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高考改革趋势

新高考改革趋势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21 14:44:47

新高考改革趋势

新高考改革趋势例1

2.论信息技术环境下成本会计的发展与变革

3.我国成本会计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4.《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析

5.关于提高《成本会计》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考

6.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7.建立我国政府成本会计的几点思考

8.对我国现代成本会计发展问题的思考

9.国外物质流成本会计研究与实践及其启示

10.加强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研究

11.试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12.成本会计情境教学研究

13.关于传统成本会计教学的几点思考

14.现代成本会计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15.浅析成本会计

16.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必要性与路径选择

17.物质流成本会计运行机理及应用研究

18.成本会计的发展及策略论析

19.浅析我国成本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对高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的探讨

21.成本会计发展的九大历史规律

22.《成本会计》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索

23.新制度实施与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

24.成本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研究——应诉反倾销视角

25.“智力资本”对资本成本会计的冲击及其改进

26.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研究

27.本科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8.成本会计的变化趋势及对策

29.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30.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

31.完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思考

32.新环境下成本会计的发展分析

33.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创新研究

34.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新思考

35.成本会计教学研究

36.低碳经济背景下物质流成本会计核算思路探略

37.成本会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制与应用

38.基于成本会计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核算研究

39.我国成本会计的内容界定与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

40.现代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与对策探讨

41.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42.浅析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43.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及发展

44.基于环境经营的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及应用

45.现代成本会计与传统成本会计的比对

46.重置成本会计论——物价变动的会计对策

47.将资源流成本会计引入稀土行业会计核算的思考

48.浅论当前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49.日本环境管理会计研究新进展——物质流成本会计指南内容及其启示

50.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51.基于Excel的成本会计教学手段革新

52.试论成本会计的发展历程

53.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54.我国会计发展趋势研究——论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研究

55.对“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56.基于反倾销导向的成本会计支持研究

57.将Excel表格引入成本会计教学

58.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内容体系融合的相关探讨

59.论成本会计的理论结构

60.成本会计导入政府会计研究

61.关于成本会计发展的探讨

62.资源流成本会计控制决策模式研究——以日本田边公司为例

63.服务国家治理的政府成本会计:功能特征、概念框架与实现路径

64.对成本会计核算发展对策的思考

65.关于现代成本会计发展的新讨论

66.现代成本会计管理理念与方法探究

67.对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思考

68.成本会计发展的趋势及对策研究

69.浅谈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70.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基于反倾销视角

71.对成本会计理论的思考

72.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73.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探析

74.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75.政府导入成本会计初探

76.成本会计理论争议问题的解决思路

77.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78.物质流成本会计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研究方向

79.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探析

80.现代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探讨与分析

81.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在成本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82.成本会计创新与资源消耗会计

83.成本会计教学

84.现代成本会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之我见

85.基于发展史的我国成本会计发展研究

86.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87.美国联邦政府管理成本会计实务中的概念冲突及其准则协调

88.我国企业成本会计发展对策研究

89.我国成本会计理论框架构建思路

90.新企业外部环境:成本会计理论的发展瓶颈和路径选择

91.对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探究

92.《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93.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

94.有关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探讨

95.多元化考核视角下的成本会计教学实践能力研究

96.应诉反倾销成本会计问题研究综述

97.关于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的应用探究

新高考改革趋势例2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教育本位思想已为人们所广泛认同。而中考(含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作为高中入学的主要依据,深受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近年来,教育部推出了一系列中考改革措施,淡化了学业考试分数,重点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从根本上打破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对我国的基础教育真正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有裨益。因此,本文通过分析2010年中考的新动向、新趋势,希望对未来基础教育考试的走向有所借鉴。

一、降低命题难度,提高命题质量

中考命题是中考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淡化考试的选拔功能,2010年的中考进一步降低了命题难度,着重考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情况。如2010年大连、重庆、贵阳等市的中考政策都明确提出学业考试的难度系数须控制在0.7,避免“偏、怪、繁”的试题。又如2010年佛山市英语中考试卷便将阅读题拆分为两节,一则降低难度,二则也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不过,虽然中考命题的难度降低,强调其基础性,但这并不代表命题质量下降,根据目前中考命题的新动向来看,命题质量仍在逐步提高,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应用性等特点。在时代性方面,命题强调贴近社会实际,注重创新,如在2010年广州化学中考试卷中便引入了“广州亚运会”“西南旱灾”“世博”等颇具时代特征的内容。在应用性方面,命题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2010年重庆物理中考试卷中便引入了“重庆二环高速路通车”问题。

二、深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效性

虽然中考命题朝难度低、质量高的趋势发展,但仍以“分数”为指标,根本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因此,中考改革于2005年推行了综合素质评价,即初中毕业生不仅要取得相应的学业考试成绩,还须达到相应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才能被相应的高中录取。综合素质评价有效缓解了“分数”带来的压力,有利于将应试教育真正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但是,由于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在实际中较难操作,多数地区的综合评价都流于形式,从而丧失了其实效性与价值性。因此,2010年中考的新动向、新趋势便是进一步深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效性。当然,目前也有很多地区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深化其实效性。一是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教师、学生外,还应调动考生家长、家长代表、其他社会人士的积极关注与支持,从而使综合素质评价更具客观性。二是构建问责机制,通过对事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执行的所有部门、个人建立明晰可操作性的问责机制,向政策执行不力的部门或个人追究责任,以此杜绝综合素质评价的表面化、形式化。

