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高校教师

新高校教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25 20:54:00

新高校教师

新高校教师例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今年4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1]。

高校体育教师是学校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贯彻素质教育和培养“健康第一”观念的灵魂工程师。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也影响整个教育的质量。所以,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同样是关系到我国教育成败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现代教育革新的背景下,从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实际素质状况出发,探索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问题,逐步建立起与《规划纲要》要求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 、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高校体育教师队伍。

一、高校体育教师道德素质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规划纲要》强调: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

1. 教师高尚的情操常常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

教师的不同认识会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 不同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会造成学生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教师不能被功利所迷失自己高尚的道德方向。复旦校长杨玉良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时说,功利主义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教学上教会你考试,人才培养上只要你能找到工作就可以;学生也是这样,选择的专业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是根据自己出来能否当大官,赚大钱;选择导师不是看学术,而是看职位。教授的功利主义,就是奔着SCI和课题项目,忘了做学问才是他们一切的出发点[2]。

2. 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全新的教育观念

在体育教学中, 应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条件, 无论成绩好坏、身体是否存在缺陷、体育水平高低等, 应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学生关爱不能感情用事, 更不能渗杂个人意愿,体育教师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心理、个性等方面关心和指导学生,真正做到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

1.专业知识是教书育人的基础

《规划纲要》强调,教师的业务要精湛。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育教学行为的前提条件,在我国的体育师资教育中,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存在着知识结构偏差的缺憾。有些体育老师片面的认为普通体育课不需要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只想“平安体育课”不出教学事故就万事大吉。体育赛事的直播与互联网的普及,使很多学生获得了许多体育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如没有精湛的业务很难立足课堂,更不用说教书育人。体育教师只有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才能授人以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 教学技能(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训练、竞赛与裁判的能力,学习、科研的能力等)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发展学生身体,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有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全然不顾学生的内心感受, 使本应该充满欢声笑语的体育课堂和富有激情挑战性的体育运动归于严肃和乏味。这就造成了体育教育中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怪象。组织管理能力是体育教师完成其本职工作的一项特殊的本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造成了教学组织管理的相对困难,从对学生个体的组织管理,到对体育课与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在到到体育赛事、运动会的组织管理,无不要求着教师组织管理的才能与知识,高效的组织管理可以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类体育活动中去,可以使群体活动的效益得到发挥。

三、高校体育教师身体、心理素质

体能是体育教师利用身体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学科知识的基本能力,充沛的体能是向学生展示运动技术示范的保证。所以就需要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基础, 重视身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新世纪专业化的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并能及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的身心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健康发展。

四、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

1.信息能力是当代体育教师创新发展的基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社会中体育与健康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实践,掌握科学体育健身方法,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协调发展,实现提高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目标。

2.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被广泛运用

广大体育教师在通过计算机及网络,可以灵活地选择影像、动画、图形、声音等多种媒介投入教学,使大学生体育学习空间更广、学习方式更灵活、学习资料更多。如果体育教师不能熟练地操作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不能创造性地组织体育教学活动,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信息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科研与信息

根据信息确定科研方向、重点和题目;根据信息选择科研手段、方法和资料;根据信息检验科研成果。离开了信息,体育科学研究将一事无成。体育科学本身也就揭示了信息传递和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例如:观察、实验、文献检索等可以看做是搜集信息的过程;科学仪器是科学认识中实现信息传递和转换的工具;逻辑推理、科学抽象则是科学认识中处理加工信息的过程;经过处理的信息则形成了理论假说。信息方法将科学认识作为信息的流程,从而把科学认识主体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联系起来,把主观思维与客观实践过程结合了起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高等教育工作一部分的高校体育工作改革也在各个层面展开,而在这一改革中处于主导地位的高校体育教师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质量的人才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与教学,高质量的教育与教学则取决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只有具备了与时代相适应,符合深化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综合素质,才是21世纪合格的大学体育教师,才能更好地贯彻实施新的体育课程,顺利地完成高校学校体育的教学任务,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高校教师例2

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有力地推动着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发展。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建设者的历史重任。在“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历史新时期,需要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求高等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改革。

1 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创新素质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担负着推进信息化建设,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新型人才的关键,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师资的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对高等学校创新型教师具备素质提出以下要求:

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献身教育的历史使命感。教育事业是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事业,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培养具有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但要有创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能力。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忠诚祖国教育事业观念,是高校教师兢业工作,勇于探索,积极进取,自觉培养创新精神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

其次,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和能够创新。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在自己所从事教学活动中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才能求新、求异、求好,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同时,高校教师要养成多种思维方法,不使自己的思维定势在演绎与归纳形式逻辑思维的单一模式。如果教师思维模式僵化、单一,缺乏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再次,要创造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高校教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包括开拓新知、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教育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并具有多学科知识融合特点,教育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师应在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文化知识基础上,结合国家建设发展和教学实践,创造新的理论。在掌握基本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教学情景的应变与调控能力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有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

2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原则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我国创新能力为目的,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教育体系,是高等学校教育转型和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既要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和开展创新教育中要准确把握其要意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提倡和激励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及时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改变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的维持性学习模式为创新性学习模式,使学生以主人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二是 “在创新中求统一”。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应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专业,把教和学的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科学认识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三是师生平等。高等学校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在这种氛围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使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地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并有效促进其创新思维才能的发展。四是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制定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构建自主、开放、探讨的学习方式,交给他们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给予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五是鼓励质疑。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与学生探讨和争论问题的勇气,鼓励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创新的基础。“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3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实现路径

首先,要按照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着眼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质量的观念。只有结合社会需求,科学确定新的教育质量观念,才会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才会真正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就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大失误。

