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新技术论文

高新技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6:06

高新技术论文

高新技术论文例1

2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博弈模型(II)

风险资本家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好的创业企业,因为好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能不断提供好的创意,让其资本得到升值。但通过上面的博弈分析知道,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之间为了争取到风险资本家的投资,会采取欺骗策略,即隐藏其企业的不利信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特殊性,风险资本家搜集创业企业信息的成本很高。虽然如此,风险投资家为了得到有发展潜力的创业公司,他们可能会先投资,以抢占先机。此时,面对众多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风险资本家可以选择两种投资策略:严格的审查创业企业和不严格审查创业企业,前者会严格审查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信息,后者则不做严格审查。两个风险投资家的具体策略如下:(1)两个风险投资家同时选择不严格审查的策,他们投资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有好的创业企业和坏的创业企业,收益均为V1。(2)两个风险投资家同时选择严格审查的策略:他们投资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应为好的创业企业,设收益均为V2。(3)一个风险投资家严格审查、一个不严格审查:如果一个风险投资家采取不严格审查策略,其投资的创业企业就较多,投资风险越大,预期收益也就越高,因此选择不严格审查的风险投资家的收益会大于另一个风险投资家,其收益为(V4,V3)在风险投资市场上,风险投资业务发展初期,风险投资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好的创业企业,因为它们能够为风险投资提供高额回报。与此同时,由于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创业成本很低,只需注册个公司,其后续运营资本则主要依靠风险投资家的投资,因此存在一些专门为了骗取风险投资家投资而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随着风险投资家投资的创业企业的增加,其投资的不好的创业企业的占有率也在不断增加,承受的风险增长速度比收益增长速度快,另外结合上面的博弈中V4>V2>V1>V3,可以看出风险投资家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投资存在“囚徒困境”情况。如果进行无限次博弈,可以看出两者的最佳策略均为不严格的审查投资策略,这样就会造成很多投资是不必要的,也就是说,博弈均衡状态下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即对风险投资家A、B来说,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去管理所投资的创业企业,而是去寻找更多的创业企业进行投资,从而使自己的资金发挥更大控制作用。从整体来看,不严格审查创业企业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收益是2V1,小于风险投资家都严格审查创业企业可能获得的收益2V2,也不是最佳选择。只有两个风险投资家都严格审查创业企业的投资条件,即采取(严格,严格)的博弈策略,才能在不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同时使得整体效益最大化就无限次博弈来说,两个风险投资家的最佳策略均为不严格审查。然而这非常容易导致风险投资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一方面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欺骗风险投资家以获得更多的投资,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家也通过不严格审核创业企业的的信息等方式投资更多的创业企业。这会使风险投资市场越来越混乱,创业企业欺骗投资的行为经常发生,最终导致像我国温州地区的民间借贷一样,很多企业老板因无法偿还贷款而“跑路”。最后国务院不得不专门针对温州的民间借贷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这对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可见胡乱投资会给风险投资市场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结论2:如果仅从风险投资家寻找好的创业企业来看,则风险投资家博弈的最优策略为采取不严格审查策略,风险投资家与创业企业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会因此加剧,最终会导致骗取投资行为的发生。

3基于声誉模型(KMRW)模型的风险投资家与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III)

由于风险投资家与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很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根据模型(II),风险投资家投资时的最佳策略为不严格的审查策略,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信息不做严格审查。于是风险越大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越热衷于争取风险投资家的投资。而争取投资成功后越容易给风险投资家造成损失。由于风险投资家搜集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信息不仅困难而且成本大,只有合作中才能发现企业的好坏,为了寻找到更多好的创业企业进行投资,他们就“广泛撒网”,很多创业企业利用这个机会骗取投资,造成风险投资市场上的二手车问题,即最后风险投资市场上争取到风险投资的创业企业的信用越来越差。声誉可以在市场交易中保证契约执行的作用,从而缓解了由于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声誉由此成为在不同的市场中提高交易效率的机制。下面本文用声誉模型来分析风险投资家和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之间的博弈行为,以减少风险投资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影响,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参照模型(I),假设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在争取风险投资家投资时,可以采取欺骗和不欺骗风险投资家的策略。根据结论2的情况,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风险投资家往往会采取信任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设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和风险投资家采用(欺骗,信任)的策略的收益为(E1,V1),而采用(不欺骗,信任)策略收益为(E2,V2),这种情况的结果如表3所示:表3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和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博弈支付矩阵假设风险投资家、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进行不完全信息博弈,他们之间的博弈分为如下两个阶段:(1)在第一阶段,风险投资家首先采取行动,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风险投资家可以选择信任企业,也可以不信任。如果风险投资家选择不信任,则博弈结束;如果风险投资家选择信任,则博弈进入第二阶段。(2)在第二阶段,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将会采取行动。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可以选择欺骗风险投资家,也可以选择不欺骗。如果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选择后一种情况,即不欺骗,他们博弈结果如图3所示,为(E1,V1),否则为(E2,V2)。为了使分析更有意义,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假设E1>E2,V1<0<V2。如果这场博弈是单次博弈,那么博弈的均衡结果就是风险投资股东不相信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两者的收益均为0。因为风险投资家如果选择信任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就会使创业企业占选择主导权,其会在欺骗不欺骗之间进行选择,选择欺骗给他带来的收益为E1,而选择不欺骗给他带来的收益为E2。当博弈均衡时,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一定会选择欺骗风险投资家而使风险投资家损失V1。因此,选择信任会使风险投资家损失V1,风险投资家最佳选择是不信任。因此,如果是单次博弈,那么互相不信任就是唯一均衡的结果。假设风险投资家和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可以进行无限次重复博弈。并假定他们共同的时间贴现因子为δ(0<δ<1),如果风险投资家选择信任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信誉以争取到更多投资,就会认真对待风险投资家的信任。因此,如果风险投资家和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相互信任,在无限期情况下,他们的贴现收益分别为式(1)和(2)所示。在模型(II)中,只要贴现因子高于某一临界值,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从欺骗中得到的收益的贴现值小于未来收益的贴现值时,就会出现合作的结果。但是,在这个博弈中,需要博弈双方都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博弈双方中一方固定而另一方变动,合作博弈仍然是可以实现的。结论:(1)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选择不欺骗带来的收益越大,即创业企业的良好声誉给其带来的收益越大,创业企业越不会进行欺骗;(2)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选择欺骗带来的收益越大,即创业企业的坏声誉对其收益的影响越小,创业企业越有激励进行欺骗;(3)声誉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长期利益的影响越大,即贴现因子越大,创业企业越有激励表现的诚实。风险投资家投资后通常采取分阶段投资的方式,而每个阶段的投资必须建立在创业企业已经完成上一阶段要求的基础上,才会继续投资。但是,分阶段投资时风险投资家的道德风险就会损害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利益。青木昌严(2000)通过对美国硅谷的创业投资案例分析会发现,风险投资家的投资模式一般是“锦标赛”式,即他们在第一阶段投资很多家企业,然后观察各个企业的市场表现,从而选定一家最受市场“亲睐”的企业,抛弃其他的企业,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创业企业的利益。Bachimann和Schindele(2006)研究风险投资家在参与创业企业技术创新开发的过程中,风险投资家可能会“窃取”商业机密,最终影响创业企业的成功。Kishida(2002)的研究也发现,有实力的风险投资家掌握了创业企业的技术后,以单独开发创意来要挟创业企业,也是导致创业企业利益受损的现象。因此,本文提出模型4。模型4:风险投资家投资后,他可以选择的策略有:长期合作或者中途欺骗。如表4所示:表险投资家和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之间的博弈支付矩阵风险投资家欺骗不欺骗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信任(X1,Y1)(X2,Y2)不信任(0,0)(0,0)这个博弈的过程和模型(II)中的情形相似,因此,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结论:(1)风险投资家选择不欺骗带来的收益越大,即风险投资家的良好声誉给其带来的收益越大,风险投资家就不会进行欺骗;(2)风险投资家选择欺骗带来的收益越大,即风险投资家的坏声誉对其收益的影响越小,风险投资家就越有激励进行欺骗;(3)声誉对风险投资家长期利益的影响越大,即贴现因子越大,风险投资家越有激励表现的诚实。