三、高中招生制度多元化

从以分数为唯一依据,再到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高中招生制度已日渐多元化。此外,2010年陕西高中招生改革意见还明确提出,将体育与健康考试成绩达到C级以上也作为招生的必备条件,这又可谓是高中招生制度的一大突破。总之,为了既把握和顺应社会需求,又遵循教育规律,目前高中招生制度已朝更多元化的方向和趋势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综合评价与择优录取

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1)规定考生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上的最低标准,然后按学业考试成绩择优录取;(2)在学业考试成绩相同的情况下,差额选拔时再依据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进行择优录取。

2.推优评价模式

具体是指根据国家课程改革中有关评价、招生的要求和精神,制订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应届初中毕业生在校三年的表现进行综合素质评定,推荐一定比例的优秀学生免试进入高一级重点高中学习的一种招生改革模式实践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中考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认为2010年中考的新动向、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降低命题难度,提高命题质量、深化综合素质评定的实效性、高中招生制度多元化”。中考改革的目标是推动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在改革的进程中难免会遇上各类问题的干扰。不过,这些新动向、新趋势也预示了只要通过教育部门、学校的不断努力,中考必将成为真正有力激励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高凌飚.关于中考改革方向的思考.人民教育.2008.(2).

新高考改革趋势例3

一、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

1.国际贸易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目前国际贸易亦随之高速发展。据调查,全球贸易出口逐年上升,贸易对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对全球经济崛起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升等复合作用下,促使全球贸易高速提升,促进世界生产发展。

2.国际贸易结构向高级化进化。国际贸易结构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中走向高级化,其主要现状有以下表现:

(1)全球服务贸易发展快速。近几年来,各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促使全球服务业占全球GDP比重逐渐加重,而服务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新技术也在经济中得到相应的重视。在全球国际贸易中,以资源为基础的初级产品与低技术产品比重逐渐下降,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相应上升,并且这样的情况在信息技术日益进步的环境下还会继续。

3.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仍在继续。世界经济还是以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为中心,仍是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当前,以美、日、欧为主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货物出口与服务贸易的比重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除此之外,发达国家还以开拓区域贸易合作与控制多边贸易体制等方式掌握国际贸易秩序,并且从中得到了大金额的利益。

二、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下教育改革的措施

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让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具挑战力,不稳定因素加强,只有加强国际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能有效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保障。对此,国际贸易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必要的趋势,这也是适应我国外贸发展的脚步,提供合理的外贸人才。以下就是笔者通过一些材料对如何有效促进教育改革的一些建议与思考。

1.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在全球经济化的今天,掌握一门外语已是时代的趋势。并且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国际贸易业务的完成均涉外,对此,唯有熟悉外语的人才才是交易成功的基础。故而,在国际贸易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强化外语学习为首要任务,也唯有如此,国际贸易教育教学培养的人才方能与国际接轨。对此,在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双语教学模式。例如,在商品品名、品质、数量、包装等基础知识教学中,以外语授课,而课件可以使用母语进行详细的说明;在国际贸易术语、国际支付等重难点教学中,可以通过母语授课、外语课件的模式进行。并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使用外文编写信函、合同等基础知识,看懂外方询盘还盘等,促进学生的涉外交际能力。

2.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如今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手段已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了,也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故而,在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丰富国际贸易教学内容。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对国际贸易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有了积极性,愿意投入到国际贸易学习过程中。当然,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了魅力指数,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在进行世界贸易组织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世界贸易组织发展历程的图片、视频资料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3.强化实践教学。要想真正有效地进行国际贸易教学,只进行理论教学是绝对不行的。国际贸易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就是笔者对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的一些看法。

(1)与理论内容相结合,开创与其相应的实训课程,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加深,以促进学生今后的就业几率。

(2)开展国际贸易综合业务实训。在授课之后,让学生以学习的知识内容为基础,通过实训课程的训练掌握搜集信息、市场调查与分析、与客户交流等基本技能。

(3)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的基础在于外贸业务实践,对贸易术语、支付方式等抽象的重点内容若仍使用原来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对其的掌握与理解难度极大。故此,笔者认为通过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对学生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对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着促进作用。

新高考改革趋势例4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183-01

随着手机电视、数字电视以及网络宽频为代表的新媒体相继诞生,电视、广播以及报纸等传统媒体在传播领域的地位遭到强烈冲击,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融合,其传播主体、信息源、新闻载体以及组织结构等都出现了一系列改变,因此对新闻人员的素质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的新闻传播教学模式不能使这种要求得到满足,现有的教学模式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本文指出目前新闻传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学改革的措施进行分析。

