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乡镇企业论文

乡镇企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3:32

乡镇企业论文

乡镇企业论文例1

一、乡镇企业的特点及自身优势

有人说“乡镇企业就是镇办、村办、户办、连办,四个轮子一起转”,这句话既形象又简练地概括了乡镇企业的组成。乡镇企业就是由镇、村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联合企业组成的,具有规模小、投资少、经营机制灵活等特点.随着乡镇企业转制的实施,其中个体民营企业所占的经济总量正在逐步上升,多种所有制经济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为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乡镇企业近年来之所以发展迅猛,是因为在发展初期有自身的优势.

(一)乡镇企业在制度方面的优势

乡镇企业拥有比国有企业更加灵活的企业机制.乡镇企业的机制优势,可以从其产权结构中得到解释.虽然乡镇企业的主体是集体所有制,同国营企业一样存在产权模糊等缺陷,但乡镇企业比国有企业有更强的市场适应力.

1、企业经营自.经营自无疑是保证企业成为市场竟争主体的必要条件.就乡镇企业来说,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游离于国家计划体制之外,几乎没有受到来自国家宏观计划的约束。此外,乡镇企业发展初期政府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也使企业赢得了更大的经营自。

2、企业退出机制。企业退出机制包括人员的流动和资源的配置重组。对人员流动来说,乡镇企业在用工上实行的双向选择,使得其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保证了人力资本效用的最大化。良好的退出机制使得企业充满活力。

3、主管部门的管理效率。从管理体系上看,社区政府管理乡镇企业的层次和幅度都比国有企业要小,再加上社区政府与乡镇在利益上的一致,因而它们比国有企业主管部门更容易做到深入了解企业状况,控制企业行为,其决策更符合企业实际,表现出更高的管理效率。

(二)乡镇企业在市场上的优势

1、潜在市场的广泛性。乡镇企业诞生于农村,与农村有着天然的联系,巨大的农村市场需求成为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可以说从其拥有的市场潜力来说,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要比国企优越得多。

2、市场发育的相对完善性。乡镇企业作为传统体制之外自发生成的经济单位,其市场运行机制较国有企业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育。在长期的市场竞争过程中,乡镇企业依靠自身的市场交易地位,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市场行为体系,使得乡镇企业与市场培训基本上保持在同步的良性循环状态。

3区域市场的相对封闭性,加上各地政府的保护主义,使得全国各区域市场呈现相对封闭性。乡镇企业的起飞在很大程度上由此得益。

(三)乡镇企业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

1、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从资源合理配置角度看,其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我国的现实国情是资金缺乏,而劳动力丰富。通过利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优势弥补了资金相对不足的缺陷

2、就劳动力成本的绝对水平而言,乡镇企业比国有企业低廉得多。从而在与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3、目前城市里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劳动力供大于求。大量的富裕人员涌向社会,而乡镇企业恰恰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减轻了城市人口压力。

二、临淄区乡镇企业发展现状探析

(一)、临淄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新优势:

1、大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了乡镇企业发展空间。首先按”乡镇企业法“的规定,把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个体私营企业列入了重点调动度范围,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其次,为提高乡镇企业的外向度,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走引进开放之路。2001年,区镇共引进企业和项目约300项,资金近20亿元。据统计,目前发展乡镇三资企业199家总投资额14712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8549万美元,全市乡镇镜外企业已有8家,出口企业391家,出口产品290多种。有25家企业获进出口权,自营出口达4060万美元。其中乡镇企业的龙头企业有山东晨鸿集团。

2、大力推进改革,强化企业管理,激发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活力。以明晰产权关系为突破口,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因地制宜,积极引导乡镇企业改革多形式推进。到2001年底,改制企业比上年净增198家,增长25.4%。到目前,全区乡村集体企业已有534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改制面达到了68.74%,其中股份制企业54家,股份合作制企业34家。在推进改革的同时,还下大力抓了企业管理工作,选择6家企业帮助导入CIS企业形象工程,2001年全区有10项现代化管理成果在省系统获奖。到目前,有12家企业获省级管理示范企业,有8处企业通过了ISO9000认证。

3、不断调整结构,广僻发展途径,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首先,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思路,加快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全区选择了10个有一定规模和后劲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做为龙头企业。加强扶持和指导,使其尽快发展,并对当地种养业起到辐射带头作用。第二,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先后召开了全区城乡一体化洽谈会和全区产学研项目15项。与各高校签定各种技术转让`合作协议意向95项,其中11项达成合作协议。第三,狠抓乡镇工业小区建设,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目前,全区乡镇工业小区已发展到23个。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全市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4、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人才培养,促进了乡镇企业素质的提高。目前,全区已有400多家乡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项目已达238项。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技改项目得到了竣工投产。目前,全区高技术及其生长点企业已发展到21家,如山东齐峰公司开发开发的顺酐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亿元。科技推动的同时,加快了乡镇企业人才开发。对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的500名厂长`经理进行了法规`生成经济`企业管理知识培训,对乡镇企业会计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电算上岗培训等。

(二)临淄区乡镇企业发展状况

临淄区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朱台及南王等镇,因此,研究临淄区乡镇企业必须要看朱台镇。朱台镇乡镇企业起步较晚,建镇初期,经济基础薄弱,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仅404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0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8元。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朱台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执中心,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全镇工业形成了以小化工机械`金属压延制品`建材`食品`纺织`化工`电子大主导行业,乡镇企业稳步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高,至2001年底,临淄区镇村企业达到2966个同比增长11`8%;从业人员总数17375人。乡镇企业产值情况见表

表:临淄区乡镇企业产值情况单位|:亿元

项目乡镇企业总产值乡镇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税总额实际上缴税金固定资产原值

2001年29`220`04`8233`91`870`76133`12

同比增长25`8%27`1%33`1%25`8%18`7%19`0%13`5%

从以上数据分析不难看出,临淄区2001年乡镇企业产值各项指标同比增长平均在20%以上,发展讯速,同时,临淄区乡镇企业发展在2001年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1、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外向经济取得新成绩。2001年底,临淄区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企业4家。完成出货值1800万元。建成三资企业5家利用外资215万元,并有2家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

2、技改上新步伐加快,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重点骨干企业通过技改上新企业现有多项装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目前乡镇企业中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份额达45%,形成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3、人员素质及管理水平显著提高。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宣传,全区乡镇企业加大了教育投入。现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87人;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690人;引进聘用各类人才202人。拥有全国级及省市级乡镇企业家6人。其中,朱台镇西单村单台阶成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及中国知名乡镇企业家,其工农商牧运输一体化经验被委员长赞誉为中国西单模式。

4、企业改制取得了可喜成绩,第二轮改制进展顺利。截止2001年底,镇直工业企业改制已基本完成。通过改制,有4家企业实行租赁或兼并,共盘活镇直企业资产9000多万元。改制后,镇村集体企业和个体民营企业经济总量比重为51:49;多种所有制经济更加适应市场感经济需求,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产业结构基本合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区乡镇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67:31,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1.5:69:29.5。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工业形成了小型精细化工、机械、建材、医药、化工、粮食白酒及大棚蔬菜等主导行业。其中:化工产值5.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5.2%。机械行业产值3.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6.9%;建材行业产值2.7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医药化工工业产值2569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5%。

6、乡镇财政收入和职工收入得到提高。2001年乡镇财政收入1830万元。其中:乡镇企业上缴增值税920万元,占乡镇财政收入50.2%,上交地方税882万元,占乡镇财政的48.1%。职工工资总额达8730万元,人均收入5024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14.5%。

7、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经济技术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引进人才,先后在全国各地引进机械、化工、电子、冶金等行业科技人才125人。与山大、山工大、山农大等院校合作,建立研究机构,形成引进项目和成果的“绿色通道”。其中优质蔬菜基地—临淄区北羊镇被评为“中国西红柿之乡”,樱桃西红柿已出口日本、美国及俄罗斯等国家。这是北羊镇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的结晶,也是今后乡镇种植业发展的方向。

三、临淄区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发展速度趋缓。“九五”期间临淄区经济继续保持了健康、持续、高速发展的好势头,尤其在总书记视察江浙地区乡镇企业重要谈话精神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临淄区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九五”期间临淄区经济发展递增速度保持在43.5%以上,培植形成了一批在全国、省、市有影响的骨干企业和产品,临淄有机化工厂、淄博华齐油脂厂、临淄第二造纸厂、山东西单集团、淄博顺达集团等五家跃居全国乡镇企业经济效益50强。但是,近两年来,由于形势的变化,临淄经济发展增长速度缓慢。

2、投入不足,发展后劲小。乡镇企业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要不断发展、壮大,就需要加大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在这一点上与国有企业相比,乡镇企业明显败下阵来。

3、技术落后,人才缺乏。本来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就相当落后,再加上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就使得劳动生产率总是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成本得不到降低,使乡镇企业的产品销路受阻,产品积压造成资金沉淀,更加导致企业资金周转的紧缺。人才缺乏也是多数企业发展不景气的重要原因之一。乡镇企业的职工多数来自农村,由于大多数乡镇企业远离城区,多数规模不大,加上当今专业人才迷恋城市的心态,不愿到乡镇农村工作,使乡镇企业很难得到得才兼备的人才,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因此,必须要创造条件,解决好人才问题。

4、环境污染问题。小造纸、小炼油等乡镇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一大公害。解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键。

5、经营者的素质问题和观念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者素质偏低。首先经验者的选择范围很小,多数是从本乡镇以至农村范围内产生,大多数是本地的能人。但是这些能人由于受农村教育水平为初中毕业,小学文化程度占相当大的部分。其次,经营者受政治、业务、文化素质的职业,多数沿袭传统的家长式的领导方式,难以广开言路,难以做到民主决策和科学管理。裙带关系是乡镇企业发展的一大弊病。

(2)众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乡镇企业经营者缺乏新思想、跟风观念最普遍、最突出。经营者的创新观念淡薄。例如,见别人赚钱,就一哄而上,导致重复建设,产品供求大于需要,从而使企业陷入了困境。总之,目前乡镇企业经营者缺乏先进的质量观念、服务观念、成本观念、科技观念、人才观念、法律观念、信息观念,远远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因此,提高经营着的素质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关键。

(3)“充电”意识淡薄,难留人才,导致技术革新力度不够,效益滑坡。

(4)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知识。

(5)存在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是,技术落后,二是,严重浪费资源,三是,污染环境。

四、推动临淄区乡镇企业发展的对策

1.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WTO的要求,不断深化改革,营造新型企业的机制和优势。

2.制订切实可行的乡镇企业发展规划。

3.加大投入,缓解乡镇企业资金短缺。

4.优先发展高科技型和出口创汇型的乡镇企业,鼓励乡镇企业出国办厂,兴建跨国公司。

5.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经验,提高经营者的素质。

6.强化内部管理,建立良好的人才机制。

7.乡镇企业发展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国家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乡镇企业论文例2

如江苏省到1983年底共有乡镇企业56,464个。1958年时数量很少,产值很低:1976年才为33.56亿元;1978年仅为62.57亿元;1980中上升到110.25亿元;1983年高达159.42亿元,在全国一直处在领先地位,已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19.34%,占全省农业产值的45.65%。有资料预测,至1990年全省乡镇企业数量可达6万家,产值达300亿元,可占全省工农业预测总产值的28%,占全省预测农业产值的55.56%;2000年将达7万家,产值可能达520亿元(另有资料为800亿元),占工农业预测总产值的20.88%,占农业预测产值的62.65%。

我国1982年拥有乡镇企业75万个(另有资料为130多万个;140万个),产值658亿元,相当工业总产值的的11%强,[1]1983年乡镇工业产值为757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5%,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2%,相当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2]

