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安全意识论文

安全意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4:08

安全意识论文

安全意识论文例1

二、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内容

安全知识的讲解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安全教育所涉猎的领域大而广,没有专业的基础知识和长期的工作积累,难以把相关知识组合成一门系统的课程。另一方面考虑到授课对象的学习能力,讲解内容还要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我们在课程中讲授的安全知识包括通识类、危险化学品、基本实验操作规范、消防知识等。通识类安全知识主要介绍实验室日常使用的水、电、煤气等的使用要求与注意事项,化学废弃物的种类和相关的处理规定,以及养成良好实验习惯的重要性。讲课中会援引一些案例,如我校某实验室冬季没有关闭窗户,致使暖气水管被冻坏,一些较贵重的设备被供暖水浸泡,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某课题组人员在进行有机合成实验时,未对冷凝水管加固处理,中午外出吃饭时未留人照看实验室,从而导致水压升高,水管连接处松动,冷凝水流入电气设备中,造成较大损失;还有如果煤气灯关闭不严,一旦发生煤气泄漏,后果会更加严重。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都会带来很大的危险性,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引起注意。实验操作规范是一门学问,不仅体现了实验者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保证。大学实验室中使用的仪器和药品较多,操作步骤也比较复杂,而实验指导教师常常会忽略对基本实验操作规范的要求。例如高中化学实验中会强调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不能用温度计搅拌溶液,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温度计使用完毕后应该立即放回温度计套筒中;然而到了大学阶段,有的学生使用温度计时却很不熟练,水银温度计经常会被打碎,实验室的水槽底部因此经常有水银沉积。再如在玻璃管加工实验中,经常发生学生被割伤或烫伤的意外事故。这些事故归根结底就是由于实验人员操作不规范、仪器整理不及时导致的。介绍一些基础化学实验操作规范,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使用实验仪器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并将学到的相关安全防护知识应用于其他复杂仪器的使用之中。[6,7]危险化学品部分是我们讲解的重点,这方面的知识很系统也容易理解。学生应该知晓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标志符号,并读懂试剂瓶上的标签来判断试剂的性质,或者使用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查询材料的危险性。高校中使用的化学药品种类多、性质各异,部分试剂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性强等特点。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增加,有些课题组购买大量的有机溶剂,并贮存在实验室中,这就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8]危险化学品的购买、存放、使用都有专门的规定,师生都必须严格遵守。学生还应该知道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征,懂得安全事故的预防方法,并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消防知识包括“四懂”和“四会”。“四懂”即懂得火灾的危险性,懂得火灾的预防措施,懂得火灾的扑救方法,懂得火灾的逃生方法;“四会”分别是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灭初级火,会逃生。这其中侧重于灭火器的使用。火灾是极端的危险情况。尽管这种情况极少发生,可一旦发生了就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实验室人员应当学习相应的防护知识,遇到火灾时保持镇定,根据火灾的性质,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灭火。这样不仅会减少火灾发生时的财产损失,也会降低实验室人员所受到的人身伤害。如实验仪器局部着火,应该用湿布、灭火毯等材料将其盖灭,如果直接使用干粉灭火器,虽然可以迅速灭火,但也有可能使得仪器报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当火势较大无法自行扑救时,师生应当及时关闭电源,迅速离开并报警求助。

三、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实施效果

开设化学实验安全课程增强了本科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以往本科生们进入科研实验室前,所受到的安全教育仅仅是师兄师姐的口传心授,没有系统性和规范性。许多本科生来到实验室的第一项工作常常是清理玻璃仪器,这样就会接触到一些有毒的化学试剂。以前,学生对这项工作的安全性普遍不太重视,而现在则会主动地采取防护措施,戴上橡胶手套再进行相应的操作。经过安全课程的学习,本科生对实验室安全有了正确的认识,能自觉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并常常指出所在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提出改进方法,推动所在实验室的安全化进程,从而也提升了学院整体的安全水平。目前,我国实验室的安全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理论课的学习只是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不能解决实验室里所有的安全问题。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应该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需要学校全程化、全方位、多层次来进行,时时刻刻提醒学生注意人身安全。所以,我们还通过开设安全教育宣传栏、建立安全教育网页、聘请专家举办安全教育讲座等形式,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论文例2

二、如何强化煤矿职工的安全意识

由于煤矿生产是在井下进行的,条件十分复杂、恶劣,因此随时有可能发生一些无法预料到的安全隐患,所以必须要求在井下工作的职工要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以及较高的安全操作技能。为了能够提高职工的素质,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教育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职工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层次、分工种以及分级别的业务知识培训。分层次所指的就是注意职工的文化程度和技术知识掌握的程度,将他们的程度分为三类:好、中、差,通过分类所讲解的内容和方法也应各不相同,“好”的职工就要多讲一些理论,而“差”的职工则要多说操作,还要结合实物来讲解。对于分工种,就是要对各个工种的职工进行分别的、有专业特色的培训,能够做到只要经过培训了就可以用得上。剩下的分级别指的就是要根据职工的技术水平来进行培训,必须要有层次、有重点、有实效性。还有,煤炭企业需要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教育,从而营造出安全的氛围。可以利用一些比较重大的活动日来广泛地展开安全宣传教育的活动,从而在所有职工中能够形成一种大的安全观,使得安全意识在每一个职工的思想中可以根深蒂固。另外,利用一些班前会和学习会这样的会议来进行安全意识的宣传,在会议上必须要向职工清楚地讲解安全和生产、安全和效益、安全和发展、安全和家庭幸福之间的关系,必须要让职工认识到违章是可耻的行为,只有安全才是光荣的,这样做就能够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以及安全责任心。企业还要运用一些历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和身边的事故来教育职工,多编制一些在安全事例方面的书籍发到职工们的手中,或是将真实的事故案例制作成漫画贴在安全事故宣教室的枪上面,还可以通过各种学习的时间来对职工进行事故案例的教育,让一些职工上台讲述安全故事并分析一些安全案例,对在自己身边发生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从中可以吸取教训,或是让违章的职工亲自来教育,让听众能够感同身受,加强警示的作用。

