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职就业论文

中职就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0 16:26:58

中职就业论文

中职就业论文例1

中职生普遍认为自己没有考上普高,是无能的、是失败的,认为上中职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高职生、大学生。因此,他们往往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潜意识中就有自卑和压抑心理。再加上近几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不断地提高,而有些单位对中职生的认识又不够明确,这使得中职生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情绪,从此他们对前途担忧,对未来丧失信心,缺乏自尊心,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二)自负心理

部分中职毕业生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是做“白领”的,是国家干部。这种心理表现在择业上,则是他们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居高不下,没有将自己位置摆正,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中职生,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于是这部分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就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脚踩几只船”的恶性循环,从而造成就业受挫,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产生心理失衡。

(三)盲目从众心理

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人云亦云”、“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里挤,自己就往哪里挤。”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这些人毫无主见,缺乏开拓精神,没有客观分析自身专业基础、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创造性,盲目跟风,随波逐流,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最终一事无成,空留一声叹息。

(四)矛盾心理

这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会左右为难。例如,他们总是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待遇稳定,风险较小,但又嫌收入不高;而自己创业收入较高,但又觉得太辛苦。于是他们总是举棋不定,总是进行痛苦而矛盾的选择。这种既要顾及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又要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收入、福利条件的矛盾心理,最终往往会使这些中职生失去了太多的时间与机遇。

(五)攀比心理

中职毕业生中有一些人在求职择业中存在攀比心理,认为“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人”,“过去我一切顺利,现在我依然会顺利”的想法。即使有些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的就业单位或觉得平时其他同学什么都不如自己,却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单位,于是心理就不平衡,就彷徨放弃。这种攀比的求职观,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常常会耽误先机,到头来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六)依赖心理

有些中职毕业生由于家庭、社会条件较好,在择业过程中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父母或朋友之上,寄托在拉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自信心,少点依赖,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七)冷漠心理

当一些中职生在择业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会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情绪低落等反应。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心灰意冷,决定听天由命任凭发落。冷漠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是逃避,他们不再想主动争取择业机会,不再去努力,认为去什么单位都无所谓,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八)实惠心理

持有这种心理的中职生往往在招聘会上,说不上三句话就问“能给多少钱,工资多少,奖金多少,能不能分配住房”。他们的眼睛只盯在外资、金融、保险、电信类企业,错过许多很好的机会。他们往往“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边远地区一套房。”孰不知沿海城市的待遇虽高,大城市的发展机会虽多,但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专业都适合在沿海和大城市发展,西部地区、边远地区也是同学们建功立业的地方。鉴于上述种种现象,不良就业心理状态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造成了实质性阻碍,因此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已是迫在眉睫。

二、解决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更新就业观念,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我国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但是,我们仍有许多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却往往跟不上就业制度改革的步伐。他们留恋过去“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害怕人才的竞争;他们片面理解就业,认为就业就是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而对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有国单位,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显然,持这种过时的就业观念,是不可能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人才市场上被择优录用的。因此我们要帮助毕业生调整目标,进一步转变观念,摒弃干部身份的概念,破除人为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求对口先就业,先求生存后发展”的思想,用新观念去指导就业实践。这就要求中职学校首先要强调毕业生要树立大就业观念。所谓大就业观念,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固定的收入,不管在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都是就业。同时中职学校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引导毕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专业、特长、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使毕业生抓住机会,顺利就业。二)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教育

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因此,中职学校首先应从职教的特点出发,应从中职生特点出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其次,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中职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中职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做好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以及求职自荐、面试、考试、洽谈等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准备。促进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中职生进行与择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帮助中职生更客观的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以便更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及科学地进行择业决策,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咨询,以调适其心理状态。

(三)要帮助毕业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自信是对自己一种积极评价,中职毕业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这就要求中职毕业生一定正确认识自我,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不要刻意追求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事情。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该如何弥补;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有何具体要求等等,综合加以考虑,确立就业目标。当然中职毕业生还要培养积极主动的就业意向,经常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信息、前景、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不断修正就业意向,不断寻找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等,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中职毕业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四)要指导中职生正确对待挫折,迎接挑战

有的毕业生择业失败后,就无颜面对他人,不敢与用人单位接触,情绪低落,一蹶不振甚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其实人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挫折的。关键是遇到挫折后要分析失败的原因,战胜或适应挫折。找出问题的根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去战胜它。虽然失败和挫折是伴随人生的事情,但它也是磨练人的最好机会,一帆风顺并不利于锻炼人的意志能力。择业是人生的第一步,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百折不挠,有利于积累社会经验,走向成熟,为今后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之外,作为家庭要关心和引导自己的子女求职择业,注意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与孩子们做到心理沟通,并与学校相互配合。同时,他们的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求职择业环境与氛围。这就要求国家要制订和颁布相应的就业法规,规范和完善就业市场,深化用人制度改革,使毕业生依法求职,守法择业。总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协作,解决好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必将促进中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中职就业论文例2

