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3 08:57:00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例1

农村信用社安全防范漏洞及解决对策

农村信用社安全防范漏洞及解决对策结合笔者在农村信用社保卫部门的工作经验,联系农村信用社在安全防范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和现状,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到,农村信用社实施安全防范管理工作中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一、农村信用社实施安全防范管理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1、思想观念存在差距。当前,部分农村信用社主任员工,对于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责任意识不强,思想认识存在误区甚至少数信用社领导和员工把安全防范工作片面地理解为安全防范工作就是保卫科(股)的事,与农村信用社网点关系不大,不属于农村信社网点职责范围的模糊认识,导致部分农村信用社网点安全防范工作未能全面开展,对辖内基层网点存在的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排除。还有部分基层网点负责人和员工重业务讲效益轻安全防范,对安全防范是例行公事,只要不出事,皆大欢喜,或者说起责任来,安全第一,忙起来则效益第一,置安全防范于可重可轻之间,疏于实际性的开展。基层网点本身各方面的工作和接洽也多而杂,加之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已参差不齐,安全防范工作常常受到其他工作和个人生活习惯的冲击,制约了基层网点安全防范工作的正常开展,工作不到位、不规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2、安全防范业务知识不精通。基层网点员工安全防范业务知识了解甚少,这是制约基层网点安全防范发展的瓶颈问题。安全防范工作既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又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不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知识,就很难开展安全防范。基层网点员工平时从事业务技能操作。为广大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平时也难以有时间和机会接受安全防范方面的培训,对一些必需的安全防范知识只能单纯地通过文件和制度来纸上谈兵,各网点虽然配备了一名兼顾安全员,但由于人事调动频繁,岗位不固定,也难以有心去钻研,难以独立开展安全防范工作,具体表现在:对安全防防范知识缺乏了解,了解的渠道也单一;理论少,实践演习(演练)更少;对安全防范设施的了解和操作不到位;对安全防范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3、宣传力度不足,监督力度不够。根据《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规定:“法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单位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工作全面负责。”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大,部分法人单位对安全防范工作不重视。再加上部分基层网点负责人和员工认为安全防范工作劳而无功,任务重而杂却无成绩可言,或认为责任重、专业性强而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意担任兼职安全员来接手安全防范工作,从而导致基层网点安全防范工作达不到应有的力度。二、针对当前农村信用社安全防范工作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1、转变思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农村信用社要把案防检查与安全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县联社内控人员在例行检查时,除了对内勤和外勤岗检查外,同时还要进行安全防范检查,使基层网点的安全防范工作既能纳入有效地日常检查、季(年)考核和评优评先中来,全面推进农村信用社基层网点的安全防范工作深入开展。县联社保卫科对全辖内基层网点有在安全防范上履行着指导和监督检查职责,但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仅靠保卫科几名保卫专干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基层网点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居地都有派出所、镇政府;对居地人员、社会环境较熟悉;周边邻居、单位可以联防……站在安全防范第一线的基层网点就在充分利用优势,调动一切力量,发挥群防群治,因地制宜的作用,减少安全防范中的失控漏管,要充分发挥对基层一线情况熟、底数清的优势,结合当地实际,把安全防范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和安排,在日常经营和管理中同时相应开展和安全防范工作。2、加强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对基层网点员工进行安全防范的业务培训,是提高基层网点安全防范中的人防的基础,保卫部门要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强对基层网点员工的安全防范业务培训,以提高员工的“人防”技能。在培训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该学习必要的安全防范常识和法规;应该学习安全防范的三个预案操作程序。要将安全防范常识和操作程序上墙或成册进行宣传学习。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宣传工作作为安全防范工作的重要环节,基层网点要针对安全防范的经常性和集体性的特点,结合不同的安全防护期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案例和经验教训,结合工作和网点实际探讨安全防范工作的开展,努力形成培训“一个安全员,带动全网点的点面效应”,县联社还可以组织创建安全文明网点等活动,增强上下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加大对安全防范的检查、监督力度,将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多次督促都不予以整改的网点,坚决依法依制进行处罚,并通过内刊、文件进行通报,促使其他类似单位对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同时也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例2

1、思想观念存在差距。当前,部分农村信用社主任员工,对于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责任意识不强,思想认识存在误区甚至少数信用社领导和员工把安全防范工作片面地理解为安全防范工作就是保卫科(股)的事,与农村信用社网点关系不大,不属于农村信社网点职责范围的模糊认识,导致部分农村信用社网点安全防范工作未能全面开展,对辖内基层网点存在的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排除。还有部分基层网点负责人和员工重业务讲效益轻安全防范,对安全防范是例行公事,只要不出事,皆大欢喜,或者说起责任来,安全第一,忙起来则效益第一,置安全防范于可重可轻之间,疏于实际性的开展。基层网点本身各方面的工作和接洽也多而杂,加之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已参差不齐,安全防范工作常常受到其他工作和个人生活习惯的冲击,制约了基层网点安全防范工作的正常开展,工作不到位、不规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安全防范业务知识不精通。基层网点员工安全防范业务知识了解甚少,这是制约基层网点安全防范发展的瓶颈问题。安全防范工作既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又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不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知识,就很难开展安全防范。基层网点员工平时从事业务技能操作。为广大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平时也难以有时间和机会接受安全防范方面的培训,对一些必需的安全防范知识只能单纯地通过文件和制度来纸上谈兵,各网点虽然配备了一名兼顾安全员,但由于人事调动频繁,岗位不固定,也难以有心去钻研,难以独立开展安全防范工作,具体表现在:对安全防防范知识缺乏了解,了解的渠道也单一;理论少,实践演习(演练)更少;对安全防范设施的了解和操作不到位;对安全防范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3、宣传力度不足,监督力度不够。根据《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规定:“法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单位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工作全面负责。”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大,部分法人单位对安全防范工作不重视。再加上部分基层网点负责人和员工认为安全防范工作劳而无功,任务重而杂却无成绩可言,或认为责任重、专业性强而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意担任兼职安全员来接手安全防范工作,从而导致基层网点安全防范工作达不到应有的力度。

二、针对当前农村信用社安全防范工作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例3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计算机网络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娱乐的重要载体,目前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和各领域。计算机网络给人们工作、生活和娱乐带来便捷的同时,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并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在计算机网络遭受攻击的情况下,就会造成部分计算机网络甚至是整个计算机网络瘫痪,同时还会对用户的造成重大损失。因而必须高度重视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深刻认识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来源和制约因素,有的放矢的健全和完善防范措施。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涵

国际标准化组织将计算机安全定义为: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上述计算机安全的定义包含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两个方面,其逻辑安全的内容可理解为我们常说的信息安全,是指对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护,而网络安全性的含义是信息安全的引申,即网络安全是对网络信息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护,完整性即保证非授权操作不能修改数据,有效性即保证非授权操作不能破坏信息或计算机数据资源。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来源

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而就必须会对其安全性造成影响,开放性和安全性是一对矛盾体,因而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始终会存在。深入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来源。一是计算机病毒,在计算机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病毒作为一种程序也随着快速发展,很多情况下计算机病毒技术已经超越了。二是计算机黑客,通过网络攻击、网络侦查等手段,对计算机网络用户的信息进行破译、窃取和截获等。三是内部威胁,主要是一些机关、事业和企业等单位对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导致内部网络出现安全隐患和事故。四是网络钓鱼,主要是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伪造的网站、电子邮件设定“网络骗局”,对计算机网络用户进行诈骗,骗取计算机网络用户的身份证、信用卡、银行卡等信息,给用户造成重大损失。五是系统漏洞,主要是系统的各种配置、服务如UNIX、Windows、TCP/IP协议等不够安全所造成的威胁。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制约因素

尽管随着我国计算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用户的不断扩大,我国加大了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一是用户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无论是一个企事业单位还是个人用户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缺少防范,上传和下载还具有随意性,不注意对电子银行的保护。二是计算机网络犯罪呈现高发态势,特别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犯罪活动,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威胁。三是黑客技术越来越强,病毒技术等也同步发展,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巨大的不当利益,特别是一些木马、病毒的隐藏性越来越强,使计算机网络面临很大威胁。