一、新闻传播教育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理论依据

媒介融合趋势的形成,使社会对新闻人员的要求也更高。新闻人才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应具备传媒、策划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并且能够进行写作、拍摄与编辑。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采集早已不是新闻人员的主要工作,新闻人员应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整合。媒介融合是新闻报道文体的融合,也是文字与图片、静态与动态的融合,并且体现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与思考。媒介融合趋势下的行业竞争,也是新闻人员新媒体策划及设计能力的竞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员应具备更强的传播、分析以及策划能力。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以培养新闻传播人才为目标,为适应媒介融合发展趋势的需要,要想实现优秀新闻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对其教学进行改革。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

现阶段新闻学科的课程设置与媒介融合趋势下全面性人才的培养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就整体而言,需要使教学更加合理、新颖与高效。多数教师在教学观念上比较传统,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未将相关科研成果及时地应用到教学当中,片面重视专业理论的教学,却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并且,多数高校新闻传播教师的教学内容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更新,从而使所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

(二)缺乏健全的学科结构

现今我国新闻院系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在数字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广泛应用之前制定的,该课程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广播技能,在媒介融合趋势不断推进的现在,早已不能使媒介发展的现实需求得到满足。目前高校各学科体系之间缺乏联系,单一的技术人才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明显不能完成新闻的采编工作。所以,高校应重新调整新闻的专业设置,使课程设置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上能够较好地适应。

(三)缺乏强大的师资力量

媒介融合形势下,新闻高校必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然而目前高校的教师基本上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其一般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行教学工作,并且其在高校均只接受单一型媒介的教育,只掌握某一媒介的技能与知识,在媒介方面的知识十分缺乏。并且,具有先进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水平的教师十分稀有,媒介融合与信息全球化趋势下的科研教师更少。高校缺乏壮大师资队伍,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学必然难以实现新型新闻人才的高效培养。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改善课程体系

新闻工作者,需要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发出权威的声音,使得舆论的方向发生改变,应具备较强的识别及判断能力,对各种文化知识具有充分的了解。高校可凭借自身学科资源,进行资源共享以及跨专业融合,使新闻传播专业不仅具有该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涉及到其他专业的知识,实现各学科知识的交融。应增加设置与网络新媒体有关的课程,并且,整合教学资源,在高校内建立功能多样、媒体融合的综合新闻实践平台。且基于该平台促进各学科的交融,使新课程设置有效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

(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应充分了解媒体工作平台的概念、技术及流程,且应掌握语言表述的能力。因此,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必须整合现有的教师资源。可凭借举办先进水平的学术会议或者学者论坛,邀请权威专家、教授进行知识传授与交流,使师资队伍具有各学科、各媒体、各专业的知识结构,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更加丰富全面。并且注重著名媒体人才经验的引进,使教师的新闻教育视野更加宽阔,实现新闻实践水平的有效提高。

(三)进行融合性教学平台的改造

新闻院校应满足媒介融合形势的现实需要,构建针对学生的技术平台,进行媒介融合实验室的建立,使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获取新闻采编与制作传播所需的知识技能,从而成为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全面性人才。高校还可与先进科技企业以及主流新闻媒体合作,打造学生校外实习平台,通过将学习、生产、研究三者有效结合,不仅有效提升师生的实践水平,而且也为企业输送了人才与技术,实现企业与高校的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新高考改革趋势例5

一、中国税收制度的变迁

历经30年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税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税制改革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税制改革(1994-2000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期的税制改革(2001年至今)两个阶段。为了更好的发挥税收调节作用,中国税制仍处于改革和完善过程中。需要转变观念,完善体制建设,为促进企业的发展做一个基本保障。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税制改革

1992年,中共第十四届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原来的税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税负不公平;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不规范;个人征税难以发挥税收政策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地方税收体系不健全,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和管理权划分不合理,不利于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中国的税收制度与税收国际惯例尚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利于中国对外开放的开展。此外,税制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税制结构总体上比较松散,甚至存在相互矛盾的问题。

为解决税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此次税制改革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强化税收组织收入和宏观调控功能,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体系。通过此次税制改革,新税制在财政收入制度方面基本上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们需要转变经营发展方式,增加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经营能力的持续提升。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期税制改革

经过1994年的重大税制改革和近十年的逐步完善,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税制框架。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宏观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以及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税收制度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发生了新的矛盾,因此,新一轮的税制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转变经营发展方式,增加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经营能力的持续提升。

在本次税制改革中营业税改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资源税改革、计划征收环境税等税改措施因尚处于研讨阶段或相对实施时间较短等原因,预计将对我国“十三五”计划及电网企业经营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进行简述。

1.自2012年开始的“营改增”

自2011年9月8日,同志进一步指示:“增值税扩围改革事关重大,试点方案亦应统筹考虑,以利逐步扩展。”后,我国营业税改增值税正式拉开序幕。本次营业税改增值税涉及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截止2014年12月底,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铁路运输和邮政业营改增试点。本次“营改增”既有利于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降低企业税负,促进第三产业提升竞争力,也有利于发挥增值税的交叉稽核功能,改善整体税收环境。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发展。