安全意识论文例3

网络安全,这是个百说不厌的话题。因为在互联网上,每台计算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安全间题。安全问题不被重视,必然会导致严重后果。诸如系统被破坏、数据丢失、机密被盗和直接、间接的经济损失等。这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既然说到网络安全,我们经常提到要使用防火墙、杀毒软件等等。这些的确很重要,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那就是思想意识。

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是很厉害的,可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提高认知能力。但是人类本身固有的惰性也是十分严重的,喜欢墨守成规、图省事。就是这点惰性给我的网络带来了安全隐患。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网络安全问题而造成的损失超过300亿美元,其中绝大多数是因为内部人员的疏忽所至。所以,思想意识问题应放在网络安全的首要位置。

一、密码

看到这里也许会有读者以为我大放网词,那就先以我自己的一个例子来说起吧。本人也很懒,但是也比较注意安全性,所以能设置密码的地方都设置了密码,但是密码全是一样的。从E-mail信箱到用户Administrator,统一都使用了一个8位密码。我当初想:8位密码,怎么可能说破就破,固若金汤。所以从来不改。用了几年,没有任何问题,洋洋自得,自以为安全性一流。恰恰在你最得意的时候,该抽你嘴巴的人就出现了。我的一个同事竟然用最低级也是最有效的穷举法吧我的8位密码给破了。还好都比较熟,否则公司数据丢失,我就要卷着被子回家了。事后我问他,怎么破解的我的密码,答曰:只因为每次看我敲密码时手的动作完全相同,于是便知道我的密码都是一样的,而且从不改变。这件事情被我引以为戒,以后密码分开设置,采用10位密码,并且半年一更换。现在还心存余悸呢。我从中得出的教训是,密码安全要放在网络安全的第一位。因为密码就是钥匙,如果别人有了你家的钥匙,就可以堂而皇之的进你家偷东西,并且左邻右舍不会怀疑什么。我的建议,对于重要用户,诸如:Root,Administratoi的密码要求最少要8位,并且应该有英文字母大小写以及数字和其他符号。千万不要嫌麻烦,密码被破后更麻烦。为什么要使用8位密码呢,Unix一共是0x00至Oxff共128个字符。小于0x20的都算是控制符,不能输人为口令,Ox7f为转义符,不能输人。那么总共有128-32-1=95个字符可作为口令的字符。也就是10(数字)+33(标点符号)+26*2(大小写字母)=95个。如果口令取任意5个字母+1位数字或符号(按顺序),可能性是:52*52*52*52*52*43=16,348,773,000(即163亿种可能性)。但如果5个字母是一个常用词,估算一个,设常用词500条,从5000个常用词中取一个词与任意一个字符组合成口令,因一个字母都分为大小写,所以其可能性为:5000*282828282843=6,880,000(即688万种可能性)o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只用小写字母,所以可能性还要小。这已经可以用微机进行穷举了,在Pentium200上每秒可算3.4万次,像这样简单的口令要不了3分钟。如果用P4算上一周,可进行3000亿次演算。所以6位口令很不可靠,应用8位。

密码设的越难以穷举,并不是带来更加良好的安全性。相反带来的是更加难以记忆,甚至在最初更改的几天因为输人缓慢而被别人记住,或者自己忘记。这都是非常糟糕的,但是密码难于穷举是保证安全性的前提。矛盾着的双方时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如何使系统密码既难以穷举又容易记忆呢,这就是门科学了。目前这方面的书籍几乎没有,所以我只能凭借自我经验来向大家介绍了。

1、采用10位以上密码。

对于一般情况下,8位密码是足够了,如一般的网络社区的密码、E-mail的密码。但是对于系统管理的密码,尤其是超级用户的密码最好要在10位以上,12位最佳。首先,8位密码居多,一般穷举工作的起始字典都使用6位字典或8位字典,10位或12位的字典不予考虑。其次,一个全码8位字典需要占去4G左右空间,10位或12位的全码字典更是天文数字,要是用一般台式机破解可能要到下个千年了,运用中型机破解还有有点希望的。再次,哪怕是一个12个字母的英文单词,也足以让黑客望而却步。

2、使用不规则密码。

对于有规律的密码,如:alb2c3d4e5f6,尽管是12位的,但是也是非常好破解的。因为现在这种密码很流行,字典更是多的满天飞,使用这种密码等于自杀。

3、使用键盘的按健作为密码的组成部分。

现在的许多破解软件都支持Incremental(渐进)方式的密码组合进行穷举,其核心内容就是引人频率统计信息,即”高频先试”的原则。所以,对于键盘的按键都属于”低频使用”的按键。运用这些按键组成密码可以防止支持渐进式组合穷举的破解软件。

4、使用左右上下按键结合输人的密码。把键盘从"T,G,B”三个键和’''''Y,H、N'''',三个键中间划分成左右部分,从,-p”和’''''A”这两行中间划分为上下部分,这样键盘就被围成了4部分。选取组成密码的按键最好从这4部分中分别选取交叉组合,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别人轻易看出并且记住你密码。最好是熟练使用”CapsLock”键,可以达到密码安全的最高境界。

5,不要选取显而易见的信息作为口令。

单词、生日、纪念日、名字都不要作为密码的内容。以上就是密码设置的基本注意事项。密码设置好了,并不代表万事大吉,密码的正确使用和保存才是关键。1、要熟练输入密码,保证密码输人的速度要快。输人的很慢等于给别人看,还是熟练点好。2、不要将密码写下来。密码应当记在脑子里,千万别写出来。3、不要将密码存人计算机的文件中。4、不要让别人知道。5、不要在不同系统上使用同一密码。6、在输人密码时最好保证没有任何人和监视系统的窥视。7、定期改变密码,最少半年一次。这点尤为重要,是密码安全问题的关键。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密码过于自信,也许无意中就泄漏了密码。定期改变密码,会使密码被破解的可能性降到很低的程度。8、对于大M网络的系统管理员,应该定期使用密码破解软件来检测全体用户密码的安全性。但要注意这些软件是否留有后门。对于有些用户来说,这样做的确有点太那个了;但是对于管理员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用户采用诸如PGP(PretytGoodPrivacy,良好隐私)这类的软件来生成密码。这是个很好的方法,但是PGP的真正用途是用于对机密性文件的加密。一般密匙都在1024位,如著名的BSA公匙。对于一般密码生成,PGP不是最好的,它并不适合你自己。管理员应该保证Root用户、Administrators用户组、PowerUsers用户组、SuperUsers用户组以及Repilcator用户组密码的安全性要高,防止低权限的用户的密码被窃取影响到高权限用户的安全性及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不要用Root及其他高权限用户去察看其他用户的文件,以免造成安全隐患。管理员要定期给员工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一旦发现高权限用户无法登陆,察看系统日志,必要时刻将主机断开所有网络以保证主机系统及重要文件的安全性。

