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陶文化论文

陶文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5:11

陶文化论文

陶文化论文例1

二、卡通化陶艺在青少年陶艺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

“卡通化”陶艺作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新兴门类深受青少年欢迎,在青少年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因而在青少年陶艺教育中,如果充分地利用“卡通化”陶艺作为教学内容之一,必将对陶艺在青少年中的推广教育、培养中国陶艺后备人才发挥出非常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与意义。首先,“卡通化”陶艺色彩强烈、造型生动、诙谐有趣,鲜明地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审美诉求,符合其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心理和行为特点,能够充分激发出青少年的学习与创作热情,从而能够大大推动青少年陶艺教育的普及。当代青少年生长于改革开放时期,有着与中老年人不相同的生活背景与文化背景,相比于严谨的传统陶瓷艺术来说,青少年的审美趣味更加倾向于更具创意的现代陶艺,特别是“卡通化”陶艺。仅仅从以往的传统陶瓷艺术入手,其代代相承的造型、纹饰和程式化的制作模式已经很难吸引当前青少年的兴趣,也就不利于陶瓷艺术的当代推广与传承,而“卡通化”陶艺则能够与当下青少年产生情感共鸣,契合了青少年青睐的流行文化与时尚理念,青少年得以借此来表达其时代感悟与心灵体验,因而,在青少年陶艺教育中融入“卡通化”陶艺内容将极大地增加陶艺教育在青少年中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普及率。其次,“卡通化”陶艺制作具有综合性特征,它涵盖了陶瓷艺术制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工艺、造型、装饰等等,涵盖了雕塑、刻画、釉上彩、釉下彩、色釉等各种技法,一件作品中所承载的内容往往较传统陶瓷艺术更为丰富和广泛,通过“卡通化”陶艺的制作,完全可以使青少年了解与掌握陶瓷艺术的基本工艺技法与艺术创作方式。“卡通化”陶艺还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与题材内容,这样也非常有利于教师根据地区、学校或本人的优势与特色开展个性化教学活动,也有利于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点和强项来对学生因材施教,从而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还可以使青少年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发掘其创作才能与天赋,为培养未来的陶艺家创作条件与基础。最后,“卡通化”陶艺顺应时展,紧贴时尚潮流与市场,其产品制作相对简便易行,使青少年可以学以致用,有利于青少年将来的就业选择。这对于高校陶艺专业、特别是高职院校陶艺专业的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学校陶艺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应用型人才,其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该是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生产实际需要的内容,而“卡通化”陶艺的学习正是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能够使陶艺专业学生即使在求学期间就能够通过将作品参与各类大学生艺术创意集市而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实践。如景德镇“乐天陶社”所举办的创意集市即吸引了一大批在校学生通过制作“卡通化”陶艺来进行创业活动。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即可以迅速投入到与市场紧密接轨的“卡通化”陶艺创作当中,既有利于其就业,也非常有利于其自主创业,在当前陶艺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可贵。即使是非陶艺专业的青少年,通过对“卡通化”陶艺的制作学习,也有可能由此而确立其未来的就业方向,至少也会培养起对陶瓷艺术基本的审美认知和消费认同。当然,“卡通化”陶艺只是作为青少年陶艺教育的一部分,而就当前来说,将其作为陶艺教育的主体内容还为时尚早,这并非因为其重要性不足,而是因为“卡通化”陶艺是在西方卡通以及西方陶艺的共同影响下而形成的潮流,尽管许多“卡通化”陶艺创作者正日益进行融合本土文化的创作活动,但总体来讲,目前发展中的“卡通化”陶艺的本土文化意味还比较薄弱,还有待于进一步成熟完善并真正成为中国民族陶瓷艺术的组成部分,只有发展到民族化阶段,“卡通化”陶艺教学内容才能够作为青少年陶艺教育的主体内容,因而,目前将其作为青少年陶艺教育的主体内容则可能不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培养与传承。

三、卡通化陶艺在青少年陶艺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就目前而言,“卡通化”陶艺内容在青少年陶艺教育中运用较少,远远不能够发挥出其在青少年陶艺教育中应该具有的突出作用与功能,因而,“卡通化”陶艺教学内容亟待在青少年陶艺教育中适时开展。而要使“卡通化”陶艺活动在青少年陶艺教育中得到顺利开展实施,需要在学校、教师、青少年及有关部门的共同配合下方能得到实现,只有各方均充分认知“卡通化”陶艺在青少年陶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一种有效的合力,从而推动“卡通化”陶艺在青少年陶艺教育中的运用,因而可以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卡通化”陶艺在青少年陶艺教育中的运用,并进而使其发挥出重要作用。首先,在青少年陶艺教学中确立与构建“卡通化”陶艺教学内容,并进行规范管理。这需要分几步走:第一步是教育相关部门和学校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或通知,明确在青少年陶艺教学中加入“卡通化”陶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鼓励陶艺教师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和教学活动;第二步是学校科研部门和陶艺教师积极开展“卡通化”陶艺教学的课题研究活动,在研究中深入调研、探索与讨论;第三步是陶艺教师在青少年陶艺教学中确立“卡通化”陶艺教学内容。“卡通化”陶艺内容非常丰富广泛,相关陶艺教师需要在其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先进性并具有一定本土文化内涵的内容用于教学,并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大纲,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制定相关的教材或在教材修订时增加“卡通化”陶艺教学内容。从教学目标来讲,“卡通化”陶艺教学应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并在这一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之能够成为我国陶瓷艺术事业未来发展的后备力量;从教学内容来说,则应选择“卡通化”陶艺中健康积极的、富有传统文化精神的部分,如可以依据国产动漫影视、图书中的卡通形象,也可以根据中国历史故事传说中的人物及动物自创“卡通化”陶艺形象。学校教学部门则应当担负起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对“卡通化”陶艺制定相关的课时计划,并采取各种方法进行适当的考核评价,以使“卡通化”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地实施开展。其次,学校及教师应采取各种策略与方式来建立青少年“卡通化”陶艺实践基地或陶艺工作室,向青少年提供实际而全面的锻炼学习机会,与青少年的职业发展紧密结合。学校应充分利用已有的陶艺教育实践基地,使青少年学生能够在基地中从事“卡通化”陶艺的创作活动。不具备建立基地条件的学校则可以设立“卡通化”陶艺工作室来进行实践性创作活动。学校还可以与社会形成联动机制,与企业或陶艺家建立广泛的互动联系,适时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以及参观学习等。第三,陶艺教师应开展丰富多样的“卡通化”陶艺教学活动,摆脱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更多地采取互动模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富有趣味性是“卡通化”陶艺教学的核心,既充分调动青少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其在教学活动中学会自立、自强和创新能力。这类活动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互动活动,也可以大力开展各种校外兴趣小组活动,还可以举办一些展览或评比活动,从而使“卡通化”陶艺教学成为学校青少年陶艺教育的特色内容之一。最后,针对“卡通化”陶艺教育力量比较薄弱的现状,培养一支过硬的“卡通化”陶艺教育的师资队伍。“卡通化”陶艺是新兴的陶瓷艺术类型,并非陶艺专业教师均能理解与掌握,因而,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青年陶艺教师的培训工作,从而使之能够充分胜任“卡通化”陶艺的教学工作。这支师资队伍不仅需要有过硬的工艺技术与艺术素养,还需要有洞察时尚潮流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与理念不断更新,从而使教学内容能够达到与时俱进,不断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求新需求。青少年是中国陶瓷艺术的未来与希望,中国当代陶瓷艺术能否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能否积极地投身到陶瓷艺术创作领域当中来,而“卡通化”陶艺教学无疑是青少年陶艺教育的重要手段,而目前来讲,其甚至尚未处于起步阶段,这显然与当前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现状以及青少年陶艺教育需求不相符合,因而,开展“卡通化”陶艺教学任重而道远,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

陶文化论文例2

生活陶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陶瓷器具,是人们为了解决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设计的器具艺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之后,以手工制作形式存在的传统陶艺逐渐发生分野,一部分实用为主的器皿陶瓷逐步走向产业化,转变为批量生产的现代日用陶瓷;另一部分传统陶艺则放弃了实用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陶艺本体语言的探索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上,并最终形成一个新的艺术门类——现代陶艺。陶瓷艺术原本是生活的艺术,它曾经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是日用陶瓷的批量化规模化生产使先前传统陶瓷的人性与个性丧失殆尽。而另一方面,走向纯艺术的现代陶艺却远离了人的现实生活而高高端坐于美术馆之中,人与陶艺之间被一层透明的玻璃隔绝了。生活陶艺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它既有现代陶艺的材质语言和手工成型的手段,具有鲜明的手工制作的特性,同时生活陶艺还融合了日用陶瓷的实用功能,因此,生活陶艺是现代陶艺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是陶艺从精神向实用功能、从精英艺术向现实生活的回归。作为实用器皿,生活陶艺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作为一种情感化的器具艺术,生活陶艺还有鲜明的装饰特征。本文将从生活陶艺的成型与烧成两方面探讨生活陶艺的装饰特征。

1装饰与成型的整合——结构即装饰

“装饰”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的解释,作为动词使用的“装饰”被解释为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美观。从这种解释里我们可以体味到装饰的两个关键词:附属性和表面性,即装饰附属于造型主体表面。在先秦时代的论著中,装饰即“饰”,饰如同“伪”,伪又与“文”同。我们所熟知的孔子所谓“文质彬彬”,既强调重质不能轻文,追求文与质的辩证统一。苏珊·朗格说:“装饰不单纯像‘美饰’那样涉及美,也不单纯暗示增添一个独立的饰物。‘装饰’与‘得体’为同源词,它意味着适宜、形式化。”苏珊·朗格强调装饰的适宜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所追求的文与质的和谐统一是一致的,从“适宜”的另一个角度来看,装饰是适宜于它所装饰的东西,装饰仍然是附属性的。

传统意义上的装饰多是附着于物体表面的纹饰,在传统陶艺中装饰的附属性和表面性表现的十分充分。传统陶瓷装饰手法可以绘、刻、堆、釉来概括。“绘”是指彩绘,在坯体和胎体上以描画的形式进行装饰,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青花、粉彩、古彩等。“刻”与“堆”的装饰手法流行于釉下彩和釉上彩兴盛之前,“刻”是指在坯体上以刻划花、剔花、镂空(玲珑)、半刀泥等手法进行的装饰,还包括在已经烧成的胎体上进行刻画——刻瓷。堆是指在坯体上的堆塑装饰。釉是指颜色釉装饰。这四种装饰形式有共同的特点,它必定是以坯体或胎体为装饰载体,以陶瓷装饰材料在载体上刻画一定的装饰内容,从而对造型主体进行锦上添花的修饰。纹样、纹饰是依附于器物表面的附属物,造型是装饰的载体。因此传统陶艺的装饰与造型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在传统陶瓷的发展演变中制陶先民强调造型与装饰的谐调性,而造型与装饰之间却鲜有渗透。传统陶瓷的装饰多是在装饰纹样和形式上的变化,因此传统陶瓷的装饰多是陶瓷造型的附属物,它的变化多存在于陶瓷造型的表层。

