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8 15:37:33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例1

一、社会公德建设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共识性准则始终与文明的发展同步,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社会越发展,公共生活的领域就越扩大,社会公德规范就越多,它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人们情操的陶冶,品德的培养起的作用就越大。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由于来自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冲击,道德状况或多或少地出现震荡,公德缺失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传统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思想通过系统转换都可以为现实服务。“忧天下之忧而忧”重视整体精神,强调了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兼相爱,交相利”追求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了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出于污泥而不染”主张以道德为上、重气节、重人格;“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敬而勿失,与人恭而有礼”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我们要从现代社会公德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寻求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智慧,就能为解决现代社会道德问题,提供思想方法。

二、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相关的符合职业活动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也是职业对社会所负有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因此,既与行业有关也与社会有关。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代表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涵的儒家思想对职业道德的构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影响是非常大的。从就业目的看,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告诉人们如果在一定的位置上,那就得以天下为己任;没什么地位也得保持自己良好的操守。如果我们今天全社会的人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社会人人发愤图强、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也就很自然的了。今天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提出“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想也包含这个意思,因此今天社会各行各业就业者需要做到这一点。从就业操守看,有《论语》里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告诫人们既要信任别人,也要对别人守信。诚信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如果缺少诚信,那这个社会就一团糟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经济问题,尤其是经济纠纷有些也是缺少诚信所致。因此,我们的职业道德必须拥有诚信这一重要内容。

三、家庭美德建设

和谐、文明、温馨的家庭环境氛围,有助于培养一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民意识,对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无数个文明道德家庭的出现,将从整体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这也正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没有家庭美德的建设,社会主义道德领域就失去了完整性。

第一、传统家庭伦理重视人伦关系的和谐共处。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应有道德义务。《尚书》提出“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孟子提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礼记·礼运》主张“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些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对于改善当今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第二、敬老爱幼,老人和长辈在社会生活中享有很高的地位。这种关系不仅局限于血亲之间,也包含有一定的“博爱”思想,即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更是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孝”是我国传统美德的一个内容,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孝与亲,所当执”,“首孝悌,次见闻”。“孝心”是“行孝”的原动力,“感恩”是“行孝”的具体表现,是一定程度的“博爱”。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例2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后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培养祖国后代的教育工作者,时时渗透给孩子们要向先辈们那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例3

因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新时代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立根塑魂,正本清源,培养和造就大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例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07-02

党的十明确提出,在今后五年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和国家发改委又发出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的通知。当今世界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事关全球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大事,中国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大国,建设节约型社会与我们每一个人都休戚相关,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每一所高校都是传承文化、培养优秀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阵地,而教师团队在传播弘扬勤俭节约传统文化,大兴勤俭节约之风等人文理念方面理应发挥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当今社会构建节约型大学校园,培养具有勤俭节约意识的新一代大学生,已经成为当代大学校园教育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节约型大学校园,学生和教职员工是主体,学校领导班子是关键,环境是条件,制度是保证。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笔者认为创建节约型校园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责任意识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自古以来就被尊崇为华夏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生活道德准则,这充分体现出了具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古国求真务实的人文精神。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的号召,当前在高校工作中要积极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切实做到管理育人、教研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创造性地做好大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这是节约型校园的根本所在。要把节约型校园作为一种形象来树立,作为一种品牌来打造,作为一种文化来发展,必须从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节约意识入手,让勤俭节约之风吹遍校园。同时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理应发挥自身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势,充分利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不断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勤俭节约,节能环保,创新发明的教学内容。切实改变过去一些学校出现的教师懒得讲、学生懒得听的问题,改进教学模式克服学生最忌讳的那种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授和引导,真正把勤俭节约节能环保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润化到大学生的心坎里,做到入耳、入脑、入心。教师要主动与大学生沟通交流,一起开展讨论,答疑解惑,引人入胜,渐入佳境。只有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寓教育于师生互动中的教学方式,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紧紧围绕对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深入进行节俭节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节俭节约社会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凝结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智慧,为构建节约型校园提供基础性保障,这是大学生提高认识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知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开展构建节约型大学校园活动的第二课堂,纳入当代大学的教育教学计划。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以及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服务社会、勤工俭学、创新就业相结合,进而确保创建节约型校园活动取得实效。

