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6:11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例1

香港导演吴宇森执导的电影《赤壁》以其强大的演员阵容、壮阔的战争场景和恢宏的影片气势再现了东汉末年曹操和孙、刘联盟赤壁廖兵的历史事件。“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尽管并不在影视发展史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取材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影视创作仍然数不胜数,其中,还有许多杰出的创造”。可以说电影《赤壁》就是如此,作为一部华语国际大片,它不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而且影片在铁马金戈、刀光剑影的宏大叙事中以现代影视手段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影片在叙述历史故事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有着娱乐的功能,它也能够起到传承文化、教育大众的作用。《赤壁》的编导组将中国传统文化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给世人,使观众在领略电影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为其间所蕴含的诸多传统文化元素所熏陶。譬如影片《赤壁》中设置了周瑜和诸葛亮、关羽、张飞、鲁肃等人投壶的一个场景。投壶是我国古代一种达官显贵、文人雅士聚会游宴时采用的一种游戏娱乐方式,它的产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先秦,秦汉时期更是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士人中风靡一时。电影《赤壁》中在曹、吴两军剑拔弩张、大战将至之际,展现周瑜和诸葛亮却能够平心静气地进行投壶游戏,影片中周瑜说敌人越是张狂,就更需要专注,心静就可排除杂念,将箭投入壶中。并通过张飞的鲁莽言行作为反衬,来表明一个道理,越是在危急的关头越是要保持头脑冷静,惟其如此才能有补于事。影片中此一幕,既再现了投壶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又使人在观影后产生深沉的哲理思考。

    跋鞠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游戏,同时,由于这一活动可以增强体质,所以古代兵家又把它引入军事训练中,如影片《赤壁》中就有曹操将跳鞠运用到士卒的日常训练里,厉兵袜马,准备攻打东吴的场景。两汉以降,跋鞠依然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和下层人民所喜爱,比如众所周知的《水浒传》中宋徽宗就颇为喜爱鼠鞠,而高休也藉此技艺侧身贵胃。现代足球追根溯源,其源头就是中国古代的墩鞠,这一点已经得到世界足球联合会的确认。中华文化水阔源长、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吴宇森在电影《赤壁》中将墩鞠这一古老的活动搬上银幕,鲜活生动、淋漓尽致地将之展现出来,使后人得以穿越历史的时空,领略这一尘封已久的运动的风貌,感受丰饶厚重的华夏文明。

    剑舞也是为世人所熟悉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古人把习剑与舞蹈两种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充满杀伐之气的铿锵之技转为摧刚为柔的婀娜乐舞,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司马迁《史记》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现代出土的汉墓中,在许多汉画像砖上都雕刻有剑舞的图案,显示这一舞蹈技艺在当时已经十分兴盛。汉以后剑舞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扬。例如耳熟能详的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中描述剑舞的诗句:“耀如界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骆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舞剑者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说明剑舞这种文化娱乐形式在唐代日臻完善。在影片《赤壁》中,梁朝伟扮演的周瑜身形矫健、姿态优雅,时而矫如游龙、气贯长虹,时而飘若浮云、灵巧轻盈,舞姿既英武豪健,又柔婉缠绵,刚柔相济,将剑舞这一技法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舞蹈是流动的雕塑,影片中周瑜的剑舞造型就如同一个个优美的雕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美感,使观众在获得审美偷悦的同时,不知不觉受到剑舞这一桂统文化的浸润与濡染。

中国的汉字不仅能够表情达意,具有实用功能,而且怡情悦性,具有审美功能,形成一种独特的书注艺术,成为妮紫嫣红的华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献奇葩。在电影《赤壁》中导演也巧妙地将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置入其间,影片以张飞习书和小乔练字将之呈现出来。张飞不仅是一员晓勇善战的猛将,而且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张飞擅长书法,这在历代典籍中多有记载,其八分书,字体端庄刚直、遒劲有力,他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电影《赤壁》中借张飞习书一幕展现出我国书法艺术的魅力,而影片中也多次出现小乔伏案挥毫的镜头,还有影片中周瑜以隶书体写下“平安”2字的特写镜头,一点一划间都向观众传达出这一传统文化的迷人神韵,在潜移默化中入人深切。电影《赤壁》中不仅展现书法艺术,也包蕴绘画艺术。绘画是华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千百年而光华夺目,芳馨远播,《赤壁》电影中反复出现小乔风情万种的人物肖像画,在传情达意,演绎故事的同时也触发观众对这一不朽的中华文化艺术的无限遐思和神往。

    电影《赤壁》中也蕴含中国的茶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茶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饮茶不仅可以使人延年益寿,而且它是文化的一种表征,由饮茶而衍生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人们通过煮茶、品茶或酬宾交友、谈玄论道,或颐心养性、陶冶情操,历代文人墨客都笃爱茶艺,茶艺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影片中小乔只身独赴曹营游说曹操,席间她谈茶论艺,论茶、茶具、水质、水温等对于煮茶的重要性,并言茶的色、味、韵等茶道,以精辟的言语阐述茶艺茶道。在屋外“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中,却于室内营造出一种“小楼明月调筝”般幽静雅致的环境,侃侃而谈,展开了一番关于茶艺的解说,虽然影片中安排这一出戏是要表现小乔为了拖延时间,有利于孙、刘联军的进攻,以论茶艺而与曹操周旋,但观众从小乔之口中也获得了一些茶艺的基本知识,影片通过林志玲扮演的小乔的言谈,用电影艺术的形式重新诊释了茶艺这一传统文化,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华夏茶文化裨益良多。

    在中国的艺术宝库中,音乐艺术极为辉煌灿烂,也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乐器,历朝历代都涌现出许多演奏琴的名家圣手,魏晋时期稽康临刑前弹奏的一曲《广陵散》成为音乐殿堂的千古绝响,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城楼气定神闲地弹奏古琴而吓退司马鼓大军的“空城计”一幕,更是为人津津乐道。电影《赤壁》中多次出现周瑜演奏古琴以及他与诸葛亮谈论琴艺的场景,周瑜弹琴的节奏时而急管繁弦,紧促迫切,如万马奔腾:时而又舒缓婉转,轻柔澄澈,似小溪流水。影片中借助弹琴节奏的缓急来表露战场态势波诡云的变化以及人物跌宕起伏的心情。与此同时,也向观众展现了这一传统乐器追魂摄魄,动人心神的优美旋律,使观众浮想联翩,沉醉其中,获得艺术的享受。周瑜练兵时校场外牧童悠扬的笛声,不仅深深打动了在场操练的每一个士卒,也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导演将紧张的军事训练赋予一种诗意的安排,使得电影故事情节开阖自如,张弛有度。在电影《赤壁》中音乐不仅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揭示起着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使人对编导的运思巧妙扼腕服膺,而且影片也营造出良好的视听效果,使广大的观众为之击节赞叹,同时激发起对中国古典音乐浓厚的兴趣,在现代音乐风靡一时,人们翁然风从的情况下,这无疑对于我国古典音乐文化的继承弘扬颇有好处。