高新技术论文例2

二、高新技术企业营销能力的形成因素

(一)市场导向影响营销能力

从基于能力的视角来看,市场导向指公司对顾客要求的感应能力(Day,1994)。如今市场导向的概念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公司层面的资源,它能够使组织感受市场的需求和开发能连接组织和外部环境的其他能力(Day,1994;Slater&Narver,1999;Songet.al.,2007)。研究表明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具有审视现状的能力、参与将来的能力和过程再造的能力(Day,1994)。Hooley等人(2005)的研究支持这种观点,并且认为市场导向的价值取决于营销活动的直接影响和取决于它对其他管理职能无孔不入的影响。市场导向作为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正向地影响了营销能力的发展。因此,市场导向被看成高新技术企业营销能力的前因变量。根据Narver和Slate(r1990)的定义,市场导向包括三个部分:(1)顾客导向(2)竞争导向和(3)内部功能协调。市场导向的构成中最核心的部分还是与顾客相关的活动,它反映了组织的信念和文化。这个概念使我们更有理由认为市场导向推动了营销能力的发展。由于营销能力是使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建立和维持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考察营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意义深远。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知识因素、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企业营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影响。Gran(t1996)认为,组织能力是通过企业员工知识和技能的整合而形成的。同样的,营销能力也是在企业营销人员重复运用其知识和技能解决营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市场学习和市场知识管理能力对营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市场导向有助于推动营销能力的发展。

(二)技术导向影响营销能力

技术导向代表了一个公司识别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Gatgnon和Xuereb,1997;Zhou,Yim和Tse2005)。以技术为导向的公司更愿意投入更多的R&D和在组织里应用新技术(Gatignon&Xuereb,1997)。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都鼓励接受新的观点,但他们主要的区别在于何处和如何产生创意。市场导向代表了顾客拉动的经营思想,而技术导向可以看做是乐于应用新技术的技术推动型的经营思想(Gatignon和Xuereb,1997)。企业对新技术的应用是IT企业营销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基于技术的创新与对顾客的紧密联系是分不开的,新技术的采用对IT企业的营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导向和基于技术的创新存在正向关系(Zhouetal.2005)。相似地,Srinivasan,Lilien和Rangaswamy(2002)的研究表明技术机会主义,即公司对新技术的感知和反应能力与技术的采用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他们的研究还发现高层管理层对新技术支持和技术机会主义的正相关性。而高层管理团队是IT公司营销能力的重要资源,由此可见,技术导向能正向影响IT企业的营销能力。

三、高新技术企业营销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营销能力对营销创新的影响

管理学大师PeterDruker认为所谓的营销创新,是指“营销人员把社会需要转化成有利于企业的各种机会”。实际上是指企业在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对营销各要素的重新组合,对新的营销观念、营销技术和营销组织的导入和应用,使得企业在营销理念、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方式和手段上不断变革。企业能力和资源持续重组和整合创造了新的能力。这与营销文献中的创新的概念,即组织对新过程,新产品或是新观念的开发是一致的(Hult,Hurley和Knight,2004;Hurley和Hult,1998)。创新性是一种公司层面的能力,它反映了公司从事创造的倾向(Han,Kim&Srivastava,1998)。创新是经常性的市场导向学习的结果(Kirca,Jayachandran,&Hearden,2005)。理论界对企业能力的早期研究绝大多数是基于企业整体视角的,关注资源、信息流动,关注过程(Process)、位势(Position)和路径(Path),很少有学者将营销战略引入企业能力研究的范畴中。直到1993年,Meyer&Utterback才在其论文中提到,企业核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将产品成功地推向市场的能力。Day(1994)随后也进一步研究了营销能力及其对产品商业化成功的贡献。Vorhies(1998)通过对美国企业的调查发现,营销能力强的企业效率也较高,但是Vorhies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研究的局限性,即营销能力的定义及其贡献。熊伟(2005)认为,营销能力是指企业在掌握经营信息的基础上,与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协作,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有效地向目标市场提品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此后更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更为细致地研究“各种营销能力为企业获得成功分别做了什么贡献”。TigerLi和RogerJ.Calantone(1998)提出了市场认知能力与新产品竞争优势二者关系的研究模型,他们认为企业外部的市场因素和对市场认知的重要性的理解影响了企业的市场认知能力及其研发实力,继而影响了新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这两位学者在美国的软件行业抽取了1000多家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证实了他们的研究假设。ErikJanHultink等4人于1998年进行了“新产品上市策略”的研究。他们认为,新产品上市的战略方面的决策(产品、定价、促销、分销决策),并且与战术决策一起决定了新产品的市场绩效。因此,是营销能力推动了营销创新的发展。

(二)营销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在国外,在界定营销能力概念时关注到营销能力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问题。Amabile等(1996)指出了营销能力在整合企业资源与推动创新领域工作方面的作用。Song等(1996)认为,在产品研发阶段,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竞争是需要被评估并且整合到新产品创意过程中,营销能力对于辨识正确的创新方向和价值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就包括了技术创新。不少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营销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如Twiss(1992)、Burgelman(2004)、吴贵生(2000)、银路(2004)等,就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以及评价体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虽然他们的角度和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将营销能力纳入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范畴。X.MichaelSong和MarkE.Parry在1997年《新产品开发过程的日美比较研究》的论文,通过对日本和美国一千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认为企业的营销能力、技术能力和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集成度决定了企业新产品研发过程的效率,继而决定了新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和竞争优势。因此,营销能力推动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