在大学校园营造厉行节约、拒绝浪费的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条件,以及不拘一格寓教于乐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传播建设节约型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知晓铺张浪费同中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国情是相悖的。组织大学生弘扬厉行节约的先进事迹,使学生们认识到节约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节约开支,更是一个节约日渐枯竭的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全球问题。我们应在校园和大学生中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科普教育,使大学生在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掌握节约资源与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等一些基本知识和方法,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节约的良好校园新风。结合建设节约型校园活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大局意识、国情意识、民族意识、全球意识和紧跟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牢固树立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让勤俭节约的理念深深地扎根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并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

勤俭节约的理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现,它要依靠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的民族素养的普遍提升来实现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大学课程设置存在重专业技能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倾向,这毋庸讳言极大地阻碍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现代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各高校的院士专家教授和学术带头人,他们不仅仅是大学生们学术上的领航人,而且还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针对大学生崇拜偶像,思想活跃的特点,在配备专职辅导员的同时注意发挥专家教授们特别是各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实行“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要求除了教好学生,在学术上当好大学生导师,同时还要育好人,还要在人文素质教育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生活简朴不奢侈,不高档消费,不坐高级轿车等当好大学生的引路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由于专家学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是终身的,是难忘的,也是最大的。各高校应大力提倡节俭不盲目追求大而全,不重复建设,不浪费投入,不建高档奢华场馆,从教师到专家,从教学场所到校园都给人一种既简朴又不失为典雅质朴,真正为大学生创设一个节约型的人文校园环境,让节约成为一种文化,成为长盛不衰的民族文化。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行“一岗双责”一定会取得教育教学双丰收。另外,还要不失时机地请专家和学术带头人现身说法,谈自己的节俭人生,使大学生们前有标杆,学有榜样。这样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科学的人文理念,逐渐养成绿色环保节俭的良好生活方式,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节俭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修养的理念。针对大学生中铺张浪费的现象,组织大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生活中和身边的废旧物品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变废为宝活动竞赛,通过开展活动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结合开展主题系列活动,号召同学们用学习生活中的废弃物通过自己设计发明妆扮生活,美化环境,从而极大地激发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开展“少去一次饭店、少买一件奢侈品、少坐一次自驾车”等节约绿色环保活动,从节约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一张纸、一元钱、一件生活小用品等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让学生通过开展活动时刻牢记前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让莘莘学子珍惜父母的血汗钱,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克服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带领大学生重温革命前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历史,牢记南京路上好八连一双袜子“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循序渐进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浪费财物可耻,节约创新光荣的良好氛围。

在大学生中树立节约型消费观,主张文明消费和理性消费的观念,把勤俭节约,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时尚,一种自信,一种自强自立的人生定位。变过去的比父母、比名牌、比消费,为比节俭、比创新、比生存能力,人人自觉抵制奢侈消费活动,弘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例5

孝字,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说文解字》解释为,老人呵护着下面的子女,子女承受着上面的老人,是一体的。教化,即是“孝文化”。什么是孝?一辈说给一辈听,一辈做给一辈看,没有啥大道理,全凭的是良心。中国传统孝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具体说就是养父母之身、之志、之心、之慧。孝者百行之首,万善之源,是每个人该行该守的第一重大义务。因此,修德,要从孝道入手,因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说,孝是德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切的教育都是由孝道产生的,修德先修孝,教人先教孝,做人先行孝。《孝经》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人的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2.如何理解孝文化

2.1把孝与敬结合起来

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

2.2把“孝”与“悌”结合起来

《论语》中多次以孝悌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子规》也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悌:敬兄,而敬兄长的实质,则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到社会关系中去,要移悌顺长。

2.3把孝与礼结合起来

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敬”,那么如何表达出这种“敬”呢?这就是:行为要符合礼,而孔子则直接将此看作是孝,《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

2.4把孝与忠结合起来

移孝作忠。 孝所使用的对象由子女对父母的孝已经变成社会中的人对于君主的忠诚,不忠君就是不孝。孝和忠都是人的爱心表现,孝是小家之爱,忠是大家之爱,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升华。当忠孝不能两全时,为国尽忠,也就内含了为父母尽孝之德。