   电影《赤壁》不仅展现了诸多的传统文化样式,它也将深邃的人生哲理蕴育其中,影片对于真和善给予热情的讴歌与赞美,对于丑和恶给予无情的鞭挞与唾弃。影片高扬着正义的旗帜,在孙、刘联军大败曹军,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意蕴上进一步延伸,生发出深沉的哲理思考。尽管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人们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但胜利的获得历经坎坷艰辛,来之不易,正如在影片中周瑜望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场,心情沉重地说“大家都输了”,虽然寥寥数语,音调低沉,却言简意赅,振聋发绩。因为残酷的战争无情地剥夺了无数鲜活的生命,千百万人遭受兵资之苦,即便是对于交战取胜的一方,也无法体会到获胜后的那种轻松喜悦,只是心头升起莫名的怅惘与凄凉。影片结尾以小乔不希望萌萌成为战马,表达了广大人民摒弃杀戮,呼唤和平,企慕安宁的强烈愿望。儒家宣扬“和为贵”,反对杀戮、反对残暴、反对战争,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影片《赤壁》隐寓拒绝战争,渴望和平的深刻思想内涵,也传达出这一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理念,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例2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文化建设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文化建设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同样也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

具体而言,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又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解读。

一、弘扬传统的“天人合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第一个层面,是弘扬传统的“天人合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天人合一”不仅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精神,而且也是整个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学说。”[1]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精神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后者强调天人分立,这正如张贷年、程宜山二位先生所言:“中西文化基本差异的表现之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2]

“天人合一”的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因此,又由“天人合一”的传统音乐文化精神,派生出“中正平和”、“含蓄婉曲”、“亲切真挚”等等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并派生出“形神兼备”、“刚柔相济”、“气韵生动”、“情理结合”、“情景交融”等诸多的传统音乐文化特质。

总而言之,“天人合一”的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强调的是“和谐”二字。显而易见,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首先就要弘扬这种“天人合一”的音乐文化精神,为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提供正能量与软实力,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雄厚的文化支撑与智力之源。

二、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第二个层面,是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

“寓教于乐”,指的是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这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乐感文化”,即娱乐论。在汉字中,“音乐”的“乐”与“娱乐”的“乐”是同一个字,二者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音乐即娱乐,娱乐即音乐。

在整个音乐文化建设中,音乐艺术虽然具有普及音乐基本知识、提高人的音乐修养、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完美人格等多种文化作用,但是这些文化作用又都要通过娱乐才能得以发挥。可见,“寓教于乐”的重要性之所在。

娱乐又与游戏紧密相连,早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他所著的《美育书简》一书中就指出: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必须通过“游戏冲动”才能有机统一在一起。人在现实中既受自然力量与物质需要的强迫,又受理性法则的约束与强迫,是不自由的。人只有在娱乐游戏时,才能摆脱自然的强迫与理性的强迫,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所以,人的这种乐游戏的本能,便成为艺术(包括音乐艺术)创作的动机,在这种自由活动中,才的过剩精力才得到了发泄,并从中获得美的愉悦。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又发展了席勒的这一学说,他明确指出:人的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实质上都是一种游戏,美感则是从“游戏”中获得发泄过剩精力的愉悦。他们创造的这一学说被后来的艺术史家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中国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则与“席勒-斯宾塞理论”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国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精神,是以娱乐为路径与手段,而以教育为宗旨与目的;“席勒-斯宾塞理论”则以娱乐游戏为本质与目的。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就必须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文化(下转87页)(上接61页)精神,要在农村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的全程中,贯彻“寓教于乐”的精神,让所有的音乐艺术活动的主体,都能自娱自乐、娱人乐人、快乐分享、快乐尽享。让音乐真正成为“娱乐制造”和“制造娱乐”的利器,使其在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中,发挥它独有的重要作用。

三、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第三个层面,是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

所谓“主客统一”,指的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亦即音乐艺术活动的主体(创作主体、表演主体、欣赏主体)与音乐艺术客体(音乐作品)的统一。这种“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决定了人品与艺品、人格与艺格的密切关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乐如其人”、“要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从艺”、“德艺双馨”、“德高艺劭”等等,都是“主客统一”音乐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与西方传统音乐文化精神中的“主客分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翻开中国音乐史,记载德艺双馨的音乐人的动人故事比比皆是,它们都是“主客统一”音乐文化精神的光辉篇章。例如战国时期古琴演奏家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命若江河!“后来钟子期死,伯牙为了谢知音,摔碎古琴,从此不再弹琴,这是音乐人与音乐作品完善统一的范例。又如唐代宫廷乐师雷海青,在安史之乱时被安禄山掠,命期奏乐,雷将乐器琵琶掷地痛哭,以示抗拒,命其奏乐,雷将乐器琵琶掷地痛哭,以示抗拒,被安支解示众,宁死不屈。这也是“主客统一”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光辉典范。

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也必须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的音乐文化精神,使人民群众做到音乐美与自身的心灵美、行为美的有机统一,从而大大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

综上所述,可见黑龙江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要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精神,就要从弘扬传统的“天人合一”音乐文化精神、弘扬传统的“寓教于乐”音乐文化精神、弘扬传统的“主客统一”音乐文化精神三大层面入手,并力求取得实效。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例3

大学生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点人群。高校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学体系。

1.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必须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只有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这面旗帜,才能牢牢占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阵地,才能把握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生命线,才能使中华民族在激烈竞争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新时期开展培育和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1.1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既非复古亦非排外,而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

当前,全球化使国际交流空前频繁并且日益紧密,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影响趁机涌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因此,高校必须坚守先进文化阵地,发挥高校教育优势,用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正确的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牢固构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支柱。

1.2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塑造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是促使大学生树立科学信念,实现崇高理想的首要环节。

大学生肩负着巨大的历史重任,他们必须具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有的思想素质。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教育过程中,贯穿于人的生命始终,是高校教育应该担负的重要职责。

1.3大学生成才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对个人成长而言,大学时期可谓成才的关键期。因此,在高校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们广泛地学习文化历史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刻苦学习、奋发读书的精神动力,磨炼思想意志,树立艰苦创业的信念,从而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身的科学成才。

2.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民族精神跨越古今,深深凝聚和积淀在中华大地的各种文化蕴储之中,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应该突出高校的教育功能,立足地方教育资源,结合国家、省市的发展实际,采取多种方式构筑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平台。

