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航空发动机论文

航空发动机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0 16:24:39

航空发动机论文

航空发动机论文例1

关键词:课外知识;拓展策略;民航概论

Key words: extracurricular knowledge;expansion strategy;Introduction to Civil Aviation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1-0254-02

1 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的必要性

1.1 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教材的局限性必须拓展课外知识

目前,中职空乘专业找不到一本合适的正规《民航概论》教材。已出版的《民航概论》教材基本上为大专及以上的民航相关专业及旅游专业教材,讲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民用航空总论、飞机的一般介绍、飞行基本原理、空中交通管理、民用机场概述、民航旅客运输、民航货物运输、客舱设备等方面的知识。从难度上来说,中职生看不懂大学教材,特别是弄不懂飞机的各类系统原理,看不懂航图和教材中出现的公式;从内容上来说,大部分现有的《民航概论》教材没有论述民航业的特点与构成、民航业的经济作用与影响、民航业的社会文化作用与影响、民航资源、民航产品及市场分析、民航教育等内容。

1.2 中职空乘专业学生现状必须拓展其课外知识

和其他专业中职学生一样,中职空乘专业学生也存在着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自信心、纪律意识不强等问题。由于空乘专业学生是经过面试录取的,她们普遍“颜值”较高,注重自身仪容仪表和个人形象,然而,不少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一般。挖掘她们自身的闪光点,给她们提供感兴趣民航专业知识,将极大地激发她们学习的动力,合理地规则人生的发展目标。

1.3 民航业的发展态势必须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未来几年,我国民航业的发展态势呈现出如下特点:航空市场体系仍然不成熟、民航行业竞争日益增强、民航进入微利发展时代、新技术发展改变航空公司的竞争方式、廉价航空模式难成规模等等。在中国经济全球独领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民航业的发展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拓展学生民航课外知识,有利于学生融入时代,分享我国民航业发展的红利,特别是在沿海民航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成才成长。

2 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的意义

2.1 有利于弥补中职空乘专业无《民航概论》教材的缺憾

现有的大专及以上学生使用的《民航概论》教材对于中职空乘专业学生来说显得特别“高、大、上”,相当一部分章节中职生无法看懂或理解,这样就很难把学生吸引进来。通过适当地进行课外知识拓展,可以弥补中职空乘专业无《民航概论》教材的缺憾。一方面,我们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外知识拓展使相对高深的《民航概论》课程通俗易懂接地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们针对中职生的需求,量身订做,给她们提供其感兴趣的大量鲜活内容,既有视频内容,又有参观交流,活跃了课堂形式,丰富了课堂内容。

2.2 有利于中职空乘专业学生的综合成长

有意识地进行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训练,非常有利于中职空乘专业学生的综合成长。一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视野;二是培养了学生的国际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达到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目的;三是培养学生对航空服务工作的认同感,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

3 中职空乘专业《民航概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的策略

3.1 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民航业发展动态

航空发动机论文例2

坐在位于北京广渠门附近的办公室里,李海波把他坚持做通航的理由概括为对通航的爱,正是这种爱,促使他一直思考并关注着中国通航的发展。

通航的迷茫

李海波说:“中国通用航空得不到真正发展的原因很多,但人们一说起这个话题就把矛头指向政策层面,什么低空不开放、政策不到位、设施不健全、投入不够大等。我不否认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但我们平心静气的扪心自问一下,有多少人懂得通用航空?有多少人高呼发展通航是出自真心?”

低空空域改革,激发了人们投资通航的热望。表面上看,有大量的资金,特别是私人资本已经或者即将投入到通航领域中来。但是,李海波却认为有些投资的目的并不利于通航的发展。他将此归结为三种情况:第一种,以发展通航的名义搞其他赚钱的项目,所谓拉大旗作虎皮,投资者期望短期(半年到八个月)获利,而实际上通航项目想要赢利的话,至少也需要2年以上的时间;第二种,以项目带通航,例如某些单位因工作需要,买一架或几架飞机,从事新闻拍摄、警务巡航、森林防火、医疗救助等作业,但这些只是飞机用户,不能构成通航体系,飞机和人员虽然都在不断地更新,但总像韭菜一样,一茬接一茬地长,就是长不成大树;第三种,为了做形象、买上一架或数架飞机装点门面。

文化不可缺

李海波认为,通用航空的发展是基于需求,建立在热爱和爱好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普遍性的需求,通航就不可能得到发展。那些借发展通航为由头,圈地搞房地产,无疑是对中国通用航空事业的戕害。

李海波的结论是,发展通用航空以及低空空域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里面最急迫的任务是航空文化的培养,只有整个社会都了解通用航空、需要通用航空、热爱通用航空了,中国的通用航空才能够真正发展起来。我们对航空和通用航空的宣传不够,飞行员的断层大家都看得见,但通航管理的断层、航空文化的断层又有多少人真正重视了呢?

建立通航需求、确立通航氛围,迫切需要航空文化的建立和培养。中国通用航空发展的桎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航空文化的缺失所致。

李海波谈到航空文化缺失的情况举了这样的例子,在国外的通用航空展会上,来一个中国代表团本来就很鲜见,大家都很关注中国人的举止,可我们的代表团往往是走马观花地转一圈,偶然停留在某个展位前,开口问的第一句话便是这个飞机卖多少钱,能坐几个人,鲜有人关心这背后的文化,他们为什么能够生产出这样的飞机?

事关老百姓

说起航空文化,李海波颇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所谓文化,“文”是成文的东西,是前人的精神成果、智慧、经验的物化:“化”是教化,是将前人的优秀精神成果传播开来,用前人的智慧之光启迪、教育、培养后人,是利在当今功在千秋的大事业。在这个意义上,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我们现在的问题可以说是有“文”没“化”。航空文化和所有文化一样需要积淀和普及。老百姓不理解、不关心的事物很难得到发展,当然,中国还有一个特色是政府机构的作用,领导层重视了也能推动需求和发展,但这说到底还是需要有群众的基础,领导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什么最不靠谱,离百姓生活远的东西最不靠谱。通用航空要得到发展必须拉近和老百姓的距离。通过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使大家了解通用航空、热爱通用航空,意识到通用航空事业是人民大众的事业,通用航空是老百姓生活的组成部分。对于致力于发展中国通用航空事业的有识之士来说,建立和普及航空文化是当务之急,没有良好的航空文化氛围,中国的通用航空就不可能取得长足发展。

通航与效率

节能减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应该包括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我们现在往往强调节能、限排、限电,而忽略开源。李海波说,提高效率就是开源,是更高层次的“节流”。

他介绍说,根据国外的统计数字,一架警用直升机的效率等于20辆警车、100名警员,一架直升机和20辆警车的能耗不仅不一样,效率孰高孰低更是显而易见!

提高效率需要通航,发展通航首先要发展航空文化。在这个意义上说,航空文化关乎提高效率和科学发展。

中国之特色?