2.5把孝与“五常”(仁义礼智信)结合起来

讲求仁爱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体现仁爱;讲求仁义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掌握适宜的程度;讲求礼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对礼有真正的体会;讲求智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得到;讲求信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实。

2.6把孝与“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结合起来

孔子的弟子曾子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启示,由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认为做人之道,除尊敬父母师长、供养侍奉外,还要洁身自爱,力争进取;上则尽忠报国,下则爱人以德。否则:“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要把五伦之孝,推家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

2.7把孝与谏结合起来

孔子提出了“几谏”的原则,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弟子规》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2.8把孝道与个人道德修养结合起来

曾子认为,提高修养的方法,在于孝的实践与内心的反省,“吾日三省吾身”,讲求用内心的反省来检验自己的举止是否合乎道德的原则。

3.孝文化主要作用

总的来讲,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至孝治世。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3.1修身养性

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人可以分为六种人:大公无私是圣人,要尊崇圣人;公私兼顾是常人,要赶超常人;公而忘私是贤人,要争做贤人;私字当头是小人,要不当小人;先公后私是善人,要当好善人;徇私枉法是罪人,要远离罪人。做常人、善人、贤人、圣人必须从孝道入手,才能达到目的。

作为领导干部来说,践行孝文化,要做到四条,一是以孝事亲。按照《孝经》要求,带头做到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也就是《孝经》讲的“五备”即“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二是以孝做忠。《孝经》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的弟子曾子认为:“忠”可以作为家庭伦理观念孝的组成部分,而与血缘关系密切相关的孝又适用于事君。曾子说:“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在这里,表示忠君的忠已成为孝的一部分,不忠君就是不孝,因此忠孝是一不是二。作为领导干部忠的表现在于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把员工视亲人及兄弟姐妹,帮助他们成长成才,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三是以孝治企。《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把这个思想运用安全生产中,倡导并践行保证安全就是孝,互保联保就是悌,制度落实就是忠,规范操作就是信,知法明理就是礼,尽职尽责就是义,公平公正就是廉,造成事故就是耻等理念,保证安全生产。四是以孝为镜。俗话说,诸事不顺皆因不孝,孝能感动地和天。为什么有的人,工作、事业、家庭、婚姻等出现问题,根源都在是否懂孝,行孝。孩子打骂父母,不孝顺,造成家庭不和,是因为你就不孝顺父母。孩子的问题永远是父母的问题。是因为不孝顺造成的。你不孝顺父母,你怎么能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呢。

3.2家庭和谐

实行孝道,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养亲敬亲是一种反哺方式,养亲是物质反哺,敬亲是精神反哺。 不增父母之累;不陷父母不义;不添父母之忧。

3.3孝心治企

孝道是人道,人道也是天道,不孝不人,不孝逆天。孝道不仅可以作为管理者激励员工的方式,也可以是一种自我激励的方式,也是最适合东方“家文化”的激励方式,这是最伟大的激励力量。当员工提升了孝心的时候,你的事业、企业管理才有了根。家文化四要素:家道(五论之道);家风(孝悌之风);家学(孔孟之学);家业(利民之业)。家规是家风的关键,在企业要讲究孝道,保证安全就是孝,遵章守纪就是善;违章作业就是恶,制止“三违”是行善,排查隐患是积德。

3.4科学发展

孝悌是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以人为本(以利益人民为本)全面协调(物质和精神)可持续发展(一代接一代)落实孝道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孝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落实。

4.如何学习践行孝文化

4.1学习践行孝文化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否则,人心就会堕落,社会就会倒退。乌鸦尚有反哺(用口衔食喂其母)之孝;羊亦知有跪乳(小羊吃奶时要下跪在地上)之恩;雄企鹅孵卵64个昼夜,可以看出父爱的伟大。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用12个字来表示,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而孝处于首位,所以在企业要把学习践行孝文化作为重点来抓,努力践行孝道,正确处理“五伦”关系,真正实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和谐。