从传统陶艺到生活陶艺,实用的本质没变,但其装饰却由表面走向结构。生活陶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陶瓷器具,一般来说生活陶艺具有较强的手工性,这主要是因为生活陶艺吸收了纯审美的现代陶艺的造型、装饰、烧成语言。与传统陶艺的严谨、唯美不同,现代陶艺把陶艺本体语言的造型能力极大地释放出来。陶艺的泥料与釉料自身具有的丰富表情,泥料的可塑性可以记录陶艺家创作的每一个痕迹,泥料的质感,受力所产生的形变、裂隙,泥料与釉料的结合所产生的层次感都成为陶艺最朴实材质美的表现。现代陶艺本体语言的丰富性,使得陶艺艺术魅力的显现并不过于依赖造型形式,陶艺与雕塑的区别也在于此。生活陶艺的设计比较注重对这种材质美的保留与表达。与传统陶艺相比较,生活陶艺的装饰少了对造型的表面修饰,多了对陶艺材质美的显现,装饰多融合于陶艺的成型过程之中,融合于结构之中。在传统陶艺中,造型与装饰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领域,而在生活陶艺中这两者却走向统一,造型要素可以具有装饰意味,装饰要素也可以是造型结构的一部分,从装饰的角度来看则是装饰的结构化。“筛光”为一组灯具,这种被称之为“新薄胎”的陶瓷设计,因胎体近似普通白纸的厚度,使它具备极佳的透光性,作品由镶接手法而成,因泥片的重叠造成不同的厚度,在灯光的映衬下呈现有规律的叠影造型,叠影即是其装饰内容。这种材质和手法还被运用于咖啡的设计中(图2),同样的叠影效果隐现于杯体之上,不同的是,在灯具上有规律的叠影造型,在在咖啡杯上,则成为随意,无规律可循的。这两种效果都是坯体成型所造就的艺术效果,灯具的制作使用了相同尺寸的泥片拼接而成,光影有规律可寻,而杯子则是采用了制作灯具的泥片下脚料,因而制做杯子的泥片都是随意的、偶然的造型,这恰恰造就了杯子的叠影效果更加的随意、自然天成。陶艺泥性的一大特点在于它的随意性、随机性,传统生活陶艺的造型是中规中距的,讲究对称、均齐之美。生活陶艺则注重泥性的发挥,但这些因素也具有装饰意义。造型与装饰合而为一,难分彼此。模具成型是一种传统的成型方法,石膏模具成型需要将泥桨注满模具,待石膏吸收了一部分水分,泥桨变干而紧贴于模具内表的时候再将多余的泥桨倒出,完成注浆工序。北欧陶瓷设计师的作品《茶叶筛》(图3)采用石膏模具成型,而在这个作品中,作者并未采用这种传统的注浆工艺,而是利用模具吸收水分的特点,采用甩浆的方式,将泥桨抛洒于模具内,待泥浆具有一定硬度时,将坯体取出,这种泼洒泥桨的成型方式能够创造出一种类似波洛克似的抽象肌理。不难理解,抛洒的泥浆构成的点、线、面结构,既是筛的结构,同时也是筛的装饰,泥桨的泼洒兼有成型和装饰的作用。生活陶艺抛弃传统陶艺的表面装饰把装饰与结构同化,创造了生活陶艺“无装饰的装饰”的新结构,并使装饰更深刻地进入了结构层面,丰富和拓展了生活陶艺装饰的存在方式和意义。

生活陶艺装饰的结构化并非孤立的现象,早在设计的现代主义阶段,设计界曾经有反装饰思潮,今天看来所谓的反装饰设计其实就是装饰的结构化。反装饰运动中最为著名的设计师是奥地利建筑家阿道夫·卢斯。卢斯主张建筑以实用为主,崇尚简洁而抽象的造型。卢斯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甚至认为“装饰是罪恶”。卢斯反对装饰,虽然从表面看来建筑强调实用,外部完全没有装饰,但是他强调了建筑物的比例,强凋墙面和窗子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建筑的窗子、线脚等细节依然是构成整个建筑之美的装饰元素。“现代建筑、设计等实用艺术对装饰的背离,实质是这一艺术内部的一种变革与调整,是自身整体的一种自我适应、更新与发展。自我的调整与变革,最终不是排除装饰,而是通过否定的方式找到更合理、更具时代性、更具结构意义的装饰与形式。”

2烧成与装饰的融合——烧成即装饰

生活陶艺的最终完成离不开窑火的烧炼,火无疑是生活陶艺最本质的艺术语言。火在陶艺中的作用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今天,关于陶器的发明,有学者认为是古人用火烧结了覆在篮子表面的泥土,从而成功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人造物的发明。尽管这是一个特例,但它却明确反映了火在最初的陶艺中的作用,火仅是使泥土凝结以便于储存水或食物的一种媒介。但是,窑火之于生活陶艺,不仅仅是媒介,同时更重要的是一种装饰手段。古人早就认识到了窑火对陶器的装饰效果。平地堆烧和坑烧是最原始的烧成方法之一,因其烧成温度低,温度极不均匀,所以堆烧而成的陶瓷表面呈现氧化与还原气氛的不确定性在器物表面形成或青或红的斑驳火痕,古人这种下意识的陶器烧成手法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陶艺家呈现远古情怀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说堆烧和坑烧的表面肌理是古人下意识所为的话,那么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黑陶的发明则说明古人在用火装饰陶艺上已经由自发转向了自觉。龙山人利用封窑和渗碳技术将粗犷陶器修饰成黑亮如漆的黑陶,封窑和渗碳是古人在对火的作用认识上的一大提升,此时的烧成已经与装饰融合在一起。不过在传统陶艺发展过程中,烧成的装饰性并未获得较大的发展,因为传统陶艺的装饰是以釉为主体的,釉本身是对陶艺最好的一种装饰,在釉发明后的两千年多里,中国传统陶艺的装饰是围绕釉装饰展开的。对材料本身语言表达能力的发掘是现代艺术的一大特征,生活陶艺同现代陶艺一样,都比较注重泥料和窑火装饰潜力的发掘。在国外,众多陶艺家热衷于探讨窑火在陶艺留下的痕迹与肌理,并使之成为生活陶艺装饰重要内容。美国陶艺家杰米·克拉克最喜欢的烧成方式是在地上挖一个坑,用木材、木屑和纸进行“坑烧”,整个过程没有火焰,长时间的还原烧成,燃烧中的碳素渗入坯体中,使他的作品厚重与沉着。他同时采用涂抹泥桨的技巧,在第一次素烧之后,用细泥浆涂抹在坯体表面,再经第二次、第三次烧成,涂抹在作品上的泥浆结成片状,并且每次烧成都会掉落一些,泥片在坯体表面使火烧的痕迹产生出丰富的层次与色彩,妙不可言。(图4)柴烧是生活陶艺常用的手法,柴烧与一般窑的差别在于火焰和灰烬可直接窜入窑室内,落灰与高温融熔状态下的坯体自然反应产生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柴烧作品有受火面与背火面的不同,在同一件作品上有阴阳变化与火焰痕迹,使它散发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这也是柴烧陶艺家为它着迷尽心追求的原因。

陶文化论文例3

自明朝永乐年间始,唐陶已发展成一定规模,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唐山资源丰富,无论是作为燃料的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还是制作陶瓷器的原料,如:耐火矾土、硬软质(可塑)粘土以及石英、长石等无机非矿产资源都十分充裕,是名副其实的原料盛产区域,为陶瓷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2)产业基础:传统制瓷产业一条龙配套

由于历史悠久,唐山陶瓷的产业配套比较完备,陶瓷制造的上下游环节已经形成了流畅的制作流程和分配机制。尽管作坊式的陶瓷厂矿居多,但内部生产过程衔接顺畅,从坯料制造、坯体成型、瓷器烧结到最终成瓷,陶瓷厂矿都能够科学合理地组织,使整个陶瓷生产过程的各工艺阶段、各生产环节和各工序之间都能互相衔接,密切配合。因此,传统制瓷产业的基础也为唐山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一些优势。

(3)环境基础:政策扶持

为了留住唐山陶瓷的根脉,重振“北方瓷都”的威名,2011年,唐山市路北区委、区政府出资5000万元,规划筹建了唐山陶瓷文化创意中心。市政府不仅为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更是大力为陶瓷企业解决后方隐患。在2014年唐山市政府开展的有关解决“三最”(即群众最反感的事、群众最盼望的服务和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的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帮助陶瓷集团、惠达集团等39家困难企业解决5428名“4050”下岗职工欠缴的社会保险费难题,对涉及的社保欠费6178万元将按照政策规定予以补贴,稳定就业岗位,以确保陶瓷产业有条不紊地发展。

2唐山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在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唐山陶瓷历史悠久,发展基础雄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先进技术的更替,唐山陶瓷在生产、销售、流通等领域也遇到了种种困难,尤其是在品牌营销与品牌创意方面,唐山陶瓷正在落后于国内其他陶瓷产地(诸如佛山、景德镇、淄博等)。以下将分析现阶段唐山在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品牌营销、品牌创意和品牌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1)自主品牌意识薄弱

唐山作为“北方瓷都”,有着大大小小的220多家陶瓷企业,但真正能够列入知名品牌的陶瓷企业却微乎其微。自唐陶问世至今,本土品牌中除了红玫瑰、隆达、惠达在国内外小有名气外,唐山其他陶瓷品牌的知名度普遍较低。虽然唐山每年的陶瓷生产总量保持着20%以上的增速,但却是保量不保质的,市场上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寥寥无几。除了红玫瑰、隆达、惠达等知名厂商生产的工艺瓷与卫浴瓷外,其他多数企业还是以生产中低档陶瓷产品为主。笔者调查发现,许多的陶瓷厂家还是最原始的小作坊式生产。一方面,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产品没有明确的商家标识。不仅如此,在唐山市缸窑路和唐马路沿线,笔者统计的123家陶瓷厂房和销售点,不仅生产场地分散,而且各陶瓷店铺呈现出多、杂、小、破的特点。除了红玫瑰、美玉两大品牌商店占有较大面积并建有精品店外,其余陶瓷商店只是简单的一间小屋,门楣上挂着的广告牌经过日晒雨淋已模糊不清。“有品无牌,杂而不强”一直是唐山陶瓷产业品牌创新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自主品牌意识的缺乏更是发展陶瓷品牌面临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引起唐山陶瓷企业的重视。

