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感染管理论文

感染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0 16:23:03

感染管理论文

感染管理论文例1

1.2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感染发生率并作统计学分析,感染诊断标准参考卫生部(现卫计委)2001年制定的《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5]。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80例患者中,泌尿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软组织感染、皮肤感染以及手术切口感染例数明显更少,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感染管理论文例2

1.2IMSHI手机短信及消息提醒功能的开发医院感染上报模块的上线虽然极大方便了临床医师的上报工作,但由于日常医疗工作及科研任务繁重,经常忽视医院感染上报;同时,通常临床医师不会主动打开医院感染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浏览查看。对此,先后开发了手机短信提醒功能(SMSalerts)及电脑桌面“消息提醒”。

1.3IMSHI上线后配套管理的完善为改善临床医师医院感染上报依从性的目标初步拟定了以下的管理干预措施:(1)充分发挥各临床科室控感医师、护士的效能:各临床科室原已设立控制感染医师、护士各1名,除负责一般医护工作外,还负责协助科室领导管理科内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2)通知全院临床医师医院感染信息提醒必须7d内处理,超期按病例漏报处理,扣该科医院感染管理绩效分数;同时在发送干预信息时附加该类提醒,加强临床医师对医院感染上报的关注度。(3)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人员定期下病房考察,迟迟未报的医院感染疑似患者的情况,与主管医师沟通,了解其不上报的原因,使医院感染管理科与临床医师在医院感染的诊断和处理上形成共识、和谐协作。(4)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绩效考核制度,使之更加具体化。(5)向院领导建议设立医院感染管理绩效奖,通过权责具体、奖罚分明的制度改进及人性化的制度落实,与医院感染管理信息化平台相互配合,有效提高了防治中心临床医师医院感染病例上报的依从性及其他医院感染事务的管理效能。

2结果

本中心IMSHI系统于2013年7月份开始逐步上线使用,选取2013年9月-2014年2月医院感染管理数据作为改进后的数据,以2012年9月-2013年2月医院感染管理数据作为改进前数据进行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感染管理论文例3

2完善相关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与保证。院感专职人员应首先熟悉并掌握院感管理相关法规及规范要求,结合本院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流程、评价方法等。但应注意,制度不在于数量、文字的多少,必须根据国家或相关部门的文件要求,并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才是最好的。制定好的制度不应长久不变,还应结合本院院感管理目标、工作要求及时进行修订、完善,以更好地指导、规范临床院感控制各项工作的开展,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停留于表面。

3重视全员培训

医院感染涉及临床、医技、后勤、行政等多个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需要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因此,院感管理知识的培训应普及每一个工作人员。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医务人员、工勤人员应当掌握与其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效预防或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1专职人员的培训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院感专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管理能力,定期接受市级、区级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以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督导临床。

3.2护士长的培训护士长是临床感染控制小组重要成员之一,是各科消毒、隔离工作的管理者及执行者。护士长院感管理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本科医务人员各项规范的执行情况及院感控制效果。因此,院感科每季度针对院感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及各科消毒灭菌、隔离技术、无菌操作、环境监测等存在的问题对各科护士长进行专场培训指导、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以提高各科护士长对院感管理的认识,重视医院感染管理,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预防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3全院医务人员的培训感染管理科每年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及考核1~2次,除值班人员、进修人员、生产生病人员外,其余人员均参加。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将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中。

3.4院感控制小组的培训各科感染控制小组每季度针对相关法规、规范、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高危因素对本科医务人员进行一次培训指导。院感科统一制定培训登记本,各科建立培训登记记录,医务人员全年培训时间不得少于6学时。

3.5新上岗人员的培训每年新上岗医生、护士、医技人员,院感科集中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进修人员、实习人员由所在科室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

3.6工勤人员的培训工勤人员工作范围广、流动性大、缺乏基本医学常识、接触污染物、医疗废物机会较多,极易引起院内交叉感染。而后勤管理人员一般不是专业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缺乏,无法完成工勤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因此,工勤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考核由院感专职人员完成,针对卫生知识、消毒隔离常识、手卫生、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每年培训1~2次。

