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防范技术论文

防范技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6:44

防范技术论文

防范技术论文例1

论文摘要: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商业化过程以及创新风险有不同的观点。从技术创新动力来源的角度出发,分析指出在技术推动下创新风险主要是整合风险、资金风险和市场风险;需求推动下创新风险主要是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两者交互情况下还包括管理决策风险、组织风险、营梢风险等。通过技术创新所具有的社会性,提出创新风险社会分摊的必要性,并给出纵向社会转移分摊和横向社会联合分摊方案。

1技术创新商业化过程和创新风险理论综述

技术创新商业化是指从新技术思想火花的产生到体现新技术的产品或工艺问世的一系列过程川。不同学者对技术创新过程有不同的观点:美国哈佛大学的N.Abernathy和麻省理工学院的JameM.Ut-terback(1970’s)基于技术生命周期提出了A一U创新模式,即将创新活动分解为流动阶段,过渡阶段和稳定阶段;RobertG.Cooper(1986)综合研究了123个公司252项新产品的历史,提出了新产品计划7步骤,即产生新思想,初步评定,产生技术上的概念,发展工程、设计和原理,实验,试制品和实验市场,大量生产并投人市场VijayK.Jolly(1997)通过对IBM,ICI,Raychem,Sony等数十个公司新技术商业化成功与失败实例的研究与分析,提出新技术商业化是由新技术的构想、孵化、示范、推广和持续等5个子过程以及子过程之间的4个衔接环节组成。国内学者吴晓波教授基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二次创新过程模型,该动态模型在全球市场需求与竞争的框架下分四个阶段完成,即模仿创新,创造性模仿,改进型创新和准一次创新。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技术创新风险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项目本身的难度和复杂性及创新主体自身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的创新活动中止、撤消、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技术指标的可能性。对此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美国麦迪克(1982)对美国工业技术创新进行了全程研究,得出了决定高技术创新项目成败的8大风险因素:市场知识的获取,技术的指定,开发中的组织与协调,市场营销的重视程度,创新管理,产品的边际贡献,早期市场进入,新产品的技术及市场与企业现有产品的接近度;德国的Schewe(1994)归纳了各国学者关于新产品开发的成败因素判别研究结果,提出重点成败因素从纵向上归为三类:R&D相关因素,生产相关因素和市场相关因素;国内学者蔡宇(2005)将技术创新风险划分为决策风险、制度性风险、财政风险、企业文化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并对每一类风险的防范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苏越良(2005)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针对网络环境下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风险展开了深人分析,他构建的技术创新风险复杂系统将创新风险界定为环境风险、IT风险、市场风险、协作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风险类型之间的传导机制。

2不同动力来源下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技术创新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对创新成败的影响很大,国外有关机构统计研究指出川,即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并不高:消费类工业新产品设计,研制的成功率为50%,新产品工业化试生产的成功率为45%,新产品市场消费的成功率为70%,最后综合起来的成功率也仅为16%左右。可见加强新产品开发的风险控制,降低新产品开发的风险,是提高创新活动成功率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技术创新动力来源的角度出麦,研究技术推动,需求推动以及两者交互作用下技术创新商业化过程中的风险问题。

2.1技术推动创新过程中的主要风险

技术推动的创新模型指研发和科学发现是创新的主要来源,技术创新是技术成果引发的线性过程。这一类型的创新活动主要产生在高技术行业或以科学为基础的行业,如计算机,仪表仪器,机械设备以及医药、化工等领域。该创新过程如图1所示。其中基础研究主要由高等院校,政府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内部科研部门承担。此类创新的主要风险是整合风险、资金风险和市场风险。整合风险是指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各自领域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影响因素包括基础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可拓展性、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可操作性、企业对研究成果的可获得性以及消化能力等。资金风险即财务风险,指创新活动可能由于资金供给的断裂而导致整个创新计划中止,该风险主要发生在应用研究和开发以及生产两个阶段上。市场收益的不确定性和创新活动的可持续性两者间的矛盾激发了风险资金投人的博弈过程。市场风险是由市场和规模的不确定性、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新产品竞争优势的不确定性、产品的接受时间和产品寿命、市场开发的不确定性、信自和7首棋等田青而异致的风。

2.2需求拉动创新过程中的主要风险

需求拉动的创新模型指市场是R&D构思的来源,并激发寻找满足需求的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活动。最早是由J.Schmookler于1966年提出,他对美国炼油、造纸、铁路和农业这四个产业的投资、产出与这些产业的专利数量之间关系进行了考察,发现这些产业产出变化领先于专利数量的变化,他认为专利活动(即发明活动),基本上是追求利润的经济活动,受到市场需求的引导和制约,所以创新活动受市场驱动作用明显仁。该创新过程如图2所示。此类创新的主要风险是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技术风险来源于技术的不确定性和企业的技术能力水平,因此它的构成因素分两类:与技术本身相关的包括技术的可行性、技术的可靠性、技术的先进性、技术的可替代性、技术的难度与复杂性、技术的生命周期、技术的市场潜力、技术传播的难易程度;与企业相关的包括技术开发能力、技术信息的可获得性、辅技术的配套、技术成果保护等。资金风险主要产生在研发和生产两阶段。

2.3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创新风险

单纯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只是特例,Rosen-berg认为:科学技术作为根本的、发展的知识基础,与市场需求的结构在创新中以一种互动的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创新活动由需求和技术共同决定,需求决定了创新的报酬,技术决定了成功的可能性及成本,因此这类创新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如果说单纯从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下的创新风险具有个体意义,那么此类创新的风险更具有普遍意义,除了上文提到的主要风险以外,还包括战略决策风险,组织风险,管理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生产风险,投资风险,商务风险,营销风险等圈。

3创新风险的社会分摊

技术创新不仅是经济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社会活动。一项技术创新的成果不仅能给创新者带来效益,更是能够通过其外溢效应使全社会受益;事实上,国外一些学者通过对不同行业的产品创新实例进行了统计分析,例如,曼斯菲尔德选取了17个工业技术创新实例,其中社会所得率的中位数为56%,而私人所得率中位数中有约25%,尤其化学产品创新社会利益是私人的8倍左右;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阿罗,英国学者库因斯等都对此做了类似的研究工作。事实表明,技术创新的社会效益远高于创新者本身获得的收益,因此创新的风险承担主体不应该只是单个个人,企业或是组织,而应当是社会。社会是由许多个人、组织、团体等构成的集合体,只有把技术创新风险分摊到这些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并得到受益的个人、组织、团体中去,技术创新才能更好发挥其经济和社会功能。

创新风险的社会分摊可以分为纵向社会转移分摊和横向社会联合分摊两类。纵向社会转移分摊立足于时间维度,指将创新活动商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决策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逐渐向社会转移,在相关社会力量中进行分摊。横向社会分摊立足于空间维度,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使涉及到创新活动的各种社会力量(包括:政府、高校、民间组织、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社区组织及个人)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并在创新的不同阶段,分担部分创新风险。

3.1纵向社会转移分摊

3.1.1分析社会信息,降低决策风险

当技术创新活动仍处于构思阶段,创新者为了确定创新项目,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但这些信息存在不完全性、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创新者可以通过信息分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剔除备选项目确定最终项目,以降低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图3反映了创新者在社会信息的分析和测试中逐步剔除备选项目的过程,在第一阶段,创新者有较多的备选项目,不同社会组织对每个项目信息反馈的态度不一样,所以备选项目的数目有小幅波动,创新者通过理论或实验的验证,剔除了不合理的备选项目,在下一个阶段,重复上述分析和实验过程,直到排除所有不合理项目。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不确定性逐步减少,创新的不确定性,即风险也逐步降低。