二、漏洞

网络安全性之所以这么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系统漏洞。譬如管理漏洞、软件漏洞、结构漏洞、信任漏洞。如果管理员解决不好结构漏洞和信任漏洞,我想这位管理员应该可以卷着被子回家了。在此主要谈论一下管理漏洞和软件漏洞。这两种漏洞产生的原因也是人为的。

1、微软系统

这个涉及面就比较广了,但主要是Windows9x系统、WindowsNT系统、SQLServer.不可否认,尽管这些系统的内核和组成有所不同,但通病还是有的,比如容易受到DoS(DenialO#Service,分布式拒绝服务)和OOB(OutOfBand)方式的攻击。这是比较致命的漏洞,但是通过修改注册表、打补丁的方法都可以避免。但是有一点漏洞是不能避免的,就是在Windows系统下运行IIS(InternetInformationServer,In-tenret信息服务),这样约等子自杀。

首先,Windows下的密码文件存储时都不能经过shadow,所以只要拿到了这个文件用相应的软件打开,所有的用户名和密码都暴露无遗。其次,现在许多用户喜欢用Windows2000,原因是不易崩溃。但是很多人都在Windows200(〕下安装了IIS,但是他们却不会配置IIS.最可悲的是只要你登陆到Intenret,IIS就自动运行,而且端口都是固定的:默认FPPPort21,默认WebPort80,默认SMTPPort25.等于给人家大开后门。对于用SQLServer或Windows2000+IIS架站的服务器,安全系数并不如用Unix系统。因为Windows固有的易崩溃的特性依然保留,对DoS的抵抗力还是太低,直到Beta2版的WindowsXP依然保留了这个特性。而且通过Ftp登陆,首先告诉你机器的IIS是什么版本,这就为攻击服务器提供了方便,而且如果权限设置不好,anony-mous都可以使用debug,安全性实在不好。

2,Unix系统

安全意识论文例4

机械制造是由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系统构成的,而且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中,更加先进的电子设备,网络控制设备的运用更是增加了其复杂性,一旦这些设备中任意一个节点发生故障,或是设备之间出现冲突,都有可能形成连锁反应,给生产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反映到设备中的问题有:部分淘汰或老旧设备的更新换代不够及时,在进行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故障;另一方面,在设备更新的过程中,相应的配套设施和人员培训没有做到位,影响整体效果。

2.施工人员素质不高

数据显示,在近几年发生的接卸制造安全事故中,有近一半是由于施工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的,这就说明在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到位,没有按规范进行操作,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在对于人员的管理上也没有明确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人员分配不合理,职责不明确,操作存在冲突,也是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

3.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首先是缺乏完善的系统管理制度,上文中提到过,机械制造是由很多系统结合起来的,要保证整个加工过程的安全生产就必须使各个系统发挥各自的功能,然而由于很多企业混乱的管理使得这些系统之间经常产生冲突;其次是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不擅,使得设备老化加速,工作效率下降,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最后是员工的管理不科学,使得员工工作的负荷增大,工作效率降低,并且由于交接过程不紧密,极容易发生事故。

4.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对事故发生的预见性

安全事故的发生一般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事故发生的原因也具有复杂性,这就要求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事故预防机制和隐患排查制度,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很多企业为了尽快完成生产任务,在很多配套设施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就开始投入生产,或者是一味的最求利益,缩减了对安全防控的投入,使得事故隐患很难被及时发现,预防也就无从谈起。

5.企业对生产车间的安全投入不够

对于机械制造的安全投入,特别是安全设施建设是整个生产流程的一部分,并且在生产质量和生产进度的保障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明确规定了生产安全设施建设的细节。然而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极度缩减这方面的资金,对于设施建设也是偷工减料,更有甚者,完全无视国家法律,在生产的过程中完全不采取安全保障措施,这是生产事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如何加强机械制造安全管理

1.建立健全科学的预警制度

制度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机械制造安全生产的指导,它在安全管理和事故防范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也是整个生产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首先要建立整套的预警流程,按照监测、识别和诊断的顺序来对安全隐患进行防控,全面的杜绝危险的发生,其次要建立专门的预警机构,对预警管理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安排,发挥长效性的功能,最后要建立安全监督制度,实行问责制。总之,机械制造安全预警管理中,企业要做好制度管理,就要从规范性,监督性和激励性这几个方面入手,建立科学而合理的管理制度,更好的指导工程建设。

2.提高施工人员素质,树立安全隐患的防范意识

任何生产项目,人都是最为关键的要素,所谓团队管理,就是要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保障生产团队的意识和素质。首先要做到的是人员的配置和管理,对于工作能力强,技术过硬而又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要将其安排到项目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位置中,每个环节的人员配备既要充足,又要避免混乱的现象发生。其次是生产队伍的素质,操作人员是机械制造中最重要的构成,操作人员的素质是影响生产质量的关键,所以要想做好生产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打造可靠的生产队伍。要强化生产人员的专业技能,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对于新设备和新技术要让其及时了解和掌握,要加强生产人员的安全知识的教育,让其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在实际操作中自觉遵守规范;要提高其职业素养,养成认真负责的操作态度,更快更好的完成生产任务。

3.建立健全监督机构、落实安全责任制

所以在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措施中,建立健全监督机构、落实安全责任制是首要的措施,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一个大型的生产企业都是通过流程的划分来实现生产的,每个部分这时候就要明确自身的责任,保证生产的安全进行。监督人员要承担监督责任,在每个流程的生产过程中或者完成后就要对生产进行监督检查。这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4.改善工作人员的生产环境

