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9 09:25:59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例1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包括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构造,课堂讲授以民用建筑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为主。[1]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土建类非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的第一次独立建筑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建筑的实践认知能力为目标,使学生独立运用理论知识及使用技术标准、设计规范等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2]如何通过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建筑素养,巩固房屋建筑学课程与制图课程所学知识,为后续专业课学校打好基础,成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1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课程设计作为房屋建筑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学生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理论的全面体现,同时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建筑设计理论、了解建筑设计步骤、学习建筑设计规范的重要环节。[3]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基本都开设在大二上学期或下学期,任务为绘制一栋房屋的完整建筑施工图,是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各高校课程设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虽然综合了之前的制图类课程内容,但与后续课程关联小。设计采用手工绘图或者先用CAD绘图再手工描图的模式,工作量大,耗时长,很多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思考、钻研设计内容。尤其在选题一致的情况下,设计缺乏深度和新意,雷同率高,还有学生直接从网上下载图纸试图蒙混过关。

(2)教师指导工作量大。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土建类专业招生火爆,一个标准班的学生有40人,一名教师至少要指导两个班的学生。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至少要对每个学生的建筑平面方案、建筑立面、建筑剖面进行三次指导,这么多的指导工作让教师分身乏术,力不从心。

(3)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课程设计的时间有两种安排,一种是在房屋建筑学理论课程结束后,在期末专门安排一周时间让学生在指定教室进行设计绘图。此时期末考试临近,学生应考压力大,难以集中精力进行课程设计,教师也无法一周全天守在教室监督学生。另一种是设与房屋建筑学同步,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寻找教室或者在宿舍里进行绘图,教师在授课间隙对设计进行指导。这种安排模式的缺点是教师指导时间无法保证,很多学生等到最后要上交图纸前再赶工,设计质量低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的兴起,为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改革带来了新的方向。

2 结合BIM的课程设计改革探索

2.1 BIM概况

BIM是通过三维数字技术,建立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对工程项目全过程数据进行详尽表达。[4]BIM技术将传统绘制二维施工图的过程,变为建立三维立体模型的同时生成二维图纸,软件使用者在交互界面的每一个操作都能直接在二维图纸和三维模型上同步体现,设计完成的建筑模型再结合时间的概念,构成4D模型对工程进行综合管理。[5]我国高等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将BIM技术融入课程的教学改革,现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将课程中书面文字转换为生动立体的可交互式施工现场模拟场景,[6]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可视化的三维立体建筑信息模型对建筑设计过程及施工现场环境产生直接深刻的感性认识。[7]

2.2 结合BIM技术在课程设计教学

将BIM技术融入教学体系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因为紧跟制图类理论课程,开设时间早,作为学生第一次运用BIM技术进行完整建筑设计的实训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枢纽作用,其在课程体系中位置如图1所示。

在开始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时,先安排学生按照毕业设计要求选题,然后在课程设计中完成毕业设计的建筑设计部分。课程设计先使用BIM建模软件Revit绘制建筑方案,经教师指导后绘制三维建筑模型,然后根据三维模型生成的二维图形,结合制图规范的要求修改为标准的施工图,打印出来作为作业上交。

课程设计在房屋建筑学理论课程中平面设计内容讲解完毕后的第6周开始,设计过程采取机房集中指导与学生业余时间绘图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教师需要每周在机房指导2节课,其余时间开放机房让学生自行学习,进度安排如表1所示。

布置设计任务后,将机房在课余时间开放8周,变为设计教室。教师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去机房检查学生阶段成果,对学生个人疑问进行单独指导,对在设计中普遍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落实。设计时间在第6周-13周,各门课程都还没有结束,学生没有备考压力。教师指导时间充裕。

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建立的BIM模型,在结构设计课程上作为进行手算和计算机分析的依据,之后再根据结构计算结果补充BIM模型的配筋,调整建筑设计不合理的地方。BIM模型还可以被土木工程施工中使用的管理软件Navisworks及工程经济学课程上使用鲁班、广联达等造价软件直接读取,用于检查模型构件是否存在碰撞冲突的情况,模拟施工进度,自动生成工程量,进而以此为基础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和造价文件。

3 结语

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引入BIM软件Revit,使课程设计与BIM系列软件在课程体系的应用教学紧密联系到一起。作为设计成果的建筑模型可以用于后续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让他们更加重视课程设计。新颖的设计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符合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值得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廖荣.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5):99-101.