2.1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突出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中心环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将民族精神教育有机渗透到各科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承担着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要责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形象、生动、活泼地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结合实际宣传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的贡献通过有关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阅读材料,从感性认识到上升理性认识,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2.2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载体,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大量的民族文化经典是它的载体,代代相传的美德是它的精华。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离不开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良道德传统。然而,在校大学生尤其是非文科类大学生用来阅读文史哲书籍的时间很少,对传统文化经典掌握不足,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很少,因此,对大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刻不容缓。高等学校应当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向全体学生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各种论坛、讲座,帮助学生系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

2.3以“区域文化”为纽带,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区域文化是构建和充实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其基本精神体现着民族精神的根本内涵。比如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有: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吴越文化的基本精神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等。荆楚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具有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等。高校要利用好区域文化这一纽带,培养青年学生广阔的全球化视野和深远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兼容并包的气度和积极开拓的精神。

2.4创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

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和有力载体。要创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要结合学生成长规律,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以民族精神教育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广播、校报、板报、休读点等校园文化设施,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主旋律,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各项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5开辟网上民族精神教育新阵地,奏响网络爱国主旋律。

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仍然是一种没有被充分利用的新阵地。因此,高校应重视校园网的建设,抢占网络思想舆论阵地,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达到掌握网上教育主动权,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宣传舆论氛围的目的。可以利用校园网建设红色主题网站,开辟各种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专栏,运用文字、图片、动画、漫画、影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手段,把倡导民族精神与满足学生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重要的是以“区域文化”为桥梁,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为手段,充分挖掘学校教育的丰厚资源,整合多方面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例4

交流会的宗旨是:更好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两广弘扬传统文化的机构、企业、学堂、学校、社区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交流经验,弥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造福广大人民群众,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领导、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领导应邀出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广东省孝道文化促进会、湖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筹)、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广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促进会等11个省(区)、88个机构的21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盛会,99名义工(志愿者)为交流会辛勤地默默付出。

两天的会议由开幕式、领导报告、嘉宾分享、经验介绍、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发言、问题解答、会议总结和闭幕式等环节组成。其间穿插了舞蹈《礼仪之邦》;播放《你的祖先叫炎黄》等感恩励志视频微电影;古琴・情景剧《回归华夏雅生活》、情景剧《游子吟》;太极拳、书法表演等。

广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北海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沈立同志致欢迎词。沈会长对代表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会议的背景、目的、意义和宗旨作了介绍。

广东省清远市孝德文化促进会会长卞理同志在会上致词。卞会长指出,两广很亲,缘分很深,山水相连,两广本来就是一家人。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无论遇到什么磨难,想起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对我们的考验,只要团结协作,坚持下去,就能攻坚克难,达成目标。

会上共有22名代表在会上作专题发言。其中,广东省人民政府退休老领导、清远市孝德文化促进会顾问赵汉超老师的发言,受到代表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赵老以《反思与借鉴 前瞻与共勉》为题,作了热情洋溢、充满激情的发言。赵老提出,大时代需要大智慧、大格局。交流会正当其时,圆梦正当其势。要低调做人,谨慎弘法,本色做人,角色做事。赵老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考虑处理好以下十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定位问题;二是关于成立机构的问题;三是关于建设团队的问题;四是关于财富的问题;五是关于自利利他的学习的问题;六是关于如何组织活动的问题;七是关于如何管理的问题;八是关于如何讲课的问题;九是关于安老逸力的实业问题;十是关于与宗教的关系的问题。十个方面的问题非常全面。

云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筹)会长、正本系统经典教育创始人、企业导师黄柏力老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代代相传的统一不变的文明教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千万年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吸收了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所形成的长善救失、层次分明、究竟圆满的教育体系。黄柏力老师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愿者和推广者,要成为有钱、有名、有地位、有尊严的人,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同道参与进来。要有经营的头脑、企业家的格局,把握趋势,才能赢得未来。黄柏力老师认为,第六次经济浪潮的重要发展项目主要集中在七个板块:第一文化产业;第二健康产业;第三养生产业;第四环保产业;第五新能源产业;第六教育产业;第七旅游产业等。黄柏力老师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和强烈共鸣。

交流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对“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大家一致认为,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会一定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举办,一定要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

大家从思想上认识到:我们现在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而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脊梁,让更多的国人受益,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如何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说到做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独树一尊,不搞宗教迷信,坚持正确的方向。让古老的智慧插上科技的翅膀,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传统的思想,秀出现代的风范。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必须要有幸福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幸福文化,也是增强我们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武器。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精神文明必须始终贯穿着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心……因为我们深知:只有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无比强大,才不会被外人所侵略、所欺负,人们才能过上幸福安乐的生活。感恩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作为我们坚强的后盾,为我们保驾护航!感恩引领我们一路前行!

交流会主题明确,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求真务实,精彩纷呈,覆盖面广,信息量大,针对性、可行性强,整个会场充满正能量,凝聚真善美,代表们感受很深,感触很大,收获很多,受益匪浅。更加坚定大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增强了自信心。交流会首开两广传统文化交流与合作先河,彰显两广及与会省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航者的雍容气度,远大格局,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坚定信念,崇高理想和宏伟蓝图,是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件大事,是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新时期的重要标志,更是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首届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会的顺利召开,为两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推动两广乃至全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例5

2.正确面对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进了西方各种思想和理论,一部分知识分子将中国落后全部归咎于千年封建专治统治下的传统民族文化,产生了对国民性的质疑和悲观情绪,他们主张否定传统、全盘西化,而一部分人则对国学誓死捍卫,排斥西学对中国的进步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如何将现代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精髓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有机结合,如何对中西先进思想文化进行正确地剖析和借鉴,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便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

3.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在中国革命、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困难而复杂的局面:一方面斗争环境极其艰难和恶劣,如何做到在艰苦的岁月中革命红旗不倒,不断开创中国革命和建设新局面,这都促使中国共产党自觉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民族精神中的积极因素广泛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去鼓舞革命者的精神和斗志,为革命和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支持;另一方面中国又面临着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实际情况,在探索中难免经历一些挫折,中国共产党最终意识到在实践中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的理论教条和别人的现成经验,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中华传统民族精神融合起来,统一广大民众思想认识,弘扬和培育具有优秀民族传统和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民族精神,才能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前进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领导者,其精神世界的演变是与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息息相关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进程是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作为大背景、以领导革命和建设实践为主线的。它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文化到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开始萌芽的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以青年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们一方面接受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坚持实事求是的岳麓校训,主张经世致用的湖湘学风,信奉“心忧天下”的传统爱国主义,追求“明德、新民、至善”的“大学之道”;另一方面初步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启蒙,接触了解了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特征的西方现代精神和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先进思想理论。通过“五四”运动大浪淘沙的历史洗礼,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毕生的信仰而投身于中国共产党建党行列,完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转变,为日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原理及方法改造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做好了准备。