机械制造企业首先应提高施工人员的待遇,为他们提供舒适和安全的生产环境,使得工作人员对于生命和健康安全有所保障,从而才能长期稳定的为企业服务,以减少了人员流动性,避免了不必要的管理混乱。机械制造企业应该切实考虑到行业的高危性,加大投入改善生产人员的作业环境。例如,尽量增加工人的作业空间,避免狭小空间物流部畅通,作业不方便等带来的安全隐患。另外,建筑施工企业应该采取人性化的管理,针对多变的生产和操作条件,合理的调整员工的作业时间和作业地点。

安全意识论文例5

作为企业的领导,有责任指导和帮助班组抓好安全文化建设。作为班组,特别是班组长,则应充分认识安全文化建设在班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自觉抓好安全文化建设。

一、在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错误思想

1.认为班组只要按照上级的要求,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就行了,抓安全文化建设是多此一举,班组搞安全文化没有多大必要。这种认识是没有看到安全文化建设对班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因为通过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可以营造安全氛围,宣传和传播安全知识,增强职工的安全观念,把安全作为生活与生产的第一需要,自觉地保护自己和他人;通过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可以牢固掌握应知应会的安全科学知识,学会安全技能;通过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可以实践、开发和创新班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由此可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与抓好班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是一致的。

2.认为抓安全文化建设是上级领导和机关的事,与班组关系不大。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显然,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上级领导和机关负有重大的责任,但这不等于说班组应该负有的责任可以放弃或减轻了。因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归根到底要落实到班组,落实到每个职工,只有班组的安全文化建设加强了,整个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才会有牢固的基础。更何况安全文化建设具有层次性的要求,只有破除“上下一般粗”的做法,形成各自的特色,才能保持企业安全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3.认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只是抓虚的,不是抓实的,是物质条件不足以用精神来弥补。这也是一种错误认识的表现,安全文化即人类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观念、行为、物态的总和,它包括安全精神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作为班组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要抓安全精神文化建设,向职工灌输安全理论,增强他们的安全观念,组织职工学习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规章制度,提高职工的自我防护能力,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另一手要抓安全物质文化建设,配齐劳动防护用品、安全工器具,完善各种安全设施,改善作业环境。可见,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不仅要务虚,而且要务实,应使安全精神文化与安全物质文化共同进步,协调发展。

4.认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这个题目太大,应达到什么标准不好把握。实际上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标准与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标准是一致的。比如,在安全目标上,应实现控制未遂和异常事故发生,实现事故零目标;在安全教育上,应实现教育内容、时间、人员和效果的四落实;在安全防护上,应做到劳动防护用品、用具齐全;在作业环境上,应实现隐患和危险处于受控状态。同时,要坚持改革和创新,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新做法。

二、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如下:(1)安全生产方针政策;(2)安全法律法规;(3)安全规程制度;(4)现代安全管理;(5)安全教育;(6)安全措施;(7)安全减灾;(8)安全效益;(9)安全道德;(10)安全环境。

三、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1.发动职工制定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规划。加强班组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从现在抓起,做出艰苦的努力,因此,班组要结合具体实际制定长期建设规划和短期打算。重点内容的确定应有针对性,应注意加强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的弱项。

2.要把安全文化建设与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决不是离开班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另抓一套,而应该找准切入口和结合处。应从基础抓起,让职工了解什么是现代安全文化,什么是建筑安全文化建设及建筑企业现代安全文化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安全意识论文例6

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前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6月~2014年6月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后在我院治疗的5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对比实施前后的护理效果。两组患者人数、性别、病情、护理人员配置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施方法:

①选派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使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过程中能较为准确地识别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②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护理风险意识教育等;③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护理质量反馈及护理风险意识教育,举办专题讲座,举办继续教育学习班供护理人员学习,组织院内培训等方式,使护理人员接受风险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树立护理风险意识,提高护理风险处理水平;④将护理风险教育的经验和体会制作成内部教材并且分发给医院护理人员。通过以上各种措施来加强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1.3评价指标:

记录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前后患者投诉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以评价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版本选择SPSS15.0,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实施前后相关指标比较: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后,患者投诉率、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工作具有风险高、复杂多变等特点。护理风险伴随于护理过程的始终,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有可能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护理人员及所在医院带来一系列不必要的伤害等。研究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最大程度地降低护理风险,最终达到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目的,是护理管理者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本研究表明,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后,患者投诉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率明显提高。与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前比较,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由83.3%提升至94.4%。

安全意识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A849.1;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1)02-0016-05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我国学界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近年来,学术界加强了对该问题的研究并取得明显进展,现将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

对于如何解释和界定意识形态安全,学者们尚未达成一致认识。代表性的见解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一种状态或能力。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学者更具体地指出,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受来自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威胁、侵蚀以至同化,并能保持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我们强调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并不是要求全体民众在政治认识上高度一致,在行为方式上整齐划一,而是要求思想上、政治上、价值观念上的个性和分歧从属于共同的社会信仰、政治理想和主导价值。也有学者指出,所谓安全的意识形态,从理想的角度来看,指的是一个群体或集团所接受的思想体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给行为者带来稳妥的物质生活水平、稳定的人身安全以及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睦相处及互通有无。

第二,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有层次性。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安全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面也是核心的层面,即意识形态与社会客观规律的契合程度。第二个层面,意识形态对人们生产生活及社会良性互动需求的满足程度。第三个层面,意识形态与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协调程度。第四个层面,意识形态与精神世界其他领域的兼容程度。这四个层面通常是相互关联的。大致可以认为,前两个层面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多是由于意识形态内生的原因导致的,是因为意识形态本身存在根本性问题,而后两个层面则可能是外生的或先在的原因导致的,如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制度所带来的压力等。

第三,从意识形态安全的具体内容来解释和界定其内涵。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的安全主要是指社会指导思想的安全、社会政治信仰的安全、社会道德秩序的安全、民族精神的安全。陈金龙在《湖湘论坛》2010年第4期上撰文指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包括道德安全、舆论安全、理论安全、政治信仰安全等。也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的安全包括道德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和的安全。