当前中国的发展之路,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现有的理论体系都是全新的。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成功与否,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在进行着执着的探索,在发展中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方向。而谈到通用航空的发展,其最大的桎梏恰恰就是自身。不可否认,通用航空这个行业的专业性较强,但哪一个行业又不是这样呢?无论金融还是建筑,无论电信还是交通,其发展都是建立在与全社会的需求积极互动的基础之上的。

航空发动机论文例3

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科技创新、制空权和民族尊严的象征,发展航空工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决定着国防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然而,航空工业又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战略性产业。我国航空工业的型号研制有着30多年的发展历史,如今已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研究、设计、实验、制造手段配套的高科技产业体系,能够自主研制生产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轰炸机、侦察机、直升机、运输机及通用飞机等多种机型,这些型号的飞机在性能质量、经费投入和研制周期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基于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一些特点,我国航空工业在进一步提高综合科技实力的同时,更应该积极融入创新文化建设的理念,而且,对于从事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知识性员工,应该在创新制度文化、创新环境文化以及创新精神文化方面予以建设和激励,并最终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广大航空科研知识性人才心中,使我国的航空工业领域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一、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特点

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属于国防高新技术项目,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跨学科综合性。航空型号研制涉及电、热、光、磁、材料多个知识领域,与冶金、化工、信息、电子等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2.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高科技特性。知识高度密集,技术难度大,复杂性高,质量要求高。

3.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历时周期长。在我国,航空型号研制周期往往需要10―20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防工业的需要,型号研制项目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研制周期也不可避免的加长。

4.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时效性。高科技时代的技术“半衰期”为10年,一般新机研制项目需要10―20年,如果在研制项目中不重视其时效性,就会出现还未交货,性能就已经过时。

5.航空型号研制项目耗资巨大。动辄几千万,甚至几亿,几百亿,而且在研制过程中还不断会产生额外的费用,控制不当易造成经费严重超支。

6.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高层次性。国防项目在国防现代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战略作用,这一切使国防项目的发展和决策往往会涉及到国家的最高层次,需要国家制定战略计划并组织实施。因此,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来源绝大多数是上级下达的任务。

7.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从技术方面考虑,风险因素有技术前景的不确定性、技术的先进性、技术难度与复杂性、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等。从管理的角度讲,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水平低、计划不科学、组织管理不力、进度控制不力、人员激励程度不到位、创新文化建设欠缺、资金供应不到位等因素将有可能导致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失败。

二、创新文化的提出及内涵

1.创新文化的提出

追本溯源,整个创新文化理论可以追溯到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美籍奥地利人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J.A.Schumpeter,1883―1950)。他通过对经济发展的深入观察,划时代的提出了创新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的论断。之后的几十年来,创新文化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且主要朝两个方向推进:一是技术创新经济学派,包括曼斯菲尔德的模仿论,卡米恩和施瓦茨的市场结构论,门斯的技术僵局论,斯通曼的扩散模式论,萨哈尔的“创新―学习―理解”模式;二是新制度学派,包括舒尔茨的制度调整论,诺斯的制度创新论,拉坦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

国内的创新文化理论的提出要远远晚于国外。在我国,创新文化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则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创新文化的构建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才逐步引起重视的。1998年,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痛感当时某些文化氛围不利于创新,首次明确提出了创新文化的概念。

跨入21世纪,我国学术界和实业界相继研讨创新文化,创新文化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文化概念一提出便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首肯,从而推动了创新文化的研究与发展。2006年1月9日,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养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并强调“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同年6月5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出:“要大力发展奋力攀登的创新文化”,“共同建设创新文化”。

可见,对创新文化的认识经历了由创新到理论创新,再由理论创新到创新文化的嬗变。这已成为目前学术界和实业界极为关注和深入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2.创新文化的内涵

关于创新文化内涵的解释,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金吾伦指出,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这里所涉及的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人文内涵。郭传杰认为,从功能上定义,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催发创新动机、提升创新能力、维持创新活动的人文生态环境;从组成上界定,创新文化是在创新实践中产生并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价值理念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和工作环境的多元复合。王汉林强调,创新文化主要指的是在技术领域内能激发人们进行自主创新的文化,通过创新文化来创新技术,其实质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陈依元则认为,创新文化是特指与创新实践相关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形态,它是以创新价值观为核心,包括主题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和环境创新文化三个层次的内涵。

综上几种理论,创新文化虽然有多种理解模式,但其核心内容是不变的,即追求变革,崇尚创新的价值观、制度规范与人文精神。创新文化是一种产生于创新实践,又服务于创新实践的文化,是以追求变革、崇尚创新为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多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具体而言,这个“总和”又包括了创新制度文化、创新环境文化和创新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三、基于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特点的创新文化建设

基于航空型号研制项目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时效性强、历时周期长等特点,并结合从事航空科研项目的知识性员工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需求层次偏高、专业能力强、追求创新意识强等特点,创新文化的建设可以从创新制度文化、创新环境文化和创新精神文化三方面循序渐进的建设:

1.创新制度文化建设

创新制度文化既是人的意识与观念形成的反映,又是由一定的物的形式所构成,是塑造创新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航空工业创新制度文化是构建航空产业创新文化中相对“硬件”的部分,是同科研人员的生产、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包括航空型号研制管理制度的创新、科研人员参与制度创新、市场导向体制的创新、创新方法、考核奖惩制度的创新、风险应对体制创新、工艺操作规程的创新以及科研人员日常行为规范的创新等。航空工业的制度文化在初期一定程度上对科研人员的约束和鼓励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制度上的鼓励创新,才可能导致科研人员在“意识层面”的创新模式,进而为培养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做基础。

2.创新环境文化建设

航空型号研制的环境文化有两层含义,既包含有形的环境,即航空企业的建筑、生产环境、办公环境、员工餐饮娱乐环境等,又包含无形的环境,主要有企航空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航空企业的员工精神面貌、航空企业的价值导向以及航空企业的经营风格、教育培训宣传等等。创新环境文化,就是基于航空企业有形的环境和无形的环境之上的创新文化体系,相对于创新制度文化而言,航空企业的创新环境文化则是从“软件”方面培养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在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过程中,创新制度文化与创新环境文化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对于从事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科研知识性员工,具有非常显著的激励作用。

3.创新精神文化建设

创新精神文化在航空工业整个创新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航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主要包括航空企业创新思想、航空企业创新价值观、航空企业创新风貌以及开拓创新精神等。航空企业创新精神文化是构建航空工业创新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在航空企业创新文化体系中具有核心价值,同时,航空企业创新精神文化又会反过来不断指导航空企业制度文化和航空企业环境文化的改革创新,三种创新文化会不断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如果从人的意识层面来考虑,创新制度文化和创新环境文化的作用就是不断改变人们的注意,进而控制人的意识,使科研人员在“意识层面”建设创新精神文化,进而逐步深化,在“潜意识层面”建设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文化,随着创新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科研人员自身觉悟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高,就有可能从“潜意识层面”的创新精神文化逐步发展到“超意识层面”的创新精神文化,达到创新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和最理想模式(关于意识层面的具体演变过程详见下述第4部分)。

四、从事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科研人才意识演变过程推论

人的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也称无意识)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人的心理主要由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组成。意识是一个包含多种概念的集合名词,普通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指人类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身的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综合察觉。潜意识是指受意识的压抑,潜藏在意识层之下的情感、欲望和恐惧等经验,平时不被人所觉知。精神分析论认为,潜意识的本能欲望虽被压抑,但会通过其他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而超意识是指人类对自身或外在环境变化无知觉的现象。

一般而言,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三者中,超意识是我们无法感知的,我们可以感知的只有意识和潜意识,但人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意识,而不能控制潜意识。弗洛伊德曾将人的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而冰山最下面的根基之处,则就是所谓的超意识。人的言行举止中,只有少部分是靠意识来控制的,其他大部分是由潜意识所主宰的。

意识的内容是我们平时可以直接意识到的东西,例如感受、念头、情绪、欲望、意象、冲动、记忆、期待、计划等等,总之是随着我们知觉焦点的改变,内涵也不断变化着。潜意识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来的遗传基因层次的信息,它囊括了人类生存最重要的本能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与宇宙法则,即人类过去所得到的所有最好的生存情报,都蕴藏在潜意识里,因此只要懂得开发这股与生俱来的能力,几乎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望。而潜意识的最高层就是超意识,当一个作家埋首疾书,灵感源源不绝,佳句连篇,字字珠玑,事后,连自己都很惊讶:“我怎么能写得这么好?简直如有神助。”这时,我们可以说,在那当下他接通了超意识,达到平常状态下所不能臻至的境地。