2.符合发展需要的资源税改革

2011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作出修改,新条例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新条例中规定在现有资源税从量定额计征基础上增加从价定率的计征办法,调整原油、天然气等品目资源税税率。暂行条例的修改意味资源税改革向全国推广的进程有望加快,对于完善税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节能减排、扩大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积极意义。实施从价计征将大幅提高石油、天然气行业的资源税成本,相关板块估值将受到冲击,这一影响将较为长远。

3.逐步规划中的环境税

金融危机开始后,现有的产业结构改革迫在眉睫,加之国际社会的压力,我国加快了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和速度。现有产业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大,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迫在眉睫。这时候出台一部税收法律来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辅助就因而当之。至此,环境税应而出之,2008年初,国家的多个相关的部门就调研我国坏境税的相关工作,到2010年7月份,环境税的初稿已经形成,在2010年8月4日,国家相关部门,环境税的征税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个阶段的成果。随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环保部将向国务院提交环境税开征及试点的请示。随着环境保护措施的不断出台,环境税开征可能性日趋提高,这也进一步改善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未来企业发展有一个进一步的推进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我国税制改革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国情政策、发展目标不同,呈现出税改背景、目标、内容和方式都不尽相同的特点。通过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回顾,可预判新一轮税制改革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一)税制改革兼顾效率性和公平性趋势

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我国税制改革需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提高税收效率、效益的基础上,寻求税制改革在效率与公平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因此我国税制改革将呈现兼顾效率性和公平性趋势。

(二)税制改革逐步国际化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税制改革需逐步与国际税制接轨,即充分考虑税制改革目标,同时又要借鉴国际税制经验,注重税制国际化与税制本土化的融合统一。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营业税改增值税、减少各种税收优惠等税改措施,正是我国税制改革国际化的体现。因此,我国在增值税方面的改革正是与国际税制接轨的重要措施,同时又能逐步满足WTO国民待遇原则。

(三)税制改革法制化趋势

从邓小平同志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税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整个税收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体税法基本统一,已具备了通则性的税收程序法。整个税收体制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税收体制逐渐得到完善,整个税法改革步伐越来越快。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探索,实行市场经济与依法治国已成为当代中国的两大主题。税收和法制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的国家政治、整个社会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时刻都被中国的税收法制化影响着,随着我国的社会法制建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推进,税收政策手段的运用、税收管理的加强都需要采取法律的形式,税收法治已成为新时期治税的主旋律与基本规律。

(四)税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统一性趋势

税制的改革是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税制的变革需要按照国家的发展形势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期的国家的经济效率和经济结构等的变化都会影响和决定的税制的结构。会影响到税制发展的程度,因此税制改革与经济发展具有统一性趋势。

(五)税制改革的连续性与税收负担的稳定性趋势

我国税制改革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保持改革连续性、连贯性的基本要求下,为防止税制改行为短期化而产生的负效应,需要保持税收负担的稳定性。由此可见,我国税制改革保持连续性和税负稳定性趋势将一直持续。

三、中国税制改革发展趋势对电网企业的影响

结合上述税制改革发展趋势预测,中国税制改革对电网企业将产生以下影响:

(一)逐步减轻电网企业税收负担

整体而言,中国税制改革发展趋势有利于电网企业降低整体税负,改善财务状况,增加现金流量。根据以往的税制,存在重复征税现象,增加企业经营成本,而在 “营改增”后,电网企业能够减少支付相关重复征税的税额,改善公司盈利状况,提升电网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转变经营发展方式,增加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经营能力的持续提升。

(二)获得税收政策支持

税制改革将增加对社会公共事业、服务性企业的优惠倾斜,电网企业能够获得相关税收政策支持。如我国施行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对于2008年1月1日后经批准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其投资经营的所得,自该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中电网(输变电设施)新建项目包括: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330kv及以上跨省及长度超过200km的交流输变电新建项目,500kv及以上直流输变电新建项目;由省级以上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革命老区、老少边穷地区电网新建工程项目;农网输变电新建项目。

(三)可能增加经营成本

由于受资源税、环境税等相关税收政策改革影响,预计未来电网企业上下游经营环境将产生一定变化。随着上下游经营企业税负成本的增加,该部分增加成本势必会部分或全部转移至电网企业,因此电网企业经营成本及竞争压力将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电网企业成本构成及发展规划。

(四)促进“多元化”发展

随着我国营业税改增值税的逐步普及及全面推广,诸如科研、设计、建筑、金融等行业也将逐渐实现“营改增”。从成本构成及税收调节等角度考虑,电网企业应进一步加强与内部产业单位及金融板块间的结合,形成依托主业,发展产业,带动金融板块的经营模式,合理降低税负,发挥最大竞争优势。转变经营发展方式,增加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经营能力的持续提升。

目前,我国税收体制框架基本已经搭建完成,未来,在税收立法、税制改革国际化等方面将进一步完善。这就要求,电网企业在税制改革背景下,依据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纳税管理,合理使用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税收成本,转变经营发展方式,增加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经营能力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新高考改革趋势例6