二、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及与其他安全类型的关系

(一) 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

学者们普遍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关系着国家利益的实现,但在具体理解和表述上又有所差异。如: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民族利益、保证国家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和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社会意识形态安全,则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反之,则国家遭祸、社会遭殃、人民遭罪;经济安全特别是金融安全、社会安全特别是就业与分配问题、周边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四大安全问题”,在“四个安全问题”中,最重要的是意识形态亦即理论安全,坚持和创新了正确的理论,经济、社会和周边安全就有了可靠的前提与保证;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战后以来,美国之所以能长期维持霸权地位和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将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战略渗透于它的国家整体战略和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的具体战略之中。

(二) 意识形态安全与其他安全类型的关系

关于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安全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政治安全包括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安全的灵魂。意识形态安全作为更深层次的安全范畴,其对于政治安全的影响是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其对于维系政治安全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表现出来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是并列关系。国家安全大致可包括社会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国防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外交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等。

关于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安全的关系。多数学者认为文化安全包括意识形态安全。有学者指出,文化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是,不论是从广义上还是狭义上来讲,意识形态安全显然都是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化安全核心的意识形态安全状况则是衡量文化安全程度的一个主要尺度。有学者指出,当前国家体系中的文化安全主要包括政治文化安全、语言和信息安全、国民教育体系安全三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政治文化安全也就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安全。也有学者指出,文化安全集中地表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还有学者指出,国家文化安全是价值观整合的重要尺度。意识形态安全和民族文化的保护是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目标。意识形态与民族文化又是现代价值观整合的核心。此外,也有一些论者在论及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时,将两者并列表述。有论者指出,我们将长期面对西方在经济、科技和文化传播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仍然十分尖锐复杂,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关于意识形态安全与舆论安全的关系。有学者指出,长期以来,舆论安全被混同于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其他安全类型。由于意识形态安全与舆论安全的关系更为紧密,最容易被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首先,安全客体不同。舆论安全的客体是国家舆论,意识形态安全的客体是国家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舆论安全的任务是要维护国家舆论的传播、引导和自我更新能力,意识形态安全是要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在国家中的主导地位。其次,安全威胁不同。舆论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于舆论传播领域,这一点与其他安全类型迥异。再次,安全目标不同。舆论安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确保国家舆论的基本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这样的安全目标具有鲜明的个性,与意识形态安全等安全类型的目标完全不同。

三、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适应世界现代化的潮流而 必然实行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在经济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传统意识形态的地位及其话语方式都难免被弱化;另一方面,在当代西方强势文化的包围中,缺乏有力的意识形态守护的国家,其独立自主和本国特色就无从谈起。从现实看,当代中国思想界很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抓住前一方面淡化意识形态,要么抓住后一方面重新意识形态化。然而事实上,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某些弱化是必然的、合理的,但有些方面则不仅不应弱化、反而应当强化。如何把握当代意识形态弱化与强化的态势,避免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重大失误,这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 国外因素的挑战

李慎明在《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上撰文指出,在社会意识形态上,以个别大国为首的西方世界首先攻击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也可以说,他们的最低纲领是打倒马克思主义。他们的最高纲领是摧毁爱国主义思想,也就是用所谓“全人类价值观”取代爱国主义。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渗透战略的历史逻辑表明,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攻击从来没有停止过,目标始终如一,那就是同化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颠覆社会主义政权。变化的只是具体的政策和策略。

当前,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呈现“多管齐下”的态势。

有学者指出,西方国家一是从政治上丑化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利用经济交往进行“和平演变”,三是利用学术交流和文化产品进行“文化侵略”。关于文化交流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陈金龙在《湖湘论坛》2010年第4期上撰文指出,当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主要是中西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容易导致文化崇洋心理、文化冲突和文化同质化,进而造成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疏离、冲击和意识形态主动权的丧失,其消极影响不可小视。

有学者指出,他们总是拿自由、民主、人权、民族、宗教这些话题大肆炒作,对我国进行造谣攻击;他们的惯用手法是把个别问题扩大化、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一般问题政治化,最终把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他们利用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对我国进行丑化、妖魔化。

有学者指出,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在当代世界中的经济、政治主导地位,通过精神、道德诉求,向我国推销其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妄图消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利用我国在“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重叠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突发事件,插手我国国内问题,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与国内敌对分子一起进行破坏和颠覆活动。

有学者指出,境外宗教渗透势力已经把触角伸向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文化界、学术、教育、出版等领域;渗透范围由沿海、边疆向内地扩展,由城市向农村蔓延,渗透态势愈演愈烈,渗透的范围更加广泛,形式更加隐蔽,手段更加多样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

(二) 国内因素的挑战

有学者指出,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新问题、新情况尤其是非物质利益矛盾的挑战。这种挑战集中表现为:一元化指导思想与思想多元化矛盾的挑战,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实用主义价值观矛盾的挑战,党风不正引发的党群、干群矛盾的挑战,荣辱观不同导致荣与耻矛盾的挑战,互联网兴起引发诸多矛盾的挑战等。

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西方社会思潮及等各种思潮冲击的严峻考验,面临着国外敌对势力“文化入侵”和“意识形态分化”战略的挑战,面临着社会转型期国民信仰危机的挑战,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维护和加强执政合法性的挑战。有观点认为,在当代中国,没有一种意识形态安全比党的干部腐败所构成的意识形态安全更为严重了,因为它构成了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信仰在人们心目中的倾覆。

李慎明在《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上撰文指出,由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空想沦”、“失败论”和马克思主义就是“违反人性”的“左祸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正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已经不存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趋同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个学派”,“没有谁指导谁的问题”,必须废除马克思主义这一“国家意识形态”的“废除论”等仍有很大市场。也有学者指出,全球化语境下,影响并冲击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有新自由主义论、中国、意识形态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等西方错误思潮和理论。《人民论坛》杂志社的最新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对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文化保守主义、道德相对主义、新左派、、功利主义和伪科学等思潮,网友关注度较高。