高新技术论文例3

二、世界主要国家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共同特征

1.政府宏观调控,企业主导发展。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收益和高风险的特点,各国政府都很重视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长远规划,并给与大力的财政税收支持,从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序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虽然政府的宏观调控至关重要,但市场才是真正的主体。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共同规律是由企业主导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即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载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根据OECD统计数据显示,所有国家的R&D经费最重要来源部门是企业,企业R&D投入至少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而像美、日、中、韩四国更是超过了70%,显然企业是推动社会技术进步发展的首要推动力。

2.官产学研结合,加快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包含若干的发展环节如规划、研发、生产、销售和再研发等,而官产学研模式是经过通盘考虑和计划的有机复杂系统,其联系不是单方向的矢量,而是有反馈回落的连环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由大学和机构进行研发,把研发成果及时转化到生产力上去,通过生产和科研之间的互动式的促进,在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模式,发挥各自优势和资源集成,完善创新产业化链条,以最快速度形成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

3.研发投入稳增,集聚大量人才。R&D活动投入是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源泉,是保证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根据历年中国科技统计数据所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R&D投入基本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其中美国和日本R&D投入较稳定且投入强度居于领先地位,新兴工业国家韩国R&D投入快速上升,中国的相关投入虽增长很快,但投入强度仍远低于美日韩。显然要想保持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加大R&D投入是当务之急。人才作为知识、技术、创新能力的载体,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纵观世界主要经济体,无一例外将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然选择。

三、启示

美国硅谷因其拥有鲜明的特色产业“优先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不断产生新产业、新机制”和持久的创新文化而称霸于世;日本筑波因其照搬照抄,脱离市场,没有因地制宜而沦为“现代科技的乌托邦”;韩国在其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后,进行创新式的园区建设,使得大德科技园成为韩国最优秀的研发、人才培养、产业化和培育新产业的基地,并成为推动韩国经济成长的加速器。鉴于此,对我国特别是次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启示主要有:

1.转变政府作用,促进官产学研结合。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明确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定位。根据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结合国际上政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我国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将由行政职能转向服务职能。就我国目前而言,合理的战略规划、充分的制度供给和优惠的政策环境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需要的服务。要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官产学研”合作机制和途径是我国应该借鉴的。要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转化机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投入结构与功能的系统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能力,从而全面提升我国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持续吸纳力。

高新技术论文例4

在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结构洞的形成会阻碍有效信息在企业中的实时交流,限制创新能力的形成。企业可以从组织扁平化、搭建信息桥和引导非正式组织间的交流等方面消除内部结构洞对创新能力产生的不利影响。根据INSEAD副教授MartinGargiulo观点“创新更多地来自于那些对不同部门和领域都有了解的人”。企业结构洞的占据者应为结构洞两边搭建信息桥,有效促进信息在结构洞成员间的实时交流,弥补结构洞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营造发挥创新能力的文化环境

作为创新型企业,仅仅获得信息与控制优势只是提升自我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在企业还要构建一个益于创新的文化环境。企业创新能力开发最大的障碍就是企业员工在既定的机制里容易产生同质化的思想意识,使企业逐渐失去创新性。个性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存在形式,崇尚个性体现了企业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个性的文化氛围有助于企业员工发动创新思维,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文化有了包容性,企业员工没有了因创新失败受挫的顾虑,会更愿意提出创新和实施创新。另外,在企业文化中要建立有付出就会有丰厚回报的信念,不只是制度,而是将这种文化作为显性文化反馈到员工之中,让员工参与产品生产和体验,让员工每个阶段的工作成果都有精神回报。所以,个性、包容、以及提升员工参与感、成就感与满足感的企业文化应该成为创新型企业构建其企业文化的方向。

(三)打造创新人才队伍

作为知识和技术载体的人才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企业都是十分宝贵的,很多竞争活动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和更宽阔,就必须花大力气开发创新人才,创造创新优势。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的关键就是打造创新人才队伍,包括外部人才引进和内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计划被很多国家和企业提上战略的高度,可见人才引进的重要性。作为中国企业的新星小米公司,在几年的时间里推出了miui系统、小米手机、小米电视/盒子、小米平板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在几年时间里推出成本定价、抢购模式、社会化营销等基于网络的集中全新营销模式;在几年时间里完成了小米手机/平板与小米路由的互通互联控制传输,小米路由与小米电视/盒子的互通互联控制传输,小米手机/平板与小米电视/盒子的互通互联控制传输,并基本完成产品血管脉络的构建。这些快速的、高质量的、深入人心与市场的创新活动就是来自于小米公司对每款产品、每项业务都能不惜血本找牛人强人的策略,也就是引进顶尖的行业人才来执掌,保证核心团队没有短板。企业除了引进人才之外还要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培养的常态化、制度化和有效性。企业内部培养的人才,能够更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熟悉企业产品或服务内容,更适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并且企业培养起来的人才对本企业有更多的依赖性和责任感,能够更好地发挥人才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企业培养一批有素质、有技术的人才群体,能够帮助企业不断变革创新。

二、着力搭建创新链,加强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创新链是

“三螺旋模式”的实施工具。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人才少,可以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构建创新链,实施自主创新。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是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效果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下一轮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和风向标,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创新链要以国家意志指导或者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为着力点。其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形式,现主要存在于以国家意志与机制安排的方面;由于它有利于加快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有利于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而成为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当代创新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网络化、开放性的特征,并逐步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基于企业的协同创新,不同于基于国家意志的协同创新,没有后者那么大的波及范围与强大效果。基于企业的协同创新,就是企业依据自己的创新项目,与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展开的合作性研究,旨在使创新产品或服务更好更快地作用于市场而换取利润。加强科技协同创新工作是搭建创新链的主体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应与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不同职能、不同主体积极协作,合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工作。首先,组建不同形式的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企业可以根据不同产业特点,跨行业完成技术创新,形成产业合力。因此企业可以借助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校的人才和学科支持、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组建不同形式的联盟体系,完成创新飞跃。其次,企业内部在机构设置上应设立单独的部门负责科技协同创新工作。例如可以设立协同开发部,下设协调组和专家技术组;协调组负责与政府、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等部门或主体联络协作项目的经费、人员构成、协作任务等事宜,专家技术组则负责协作项目研发过程中的相关科研工作。再次,争取多渠道财政支持,针对协同筹备、合作研发、推广应用、成果产业化等多个环节给予持续稳定的支持,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最后,建立以项目细分为主导的绩效考评制度,对科技协同创新的绩效考评进行宏观设计、微观追踪,加强项目引导、质量监控和评价监督等工作。