对于航空型号研制项目中的创新文化,我们可以在一开始有意的改变科研人员的注意和知觉焦点,进而控制科研人员的意识,让创新文化进入科研人员的意识层面;然后通过创新制度文化和创新环境文化的作用,使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不断改变科研人员的注意和知觉焦点,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之中,就会将意识层面的创新文化转移到潜意识层面的创新文化,这时,科研人员的创新潜意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主宰自身的行为举止,使创新不断融入到航空企业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时的创新将不再需要航空企业管理层作口头的号召和一些简单体制的鼓励,而变成科研人员一种自发的行为,而且科研人员会在工作的创新之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如果潜意识层面的创新文化继续深化,就会最终进入科研人员的超意识状态,这就会出现所谓的“灵感”、“奇迹”等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科研人员的创意想法和创意产品将进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日臻完美的最佳理想阶段,将不再是被动的在国际竞争的“红海”领域中苦苦挣扎,而逐渐在新开发的一个又一个“蓝海”领域中创造最大的航空产业价值和综合社会价值。

五、总结

航空工业不仅是一项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产业,更是影响到国家稳定与安全、国际地位变化与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产业。面对日益激烈的来自国际航空产业方面的挑战,我国的航空产业发展不仅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攻关与突破,更要在技术优先的同时注重创新文化的建设及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航空型号研制项目中的特点,分别从创新制度文化建设、创新环境文化建设及创新精神文化建设三方面逐步深入的进行分析,并以从事航空科研项目的人才为根本,分别从意识层面、潜意识层面及超意识层面进行逐层分析与指导,对航空型号研制项目中创新文化的建设进行了较为详细和具体的分析,以期对我国的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发展有所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日韦.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陕西:西北工业大学,2006.

[2]王立文,邓鹏,杜端甫. 我国航空项目管理的演变与发展[J].中国(首届)项目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2.

[3]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阮长江,郭云涛. 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管理初探[J].管理工程学报(增刊),2001(1).

[5]J.A.Schumpeter."The Proces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in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London: George Allen & Unvin,1942.

[6]路甬祥.学习理论,认清形势,把知识创新工程工作抓实抓好[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6).

[7]叶育登,方立明,奚从清.试论创新文化及其主导范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8]金吾伦.创新文化及其内涵[N].光明日报,2004(3).

航空发动机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13-02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航空工业的投入,航空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航空院/所/厂对高校本科生专业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期许。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作为飞行器动力工程的核心学位课,同时也是航空动力专业的特色课程,在航空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出发,结合当前航空科研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1.课程特点

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基于部件性能参数优选及各部件共同工作条件,通过热力学计算及分析,获得满足飞机飞行要求的发动机整机总体性能参数。由此可知此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属于发动机的顶层设计。发动机总体性能计算最终确定了部件设计参数,并应用于部件气动结构设计以及发动机总体结构布局设计,是发动机设计的第一步,其设计好坏直接决定了发动机结构的可实现性、可靠性及成本等。因此,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是发动机专业必不可少的课程。

(2)需提前掌握部件工作原理。部件原理课程包括叶轮机原理和燃烧室原理,用于保证选取的部件性能参数在当前的工艺、加工以及成本范围内可以接受。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的这个特点使其通常被安排为本科期间的最后一门专业学位课。

(3)教学内容抽象。发动机总体性能计算实际是分析发动机在不同飞行条件下能否可靠、稳定、高性能工作,仅关注各个部件的匹配情况,而不关注部件内部的流动机理,使得整个分析为黑箱操作,同时由于整机教学实验成本过高、缺乏发动机设计实践环节,使得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偏于抽象。

2.教学现状

基于上述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特点,总结几所航空院校教学情况,发现《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积极性不高。一方面,部件工作原理知识的缺乏或掌握不深容易影响学生对航空发动机原理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课程教学中抽象内容的分析偏多容易降低教学趣味性,同时由于发动机原理作为本科期间最后一门专业课程,紧邻研究生考研,这几方面原因都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教学手段单一。最近几年由于本科招生人数的激增,而教师量增加相对较慢,使得大班教学成为常态,通常一个班级有60~120人或更多,为了保证教学进度,教学过程常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不能形成差异化教学方式,且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3)实验教学缺乏。航空发动机原理实验包括数值仿真实验及台架实验两类,现有的数值仿真实验仍停留在总体性能计算方面,缺乏部件设计及仿真的实验,使得学生对于利用已有专业知识自行设计出一台发动机还没有任何概念;另外,由于台架实验台成本昂贵,高校里很少有相关实验,而学生下厂实习内容很难见到发动机整机试车试验,使得学生对发动机性能随工作条件的变化的理解仍停留在定性层面,不利于对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

3.社会需求

最近十几年,随着航空工业的蓬勃发展,且越来越多的航空毕业生进入航空单位,使得航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如下:

(1)学以致用。在提高生产效益的追求下,用人单位希望应届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快速适应角色变换,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减少实习培训时间,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并为单位创造收益。

(2)提高素质。本科生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及创造性。

4.课程教学的思考

基于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航空单位对本科生专业素养的需求,作者针对此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明确学习目的。明确本门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区别,最重要的是知道这门课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获得怎样的结果,在航空发动机专业中占有怎样重要的地位,即回答“为什么学?学什么?有何用?怎么用?”的问题。而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中,讲解主要集中于知识的传递,类似于填鸭式教学,学生对课程的意义并不清楚,以致于很多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学到的很多东西都是没用的,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

由于航空发动机专业是工科专业,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及社会性,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学习意义,有必要从教学环节以及实践环节进行加强。

(2)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由于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中理论分析部分偏多,故在课堂教学中除了PPT演示之外,有必要增加视频展示、小组讨论等环节,并与最新的航空发动机发展动态以及故障分析相结合,使得课程教学形式丰富、理论简单、与时俱进,从而提高此课程的趣味性及生动性。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建立虚拟发动机试车台,结合建立的真实发动机试车台,让学生了解发动机在不同飞行条件下的性能参数变化情况,从而加深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航空发动机原理给出了发动机顶层设计方法,同时学生前期课程中已修读了部件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根据已有的知识学生已可以独立设计一台发动机出来。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明确航空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有必要在课程教学中安排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由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出一台发动机出来。

5.小结

本文针对《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提出了几点课程教学的思考及建议,这几点也是本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航空发动机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V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2-0252-02

1 力学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支柱地位

作为与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并肩的航空航天领域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力学在航空航天领域拥有无可辩驳的支柱地位。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力学学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同样,力学学科的发展也推动了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从航空航天的历史开端,力学便扮演着开天辟地的角色: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前的时代,人类的航空器长期停留在热气球与飞艇的水平,人们普遍认为任何总密度比空气重的航空器是无法上天的;而随着流体力学的发展,越来越多总密度大于空气的航空器被发明出来进行试验,而莱特兄弟的飞机即为第一个成功的尝试,莱特兄弟的L洞也成为一个经典(图1)。从此,航空器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各种结构的飞机翱翔于蓝天,从不到一吨的轻型飞机到上百吨的运输机,直至今天我们对机已经习以为常。

时至今日,航空航天的总体设计已由庞大的力学各分支支撑起来,从最基本的方面分类,可包括:飞行器整体气动外形归属于空气动力学;整体支承结构归属于结构力学以及材料力学;复合材料归属于复合材料力学;材料疲劳性能归属于疲劳分析;结构动力特性归属于振动力学;缺陷结构分析归属于损伤力学以及断裂力学。而对于具体的问题细分,则还有如:针对超高速飞行器的高超空气动力学;针对紊流等大气不稳定情况的非定常空气动力学;针对流固耦合问题的气动弹性力学;以及针对非金属材料的粘弹性力学等。此外,还有众多与力学相关的技术被发展起来,如有限元技术(FEM)等。

展望未来,力学发展的源动力在于航空航天综合多学科的交叉与技术。被誉为“工业之花”的航空航天工业,其研发生产涵盖了目前已知的所有工科门类,如此多的学科交叉下,力学的发展势必会与其他学科进行技术交流,这会带来问题的进一步复杂化,同时也丰富了力学的研究内容。