我国国营企业现有近40万家,其中小型企业为37.24万家,占全国企业(不包括集体的乡镇企业)的98.7%;产值近3,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7.3%;固定资产占全民所有制单位的29%;利税占工业利税的32%;其中75%的小企业(产值占一半)分布在县及县以下的农村村镇。我国中型企业有3,544个;占全国企业(不包括乡镇企业)的0.9%;产值为91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7.7%。我国大型企业有l,365个,占全国企业(不包括乡镇企业)的0.39%;职工人数占全部职工的20%左右;产值为1251.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4.8%;固定资产原值占41.4%;净产值占49%;利税占50.7%;预计至2000年产值可达8,000亿元,占工业预计总产值的40%。[1]

再如日本明治维新后,中小企业迅猛兴起,在狭小的3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1981中达到581万家,占总企业数的99.6%;从业人员3,44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80%;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3%。在美国、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小型企业也都很兴旺。[3]

二、乡镇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中、小企业及乡镇企业的高速度发展可以说是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需,此外,也是乡、镇、村的建设的必需,农民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必需。乡镇企业在“四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1.乡镇企业已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尤其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上述乡镇企业建设的形势可见,乡镇企业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已占有相当比重,成为国营大、中、小企业的有力助手;占农村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更大,而且会继续增大。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我国工业结构及网络更趋合理。

2.乡镇企业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小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农业现代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江苏省已出现了一批亿元乡,这些乡的农田基本建设,农村市政、交通、建筑、邮电、金融、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江苏省1978年以来,全省乡镇企业缴纳税金39.45亿元,其中1983年为l1.45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15.73%,今后,乡镇工业税金的增长速度还将会提高。有的专家已设想把全省近2,000个乡队以上的集镇,建设成为工业生产型小城镇,发挥出农业、农村与大工业、大城市之间的纽带作用、桥梁作用。

3.乡镇企业已成为安置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和场所,同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民“作工不离农”,“离土不离乡”,大大减轻了盲目流入大城市的趋向。江苏省最近几年每年平均吸收农民工31.5万人,1983年已拥有乡镇企业职工429.41万人,占到农村劳动力的18%。预计至2000年将可吸收400至450万劳动力就业。全省64个县(包括常熟、太仓两市)1983年工农业产值在五亿元以上(最高的达20亿元),人均工农业产值在650元以上(高的达2,200元)、人均净收入在350元以上(高的达440元)的县有20多个。这些县再经过十五、六年努力,至2000年人均净收入一般可达一千元以上,实现国家总目标的“小康”水平,从而与大、中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当。这将是一项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我们从上面勾划出的乡镇企业发展的轮廓,充分看到了它的生命力。占我国人口80%、土地面积80%的广大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的希望所在。环境工作者既要清楚地看到乡镇企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污染及危害;另一方面也要清楚地看出只有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才有保护环境、生态和农民健康的经济基础和条件。

三、乡镇企业建设的环境问题

我国1979年公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特别强调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民造成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这同样是乡镇企业建设发展中始终应遵循的准则。

1982年7月15日《中国农民报》报导了乡镇企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江苏省苏州地区中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近几年来农村工业的发展,以大运河为主体的水网水质受到污染,有的地方受到电镀等废水污染,致使农产品、水产品不能食用。”“山青水秀的浙江省绍兴县,也由于小印染、电镀、造纸厂的影响,污染很严重。”“从全国情况看,许多农村工业企业还缺乏防治污染的设施,往往一个小工厂就可以污染一条河,甚至一个村镇。”“不少地区的大中型工厂,把自己不愿生产或加工的有毒有害产品委托或转给社队工业去生产,导致有毒物质‘下乡’。这种转嫁污染的做法,不但危害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通过农产品的污染又反过来危害城市居民。”“农村环境一旦遭到污染,治理起来花的投资更大,困难更多,所以必须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4]

曲格平同志指出:“……由于这些工业(指小型企业及乡镇企业)数量多,布局混乱,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差,经营管理不善,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绝大部分没有防治污染措施,使污染危害变得更为突出和难以防范。这是我国所特有的环境问题,使环境污染由点到面,由城市向农村蔓延。”[5]

可见,在我们取得明显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现已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了环境保护部门及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并正在制定对策。

四、乡镇企业建设的环境对策建议

针对乡镇企业建设发展中已经出现和可能继续出现的环境问题,应按不同的性质、类型、原因采取不同的、综合的对策。

在制定环境对策中,有两种片面的思想认识是应该避免的。一种是盲目乐观,认为乡镇企业规模很小,又很分散,排污量小,自净量大,不足为惧;另一种是片面悲观,认为乡镇企业数量极大,极为分散,发展很快,变化又大,技术装备差,管理水平低,经济条件不足,可能会防不胜防,治不胜治,结果生产经济发展必然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的观点是,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认识的,既不能盲目乐观而掉以轻心;也不能片面悲观而丧失信心。我们通过已有的研究认识到,只要深入调查研究,采取的对策科学合理,乡镇企业在建设发展中是完全可以取得生产、经济、环境、社会综合效益的。以下几项对策是必不可少的:1.立法国家正在抓紧制定“全国乡镇企业环境保护法规”,对于省、市、县来说,不一定再单独制定,但可以在地方“乡镇企业建设法”或“乡镇建设法”中增加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篇章。如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江苏省乡镇企业管理局正在为制定“乡镇企业建设法”而开展调研工作,原来无环境保护方面内容,我们已建议增加有关篇章。

立法,与一般的条例不同,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利用法制的有力手段,重点放在惩处那些无视环境法规的违法者。例如,有意将剧毒、有害而无有效防护和防治措施的废物、中间产物、原料、产品、车间等转给农村的犯罪分子。

此法的制定与执行,可以制止污染转嫁行为及其它严重违法行为,给农村居民为保护农村环境以法律保障。

2.规划乡镇企业必须有环境规划和布局,而且必须纳入乡镇建设总体规划及区域农业划规之中。规划一经制定并以人大通过,也具有与立法同等的效力,立法中也应有确保规划实施的条文。江苏省某些县、乡、镇正在搞规划,只要同时兼顾环境保护规划,就会事半功倍。

规划,重点放在合理利用农村资源,保护农村环境和生态,保护农村水源及居民健康,促进乡镇企业走上正轨。

鉴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乡镇的规划至少应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解决当务之急的“红线规划”,第二步再进一步作出近期及远期规划。所谓规划,就是要从长远考虑、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效益。

乡镇总体规划中的环保红线规划,着重划出不同功能区,将乡镇工业相对集中成工业区,与居民区、水源地、行政区、文教区、商业区、农业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用红线勾划在规划图上,各区之间,尤其是乡镇工业区与其它区之间要留出隔离、防护带。要注意风向、水源地的位置及地形、地貌、植被、资源等情况,合理利用土地,不占良田,少占土地。

此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就可以改变目前盲目乱建的混乱状态,布局将趋合理,可长期发挥效益。

3.管理制定一套简明、切合实际的科学管理制度、程序和办法是当务之急。国家正在抓紧这方面的工作,有些省、市已提出了管理条例初稿,如辽宁省、江苏省及该省的无锡市等。

管理,是法制、规划手段的补充,法制、规划也可看作是管理的组成部分。管理的方法是综合行政、经济、科学手段结合运用的一种艺术,是环境保护最经常、大量、基本的任务。核心是加强环境保护方针、政策、计划的指导和协调。在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总原则中,还可视不同问题的性质和情况,采取“谁开发谁保护”、“谁排污谁负责”、“谁破坏谁受罚”等做法。治理应点面结合,考虑效益。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统计、申报、审批、监督、检查、奖惩的条例。

此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就可以控制程序上、手续上、关系上的混乱状况,就可能发挥环境保护管理的职能和作用,从而使乡镇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危害范围和程度大大缩小。

4.控制面对乡镇企业这个特殊的对象,采取传统的、单一的处理措施是难于行得通的。从总体上实施“三同时”是可能的,但要求每个企业都实现“三同时”也是难于行得通的,但也不能因行不通面听其自然,放任自流。制定一套简易可行的合理控制系统也是当务之急。

我们在苏州工业污染源控制途径研究中,通过对能源、水源、物料的投入一转化一产出分析,提出了一套控制工业污染源的系统方法,将物料种类控制、物料单耗控制、流失总量控制、浓度控制及环境总量控制结合起来,治本、治源、治因与治标、治末、治果相结合。在乡镇工业的控制中目前全面推行系统控制有相当困难,若适当加以简化,有可能在乡镇工业控制中试行。如单耗控制、主要污染物流失总量控制、区域集中浓度控制及区域水环境总量控制,可以分别情况逐步实施。几十万、上百万家乡镇企业,家家都上一套处理设施是不可能的,但每个乡镇的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集中起来进行处理显然是必要和可能的,经济上也是现实的,面且集中处理还可以与集中利用(能源、水源、肥源、其它资源)相结合。

如实现了以上控制的设想,大量的污染物就会消除在生产之前、之中或之后,还可以通过综合利用获得收益,处理后的废水、污水还可以资源化,同时基本消除农村乡镇企业的污染危害。

5.宣教向农村决策者、各级干部、各方面的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宣传、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知识及乡镇企业的控制和管理知识的任务,是一项十分迫切、艰巨而长期的任务。目前许多地区的广大干部只了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了解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所以,环境保护宣传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对策。苏州市环保局最近就举办了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学习班,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以上立法的执法、规划的实施、管理的执行、控制的实现,都离不开热爱环保事业的懂行人,所以,在宣传的同时,还要抓紧培训人才的工作,每个乡镇企业,每个乡镇都要有专人负责管这项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群众监督网络,农村的环境保护才落在实处。

十年来的环境保护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大工业、大城市、大水域,忽视了小工业、小城镇、小水域,目前环境污染由点到面,由城市到农村的趋势已引起了决策者的重视,但要把环保工作的力量动员到面向农村还需作各个方面的艰苦工作。99%以上数量的小企业、乡镇企业,其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力量可能不到10%,且在素质上差距更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应列入环保工作《七五》、《八五》规划之中。

日本的前车之鉴应该记取,日本解决工业,特别是小工业的环境污染危害的经验更应认真吸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薛葆鼎指出:“去年(1979年)秋冬之交,我到日本参观访问,看了一些中小企业。他们在六十年代高速度发展带来严重公害之后,群众舆论哗然,政府进行经济干预,采取了许多技术诊断手段、情报交

流手段、低利贷款手段……促使几百万个中小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生产管理基本观代化了。因此,也基本上控制了污染。他们的中小企业多数做到了‘小面精、小而专、小而变、小而洁、小而赚’。并没有因为治理公害而闹亏损。他们的企业结构、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保证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小企业既能在资本主义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能在通过现代化改造后文明生产、文明生活。”

我们坚信,我国亿万农民能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创建乡镇企业的奇迹,也一定能够解决建设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把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得先进而文明。只要加强领导,加强组织,加强立法,加强规划,加强管理,加强控制,加强宣传教育,农村环境一定够能保护好、建设好。

参考文献

[l]杨坚白:“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第五章,第16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2]南京日报:“去年我国社队工业产值巳达七百多亿”,1984年6月15日。

[3]云冠乎:“中国企业规模结构战略问题”,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第九章,第243、245、246、249、256、258、259、261等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乡镇企业论文例3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可以通过配置的方式、管理的手段、使用的原则、激励的措施四方面,进行概括和描述。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这里谈到的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形成的,至今仍是美国企业显著特征,它是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的典范。