3.1.2加强反馈机制,降低市场风险

当创新活动处于制造和销售阶段时,市场风险即将显现出来,新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能否获得消费者的肯定直接关系着创新活动的成败。为了降低市场风险,创新者可以加强反馈机制,例如在大批量地向市场投人新产品之前,可以设计一些消费者实验品,并维持客户关系,追踪客户体验信息,把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收集起来集中分析,并将可行的改进方案体现到产品中,在多次反馈信息的刺激之下,产品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风险得到降低。图4反映了这一过程。

3.2横向社会联合分摊

3.2.1加强联合创新,降低整合风险

联合创新是指不同社会组织共同完成一项技术创新的过程,它是分散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联合创新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R&D成本、弥补创新资源的不足、发挥各组织优势、提高创新成果的市场竞争力等。联合创新的主要形式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即所谓的产学研模式,这一模式在技术推动下的创新尤为重要。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可企业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它是以市场为载体,以盈利为目标的组织,这样很容易就限制了新思想的范围,过于单一化、市场化。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学术氛围浓郁、具有高素质人才和新思想的摇篮,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者,大多数基础研究成果都在此产生。企业可以加强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的联系,将理论性、系统性强的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各自领域,增加科研成果的转换率,以达到创新成果的成功商业化目的。作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自由发挥多种学术理论创新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某一经济领域的现实情况,将基础研究延伸到应用研究,增加科研成果的商业价值。

为了促进产研学的顺利进行,政府在此过程中也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①信息服务平台,促进高校和企业间的信息交换,加强科技成果创造者与使用者的联系,加快科研成果的转让速度;②制度约束平台,通过制度法规约束,使产学研各方互相协调、互相支撑,在合作中实现双赢;③成果转化平台,可以依托高校建立科技园区,也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在高校内组建科研中心,解决高校研究成果产业化的问题。

防范技术论文例2

一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的投机风险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二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

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创新设想调研开发中试生产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3〕表明,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管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差别。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设想调研评估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需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事前、事中分析。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使风险处于受监测状态,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对创新设想进行评估,切实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发新产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使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目标。事实上,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不同的企业,他们所面临的创新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创新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相对而言创新的成功率要高得多。一些技术创新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1,2〕。有的研究认为〔4〕:新产品失败率25年来保持稳定的原因,是对新产品管理能力的长期改进,要保持这种稳定,可能意味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理性的分析,始终致力于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和风险管理,是防范和控制创新风险的基本措施。

三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递减

美国布兹·阿伦和哈米尔顿咨询公司根据51家公司的经验,归纳出新产品设想衰退曲线〔5〕。从新产品的设想到产业化成功,平均每40项新产品设想约有14项能通过筛选进入经营效益分析;符合有利可图的条件,得以进入实体开发设计的只有12项;经试制试验成功的只有2项;最后能通过试销和上市而进入市场的只有1项。事实上,在衰减过程中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被逐步排除,或者说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过程的进展而逐步减少。衰减比率会因产品不同、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别。而越保守的公司,其衰减率越高。但衰减曲线的形状具有典型性。

这一衰减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获取经验的过程。在创新设想阶段,重点是要明确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在调研评估阶段,重点研究顾客是否存在这种需求,企业有无能力利用这一环境机会;在取得进展后,要尽量明确在可靠程度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但即使到研究开发的后期,甚至产品投放市场后,不确定因素还会存在,还是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新的风险。

一些资料表明,有些创新活动,对创新项目估计不足,有时甚至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或市场接受能力;对研究开发费用、设备调整费用和批量生产费用估计不足,特别是常常低估后者,致使投资超过预算,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承受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考虑创新项目的评价时,不仅要进行事前研究,而且还要进行事中研究,对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即由一次性评估转变为多阶段的评估,有一次性决策转变为多阶段决策。

四技术创新的风险随创新过程的推进而具有积累性

国外的研究表明,应用研究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开发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为25—50%,产业化或

商品化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50—70%,三个阶段的投资大体为1∶10∶100。上海对7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其投资的比例为1∶103∶1055。1980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的调查结果,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费用和时间的占用比例如表1所示〔5〕。显然产品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两个阶段。表2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分布概念开发样品开发试销商品化合计时间(%)14402323100费用(%)10301644100(注:根据〔5〕整理。)

为准确描述风险的大小,我们设I为创新项目的投资费用,P为该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V为风险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I×P(1)技术创新项目从概念开发到市场实现要经历的阶段设为n个,则各阶段的风险Vi与该阶段的累积投资额I0i和失败概率Pi之间的关系为:Vi=I0i×Pii=1,2,…,n.(2)其中I0i=∑Ii,Ii为各阶段的投资额。显然,由于投资具有积累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尽管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的淘汰率最高,但是由于该阶段投资费用和投资累积量较低,由(2)表示的风险Vi还是比较小的;而在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的投资比较高,累积投资量逐步扩大,其失败率虽然不像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那么高,但由(2)式计算的风险V是很大的。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在创新过程的初始阶段淘汰率不高,不尽早放弃那些没有成功希望的设想方案,就会使一些不可能取得技术成功或市场成功的开发项目进入创新的后期阶段,将使风险沉淀和积累下来,最终导致风险的增加或进一步扩大,甚至导致企业的经营危机。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①进行多阶段评价;②谋划多种可行备选方案;③将风险的控制点尽可能设置在创新过程的初期阶段,尽早释放可能存在的风险;④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费用。

五充分利用信息是防范或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

新技术开发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潜在着许多失败的风险。在制定风险决策时,情报的数量和质量致关重要。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确,才能作出正确的、有把握的决策,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反之,承担的风险就会增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不仅在技术开发阶段,在样品研制、商品化和进入市场等阶段,获取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相应的对策是:

1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2加强市场研究。必须进行细致的市场研究,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理解,使R&D瞄准和满足这些需求。这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企业不作细致的市场调研,仅作肤浅的分析,就盲目上马,往往一事无成。

3重视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有些企业希望高新技术成果能够立刻实现规模生产、创收见效,未待技术完善,未进行小试和中试,就筹措巨资,投资上马。正是由于这种边完善技术、边建立生产线的侥幸心理,导致创新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甚至项目失败的结局。因此识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防范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4加强信息沟通。创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沟通,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同行的技术协作,与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信息反馈渠道,改进新产品。

5加强市场营销。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是许多新产品失败的直接原因。对于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注重营销沟通,完善服务,听取用户的建议,完善新产品,是一些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华胜,官建成,高柏杨·北京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障碍因素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

2胡树华,张浩,袁明鹏·91家企业新产品成败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防范技术论文例3

与此同时,用户在进行文件传输、远程登录时,访问控制技术可以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杀毒软件技术,杀毒软件可以从根本上抵御计算机网络病毒攻击,避免用户计算机被病毒感染。用户使用杀毒软件,通过全面扫描计算机可以检测出计算机的木马程序和病毒,进而查杀计算机病毒文件,达到提升计算机工作效率和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的目的。杀毒软件技术工作时主要借助多引擎保护,全面扫描、系统监控等方法,判断计算机系统中是否存在病毒,从而抵御计算机病毒入侵。漏洞扫描及修复技术,计算机本身具有很多漏洞,随着网络系统的升级,导致系统的漏洞越来越多。从而导致计算机网络系统遭到木马攻击,引发网络系统崩溃。因此,用户要定期采用安全软件进行漏洞扫描,当发现计算机中存在漏洞时,及时安装必要系统补丁,修复计算机系统漏洞。加密技术,用户需要利用网络完成数据共享,信息交换、文件传输等工作,在此过程中,由于网络系统相对复杂,用户的数据信息存在经过未知网络,从而可能发生用户信息外泄的危险。因此用户在进行信息传递时,可以采用信息加密技术确保安全传输,防止信息泄露。加密技术分为节点加密、链路加密以及端到端加密。节点加密就是在节点端口进行加密,有效地保护节点发送信息和接收信息的安全。链路加密指的是数据以密文形式在链路中进行传输,采用这一方式可以确保链路免遭黑客攻击。端口到端口的加密是在数据信息传输的整个过程中都采用加密形式,为网络数据安全传输提供保障。备份和镜像技术,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除了上述网络安全防范技术之外,还应该做好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的备份,其目的是为了当计算机系统受到攻击时,通过网络系统备份的数据进行修复,避免网络重要信息的丢失。除此之外,系统可以采用镜像技术,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崩溃时,通过镜像系统可以还原计算机操作系统,保证计算机网络正常工作。