[2] 王秀珍,刘丹.浅析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中的管理控制――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5-97.

[3 安巧霞,孙三民.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下旬),2016(11):109-110.

[4] 齐岳,张俊华,赵文军.结合BIM技术的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6):147-149.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例2

1 建筑参数化设计的概述

1.1 建筑参数化设计的概念。参数化设计,是建筑设计中一种常用的辅助设计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将重要因素变成某个函数的变量,通过改变某个因素,从而改变函数结果,使得人们能够获得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建筑参数化设计是建筑设计的辅助设计手段,其运用计算机和智能软件构建出一系列具有某种函数关系的模型,人们修改其中一个单位模型的参数,被此参数绑定的建筑要素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1.2 建筑参数化设计早起发展及发展

历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发生过三次有代表性的参数化革命。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的度量衡的确定,从此天下有了统一的度量标准。第二次是用宋朝时期用图纸来进行设计,从此建筑设计开始画图、标尺寸、做模型。第三次是计算机软件辅助下的参数化设计,这是一次极大的飞跃,对建筑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如上文所述,建筑参数化设计是计算机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这次飞跃,参数化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小阶段。20世界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出现了最初的参数化理论和思想;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参数化设计中引入了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这使得参数化设计变得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能够帮助设计师精确对设计对象进行控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研究人员开发了参数化设软件,如CATTA、CAD等,此后,参数化设计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

2 建筑参数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2.1 建筑参数化设计的技术本质。建筑参数化设计的技术本质是设计师通过运用参数化设计软件,生成一系列几何模型,这些几何模型具有特殊的联动关系,当修改其中一个参数时,其他模型会作出相应的修改。参数化设计的优点在于,当设计师改变了设计思路或者某一参数时,利用软件可以轻松地做出改变,而不需要对每一个局部进行修改。建筑参数化设计为设计师提供了很多种设计方案,可以生成出各种各样的建筑造型,设计师的工作变得简单、高效。

2.2 建筑参数化设计发展趋势。建筑参数化设计方法主要有两种发展趋势: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和作为普适性设计工具的发展趋势。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的发展在于人类的空间想象能力限制了对建筑复杂性的表达,参数化设计技术可以解决建筑复杂性的表达问题。设计师通过软件设定初始参数,然后输入影响因子,编辑生产逻辑,便可生成图解信息,此图解信息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形式,这些形式帮助设计师在思想上搭设了“台阶”,为下一步创作提供了依据。建筑参数化设计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作为普适性设计工具,即能够帮助设计师优化设计过程,以一种高效、便利的方式处理建筑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区别于在复杂科学理论上的运用,这种参数化设计主要用于对已经明确的方案做进一步的处理。

3 建筑参数化设计运用策略

3.1 不同设计阶段的复杂性简介。在

设计理念的产生阶段和图解生形阶段,建筑设计的复杂性表现在建筑师将初始设计理念转化成图形的过程,尤其是一些人文理念和社会理念。在方案深化阶段,建筑设计的复杂性表现在协调设计理念与外部影响因素的关系上,将原始的概念雏形发展为具体的建筑方案过程中,需要全面的考虑际条件和环境。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各种不同的建筑要素之间相互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各专业和各工种之间的协调。

3.2 基于复杂性思维的参数化运用策略。在复杂性思维的影响下,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将工作的重点从设计结果转向了建筑设计过程。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绝大部分都是人为操控,那么很难模拟出复杂的生成过程,建筑师必须要借助计算机人工智能软件平台来模拟完成设计的生成过程,这便是参数化设计的运用。建筑师在运用参数化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设计逻辑的支持,还需要清晰明了的逻辑图形,这对完成建筑设计很重要,尤其是对涉及人文和社会思想的设计。正如上文所说,基于复杂性思维的参数化运用,在不同的设计阶段,有不同的运用方法和策略。譬如,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在参数化运用的过程中,主要工作是协调各种参数要素,对概念雏形进行优化和处理,使方案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建筑的生成规律。