1.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美国企业具有组织上的开放性,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作为需求方的企业,几乎任何时候所需任何人才,都可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规范的程序招聘,或通过有目标的市场竞争,从其他企业“移植”;企业过剩的人员,流向劳动力市场。作为供给方的劳动者,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职业,即使从业后对自己潜能有了新的认识,或有了更理想的工作,也会从容迁移。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简单的短期供求关系,没有过多的权利和义务约束。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通过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岗位最优化匹配;缺点是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差,不利于特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日本企业的职工,有70%在本企业工作时间超过10年,而相应的数字,美国是37%。

2.人力资源管理上,实现最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美国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契约、理性,重视刚性制度安排,组织结构上具有明确的指令链和等级层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讲求用规范加以控制,对常现问题处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明文规定。大多数企业都有对其工作岗位所设的《工作岗位要求矩阵》,详细描述每个岗位对人员素质,包括知识、技艺、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具体要求。企业分工精细、严密,专业化程度很高,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工作,不得随便交叉。这种手段的好处在于,工作内容简化,易胜任,即使出现人员“空穴”,也能很快填充,而且简化的工作内容也易形成明确的规章和制度,摆脱经验型管理的限制;缺点是员工自我协调和应变能力下降,不利于通才的培养形成。

3.人力资源使用上,采取多口进入和快速提拔。美国企业重能力,不重资历,对外具有亲和性和非歧视性。员工进人企业后,拥有管理学硕士学位的人可以直接进入管理阶层,受教育多的人起点也高。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可以从内部提拔,也可以选用别的企业中卓有建树者,一视同仁。员工如果有能力,有良好的工作绩效,就可能很快得到提升和重用,公平竞争,不必熬年头,论资排辈。这种用人原则的好处在于,拓宽了人才选择面,增加了对外部人员的吸引力,强化了竞争机制,创造了能人脱颖而出的机会;缺点是减少了内部员工晋升的期望,削弱了工作积极性。由于忽视员工的服务年限和资历,导致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

4.人力资源激励上,以物质刺激为主。美国企业多使用外部激因,少使用内部激因重视外酬的作用。认为,员工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取物质报酬。可以不向员工说明此项工作的意义,但必须说明此项工作的操作规程,员工可以不理解工作本身的价值,但必须把工作完成好才能获取相应的报酬,员工得到认为合理的报酬后,就不应该再有其他要求了。因此,员工的报酬是刚性的工资,收入的95%甚至99%以上都是按小时计算的固定工资。这种措施的好处在于,企业景气的时候不用考虑对员工有额外的支付,减少了发展成本;缺点是如遇经济不景气,企业无法说服员工通过减少.工资、降低成本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只能解雇员工清除剩余的生产能力,导致员工对企业缺乏信任,形成对抗性的劳资关系。

(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时期形成的日本模式和美国相比,是资本主义灵活大规模生产的典范。

1.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靠内部培训。日本企业具有用人上的相对封闭性,内部培训是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主要方式。认为,高素质的员工,只要经过培训,就能胜任所有工作。所以,在聘用员工时,特别强调基本素质,不着重个人具体技能。由于重素质而轻技能,在培训员工上要花很大功夫,日本企业在职工培训上的投入是美国企业的25倍。培训时不仅要学习技术方面的硬技能,还要学习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上下协调关系等“软知识”和“软技能”。它的一个特点是,职工在本企业继续就业才能发挥作用,一旦离开就会失去,没有市场价值。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就业稳定性增强,员工不愿离开熟悉的企业,企业也不愿意放弃自己培养的员工,这有利于特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缺点是增加了培训费用,阻滞了员工的流动,难以实现社会范围内,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2.人力资源管理上,具有情感式色彩。日本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关系,重视富有弹性的制度安排,组织结构上具有含蓄的职务主义,侧重于靠人对企业进行控制。一方面有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和含蓄的控制,企业更侧重于通过树立信仰,灌输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行为,使其自觉地与企业目标和要求保持一致。企业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情感上的互动,是管理的主要手段。日本企业允许而且鼓励职工在精通本职专业技术同时,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实行工作转换制。这种手段的好处在于,极大地调动和发挥了员工的潜在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了个人爱好和兴趣,有利于专业的深化,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技术上的创新与开发;缺点是内部容易形成家庭主义纠纷、姑息迁就、公私混同等弊端。

3.人力资源使用上,采取有限入口和内部提拔。日本企业具有保守性和排他性,有新的工作需要时,一是从学校吸收,二是尽可能通过内部调节来满足,因为从劳动力市场上招聘的人员。或许只具备新工作需要的硬技能,却大都不会拥有在企业工作需要的软知识和软技能,重新培训已具备软知识和软技能的员工再去掌握新的硬技能,比起招聘外人来得快捷、划算。因而日本企业人才使用的人口狭窄,进入企业必须从基层干起,通过按部就班的培养过程,逐步了解企业、认可企业、完善自身、创造效益,求得提拔重用。对人的评价与提升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和渐进式的方法,不以一时一事取人,侧重于全面、历史地考察。这种用人原则的好处在于能够比较客观深入地对人做出评价,鼓励人们踏踏实实工作,树立长远的工作观念,避免短期行为,保证人才选拔的正确性;缺点是缩小了人才选择面,不利于吸引外部人才,不利于企业人才结构的优化。

4.人力资源激励上,以精神激励为主。日本企业在直视使用外部激因同时,更多地使用内部激因,发挥内酬的作用。采取终身启佣制度,不轻易解雇工人,即使企业处于困难时期,它可放假、停工也不会将工人赶出工厂,除非职工犯了严重错误或触犯刑律,才会解职。领导与员工之间,雇主与雇员之间,以及职工之间,除了工作上互相配合、通力协作外,还注重不断增强相互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努力创造一个友好、和谐和愉快的气氛。使员工有充分的安定感、满足感、归属感,在工作中体味人生的乐趣和意义。企业还吸收职工参加管理,使职工不但对企业经营状况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而且能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发表意见,形成合作性的劳资关系。物质激励也是弹性工资,工人收入的25%左右是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得到的红利。这种措施好处在于,精神激励调动了普通职工的积极性和献身精神,工资成本的灵活性使日本企业无需大批解底工人也能比较容易地渡过经济不景气难关;缺点是淘汰率低容易影响员工进取心,集体决策影响决策的果断性和时效性。

二、中国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

通过对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我们可以建立以下定性模型:

(y1,y2,y3,y4)T=(f1,f2,f3,f4)T(x1,x2,x3,x4)

其中,y1,y2,y3,y4,分别代表配置、管理、使用、激励四方面特征;x1,x2,x3,x4,分别代表文化、技术、产品市场、劳务市场四种因素;f1,f2,f3,f4代表四个函数关系。从这个人力资源管理定性模型看出,每一特征都是四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当前中国乡镇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因素,也可分析出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具备的特点。

(一)当前乡镇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处于深化阶段,乡镇企业步入“二次创业”时期、企业的外部环境和生存空间,相对于发展初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文化上传统的农业文明。中国文化也属农耕文化,特别是在乡镇企业,带有典型的农业文明痕迹。人们讲求“亲缘、血缘、地缘”关系,习惯于家庭式管理,尊重权力,乐于稳定,功利主义较强;讲求互相关心,期望群体对自己关注,相应地,对群体和组织忠诚度也高。同时,农民式的狭隘自私也有充分体现,注重短期的眼前的利益,难以将个人利益同企业兴衰长期统一,“二兼业”的就业形式,使就业相对不稳定,流动性大。

2.技术分工不细。目前中国乡镇企业中,大规模现代化生产的还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自动化、机械化的程度低,专业性差。各工种、各岗位之间更需要有效衔接和协调作业,生产和管理经验作用大,技术上不宜分工过细。这对员工素质提出的要求是,能够尽可能全面熟悉企业情况,对各工种操作方法和工艺流程都有所了解,最好是“通才”。

3.产品市场不稳定。乡镇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经济技术实力的限制,市场份额极不稳定,产品品种结构需要经常调整和改变。相应地,企业的组织方式、决策程序、管理方法也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过分拘泥于严格的规章制度会使企业僵化,降低活力,难以适应不断变动的市场要求。

4.劳动力市场欠发育。中国劳动力市场尚处刚刚发育阶段,难以对企业提供有效人才供给。一方面国民教育水平偏低,特别是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相对很差;另一方面,人才的供给与需求脱节,学校培养学生时,对人才需求关注不够。尽管近年来,各省、市人才中介机构,人才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人力资源总量上升,质量提高,但仍呈现出结构性短缺,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地域分布不均衡,城乡二元性特征显著。乡镇企业难以吸引和招聘急需人才。另外,劳动力市场需要健全的机制来规范。目前,企业通过市场选择劳动者,存在了解不足、使用不当、从业不稳的顾虑;劳动者通过市场选择企业,也存在缺乏利益保障和长远发展机会的担忧。

(二)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该具备的特点

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中国乡镇企业应以自身情况为出发点,博采美日模式之长,融合提炼,形成独具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人力资源配置上,应当以培育为主,引进为辅。乡镇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普遍低下,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壮大和发展。有限的实力又难以在欠发育的劳动力市场上引进充足的适用人才,全面改变企业员工的素质。因此,从长期看,必须立足于内部培养,企业发展规划要有人力资源开发与计划配套,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领导业绩考核重要指标。对于高级管理人员,要实行继续教育,使其掌握市场经济基础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将学习成绩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基层、中层管理人员应全部参加国家承认学历的函授学习,学习成绩作为聘用干部标准之一;对于工作时间长、文化水平低的员工,实行在岗培训,必要时每年选派部分重要岗位职工到大、中专院校学习或到大型企业进修;聘请院校教授和企管专家到企业讲座辅导,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从短期看,引进人才是补充,通过招聘、借用等方式,吸纳一部分专才、特才,依托人才引进,带来新信息,启动新项目,开拓新市场,发挥引进人才的技术辐射作用。“引进适用人才,培养未来人才,提高全员素质”,应是当前乡镇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指导方针。

乡镇企业论文例4

一、绪论

乡镇企业是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乡镇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信息化社会和时代的到来,受乡镇企业本身和外部条件的束缚,乡镇企业的信息化问题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着重关注了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主张从教育入手逐步解决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重点研究了乡镇企业中关于信息化内容的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以推动乡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乡镇企业信息化及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大力度的扶植举措,目前,乡镇企业中基本都引入或采用了一些信息化的技术和管理软件等。作者通过调查走访的形式对锦州市部分乡镇企业进行了信息化的走访。走访中发现几乎所有乡镇企业都使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并配备了相应的互联网系统。同时,财务信息化软件如金蝶的财务系统和会计信息化系统已成为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构成。但乡镇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认识程度不足,信息化程度低,缺乏有经验或专业的信息化人员,乡镇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杜娟等在“关于推进乡镇企业信息化问题的思考”中指出了合理化信息开发方式,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重点培养信息化人员等建议。在走访中作者发现乡镇企业信息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乡镇企业的在岗人员信息化相关专业知识往往局限于在大中专院校的学习积累,只有少量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还有很多人员则完全是自己摸索着学习,信息化的知识和技能严重匮乏。而目前受管理者的意识影响和企业资金的问题,乡镇企业的企业培训形同虚设。在走访中75%以上的人员没有接受过企业的信息化相关培训。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现有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中只有大力开展信息化继续教育,才能提高现有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和员工的信息化技能水平,最大限度的提高乡镇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率,进一步推进其信息化的未来发展。

