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7 16:48:01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例1

在进入驾校前,教练员已形成自我驾驶风格和职业习惯。但是踏进驾校后,坐入副驾驶位置上,就是为人师表的技能型教师,是传达授业的专业师傅,针对大量的初学者学员,对汽车构造、性能和理论上所熟知和了解的知识很少,所以,需要把自我实践性驾驶技术深入到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切实提升教练员个人修养和教学素质。如教练员在驾车时,很清楚慢抬离合器踏板,但不一定能讲清楚离合器半联动动作要领(两快两慢一停顿要求),也讲不清楚离合器工作原理,虽然自己清楚却教不出来,只能说是好驾驶员而不是称职的教练员。

1.2从教练员到安全员

驾驶员驾驶车辆是自行操作,可以做到自我控制,而教练员不但要教导他人操作,还要在机件操作掌握在他人手里情形下掌握好安全,远比自我掌控难度大。教练员在教学进程中,教育学员在享受机动化带来舒适、便利、快捷同时,不要忽视交通事故正在无情吞噬无辜生命,牢记生命无价,树立高度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教练员有解决突发事件潜质,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形有预见性,而且要勇于交流和总结,采用预见性驾驶形式、文明行车,保证驾车安全。

1.3从自我服务驾驶员到为学员服务教练员

驾驶员是由自我为核心,而教练员全要服务教学和学员。伙伴式教学形式指导学员使学员能享受参与对话权利,达到学习目的,是教练员一直注重问题,在学习中享受愉快、相处和睦。良好教学环境会给学习效果和考试带来积极影响,教练员要尽量意识到这当中的辩证联系,采用主动式服务。

2调整好教练员和学员关系,创造和谐学习氛围

2.1学会微笑

微笑可以缓解学员紧张情绪、减轻学生压力,微笑可以增加师生间熟悉度,拉近彼此间距离,一切不快乐都在微笑中得以缓解。但是,能不能微笑取决于心理素质。身为教练员要努力做到三心,即对待学员要有耐心,对待工作要有进取心,对待职业要有事业心。

2.2学会倾听

不少学员特别是女性,出于不自信和紧张会出现不由自主地倾诉。事实上,这是舒缓紧张和焦虑心理的形式,其倾诉是对教练员的期待和认可,希望得到教练员肯定,身为教练员要耐心听取并给予肯定答案。有些人诉说是纯技术性的,如方向怎么总是往一侧跑、档位怎么总是找不准等,教练员可能听到不亚于几十遍,也教导过许多次,但一定不要表现出厌烦情绪,而是耐心提出问题重点所在,可说:“慢慢来,多加练习”,或说多练习几遍,让其有一定体会。

2.3学会赞美和表扬

赞美和表扬是兴奋剂,极具催化作用,可让教练员和学员间贴近、融洽关系。在学习期间,如能获得教练表扬,哪怕很小的肯定,不但有助于学习进步,让自卑学员树立信心,还能让那些学习较快学员获取成功感,变内在因素为持久动力。一句赞美的语言能够让学员铭记终生,成为一生座右铭,受益匪浅。

3把握学员特点,因人施教,扬长避短,对症下药

在教学进程中,教练员要根据学员不同性格特征(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采用不同策略。如多血质学员,反应迅速,思维灵活,好动活泼,是作为驾驶员的好材料,稍加指导便会心领神会,缺点是有些浮躁,对学过东西容易厌烦,教练员一般都忽略强化和管理,导致后期进步较慢,还有退步可能,需要学员清楚学习目的,激发训练趣味,培育正确生活态度和安全行车方式。不但能提升学习兴趣,还能提升其进取心,一举多得。

4帮助学员保持良好心态

4.1缓解学员压力,走出不当操作误区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例2

2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与方法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国家已经从顶层设计上要求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而未来从事汽车保险行业的高职学生,若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未来的工作中很容易产生销售误导或者理赔诈骗等行为,影响其职业生涯的发展。所以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不但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外在要求,也是学生职业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

2.1转变观念,从主体意识上加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

首先,转变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高职院校确实应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一技之长是可以使学生获取工作机会,但是想要长远发展还是需要综合能力,特别是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在职业实践中实施,但在学校时提前介入还是有很好的效果。目前,很多企业的招聘要求应届毕业生,看中的就是刚踏出社会学生还是“一张白纸”,容易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在高职院校对刚刚接触行业或者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用先入为主的方式对其进行职业警示,其效果还是不错的。因而,高职院校教师要认识到在高职院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次,让高职院校学生改变其求学观念。到高职院校学习一技之长的想法没错,但这不是学习的全部,还要认识到要提升综合素质,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贯穿学习全过程。因为“小赢靠专、大赢靠德”,必须德才兼备才能使基业长青。比如在汽车保险行业,若是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三头两天销售误导、与客户串通骗保,即使其专业技能高超,也总会有被行业淘汰的一天。

2.2改革手段,从教学方法方式上创新高校职业道德教育

2.2.1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使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更加具有职业性改变高职院校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在“两课”进行的做法,将职业道德教育穿插于专业课的学习过程,这样更具有职业性。如在汽车保险专业讲授《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时,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使学生明白合同的重要性,出现争议怎么处理等等,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依法办事的意识,同时也巩固了学生的法律知识,明白哪些是违法的,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在进行查勘定损实训时,强调团队合作和礼貌用语,从细节处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尝试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让其与辅导员一起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从生活、学习的点滴灌输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观念。

2.2.2创新教育方式,使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更加接近行业要求高职院校可以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校企合作可以将企业的职业道德要求直接引入高职院校,做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工学结合可以让学生对专业、职业的道德要求有更为直接感受,可以感受到职业道德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在高职院校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也不是一种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方法。如高职院校汽车保险专业学生要考取保险营销员资格证或者是公估人资格证,其必须要在考试之前学习一定时间的职业道德知识。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例3

汽车工业目前在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其发展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要求毕业生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在理论与实践异步的传统教学模式教育下的毕业生必然适应不了新时代的要求。