4.2学习践行孝文化必须家庭教育(养不教,父之过)、学校教育(教不严,师之惰)、社会教育(治不够,国之错)、圣贤教育并重

家庭教育是根本,是龙头,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圣贤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提升。

4.3学习践行弘扬孝文化从现在做起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例6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和家庭礼仪教育双管齐下

在幼儿礼仪教育中,除了幼儿园担负的教育任务外,家庭成员的礼仪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除了在幼儿园外,大多数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的行为对幼儿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存在不良习惯或者错误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幼儿礼仪教育要坚持幼儿园教育和家庭礼仪教育双管齐下。幼儿园可向家长传递文明礼仪的知识,督促家长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幼儿教师要与家庭保持及时的联系,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同时,教师也应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中的表现,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推动下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礼仪环境和及时的礼仪教育。

二、幼儿礼仪教育与幼儿礼仪实践齐头并举

礼仪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而是落实在行动上的教育。幼儿礼仪教育是知、情、行三者的结合。幼儿教师在进行礼仪教育时要为幼儿提供一定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领会礼仪的含义。例如,在幼儿用餐时,在分发勺子和筷子时发现不够,幼儿教师可以请幼儿去询问食堂阿姨还有没有多余的餐具。当然,幼儿礼仪实践不应仅局限于幼儿园,还应该走向社会。例如,幼儿教师组织超市购物的活动,让幼儿独立购物,在购物中引导幼儿去有礼貌地向他人询问等。总之,幼儿礼仪教育要与幼儿礼仪实践齐头并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幼儿的礼仪素养。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例7

国家教育颁发的《中、小学生礼论文联盟仪常规》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对象注意言行举止。《中、小学生礼仪常规》对学生参加升旗仪式、集合、观看演出、比赛等方面的言行举止都作了较高的文明礼仪要求。

国家教委曾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提出了德育工作的四大任务: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而礼仪教育正是上述四项基本任务的交织点。因为礼仪教育,是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部分。所以,只有以礼仪教育为契机,才能带动四项德育工作的开展。

礼仪素养,从个人来说,是人们道德和修养的体现;从整体上来说,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准、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反映。

基于以上的理论根据,我们依据心理学“人格重建”的规律,设计了一套以“心理教育为龙头、行为指导为主体、品德评定为基本途径”的文明礼仪教育方案,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2 建章立制,保证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首先,我校成立了以主管校长为组长的各有关处、室、组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的专门领导机构,研究制定了《现代中学文明礼仪教育实施方案》,明确了各个阶段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具体由政教处组织实施。

其次,在教育活动开始的第一周召开了“讲文明礼貌用语树现代文明之风”的宣传动员大会,将学校要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意义、要求进行了宣传教育动员,同时,我们还启动校内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站等宣传工具进行宣传教育。

第三,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生礼仪常规》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内容可操作的《中学生文明行为基本要求》、《五项礼仪》在升旗仪式、律己、待人、接物、与人交往、交谈、对待外来客人以及孝敬父母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使全体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

第四,加强督导评估、狠抓落实。我校实行了学校、年级组、学生会三级教育督导评估体系,狠抓落实。每天安排学生会干部以及值周班的学生对各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进行督导、教育、评比。同时还将学生的文明礼仪表现纳入学生品德评定的考核中,由班主任具体掌握评定情况,并将评定情况每月底上报政教处,学期末进行总评。

3 精心组织,充实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各班在开学初的第一个班会上,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文明行为基本要求》,使《规范》和《文明行为基本要求》有机结合,使之成为约束学生行为的自觉意识。

按照各个教育阶段的要求,定期下发文明礼仪教育宣传教育材料,指导教育活动健康开展,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参与兴趣。

强化校园管理,制定下发校园管理“十不准”,开展“卫生周”活动,创造开展教育的校园环境。

开展争当“文明礼仪先进班级”和“文明礼仪标兵”的活动,开好“讲文明礼貌用语,树现代文明之风”主题班会,增加文明礼仪教育的含金量。

母亲节、父亲节期间开展孝敬父母活动月活动,在活动中着重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对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承包一项家务劳动,为父母做一顿饭,为父母洗一次脚,同父母谈一次心,送父母一件礼物,从而加