中职语文课程看似不重要,实际上是为了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塑造优良人格的关键,对学生步入社会后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职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以就业为基本,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更好地发展。如果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既没有与其他专业深系,又与就业相脱节。针对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材过于陈旧

中职语文的教材大多是许多年前出版的,内容也都是偏理论的内容,如诗词、散文等,^于枯燥,缺乏实用性。中职语文教材应当突出中职生教育的特点,在基础知识外,加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提升其沟通能力。中职语文教材应当由中职院校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内容,与时俱进。

2.教学方法单一

中国的传统授课方式是“老师讲,学生记”,对中职语文教学而言,效果甚微。这样的语文课堂过于沉闷,师生之间沟通不畅。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有利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如果产生教师“一言堂”授课的现象,很难对学生的就业有帮助。

3.教学目的出现偏差

中职生一毕业就要进入工作状态,所以中职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应当围绕就业而展开,语文课程也不例外。如果偏离这一目标而只重视书本教材的教授,教学的内容并不适用,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及时改变教学目标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4.学生素质低

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不同于普通学校,中职生原本就是基础差、成绩低、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典型特点是好动、自我、不受拘束。其实他们并不是智力低下,只是之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如果教师能够以就业为前提开展语文教学,那么势必会对他们的学习态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就业的需要

中职学生要想有好的就业前景,就需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而语文课程的学习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中职语文教学的开展必须要以就业为基础,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涵养,符合用人单位的人员需求。倘若能够将就业与语文教学很好地结合,那么学生就能够兼具理论知识和社会能力,在适应工作节奏和工作环境的同时,还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语文课程的实用性才能真正提高。

2.用人单位的需要

当前我国整体就业压力非常大,用人单位更希望自己雇佣的员工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希望他们能够在之后的工作中有进一步发展。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我们就更需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将就业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能力。

3.语文课程的需求

语文课程是人类用来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手段。进行语文教学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恰好符合进行基于就业的中职语文改革。中职语文课程应该以社会需求为中心,努力将语文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就业相结合,实现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三、基于就业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1.更新中职语文教材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教材的质量是语文教学开展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中职语文教材也要符合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中职院校语文课程应当编写以就业为基础的教材,这是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在中职生进入职场之后,无论是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还是综合素质的表现,都与其所受的语文教育有很大联系,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符合职场对于从业人员的需求相符,为中职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的可能。

2.提高语文教师水平

新课改要求,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他们的教学水平与课程质量紧密相连。教师要能够应用自己的能力,引领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程之中,成为课堂的主人。语文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够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灵活地与其他专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3.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看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教师也应当转变观念,把学生的发展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一方面,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此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具有鲜明的个性,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严重,如果不加以引导,则会成为他们日后工作上升的绊脚石。因此,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恰当地利用自己的个性特点,为他们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让他们能够通过自我学习的过程,获得更大的进步。

4.更新教学方式

中职学生一毕业就会步入工作岗位,对于年龄较小的他们来说,势必会产生极大的压力。语文教师应当以本课程为契机,帮助他们今后能够尽快融入工作岗位。调整课程教学方法,不仅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灌输,还要同时注意其他的素质,诸如口头表达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写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等,致力于培养综合性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5.培养协作意识

现代社会需要的不是一个人有很高的能力,而是团队精神。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安排一些集体参与的项目,让学生必须通过沟通交流、集体协作的过程来完成这个活动,理解到团队协作的力量之强大,切身体验集体荣誉感,这对他们在工作后进行同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有着极大的帮助。

基于就业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是在新时期社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提出的,社会的发展需要综合性人才,语文教学就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促进中职学生能力的提高,为他们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职就业论文例3

职业指导是一个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及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体;既是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服务手段,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促进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实行最佳配置,从而达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指导是指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职业活动结构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结合被指导者的个性特点,以科学的创业和就业概念指导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提高自身素质选择职业的过程。

为此,必须改变过去仅将职业指导作为“走进职业前的就业指导”的现象,而切实将职业指导作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不断提升中职生的就业能力,以达到人职匹配,真正培养出社会适用型人才。笔者从组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多年的行之有效的尝试,现形诸于文以与众同行分享。