其次,注重拓宽知识面和培养创新能力。一是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之间,注重拓宽知识面。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求建设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而且应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大拓宽学生知识层面的力度,使其形成灵活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整合的能力,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之间,注重培养创新能力。高等学校应改变人才培养的导向,变革传统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既从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教育质量,也要特别注意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衡量教育质量。破除读死书、死读书的教育倾向;培养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提问,能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使教育培训不再是机械训练和应付考试的枯燥过程。

第三,营造平等、民主的良好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式,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其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要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努力去发现新的理论;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突破现成的结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方法,营造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开设内容广泛的讲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善于与学生展开争论,为学生创造良好地学习研究条件。允许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自由选择课程,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批判态度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被充分开发出来,高等学校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新高校教师例3

一、新世纪教师的形象

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

新世纪的教师形象应该富有时代的朝气。这种朝气,集中体现了当代教师应该更懂得美、追求美、体现美,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师更应该时尚。虽然在社会上教师不是强权角色也不是公众人物,无法引导社会时尚,但在学校里,在班级上,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他是学生们崇拜的偶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传导者和转接者。因此教师的形象应与时代合拍。

我们的衣着不一定要名牌,但一定要整洁、得体,不失端庄大方,同时吸收时代气息,洋溢着青春活力,避免形象刻板,思想僵化,从外表上接近学生与学生沟通;我们的发型不似影星歌星那样华贵,也不似帅哥靓妹那样追赶时髦,但我们可以梳理得整整齐齐,一丝不乱,并且脸上始终挂着温暖人心的微笑,让学生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使他们愿意与你接近,愿意将心里话说给你听;我们的语言亲切、风趣、幽默,常常让学生开怀大笑,但同时又必须深入浅出,指出问题的本质,让学生在兴奋之余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我们的人格应闪耀着新世纪的教师特有的大方自信、不卑不亢、勤奋好学、乐观向上、活泼开朗、品德高尚和言行举止表里如一、谦虚谨慎等人格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素质,树立学生的成功意识。

教师通过自己形象的示范,以不可抗拒的引力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因此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当代教师自我形象塑造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

二、新世纪的教师

应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21世纪的经济技术人才的激烈竞争,带给人们生活工作就业的心理恐慌是前所未有的,学生们心灵的宁静也被莫名的浮燥所打破。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有位学者断言“随着中国社会商业化的变革,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直困扰中国人的生理疾痛。”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学生所患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急切需要理解、疏导。新世纪的教师不仅自己作好心态的调整,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变革的浪潮中,而且应以率先垂范、自信、宽容、友爱、无私奉献的师德师风感召和熏陶学生。走进课堂,面带微笑,低下头来,与学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困惑、需求,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意愿,用父母之心、兄弟之情、师生之爱去呵护学生,用一团火热的心去温暖学生,使教师成为一块磁铁将学生吸引和凝聚在自己的周围。真心实意关心、爱护学生,是塑造新型教师人格魅力的内力。

如何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呢?

首先,消除与学生之间的无形距离,摆正二者之间的关系。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简单归并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他们既有慈如父母、贴如兄弟的亲情,又有严如兄长、敬为师父的师生情谊,关系非常微妙。为此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不能把工作看作自己的一份职业,处处以规章恫吓,事事用制度示威,让学生总感觉自己是个弱小群体,从而对学校制度产生憎恨和逆反心理,对老师避而远之。如果我们把学生当作同事来共事,当作朋友来交往,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引导,那么辅导员工作的职业性将逐渐淡出,而人性化的一面将凸现出来,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把你当作知心朋友来倾诉,当作慈母寻求保护,你不仅能得到学生的敬,而且也赢得了学生的爱。

其次,摸透学生的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具体到一个班级,应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成员、经济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身体状况、思想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还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形成活档案。对于家庭经济困难而自卑的学生,帮助他树立自尊自爱、穷不矢志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他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优秀品德,并设法解决生活困难补助,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对于家庭条件优越、娇惯侍宠、操行不及格的学生,采取有差别的措施逐渐消除其懒散的毛病,培养他勤俭节约、独立生活、经济独立的理念,鼓励他利用经济上的优势除学好专业课程外,多参加各种职业证书的辅导班、外语学习班、计算机等级考试辅导班等的学习,争取专升本和出国深造的机会;对于成绩优秀、兴趣爱好广泛的学生,鼓励他跨学科选修本专业以外的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力荐其得到更高层次的学习机会。总之,凡是涉及学生的学习、成长和进步和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作为大事来抓,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新世纪教师应是具有

全新的教育理念、掌握现代化的

教学手段和授课艺术的学者型教师

(1)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度的创造性。

全新的教育观念,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是新世纪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建功立业的先决条件,也是新时代教师为人师表不可或缺的可贵品格。首先新世纪的教师要具有全球化的广阔视野,树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以能力为本的育人观和教育教学质量观,不囿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论,不固执于个人的经验,敢于打破陈规,大胆创新。在教育革新中努力探索,创造新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更多给予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最大限度地把学生融入课堂之中,师生间真正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氛围。

(2)要博学广识。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一桶水”,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传播信息的媒体将非常发达,各门学科互相交错,互相渗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博学,必须始终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不断地拓宽知识视野,不仅要具备本学科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广泛地涉猎其他领域的重要知识。建立与学生知识需求相适应的知识框架,只有这样方可居高临下、游刃有余,真正担当起培养21世纪英才的重任。

(3)要致力于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就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教育科研是在理论的高度上提高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当代和未来的专业化教师,我们不但要善于教学,而且要精于科研,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能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

(4)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特别在当今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我们才能有资格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让你导。

新高校教师例4

一、新教师导师制的涵义

新教师导师制是指高职院校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各院校以自身的师资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从中遴选出思想素质优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初次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的指导老师,多采用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培养新教师治学严谨、育人诚恳的职业精神,指导新教师熟悉掌握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尽快掌握教育教学技能,提升教学实践等能力,帮助新教师加速从“学生”向“老师”或者“员工”向“老师”的角色转换,更快适应课堂教学,提高新教师的业务能力,加快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使其尽快达到高职教师的任职标准。