一、汽修专业教学模式的提出

公安部交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8月底,我国汽车保有量突破了1亿辆。汽车维修专业是一个市场需求巨大的专业,要使技工院校毕业的汽修人员能快速地适应企业,笔者觉得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专业知识的教学方式方法占主导作用,下面笔者就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目前很多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使用的仍是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的甚至是高校教学模式的翻版。毕竟技校层次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过分强调理论性、系统性,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听懂,相反会觉得反感,会加重学生的厌学情绪。结果是技工院校的教学陷入了一个学生怕学厌学、教师怕教厌教的恶性循环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上课的方式太枯燥了,本来绝大多数职校生都有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思维惰性大,加上这样枯燥的教学模式,就不难想象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是当前技工院校课堂教学的较好模式。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是异步进行的,沿袭的方法往往是先理论后实践,即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差,实践时学生往往已经把上节课的理论知识忘得差不多了,这样实训效果就大打折扣。这里所讲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模块教学是指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同步进行的。实训车间即是课堂,课堂即是实训车间,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替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即理实一体化模块教学。

二、汽修专业课程教学的几个模块

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职业教育方针为指导,在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同时进行教学模块的划分,可以更系统地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根据汽车维修专业的特点,我们可以把汽修专业课程教学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汽车基础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包括的课程有汽车概论、汽车文化,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维修英语、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汽车的认知拆装实训。

2.汽车必修模块

本模块包括汽车发动机模块、汽车底盘模块、电气设备模块、汽车空调技术模块、汽车故障检测模块和汽车拆装技能训练模块。每一个模块又分为几个具体的课题来进行专业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如在底盘模块中分四大系统的课题,每个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再设分课题。在教学中,利用实物、多媒体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

3.汽车选修模块

本模块可以开设的课程有汽车美容与装饰、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车身修复技术、汽车涂装技术、汽车保险与评估、汽车维修企业管理。本模块作为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课,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让其了解现代汽车市场的动向,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增加学生的就业资本。

除此之外,汽车考证训练也是技工院校必须开展的模块,我们学生毕业后是直接进入企业的,一个汽车维修等级证书是学生就业时的一个很好的敲门砖。

总之,技工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模式必须创新,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及扎实的实操动手能力。只有转变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新时代对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汽车行业里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徐清林.浅谈专业一体化教学.职业技术教育,2001.6.

[3]徐继存,徐文彬.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4]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例4

 

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汽车维修行业紧随汽车技术现代化的步伐迈入了高科技领域,各种现代化检测仪器和新的维修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凭经验检修汽车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检查靠资料、拆装靠设备、检测靠仪器,因此,掌握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和新的工艺成为对汽车维修人员的基本要求。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承担着培养掌握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理论与技能的“银领”人才,即培养“大学文化的能工巧匠,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的艰巨任务,必须创新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维修、检测技术,具备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相关岗位的需要,成为生产一线的适用人才。一、制定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适应汽车服务行业需要的、熟练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领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应体现在基础理论上“必需、够用”、在专业技能上“实、新、宽”的原则,同时注重持续发展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应依据岗位需求,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要依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汽车服务行业需要,以“实用、前沿”为原则构建本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岗位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色,教学内容应特别注重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核心技能的培养。

首先,要打破学科体系,进行课程开发与整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育体系。一是打破“老三段”式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岗位技能培养,整合优化课程,如可将《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发动机维修》、《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整合为《汽车发动机使用与维修技术》模块教材,可对汽车电器、汽车底盘、汽车电控系统等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二是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设置关键能力培养课程,如增加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课等。三是构建由实验实训课、专业基础实训课、技能强化实训课、岗位就业实训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四是建立素质教育体系,使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育体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其次,要强化课程建设,按职业特色设计课程内容,按行业领先要求更新课程内容,以模块式课程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三大基础模块课程,每学期都应修改部分子模块的内容,汽车电控模块课程每次循环都要有重新修订或增加的内容等。同时,应将研究课题及目前推广的新技术、新项目添加到教学内容中,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适用性。

最后,要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行业许可证考试等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将职业证书的考核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毕业前取得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证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就业竞争力。

二、创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模块式”教学模式,其教学环境接近工厂化,即教室、实习实验室、工厂形成交叉网络的一体化教学环境。科技论文。在课程的组合上淡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以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能力为主,把本岗位应该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分解为相应的功能模块,对应于一种或几种能力,按功能模块组成新型课程体系。将功能模块划分为若干个子模块,每个模块或子模块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学完一个子模块就能掌握一项或多项技能。要采用现场教学或仿真教学方式,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开发适应岗位需求的模块化教材

高职教育使用的教材不应是本科教材的压缩。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其教材应具有以下特点:基础理论适用够用,侧重结果的运用;实践与技能操作性强,与岗位需求密切结合。为此,我院开发了模块化教材。模块化教材是依据实际工作岗位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结合与单元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要求,提炼出信息资料、技能项目、问题、目标,将一门或几门专业课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或操作技能有机结合,提供给学生有关单元的完整、清晰的解决方案。课程的学习始终在解决问题的逻辑引导下进行,模块化教材能够实现知识的整合及知识技能与实践的融合。科技论文。

开发模块化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写人员除了应具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这是真正实现模块化教学的难点,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所讲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技术、技能,还要对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教材编写应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学习者掌握必需、足够的基础理论与熟练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单元目标,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划分课程内容,设计制定科学的讲授顺序,编制出理论性、适用性、操作性有机结合的新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科技论文。

四、以“双高”为标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应是技术的开发者与应用者,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即要求达到“双高”——高学历+高技能的标准。具体做法:一是实施师资发展战略,结合专业建设规划对师资数量和结构的要求,根据每一位教师的具体情况与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师资培养方案;二是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在学科、专业内部,产生相互协作又各有侧重的学术群体;三是通过实践与科技服务提高专业教师的“双高”素质,鼓励教师承担科研课题、参加生产实践,尽快提高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与业务素质;四是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面向社会特别是生产企业聘请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例5

高等职业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如何突破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六章职业教育”中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由此可见,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是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可以使高职教育进一步适应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驱动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教学目标与职业需求无缝对接,有效开展教学,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如何构建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学实践与探索,我认为基于学生学习特征,应重新构建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师角色、教学评价等。

一、教学理念向学生学习需求、就业需求转变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重点是面向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1.着力培养学生从事汽车维修与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2.以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

3.丰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二、课程设置向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转变

传统的高职课程设置基本表现为:

1.本科课程设置的简配版,中职课程的高配版。

2.文化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的衔接性差。

3.专业基础课程多,占据大量的学时。

4.专业核心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理论体系,缺乏职业能力体系的融合。

5.专业拓展课程得不到实质性重视。

传统的高职课程设置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并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三年制高职课程应设置向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转变。