四、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

(一)强化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首先必须进一步强化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理念,切实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强化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最有效措施就是防范,因此国家应当进一步强化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各类媒体加强对安全知识、安全隐患以及安全案件的宣传,着力提升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用户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做好重要数据加密、备份处理,避免出现泄漏问题,同时还必须定期对计算机网络运行情况进行维护,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营造计算机网络安全环境。计算机网络始终置于开放的环境之中,因而网络风险无时无处不在。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还必须大力营造计算机网络安全环境,这就需要国家大力加强网络安全的硬件和软件服务,在硬件上加大投入力度,在软件上研究和开发具有极强防护和查杀能力的安全防护软件。各级政府还应大力倡导和营造安全上网环境,引导广大用户清洁上网,最大限度的净化网络环境。国家还应加大对计算机网络诈骗、犯罪、黑客的打击力度,通过严厉惩罚来减少网络犯罪。

(三)加强计算机网络病毒防范。计算机病毒无孔不入,其危害性、传播性、扩散性很强,特别是随着我国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必须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范。计算机网络用户必须切实提高计算机网络病毒防范意识,做到不链接和下载来历不明的程序、数据和影音,未知邮件不要轻易打开,确实需要下载网络资源也要“先杀后用”。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用户还必须加强中心机房服务品的病毒防范,定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杀毒,确保不被病毒入侵,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各类移动存储介质的管理,确保不出现病毒交叉传染。

(四)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防范。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三分管理、七分技术”,充分说明技术防范的重要性。目前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主要有数字证书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网络防火墙技术等,必须综合运作这些技术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防范,着力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比如网络防火墙技术能够对网络内外部之间进行有效监控、对流出和进入网络的各类数据以及访问者进行有效监督,对于防止恶意入侵具有重要作用。

五、结束语

随着全球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已经成为重要问题。在我国大力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有更加清醒的认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防范技术和防范能力,努力使计算机网络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1]杨光.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J].科技信息,2011(29)

[2]吴俨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3(02)

[3]赵悦红等.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浅析[J].煤炭技术,2013(01)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例4

银行作为货币的聚散地,是侵犯财产类犯罪的高风险聚集区。近年来,银行在防抢劫、防盗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在营业网点安装防弹玻璃、监控系统,保证了其的资金安全及职工生命安全。多年的银行保卫工作,使我积累了一些经验,我认为银行保卫工作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抓重点,.处理好四种关系

处理好领导与职工重视、责任落实的关系。银行安全保卫的防范工作贯穿业务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广大职工是防范的主体。因此,不仅需要领导重视,更需要职工时时刻刻绷紧这根弦。重视安全保卫工作,领导和职工两者皆有责任和义务,只有上下配合,通力协作,时时处处保持应有的警惕,才能防患于未然,堵漏于事前。

处理好防范风险的关系。从业务经营的角度讲,银行最直接的风险来自信贷,安全保卫工作的风险要比信贷风险小得多;但从业务管理的角度看,安全保卫工作也是银行各项管理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内容。安全保卫工作假如出了大问题,同样会影响到银行的社会声誉和业务发展。安全保卫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也充分说明了其重要性。其实,所谓的高风险、低风险,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高风险重视了,并采取得当的措施,就会转化为低风险;对低风险忽视了,可能瞬间就会转化为高风险。因此,防范安全保卫工作风险也应该像抓信贷等工作的风险防范一样,抓重点带一般,抓大带小。尤其是在业务经营第一线的基层银行领导更要学会“弹钢琴”,将业务经营、管理中有可能出现的一切高风险、低风险问题有的放矢地统筹防范、解决好。

处理好防范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关系。只要防范措施到位了,不论主动性、被动性防范工作就都能做好。当然,由于##农行点多面广线长,更应注重主动性防范,要未雨绸缪,抓住防范工作的主动权。利用外部力量加强防。范也是一种主动性防范,各营业机构应尽力而为。例如,与110报警中心、派出所建立电话报警联网系统,与相邻单位互联报警装置开展联防,聘请保安公司人员参与安全保卫工作等,都是有效的主动性防范。安装花钱少而防范效果好的制式防盗门、防盗栅栏、防弹玻璃等防范设施,也是主动性防范的积极措施。

处理防范意识与防范技术的关系。要真正做到防范意识和能力强的干部职工与牢固、先进的安全设施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从人和物的关系看,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因此,要抓好干部职工的安全防范教育和防范技能的训练,努力提高每一位干部职工的实际防范能力;从安全保卫工作的实践看,必须人防和技防同时到位,才能达到有效的防范效果。必须集中一定的财力,按照公安部门及人民银行的规定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强化技防设施建设。

2.抓思想教育,强化四种意识

抓好防范保安全,强化责任是关键。银行保卫工作从组织领导机构入手,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把目标管理摆在重要位置,横到边,竖到底,不留死角,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并实行风险责任。专项考核的责任制约机制,强化领导责任和全员参与意识,一级向一级负责。各分社领导带头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定期研究部署保卫工作,经常深入基层开展安全检查,时刻注意掌握辖内安全动态,及时解决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警钟长鸣,强化警示教育。结合各地的银行抢劫案,举一反三,结合辖内社会治安形势,整顿思想,抓自查促整改,使广大员工对安全防范的严峻性、必要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克服麻痹和侥幸心理,警钟长鸣。

案防常识学习,强化教育。严格落实案防知识学习和教育制度,坚持安全常识学习和教育,做到了上级文件必学,基础知识常温,基本操作熟知,“四防预案”铭心。经警队员还要单独进行安全保卫方面的技能训练和安全知识的学习,对上级行办通报的案例我们还进行了专项学习。

强化案防意识教育。面对日趋严峻的治安形势,以宣传贯彻落实案防制度为主线,以“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增强安全防范意识,着力整改安全隐患,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为内容,以“学、练、改”为措施,强化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主题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员按制度办事、依规程操作的自觉性,增强了全员居安思危的安全防范责任意识,提高了“四防”应急处置能力,为保障银行安全营运夯实了思想“防护堤”。克服了过去 “重业务轻保卫,重检查形式轻整改落实,重建制轻投入”的思想认识误区,形成了“花钱买平安,不惜投入保平安”的共识,有效促进安全保卫工作走向业务经营、安全运行并重的良性发展轨道。

3.抓管理,做好四项工作

提高运用高科技手段防范银行案件的能力。现代化建设是金融事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从技术上实现防范的有效途径。银行要加快金融现代化建设。要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建立完整的技术防范网络系统,使预防工作迈向现代化。确保重点要害部位的安全。银行位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属于国家的重点安全防范单位,它具有规模多样、重要设施繁多、出入人员复杂、管理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它作为当今社会货币的主要流通场所、国家经济运作的重要环节,以其独特的功能和先进的技术广泛服务于国内各行业中,因此,提高银行系统的科学性和安全防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配备保安,加大管理力度。银行柜台的工作人员不能直接到大厅,大厅的安全主要靠保安来保障。当然,保安不同于警察,保安并无法定的制止犯罪行为的义务。对有预谋的恶性持枪、持械抢夺、抢劫案件,保安的控制与防范能力是很有限的。但是经过专门培训的保安,仍有较强的防范与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保安在大厅巡逻本身就可以抑制侵害念头的产生;保安敏锐的观察力,能发现、辨别风险,做到及时防范;对已发生的侵害行为,保安可以协助捉拿侵害人,或保护现场;对受人身伤害的客户,保安能提供第一手的帮助。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例5

1引言

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已经融入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大数据在提高效率以及促进发展模式创新的基础上,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网络信息泄漏、丢失等问题时有发生,这给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敲响了警钟。对此,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体系,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是各个领域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从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与过去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而且也有很多单位和机构不断优化和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机制,使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整体水平在提升,但按照较高标准和要求进行研究与分析,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果不认真加以优化和完善,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对此,应当积极探索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有效实现形式和科学方法路径,努力推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2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基本现状分析