防范技术论文例4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网络应用的扩大,网络安全风险也变的非常严重和复杂。原先由单机安全事故引起的故障通过网络传给其他系统和主机,可造成大范围的瘫痪,再加上安全机制的缺乏和防护意识不强,网络风险日益加重。

一、网络安全的威胁因素

归纳起来,针对网络安全的威胁主要有:

1.软件漏洞:每一个操作系统或网络软件的出现都不可能是无缺陷和漏洞的。这就使我们的计算机处于危险的境地,一旦连接入网,将成为众矢之的。

2.配置不当:安全配置不当造成安全漏洞,例如,防火墙软件的配置不正确,那么它根本不起作用。对特定的网络应用程序,当它启动时,就打开了一系列的安全缺口,许多与该软件捆绑在一起的应用软件也会被启用。除非用户禁止该程序或对其进行正确配置,否则,安全隐患始终存在。

3.安全意识不强:用户口令选择不慎,或将自己的帐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4.病毒:目前数据安全的头号大敌是计算机病毒,它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影响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正常运行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寄生性、隐蔽性、触发性、破坏性等特点。因此,提高对病毒的防范刻不容缓。

5.黑客:对于计算机数据安全构成威胁的另一个方面是来自电脑黑客(backer)。电脑黑客利用系统中的安全漏洞非法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其危害性非常大。从某种意义上讲,黑客对信息安全的危害甚至比一般的电脑病毒更为严重。

二、几种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1.防火墙(FireWall)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指网络之间通过预定义的安全策略,对内外网通信强制实施访问控制的安全应用措施。它对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来实施检查,以决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被允许,并监视网络运行状态。由于它简单实用且透明度高,可以在不修改原有网络应用系统的情况下,达到一定的安全要求,所以被广泛使用。据预测近5年世界防火墙需求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74%。

目前,市场上防火墙产品很多,一些厂商还把防火墙技术并入其硬件产品中,即在其硬件产品中采取功能更加先进的安全防范机制。可以预见防火墙技术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防火墙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可渗透。在过去的统计中曾遭受过黑客入侵的网络用户有三分之一是有防火墙保护的,也就是说要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还必须有其他一系列措施,例如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需要说明的是防火墙只能抵御来自外部网络的侵扰,而对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却无能为力。要保证企业内部网的安全,还需通过对内部网络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来实现。

2.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就是对信息进行重新编码,从而隐藏信息内容,使非法用户无法获取信息、的真实内容的一种技术手段。数据加密技术是为提高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秘密数据被外部破析所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

数据加密技术按作用不同可分为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完整性的鉴别以及密匙管理技术4种。数据存储加密技术是以防止在存储环节上的数据失密为目的,可分为密文存储和存取控制两种;数据传输加密技术的目的是对传输中的数据流加密,常用的有线路加密和端口加密两种方法;数据完整性鉴别技术的目的是对介入信息的传送、存取、处理人的身份和相关数据内容进行验证,达到保密的要求,系统通过对比验证对象输入的特征值是否符合预先设定的参数,实现对数据的安全保护。数据加密在许多场合集中表现为密匙的应用,密匙管理技术事实上是为了数据使用方便。密匙的管理技术包括密匙的产生、分配保存、更换与销毁等各环节上的保密措施。

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网络数据的加密来保障网络的安全可靠性,能够有效地防止机密信息的泄漏。另外,它也广泛地被应用于信息鉴别、数字签名等技术中,用来防止电子欺骗,这对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系统容灾技术

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只有防范和检测措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灾难容忍和系统恢复能力。因为任何一种网络安全设施都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一旦发生漏防漏检事件,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此外,天灾人祸、不可抗力等所导致的事故也会对信息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这就要求即使发生系统灾难,也能快速地恢复系统和数据,才能完整地保护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现阶段主要有基于数据备份和基于系统容错的系统容灾技术。数据备份是数据保护的最后屏障,不允许有任何闪失。但离线介质不能保证安全。数据容灾通过IP容灾技术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数据容灾使用两个存储器,在两者之间建立复制关系,一个放在本地,另一个放在异地。本地存储器供本地备份系统使用,异地容灾备份存储器实时复制本地备份存储器的关键数据。二者通过IP相连,构成完整的数据容灾系统,也能提供数据库容灾功能。

集群技术是一种系统级的系统容错技术,通过对系统的整体冗余和容错来解决系统任何部件失效而引起的系统死机和不可用问题。集群系统可以采用双机热备份、本地集群网络和异地集群网络等多种形式实现,分别提供不同的系统可用性和容灾性。其中异地集群网络的容灾性是最好的。存储、备份和容灾技术的充分结合,构成的数据存储系统,是数据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存储网络化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存储器,将越来越让位于一体化的多功能网络存储器。

4.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是自动检测远端或本地主机安全的技术,它查询TCP/IP各种服务的端口,并记录目标主机的响应,收集关于某些特定项目的有用信息。这项技术的具体实现就是安全扫描程序。扫描程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查出现存的安全脆弱点。扫描程序开发者利用可得到的攻击方法,并把它们集成到整个扫描中,扫描后以统计的格式输出,便于参考和分析。

5.物理安全

为保证信息网络系统的物理安全,还要防止系统信息在空间的扩散。通常是在物理上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来减少或干扰扩散出去的空间信号。为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在物理安全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①产品保障方面:主要指产品采购、运输、安装等方面的安全措施。②运行安全方面:网络中的设备,特别是安全类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能够从生成厂家或供货单位得到迅速的技术支持服务。对一些关键设备和系统,应设置备份系统。③防电磁辐射方面:所有重要的设备都需安装防电磁辐射产品,如辐射干扰机。④保安方面:主要是防盗、防火等,还包括网络系统所有网络设备、计算机、安全设备的安全防护。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个综合性和复杂性的问题。面对网络安全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整个社会越来越快的信息化进程,各种新技术将会不断出现和应用。网络安全孕育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和其拥有的重要战略意义,相信未来网络安全技术将会取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防范技术论文例5

安全防范工程专业是根据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安全防范行业的发展趋势,由公安大学申请、经教育部批准、率先由公安大学设置的行业特点显著、专业特色鲜明的公安技术类专业。自1979年技防工作作为一项公安业务归口管理以来,30余年间,从公安部主管部门、各省厅、市局三级技防管理机构的建立,到包括分(县)局、派出所的专兼职业务岗位设置,形成了一支技防管理的有生力量。

鉴于公安技防管理深化改革、安防领域技术与应用的迅猛发展,以及我校近两年专业建设大幅度开展,安全防范工程专业建设已远远不能满足公安相关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和适应安全防范行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当前公安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精神,针对新的培养需求和培养目标,科学、全面、合理的调整了课程的设置,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明确和建设。面对人民警察招录培养改革下,需要对课程体系结构进一步的优化,完善安全防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验体系和实训体系,切实贯彻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使安全防范工程专业成为实战需要的安全防范人才培养基地,为全国公安技防管理部门业务训练提供有力支撑。