1.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为《汽车文化》、《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气基础》三门课程。其中,专业《汽车文化》包含汽车相关法规、相关职业、汽车品牌、外形与技术、汽车社会与运动等内容,主要是增强职业吸引力;《汽车机械基础》包含机械制图、公差、力学、汽车制造材料与加工方法、机械原理与零件、气液压传动等;《汽车电气基础》包含汽车电工电子基础、单片机等。以上知识强调“够用”原则。

2.专业核心课程分为点、面课程。点课程整合为《发动机构造与检修》、《底盘构造与检修》、《汽车电器电控构造与检修》,主要是以单体零部件和总成的结构、作用、工作原理、检修方法和质量标准为教学内容;面整合为《汽车修理工艺与设备》、《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主要是以大修工艺、综合故障为内容。

3.专业拓展课程整合为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美容装饰、钣金喷涂类课程,主要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三、教材建设向模块递进、项目引导转变

在教材建设上,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理论性,引进模块递进、项目引导的理念,注入结合车型、注重技能的活力性,让教材更贴近社会生产实际。

“模块递进,项目引导”是指把每一门课程设计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设计为若干个项目,以项目为任务驱动教学。

1.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具体零部件、构件、总成为载体而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2.项目设计新颖,在师与生、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书本与网络、校园与社会等方面产生共鸣,增强可读性。

3.强调课程与课程、模块与模块、项目与项目之间的衔接和对接,强调知识与能力的滚动提高。

四、教学方法向理实一体、产学结合转变

课堂教学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习为主线、研究为主旨”为原则,教师对学生进行导学、导做、导研设计。

1.在课堂教学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应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

2.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汽车维修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3.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思考、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以主人的姿态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积极探究,产、学、研结合,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实践教学向校企合作、半工半读转变

学校可以与专业汽修厂、汽车4S店、汽车快修店、汽车美容装饰店进行广泛合作,科学调度学生到上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边学习边实习,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把企业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成功地嫁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为学生在学习期间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缩短学生就业时的适应期。

六、教师角色向职业导师、技术顾问转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保障,这对高职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教师角色向职业导师、技术顾问转变,是“双师型”教师的具体体现。

职业导师和技术咨询顾问要求教师具备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职业的综合素质,不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而且在职业情感和心理上给予学生沟通和引导。

七、教学评价向过程考核、职业能力转变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是培养具有汽车维修、检测、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如疑难故障诊断、排除),能够借助工具阅读汽车说明书、维修手册等外文技术资料,熟悉汽车维修企业的作业流程,具备初步的企业生产经验和组织企业班组生产的基本能力,具备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因此,教学评价不应以试卷论英雄,以分数论成败,而要向过程考核、职业能力考核转变,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汽车维修职业资格证书或机动车维修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

在过程和职业能力评价中,充分建立职业道德素质、课堂知识效果、技能操作规范、技能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工具量具设备的操作能力、安全操作能力、企业适岗评价等监控点,对各监控点实施动态监控、实时反馈、及时修正,合理对各监控点予以加权评分。通过评价机制来引导学生,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090—03

一、前言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中国汽车销量879.15万辆,同比增长21.84%;2008年中国汽车市场汽车最终销量为938万辆,同比增长6.7% ;2009年我国汽车销量为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6%,总销量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2010年1~7月份,汽车累计销量824.14万辆,同比累计增长28.58%。

随着二、三线城市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衢州地区汽车售后服务专业人才缺口很大,从交通局稽征运管处维管科了解到衢州共有4S店30多家,浙西大道11区在建4S店13家,整个衢州市汽车类人才非常紧缺。通过几个企业的调查发现,目前国内的汽车4S店硬件条件都相当先进和齐备,但软件方面相对较弱。据调查,目前汽车4S店前台各工种在人力资源方面突出的矛盾是员工职业综合能力无法达到厂家规定的标准,制约了行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就汽车销售业务领域而言,人员结构、人员素质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各4S店人力资源主管都有同样的感觉,就是技术管理及经营管理人员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较低,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者占53.35%,没有专业技术职称者高达46.65%。专业技术管理及经营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者初级占46.7%,中级占40.2%,高级占13.1%;具有高级职称人员中,年龄在55岁以上的占23.3%。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传统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采用先学完理论知识,后集中时间安排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为理论教学服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脱节。汽修专业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够准确,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模式不够开放灵活,以致人才培养方案还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征,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到体制与机制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教育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担负着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任务,又受到社会习俗的影响,重学历轻技能,因而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研究能力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不如高职毕业的学生,从而导致了五种遗憾,即企业遗憾、学生遗憾、学校遗憾、家长遗憾和政府遗憾。而职业教育比较成功的国家——德国,采用“双元制”。德国的“双元制”以学习领域为主要内容和以行动导向为主要手段,学习领域的划分和行动导向方法地位的确定,是德国职教体系中最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德国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职业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并以形象思维作为主要思维方式。学习领域的重要之处在于面对现实,从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和程序入手,划分了不同的行动领域,用行动导向法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并把重点放在行动上,而不是抽象的公式推导,繁琐的理论验证。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必须与企业相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它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的实践训练,毕业后既能胜任专业岗位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又具有非常深厚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适应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从职业能力的要求入手分析,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体系。

三、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汽修企业生产过程为依据,充分发挥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重新构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革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把学校课程学习与汽车维修企业生产实习有机结合,变原来集中顶岗实习为分阶段、分层次下厂实习,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有机结合。

1.运行不同里程汽车具体维护与保养项目的研究

汽车零部件随着汽车里程的增加,寿命逐渐缩短,故障率也逐渐提高。不同零部件,寿命长短不一,故障率也不同。同时,由于汽车加工工艺与装配工艺的不同,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的同一种零部件的故障率也不同。因此本教学团队根据不同汽车品牌、不同车型以及不同里程情况下,对具体的汽车保养与维修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

2.针对同一车型不同维护与保养项目制定提炼教学任务

在汽车企业工作岗位上,汽车维护与保养具有具体的工作任务和项目,而如何将汽车企业具体工作任务提炼成适合当前高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任务成为本团队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提炼教学内容过程中,如何将具体教学任务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以达到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工学结合之目的,成为本团队的重要研究内容。

3.汽车维护与保养的教学工作与地方汽车企业合作有机性研究

根据目前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如何合理地组织汽车维护与保养有效教学是高职学生接受技能培养以及素质培养的重要课题。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过程是具有一定科学规律和方法的,因此,教学工作与校企合作是一套完整的系统性工程。本团队根据自身具有的教学条件和资源,对教学工作与地方汽车企业合作有机性进行研究。