有学者指出,目前,我们对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培育是不够的。主流文化作品往往“门可罗雀”,而广有受众的大众文化产品则可能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消解”。如何使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成为文化领导部门的一大难题。近年来情况虽有改观,但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有学者指出,大众消费文化在丰富着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导致了政治文化和高雅文化的失落。徐海波在《湖湘论坛》2010年第4期上撰文指出,大众文化在文化价值上的贫乏和对精神价值的消解等,不仅加深了人的异化,也威胁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从而在内容方面形成了意识形态安全危机。大众文化还导致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入。还有学者指出,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实利因素和消费文化影响意识形态的比重愈来愈大,客观上驱逐了主流意识形态,使之与人们日常生活渐行渐远。更为严重的是,当今的技术崇拜加剧了这种状况。

有学者指出,市场本身的缺陷造成了经济与道德、整体与个体价值的冲突,使得一些资产阶级思想滋生蔓延。尤其是部分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趋于弱化,这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有学者指出,当前,在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第二,对社会主义信心不足。第三,思想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第四,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和功利化倾向。

(三) 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

韩源在《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上撰文指出,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境况是:其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有所下降。其二,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仍然是一个远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其三,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存在盲点。意识形态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与执政者政策相关的领域。其四,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模式亟待转变。也有学者指出,当前思想宣传工作同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对其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相比,总体上依然呈现滞后性和被动性,表现出一系列的不适应:其一,意识形态工作的某些理念和功能没有完全适应“执政党”角色的转化。其二,思想宣传的内容与群众的现实需求不适应。其三,思想宣传工作的形象乃至话语系统与现实生活的变化不适应。 其四,思想宣传的计划体制与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竞争体制不适应。其五,思想宣传的舆论引导与大众认同的不适应。

四、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路径

有学者提出了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基本思路:第一,加强意识形态政治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结合,实现主体意识形态的内在化。第二,增强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正确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第三,主动参与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提高与多元意识形态长期相处共存的能力。第四,在国际交往中既要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又要充分警惕西方的西化、分化。第五,在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主动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第六,发挥中国文化的辐射,让世界了解中国,扩大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有学者指出,确保并维护社会意识形态安全,要不断提高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整合能力,善于科学处理三个关系:一是多样化的社会与一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二是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关系。三是社会和谐与思想斗争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二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打牢意识形态安全的经济基础。三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夯实意识形态安全的阶级基础。四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强领导核心。五要增强国际传播能力,营造意识形态安全的国际文化环境。

有学者指出,建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机制应该以提升软实力为着力点,在战略机制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增强国家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在对话机制上,倡导多元宽容精神,以培育国家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在文化机制上,立足于民族文化自觉,以提升国家意识形态的亲和力。也有学者指出,通过追求文化认同,依托文化本体,扩大文化宣传,加强文化建设,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路径。还有学者提出了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具体思路和措施:一是加大投入,积极扶持文化软实力建设。二是强化“文化走出去”战略,争取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三是建立健全批判和反对“文化侵袭”的长效机制,开展积极的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四是提高现代传媒体系的质量和水平,抢占意识形态斗争的制高点。五是在多样思想文化并存中,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

有学者指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选择是: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党的意识形态的“目的因”向公民精神的“动力因”渗透;重构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转换,袁三标在《求实》2008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面对挑战,我们必须转换思维视角,重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开拓新的主流意识形态要素资源,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相融合,使之切入发展实际,表征新的时代精神。也有学者指出,作为当代弱势话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毫无疑问要顺势应变,但其变革既不能完全脱离西方主导的“流行话语”,又必须坚持自身的独特话语。否则,其结果都是自我解体。因此,话语转换的实质,就不是“宽容”和认同普世价值,也不仅是“与国际接轨”、建构对话的平台,而是适应意识形态冲突新形势,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话语。我们今天讲意识形态的变革和话语转换,其实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回答新形势下中国的实践新课题,是在确定的前提下讨论新话题、说新话。

有学者立足网络信息化潮流的新实际,提出了我国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安全策略:第一,更新观念,确立网络无疆界意识、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和网络危机意识。第二,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的意识形态安全宣传网络。第三,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和管理。第四,大力发展自主的网络安全高科技。第五,培养一支既懂意识形态工作艺术又具备网络素质的新型政工队伍。

参考文献:

[1]莫岳云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J]湖湘论坛,2010,(4).

[2]袁三标.从软实力看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安全意识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D0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245-02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者明确提出意识形态安全概念以来,意识形态安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1999年,夏保成在其专著《国家安全论》中提出:“国家的安全,就是构成国家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安全。这种安全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国家肌体的安全、环境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作为这三个方面的综合,就是发展的安全。”他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包括道德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和的安全。2003年,陆忠伟出版他的专著《非传统安全论》,把意识形态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的一种形式加以研究。近些年来,学术界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学术界看法不一。主要观点有:

田改伟在《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1期发表的《试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指出:意识形态安全包括道德安全、政治信仰安全和安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任务。

冯宏良在论文《意识形态安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指出: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质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合法性信仰,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安全在根本上体现为人们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内在价值主张的高度认同和自愿践行。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社会意识形态的选择免受外部的干涉和侵犯。

徐稳在其论文《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中指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集团、政党或者国家的意识形态的生存和发展免受危险或者威胁的状态。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不会在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网络化趋势下而逐渐弱化或者丧失其存在的合法性。”

杨化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中提出:“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讲的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保持意识形态在政治制度和国家政权、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指导地位。”

张倩从意识形态安全的功能角度把握,在《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确保新疆意识形态安全》中指出:“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讲的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主体意识形态安全,即指一个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黄建明、杜阿奇在论文《积极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体》中,从安全的字源意义来界定意识形态安全,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威胁的相对稳定状态。

王水雄在《论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安全》中指出:“所谓安全的意识形态,从理想的角度来看,指的是一个群体或集团所接受的思想体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给行为者带来稳妥的物质生活水平、稳定的人身安全,以及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睦相处及互通有无;所谓不安全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危机),从理想的角度来看,则反之。”这是从功能角度界定意识形态安全,强调意识形态安全能够发挥正常的功能。