三、乡镇企业信息化培训内容

1.信息化基础培训

信息化基础培训包括两个部分:围绕计算机的使用展开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和企业信息化课程培训。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可开展是以计算机的应用为基础,企业和员工需要使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参与到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熟练的使用计算机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基础技能。其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的使用和日常维护,计算机网络功能的使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日常多媒体(图像、音频和视频等)信息的编辑和应用等。企业信息化课程培训:企业信息化课程培训是一个广泛的基础概念型培训,其目标是提高整个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意识,针对企业的管理者和相关企业员工,了解企业信息化的意义、方针、内容、实施方法、风险规避和发展趋势。其具体内容包括:乡镇企业信息化概述、常见信息化系统、信息化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案例分析等。

2.专业化培训

专业化培训是针对乡镇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展开的,基于所从事专业管理职能的信息专业化培训。依据所从事工作管理职能,专业化信息培训包括:销售与市场信息化培训,和生产相关的生产线、生产流程等生产信息化培训、包括采购、收货、库存控制和发放等管理活动的物资供应信息化培训,财务和会计信息化培训、包括人员录用、培训、考核、工资和聘用等业务的人事信息化培训,以高层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化培训,信息化处理系统培训。

3.个性化定制培训

个性化定制培训以乡镇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针对性的,以解决实际信息化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目标的培训。如针对企业新近信息化设备进行的使用培训等。

四、乡镇企业信息化培训形式

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培训形式比较灵活多样,借鉴已有的企业培训形式,结合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网络通信技术,目前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形式主要包括:企业短期集中培训,小范围实战培训,基于网络平台的在线培训和学习交流社区等。企业短期集中培训是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的基本形式。其内容多为广泛系较强的基础性内容培训,主要问题是需要再用乡镇企业的生产时间或员工休息时间。其实针对提高整个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基础技能极为重要;小范围实战培训具有一定或较强的针对性,是开着专业化信息培训和针对性信息化培训的主要载体;基于网络平台的在线培训是近几年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其包括大型的在线课程、基于信息共享的丰富的教学资料及网络交互平台等内容,由于其具有不限时间、不限空间、接入方便、免费学习以及内容个性化定制等优势深受在职工作人员的欢迎,是主要的自我学习模式;学习交流社区是在乡镇企业内部开放交流学习的场所,并配以专业的指导人员,是一个自由的可交流环境,更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五、结论

信息化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如何在企业中进行信息化建设一直以来都是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经过长足的发展,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很多经验,ERP系统实施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乡镇企业所面临的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如何解决是乡镇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教育是发展的基础,可以看到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虽然面临严峻的资金问题,但信息化的意识、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和信息化的利用率更是制约乡镇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根本,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在乡镇企业大力开展信息化的教育来解决。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了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问题,分析了乡镇企业信息化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本研究势必会对乡镇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乡镇企业论文例5

二、相关概念综述

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是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我国的乡镇集体企业是在原始手工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起来的,我国乡镇集体企业经历了农村副业、队社企业、乡镇集体企业这三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乡镇集体企业处于萌芽状态,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完善,我国乡镇集体企业也不断发展完善。从1984年开始,我国乡镇集体企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生产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和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生产经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是乡镇集体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依靠管理目标的协调、发展以及计划等过程的结合,对经营目标实施预计和管理,推动企业有效实现内部控制、完成战略目标。乡镇集体企业预算管理的制定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将规章制度作为设计依据,确保资金预算制度的实施,切实维护集体资产安全,提升集体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要依据严密性、一贯性、对等性、适用性、经济性以及重要性的原则和要求,综合考虑集体企业生产经营的宏观环境。

三、乡镇集体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编制不科学

执行不到位我国乡镇集体企业虽然都有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但是制度缺乏操作性和实践性,没有具体的操作流程。不少乡镇集体企业预算编制不详细,难以落实到位,追加预算往往过多,不能够发挥全面预算约束的作用。财务人员财务预算分析能力不强,不能够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有效分析,问题查找不及时,改进不到位。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有的只是依据去年发生额进行编制,无前瞻性的预测。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监督落实不到位,导致在乡镇集体企业中,要不无预算,要不预算形同虚设,真正起作用的预算很少。在制度的落实方面还缺乏一定的内部监督,不按相关规章制度执行、监督和考核。

(二)公司治理结构严重阻碍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

由于乡镇集体企业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当时那个时代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发展环境也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现代企业发展阶段,由于乡镇集体企业产权主体错位,组织结构不完善,政企不分开、所有权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公司治理结构较为低下,由此严重阻碍了乡镇集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当前,产权关系不清、政企不分、机制落后成为乡镇集体企业产业发展的绊脚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有很长的路。

(三)财务数据不准确

会计信息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财务数据是预算管理的起点,会计信息质量决定乡镇集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水平。部分乡镇集体企业财务数据不真实,全面预算的编制和控制就无法落实。只有在全面预算数据比较真实可靠的情况下,才能对原材料成本、人工及制造费用准确估计。在财务预算管理中,部分数据分析不到位,导致预算编制和控制不符合实际。

(四)全面预算管理与乡镇集体企业发展战略不一致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是乡镇集体企业摆脱目前困境的重要途径。全面预算管理应与发展战略相匹配,实现对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定量化以及系统化,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乡镇集体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及控制。目前,全面预算管理指标还没有针对性和重点性,不能够全面反映乡镇集体企业发展战略。

四、全面预算管理在乡镇集体企业中的运用和完善

(一)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

预算编制是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预算编制主要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式。自下而上表明数据来自于项目基层,体现了民主原则。自上而下体现了预算管理的集权原则,具有宏观管理的思路。在预算编制前,要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掌握足够的信息量,针对不同的业务内容和特点采用不同的编制方法。预算执行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为将预算管理落到实处,必须将预算指标进行深入分解,落到各个部门,对各自的指标进行落实管理。预算执行必须有预算控制。要设定预算控制权限,乡镇集体企业一般可以采用松紧控制和诊断控制两种方式,每年预算委员会负责编制、审查、修订、批准预算。

(二)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由于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加上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导致乡镇集体企业存在社区性,由于控制权和所有权的特殊性,乡镇集体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对乡镇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或改为公司制。逐步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完善治理结构,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改善股权结构,构建对经营者有效率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预算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强化信息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要加强财务会计核算,积极构建财务控制良好环境和氛围。在财务核算管理过程中,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明确自身所承担的风险防范责任,强化风险管理在整个会计核算中的地位。建立财务指标体系,分析好各成本项目指标,对指标的分析要注意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既要同比分析也要环比分析,对于变动加大或偏离正常值的指标要深入分析,将指标再分解。注重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相关性、可比性、可靠性、实质重于形式。要加强成本管理,向成本要效益,有效降低乡镇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建立完善的目标管理以及综合评价体系。

乡镇企业论文例6

《乡镇企业法》共43条,这部法开宗明义是“为了扶持和引导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乡镇企业合法权益,规范乡镇企业行为”。《乡镇企业法》的实施,使乡镇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第一,乡镇企业发展具有了法律基础。长期以来,农民办企业是没有法律保障的,曾受过较长时期的议论、批评、反对和责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直到《法》的颁布实施,乡镇企业逐步有了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和其他经济成份一样,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说明发展乡镇企业是合法的。

第二,扶持鼓励政策进一步法制化。《乡镇企业法》中有1/4的条款明确规定对乡镇企业实行鼓励政策,从而使国家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发展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包括依法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信贷优惠政策、设立发展基金、鼓励人才到乡镇企业工作、鼓励企业开展各种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建立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增加出口创汇等等,说明如果不落实政策,同样是违法行为。

第三,乡镇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依法规范。《乡镇企业法》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规划、技术改造、产品质量、土地使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劳动保护、财务管理等生产经营方面都依法明确规定,说明乡镇企业发展必须依法规范经营。

第四,乡镇企业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乡镇企业法》对乡镇企业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用人权、法人代表权等明确规定不容侵犯,对不合理的企业负担行为有权拒绝,使企业的合法权益有了法律保障,说明广大干部职工可以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五,政府部门对乡镇企业施政应当依法管理、依法监督。《乡镇企业法》的颁布实施,是乡镇企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步入了法制化轨道的标志。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乡镇企业必须依法享受权力和尽义务,管理市场主体的行政部门要学法、懂法、用法、依法行政、依法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二、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执法的任务及措施

1、《乡镇企业法》明确了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任务,总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扶持保护,二是引导规范。具体任务有以下八个方面:

(1)登记备案。依法设立的乡镇企业,应当向当地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农业部对此还做了专门规定,并定为法律程序。

(2)确认乡镇企业资格。《河北省实施乡镇企业法》规定向乡镇企业颁发《乡镇企业资格证书》,乡镇企业可以凭资格证书享受优惠政策。

(3)督促、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对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

(4)对乡镇企业的设立有指导和监督的权利

(5)对侵犯乡镇企业合法权益的某些行为可以单独查处。

(6)可以单独受理乡镇企业对向乡镇企业非法收费、摊派或者罚款的单位和个人的控告检举,并依法采取措施。

(7)可以单独查处乡镇企业自身的某些违反行为。

(8)协助其它有关部门查处乡镇企业自身的违法行为。

从《乡镇企业法》的规定中,可以看出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双重作用和执法特点:一是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执法,既要千方百计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又要依法规范乡镇企业的经营行为,需要处理好保护与监督,扶持与规范的关系。二是既有独立查处的任务,又有协助查处的职责,需要处理好主管与协助的关系,该管的一定管好,该协助的要积极协助。

2、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在行政执法中可以采取的措施。

《乡镇企业法》和“实施办法”给了乡镇企业执法主体在执法中可以采取的以下措施。

(1)备案。依法登记备案,颁发登记备案证书。

(2)发证。颁发乡镇企业资格证书。

(3)协调督促。协调督促有关部门落实乡镇企业应当享受的优惠政策。

(4)建议。有关部门对乡镇企业的处理决定应当征求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建议对违法企业停产其享受的优惠政策,建议对侵权单位和个人给以相应的行政处分。

(5)指导、监督。举办乡镇企业要接受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等。

(6)受理企业检举、控告。

(7)责令改正。对单独查处的违法行为进行的处理决定。

从《乡镇企业法》中给予的执法措施来看,除未赋于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处罚权外,其他执法手段还是比较全的。有备案、发证、协调、监督、建议、受理检举、控告、作出责令改正的行政处理决定等。如果发现严重的违法行为,不进行处罚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可以向同级政府报告,在政府职权范围内经过批准授权,以政府名义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但更多的是使现有执法手段有效地发挥作用。如责令改正,虽然不是行政处罚,但他的作用并不小,对管理相对人的利益影响也非常大。作出责令改正的处理决定,管理相对人一旦不执法,可以上诉法院,采取强制执行的措施,保证行政执法的有效实施。

三、加强行政执法是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职能

行政执法是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党的十五大提出以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国务院做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决策,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转变职能,切实担负行政执法任务,为企业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1、加强行政执法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组成部分,是形势的要求。目前就全国讲,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到了关键时期,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诸多领域中的深层次矛盾比较集中地显露,许多问题迫切需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乡镇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数量多,行业复杂,中央把发展乡镇企业放在战略地位来抓,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能否做好对乡镇企业的指导、协调、监督、服务,关键要看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国务院要求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把依法行政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件大事,真正落实到行政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对此,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要从根本上转变那些不适应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要求的传统观念、工作习惯、工作方法。通过学习,熟悉和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善于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依法办事,依法决策、依法处理问题,特别是县乡两级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将承担大量的行政执法任务,对这两级的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要给予高度重视。