三、积极促成专利链,推动企业创新成果共赢

专利链是“三螺旋模式”的突破力量。目前,我国虽然是知识产权大国但不是强国,发明专利所占比例仍较小,而且绝大多数的发明专利由于不具备必要专利的属性而难以被吸纳转化为技术标准。就中国高新产业发展现状而言,很少有单个企业能够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因此企业间需要进行技术上的合作。专利联盟模式正好体现了企业在技术上的合作形式,也成为“三螺旋模式”中专利链的建构主体。专利联盟是企业之间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以一组相关的专利技术为纽带达成的联盟,联盟内部的企业实现专利的交叉许可,或者相互优惠使用彼此的专利技术。这代表某一领域先进技术的多个专利拥有者通过交叉许可组建成专利联盟,有效弥补了我国单个企业现有创新实力不足的现状,使企业拥有技术标准制定机会、实现创新要素共享机会、获得创新机制建立机会,从而促成新的创新优势。在创建企业专利联盟的时候,一方面,需要在创新联盟中建立一个核心创新企业做主导或者以行业协会做主导,多个创新骨干通力协作,其他创新企业协同执行的专利联盟模式;另一方面,专利联盟在专利产生过程中就要进行合作,完成技术上的深度联盟,并且在自我创新提升、协同创新建立的基础之上逐步推进,以保证联盟的牢固性和持续性。

四“、三螺旋模式”的建构关系

能力链基础地位的稳固、完善,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源动力。企业中有在信息、文化、人才等多方面管理中不断提升,才能保障企业科技创新的坚实地位,产生共赢吸引效应,促使创新链、专利链的形成。创新链、专利链的构建应围绕能力链的发展而展开,又体现能力链的带动性。创新链是能力链的进一步扩展。企业首先只有具备了创新的自我成长实力,才能在协同创新中得到优质合作伙伴的青睐,具备协同创新成员的条件。另外,企业创新活动是一种高成本、高水平的企业活动,协同创新一方面使企业摆脱了经济实力、创新能力不足的限制,另一方面使企业走出了自我创新的小范围禁锢,更符合我国大部分创新企业的发展现状。现在中国的高新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高新企业的产业规模、技术积淀、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企业在完成创新的活动中要积极的寻求合作伙伴,为创新活动寻求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技术人力支持,虽然协同创新会使企业支付一定的经济报酬,但却为企业实现创新的及时性和优越性提供了保证。同时,协同创新使企业与其他研究机构拥有了技术、知识、人力等互通互助的机会,能够使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异质知识和技术,能有效提升企业创新人员的知识领域和创新能力。专利链是创新链的一个递进形式,需要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深入,建立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利益共分的机制。专利联盟在创新协作方面涉及的合作范围更加的广阔,它跨行业、跨区域,引入了更多的研究企业和机构,是一个开放性和开阔性的创新。协同创新是一项创新的协同合作,而专利联盟则实现了一组创新的合作,这对我国企业以捆绑式的方式与发达国家进行技术竞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为在国际上产生更多的中国技术标准带来了机会。专利联盟比协同创新更加的复杂和开阔,但是协同创新的合作形式、成功经验、形成机理却能为专利联盟的组建带来较多的经验和启示,并且能有效地弥补专利联盟一些合作机理的缺失。

高新技术论文例5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要素是资本和劳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经济学家们也相继提出,除了两类要素之外的其他要素也对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技术累积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经济。卢卡斯于1988年提出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或者一个地区的技术效率;国内学者王德劲(2005)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相关作用;王孝斌(2006)经研究,发现在技术进步中,人力资本起到的关键作用;王恬(2008)也认为,人力资本可以促进企业提高生产率水平,使企业技术进步。除了人力资本这样要素的投入之外,科技投入也作为一项重要因素影响技术进步。已有的国外学者研究表明,R&D投入、技术溢出能促进技术进步;FDI可以通过技术溢出的途径促进一个国家技术进步。国内学者通过研究也得出了一系列结论:郭国峰等(2008)认为科研机构、企业对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李晓宏等(2008)研究结果表明,尽管R&D投入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技术进步,但是滞后效应严重;彭中文(2006)的研究表明,加大R&D投入能促进技术进步效应的增强。此外,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科研人员的数量也影响企业技术进步。综上所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受到技术这一核心要素的影响,而技术进步可能受到人力资本积累、R&D经费投入和科研人员规模等因素的影响。

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增长因素模型构建

高新技术论文例6

一、教育技术的内涵

教育技术一词的定义,诸多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本上都是从教育和技术这两个词的定义开始讨论起的。然后在归结教育技术定义时又引用各个专家的不同说法。包括了国内和国外的,

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简称AECT)的成立。AECT成立后,致力于教育技术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工作,分别于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提出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其中以1994年提出的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最为简洁、明确,最具有代表性。

国内的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从不同侧面对教育技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有代表性的论述主要有:所谓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李克东,1998)

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观念形态)技术两大类。……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何克抗,2002)

仔细思考各种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不管是AECT的94定义还是国内各位专家的说法,可以看出教育技术不仅仅就是简单的把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教育技术的一个含义是在教与学过程中应用的媒体及其开发与应用的技术。另一个含义指的是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总体过程,从而获得优化效果的系统方法,即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系统设计的技术。

二、教育改革的

教育改革是发展的需要,是改变民族命运的关键。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了90年代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指导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国家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包括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教育体制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等。近几年来,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新举措层出不穷,大多数都把教育改革推向了新的起点。从素质教育的深化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志了我国教育改革正走向良性轨道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三、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关系

教育技术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教育和技术的而发展。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有着必然的联系。显然,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教育技术也有联系。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实现教学模式由“刺激———反应型”向“双向互动型”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要求教师真正地尊重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思考、推理、归纳、实验等过程。那么如何做到将课堂动起来,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就是要运用多媒体去探索一些教学新,让学生的思维的空间扩大、变活。使学生成为课本的真正主人,成为教师的真正朋友。这里面说运用多媒体去探索教学新方法就符合了前面教育技术的两层含义: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媒体的技术;二、析和解决教与学的总体过程,从而获得优化效果的系统方法。

其次,从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换这一上来看,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水平的高低的原由中就包括:“教师需要理解和专门掌握教育技术,并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善于在汹涌而来的信息面前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信息。”只有教师完全的掌握并熟练运用教育技术才能达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使学生达到若干目标之一“具有终身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当然,仅这些还不能全面反映出教育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密切关系。教育技术本身也面临着改革。那么对于高中新课程改革来说从多方面够需要更先进教育技术的支持,对于教育技术来说正好趁着这场教育改革将自身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改革相互提高,相互促进。将全新教育技术融合到新课程改革中去,以取得整个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的胜利。