1.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学校职业指导队伍由专职指导老师、班主任老师、德育课老师、任课老师和学校管理层领导共同组成。专职指导老师挑选具有前瞻性的、有实战经验的、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的教师担当,并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教研组。学校在加大对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同时,更注重对班主任职业指导能力的培养,养成班主任自觉进行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识,使班级管理工作始终围绕着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展开,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努力学好文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增强学生择业、就业与创业的能力。学校将毕业生就业的面试录用率、推荐上岗率、岗位稳定率和用人单位的辞退率等指标,作为考核班主任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德育课教师是学校搞好职业指导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要求在德育课的教育教学中必须加强与劳动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市场经济常识等必修课程的教学。全体任课教师都必须将职业指导切实地贯穿于N常教学中,自觉地在学科教学上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渗透性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行业和岗位的职业规范水准,努力提升职业竞争能力。2009年3月,德育课教师季徐丽在07服装班执教的“职业生涯规划”公开课,得到了南通市德育学会的专家一致好评。学校管理层为全体教师提高职业指导的水平与能力提供帮助,通过组织教师参观用人单位,参与社会调查和招聘、面试、考核,参加社会各行业的活动以及聆听行业专家、标兵讲学讲座等方式,帮助教师接触社会,走进市场、贴近市场、了解岗位,使教师心中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鲜明的职业意识,在不断增知长智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教育领域,提高职业指导水平。

2.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在借鉴现有职业指导教材和总结过去职业指导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整合、编写了《中职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校本教材,并将职业指导课程划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劳动法律法规、职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创业指导及行业职业规范等教学模块,其中班主任承担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规范二模块的教育教学,德育课老师承担职业道德与劳动法律法规二模块的教育教学,职业指导老师承担职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与创业指导三模块的教育教学,专业课老师承担行业职业规范指导的教育教学。此外,学校就业指导处负责对学生就业状况的专题调查,行业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和社会就业动态,指导学生参加用人单位应聘、面试和洽谈,做好学生就业上岗前的培训与指导,及时为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

3.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职业指导教育必须从学生入学开始,系统地、全面地组织开展。按教育部规定,三年制职业中专(高中)必须两年在校完成学业,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两年在校期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职业概念形成期,指从第一学期起,针对学生所关心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及今后就业去向等问题进行专业思想、职业发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一进校就明白所学专业特点,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找准职业的切人点,给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如:使教育学生处理好“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之间的关系,明确将来要在某个职业领域中求得发展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应获得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第二时期为职业意识萌动期,从第二学期开始,在学生对专业与职业发展情况有所认识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巩固、产业变化、行业发展、岗位要求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培养学生敬业和进取精神,使他们按未来职业的目标去塑造自己。第三时期为职业求知启动期。从第三学期开始,指导学生对已有的职业生涯计划进行修正和调整,从而确定更明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具体目标,使学生认识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技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就业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验实习、技能竞赛和工厂化实习训练等活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第四时期为职业选择期。从第四学期始,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择业技巧、就业方法与策略和创业指导的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确立“立志成才,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指导学生确定适宜的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帮助学生增强就业自信心,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顺利就业。

学校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坚持了“四个”结合。

第一,职业指导与学生个人能力提高相结合。举行以“自我介绍”为主题的演讲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模拟面试演习,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心理素质。及时将企业的文化、管理策略以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引入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尽早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我准备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如何努力去做?同时还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特别对个别心理障碍明显的学生进行启发疏导,帮助树立就业的自信心,使全体学生都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获得成功就业。

第二,职业指导与班级管理相结合。2009年四月中旬,在南通市职教学会开展的“创业教育”系列活动中,学校07动漫班展示的“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主题班会,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称赞。各班级根据年级、专业的特点,每学期召开2-3次以“职业、就业与创业指导”为专题的班会,针对班级管理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同时积极尝试运作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努力使班级管理工作与职业指导紧密结合,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第三,职业指导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还未完全消退的情况下,开展校园“三创”(创业、创新、创优)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和职业的创造者,以创业带动就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和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三创”活动观摩、校外创业基地的实践和为民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展示专业特长,参与创业实践,营造学生“想创业”“能创业”的浓厚氛围;通过毕业生创业典型示范和创业成功人士经验介绍,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信心和创业潜能,产生自主创业的欲望,引导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最终实现成功创业。超级秘书网

中职就业论文例4

2、加强学校和企业联系,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模式改革,必须认真加强和企业的联系,真正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围绕企业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企业对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标准,同一个工厂可能对不同的工作岗位也有不同的人才要求标准。因此,学校一定要深入企业,认真研究,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结构。

2.1定期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研究。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训练,了解相关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培养适应社会企业发展所需要人才。作为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设备,每年组织教师到比较先进的地区和企业参加调研。同时也经常聘请相关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指导,对学校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这样就能够让学校和企业保持有机地联系,学校可以通过派遣老师主动地深入企业调研,更好地把握企业生产特点,改革教学模式,确保教学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人才的培养标准和企业用人需求相统一,为学生更好地就业奠定较好的技术和知识基础。

2.2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办学,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院校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注重和企业的合作。通过和企业合作,能够更好的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立足于学校丰富的知识理论资源,借助于企业的技术标准、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机会,在具体实践当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确保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同步,与企业需求相一致。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前期阶段可以在学校学习相关知识和理论,后阶段可以到相关企业去工作实践,这样能够很好的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应用能力,确保人才更具竞争优势。