4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通过监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评价控制措施效果,提供医院感染本底率,及时发现和鉴别医院感染爆发,为医院在医院感染方面受到的指控提供辩护依据。

4.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我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工作经历了回顾性调查-前瞻性调查、全面综合性监测-目标性监测的过程。院感专职人员每周一次主动深入临床,针对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高危人群开展目标性监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医务人员针刺伤、细菌耐药性的监测等。监测结果每季度以院感通讯的形式反馈院感委员会各成员。

4.2环境卫生学监测医院环境卫生监测涉及多个项目,院感科首先组织各科护士长或全院护士进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环境监测卫生标准》相关知识培训,使其掌握消毒方法、采样时间、采样高度、采样面积、采样方法等关键环节,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各科每月按计划对各类环境的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进行监测采样,监测结果由院感科统一制表并随同监测单下发各科保存。院感科每季度对重点科室的环境卫生进行随机抽样监测,凡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科室必须认真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消毒后重新采样监测。

4.3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建立器械液监测、更换登记记录本,对使用中的消毒液、灭菌液按要求进行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监测结果张贴于记录本上以备检查;建立内镜清洗消毒登记记录,灭菌内镜每月1次、消毒内镜每季度1次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供应室、手术室、口腔科所使用的压力蒸汽灭菌器按要求进行工艺、化学、生物监测,灭菌物品每月随机采样进行灭菌效果监测;建立紫外线日常消毒记录,院感专职人员每半年对全院紫外线灯管进行强度监测1次,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灯管科室立即更换,并重新进行强度监测。所有监测结果以月总形式反馈相关科室或部门。

5医院感染控制

感染管理论文例4

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其安全性高于中心静脉置管术(CVC),是目前较为先进的静脉输液技术。

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化疗、TPN、长期输液及危重病患者。但由于导管留置时间长,输入药物的特殊性等原因,仍有可能发生一系列导管相关并发症,我们对PICC置管患者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预防PIC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获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6月—2008年12月在我科住院行PICC置管术患者82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32~69岁,平均50.5岁,其中乳腺癌10例,大肠癌20例,胃癌9例,肠漏3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4~77岁,平均59.9岁,其中乳腺癌9例,大肠癌17例,胃癌10例,肠漏4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2方法

2.1护理干预措施

2.1.1置管前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指导及健康教育如置管的目的、优点、步骤及如何配合。获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签手术同意书。选择便于观察、穿刺、固定的部位,内径粗、弹性好的血管进行穿刺置管,测量穿刺点的长度,所得长度为PICC导管入血管的长度[1],乳腺癌患者避免患侧肢体穿刺,操作者洗手,戴手套。

2.1.2置管中严格皮肤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操作者置管技术熟练,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避免重复穿刺造成局部组织及血管损伤。

2.1.3置管后穿刺部位按时换药严格执行安全用药原则,严密监测患者体温、血象变化,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炎症表现,以及沿静脉走向的红肿、疼痛,置管静脉呈现条索状改变等感染征象。

2.1.4观察组措施在采取上述护理措施的同时,于每次输液结束后以云南白药膏沿置管静脉走向外敷。

2.2评价指标使用PICC置管后感染的判断标准:随时观察患者体温、血象变化,T>38.5℃而无其他感染源存在,查血培养阳性,白细胞>10.0×109/L,穿刺点有红肿疼痛,穿刺静脉疼痛,呈条索状改变,拔管时导管尖端培养结果阳性为发生感染。