二、新教师导师制的意义

高职院校大多新教师都是非师范大家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走上讲台,另也有一些从行业直接进入到高职院校的高学历人才,他们通过大学、研究生期间系统的学习或在行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较好的专业水平,但由于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培训,缺乏教学经验,他们对怎样教书育人更是相当陌生,实际教学水平也往往不高。而作为多数应届毕业生(多是硕士、博士,有少量本科)的新教师,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已比较扎实,但缺乏行业工作经历和足够的本专业实践运作经验,而高职院校需要培养的是实用型高技能人才,而缺乏行业的生产服务管理经验的新教师往往无法通过自己的教学实现这个目标,如不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帮助,而是任其自行摸索成长,既容易导致新教师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等负面效果。新教师导师制的建立能通过导师在教学、科研、学术、实践等方面的引领,帮助其克服困难,找准自我定位,树立岗位成才的信心,使新教师缩短角色转换期,尽快适应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岗位,成长为合格乃至优秀的高职院校教师。

三、新教师导师制的现状和问题

综合各校对新教师实施导师制的实践来看,新教师导师制效果比较明显,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各院校因师资力量的缺乏,为保障教学人员到位,急于将新教师放到教学岗位,并未实行先培训再上岗的要求,教师上岗后的培养机制也不健全,造成导师机制空置,不严格实行的局面。

(2)指导教师对新教师的指导流于形式,放任自流。指导教师和新教师间除了有指导与被指导关系,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指导计划与行动。虽然不少高校对新教师导师制的实施情况进行了量化考评,如“指导教师听每位所指导的新教师的随堂课4学时,对新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示范不少于8学时”等,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检查流于形式,或者指导教师与新教师皆临时赶写一些记录应付检查。

(3)指导教师的遴选多为学校指定,这些指导教师本身教学任务重,科研项目压力大,他们虽然接受了导师工作,但精力投入有限,积极性也大打折扣,致使新教师难以从指导教师那里获得教学科研工作经验的有效提升。

四、建立真正有效的新教师指导教师机制的措施

为让高职院校新教师培训导师制真正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措施方面进行加强。

(1)建立严格的指导教师选择标准。因指导教师要对新教师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指导,其对新教师影响颇大,所以对指导教师的选择标准应该严格,一定要选择那些思想素质优良、具有高尚师德,教学水平高、高职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而学校的专门教师培训机构需对指导教师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对不符合要求或培养过程中不尽责的指导教师,该机构应及时终止其资格并另行选派指导教师。另外,可以适当引用双向选择机制,在指导与被指导教师之间先让他们互相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在专业相符的基础上,尊重双方的意愿,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否建立导师关系。

(2)明确导师及新教师的职责与任务要求,确立培养目标。根据高职院校新教师的培养目标,在对新教师进行培养的各阶段分别明确导师及新教师的职责与任务,导师一般应根据每个培养对象的情况拟定培养计划及方案,对随堂辅导跟踪听课等要严格达到量化要求,要与培养对象经常性的交流,培养他们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岗敬业的道德品质,加强对新教师教学全过程的业务指导,指导他们熟悉掌握各个教学环节,了解教学规律和教学规范,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并使其结合教学实践,开展教学和课程研究,提高其教研、教改素质水平,鼓励指导他们大胆创新,进行教改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引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新教师则应认真接受导师的指导,完成培养计划中教学、科研、实践等各方面的要求,最终完成培养目标。通过这些指导和培养,应使新教师成为一个师德高尚,有严谨治学态度和缜密科研方法,注重团结协作,教学科研相结合,勇挑重担,积极承担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任务的专业的合格的教师。

新高校教师例5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青年教师也积极充实到教师大队伍当中,是高校教师的生力军。但绝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刚刚从高校毕业,对教育还存在迷茫与困惑,不能深刻认识和理解高校教育工作的内容,进而在工作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问题。要想推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其再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提升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使青年教师更好地掌握师德内涵,不断提升其素养。

一、新一代青教师德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自身因素

首先,新一代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新时期的青年教师没有做好本职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思想不稳定,对待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不认真,缺乏投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其次,青年教师缺乏抗干扰能力,鉴别力和判断力也较为薄弱,不能清醒地认识及抵制高校教学、科研及管理中的不良风气,容易受到别的事物的干扰。再次,爱岗敬业意识淡薄。青年教师在教学岗位上经常应付了事,心存得过且过的心态,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总结。最后,忽视角色定位。新时期青年教师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但自身却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在各方面有榜样的作用,用自身的行为去教导学生。他们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不关心学生,对学生态度冷漠,对于学生的问题不闻不问,只教书不育人。

(二)学校因素

第一,学校重业务轻道德。高校在招聘青年教师、引进人才的时候,过于看重其科研成果与学历,忽视对其师德的考察。第二,高校师德建设重形式轻内容。高校的师德建设形式有座谈、交流、表彰等,缺少有针对性的师德学习活动,使得青年教师对于此类活动缺乏兴趣,有参不参加都一样的感觉。第三,高校忽视学术道德建设。当下学术道德不良风气盛行,很多教师为了评职称不惜违反学术道德,“天下文章一大抄”成为很多教师的学术研究风格,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风气、学术风气,也严重降低了教师的师德水平。第四,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上过于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搞学术,从事教学,都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师德师风的学习也是如此,教师需要通过实践才能熟知并切实掌握。一味地学习理论而不实践,不利于教师把握师德师风的本质。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后继者和接班人