中职就业论文例5

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中,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的作用。

一、高职校园文化特色

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客观要求。高职校园文化有鲜明的特点。首先,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应该具备大学精神,坚守大学使命;其次,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再次,高职教育致力于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有区域特色。

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特色更为突出

高职校园文化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是综合性文化。在培养高职学生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素质的基础上,在高职校园文化氛围中,着力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实践型人才。

2.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重视实践性教学设施建设,按照要求加强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教学环境布置中有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与职业相关的因素,让高职学生从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理解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动力。以完美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的科学制度来保证浓郁校园文化精神的形成,打造出体现自身形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高职精神,加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培养,注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养成。以市场为导向设置和调整专业,培养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3.承袭传统文化沉淀,创优良品牌

高职院校有自身的历史和特点,有光荣的传统。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着眼于继承光荣的传统,挖掘历史沉积的闪光点,同时,把校园文化建设触角延伸至校外,与企业、社区、部队、媒体联合,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更好地融合企业文化和地方优秀文化,形成独树一帜的高职校园文化。

二、高职就业指导的独特育人功能

强化就业能力指导与培养,引导高职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职场竞争力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为高职学生择业、就业、从业等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其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在就业指导中渗透特色高职校园文化

1.物质文化环境的强烈吸引

人的心理受客观环境制约和影响,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物质符号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以不同方式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状态。在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可以通过建设文化标志系统、提炼校企历史文化资源等活动,树立高职学生的爱岗敬业价值观念。通过对校园环境文化的解读,感受优秀文化的价值,与物质文化和形象符号形成非功利的精神呼应。

2.特色制度促进高职学生职业习惯养成

职业习惯是保证工作任务和质量的必备品质。自觉遵守职业规范和标准,主动养成符合工作要求的职业习惯即是职业道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制度文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安全意识和诚信意识,突显高职院校职业性特征。

3.立德树人的精神文化熏陶

高职学生的精神状态、道德行为和文化品位,是文化渗透的最终落脚点。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承袭传统、积淀精神、价值凝练、风格独具的精神和文化,培育出具有强烈责任感、使命感的人。师生和谐、技能强化、职业道德修炼、多元文化融合贯穿于就业指导过程,从技能、职业道德等确定职业人的行为模式,通过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确定特色管理的行为模式,推进学生行为养成。

四、小结

高职院校应该通过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来实现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将其贯穿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等环节,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一定要将文化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价值追求和道德坚守。

参考文献:

[1]徐畅.基于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4).

中职就业论文例6

    口 语表达能力已成为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存方式、生活质量、事业成功的关键。作为服务、销售和生产行业未来主力军的中职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已成为决定其 就业、生存发展、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条件之一。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语用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积极探索符合中专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口语训方法, 是每一个中职语文教师都应不懈努力探求的目标。

    一、中职学校加强口语教学的意义。

    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人际交往的频繁和扩大,口才已成为了衡量现代基本素质的重要依据之一。中职学校的特点决定了口语能力是其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担负着“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重任的中职语文口语训练,在以下两个方面显现其重要性:

1.全面提高中职学生口语能力是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

    培 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中职学生的将来主要从事社会第一线生产、销售、服务工作的,其口语表达能力尤为重要。近年来,中职学校毕业生 反馈情况显示: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文能力是口语表达能力。如用人单位在面试时,常将一个人说话是否准确、完整、简 洁、有条理作为评判其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

    2.加强口语教学是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 一种就业教育,因此,必须坚持“以就业导向,以能力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突出就业导向和岗位需求。为此,各门课程的教学应 以岗位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怎样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突出岗位应用性?”是提高职教教学效果、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所教班级专业岗位的不同要求,加强岗位应用意识、应用环境的教育,为中职学生提供在工作岗位上应用的与语文课程相关的重要能力一口 语表达能力。

    1.入学前的基础较差。中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低分段录取的,他们基础知识差,阅读量少,词汇积累少。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 甚至是偏远的山村,由于所处环境的限制和教学条件的差异,这些学生平时较少参与到口语训练活动。不善言辞,即使开口说话也往往脸红结巴;部分学生受方言的 影响,一些学生普通话说得不好,直接影响表达效果,就不愿在人前讲话。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职业学生的情感开始具有内隐性,由此形成的消极的自我约束力促使 其产生“惧说”心理。

    2入学后接受有效训练的缺乏。中职学校开设的职业课程学科较多,教学时间偏紧。口语教学并未引起重视,通常没有专 门的口语训练。而正是缺少有效的训练,导致难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大部分中职学生对口语表达能力在未来工作、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 加之缺乏提高的意识和锻炼机会,学生的口语能力就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3.学校环境的影响也限制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部分中职学校不 重视的校园的语言环境建设,没有严格地执行将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的规定。课余时间任由学生用方言交流;部分老师语言表达不符合职业要求,无法起到示范作 用;甚至方言泛滥,成了地方语的聚集校。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口语素质与习惯的形成。