3结果

护理干预后PICC置管感染发生情况

4讨论

4.1PICC置管术后发生感染的常见原因[2]导管的长期使用可致导管处皮肤破损,破损处皮肤通道为细菌入侵提供了门户,导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的发生率越高[3];导管材质过硬或选择的型号不当,导管粗、血管细,导管不能在血管内漂浮,导管在血管内的机械性刺激。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穿刺一次性成功率低,反复穿刺血管造成机械性损伤;肿瘤或化疗患者免疫力低下,抗感染能力下降造成感染;化疗或静脉营养药物的强刺激性和高渗性对血管内膜的损伤,血管内膜炎症、增厚。云南白药具有抗炎、活血化瘀、止血愈伤的药理作用,能促进结缔组织增生,修复局部损伤组织,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显著降低了局部炎症及静脉炎的发生(P<0.01)。

4.2PICC的特点可见性穿刺,穿刺成功率高,操作、维护简便,留置时间长,可应用于多种疾病,各年龄层次患者,满足各种输液要求,护理人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在应用过程中早期实施护理干预,置管前做好心理指导及健康教育,选择便于观察、穿刺、固定的部位,选择内径粗、弹性好的血管进行穿刺置管,置管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技术,穿刺技术熟练,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后穿刺部位坚持按时换药,严格执行安全用药原则,严密监测感染征象,观察组于每次输液结束后以云南白药膏外敷,能有效地减少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PICC的使用率,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护理工作量。

【参考文献】

感染管理论文例5

1.1术前护理干预多次组织本院护理人员学习手术室护理指导,明确各种手术器械的无菌防护、更换措施、卫生清洁等术前准备。督促医护人员在术前进行无菌操作,避免细菌携带进手术室。注意手术室器械的整齐安放,作为主管医师或护士长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并起到督促和监察的作用。

1.2手术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尽可能的缩短手术时间,如果手术时间过长会增加手术伤口的感染风险。手术过程中坚决杜绝医护人员互相谈笑、喧哗、打喷嚏等。努力保持手术室清洁,护理人员以及医师可根据手术的实际状况以及患者的病情予以特殊护理。此外,设立专科护士,认真了解手术过程以及手术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针对不同的患者予以合适有效的护理措施。

1.3术后护理护理人员参考患者的术后状况,并且结合患者的过往病史以及医师的医嘱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护理,如遇切口感染要及时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而且要随患者的病情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护理人员术后需严格控制患者其他疾病的预防和发生,并予以患者针对性的饮食护理[1]。要提倡患者食用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少量多次,并及时将患者术后恢复状况向其主治医师反映,确保患者的早日康复。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手术后感染率为4.00%,对照组患者手术后感染率为20.00%。两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手术后的切口恢复情况的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73例,总有效率为97.33%。对照组治疗有效57例,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术后患者感染的病原菌检查情况从67例患者的切口感染的标本中分离出86株病原菌,且96%的感染患者感染处均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致病菌。检查结果见表3。

3讨论

手术切口感染在手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在本院感染患者例数中术后感染占35.26%。术后感染不但延长了患者康复时间,而且有可能会加重患者病情,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从手术室的角度分析能引起术后感染的原因很多,包括患者本身的体质、术后的卫生清洁、手术中各种器械的不正确使用等,都会引起患者术后感染。

手术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常规,按着装要求更换消毒灭菌的衣裤、口罩、帽子、拖鞋按流程进入手术间,遵守手术间规则。对于医护人员要严格培训,要了解手术的过程以及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了解相关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方法,按照患者的实际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并且配合好医师合理的安排手术时间,不同的手术要特殊对待。对于某些患者本身体质问题在术前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针对患者特点予以特定的护理措施,术前的住院时间、营养状况、低蛋白血症、糖尿病等因素有关。对于一些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正确掌握其用药浓度、用药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处理,一般预防性给药的最佳时间是在切皮前30min或麻醉诱导期给予首次剂量,如手术时间超过4h,术中增加1次剂量。对于骨科手术也要作为重点护理对象之一,骨科手术的细菌感染一般不会发生,但是手术为创伤性手术,多数情况下需要植入外植体,因为手术环境无法彻底灭菌,所以多会发生细菌性感染。对于一些患者在术后的心理状态也是护理人员要各外注意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患者早日康复的必要保障,对于患者家属也要督促其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建议陪护患者,不可私自采取措施处理患者的不良反应。本院针对手术室的实际状况和地域性的患者特点,详细制定了适合本院的手术护理干预措施,尽量确保患者能接受到最为全面的护理,保证患者能早日康复,努力杜绝并发症的发生。此次研究中予以观察组全面的护理在患者的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感染管理论文例6

