中一种是地域文化,另一种是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我国当今社会,主流文化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的吸取中华民族的的优秀传统。这是休闲体育文化首先要注意的大文化背景,然后就是要具体考虑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文化对休闲体育文化在特征、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直接影响。在主流文化背景下,休闲体育文化和主流文化相互影响,并在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促进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

3以全球视野进行休闲体育文化研究

世界全球化对各个国家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体育教育。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的一些休闲文化形式也不断的登陆中国,因此我们要加快全球化背景下的休闲体育研究。在全球化视野下来研究休闲,休闲不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和纯粹的时间概念,它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并且与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在开展全球化情境下的休闲体育文化研究需要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是全球化休闲体育文化所面临的挑战和机会。其次是发达国家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发展模式和主要特征等。最后是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的创新和继承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休闲体育文化。

4加强休闲体育文化的个别案例研究

个案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单位案例的详细分析来进一步的研究社会现象。我们所研究的个案可以是一个事件、一个群体、一个人或者是一个过程。个案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个案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通过详细的分析来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进而适用于同类的其它案例。个案研究一般是与典型调查有一定的相似性,它如今已经成为人文社会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由于悠久的历史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体系。在这种体系下,我们要重视体育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城市都有其独特性,我们要对特色的休闲体育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构建完善的休闲体育文化理论体系。

总之,针对生命安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我们要结合我国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参考西方先进的休闲体育教学经验,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改革,促进我国休闲体育教育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向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振国.现阶段发展休闲体育的理性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3-25.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例7

关键词 安全教育 重要性 参考和建议

体育运动安全防护在以往的时代一直被大多数人所遗忘,然而这并不代表不存在,近年来发生的体育安全事故重新让我们警醒起来。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人们的安全意识,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意识,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才有可能,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应当注意到在人的权益当中“生存”是第一位的。如何总结以往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经验教训,为以后体育运动更好的开展提供保障是我们现在要努力去应对和解决的事。

一、生命安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开展的重要性

(一)以往教育模式的缺失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人们往往专注于学习和工作中,容易缺乏对身体锻炼的了解和关注,所以不经意间就导致了身体的损伤和危害,甚至危及生命。这其中就涉及到以往安全教育的缺失,在我国教育中,孩子在我们的眼中一直是乖乖子、心肝宝贝的样子或者放任不管、任由他我行我素,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导致他们在以后的体育运动中因为一些基本的安全防护措施的缺失而出现受伤或晕厥甚至危及生命。2013年5月16日,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2级男生裘某在参加完体育课1000米测验后突发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这种事故的发生应该引起我们对体育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视和警醒,严格规范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的实行,才能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同时改变以往教育中一味的打着“呵护孩子”的口号,不让孩子进行体育项目的锻炼,要知道素质教育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不能单攻一类,否则就算不上真正的素质教育。

(二)生命安全理念的意义

高职学生的年龄跨度大都在18-25岁,是个体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学生挣脱高考的束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开始追逐自己爱好。学习也不单纯是课本理论知识。但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生会陷于困惑迷茫中。大学生生命教育学生。生命教育能引导学生肯定、尊重、珍惜并热爱生命。从生命的角度发现人生的价值。生命教育可以有效培养自己强健的心灵,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生命教育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建构。高职学生正处于人格重建的关键期。生命教育从人的整体生命出发给予学生生命关怀。第三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让大学生在接受生存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获得基本的生存能力。第四,生命教育能促进校园和谐。

(三)生命安全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生命安全教育不仅仅对个人的生命起到了重视的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当生命安全教育的普及率进一步提高之后,社会的自杀率也会随之减低,整个社会的氛围也从悲观苦闷中慢慢走向积极向上,从而促使人们积极向上珍爱生命,获得一个正常和健康的心态,因此无论从长远的影响还是眼前的效果来说生命安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推行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它不仅仅让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和注意到体育运动当中的隐患,同时也可以在日后学生在进行相关的体育锻炼中注意保护好自己,从而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益处,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高职院校中推行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是学习实践技能,特别是关键危急时刻的求生技能,通过学习这些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使学生能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可以更好的保护好自己,同时,在自助基础上也可以更为有效救助他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基于生命安全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开设的可行性