从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整体运行情况来看,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整体水平也在提升,同时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也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了相对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体制,无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从其他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来说,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系统性在不断提升,这使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深入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基本现状,突出表现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单位在这方面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平台,在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过程中也进行了科学设计和安排,如有的单位建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不断强化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组织体系建设,而且也配备了专业化的管理人员,使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专业化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也有很多单位和个人在这方面没有引起重视,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强,而且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不注重运用现代技术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方法具有多元化,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大数据技术具有开放性等诸多特点,如何更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计算机网络病毒以及网络黑客的攻击已经成为重点领域。目前,很多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软件层出不穷,如360安全卫士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款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软件,其功能十分强大,能够有效防范和控制各类病毒以及黑客的入侵,此外也有很多专业化、专门化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软件,使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方法更加多元化,有力地促进了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的有效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在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目前已经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一些技术团队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的科学应用模式,将垃圾网络安全防御、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系统、智能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当中,使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综合性、互动性和融合性进一步提升,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但也要看到,在应用人工智能方面仍然面临诸多困境,比较突出的就是在操作、应用、研发等领域还没有形成比较健全和完善的运行体系。

3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存在的突出问题

3.1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比较薄弱

从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存在的问题来看,比较突出的就是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很多单位、机构和个人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大数据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的不良影响,因而在工作、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直接导致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无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有的单位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问题,在培养员工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方面不够到位,特别是不注重强化自身数据、信息、资源的有效保护,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造成了重大损失。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比较薄弱,也表现对计算机网络和系统漏洞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如使用一些盗版软件,在防火墙建设方面投入相对较小等,必然会导致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受到较大影响,极易被网络病毒以及网络黑客入侵。

3.2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大数据已经融入计算机网络当中,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收集功能十分强大,只有健全和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机制,才能使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更加规范、更加有序。从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整体运行情况来看,很多单位和部门都存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没有建立科学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制度,如对移动介质的使用缺乏规范化,极易导致网络病毒和网络黑客入侵。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机制不够完善,也表现为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不注重使用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技能掌握不全,对计算机网络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到位,很多时候都由于人为操作不当而引发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出现了网络漏洞,使一些不法分子能够有机可乘。在大数据时代,黑客更容易采取不法行为盗取重要信息,如果不能构建科学和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机制,就会给不法分子创造条件,但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3.3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比较落后

对于做好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来说,健全和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十分重要,只有运用现代技术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才能使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但目前一些单位和部门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投入方面不够到位,如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软件建设方面不注重加大投入力度,很多单位和部门使用的都是简易软件甚至是盗版软件,无法起到很好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功能。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比较落后,也表现为不注重增强防火墙配置,而且在内外网隔离方面相对薄弱,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与保密工作、数据存储工作的结合不够紧密,极易出现风险。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得到了加强,但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领域的使用仍然相对较少,同样会制约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深入开展,需要引起重视并加大人工智能投入力度,否则就会制约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向纵深发展。

3.4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模式缺乏创新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进一步加快了计算机技术的改革和创新,使计算机技术与过去相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只有不断创新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模式,才能使其取得更好成效,但很多单位、部门、机构以及个人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至关重要的就是还没有将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控制、修复进行有效结合,特别是在完善网络漏洞修复方面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百度卫士、电脑管家、360安全卫士、金山毒霸等的应用还缺乏实效性,网络环境不够安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模式缺乏创新,也表现为还没有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研发机构“五位一体”的防范体系。

4大数据时代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优化对策

4.1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要想切实做好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首先要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过程中实现更大的突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应当深刻认识到大数据技术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影响,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优化和完善。要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进行科学设计和系统安排,着眼于防范和控制网络风险、数据风险、信息风险,大力推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改革和创新。例如,为更有效地防范和控制网络病毒,应当加强对网络病毒的治理工作,可以通过计算机防火墙设置来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同时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也要对防火墙软件进行及时更新,只有不断更新病毒样本库,才能使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取得更好的成效。对于一个单位来说,应当切实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强化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数据安全意识,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4.2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机制

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开放性很强,要想更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计算机网络病毒和网络黑客的入侵,还要在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机制方面加大力度,通过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最大限度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的效能化水平。对于使用计算机网络规模较大且比较频繁的单位和部门来说,应当大力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制度的规范化、长期性和稳定性作用,使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流程体系更加完善,同时也要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形成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的强大合力。例如,在对网络黑客进行防范的过程中,要想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最主要的不是切断网络黑客入侵渠道,因而可以通过内外网隔离的方式使用网络,对于更有效地降低黑客共和制、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在构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机制的过程中,除了要大力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之外,也要在优化和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体系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如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协同与配合,构建完善的运行体系,如图2所示。

4.3优化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

对于开展大数据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来说,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因而,应当在优化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方面加大力度,努力使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并且能够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如聚类算法、RSA加密算法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数据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要着眼于保障计算机网络信息的机密性和安全性,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行实践探索,如将垃圾网络安全防御、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系统、智能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广泛应用于大数据网络安全防御当中,同时还要根据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实际情况,大力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的融合性建设,通过多种技术的融合应用,能够最大限度防范和控制计算机网络的不安全、不稳定因素。

5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大数据技术具有开放性、互动性、融合性等诸多特点,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计算机技术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这也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是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否则就会对公众、单位乃至整个国家的信息安全造成重大损失。对此,应当深刻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要坚持问题导向,运用创新理念和系统思维,着眼于破解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科学的方法和策略,重点在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机制、优化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创新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模式等诸多方面加大力度,推动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取得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周娟.基于大数据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对策分析[J].电子技术,2021,50(04):170-171.

【2】王国清.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1(04):164-165.

【3】朱军红,周海军,唐明根.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范措施探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1,18(07):21-22.

【4】常振中.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策略分析[J].科技风,2021(08):100-101.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例6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Rethinking of Safety and Security Education in

Jockey Professionals Training Process

WANG Feng, FAN Zhicheng, WU Yo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questrian School,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ulture, China's horse racing industry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opened a horse racing industr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But horse racing as a sport, and other sports, like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risk, and therefore carry Jockey security education is very necessary in the course of the ra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ecurity status quo education in horse racing, horse racing professional security education proposed route, including theoretical classroom teaching interspersed security concept, stables practice teaching courses to improve safety awareness.

Key words Jockey professional; safety and security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赛马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今中国赛马和马术俱乐部已近500余家,赛马产业发展过程中巨大的人才缺口促使部分高校陆续开设了赛马产业管理专业。但是赛马运动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和其他体育运动一样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赛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展赛马安全防范教育十分必要。

1 当代赛马专业安全防范教育的状况

1.1 在赛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安全防范教育现状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赛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安全防范教育的内容既丰富又全面,不仅仅有专门的课程还有关于赛马安全防范方面的书籍和讲义,其中涉及到专业知识包括:了解并掌握马的习性和特征;马匹人员(如马匹管理工作人员、专业骑手、初学骑马者)骑乘的安全注意事项;马匹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赛马赛事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等专业安全知识。这些不仅使学生们了解了马匹相关专业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们能够在学习和实践操作中防范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其中,98.9%以上的学生拥有学校发放正规的赛马安全防范知识的书籍,73.7%以上的学生都参加过赛马安全防范知识的培训和集中学习。

1.2 在赛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安全防范教育的不足之处

(1)开展赛马专业安全防范教育主题活动较少,第二课堂教育作用发挥较少。各高校在组织学生学习赛马安全防范知识的同时,并没有广泛地在学生中开展赛马安全防范教育主题班会和专题讲座,从而不能使赛马安全防范知识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使学生们不能够深刻认识和理解安全防范的意义及作用。其中,73.9%以上的学生都没能参加正规的赛马安全防范知识的主题讲座和主题班会。(2)学校考核赛马安全防范知识力度不够导致学生认真学习赛马安全防范知识的兴趣不浓厚。(3)各高校在培养赛马专业人才时大都分都注重赛马骑乘这一块,并没有全面地对学生组织过赛马安全防范知识的考核。导致大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没能注重安全防范知识,只注重自己是否把马骑好了。其中,78%以上的学生感觉骑术学习重要于安全防范知识,38%的学生甚至对赛马安全知识毫无兴趣。

2 赛马专业安全防范教育的意义

2.1 学习赛马安全防范的目标与要求

根据相关研究证明,教育与学习是达到安全防范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学习让学生们知道赛马安全防范的重要性,将赛马安全防范的意识融合到今后实践操作过程中以及马房管理、骑术课程、马匹诊断和马匹护理的每个环节,使其今后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够自觉地掌握并执行赛马安全防护的知识要领,为自身安全和他人安全保驾护航,同时也能为自己在赛马领域中稳定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学习赛马安全防范的要求不但是为了防止和减少赛马运动所带来的损伤及危害生命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处理自身和他人不规范的马匹操作事项,为自己和学习者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且也是为了正确骑乘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赛马安全防范在赛马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