综上所述,学术界分析意识形态安全内涵的思路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从结构角度进行剖析,一种是从功能上进行概括,一种是从成因上进行探讨。笔者认为,这三种思路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从意识形态自身的结构把握,认为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意识形态能够保持自身结构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从意识形态功能的角度把握,认为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意识形态能够正常发挥其功能;从意识形态安全的成因把握,认为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意识形态没有受到外在因素的威胁,没有危险。这三种观点虽然都反映了意识形态安全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但都不严谨。结构分析突出了意识形态安全的稳定性,把握住了意识形态安全的静止状态,但意识形态安全的结构要素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的关系。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往往是从价值观的变化开始的,然后涉及到思想道德层面,最后反映到哲学层面。功能说突出了意识形态安全的动态特征,但未能反映意识形态安全内在结构的变化。成因说把意识形态安全置于社会环境中考察,但忽视了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结构因素。

综合上述三种思路,笔者对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作如下界定:所谓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意识形态能够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保持自身结构的相对稳定,抵御面临的内外威胁,发挥正常功能。所谓结构相对稳定,是指形成与经济基础相一致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这些要素组成完整的体系,能够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与愿望。所谓功能正常,是指意识形态能够对社会大众具有价值导向、人心凝聚、行为引领等功能。所谓有效抵御外来因素的威胁,是指意识形态克服异质思想文化的侵蚀,体现自身的性质,与经济基础一致,免受威胁。

二、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特点

(一)前导性

意识形态安全的前导性是指,在国家安全体系中,意识形态危机往往是国家安全危机的先兆,国家安全问题往往先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

在国家安全体系中,意识形态安全处于基础性地位,它关系到一个政权的稳固。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总是与统治阶级的政权息息相关。为了颠覆一个政权,敌对势力一般先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正如指出的,“凡是要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从历史上看,一个政权的丧失,往往是从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开始的。当整个社会对意识形态认同发生严重问题,意识形态丧失对社会的价值导向、人心凝聚、思想统一等功能时,就不仅是意识形态危机,同时也是政权危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前苏联领导人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动摇了苏共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在苏联解体前,苏共党员思想一片混乱,许多党员理想信念动摇,纷纷退党,预示着苏联陷入了深重的社会危机之中。早在苏联解体之前,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就准确地预计到,苏联可能分裂。

(二)内隐性

意识形态安全的内隐性是指,无论就意识形态危机的成因,还是就意识形态危机的表现状态而言,都内隐在人们的思想、精神、精神中,不像军事安全那样,显明地呈现出一种剑拔弩张的状态。

意识形态安全起因于人们的思想、心理、情感等精神方面的变化,敌对的双方,无论使用什么手段,最终都要影响到对方人民的精神,而引起精神发生变化的成因,是内隐的,不易被人们察觉的。当然,这种内隐并不是绝对隐蔽的,是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可以感觉到的。

意识形态危机的表现状态也具有内隐性。1957年8月,美国前总结肯尼迪曾预言,在美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之下,苏联“共产主义将从内部解体”,“由于自顾不暇而将停止其侵略行动”,最后“由于发现他们已吞下自己消化不完的东西”而放弃与美国的竞争。一语成谶,肯尼迪的预测被剧变的结局所证实。他所说的“吞下自己消化不完的东西”,是指苏联人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西方的意识形态,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信仰,但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苦果已经生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意识形态危机状态是隐性的,不像军事危机那样明显,往往隐蔽在人们的心里。当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发生问题时,往往表现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混乱,而不是首先表现为直接的意识形态危机。统治阶级一般总是把精力用来解决经济与政治问题,而忽视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意识形态安全的间接性,使得统治阶级经常对意识形态危机浑然不知,当他们意识到意识形态危机时,意识形态问题已经积重难返。

(三)渐变性

意识形态安全的渐变性是指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发生、发展以及意识形态安全的巩固都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一般来说,军事危机的产生具有突发性,会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统治阶级在军事危机时,能够迅速动员社会力量消除这种危机。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它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并不完全同步,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但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独立性与反复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受到社会思潮、文化传统、民族习俗、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复杂影响,意识形态的变化经常会出现时进时退的现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期的量变过程之后,才会发生质变。无论是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产生、发展,还是巩固意识形态安全,都将经历一个渐变的曲折过程。

(四)全局性

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这一论断揭示了意识形态安全的全局性意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全局性是指,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因而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意识形态不同于一般的学术思想,而是以思想观念的形式表达统治阶级对利益的诉求,解说、论证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合法性,为统治阶级构建社会法律制度提供理论基础。一旦发生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就表明该社会已经陷入严重的社会危机之中,严重的社会动乱或社会革命很可能就要到来。前苏联在解体前,许多人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全盘否定苏共领导人以及苏共历史,整个社会失去了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陷入全面的混乱之中。这些乱象表明,苏联解体已经不可避免。令人感叹的是,苏联共产党有70多年历史的,上千万名党员,当巨大灾难发生时,竟然没有一人出来捍卫苏联共产党!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危机一旦发生,其对社会造成的灾难,很可能远远超过军事危机。

参考文献:

[1] 夏保成.国家安全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9.

安全意识论文例9

一、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和“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及文化的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过去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1]276。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乌托邦终结论、历史终结论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的潜滋暗长,还有“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侵蚀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如今的网络、自媒体和微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尤其大,这就使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较容易渗透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还有西方的一些不良思想也会通过网络渠道传播给大学生,让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中国的大学生,因此,需要高度重视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意识形态安全的概述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1]3”“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模范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他们头脑的产物就统治他们。他们这些创造者就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2]”这说明,社会意识形态产生是为了统治阶级统治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这就提醒我们,要时刻让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性质的意识形态成为我们的主流思想。当然,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威胁的相对稳定状态[3]。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就意味着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不被动摇。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下的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策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方面曾出现过失误和教训,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和教育一定要警钟长鸣,决不放松。在思想观念上,我们必须牢牢掌握好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重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教育,防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遭到重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扫清障碍。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4]”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一方面,从社会意识形态来看,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根据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际,以及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实践,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从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角度看,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的“题中之意”,脱离意识形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意义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应该要让本阶级的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掌握在手中……”[5]在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通过各种手段,尤其是以思政理论课作为主渠道,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重点加强爱国主义及理想、信念教育,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深化相关法律知识的讲解和实践;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如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我们应在各个高校加深对马克思本人的再认识,重点讲解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同时,也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以及主流思想,通过校园文化形成强大的正面宣传,让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进课本、进课堂、进头脑。