3.3 基于信息模型技术的参数化运用策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解决技术问题的辅设计工具,是参数化设计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目前,建筑师对信息模型技术的运用有多种方式,譬如推敲设计、模型表现、配合工程等,无论何种方式,都能帮助建筑师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建筑师在项目中后期的主要工作不是创作,而是完成设计的精细化。此时,基于信息模型技术的参数化的优势便体现出来。建筑师利用BIM平台,可以建立参数化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不仅是几何空间和几何形状的组建,在过程中需要进行各项数据的输入,最终生成的建筑模型中包含了全部的参数,而且这些数据还可以用于相关配套专业,大大提高建筑师在整个项目的上的工作效率。

结语

建筑参数化设计技术的运用,大大减小了建筑师的设计修改和绘图工作的难度,但是,前期建模难度大、时间长,还要求建筑师有一定的编程基础。因此,建筑参数化设计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注定是兼顾强大功能和操作便捷性。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建筑参数化设计技术主要用于解决复杂的形式问题,建筑师更喜欢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完成一般主流的建筑形式的设计,这种局面严重限制了建筑参数化设计技术的发展。此外,国内建筑参数化设计技术的运用相对较落后,在项目上的使用比例比较小,只有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型设计公司在部分项目上使用参数化技术。鉴于此,笔者期待更多的建筑师和设计机构在建筑项目上运用参数化设计,以促进建筑参数化设计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望 . 基于建筑复杂性的参数化设计研究 [D]. 华南理工大学,2012.

[2] 戴春来 . 参数化设计理论的研究 [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例3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实践性、专业性都比较强的学科。该学科主要研究工业与民用建筑用水供应和污废水的汇集、处置,以满足生活、生产的需求。建筑给排水是连接市政给水排水的纽带,在整个城市水循环系统中,既是城市给水管网的末端又是城市排水管网的起点。学生要学好这门课程, 不仅需要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需要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及必要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1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这门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理论研究不足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既与供热、通风、空调、供电和燃气等工程共同组成建筑设备工程,又与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共同组成了水工业学科中的水工程学科。因此,建筑给水排水学科以水力学、传热学、环境污染控制(水、噪声、臭味)以及自动控制等跨学科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但目前所说的基本理论仅限于各种理论的罗列式介绍,还远远没有形成自己严密的理论体系。

就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这门学科而言,目前多数高校的教学内容主要为建筑给水排水基础及设计部分,而建筑给排水的施工与管理等安装工程的内容较少。另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建筑电气、通风空调、供热、供燃气等学科有密切关系,而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并没有包含在内。

1.2教学模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目前,教师的教学基本上用“多媒体”代替了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减少了教师板书的书写量。但是现在所谓的“多媒体”大部分采用的是ppt课件形式,课件中的大部分内容只是简单的将书本中的文字罗列到多媒体屏幕上。一节课下来,学生会感觉很疲惫,只是感觉老师在不停的说,不停的翻ppt,但是关掉多媒体,学生在脑海中所能记忆的东西很少,学习效果不明显。

1.3学生实践与教学内容不配套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践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内容。对于建筑给水排水的实验而言,目前国内外大部分高校都没进行。由于受经费和实习时间的影响,大部分实习都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收效甚微。建筑给排水的课程设计通常安排一到两周的时间,由于时间短,学生通常无法深入到分配的设计课题中去,造成最终的设计计算成果较差。

1.4教师实践经验较少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够将实际工作经验与理论教学相联系,引导学生将书中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工程经验。但是,对于大部分学校的建筑给水排水年轻教师来说,基本上都是从“学校”进“学校”,缺乏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没有太多的建筑给水排水的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经验,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谈不上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我国建筑业发展迅猛,高层建筑、居住小区、旅游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地促进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教师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才能完善。

2教学改革设想

2.1实行学科交叉的课程内容整合,充实课程内容

针对目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应首先深入学习和理解规范标准,及时充实教学内容,合理地将规范内容融入各章节的教学中,促进学生养成重视规范、学习规范的良好习惯。同时,各高校应深入分析本校学科特色,了解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其它相关专业之间的管线综合与协调配合关系,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中补充增加相关专业中供热、通风、空调、供电和燃气等设备系统的基本知识,逐步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与建筑设备等相关工程教学内容整合,从而增加学生的理论基础。例如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可以增加跨专业选修课时, 在学习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同时选修建筑环境与设备( 原为暖通) 专业课程模块;可以在现有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内容中增加供热、通风、空调、供电和燃气等设备系统基本知识的章节。