赛马运动是以“马匹”为核心的人马合作共同运动的体育项目之一,马的品种繁多,性格各异,在各俱乐部和马场接触的马匹大多数是经过一定驯服的马匹,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们,但是马是比较敏感的动物,当它感到危险、不安和愤怒时,它们会将屁股朝向需要攻击的一方,用后腿攻击它想要攻击的目标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所以必须时刻记住站在马屁股后面是很危险的。在马房,如果操作不当或者疏忽大意,有可能使马感到不安和紧张,如果控制不好、对马理解不够,马可能会挣脱手上的缰绳攻击周围事物,给管理者自身和周围的人带来危险。对于骑乘者,马受到惊吓,可能会把人摔下马背,处理不当后果会更严重。在美国,一年内的赛马与马术意外事件就有近8万起,平均每天有220起。澳大利亚的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在澳大利亚赛马和马术运动的危险性远远超过其他体育运动,这不仅仅说明发达国家赛马产业的兴盛,也证明了赛马与马术运动危险性的存在。因此,对于学习赛马专业或相关行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和掌握赛马安全防范知识对于学习赛马专业至关重要,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3 当代赛马专业安全防范教育的途径

3.1 理论课堂教学中穿插安全防范理念

在目前高校赛马专业课堂理论教学中应该合理穿插安全防范教育,使安全防范意识深入人心。例如,在马匹解剖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讲到神经细胞和神经调节系统时可以穿插讲解在骑马过程中马的神经系统处于何种状态,如何才能使马的神经系统调节达到最佳状态,强调这样会使骑马的人更加容易控制马匹,从而避免因为不了解马匹情绪导致发生的意外。在马匹诊断基础教学过程中,讲到马匹整体状况检查时可以穿插讲解如何辨别马匹是健康且精神状态良好,强调只能在马匹健康的情况下下才能骑马,同时使学生们避免在马匹不健康的情况下强行骑马使自己或者马匹受伤;在马匹护理学教学过程中,讲到被毛和皮肤的检查时可以穿插讲解如何正确抚摸马匹和整理马毛,强调这样会使我们更加了解马匹和亲近马匹,同时也使马匹对人类放松警惕。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穿插安全防范知识,不仅使理论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提高趣味性,而且学生们也能够更多地理解赛马安全防范的内容与作用,做到时时、处处学习赛马安全防范知识。

3.2 马房实践教学课程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马房是学生接触马的第一课堂,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使学生们熟悉马匹,在学习马匹管理、马房管理时,大部分学习时间都在马房里度过的,时刻都要与马打交道,因此马房是赛马安全防范教育的主要场所。在马房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加强加深安全防范教育更为有效和直接,如进入马房前一定要进行马房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包括马房日常安全管理规定、马匹使用安全规定、马具的正确操作和使用方法,马匹骑乘安全管理规定、马匹营养配给与喂饲安全规定等。马房中引起突发安全事故的原因很多,因此在马匹操作失控时应有相应的安全防范预案和正确的处理措施,这些在马房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都可以让学生们反复演练。安全防范措施使用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马的安全,也同时关系到人的安全,所以正确使用安全防范措施是赛马专业学习者的基本素养。因此将一些重要的安全防范知识放到马房中开展教学和考核,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老师和学生们的重视程度。

4 结束语

赛马安全防范教育是赛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基础部分也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关系到人与马的共同安全,重视并掌握赛马安全防范知识需要学校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赛马安全防范教育不仅在赛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而且对推动整个赛马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铁权.现代赛马入门[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

[2] 王铁权.现代马业[M].大型资料.赛乘育马分会印发,2004:192.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例7

本文为甘肃政法学院青年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应急管理模式的特点

在中央政府层面,我国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分类别、分部门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应急管理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是:

(一)国务院统一领导。国务院是国家紧急事务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统一领导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遇到重大突发事件,通常成立临时性指挥机构,由国务院分管领导任总指挥,有关部门参加,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对口主管部门,统一指挥和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部门分工负责。国务院各应急部门分别负责一种或几种相关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其他相关部门协助配合。有些部门形成了部际协调机制,如抗灾救灾协调机制、核应急协调机制等。

(三)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在条块关系上,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规模和范围,实行分级管理。对于由地方为主处置的突发事件,中央部门给予指导、协调和帮助,实行条块结合管理。

(四)部门应急体系初具规模。负有直接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部门,都建有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信息通讯系统、防灾设施装备、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了监测预报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和救援救助体系,但完备程度参差不齐。

(五)国家应急法律体系趋于完备。我国已相继颁布了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6件,部门规章55件,紧急状态法和部门应急法规正在起草制定中。

(六)国务院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在以往各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国务院有关部门着手进行了应急预案编制和修改工作,初步形成了相互配套的国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

二、加强公众风险防范意识的必要性

自从2003年“非典”肆虐以来,我国政府包括企业界逐步认识到社会风险的危害性及其破坏性,开始建立并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2008年对于整个中国来说是一个社会风险频发的年份,无论是年初我国东南省份的雪灾,还是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这些无不考验着我国政府应对风险的执政能力和我国应急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在经历了这些社会风险以后,也让我们认识到,社会风险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政府,加强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对于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一)加强公众风险防范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风险是一种导致社会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可能性,更直接地说,社会风险意味着爆发社会危机的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社会风险就转变成了社会危机,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从当前我国社会的总体形势看,整体平稳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风险:一方面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政治体系运行平稳有序,社会整体发展保持着良好态势;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各种问题和矛盾凸现出来,不少问题和矛盾还呈现出继续恶化的态势,社会风险也在不断累积。社会风险的累积对中国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构成了潜在的、相当大的威胁,从而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了严峻的挑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控制和化解社会风险。

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社会转型的推进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利益失衡,是当前我国社会风险不断累积的主要原因。可以说,当前我国已经步入风险社会。

(二)加强公众风险防范意识是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的前提。公民减灾意识的提高,不仅有利于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完善。从学校做起,广泛普及减灾与应急反应知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减灾与应急管理效果。加强公共安全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培养各级各类减灾与应急管理人才,已是当务之急。重视减灾与应急管理及减灾与应急技术的开发,对提高区域减灾与应急管理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当前急需的工作是编写各级各类减灾与应急管理教材和科普书籍,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社区安全文化的建设。选择典型的高风险地区和行业,建立综合灾害风险管理范式,依据我国自然灾害区划,在一些高风险地区建立整合社区、行业和辖区政府一体化的综合减灾基地。通过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实现高风险社区安全体系的建设,以此形成典型范式,在同类型区进行推广。选择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及其代表性行业,加强行业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即通过灾害保险途径与企业安全体系的建设,强化同类行业的综合灾害风险管理能力,降低单位产品生产的安全保障成本,实现企业可持续经营目标。除此之外,建设全社会的安全文化体系,不仅对高风险地区与行业实现减灾目标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整个国家和各级政府完善与提高减灾与应急管理能力都将起重要作用。

(三)加强公众风险防范意识是降低社会风险的基础。公众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一方面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社会风险;另一方面还能在社会风险来临之际懂得如何来应对风险使个人风险降到最低。例如,一些社会矛盾,如果公众提高自身的警惕性,就可能使这些社会矛盾不会激化甚至演变为更大影响力的社会风险,从而把社会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所以说,要想有效地降低社会风险,最基本的就是加强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

(四)加强公众风险防范意识是减少国家和社会损失的保障。个体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积极参与保险是发展应急体系的根本保证。当个体真正认识到社会风险和社会保险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时,才能增强防范措施,减少风险损失。并且个体通过自己的行动可以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因素给保险业带来的不良影响,个体的损失减少了,就是真正减少了国家和社会损失。

三、几点建议

(一)树立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危机防范意识是社会民众对于危机和风险的认知、鉴别和防御的思想观念。对一个国家而言,理性的民众公共安全意识和危机意识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整个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提高民众的整体危机防范意识,将会大大提高应急管理的效能,降低灾害和危机造成的损失。国外成功的应急管理经验告诉我们,在灾害和风险未发生时,投入大量资源提升民众的预警、预防、预备和预案意识;在灾害来临时,降低社会民众的恐慌、迷信和脆弱心理,是应急管理中的最高境界。因此,美国著名行政学家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说,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