【】

[1]尹俊华等.《教育技术学导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2]李龙.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体系..2005-6-10

[3]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02-13

高新技术论文例7

1高新技术企业的独特价值链结构

第一个系统提出价值链管理思想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波特。根据波特的理论,“价值链”是指企业创造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给顾客的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按照波特的模式,企业的价值链作业可分为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两大项。基本活动是由投入到产出的转化,以及交货和售后服务直接构成,具体包括内部后勤、生产加工、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研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等。企业的价值链包括企业价值生产的全过程,即从原材料的供应到产品的生产,直到将最终产品送到顾客手中的全过程。

高技术企业的价值链相对于波特的基本价值链有一个变形。尽管它仍由辅助活动和基本活动两部分构成,但两部分的具体环节发生了变化。在波特的基本价值链中,技术研发属于辅助活动,而在高新技术企业价值链中,技术研发中包含新产品开发,这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应归于基础活动,而其他的技术支持活动,包括基础研究、产业设计、工艺流程设计、技术装备的改进、服务程序设计等仍然同计划、会计、信息管理、质量管理等一样,属于辅助活动。之所以将新产品研发环节归于基本活动,主要是因为高技术企业的组织结构已经从层级型向扁平型演变,研发一端直接承担了价值创造功能,是产品增值的主要环节。不仅如此,许多高技术企业的研发活动已经融入生产职能,研发本身也是生产。

2高新技术企业的基本竞争优势

2.1成本领先分析

根据波特的理论,成本优势是企业可能获得的竞争优势之一,基于此,许多企业将成本管理提高到了战略的地位,制定了成本领先的目标,加强了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规划。尽管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很多,但从战略的角度来看,主要有规模经济和学习曲线效应。

一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常常受制于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产生于以不同的方式和更高的效率来进行更大范围活动的能力;产生于更大的销量中分摊无形成本和研发费用的能力;也产生于随着一项活动的扩大,支持该项活动所需基础设施和间接费用的增长低于其扩大的比例。规模经济的关键是需求要有价格弹性,然而,高新技术产品的创新程度很高,具有较强的垄断性,没有完全替代品,因而其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价格和销量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品的供求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顾客无从得知什么样的价格才是合理的,所以降价并不一定能带来销量的增长,规模经济效应也就无从发挥。

学习曲线是企业获取成本优势的又一重要因素。一项价值活动随着学习而导致其效率提高,随着时间的累积其成本会下降。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本降低的机制包括劳动效率的提高,资产利用率的提高和原材料更适合于工艺流程等。也就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可能发现更有效的生产方法。然而高新技术产品的创新性较强,这意味着原有产品和工艺流程持续的时间可能较短,而通过学习提高效率直至降低成本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比较快,因此,它可能面临着不断向上位移的学习曲线,产品的单位成本由于分摊了新产品的研发费用而难以降低,成本领先优势难以获取。

2.2差异化分析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营销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同质化,不但是产品的同质化,甚至连营销策略和技巧都趋于同质化,企业纷纷陷入价格战、广告战、终端战和促销战的泥潭之中,所以追求产品和营销模式的差异化已经成了企业持续获得动态市场竞争优势的必然战略手段。

无论是成本领先还是差异化,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高收益。如前所述,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成本领先战略难以奏效,因此,差异化就成为其必然选择。而差异化营销战略的选择又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结果。高新技术企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创新动能和创新能力较强,而创新与产品的差异化是正相关关系。进一步讲,差异化又与产品的相对价格成正比,而高的相对价格就意味着高收益。创新而获取高收益会反过来会刺激企业加大研究开发的力度以促进创新,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3高新技术企业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

3.1降低顾客的价格敏感度

高新技术企业的差异化战略要求产品的创新,而创新意味着研究与开发的高投入。在创新导入期,由于市场份额有限,单位产品的成本较高,这就需要有较高的市场售价作支撑。这也就要求顾客对价格不敏感。一般来讲,顾客的价格敏感度与替代品有关,当顾客无法准确比较本产品与替代品的相关信息,或者本产品相对于替代品而言具有其无法代替的独特之处时,顾客的价格敏感度会大大降低。因此,在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战略实施过程中,提供一种独特的、差别化的产品诉求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诉求的目的就是将本产品与其替代品区别开来,让它具有相当程度的垄断性,并依据这种存在于消费者认知中的垄断性实行撇脂定价,获取高收益。

3.2优化顾客价值链,提高顾客价值

根据美国战略学家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的论述,企业竞争差异性优势的来源有两个,即要么使客户的价值链更有效率,要么能增加客户的价值链的差异性,进而使得其产品和服务具有差异性。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讲,第一,要重视提高产品的可靠性。高新技术产品的优点在于创新与高技术,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就无可避免地带来可靠性较低的问题。原因在于这种新产品或新技术尚未得到充分的市场检验。因此,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差异化决不能以牺牲掉可靠性为代价。在实践中,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应该做到比其主要的竞争对手具有更大的可靠性。第二,要提供优质的服务。高新技术产业是服务性较强的产业,顾客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更有赖于高质量的服务。这种服务不仅包括售前、售中和售后全过程的服务,也包括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服务。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通过为顾客提供送货、培训、安装、咨询、售后等一揽子服务,增加顾客价值是高新技术企业差异化营销的重要手段。第三,提高产品的柔性。高新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比较快,为了避免顾客的损失,打消顾客的疑虑,产品的柔性(兼容和升级)非常重要。提高产品的柔性就意味着提高了顾客的价值。

3.3发挥价值信号的作用,提升顾客的价值认同

产品的独特价值能否创造有效需求有赖于顾客认同。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会影响产品独特价值的发挥。产品价值的不易感受性使得消费者在使用产品之前几乎不可能全面了解产品的独特价值和企业为实现这种价值所做的一切努力。因此,企业能否使得顾客清晰完整地感知、认同其产品的独特价值对于企业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