新时期青年教师了解师德的含义,掌握师德的实质,践行师德的真谛,这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无一不是在未来能稳步、持续、科学前进与发展的一剂良药。青年教师有着与老教师相异的特点,他们青春、阳光、精力充沛,有新思想、新观念,善于创新,这对高校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教学和科研工作角度来看,新一代青年教师普遍有高学历,并有着强大的求知欲和探索性,用正确的方法激发他们的热情与主动性,有利于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开展。而且,由于他们刚刚毕业,因此他们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有助于他们与学生交流、沟通,做好学生工作。

(二)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

高校教师队伍是高校的重要命脉,而师德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师的水平,也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新一代的青年教师犹如新鲜的血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他们也是一支强大的潜力股,可塑性极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有助于促进高校未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首先,师德建设可以加强青年教师自身实力,提高其自身水平。通过师德建设,青年教师必然会对自己的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必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这可以促进他们的教育工作和科研工作。其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必然要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将道德水平与学识水平结合起来,让青年教师与高校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传承并发扬高校的优良学风,这有利于青年教师成为高校道德情操与学识风范的倡导者和引领者。

三、如何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师德的养成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细细体会与积累,教师要循序渐进地了解和掌握师德的内涵,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

(一)青年教师要注重师德内化

第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师永远坚定的信念。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专注于科学研究,是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的本源,有利于自己教育工作的进步。第二,青年教师要了解师德的内容和内涵。师德形成于心,表现于行,青年教师必须掌握师德的真正内涵,这样才能发挥师德的作用并让其转化为自己的意识。

(二)学校要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首先,学校在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的时候,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进行教育与宣传,不要拘泥于单一的形式。要借助榜样的力量,通过其先进事迹来教育人,师德建设要更加灵活生动,要让青年教师更加有兴趣、有意愿参与进来。其次,学校要关心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缺乏定力,面对困难时容易动摇,加上当今社会生活压力较大,这样就影响了青年教师的信念。学校一定要站在关心教师的立场上,多多了解教师的实际问题,并多多帮助教师解决问题,让青年教师坚定自己的信念,将这份工作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

(三)社会各界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社会也在转型,其中很多因素影响着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以及教师工作的看法。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其被尊重程度,可以给青年教师极大的肯定,让他们对教师的职业产生认同,巩固教师在他们内心中的地位,从而使得青年教师自发加强师德的养成,自觉维护教师的形象和荣誉,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不断进步。总之,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他们刚参加工作不久,在让其熟悉业务和开展教育工作的同时,应加强其师德建设。青年教师自己应主动学习师德,培养自己的师德修养,发挥积极主动性,在工作岗位上不断践行对师德的认识,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和职业水平,将教师道德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以此来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完善本校的师德建设体制,形成一套完备的理论及方法,以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与发展。

作者:侯文丽 单位:三亚学院

参考文献:

新高校教师例6

一、师德内涵及其表现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综合,包括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等内容,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师德作为教师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教师所应遵守的行为规则。[1]在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保持着尊师重教,弘扬良好师德的传统,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德的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尊师重教,弘扬良好师德在教育理论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被视为教育的灵魂和师德的本质。师德的核心就是师爱,这是师德永恒不变的主体,是师德的灵魂。新时期教师所应具有的师德的核心——师爱,表现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这样的师爱在老师的工作中就体现为有责任感,懂得奉献,理解并尊重学生。

责任感可以说是教师工作的基石。教师职业虽只是社会中各种职业的一种,但其特殊性自不待言。教育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不能局限于传授知识,而要有更深层次的内容,比如,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完成这一使命,教师须明确自身的责任。当代教师的主要责任有:1.岗位责任,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2.社会责任,学生作为家庭的传继者、祖国的下一代,教师有责任把他们教好、保护好、培养好;3.国家责任,高速发展中的中国,需要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是靠教育、靠教师,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民族、对未来肩负的国家责任。国家责任要求教师不但要上好每一堂课,日常生活中也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奉献,汉语词典的解释:奉献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教师这种职业就是要懂得奉献、乐于奉献,要能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敬岗爱业,作出不平凡的光辉业绩。古诗词中有很多描写老师奉献精神的诗句,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每一个诗句,都把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描写得淋漓尽致。

古人语:“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这句话是说棍棒交加下的孩子才会孝顺,严厉要求下的学生才能成才。这是传统的教育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此种教育方法有待改进,不能棍棒交加,即使严厉、严格要求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必须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如果能做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与共鸣,其教育效果将会事半功倍,师德也会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是传播知识的重要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2]教师是高校贯彻落实国家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特别是青年教师,同大学生之间的代沟较少,方便与学生进行交流,言传身教作用的发挥将更好。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技术创新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中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同时还指出,师德“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3]师德可谓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教师的师德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近几年来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除了学生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外,教师规模也相应增大,大批青年教师走向教学一线。青年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师德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科学发展,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非常必要。

同时,加强师德建设也是贯彻落实同志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高校担负着培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任,而教师则是承担这一重任的实施者。所以,加强师德建设非常必要,而作为生力军的青年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师德问题更不能忽视。

三、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中的比例迅速增大。新时期的青年教师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学历高、知识新、视野宽、学习力强、思维活跃等,成为高校内的新鲜血液。青年教师中的大多数与中老年教师一样,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主流。

但也应看到,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也发生着变化,师德方面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敬业不足,职业道德修养不够。部分青年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认同感,选择教师职业是他们的一种无奈之举,有人把从教作为暂时的或寻找其他工作的跳板,有人把从教作为谋生的手段,有人甚至厌倦、鄙视本职工作,工作态度当然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2.价值观不明确,功利化倾向严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时也导致了一定程度上功利主义思想的滋生。这种大环境也影响到了部分青年教师,使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不明确,功利化倾向明显。以功利主义为例,如果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理想与现实发生了冲突,这些人往往会强调个人、索取、现实方面的多,而很少顾及集体、奉献、理想。这种状况如果在课堂上流露给学生,这就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3.师爱缺乏,行为失范。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有些青年教师只愿做授业者,仅注重课堂的知识传授,不愿同学生交流,不关心、热爱学生,不注重提高自身修养,教风浮躁、学术造假、言语粗俗、不公正对待学生等行为失范的情况。还有一些青年教师师表意识淡薄,不自尊自爱,很难起到表率作用,如上课自由散漫,仪表不整,举止粗俗等。