科学的价值在于揭示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科学不但要定性地阐述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且要定量地分析事物的发展规律。近些年来,高考地理命题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和高考改革的最新要求,在试题形式、试题内容、试题容量、试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试题难易程度等方面都越来越科学化。

2综合化

近些年来,高考地理命题也越来越综合化,具体表现在试题内容设置上将人文地理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相融合、将世界地理知识和中国地理知识相融合、将初中地理知识和高中地理知识相融合,甚至将其他学科知识和地理学科知识相融合。

3以能力立意为主

能力立意是高考地理命题的核心。近些年来,高考地理命题越来越重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已由原来的以知识立意为主转为以能力立意为主。高考地理命题突出考查考生的比较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识记能力。总之,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主要有识记重要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描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解释地理概念、理解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分布的原因、比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等。

4多元化

这里所说的多元化是指试卷类型的多样化。由于各省市区的教育质量不相同,高考地理试卷没有采取统一的形式,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就分为三种试卷。另外,还有部分省市区采取自主命题的形式,如江苏省、北京市、上海市等都采用自主命题的形式。

5以主干知识为命题重点

高中地理中主干知识主要有地图与地球、气候、水循环、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人口的变化、城市和城市化、农业地域、工业地域、交通运输布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自然灾害、旅游地理、环境保护等。高考地理命题一向以主干知识为命题重点,不出偏}和怪题。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1~3题考查工业区位和产业转移、第4~6题考查城市与城市规划、第7~9题考查堆积地貌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第10~11题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第36题考查工农业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第37题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第42题考查区域旅游发展条件(旅游地理)、第43题考查泥石流(自然灾害)、第44题考查修建高位虾池养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

6突出考查图表分析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图作为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是同学们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地图与地理学是分不开的,它既是构成地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对地理文字内容最好的补充和说明。地图能准确再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地图还可以将零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条理化。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说无图不成题,几乎每道题都有地图,因此掌握图表分析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地理学习或者复习中,同学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读图的习惯,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

新高考改革趋势例7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1-0057-01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课程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变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变革。

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作为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都能够达到最基木的要求。

3、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他们创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课堂和自然环境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体验,获得语言的发展。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要,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求知和探索的过程。

4、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和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从而缩短理解语言文字与认识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语文内容和意义的理解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开放和实践的特点,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需要反复的实践与运用。语文教学要突破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的狭窄范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和实践领域。

5、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汉语汉字的象形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汉语文的文化精神,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遵循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6、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传播途径多、速度快,现代小学生接触信息的机会也多,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中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语文教学的视野,开阔语文教学的思路。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1、小学语文教学观变革的趋势。小学语文教学从以内容分析为重点转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从以教师讲、教师问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向以发展能力为核心: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2、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建立的趋势。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建立合理、科学、层次明确的语言教学新体系。

3、小学语文课程变革的趋势。传统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理论,把知识放在首位,其次是能力,最后是情感、态度。然而,现代课程理论目标认为,目标体系应该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循环系统,在这个循环系统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与态度环绕在知识与能力之中。传统语文课程强调内容的思想性、政治倾向性,现代语文课程更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广泛性、实用性和生活化,强调课程内容应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内容。

新高考改革趋势例8

1研究背景及意义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就目前来说,对大学英语测试效度和有效性要求的提高,试题将更全面地测试学生的能力并引导教学,因此,也会更加重视语言的输出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核,将会偏向于增加主观题的比重和考验口语表达能力等语言的实际掌握情况的考察形式。那么,随着社会不断地提高对人才的要求,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形式也必然会随之改革。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不仅仅影响了教师英语的教学、学生英语的学习,更是影响了学生的整体学习。它的某种“优先性”甚至对学校的整体工作都产生了影响。它对学校的评估工作、对学生获得学位的一票否决力、对社会人才评价标准,都是不容小觑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不仅在学校受重视,更是引发社会上的重视,社会考生也逐年增多。社会上的重视,导致学校和学生更加重视,这种互相加强的作用导致四、六级考试的地位空前提高。

事实上,在已有的相关资料中,对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趋势的相关研究是非常少的,所以,我们的项目《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趋势》进行研究也是迫切需要的。

2相关文献分析

2.1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

教育部拟自2006年1月份开始,从参加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学生中试行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自2006年6月份开始以同等方式试行新的六级考试。初步定于2007年1月全面实施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007年6月全面实施改革后的六级考试。

2.2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改革的相关政策文件

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ollege English Test Band 4;简称CET4)始于1987年,大学英语六级考试(CollegeEnglish Test Band 6;简称CET6)始于1989年。20余年来,在全国四、六级考试委员会的指导下,大学英语考试共经历五次较大的改革。上世纪80年代该考试首次实施,考试的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词汇的认知水平;到了1997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才具备了时下考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的形式,同时也成为当前四、六级考试改革的起点。在1997年的考试中,“简略回答问题、翻译、复合式听写”新题型开始使用;1998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设作文最低分;1999年,面试型四、六级口语考试问世;2005年6月,实行满分为710分的改革,听力有了较大程度的调整;2007年1月推行的新的四、六级考试,更加侧重于听力、完型填空、翻译等综合能力的考察;2012年四、六级考试开始执行“多题多卷”的考试方式,彻底开始从“读写”向“听说”的转变;2013年12月以来的考试更是取消了完形填空,增加了段落翻译考察学生的英语实际操作能力。