(2)自主创新意识缺乏

在商品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产品走进市场、赢得消费者认可的不二法宝。品牌形象建设是品牌创新环节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对于产品营销与广告推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以“中国制造”而闻名遐迩。近些年来,中国更是在扮演着“山寨大国”的角色。无论是在电子产品、服装鞋帽还是其他领域,中国的多数中小企业在产品生产上更喜欢复制以前的产品样式或者单纯地模仿其他产品。这一情况在陶瓷生产加工领域也有所体现。目前,市场上出现的陶瓷产品大多样式单一,价格差异不明显。随着企业间拥有的产品技术性能越来越接近,陶瓷产品的地域特色愈加不明显,能够体现唐山特色的陶瓷产品寥寥无几。陶瓷厂商只有不断提升产品个性化文化的含量,才能避免生产过多同质化的陶瓷产品,陶瓷品牌的附加值才会得到相应提高,唐山陶瓷才能在陶瓷市场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逐渐发展壮大。

(3)产品营销与宣传模式单一

在产品营销方面,虽然唐山有个别陶瓷企业开始使用了电子商务、博客营销、网络等现代营销方式,但大多数企业仍然保持着最为传统的销售模式,即实体店销售。当下正处于互联网与大数据迅速发展时代,碎片化的数据和信息让消费者面对多样化的商品信息无从下手。为此,陶瓷厂商应顺应时代要求,开展全方位整合营销,以多元化的营销手段为陶瓷产品的销售赢得先机。在宣传策略方面,唐山各大陶瓷企业的宣传力度明显不够。虽然一些知名陶瓷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或论坛等,但是网站更新速度慢、产品宣传赶不上更新换代等问题比比皆是。一些实力较强的本土陶瓷企业更多地选择报纸、电视和户外LED广告屏等传统媒体形式来进行广告宣传。大多数规模较小的陶瓷厂商基本不做宣传,单靠店铺日常销售获利。在唐山,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以下简称陶博会)。每年陶博会都会吸引全国各地的陶瓷企业汇聚于此。作为参展商,应借此来推广自己的品牌,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和认可自己的产品。但是,大多数参展商却是将单纯的销售量和销售额作为参展的主要目的,错误地认为“只要商品卖得好就行”,没有将眼光放在长远的品牌形象塑造上。此外,相较于国内其他陶瓷城市,唐山市的陶瓷文化宣传氛围较为淡化,这也应该引起政府的重视。

(4)销售人员专业性不足

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转换过程中,销售人员是其最为关键的环节。销售人员不仅是商品价值转换的重要实施者,而且也是市场变化的先知者。在产品销售中,销售人员不仅要向外界销售产品,更要懂得检测市场的动态,及时向公司反馈,为公司的销售策略提供正确信息。在唐山市的大多数陶瓷企业中,销售部门人员配备单薄。公司既没有专门的市场信息部门,也没有指定专人对市场进行调研,更没有做到全员上岗销售。同时,销售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或专门培训。销售人员的素质不仅是企业产品的“活字招牌”,其素质的高低更是评价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最具说服力的标准。如果缺少市场营销、商品销售等方面的专业培训,销售人员就很难为顾客提供专业的有价值的信息,更不能及时将顾客信息反馈给公司,造成消费者的流失。

3唐山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营销战略

21世纪是品牌竞争的时代,尤其是针对日趋同质化的陶瓷产业,打造一个成功的陶瓷品牌,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差异化品牌策略就成了关键。唐山市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要以文化创新为核心,创立具有“唐山特色”的地域性品牌,加强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主要提高陶瓷产品与品牌的观念价值,属于内容上的创新;科技创新主要提高陶瓷产品的使用价值,属于形式上的创新。陶瓷企业要生产出具有个性化的产品,降低同质化产品的出现频率,就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结合,融合发展。

(1)陶瓷品牌形象设计策略

1)产品形象:外观和定位上的创新

陶瓷产品不同于一般的生活产品。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随着人们生活品位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欣赏和收藏价值逐渐被人们发掘和接受。唐山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要将文化创意融入陶瓷产品,用文化创意的内涵增加陶瓷产品的高附加值,将陶瓷产品直接转化为文化形态,提高产品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唐山有享誉全国的“冀东三枝花”,文化底蕴深厚。在陶瓷产业中融入唐山本土的文化元素,既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传统陶瓷工艺,又增强了现代陶瓷文化品牌的市场竞争力。陶瓷企业也可以通过产品细分来塑造品牌形象,将陶瓷按照某个主题进行生产,从而进一步细分产品市场。例如,可以借助本土传统文化中的某一事件或人物作为创作主题,生产一系列的陶瓷创意产品。这些产品既有时代特性又有本土文化的气蕴,无形中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不仅让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赏心悦目,而且还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陶瓷包装是陶瓷形象最具表现力的方式之一。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就要做到品牌包装的创新。唐山陶瓷在包装整体设计方面要做到符合品牌形象,同时体现陶瓷品牌的地域性特征。特色包装不仅可以有效地区分其他陶瓷品牌,还可以宣扬企业的品牌文化与形象,为企业作形象宣传。

2)企业形象:官方网站的设计创新

企业官网是展示企业产品和文化、加强与客户沟通、扩展营销手段的媒介方式,是企业品牌形象宣传的首要阵地。纵观唐山四大知名品牌的陶瓷企业,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惠达卫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隆达骨质瓷有限公司、海格雷骨质瓷有限公司的官方网站,首页均以最醒目的形式标出了公司特色和特有产品。例如,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的官方网站首页就以最醒目的红色为基色,主打“红玫瑰”系列产品。隆达骨瓷的官方网站整体以灰白黑三色为主色,具有简约时尚的特点,充分展示了该品牌的定位。官方网站的作用之一就是交流功能,不仅要向顾客介绍产品信息,更要展示企业文化和形象。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虽然在网站上设有“企业文化”专区,但是单击链接后,则没有内容显示。在产品信息方面,这些企业的官网购物专区,均没有显示产品的具体价格。虽然有个别专区提供在线服务,但大多为传统的电话、传真、邮件等方式,无在线交流服务。鉴于此,唐山陶瓷企业在官方网站的设计创新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便更好地建立交互性的网络平台。首先,官网应介绍企业文化,信息要实事求是;其次,官网应增加陶瓷文化创意信息,包括陶瓷产品创意设计的灵感来源、陶瓷创意产品展示、陶瓷文化等;再次,官网应设立电子商务系统,包括陶瓷创意产品的价格、信息公告、商品购买与订单查询、用户留言及产品的评价信息等;最后,官网应增设客户服务系统,包括在线服务和公司的联系方式,实现产品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服务,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从而达到宣传企业形象的目的。

(2)陶瓷品牌营销传播策略

1)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名人效应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的手段和方式。事件营销是目前国内外十分流行的一种公关传播与市场推广的手段,它集新闻效应、广告效应、公共关系、形象传播、客户关系于一体,并为新产品推介、品牌展示创造机会,建立品牌识别和品牌定位,形成一种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营销手段。对于唐山陶瓷来说,目前最成功的事件营销案例当属“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的定期召开。自1998年10月8日至12日第一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举办至今,唐山市已经成功举办了17届陶博会。参展厂商由最初的118家发展到现如今的318家,签订国内陶瓷贸易合同金额由4.8亿元人民币发展到48.7亿元人民币,参会总人数也由最初的5万人发展到20余万人。陶博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唐山靓丽的城市品牌和外界认识唐山的窗口。因此,唐山市应不遗余力地将陶博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陶瓷创意营销的阵地。同时,陶瓷企业应抓住契机展示自我形象,开拓销售渠道,加强创意营销。除了每年举办的陶博会之外,各大陶瓷企业可以利用公关活动策划产品推介会,对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进行宣传。同时,陶瓷企业还可利用整合营销传播的优势,结合重大事件的热点轰动效应,抓住时局特点,借势造势,进一步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例如,陶瓷企业可以在每年陶博会期间举办一些陶瓷产品的精品评选活动和创意展示活动,从而增强产品的品牌效应。

2)口碑营销

情感是销售的主旋律。知名销售专家李光斗曾经说过,所谓的营销,就是和消费者谈恋爱。消费不仅是一种买卖过程,更是一种买家和卖家打心理战的过程。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还包括对产品的期望价值。在自媒体时代,一条消息的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现如今,社交媒体发展迅速。针对产品营销而言,产品的口碑,尤其是顾客在互联网上的产品评价,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陶瓷产品销售人员应更加重视社交平台的运用,时刻倾听客户的心声,贴心给出意见或建议。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也要讲究营销策略,逐步培养客户良好的口碑。对陶瓷企业来说,可以在企业官网上开辟“用户口碑”、“用户评价”等与客户交流的窗口,或者在官网上进行公开式的调查问卷,将问卷结果公之于众。

3)微营销

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特别是智能机、3G技术的成熟与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使用,“微营销”概念应运而出。微营销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方便快捷,的信息也最为有效。微营销提供的网络互动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可以让商家及时与客户进行互动交流,让客户迅速了解产品信息,也方便商家了解客户的需求,及时一些客户需要的产品,以达到最快捷的广告宣传效果。因此,陶瓷厂商可以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上设立自己的官方微博账号或微信推广平台,图文并茂地产品的最新信息。微营销具有病毒式扩散的特点,是一种强调参与、互动、移动的营销模式。就微信营销而言,商家既可以单纯地在朋友圈自身信息及动态,也可以邀请朋友圈中其他人,如客户、社会公众人物等制造与产品相关的话题,如此便在朋友圈内引起关注、互动与转发,同时也为企业赢得了口碑,达到宣传产品和品牌理念的效果,为企业积攒人气,最终使品牌深入人心,并获得收益。唐山陶瓷企业完全可以按照这个套路进行微营销操作。

陶文化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152-03

Abstract:Chinese ceramics has a long history,but research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promotions for Chinese ceramics has not made much progress. To promote the Chinese culture of ceramics to the world,translators should make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communication a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And to fulfill it,some proper translation methods should be adopted.