(一)教学目的统一性

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全面身体锻炼来不断增强学生体质同时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培育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兴趣与热情,获得一个良性发展的基础,同时对学生开展基于生命安全教学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规律和方法,培育学生进行自我锻炼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减少剧烈的体育运动对学生所造成的伤害,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锻炼规律,获得良好的锻炼和健身的前提条件,让学生顺利地健康地成长。生命安全教育目的是告诉学生要懂得自我保护和有一定的自我安全意识,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注意锻炼身体,通过强壮自己的体质来培养自身的意志和有效的锻炼方式,并且在危险时掌握自救和救助他人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心理意志从而让学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理念从教育的目的看是统一的。所以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对于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是进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更为深层次的内容。提升生命价值的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才能让学生珍惜生命。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时它的主要内容。它将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相互结合在一起,不仅仅是单独地灌输知识,而是在进行知识灌输的同时对知识可以有效地进行理解与分析,从而让教学内容围绕着安全防护进行展开,加深学生的理解。对生命安全防护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一致性的分析,不仅仅是体现在在课程上的演示教学,还可以利用电影、图片等形式进行教学指导,从而揭示其生命安全的一般规律,让学生拥有更为直观以及更为立体的概念,让学生避免因为体育运动当中所产生的知识误区的引导。

(三)教学作用的统一性

教学作用的统一是让教与学相结合二者对于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对专业性的体育运动锻炼方式更加具有适应性。通过基本的运动技巧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程度上的运动能力以及体育知识,让学生结合体育知识进行体育活动,也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学作用下获得自身素质与体育运动相适应,摸索出一条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道路,让学生在体育锻炼当中得到教学作用的统一。

三、基于生命安全理念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常态化开展的建议

(一)师资队伍建设建议

目前,学校生命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在跑步当中突然猝死的情况,一方面这与学生的自身身体素质有关系,一方面也与非科学的教学方式有关,也由于大量生命安全事故使高校意识到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同时认识到生命的社会性价值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以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为此对生命安全防护课程氛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是医学和体育学有机结合一门课程。目前,由于师资水平有限,对涉及医学部分课程可以由高校具有医学、运动医学背景教师承担,涉及体育学部分课程可以由体育教师讲授。

(二)教学内容完善建议

在教学内容上以体育运动安全为基本教学内容,并拓展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如心肺复苏术、绷带包扎、止血、骨折临时固定等急救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式,创设模拟环境,不仅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学习应急避险等安全技能,并培养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积极、健康、乐观态度,启发他们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手段改进建议

对教学方式的改进是需要针对目前教学方式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进行的,在进行体育运动时,需要确保体育教师以及相关的从事体育教育有关人员具有充分的体育知识,从而在对学生进行教导过程当中传输正确规范的体育动作。与此同时,在不断针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进的同时,也要引进新的教学手段,运用视频短片、教育图片、注意符号等等进行体育运动安全知识的传播,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体育运动安全知识,达到基于生命安全理念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常态化的目的。

四、结束语

我国针对高职院校的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还存在着不少的漏洞,在目前体育运动安全事故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情况下,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对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进行具体的规范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生命安全理念贯穿于安全防护课程,这不仅仅是针对安全防护知识上的灌输,而是一种对生命负责的意识的传授,本文针对基于生命安全理念下的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的常态化研究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也基于此,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才能得到进一步额的推广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赵萌,王焱森.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教学的常态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02:66-69.

[2] 李云广,甄子会.黑龙江省普通高校运动风险防护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06:28-32.