一、明确培养目标,制定核心课程

安全防范工程专业培养忠诚可靠、纪律严明、素质过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公安实战能力,熟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按照公安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实战化要求,系统掌握安全防范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的知识、方法,具有从事安全防范实际工作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初步的研究能力,能够在公安机关从事安全防范管理工作和其他部门从事相关工作以及在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立足工科,兼顾法学、管理学和公安业务,以公安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为专业理论支撑,以入侵探测与报警技术、视频监控技术、安全防范系统与工程为专业技术支撑,着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安防规划、设计、运维、评估、管理、保障的基本专业技能,兼顾学生从事其他安防工作及相关工作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奠定学生雄厚的工科理论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之具有强劲的职业发展潜力。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最终确定入侵探测与报警技术、视频监控系统与应用、安全防范系统与工程、安全防范管理作为安防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

二、核心课程内容设计与建设

(一)入侵探测与报警技术

入侵探测与报警技术设置为34学时,其中讲授22学时,实践12学时。主要讲授以入侵行为特征为探测对象的各种防入侵探测技术及设备,重点介绍各种探测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安装、调试、使用、维护;讲授报警的条件以及报警控制、管理的自我完备性、闭环性,构成报警系统的技术要求等相关理论。

(二)视频监控系统与应用

视频监控系统与应用设置为54学时,其中讲授3时,实践15学时。课程主要讲授视频监控系统的组成结构、系统功能、工作原理、主要设备等内容,在介绍视频监控基本概念及组成的基础上,重点讲述视频采集设备、控制设备、存储设备、显示设备等的工作原理及技术指标;讲授公安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过程及重点难点问题。

(三)安全防范系统与工程

安全防范系统与工程设置学时为34学时,其中讲授25学时,实践时。主要讲授如何建立起安全防范系统的整体模型;阐明采用先进技术手段组成的安全防范系统的基本结构;论述各组成部分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以及安全防范工程的设计和验收。

(四)安全防范管理

安全防范管理设置学时为34学时,其中讲授34学时,实践0学时。主要讲授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的组织机构、管理的任务和原则、管理的依据、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管理的程序与要求等。使学生掌握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依法监督管理安防行业和用户单位,适时开展安全技术防范风险评估、合理规划安全技术防范活动、严格控制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质量、有效应用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科学评价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效能的能力,以满足公安安全技术防范管理业务对人才的需求。

三、安全防范工程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教学团队和核心课程建设思路,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首席主讲教师与课程负责人,建立主干课程组,对每门课程的内容体系和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梳理,使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更趋合理。将专业特色落实并体现在核心课程上,为了加强安全防范工程专业服务于警务实践的目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优秀教学团队。

加强教材建设。加强教材建设是核心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推动学科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为了适应培养方案,组织教师完成多类课程讲义、教材、实验实训教材等的编写任务,对现有建材体系进行改革。

加强试题库建设。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实施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核心课程的试题库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钟新文.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大学教育,2013(7):34-35.

[2]李元元.加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9):25-27.

防范技术论文例6

1、选题来源及意义

1.1选题来源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以校园网络为平台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校园一卡通服务、办公自动化应用(OA)、教务管理、图书管理、电子邮件服务、校校通服务、网上学习等。然而在开放式网络环境下,校园网络的使用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一方面,由于使用校园网络最多的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对于网络这样的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可能会下载一些黑客软件或带有病毒的软件,从而破坏校园网络系统,加之学生不懂得爱惜,对于暴露在外界的网络设备造成一定破坏,据统计,80%的校园网络的攻击都来自于校园网内部[1];另一方面,来自外部的网络用户对IP地址的盗用、黑客攻击、病毒攻击、系统漏洞、信息泄露等方面的隐患也会对校园网络造成破坏。综上所述,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攻击。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应用各种安全技术,有效的加强、巩固校园网络安全问题非常重要。通过笔者在昌吉市一中网络中心实习的经历,发现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原有方案只是简单地采用防火墙等有限措施来保护网络安全。防火墙是属于静态安全技术范畴的保护,需要人工实施和维护,不能主动跟踪入侵者。而管理员无法了解网络的漏洞和可能发生的攻击,严重的影响的正常的教学工作。因此针对中学校园网络安全的防护更不容轻视。[2-3]

1.2选题意义

校园网络的安全建设极其重要,源于校园网一方面为各个学校提供各种本地网络基础性应用,另一方面它也是沟通学校校园网络内部和外部网络的一座桥梁。校园网络应用遍及学校的各个角落,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方便了师生网上教学、交流、专题讨论等活动,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存在安全隐患的校园网络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办公管理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根据学校的不同性质,保证网络稳定、安全和高效运行是校园网络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做好校园网络安全的防护及相应对策至关重要,即本论文选题意义。[4]

2、国内外研究状况

2.1国外网络安全现状

由于笔者查阅文献资料的有限性,没有查到国外校园网络安全现状的资料,因此针对国外所采取的网络安全措施进行如下概述:

(1)法律法规的制定。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意识到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广大网络用户的行为。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法国等其他许多国家都相继成立部级信息安全机构,完善网络防护管理体制,采取国家行为强化信息安全建设。

(2)网络防护应急反应机制的建立。面对网络反恐、黑客、信息的泄露、网络入侵、计算机病毒及各类蠕虫木马病毒等一系列网络危机,世界各国通过建立网络防护应急反应机制。分别从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防查杀技术等传统的安全产品方面入手,防止各种安全风险,并加快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的发展和更新.动态提升网络安全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网络安全的问题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安全问题只能相对防御,却无法真正的达到制止。[5-7]

2.2国内网络安全现状

由于我国在网络安全技术方面起步比其他信息发达国家晚,发展时间较短,技术不够纯熟,面对各种网络安全问题有些应接不暇,主要是由于自主的计算机网络核心技术和软件缺乏,信息安全的意识较为浅薄,不少事企单位没有建立相应的网络安全防范机制以及网络安全管理的人才严重缺乏,无法跟上网络的飞速发展。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国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如GB/T18336一2001(《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GJB2646一96(《军用计算机安全评估准则》等来规范网络用户的使用,还通过技术方面的措施进行防护,如加密认证、数字签名、访问控制列表、数据完整性、业务流填充等措施进行网络安全的维护。然而通过技术措施进行网络维护的过程中,网络管理员对技术的偏好和运营意识的不足,普遍都存在“重技术、轻安全、轻管理”的倾向,致使在管理、维护网络安全方面还有很大的漏洞。[5]国内网络安全整体的现状如上所述,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发现数据信息危害和网络设备危害是校园网络安全现在主要面临的两大问题,主要威胁有病毒的传播与攻击、黑客的入侵、信息的篡改等一系列安全隐患,通过采取加密认证、访问控制技术、防火墙、漏洞扫描等措施进行防护。[3]中学校园网络管理者如何保证校园网络能正常的运行不受各种网络黑客的侵害就成为各个中学校园不可回避的问题,并且逐渐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8-10]

3、本选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创新点:

3.1研究目标:

本文在对当前校园网络面临的各类安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系统的探讨了目前常用的各种网络安全技术的功能以及优缺点,并以昌吉市一中等中学校园网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中学校园网络的物理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等角度分析威胁校园网络安全的因素,并结合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现有的条件,分别从设备管理、技术提供、管理人员意识等方面充分应用各种安全技术,有效加强、巩固校园网络安全,提出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策略及防范措施。从而综合利用各种网络安全技术保障本校的校园网络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3.2内容创新点:

(1)通过对昌吉市一中的校园网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参考其他中学校园网络安全的问题,总结出中学校园网络安全存在常见的安全隐患,并制定出针对中学校园网络隐患所采取的防范措施。

(2)将制定出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运用于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制定出真正合理的、恰当的、适合现有条件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并对昌吉市一中的校园网络进行展望,使得校园网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海新.CERNET校园网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教育网络,2005.03

[2]袁修春.校园网安全防范体系.[D].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05,5

[3]钟平.校园网安全技术防范研究[D].广东.广东工业大学.2007,4:3

[4]蔡新春.校园网安全防范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软件工程2009,4

[5]董钰.基于校园网的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研究与设计[D].山东.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05,5:11-12

[6]王先国.校园网络安全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计算机技术.2009.12

[7]定吉安.常用网络安全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11,4

[8]顾润龙.影响校园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及防范措施.[J].咸宁学院学报.2012,9(32):155-156

[9]张伯江.国外信息安全发展动向[J].信息安全动态,2002,8(7):36-38

[10]谭耀远.新世纪中国信息安全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6

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1、内容包括:选题的研究方法、手段及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已具备的实验条件等。2、撰写要求:宋体、小四号。)

1、文献研究法:查找文献资料时借助图书馆及网络,搜集、鉴别、整理文献。从前人的研究中得出对我们的研究有价值的观点与例证。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的目的:

(1)查取大量校园网络安全问题常见的问题,结合昌吉市一中的校园网络现状进行分析。

(2)对国内外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进行分析,选择适合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安全所应对的策略。

2.访谈法:通过与昌吉市一中网络信息中心的教师交流探讨,以访谈的形式了解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的现状。

论文的框架结构(宋体、小四号)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影响中学校园网络安全的因素

第三章:常用的校园网络安全技术

第四章:校园网络安全建设

-----以昌吉市一中校园网络安全体系需求分析及设计

第五章:总结和展望。

论文写作的阶段计划(宋体、小四号)

第一阶段:20xx.10.1—20xx.11.20选定论文题目,学习论文写作方法及注意项;

第二阶段:20xx.11.20—20xx.12.25与孙老师见面,在孙教师的指导下,搜集材料阅读有关文献资料,按照开题报告的格式和要求完成《昌吉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

第三阶段:20xx.12.26—20xx.1.3写出开题报告,并与指导教师充分沟通,做好开题报告答辩准备;

第四阶段:20xx.1.5—20xx.1.13开题报告论证答辩;

第五阶段:20xx.1.17—20xx.3.25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至3月25日完成初稿交指导教师;

第六阶段:20xx.3.25—20xx.3.31写出中期报告书,接受中期检查。并根据指导教师建议完成初稿的修改;

第七阶段:20xx.4.1—20xx.4.10根据指导教师建议完成二稿的修改;

第八阶段:20xx.4.11—20xx.4.20根据指导教师建议完成三稿的修改;

防范技术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1-0001-02

中医预防保健是指在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理论认识和技术方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是指在固定场所由专业人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相关技术、手法、产品及知识等,以满足服务对象保养身心、改善体质、预防疾病、辅助治病和促进康复的需求。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在规范我国预防保健服务市场、提高预防保健服务水平、促进中医预防保健学术发展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笔者现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相关标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 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的现状

由于时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健康观念的变化,中医“治未病”理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践需求亦日益增加。随着国家的支持和重视,以及监管力度的增大,各类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相关标准和规范日益增多。

1.1 预防保健是中医标准体系的重要内容

预防保健是中医药标准化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国中医药法监发〔2012〕43号)明确提出中医“治未病”标准为中医标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和权威学术团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大力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工作,并初有成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2009年起先后出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基本规范、服务机构标准等管理类标准,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服务内容、服务设施等多角度提供指导规范。2006-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共21项相关技术标准,为服务实践过程中技术操作提供专业指南。

1.2 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已初成体系

根据属性分类,完整的标准体系应包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三大类。基础标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其他两类标准则分别是对预防保健服务中的技术及管理等事项进行协调统一。

从总体来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已初成体系。但目前已的标准规范以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为主,基础标准尚不足。2010年,经国家标准委员会批准立项的《保健服务业分类》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I41B03)

通讯作者:彭锦,E-mail:

(项目编号为20100122-T-469)2项国家标准经过2年的调研撰写,于2013年在中国保健协会休闲保健专业委员会官网上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规定了保健服务业分类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原则及基本分类方式,填补了预防保健服务基础标准的空白。

1.3 现有服务标准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部分在市场上出现较早的预防保健服务,从国家到地方,从技术、工作到管理,各层面均有规范可依。以保健按摩(包括盲人按摩)为例,“保健按摩师”和“足部保健师”早已作为2种国家职业标准,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监管、组织专业培训,以规范从业人员准入资质,保障服务质量。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4部委2009年出台《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后,各省、市、自治区均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了地方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管理办法。部分地区还进一步制定了工作和技术标准,以确保地方监管落到实处。

标准化是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环节。随着中医推拿按摩学科研究的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2010年了一系列按摩保健行业技术标准,其中,对9项按摩保健技术,从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其他服务技术如沐浴、足疗和药膳,也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标准规范。2006-2008年,上海、南京、扬州的相关机构分别了地方沐浴、足浴行业经营和管理技术规范;2008年,商务部出台了《沐浴业经营技术规范》、《足浴保健经营技术规范》;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了足浴保健、中药药浴保健、藏药药浴等技术规范,中国药膳学会《中国药膳制作及从业资质基本要求标准》等。但是,就对该服务行业进行规范而言,现有标准无论从数量还是功能上均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预防保健服务领域标准规范的空白区域仍非常巨大,从基础研究到体系构建方面均有待加强。

2 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工作的思考

随着社会对“治未病”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行业机构正逐渐壮大。为规范服务市场,保障消费者利益,本领域标准化工作已被国家提上重要议程。

2.1 加快学科发展,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体系

标准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尽管有几千年的实践历史,但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中医预防保健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现状为“基础研究薄弱、理论体系不完善”,而中医预防保健

服务标准化的发展正受此制约。因此,要加快学科的发展步伐,加大对中医预防保健学科的科研投入,应重视基础研究,完善理论体系。

由于市场的需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的实践常先行于理论。许多服务技术尚不明确机理、适应症、适应人群,未进行有效性、安全性等评价,就已在市场上付诸实践,这有损消费者的利益及身心健康。因此,在步骤上不能等待基础研究和理论体系构建完善后再着手制定标准,而应齐头并行。集合行业专家的智慧,从目前预防保健服务的现状进行反思,明确主次,逐步完善标准体系框架构建。通过标准的制定、推广、应用、反馈和修订这一螺旋上升过程,指导基础研究的方向及促进理论体系的完善,进而推动中医预防保健学科的发展。

2.2 “产学研用”结合,促进服务标准应用推广

一项标准生命力的体现在于推广应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的应用主体是企业。因此,如果仅由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自上而下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进行标准化,那么,在推广应用环节必将遇到阻碍。

标准化是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所用的最高层次途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标准化更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确保能够有效指导并服务于实践。为此,必须在政府部门监管下,由科研机构和行业学会进行专业指导,邀请相关企业参与,结合专业培训机构,实行“产学研用”相结合,共同完成标准规范的制定。这既能保障标准的专业质量,又能充分满足市场需要,还能通过企业推广、培训等有效渠道进行应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鼓励企业参与的同时,要启动企业监管机制,规避防范不法企业借制定标准之名聚集钱财或垄断市场。此外,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应遵循中医理论的指导。因此,在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尤其当涉及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核心技术时,应保证中医专业机构的参与。