    二、中职学生语文口语能力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口 语表达能力如何,不仅关系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他们未来对工作、对社会的适应状况。然而,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口语能力却普遍比较低:在 朗读时常出现声音细弱、语速不适、停顿不当、连续音变失误、语调生硬等问题;在被提问或上台表述自己的观点时,因紧张常出现:心慌意乱、喉咙发紧、声音发 抖、表情尴尬、出汗脸红、不敢正视听众、搔头摸耳、说错了吐舌头等生理或心理反应。以致于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尴尬的情况:不少语文笔试成绩好的学生在 招生、招工面试时,或面红耳赤、辞不达意,或抓耳挠腮、仪态欠佳,引起用人单位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怀疑。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欠缺,归结以下几方面原因:

    三、中职学校语言口语能力训练探索

    一般来说人的说话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说话方式的选择能力、语言形式的表现能力、体态语言的应用能力。根据中职学生说话能力比较弱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了如下措施,使学生有得说,喜欢说,善于说。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说”的欲望

    “石本无兴,相击而发灵光”,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和最好的老师。兴趣的闸门一旦打开, 学生的心智,敏捷的思维就会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中职学生.在初中时大多学习成绩不太好,因此挫折感相对较强。教师可以讲著名的大演说家、雄辩家如林肯、 丘吉尔、等刚开始演说时也非常紧张和失败的案例,让学生明白了当众讲话时产生畏惧心理是正常的。语言的表达能力主要是后天训练的结果,从而使他们克服了心 理障碍,增强了练好口语的信心和兴趣。其次,在口语训练的过程中要坚持以鼓励为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对学生说话过程中出现的毛病要委婉地指 出。还要充分肯定、及时鼓励说话能力差、平时极少说话的学生。

    2突出技巧、破译说话规律

    提 高训练的质量,在训练中教师还要注意向学生传授一些有关口语表达的知识。逻辑学告诉我们思维应遵循的基本途径。违背了它,说出的话就不合理;文法告诉我们 运用语言的基本规则。违背了它,说出的话则不规范;修辞学告诉我们运用语言的方式。违背了它,说出的话则不生动。学生只有学习了这些知识,才能具备提高说 话能力的基础。突出技巧、破译说话规律—从词汇的组织到声调的运用,从妙用谐音到巧换概念,从语言的通病到大胆的说话都要跟学生作了详尽的介绍。诸如怎样 增强说话的形象性、说服力以及在各种场合下要注意的事项等,这些知识和技巧,显然有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3,创新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技巧

    说话技巧训练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老师必须创新地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1)朗读和复述。

    朗 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口头表述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朗读的基本步骤是:①范读。可听教师范读,也可放录音带。让学生听规范 的优秀朗读,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②模仿。由老师和学生从课内或课外精选一些美文,利用早读或课外活动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时有意识地运用朗读技巧。 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大胆地采用一些创新的活动,并取得较好的绩效。如把广告词引进课堂,很受同学们的喜欢。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记住了一则摩托车的广告,就是 “风驰天下”。至于为什一么对这句话印象深刻,“‘风驰’一词很好地形容了摩托车的速度”、“这句话具有别的品牌无法阻挡的气势”等。再让同学们仿说这句 广告词,看哪个同学在语气,语调,清晰度上表现的最好。

    (2)利用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谈话和讨论能力。

    上好每一次 综合训练、口语交际课,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准备,并激励其在课堂上发言,做好相应的评价。谈话、讨论本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如《论语》就对孔子的教学谈话 作了许多实录。谈话、讨论是在互相切磋中进行的。在互相砒砺中,时时会闪现智慧的火花,这正是训练说话能力的良机。因发现很多同学喜欢卓别林的无声电影。 所以深受启发,就给同学播放一些大众化如周星驰的电影(把音箱关掉)。然后让几个同学根据画面模仿台词。比比谁模仿的到位,全班同学欢声笑语,课堂气氛异 常活跃。

    (3)辩论式练习。

    辩论要求学生能够在无准备的情况下应变自如,临场发挥能力强。不仅要思维清楚而且要求思 维敏捷。练习的形式有时采用自由讨论,有时学习电视上的“辩论会”,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辩论的题目主要是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热门话题。如:口才比 文才重要?美丽是福还是祸?曾有一节课就“美貌在面试中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交锋,这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语用能力,还对中职学生在今后 的就业面试也有些了解。这个辩论一直延续了好几节,同学们都觉得言尤未尽。

中职就业论文例7

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一大隐患就是教学与就业没有有效的结合,教师的教学依然和普通的教学相似,并没有针对中职学生进行特殊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抱着以教会学生知识为目的,并不是把学生看成即将要走入社会的成年人。这样的教学不仅导致学生不能够有着紧迫感,同时教学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样的教学也导致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轨,市场上需要的是技术型人才,而我们的教学并没有给企业培养出他们需要的人才。学生学习了计算机也并没有使计算机成为他们的一技之长。