四、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4]这是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师德修养的目标,师德建设的方向。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应该以此为标准,不断加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职业理想、坚定职业信念。[1]把“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而神圣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内化为自己职业和人生的信念。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明确教师的神圣职责和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提高思想素质、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识。戒除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增强从教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2.树立现代教育观念。[1]现代教育观念重视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的协调统一,强调知识是基础,素质是根本,能力是素质的表现形式。高校青年教师要顺应形势,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有前瞻性的目光,研究未来教师的素质结构和教师的类型,不断构筑21世纪教师的素质结构。

3.多方培养青年教师师德素养。[1]青年教师要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师德素质,迅速适应社会发展。高校要形成帮助青年教师解疑、释惑、疏导和解决问题的服务体系,形成留人、育人、立人、用人的培养体系,形成有利于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工作、生活环境,逐步培养他们敬业、爱业、乐业、创业的师德精神。

4.制定并完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1]各高校要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师德考评体系,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园园.论新时期教师师德之内涵.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

新高校教师例7

教育教学新理念改变了高校教育教学的陈旧模式,对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在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引领下高校教育教学结构发生了改变

教学结构广义的说就是在固定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理论下,在教育教学环境中形成的稳定的师生“教”与“学”的关系。在我们的常识中,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无非是以高校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不可动摇的知识传授者,不管教师所传授的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有益无益,学生只能一味接受,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完全是被动者,教师在这样的教育教学结构中教学激情慢慢被消磨殆尽,所谓教学,没有了师生思想的互动,何来“教”与“学”。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引入了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多媒体无限拓展了教育教学的空间。在这种新模式中高校教师传授知识的主宰地位被淡化,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知识,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所学的信息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信息反馈给教师,这更加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高校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以往停留在课本的讲授,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只顾自己一味说课,完全忽视与学生互动的传统教育教学结构不得不被教育教学新理念所淘汰。高校教师的授课模式必须从传授知识转变为设计教育教学模式为主,从灌输式授课变为启发式授课,同时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多参加高校间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交流,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二、传统的高校教师教学职能要由单一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模式的设计者、转变为学科科研的研究者、转变为教学课件的制作者,更要转变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高校教师、学生和教学课程是传统教学模式构成的三个主要方面,在教育教学新理念下,网络模式和多媒体课堂不断融入其中,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加入了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中,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由单一转变向多元。首先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中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在多媒体教学技术授课模式的引领下,设计全新的教学方式,分析不同学生特点,准备丰富的教学素材,制定相应的教学课件。在授课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模式代替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发挥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高校教师在这里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主宰。知识在这样激烈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中才能闪现火花。其次在教育教学新理念下,高校教师不能再被动的依赖书本,过去的对本宣科的授课模式必须被时代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的搜集与教学相关的素材,自己进行编排、整理、制作。高校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即使课程相同,但是多媒体课件也会不同,在课余教师之间,甚至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可以通过交流课件分享别人的成果,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更是高校教师是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最后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新理念下要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者,更要成为学生人生的导师。在教育教学新理念下,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学生同老师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快速、便捷的学习到所需的各方面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更要替学生把关,什么是应该学习的,应该怎样学习比单纯的学习课本知识更重要。高校教师更要在传递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学习生存技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完善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三、多媒体技术引入教育教学中,让教育资源的空间的得到了无限延伸,“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再明晰,师生关系逐渐走向平等,民主

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像多媒体方向不断深化,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以往教师享有的权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网络、多媒体课堂使师生能够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中没有了所谓的讲台,师生关系逐渐平等。高校教师在这种角色的转变下,必须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以自我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自己专业扎实的学识教导学生,以自己娴熟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技术赢得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高校教师也许在某些问题上的所学并不如学生,古语有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高校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甚至面对学生正确判断的意见时,不能因为自己是老师的角色而全盘否定学生,盲目的让学生追随自己所认为的真知。高校教师要做到在学问上尊重学生,更要在人格上更平等对待学生。

总之,教育教学新理念改变了高校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更改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使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得到了全新的、飞跃式的发展,对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新高校教师例8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26-02

一、引 言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1]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实施创新教育来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本能和创造能力。”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党的十七报告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无疑承担了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2]

另外,以往研究表明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可以说,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在创新教育中,教师是关键,只有教师转变了观念、提高了素质,创新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从根本上突破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瓶颈。

二、何谓高校创新型教师

如何理解“高校创新型教师”这一概念呢?不同学者给出不同的概念界定。高校创新型教师即指“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3]高校创新型教师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够提出独特的思想观点、积极解决新问题、探讨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4]高校创新型教师主要是“教师教学的创新、科学研究的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的创新和为社会服务的创新等几个方面。”[5]对“创新型教师”的概念界定不止于此,根据所查资料文献,笔者认为高校创新型教师既拥有一般意义上创造型人才的思维特点,同时又作为完成发挥人的潜能、培育人的创新能力的使命的承担者。

三、高校创新型教师必备素养

高校创新型教师承担双重角色:教师和创新型人才。所以,高校创新型教师除具备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素养(具有高尚的师德素养)和创造型人才的特征(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健全的创新人格特征)外,还得必备以下素养。

1.具有多元化的、动态的知识结构

当今社会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局面。高校教师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底蕴,就会在教育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知识结构一定是多元化的、动态的。”[4]所谓多元化,即教师在精通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掌握多学科的专业化知识,并且还要具备将这些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力求由“单一型”转为“复合型”教师,从而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所谓动态化,即教师的知识需要由封闭性转为开放性,不要受教材内容的束缚,应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向学生传播本学科最新的知识、信息,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2.具备创新教育教学能力