第二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我解放的革命斗争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走向成熟的历史阶段。在28年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面对不同的敌人、不同的斗争环境,坚持民族的大局和人民的立场,维护民族的团结统一,代表人民的利益,承担了民族的历史使命,作为人民尊重认可的民族领导者,与强大的“三座大山”为代表的民族敌人开展了长期的英勇的革命斗争,在实践中培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新民族精神,并最终实现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第一个伟大社会成果———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创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三阶段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是时代的主旋律。期间尽管经历了一些探索的挫折,但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和集体的智慧,正确分析研究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找到了改革开放的出路,树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立了正确的路线和纲领,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国家的实践中不断培育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以自身模范行动创新着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先后涌现出焦裕禄、王进喜、雷锋等先进群体和先进人物以及以孔繁森、郑培民为代表的时代的先锋、社会的典范、人民群众的楷模、实践创业精神的标兵;在研制“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的科技突破和“九八”抗洪、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重大斗争中,进一步发扬光大了中华民族精神,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振奋了国人的精神,为中华民族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第二个伟大历史任务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二、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经验

(一)明确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主体和实践内容通过新文化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先进分子曾经也寄希望于改造国民性来解决民族危机,但意识到仅仅凭借少数知识分子运用资本主义民主思想无法从中国社会凝聚力量,带动中国形成统一社会思潮。受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示,中国共产党以俄为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调查研究中国社会之后,认识到近现代中国之所以暮气重生,就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压迫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个人的自由遭到扼杀,从而使民族精神缺乏生机。因此,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新的民族精神的注入是不可以依靠以往“士大夫”作为实践的主体,相反广大工农劳苦大众才是这场变革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基本原理,提出由中国共产党来代表中国的广大民众,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民族精神的代表者,并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般规律和认识方法中国共产党在“五四”运动之后深刻地反思了传统民族精神,对建立新的民族精神充满信心。但是在中国共产党亲身参与革命实践之前,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对所要建立的新民族精神有一个理论上的完整论述、一个清晰的理论勾画。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鲜明特点,即他不是以一个理论家的身份来影响历史,而是一个实践家的作为。在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实践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待各种理论的试金石,也是其文化选择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不拘泥于各种理论和主义,只要是实践需要的,都毫不犹豫地把它们拿来应用于革命实践中,并且在实践中改造这些理论和主义,把它们上升为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再将这些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所以“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方法,既是中国共产党对理论认识培育的一个基本看法,也是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个基本规律。由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孕育于其革命实践过程之中,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千锤百炼而成,它一旦破茧而出,其实践性和革命性就相当彻底,并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广大的民众之间,使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三)总结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立场、原则和观点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反对“全盘西化”,又反对“中体西用”。培育民族精神既不是用西方现代精神来压倒中华民族精神,也不是用中华民族精神来抵制西方现代精神,最根本的是要从中国的现实出发,一切为中国现实需要服务,即“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中国共产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继承传统民族精神,又用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历史内涵来丰富与培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精髓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紧密结合。首先,在对待传统民族精神的问题上提倡“古为今用”,“当封建主义还在发生和发展的时候,它有很多东西还是不错的”,所以对待传统民族文化的社会历史价值必须做出历史的分析,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要善于借鉴历史上的教训,如说过要进京赶考,但不要学李自成,便是通过对农民革命实践失败例子的分析和借鉴,从而使自身有所警醒而不重蹈覆辙。其次,在民族精神的现代化的问题上提倡“洋为中用”,只有解决了批判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问题,才能够推进新民族精神的建立。对此中国共产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对立与统一、共性与个性的基本原理,指出不同民族,他们的文化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其独特的形态,因此对不同的民族文化精神要作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分析,要认识到东西方不同文化都具有各自的长短,关键是要取长补短,而不是互相排斥。

三、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启示

(一)立足理论创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指导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先进思想理论的武装和引导。“一个古老的民族转衰为盛,重新崛起,至少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有一个用科学理论武装的、由最先进的分子组成的、己经成熟起来的领导核心;其二是有一种代表时代进步潮流,能够凝聚和统一全体人民意志的民族精神。”首先,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在探索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不断开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境界。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为了摆脱民族压迫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学习西方以求自强。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践证明都没有成功。以康有为之言,就是没有进行“国民性”的改造,其实就是没有对民族精神进行适时的培育。但辛亥革命的结果却昭示人们:即使进行“国民性”的改造,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作保障,也无法培育出时代需要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不断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先进的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思想,并以这一科学理论作为思想武器,进行了民族文化的批判,从而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新精神,完成了民族独立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并以这一科学理论为思想武器,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再批判,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新的发展。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例6

在山西省,太原市除了有晋豪学府、北大总裁班,还有其他一些不定期的国学培训班60多个。令人高兴的是,弘扬国学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得到生动多样的实践,太原山西国学教育基地、止谦家塾、北辰学校、大方国学教育培训学校、文瀛书院等都各有所长。这些国学学校都是民办的幼儿园或师资培训机构。这些民办幼儿园的国学课程概括起来有:《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等。对这些内容,各校有不同的选择和侧重。

朔州市国学会创立每天一小时二轨亲子共读班,到目前已复制了20多个这样的班,参加诵读的家庭已累计有2000多户,间接参与的家庭有1万多户,能背论语的孩子有1千余人。

在河南郑州,从2010年开始以传统文化论坛的形式弘扬国学。郑州二七区举办首届传统文化论坛时,有政商学各界代表1300多人参加。当年9月,河南举办了由全国各地代表参加的六千人的国学论坛。在河南的18个地市中,千人以上国学论坛每年举行近百场,每场3天以上;还有国学讲坛、讲堂,都是政府牵头、企业家捐款、学界组织,是政商学结合。省里有国学文化促进会,各市有分会,各县有办事处,保证国学的系统传播,促进国学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

在山东曲阜市,为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了建设以大爱之城、诚信之城、孝德之城、仁德之城为主要内容的彬彬有礼道德城市目标。全市已建成675所人人彬彬有礼教育学校,同时建立儒源儒家文化体验基地、全国企业家儒商文化培训基地、师德教育基地、政德教育基地。已举办各类培训两千多场次,受众达50万人。市政府从财政列支500万元专门设立了国学教育基金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用于教育培训、典型表彰、教育设施完善等。曲阜最近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百姓儒学活动的实践意见》,为每个村庄配备一名儒学讲师,力争形成村村讲儒学,户户颂和风的新气象。