Key words:Chinese ceramics culture;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ory;cultural capital;translation methods

一、引言

中国是瓷器之乡,是陶瓷文化的发源地,因此中国素有“瓷器之国”之称。从东汉到明清,古代中国陶瓷不断外销世界各地,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也见证了古代中国陶瓷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古代中国陶瓷的外销也把中国陶瓷文化输向了西方。至今,中国人民仍在弘扬陶瓷文化,形成了以景德镇为首的十大陶瓷产区,陶瓷外贸出口更是与日俱增,但陶瓷文化传播工作却停滞不前,陶瓷文化英译研究长期得不到重视,研究学者少,研究范围窄。因此,当前我们必须积极投入到陶瓷文化英译的研究浪潮中,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加大陶瓷文化的翻译规模,加强中国陶瓷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

二、文化构建理论

长期以来,传统翻译研究学派认为翻译仅仅是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多注重研究语言的转换过程,以及诸如“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和标准。自上世纪70年代起,翻译研究呈现出一派多元化的趋势,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学模式而上升为一种文化的反思。而这种文化转向大趋势的有力推动者莫过于70年代欧洲“翻译研究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霍尔姆斯、安德烈・勒菲弗尔和苏珊・巴斯内特(郭宇,2008)。他们开始探讨不同语言的转换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两种民族文化的交流。

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在《文化构建》一书中提到,翻译研究实质上就是对文化交流的研究(Bassnett and Lefevere,2001:ix)。勒菲弗尔还进一步阐释道:当对一些被认定为文化资本的文本进行翻译时,翻译的目标就是传播其蕴含的文化资本,而文化资本的传播有利于原语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构建并最终促进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Levefere,2001:41)。

历经几十年的研究、运用和发展,文化构建论已发展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其运用已经愈来愈普遍,在指导文学翻译方面更是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但对如何利用文化构建理论来分析、发展和完善陶瓷文化英译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因此,笔者尝试从文化构建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分析陶瓷文化英译问题。

三、文化构建论在陶瓷文化英译中的应用

如上所述,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认为翻译的目标就是传播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化资本,若想合理地英译并传播这些文化资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则需要借助一些翻译方法和策略。对此,两位学者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主张。

(一)音译

巴斯内特是戏剧翻译理论研究的先驱,她主张:在翻译戏剧时,译者应力争保持原文的异国特色,激发读者自己去研究、鉴赏原文。读者对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方能促进原文化在目标文化中的构建。若想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译者应多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而常用的一种异化策略就是音译。

例一: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宋代茶文化尤盛,茶宴斗茶是当时最具特色的风雅之举,与斗茶文化相关的瓷器便发展成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天子与文人雅士三两人相居幽静室内,花木庭院,献出珍茗,啜英咀华,决出名次,以定胜负。斗茶最重要的是“咀华”,在茶盏中放入适量的茶叶末,注入少量沸水调匀,再注入沸水至四分满,盏中水面浮起一层白色的沫,称为“华”,“华”色鲜白且能持久者胜。由于黑釉茶盏最宜衬托白色的茶沫,福建建阳的黑釉茶盏开始盛行,这就是“建盏”(轻盈,2009:98)

China is the hometown of tea. In the Song Dynasty,tea culture was prevalent. Tea competition was the most distinctive behavior showing one’s elegant taste. For the tea competition,the porcelain tea set developed into a unique form of art. The emperor and the literati got together in a quiet room with green plants. They sipped the precious tea in turn and decided on which tea was the best. The most important step in tea competition was called “Ju hua”. First,putting a certain amount of tea leaves in a cup,and then pouring boiled water in it until the cup was half full. There would be white foam floating on the surface of the water and thus water was called “hua”. The tea whose “hua”was fresh and lasts long would be the winner. Because the black glazed tea cup was appropriate to set off the white foam,the tea cup made in Jianyang,Fujian Province was in the fashion,hence,the name “Jian Cup”. (轻盈,2009:99)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国茶文化享誉世界。隋唐时期,饮茶之风开始遍及全国,到宋代尚茶之风更盛,对茶叶的采制、品饮越来越讲究。而堪称中国茶文化之最的“斗茶”也在宋时最为盛行,上自皇帝老子,下到平头百姓,都喜欢斗茶。斗茶,又称茗战,是比赛茶叶优劣的一种聚会方式。斗茶的规模,通常由两三人参加,聚在一起,煮水烹茶,以辨别茶质优劣。

作为中国茶文化之最,“斗茶”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重要的文化资本理应在英文译本中得到体现,通过翻译得以传播。通读译文,可发现,“斗茶”的发展历程、参赛人员、比赛场地及“斗茶”过程等都得到了体现。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斗茶过程的“华”与“咀华”被直接音译成“hua”与“ju hua”。“华”与“咀华”是中国茶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在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中,缺乏与之对等的概念,也找不到精准的译文,因此,有必要采取音译的方法。同时,采取此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音译能够很好地保持原语言的异国特色,吸引外国读者的注意,激发他们对“斗茶”活动的兴趣,从而加深他们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资本的对外传播。此外,直接音译中国茶文化中的概念,还可以丰富西方语言词汇,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解释

在《翻译、改写及对文学名声的操控》一书中,勒菲弗尔指出,若原文本中包含一些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本,译者应适当地加入一些解释性话语,以确保那些缺乏背景知识的目标读者正确地解读原文(Levefere,2004)。

例二:再就是象征多子的“榴开百子”的石榴图案;象征多子、多福、多寿的由石榴、佛手、桃花组成的图案;还有“望子成龙”、“麒麟送子”、“子孙满堂”等祈福的吉祥图案。(方莉丽,2005:99)

Furthermore,there were motifs such as the pomegranate with one hundred seeds;each seed would represent a son,which is phonetically the same as the word for seed. Other images wishing well of people,such as the pomegranate,lotus and peach,together would signify sons,good fortune and longevity. Also there were design patterns that indicated high accomplishment and prosperity of one’s children,such as the mystical animal―kylin delivering a son to the family;male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abundant in the family,and so on.(方莉丽,2005:100)

石榴,原产于伊朗、阿富汗等中亚地带。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得种而归,栽植中原。石榴花果并丽,火红可爱,又甘甜可口。石榴是我国人民喜爱的吉祥之果,在民间形成了许多与石榴有关的乡风民俗和文化。石榴多籽,籽粒丰满,象征着多子多孙和丰产。因此,人们常用“榴开百子”的图案,来祝愿子孙繁衍,家族兴旺昌盛。同样的,佛手、桃花、麒麟、龙等图案也被赋予幸福喜庆、长寿平安、功名利禄的寓意,传达出人们的生活理想。可以说,这些纹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体现了人们的审美理想和文化思想,可谓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予以弘扬与传承。

对比中英两个版本,不难发现这些图案及其寓意在目标文本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呈现与阐释。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榴开百子”被译为“the pomegranate with one hundred seeds”,之后又附加上“each seed would represent a son,which is phonetically the same as the word for seed”。后面的解释性词语是原文中所没有的,增添到译文中的。这是因为中国读者都明白,在汉语中“籽”与 “子”发音相同,所以人们常用石榴多籽来象征多子多孙,自然,这种解释就没有必要出现在原文中。但是外国读者不太熟悉汉语,也就不清楚为何石榴多籽可以用来象征多子多孙,而这些解释性话语则可以告知读者图案及其寓意的关系,帮助读者正确解读这些纹饰及其所体现出的时代特色与生活理想,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推动中西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三)改写与重组

在《翻译、改写及对文学名声的操控》中,勒菲弗尔还提出:翻译就是改写,改写能够帮助原文本及其作者超越原文化,从而得以在目标文化中得到构建(Levefere,2004:87)。也就是说,在语义与形式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对原语有的一些表达方式进行改写与重组,方便语义的传达,从而实现翻译的最终目标――文化资本的传播。

例三:空潭映月是一个禅的境界。心极静,没有一丝杂念,方能体验其中美,其中妙。福建的两个名瓷非常有趣,一个黑,一个白,一个重茶道,一个崇佛门。虽然花开不同时代,两者体现的生活理念却都与人间烟火若即若离,想进则进,想出即出,自由自在,尽得人生情趣。如此看来那黑色的茶盏中注入清茶犹如空潭,那白色的佛雕像似明月,细细品来,其味无穷。(轻盈,2009:98)

The reflection of the moon in still water creates a Zen atmosphere. Only by keeping focused without any distraction,one can experience the beauty and charm in it. Fujian Province has two categories of famous porcelain:one is black,the other is white;one represents people’s preference for tea while the other shows the worship of Buddhism. Although they were produced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both of them reflected people’s inclination to keep a distance between the mundane life and the ideal situation. Getting satisfied with current life and at the same time keeping a great goal in mind will make one feel free and enjoyable. In this view,the black tea cup is like a pond,containing still water and the white statue of Buddha is like the moon hanging in the sky. The contrast is thought-provoking and enlightening. (轻盈,2009:96)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而茶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幼被禅师收养,习颂佛经。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佛教“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也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逐步形成了茶-禅文化。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若放下一切,人就会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这种茶禅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及现代人民的精神状态与生活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宝贵的文化资本。

如上所述,茶禅文化对中国影响至深,译者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努力使其得以传播与发扬光大。对比中英两种文本可发现,原文中的“都与人间烟火若即若离,想进则进,想出即出,自由自在,尽得人生情趣”并没有被逐字翻译,其中的四组四字短语被省略了,意译为“people’s inclination to keep a distance between the mundane life and the ideal situation”,同时又附加上“Getting satisfied with current life and at the same time keeping a great goal in mind…..”,这样更精确地传达了茶禅文化的精髓。众所周知,汉英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汉语在达意的基础上还注重形式,多使用工整的四字成语,而英语则鲜有对仗的四字短语。因此,英译过程中,译者难以保留如此具有汉语特色的表达形式,而采取了得意忘形。这种对原文本的删减、增加及重组,很好地为读者清除了理解障碍,使其能够抓住原文的精髓,正确地了解及掌握中国茶禅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资本的传播,为其在西方文化中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四、结束语

由以上分析可知,文化构建论指导陶瓷文化英译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在其指导下,陶瓷材料英译的首要目标应是传播中国陶瓷文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灵活采取音译、解释、增加、改写与重组等方法,恰当合理地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使得中国陶瓷文化能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构建,促进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André Lefevere. 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André Lefevere,& Susan Bassnett.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陶文化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74-02

一、 现代陶艺概述

现代陶艺室在传统陶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将审美功能放在首位,把使用功能降至次要地位或完全摒弃。一块泥土是没有生命的,但是,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创造,就能使没有生命的泥土变成蕴含生命激情的艺术品。通过对泥土可塑性的运用,陶艺作品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态,凝集了陶艺家的情感和智慧。“陶艺是土与火的相熔炼的艺术,土与火的痕迹纹路,通过泥坯的材质,釉色充分展示出来,是生命热情注入土坯中的结晶”。现代陶艺任凭艺术家发挥其才能,根据自身情感去自由的进行发挥创作。现代陶艺对创作者是将生活艺术化了的物化行为,对接受者是将生活艺术化了的物化结果。

系统的说现代陶艺是指艺术家借用陶瓷材料或以陶瓷材料为主要创作媒体,以手工制作为主,远离传统实用性的关照,表现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观念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彼德.沃克斯、罗勃特.安纳森、日本的八木一夫为首的一批陶艺家,他们打破了传统造型观念,主张释放个人思想,以自由、放任、偶发等形式充分发挥陶泥的率性表现及展示艺术家对自然、社会等诸方面的情感、观念和看法等,并创作出一批以审美为主的现代陶艺作品。随后,世界各国也都纷纷进行现代陶艺的创作。