防范技术论文例8

而今,经过三十载的努力,这种梦想正在逐渐转变为现实。

孙建华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情怀,用不竭的创新精神诠释着“中国创造”,凭借顽强的毅力,终于获得生物感应传感器基础理论研究、软硬件开发、系列产品定型设计及工程应用的成果,并完成了专利技术到市场应用的商业转化。不仅打破传统触摸式报警产品的技术缺陷,更是填补了全球生物感应智能报警技术的空白。他为推动世界安全防范技术由传统技术向生物感应智能化传感技术发展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全球生物感应技术的“第一人”。

生物感应技术的发明成功,无疑将是划时代的成果,它突破了国际入侵报警技术领域,漏报、误报的技术瓶颈,并带来安全防范技术(如生物感应介质与普通塑钢门窗融合实现智能塑钢门窗)等的变革,将彻底改变传统安全防范技术的设计理念,一张纸、一根绳、一个坐垫、一个钱包,都可能是您想要的安防产品,使国际社会人们对安全的需求触手可及。

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多年来,孙建华用坚持不懈、务实创新来追求他的科技创新之梦,实现了一个工人发明家的梦想。

上世纪70年代,高中毕业的孙建华作为知青下乡,招工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事广播电视设备维护工作。在工作中,他发现人体在接触电视机天线时会产生图像变化和噪声,同样在触摸收音机天线时也会产生类似的现象,而非生物接触天线时则没有影响。

这一常见的现象,让孙建华对探索生物感应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萌发了“利用人体生物感应现象研究可以区别生物与非生物报警技术的念头”。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自修大学专业理论和有关电子学基础知识。无厂房,就把家里当成实验室;缺设备,就东拼西凑买二手的仪器;无团队,就一个人坚持。孙建华倾其所有,致力于生物感应发明技术的研究、试验等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在家庭实验室内完成了生物感应报警技术原理研究和样机试验,于2001年申请发明专利,2004年获得了国家专利局授权。

相比传统的接触式报警,生物感应技术采用感应介质产生空间弱电场形成的“虚拟屏障”非接触感应人体报警,对人体各种入侵方式100%响应,具有不漏报、防破坏、不可破解的技术特征。此外,采取生物甄别和环境自适应技术,具有区别小动物、非生物和自然气候的功能,不仅极大地降低了误报的可能性,在户外各种气候环境下也能稳定工作。

目前,入侵报警安防产品存在漏报、误报的技术缺陷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随着生物感应技术的成功研发,不仅突破了国际入侵报警技术领域,漏报、误报的技术瓶颈,并带来安全防范技术的变革。

2001年,他先后入选《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专家学者辞典》、《中国专利发明人大全》。在平凡的工人岗位,他先后获得中国工程物理院第一届青年科技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科技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奖”;1998年至1999年期间,参与研制臭氧发生器及实验研究工作,获得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环保工程研究中心科技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奖。”

探索产业化发展路径

孙建华发明的生物感应传感器研究和产品应用走在世界安全防范技术领域的前列,开创了生物安防智能报警技术的变革。

2002年孙建华得到绵阳市游仙区政府10万元科技资金的无偿支持,创办了四川省绵阳市安防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生物感应报警技术应用探索与产品开发。

面对国内外市场应用中的空白,孙建华再次带团队进行了研发。要实现生物感应安全防范报警技术的应用,首先需要研发在安全防范技术领域的实用产品,但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应用初期,公司面临国内外无先例、无技术标准、无融资渠道的鸿沟和门槛;技术上也需要突破空间电场载体排除干扰和设备工作稳定性等问题。

经过13年的坚持,如今孙建华已经实现了生物感应系列产品的定型设计,不仅具有人体感应空间电场非接触报警的稳定的物理性能,而且具有区别生物与非生物及小动物的智能,产品可隐蔽、可粘贴、可移动、可水下、可地下、可随身携带布防,适应室内外全天候工作。这些突出的技术优势和巨大的产业空白,使得孙建华和他的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相继开发成功金融、国防、军事、监狱、航空、文物、电力、家庭等领域的生物感应智能安全防范系列产品,并已获得了在相关领域成功应用的工程案例。

目前,孙建华的企业已成熟的核心技术包括“空间电场介质”为载体的“生物感应传感器”及系列产品的软件和硬件设计。已成熟的样机更是多种多样,有针对野外周界入侵报警的需求设计的“智能周界”,有针对临时移动目标的“移动周界”,有针对门窗防盗报警的“便携式伸缩隔离带”,更有“智能语音一米线”、“智能不干胶纸”、“智能通道”、“智能门锁装置”、“语音地毯”等一系列能广泛适用的生物感应智能安全防范系列产品,这些产品经过不断地试验、应用和反复改进,均已进入了产业化定型设计阶段。

防范技术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X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4-0129-02

安全防范系统,即为了有效维护社会安全稳定,通过人力、技术以及实体防范措施等相结合,分析探测、延迟、反应功能要素,同时每一个要素密切结合、彼此依存,具有防范作用的一个系统,其属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有机内容,其核心是技术防范,在各种安全事件以及违法犯罪活动的预防以及应对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因现阶段我国安防系统风险与防护效能评估一味的关注经验与管理等方面,只是出于初级的定性时期,还没有形成合理定量评估的技术与理论,无法为构建系统全面的综合防控体系提供坚实的保障。所以,探讨构建系统防护效能和风险客观评价体系,客观、科学的度量安全防范系统的防护效能与风险,已经发展成为现阶段我国的一个战略问题。鉴于这个原因,笔者细致深入的探讨了我国安全防范系统相关问题,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安全防范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提供借鉴。

1 国内安全防范系统风险与效能评估

现阶段,在我国安全防范体系的研究相比发达国家来说,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停留在定型阶段。近年来,包括中国安防协会等诸多安全相关组织机构以及信息技术院所在内的单位,探讨了安全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估有关问题,同时有了很大的进展。

2003年,“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建成,属于国家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的下设单位,这个单位主要是负责研究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的测试评估、以及全球先进安保系统等方面,及时把握该领域的全球最新动向,属于国家信息安全专控队伍的其中一员,该单位主动配合上级主管单位的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同时还专门评估一些重要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并对其进行等级测试等业务,目前,该单位已经完成的重要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工作数目超过100个。

陈志华教授(2006)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针对安全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估问题展开了细致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其在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从管理科学的视角入手做出的定性评估。这个方法在确定评估指标于获取指标值等方面依旧具有或多或少的主观性。

魏莲芳(2007)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针对其风险评估过程展开细致深入的探讨,其主要是把评估的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将其划分成以下七个流程,也就是确定评估对象和预期目标、概述对象的主要特征、确定初级评估指标及其权重、对系统打分、评估结果等。在研究过程中,以某系统为案例进行探讨,为我们阐明了评估过程。

武汉大学国家多媒体软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安防应急信息技术”的博士学科点于2008年获得批准,同时其自2003年开始就已经在该方面建立起本校的学科特色。利用技术合作与自主创新,现阶段已经在安防应急风险与效能评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以往的安防工程相关理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把监控和应进行有机结合,最终构建起一个大安防系统架构。另一方面,其还承担研制国家与行业标准工作,以标准化引领产业技术不断优化升级,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利用研发引导性产品,主持重大项目,推动整个领域不断发展。

孙亚华(2009)等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形态学分析的手段进行建模,构建起核电站入侵路径风险分析模型,同时设计出风险分析评估安全防范系统路径型模型软件。在研究中还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定量法探讨了安全防范系统的探测、延迟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路径型及时探测分析方法能够非常便捷的发现核电站安防系统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还能够获得系统费-效比偏大的优化策略,能够科学合理的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