[3] 王帆,杨雪芹,牟少华,路丁.生命安全诉求下学校体育运动教育的价值[J].体育学刊.2012.01:78-81.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例8

一、学校安全问题的内容和范畴

安全问题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础设施问题。校园的基础设施存在隐患,楼梯间过于拥挤,缺乏照明设施,上下课容易发生踩踏事故;第二,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很多学校食堂餐厅实行外包制,学校对餐厅缺乏安全监督,校园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第三,交通安全问题。交通伤害已经是世界范围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校车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学校交通安全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第四,校园伤害问题。由于现在社会环境的变化,校园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有些同学心理不平衡,采取报复同学或老师的行为,社会负面影响和危害极大,法律意识和道德感薄弱,甚至做出危害同学生命安全的事情,暴露出了我们的安全教育的缺失。我国青少年生命安全意识淡薄,学校缺乏必要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演练,灾害发生时,学生根本无法采取必要的避险措施,导致损失惨重。

二、生命安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缺失的原因

1.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学校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局限于生活安全常识的普及以及校园安全管理条例的制定,形式化严重。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过于片面化和形式化,通过一些强制性的措施来减少学生进行相对危险的活动,只是单纯地进行校园安全管理。对于安全教育应该设置应急预案,平时在课程中添置应急演练的环节,对学生教授自救互救基本知识和技能,教授只是单纯地进行理论的讲解,没有把安全教育付诸实践,对安全教育缺乏更深入的思考。2.生命安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在孩子全面发展过程中,家长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大部分家长缺乏科学健康的生命安全观,过分注重所谓的成功,过分注重孩子的智商和文化课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忘记了生命健康才是一切的根本。忽略了体育运动对孩子健康的作用,忽视了教育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活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综合的教育。等到事故真的发生以后,将责任全部推卸给学校,从根本上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缺乏健康科学的生命安全观。

三、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构建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理念

1.坚持以学生的现实需求为主要原则。体育教学的内容应该从学生的主体性的角度出发,以保障学生的安全为基本的原则,使中学体育教学生活化。因为我国的体育发展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过分注重体育教学中技术和战术的教学,而我们进行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应急救险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存环境的预判能力,达到对生命安全的保护。2.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不注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的内在兴趣与创新精神得不到发展,体育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整个体育教学的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保持良好的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兴趣。

四、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构建原则

1.教学目标生命安全化原则。现有的体育教学目标没有具体的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目标,这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应该使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更加系统化,更加明确。只有设置了清晰的目标,才会为生命安全教学内容的开展奠定基础。2.教学评价多元化原则。注重对教学评价的研究,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选择教学评价的方式。在评价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定位,改变以教师为权威的评价模式,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评价当中,使评价体系更加系统化。3.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标准。体育教学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运动技能的教学,将生命安全教育中的逃生自救技能和运动技能进行结合,通过锻炼身体,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着重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意设置一定的运动难度,挑战其心理极限,让学生在自救和互救的过程中发展团队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五、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构建

1.体育理论课的教学。通过理论课让学生了解到生理解剖的知识以及如何应对生理反应,通过讲解经典的案例将生命安全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运动损伤的预防,以及包括发生灾害后如何逃生自救。2.体育实践课的教学。通过体育教学,将各种武术的攻防组合加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面临危险时做到基本的自我保护。模拟基本的伤口处理以及各种身体损伤的应急处理,增强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3.定期举办生命安全运动会。体育教学离不开运动竞赛,定时定期开展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主题运动会,将生命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与运动会进行结合,例如:将障碍跑和救助伤员进行结合,让学生在紧张的竞赛状态下将学到的生命安全知识用于实践,强化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4.加强社会资源的利用。学校、家长、社会有共同构建生命安全观的责任,地震、公安、交通、消防部门要积极配合,请有经验的人帮助制定应急预案,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