二、对现代陶艺的观念认识

中国现代陶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门类,古老是因为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文明之初就开始了,并且最终使得中国因为陶瓷而举世闻名;年轻是基于它又是一个新的艺术门类,无论是创作观念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与传统陶瓷艺术有很大不同。尤其在观念表达上,人们也似乎更加愿意完全舍弃它的传统元素,而视其为纯艺术领域中的“观念艺术”。

英国当代权威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他的《现代绘画简史》一书中这样写到:“现代和过去传统的艺术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便是由过去的反映物质世界转而为表现精神世界,这是艺术的现代准则,即分水岭。”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尊重,同样,现代陶艺的主要特征是观念表达。现代陶艺以其大胆的想象、巧妙地构思、奇特的造型、可塑的泥料、流动的釉色以及神奇的窑变塑造了一系列或写实或抽象的形态,在形与色之间塑造美、展示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新颖的现代陶艺作品既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感觉,也反映出陶艺家们的审美取向和观念表达。

三、传统陶瓷文化内涵对现代陶艺的观念表达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有着8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它的历史遗存无比丰厚,这是任何其它门类艺术都无法相比的。它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中国陶瓷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象征,正因如此,中国传统陶瓷文化艺术才备受世界关注。现代陶艺对文化的思考是通过对观念的强调来实现的,观念的强调正是现代陶艺的精髓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陶艺也可以可以被称为“观念陶艺”,而“观念陶艺”这个概念被大家所接受正是因为现代陶艺中对观念强调的结果。

姚永康老师的作品在中国现代陶艺中具有一定代表性,他大胆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个性观念的表达以及作品的内涵。作品《静》以人体微题材,用卷立、斧劈手法,虽作者的艺术感觉塑造而成。虽然表面只几笔而已,手法却很奇巧,语言精练,以拙喻巧,以笔藏灵,使作品有着深邃的哲理效应和丰富的个人情感。

中国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陶瓷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中,传统陶艺为我们发明并保留了丰富的传统陶瓷技法,从原始陶器的泥条盘筑到后来的拉坯轮制、注浆成型等成型技法;从原始的简单刻划到唐宋元明清的彩绘,如青花、粉彩、古彩等等装饰技法,还包括柴烧、熏烧、坑烧等烧成技法。到了现代这些传统陶瓷技法已经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它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思想感情和伟大的创造力,富有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永恒的艺术价值。

现代陶瓷技法是技术手段更是文化符号,其意义是指传统陶瓷技法本身就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欲要表达某种思想必然需要适宜的技法,例如刻划花装饰基于我国自古以玉为贵,“温其如玉”,以玉比德等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追求,影响了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在陶瓷中极力追求玉石之美。

刻划花以简单、灵活、淡雅的特点成为宋代陶瓷装饰的主要手法,这也适应了当时宋人推崇理学、崇尚清淡之美的审美尺度,它以符号性语言代表了对玉石品德的追求。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具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在现代陶艺中运用传统陶瓷技法往往也是出于对某种审美的追求,传统陶瓷技法也就无形中成为这种审美的符号。

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都是泥与火的艺术。人在劳动中创造饿文化,文化有塑造人,陶艺逐渐形成一种陶瓷文化,传统陶瓷技法是悠久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陶艺中,作为中华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传统陶瓷技法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它既体现了华夏文明的一般文化特征,又显示了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

在现代陶艺创作中,陶艺家把传统陶瓷技法与现代观念的表达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展示出传统审美文化与现代观念表达的时空碰撞。此时的传统陶瓷技法不是单纯的造型手段和装饰手段,而是代表了悠久的古代文明、传统的审美意识和观念。它是一个符号,是一个代表,以一种符号性语言传承着文化的过去、现代和将来,陶艺家正是通过符号性语言的运用找到了链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现代陶艺中延续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陶文化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33

1河南省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河南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陶瓷艺术是中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务院批准的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陶瓷艺术占有非常显著的比例。

1.1汝瓷烧制技艺

2011年5月23日,汝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三批“非遗”名录。汝瓷造型简约大方、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以玛瑙入釉,色泽独特,器物表面呈蝉翼纹开片状。

1.2唐三彩

唐三彩是古代陶瓷烧制珍品,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诞生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陶器多采用刻画、堆贴等形式的装饰手法,器物线条粗犷有力,形态饱满、夸张。

1.3北宋官瓷烧制技艺

北宋官瓷的造型多仿青铜器型,风格多追求皇宫的华贵和大气、古朴庄重、雍容典雅,不同于民窑陶瓷艺术风格。改革开放后,开封市北宋官瓷研究所自1980年起,历经30余年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取得令人欣喜的成就。

1.4钧瓷烧制技艺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为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钧瓷典型的特点,其釉色奇幻万彩,意境悠远,绝世无双。

2省内高校在陶瓷“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陶瓷“非遗”项目学术研究与保护脱离

省内高校大部分理论研究成果未能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体系,不能有效地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等应用型工作结合,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术应用价值不能得到真正发挥。

2.2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壤”流失严重

如今,随着中原经济不断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市场化,新兴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民众的文化消费方式多样化,消费人群年轻化,从而使传统陶瓷非物质文化渐遭冷落。那些“非遗”传承人老年化严重,年轻合适的接班人凤毛麟角,多数不愿继承老一辈的文化遗产,久而久之,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基础就会慢慢耗尽,从而遭受灭顶之灾。

2.3高学历“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环节薄弱

针对性地面向中原地区陶瓷“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意识淡薄,人才输出不能充分满足中原地区“非遗”项目对高学历传承人才的迫切需求。

3省内高校保护与传承陶瓷“非遗”的主要任务

(1)继续加大对陶瓷“非遗”项目研究的投入并保障研究成果的应用性。高校应鼓励师生积极研究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努力探索多种保护渠道和方式。例如有陶瓷艺术教育基础的高校通过增设陶瓷“非遗”基金项目等。

(2)建立健全陶瓷“非遗”项目研究成果的归档与应用体制。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对所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研究、有效保护、合理立档、积极宣传。

(3)努力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非遗”后备传承人。高素质的“非遗”传承人是陶瓷“非遗”能否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关键。郑州轻工业学院、许昌学院都根据地区特色科学调研,针对性的开设地区性特色陶瓷“非遗”相关的课程甚至专业,平顶山学院更是在2015年底成立陶瓷学院,大力推动陶瓷艺术的发展,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陶瓷专业人才。

4协同创新是时代对高校“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012年3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高校要充分发挥多学科、多功能的自身优势……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将“协同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高校与“非遗”传承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应协同配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只有协同创新才是未来陶瓷“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快速适应时展的新要求。

5结语

河南省高校在陶瓷“非遗”继承与保护中发挥自身科研工作优势,联合其他部门,突破体制限制、创新模式,培育陶瓷“非遗”新的发展空间,培养具有奉献精神和热爱民族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人才。相信经过河南省内高校的不断努力建设,与校外各单位的协同创新,河南省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会取得长足发展。

陶文化论文例7

文化价值同使用价值一样,是产品的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定范围内,两者呈反比的关系。市场竞争越激烈,产品同质化程度越高,越需要赋予产品文化价值使之更具竞争力,日用陶瓷行业同样如此。曾几何时,精美的日用陶瓷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外销商品为我国赢得荣誉和巨额财富。而现今尽管外销日用陶瓷数量仍占据世界第一,但整体品质已趋向低档。中国陶瓷产业如何创新、复夺高端市场成为摆在陶瓷行业面前的一道难题。由于中国日用陶瓷行业长期以来被“以量取胜、出口换汇”的思维影响,将注意力集中在生产环节而非设计环节,因而制造水平整体有了较大提高。部分陶瓷企业引进成型、烧造技术与设备后,产品中某些指标甚至高过世界最严格的标准。在不断提高制造水平的背景下,围绕摆脱低质低价竞争状态,完成产业升级、提升产品质量档次等问题,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设计水准来实现。而达到一定工艺水准后的瓷器是低端日用产品,或是高端奢侈品,还是趋于中档,关键在于设计者是否赋予其文化价值,是否强化文化价值在陶瓷产品设计中的意义。目前中国日用陶瓷产品大多停留在功能设计上,缺乏精神、艺术、思想等文化层面的诉求与表现,原因在于设计者多缺乏对文化的深度认识,对之理解流于表面化,产品的文化表达方式缺乏创新性,致使日用陶瓷产品的文化价值难以有效实现。

二、日用陶瓷设计的文化诉求应用

将文化诉求纳入到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中,首先要注意所选用的文化元素是否符合主导文化价值,“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无论其消费还是生产,都受到特定时空中某种主导文化价值体系以‘普遍性’声言而展开的社会选择的预先规约。”[1]其次,设计者在运用造型元素时,必须使用目标用户所熟悉、接受的元素系统,才能使产品所蕴含的象征、指示含义以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总之,日用陶瓷设计必须将设计纳入特定的文脉中进行全面、深入的考虑,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文化元素。

1、文化诉求在国际市场的陶瓷设计应用

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日用陶瓷产品的丰富性中,只有显示出中国文化及陶瓷产品的独特性,展示出别国无法比拟的文化优势,才能重新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和尊重,但如果仅沉醉于自身灿烂的陶瓷文化中,而不考虑国际市场的接受程度,显然也是不可取的。最近几年在国际陶瓷市场初显锋芒的海畅实业总裁陈立恒认为,中国的陶瓷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关键是要对当地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不同的文化消费习惯也不同,要将这些文化信息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之中,充分了解、尊重瓷器在当地的物质、精神层面的功能以及人们的诉求,并据此完成陶瓷产品设计。欧美国家的消费者一般希望借助日用陶瓷来体现自身的生活品位,提高生活质量。名窑出产的日用陶瓷则被视为附加值很高的艺术品,作为儿女嫁妆及传家之物来经营收藏,所以相当讲究日用陶瓷产品的审美特性。人们习惯将日用陶瓷纳入家居产品范围,从整体上把握并进行设计、展示。家居环境中一切由陶瓷材质构成的器物都可以设计为统一风格,餐具、茶咖具、陈设用瓷、浴室盥洗用具甚至庭院中的花盆均如此。在诸如Sturtons and Tappers、Pottery Barn这样的家居连锁专卖店中,设计师每季都推出主打色系,并将之设定到花盆、花瓶、餐具、肥皂碟、桌布甚至寝具、窗帘等家居产品之上,使居室内呈现出和谐的色调配置。一般春季以各种明度、纯度不同的绿色、青色为主,带给消费者以生机盎然的活力,而秋冬季则以暖色调给消费者以明快温暖的感受。在了解这些情况后,国内企业在进行日用陶瓷产品的造型、图案、色彩设计时,如果能充分考虑欧美主流家居装饰风格及文化偏好,对销售就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2、文化诉求在国内市场的陶瓷设计应用