吴穹和闫黎黎(2010)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探讨了安全防范系统的性能与管理工作者方面存在的相关风险,通过研究构建起一个基于“空间风险和时间风险”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他们根据权重,利用层次模糊评价法对其中涉及到的各个指标参数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最终获得其安全级别。

通过广泛搜索并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现阶段,我国在安全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估方面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大体上通过管理科学的模拟仿真试验与许多评估法,对系统进行评估,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并未构建起一套系统全面的效能评估体系,此外,还无法客观、合理的通过定量的方法分析这一个系统的风险与效能。

2 安全防范系统风险与效能评估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中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已对安全防范风险与效能评估等问题作了大量的积极探讨,然而,其中依旧存在一些弊端,许多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下面笔者将主要从理论问题与技术问题两个方面进行阐明。

2.1 理论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安全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估方面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大体上通过管理科学的模拟仿真试验与许多评估法,对系统进行评估,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并未构建起一套系统全面的效能评估体系,此外,还无法客观、合理的通过定量的方法分析这一个系统的风险与效能。除此之外,还存在许多单位主要是通过概率统计的方法评估系统的效能,通过统计一些小样本事件所获得的概率来度量系统的效能。然而,探讨过程中所用的相关方法尚未细致深入的分析探讨安全防范系统内在的机理,所以,国内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评估模型对安全防范系统的支撑严重不足,在今后有待于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2.2 技术问题

1)怎样客观、科学的度量安防节点的效能与风险。对于安全防范系统来说,其防护效能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效能指标,中国现阶段对这一个方面所进行的评估基本上是通过管理科学的方法做一些定性分析,尚未通过信息科学手段实施相应的定量评估。在这里,所谓安全防范系统防护效能,即在某条件下,通过系统的防护能力执行特定任务所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这一个系统主要涉及到设备与人两个方面,防护时,这两个方面具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最终导致其防护效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怎样科学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客观科学的度量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将发展成将来该领域应当攻克的一个技术问题。

2)怎样度量多种防护下的安防节点的防护效能。对于防护能力来说,其主要涉及到技防、物防与人防等3个方面的能力,当防护节点中每一防护能力相互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时,在这种情况下,安防节点的防护效能并非单纯的每一防护效能所加的总和,为有效度量其防护效能,一定要注重每一防护能力存在的关联,所以,怎样对这种情况下安防节点的防护效能进行有效的度量,同时属于该领域将来所必须面对的一个技术问题。

3)怎样对进行安防网络路径代价评测与计算。在这一个系统之中,网络效能并非简单的把其中一切节点防护效能求和或求取均值就可以了。在笔者看来,网络效能和其具体路径具有很大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安防网络是一个非常繁琐的网络,这样我们根本无法将一切路径的代价计算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计算方法,去发现其中代价最小的路径。所以,怎样利用设计路径代价评测方法来客观公正的度量网络效能,必将发展成为该领域将来所必须面对的有一个课题。

4)怎样构建系统全面的模型改善防护能力。现阶段,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关于防护能力优化领域的探讨仍然非常不足,导致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所以,怎样构建起一个系统全面的模型,然后利用它改善网络的防护能力,同时利用对节点的防护能力值进行调整,最终计算出各种攻击路径下,最大的防护能力,必将成为相关领域所必须面临的一个技术难题。

3 总结

通过广泛搜索并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现阶段,我国在安全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估方面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大体上通过管理科学的模拟仿真试验与许多评估法,对系统进行评估,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并未构建起一套系统全面的效能评估体系,此外,还无法客观、合理的通过定量的方法分析这一个系统的风险与效能。尽管中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已对安全防范风险与效能评估等问题作了大量的积极探讨,然而,其中依旧存在一些弊端,许多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例如理论方面,并未构建起一套系统全面的效能评估体系,无法客观、合理的通过定量的方法分析这系统的风险与效能,技术上没有实现安防网络路径代价评测与计算等。

参考文献

[1]张安全.风险评估社会发展迫切的需求[J].中国安防,2006,5(1):51-52.

[2]李苏宁.安企防范系统风险评估初探[J].安防科技,2007,1(2):7-9.

[3]陈志华.安全防范系统效能评估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防,2007,11(3):16-20.

防范技术论文例10

雷暴是大自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但是一旦不注意防雷,就会对人和社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和影响。所以人们一直在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防雷的工作,而本文论述的防雷设施的形体技术就是当今社会上使用范围最广,应用效果比较好的一种防雷方法。在日常的防雷工程设计中,直击雷防护是最主要的一项内容,人们在很多情况下都会使用避雷针作为接闪器,来截击闪电的正面打击。而防雷设施形体技术的运用就在避雷针的设置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 雷暴的伤害和防雷的重要性

2008年6月29日,山东济南市遥墙镇某村的一位农民在稻田里劳作时遭电击身亡。另外一名路人被击晕。2010年6月25日,济南长清区孝里镇某村发生了另外一起雷击伤人的意外。村里的一位女村民下雨的时候在田里干活被闪电击倒。由此可以见济南农村地区因为防雷措施缺乏和防雷的意识薄弱,导致了人被雷击的事故层出不穷,防雷工作的进一步实施势在必行。

除了在农村,济南地区的小学中学普遍防雷措施不足。经过调查,在济南地区的139所学校中,目前达到防雷规范要求的学校只有28所,仅占全体学校的20.1%,在防雷工作上出现了严重的不达标现象,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众所周知,闪电里面蕴藏着很大的力量,要是把这股力量用在合适的地方,可以给人类提供很丰富的资源。但是要是这股力量没有加以好好地利用,也没有有意识地进行防护,将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上面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没有有效的防雷措施,雷暴会危及到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所以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做好防雷的措施。而防雷设施中形体技术应用就是其中十分有效普遍的方法。

二、 形体技术在避雷针中的应用

根据国家政府的规定,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必须要采用滚球法来进行计算。这个计算方法最基本的模型就是单支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和模拟。滚球法就是形体技术中的一种形式,基本的原理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必须采用滚球的范围来进行计算,滚球顾名思义是一个以hr为半径的球体,沿着需要保护的雷电直击的部分不断滚动。当球体只是碰触到接闪器或者地位,而避免碰触到需要保护的那个部分,雷电就会沿着球体引到接闪器,从而让那个需要保护的部分免受闪电的伤害。

单支避雷针是滚球法的最基本模型。那么应该怎么去设置好单支避雷针保护范围的造型呢?有专家就认为,对单支避雷针保护范围模型的构造,既可以采用实体造型方式,也可以采用曲面造型方式。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在造型之前都需要确定建筑物防雷类别、避雷针的位置和高度等客观的数据值。

在确定了使用实体造型方式还是曲面造型方式之后,要是实体造型需要加载geom3d.arx的文件,然后再调用实体造型的函数或者曲面造型的函数,在输入具体相应的函数之后,程序就会自动绘制保护范围的造型。

滚球法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双支不等高避雷针保护范围造型的定位与建立。首先还是需要加载geom3d.arx的文件,依据特定的函数输入滚球的半径、两只避雷针之间的间距以及高度,对数据单位作出适当的调整,如果双支避雷针不为左高右低,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数据的交换处理,分别就上面所说的单针避雷针实体造型的方式绘制两针之间的保护范围。除此之外,还必须计算避雷针的斜角、确定关键的造型点,根据避雷针的造型变换坐标系,建立起两针之间保护范围的实体造型。最后还原坐标系、把建立起来的实体造型与避雷针的基点对齐。