2.教学违背了实际应用

中职计算机的教学违背了实际应用,学生所学的知识使他们并没有运用到工作中。我们的计算机教学没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工作,依然停滞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从教师这里仅仅是获得了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比较少。但原本就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学习根本提不起劲头,这样就导致学生既没有学好理论知识,并且实际运用能力也比较低。

3.教师的职业素养不够高

由于中职学校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难免会存在弊端。教师的教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现阶段,中职学校的教师并没有将学生的专业与计算机教学有效的结合,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充分学到该学的知识。

二、提出中职就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完善中职计算机教学

1.以就业为目的的教学

改变中职计算机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就业为目标的教学。中职学生的学习原本就是以就业为目标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要跟上这一步伐,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比如说,办公软件这一系列知识要让学生在学校阶段就熟练掌握,教师可以多将实际事例让学生进行练习。

2.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年龄问题,他们并没有形成即将走向社会的概念,他们依然过着普通学生的生活。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计算机,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逐渐地认识到自己未来的职业,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渐地改变学习心态,形成以就业为目的的学习。同时,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都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3.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中职就业论文例8

一、中职语文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

1.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决定的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有效的中职语文教学,始于明确其目的和任务。中职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及中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中职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以就业为导向并不意味着抛开语文本身的教学内容和规律,越俎代庖地给学生传授专业课,而是要了解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寻找语文和学生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寻找语文和学生职业发展的契合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上更要突出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语文教学对专业技术学习的辅助,使语文课成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基础”,为学生“上岗有优势、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学习有基础”服务。

2.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决定的

用人单位对一线从业者的要求应该是确定中职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依据。关于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学习能力有什么要求的问题,经调查研究表明:用人单位不单单重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同时还重视从业人员的综合发展能力,因而培养综合能力中的理解力、观察力、注意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正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3.中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决定的

中职学生相对重视专业课,语文基础普遍较差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偏低,语文学习兴趣普遍不足。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集操作性、实践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工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中职技术人才今后的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二、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让学生学有所用

中职学校语文课应结合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来筛选、组织、实施教学内容。与高考相比,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书面理解和表达要求较低,而在口头表达方面则有相应的要求,中职语文课应该相应降低读写难度,突出实用性,向综合职业能力渗透,让学生学有所用。举例而言,教学撰写求职信或应聘书时,可以结合就业面试训练,利用学生的优势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来带动弱势的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

2.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往往决定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做学习的主人。仍以劝说口语教学为例,可以是老师给定训练题目后,调动学生自己寻找、摸索劝说方法,互换角色进行练习,自己体验并归纳劝说方法和技巧。甚至可以在确定了劝说这一学习内容之后,让学生课前搜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劝说题材或自己学习、生活中碰到的最想解决的劝说问题设计成训练题目,课堂上学生互相出题,模拟训练。这样,所学内容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期待解决的,学生既是问题的回答者,也是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地位及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主动。再者,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问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而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积极态度。

3.注重教师的言传与身教

在组织和引导的方式上,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言传”的话,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则应该同时注重“身教”。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强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更应该是知识和方法的运用者、示范者,教师应该主动进入教学情境中,用参与活动的方式给学生作出示范。比如在面试口语训练中,教师可以模拟考官角色来考学生,更应该模拟应聘者角色给学生作出示范。教师的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用自己的示范来启发引导学生,纠正学生运用知识和方法中的失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用语文能力。

中职就业论文例9

职业中学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中级、初级技术人才,职业中学的学生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并不重视,这是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工具性学科,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职中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载体性、实践性及创造认识不到位,农村职业中学的学生因为家庭或地域区位原因,对语文这门学科学习认识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这就对农村职业中学语文学科教师的教学策略的调整提出了要求。

一、教学内容应与培养目标相契合

职业中学的教学计划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设置课程的,课程内容又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因此,我们在制定语文教学计划时,应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以培养学生语文实用能力为主线,将各项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中,并应做到选择配置、有效组合、合理排序。

农村职业高中主要基于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实用人才这一目标,农村职业高中学生肩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要求他们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与应变能力。语文学科则适应了学生这样的能力需求,农村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确定各个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训练题材。职业中学学生专业不同,培养目标各异,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中,应具有明确的选择性与倾斜度。与专业无关的或联系不紧密的,就要适当删减,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又要适当的拓宽。

比如,针对机械或机电等工科专业的学生,语文教学应多讲说明类,叙述类的内容。文学作品可以适当的减少。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公关文体,实用问题写作,档案管理,文书基础等知识。企业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市场调查报告,经济合同等应用文体知识的讲述。