2.护理人员对重复性利用的器械要进行定期检查、抽查,一旦发现器械消毒质量不合格,立刻采取妥善措施进行处理。另外,严格根据标准规范加强器械清洗到包装检查,严格监测消毒灭菌物品和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率。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由医院供应室管理人员和病区护士长组成消毒合格检查监督评价小组,检查记录供应室实施科学管理前、后的消毒物品消毒合格率以及护理人员规范操作情况,对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情况进行考核,每天统计消毒合格率,以原卫生部2009年颁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作为评定标准,该项工作由供应室管理人员具体执行;护理人员业务知识考核内容依据供应室相关工作技术知识和技能考核评分,总分100分,≥90分为优秀,60~89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每个季度考核1次,由护理管理部负责执行。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感染管理论文例7

本科现为层流病房,空气质量指标达10万级。科室环境布局结构合理,设置独立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室,蓝光治疗室,恢复室,负压隔离室。配备治疗室,配奶室,入院处置室,沐浴游泳中心等。并严格控制探视人员,由于在病房外家属可以通过视频看到患儿在病房情况,因此每周只有周二3点~4点时间段家属可分批进入病房外走廊探视患儿,减少人员流动对空气的污染。重视病室内地面、物体表面及治疗用物的清洁消毒。对各医疗仪器、温箱严格遵守消毒流程。呼吸机使用的管道为一次性,与新生儿接触的所有衣物,被单均先消毒清洗后高压蒸汽灭菌。保证患儿周围环境安全。

1.2人员管理

医务工作人员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及考核,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自觉遵守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到人人参与医院感染控制。特别加强对手卫生环节的控制。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是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途径的关键因素。

2探视家属

探视前对家属进行消毒隔离预防知识的宣教,严格探视前消毒隔离准备工作,更换探视服,戴帽子及口罩、穿鞋套。探视中由护理工作人员全程陪同,督促家属遵守消毒隔离制度。生活护理的精细环节喂奶的管理独立的配奶间,墙面贴有配奶流程图,所有配方奶均遵循现配现用的原则,使用一次性奶瓶,配奶用具一用一消毒,严格遵守配奶制度及流程,抓住配奶的每一个环节,确保配奶安全。沐浴护理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患儿需每日沐浴。沐浴更衣时注意颈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有无破损。新生儿沐浴均为一次性用物。注意保持脐部干燥。新生儿洗澡池为电子恒温控制,避免因水温过热致患儿烫伤或因水温过凉致患儿感冒。洗浴时由上至下按顺序清洗,避免将水误入耳鼻和口腔内,以防止中耳炎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洗浴池采用一次性浴套,一用一更换。患儿更换衣物均经过先清洗后高压蒸汽灭菌消毒处理。排泄护理尿湿后及时用柔软吸水性强的尿布更换,排便后用温水洗净局部,并注意观察有无红臀,预防皮炎或皮肤感染。医院感染控制基础护理精细环节管理眼部护理保持新生儿眼部清洁,每天用生理盐水轻轻擦拭眼分泌物,必要时滴眼药水或涂眼药膏预防眼结膜炎。口腔护理每天对患儿的口腔进行检查,每日用0.9%的生理盐水清洁口腔2次,动作轻柔防止损伤口腔黏膜。脐部护理脐部用双氧水、络合碘消毒创面后,用灭菌敷料或无菌脐包覆盖,绷带包扎尿湿后及时更换,预防新生儿脐炎。呼吸道管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监护的患儿大多数是需要吸氧的,患儿使用的吸氧装置为一次性一体式的,72h更换一次,避免消毒重复使用。患儿的头部应高于肩部,并将头侧转,这样既保持了呼吸道的通畅,又有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避免分泌物排出不畅而引起肺部的感染。治疗管理注射、采血、输液、输血、静脉留置针、PICC封管等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防止导管性感染,败血症等医院感染发生。