所谓“创新教育教学能力”,即“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艺术,具有较高的教学调控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能根据教育规律发现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是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组织者和引导者。”[3]高校创新型教师以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教育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善于汲取最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将其积极地融合到教育、教学、管理中,促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引导学生大胆实践,以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此外,他们是学生创新的示范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能言传身教地带动学生养成主体创新意识,形成创新人格。在实施教育创新过程中,创新型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在学生的创新教育中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并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

3.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高校教师要全面认识教学课堂的职能,即教师并非是知识的二传手,学生也不是知识的存储器,课堂教学应是一个互动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大学课堂应成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重要场所,以注重培养大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的。[4]在教学内容上要多提出一些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利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捕捉创意。在教学方式上,由传统的单一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转变为启发式、互动式、自学式、讨论式等多样性的教学,彻底改变单调的、单向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一种严肃活泼的、互动式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方案上,能够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内心需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来设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手段上,要积极主动地开发优质课件和掌握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扩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

4.具有终身的学习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随着学习的概念和范围日趋扩大,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学习不再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是教师的特权。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更重要的是学。高校教师只有爱学习、不断学习,只有从“教的专家”转化为“学的专家”,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才能使自己站得高、望得远,并有所突破和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也才能配为人师。

创新型教师是高校进行教育创新的关键。教师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不仅要传授已有的知识,还要身体力行,通过科学研究去探索、创造新知识。

四、高校创新型教师的角色定位

上面我们谈到高校创新型教师所必备的素质,那么,这些创新型教师应如何定位所属角色呢?这一部分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高校创新型教师应成为学生获取综合知识的引导者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新知识、新观念、新学科的不断出现以及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学校的封闭状态,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在开放式的教育系统中,教师应及时转变角色,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鼓励学生去了解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新兴学科,成为学生获取综合知识的引导者。

2.高校创新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时展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尤其是终身学习的方法。只有掌握学习方法,学生才能终身掌握开启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才能真正自主地踏上学习和创造的征途。

3.高校创新型教师应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者

高校创新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要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表现自己;要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和创新欲望,鼓励学生有创新的信心和毅力;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使知识传授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开发智慧的过程。

4.高校创新型教师应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6]在实施教育创新的过程中,教师更重要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高校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因为自信能激发无穷的热情和智慧,可以产生惊人的力量和毅力,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性格特征。教师还应用愉快的情绪、幽默的语言、有趣的故事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心灵。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高校创新型教师的角色,即是学习者、引导者、服务者、示范者、创造者、组织者。

五、高校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策略

高水平的高校创新型教师是高校所期待的,那么如何培育创新型教师呢?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形成创新的内在驱动力。

高校应该引导和支持教师的创新“类本能”的释放。[7]这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引导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形成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养成顽强的创新动机。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师要自主选择以创新的教学激发学生创造、发现和探究学习。再次,树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质量观,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树立教师是“促进者”的观念,激发教师不断学习,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教师的学习力;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创新力。[8]这些都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改革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性知识,还要具备对多种知识进行整合并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一旦教师具备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主动意识,就意味着教师具有了从事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

2.创设有利环境,形成创新的激励机制。

高校要尊重教师主体的差异性和创新的“类本能”冲动,创设创新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促使教师的潜能变成现实;努力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重视并鼓励教师出科研成果,为造就一批科研型、创新型教师提供基本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保障政策,消除教师对创新后果的优虑;全方位、多方位、多层次地综合采用目标激励、奖惩激励、民主激励和关怀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鼓励教师开拓进取,探索创新,增强教师的创新动力。[9]

3.为教师搭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平台

钱伟长在谈到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时曾说:“教学没有科研作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10]高校教师参加科学研究,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科技的新成就和学术发展新动态,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新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使自身由“知识传递型”转变为“知识创造型”教师。为此,高校要制定相关政策,在项目审批、经费投人、授课工作量、硬件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更要为教师的教育创新研究提供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允许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标新立异”,能够做到“失败不追究,成功归教师,成果推广应重奖”,让每一位教师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善于创新,为他们开展创新工作提供广阔空间。此外,高校还应积极为教师搭建舞台,促其成才。[11]帮助教师成才,为其提供可以发挥其优势的平台是激发教师创新积极性的又一重要途径。

4.构建和谐的学术环境,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

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浓郁的学术氛围,创设活跃的自由探讨的学术环境。[12]只有在学术自由得以保证的环境里,才会出现学术繁荣、创新人才辈出的局面。和谐的环境、丰富的知识、科学的思维,是人的创造性产生的主要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和谐的环境是创造性产生的重要外因。有和谐环境,才会有自主学习与研究,才会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前,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健康的学术气氛、协调的工作氛围,鼓励探索,鼓励冒尖,鼓励一马当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潜能,变人才拥有优势为人才产出优势,从而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

六、结 语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的历史性跨跃,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教师是大学的核心,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劣。教师创新力决定着高校的办学市场竞争力,培育和提升教师潜在、持久的创新力,就是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如何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既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是一所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朱卫华、张 雷.创新教育及其教师的角色定位之我见[J]. 教育广角,2007.5:117

2 单 青. 高校教师创新素质及其培养[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4~35

3 罗 华、何建洪. 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特征及创新型教师的培养[J]. 教育探索. 2007.2:78~79

4 王丽丽. 试论高校教师创新素质及其提高途径[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5:105~107

5 李金春. 激励理论与高等学校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52~54

6 刘平良. 开发高校人力资源.培养创新型教师[J]. 教育管理,2007.4:75~76.