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表明,顾客是通过价值信号来感知、认同企业为顾客创造的真实价值并将其转化为感知价值的。真正决定和影响顾客购买行为的是感知价值而不是真实价值。真实价值是指产品与服务的独特性本身实际具有的对顾客的价值,它是生产厂商经过努力所实现的产品或服务在性能、质量等方面所达到的实际水平,无论顾客是否认同它都是客观存在的。感知价值是指顾客对厂商所创造的差别化或产品与服务的独特性对其带来的效益多少的认同程度,它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真实价值。也就是说感知价值与真实价值是分离的。价值信号则是顾客用于推断企业创造价值的那些因素。一旦购买者不能通过价值信号正确地评价他们对产品的感受,真实价值和被感知的价值就会出现差异,真实价值将不能被顾客感知、认同,全部或大部分地转化为顾客的感知价值,那么企业为产品与服务独特性所做的努力就要宣告失败,其竞争优势自然也难以形成。因此,重视价值信号的作用,使之能将产品的独特价值和差异性完整有效地转化为顾客的感知价值是差异化营销的重点。在实践中,第一,要制定合理的价格。价格是价值的反映,合理价格一方面要依据市场均衡价格,另一方面要能体现出产品的独特性。第二,运用有力的促销手段。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竞争成败的关键。合理的广告投入、高效的终端演示、个性化的产品包装都是差异化战略实施过程中有效的元素。第三,建立高效的渠道。现代企业竞争理论认为,市场竞争已经不再是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一条价值链与另一条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因此,围绕最终客户的特定需求,通过提升渠道买方价值链的竞争优势,进而提升整个价值链的竞争优势是高新技术企业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内部价值链应通过渠道与外部价值链连为一体,通过强化整条价值链的优势来获取企业的竞争优势。

4结束语

差异化战略是高新技术企业竞争战略的可行选择,并且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较之一般企业更具优势。但是,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成功有赖于高效率的执行团队,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率的执行团队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成败。同时,选择差异化并不等于放弃低成本,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获取收益,而这与低成本是息息相关的,更何况,成本差异化也是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内容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低成本应是差异化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范钧.高新技术产品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初探[J].科学学研究,2004(7)

3刘军跃.独特价值效应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1(12)

4杨慧.高技术企业价值链的分析与管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0)

高新技术论文例8

1高新技术企业的独特价值链结构

第一个系统提出价值链管理思想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波特。根据波特的理论,“价值链”是指企业创造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给顾客的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按照波特的模式,企业的价值链作业可分为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两大项。基本活动是由投入到产出的转化,以及交货和售后服务直接构成,具体包括内部后勤、生产加工、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研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等。企业的价值链包括企业价值生产的全过程,即从原材料的供应到产品的生产,直到将最终产品送到顾客手中的全过程。

高技术企业的价值链相对于波特的基本价值链有一个变形。尽管它仍由辅助活动和基本活动两部分构成,但两部分的具体环节发生了变化。在波特的基本价值链中,技术研发属于辅助活动,而在高新技术企业价值链中,技术研发中包含新产品开发,这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应归于基础活动,而其他的技术支持活动,包括基础研究、产业设计、工艺流程设计、技术装备的改进、服务程序设计等仍然同计划、会计、信息管理、质量管理等一样,属于辅助活动。之所以将新产品研发环节归于基本活动,主要是因为高技术企业的组织结构已经从层级型向扁平型演变,研发一端直接承担了价值创造功能,是产品增值的主要环节。不仅如此,许多高技术企业的研发活动已经融入生产职能,研发本身也是生产。

2高新技术企业的基本竞争优势

2.1成本领先分析

根据波特的理论,成本优势是企业可能获得的竞争优势之一,基于此,许多企业将成本管理提高到了战略的地位,制定了成本领先的目标,加强了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规划。尽管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很多,但从战略的角度来看,主要有规模经济和学习曲线效应。

一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常常受制于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产生于以不同的方式和更高的效率来进行更大范围活动的能力;产生于更大的销量中分摊无形成本和研发费用的能力;也产生于随着一项活动的扩大,支持该项活动所需基础设施和间接费用的增长低于其扩大的比例。规模经济的关键是需求要有价格弹性,然而,高新技术产品的创新程度很高,具有较强的垄断性,没有完全替代品,因而其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价格和销量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品的供求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顾客无从得知什么样的价格才是合理的,所以降价并不一定能带来销量的增长,规模经济效应也就无从发挥。

学习曲线是企业获取成本优势的又一重要因素。一项价值活动随着学习而导致其效率提高,随着时间的累积其成本会下降。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本降低的机制包括劳动效率的提高,资产利用率的提高和原材料更适合于工艺流程等。也就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可能发现更有效的生产方法。然而高新技术产品的创新性较强,这意味着原有产品和工艺流程持续的时间可能较短,而通过学习提高效率直至降低成本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比较快,因此,它可能面临着不断向上位移的学习曲线,产品的单位成本由于分摊了新产品的研发费用而难以降低,成本领先优势难以获取。

2.2差异化分析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营销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同质化,不但是产品的同质化,甚至连营销策略和技巧都趋于同质化,企业纷纷陷入价格战、广告战、终端战和促销战的泥潭之中,所以追求产品和营销模式的差异化已经成了企业持续获得动态市场竞争优势的必然战略手段。

无论是成本领先还是差异化,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高收益。如前所述,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成本领先战略难以奏效,因此,差异化就成为其必然选择。而差异化营销战略的选择又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结果。高新技术企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创新动能和创新能力较强,而创新与产品的差异化是正相关关系。进一步讲,差异化又与产品的相对价格成正比,而高的相对价格就意味着高收益。创新而获取高收益会反过来会刺激企业加大研究开发的力度以促进创新,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3高新技术企业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

3.1降低顾客的价格敏感度

高新技术企业的差异化战略要求产品的创新,而创新意味着研究与开发的高投入。在创新导入期,由于市场份额有限,单位产品的成本较高,这就需要有较高的市场售价作支撑。这也就要求顾客对价格不敏感。一般来讲,顾客的价格敏感度与替代品有关,当顾客无法准确比较本产品与替代品的相关信息,或者本产品相对于替代品而言具有其无法代替的独特之处时,顾客的价格敏感度会大大降低。因此,在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战略实施过程中,提供一种独特的、差别化的产品诉求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诉求的目的就是将本产品与其替代品区别开来,让它具有相当程度的垄断性,并依据这种存在于消费者认知中的垄断性实行撇脂定价,获取高收益。

3.2优化顾客价值链,提高顾客价值

根据美国战略学家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的论述,企业竞争差异性优势的来源有两个,即要么使客户的价值链更有效率,要么能增加客户的价值链的差异性,进而使得其产品和服务具有差异性。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讲,第一,要重视提高产品的可靠性。高新技术产品的优点在于创新与高技术,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就无可避免地带来可靠性较低的问题。原因在于这种新产品或新技术尚未得到充分的市场检验。因此,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差异化决不能以牺牲掉可靠性为代价。在实践中,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应该做到比其主要的竞争对手具有更大的可靠性。第二,要提供优质的服务。高新技术产业是服务性较强的产业,顾客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更有赖于高质量的服务。这种服务不仅包括售前、售中和售后全过程的服务,也包括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服务。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通过为顾客提供送货、培训、安装、咨询、售后等一揽子服务,增加顾客价值是高新技术企业差异化营销的重要手段。第三,提高产品的柔性。高新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比较快,为了避免顾客的损失,打消顾客的疑虑,产品的柔性(兼容和升级)非常重要。提高产品的柔性就意味着提高了顾客的价值。