具体目标是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实施,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从事汽车维修、检测、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应特别突出以下知识与技能并重理念:①熟悉汽车维修企业的生产过程,能熟练使用专用工具和专用设备,具有基本的生产操作能力和企业生产经验;②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中较复杂的技术问题,使学生成为汽车专职“医生”,而不是普通的汽车“护士”。

根据高职汽车运用工程学制及教学大纲,结合我校学生具体情况,我们把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两大阶段,每两个学期即为一个阶段。各阶段的教学内容、时间安排、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阶段:提取教学任务及校内工学结合

理论:以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基础课与专业理论课为主线,以企业汽车保养与维护项目为依据,制定具有本校特色和市场导向的教学项目与任务,以适应变化多端的企业发展现状;同时根据汽车4S店1万里~3万里保养内容,提炼和整合教学工作任务与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上实施与修订。

校内实训课: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根据汽车4S店阶段性维护保养项目及工作任务,将提炼的教学任务和内容与现有校内实训设备相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汽车电器保养与维护为例, 教学任务的提炼过程图图2具体的教学任务提取实例

通过该阶段的教学任务提炼及总结,精简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讲授方法,已达到熟悉中高档车辆不同里程的日常保养项目及工作任务,包括发动机、底盘、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等技术层面的保养方法等目标。

第二阶段:教学任务社会实践及校外工学结合

将第一阶段提炼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与相应的汽车技术理论相结合,制定出适合本校高职学生特色的教学大纲、教学进程以及教学计划,为该课题的实施与成果评估奠定一定的基础。

(1)工学交替——校企双环境学习

针对具体的保养内容与项目,与地区的企业多方位合作,利用学校理论系统性强、企业实践性强的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实训基地,共享各自有效资源;同时,实现学生的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教学新模式。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2)项目驱动——校企合作新篇章

按照“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培养新模式,结合合作企业群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教学过程,以实现高职学生“在做中学”、高职教师“在做中教”的教学培养模式。以汽车电器保养与维护为例,如图4所示。

(3)教学做合一——递进式培养方法

根据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具体教学任务和内容,图4项目驱动培养模式

制定出递进式教学方法和培养方案,从简单到复杂,从校内到校外,从汽车保养实训台到企业4S店现场保养的渐进性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校企合作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以汽车电器保养与维护为例,如图5所示。

图5递进式培养模式

四、结论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培养模式的经验总结与评估改进,经过两个阶段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手段与教学实践的施行,全面地对整个教学模式进行经验总结和质量评估。团队组将请合作企业专家、高职教学专家、高职培养的学生以及兄弟院校的同行对相关的教学成果进行质量与教学效率评估,并对原有培养模式进行修订性改进和创新,为我省高职教育方法和培养模式开创出一条理论性较为完备,实施性有效的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通过具体方案的施行与实践,必将打造出一支高职教育理论深入、汽车技术过硬的地方性高校团队。

[参考文献]

[1]王爱国.基于阶段规划的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18).

[2]朱金福.对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团队模式的尝试[J].职教论坛,2011(12).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C-0031-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作为培养汽车维修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专门人才的汽车职业学校,应以汽修关键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手段,从生态学的视角,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汽车专业教学进行研究。

一、调研分析

设计了《中职汽车技能竞赛与教学生态的调查问卷》,先后结合面谈和通讯方式,走访了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江苏外企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麦特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南京林业大学交通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行业、企业和学校的专家及技术主管,发放64份问卷,收回64份,了解汽车技能竞赛的赛项;选手的知识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竞赛对汽车专业教学的影响;企业对汽车专业教学的建议等。

(一)受调研者情况

在接受调研人员中,涉及机电项目:汽车维修基本技能,占48.6%;定期维护及四轮定位,占37.1%;空调维修,占65.7%。涉及非机电项目:涂装,占5.7%;钣金,占25.7%。竞赛项目包含团体赛和个人赛,其中汽车定期维护和车轮定位项目为团体赛,其余为个人赛。项目涵盖了汽车售后服务业的机电维修和车身修复两大类专业。

(二)赛项设置情况

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竞赛,从原来的丰田卡罗拉车型调整为通用科鲁兹车型,因此维修规范在继续遵循国家标准GB/T18344―2001《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外,调整为《科鲁兹维修规程》。赛项设置合理,占60%;需要增加项目,包括个人全能项目,汽车性能检测,汽车配件与资料管理优化,车身附件拆装等,占28.6%;需要调整项目,如:去除不切合实际的赛项,尽量与世界技能大赛赛项设置接轨等,占8.5%。说明汽车技能竞赛赛项与实际生产有差距,职业技能竞赛不是为赛而赛,也不是简单的增减内容,而是需要综合考虑教学与实际的匹配度,此项问卷为汽车专业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了切入点。

(三)选手综合情况

1.成绩统计。竞赛评分包括理论测试和实际操作两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20%和80%。以2013年国赛的理论成绩为例,机电均分为77.18,及格率为79.86%;钣金均分为80.99,及格率为80.88%;涂装均分为82.8,及格率为88.73%。表明,选手的技术性基础知识欠缺,文化基础不实,人文素养不够。

实操成绩:机电团体均分为84.87,及格率为94.59%;机电维修均分为69.058,及格率为57.53%;机电空调均分为57.76,及格率为45.83%;钣金均分为75.05,及格率为85.29%;涂装均分为71.2,及格率为77.46%。表明,选手的实际操作技能不到位,设备工量具的使用不熟练,分析判断能力薄弱。

2.职业素质。对于选手职业素质方面的评价,普遍认为: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工作过程的能力比较好,占57%;一般占28.6%;而非常好只占5.7%;不太好却占8.7%。解决问题过程与企业工作流程及组织形式的适应性比较好,占62.9%;一般占25.7%;而非常好只占8.6%;不太好也占2.8%。应对突发故障的态度和措施比较好,占31.4%;一般占51.4%;而非常好只占2.8%;不太好却占14.4%。获奖选手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比较满足占34%;基本满足占40%;而完全满足只占17%;不太满足也占9%。说明,选手的职业素质基本趋于中等水平,而且有一定比例的选手不能适应未来职业岗位要求。参加国赛的选手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好中取优,而在竞赛中的表现也有缺憾,那么职业教育中普通学生更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必须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抓手,改革汽车专业教学。