二、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应做适应学生就业需要的调整

农村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必须紧密联系我们的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适应学生的就业需要。农村职业高中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我们的职中语文教育为学生的就业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或在学生就业中能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农村职中语文教育必须根据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要妥善解决好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关系。面向就业的职中语文教育要尊重学生专业及个体差异,教师要明确职高语文教育与普高语文教育的区别。

面向学生就业的职高语文教育意味着教师必须摆脱传统的束缚,教学设计上要尽量把语文教育与职高学生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学有所用的课程”。特别要加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但不应该按照普高语文教学模式来进行。将普高与职高语文教育等同,也是我们职高语文教师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本中范文的学习,进行听、说、读、写等相关知识的传授,并将相关知识融入到能力训练中去。例如,在讲授评论性范文时,我们可充分利用当代企业技术革新,新农村建设等话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查找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讨论的方式去深化我们的教学。这样也就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完成了收集资料、分析研究、组织材料和相互交流等方面的训练,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农村职高语文教学应凸显职业化倾向

针对职高学生直接面临就业的情况,农村职高生源以农村学生为主,他们的就业愿望是相当强烈的,因此把职高的语文教育体现职业化特点,学生更容易接受。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应倾向于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思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和教育。职业意识和思想是就业者或即将面临就业选择者的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它包括对自身现状的认识和对职业的期望。但在职高学习阶段,仅靠职业教育课来完成职业意识和思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在两三年内完成对学生成为一个合格职业人的培养和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在这里就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和教育。

职业化教育教学倾向是建立在语文的人文性、知识性、基础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之上的。语文学科的应用性、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读、写、说三个方面。这样我们就结合职高学生就业的需要,在读、写、说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多方搜集与学生专业相关资料,编写补充材料,让学生多读;讲课后推荐书目或篇目,让学生在课外选择阅读,然后在课堂上开阅读讨论会,互相激发、互相学习,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与人沟通的语言艺术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农村职业中学的语文学科教学必须承担为农村职高学生专业、职业发展服务的任务,把职高语文教学放回到实践中,为新农村建设服务。面向就业的职高语文教学的课程评价也理所当然地应该以农村职高学生的职业趋向为基准,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价标准。农村职高语文教师应及时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与策略,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文化知识和素养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教学符合职高“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总的说来,职高语文教育要体现职业性,要与普高语文教育相区别,农村职高语文教育更应为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服务,教师要熟悉学生就业的职业特点,把语文教育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去,促进农村职高语文学科动态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桂萍.论课堂创新教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

中职就业论文例1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医疗行业的不断改革,医学专业学生面对新时期、新形势的社会就业状况,在就业问题上,将面临着巨大的挑

>> 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性 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石油行业划转高校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医学生职业指导 论职业指导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 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探析 浅议如何发挥职业指导在中职学校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 试论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试论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研究 加强职业指导,推动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就业 职业指导对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作用研究 试论综合性大学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大学生职业指导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大学生职业指导 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试论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1.

[2]戴安・萨克尼克,威廉・班达特,等.职业指导[M].第7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4]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12.

中职就业论文例11

[作者简介]赵红深(1958-),男,湖南衡山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医药系党总支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湖南衡阳421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学会2010-2011年全国科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院系特色文化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732222)和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课题“职业院校院系文化的拓展与实践”(项目编号:XJK011CZJ0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73-02

大学文化特色因校而异,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时期的学校有其不同的文化状态。古今中外,大学文化最厚重的底色是“理论”,教师们最引以为豪的是脑子里的“理论水平”,高校职员让别人最欣赏、最羡慕、最崇拜的是学识渊摶,让别人最厌烦、最不合群的也是这种文质彬彬。可以说,大学的“理论文化”天性已根深蒂固,已深深渗透到高校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的血脉骨髓。但是,培养高、精、深的学术大师之精英教育年代已经过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慢慢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一、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

大学既是继承和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创造和更新知识的阵地。大学的主要功能,一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二是传播科学、传播真理,创新知识、创新科技等学术研究;三是服务社会。创新知识是基础,人才培养是核心,服务社会是目的。不同类型、不同体制的大学在职能方面的要求尽管有所不同,但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提供社会服务却是所有大学共同的责任。

创办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建立理论中心,开展理论研究,继承和传播、创造和更新知识。西蒙·施瓦滋曼认为“大学是追求知识的学者的团体”,纽曼坚持“大学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弗莱克斯纳强调“大学本质上是做学问的场所”,伯顿则说“大学是学者进行教学、科研和从事社会服务的场所”。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对大学的本质虽然表述不尽相同,但核心内容却是一致的,这就是大学的主要功能是做学问、传授知识和服务社会。因此,大学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理论组织,大学教育的本质也是传播文化理论知识的社会活动。