3.3发挥价值信号的作用,提升顾客的价值认同

产品的独特价值能否创造有效需求有赖于顾客认同。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会影响产品独特价值的发挥。产品价值的不易感受性使得消费者在使用产品之前几乎不可能全面了解产品的独特价值和企业为实现这种价值所做的一切努力。因此,企业能否使得顾客清晰完整地感知、认同其产品的独特价值对于企业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

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表明,顾客是通过价值信号来感知、认同企业为顾客创造的真实价值并将其转化为感知价值的。真正决定和影响顾客购买行为的是感知价值而不是真实价值。真实价值是指产品与服务的独特性本身实际具有的对顾客的价值,它是生产厂商经过努力所实现的产品或服务在性能、质量等方面所达到的实际水平,无论顾客是否认同它都是客观存在的。感知价值是指顾客对厂商所创造的差别化或产品与服务的独特性对其带来的效益多少的认同程度,它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真实价值。也就是说感知价值与真实价值是分离的。价值信号则是顾客用于推断企业创造价值的那些因素。一旦购买者不能通过价值信号正确地评价他们对产品的感受,真实价值和被感知的价值就会出现差异,真实价值将不能被顾客感知、认同,全部或大部分地转化为顾客的感知价值,那么企业为产品与服务独特性所做的努力就要宣告失败,其竞争优势自然也难以形成。因此,重视价值信号的作用,使之能将产品的独特价值和差异性完整有效地转化为顾客的感知价值是差异化营销的重点。在实践中,第一,要制定合理的价格。价格是价值的反映,合理价格一方面要依据市场均衡价格,另一方面要能体现出产品的独特性。第二,运用有力的促销手段。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竞争成败的关键。合理的广告投入、高效的终端演示、个性化的产品包装都是差异化战略实施过程中有效的元素。第三,建立高效的渠道。现代企业竞争理论认为,市场竞争已经不再是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一条价值链与另一条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因此,围绕最终客户的特定需求,通过提升渠道买方价值链的竞争优势,进而提升整个价值链的竞争优势是高新技术企业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内部价值链应通过渠道与外部价值链连为一体,通过强化整条价值链的优势来获取企业的竞争优势。

4结束语

差异化战略是高新技术企业竞争战略的可行选择,并且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较之一般企业更具优势。但是,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成功有赖于高效率的执行团队,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率的执行团队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成败。同时,选择差异化并不等于放弃低成本,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获取收益,而这与低成本是息息相关的,更何况,成本差异化也是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内容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低成本应是差异化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范钧.高新技术产品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初探[J].科学学研究,2004(7)

3刘军跃.独特价值效应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1(12)

4杨慧.高技术企业价值链的分析与管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0)

高新技术论文例9

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合称“三农”问题,有人把“三农”问题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其实,“三农”问题不是三个问题,“三农”问题归结起来是一个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穷”,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一语道破天机。讨论“三农”问题的本质,就是要找到三农问题的“穷根”。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制度结构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社会,离开了政府推动、政策和制度引导,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将只能是步履蹒跚甚至寸步难行。

一、农业高新技术的含义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用于农业领域的,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科技部认定的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但目前具体应用于现代农业,主要指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酶技术和发酵技术等)、农业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农业应用和各种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网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包括各种温室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改善地面灌溉系统和滴、微灌、喷灌技术)、核技术(用于农业育种技术)、现代农业机械技术(带电脑程序控制)、农产品精加工技术、遥感遥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激光技术(激光平地)等。

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

1.传统农业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限

传统农业是一种技术状态和资源要素水平长期内大致保持稳定不变的农业状态,经过世代适应,各种生产要素已达到最佳配合,但由于其物质和能量的低层次循环,其内部发展的潜力有限,由于其生产工具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力、畜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是其主要生产资源因子,新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从而造成了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的双重低下。概而言之,传统农业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产业;

第二,传统农业的技术停滞不前;

第三,传统农业中的劳动者文化素质差;

第四,传统农业对外部环境依赖性较强;

第五,传统农业是一种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由此可见,传统农业不能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2.现代农业与农业高新技术相辅相成

现代农业是一个由市场导向的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从农产品生产过程看,农业关联产业群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各行各业。产前主要是农用物资的生产与供应,如机械、肥料、种子、饲料、农药、农膜、电力及其他物资;产中主要是直接与农业生产耕作或为之服务,包括耕作、播种、施肥、收获等环节及植保、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种苗与繁殖等;产后主要是农产品的流通与加工,如收购、运输、保鲜、加工、销售等。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它们相互之间又及时传递各种市场信号,并以科技进步成果、市场供求信息和各种物质力量支撑着各个环节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已沿着资源投入、生物生产和经济增值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基本上是把平面结构的农业转化为空间结构的三维农业。是按三维农业的概念,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内容及其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基本形式显示出来。

3.高新技术对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人多地少,落后传统农业一直是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因此,引入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强大动力。为了使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有一个带动性的突破,全国各地在实施“九五”农业科技计划中,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重要内容。

我国目前已陆续启动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一批以转基因品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胚胎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逐步实现了产业化。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正在从事转基因农作物培育与应用、组培苗木、工厂化栽培和养殖、设施农业、基因工程疫苗等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开发,这将为农业产业升级和技术换挥重要作用。经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一些科技型企业长期的研究、开发和探索,我国在农业高新技术方面特别是生物技术领域已获得一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一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先后在水稻、玉米、油菜、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组织培养、转基因蔬菜、棉花、家畜胚胎工程、克隆牛羊、转基因猪、重大畜禽疫苗、种苗脱毒快繁技术等领域获得成功,其中,一批成熟技术已在产业化方面开始起步。

由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对于实现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探索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的途径,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到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具有积极意义。

三、政策探讨

1.认真实施科教兴农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认真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精神,坚持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装备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把农业发展尽快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积极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加快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化。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离开农业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45%,而发达国家(地区)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80%甚至更高。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逐步建立起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转化科研成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3.调整农业科研的方向和重点,重视提高产量,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从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向为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服务,从资源消耗型技术开发为主转向资源节约型技术开发为主。以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和适销对路的动植物新品种为重点,大力开发优质农牧渔业新品种。加强对农业产后加工、贮藏、保鲜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以提高农业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为重点,加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力度。技术推广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有偿和无偿服务相结合。鼓励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企业及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从事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有条件的农业科研机构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一部分科研机构可以转变为农业科技和信息中介咨询机构,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进一步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

大力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专业技术培训班、职业高中、远程教育、函授和农民夜校等形式,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做好农村科技普及工作。扩大“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技电波入户工程”的实施规模,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

四、小结

解决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我国各地政府应重视和支持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将其列入本地经济和农业发展规划,并筹集和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和研究机构。预计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我国农业现代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将会有大量高新技术成果进入农业领域,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推广而达到产业化规模,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提供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蒋和平:著《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7月.