在陕西榆林市,民营企业家韩海燕于2001年在家乡佳县办起了燕翼堂私塾,培养小学生学诵经典。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我们考察了明德学校、长谦学堂等几家私塾。

总的说,从中原五省的情况看,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特别是国学热正在兴起。国学热唤醒了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的基因,使人们重新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凡是学习国学坚持时间较长的,成年人思想有了转变,德性有了提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了价值追求,工作态度趋向认真负责;家庭、同事、社区内关系趋向和谐,村风村貌有了明显改变;学国学的少年青年,初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会文明礼貌地待人接物,提高了自己动手的生活能力。青少年国学教育促进了家长学习国学,促进了亲子教育和师生教学相长,改变了家风校区。特别是不少家长已认识到为子孙计长远的道理,很注重对孩子的国学教育。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并茁壮成长的肥壤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国家之魂、民族之魂。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增强我们的文化自尊、文化自信、文化自立,作为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文化基础。从调查情况看,河南、山东弘扬国学比较有特色、有力度,值得我省学习和借鉴。

二、国学热的冷思考

一是弘扬国学工作进展难。主要是国学机构审批难;无法同体制内学校衔接;办学场地难,经费难;师资短缺;在国学热骤然兴起中,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

我们发现,有少数办学者只是喜欢国学,却不懂国学,因而难以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和次序,以致违背了少儿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如少数国学堂不教学生认字,而只背经书,背了数万字的经书,却不明字义。这不利于培养孩子做人和学文.利用少儿记忆力强的特点,背诵一些古文,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内容以至四书的选段是应该的,但少数学堂让孩子两三岁就背易经、老子、庄子之类,就不太妥当。还有的国学堂把培养目标单纯定为培养圣贤、培养天才精英,这也是片面的。我们需要天才精英,但要因材施教,不可能让学生都成了天才和精英,大多数还是要培养成为有道德、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指导。还有的国学学校有些过分注重形式,应更多地注重国学内容的传承,精神实质的传承。还有极少数学堂图名图利,功利色彩较多。这些问题不是主流,也不难解决,关键在于加强及时指导,而不是冷眼旁观或过多指责。

二是政府推动不力。调查结果表明,现在弘扬国学是两头热,中间冷,或称中梗阻.上面中央领导很重视,下边民间办国学教育的积极性很高;而中间有关部门和地方一些领导同志对这一工作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的高度上来,真正把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重大文化战略、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工程来抓。

三、对弘扬国学的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对国学的认识,社会各方面都需要提高,但重点是领导。由于国学教育中断上百年,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伴生的负面影响,造成现在为官缺德,政治生态问题很多,以至出现了不少贪官污吏,甚至呈现出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严重现象;在领导水平和工作方式上,有术无道有的道术全无,德才皆缺,升官走邪路,理政全无方。要通过弘扬国学中关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思想,修好为政之德;借鉴无为而无不为和君子不器的思想,提高执政能力;弘扬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天命维新的革故鼎新思想。要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包括官德)与建立健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结合起来。各级领导全面提高了对国学的内涵和意义的认识,才能自觉加强对弘扬国学工作的领导,才有资格领导并不断改善领导。

为了提高领导对国学的认识,建议各级党校在培训领导干部中开设国学课;在各级领导班子集体学习中增设国学内容并适当加大分量;把对国学的认识和实践情况、抓弘扬国学工作的成绩作为考评领导干部的标准之一。

山西是尧、舜、禹建都的地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国学基因较其他地方尤为显著,这是山西及中原数省的突出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唤醒这个基因,改变山西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特别要深化官德建设,清除产生贪官污吏的思想文化土壤。在反腐败斗争和从严治吏中,要借鉴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德先刑后的中国传统治理原则,大力加强官德教育,加强清、慎、勤的传统政德教育。这是治理山西的重要战略途径。

(二)加强分类指导。面对千差万别、不同层次的受众,国学的认同和弘扬面临不少困难。国人对传统文化多有曲解、误解和担心。在弘扬国学中,也多有正负能量搅在一起,不好分辨、不好规范的情况。要根据不同受众的文化基础,行业与职业之不同以及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习惯习俗之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方法,以联系实际的、深入浅出的、辩证说理的、循序渐进的、为各层次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国学,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使受众通理明德,修身养性,增长做人、做事的大智慧,摒弃损人利己的小聪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于奉献,敢于担当,为实现复兴中华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对现在比较流行的几种弘扬国学的方式,如学院派、诵读经典派、诸子百家派、弟子规派、国学与佛道结合派等,要分析其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比如,我们提倡的国学,本来就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精华,但是对幼儿和青少年的国学教育,不应掺和宗教成分,这与尊重成年公民的信仰自由是不同的两回事。不提倡以宗教教义解释五经四书和老子等国学经典。

要端正国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育人,人重于才,为人重于为学,育人重于育才.要着力培养能明明德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高品位的人;培养民胞物与,以大爱之心担当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人;培养优游暇豫、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能贯通天道、地道、人道的人;培养能反省自己、反省人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人性,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例7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认真学习和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我们更好的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仍具有活力,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今天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有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治理,价值观建设是文化治理的基础层面之一,文化软实力建设则是文化治理的关键。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我国的治理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它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适应。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所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总之,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功效,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

(二)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华民族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其本身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可见,对于当今的中国而言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总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三)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这些内容都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积淀而成,展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文化基础和精神追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等道德规范有其内在契合关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掉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发掘中国优秀传统中的思想道德精髓,进而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所谓中国特色主要是源于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历史进程,独特的国情。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由此可见,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认它,就会脱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丧失生机和活力。因此,要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

二、如何认识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作为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关于“如何认识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回答,应从实践论的角度来进一步明确方向,制定举措。与此同时,认真学习关于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思想,对于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上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发展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的对立统一。继承和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对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言,更是如此。我们的先人曾经留下许多宝贵的优秀精神传统,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刚健有为,自强不屈”的进取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富贵不能殷,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我们都应该去大力传承和弘扬。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性的东西,需要加以剔除。在强调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应不断提醒自己:“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二)处理好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因此,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以外,我们还要学会处理好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当今世界的文化发展趋势来看,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日益激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时展对传统文化提出的要求。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积极吸取和借鉴其中的有益的成分。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对外来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批判,真正为我们所用。

(三)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容易照搬照抄,全盘肯定,他们看不到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性”、“局限性”、“封建性”。这种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不利于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另一种就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这种思想把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否定,把其贬的一无是处,主张反传统文化。这种态度不仅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在实践上也十分具有危害。