2、加强行政执法是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在所有制经济成份中,乡镇企业是实行自最早最多的,甚至誉为市场经济的先导;在所有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乡镇企业局是职能最少最弱的。在不少地方,乡镇企业局的职能弱化到无法担负行政职责。有的成为“三无”单位,一无工作可干,二无经费可用,三无位置可言;社会不晓,领导不找,企业不理,形同虚设。有的只能做到“参观引路,填表报数”,限于人少,经费不够用,下不了乡,发不了文,对上不能当参谋,对下不能搞服务,对外不能搞协调。有的只注重简单服务,随着卖方市场的形成,举办企业艰难,服务的成效越来越小,有的只能在某个环节上给予帮助,成效不大,难以达到企业满足,以致于有的同志感叹越服务越没有地位。有的认为《乡镇企业法》没有处罚权,不顶事,不愿抓,可又觉着没事干,没抓头,机关人员下去办不成事反而添麻烦,说话没人听,企业找来解决不了问题,只能替企业找领导、找部门磕头作揖,一件两件可以,多了办不了,显然简单服务造成部门无所作为,根源在于职能没有转到依法行政的轨道上来,仍然沿用计划经济传统工作方式,对行政执法,依法行政不认识,不习惯,不自觉。可见,职能应尽快转变,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跳出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特别是转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轨道上来,只能这样才能符合客观形势。

3、加强行政执法是创建乡镇企业发展环境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工业的“半壁江山”,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乡镇企业发展环境并不宽松,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履禁不止,乡镇企业负担加重,据农业部调查,在一定区域内从上至下五个层次向乡镇企业收费的项目达1000多种,负担费用约占企业利润的20%,占销售收入的3%—5%,不少企业感叹一税轻(国税),二税重(地税),三税无底洞(各种规费)。一些部门扩大收费范围、超标准收费、重复收费、有偿服务、硬性摊派、隐性负担、企业敢怒不敢言,惹不起又躲不起;有的地方随意改变企业性质,非法改变或侵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企业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等。乡镇企业源于农业,同农业一样,是个弱质产业,十分需要法律支持。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虽不建企业,但应建环境,应拿起《乡镇企业法》这个法律武器,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当好企业保护神,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法制环境。

四、搞好行政执法需注意抓好的几个环节

1、增强执法主体意识。乡镇企业行政执法机关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应由县级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授权。县乡两级处在一线,执法主体认识是否到位,关系执法工作是否到位,针对乡镇企业行政执法是新类别、新依据、新队伍的特点,要通过学习,熟悉有关行政执法知识,重点解决县乡两级行政执法不作为问题,增强执法意识,重视加强基础建设,切实承担起行政执法职责。

2、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机构队伍和执法程序。做到机构到位,队伍到位,人员到位,程序规范,要全面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执法人员要严格遵守执法守则,严格做到行为规范,执法严明。

3、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相应的配套规章制度。要建立法规宣传制度,执法人员培训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执法公示制度,执法过错追究制度,执法工作考核评议制度等,接受社会监督,保证执法公开、公正,对执法人员奖惩要严明。

乡镇企业论文例7

内容论文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背景,指出现阶段宏观经济形势已发生变化,随着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完成,其内涵和特征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本文认为,今后乡镇企业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相应地,撤消乡镇企业管理局和废止《乡镇企业法》是历史所趋。 论文关键词:乡镇企业 产权 乡镇企业法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过去相比,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审视和思考新时期下的乡镇企业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 一、乡镇企业的概念与特征 本文所讨论的乡镇企业是指1996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以下简称《乡镇企业法》)中规定的乡镇企业,即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后来又提出,所有成立于农村地区、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和组建的企业都被称为乡镇企业,即由乡、镇、村办的集体企业,农民组办、联户办和个体的企业。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乡镇企业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投资主体是农村集体组织或农民个人,这是相对于国家、城市集体经济组织和城市居民、外商等投资主体而言的。第二,空间布局必须是在农村,包括乡镇和所辖村,这是相对于城市企业而言的。第三,必须承担支援农业的义务,而其他类型的企业是没有这一义务的。乡镇企业之所以具有“三农”性质,其根本原因是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和传统的户籍制度及其形成的城市与农村相分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具体来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推行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由此释放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居民就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统一分配和安置,而农民没有这种权利,使得从农村中解放出来的农民只能自谋出路。同时由于长期实行的严格户籍制度,农民流动受到了严重限制,因此其只能在乡村从事经济活动。这就决定了上述乡镇企业的前两个特征。此外,乡镇企业的萌芽是人民公社化时期的社队企业,社队企业是人民公社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目标是社队整体收益最大化而非企业利润最大化,社队企业的职工也来自于社队内部,收益分配属于社队集体分配,因此社队企业与“农村、农业、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①。(参见姜春海、刘晓妍:《对乡镇企业的重新审视与思考》,《乡镇企业》,2003年第1期,第24页。) 二、乡镇企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当时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其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主要表现在: 1.农村家庭承包制后产生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非农产业的高利润率是乡镇企业产生的内在冲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广大农村释放了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急欲寻找出路,增加收入,而非农产业利润率高,并且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于是便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的重要领域。 2.二元社会结构是乡镇企业产生的社会背景。1958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户口登记条例》,把全体社会成员划分为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两大类,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由此,便形成了我国所特有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限制还很严格,面对当时农民群众参与工业化的要求,国家提出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限制条件。于是,农民兴办的非农产业便不能进入城市,而只能在农村,即出现了资本趋向劳动力的现象。 3.双轨经济体制是乡镇企业产生的经济体制背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一方面仍然在整体上坚持计划经济,但同时也逐步引进市场调节因素,实行市场化取向改革,于是形成了事实上的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轨经济体制。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对生产资料实行“价格双轨制”改革,允许企 业把超过计划生产部分的产品拿到市场上自由销售,这就为乡镇企业的机器设备、原材料、能源等要素供应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乡镇企业的生产并不纳入国家计划,国家不保证其原材料、能源和机器设备供应,而正是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外的生产资料市场,满足了乡镇企业这方面的要求。 4.短缺经济是乡镇企业产生的宏观经济背景。在整个八十年代,我国宏观经济仍处于短缺状态,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尤其是人们长期被压制的生活消费性产品供不应求,处于卖方市场。这就为乡镇企业的产品销售提供了良好条件。虽然一般来说,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较差、缺乏竞争力,但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品只要生产出来,销售就不成问题。于是,乡镇企业仍然能够生存、发展和壮大。 三、乡镇企业成长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进入上一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2年以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重大影响。 1.二元社会结构的淡化。尽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大桎梏,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在这种情况下,90年代以来,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城乡户口划分的呼声不绝于耳,国家开始逐步淡化和取消这种户口制度。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国家做出了把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的重大决定,意在使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由此,大批乡镇企业开始走出村间院落,向小城镇和开发区集中,此后更是大举进入城市,追求集聚效益。最近几年,有些省份在户籍制度改革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江苏省决定,从2003年5月1日起,取消城乡户口划分。由此,农民可以不受户口限制,进入城市投资办厂、居住和生活。这就宣告了农民只能在农村办厂时代的终结。 2.双重经济体制的并轨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后,我国终于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由此便宣告了双重经济体制并存时期的终结。除极个别几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外,其余产品已全部放开,生产和销售都由市场调节,各种所有制企业都要平等地到市场上采购生产要素和销售产品。所以,乡镇企业已经无须再在双重经济体制的夹缝中去求生存和发展。 3.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自1997年以后至今,我国已结束了过去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时期,而进入过剩经济时期,绝大多数产品供过于求,仓库积压,销售困难,市场竞争空前激烈。消费市场已不仅考虑量的多少,而且对质的优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许多乡镇企业生产技术低下、管理模式粗放,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受到排挤,对其生存和进一步发展极为不利。同时,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所具有的以市场为导向、地方政府支持的灵活经营机制的优势已逐步消失殆尽。 4.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已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导致竞争的全球化,企业必须面对来自全球的竞争,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乡镇企业受到了国际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挑战,其成本和价格优势受到了国外企业技术和品牌优势的挑战。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格局也对企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乡镇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不再局限于国内企业,而是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全球企业。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乡镇企业当初异军突起的环境已不复存在了,乡镇企业面临的是竞争更加激烈的比较完善的市场。 四、乡镇企业的内涵和特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完成。1997年后,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到2000年基本结束。至此,乡镇企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乡镇政府、村组集体投资开办的乡镇集体企业大部分已经演变为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形式。从此可以看出,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不再是乡镇企业的投资主体,原有的乡镇企业投资主体呈现了多样化 ,有法人和自然人,有外资和内资。即使对投资主体为农民的个体私营企业来说,农民也只是个职业概念,而非身份概念,在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应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农业部1994年的《关于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提出:“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应按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来划分。农民个体投资兴办的企业也应该以此为依据进行定位,可以划分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等,从企业规模大小来看,可以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对于乡镇政府投资兴办的乡镇集体企业,与国有企业有着诸多相似性,例如产权界定不清晰、产权配置低效率等等,学术界对此研究很多。我们认为,今后乡镇政府没有必要再去亲自兴办各类企业。 2.乡镇企业的设立地域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企业已经向大中城市、小城镇集中。乡镇企业改制后,已经进入了现代企业的行列,甚至成长为上市公司。例如闻名全国的江阴市,现有12家上市公司,其中大部分都是原先的乡镇企业,如红豆、阳光。为了获得进一步发展,这些企业都从乡村迁移到城市或各类工业开发区,基本上与原来的社区脱离了关系。乡镇企业的这种选择是理性的,这是因为企业地处乡村,在交通、信息上多有不便,难以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对于今后各类投资主体在乡村兴办的企业,我们认为,应该确切地称之为“乡村企业”,而非“乡镇企业”。 3.乡镇企业不应承担支农义务。过去的乡镇企业承担了支农任务,有当时的历史必然性,我们不加以讨论其是否合理。但乡镇企业改制完成后,已经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我们认为其不应该承担支农义务。《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按照市场经济竞争的基本原则,原先乡镇企业改制后的企业其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不应该让企业承担超经济的义务,对今后由农民创办的企业和各类投资主体兴办在乡村的企业也如此。硬性要求这些企业承担支农任务违背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而且在实践中只会成为当地各级政府及部门向乡镇企业“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的依据之一。长此以往,大量的乡镇企业因不堪负重而陷入困境、倒闭境地,这些现象过去在江苏省苏南地区非常普遍,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不得不吸取。扶持农业发展,这是政府应有的职能,而非各类企业。综上所述,乡镇企业其内涵发生了变化,正在失去自己曾经具有的特色,正在沿着现代企业的方向演进,正以平等的一员融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中,以新的形式,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五、《乡镇企业法》的局限性 《乡镇企业法》的立法基础发生变化,部分条款已不适应时展要求。作为第一部正式颁布的关于乡镇企业的法律——《乡镇企业法》,是乡镇企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里程碑之一。它对扶持和引导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保护乡镇企业合法权益,规范乡镇企业行为,繁荣农村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法律只是对过去事实的总结,它不可能展望和规划未来。《乡镇企业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酝酿制定,1996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1997年1月日起开始正式实施,因此其立法基础是20世纪八九十二年代的历史环境。前文已指出,从1997年开始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已全面展开(其实早在1992年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就开始试点),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后,其内涵和特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乡镇企业法》的立法基础已不在存在,其立法主体对象的规定已名不副实。此外,除了立法基础改变外,《乡镇企业法》的许多具体规定原先主要是针对乡镇集体企业制定的,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明显过时。例如第三条对乡镇企业任务的规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支援农业”、第四条对乡镇企业发展原则的规定——“坚持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主导”、第十七条对乡镇企业支农资金的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援农业和农村社会性支出”、第四十一条对乡镇企业不承担支农义务的处罚规定——“不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由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在其改正之前,可以停止其享受本法规定的部分或者全部优惠”等等,以上这些都已经不再符合现阶段乡镇企业的实际情况,应当对取消和废除这些条款。 《乡镇企业法》可操作性不强,执行较困难。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乡镇企业法》执行主体缺乏权威性;第二,《乡镇企业法》规定的一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难以实施到位,地方政府部门侵犯乡镇企业权益的违法行为难以被遏止。具体来说就是,在乡镇企业改制前(1997年以前),存在大量乡镇企业,作为乡镇企业的行业主管部门乡镇企业管理局还发挥了一些职能作用。但在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后,乡镇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平等的一员,在工商、税务、卫生、环保等各个方面,都已经有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执法依据和相对应的执法机构来对乡镇企业加以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局并没有具体的职能。各地区乡镇企业管理局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中央政府部门中有此机构,按照上下对口原则,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组成中也必须有相应的机构与此相配套,形成“条条管理”。即使是存在的,一些地区已经将其与其他部门合并(大部分是挂靠在经济贸易委员会下,实行“两块牌子,一班人马”,且行政级别低半级),乡镇企业管理局如此的尴尬境地怎能更好地发挥职能、执行《乡镇企业法》。 另外,《乡镇企业法》所规定的诸多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优惠措施,并没有相应的实施条例和配套法律法规来保证其贯彻实施,因此这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和法律强制力,在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地执行,只是纸上谈兵。例如乡镇企业信贷资金支持不足,乡镇企业融资困难,全国发放贷款总量增加,但对乡镇企业的贷款却连年下降;乡镇企业财政和税收扶持、建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政策优惠没有落实;股票上市、技改资金、出口配额、税收扶持、企业用地、人才流动及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如冲销呆滞金、允许提高综合折旧率、优先安排流动资金等,乡镇企业往往享受不到或享受很少①(参见宗锦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人大复印资料《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1年第1期。)。再次,各地区政府部门对乡镇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乡镇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政府应该依法行政,但政府部门这些行为却没有得到任何有效的处置,乡镇企业不堪重负,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 同时,前文已论述,乡镇企业的内涵和组织形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经是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中的其中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都适用于这些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此外国家还有许多专门针对某种组织形式企业某一方面的法律,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等。因此,我们认为,《乡镇企业法》修改调整,甚至废除是大势所趋,应该依照上述法律调整和规范乡镇企业行为,依法管理。 六、结论 在过去20多年中,乡镇企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社会财富、财政收入、农民收入和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把乡镇企业与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进行区分,甚至实行某些特殊政策,进行针对性管理,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乡镇企业作为在上述特定过渡时期和条件下产生的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的产物,随着相关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及自身产权制度改革的完成,其内涵和特征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它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今后,已经很难、并且也没有必要再对其单独划分和管理,而应该和其他企业同等看待,以统一的标准进行划分和管理。据此,我们认为,在今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文件中应停止使用乡镇企业这一概念,只有当研究和回顾乡镇企业历史发展阶段时才使用“乡镇企业”这个概念。相应地,政府行政机构设置中的乡镇企业管理部门也应撤消。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只有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先行,地方各级政府才会纷纷效仿(中央政府硬性规定或地方政府自发行为),所以首先应撤消农业部下属的乡镇企业管理局,之后各地各级地方政府相应地才会名正言顺地撤消乡镇企业管理部门。 参考文献: 1.宗锦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人大复印资料《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1年第1期。 2.姜春海、刘晓妍:《对乡镇企业的重新审视与思考》,《乡镇企业》,2003年第1期,第24页。 3.于立、孟韬:《乡镇企业组织形式演变的规律与问题》,《中国经济问题》,2003年第4期,第29-37页。 4.夏永祥等:《农民收入、农民负担与结构调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乡镇企业论文例8