7 张 华.试论教学认识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5.6:6~18

8 李文生. 谈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101

9 陈烈荣、钟永强. 提升高校教师创新力的途径分析[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9~40

新高校教师例9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师的言行举止和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如何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是当前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和认真落实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意义

教师的职业具有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特点,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才能完成好传道授业的使命。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级人才的重任,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切实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的职责首先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其次才是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的工作态度、生活态度以及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大的影响。高校积极开展师德建设,能够培养教师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重视和关心每一个学生,通过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高校教师的任务不单是传授科学知识本身,更要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生动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备良好师德的教师会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和效果,积极准备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社会中的具体事例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大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并胜任将来的工作。

(三)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获取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备科学思维的方式和科学研究的能力。高校教师只有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强师德建设,能够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学生的前途和未来,高校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紧迫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社会中的拥有崇高的地位,他们严于律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不同时期都涌现出无数的模范教师,在全社会树立了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赢得得了社会广泛尊重。然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社会中形成了一些不良风气,很多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受到了严重影响,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反映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尽职尽责是职业道德中的最基本的要求。然而部分高校教师过分看重物质利益,工作浮躁,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意识,没有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更谈不上奉献精神。他们敷衍对待教学任务,只顾自己讲课,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听懂。课前不认真准备,知识陈旧,课堂上照本宣科,教学形式单一,对学生逃课、不交作业等不良行为都置之不理,课后不与学生交流,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没办法解决,有的教师甚至给学生灌输消极思想,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误导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过度重视科学研究

科研创新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当前高校普遍重视科研工作,鼓励广大教师提高和加强科研能力。为了自身的发展,高校教师积极提高学历层次,争取各种访学的机会,把主要的精力花在、写专著和课题项目的研究上,工作目标就仅仅是评职称或者是争取更高的科研奖励。他们过度重视科研工作的同时失去了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敷衍了事,忽略了教书育人才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三)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

高校教师必须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仅要一丝不苟地教学,同时要脚踏实地做学问。近年来,有的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很大,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提高收入和社会地位是他们奋斗的目标,因而教学工作不认真,利用教学以外的时间搞投资或者做兼职,科学研究也只讲数量,内容粗制滥造,科研成果经不起推敲,甚至还出现了剽窃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

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出现的师德问题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已经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更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刻不容缓。

三、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健全师德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师德建设

高校必须把师德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贯彻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个环节中去,持续完善和健全师德培养、激励、监督、评价制度,将师德建设纳入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中,成立专门的师德建设监督领导小组,定期开展师德状况的检查,组织师德督导巡教、教师互评、学生评教活动,针对学校和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师德建设工作的整改方案,开展丰富的师德建设活动,将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二)开展政治理论和师德规范的学习,提高教师职业修养

高校应该将政治理论和师德规范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定期安排到教师的学习活动中,组织开展学习后的心得交流。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论知识,帮助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教育法》、《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师德法规,帮助高校教师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提高职业修养,以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

(三)树立师德典型,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高校需要充分挖掘本校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岗位奉献先进事迹,树立先进的师德典型,对师德典型进行客观的物质奖励,利用广播、网络、板报等有效的宣传载体,多角度地宣传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号召全校师生员工向典型学习,发挥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推广敬业爱岗,严谨治学的思想和作风,努力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师德典型在师德建设过程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有利于高校教师师德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学相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课堂上用心教学,课外多与学生沟通,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学识、人格品质、言行举止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后,能大大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了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

(五)加强师德考核,严格做到奖惩分明

新高校教师例10

一、引言

近五年入职的老师(简称新入职教师)更是站到专任教师的半壁江山。作为社会高层次劳动力的主要输出者,作为国家未来创造者的培育者,高校、高校教师都肩负着重大使命。新入职高校教师大多为非师范类毕业研究生,没有接受过专业教学培训。其教学能力如何,如何评价其教学能力,是每个大学必须要研究的话题。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是当今高校教师人事制度的核心所在,其最终目的是利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的导向作用,科学配置教师人才资源,激励教师不断自我进步,全面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大学的短板主要体现为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导致学生对其教学水平认可度不高”。所以构建一个推动人才培育、符合教师发展规律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就变得迫在眉睫。

二、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探究

我国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国家的教育体制开始进行变革,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估工作呈现快速发展的势态。如:张大良等(2009)指出要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并提出符合青年教师特点的评价方式。宁虹(2010)数学形式表示出了教师能力,一定程度上对教师能力进行了量化。喻莉等(2012)从评价角度、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对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进行重构。何静(2015)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机制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需要科学设定评价指标,并采用多元方法进行评价。贾佳(2009)、龚江泳(2009)、匡胤(2008)、彭秋霞等(2007),陈世保(2013)运用了粗糙集和模糊数学的理论来构建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模型。段俊霞等(2014)、R海涛(2004)借鉴了美国的档案袋评价方法,提出了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新路径。纵观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相关文献,大多从高校全体教工着眼研究,却鲜有针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研究。基于此,本文针对近三年入职教师,研究其教学能力评估问题,希望能为高校提升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提供帮助。

三、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研究新疆某多民族综合性高校近三年入职的新教师群体关于该校教学能力评价系统认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该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的认识不到位

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此项评估,使新入职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有个初步认识,新入职教师思想灵活,教学方法多变,且改造空间巨大,通过该项评估能够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识自身教学水平,定位教学能力,从而进行反思、总结、改进;提高其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但是该校的教学能力评估主要是针对全体教工,且目的与教师的晋升、绩效挂钩。不同的群体教学能力评价目标有偏差,评价体系就应有所不同,纵观大多数院校也均采用了统一的评价体系,显然有所不妥。该校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估同老教师一样,没有考虑到新入职教师的特点。同时在教学能力评估时同行评价占比较大且流于形式,失真率较高。