转贴于论文联盟

强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利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等重大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各项主题活动,从而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论文联盟

4 明确一个目标、实施三个转变,坚持四个原则,提高教育质量

所谓一个目标:既要“教”其“知”更要“养”其“行”,要求学生“知礼”、“懂礼”,更重要的是养成“行礼”的习惯,具体做法有如下几方面:

(1)教育学生从学习礼仪知识、行为规范知识开始,逐步养成说话有礼貌、办事有分寸、行为有规范的习惯,努力做一个有修养、有礼貌的文明人。

(2)教育学生从自己(自尊、自重、自强、自信)开始,逐步养成爱同学、爱师长、爱身边的人的思想情感。

(3)教育学生从爱自己的衣服、用具开始,逐步养成爱自己的教室、学校、家庭、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教育学生从遵守校规校纪开始,逐步养成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国家法规的自觉性。

(5)教育学生从为他人多做好事、为班级多做贡献开始,逐步养成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念。

实施三个转变是:一是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思想铸造,坚持一个“新”字。即有意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意识、遵规守纪意识和爱护公物意识等。并通过主题班会、报告会、讲演比赛、知识竞赛及评选礼仪标兵来强化这些新观念、新意识。二是从注重抽象说教转变行为指导,坚持一个“小”字,在教育活动中,从小变化看大发展,见微知著,由浅入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三是从注重活动形式转变为注意实际效果。坚持一个“实”字。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思想走向,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坚持四个原则是:一是坚持与养成教育相结合,注意渗透性。二是从实际出发,体现时代性。三是坚持批判地继承、讲究科学性。四是坚持知行统一,注重实践性。

5 文明礼仪教育的几点认识

要注意挖掘校内文明礼仪的典型素材,善于运用校情资料,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文明礼仪教育内容。

注意掌握师生间、学生间互敬互爱、文明谦让的尺度,使教育活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产生最佳的文明礼仪教育作用。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例8

国家教育颁发的《中、小学生礼仪常规》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对象注意言行举止。《中、小学生礼仪常规》对学生参加升旗仪式、集合、观看演出、比赛等方面的言行举止都作了较高的文明礼仪要求。

国家教委曾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提出了德育工作的四大任务: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而礼仪教育正是上述四项基本任务的交织点。因为礼仪教育,是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部分。所以,只有以礼仪教育为契机,才能带动四项德育工作的开展。

礼仪素养,从个人来说,是人们道德和修养的体现;从整体上来说,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准、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反映。

基于以上的理论根据,我们依据心理学“人格重建”的规律,设计了一套以“心理教育为龙头、行为指导为主体、品德评定为基本途径”的文明礼仪教育方案,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2 建章立制,保证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首先,我校成立了以主管校长为组长的各有关处、室、组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的专门领导机构,研究制定了《现代中学文明礼仪教育实施方案》,明确了各个阶段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具体由政教处组织实施。

其次,在教育活动开始的第一周召开了“讲文明礼貌用语树现代文明之风”的宣传动员大会,将学校要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意义、要求进行了宣传教育动员,同时,我们还启动校内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站等宣传工具进行宣传教育。

第三,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生礼仪常规》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内容可操作的《中学生文明行为基本要求》、《五项礼仪》在升旗仪式、律己、待人、接物、与人交往、交谈、对待外来客人以及孝敬父母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使全体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

第四,加强督导评估、狠抓落实。我校实行了学校、年级组、学生会三级教育督导评估体系,狠抓落实。每天安排学生会干部以及值周班的学生对各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进行督导、教育、评比。同时还将学生的文明礼仪表现纳入学生品德评定的考核中,由班主任具体掌握评定情况,并将评定情况每月底上报政教处,学期末进行总评。

3 精心组织,充实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各班在开学初的第一个班会上,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文明行为基本要求》,使《规范》和《文明行为基本要求》有机结合,使之成为约束学生行为的自觉意识。

按照各个教育阶段的要求,定期下发文明礼仪教育宣传教育材料,指导教育活动健康开展,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参与兴趣。