3数据分析及结果讨论

这部分的分析基于第14题和第15题两个问题展开探讨。第14题是多选题,15题是主观的问答题。

从14题的选项中,可以清楚的看出,考试形式是大部分大学生不太满意的,高达55.76%的大学生希望可以改变考试形式,也有不少大学生(44.81%)希望考试的内容也要有所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是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风向标,影响着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所以当今的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值得去挖掘和改进的。

从第15题的相关答案也反映了很多在校大学生的一些心声,总的来说也是希望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上的进行改革。

同时,从性别、学科性质以及生活环境三个角度来分析,研究得到的结论也是相类似的,即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内容和形式都不是非常满意,希望该考试能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呈现出来。

22.6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受未来工作压力的影响较大,而更多的学生(54.05%)认为英语水平受日常生活中对英语的应用情况的影响较大。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改革如果能加强对大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考察,那么必定会大大提升大学生的英语水平。

4研究阶段

4.1研究得到的结论以及发现的问题

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分析法,我们得到了一些研究结论,同时也发现了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有三大点:一、虽然大学英语四、六级在不断的改革变化,如对听力方面的加强,对阅读写作能力要求的提高,但是大学生还是期待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形式和内容有进一步的改革;二、社会各方面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日益重视促使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意义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功能异化使得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四、六级感到无可奈何。

4.2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式

虽然,大学英语四、六级在不断进行改革,但是社会的变化总是要比政策制定的快且复杂。同时,大学英语四、六级作为一项英语水平考试,在实施过程中,大众对其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考试成绩被误用甚至滥用,导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功能被无限夸大,产生某些严重的负面效应。英语作为一门外国语言对习惯了母语中文的大学生的吸引力并不是很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本上来说应该提高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客观上要避免社会上对大学英语四、六级错误的衡量方式,避免功能异化的现象。虽然大学生对CET改革是认同的,但对其改革措施的认同度并不高,这就需要CET改革是一种根本性的改革,使得英语学习能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大学生也需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四、六级的改革趋势,调整自己学习英语的办法,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5研究成果

5.1内容、形式、教育评价系统缺一不可

事实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不仅要改变考试内容和题型,更主要是对教学评价系统进行改革。相关部门应加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正面宣传,使教师和学生真正了解改革的目的和举措,使考试改革思想融入教学实践之中。大学英语教学和测试正在进行深化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从题型到内容均应做相应的调整,引导师生切实搞好课堂教学,重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遏制应试教育的蔓延。

5.2 英语四、六级改革趋势需要适应大学生的发展

大学生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对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是为大学生学习英语而服务的。那么,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改革就应该关注大学生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一些看法和意见。而对于那些完全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不应强求必须参加CET,而应允许他们在大学四年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真正实现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词条

新高考改革趋势例9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经济发展

前言

社会发展趋势及经济发展需求,是每个领域改革的方向。国内高校阶段,是为学生社会发展奠定基础的阶段,所以这一时期的教学改革也应当与经济发展趋势紧密关联,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实践性人才,共同助力社会持续发展。本文探讨了当前高等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并提出改革措施。

一、高校教学改革与经济发展关系讨论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教学机构都是人才的输出机构,而高校面向社会输出的人才,正是推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而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又能够为高校带来更好的发展契机。可见高校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能够相互起到促进作用,达到协同发展。因此只有先确保高校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才能提升高校人才的整体素养,为社会输出更多优质人才资源,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但就当前的教学趋势来说,多数高校的教学改革重点都在于眼前对学生教学体系的完善,而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则并不具备深入的了解,这并不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教学改革方向。因此无论是校方还是校内教师,都应当更深入的进行思考,加深对当前社会趋势的理解,确保教学改革符合发展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且符合时势的应用型人才,才是最重要的目标。因此后续将提出具体策略,为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方向[1]。

二、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效教学改革措施

(一)以经济发展视角转变教学观念,体现教学内涵

教学观念无论何时都是最终决定教学成效的核心要素。我国长期受到固化思想影响的教学领域,在当前发展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教学思想早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需要对趋势进行分析,扭转教学思想,才能逐渐摆脱发展困境。在当前的社会中,人才的独立精神以及个人主体地位认知是十分重要的,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会借助自身独立的思考去解决各类问题,这样的能力对学生来说要比分数更加重要,因此教师也需要摆脱陈旧思维的限制,以当前的趋势为主要方向,逐渐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才能让学生逐渐养成独立且清晰的思维,而不再是依赖教师的指导去完成任何教学任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步入高校教学阶段,学生都已经倾向成年,都是成熟的个体,不再需要教师的过多指点,所以教师应当更注重对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以及对学生个人理念、选择的尊重。教师在各科目教学过程中,都应当更多让学生去表达,对于学生的理念应当表示出不打击、不讽刺的态度,只以建议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才能确保学生不会对这阶段的学习以及教师本身产生厌恶感,达成良性的教学交流[2]。