胡锦涛指出,要将灾害预防等科学知识纳入国民教育。教育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环节,风险意识的树立以及应急技能的提升应当从中小学开始抓起。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将来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价值理性的角度看,提升他们的危机防范意识,增强他们的应急反应能力,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是构筑危机防范体系的首要工程,是建立应急管理机制的基础工作。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目前中小学生的整体危机防范意识薄弱,面对突发性事件心理比较脆弱,应急反应能力亟待提高。加强中小学生的危机教育、忧患教育和公共安全教育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危机教育,就要在中小学教育中纳入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并使之制度化和法制化。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开发人力资源以及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渠道,而公共安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忧患意识、预警意识和防范意识的不二法门。各级教育机构不仅要负责编制危机教育教材,开设减灾防灾的专门课程,培训专门的从事应急教育的教师队伍,而且要聘请应急管理专业人士到学校进行训练辅导,将防灾减灾的知识和常识作为中小学必考的项目之一。要将应急演练与理论教育结合起来,邀请相关的职能部门进行应急演练和情景模拟训练,从而增强中小学生应对危机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提高他们对危机和灾难的辨识能力,提高他们的危机防范意识。

改变传统应急管理的舆论导向,构造全民重视危机防范和风险规避的文化氛围,对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危机防范意识非常重要。传统的应急管理舆论导向,重视正面报道而忽视灾害报道,重视应急救援而漠视应急准备和善后处理,重视轰轰烈烈抢险救灾而轻视默默无闻减灾防灾,结果导致了公民危机防范意识的普遍缺乏,应急救助技能的普遍羸弱。当前我国进入各类灾害频发的风险社会,在风险社会的语境下,民众的风险意识是必备的风险文化要素,只有建构一种全新的风险文化,形成全社会重视危机防范的舆论氛围,才可能让中小学生耳濡目染、感同身受、接收熏陶,才能使他们能够在灾难中学习、在风险中反思、在危机中提高。

(二)了解和认识社会风险。首先,要有风险是永恒存在的意识。从哲学的观点来看,风险现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不确定因素、偶然性因素的始终存在。没有哪一个时代是确定必然地那样发展的,也没有哪一个人或哪一种事物的发展道路是预先设定好的,不确定因素、偶然性因素总是存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风险的存在也是必然的,就像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所说的,“风险是永恒存在的”,所不同的是,现代风险的破坏力、影响力和不可预测性都大大加剧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要居安思危,建立健全各种风险应对机制,这样在面对某一具有巨大危害性的风险事件时,才不至于惊恐万分,不知所措,丧失理智;其次,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风险,充分认识风险具有的两重性。风险不仅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人们通常是从消极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风险的,这当然没有错,问题在于,我们也不能由此忽视甚至否认风险的积极意义。从积极的角度来看,风险的存在扩大了人们的选择余地,给人们提供了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可能和机会,人们通过积极的创造去把握这种机会,就有可能把理想化为现实。这在经济领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积极地利用风险做出投资决策被看作是市场中最富有活力的一个方面。明白了风险的两重性,面对风险,我们才不至于产生悲观主义情绪,消极厌世,无所作为;再次,要以健康的心态应对风险。当风险事件爆发,灾害降临的时候,人的心理状况和意志力是抵抗灾害、战胜灾害的有力保证。大量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大多数人在面对灾害突然发生时都有可能产生害怕、担忧、惊慌和无助等心理体验,但过分的恐慌、焦虑、不安、紧张的情绪和过度的担心会削弱人们身体的抵抗力,降低人们应对灾害的心智水平。为此,面对风险的爆发,一方面要坦然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强迫自己否认存在负面的情绪,同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处理这些情绪,以积极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尽快恢复被灾害打乱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保持乐观自信的理智态度,树立战胜灾难的坚定信念。越是危难之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战胜困难需要勇气和信心,更需要必胜的信念。总之,健康的心态是应对风险的必然要求,也是风险意识的基本内涵之一。

(三)掌握防范社会风险的要点。对于社会风险的分类,按照不同领域可以分为,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文化风险和生态风险等。考虑到我国社会风险与我国社会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亦即,我国社会风险潜藏于社会问题之中,而每一种社会问题往往不是内含一种社会风险,而是内含着多种社会风险,大多数问题都与不同类型的社会风险是相互关联的。作为公众来说,面对如此复杂的风险,必须掌握最基本的风险防范要点。对于不同种类的社会风险,无论是经济风险还是政治风险,作为公众来说,首要的一点就是在国家法律以及立法允许的范围内理智地面对问题,不恐慌、不盲从,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及义务,相信党、相信国家,这才是防范风险最基本的要点。

(四)建立社会风险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社会风险具有多变性、频发性以及复杂性,并且社会风险对整个国家、社会,包括每一个公众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由此看来,社会风险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国也应该为社会风险建立风险日。建立社会风险日,首先,可以肯定社会风险的重要地位,它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其次,可以更好地宣传和教育公众,让他们能够充分地认识和了解社会风险,居安思危;再次,社会风险日的建立,可以让公众和国家记住曾经的历史,总结经验,服务于未来;最后,也能督促政府更好地完善我国的应急管理机制来有效地应对社会风险。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谦.我国的危机管理机制.半月谈,2005.

[2]薛兰,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北京:中心出版社,2001.

[4]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5]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6]史培军,刘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与应急管理对策.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例8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009-02

报应刑论与目的刑论是刑法旧派与新派关于刑法本质的见解。报应刑论认为,刑罚正当化的根据在于报应的正义性。自古以来在人们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普遍的正义观念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刑罚是基于正义报应的要求而产生的。新派则认为刑罚正当化的根据在于刑罚的合目的性与有效性,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即通过刑法对刑罚的规定以及现实的刑罚权的产生来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刑罚的范围是从对犯罪威慑作用的无到改善作用的有。自目的刑论产生以来,两者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但到了20世纪中后期,两者的思想出现了融合,以正义性和合目的性共同作为刑罚权的根据,刑罚必须是既能满足正义的需求又能有效防止犯罪的刑罚,应在公正报应的基础上实现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目的。理论上分析这种融合是有可能的。由于报应刑与目的刑是从不同角度说明刑罚正当化根据的,故二者并不完全排斥,而可以结合成为相对报应刑,因为承认刑罚功能或本质的人也承认刑罚的目的,反之亦然。①然而是否关于刑罚本质的见解,因为出现了报应刑与目的刑的融合而停止不前了呢?其实不然,在对目的刑论的批评上,刑罚理论家并没有采取更新报应刑论的做法,而是对目的刑论自身进行反思,从目的刑的一般预防的思想中发展出了规范预防论的思想。WwW.133229.CoM

一、威慑论之弊端

传统上目的论中的预防分为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这里的预防所说的是一种消极预防。费尔巴哈提出的心理强制说为一般预防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说认为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渊源。费氏指出:人们犯罪时,是受一种欲望的驱使,这个欲望就是从犯罪中所产生的快感的欲望,为了抑制这种快感的产生,刑法必须确立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必然联系——科处刑罚。当人们基于对从犯罪中所产生的快感与犯罪后所受到的刑罚的痛苦的衡量,前者小于后者时,人们便放弃实施犯罪行为。这里的衡量过程实际上是刑罚的威慑力发挥作用的过程。所以一般预防是这样运行的:通过科处刑罚的文本规定以及对犯罪行为的适用产生一种威慑效力,行为人基于这种威慑力而不去实施犯罪行为,因此,传统的一般预防论也称为威慑预防论。

威慑预防论存在许多弊端。按照费氏的理论,如果刑罚所产生的痛苦小于从犯罪中得到的快感,行为人便去实施犯罪行为。erikwolf从实证方法的角度对之进行了批判,他通过对犯罪原因的调查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行为人基于痛苦与快乐的比较而实施犯罪的情形极为罕见。他们之所以去实施犯罪是因为存在一种犯罪后不被发现的侥幸心理。按照wolf的调查来分析,事先规定一定的刑罚根本起不到威慑作用,行为人不去实施犯罪并非因为痛苦大而快感小,而是因为侥幸心理的阙如。如果人们去实施犯罪是因为痛苦小而快感大,那么立法者便会作出越来越重的立法去抑制快感,无疑极刑是最理想的刑种。我们的刑法典将是一部贯彻重刑主义的充满死亡恐惧的重典,这在倡导尊重人权以及刑法谦抑主义的今天是行不通的。