2.2 改变教学模式,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假期参观宾馆、水厂、造纸厂和化工厂等用水大户, 了解那里的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特点。每参观一次, 教师要辅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进行分析, 搞清设计中的来龙去脉、设计要领和理论依据。由于现场实践需要花费的大量的时间,教师也可以将施工中的一些典型结构和安装环节拍摄下来,制作教学录像带,在讲课时, 教师可以边讲理论, 边放录像,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变“静”为“动” , 化抽象为具体, 增强理论知识的真实感, 消除了过去那种课堂上的枯燥感。同时要学会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3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实践是工程类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其中,学生实践是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旨在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尽可能向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同时,任课教师要合理安排实践时间,尽量做到实践与理论学习相配套。不仅如此,要想充分实现实践的价值,就要使学生充分了解实践的重要意义、目的和要求,了解实践的主要内容、对象和基本方法,以使其态度端正,目标明确。为了能够加强学生对实践的认识,学校要尽量邀请校外专家来校给学生做专题报告,讲授实际工程设计实例及实践体会,分析工程设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课程设计来说,任课教师要合理安排课程设计的时间,尽量将学生的课程设计与找工作、实习等的时间错开,使学生更专心的进行设计。同时尽量使课程设计内同与理论教学内容相配套。

2.4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建设

针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少、能力弱等情况,可以考虑将把青年教师派往设计部门、施工部门进行带薪培训,或者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加强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比如,针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中,一些抽象的,与实际工程结合紧密的章节,可以考虑从一些工程设计部门、一线施工部门请来相关人员以讲座的方式直接参与该章节的教学工作,青年教师作为助课教师参与听课,提高其教学水平。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23-02

一、《建筑构造分析》课程的特点

《建筑构造分析》课程主要分析讲解的内容涉及两大部分:一是建筑设计原理分析,二是建筑构造设计原理分析。《建筑构造分析》课程分章节分析讲解了民用建筑设计原理及民用建筑及工业建筑主要组成部分中的基础、地下室、墙体、楼层、地层、楼梯、屋顶、门和窗等构件的构造知识。教学重点是建筑构造设计原理、建筑构造要求及做法。该课程内容多学科交叉综合,课程结构逻辑层次分明,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应用性较强的特点。

二、《建筑构造分析》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通常《建筑构造分析》的考核是采用闭卷的方法进行,重点放在学生对建筑设计原理基本理论和建筑构造设计方法的掌握上,由于时间和场地的原因考察学生设计动手能力以及专业素质的试题较少,容易忽视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也就造成了学生在教师划定的范围内找答案、背题目,不能深入地、综合地进行复习,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锻炼的能力。因此改革《建筑构造分析》课程考核方式确有必要。