其构建出来的造型效果图中造型的线框或者曲面覆盖的范围就是计算好的避雷针所能保护的范围,在现实的使用中把实体移到和避雷针相应的范围之中,如果实体可以在线框面或者曲面覆盖的范围内,就可以得到避雷针的保护,否则就不会取得保护的良好效果。除此我们可以借助AutoCAD的环境,对建立好的造型进行多视角的动态观察,让其效果更加理想。双支等高避雷针的实体模型比双支不等高避雷针的实体模型更加容易构造,只是在输入计算函数中稍微有点不一样,也可以完全地套用在双支不等高避雷针的程序之中进行计算和构造。

三、 防雷设施形体技术的贡献

在当今的社会里面,防雷设施形体技术这一项技术已经在越来越广泛的地区得到使用。很多社会上的重要建筑,如炸药库、油库等易燃易爆的场所,还有粮食库、棉花厂和高层建筑都已经逐步引入了这一项技术,体现了形体技术在防雷问题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可以让一些重要的危险的建筑免受雷暴的威胁,保证了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

最近在山东,采用了该种技术的山东气象业务大楼对其进行了一次防雷保护的三维模拟试验,也经过了有效的实践证明,防雷设施形体技术在防雷的效果良好,能够取得良好的防护效果。

结束语:

闪电雷暴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要是对雷暴中蕴含的能量加以适当使用,那么对人们来说就是一道宝贵的财富。但是也要对雷暴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伤害加以防范和保护。避雷的工作一直延续了好长的时间,防雷设施的形体技术显然是避雷方法中的一大进步和重要因素。本文从科学的角度对防雷设施技术在避雷中的应用进行了阐释,证明了形体技术中滚球法的使用原理和单支避雷针、双支不等高避雷针模型的构造,希望可以让防雷设施形体技术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使用,尽可能地让人类社会免受雷暴的影响和破坏。

参考文献:

[1]孙增昌,马红松.防雷设施形体技术在避雷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2009(29)

防范技术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TU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35-01

1 博物馆智能安防系统设计的目标以及原则

1.1 设计目标

务必始终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打结合,防范于未然”的方针,始终坚持“技术防范、实体防护、组织管理防范三者紧密结合”的原则,始终坚持“纵深防护”的指导思想,着力把犯罪行为控制于防护目标范围之外或者是限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为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制造有利的条件基础,进而达到防范犯罪行为的目的,真正地实现防止入侵、防止抢劫、延迟犯罪行动、警卫积极配合等等作用。不仅要全面利用当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图形显示技术,还要紧密结合博物馆自身的实际业务特征,从博物馆的实际应用功能以及具体需求出发,选用先进、适宜、可靠的技术,统一监控安防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促使每个子系统能够与其他有关联的系统有机结合,积极调动一切的有用资源,发挥其最大化的功效。

1.2 设计原则

博物馆智能安防设计系统应该始终遵循先进性、实际性、创造性、可扩充性、指导性、保障性、稳定性、易操作性等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博物馆实际的使用功能、建筑要求、安全防范管理标准,全面应用当前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等等,以此来构建出一套先进技术、可靠性能、安全保障的博物馆智能安防系统。

2 博物馆智能安防系统设计

博物馆智能安防系统设计应该将中心控制室作为总系统的中枢,将入侵报警子系统作为总系统的核心,将声音复核子系统、图像复核子系统、电视监控子系统等作为总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另外还可以根据博物馆的具体实际情况增添门禁、可视对讲、出入口控制等等子系统。然后通过集成方法,把每一个子系统融为一个整体,使之成为一个智能化的、功能设置极为完善的、综合防范功能强大的现代化博物馆安防系统。

2.1 中心控制室的设计

中心控制室作为博物馆智能安防系统的中枢,应该设置在防范区域之内,将报警探测器安装在控制室外,起到周界报警的作用,另外还需辅助摄像机一同进行监视;将计算机作为核心,把预报警设备和视频、音频设备进行软件以及硬件的联动连接,选用多媒体平台对其进行操作;每一个子系统的输入容量应该大于现实输入容量的10%~20%;具备自动或者手动的布、防、撤功能;具备对相关设备运行状态以及信号传输线路的自动诊断和故障检查功能;配置一台连续电源在线连接,即便停电,也能12小时为整个防盗报警系统以及中心控制室的照明供电。

2.2 入侵报警系统的设计

入侵报警系统作为博物馆智能安防系统的核心内容,亦是总系统“探测、延迟、反应”三要素中最根本的技术保证,它主要由外周界防护、监视区防护、内周界防护、防护区防护、防护等构成。

(1)外周界防护。

由于外周界和博物馆复杂的周边环境相邻,以致于人防与物防的难度系数都较大。所以在设计博物馆智能安防系统的时候,应该仔细研究博物馆周遭环境的结构特征,在尽量强化物防设施的基础之上,创建外周界技术防护,以此来为完善纵深防护体系和有效感知风险事件提供前沿保证。

(2)监视区防护。

监视区指的就是建立在周界防线和边界之间的没有阻挡物的一定范围的可视地带。通常情况下都是将博物馆的阅览室、公用通道、设备区、车库、中庭等等设置为监视区,一般在监视区内安装双鉴探测器。

(3)内周界防护。

内周界防护通常是针对博物馆墙体的各个进出风口、门窗等进行防护工作,它是整个防护体系的内周界防护,也是防护区的外周界防护。在对内周界进行物理防护的前提下,应该添加一些有效的技术防范对策,比如选用先进前端的设备:振动探测器、微波入侵探测器、主动红外探测器等等。

(4)防护区防护。

博物馆的防护区通常情况下指的就是展厅。对于展厅内周界防护:应该在出入口设置相应的门禁控制点,在门上设置门磁开关来有效防止非法闯入;对于展厅部位的防护:应该将风道防护栏以及报警设备安装在展厅的风管口,以此来防止不法分子从风道口出入;对于展厅空间的防护:应该在展厅空间选用多重防范的技术进行交叉覆盖;对于展柜和重要物品的防护:应该在选取实体防护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技术防护方法;另外系统还应该紧密结合视频监控、图像复核、声音复核等等手段,有效地保证文物的安全。

(5)防护。

主要指的就是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保险柜以及其他禁止公众出入的区域。库房进出口安装带有掌行仪的防盗安全门及进出可管理系统,库房内可选用多种防范技术,进行交叉覆盖,比如双鉴探测器、门磁开关、通讯对讲机等等。

2.3 声音复核系统

声音复核系统、图像复核系统、电视监控系统等作为总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下面以声音复核系统为代表,简单地介绍一下总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博物馆对声音复核系统要求较高,务必应该在背景噪音小于等于45dB(A)的情况之下,声音复核系统灵敏度调为最大值的90%之时,所能探测的最大范围就应该满足实际保护所需。并且还应该配合监控系统和防入侵报警系统来有效地明确是否“险情报警”或者是否“误报警”,换句话说,声音复核系统是报警复核科学有效的手段。

3 结语

总而言之,博物馆智能安防系统是一项集成的系统工程,它是以中心控制室为系统的中枢,以入侵报警系统为系统的核心,以声音复核系统、图像复核系统、电视监控系统等为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另外也可根据博物馆的实际所需添加一些比如门禁、进出口控制等等系统。本文就围绕博物馆智能安防系统的设计作出了简要的论述,以此希望博物馆的安防系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而有效地保护博物馆内价值不菲的珍贵文物。

参考文献

[1] 王飞.博物馆安防系统的设计[J].价值工程,2010,29(6):73-73.

[2] 宋耀文.博物馆安防系统的设计[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