(二)以经济发展视角改革教学内容,跳脱教学限制

社会发展趋势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不同发展时期,各科目教学都有相应适合的教学内容,所以固定的教学内容必然是无法满足高校学生学习需要的。所以教师在对教学进行规划之前,首先应当对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了解,之后再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完善,让教学内容跳脱教材,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到在后续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加以应用的实践性知识,而不是抱着理论却无法在工作当中解决任何问题。以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为例,当前许多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时,多是以理论知识的讲解,这对于学生后续的就业择业过程是不会起到引导作用的,只是让学生徒劳的去记忆一些知识点,对工作毫无用处。所以在进行教学改革时,教师应当先了解当前社会上各类企业的人才选取方向以及各个领域对于人才的主要诉求,并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针对性进行引导与帮助,减少理论内容,多让学生参与到实习过程中,真正在工作过程中学着解决各类问题,面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境,在实际社会环境当中得到磨炼与成长,才能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有利基础,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受到限制,成为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优秀人才。

(三)以经济发展视角完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教学方式决定教学效率,教学效率决定着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达的知识量,学生的知识量决定着其内涵,其内涵决定着学生未来在社会上的发展,对利害关系进行分析后,不难看出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性。符合当前趋势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合乎自身发展需求的知识体系,而就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技术无疑是当前最符合社会需要的教学手段。无论在社会哪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已经有了深入的渗透,为发展带来了便利。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也应当以趋势为核心,借助对创新教学方式的应用,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当前在社会上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与理念,才是对学生最为有利的。在任何科目的教学当中,教师在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下,都应当妥善的利用,以确保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有逐渐深入的了解。对于涉及信息技术的科目,教师都应当更多让学生实际上机去操作,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学习。对于不涉及信息技术的科目,教师则应当注重以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达成知识理解与消化,学到更多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存储。综上所述,无论是与信息相关的领域或是与信息不相关的领域,信息要素的应用个都是必要的,所以教师也需要理解这一趋势,以信息思想改革教学,才能提升教学实效性[3]。

结语

高校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互利互促,因此高校在对教学改革进行思考时,也应当注重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为基础,才能确保改革方向更加明确,为学生打造更好的未来,同时确保自身的后续发展。

作者:温列成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所

参考文献:

新高考改革趋势例10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中谈到:“财政是社会主义国家长期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物质保证。”我国作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充分尊重财政在国家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财政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体制改革,加快社会发展

奥运会、广亚会、世博会等世界型的社会活动均在我国顺利开展,这也更加显现出财政对促进我国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自十一五计划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理念之后,财政对于中国发展的作用更为显著。因而,根据目前具备的财政体制全面改革也成为了顺理成章之事,财政体制改革意义在于:

1、增加经济收益。经济学中将财政结构划分为税、利、债、费等四种形式,每个结构组成都能为我国财政创造巨大的收益。实施财政体制改革后,我国的税利债费政策将得到进一步更新调整,各个组成占有的比例也会出现新的变动,这些都有助于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2、加快事业进步。当前,国家正积极加大投资搞事业项目建设,重点包括了科学、教育、文化、军事、卫生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要想这些事业能够按照预期的计划按时完成,则必须要依靠国家向地方投入大量的资金,引进建设中需要的设备,那样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程。

3、提升生活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了代表生产力、先进文化、人民利益的标准,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重要表现。对现有的财政制度改革调整,对市场上的货币合理调整,既能提升人们的收入水平,还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社会大生产的积极性。

4、科学调控货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我国财政政策的核心准则,而从“取”、“用”二字可看出财政的收支过程,其本质上还是对市场货币的调控。如:通货膨胀时期,国家通过财政改革上调银行利息,将市场上的货币回笼起来。这样就能维持整个社会的货币均衡,及时缓解社会经济压力。

二、严格管理,保证财政运行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财政体制改革并非盲目之举,而是要在改革的同时维持良好的“秩序”,做到“有条不紊”才能体现出财政改革的内在价值。因而,为了满足当前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严格财政管理成为了改革中的一大走向趋势。

1、中央领导。我国财政部门是管理财政的直接机构,为了给财政体制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财政部必须时刻坚持党和国家的领导。政策上,严格按照中央下发的财政文件办事;人员上,严格管理财政官员的工作行为,通过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来提高办事效率。

2、改革突破。从改革开放时期以来,早期财政改革中对于“监督体系”的作用尚未高度重视,新一轮财政改革要在监督上寻求“突破”。在未来的财政改革时期,我们需把人民群众、传播媒体、社会舆论的力量发挥出来,加大财政改革的监督力度。