三、《建筑构造分析》课程考核改革的开展

针对《建筑构造分析》课程特点及传统考核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用了过程考核的方式,对考试成绩的评定采取的措施是将过程考核与期中、平时成绩相结合,用教学全程考核来评定学生课程成绩。其中学生平时成绩是根据出勤率、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为20%。中期理论测试主要考核构造要求、构造方法,以选择题、构造分析案例题为主,占总成绩的比例为20%。过程考核以理论教学的开展中应掌握的实训为考核内容,占总成绩的比例为60%。这样做淡化了学生对期末考试的依赖,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的负担,从而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教学应以适应新的建筑技术发展为依据,《建筑构造分析》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依据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合理安排组织不同的实训环节来引导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环节的顺利转换。伴随着《建筑构造分析》课程理论教学的开展应完成的实训任务有建筑施工图初步设计实训(如建筑平面图设计、建筑立面图设计、建筑剖面图设计)和建筑细部构造设计实训(如墙体细部构造详图设计、楼梯详图设计等),通过实训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将专业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在不同阶段布置构造设计实训任务书,加强课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地推进知识体系并在不同的知识环节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建筑构造分析》课程第2章是民用建筑设计部分,通过此阶段的设计原理讲解、典型建筑施工图识读、现场参观教学,在教学中将课程内容与建筑制图标准、建筑设计规范、建筑设计图集相结合,首先要求学生完成建筑平面图初步设计实训。在经过同学间的交流探讨、任课教师指导、进行了多次比较修改完成的建筑平面图初步设计实训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完成建筑剖面图及立面图初步设计实训。此时因为建筑构造设计部分的内容还未学习,且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正在开展之中,学生的设计成果虽不具有准确性、完整性,但教师通过对此阶段实训成果的评价、展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热情,提示学生对其中尚不能完成的图纸设计内容将通过后面的相关章节学习可以逐步补充完善,这样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学习动力。在学习了第5章墙体构造设计的内容后可以补充完成之前建筑立面图设计实训中的墙面装修做法,进行墙体细部构造详图设计;在学习了第6章楼层和地层构造设计的内容后可以完善之前建筑剖面图设计实训中楼地面构造做法、确定楼板类型与尺度;在学习了第7章楼梯构造设计的内容后可以完善之前建筑平面图设计实训、建筑剖面图设计实训中楼梯的形式与尺度、建筑立面图设计实训中建筑入口及立面处理,进行楼梯构造详图设计;在学习了第8章屋顶构造设计的内容后可以完成屋顶平面图设计的实训任务;在学习了第9章门窗构造设计的内容后学生可以确定之前相关设计实训图纸中门窗的位置;在《建筑构造分析》课程教学中开展的上述实训活动,使学生在学与做的过程中掌握了建筑设计的程序,懂得知识的运用与联系,通过反复修改实训任务也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毅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训考核是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及课后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运用所学的建筑材料知识、制图知识、构造知识等确定符合条件的构造方案设计。随着教学过程的开展教师及时讲评、指导每一次实训,同时平时做好每一位同学每一次实训情况的记录,课程结束时学生按照要求将实训成果装订成册上交,教师汇总平时记录评比整体效果确定过程考核成绩。

四、《建筑构造分析》课程考核改革取得的实效

1.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考核改革的推行,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不再搞“一言堂”,而是在课堂上起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师生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的机会,锻炼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在教学方法方面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设法让学生“背”知识,而是通过规范、标准、图集、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去理解、分析,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

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学与做的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目的的明确性、学习热情的提升。采取了过程考核,学生出勤率高了,主体意识增强了,学习热情显著提高。平时不努力期望于期末考试一次性过关的想法行不通了,过程考核督促学生注重平时对教学内容的领会、理解,并及时用于对应的实训任务的完成,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践应用,同时采取过程考核也减少了考场作弊的情况。《建筑构造分析》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让学生主动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来,同时在完成任务的阶段中积极讨论、交流,学会查阅资料(规范、图集等)辅助完成任务。让教师能及时对学生完成的成果进行评定,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效果,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增强了学生建筑施工图的识图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认识与知识的联系能力较往届学生有所提高,为学生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我们将不断进行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推进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例5

关键词:

房屋建筑学,理论教学,课程设计,教学目标

《房屋建筑学》是一门面对建筑院校非建筑学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小型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掌握建筑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方法,同时应使学生建构起自己专业知识体系中对于一般民用建筑的设计能力以及建筑构造的设计能力。对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给排水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建筑构造及设计原理知识的构建有先行课程如《建筑制图》《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等课程做支撑,又有后续课程《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等做完善。在《房屋建筑学课程》中,学生对小型民用建筑的设计能力及建筑构造设计能力一是通过教师的理论教学,二是通过学生的实践课程包括课程参观、构造设计和民用建筑课程设计来构建的。

1理论教学阶段

理论教学是《房屋建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以教师为主,强调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学习作用。学生由于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缺乏工程技术知识,又是初次接触《房屋建筑学》课程,其内容繁多且各章节内容看似没有多少联系,学生在初期学习《房屋建筑学》课程时不容易找到学习方法,教师需要通过以下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程的常规学习中。

1.1在教学初期,引导学生通过预习进入学习状态

课堂教学教师主导的授课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学习习惯,不会主动去探求新的知识点。因此,老师应引导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比如在进入课堂教学前要求学生先预习下次课程要讲的知识点,重点提示学生在预习时应该思索的问题,在下次课开始时作为要点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可以使学生能提前预习,有的放矢的进行每一章节的学习而不是出于盲目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

1.2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学生总是被动的接收知识,容易养成思维的惰性。在教学中应注意采取启发式的教学,同时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内容讲述时应深入浅出,采取重点难点内容深入细致讲解,容易内容提示一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课堂情况调整自己的授课方法,时而设疑,时而提问,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课堂上,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开展课堂专题讨论,培养学生针对某一专题去查阅资料,经过认真思考、分析,提出独特见解,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3调整教学内容,筛选优质知识传递给学生