(四)专业教学情况

调研可知,汽车技能竞赛对于汽车专业教学的引领作用非常大,占45.7%;比较大占40%;一般性占14.3%;没有认为不起作用的回答。由职业技能竞赛分析汽车专业教学,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开设。结合汽车技能竞赛赛项,常规教学开设课程的必要性: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占91%;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占77%,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占85.7%;汽车维护占77%;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占91.4%;汽车钣金技术占74%;汽车涂装技术,占74%。汽车专业的课程设置倾向于机电技术,尤其是汽车故障诊断、发动机和电器,说明职业技能竞赛及汽车专业教学都要反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也凸显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职业特点。

2.学生要求。分析调研信息发现,企业要求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占62.8%;实践技能占74.3%;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占42.9%;爱岗敬业态度占78.1%;合作交流能力占62.8%;危机处理能力占25.7%;岗位职业适应能力占71.4%。汽修行业企业最看重的是职业态度、品质和协作,其次才是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并要求有创新精神和继续学习能力。因此,不管是技能竞赛还是专业教学,在设计、组织和实施中都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3.教学建议。对于汽车专业教学的看法和建议,专家关注课堂讨论学习、实践环节控制以及现场组织操作三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实际案例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开展小班化教学;以小组为单位,注重技术规范,操作规范,避免与企业实践脱节;注重过程细节、思路的培养,加强教学过程性评价;注重质量控制和计划总结,提高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使用真实汽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以光、电和机械变化展示内容,尽量使所有信息变化尽收眼底;教师要多接触维修企业,多参与维修实践。表明,汽车专业教学要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应用信息化技术和课程资源,融合技能竞赛,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二、融合基础

职业技能竞赛注重实际操作的职业性,即按照汽车维修企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设置项目,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实施操作技能与职业态度的考核,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要使职业技能竞赛融合汽车专业教学,首先要解决“一组理论、一种关系、一项目标和一个平台”。

(一)支撑理论

教学生态理论。运用生态学原理,思考教学中教师、学生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探索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规律,促进教学生态可持续发展。[1]基于教学生态理论,研究职业技能竞赛融合汽车专业教学,必然分析教学生态中学生、教师、课程及教学评价这几个要素。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师创设与学习任务相关的情境,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在共享生态要素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并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个理论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及专业教学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技能与关键能力的关系

关键能力是从业者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适应职业变化的基本发展能力,包括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品质态度,学习新知识的自学能力,独立计划、决策和完成工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协调能力,承受一定心理压力的自我评价及控制能力等。[2]

从上述调研分析得知,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低,毕业生不能胜任岗位要求,问题的实质是通过加大技能训练和技能竞赛,重视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但忽视了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培养。为此,必须协调好技能与关键能力的生态关系。

(三)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是专业调研,以此为据,兼顾职业技能竞赛既检验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又检验生态系统中服务社会的切合度,分析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从而确定培养目标。

以本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汽车售后服务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掌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汽车机电维修、车身修复及品牌企业专门化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中不仅有技能目标,而且有适应职业岗位的“行业通用能力”、面向机电维修和车身修复专业方向的“职业特定能力”与“跨行业职业能力”两大岗位关键能力目标,同时全程贯穿了人文关怀的素质要求。

(四)校企合作平台

汽车专业教学生态是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因素及其关系相互作用、和谐共生形成的教学氛围,其中社会环境的最重要生态是企业,要实现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是校企合作。要借助职业技能竞赛中校企合作的热情,让学校与企业在人员、设备和技术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让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与企业职业岗位要求有机结合,科学素养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打造校企双方共赢的平台,促进教学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融合策略

(一)课程体系策略

基于竞赛项目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共同要求,中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应与竞赛项目相结合,同时考虑专业教学的普适性与技能竞赛的超越性相结合,兼顾企业专家对课程体系的看法,以国家汽车修理职业资格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构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综合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中又分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竞赛的项目设计,采用了汽车修理三级(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3],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条件规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是职业资格四级(中级工),因此,为了满足全体学生中职阶段学习需要,发挥学生潜能,激励学生可持续发展,课程体系中以职业资格四级为基础,设置专业平台课程,将技能竞赛赛项融入相关课程,重新设计汽车发动机、电器和底盘构造与维修的课程内容,作为基础技能模块。对应技能竞赛项目,专门开设了专项技能模块,如机电类赛项汽车维修基本技能、汽车维护及空调维修项目,这个模块的培养目标以“行业通用能力”为主要取向。

课程体系中以职业资格三级为拓展,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以汽车故障诊断、电控系统检修及使用性能检测项目为开放性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职业特定能力”。

综合课程中涉及的人文和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涉及的专业类选修课程,属于专业方向以外但在同一专业群之内的一些课程,如汽车维修专业群中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维修企业管理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之二“跨行业职业能力”。

(二)课程资源策略

项目课程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校企合作开发系列化的课程资源来支撑。课程资源是课程信息传递的载体,结合技能竞赛和教学实践,开发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符合自主探究学习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够反映行业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课程资源。

将中职汽车维修基本技能赛项中的发动机拆装项目融入到《汽车构造与拆装(发动机部分)》课程,这个项目要求按照维修手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曲柄连杆机构的拆卸、检查和组装;按要求填写检测记录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和确定维修方案;要求合理选择和规范使用工量具和仪器;测量方法和结果准确;作业项目齐全;作业流程合理;安全与文明作业。根据技能竞赛技术要求,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开发项目化、立体化资源。

课题组主持的课程资源《汽车构造与拆装(发动机部分)》和《汽车构造与拆装(底盘部分)》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课程资源《汽车维护》为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汽车空调检修》为正式出版教材;《车身电子测量与仿真实训系统》为全国信息化比赛二等奖仿真软件;《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涂装技术》《汽车钣金技术》三门课程资源库为无锡市精品课程资源库。

(三)教学评价策略

融合技能竞赛评价原则及行业企业职业标准,汽车专业教学评价以能力评价为重要指标,评价能力目标包含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相应的观察点包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情感态度。学生对照技术要求,自评和互评工作成果;针对完成工作任务的安全、质量、时间和6S要求是否达到最佳程度,个人在工作过程中的贡献度如何,学生提出个人改进建议。这样的评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学生态回归“我要学”的教学中心,教学效果显著。

自课题立项以来,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省市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竞赛,学生获得部级金牌4块;其中汽车维修基本技能赛项的全国冠军金杰同学,被评为“奠基未来・感动无锡”2014无锡教育年度人物。在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汽车二级维护”项目抽测中,学校被测学生除个别学生成绩良好外,均为优秀。通过综合考核及面试,入选宝马、通用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工的签约率分别为85%、91%。