2 航空航天领域力学发展新挑战

航空航天的发展,给力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结构的日趋复杂,给力学计算带来困难;繁琐的理论公式,需根据工程需要进行必须的简化;新材料的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最为敏感,在为飞行器降低结构重量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的不利因素如耐热性能差、环境敏感度高等;而在某些关键部件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也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2.1 程序化

航空航天器和大型空间柔性结构的分析规模往往高达数万个结点、近十万个自由度的计算量级,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飞行器的高速碰撞间题,如飞机的鸟撞, 坠撞,包容发动机的叶片与机匣设计,装甲的设计与分析,载人飞船在着陆或溅落时的撞击等。为了解决这种计算量庞大的问题,上世纪50年代初,力学便发展出一门崭新的分支学科――计算力学。伴随着电子计算机以及有限元技术的发展,计算力学取得辉煌的成绩,这也说明了其本身发展潜力巨大。

力学分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各种非线性问题(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接触问题等)分析能力,是长期存在的。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计算机能力的制约,以及模型建立本身的局限性,力学分析求解停留在解析方法和小规模数值算法中。这对于工程人员的设计工作是一个极大的限制,对于航空航天领域而言则尤甚如此。计算力学的发展,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首先其可以用计算机数值模拟一些常规的验证性试验和小部分研究型试验,这可以节省很大一笔试验费用。其次,其可以求解某些逆问题,逆问题的理论解往往无法通过非数值的手段得到。最后,从工程管理角度考虑,数值模拟方法大大节省了产品研发的周期,由此单位时间内产生了更多的经济收益。有限无技术分析机翼见图2。

上述计算力学给工程设计方面带来的种种好处,都基于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力学问题程序化。如何将力学问题转化为一个计算机可以求解的程序,一直是计算力学研究的重点,比如有限元技术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目前,有限元技术已经涵盖了大部分力学问题,包括:静力学求解,动力学求解,各种非线性问题,以及多物理场耦合等。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静力学以及相对简单的问题外,其余问题所用的算法目前精度仍然有限,相较于工程运用而言仍存在诸多壁垒。对于这些问题算法的更新,是力学问题程序化必须面对的挑战,仍需研究人员不断探索。

2.2 工程化

力学工程化依然是基于计算力学而讨论的。所不同的是,程序化是针对一项力学问题能不能解决,工程化关注的问题是如何使得力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更符合工程需求。

21世纪的航空航天,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商业化,美国已有数家私有航天企业成立,我国的航天科技集团也在进行着一些商业卫星发射。而商业化的工程问题,所追求的目标永远是效益。因此,力学工程化发展也应基于这一要求。航空航天工程的研发工作,一直给人周期长的印象,动辄10年以上的研究周期,对于目前商业化的运营是不适用的。如何快速的给出解决方案,是今后力学工程化的重要考量。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值计算可以通过可视化、图表化等快捷的交互式设计方法呈现出结果,这可以直观地给予工程师设计反馈,从而达到加快设计进程的目的。同时,直观的结果反馈,也能避免数据分析过程出现人为失误,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

2.3 非均质化

新材料往往首先出现在航空航天领域,其中典型代表便是先进复合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腐蚀、耐疲劳、阻尼减震性好、破损安全性好以及性能可设计等优点。由于上述优点,先进复合材料继铝、钢、钛之后,迅速发展成四大结构材料之一,其用量成为航空航天结构的先进性标志之一。

复合材料的运用给力学提出了新要求,相比于传统各向同性的金属材料,其各向异性的力学特性使得非均质力学应运而生,代表便是复合材料力学的诞生。非均质化力学需要将材料的承力主方向设计为结构中的主承力方向,而非主承力方向则需要保证一定强度,不至于破坏,这是其主要的设计特点。相比各向同性材料,其理论模型更为复杂,相应的数值求解方法也没有那么完善。同时,实际中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散性和环境依赖性相当复杂, 设计准则和结构设计值的确定还很保守,导致最终设计结果并没有理论中那么完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程领域大规模使用复合材料。对于国内而言,复合材料研究工作相比国外则更为落后,无论是设计经验还是试验数据积累都有不小差距。

建立完备的非均质化力学模型,积累足够的原始参数,大胆尝试提高复合材料的设计水平以及用量是今后力学非均质化的主要任务,需要研究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

2.4 多物理场耦合

2.4.1 电磁与力学耦合

新时代下的航空航天材料,已不仅仅局限于提供简单的支承作用,功能化是航空航天器新材料发展的重点和热点,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未来航空航天器发展智能化目标。

目前,越来越多的具有电-力耦合功能的新型材料正成为航空航天器结构材料的选择。因为在对飞行器的自我检测技术方面,具有电-力耦合功能的材料的受力状态与电磁性能存在特定的函数关系,由此系统能通过检测电磁性能达到检测受力状态的效果,这大大方便了对飞行器的健康监测,也有效保证了飞行器的安全。这其中耦合函数的准确性便成为关键,电-力耦合的发展能促进这些技术的健全,具有十分积极意义。

2.4.2 温度与力学耦合

温度场与力场的耦合主要体现在发动机上,对于发动机内部涵道的设计最优化一直是热力学着力解决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飞机均采用喷气式发动机,包括:涡喷发动机、涡扇发动机以及涡桨发动机。上世纪40年代末,涡喷发动机出现,飞机飞行速度第一次能超过音速,带来了一场飞机发动机的技术革命。由此,包括进气道以及发动机涵道的设计成为发动机研发的一个关键点,早期的涡喷发动机,由于涵道上的设计缺陷,导致燃料燃烧产生热能转化为推进力的转化比很低,同时伴随着燃烧不充分,因此发动机耗油量很高且推力较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无论军用还是民用飞机发动机,大部分均采用涡扇发动机,通过优化得到的涵道形状最大化了单位燃油所提供的推力。图3为民用客机发动机涵道。

我国的飞机发动机工业水平距离世界领先水平仍有较大距离,特别是在大涵道比的商用发动机研发上。发展热力学,对热-力耦合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发展我国飞机发动机事业的奠基石。

2.4.3 流固耦合

流固耦合是飞行器研制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基于流固耦合研究的飞机外形设计取得了诸多进展,包括整体机身外形的优化,翼梢小翼的出现等。随着飞机飞行速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军用飞机机动性的要求,出现了许许多多新的流固耦合问题。比如针对飞机在大攻角飞行时(一般出现在军机上),传统小攻角气动表示法、稳定理论等均不再适用。因此,解决大攻角非定常问题,需要从飞行器运动以及流动方程同时出发,建立多自由度分析和数值模拟模型。这是典型的流固耦合问题。

同时,以往旧的流固耦合理论,在先进复合材料大量运用的今天,显然已经不再使用。对旧有理论进行必要的修正,也将成为流固耦合问题亟需完成的工作。

3 结语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事业,作为高精尖产业,其所运用的理论与技术绝不能落后。力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应用广泛的学科,其对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符合未来航空航天领域发展,航空航天领域的力学应着力向着程序化、工程化、非均质化、以及多物理场耦合化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善义.先进复合材料与航空航天[J].复合材料学报,2007(2):1-11.