对于初学本课程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所接收的知识并没有辨别能力,学生所吸收营养成分的好坏基本决定于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首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选择和完善自己的授课内容。因为教材的滞后性,教材上有些建筑构造做法与材料会与现在所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不符合,有些甚至已经是淘汰的材料和做法,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摒弃这部分内容,代之以现在的材料和构造做法传授给学生。

2课程实践阶段

2.1教学参观

课堂教学只能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房屋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应组织学生进入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实地参观,让学生先对建筑的构造组成和构造做法有个感性的认识,并了解建筑施工的过程,以及它与建筑设计及建筑构造的关系,掌握建筑构件的构造做法,对该课程的学习奠定感性的认识基础。参观学习后,要求每个学生写出实习报告,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实习的收获,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2.2构造设计

构造设计是学生经过理论学习进入建筑构件构造设计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考察学生在经过了理论学习阶段以后,是否具备了对各建筑构件的构造设计能力。根据需要,在课程中设计了四次构造设计任务,分别是基础、墙体、楼梯、屋顶构造设计。构造设计对应于相应的课程内容讲授完成之后。学生除了需要具备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备查找图集及其他资料并根据设计任务进行构造设计的综合能力。通过构造设计,学生能初步掌握各构造部位所使用的材料及其构造做法,这样能让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构造设计能力。

2.3课程设计

《房屋建筑学》的课程设计是一项综合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对某一小型建筑从方案设计开始,直至完成施工图设计。对这一设计任务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建筑设计原理阶段教学内容讲授完成以后就把课程设计任务书布置给学生,整个设计过程应贯穿于《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的始终。此时,因为学生还不具备后续的建筑构造知识,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整个课程设计的推进过程。比如,在进行建筑设计原理讲述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查一些相应的建筑设计资料,针对设计题目,找一些相关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指导学生能够运用设计原理和方法做出方案设计。教师根据学生的方案进行指导,对学生所做出的明显违背设计原理的部分给予指正,比如学生在进行住宅设计时,会不考虑主卧室、客厅需要好的朝向的设计原则,而将其放在北向。或者把厨房、卧室设计成黑房间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及时指正,以便让学生及时更改,使设计方案尽量少些问题。经过方案的一草、二草设计以后,学生的方案能够尽量完善,这时整个《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也会进入尾声,课程设计也同时进入尾声。学生通过之前的构造原理与构造设计学习,已经具有了构造设计的能力,此时作为课程设计的尾声,学生可将小型民用建筑的节点构造补充进课程设计中,就能完成整个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对学生建筑设计能力和构造设计能力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过程,通过这一设计阶段,学生基本能掌握整个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完整步骤。通过以上《房屋建筑学》课程三个阶段的教学与构造设计实践、课程设计实践,学生能初步有效地建构起自己对于中小型民用建筑的设计与构造设计的能力。

作者:张艳萍 陆志炳 李显秋 王燕波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作文.房屋建筑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薛艺.《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21-23.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例6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建筑设计中的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历程,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高速发展,建筑设计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已经从一个简单的辅助绘图工具演变成了设计的参与者的角色。特别是集最新数字化技术之大成者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已经让计算机在设计过程中的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的出现无疑会对以往经典的设计思维方式产生变革。