三、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述的重要意义

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反映了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且彰显了其以文化复兴推动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论述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更好地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2-0063-02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是推动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体现本民族精神风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一个民族在形成本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组成部分,是维系本国、本民族人民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民族精神是国家统一、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生于斯,长于斯,衣食于斯”,中华民族每个个体对于自己民族有着深厚而神圣的感情。爱国主义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各种社会力量,为祖国的统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作出过积极的贡献。

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到关系综合国力强弱的高度来认识。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它体现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但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竞争,即人的素质、民族素质的竞争。民族素质主要包括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三个方面。民族精神是民族素质的核心,是民族素质的“软件”。当今世界,文化力量、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民族精神是抵御境外渗透、分裂图谋的坚强精神支柱。我国不但民族众多,而且边疆地区是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三十几个民族跨境而居,与周边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上,有64%属于民族自治区域。境外渗透、分裂势力利用民族、宗教等幌子妄图破坏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繁荣发展,其罪恶图谋从来没有停止过。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抵御境外渗透、分裂图谋的坚强精神支柱,对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繁荣发展有重大意义。

民族精神为整个人类精神文明殿堂添砖加瓦。民族精神作为一种进步的、积极的精神,既是属于各个民族的,也是属于整个人类的。属于不同民族,是由于它受民族意识的规定,为民族性格所制约;属于整个人类,是因为它的进步意义和积极价值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所共同确认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精神与一般人类精神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人类精神文明殿堂正是由不同民族精神的砖砖瓦瓦所共同构建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但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也是在为人类精神文明殿堂添砖加瓦。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民族精神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每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而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有一些相通的地方;民族精神有其一般内涵,也有不同民族的特殊内涵。民族精神是静态与动态的辩证统一,民族精神具有稳固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般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普遍表现出来的精神活力和个性特征,是普遍尊奉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旺盛的民族活力;二是健康的民族意识;三是个性的民族性格;四是积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

那么,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呢?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乃是由三股精神融汇而成的: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二是全人类精神,三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发源于中原华夏族人生息繁衍之地,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开疆拓地实践中,56个民族交融叠合,达经嬗变升华而成。她勤劳勇敢,仁爱宽厚,以德服人,以和为贵,自尊自信。全人类的精神,包括热爱和平、博爱、正义、自由、平等,它们体现了所有种族、民族精神中的积极成分和美好品格,体现了不分肤色、性别,不论文明进化程度高低的全部地球人的共性。改革开放的年代,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孕育出了当代中华民族精神。而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已包含在作为时代结晶的邓小平理论中。邓小平理论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嬗变注入了极其宝贵的新鲜血液。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表现在:一是开拓创新的批判精神,二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三是求善求美的人格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就在于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继承与发展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统一,定型与塑型相伴随,巩固已有成果,弘扬传统精华,发现崭新之美,培育初露之德,在按部就班和探索新知的双管齐下之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是一个继承的过程,又是一个改造、更新和超越的过程。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单靠政府行为来实现,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来完成,需要多方努力,需要持之以恒。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强有力的引导。国家是文明社会的基本政治建构和整体社会单元。为了维护这个建构和单元的统一和稳定,任何一个国家都会自觉地提倡一种意识形态以凝聚社会。这种意识形态也就很自然地成为这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一种培养基,它的一些内容也就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些成分。国家掌握着社会的统治权、支配权,也就决定了它是民族精神创造中的主导力量。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国家的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在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立足于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实践。这

就需要国家强有力的引导。

2、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优秀传统,从中把握牢固根基,汲取丰富养分。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是现实中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历史地传递着的民族精神。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根基。离开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还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一切有益文化成果。民族精神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每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而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有一些相通的地方。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脱离世界文明而独立发展。我们既要珍惜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富有特色的民族精神,也要面向世界吸取其他国家民族精神的精华,或者以此为参照来反思我们的民族精神。但同时要处理好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的关系,在文化开放中维护文化安全,保持自身的民族特性和文化价值。

3、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和提炼新的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精神都产生于一定历史条件之下,存在于一定时空环境之中,受特定时代及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民族精神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局限。由于传统的民族精神是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生成的,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仅仅弘扬传统民族精神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只有培育反映时展特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永葆生机和活力,真正支撑起民族的精神大厦。因此,我们不仅要弘扬民族精神,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培育新的民族精神,以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进入21世纪,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进一步培育开放精神、竞争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理性精神等民族精神,以使民族精神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例9

1945年4月,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报告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民主革命的经验,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为此提出要用新的工作作风,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1]武装全党。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因为提出的时间早,并且对现在及以后党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又称党的三大优良传统。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与其他任何政党的、集中体现党性光辉的、指引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优良传统,是我党、我国各族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一步推进的新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同一切歪风邪气做斗争。

一、新时期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的重要意义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传统,赢得了民心,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和平建设时期,特别是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的今天,更要求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三大优良传统,这是因为:

1.新时期弘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主要有: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国内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分子活动猖獗,企图分裂祖国;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老党员交替,党员人数激增。在这种情况下,党必须坚持三大优良传统,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分析国际国内局势,坚持群众路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制定出符合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中始终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不断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2. 新时期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一条捷径。

科·达勒维耶曾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过去,同志和战士一起开荒种地,同志和战士一起挑米上山,同志和群众一起纺线,至今传为佳话,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今天,每位党员若能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实践党的基本理论;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作风,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弘扬批评与自我批评、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实现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做到清正廉洁、一身正气。这就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榜样,做出表率。塞内加有句名言说:“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人民会在身边党员的示范作用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不自觉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3. 新时期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永葆生机与活力、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关键因素。

列夫·托尔斯泰告诫我们:“能赢得普遍尊敬的人,并不是由于他显赫的地位,而是由于始终如一的言行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志曾指出:“党的作风问题,也是党的形象问题,作风不正,形象好不了,必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切不可小看了作风问题。”“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出了党的作风对于党的生死攸关的意义。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狠抓党风建设、大力培育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使我们树立了良好形象,赢得了民心,最终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敌人的飞机和大炮。新时期,我们同样需要继续弘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仍需要培养一大批像、邓小平、焦裕禄、郑培民、沈浩等党的优良传统的忠实践行者,从而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2]意思就是说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新时期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党与其是同甘共苦,亲如骨肉的,看到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求发展的。从而使人民群众相信党、支持党、拥护党,愿意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从而巩固执政地位。反之,如果党注重作风建设,不弘扬优良传统,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腐蚀党的灵魂,党就会失去民心,丧失政权。