航空发动机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V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随着可靠性维修性工作在各行各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可靠性维修性作为保障产品、设备效能的重要要素已经越来越多的得到了使用方以及制造方的认可与重视。目前,国内已经了三十项通用的与航空有关的可靠性维修性国家军用标准,其中约二十五项已经在航空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涵盖的范围涉及了歼击机、轰炸机、直升机以及教练机等整个航空领域,这些标准、可靠性维修理论极大的推动了航空维修工作的发展,并且起到了很好的正面效果。在航空方面,可靠性和维修性理论的研究对象无疑是装备的使用寿命与维修问题,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理论应用于航空维修当中既保障了飞行设备以及飞行员的安全,又创造了客观的经济效益。下面文章围绕“可靠性维修理论在航空维修中的应用”一题展开相关论述:

一、可靠性、维修性的概念

简单的说,可靠性是机件在规定条件、规定时间的情况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不同机件的可靠性都不一样,受时间、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机件的可靠性往往都会与期望值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通过维修工作来提高机件的可靠性。维修性是机件在规定时间、条件等情况下,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方法进行维修,使之保持或者恢复规定状态的能力。维修性与可靠性是息息相关的,维修是手段,可靠是目的。

二、可靠性维修理论在航空维修中的具体应用

(一)传统的维修理论。传统维修理论强调机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多故障,各种故障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可靠性有着直接的联系,然而可靠性又与机件的使用时间有关,并且机件的故障直接威胁到航空安全。航空器材中各个机件在服役一段时间后都必须进行检测、翻修工作,同时还必须通过按使用时间进行的预防性维修工作来确保飞机的可靠性。传统维修理论当中,特别强调定期全面翻修,以预防为主。实际情况中,故障的发生往往是随机的,新老机件发生故障往往与使用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并且过多的维修不仅不能百分之百的减少机件故障,还会影响飞机出勤率、企业的经济效益等。实践表明:传统维修理论适宜于简单机件的维修,对现代的复杂机件一般采用RCM理论。

(二)关于RCM理论在航空维修中的应用。

1.定期维修。现代飞机中结构简单的零部件,我们依然采用传统的维修理论来进行检修。长期的经验表明,机件在新老使用期间出现故障的概率比较高,而在使用中期出现故障的概率则相对较低,因此,定期对相关机件进行拆修并及时排除故障隐患可以大大提高飞行安全。适合定期维修的这部分机件主要有起落架、液压泵、电动机等。

2.明确故障模式,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维修方式飞机某些零件发生故障,轻则需要及时更换,重则导致机毁人亡。因此,确保航空的安全,首先要搞清楚故障模式,搞清楚故障的模式,这样才能对症下药,确保飞机安全航行。对于危害较大的故障必须进行彻底的维修,确保故障排除之后,飞机方能进行飞行。目前常见的可靠性维修方式有:定期维修、状态监控以及视情方式等。

3.对于潜在故障,一般采取视情维修的方式潜在故障主要是指机件的功能故障临近前的状态。确保机件的可靠性需要有效地防止功能故障的出现,这就要求在机件处于潜在故障阶段就将其进行维修或者更换。一般来说,视情维修就是有计划的检修各个零部件,并根据规定的技术指标来确定该部件是否继续使用,视情维修还需要定期收集视情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预测等。

三、关于可靠性为中心的航空维修理论在实践应用中的几点思考

(一)强调以可靠性为核心的航空维修理论,不断完善与修订现行的航空维修技术准则,采取新技术、引进先进的维修理论、维修工艺与方法等,朝着多维修方式相结合的复合式维修方向发展可靠性维修理论。

(二)加快维修数据收集、分析系统的建设,深入研究维修手段并大力推广。借助计算机建立起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数据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提高维修工作的科学性与安全性,还可以很好的巩固与发展航空维修理论在实际当中的可靠地位。

(三)加强维修队伍人才与设备建设。改进现有的检测仪器与手段,积极引进先进的维修设备,同时培养一批富有实战经验的维修工作人员,确保他们能够恰到好处的把先进的维修理论与实际故障结合起来,并且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维修技能,切实保障维修工作的可靠性。同时,还要培养一批综合素养高,具备航空维修专业知识的新型机务工作指挥管理人才,全面促进可靠性维修理论在航空维修事业中的发展与应用。

四、结束语

航空维修中的可靠性维修理必须以发展求生存,不断完善并发展维修理论,从实际中来再到实际中去,才能确保可靠性维修理论能够真正有益于航空维修工作的开展。本文简单介绍了可靠性维修理论相关知识,希望对广大从事航空维修工作的人员有所启迪。维修理论在不断发展,广大工作人员需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推动维修理论更好的应用于维修工作。

参考文献:

[1]易运辉,吴宝中,龚京忠.基于可靠性的装备预防性维修支持系统[J].兵工自动化,2005(05).

[2]瞿红春,姜柏松.基于航材系统保障率的备件优化模型的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04(09).

航空发动机论文例7

会议论坛的主题广泛,主论坛和多个分论坛的主题从包括了通航产业、空管政策、通航运营模式、私人飞行等多个方面,来自各行各业的嘉宾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其论坛规模近400人。

除论坛会议外,本次通航产业论坛还组织了多种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例如飞机静态展示、飞行体验、投资合作交流会以及第二届《通用航空》优秀论文颁奖会等。

在室外的停机坪上,有16架飞机参加了静态展示,包括哈飞运一12、庞巴迪“挑战者”300公务机、豪客比奇“空中国王”350i和“空中国王”C9.G1x公务机、西锐GR22轻型飞机、“红嘴鸥”轻型飞机、施瓦泽300CBI直升机、西科斯基S--76直升机、欧直EC--225直升机各类通航飞机将在航展展坪上进行静态展示,其中多架飞机可以供参展者登机参观。

按原计划,参展的两架由精功通用航空公司运营的SR20和1架南航珠直的S-92会在活动期间为参会嘉宾提供体验飞行,但由于天气和空管的原因,SR20的飞行体验最终取消,而S-92的飞行体验得以进行。

此外,在17日晚中航通飞公司举办了“魅力通飞”晚宴,其中有“私人飞机时尚秀”环节,其结合有舞台剧、三维动画、体验服务等表演形式,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私人飞机的市场前景,感受私人飞机的飞行服务理念,并对中航通飞的飞行俱乐部进行了宣传。

在2010年底,《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正式,象征着我国为适应未来的通用航空发展而进行的低空空域改革正式迈出了脚步。但是从本次通航产业论坛所反映出的情况看,空域改革实际上并没有起到理论中的效果,很多地区的低空空域还是处于管制的状态。

当然,在《意见》以后,当初就多位民航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有了政策上的认可,低空空域改革的进程可能会比预想的慢,主要原因在于围绕低空空域改革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一年过去,事实证明了这些业内人士的预测并不是空穴来风,低空空域改革仍然任重道远。过去,低空空域全部是管制空域,民用航空器在飞行前需要进行审批,根据《意见》试点将会把这一区域划分为报告空域、监视空域和管制空域。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问在于,空域划分的具体范围仍未足够明确,而种种需要明确的细则正是决定未来五年低空空域改革进度的关键。

航空发动机论文例8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航空物流是以机场为主体,依托机场航线网络及航空运输优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多种运输方式及相关资源,连接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使原材料、产成品及相关信息从起点至终点有效流动的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和资金交换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服务供应链,为用户提供一站式、门到门服务为特征的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与传统航空货运相比,航空物流不仅要完成货物的空中运输,而且还要参与物流运作的伞过程,对物流运作进行总体设计和管理,因此,航空物流更加强调物流功能的整合和合作关系的协调。

航空物流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开放程度、经济发达程度和物质交换便利程度的重要标准,它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有助于加快航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从而有力地推动内外贸易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物流产业作为现代经济中的一个新兴的服务产业,其作为第三利润源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航空物流业正处于传统航空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变过程中。努力探索我国航空物流管理及运营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竞争的漩涡航空公司的货运业务专注于城市对机场与机场之间的航空货物运输,航空运输因其快捷、安全而获得竞争优势。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推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都给航空货运业带来无限的机遇。而另一方面,航空公司间运力投入的急速增加、货运人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客户对航空货运服务要求越来越苛刻,都导致了航空货运业竞争形势的日趋恶化。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获取更多利润,航空公司使尽浑身解数,服务制胜、质量制胜、价格制胜等等,各种竞争策略层出不穷。而经过一个接一个回合的竞争,航空公司们不免发现,从来都没有一个可以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竞争策略,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结果是服务质量上去了、市场价格下来了,而利润却不升反降!