3、资金审核。“贪官腐败”是我国政治机关的“毒瘤”,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切身利益,“金钱诱惑”是腐败的根本原因。我国今后的财政体制改革,必须要严防资金外流,杜绝“挪用公款”、“私设金库”、“公为私用”等不良现象,这就要求国家审计部门从每个细小环节审核资金。

4、分层考核。财政收入获得的资金能否全面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关键因素还是在于财政部门人员的工作质量。中央领导应将“人员考核”作为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上至财政部部长,下至财政会计,都应当定期接受上级部门的考核。

三、借助法律,强化改革力度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根本国策,财政体制改革工作也必须依赖于法律的“保护”。面对财政体制改革中遇到的一些违法行为,我们只有结合宪法规定的准则才能有效处理。“财政依法”不仅是前期财政工作的参照,也是未来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1、规范流程。财政部门在操作财政收入时应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做好每笔资金收入的审计记录工作,让整个操作流程更加法律化。而作为国家的立法机关,也要借鉴未来财政改革的趋势,完善财政立法工作。

2、更新观念。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对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政工作人员需在思想观念上融合法律规定。只有观念上坚定法律意识,才能在实际改革中规范财政改革措施,满足现代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3、引进理论。马克思经济学是财政体制改革的总理论,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是财政改革的总指导,将两者互相结合起来才能保证财政改革的“法律化”。经济学家分析指出,引进先进理论是财政改革的“新趋势”。

4、遵纪守法。财政活动关系着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每项财政资金的收支都影响了我国的建设决策。强化财政改革力度应当坚持“遵纪守法”的原则,改革中的各个细小的环节都必须要在法律的约束内,这是改革效率的保证。

财政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在改革时需深刻认识到财政体制改革的积极意义。改革时,不仅要借助于各项综合措施加强财政管理,还应该按照宪法规定以约束财政行为,让财政改革取得理想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新高考改革趋势例1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重要公众信息的人事档案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日益关注的焦点。实务界与理论界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且成果颇丰,但多偏重于对人事档案管理实践中问题与解决措施的探讨,如: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推动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以及不同人事档案管理方法在不同组织中的应用等,少有涉及国外经验借鉴、理论概括以及制度完善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发展历史的分析,对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进行了理性述评,从而进一步探讨了人事档案管理的研究趋势,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一、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发展历史

(一)基本内容。人事档案是人力资源战略实施的必要参考,对人力资源信息的良好管理可有效推动人力资源的扩充,其主要工作对象即是人员的相关信息与材料,工作的基本内容为人事档案的,主要涉及5个方面:材料归档制度;检查核对制度;转递制度;保卫保密制度;统计制度。需要强调的是,首先,材料归档制度必须遵守及时、有序、完整的原则,即新的材料一旦形成必须及时归纳整理,按照其属性、内容、相关要求进行归档,材料名称的补登也应在归档过程中完成,以保证不遗漏。其次,对人事档案的定期检查与核对必不可少,全方面、多层次的检查,如材料本身的保存是否有霉烂现象,存档环境是否安全等,对档案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最后,关于转递制度,其主要应用于因人事调动等产生的文档转移、流动问题。

(二)发展历史。最初的人事档案制度的设立目的为:保证政治忠诚,主要工作对象为党员干部,用于考察和审核干部工作等,当时的人事档案大小、式样、项目等并不统一且内容较为单一。新中国成立后人事档案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包括了工人和学生,资料内容也渐趋丰富,涵盖了基本信息外的个人获奖情况等,但档案管理工作进展仍旧缓慢,档案制度完善度不高。时期,大批工作人员岗位变动频繁,人事档案管理一度遭遇冷落,直至拨乱反正后,人事档案建设重新发展,创新不断,但仍旧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发展受到制约。改革开放后,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逐渐提高,对于人员流动以及职位调动时的档案转移制度也不断完善,逐步适应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述评

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专门针对于人事档案管理研究的书目约10部,包括王法雄学者的《人事档案管理理论》、邓绍兴学者的《人事档案学》以及王英玮学者的《信息时代的人事档案管理》等,其研究内容多涉及人事档案的概念阐述、工作内容、制度改革以及信息化管理等,十分全面,兼顾理论与实践。

另一方面,笔者分别以“人事档案”“人事档案管理”“人事档案信息化”等为索引词,在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进行了检索,共得搜索结果(截止2016年4月15日)5万多条。综上可知,当前学者对于于人事档案管理主要集中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人事档案系统建设、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等方面的研究。

三、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趋势展望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事档案改革刻不容缓,如何推动其提高管理水平,适应经济发展实际需要,主要在于其以下两点研究趋势:

(一)趋向信息化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水平提高,覆盖面扩大,“互联网+”模式逐渐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网络化也成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新机遇。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将有利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成本的降低,即时化程度的提升以及准确率、真实度、详细性的加大,对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效率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趋向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与时俱进,真实严谨成为人事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的利用,进一步加强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程度,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是人事档案管理所需研究的另一大重点。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力资源战略地位日渐突出,作为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构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刻不容缓。借助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推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向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方向转变,进一步拓展档案管理工作的深度与广度,是我国档案事业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