论文摘要: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自治区,全区农牧区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西藏经济能不能上新台阶,人民生活能不能进入小康,关键在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更新理财观念,变更理财管理方式,将有助于促进西藏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 乡镇企业作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已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自治区,全区农牧区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西藏经济能不能上新台阶,人民生活能不能进入小康,关键在于乡镇企业的发展。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全区经济的战略突破口,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制定了“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发展乡镇企业的总方针,提出了2000年乡镇企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全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现已成为西藏农牧区经济中最有生机,最有活力的新增长点。1998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994年的1.9亿元增加至5亿元。①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有效地带动全区总体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经济活力,同时也使全区加快了脱贫致富,走向富裕的步伐,无论是发展市场经济,消化吸收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增加农牧民收入,调整农牧区产业结构,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还是加快农牧区小城镇建设,完善公共设施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牧区工业化进程,乡镇企业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全区的政治稳定,社会进步都产生了特殊的意义。另一方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对西藏乡镇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方式的改革。然而,历史经验与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西藏乡镇企业财务管理方式的改革必须以其理财观念的更新为先导。如果不从根本上抛弃与小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落后理财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的理财观念,西藏乡镇企业将很难跳出“穿新鞋,走老路”的框框,进而有效地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乡镇企业财务管理方式。那么,西藏乡镇企业应该在哪些方面更新理财观念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10个方面改进: 1、市场观念。企业筹集资金,购买原材料、设备、销售产品,都离不开广阔的市场。企业上规模,进行资金投入,更要预测市场变化。企业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就很难具有市场竞争力。因此,西藏乡镇企业的理财活动,首先要树立市场观念。众所周知,资金是企业法人的“血”,而资金运动则是法人的“脉”。乡镇企业的理财活动,实质上就是对资金的跟踪活动。西藏乡镇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企业自身和农民集资,另外就是银行贷款。而目前银行贷款数量很小,满足不了乡镇企业的需要。投资不足,流动资金缺乏,是当前西藏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一大难题,所谓企业资金问题,归根到底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问题。目前,西藏乡镇企业还没有真正进入市场,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念陈旧滞后,一些乡镇企业负责人不是花大精力去进行市场调研,而是忙着找政府要钱。二是乡镇企业受到民族小手工业观念的制约,从规模和产品上都没有大的革新,多数乡镇企业只满足于墨守陈规,赚一点算一点,企业规模小,市场应变力差,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一些乡镇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乏力,有钱时无计划乱花钱,遇到困难就缺乏后劲,一蹶不振。由于企业没有进入市场,造成乡镇企业三部分资金(即产成品,发出商品,应收及预付款)占用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寄生在乡镇企业身上的一颗恶性“肿瘤”,不解决市场问题,银行资金投入越多,占压越多,浪费就越大。解决资金紧张问题,应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市场观念,实现乡镇企业与市场的有效结合。走向市场,是西藏乡镇企业的根本出路。为此,乡镇企业应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市场,摸清市场需求,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并以此获取最大利润。因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心是经营,经营的关键是决策,决策的正确与否在预测,预测的前提是市场调查和分析,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所说的:“一个企业的成功主要不在于内部的组织力量,因为它不能给你利润,只能给你工作。只有通过外部顾客的需求,内部工作或成本才能变成利润”。商品经济是信誉经济,只有以市场为中心,全心全意去满足多层次的不同市场需求,才能有效地提高西藏乡镇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效益观念。乡镇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其最终目标是以尽量小的耗费获取尽量多的收效,提高经济效益,即尽可能做到投入少产出多,这集中体现在企业获利多少上。对于独立 核算,自负盈亏的乡镇企业来说,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应视同企业理财活动的主要目标。也就是说乡镇企业理财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讲求成本效益,都应通过会计核算来反映情况,所提供的数据都要靠企业理财去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筹措资金时,要讲求筹资的成本效益,以尽量少的代价获取尽量多的资金使用权;运用资金时,以尽量少的耗费创造尽量多的收益,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收益率;收回资金时,收回速度越快越好。一句话,应做到不浪费使用一分资金,不闲置一分资金,每耗费一分资财必有所图。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从西藏乡镇企业内部来说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做好降低产品成本这篇大文章,不仅要明确规定成本管理的目标、动力和考核标准,而且在经营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控制;要由从前事后记帐,算帐报帐和分析,转变为事前预算、决策、计划、确定目标成本,进行目标控制,最终达到考核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目的。要把企业职工纳入成本管理的行列,以实现全员成本控制为目标,使企业产品成本达到最优化。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应吸取西方管理会计中的有益成分,从而使成本决策达到更大范围的系统优化,要加强宏观成本管理研究,力求从宏观上解决诸如物价上涨等因素对企业微观成本的影响,使企业的成本管理有序进行。二是要加强控制期间费用。期间费用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对企业各种期间费用,必须采取各职能部门提出,财务部门核定,厂级会议审批,财务部门监督与反映要以系统管理方法来控制。企业要用系统观念来进行该项工作。 3、负债经营观念。企业负债经营是在负债的状态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负债经营是一种必然存在的现象,适度的负债经营,能有效地提高企业资金的收益能力。一个合格的理财工作者,除应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外,还应具备金融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及时抓住市场上的有利时机,有效地筹措外来资金,保证企业理想的盈利水平。因为,借入资金能为企业带来一笔额外收益,这笔额外收益无疑增加了自有资金的获利总额,从而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但负债经营也有增加企业财务风险的一面,一旦经营失误,市场转向,营业毛利率低于贷款利率时,则负债就将使企业承受一笔额外损失;若负债比率过高,也会使企业无力偿还本金及利息,而陷入倒闭困境之中。因此,企业不能盲目地负债经营,而应根据企业经济发展周期变化的实际而定。当经济景气时期产品销路畅通,利用贷款扩大生产规模是正确的选择。如果只靠企业自我积累和从利润中提取折旧费的方法进行扩大再生产,就会失去竞争机会,市场占有率也要下降。所以,即使这时贷款利率高于平时,依靠贷款进行设备投资也是值得的,因为销售额和生产规模成比例地增长,所获得的利润会大大超过利息。在经济低速度发展时期,产品销售遇到障碍,就要实行减量经营,这时就应避开贷款的依赖,主要依靠企业自我积累进行投资,以减少风险和增强应变能力。 4、资金时间价值观念。资金是再生产过程中的物资价值货币表现,是表现再生产过程中物资的价值运动或运动中的价值量,它既不同于货币,也不同于物资。资金虽是物资的货币表现,但不等于货币。没有投入再生产过程的货币只能是货币,只有投入再生产过程,并与物资紧密结合的货币才能转化为资金,资金虽然是物资的表现,但并非所有的物资都是资金,只有经过货币交换投入生产的物资,垫支了货币资金的物资,其价值表现才是资金。企业资金运动的初期,要靠把货币资金投入生产,启动生产和价值的运动。从静态看,企业的资金运动主要指筹集资金、运用资金、收回资金和分配资金的全过程。从动态来看,企业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资金由国家无偿供给,企业不考虑占用资金的利息问题,也不考虑多占用资金闲置不用的浪费问题,认为资金只要保存在企业就没有损失,使用资金只要不亏本就是合理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资金必须付出一定代价,如借入资金必须按一定的利率支付利息,接受投资必须支付利润,而企业的多余资金可以对外投资,获得投资收益。那么,同样的资金量在不同的时间取得或支付,具有不同的价值。企业所从事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必须以资金作保证,都是与时间因素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用经济学眼光看时间是一种财富,时间是企业经营中极其重要的资源,企业拥有的资金,能否发挥效用,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把握好最好的资金配置时机。企业市场竞争,说到底也是一种时间上的竞争,谁得到的信息快,谁的分析路子准,谁的投资对头,谁就占据优势。资金的时间价值就是指资金随着时间的推移所产生的增值。企业的理财只有树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才能正确地筹 集和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树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将有助于理财者比较各种资金的取得成本,各种投资方案的成本效益,以有利于科学地进行财务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资金营运决策。 5、风险观念。在计划经济模式下,乡镇企业的供销体制统购统销,财务体制统收统支,乡镇企业无任何风险可言。企业理财者只是对已经实现的收入,已经发生的支出进行记录、汇总,对未实现的收入和未发生的支出不予考虑,形成了一种不过问风险,不敢冒风险的保守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机制的运行使乡镇企业的理财活动客观上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是一种与损失相联系的概念,是一种不确定的或可能发生的损失。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类主观认识的局限性,它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和不易量化的特征。理财风险是在各项理财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原因的作用,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而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简言之,理财风险是一种微观经济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表现。乡镇企业的风险包括:产品销路风险,长期投资收回的风险,应收帐款拖欠的风险,企业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风险等。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在财务上都会有所体现。面对风险,企业既不应退缩,也不能轻举妄动,厌恶风险,逃避风险都是不现实的,不客观的,而为了获取更大收益去盲目冒风险也是不可取的。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勇于正视风险,妥善处理风险,敢冒风险。从理财上讲,风险往往同收益成正比,风险与收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般而言,风险性愈大,风险收益也可能愈大;风险性愈小,风险收益也可能愈小。只要企业立足于市场,有效地预防财务风险,在风险发生时才能使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西藏乡镇企业应以财务部门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一套风险防范机制。当产成品库存数量过多,或新产品销路不畅,资金周转不灵时,除一方面广开销售门路外,财务部门还要从筹资和挖潜两方面着手,增强企业经营活力,以避免产品积压的风险;当应收帐款长期被拖欠时,应以各种灵活的方式收回帐款,同时,进行产品销售时应对购货方的财务状况、资信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以合理利用现金折扣手段使客户及时付款,同时还要加强对销售贷款的催收,以减少应收帐款无法收回的风险;当企业举债比重过高时,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做好定性与定量分析,测算环境变化带来的种种不确定因素的负面影响,以减少失误带来的风险等。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西藏乡镇企业必须具有风险与收益意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细微、周密的工作(如概率系统等数学方法),绕过风险,分散风险,使损失最小,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来增加和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 6、管理决策观念。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需要人、财、物由国家供应,企业生产产品由国家包销,企业实现利润全部上交,理财者不过是企业财产的“保管员”而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本质上要求其人、财、物、产、销自主,需要理财者回归企业,同所在企业溶为一体,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当好厂长经理的参谋助手。比如,参与企业经营目标决策。在市场经济中,由独家经营变为多家经营同一产品,竞争激烈,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企业必须对经营目标进行决策。理财人员应积极参与市场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运用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从经济效益上进行测算、论证,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供厂长经理参考。又如,参与企业资金筹集与运用决策,资金的筹集与运用是企业重要的决策活动理财人员应根据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与筹资方式,筹资规模,筹资结构,以便既能稳定财务状况,又能提高盈利能力。合理安排企业资金运用,以提高资金的综合收益水平。再如参与成本控制及分配决策。降低成本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途径。理财人员参与价值式程流动,制定标准成本,以控制成本的发生和成本的降低。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是一个最敏感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理财者应参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形成,承包指标,考核方法与分配方案的制定,建立健全各职能科室的核算制度,使之与内部经济责任紧密挂钩,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 7、理财工作即创造财富的观念。应该承认,西藏乡镇企业的广大理财人员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某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某种思维定势。因此,目前西藏乡镇企业的理财思想和方法还比较落后,其职能并未能得到充分展示;一些人也忽视理财工作在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视理财为雕虫小技,无学识可言。理财工作者成为“小气”的代名词,理财工作创造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理财不被重视的深层原因是理财工作不创造财富的观念所致。这是一种误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理财工作有着天然的联系。搞商品经济,就要讲市场运作,讲究经济效益,讲究成本利润,讲究公平交易,平等竞争,而这一切都和理财工作分不开。理财工作者根据其所掌握的财务资料,不但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可以控制成本的发生,减少浪费,可以通过观测,为企业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筹集资金时,比较不同筹资方式的筹资成本,选择耗费成本最小的方案;产品生产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成本,控制生产成本的发生;产品销售时,通过市场预测,制定科学的销售价格,选择适当的销售方式。可见,理财工作绝不是简单的写写算算,而是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增加利润,创造财富。在当前形势下,企业除了采取各种可行措施和方法,不断提高企业理财管理的水平外,更要在思想上摆脱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积极理财,讲求效益,理财工作创造企业财富的新观念。 8、信息观念。在具有开放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企业,它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包围中开展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企业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资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交流。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信息已成为一种战略资源,一种社会财富,一种最新的生产力,成为企业经济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信息社会里,企业理财离不开信息,企业理财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企业理财的重要特征。企业理财必须提供满足各方面需要的基本信息。一是为企业提供宏观管理需要的信息,理财信息是企业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汇总分析,理财信息必须规范化;二是提供组织市场活动需要的信息,各种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资金、物资、劳务、技术等进行交换,必须依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了解,而提供这种信任和了解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是以财务会计报表为载体的财务会计信息。如供货者必须了解购货方的财务状况是否良好,财务活动是否有效率的信息,从而确定赊销风险,并据以作出销货决策;潜在的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时,必须了解接受投资单位生产经营规模,财务状况,盈利情况等信息,以决定是否投资。企业理财既要对外提供满足各种需要的信息,又要对内部提供管理需要的信息,如成本信息,价格信息,负债水平信息,盈利能力信息,需求信息等,建立有效的财务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加强企业内外的财务信息的搜集、反馈和传播,有效地监测和适应本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理财环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9、公关观念。理财环境的复杂多变,使现财关系日趋复杂,树立理财公关观念,正确处理好财务关系,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和理财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理财公共关系观念主要包括:重视形象和信誉的思想。企业的社会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财富,是一个现代乡镇企业的灵魂和生命线。珍惜形象,重视信誉成为公共关系思想的核心内容,它要求企业采取开诚布公的态度,以诚相待,用真实完整的信息资料与双方交流,为社会各界树立诚实可信的企业形象,为企业的发展积累无形资产。如前所述,西藏乡镇企业资金要靠银行贷款,但银行信用利率与企业信用素质关系很大,信用素质良好的企业不但有优先取得银行信用的权利,而且支付的贷款利率也比较低,反之,信誉形象不佳的企业,向银行借款比较困难,即就是能够得到,也将承受较高的利息支出。互惠互利是现代公共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思想。企业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动机,既非一味地“利己”,也非无原则地“利他”,而是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以“利他”的方式“利己”,推崇“大家都赢”的原则。这也是公关关系与投资取巧,坑蒙拐骗的区别所在。一个出色的企业理财人员,除了自己心里装着“算盘”外,还应是一个公关专家,一个具有良好的公关素质的理财者在任何财务环境都能做到随机应变,通过公关知识对自己的上司的“口谕”做合理的调整,以争取盈利机会。理财的功能之一是向外界报道财务信息,在这方面,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有不同的要求。如果财务人员对信息不能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对使用者一视同仁,势必会影响使用者在使用信息上的效率,甚至产生误解。同时,财务信息提供多少有一个“度”的问题,提供少了,对方因信息不充分而发生交易费用;提供多了,往往会因将企业自身的“商业秘密”泄漏,给对方以可乘之机,给企业造成损失。所以,公共关系开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扩大企业乃至社会整体经济效益,保持企业良好的财务公共关系状态,为企业的发展赢得优化的社会环境。 10、 道德与法制观念。市场经济对于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平等竞争,提高效率,推动企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但是应该看到市场在其孕育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负效应,这就要求企业理财者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包括集体主义观念,爱国主义观念,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奉献精神等,市场竞争意味着你上我下,有你没我,竞争手段千奇百怪,但高层次的市场竞争则讲求韬略计谋,讲求道德观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多元的经济活动主体要自主地为着自身的利益从事经济活动,就必须有一个能够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否则就会出现混乱并最终导致各方利益的损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法制经济,其核心就是保证每个经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持平衡,一方面在经济活动中相互承认,并尊重对方独立决策权力;另一方面,各主体必须对自己决策行为产生的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要求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活动主体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规范自律的必要性,从而产生规范化处理相互关系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是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要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与其他企业既相互依靠又相互排斥。这种依赖性与排他性,要求企业在经营中,严格依法经营,遵守合同协议,服从工商税务部门的管理。理财人员要知法、懂法、守法,依法理财,依法治企,不仅要了解、贯彻有关会计法规,使理财行为能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进行,同时又要善于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从而保障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