“设计的过程是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准确而高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追求。准确就要求我们对问题有系统和科学的认识,高效则对我们采取的工具和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以上两点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当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面对新世纪设计要求的时候,显的片面而武断,全凭建筑师的经验和突发奇想,“感觉”和“悟性”等词语不断出现在设计过程中,在设计过程中也反映出建筑师对计算机技术在设计中运用的认识不足,数字化技术给了设计带来的仅仅是快速绘图和精致的表现。而面对这种全新的数字化设计方法,实际运用中又出现了两种极端的现象,其一:狂热的追求,面对数字化设计出的完全不一样建筑形式带来的新奇感,不去深入研究,为形式而形式。其二:漠然的观望。不去深入了解数字化设计方法,只是漠然的面对的这场变革。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欧美一些先锋派建筑师和设计机构都在上世纪末期对计算机技术在建筑设计中运用都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大胆尝试,例如J·努维尔探究的数字技术建筑新语汇、C·索杜的生成设计法;F·盖里、P·埃森曼、D·里伯斯金、T·迈尼、G·里恩都从不同层面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以艾森曼为代表的东海岸和盖里为代表的西海岸的事迹也广为人知。KPF、SOM、荷兰的NOX、MVRDV、OMA事务所,Noman Foster事务所和英国的Zaha Hadid建筑事务所等设计机构都建立起来自己的计算机技术研究和支持部门,如扎哈·哈迪德事务所的数字化研究部门CODE,已经逐步在公司内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设数字建筑设计的教学课程,随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等也开设相关设计课程或建立研究机构。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A)和荷兰贝尔拉格建筑学院(Berlage institute)的设计研究实验室为参数化建筑设计和参数化城市设计进行了前沿性研究,流体城市(图1)、集群主义、参数化主义、关联设计(图2)成为了他们理论的口号。

在日本,先锋建筑师渡边诚早在10年前就对数字化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用计算机程序来设计建筑。他用浅白的话语道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关于数字化设计的关键点:不是能不能实现的问题,而是这种实现能否离开计算机 的问题。建筑师村野藤吾所设计的表现人性美感的柔软曲面形体建筑和伊东丰雄的建筑都从各个方面对数字化建筑设计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国内在对设计思维方式研究这一方面有明显的缺失与滞后,大部分是在介绍和学习西方的相关理论。在数字化建筑设计方面,虽然数字化技术在中国建筑设计领域己经扎根多年,但根据目前市场情况和常见的此类书籍来看,数字化技术在国内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多还是停留在制图和效果表达演示层面上。 而对参数化设计研究的一些理论则更加鲜为常见,张利博士的《从CAAD到Cyberspace(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和俞传飞博士的《界限的消融_试论数字化时代建筑设计及其表现关系的嬗变》具有代表性。

台湾原国立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的刘育东一直致力于数字建筑新理论的研究,发表了《数位建筑发展》、《数码建筑》、《建筑的涵意》等专著。以上这些对数字化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对参数化设计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技术的微笑——传统美学的缺失

数字化设计以其理性的态度改变了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影响了建筑形式的生成逻辑,从而进一步给建筑带来不同于传统美学需求的建筑形式,数字化设计的建筑形式并不能用传统美学的法则来衡量。这种美来自于对影响建筑生成因素的理性思考,由于受非线性理论等复杂科学的影响,数字化设计者认为影响建筑的因素是混沌复杂的,因此建筑的形式应该是不规则的、是非线性的,形式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摆脱了规则标准几何形体的枷锁,逃离了静态的笛卡尔直角坐标系的限制,超越了欧几里德几何学中的比例、对称和秩序理念等传统美学的基础,生成了一种充满创造力、激动人心的复杂几何形式。基于欧几几何的传统建筑审美观念——均匀、韵律、节奏、和谐、均衡等在参数化设计中已完全不适用了。

正如前文说述,传统建筑的形态一般是静态的、稳定的,被称为是“凝固的音乐”,形式的逻辑来自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在美学上强调构图均衡、比例和谐,,复杂的曲线和曲面等新几何元素被引用在建筑之中,使建筑的形态表现出一种动态的、不确定的、不规则的特征。

由于抛弃了传统的美学标准,在这些形体中我们看不到它对建筑传统形式的呼应,看不出它对经典美学法则的继承,往往表现出一种对传统美学的缺失。它关心的是更广阔的自然和宇宙,关心的是人、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但在提倡非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当代社会,这种建筑形态符合当代科学、技术和哲学的发展,对当代建筑和建筑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筑师面临的挑战

在对传统设计过程中的这场变革中,代表了最新数字化技术的计算机已经从一个单纯的辅助设计工具演变成了设计的参与者。建筑师通过数字化技术控制影响建筑生成的复杂因素,建筑师需要主动面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需要正确处理建筑师与数字化技术的关系。数字化技术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建筑的空间和形式多样化是以往任何时期不能比拟的,但同样也带来许多的问题和误区。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创造力与建筑师是否能够利用数字化工具来完成和实现设计想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显然前者才是决定设计水平的关键。建筑师还是建筑设计过程的掌控者。例如高迪在设计米拉公寓(图3)和圣家大教堂(图4)时,并没有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但建筑师超乎常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是让人折服。