[2]杨靖中: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论文集》,1998年8月

[3]康曼华:著《科技进步与农村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12月.

[4]许毅:三农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白跃世:《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

[6]贺雪峰:《三农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7]张景顺王树进: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2002(4).

高新技术论文例10

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整个经济产值中占有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但是高新技术资源具有高度稀缺性,如何对有限的高新技术资源进行规划、配置、整合,从而产生整体的协同效益,提高高新技术资源的使用效率。给高新技术资源整合的研究赋予了实际的意义。

一、高新技术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1.高新技术资源的概念。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体系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发展前沿领域内,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起先导作用,对传统技术及产业改造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技术群,具有高智能性、高投入性、高创新性、高风险性、高渗透性和高扩散性等特性。一切间接或者直接构成高新技术产业生产要素的、稀缺的、有效的、具有开发利用选择性的资源,都可以称为高新技术资源。

2.高新技术资源整合的内涵。协同学(Synergetics),是由原联邦德国科学家赫尔曼(Harmann-Haken)在20世纪70年代创建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开放系统通过内部的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形成有序结构的机理和规律的学科,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赫尔曼本人对协同学简单的表述为,研究系统中子系统之间怎样合作以产生宏观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功能结构。在这种新结构下,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整个系统将形成一个整体效应,这种整体效应具有某种全新的性质,而这种性质可能在子系统各个层次上都不具备。

高新技术资源整合是一个系统创新过程,通过对现有高新技术资源进行调整、协调、科学配置、优化重组,形成合理的新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内部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产生新的整体功能,获得整体的最大效益。可见高新技术资源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得“整体效用大于部分功效之合”。

二、高新技术资源整合内在机制分析

资金横向互融,形成一个覆盖面广、层次丰富、渠道畅通的资金流通体系,解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资金供求矛盾。相关政府部门,一方面应该以一些优惠的财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来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开辟新的资金领域,建立专项基金支持高新产业的发展。鼓励各专业风险投资机构、内外资银行的金融业务交叉竞争。最后还应加强高产业资本的流动,即促进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把富余的资金以战略投资形式投入到一些关联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人力资源横向互通流动,即人力资源在各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自愿的按照一定的机制进行流动,以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平衡发展。要实现人力资源的横向流动,必须建立完善的人力才流动机制。一方面运用市场化配置手段,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劳动市场。另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的各种保险不能得到连续的保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力资源的横向流动。

技术产品的流动和专业化分工,即高新技术企业之间按照专业化分工进行协作研发及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从研发到市场化过程中都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通过专业分工和协作,能起到分散风险、减少资金压力作用。要实现技术产品的流动和专业化分工,必须建立一个规范的技术合同和知识产权的交易与转移的市场,只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交流合作平台,才能实现高新技术和知识产权的转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分工。三、高新技术资源整合具体模式

目前关于区域高新技术资源整合的模式主要为高新技术区产学研结合的模式。高新技术产业区资源整合系统内的主体有:企业、科研机构、教育培训机构、风险金融机构、各级政府以及致力于技术转移的中介机构。他们各自在这个系统中有不同的职能和需求:

1.企业作为资源整合系统的终端,担负着高新技术产品最终商品化和市场化的重任,最终实现其社会价值。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的是区域内其他主体的帮助和资源上的支持。

2.科研机构在整个资源整合系统中最根本的职能是开发新的或改进已有的具有共用性的技术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和技术上的供给,为企业开发新的产品或该进产品节省时间和成本。它们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资本等高新技术资源,以及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来丰富她们的科研内容。

3.大学等教育培训机构最主要的职能是为整个资源整合系统的主体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以及一些共用性技术资源。对于这些高校机构来说需要的是资金的增加来改善办学环境和科研环境;实际生产部门的生产技术问题而丰富不同科研内容;长久的学生实践基地。

4.风险金融机构最主要的职能就是为资源整合系统里的主体提供资金,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产品快速市场化。由于资本的趋利性的本质,风险金融机构最需要的是具有巨大市场空间和高速成长性的项目,这种项目一般只存在于高新技术项目领域。

5.政府参与的中介机构最主要的职能就是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成系统内各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政府来说最需要的则是社会总量的发展、全社会的稳定、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以上各主体的职能和需求上来分析,各主体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只要在政府的协调下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彼此间以需求为出发点真正展开合作,那么资源整合的协同优化效应将会得到释放。

四、结语

本文以定性的角度为出发点,由高新技术资源整合的内在机理、机制方面为切入点,给高新技术资源整合的研究者提供机制方面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124~137页

高新技术论文例11

    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也使企业越来越感到单靠自身的力量难于把握,因此,以“双赢”为目的的动态联盟就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善加利用的一种合作新模式。事实上,动态联盟这种合作形式已经在世界一些着名高科技公司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促进它们取得了高新技术开发的成功。例如:Intel利用动态联盟运作模式和日本Sharp、NMB公司共同开发快速闪存芯片;在电信领域,EDS、Spint和Sun  Microsystems共同组成动态联盟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与Qualcomm和微软的联盟合作等。那么,动态联盟有何特点?高新技术企业组建动态联盟的动因何在?构建和管理动态联盟有哪些关键因素?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番探讨。

    目前,动态联盟(Virtual  Enterprise,VE)尚未形成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大多数的文献从“广义”的角度对动态联盟进行界定,强调合作与外部资源整合,强调市场反应速度和联盟的动态性。本文也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和界定此概念,可将高新技术行业中的动态联盟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为达到共享的目标而组成的暂时性联盟。每一个“伙伴”都为联盟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并相互联合起来实现技术共享和成本分担,以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

    不论盟主企业还是伙伴企业,其发动组建或参与动态联盟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握住由高新技术快速变化带来的、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但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具体目的却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例如,有时以学习并完善自身核心能力为目标,而有时却强调利用联盟降低和分散新技术开发中的风险等等。“目标多重性”的特点要求企业在建立或参与动态联盟时,除了慎重考虑自己的目标是否可以通过动态联盟达成外,还需要全面考虑各个伙伴的目的。这样,才能在“共享”的目标下,实现“双赢”或“多赢”。

    盟主企业与“伙伴”们是为了迎合某一特定的高新技术市场机会而联结在一起的。当市场机遇出现时,联盟随之成立;而当机遇消失时,联盟也会随之解体。因而“伙伴”们间的关系是暂时性的、非正式的、机会主义的(opportunism)。

    动态联盟的机会主义特点使得这一组织形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从组成到解散完全取决于市场机会的存在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