乡镇企业论文例9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乡镇企业原有的市场、政策、机制、资源、劳力等方面的优势相对减弱,乡镇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乡镇企业的产值增幅逐年下降,相当多的产品价格下降,销售困难,部分企业陷入困境。对此,我们认为,尽管宁夏乡镇企业发展中目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但这些困难和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和不懈努力都是可以克服和解决的。在现有的基础上,只要下决心抓,必然会加快发展。怎么抓,抓什么,特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首先应解决认识问题 我们很明显地感到目前对发展乡镇企业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甚至对乡镇企业的概念都有漠糊认识。比如有的认为乡镇企业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现在市场充裕了,它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有的认为乡镇企业不应再承担支农义务了,主张乡镇企业应当“脱农”;有的认为,乡镇企业就是单一的乡办、村办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不是乡镇企业,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其他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不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改制以后或者进城以后已不再是乡镇企业等等。针对种种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对乡镇企业的概念,1996年颁布的《乡镇企业法》和1997年中央下发的8号文件都有明确的界定。1998年江总书记在江苏考察乡镇企业时又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的阐述。江总书记指出:“多年来,乡镇企业一直是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即所谓‘四个轮子一起转’,现在又加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动了亿万,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由此可见,乡镇企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既有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又有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而是内涵和外延更广泛的非国有经济主体。大量事实也使我们认识到,乡镇企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国民经济的支柱。乡镇企业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作用巨大。就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来看,近年来,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全国一样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新阶段中,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适应这一战略调整的要求,不仅要协调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各产业的关系,还必须把农业置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谋划。因此,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十分必要。从现在开始应把各方面的认识统一到《乡镇企业法》和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信心,抓住机遇,真正把乡镇企业作为宁夏“十五”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把宁夏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要明确发展思路 我们认为 ,当前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买方市场形成、竞争日趋激烈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宁夏乡镇企业要加快发展,在所有制结构、产业方向、发展水平、资本投入、技术选择和企业布局等方面都应该有新思路: 1、在所有制结构上,要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重点,同时积极发展股份制经济、集体经济、合资合作企业。要坚持“多轮驱动、多轨并行”的方针,促进各种经济成分的乡镇企业共同发展。根据国家关规定,乡镇办、村办、联户办、户办和乡镇中外合资、合作、内联办企业以及乡镇企业在城市设立分支机构等形式的企业均属乡镇企业范畴,都应享受国家和有关方面制定的乡镇企业各种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履行乡镇企业义务;要积极实施制度创新战略,把乡镇企业改革重点放在产权制度、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的改革上。应进一步规范、完善股份合作制,明晰产权,健全机构,完善章程。引导股份合作企业健全各种管理制度,优化企业内部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和监督机制。引导资产规模大、经营效益好的乡镇企业走“强强”联合的道路,以产权为纽带组建企业集团。鼓励乡镇企业采取兼并、联合、租赁、参股等形式,盘活小型、微利或亏损的乡镇企业和其它经济性质的企业,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引导规模大、效益好、产品知名度高的乡镇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争取在境内外上市。 2、在产业方向上,应选择适宜农村、能够发挥当地比较优势的产业。应把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放到培育各种形式的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上来,由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来带动农民,引导其生产和调整。应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开发加工 产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在寻求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乡镇企业结合点上,一要延长产业链条,引导千家万户调整种养结构,真正形成以加工带种养业、以种养业带农户的发展格局;二要建立基地与农户互利互惠的机制,结成利益共同体,让广大农户得到加工增值所带来的利益;三要注意产品的特色和个性化,越是有特色的产品,越是有市场;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及时研究和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鼓励他们进一步做大做强,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 3、在发展水平上,应大力促进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培植乡镇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整合优势强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工业园区,以现有铁合金、乳品、脱水菜、粮食加工、皮革、毛绒、造纸等龙头企业为骨干组建十个集团公司或专业化协作组织,并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以形成宁夏乡镇企业的规模竞争优势;要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在全区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在当地乃至全区经济发展中起支柱、骨干和示范作用的大中型乡镇企业的群体,使宁夏乡镇企业的总体实力和整体水平真正上一个新台阶。 4、在企业布局上,应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小区集中,促使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 据外省市的经验,一个企业在园区内发展,可以节省公共设施投入10%,节约土地15%,美化环境和治理污染费用降低5%。近年来,宁夏乡镇企业工业小区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这些小区明显存在着基础设施不配套、进区项目少等问题。因此:应结合小城镇建设、外向型经济发展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崛起,调整改造和规划新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乡镇企业园区。应明确规定,以后新办工业企业一律进入园区落户,不允许园区以外再兴办工业项目。工业园区建设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功能,坚持可持续发展;应大力开辟奖金筹集渠道,主要采取县市级财政政策奖励引导,区县财政扶持,乡财政筹集与市场化手段动作相结合的办法,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在短时间内使乡镇企业工业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迅速达到企业入驻标准。对进入小区的企业和项目,必须考虑技术起点、专业化程度和竞争优势,决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5、在资本投入上,应以招商引资、启动民间投资为主,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路子。支持吸引区外民营企业来宁夏兼并、重组现有乡镇企业,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社会各界投资兴办乡镇企业的积极性,让私营个体企业、民间资本、外来资本逐渐成为宁夏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投资者;充分发挥金融部门的资金主渠道作用。按照“区别对待、择优扶持、效益优先“的原则,金融部门应逐年增加信贷投入,支持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市、县确定的重点企业、高科技企业、出口创汇企业和进入乡镇工业小区的企业,应在信贷上给予重点扶持,适当放宽流动资金贷款的期限,正常的流动资金贷款最长可以放宽至三年;鼓励支持乡镇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广辟资金来源。有条件的企业可通过发行债券、承兑汇票等方式解决资金不足;充分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的作用,多形式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支持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扩大对外招商,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依法建立县市级乡镇企业发展基金,基金由财政部门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6、在技术选择上,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努力提高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下决心改造高耗能的造纸、建筑及建材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要抓住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机遇,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出口产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培植出口创汇拳头产品和企业集团, 逐步从量态扩张向质态提高转变。通过政府的引导、扶持等措施使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乡镇企业,加大外向性经济的发展步伐,并能积极探索绔国经营的路子,大胆走出国门,设点办厂,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 三、要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虽然从新世纪开始,由于国家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特别是鼓励居民消费,加大基础设施、农业等领域的投资力度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些都为发展乡镇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因此要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条件。 1、政策环境应进一步优化。要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协调理顺部门关系,确保各 项政策落到实处。凡列入区计委、科委计划,并通过鉴定确认后的新产品,其新增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按有关规定由同级财政返还给企业。新办乡镇企业纳税确有困难的,经申请,税务部门应给予办理缓交税手续。对生产“名、优、特、新”产品及效益好的、急需贷款的企业,在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证时,土地管理部门应优先给予评估,尽快办理。 2、信贷环境应进一步优化。对重点龙头企业,财政、金融部门应予以重点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优先推荐上市或发行债券。应积极研究运用信贷、税收、财政贴息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工商企业、乡镇企业及其他经营组织和个人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产业化经营流动。 3、法制环境应进一步优化。要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坚决取消不符合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集资和各种摊派。应切实加强对乡镇企业负担的管理和监督。今后对乡镇企业的新增收费项目需经县市减负领导小组核准。对违反规定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和各种摊派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员,要严肃查处,对打击报复检举人或刁难企业的要依法从重处理。 4、舆论环境应进一步优化。新闻舆论部门应以更大的热情、更新的视觉,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正面宣传。应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对乡镇企业工作的部署和提出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积极呼吁乡镇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应通过大力宣传使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应通过宣传工作的引导,促进宁夏乡镇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今后每年组织一次《乡镇企业法》宣传周活动,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上开辟专栏,宣传乡镇企业发展的好典型。 四、要加强领导,稳定队伍,理顺管理体制 各级党政领导应亲自抓乡镇企业,努力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应把乡镇企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经常研究新形势、新情况,及时解决乡镇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使科技、教育及其他涉农部门都动员起来,为实施流通、品牌、农业产业化工程提供帮助和服务,发挥积极作用;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强乡镇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健全各级乡镇企业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努力为乡镇企业提供培训、咨询、检测、信息、资产评估和审计等多方面服务;应结合县乡机构改革切实加强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的职能,稳定和强化县乡两级乡镇企业机构和力量,以协调和理顺关系,避免乡镇企业多头管理,又管不好的问题;要把真正有胆识、善决策、懂政策的人才选派到乡镇企业的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委以重任并关心他们的成长