刑罚的威慑作用是建立在以刑罚作为威慑手段,而能改变人的意图的假定之上,其认为刑罚的设置足以威慑那些具有犯罪意图者放弃犯罪计划。②但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一种血腥、残忍而又孤注一掷的亡命之徒。比如说被某种政治信仰充溢头脑的极端主义者,他们明知犯罪后会受到重刑之处罚,可刑罚之恐惧却无法触动他们被奴役的神经,他们把犯罪当成完成任务的手段而不惜一切代价。基于目的刑论而设定的刑法规范将自己假定成一种决定规范。然而对于无责任能力者,如何要求他们去理解刑法的法律条件及法律后果,威慑对于他们来说是效力上的空白。

此外,通过威慑进行一般预防意味着不是因为犯罪而受处罚,而是为了他人不犯罪才受处罚,犯罪人成为预防他人犯罪的工具,侵犯了人的尊严。③康德指出:禁止把犯罪人作为达到刑罚目的的工具。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不可把一个人当作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加以利用。运用到刑罚上就是,犯罪人虽然因犯罪而受到惩罚,但其在刑事司法上仍具有独立的人格,而不能被当作警戒社会大众的工具。把个案中的行为当作威吓大众的工具与法治国家的原则相悖。

实证派代表人物菲利在《实证犯罪学》一书中提出了犯罪饱和论和犯罪三元论,“犯罪是由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一规律导致了犯罪饱和论即每一个社会都有其应有的犯罪,这些犯罪的产生是由自然及社会条件引起的,其质和量是与每一个社会的集体的发展相应的。”④也就是说单凭刑罚的威慑力来预防犯罪其作用是微妙的,它只能消减犯罪却不能消除犯罪的原因。所以说李斯特提出了“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的著名论断,力主从制定合适的社会政策,铲除滋生犯罪的土壤入手探寻解决犯罪的治本之道。“苛不能化其心,而专任刑罚,民失义方,动催刑纲,求世休和,焉得哉。”所以我们不能仅依靠因时地而异治标不治本的刑罚威慑来预防犯罪。

二、规范预防论的含义

鉴于消极预防的诸多弊端,有学者提出了积极预防论,即规范预防论。其内容是通过唤醒和强化国民对法的忠诚、对法秩序存在力与贯彻力的信赖,即通过形成一种规范意识来预防犯罪。积极预防论的提出与对违法性的认识有关。违法性整体上可分为形式违法性与实质违法性。形式的违法性是指行为违反法规范、违反法的禁止和命令。binding指出:“规范就是行为的命令及禁止,它是作为一定的刑罚的法条的前提而存在的行为法即行为规范。它表现为国家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命令其国民及国家机关为实现目的而进行必要的行为,禁止实行被认为是有害的行为……规范即对于个人来说,便是必须为和不行为。”⑤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在行为时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即这个行为是被法所禁止的,或这个行为是被法所允许的,或这个行为是必须实施的。这就是刑罚积极预防论所说的规范意识。他不要求人们在行为时考虑更深层次的东西,只要求人们知道违法是否定法,即违反客观的法秩序自身。积极预防见解的主要思维出发点是认为:法规范是人类行为的指导标准,它应当被遵守并且是不容破坏的。而刑罚的作用就在于维护规范的被遵守,以确保社会大众确信法规范的不容破坏性,通过对破坏规范者的处罚,强化社会大众的规范意识,以达规范信赖的目的。⑥

三、规范意识之解读

法规范禁止什么、允许什么、命令什么,人们具备了这三者便具有了规范意识,是否就是说规范预防论中的规范意识是一种超伦理的意识。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学者们所倡导的积极预防论会成为国家集权统治的理论武器。如德国纳粹统治时代的口号是这样的:“法律是有利于民族与政党的所有一切规定”。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才会出现违背伦理观念的刑罚处罚。如集中营屠杀、强制阉割等。所以在积极预防论提出的同时,我们还要对其进行积极的纠偏。也就是说积极预防论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规范意识,与此同时它还得要求人们考虑规范意识背后的内容。涉及到行为的违法性上便是实质的违法性。如mayer指出:“违法性是与国家承认的文化规范不相容的态度。文化规范是作为宗教的、风俗的命令与禁止以及作为交易上、职业上的要求而规律个人的规范的总称。法律规范原则上是国家所承认的文化规范。⑦所以规范意思不应该只停留在法律文本上。笔者认为规范意识应是一种基于对原生意义的伦理与伦理规范化后的衡量所产生的一种折中意识。

立法者对伦理进行抽丝剥茧,归纳出的是形式性的规范。如果这种规范不被适用,它本身就带着伦理性,因为它的出身是伦理。问题就在于它要运作。一旦运作起来,形式的规范就更具形式性。法规范禁止什么、允许什么、命令什么,这就是积极预防理论对人们所要求的初步的规范意识。可是平民大众只要不是法学家就不可能对法律规范有完全的认识,他们具有这样一种思维惯性,以社会伦理为出发点思考问题。法律职业者则不同,他们是社会的精英,思考问题总是从形式法律的角度。肖永灵案是一个例子。按照法律职业者的思维习惯,肖永灵投寄的虚假炭疽杆菌本身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可是平民大众都不这样认为,他们只知道肖的做法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不处罚肖自己不会有安全感。于是普通大众的情感宣泄压倒了职业法律人的判断,也成为司法机关判决的勇气来源。在这里笔者并不想评判判决的合理性,只是看来了伦理与纯文本的规范意识的融合。

许多学者抨击长期以来我们对法律缺少一种“伯尔曼式”的法律信仰,法律规范意识无法构建起来。可是马克斯韦伯却指出“法律本土化强调生活经验、历史传统、道德秩序、民族意识、风俗道德等内生于社会的本土资源对法律制度与规则生成的作用与意义。他非常关注制定的法律是否反映了公众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否符合民情民意,是否符合本国国情。”⑧所以我们并不倡导纯文本意义上的初步的规范意识,那种做法很容易导致国家的专断主义。积极的预防论所倡导的规范意识应该是这样的,规范意识是伦理性的规范意识,我们强调人们应对法律树立信仰的同时也要把这种信仰同具有社会相当性的道义秩序、文化规范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从消极预防到积极预防的过渡而又不至于把积极预防推向极端。

注释:

①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65.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例9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009-02

报应刑论与目的刑论是刑法旧派与新派关于刑法本质的见解。报应刑论认为,刑罚正当化的根据在于报应的正义性。自古以来在人们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普遍的正义观念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刑罚是基于正义报应的要求而产生的。新派则认为刑罚正当化的根据在于刑罚的合目的性与有效性,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即通过刑法对刑罚的规定以及现实的刑罚权的产生来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刑罚的范围是从对犯罪威慑作用的无到改善作用的有。自目的刑论产生以来,两者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但到了20世纪中后期,两者的思想出现了融合,以正义性和合目的性共同作为刑罚权的根据,刑罚必须是既能满足正义的需求又能有效防止犯罪的刑罚,应在公正报应的基础上实现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目的。理论上分析这种融合是有可能的。由于报应刑与目的刑是从不同角度说明刑罚正当化根据的,故二者并不完全排斥,而可以结合成为相对报应刑,因为承认刑罚功能或本质的人也承认刑罚的目的,反之亦然。①然而是否关于刑罚本质的见解,因为出现了报应刑与目的刑的融合而停止不前了呢?其实不然,在对目的刑论的批评上,刑罚理论家并没有采取更新报应刑论的做法,而是对目的刑论自身进行反思,从目的刑的一般预防的思想中发展出了规范预防论的思想。

一、威慑论之弊端

传统上目的论中的预防分为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这里的预防所说的是一种消极预防。费尔巴哈提出的心理强制说为一般预防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说认为费尔巴哈的心理强制说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渊源。费氏指出:人们犯罪时,是受一种欲望的驱使,这个欲望就是从犯罪中所产生的的欲望,为了抑制这种的产生,刑法必须确立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必然联系——科处刑罚。当人们基于对从犯罪中所产生的与犯罪后所受到的刑罚的痛苦的衡量,前者小于后者时,人们便放弃实施犯罪行为。这里的衡量过程实际上是刑罚的威慑力发挥作用的过程。所以一般预防是这样运行的:通过科处刑罚的文本规定以及对犯罪行为的适用产生一种威慑效力,行为人基于这种威慑力而不去实施犯罪行为,因此,传统的一般预防论也称为威慑预防论。