(四)教学团队策略

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关键能力,必然由“双师型”教师来担任,技能竞赛的指导和项目课程的教学都提升了教师的双师素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教师不仅是指导者和组织者,还要是参与课程开发及技术创新的设计者,这样单凭教师个人是难以胜任的,必须要向教学团队发展。

课题组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切入点,以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为路径,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抓手,以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创建了无锡市首批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无锡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校级教学新秀1人;市级教学新秀、能手、名师各 1人。江苏省“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示范课1人,研究课2人。参加江苏省职业学校汽车技能竞赛,教师组金牌3人,银牌1人。“汽车维修专业群”被评为无锡市重点专业群。

参考文献: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例8

0 引言

汽车是一种现代交通工具,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经过努力。在1885年,制成了第一辆本茨专利机动车,它具备了现代汽车的一些基本特点,如火花点火、水冷循环、钢管车架、钢板弹簧悬架、后轮驱动前轮转向和制动手把等。从这以后,汽车由于人类的需要,逐渐发展起来,100多年来,汽车工业得到高速的发展,但我国解放以来,只能靠自力更生,硬是拿下了解放牌汽车和红旗牌轿车的产品,其中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引进汽车的制造技术,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我国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如今,我国汽车的开发技术和制造技术已经十分成熟。高技术含量的汽车,已经成为我国民众的常用汽车。汽车维修行业如雨后春笋在城乡大道旁建立,其中,汽车的电子点火、电控化油器、机械喷射系统装置和动力转向等新技术冲击着传统汽车维修工艺和技术。

1 汽车技术教育与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

到 21 世纪时期,汽车制造业在我国随着电子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汽车技术更得到高速发展,已经逐渐由汽车的单件组装向集成化发展,汽车制造技术的多功能化、智能化和一体化等特点更加突出,也更加方便了使用者。但是,我国汽车技术教育与汽车技术发展却存在差距。根据教育部和交通部门的调查研究数据,我国汽车行业的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短缺,存在的严重问题,主要集中在汽车数控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或者汽车的使用与维修、护理方面,尤其是维修、护理方面,急需大量的技术人员,显然,如今在汽车的维修、护理领域,汽车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在我国城乡已经成为制约对汽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这类人员利用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尽管学徒制曾经培养了几代汽车维修技术人才,但是在高科技时代,这种培养模式就显得力不从心。快速增长的汽车和维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刻不容缓,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高级的汽车技术人才必然会被越来越多元的社会选择。

2 汽车技术教育滞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再加上高等教育的发展,谁大多数青年选择进入高校学习,这些人在专业选择上又不愿意选择汽车维修专业,因此,我国的汽车维修业与发达国家汽修企业相比,人才短缺是不争的事实,发达国家的汽车维修的高级技工占 35% ,而我国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工的总数仅占5.0%左右。不难看出, 我国汽车维修的高技术人才,在数量与素质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汽车维修业市场的需求,究其原因,应该有以下几各方面。

2.1 汽车技术教育体制与机制方面的问题

汽车技术教育中,汽车维修技术赶不上汽车技术发展的速度, 汽车技术教育赶不上汽车维修技术发展。与此关系相应的,汽车技术教育存在的最大的体制与机制问题是学校、整车制造及售后服务三者脱节。局部的校企合作是有的,但远没有形成三者有序的合作与互动。 社会现阶段依然没有完全摆脱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在实施职业教育中,不能很好地处理两者的关系,难免顾此失彼。

2.2 汽车技术教育中教师与教材方面的问题

汽车技术教育中,关于汽车维修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 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要能解决汽车维修的实际问题。 这里的关键是要有适合的教材与良好的师资。 当前,各类职业院校的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师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普遍是弱项。汽车维修职业教育能否适应汽车维修行业的需要,重要的是首先要建立一支理论和实践都过硬的师资队伍。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师资培养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效的。

汽车技术日新月异, 而汽车技术教育却由于教材内容陈旧, 除了最基本的东西之外,几乎全是被淘汰了的内容,这成为汽车技术教育的最大障碍。而许多在新车上广泛使用的系统,像可变气门正时系统、无级自动变速器(CVT)等内容,却在当前使用的教材中几乎找不到。

2.3 汽车技术教育在实验与实训方面的问题

汽车技术教育中,实验实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纳成:(1)实验实习维修设备与车辆的实际维修差距太大;(2)实验对车辆的检测诊断设备少且落后;(3)实验实训的设备数量太少,不能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4)缺少必备的实习工厂;(5)由于教学设备不到位,学生很难将学到的理论与实验实训的技术联系起来,更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 汽车技术教育与汽车技术提高的措施

为了使汽车技术教育与汽车技术同步得到发展,我们必须要看到两者之间的差距所在,汽车技术是由于引进技术提高起来的,但汽车教育必须依靠我国的教育体系,因此,如何进行汽车技术教育就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措施。

3.1 汽车技术教育采用“双元制”模式的一体化教学

在汽车技术教育中,应将汽车教育的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统筹到一起。成为进一步推广汽车技术教育的“双元制”的教育模式,这种“双元制”的教学模式,既能够满足我国青年一代对职业技术院校的学习追求,又能够满足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这样就可以将企业里的技能培训与职业院校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结合在一起,将汽车维修技术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紧密结合;使汽车技术教育中,所强调企业教学主体性与强调实践教学的主导性结合起来; 就可以使汽车技术教育分析与课程开发密切联系; 明确专业内容适应职业需求的针对性,将汽车技术的能力教育与技能培训同步进行。形成汽车运用工程职业技术教育的多元化机制和一体化教学。

3.2 汽车技术教育应采用双师型,双向式的措施

在汽车技术教育中,应尽快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起来,使汽车技术教育与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发挥出来。 因此,应在现有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基础上, 工程技术学校,要满足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要求, 同时鼓励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工程技术学校担任专、 兼职教师,并将这种交流制度化,让教师同时有技术人员身份、 技术人员又同时有教师身份。在管理上,工程技术学校和企业要同时对教师的双重身份进行考核。

4 结语

在汽车技术教育与汽车技术发展的发展中, 无论是汽车技术教育的机制和体制改革、或者对教师队伍的整合,还是对汽车技术课程教材电子化的创新,还是对汽车维修人员的文化知识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一样都不能少,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汽车技术教育中继续深入研究、 继续深入实践的新问题。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37-02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只有不断地研究和改革课程,才能愈来愈接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中探索、实施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传统理念中的理论、实验、实训课程内容均采用项目式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对纯理论、实验、实训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深入分析了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汽车整车性能与检测》专业课程为基础,将其重构成包括理论模块、实验模块、技能训练项目等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差异的若干个课程单元,以期形成有特色的专业课程。