二、新时期弘扬党的优良传统面临的挑战

当前,社会上的各种歪风邪气和丑恶现象有所抬头,党内消极腐败因素也随之滋生蔓延。群众流传的“新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表扬与自我表扬”,在党的队伍里已决非是个别现象。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1. 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带来的挑战。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在带来经济奇迹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党员干部将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于政治权力的行使过程,大搞权钱交易;一些党员干部受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影响,滋生“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市场经济强调对个人利益的保护,使一些党员干部处心积虑地保护个人私利,甚至不惜为此损公肥私、损人利己。

2.改革开放带来的挑战。

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我国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给某些党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例如:暴力、金钱、色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颓废的思想造成了他们价值观念的迷失和蜕变。

3.不良社会风气的挑战。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领域社会风气由清变浊、由浊变污、由污变臭,现实生活中该弘扬赞美的得不到弘扬赞美,该批评谴责的得不到应有的批评谴责。“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自然会影响到工作生活于其中的党员干部,使其渐渐抛弃党的优良传统,滑向贪污腐化的深渊。

4. 某些党员素质低的挑战。

当前,某些党员政治素质低,不能将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到底,对党阳奉阴违;思想素质低,不能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文化素质低,某些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理解不深入,掌握不了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有效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如此种种,使得某些党员自我约束能力差,极易受腐朽思想的侵蚀,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成为一句空话。

三、新时期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的途径

新时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

1. 深入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使全党充分认识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现在某些党员认为党的三大优良传统是革命战争中形成的,那个时候有必要弘扬。现在国际局势变了,社会环境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变了,优良传统已经过时了,没有必要继承和弘扬了。对此,我们要深入开展思想教育活动,让全党明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深刻理解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党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最终使全党清楚全面地认识新时期弘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2.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共产主义是透过消灭私有产权,去消除社会隔阂和阶级,以把全人类从压迫和贫困中解放的思想。共产主义思想的践行,需要每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思想。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每位党员同志只有牢固树立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自觉摆正自己是人民公仆,想百姓所想,做百姓所做,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坚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传统。

3. 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善于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教导我们:“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3]韩愈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人只有通过学习知识,才能通情达理,明辨是非,明白做人的道理。人为什么要活到老,学到老呢?契诃夫说,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非常重视学习,深知只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才能发挥先锋战士的作用。是全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典范。革命战争年代,他利用各种机会搜集马列著作,认真学习。长征途中,他丢掉很多东西,但是马列著作总是随身携带。在他病危去世前的7个小时,只要稍一清醒,便会看书,他的一生都与书为伴。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更应高度重视学习。只有不断学习,坚持用先进理论武装自己,才能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才能分清真假马克思主义,批驳回击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才能战胜国际敌对势力“分化”、“西化”、“和平演变”我们的图谋;才能增强党性,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决策能力和工作水平;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才能领会“一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性,自觉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使之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4. 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直至牢牢地掌握政权,并领导国家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归根到底,就是靠的群众路线。党成立90年来,同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相联、荣辱与共的关系。现在,有的领导干部不懂党的群众路线,不会做群众工作,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诉求置若罔闻。群众反映,现在交通方便了,一些干部和群众反而疏远了;通讯发达了,一些干部与群众交流反而减少了;文化水平提高了,一些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反而降低了。因此,我们要教育党员干部学会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学会调查研究,学会联系群众,要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否则,“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就有被群众抛弃的危险。

5. 鼓励先进、树立典型,大力提倡学习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

中国共产党自从她诞生之日起,就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血诠释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铸就了高尚的情操;今天,战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的优秀党员、劳动模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续写着光辉的新篇章。他们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光辉典范。对他们,我们要鼓励、要表彰、要宣传,要号召全社会特别是党员同志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从中得到熏陶,得到升华,使自己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

6. 弘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健全党的作风建设的监督机制。

党风监督的形式有党内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检察监督、网络监督等。健全党风建设的监督机制,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切实抓好党务公开、民主评议、民主管理等制度的落实。其二、健全举报制度,认真对待举报线索,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其三、特别要健全网络监督。网络监督是一种公开、广泛、快速、有效的监督,是一条独特的监督途径,具有独特的监督效果。腐败分子的丑行一旦被网络曝光,就是想遮掩也来不及了。因此,在实践中,各级组织要积极支持网络监督,加强对网络监督的引导,避免产生负面影响。其四、抓好对党员干部任前、任中和任后的作风监督,及时提醒在作风上已经出现问题或可能出现问题的党员干部。

7. 高悬反腐利剑、加大反腐力度。

腐败是新时期弘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的主要阻力。新时期,反腐斗争要发挥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所谓内因,指每一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从自身做起,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弘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主要要做到:首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在工作上要高标准、严要求,在金钱、物欲面前要心不动、眼不红、嘴不馋、手不沾,勤勤恳恳地为人民办实事。其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最后,公道正派,求真务实。所谓外因,就是要建立健全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坚持“有腐必反”的原则,无论是什么级别的党员干部、无论其背景有多复杂,出现了腐败问题都要一查到底。建立腐败案件公开制度,对广大党员起到警示作用。

总之,新时期,我们仍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论联合政府. 人民出版社,1976.7.

[2] 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

[3] 孔子家语·六本.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例10

课 题:本文系河南中医学院苗圃工程项目(项目编号:MP2014-62)研究成果。

一、中国精神的内涵

指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指引时代精神发展方向,时代精神赋予民族精神发展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培育中国精神必须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辛勤劳动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维系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的源泉,需要被发扬光大。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而成的居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它指导着中华文化的前进与发展方向。因此,培育中国精神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培育中国精神为首要任务。

三、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重要意义

1.培育中国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高昂的中国精神,对于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精神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革命传统,能使大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崇高的理想展望未来、用坚定的信念参与到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为实现个人梦、民族梦而不懈奋斗。可见,培育中国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

2.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是民族复兴的需求

民族复兴是我们立足世界的前提。说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当今是价值多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民族的复兴绝不仅是GDP的增长,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中国精神的力量。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是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需求。

四、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的途径

1.以“知”为前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精神

(1)设置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对文化的理解与把握,文化多元化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以及对中外文化差异认识的不到位,会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确立,削弱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应以“知”为前提,设置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自幼儿园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并使之融入各类课程中。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的熏陶、引导和锻造,使大学生具备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以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认同,培育中国精神。

(2)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张力。结合时代特征及大学生身心特点,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诸如思想素材、价值理念等灵活运用,使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以校园文化为基石,创建大学生精神家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空语境下的魅力。让校园文化成为现代文明精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在认知基础上,用文化智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彰显高校软实力、弘扬中国精神。

(3)树立文化创新意识。指出,不忘本心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其积极因素创新发展,使之与时展相协调、与大学生科学价值体系建立相统一。所以,应通过现实及虚拟环境,积极营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接受过中西文化教育的大学生会博采众长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树立了文化创新意识,培育了中国精神。