感染管理论文例8

患者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管理干预,即根据规章制度规范手术室常规操作技术及流程、定期组织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医院内感染控制培训,建立带班责任制度,各项手术室护理操作应严格执行登记签字制定,并做到责任到人。

1.2细节护理管理组

患者采用手术室细节护理管理干预,包括以下内容。

1.2.1定期组织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相关知识培训

依据国家卫生部颁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制订培训及实施方案,完善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管理、消毒管理、一次性手术器械及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制度,对医源性感染可能产生各个环节进行干预,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已制定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展多部门多层次讨论会,对发现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1.2.2制定手术室护理人员无菌操作观念量化考评制度

每月不定期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相关操作完成情况进行理论测评。。

1.2.3制定手术室消毒灭菌量化考评制度

严格监督手术室各项消毒灭菌制度执行情况,并在每次操作前后进行登记;每周进行手术室空气、手术器械、护理人员及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数检测1次以上,对于发现未按制度操作及菌落超标问题,积极查找问题所在并制定改进措施。

1.2.4制定手术室护理规范操作考评制度

术前洗手、摆放及尿道置管在内的侵袭性操作均由专人负责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2.5制定手术室器械细节管理制度

如专科手术器械专门建卡标记,并放置使用说明书,详细写明使用适应证、维护清洁注意事项等;严格进行围术期器械清理,交接班时由2人清点器械数量,并登记造册,对使用状态进行准确评价;此外,还需加强手术器械清洗保养细节管理,首先采用专业软毛刷进行2次及以上刷洗,其次刷洗1次后使用高压水枪冲洗器械内腔隙,最后以柔软纱布擦干器械,并以酶类消毒液超声振荡连续清洗15min。

1.3观察指标

(1)记录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例数,计算发生率,其中医院内感染数据均由院感科专人收集汇总确定;(2)采用本院自拟手术室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护理满意程度评价,内容包括护理服务、护理操作、护患沟通及住院环境等,由患者或家属勾选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中任一项;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本次研究数据录入、及逻辑纠错软件选择EpiData3.04,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和细胞护理管理组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例数分别为14、1例,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50%、0.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细节护理管理组患者护理服务、护理操作、护患沟通及住院环境等临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感染管理论文例9

随机选取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外科、心脑血管科、重症监护室及内科护理人员共50名,年龄24~50岁,平均33.5岁;学历:本科28名,大专15名,中专7名。所有护士均参加了医院感染知识的系统化培训,使得护士人员的整体防范意识得到增强,并对护理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严格执行,本研究以5个月为1个周期,对我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2护理管理

1.2.1加强教育培训,强化医院感染控制意识

组织医院全体护士参加系统的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涉及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感染控制学、安全护理学、抗感染药物知识、法律法规、护理人员职责、常见感染病例分析等,每1名参加培训的护理人员在培训结束后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考试成绩与年终绩效考核挂钩,以增强护士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刚刚参加工作或者新到岗位的护士要进行岗前培训,接受控制感染的健康知识教育,成绩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并将医院感染护理工作的相关知识列入护理继续教育计划中。时刻提醒护理人员对控制感染引起足够重视,并自觉遵守医院的护理管理制度,对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都严格对待,认识到控制感染工作责任重大,从而降低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几率。

1.2.2规范护士的技术操作行为

护士在完成各项技术操作前必须进行无菌处理。例如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脊椎穿刺、抽血、输血、导尿、吸氧等操作前,要对手部彻底清洁消毒,佩戴口罩,必要时带手套,并认真检查用具的使用期限及是否处于无菌状态。特别是在完成导尿术、透析术、动静脉置管等很容易导致医院感染的操作环节时,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彻底消毒、灭菌,一旦有遗漏环节便可引发医院感染,无菌技术是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内容,必须受到高度重视,并进行严格、规范化的管理。