湖南省汽车行业人才需求调研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核心是教学活动服务于生产过程。要以企业生产劳动需求为基础,构建汽车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因此,在重构汽车专业某一门课程之前,必须对湖南省汽车行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以确定课程定位。

湖南省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促使湖南汽车维修企业快速发展。目前,湖南省有一类汽车维修企业500余家、二类汽车维修企业2600多家。仅长沙地区就有1300多家汽修企业,其中有684家一类、二类汽修企业(含100多家4S店)。市区共有一类汽车维修企业219家,二类机动车维修企业183家,汽车后市场从业人员达40万人;有各类机动车检测站137家,从业人员约3000人。未来三年,湖南省汽车后市场对汽车服务技术人才的需求增量在4~5万人之间。

目前,湖南省有15所高职院校开办了汽车运用技术类专业,年招生3000人左右,无法满足本省汽车后市场对汽车服务技术人才的需求。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汽车维修行业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企业高管普遍反映最缺的是能诊断、会服务、善管理的高层次汽车服务技术人才。汽车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正从技术熟练的劳动型向知识技术的智力型转变。

下面以高职学生到湖南永通旗下16家汽车4S店就业的情况为样本,分析人才成长路径。

汽车类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售后、车间维修和配件三个方向,学生可从中选择一个方向就业。从学生顶岗实习算起,学生在企业成长的路线如图1所示。这三个方向的岗位都需要汽车维护、汽车维修、汽车检测、汽车诊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车间就业方向是主干方向,在这个方向工作一段时间后可转入其他两个就业方向,而在售后和配件两个方向工作后却不能转回车间方向。逐岗渐进提升除了需要专业能力外,还需要如沟通、协调、管理、策划等方面的职业素质。随着岗位的逐级上升,对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也逐级提高,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也是不同的。

在我院现行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汽车整车性能与检测》课程的定位是汽车运用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如图2所示,是为未来可能发展成为金字塔顶尖的技师或者高级技师服务的。

专业课程类型化重构

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看,无论教学模式是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还是“校内基地工厂化、校外基地学校化”,其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好教学中理论、实验、技能训练的关系,做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要适当调整教学安排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实施课程开发是有效途径之一。

类型化重构研究是指根据高职汽车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组合成具体的课程单元。这些课程单元可以是理论知识模块、实验模块、技能训练项目等。这些课程单元可以根据汽车类各专业的需要进行组合并实施教学与考核,以使培养专业人才能力的目标得以实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探究课程改革,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学习变革,最终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我国引用的国外职教课程模式主要有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双元制”以职业实践活动为核心组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学;MES通过将技能分解为框架构建模块及模块组合;CBE以能力分析为依据组建模块,其本质在于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这三种课程模式统称为“能力本位模式”,特点各异、各有所长。

国内当前比较流行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模式的研究侧重于整个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方式和方法,未涉及具体课程的改革内容,我们则着重研究了汽车类专业《汽车整车性能与检测》课程的模块化、项目化重构。

《汽车整车性能与检测》课程重构研究

课程开设的现状 《汽车整车性能与检测》课程定位是汽车运用专业能力拓展课程。目前,该课程的教材和课堂教学是依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设计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变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新型课程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同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

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近三年运用工作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该教学模式具有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领悟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效果。但是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1)该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专业基础比较扎实,而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与之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理论知识以教师讲授为主,难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也无法开拓学生思维,提高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2)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该课程现行教材每章都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理论知识,设置检测任务,这样往往导致理论知识教学不够深入透彻,工作任务过于简单,缺乏综合检测项目。

课程重构的探索 (1)我院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专业教学内容许可和职业需求的范围内自我选择。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的通用部分构筑职业核心能力和通用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式课程构筑职业岗位能力(小专门化)平台,《汽车整车性能与检测》课程属于能力拓展课程,应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进行选择,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又能提高人才培养的柔性,可实现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差别化,提高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2)重构《汽车整车性能与检测》课程的理论模块、实验模块、技能训练项目,相应地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该课程的理论模块部分,一些复杂的力学模型和数学公式推导很难与汽车实际结构和工作原理相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实际案例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对实例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探讨,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学习主体,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操纵稳定性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汽车高速甩尾或者侧翻事故的视频,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事故原因分析,进一步通过数学公式推导掌握汽车甩尾或侧翻的发生条件。实验模块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检测项目无法开设,比如汽车侧滑制动检测,有条件的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大型汽车检测站进行参观,或者利用网络资源下载汽车检测线的视频,加深学生对检测任务的理解。如在汽车平顺性的学习中,可以加入体验式的工作任务,布置学生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在不同的路段体验车身的振动,并联系课程的理论知识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加以解释。技能训练项目应设置一些综合知识的工作任务,重点在考评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分析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汽车整车性能和检测》课程的理论、实验、实训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正,取得初步成果后,为专业其他课程提供参照标准;进一步探究汽车专业课程模块化、项目化重构的方式方法,将其重构成包括理论模块、实验模块、技能训练等项目,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差异的若干个课程单元,形成有特色的课程,探索一种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的新思路,构建有特色的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沈玉顺.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太刚.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创新、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胡恩明,郭文莉,周健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鲍洁.新世纪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例10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汽车维修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猛增,尤其是在一线直接从事维修工作的技术人员,因此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纷纷竞相开设汽车维修专业,以填充社会对汽车维修技能人才的缺口。在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师资力量已成为竞相争夺的紧缺资源,只有树立人才强校、人才兴业的理念,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维修人才的根本保证。

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汽车维修企业的一线维修人才,随着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汽车行业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汽车后市场急剧扩张,所需要的维修技术人员严重短缺,这类现象已经严重制约着部分维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在大环境的社会需求下,各职业学校纷纷竞相开设汽车维修专业,而在我国中职教师队伍中,汽车维修类师资所占比例仅约为2.7%,虽然近年来,数量有所增加,但这支关系着一线汽车维修人员培养质量的师资队伍在来源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严重的比例不平衡问题,这些结构性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汽车维修专业中职教育的更快更好发展,对这支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这支师资队伍将直接关系到汽车服务后市场的维修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关系到能否为各类汽车维修企业培养急需的合格汽车维修工,关系到刚刚兴起的汽车行业,能否有完善的配套服务人员,关系到汽车行业能否有欣欣向荣的明天。