强化校园管理,制定下发校园管理“十不准”,开展“卫生周”活动,创造开展教育的校园环境。

开展争当“文明礼仪先进班级”和“文明礼仪标兵”的活动,开好“讲文明礼貌用语,树现代文明之风”主题班会,增加文明礼仪教育的含金量。

母亲节、父亲节期间开展孝敬父母活动月活动,在活动中着重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对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承包一项家务劳动,为父母做一顿饭,为父母洗一次脚,同父母谈一次心,送父母一件礼物,从而加

转贴于

强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利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等重大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各项主题活动,从而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4 明确一个目标、实施三个转变,坚持四个原则,提高教育质量

所谓一个目标:既要“教”其“知”更要“养”其“行”,要求学生“知礼”、“懂礼”,更重要的是养成“行礼”的习惯,具体做法有如下几方面:

(1)教育学生从学习礼仪知识、行为规范知识开始,逐步养成说话有礼貌、办事有分寸、行为有规范的习惯,努力做一个有修养、有礼貌的文明人。

(2)教育学生从自己(自尊、自重、自强、自信)开始,逐步养成爱同学、爱师长、爱身边的人的思想情感。

(3)教育学生从爱自己的衣服、用具开始,逐步养成爱自己的教室、学校、家庭、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教育学生从遵守校规校纪开始,逐步养成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国家法规的自觉性。

(5)教育学生从为他人多做好事、为班级多做贡献开始,逐步养成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念。

实施三个转变是:一是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思想铸造,坚持一个“新”字。即有意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意识、遵规守纪意识和爱护公物意识等。并通过主题班会、报告会、讲演比赛、知识竞赛及评选礼仪标兵来强化这些新观念、新意识。二是从注重抽象说教转变行为指导,坚持一个“小”字,在教育活动中,从小变化看大发展,见微知著,由浅入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三是从注重活动形式转变为注意实际效果。坚持一个“实”字。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思想走向,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坚持四个原则是:一是坚持与养成教育相结合,注意渗透性。二是从实际出发,体现时代性。三是坚持批判地继承、讲究科学性。四是坚持知行统一,注重实践性。

5 文明礼仪教育的几点认识

要注意挖掘校内文明礼仪的典型素材,善于运用校情资料,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文明礼仪教育内容。

注意掌握师生间、学生间互敬互爱、文明谦让的尺度,使教育活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产生最佳的文明礼仪教育作用。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例9

[2] 仲呈祥.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J].艺术百家,2014(6):1.

[3] 梁健,陈莉.情感教育思想的中国近现论溯源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6):38.

[4] 唐孝祥.中国近代美学的四大特征[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3.

[5] 王云亮.当代中国画理论及创作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78.

[6] 王德胜.美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2.

[7] 林同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333.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例10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使人陶冶爱国情操,从小树立爱国爱民的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对其充满孝心;它让人仗义疏财,尽力帮助别人。它感化了身边的一切,让处世的人明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从而弥补了愚昧与笨拙、丑陋与缺点。它让我们的灵魂变得洁净、纯洁;它让天空变得碧蓝、干净;它让大地变得活力十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中华名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名族,一种执着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宽容微笑都能融汇成美德赞颂曲上,一个个动人心弦的音符。

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我国向来就有“文明古国”之称。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礼仪文明。文明礼仪处处可见,这些利益就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们所忽略不视。

现在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要不要保持中华美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把传统价值思想体系中德优秀精华发扬光大,把它和现代化结合起来。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鬓繁的国际交往带来了许多外来的价值观念。“麦当劳文化”正在侵蚀着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选择和改造,要丢起一切腐朽落后的,或者我国国情不符合的的价值观念。弘扬中华美德就是要振奋民族精神,抵御一切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的侵蚀,树立健康的社会主义美德。