2.以“行”为抓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精神

(1)搭建文化传播平台,传承中国精神。高校应凭借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发线上、线下资源,发挥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功效。开展相关的赏析、论坛、征文、故事演绎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使在“知”的基础上把中华文化精髓内化为自己行动指南的大学生们能有展示自我并引领朋辈的舞台,使他们身体力行,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通过开展班风及校风建设、社团活动等,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素质与中国精神培养双提升。

(2)发挥家教作用,培育中国精神。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与凝练,以孝为先、由孝而敬的家庭伦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担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魅力的体现。可见,家庭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精神的基础和支撑。家庭教育是方式、更是艺术,通过开设家长课题,创新家校沟通方式,培养新时代家教理念,来提高家庭教育实效。把“孝亲”作为“行”的起点,培养“崇德”的思想,激发“报效祖国”的志向,培养孩子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担当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提升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

(3)整合一切教育资源,培育中国精神。精神的力量源于实践的砥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精神,就要投身于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为大学生搭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平台,使他们步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通过社会调查,让他们认识到民族复兴进程中文化的价值、精神的力量,从而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精神的行列中去。通过志愿服务,接触社会正能量、进一步净化灵魂,为传承中国精神增添信心与动力。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会把自身汲取的文化精髓弘扬到社会中,把中国精神的力量传递到实现民族复兴的队伍中。平台的搭建使社会正能量走进校园,社会的需求也会使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同样,高校思想传播、精神引领的作用会辐射到社会。平台的搭建使大学生真正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转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地弘扬,中国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2]思宇.中国精神[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例11

二、找准新路径,创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

对广播电视而言,要弘扬、宣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落细、落小、落实”,就必须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找准路径、创新方法。

1.理念创新

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广播电视必须打破陈旧观念束缚和习惯思维定势,把“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日常的宣传报道中,融入到节目(栏目)里,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用浅显的语言阐释大道理。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释精深的理论,让群众易懂、易记、易学、易行。四川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法制品牌栏目剧《经视说法》,以宣传“法治”为出发点,把真实案件改编成百姓故事,将枯燥晦涩的法理知识以情节起伏的栏目剧巧妙呈现,直观生动、鞭辟入里,广受群众喜爱,被列为全省普法宣传教育材料。用鲜活的典型提升感召力。通过典型报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承载的表率作用和示范效应,能够有效带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以来,四川广播电视台结合“走转改”活动开展,采写了《珙县51岁老人张焱舍己救人受称赞》、《绵阳八旬婆婆一针一线织起一个幸福家》、《当“最美司机”遇到“最美乘客”》等一大批反映基层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眉山:听力障碍女童丢失“人工耳蜗”全城爱心总动员帮忙寻找》以追踪报道的方式,展现了全城寻找、义卖筹款、爱心接力、重获新“声”的全过程,让互助友善的社会风气在电视荧屏上持续发酵。用生动的故事传递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空洞抽象,而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广播电视要深入研究“24个字”与人们生活的联系点,善于挖掘百姓生活中的生动故事,在故事讲述中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四川卫视秉承“中国爱”定位打造的大型公益节目《中国正能量》,将镜头聚焦弱势群体的励志故事,通过当事人的深情讲述和对社会事件进行亲历追踪,唤起群众对“正义、良知、坚强、向善”的共鸣,传播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2.内容创新

广播电视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为王”始终是第一法则。必须加强策划创意,研发生产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爱听爱看、市场反响良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以思想的力量、艺术的魅力感召群众、打动人心。连推系列纪录片。基于“5•12”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我们从2009年起以每年一部的进度推出了《蜀道》、《川魂》和《从悲壮走向豪迈》三部大型纪录片,实现了对“5•12”这一重大题材从“宏大叙事”到“探微索賾”的全方位表现与表达,向世人展示四川这一特定地域文化和川人这个特殊群体的无数闪光点,展现“中国力量”和“四川精神”,激发川人爱国爱家的情怀。正在拍摄制作的系列纪录片《纪录四川——新时期感动中国(四川)的100双手》,则通过以手叙事、以事记人的方式,纪录四川各行各业中具有独特精神品格的100位杰出人物或能工巧匠,着力弘扬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而围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于2014年1月1日起推出的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我的梦•百姓故事》,以平民化视角聚焦普通人的感人事迹和理想追求,记录普通人的梦想故事,展现普通人的生命色彩,展示当代中国社会的风貌,传递国家好、民族好、人民才会好的正能量。高频次播出精制公益广告。我们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精心创作、高频次播出了《我的中国梦——国富民强篇》、《文明和谐就在举手之间》、《微时代的节奏》等大量制作精良、形式新颖的公益广告,内容涉及传统文化、法制建设、廉政建设、关心留守儿童等,发挥了引领社会风尚、营造文明氛围、宣扬新风正气、激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特别是绵竹年画系列公益广告《关爱留守儿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绵竹年画与具有时代特色的公益宣传有机结合,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传承四川民间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全额投资大型电视剧。川台原创剧本、全额投资、拍摄制作的抗战史诗电视剧《壮士出川》,于2014年1月1日在四川卫视独播,不仅取得高收视,也更由于大力弘扬了“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该剧以川军抗战经历的34场战役为主线,真实再现了川军在八年抗战中的浴血奋战,塑造了以张抗为代表的川军将士群像,再现了川人在国难之际英勇献身、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3.手段创新

创新传播手段是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保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必须创新传播手段,注重宣传技巧,以多样化的宣传手段,提升宣传效果、扩大传播影响。举办活动引导社会关注。广播电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借助媒体平台举办各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引导群众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由四川省委宣传部指导,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四川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大型新闻行动“四川好人——感动四川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于2014年9月15日启动,将持续至2015年1月底。在为期四个多月的评选活动中,川台编导将以寻找10名“四川好人”为任务,深入基层一线,把镜头对准平凡人的不平凡事,用触动心灵的人物故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深刻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宣传。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借助各方力量共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可以有效扩大影响力,实现“1+1>2”的传播效果。比如,川台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联合省教育厅、省妇联、团省委等单位举办“中华经典诵读会”,围绕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课外必读的经典名著,以主持人带学生读、师生读、亲子读的形式,将历史文化遗址、社区广场、操场课堂和演播室录制相结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充分运用新媒体拓展影响。充分发挥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形式新颖多样的特点,能够有效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渠道,占领宣传教育制高点。四川网络广播电视台除开辟专题、专栏做好宣传报道,在IPTV、手机电视客户端上大量转载相关消息和评论外,还开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学习讲堂,集纳相关理论文章100余篇,扩大了传播影响力。

三、收获新启示,更好地履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