面向国内日用陶瓷市场的产品同样也需要深刻研究文化,不仅是中国过往的文化,还包括目前存在的文化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后者甚至更加重要。由于太过辉煌的艺术及技术成就,中国传统样式的陶瓷造型及纹饰具备较高的文化认可性,大量陶瓷企业在“传承”的名义下相互模仿,而很少企业能研究日用陶瓷产品面向现代文化的发展方式,致使市场上充斥着千厂一面、缺乏对现代文化具有融合力的陶瓷产品。这一情况在诸如景德镇、德化这种艺术陶瓷传统发达的地区更加明显,大批小型的日用陶瓷企业深陷于泥古的困境中不能自拔,所设计的产品虽源于传统,却从艺术、文化层面低于传统,难以获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同。

单纯模仿传统造型及装饰纹样并非日用陶瓷文化诉求的正常表达方式,设计者只有从图案、造型、构图等方面入手对传统装饰元素进行再创作,使之适合当下人们的视觉审美习惯,才能使日用陶瓷产品的文化诉求表现形式有所创新。上世纪70年代,景德镇人民瓷厂将前清时期出现的“梧桐山水”题材加以提炼改进,使之日臻完美,创作出“青花梧桐”系列日用陶瓷产品。画面采用传统多层装饰布局,主体纹样是具有典型传统风格的江南园林风景,画面的边缘饰以由什锦珠帘、绶带八宝[2]等元素构成的装饰带。图案运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技法,以勾线白描手法为主,同时汲取中国版画和年画的特点绘制。青花画面清丽娟秀,整体风格古朴典雅,既充满传统韵味又具有新时代精神,一举获得1979年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1984年又荣获法国莱比锡、捷克布尔法、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三枚金质奖章,成为现代中国日用陶瓷设计的经典之作,饰有“青花梧桐”纹样的日用陶瓷产品至今仍然畅销不衰。

进入21世纪后,伴随社会的阶层分化,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倾向越来越明显,社会对设计风格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陶瓷产品设计风格、主题也呈现出空前多样化的趋势。只要能找准目标消费群体并有所针对进行设计,无论是精研东、西方传统或是现代派,古拙或是精致,华丽或是素雅,都能够得到认可。

三、重视陶瓷文化宣传

除了在设计中注重人们对陶瓷产品的文化诉求外,还要从战略高度来主动引导市场对陶瓷文化的认知,从而深化人们对日用陶瓷的文化理解。在目前的中国,尽管家庭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人们普遍没有意识到日用陶瓷对生活品质的意义,真正懂得日用陶瓷的消费群体还没形成,许多家庭对餐具、茶器的要求仅是能用,甚至很多消费者还不知道有成套日用陶瓷销售,所使用日用陶瓷与整体家居环境格格不入,这与人们对家纺、家具等家居用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形成对比。在发达国家,稍有条件的家庭都备有几套精美茶咖具和餐具,以应变不同的场合需要。以杯来说,人们一般认为喝红茶最好使用英国骨瓷杯,意大利咖啡适宜搭配意大利小咖啡杯,美式咖啡用马克大杯,果汁、牛奶用玻璃杯,而用一次性材质杯子招待客人被认为是不礼貌、缺乏环保观念的行为。日用之外,人们还有收藏名窑瓷器的习惯,他们将精美的陶瓷陈列在起居室中,视为反映自身品位、身价的标志。这种日用陶瓷消费观念的形成一方面有一定历史因素,另一方面也与国际上著名日用陶瓷品牌不遗余力的宣传、塑造日用陶瓷文化有关化。在台湾等新兴陶瓷市场,精美的陶瓷广告对消费者的教育、培养具有巨大作用。基于国内产业现状,建议由陶瓷产业协会、业界著名企业牵头宣传、启发消费者,以培育国内日用陶瓷市场并发展用户的日用陶瓷文化诉求。

四、结语

无论面向国内或国外,日用陶瓷企业只有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诉求,有针对的进行设计才能赋予日用陶瓷产品以活的灵魂,实现产品的文化价值并最终使设计获得市场的认可。

注释:

[1] 陈庆德《文化产品的性质初探》,《云南大学学报》,2006.1

[2] 所谓“八宝”是指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八仙过海”中的仙所用的器具,也称为暗八仙(花篮指蓝采和,荷花指何仙姑,葫芦指铁拐李,芭蕉指汉钟离,宝剑指吕洞宾,道情简指张果老,檀板指曹国舅,洞箫指韩湘子)。

陶文化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34-1

随着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现有的生活水平。而乐于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陶艺在不知不觉中适应了社会生活的这种要求,把当代人的文化精神、艺术思想、审美情绪悄悄地渗入到现代紫砂陶艺设计中去。提高了现代紫砂陶艺的艺术性和品位性,从而使得陶艺的社会属性、文化内涵、艺术性表现融为一体。所以,某种意义上理解,所有层次的陶艺创作活动都可视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这种文化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元素组成的。

一、艺术家自身的文化修养

纵观古今,有成就的艺术家及设计者无不博学。在博学中,品学为首,人品高低取决于自身的修养,艺术家的人品和修养决定他了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直接影响他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这必然渗透到他的艺术创作中去。他们都对传统文化、自然界的变化、社会生活等有深切体悟和独到理解,形成强烈的感情,胸有情思、注情入景,从而达到心境、情感的交织,构成了特定的“意境”,一件陶艺作品从构思立意到设计制作,都会经历相当阶段的思考和修改,无论是构思的偶然性、联想的纯粹性还是有感而发的深思熟虑性,都可成为艺术家形象设计思维的反映,是感悟与理性的相互同意,是自身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集中反映。使其成为表达人们心灵的当代艺术形式,显示出作品的内涵和耐人寻味的意念和情境。因此。真正有思想内涵和艺术水准的陶艺精品,必然有人格修养的支撑。

二、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入

艺术是多元化的,陶艺只是其中之一。各种艺术形式的存在说明了社会的需求性与本身的合理性,各种艺术形式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现代陶艺的发展,每门艺术都有自己的创作技法和文化特色。现代紫砂陶艺无不从中获得启示与创生灵感,使其成为有血有肉的形象。通过给这形象壮骨输血、立影充神.最后成为一个活脱脱的生命。各种艺术形式都在潜移默化地对现代紫砂陶艺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随着每个艺术家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又以不同的形式通过紫砂陶艺展现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如果没有这些艺术形式作背景和铺垫。这些陶艺作品就必然是缺乏生动语言和人文内涵的机械制作。

三、国际文化的交流

国际交流的加深与国际文化的渗透,无不体现在现代陶艺的创作中,比如说西方主张抽象表现主义,反对传统陶瓷中的幼稚和匠气。强调创作过程中的内心冲动和自由即兴发挥的重要性,主张不规则、不对称,甚至瑕疵、开裂等。创作观念对于我们现代的紫砂陶艺也有着明显的影响,已经开始或多或少的把国外现代陶艺创作的理念运用进来,开始重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新文化、新生活创作理念的注入。大大鼓励了陶艺创作群体对于新材料、新观念、新手段、新工艺、新视角、新形式、新媒介的实践与创造活动。

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已经不可阻挡地向我们扑来,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突出自己的文化个性,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将是一个十分突出而又十分重要的课题。虽然我们的传统文化十分丰厚,但丰厚是我们过去的光荣,要在现代大潮中与西方平等对话,就既要吸收人家的东西,在坚持传统技艺和实用格式基础上向前发展,在讲究制作技艺精良的同时。注重艺术个性、审美情感的表达或者通过对传统技艺和实用格式的“变异”来追求陶艺的新意,把具有特定实用性能的“碗”、壶”、“瓶”等,抽掉原有的功能价值而成为一个单纯的审美形式概念。变异的造型完全抛弃了实用功能。“器皿”的“内容”乃是艺术精神自由出入的空间再或者就是在力图遵循陶艺语言规定性的前提下,以神奇结构和颖异空间的建构,寻求物化审美主体经验和情感的新方式,在材料选择和工艺制作上往往不拘成规,自由洒脱,在泥土的随意抟塑和釉色的随机变化中,充分体味人在审美情境下的自然状态和心灵的自由感。因此,紫砂陶艺作品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必然是对优秀传统继承中现代意念和美学意境的构建所创思的妙悟之境。陶艺大师们只有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符号,才会创作出形式新颖、内涵丰富、视觉感美的作品来。

参考文献:

陶文化论文例9

1 引言

自步入新世纪以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都市文化和青年文化的兴起与更新,使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加快了其文化转型的步伐,而在这一文化转型的浪潮中,“卡通”潮流无疑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之一。这主要由中国陶瓷艺术新生力量主导的陶瓷艺术“卡通”现象而影响的,但由于其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文化,既是一种流行文化,也标示着中国陶瓷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因而值得深入探索与思考。

2 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概述

近年来,随着创意陶瓷艺术的快速发展,陶瓷艺术“卡通”现象日渐增多,蔚然成风。从事“卡通”陶瓷艺术创作的大多为年轻一代陶艺家,他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艺术流派,也从未在艺术理论上进行铺垫,但却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这些大多数为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陶艺家,所创作的“卡通”陶瓷艺术,或雕塑、或彩绘等来表现漫画卡通形象,表达着完全不同长辈的审美趣味与气质。

“卡通”化陶瓷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承载着年轻一代的美好理想,简单、亲切而充满童真。“卡通”陶瓷艺术绝大多数为人物和动物题材,许多取材于中外各种动漫和儿童读物,也有不少是陶瓷艺术创作者的独特创造,人物形象多夸张变形,有趣可爱,既有颇具时尚感的形象,亦有如中国戏曲、民间玩偶类同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形象,具有一种虚拟的游戏场景。

虽然“卡通”陶瓷艺术作品从表面上主要追求一种天真愉悦的童趣,但实际上其含义绝不止于幼稚的视觉,更不是对儿童生活的追忆,而是同时在表达着创作者的迷惘、痛苦、压抑等个人情绪,充满了叛逆精神,因而其实际思想内涵远比人们想象得要丰富。“卡通”陶瓷艺术作品普遍色彩明快、造型单纯、气氛热烈、充满活力,抛却了使命、责任等具有沉重感的字眼,具有脱离现实世界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卡通”陶瓷艺术作品兴起时间不长,尚处在早期探索阶段,具有明显的实验性特征。“卡通”陶瓷艺术并没有明确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是因为每一个“卡通”陶瓷艺术创作者表达的均是其个人的卡通体验,具有显著的个人化特征,是完全意义上的向内视角。不过,虽无明确发展方向,但从整体而言,“卡通”陶瓷艺术更多追随的是包括欧美、日韩等在内的西方动漫艺术发展方向,缺少必要的原创性基础。