威慑预防论存在许多弊端。按照费氏的理论,如果刑罚所产生的痛苦小于从犯罪中得到的,行为人便去实施犯罪行为。erikwolf从实证方法的角度对之进行了批判,他通过对犯罪原因的调查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行为人基于痛苦与快乐的比较而实施犯罪的情形极为罕见。他们之所以去实施犯罪是因为存在一种犯罪后不被发现的侥幸心理。按照wolf的调查来分析,事先规定一定的刑罚根本起不到威慑作用,行为人不去实施犯罪并非因为痛苦大而小,而是因为侥幸心理的阙如。如果人们去实施犯罪是因为痛苦小而大,那么立法者便会作出越来越重的立法去抑制,无疑极刑是最理想的刑种。我们的刑法典将是一部贯彻重刑主义的充满死亡恐惧的重典,这在倡导尊重人权以及刑法谦抑主义的今天是行不通的。

刑罚的威慑作用是建立在以刑罚作为威慑手段,而能改变人的意图的假定之上,其认为刑罚的设置足以威慑那些具有犯罪意图者放弃犯罪计划。②但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一种血腥、残忍而又孤注一掷的亡命之徒。比如说被某种政治信仰充溢头脑的极端主义者,他们明知犯罪后会受到重刑之处罚,可刑罚之恐惧却无法触动他们被奴役的神经,他们把犯罪当成完成任务的手段而不惜一切代价。基于目的刑论而设定的刑法规范将自己假定成一种决定规范。然而对于无责任能力者,如何要求他们去理解刑法的法律条件及法律后果,威慑对于他们来说是效力上的空白。

此外,通过威慑进行一般预防意味着不是因为犯罪而受处罚,而是为了他人不犯罪才受处罚,犯罪人成为预防他人犯罪的工具,侵犯了人的尊严。③康德指出:禁止把犯罪人作为达到刑罚目的的工具。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不可把一个人当作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加以利用。运用到刑罚上就是,犯罪人虽然因犯罪而受到惩罚,但其在刑事司法上仍具有独立的人格,而不能被当作警戒社会大众的工具。把个案中的行为当作威吓大众的工具与法治国家的原则相悖。

实证派代表人物菲利在《实证犯罪学》一书中提出了犯罪饱和论和犯罪三元论,“犯罪是由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一规律导致了犯罪饱和论即每一个社会都有其应有的犯罪,这些犯罪的产生是由自然及社会条件引起的,其质和量是与每一个社会的集体的发展相应的。”④也就是说单凭刑罚的威慑力来预防犯罪其作用是微妙的,它只能消减犯罪却不能消除犯罪的原因。所以说李斯特提出了“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的著名论断,力主从制定合适的社会政策,铲除滋生犯罪的土壤入手探寻解决犯罪的治本之道。“苛不能化其心,而专任刑罚,民失义方,动催刑纲,求世休和,焉得哉。”所以我们不能仅依靠因时地而异治标不治本的刑罚威慑来预防犯罪。

二、规范预防论的含义

鉴于消极预防的诸多弊端,有学者提出了积极预防论,即规范预防论。其内容是通过唤醒和强化国民对法的忠诚、对法秩序存在力与贯彻力的信赖,即通过形成一种规范意识来预防犯罪。积极预防论的提出与对违法性的认识有关。违法性整体上可分为形式违法性与实质违法性。形式的违法性是指行为违反法规范、违反法的禁止和命令。binding指出:“规范就是行为的命令及禁止,它是作为一定的刑罚的法条的前提而存在的行为法即行为规范。它表现为国家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命令其国民及国家机关为实现目的而进行必要的行为,禁止实行被认为是有害的行为……规范即对于个人来说,便是必须为和不行为。”⑤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在行为时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即这个行为是被法所禁止的,或这个行为是被法所允许的,或这个行为是必须实施的。这就是刑罚积极预防论所说的规范意识。他不要求人们在行为时考虑更深层次的东西,只要求人们知道违法是否定法,即违反客观的法秩序自身。积极预防见解的主要思维出发点是认为:法规范是人类行为的指导标准,它应当被遵守并且是不容破坏的。而刑罚的作用就在于维护规范的被遵守,以确保社会大众确信法规范的不容破坏性,通过对破坏规范者的处罚,强化社会大众的规范意识,以达规范信赖的目的。⑥

三、规范意识之解读

法规范禁止什么、允许什么、命令什么,人们具备了这三者便具有了规范意识,是否就是说规范预防论中的规范意识是一种超伦理的意识。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学者们所倡导的积极预防论会成为国家集权统治的理论武器。如德国纳粹统治时代的口号是这样的:“法律是有利于民族与政党的所有一切规定”。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才会出现违背伦理观念的刑罚处罚。如集中营屠杀、强制等。所以在积极预防论提出的同时,我们还要对其进行积极的纠偏。也就是说积极预防论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规范意识,与此同时它还得要求人们考虑规范意识背后的内容。涉及到行为的违法性上便是实质的违法性。如mayer指出:“违法性是与国家承认的文化规范不相容的态度。文化规范是作为宗教的、风俗的命令与禁止以及作为交易上、职业上的要求而规律个人的规范的总称。法律规范原则上是国家所承认的文化规范。⑦所以规范意思不应该只停留在法律文本上。笔者认为规范意识应是一种基于对原生意义的伦理与伦理规范化后的衡量所产生的一种折中意识。

立法者对伦理进行抽丝剥茧,归纳出的是形式性的规范。如果这种规范不被适用,它本身就带着伦理性,因为它的出身是伦理。问题就在于它要运作。一旦运作起来,形式的规范就更具形式性。法规范禁止什么、允许什么、命令什么,这就是积极预防理论对人们所要求的初步的规范意识。可是平民大众只要不是法学家就不可能对法律规范有完全的认识,他们具有这样一种思维惯性,以社会伦理为出发点思考问题。法律职业者则不同,他们是社会的精英,思考问题总是从形式法律的角度。肖永灵案是一个例子。按照法律职业者的思维习惯,肖永灵投寄的虚假炭疽杆菌本身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可是平民大众都不这样认为,他们只知道肖的做法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不处罚肖自己不会有安全感。于是普通大众的情感宣泄压倒了职业法律人的判断,也成为司法机关判决的勇气来源。在这里笔者并不想评判判决的合理性,只是看来了伦理与纯文本的规范意识的融合。

许多学者抨击长期以来我们对法律缺少一种“伯尔曼式”的法律信仰,法律规范意识无法构建起来。可是马克斯韦伯却指出“法律本土化强调生活经验、历史传统、道德秩序、民族意识、风俗道德等内生于社会的本土资源对法律制度与规则生成的作用与意义。他非常关注制定的法律是否反映了公众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否符合民情民意,是否符合本国国情。”⑧所以我们并不倡导纯文本意义上的初步的规范意识,那种做法很容易导致国家的专断主义。积极的预防论所倡导的规范意识应该是这样的,规范意识是伦理性的规范意识,我们强调人们应对法律树立信仰的同时也要把这种信仰同具有社会相当性的道义秩序、文化规范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从消极预防到积极预防的过渡而又不至于把积极预防推向极端。

注释:

①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65.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例10

一、统一思想,强化认识,切实增强社会管理创新和治安防范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4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同志视察,强调要进一步做好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省委书记张宝顺要求要认真贯彻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4月21日,全市召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创新社会管理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切实加大社会建设工作力度,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面繁重的任务和挑战。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到突出位置来抓,切实抓出成效。