如何提高航空公司的竞争力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分析航空物流与供应链基本理论入手,将二者结合进行分析,探索航空物流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相应的提出供应链模式下的发展对策,最后对通过A航空公司采用供应链模式取得的巨大成效来验证供应链模式的航空物流的正确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涉及到其中的一部分,大致上可以把相关的研究成果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航空物流。例如曹学明、王喜富的《中国航空物流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在分析我国航空物流发展现状、竞争优势基础上,结合最新颁布实施的《民用机场管理条例》,深入探讨了我国航空物流管理与运营模式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我国航空物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探索民航货运企业转型为现代航空物流企业。随着GDP的逐年飞速增长,我国国民经济中对航空货运的需求迅速增加,我国货运航空业步入了新一轮的上升周期,这对促进我国货运航空企业转化为现代物流企业而言,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的航空货运企业与国外的现代航空物流企业,如FedEx和UPS相比,在运营模式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航空货运企业向现代航空物流企业的转变。如田蒙的《从传统航空货运到现代航空物流从现代物流理论的发展看中国国有航空货运公司的转型》一文试图在现代物流理论的框架下,对我国民航货运企业转型为现代航空物流企业的重要改进方向给出一个探索性的阐述,并给出相关结论和政策建议。

(3)介绍航空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方法。此类文章一般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深航空物流的优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明确发展航空物流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如张红亮的《航空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战略研究》中通过对目前中国航空运输企业所处环境的分析,针对航空物流的现状,阐述了航空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航空运输企业发展的一般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物流发展战略,如服务品牌战略、与第三方物流合作战略、供应链管理战略等。再如范军的《我国航空货运发展形势及策略》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航空货物运输从最初作为航空公司业务的补充已发展成为航空运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面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和形势全面整合和提升我国航空货运业,从战略的高度发展航空货运已成为当务之急。

(4)对不同国家或中国不同区域的航运市场进行研究。许多学者通过研究不过国家的航空货运市场发展格局将我国航运市场情况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来对我国航空物流的现状还发展趋势进行描述,并提出相应对策。例如尚煜、卢洁在《我国及美欧亚航空货运市场发展格局研究》主要对世界上主要的航空货运市场美国、欧洲和亚洲进行分析,而后探讨了我国航空货运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我国不同区域的航空市场也有众多学者进行了探讨,例如梁丹婷的《大珠江三角洲航空物流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一文中从区域的角度对大珠三角地区航空物流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为各机场的发展量身定位,并提出区域航空物流资源整合的措施,促进本区域五大机场之间的分工合作,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主要研究内容(大纲)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第2章 基本理论概述

2.1 航空物流基本理论

2.1.1 航空物流的含义

2.1.2 航空物流的特点

2.1.3 航空物流的地位和作用

2.2 供应链基本理论

2.2.1 供应链的含义

2.2.3 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2.2.4 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2.3 供应链模式下航空物流浅析

2.3.1 航空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2.3.2 航空物流供应链成员

2.3.3 航空物流供应链管理实施

第3章 航空物流现状与问题

3.1 航空物流发展现状

3.2 航空物流存在的问题

3.2.1 硬件设施基础差

3.2.2 竞争力不足

3.2.3 物流资源整合程度低

3.2.4 专业人才不足

第4章 供应链模式下航空物流发展对策

4.1 加快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

4.2 建立企业联盟,实现航空企业的强强联合

4.3 加强航空物流资源的优化整合

4.4 注重航空物流人才培养

第5章 案例研究

5.1 A航空公司简介及问题分析

5.2 A航空公司供应链解决方案

5.2.1 物流供应链内外部环境分析

5.2.2 供应链方案描述

5.3 A航空公司供应链方案评价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四、论文的进度安排

论文收集资料、完成任务书及开题报告 20XX.3.18-4.07 第3-5周

完成论文初稿(手写) 20XX.4.08-5.05 第6-9周

完成论文二稿 20XX.5.06-5.26 第10-12周

完成论文终稿 20XX.5.27-6.09 第13-14周

指导教师、评阅老师评阅,毕业答辩并汇总成绩。 2周

五、现有条件

1、管理学院计算机机房,目前管理学院计算机机房具有130台计算机,方便了上网查阅资料和整理论文的需要。

2、图书馆,图书馆内的藏书、数字图书及各种电子期刊资料,资料丰富。

六、参考文献

[1]孔繁荣:国际航空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商品储运与养护,2005(6)

[2]钟波兰,李芙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航空物流企业资源整合.商业研究,2011(1)

[3]Journal Record Staff Oklahoma City Air Logistics Centers 76th Maintenance Wing receives innovation award.Journal Record.2006(2)

[4]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马骏:供应链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镇小红:供应链整合研究综述.中国水运,2007(11)

[7]严建援,瞿春娟:基于合作关系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研究.物流技术,2007(1)

[8]Anming Zhang,Lawrence Leung:Air Cargo Alliance and Competition in Passenger Markets.Transportation Research,2004(40):83-100

[9]白杨:从航空运输走向综合物流.中国民用航空,2008(4)

航空发动机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223-02

青少年航空教育是基础教育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关系着基础教育的质量与层次。在新形势下,滨州市应结合国内外青少年航空教育现状,大力开展青少年航空教育,并采取合理有效的发展策略推动滨州市青少年航空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

一、国内外青少年航空教育现状解读

(一)国外青少年航空教育现状研究

美国非官方的航模教育机构在20世纪初出现,目前已经拥有千余家基层航空教育俱乐部,航空教育会员也已经超过十五万[1]。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与美国航空联邦局的数据显示,美国的青少年航空教育水平远高于中国的青少年航空教育水平,其参与数量、规模、从业人数及重视程度均高于国内水平,就经济总量与人口数量的比例而言,我国在青少年航空教育中的各项教育指标均处于劣势地位。

英国的航空学员组织成立于20世纪40年代初,目前英国的航空学员组织已在英国各个学校、社区等部门筹建了一千多个航空学员中队,并且已经招募了五万余名12-20岁的青少年航空学员。与此同时,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土耳其、以色列、印度等国家也纷纷成立了青少年航空教育组织,并已经拥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些国家可为我国青少年航空教育提供良好的经验借鉴。

(二)国内及山东省青少年航空教育现状研究

受空域环境、航空政策、人才配比及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从事青少年航空教育的机构、部门及航空组织数量相对较少,要实现青少年航空教育的突破必须积极借鉴国外青少年航空教育的先进经验,只有@样才能实现青少年航空教育由理论向实践的过渡。

2011年3月,山东航空教育产业协会成立,协会成立后青少年航空教育正式提上日程,并全面启动了青少年航空教育工作。2012年5月,山东航空教育产业协会与中国人民空军联合签署了《青少年航空教育协议书》,此协议意味着中国青少年航空教育正式起航。2013年9月,国际青少年航空教育协会接纳山东航空教育产业协会代表我国加入该组织,并在国内积极开展青少年航空教育相关活动,这意味着中国青少年航空教育与国际青少年航空教育正式接轨。

二、滨州市青少年航空教育背景及发展基础

(一)滨州市青少年航空教育的物质基础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要发展区域,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生物资源及人力资源,且近年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富裕群体逐渐增多,这一经济基础可为昂贵的青少年航空教育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同时,随着滨州市交通的不断便利及高新产业的不断兴起,滨州市航空运输业与经济发展的速度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为滨州市青少年航空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与前提保障。

(二)滨州市青少年航空教育的人才培养链条

滨州市青少年航空教育的教育基础非常稳固,拥有相对完善的航空教育人才培养链条。滨州实验学校等义务教育学校已成为滨州市青少年航空教育的试点学校,并通过典型带动的方式全面带动了滨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航空教育;北镇中学作为空军飞行员兵源坚实的后盾,可为滨州市培养出优秀的空军飞行人才;滨州学院飞行学院可为滨州市航空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高级航空人才,也可为青少年航空教育提供优秀的航空教师队伍,因此,滨州市已经拥有良好的青少年航空教育基础。