二、职业技能:发展高职教育的理性抉择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而不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劳动者掌握技能和本领,能够成为有用之才。职业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登“大雅之堂”,在人们的心目中,职业学校更多地属于“职业”,较少地属于“高校”。即使是在发达的美国也是到上世纪70年代才把职业学校归入到大学队伍,才被看成是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也才二十几年。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它与研究型大学、学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均有所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一切都是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定。高职教育文化虽然具有高等教育理论文化的内涵和共性,但必须强调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定位是地方性、行业性很强的“职业型”。因此,把大学的理论文化向技能文化转换,是发展高职教育的理性抉择。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服务”就是要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即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就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方向”是产学结合,没有要求“研”,不需要理论研究、科技研究与学术创新、科技创新。虽然不排除“研”,但这个“研”,是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习能力、社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要求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要求把工学结合作为改革的切入点,由此带动专业、课程和教学等改革。重点是改革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尤其是要在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有所突破。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改革与建设要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专业设置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工学结合内涵,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课程建设与改革同样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开发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要求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课程改革要求需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标准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建设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求“教、学、做”合一;教材建设要求开发特色校本教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实训教材。

教师队伍建设要实行专兼结合。专任教师要增加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比例,新来教师要安排他们到企业顶岗实践来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要扩大兼职教师比例,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课,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提高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和“双师型”教师比例。

三、能工巧匠:对接经济社会的当务之急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要求职业院校归队,坚守自己的层次和类型,不要盲目地跟在普通高校后面照抄照搬。他在2010年9月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说,高职院校宣扬的杰出校友应该是劳动模范、岗位技术能手与企业家,而不是宣传学校培养出了多少官员、科学家和学术大师。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迫切需要提高国民素质,迫切需要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迫切需要能工巧匠。但如何培养能工巧匠,如何打造技能文化,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培养技能人才,学校解放思想是关键。社会需要我们解放思想,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解放思想。举例来说,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独有的一所普通高专转办高职的实力高校,该校的理论超前、知识密集,但它却成了学院技能文化建设的阻碍和羁绊。所以,当前该校应该将原本的羁绊“转换”为学院各专业群蓬勃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智力支撑。重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四、以药学技能为例,探讨理论向技能的转化

打造药学技能文化,培养药业能工巧匠,需要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发挥课改教改作用。制订“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融教、学、做、走为一体”的课程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建立纵横式结构体系、单元教学计划和模块教学方法,形成菜单式课程配方、拼盘式个性发展的教学设计模式,形成“专业有能力,就业有优势,发展有潜力”。

二是要强化工学结合作用。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把“讲堂”变成“学堂”、“课堂”变成“店堂”,校门连着厂门、教室连着科室,实现系企合一、系科合一、系店合一,真实现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在办好“民生堂班”“江南班”的同时,进一步开辟深圳宏康等订单培养、特色培养,巩固在上海、深圳、长沙等地的58家医药企业、医疗卫生单位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连桥中药集市见习考察、南岳深山采药实践、暑期药品超市团体打工锻炼等职业实践。

三是要进一步挖掘环境育人的作用。加快南冲塘南侧百药园和药苗中心的建设,全天开放中药标本室、模拟药房。通过这些可视载体展现职业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透视技能培养特色。引入药企文化,让学生在校园里体味到职业的氛围,感受到企业的气息。

四是要扩大企业对接作用。借鉴企业形象战略,有效融入企业先进理念和优秀制度。定期进行创业、药事管理、企业精神讲座与企业家论坛,定期与药企、药剂科联合举办系企、系科文化沙龙。学生每年暑期到药企进行社会调查、见习实践、打工锻炼,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具有较快的职业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学校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深度融合和“无缝”对接。

五是要把握宣传舆论作用。全方位融入药企文化、药市文化、药史文化和药技文化,把握宣传舆论阵地,加强特色文化导向。

六是要重视专业社团作用。“医药营销口才与策划协会”“中草药形态与功能鉴定协会”等专业社团除开展常规活动外,可在周末和节假日里组织留校学生到市区医药连锁店当导购,开展“营销策略”论坛活动。

七是要营造专业氛围。每年举办一次“药师技能节”和“药代会”,广泛开展校园药草文化、餐厅药膳文化、宿舍药疗文化、教室药歌文化、工场药技文化等活动,拓展药学技能文化内涵。

理论文化向技能文化的转换,是高等职业教育逻辑发展的自然,更是一种合规律、合目的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我们需要抛开一切不合经济社会的文化负累,拿出任重而道远的必胜精神,去实现理论文化向技能文化的转换。我们应该坚信,有政策的引领,有企业、行业和社会的支持与合作,有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技能文化的打造就一定能够升华和跨越,就一定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马美,刘宏磊.我国职业教育文化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职教通讯,2010(7).

[2]邓任涛.德美并举,学技兼具,创建有中职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J].中等职业教育,2010(4).

[3]杨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理论修养及职业素质的提高[J].市场周刊,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