乡镇企业论文例10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舍弃表象因素,对“黑箱”进行解构,揭示不同管理模式的最终决定因素,找出内在的因果关系规律,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深化研究的突破点。本文试图采取“先归纳、后演绎”的方法,对东方的日本企业和西方的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先归纳探究其模式产生的根源,再从中国乡镇企业这一特定对象所面临的输入因素出发,演绎推导出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输出特征。] 一、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比较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可以通过配置的方式、管理的手段、使用的原则、激励的措施四方面,进行概括和描述。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这里谈到的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形成的,至今仍是美国企业显著特征,它是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的典范。 1.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美国企业具有组织上的开放性,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作为需求方的企业,几乎任何时候所需任何人才,都可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规范的程序招聘,或通过有目标的市场竞争,从其他企业“移植”;企业过剩的人员,流向劳动力市场。作为供给方的劳动者,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职业,即使从业后对自己潜能有了新的认识,或有了更理想的工作,也会从容迁移。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简单的短期供求关系,没有过多的权利和义务约束。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通过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岗位最优化匹配;缺点是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差,不利于特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日本企业的职工,有70%在本企业工作时间超过10年,而相应的数字,美国是37%。 2.人力资源管理上,实现最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美国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契约、理性,重视刚性制度安排,组织结构上具有明确的指令链和等级层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讲求用规范加以控制,对常现问题处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明文规定。大多数企业都有对其工作岗位所设的《工作岗位要求矩阵》,详细描述每个岗位对人员素质,包括知识、技艺、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具体要求。企业分工精细、严密,专业化程度很高,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工作,不得随便交叉。这种手段的好处在于,工作内容简化,易胜任,即使出现人员“空穴”,也能很快填充,而且简化的工作内容也易形成明确的规章和制度,摆脱经验型管理的限制;缺点是员工自我协调和应变能力下降,不利于通才的培养形成。 3.人力资源使用上,采取多口进入和快速提拔。美国企业重能力,不重资历,对外具有亲和性和非歧视性。员工进人企业后,拥有管理学硕士学位的人可以直接进入管理阶层,受教育多的人起点也高。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可以从内部提拔,也可以选用别的企业中卓有建树者,一视同仁。员工如果有能力,有良好的工作绩效,就可能很快得到提升和重用,公平竞争,不必熬年头,论资排辈。这种用人原则的好处在于,拓宽了人才选择面,增加了对外部人员的吸引力,强化了竞争机制,创造了能人脱颖而出的机会;缺点是减少了内部员工晋升的期望,削弱了工作积极性。由于忽视员工的服务年限和资历,导致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 4.人力资源激励上,以物质刺激为主。美国企业多使用外部激因,少使用内部激因重视外酬的作用。认为,员工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取物质报酬。可以不向员工说明此项工作的意义,但必须说明此项工作的操作规程,员工可以不理解工作本身的价值,但必须把工作完成好才能获取相应的报酬,员工得到认为合理的报酬后,就不应该再有其他要求了。因此,员工的报酬是刚性的工资,收入的95%甚至99%以上都是按小时计算的固定工资。这种措施的好处在于,企业景气的时候不用考虑对员工有额外的支付,减少了发展成本;缺点是如遇经济不景气,企业无法说服员工通过减少.工资、降低成本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只能解雇员工清除剩余的生产能力,导致员工对企业缺乏信任,形成对

乡镇企业论文例11

二、私人企业企业文化发展瓶颈及策略分析

对于乡镇私营企业而言,大都是家族型企业,并没有文化核心。随着发展市场的不断复杂化,那么家族型企业的这一弱点暴露无遗,就目前我国乡镇私营企业发展现状而言,阻碍其具有独特企业文化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私营企业大都是实行独权主义,实权集中在一个人手中,没有合理的规章制度,缺少管理的民主化,一旦决策失误,整个企业都有可能垮掉。

2、私营企业的家族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劣势,不能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

3、私营企业中,领导者和决策者大都是同一个人,他人无权干涉决策,由于个人利益在作祟,企业领导者无暇顾及战略问题,没有将目光放在长远利益上,这就是私人企业独裁、缺少企业核心文化的劣势。私有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学习“海底捞”培养模式,任何决策从员工利益出发,使其将为企业工作,就是为自己工作,让员工吃上定心丸。从而对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归属感”;第二,企业的老板应放下架子,深入群众,和员工做朋友,对企业未来发展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让广大员工有安全感;第三,建立和打造一个优秀管理团队也称智囊团。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私营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广招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为企业所有,为企业所用;第四,建立“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私营企业应采取严格的奖惩措施,把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仅仅相连,严格执行,奖惩兑现;第五,学习和吸收其他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如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提出的“技术能量价值观”等。技术人员能量换算公式:能力+热情+思考=能量,工作成效高,是工作热情高涨的表现。工作热情是任何事情的动力,员工会更能体现出创造力、创新力和挑战力。所以,要在不同方面激起员工的工作热情,人的天资是与生俱来的,客观条件我们是难以改变的,但人的热情是可以通过后天激发的,这使得日本京瓷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全胜。作为私营企业应该借鉴其他公司的经验,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打造自己品牌文化;第六,处理好企业内部的企业内部团结力是创造企业价值的动力,领导人要善于发现人才,善于运用人才。这就要求企业领导人要做到三个字:“说”、“教”、“做”。“说”是指正确的将工作任务与目标分配给下面员工。“说”不仅仅是任务的分配,其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要将人力资源充分、优化的运用,在分配好任务后,不要过多干涉,给员工足够的创造空间。但是在任务目标分配时,要将目标确定化,使员工真正理解目标,然后通过已有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经验来讲工作任务完成。但是员工的热情和经验培养,还是需要在平时的指导下而具备的,这就是所说的“教”。“教”讲求策略、方法,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手段,员工的工作能力提高了,企业的业务量才能上升,将任务目标分配好后,加上一定的意见指导,这就是“教”的学问。指导者首先要自己技术过硬,才能有“教”的资格。在“教”之后,员工具备了本领,然后就是“做”。“做”是在领导监督下,员工积极努力完场工作任务,者就完全在于员工的自觉性和工作热情,而在工作成效中就能体现出来了。“说”、“教”、“做”的和谐、统一才能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