六、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构建保障

1.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中学体育教学制度中。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以运动技术的教学为载体,将运动技术的培养内容和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进行结合,有意识地将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中的开展制度化。2.体育教学环境的创建。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上,不仅要进行运动技术的学习,还要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应急避险的能力,挖掘不同地域环境资源,和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3.师资保障。(1)生命安全意识的树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用爱来教学,要从内心开始认识并尊重生命,要做好生命安全教育的倡导者,只有体育教师具备了科学的生命安全观,让教师明白课堂是自己诠释生命价值最好的舞台,要认识到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2)体育教师知识技能体系的完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二是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三是体育专业知识;另外,体育教师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生理、品德、审美情趣等全方位的教育。(3)体育教师的培训。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不仅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体育教师具备丰富的生命安全知识。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足够广,相关教育部门要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体育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开发生命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安全负责。4.全方位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要做到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根据自身地域和学校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学校和地域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生命安全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生活安全知识,二是主要针对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进行评价。

七、结论

我国学校教育现有的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学校、学生以及家长对于生命安全教育具体的实施没有很好的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更具实践性,中学体育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对体育教学的内容和价值的升华。采用生活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原则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使体育教学课程更加具有实践性,使体育教学课程中的生命安全教育更加规范,评价机制更加健全,将生命安全教育和中学体育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84-01

一、在初中班级活动中生命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一)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颁布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这对于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都是极为不利的。通过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提升青少年尊重他人的生命、爱惜自己的生命,实现人与人和谐,是社会发展对他们的迫切要求。

(二)生命教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深刻地理解“以人为本”必须关注人的生命世界。生命是人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而现行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忽视了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和需要,忽略了生命意义的追求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造成了生命意识的消解。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使学生知识的增长不以情感的盲目和责任感的丧失为代价,避免导致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怀疑、虚幻与破灭。确立以人的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应当是生命的整体生成,换言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才可能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二、在初中班级活动中生命教育开展的做法

(一)理论教育法。就是在平时教育学生时,给学生讲解有关安全教育的理论。例如:我国多数地区已经在生命教育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总结出很多的关于生命教育方面的理论。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理解这些理论,最后运用这些理论。是他们有理可依。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实例分析法。就是搜集因个人疏忽大意、不懂安全知识而酿成的灾难的事例,通过观看、解释、分析等手段,让学生明确安全的重要性。个人安全可以给家庭、单位、社会带来同样的幸福。让学生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更加热爱安全教育、接受安全教育,践行安全教育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护和护它的能力。

(三)情感触动法。就是在学生学习有关安全事故的事例时之后,在让学生了解事故之后的遇难者的亲人、亲戚、朋友的反应。这一步主要是通过视频的形式,生动形象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感动、震撼,形成思想共鸣。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之更加珍爱生命、注意安全。

(四)逆推法教育法。就是结合学生不以为然、容易大意的方面为突破口。让学生说出种种优点。直至说道危险的来临的必然性。然后让学生顿悟,认识到事情的可怕性。以野浴为例,先让学生说出野浴的好处:凉快、干净、舒服。太凉快容易造成腿抽筋、溺水;水中的病虫容易传染疾病;舒服,就会大意、溺水等等。配合一相关的事例,使学生在愉快的讨论中,不知不觉的感觉到危险的存在,远离危险、远离野浴。

(五)意识强调教育法。就是通过班级安全口号,让学生多次齐读、齐背、齐喊。时间长啦,口号的内容,就会改变他们的麻痹意识,提高安全意识。事项利用口号实现安全教育。

三、在初中班级活动中生命教育开展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安全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求教师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即可以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又可以耳濡目染,实现教育目的。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例10

本成果受西安培华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育人功能”(编号:PHKT20140714)资助。

引 言

2013年7月11日,同志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和群众座谈时说“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多次讲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

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到延安全境解放期间,在延安所发生的革命历史事件、革命遗址,在这一时期创作的革命文章、诗篇、歌曲、戏剧等作品(物质文化)以及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精神文化)这两种表现形态[1]。延安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方法实施。我们通常采用的是高扬主旋律的显性教育,所谓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我们的课堂教育、报告会等都属于显性教育。显性教育是一种直接的、注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效果比较明显。隐性教育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它是一种间接的、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共同为影响和形成人们的思想政治观点服务,它们交织在一起,并存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