说起中华美德,同学们多多少少都能说出一些,比如热爱祖国、孝敬父母、明礼诚信、自尊自强等等,其实,关于中华美德的知识不止这些。中华儿女优秀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道德品质,这些可以被统称为中华美德。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品德、精神和气质的基础。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的文明,中华民族为全人类做出了许多独特贡献,中华巨龙在历经风霜后还能重新腾飞。这之中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具有博大精深、生生不息的中华美德。对我们的民族而言,中华美德就像源泉,滋润人们心灵的生长;中华美德就像脊梁,支持人们挺起胸膛;中华行的脚步。美德就像号角,鼓舞人们前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培育社会主义道德。对我们的国家来说,中华美德是安邦之道。弘扬中华美德,有助于国民的自立自强。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中华美德是做人之本。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领悟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认识中华美德是我们国家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高尚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和基石,继承和发扬中华美德是振兴中华的标志。

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做好弘扬中华美德,这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例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弘扬传统美德,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也使中国公众的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新形势表明,能否在我们建设与巩固物质基础和各项制度等硬件的同时,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完成文化和道德等“软件”的建设,已经成为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优秀美德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海内外炎黄子孙世代相传的优秀道德思想宝藏,必将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主旋律。对我国而言,继承这一宝藏,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我国取得丰硕物质文明建设成果的同时,在道德方面暴漏了一些问题,这对与我和谐社会的构建非常不利。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旧的道德观念被冲垮,而新的道德观念尚未完全确立,再加上法律、制度等层面的转型,造成道德选择过程中人们的盲目性,导致道德代价。许多学者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形成道德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利益导向性;计划经济时期对个人意识的压制,使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始叛逆;当前转型其中的贫富差距、社会公正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却小人格主体性与安全感,造成人们的逆反心理严重;片面的把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唯有经济建设,忽略社会发展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一、政府政策与弘扬传统美德的关系

本文认为,政府政策与弘扬传统美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政府政策对弘扬传统美德其直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本文中根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下,全国各省市区的响应为例进行说明。而弘扬传统美德的进展在未来又会对政府政策的决策产生影响。

二、政府政策对弘扬传统美德起直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强有力的行政力与政策决策力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政府行政部门自身作为上层建筑,是建设精神文明中尤为重要的力量。在文献[1]中,华中师范大学的贺东航认为,改革开放后,政府的行政作用与政策的执行对公共领域中各类事物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广播宣传、国土、环保等公共部门的政策影响力日益增强,其行政职能迅速扩张。这一切都有效地提升了政府的自主意识和执政能力,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得到了有效的增强。通过弘扬传统美德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弘扬传统美德可以保障社会精神文明领域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领域的发展相适应的,帮助树立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增强他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公民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2013年1月17日,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中的《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上做出了批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在中央“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号召下,许多央企与政府部门的年会进行了“瘦身”甚至干脆取消。全国各个省市区召开会议,学习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如何制定切实措施,用来狠刹铺张浪费之风。中央的八项规定“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政策在全国各地顺利展开,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由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政府政策对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宣传与弘扬有着重要的影响,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三、弘扬传统美德促进政府进行政策的推进与改革

弘扬传统美德相关的政府政策的出台与解决我国物质文明建设中,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而从政府决策人员的角度看,政府政策的出台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空截断。从政府决策结果即政府出台的政策看,它虽然是以现实社会问题为基点或切入点,但其自始至终都聚焦在未来的某一时空中变化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社会现象与政策之问的关系概括为三维时空中动态链接关系。这一关系告诉我们,政府决策者对我国物质文明建设中出现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的背景,以及问题出现的程度与范围的判断时,需要充分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研究过去、现在、未来中这些问题发展的轨迹,对症下药。同时对传统美德的弘扬的效果,以及相关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使政府政策对应于我国物质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衍生出多套具有实时针对性的备选方案,对现有的政策进行继续的推进的同时,做出相应的改革。

例如,在2004年,我国公款吃喝总金额达到了3700亿元,但是在2005年,全国公款吃喝金额迅速增长至3951亿元。今年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政策在全国开展的情况,根据该政策在未来是否可以有效地遏制全国公款吃喝的情况,对该项政策做出相应的修改。

四、总结

本文主要对政府政策与弘扬传统美德的关系方面做了相关的研究与分析,并根据中央八项规定“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政策在全国展开的情况,以及该政策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改革,说明了政府政策与弘扬传统美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白晋波,胡凯丽,侯嘉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代价问题的研究综述[J],知识经济,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