加强中职学校汽车维修师资队伍建设的几个方面的探究

1、加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汽车维修师资力量执教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

据不完全统计,中职教师约30%~32%为大学新毕业生,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是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师资力量的主要来源,只有从源头上重视师资教学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才能确保中职学校汽车维修师资的质量。对预备师资力量的培养要注重教育心理学、教育学、语言表达能力、执教能力、专业技能、学生管理能力的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多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技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要提升办学硬件条件,设备设施上要能够紧跟汽车技术的发展和维修设备的更新,配备技术先进的教学车辆、教学仪器、设备,专业图书馆等,确保教授的知识与汽车技术的发展基本同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要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环节,顶岗实习的环节要包含教学实践和汽车维修企业维修实践两个部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中的得到检验和论证。一线汽车维修企业的实践,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维修工作环境,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习学校的教学实践,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与学生接触,培养教学基本功,缩短成长期。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提升汽车维修专业的办学水准和教学质量,可以从源头上把关中职学校师资力量的质量和品质,为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培养合格的预备师资力量。

2、形成良好的在职教师的培养机制,不断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

汽车维修技术日新月异,职中职学校的汽车维修教师的专业教学,也需与技术进步跟进,那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则尤为重要。学校要形成良好的师资培训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提升汽车维修师资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

(1)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用科学正确的教育观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师德教育,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2)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的企业顶岗实践制度,要有定点的汽车维修企业作为教师顶岗实践基地,教师利用假期参与汽车维修企业一线维修作业,与企业维修人员共同切磋技艺,共同解决在实际维修作业中出现的各类汽车故障,“实践出真知”,用教师的维修经验来丰富课堂教学的维修案例,真实且生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提升了教师解决实际汽车故障的能力。

(3)对教师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短期业务培训。包括专业理论培训、知识更新培训、教育理论培训、现代化教学技术、方法的培训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等等,提倡教师一专多能。

(4)教师队伍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形成以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为主线的师资队伍结构,培养专业的骨干力量。重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在学校内部广泛开展“传、帮、带”,使优秀的中老年教师的高尚品德和精湛教艺在广大青年教师身上发扬光大。

(5)重视教师的学历提升,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鼓励广大教师攻读汽车维修专业工程硕士,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在教师中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3、广泛吸纳实践经验丰富优秀维修技师,充实师资力量

在各类汽车维修企业分布着许多维修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汽车维修技师,他们长期工作在汽车维修行业的一线,能够熟练驾驭各类汽车故障,尤其部分技师对综合汽车故障的排除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路和解决办法,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是汽车维修行业的宝贵财富,若能将他们吸引到中职汽车维修教师的行列,必将是对师资力量的很好的完善。

4、师资队伍专兼结合,互相补充,完善队伍结构

目前的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师以专职教师为主,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邀请企业、行业的维修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此举得到了职业教育界专家的首肯。企业、行业专家掌握着先进的技术、洞悉着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动向,在中职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可以给中职教师、学生注入很多的新鲜知识,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充实专业教学的课堂。师资队伍专兼结合,形成合力的队伍结构,互相补充,不断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

5、以赛促教,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例11

关键词:

高职院校;汽车;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汽车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汽车工业发展得更加迅猛,与此同时也拉动了汽车配件以及材料的市场需求。在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对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而言从高职院校出来的毕业生已不能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以培养社会所需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针对汽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

1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面对21世纪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汽车类专业需要重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创新具备“学、产、研”特色的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熟悉掌握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较强技术应用能力、能够主动学习高新技术和相关知识并能应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去解决问题、能够指导实际操作和传播技术知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2目前高职院校汽车类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

近年来我国汽车类专业仍是存在着课程结构以及课程时长比例不协调的情况,这导致实践课程少且课时少的问题;汽车类专业的公共课、专业以及实践课的联系不紧密,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很好地通过实践操作去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以上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2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

传统的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受“三段式”教学方法和本校其他机械专业课程内容的影响会过多地设置与汽车类专业没有太多关联的理论课程,因而学生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时间安排并不合理。设置不当的理论课程占据了学生大部分课时,实践课程受到冲击,这样的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相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强化。

2.3教学内容落后陈旧

高职的教学内容必须要与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确定教学方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但是目前汽车类教学内容不容乐观:教学所用的教材明显落后于现代汽车技术发展速度,教学内容陈旧封闭,汽车类专业的教学特色弱化等。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市场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3对高职汽车类教学体系构建与教学改革提出的建议

3.1高职汽车类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完善的高职汽车类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应该包括课程的目标、课程的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课程的评估。(1)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目标的设置是课程内容的最重要因素,课程目标的设置以及实现贯穿了课程整过程。课程目标的设置当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和趋势为前提,以实现学生全方面各方位发展为目的,对本专业最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进行筛选和设计以此来还原课程目标的真实性。(2)课程的设置。汽车类专业高职教学应该采取“两段法”的专业技能教学,学生通过必修、选修、自修三种方式不间断地学习。“两段法”教学指的是专业技能教学要分两步走:一部分是对不同的专业内容作统一要求;另一部分是根据自己具体本专业偏重于不同内容。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学校还可以让学生积极自修其他专业非规定专业课程。(3)教材内容的选择。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在选择教材时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职教育应更多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选择教材时理论知识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要协调得当。第二,高职教育要满足企业需要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应当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在教材的选择上要突出高职教育特点。第三,教材内容要反映最新技术的发展,图文并茂,增加学生阅读兴趣。(4)教学方式。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当把重点从过去的理论知识教育向实践能力教育转变。只有改变传统的偏重理论知识教育才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之中灵活运用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增强他们对学习的热情。(5)课程的评价。课程评价的首要前提应当是课程目标的科学研制和实现,从本质上说只要课程目标科学制定且成功实现,那么课程评价的问题才能够成功解决。

3.2高职汽车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新时期高职汽车类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需要学校与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企业、公司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坚持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使毕业生适应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创新和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走“产学一体化”之路。(2)创新实践教学技术和手段。实践教学技术和手段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显然十分重要,因此学校要创新教学技术和手段就要引进最先进的高新技术设备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和观摩中理解并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高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3)强化实践教学。高职教育特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需要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首先要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其次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结语

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教育应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明确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专业理论体系教学和实践体系教学进行完善,培养汽车类专业毕业生各方面能力,使之满足企业对职业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邢福荣.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汽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