(三)滨州市青少年航空教育的市场需求及就业机会

除了具备良好的物质基础及教育基础外,滨州市还拥有众多的航空企业、航空机构及航空用人单位。山东滨奥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属于中外合资企业,其业务量的不断提升需招募大量航空人才,因此该公司可为拥有良好航空教育背景的青少年提供就业机会。同时,该公司与国内外众多航空用人单位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可将部分优秀的青少年航空人才推荐到航空公司或其他航空用人单位,可以有效开拓滨州市的航空人才需求市场,带动滨州市青少年航空教育市场的不断发展。

三、基于国内外航空教育现状的滨州市青少年航空教育发展策略

基于国内外青少年航空教育模式及现状,结合滨州市已经具备的青少年航空教育物质基础、人才培养链条、就业机会、市场需求及配套机制,滨州市在今后的青少年航空教育中可采取以下发展策略。

(一)强化经费支撑力度,完善青少年航空教育机制

充足的教育经费是提升滨州市青少年航空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2]。只有确保青少年航空教育方面经费的稳固增长,完善滨州市在青少年航空教育方面的财政定额拨款制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才能逐步提升滨州市青少年航空教育的整体质量与培养效果。要强化经费支撑,一方面要将青少年航空教育纳入政府行为,通过政府筹集部分教育基金,同时要积极吸纳企业及公司的投资,进一步充实与完善青少年航空教育基金。同时,滨州市要与各民用航空公司、通用航空公司、空军相关部队等单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形成“参观学习-理论教育-飞行体验-模拟飞行”的完整教育机制。

(二)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打造青少年航空教育产业集群

滨州市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企业、个人对青少年航空教育产业进行投资,设立航空教育产业发展基金的同时,还可利用税收优惠及补贴等方式提升航空企业的参与力度,使航空企业与参与航空教育的青少年进行深度融合,相关航空教育单位应对航空企业在理论方面给予技术性支持,以此建立校企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滨州市可根据各个青少年航空教育单位的地理特点及产业优势,打造航空教育产业园或航空教育产业集群,可着力于无人机、直升机、轻型飞机等飞行器的研发生产。滨州市航空教育产业可以发挥区域优势,形成维修改装、航材物流、飞机零部件加工及航空旅游等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化航空教育产业园。

(三)创建特色航空教育产业园,在发挥区域优势基础上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在青少年航空教育环节中,航空教育产业园的功能定位日益强化[3]。因此,滨州市应充分了解国内外其他航空教育产业园的产业定位,并针对自身优势与航空产业基础情况形成具有特色的航空教育产业园,使滨州市的青少年航空教育事业拥有独特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路径。同时,滨州市应充分发挥其拥有的交通区位优势,把握我国青少年航空教育产业发展的机遇,抓住大飞机项目落户山东省的重要契机,努力突破现存的制约因素,推动航空教育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发挥其在航空电子、航空材料、航空物流等相关航空教育产业的优良基础,进而带动滨州市整体航空教育a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四)引进航空教育科研资源,吸纳更多优秀人才融入青少年航空教育

航空教育产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与科研单位进行战略合作与技术融合,另一方面也应通过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更多的互利共赢[4]。这种模式可有效提高滨州市航空教育的创新及研发能力,吸引更多科研资源融入滨州市青少年航空教育。同时,滨州市应抓住“渤海人才一体化”战略的发展契机,加大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力度,促进滨州市航空人才资源的合理运用,为航空教育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在引入航空教育科研资源与人才的同时,滨州市应鼓励滨州学院、大高航空城等航空教育单位扩大对外科研交流的力度,并提高滨州市航空教育人员的薪酬待遇,对重要青少年航空教育成果给予重大奖励,吸引更多航空教育的专业型人才入驻滨州,促进滨州市青少年航空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滨州市青少年航空事业发展。

(五)借鉴国内外航空教育成功经验,全面拓宽航空产业研究领域

目前,美国、英国及众多欧洲国家都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航空教育经验,且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航空教育体系[5]。滨州市在青少年航空教育领域不仅要借鉴国外航空教育的成功经验,也要充分发挥国内青少年航空教育的优势,将国内比较成功的青少年航空教育范例应用到滨州市航空教育中。在前期借鉴的基础上,滨州市还应积极拓宽航空产业研究领域,如依托滨州市现有的小飞机制造产业,适当开拓大飞机制造领域,为青少年航空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立高质量航空教育培训学校,筹建适合滨州市发展实际的综合性航空博物馆;将滨州市航空支出产业做大做强,并以核心支出产业为支撑点,全面辐射至其他航空教育研究领域,通过日积月累推动滨州市航空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在青少年航空教育方面,滨州市已经率先垂范,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面对国内外青少年航空教育现状及自身存在的问题,滨州市必须积极借鉴国内外青少年航空教育的成功经验,并采取得力的措施与发展策略推动滨州市航空教育的发展。同时,滨州市各级政府、企业、学校、个人及社会群体都应积极投身到青少年航空教育中来,全面促进滨州市航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实现山东省及国内青少年航空教育事业的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毕经文.发挥优势打造品牌大力开展青少年航空教育[C]//中国梦・航空梦―青少年航空科普教育――首届中国航空科普教育大会论文集,2014:77-79.

[2]孙俊卿,栗中华,张鹏,陈艳.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国际航空教育认证研究[J].航空维修与工程,2012(6):86-88.

航空发动机论文例10

关键词: 航空活塞式发动机;课程模式;开发方法;差异化

Key words: aero piston engine;curriculum model;development method;differentiation

中D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158-02

0 引言

伴随着国内低空空域的逐步开放,通用航空迎来高速发展,巨大的发展前景背后也存在着机务保障、航空机电设备维修等技术技能人才的缺口。高职院校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大学生是我国航空工业所需高技术人才的后备军,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活塞式航空发动机以其低速飞行下的高效率和经济性,目前在通用航空领域中被广泛使用,更是占据70%以上的无人机动力市场,活塞式航空发动机修理业也是拥有光明前景的高附加值产业。但目前市场上现有教材极少深入到航空类发动机“修理”层面,而适用于高职学生的活塞式航空发动机修理专业方向的培训教材更是空白。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我们开发了《活塞式航空发动机故障检验》课程。

1 课程概况

《活塞式航空发动机故障检验》课程是通用航空无人机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在航空概论、机械制图、航空发动机原理与结构与航空活塞式发动机课程的基础上建设而成,在课程中培养学生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的分解与装配、零部件故障检验、简单故障修理、尺寸、配合测量的综合技能。课程共计4个学习情境与7项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将课程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贯穿全程。

2 课程开发理念

课程的开发遵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大纲AC-147-02标准、部队机务维修及中航工业航空维修等行业相关规范,由工作任务构建课程的整体框架,以“行动导向”的方式完成教学实施,通过各种工作情境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与“严谨、审慎、精细、诚实”的职业素养。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与常规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课程开发时,由实际工作任务向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转化的过程中,对其中的“差异”部分不完全剔除,适当保留当前企业生产运行中某些与航空维修业相关标准、规范相冲突、对立的现状。课程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上述冲突与对立,对这些差异展开讨论与思考。课程情境与工作任务流程不必遵循严格意义上的“理论正确”,但课程中必须设置数个由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去伪存真”的研讨环节,使学生能够主动判断、反思自身工作流程与工艺规范之间的差别及产生差别的原因,按照研讨的结果进行之前工作流程进行自我修正,使其最终符合航空维修业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完成理实结合的学习过程,其学习过程的范式如图1。

3 课程的开发方法

①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分析航空活塞式发动机修理业的主要岗位及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针对航空活塞式发动机制造及大修岗位,其职业能力要求能够对活塞式发动机进行有限权限的修理和彻底翻修。

②课程教学目标:根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由知识培养目标、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与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三部分构成。