1.2.3发挥护士在抗感染药物使用中的作用

患者在服用抗感染类药物的时候应该听从医生要求,而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的更为频繁,因此对于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环节中既是医嘱的执行者,同时也起到监督、配合、指导作用。护士首先要对抗感染药物的配置、禁忌、药理作用全面掌握,对于服药时间、剂量、次数对患者认真讲解,并监督、检查服用情况,对不合理的医嘱,可及时提出建议,进行更正,认真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做好各标本的取样、送检、留取工作。对患者进行药物健康知识讲解,介绍按时、按量、持续用药的重要作用,增强患者按医嘱用药意识,做到医患双方对抗感染药物高度重视,相互积极配合与监督,从而降低临床副作用的发生,提高药物的治疗作用,达到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目的。

1.2.4强调护士的自我防护行为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因其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频繁接触到各种医疗废物,例如污染后的注射用具、尿管、胃管等,以及很容易因患者体液、血液及其他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这些都是各种细菌、病毒例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重要传播途径。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护理人员对此类物品引起高度重视,工作中注意认真做好无菌操作,严格按照标准预防措施完成双向防护,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避免受到感染。对各种医疗废弃物妥善处理,分类存放,并贴警示标示,以免儿童及患者触及,受到感染。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3年实施护理管理后,疗区的卫生得到改善,无菌操作、各项消毒和防护措施得到落实,医院感染发生率与上年同期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感染管理论文例10

2加强手卫生管理

手是医护人员与患者接触最多的身体部位,但同时也最容易沾染病原体,做好手卫生的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减少各种病原体之间的传播。在洗手池上方用醒目的字体介绍七步洗手法的步骤,台上放置洗手液和消毒液,在对患者进行任何操作之前均严格按照步骤洗手[3];每个病床前放置速干消毒液,接触患者后立即用消毒液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同七步洗手法,消毒部位包括手和手腕,每次消毒需涂消毒液2次;需要接触患者分泌物或血液时戴无菌手套,操作结束将手套放入处置室的医用垃圾桶并立即常规洗手、涂抹消毒液;即使事先已经进行消毒,在为患者进行输液和注射时均应用无菌棉签蘸取碘伏对示指、拇指和中指进行消毒[4]。

3加强医疗用品的消毒

循环利用的医疗物品分类收集,及时送至供应室进行消毒;使用后的呼吸机管道、氧气湿化瓶等用1∶200的“84”消毒液浸泡半小时;肝炎及肺结核患者使用过的医疗用品用1∶50“84”消毒液浸泡1h;对特殊病原体感染且传染性较强的患者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用后集中销毁[5]。

4结果

2010、2011、2012、2013年的住院人数分别是3156例、3321例、3378例、3427例,感染人数分别是244例(7.73%)、255例(7.67%)、258例(7.63%)和89例(2.59%)。2013年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执行强化护理管理的前3年,2012、2011、2010年度在临床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率上的差别不明显,而2013年强化护理管理后,医院发生率较之前有显著降低。

感染管理论文例11

2改进措施

2.1加强感染知识培训医院管理者及医务人员的感染意识是开展高校感染管理工作的必要前提。因此,医院应在全院范围内加强感染及感染管理的相关知识培训。应在充分了解不同培训对象的职责后,通过知识讲座、专家讲解等途径,从多渠道、多方面对医务人员及感染管理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促使其形成完善、正确的感染知识体系,为后期感染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奠定良好基础。

2.2规范相关部门职责政府部门应积极配合地方卫生部门工作,将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质量纳入到医疗质量及医疗实力的综合考察体系中。可在医院内部形成“感染控制委员会-感染管理科室-临床感染控制小组”的感染管理网,使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进一步明确,提升感染管理工作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