(二)坚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实践和时代的产物,是我国目前的主流意识形态。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之一,是对高校大学生思想的正确意识形态的引领,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一定要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建立和发展,这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历史的重任,要认清形势,把握主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领,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行动指南。

(三)坚定文化自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是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党的精神旗帜。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基础和前提,文化是人类经验生活的一般表现形式,意识形态是人类经验生活的特殊表现形式,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包含和被包含、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文化和意识形态又互相促进的关系,意识形态可以赋予文化新的寓意,文化所内含的精神又可以促进意识形态的完善和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体系。我们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构筑起中国精神,创造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爱国主义”一章的深度,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中,不断渗透文化自觉和自信的理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时代风采。同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上百年时间里,革命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加强对中国革命文化的宣传和弘扬,主要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带领学生去革命圣地等相关红色文化实践基地去体验,应该大力传承和加以弘扬,让积极的、正能量的思想和智慧占领大学生意识形态的高地,让消极的、腐朽的、非主流的、不安全的意识形态被消灭在萌芽中。同时,要注意避免网络、自媒体、微媒体等共享媒体上消极的思想意识对大学生的侵蚀。大学生要加强文化自觉和自信,勇担责任,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建设文化强国而积聚正能量。

(四)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利用好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的宣传力量

安全意识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1.西方社会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

由于高校意识形态受到了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高校个别教职工和大学生价值观发生改变,崇尚享乐,金钱至上,极度追求个性,乃至理想信念单薄,尽管这只是个别人或是少部分人群,但仍存在严重隐患。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渗透一些文明冲突、可以淡化意识形态等的思想到高校,诱导中国大学生偏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因此,这些西方社会思潮冲击性不可小觑。

2.多元化挑战主流意识形态权威

我国实行了两类的社会转型;一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二是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这些转变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方面。

随着这两种转变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的生产力的发展,也实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也使很多消极的思想乘虚而入,给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3.全球化信息化使高校意识形态复杂化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技术、信息技术,加强了对我们的思想文化渗透,使部分人思想“西化”。一些人通过互联网、影视文化等形式,大力宣扬美化西方文化以及生活方式,试图将西方的价值观变成“普世价值”。高校处于全球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最前沿,难以独善其身。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多元化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与挑战。

4. 宗教渗透与组织的破坏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

高校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侵蚀的主要对象。从改革开放以来,宗教组织以信仰自由为挡箭牌,来到高校恶意宣扬唯心主义,一些敌对势力更是利用宗教渠道向我国高校师生传播西方意识形态,行为猖獗的同时,更具隐蔽性,方法更多样化,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威胁。

5.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观念淡化

现在高校大学生多是“90后”“00后”,本身就是张扬个性的一代人,加上社会上的一些浮躁诱惑很多,导致年轻大学生中存在一部分人政治意识淡薄,只关注自身发展,且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使大学生的市场意识较为浓厚,对自身择业、就业较为在意,对专业课学习比较热衷,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学习兴趣不足。此外,有些高校没有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缺乏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观念的教育,也是造成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观念淡化的因素之一。

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策略

1.始K保持清醒和警惕性

在意识形态安全领域,高校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高校各级党组织及学生工作者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致力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意识形态培养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紧密结合,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与大学生谈心交流,及时发现问题所在,有重点地加以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政治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整体的政治价值观。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的领导,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高校教职员工和在校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引导。充分运用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高校平台,将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大学生的头脑中,努力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环境,让大学生在健康的环境里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使大学生走向社会后成为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中坚力量。

3.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不放松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建设强有力的阵地,高校从事党的思想理论研究的学者应充分认识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并通过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不断巩固。同时,做好高校党的建设,加强党的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政治素养和品质, 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培养广大优秀大学生成为党的先进分子,逐步将其培养成发展对象,最终发展为共产党员,并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同学。培养大学生党支部书记,做好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工作,将党员之家建立好,使广大学生党员有归属感,扎实做好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工作。

4. 以人为本,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理念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求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实践中,心系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在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过程中,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人翁意识,切实参与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中来,将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将意识形态教育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想师生之所想,解师生之所难,走进师生心里,把握师生思想脉搏,以人为本地抓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5.塑造高校文化的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高校已经成为汇聚各种思想、各种文化、各种理想信念、各种民族习惯的“大熔炉”。大学生在这样的思想熔炉中求学、生活,要坚定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以清醒的辨识力兼容并蓄,理智对待优秀文化资源,并加以利用其发展本民族文化。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本民族文化的长远潜力和存在优势,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情况,积极、创新塑造与时俱进的新型文化模式,让中国民族文化持续发扬光大。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还将长期存在,从本质上看,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我国与国外敌对势力的斗争归根到底还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博弈。所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的根本任务。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武装广大师生头脑,增强师生的社会主义信念,让高校成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地位。在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自身建设的同时,努力为社会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安全意识论文例1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3卷)[M],第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郝良华.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与文化创新[J].理论学刊2004

[4]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译本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3.

[5]王列、王雪冬.每球化与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0.

[6]范树成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现状分析与建设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04).

[7]吴琪.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8]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6-7.

注释: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W],http:///house/tj/2013-11-14/c_118121513.htm

[2]新华网: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W],http:///zgjx/ 2014-02/28/c _133149243.htm

[3].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何玲玲,杨毅.探源与思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J].求实,2006(07).

[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杜,1986.

[7].中国近代民族觉醒与传统文化的命运.中国传统文化再估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8].陈正良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0.

[9].云杉.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红旗文稿[J].2010:15.

[10].建设中国新文化之管见[N].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07-01

[11]陈正良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0.

[12]..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EB/OL〕

http:///politics/2014-02/27/c_119538788.htm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