③“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设计:航空活塞式发动机的修理工作相对繁杂,综合考虑现有师资及实验实训设备后,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中提取教学中所需进行主要工作,包含活塞式发动机分解与装配、无损检测、人工故障检验三大主要环节。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遵循课程开发理念中所提出的“差异化”开发模式,在教学内容与实验实训项目的安排上适当选取更具“层次性”的案例,以便在分层次的教学内容中设置差异点。以某型航空活塞式发动机中机匣故障、缺陷检查项目工艺规范(表1)为例。

从表1中不难发现,随故障检验零件或区域重要程度的差异,在生产实践中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采取不同的检查手段和修理工艺。因此,在实训课程具体内容的设计上,也应遵循生产实践相关规律,对实训内容进行层次性的划分。在划分教学内容层次的过程中,设置与标准工艺规范对应的差异点。课程中某模块的教学内容设置如表2所示,亦符合整个课程的开发理念。

④教学情境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学情境进行相关的设计,本课程部分教学情境设计内容如表3所示。

⑤课程考核模式设计:课程本身包含实践操作较多,且在行课流程中需穿插多个研讨性学习环节,对学生自学及反思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课程考核时应以过程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其比例定为7:3。

4 课程实施建议

①实验实训设备要求:课程实践环节中需要使用大量HS6型发动机零部件,包括供学生故检使用的故障件、样件及用于尺寸测量使用的原件。如果存在零件损耗过快或储备不足的情况,可视情采用自制钳工件进行替代,并及时补充缺损的零件。

②授课师资要求:活塞式发动机故障检验工作属于高技术要求工种,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及工作经验要求较高,目前在空军发动机修理企业内部需从业8年尚可取得岗位的执业资格。在授课师资选配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教师个人的工程经验或相关行业从业经历。如有必要,可公派在校教师赴企业进行企业锻炼,或外聘企业技术人员来校进行授课。

5 总结

本课程以企业一线实际工作任务为基础进行教学开发,但又不完全照搬标准工作流程展开实践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学生“做中学”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一线岗位工作内容高度统一,并增加了航空企业生产质量管理、6S管理,保密知识、团队合作精神教育等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随着航空业的不断发展,高职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更应摒弃传统教育的不足,增强校企合作,结合双方面的力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更多样的模式对课程进行深度开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作用。

参考文献:

[1]石日昕.《航空发动机修理技术》一体化课程开发与研究[J].价值工程,2012(13):252-253.

航空发动机论文例1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中国民航改革的深入,低成本航空已经在中国的土壤上成长并发展起来。它不仅是航空运输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促进我国航空市场走向多元化、大众化的巨大推动力。本文正是在中国低成本航空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春秋航空实施低成本战略转型为例,以成本领先战略为核心,用案例说明等方法对低成本航空运营模式的创建进行了研究。

一、 低成本航空现状

我国低成本航空市场发展程度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航空公司数量、机队规模、运输人数、航线网络、市场份额等各方面与欧美、亚太地区市场存在较大差距。据民航统计显示,截止2012年底,我国低成本航空公司机队规模75架,执飞航线157条,运输人数1160万人,占我国民航市场份额为3.4%,远低于亚太地区24.5%的市场占有率。

二、低成本航空发展存在的问题

1、配套设施不到位

低成本航空的发展离不开机场、候机楼等相关配套设施设备辅以支持。而如今我国低成本航空公司与传统网络航空公司在同一航站楼内运营,服务流程、收费标准没有区别,低成本航空价格优势和效率优势无法体现,对旅客吸引力不够大。放眼国际,美欧和亚太地区低成本航空的迅速成长,主要得益于完善的机场和低成本候机楼的配套建设。比如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为支持捷蓝发展,2008年专门改装T5航站楼作为低成本候机楼,每年可为2000万乘客提供服务。

2、资源垄断造成成本居高不下

低成本航空的优势体现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无论低成本还是低票价都是低成本运营的结果,它必须通过市场资源的外部分配和航空公司内部管理共同实现。由于我国管理体制等原因,航空资源供给仍具有计划性强、垄断度高的特点,航空油料、机场服务及系统使用等约70%的刚性成本是我国低成本航空公司“无法承受之重”。

3、市场竞争威胁较大

国内航空业垄断竞争格局,使市场资源被集中于少数几家大航空公司手中,低成本航空无论在资金、技术、航线、时刻等资源上都处于弱势,不利于公平竞争。同时,由于国外低成本航空进入到中国,使得生存环境已经很不利的国内低成本航空公司更为艰难。

三、春秋航空公司低成本运营模式

1、春秋航空基本情况介绍

春秋航空公司是我国首批经民航局批准成立的民航航空公司之一,也是我国首家定位于低成本模式的航空公司。春秋航空定位于低成本航空经营模式,目标旅客市场是对价格敏感的自费旅客以及追求高性价比的商务旅客。春秋航空凭借低价优势吸引旅客, 提出“让更多普通大众坐得起飞机,让乘飞机旅游进入千家万户”的口号, 以超低票价让利于消费者。

2、春秋航空低成本运营的成功之处

(1)单一机型,单级舱位

春秋航空统一采用A320飞机,统一配备CFM56-5B发动机,全部单一经济舱布局,保持最大座位数180座(比两舱布局多出15-20%)。单一机型及布局使春秋航空在集中采购或租赁飞机、发动机、航材等方面可获得供应商的较大折扣,从而降低购买成本、减少改装成本。此外,统一飞机构型有利于实现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包修”从而降低大修成本,通过集约航材储备降低航材日常采购、送修和仓储的管理成本;也使飞行人员、机务人员和客舱乘务员培训的复杂程度降低,训练成本下降。更多的座位数还能有效摊薄单位成本。

(2)高客座率和高飞机利用率

春秋航空的高客座率一直远远领先于其他航空公司。开航至今,春秋航空一直保持94%左右的平均客座率,比行业79.6%(2012年)的平均水平高出14个百分点。这在行业内其他航空公司(尤其是传统网络型航空公司)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高客座率正是保证春秋航空在低于平均票价30%―40%的情况下仍能实现盈利的关键因素。此外,高客座率还是春秋航空与机场谈判争取机场使用费减免的重要砝码。春秋航空在与同行城市机场的合作中,给当地机场带来大量旅客客源,促进了干、支线机场吞吐量的迅速增长,因此获得了当地政府或机场给予的起降费减免、航线补贴等支持。

(3)低营销费用和低管理费用

春秋航空的低管理费用得益于扁平化组织架构和低成本企业文化。春秋航空采用扁平化管理架构,减少管理层级,提高运作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在企业内部倡导“低成本”运营理念,增强员工主人翁意思,加强企业核心凝聚力。正是在这样的组织和氛围下,春秋通过最大程度利用第三方服务商在各地机场的资源与服务,通过严格的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和人机比(充分保障一线人员,精简二三线人员)的合理控制,有效降低管理人力成本和日常费用。

(4)严格航油成本控制

春秋航空主要通过降低单位油耗来降低航油成本。春秋航空主要通过单一客舱、机队机龄年轻化、制定节油奖励政策以及飞机减重等措施来实现单位油耗的控制,提升燃油效率。春秋航空的单位吨公里油耗平均控制在0.24公斤,比行业平均水平0.31公斤节约20%。航油成本是运营成本中最大的成本项目,航油成本的控制为春秋航空赢得成本优势有着重要影响。

结论

我国低成本航空的发展犹如一匹被套住缰绳的骏马,极力想要挣脱束缚向前狂奔。国家何时解开缰绳,为低成本航空营造足够宽松和自由的市场环境,将决定着我国低成本航空市场潜力何时才能被释放,低成本“春天”何时才能到来。(作者单位:成都航空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咸蓉.我国发展低成本航空的可行性方案.企业导报,2011.1:9-10.

[2] 谢云双.低成本航空公司成本量化分析.中国民用航空,2004.12,Vol.48:19-20.

[3] 杨姗.发展中国低成本航空公司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考.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Vol.27:23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