“卡通”陶瓷艺术虽然已经颇为兴盛,但与创作热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学术冷,几乎没有专家学者关注到这一现象的存在,使之长期处于“非主流”的尴尬地位,这显然非常不利于“卡通”陶瓷艺术身份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也不利于青年一代陶瓷艺术创作者的成长。

3 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成因分析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卡通漫画开始在中国少年儿童中风行,中国的“新人类”以及“新新人类”或曰“卡通一代”开始出现。这批主体为70末至90后的“卡通一代”的成长年代浸润于卡通漫画流行时代,“卡通”成为其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卡通”一代已经成长并活跃于陶瓷艺术舞台,其在部分作品中引入卡通形象,以此来追忆和寄托自身的“卡通”情结,从而成为当代“卡通”陶瓷艺术的主要创作群体。创作群体的形成是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最关键因素。

“卡通一代”所成长的环境从总体上来说是稳定和谐的,与前代相比,没有经历过多少严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伴随着各类西方动画片、电脑游戏成长,因而也缺乏如父辈般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厌弃世俗道德束缚,被称为长不大的一代或者是拒绝成熟的一代,其内心充满童真童趣,不大关注或无力表达重大主题,而是将更多的艺术创意视野专注于社会流行时尚当中,这其中即包括卡通动漫,这实际上也代表了中国当代整个社会审美倾向的转变,创作审美趣味的社会转型亦成为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主要动因之一。

青年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群体,而传统陶瓷艺术高、大、上的形象以及价格使许多年轻一代敬而远之,而以卡通形象示人的陶瓷艺术作品则给年轻一代带来亲切之感,易形成打动其心弦的魅力,而相对低廉的价格亦使年轻一代能够负担消费。因此“卡通”陶瓷艺术作品具有无限的市场开发前景,市场化和商品化无疑也是促使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

上世纪80年代,传统文化处于极度缺失的状态,这也使得新时期青少年在传统文化修养上相对缺乏,使之不需要背负任何传统包袱,思想超前,思维活跃,极易接受新事物,而卡通所承载的文化非常广泛多元,大多来自于西方,易于为青年陶瓷艺术创作者所接受并将作为作品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因而,传统文化缺失和多元文化发展潮流亦是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内因之一。

4 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的文化思考

当代陶瓷艺术出现的“卡通”现象不是偶然的,它与艺术全球化潮流息息相关。在艺术全球化下,中国陶瓷艺术创作者正从传统的文化与家庭背景下走出来,开始关注自我、解释自我并希望改变和重塑自我,其思维结构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年轻一代的陶艺创作者尤其如此,他们通过虚幻的卡通人物,承载的是对未来的种种想象,而卡通形象本身也往往寄托了其对自身形象精神重塑。因而,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的兴起,绝不是在题材上微不足道的改变,实际上是中国陶瓷艺术文化转型的开端,呈现的是一种陶瓷艺术中前所未有的、全新的文化观念。

由于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卡通”现象的兴起是受艺术全球化和西方“卡通”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因而我们不得不考虑到由此而带来的文化“殖民”问题。尽管当代中国陶瓷艺术主流对此现象视而不见,或者故意加以冷落,但这种不正视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具有原创精神的中国“卡通”人物完全无力抵挡西方“卡通”的文化倾销,这就使得当代“卡通”化陶瓷艺术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西方文化趣味与价值观,成为西方文化殖民的一部分。

面对西方的文化入侵,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家从未停止过对艺术本土化的固守与追求,年轻陶瓷艺术家亦同样如此,因而,在得不到应有关注的情况下,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卡通”现象中出现的文化殖民问题仍需要通过年轻陶瓷艺术家自身的努力来加以解决。在当代“卡通”陶瓷艺术作品中,已有相当一部分直接引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显现出明显的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在这样一批陶瓷艺术创作者的努力下,许多作品已经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中国风。当然,希望这样的本土文化符号并非是年轻陶艺家反观传统的文化猎奇现象,不是用来借以寻求国际陶艺界承认的装饰性符号。

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现象,中国当代的“卡通”陶瓷艺术才能够真正寻求到属于自身的语言文化体系,摆脱自说自话的窘境,并实现与其他陶瓷艺术类型的文化融合、交流,按照自身的文化轨迹向前发展。

5 结语

当代陶瓷艺术的“卡通”现象在各大陶瓷艺术区的创意作品中日益显眼,成为创意陶瓷艺术的显著文化标志之一,也是文化全球化的反映之一,而这一现象至今仍未引起中国陶瓷艺术界的足够关注,但无论如何,它作为一种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新生力量正在崛起的重要现象之一,已经成为当代陶瓷艺术中一股新的潮流,而这一潮流的未来走向则取决于年轻一代陶瓷艺术家进一步的文化变革,而我们希望这一变革所带来的是推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积极意义而不是反之。

参考文献

[1] 马钦忠.卡通一代与消费文化[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 黄一翰.卡通一代及未来艺术[M].西北美术,2001(02).

[3] 戴维斯,陈琳娜.现代陶瓷设计的新元素――陶瓷卡通造型[J].

陶文化论文例10

在原始社会,陶瓷的发明可以说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里发现了一些陶瓷器皿,这些陶瓷器皿大概有7000年历史之久。而这些陶瓷器皿以简单的造型以及朴素的刻画花纹为主,反映了当时原始社会里人们简单的生活文化,也体现了早期陶瓷制作的技术范围。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文化生活的逐渐提高,陶瓷制作技术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中国的奴隶社会中,陶瓷器皿的使用已经不再局限于盛装物件的器皿。无论在日常生活中、建筑中、祭拜中也得到广泛使用,这使得陶瓷的应用范围得到更大的扩展,也促使当时朝廷重视陶瓷制作工作。由于陶瓷器皿需求的扩大。民间出现了很多专门从事陶瓷器皿生产的工种,陶瓷工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考古学家在商朝的一些遗址中挖掘出一些陶瓷器皿碎片和陶罐。这些陶瓷的做工更加精美,设计更加精巧而且款式多样,有黑陶、灰陶、彩陶、红陶、白陶以及一些带有釉的硬陶。这些陶瓷器皿上都带有一些简单的纹理、符号以及文字,这些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标志着陶瓷制作进一步的成熟。

到了唐朝,由于社会安定和国力强盛使得发展非常繁盛,人们的生活得到迅速的提高,文化艺术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在陶瓷上表现诗画艺术方面更为突出,促使唐代陶瓷制作技术发展更加成熟。说到唐朝陶瓷不得不提驰名中外的唐三彩。这种色彩亮丽并以黄、绿、青三色为基色的陶瓷历久不衰,直到今天依然受到人们广泛的追捧和收藏。唐三彩的种类也很多,有人物、动物、酒器、家具等等。由于唐代盛行厚葬,唐三彩还广泛用作陪葬器皿。

到了宋代,陶瓷的制造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不管是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步骤也有了明确的分工。而当时景德镇以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的白度和透光度高的陶瓷闻名于宋朝时期的陶瓷界。宋朝时期由于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文化艺术崇尚素雅和简洁的色彩装饰,让宋朝时期的陶瓷色调优雅并以单色釉著称。由于宗教文化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以及民间的广泛利用。宋朝时期的陶瓷艺术相对带有宗教文化色彩。譬如釉里红的出现能很好说明这一点,这是受到中国喜红传统习惯的影响,陶瓷颜色显红而且稳定醇厚,深受当时人们的喜悦。

元朝是一个结合草原文化、黄河文化以及长江文化碰撞的多民族文化的朝代。文化艺术上激起灿烂缤纷的火花,绘画艺术也不再局限于人物花鸟,也为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制造了有力的环境条件,使得当时陶瓷艺术更加多民族性。元朝时期出产的青花瓷著名中外。当时的青花瓷体型厚重,装饰花纹由于构图严谨,线条工整,描绘精细而得到人们广大的喜爱。

明清时期让中国的陶瓷发展进入了一个登峰造极的时代。虽然闭关锁国的国家政策极大地阻碍国家的经济发展,但在文化文学艺术上依然不断发展,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明清时期对于陶瓷绘画水准要求很高,而且绘画风格多样,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涌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流派,主要盛行山水画科和水墨画科。加上陶瓷制作技术成熟及多样性,在意境表现上更有神韵因此让明清陶瓷以精湛的造工和技艺享誉世界。随着陶瓷商业得到空前的繁荣,陶瓷制作上也得到大胆的创新。“粉彩”陶瓷的出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是宫廷陶瓷艺人受到漂亮的珐琅彩的启发影响下创造出来,色调独特另类,得到了不少贵族的青睐。

清朝末期,受西方国家文化艺术的影响,陶瓷再一次得到改变,“新彩”的出现能够说明这一点。这种结合西方外来文化大量引进而产生的‘新彩’是陶瓷釉上彩的一种变现技法,而由于技法表现力强而且操作简便,很快就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更替,和大众生活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陶瓷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今天的陶瓷不再是达官贵人拥有的专利,也不是特指器皿和陶罐,陶瓷已经平民化,在日常生活随处可见。这得益于科技的创新及陶瓷生产机器化的效益,让陶瓷的制作周期减少而达到量产化,低成本,这也是陶瓷能够迅速被完全普及的重要因素。现代陶瓷主要分为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和工业陶瓷三大种类。而且陶瓷还应用到科学研究领域里,陶瓷的使用范围远远超越过去。

受到西方审美文化观念的影响以及传统中国文化的碰撞,现代的陶瓷艺术不但只是注重传统的青花彩绘和传统的单一器皿表现形式,而且注重体现艺术欣赏性和审美性,让现代陶瓷艺术从现代审美观念潮流里获取世界美术潮流中的活力元素。其主要以表现为创新的个性艺术,充分体现陶瓷的自然本色和强调当代社会文化与陶瓷艺术的相互结合为主。这不仅结合中国传统的陶瓷表现形式继续发展,而且让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得到创新和延续,在表现形式上有了丰富的发展空间。

陶文化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独特的民俗艺术形式,珍贵的陶瓷古迹,精湛的制瓷技艺,独特的瓷业习俗,丰富的陶瓷器皿,优雅的瓷乐演奏……这些都昭示着陶瓷民艺的无限魅力,也体现她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陶瓷民俗艺术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伴生物。景德镇历史悠久,千年窑火不断。在景德镇千余年的瓷业生产实践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互相碰撞、彼此渗透,逐渐融合为极具地方特色的陶瓷民俗艺术,已成为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对景德镇民俗艺术的文化特征作初步的探讨。