近年来,部分高校实行教学改革和建立红色文化实践基地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鉴于实践基地的体验式教学刚刚起步,能否大范围推广有待实证研究,本文基于这个基础,依托延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调查统计,旨在从教学理念的定性分析和教学效果的定量分析上探索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操作化模式,总结出受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实践路径。

把延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体系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点内容。构建以延安革命道路――延安革命文化――延安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历史事件、人物、精神为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2],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上,“延安时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领导中国革命成绩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事业由弱变强、转败为胜,思想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延安精神作为思想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产生和成熟。延安革命道路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以此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延安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培育的精神支柱――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延安精神所表达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作风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中国精神的体现。要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唤醒学生心灵、引领价值、锤炼意志、铸就信仰,激励学生拼搏奋斗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延安红色资源的历史地位和精神价值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基本内涵有机统一,本质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奠定了优秀文化根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要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弘扬“聚心聚力”中国精神和建设“文化中国”的需要,创造性地加以探索、归纳、总结和构建。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他强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繁荣富强,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把主体间性的“对话教育”模式贯穿到课程教学中,

实现红色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标

构建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理解的“对话教育”。在海德格尔看来,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在,是我与他人之间的生存上的联系,是我与他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哈贝马斯认为主体间性是人与人在语言中形成的精神沟通、道德同情、主体的相互“理解”与“共识”。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构成的主体间性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精神沟通,道德同情,在平等基础上相互理解、交流达成“共识”,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在交往和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作为真实完整的人在交谈,各自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感觉、思想与行动、经验与知识等都展现在对方面前,这也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在授课前期,应发动学生关注延安革命,关注当年在延安工作和生活过的老红军、老八路留下的故事,授课过程中注意完成角色的转换,由传统的教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放开学生的话语权,通过师生共同创造教育实践中的教学文本。比如说“延安精神”中所包含的艰苦奋斗,平等的精神交流之下,就会有学生说,现在这个时代,还提艰苦奋斗是不是过时了?学生说出心里所想,也引起我们教师反思,从而有更深入的思考。经济困难是形成延安精神的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艰苦奋斗重要的是奋斗,而不是艰苦,不是让大家过苦日子。中国共产党当年通过革命建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都是为了国家富强,人民过上好日子。但是怎么能够获得这种幸福生活,我们要靠艰苦奋斗精神,要凝聚全民族的这种精神去进行现代化建设。回溯历史、观照现实,这是我们今天学习延安精神的重点所在。只有教、学双方去除单方面的话语霸权,实现人和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才能完成延安精神内化即体悟的过程与结果的归一。

为了了解主体间性“对话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笔者在讲授延安精神这一部分时,我们分别在同一学院三个平行班采用三种不同方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主体间性的对话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发言讨论,通过问卷,作了三年的调研,收回问卷589份,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接受态度

重视隐性教育,积极推行红色体验式教育

在西安培华学院针对“你喜欢参加的社会实践类型”抽样调查中,97%的大学生选择了革命圣地参观教育,28.7%的大学生选择了勤工助学,56.5%的大学生选择了志愿服务。不难发现,红色之旅在当代大学生中是备受青睐的。

1.积极组织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西安培华学院以延安革命圣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将延安精神贯穿到塑造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过程中。在组织学生参观延安凤凰山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革命基地后,我们又在杨家岭庄严肃穆的中央大礼堂旧址里讲授“七大”的历史意义,这些实景真情,让学生对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延安精神有了切身的感性认识。参加过实践体验的学生表示,在历史发生地学习革命传统,有一种心灵震撼的感觉,这是一次入心、入脑的学习。