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当前,我县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平安创建工作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指数年比年提升了6.7个百分点,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程度不断提高。但是,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县社会治安依然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基层治安防范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个别单位党政领导对基层治安防范工作重视不够,组织领导不力,缺乏工作主动性;二是有些地方的社会治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两抢一盗”违法犯罪活动仍然多发,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三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基层防范和控制犯罪的能力不强;四是个别单位基层治安防范意识不强,尚未形成工作合力。究其原因是个别单位还没有真正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观念,对平安建设尤其是对治安防范工作仍然抱着可有可无的想法,思想上不重视,措施上不落实,与群众的期盼有一定距离,与建设平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氛围格格不入。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加强治安防范、维护社会稳定,是抢抓机遇、实现奋力崛起的基础;是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要求;是建设平安、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真正从思想、行动上解决防范意识差、防范措施虚的问题,克服畏难厌战情绪,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特别是治安防范工作抓得更细、更扎实,确保全县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力抓好工作落实

加强治安防范,减少可防性案件发生,实现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是当前全县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打击与防范并重、治标与治本兼顾,坚持“社会治安社会管、综合治理综合治”的工作思路,确保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

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把握工作重点,注重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管理意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完善社会管理创新格局,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着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大力提高广大干部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能力。要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基础,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扩大社会建设的投入,把社会管理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力求取得全面进步。

二要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一方面,对当前普遍存在的突出治安问题和违法犯罪活动,有关职能部门要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适时开展针对性强、见效快的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公安机关要把各项专项行动、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与排查整治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打击危害一方、欺压百姓的黑恶势力犯罪、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多发财犯罪等违法犯罪活动。要加大破案攻坚力度,坚持打流窜、摧团伙、追逃犯、端窝点,形成对违法犯罪活动的强大震慑力。另一方面,要本着标本兼治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剖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等方面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消除产生治安乱点和突出治安问题的土壤和条件,强化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改进社会管理服务工作。

三要完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体系建设,一是要继续健全和完善我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三级平台建设;二是要健全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着眼于预防社会矛盾,及时对各类案件可能导致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前瞻性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努力使社会矛盾化解由减少存量向控制增量转变。要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前沿阵地作用,积极探索非诉解决纠纷的新途径和新机制;三是要健全和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完善预案,明确处置权限、程序和原则,使维稳从时应急向建立常态科学模式转变,从活动推动向主动建设转变。要直面矛盾焦点,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主动掌握事实真相,对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问题,见事早、行动快,及时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健康运行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县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了“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路上有卡点、社区有联防、室内有技防”的立体复合型治安防控体系。在防控体系上,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警务力量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发挥保安和志愿者的作用;在防控范围上,要建立健全街区防控网、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视频防控网、虚拟社会管理网组成的治安防控体系,做到社会全覆盖;在防控对象上,要特别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管理与服务;在防控手段上,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人防、物防与技防有效结合;在防控理念上,要逐步向专业化、市场化过渡。

五要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宣传、广电等部门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与政法机关紧密配合,切实加大普法力度,通过“法律进村”、“法律进社区”等灵活多样的宣教形式,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及时报道维护稳定的新经验和重要成果,宣传人民群众、政法干警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英雄事迹,宣传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大力弘扬正气。同时搞好警示教育,用现行案例说法讲法,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

现在媒体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媒体在平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新形势下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通过媒体推动平安建设,主动接受媒体监督,及时正确引导舆论,努力掌握话语权、主动权。同时,要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敏感案件、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公开和应急工作机制,真正在敏感案件、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上把好关、把好度,确保新闻报道有利于疏导群众情绪、消除不利影响,有利于维护法律尊严、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努力实现舆论监督效果与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为维护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是推动社会治安防范的强大力量。要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平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强群众工作,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运用群众工作的强大优势来解决社会治安防范工作中的各种难题。要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大力发展信息员、保安员、协管员、巡防队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力量,真正把治安防范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形成社会治安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七要落实好《农村治安防范工作意见》。会上,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治安防范工作的若干意见》。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工作实际,认真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要认真梳理,查找治安防范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逐一分析研究,按照《意见》要求逐一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社会管理创新和治安防范提供坚强保障

做好社会创新和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关键在于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党政领导、综治牵头、公安主导、部门配合、乡镇主抓、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总体思路,统一思想、端正态度,全力维护我县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

一要加强领导。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治安防范工作必须加强领导,严明纪律,全面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是治安防范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派出所所长是直接责任人。特别是主要领导,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治安防范工作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和任务的繁重性、艰巨性,加强对治安防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要把任务目标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到部门和个人,确保各类治安隐患和问题得到及时妥善解决,真正做到治安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凡因责任制不落实,造成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安全事故,严重影响社会安定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例11

目前,“互联网+”与传统业态之间已实现结合、互动的发展目标。“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尤为迅速,给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很大影响。为增强高职学生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还需要做好“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生金融风险防范工作。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金融风险防范现状

高职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仍然存在缺乏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第一,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未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缺乏对金融风险防范的正确认知,应变能力不足,缺乏对消费的管理,很容易发生金融风险问题。目前,许多家长采用两极分化的管理方式管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对学生严加管理,在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忽略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大多学生的生活费均由家庭提供,如果缺乏对学生金融风险意识的培养,很容易使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遭遇金融风险问题。一些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可能会非理性消费,未能合理规划资金,从而涉足校园贷,盲目认为自己后续可以顺利还款,一步一步落入校园贷的陷阱。高职学生没有正式踏入社会,对社会金融和发展等方面缺乏防范的经验,进而呈现出相关风险意识不足、缺乏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问题。高职学生被诱惑,草率签下借款合同,这种借款合同不仅隐藏许多风险,还有可能涉及黑恶势力的套路贷,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高职学生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缺乏积极性,认为金融风险与自身无关,因此盲目地参与到校园借贷活动中。第二,大部分学生靠家庭获得固定的生活费用,由于缺乏对生活费用的合理规划,经常出现超额消费、过度消费的问题,在通过校园贷款平台借款后,自身缺乏还款能力,出现还款拖欠的情况,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法律后果和风险问题。另外,个别学生容易受到蝇头小利的诱惑,缺乏对犯罪分子话语的分辨能力,导致学生出现个人身份证、银行卡等真实信息泄露的情况,导致其经济受损。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义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职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高职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好奇心较强,使一些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的学生出现金融借贷和管理等方面的风险问题,影响学生正确财务理念和规划能力的发展,甚至严重的还会出现消费过度、盲目信用消费等现象,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就必须加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对校园贷款、电信网络诈骗等的正确认知,让其意识到财务风险与自己是有直接关系的,只有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风险,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才能参与到正常消费、自我管理。培养高职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也是目前“互联网+”背景下的必然要求。“互联网+”背景下出现很多与网络信贷、借款等有关的平台,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还有可能使学生面临财产损失风险。所以,基于“互联网+”背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互联网支付方式,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这能避免学生面临网络借贷等一系列风险问题,防止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一)完善市场和行业准入机制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家还存在规范性文件和有关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现象,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和行业发展氛围,会导致市场发展面临许多金融风险问题。高职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需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出台各种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健全市场和行业准入机制,也可以引入行业访问机制,为学生提供规范的网络平台和金融渠道。比如,明确蚂蚁借呗、蚂蚁花呗等的准入机制,增强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在京东白条等一些金融通服务使用的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注意信息安全,加大日常监督和管理力度。在帮助学生解决短期资金需求的同时,避免给学生带来信用风险,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互联网+”环境中,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

(二)提升高职学生风险防范水平

高职院校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校园期间学习金融知识、金融风险知识等相关内容,也可以让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到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工作中,定期在学校举办金融知识讲座,加大金融知识宣传力度等,切实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消费观,引导学生充分预防金融风险问题,这对推动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增强学生对金融专业基础知识的正确认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互联网金融产品,提升对借贷成本的衡量能力,还需要在提升高职学生风险防范水平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真实的经济能力和偿还能力,避免过度消费,加强对风险问题的有效规避,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结合金融风险等知识,提高学生的金融知识水平,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三)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新时期背景下,政府需要结合“互联网+”背景,加大政府监督管理工作力度,通过混合监管和分开监管等形式,构建综合管理模式,增强高职学生金融风险防范的工作效果。高职院校和政府可以借鉴国内外有效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制定完善的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法律和制度,在制度和法律的引导下,推动高职学生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的合理开展。同时,“互联网+”背景下,政府还要加强对各类平台的合理监督,做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论坛FORUM力度,推动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的合理开展。

参考文献

[1]忻颖.“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贷”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2):26-27.

[2]陈薇.“互联网+”金融风险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基于“校园贷”乱象治理的视角[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9,37(4):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