1.约定俗成性

景德镇陶瓷民艺是当地瓷工们为了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这是景德镇瓷业中众多的生产环节和行业分工需要的一种组织制约和引导集体行为的制度。这些制度或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文化准则,文化准则是由一些规定、规范和规则组成,行动者可以用于适应社会环境,是行业中口头流传而慢慢归纳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约定俗称性,往往没有文字记载。其传承主要依靠口头传承和行业相教。这些规定或程式大多铭记在民众的心中,落实在他们的行动上。如挑坯工在路口拐弯时,他必然要“打叫口”(即吆喝),听到他们的吆喝声你置之不理,或没留意撞到了挑坯工的坯,不用解释和争辩,你应该赔偿坯钱,还有自觉请挑坯工到餐馆吃粉蒸肉,这些都是不要解释的规矩。

2.形式自由性

景德镇陶瓷民俗与民间艺术,它有巨大的自由性,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个性、创造性、新颖性,真正呈现为百花齐放、众声合唱、交响齐鸣、蔚为壮观,形成从未有过的奇丽景象。由于有即时性,就会瞬息万变,新奇叠出,变化无穷,可以促进与满足各种各样的审美情趣与审美需求。比较官窑陶瓷与民窑陶瓷,官窑陶瓷呈现华贵、单调、严格的风格,民窑陶瓷则更多的是自由、质朴、清新的艺术风格,可谓百花争艳。景德镇陶瓷民俗与民间艺术因不同地方、不同朝代、不同人群的喜爱,他们在传承民俗和艺术的过程中,就演绎着多样化、十分自由的甚至因人而易的个性艺术。

3.传承民间性

人类文化的发展,最初是伴随制陶技术的发明而开始的。最早的原始陶器是先民们的创造,是“最原始的‘民间’创造活动的产物”,也就是说,民俗陶艺,具有与生俱来的民间性。

民间性,体现了民间陶艺的民族性、群众化的文化特点。中国民间艺人以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审美情趣,向世界不断展示这一扎根民间、世代相传的传统艺术的现代魅力。

现代民间陶瓷较多的保留了传统陶瓷的成型、装饰和烧制方法。民间陶瓷匠师中的优秀者,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技艺,他们常常自行设计、自行制作,在生产制作中不断修改和完善设计,其传承性和群众性很强。民间陶瓷技艺一般是师传或家传,师傅传授给徒弟,长辈传授给晚辈,徒承师业、陶艺世家在民间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样,陶瓷艺术多是以历史性和集体性的创造而体现出来的,它代表着一方水土的共同审美血脉,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乡土味很浓地域性强。我们可以透过其表面的造型和纹饰去理解它的文化内涵,洞察它所表达的普通百姓的审美心态的共性。

无可否认,陶瓷艺术的产生于民间陶瓷,民之所造,用之于民,这始终是陶瓷艺术发展的主要方面。与官窑陶瓷相比,民间陶瓷之所以长期蓬勃发展,在于其扎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其旺盛的生命力来自于民间,寓含着深邃的民族情感和习俗气息,饱含着浓郁的民间色彩。

4.朴素情感性

习俗文化,是指劳动群众习以为常、世代相传的习惯、风俗以及相关的民间文化。可以说,各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和传统风俗,丰富了我国民间陶瓷艺术的表现内容和形式,犹如一洌清澈的泉水,融入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之中,并为它带来了崭新的勃勃生机。

中国民间重视家庭的延续,以子嗣承传的多子多福的封建思想绵延了几千年,为了表达这种朴素的愿望,民间陶瓷装饰中有象征“榴开百子”的石榴图案,由石榴、佛手、桃子组成的多子、多福、多寿的“三多图案”、也有麒麟送子和子孙满堂等其它祈福的祈祷图案,这是民俗习尚所体现的又一种常见形式。可以说,民间陶瓷艺术来源于广阔的现实生活,分析、概括、熔铸、提炼成一幅幅反映社会风俗时尚、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及饱含民俗心理的吉祥图案,充分显示了民间陶瓷质朴、自然和生活化的审美风格。

宋代陶瓷可谓“瓷国春生,名窑竞芳”;由于各地习俗文化及其它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南北民间陶瓷艺术异彩纷呈的风格,宋人饮茶、斗茶之风盛行,民间多喜以黑色茶盏作饮茶斗茶的器具。这种黑瓷、色调含蓄莹润,造型优雅别致,以单色的剔花刻花装饰体现釉色丰富细腻的变化效果,成为当时风靡一时的用瓷风俗。可见,景德镇陶瓷民俗与民间艺术具有情感礼俗性。

5.意义象征性

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决定的。”民间陶瓷艺术品中可以发现中国民众吉祥心理的表达,这是中国民间特有的文化内涵。“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赵趋避凶、寓意吉祥、希冀幸福,已经成为民间陶瓷艺术的文化主题。

与官窑陶瓷相比,民间陶瓷除了自然、朴素和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还有在装饰上,用寓意和谐音来象征吉祥的图案比官窑器多得多。如牡丹象征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松鹤象征延年长寿;鸳鸯象征成双喜庆;鸟鹊象征喜庆;鹿象征官禄;蝙蝠象征幸福;游鱼象征富足有余;鹌鹑象征平安;戟、罄、瓶象征吉庆平安等等。

“福”、“寿”、“喜”之类字,直接写在瓷器上在民窑瓷器中也十分普通,表达了市民阶层对幸福康寿的愿望和寄托。民间艺人把人们喜闻乐见的花草虫鱼、祥言吉语等大量描绘在瓷器上,如“寿山福海”、“福寿康宁”等字样和象征着“三阳开泰”的“三羊”图案等,形成了官窑无法比拟的朴实的艺术风格。

6.生活情趣性

陶瓷艺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民间陶瓷艺术,则是普通百姓和市民阶层生活的物化表现。从原始陶瓷的出现,到“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从商代釉陶尊,到五代白瓷碗,中国陶瓷的发展始终民间陶瓷工作者的智慧和创造密切相关,也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瓷器的品种样式主流始终是人民生活所需的罐、盘、碗、钵、壶等,可见陶瓷的生产和利用也始终是以广大民众的生活为基础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建立在民众生活基础上的民间陶瓷艺术,不少用纯熟简炼的技艺把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件加以概括,格调拙朴粗犷,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透过一件件发展脉络清晰、装饰拙朴简练并具诗意般的瓷器画面,我们不难看出民间艺术在艺术创造中的独具匠心和对生活的情感。无论是在构图、技法、还是造型、装饰、功能,这些都不是民间艺术家主观臆造,而是他们凭借对生活的热爱,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反映生活、服务生活、美化生活的表现。

像民间青花中“牧童吹笛图青花盘”犹如一首乡间田园诗,它证明了民间制瓷世艺人对乡村生活细致的观察、理解与淳朴的情感。它巧妙地把农村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景穿插起,来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乡村牧童在水牛背上,欢快地吹着横笛,这些司空见惯的农村生活景象在民间青花中,却造就了不凡的意境。

民间瓷枕是常见的物形之一,枕面枕图多种多样,马戏枕、婴戏枕、钓鱼枕、蹴球枕等,构思巧妙,情趣盎然,意境清新,幽静自然,瓷枕上的各种风俗小品绘画,突破了贵族士大夫阶层的生活范畴,从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宫廷画家所不能发现的自然朴素的美感,正体现了民间艺人对平凡生活的极大兴趣以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7.社会功能性

民间陶瓷的自下而上发展与演变,可以说有它生存繁衍的社会性,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间陶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作用,实现着艺术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表达了民间艺人对社会生活的愿望、希冀和对未来的理想和寄盼。艺术尤其是民间陶瓷艺术,深深地打下了社会和时展的烙印,成为社会及其文化发展的见证。

艺术是社会的表现和反映。我们知道,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社会、不同民族,民间陶瓷,有不同的风格和审美特征。如唐代的雍容博大,六朝的秀丽典雅、五代的工巧华容,宋代的温文尔雅……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用品的造型因其政治、经济的影响各显其特征。秦国的茧形壶、折腹盆;三晋地区的鸟柱盘;赵国的莲瓣式盖壶;韩、赵交界区的鸟头盉;燕国的桶型实足鬲、弯颈壶;中山国的鸭型壶;齐国的盖舟、弯把环纽豆。从装饰形式看,燕多通行线刻鱼、兽纹,楚国则盛行彩绘几何纹,三晋两周地区流行磨光暗花和使用少量彩绘等。到了战国晚期,随文化和经济的交流,陶瓷用品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因素。七国都广泛使用灰陶和夹砂陶、有日用器具、陶制生产工具等。

民间陶瓷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动荡、稳定和繁荣。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而民间陶器通过自己的艺术形式和语言表达盛唐的气象,唐三彩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一项创举,唐代瓷业的繁荣是既成事实。宋代士大夫文人的美学思想也是民间陶瓷兴盛的基础,康熙青花、雍正粉彩民都成为当时社会盛世繁荣的见证。历史证明,动荡的年代、动荡的社会,民间陶艺也会受到相应的冲击,像鸦片战争前后和“”期间,民间陶艺之花就受过很大的摧残。

8.内容丰富性

景德镇陶瓷民俗与民间艺术,其内容是丰富的,涉及面也是非常宽的,几乎深入到景德镇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民众生理的,也包括心理的,不仅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从生产劳动方面有从业要求、招收徒弟、雇工、辞工、每天的生产任务、作息时间、一年的开工、收工时间、劳动纪律、劳动分工、技术要求、生活伙食、年节待遇,比方说休息几天,吃什么规格的酒席,甚至连菜谱和上菜的顺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在个人行为规范有:尊重师傅、节约原料、讲究信誉、遵守行规、不准盗窃等规定。在个人起居和生活上有规定衣着、寝居及生活道具等规定。民间崇拜和宗教礼仪方面有迎神会、祭祖、为神开光、拜风火神等等。在瓷业经营与贸易方面有宾主制、生根发芽制等等。

9.规范约束性

景德镇陶瓷民俗与民间艺术,大多数作为一种民间礼俗,一种民间习惯法、行为规范,对当地每个生活在其中的瓷工、民众都具有严格的约束力。行业中每个成员都要受当地民俗与民间艺术规范的约束,不得违反,一有违反即予各种处罚。景德镇陶瓷民俗和行规,无时无处不约束其成员,存在于每个成员的日常生活之中。多数情况下这些民俗和行规,是一种习惯和礼俗,也是一种习惯法,只有本行业成员,就得到行业帮会的保护,也必须履行民俗和行规中规定的各种义务。不仅如此,这些民俗和行规对每一个成员的思想意识以及观念也有很大影响,可以说,每个行业成员的言行举止都受它的制约。景德镇行业行规不少现在已不存在,一些当地的民俗与民间艺术在传承中变迁着,受到现代化的严厉冲击,但它是我们研究手工业时代,生活在礼俗社会的手艺人们的生活、生产、行为规范等各文化的丰富宝库。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