2.鼓励学生创办“延安精神”作品展

我校鼓励参加延安实践教学基地学习的学生将拍摄的照片、拍录的短片、心得体会等以各种表现形式展出,以学生的视角看红色延安。展会的主题是延安精神,展会的支持人、解说人、展会的主角都是学生。调查结果显示,这种互动反馈的展览模式,让主办学生和参观学生都有所思和所获。

3.以微信为载体,创立新型红色文化资源网络渗透模式

移动网络的普及使手机上网成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递方式,受到大学生的热捧。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合理利用手机网络渗透红色文化资源。我校曾试点在播音与主持专业和财务会计专业利用微信传播、直播学生代表在延安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活动。实物场景、历史事件的回溯以及学生代表的感想感受都可以实时,拍录较长的录影可发到校园网链接。活动中,实践基地的学生和校内学生互动良好,教师、基地讲解员答疑解惑实时在线,班级微信群中反应热烈,经统计,班级学生的参与率达到96%。在两个专业中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19份,有效问卷119份。统计数据如下:对这种方式喜欢的同学占69.5%,一般占18.4%,不喜欢占12.1%;因为此次活动去查阅了相关历史知识的同学有54.5%;通过这种方式对延安精神、爱国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的同学占71.7%;希望以后前往革命圣地学习的占87%。当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时,会收到较好效果。教育者应有创新精神,利用新型传播技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教学中,主体间性的“对话教育”模式增强了教师和学生思想的交流,革命圣地的实践教育形象而生动,调动了学生了解历史,学习延安精神的积极性。利用各种方式如学生自办展览、借助新媒体技术等路径为学生知行发展助力,从定量分析结果来看,是一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卢鹏:《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趋势初析》,《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2]李康平:《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的价值与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4期。

[3]鲁双:《新媒体在高校隐形思想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3。

[4]汤爽:《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隐形研究》,学位论文,广西民族大学,2009。

[5]燕连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生命安全教育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66

在纪念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20周年贺信指出:“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弘扬延安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延安红色资源孕育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先进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培养家国情怀的宝贵财富。本文旨在探讨延安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在的契合性,把延安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用延安精神鼓舞激励大学生奋发有为,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激发和增强追求中国梦的正能量。

1 延安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统一性

1.1 开发延安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任务是统一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任务。延安红色资源真实地记录了广大共产党人带领革命仁人志士在抗日战争年代和民族解放时期的英雄事迹和高尚品德。延安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凝聚起来的精神,它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延安精神体现出的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相一致。学习延安精神有利于造就大学生爱国情怀,培育民族精神。

1.2 延安革命时期蕴涵的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政治理论的课程内容具有契合性

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到延安全境解放期间,在延安所发生的革命历史事件、革命遗址,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开发和利用延安红色资源,给青年大学生讲清历史,培养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教育,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教育,明确了奋斗的政治方向,这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具有一致性。

2 延安红色资源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则

2.1 坚持明确的目标

延安红色资源真实地记录了广大共产党人带领革命仁人志士在抗日战争年代和民族解放时期的英雄事迹和高尚品德。延安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的主要目标为:

(1)使大学生具有五种精神:一是勤于学习,勇于胜利的精神。二是意志坚定,不屈不挠的精神。三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精神。四是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精神。五是实事求是,在事实面前勇于承认错误和修正错误的精神。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报国理想,培养家国情怀。

(3)培养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物质文化热爱和欣赏的情感,对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和崇高道德境界加以赞颂的情感。

2.2 选好素材,把握合理的适度原则,优化教学效果

延安红色资源可以归纳为五个部分,(1)延安革命旧址和先辈旧居,如凤凰山中共中央旧址,杨家岭中共中央旧址,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旧址,王家坪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等。(2)革命文献档案,包括领袖、将帅、烈士的著作、出版物以及政策文件等。(3)延安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先辈遗物和革命实物。(4)人物传记以及革命访谈资料、回忆录。(5)延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关联的素材,展开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效果。延安红色资源在课程中的运用,不能认为是越多越好,简单叠加累积,也不是要把不可磨灭的瞬间都应用于教学。而是要结合教学大纲,结合时代主旋律,所选择的历史事件要主线明晰,历史人物形象生动,主题突出。