2.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结果的反馈不及时

调查院校教学能力评估分两个阶段进行,一阶段是教学中期学生纸质评教。二阶段教学末期学生网上评教级同行评教,评教结果至下一教学期末反馈结果。教师只能在下一教学期期末内知道学生给自己的网上评教分数,但并不知道在同行评教中排名。由于反馈时间较长,往往知道其教学意见时该课程已教学完成,不能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导致信息失效,从而评教失效。

四、完善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的方法建议

1.提高师生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目的的认识性

新入职教师是教学的新鲜血液,是教学最活力的群体,他们的教学能力提高与否直接关系到院校未来发展的大计。通过教学能力评估,可以使他们清楚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认识到差距与不足,以便更好地反思与改进教学工作。同时建立及时的评估信息反馈系统,为新入职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创造渠道。加大学生评教的比重,学生是教学能力的直接体验者,能最直接的反应较能力,也能最直接的提出新入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视学生群体的评价比重十分重要,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参与评教是他们的义务与责任,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评教的质量。

2.凸显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指标指标

一个完整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估体系已经十分健全,但是如何在已有的教学能力评估体系上针对新入职教师建立专有的评估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体系,是解决现今培养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的重点。在已有的具有普遍性评估标准之上,我们还应该注意增加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1)教学反思能力。新入职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师范类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大多在实践中一点点提高,拥有想好的教学反思能力是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2)教学板书能力,板书教学对新入职教师有着理清教学思路、熟络教学内容的意义。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学校园的普及,除特殊课程外,大多数课程授课均采用此种方式授课,多媒体授课能增强学生的感官效应,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对于新入职教师而言,易产生照图宣讲,没有教学思路的反效果。(3)课堂应对能力,新入职教师教学经验少,如何处理课堂突发状况是新入职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

[2]李爱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J].辽宁教育,2013.

新高校教师例11

近五年入职的老师(简称新入职教师)更是站到专任教师的半壁江山。作为社会高层次劳动力的主要输出者,作为国家未来创造者的培育者,高校、高校教师都肩负着重大使命。新入职高校教师大多为非师范类毕业研究生,没有接受过专业教学培训。其教学能力如何,如何评价其教学能力,是每个大学必须要研究的话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是当今高校教师人事制度的核心所在,其最终目的是利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的导向作用,科学配置教师人才资源,激励教师不断自我进步,全面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大学的短板主要体现为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导致学生对其教学水平认可度不高”。所以构建一个推动人才培育、符合教师发展规律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就变得迫在眉睫。

二、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探究

我国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国家的教育体制开始进行变革,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估工作呈现快速发展的势态。如:张大良等(2009)指出要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并提出符合青年教师特点的评价方式。宁虹(2010)数学形式表示出了教师能力,一定程度上对教师能力进行了量化。喻莉等(2012)从评价角度、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对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进行重构。何静(2015)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机制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需要科学设定评价指标,并采用多元方法进行评价。贾佳(2009)、龚江泳(2009)、匡胤(2008)、彭秋霞等(2007),陈世保(2013)运用了粗糙集和模糊数学的理论来构建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模型。段俊霞等(2014)、马海涛(2004)借鉴了美国的档案袋评价方法,提出了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新路径。纵观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相关文献,大多从高校全体教工着眼研究,却鲜有针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研究。基于此,本文针对近三年入职教师,研究其教学能力评估问题,希望能为高校提升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提供帮助。

三、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研究新疆某多民族综合性高校近三年入职的新教师群体关于该校教学能力评价系统认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该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的认识不到位

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此项评估,使新入职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有个初步认识,新入职教师思想灵活,教学方法多变,且改造空间巨大,通过该项评估能够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识自身教学水平,定位教学能力,从而进行反思、总结、改进;提高其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但是该校的教学能力评估主要是针对全体教工,且目的与教师的晋升、绩效挂钩。不同的群体教学能力评价目标有偏差,评价体系就应有所不同,纵观大多数院校也均采用了统一的评价体系,显然有所不妥。该校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估同老教师一样,没有考虑到新入职教师的特点。同时在教学能力评估时同行评价占比较大且流于形式,失真率较高。

2.对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结果的反馈不及时

调查院校教学能力评估分两个阶段进行,一阶段是教学中期学生纸质评教。二阶段教学末期学生网上评教级同行评教,评教结果至下一教学期末反馈结果。教师只能在下一教学期期末内知道学生给自己的网上评教分数,但并不知道在同行评教中排名。由于反馈时间较长,往往知道其教学意见时该课程已教学完成,不能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导致信息失效,从而评教失效。

四、完善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的方法建议

1.提高师生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目的的认识性

新入职教师是教学的新鲜血液,是教学最活力的群体,他们的教学能力提高与否直接关系到院校未来发展的大计。通过教学能力评估,可以使他们清楚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认识到差距与不足,以便更好地反思与改进教学工作。同时建立及时的评估信息反馈系统,为新入职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创造渠道。加大学生评教的比重,学生是教学能力的直接体验者,能最直接的反应较能力,也能最直接的提出新入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视学生群体的评价比重十分重要,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参与评教是他们的义务与责任,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评教的质量。

2.凸显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指标指标

一个完整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估体系已经十分健全,但是如何在已有的教学能力评估体系上针对新入职教师建立专有的评估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体系,是解决现今培养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的重点。在已有的具有普遍性评估标准之上,我们还应该注意增加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1)教学反思能力。新入职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师范类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大多在实践中一点点提高,拥有想好的教学反思能力是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2)教学板书能力,板书教学对新入职教师有着理清教学思路、熟络教学内容的意义。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学校园的普及,除特殊课程外,大多数课程授课均采用此种方式授课,多媒体授课能增强学生的感官效应,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对于新入职教师而言,易产生照图宣讲,没有教学思路的反效果。(3)课堂应对能力,新入职教师教学经验少,如何处理课堂突发状况是新入职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作者:杨芯琪 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

[2]李爱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J].辽宁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