3 开发利用延安红色资源,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在今天网络及各种智能终端普及的时代,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和快捷,这一方面向老师平铺直叙的直接灌输提出挑战,另一方面也给延安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提供了有利条件。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求更丰富多样、更贴近实际、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更为大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

3.1 延安红色资源在四门课程中的侧重点和切入点

延安红色资源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结合点可以放到革命先辈的理想追求和信仰追问上。怀着美好梦想的大学生不可避免会遇见生活、学业方面的问题以及人生理想目标方面的问题。革命先辈的理想选择和信仰捍卫,他们在民族危难、国家危亡之时,义无反顾投身到建立新中国的革命洪流中,当事业遭受严重挫折时,他们甘于抛头颅洒热血的毅然抉择,可以让我们挖掘到革命先辈身上蕴含的民族精神,而信仰就是民族精神的力量。革命先辈们甘于奉献、乐观豁达、清正廉洁、永不气馁的品质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大学生勇于担当、心怀祖国的责任感意义重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可以构建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延安革命道路――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胜利为主线的集历史事件、人物、精神为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民族自信。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它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和发祥地。延安红色文化是教材内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开辟的鲜活资源。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内在联系。思想在延安时期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延安精神是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近代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保卫祖国”和“解放人民”的历史重担,成为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这些红色资源的开发利于大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侧重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延安红色资源中挖掘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延安掀起的理论创新高潮。中国共产党人联系中国革命实际,进一步论证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阐述了人民战争思想,总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丰富经验,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历史必由之路”,领导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挖掘这些史料来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深化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帮助大学生树立理论自信。

3.2 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

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中,从生态学的角度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构建一个具有丰富内容和复杂关系的生态课堂,发挥各生态因子的积极作用,会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呆板低效的局面。

3.2.1 合作学习,主体间性对话式教学构建和谐生态课堂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宗旨是尊重人、理解人、提升人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构建“主体间性”教学方式,促成师生平等对话、真诚交流、敞开心扉和畅所欲言,师生“主体――主体”关系的构建是和谐生态课堂的关键。学生可以怀疑和追问,老师换位理解和反思,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合作、信任、包容和共享的关系,感受到自身价值被充分认可和肯定。

在课堂上,构建高参与度的互动教学模式,期初可以采用问答式,针对学生知识结构和学习情况,及时做出灵活开放的应对,为学生第一时间答疑解惑。然后,可以引入小班讨论模式,积极开展延安红色文化沙龙,为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讨论空间。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同学们找到当年第一个奔赴延安的大学生――黄华,以及从成都读书到延安救国的胡绩伟、丁雪松、陈明等,读他们的故事,讨论他们的思想,学生们都被他们坚定的信念,伟大的理想,爱国的情怀所感动。研讨过程中,大家理解了信仰的力量。

3.2.2 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延安红色资源有大量的从历史到现实的资料和素材,教师可以在讲课时要求学生去了解相关素材,学生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上讲台将素材用于教学,通过自我学习和寻求帮助,可以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学生来讲革命故事、英雄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拉近了学生和革命先辈的距离。

实践教学是集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各种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辅助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的经费。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去延安革命遗址教学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通过瞻仰革命遗迹,缅怀革命先烈等形式,深化革命传统教育,形成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制作、借助“微课”,把延安实情实景搬到网络上,搬到课堂中。利用“90后”大学生更容易亲近在线课堂的心理表现,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参观过程中,鼓励学生拍摄视频,加入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这些视频经过挑选,也可以放到在线课堂,这样的活动受到学生喜爱,学生参与度高,教育效果显著。

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纽带,革命传统教育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上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切实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康平.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的价值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