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作为当代社会最有代表性的技术,它所包含的态度从来就不是中立的,而是代表了某种具体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意志。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若没有正确认识他所运用的技术,技术的意志会下意识的左右设计过程和设计成果。建筑师就会成为技术的奴隶,被动的接受技术带来的影响。这显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为此,建筑师应该主动去了解数字化技术,深入了解数字化技术发展历史,使之更好的为建筑设计服务。

其次需要协同好与其他设计工种的关系。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建筑师和其他工种的设计人员有了更好的沟通交流平台,交流的进行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这其实很关键,倘若一个软件中所特有的技术操作结果并不能为其他软件所用,那么设计的过程依然和传统设计一样是片面的。

更为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数字化技术的引入还带来的文化和观念的碰撞与交融。正如B·吉尔(B.Gille)在《技术史》中所言,“程序化(技术的进步方式)必须渗透一切科技的范围,不仅包括经济这类经常被提出的领域,同样还包括社会、文化等各类领域。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强加技术发展是徒劳的,因为它不能适应一个总体平衡的必要条件”。但对技术的追求与对文化的尊重并不矛盾,建筑师应该积极应对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异化,关键还在于建筑师对待数字化技术和文化的态度。

小结

尽管代表了最新数字化技术的参数化设计方法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加高效和精确的设计工具和设计媒介,解放了建筑师的无意义的重复劳动,让建筑师思维更加专注于影响建筑生成的各种因素,但并没有根本改变作为建筑脑力劳动者的角色。建筑设计需要建筑师为自己的设计理念总体把控,发挥能动性。并且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建筑师要处理好自身与技术,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开展广泛的交流,积极地参与到建筑的研究和实践中去,主动和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和合作,谨慎地面对数字化技术多带来的设计思维和社会文化上的问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利.从CAAD到cyberspace—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建成,卫兆骥,王诂主编.数字化建筑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强调本科教学中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培养。2010年郑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首批试点专业,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和研发型工程师。在此前提下,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对一系列专业基础课进行了教学创新与探索,以适应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1 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学模式的改革内容

1.1 修订教学大纲

根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制定出新的“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后的大纲以常用民用建筑构造原理和设计知识为主,适当考虑建筑设计能力的训练,而工业建筑构造知识仅作为一般性了解;民用建筑构造原理作为重点内容,穿插布置墙脚构造设计、楼梯构造设计和屋面排水组织设计三次基础课程设计,充分利用基础课程设计以巩固知识,彻底改变以往图纸错误较多的弊病,为后续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系统、逐步地提高学生的建筑设计水平。教学环节具体的学时分配为:民用建筑设计16学时(含4学时建筑设计方案入门);民用建筑构造28学时(含6学时基础课程设计);工业建筑设计8学时,共计52学时。

1.2 编写新教材

2011年2月,作者以副主编的身份参与编写了新的《房屋建筑学》教材(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规划教材,已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教材注重了教材内容的效用性、稳定性与时效性。将现行建筑标准规范贯穿到各章节;增加建筑设计的方案构思、建筑节能及建筑防火设计内容;精选三个典型建筑案例,强化学生整体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2 多层次的教学活动

2.1 教材与建筑标准规范、各种标准图集结合的教学方法

合格的卓越工程师必须具有熟练运用建筑设计规范、手册及各种标准图集的能力。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同时,指出其所在最新的规范和图集出处,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墙脚构造设计、楼梯构造设计和屋面排水组织设计三次课程作业,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熟练运用建筑设计规范、手册、各种标准图集及参考书的能力,注重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以下列出了与课程教学有关的常用建筑标准规范和图集:“中南地区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建筑图集” (201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和“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01)等。

2.2 结合三次课程作业的互动式教学

在民用建筑构造教学中,充分重视墙脚构造设计、楼梯构造设计和屋面排水组织设计三次课程作业,每次作业的学时分配为:课上2学时+课下讨论。在课上第1学时,教师详细讲授设计任务书,在黑板上图示重要的设计绘图内容,规范作图,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学生逐步适应设计过程;课下讨论过程中,安排学生每3人组成一个小组,详细讨论设计条件、设计内容、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在讨论的基础上查阅规范和图集认真完成课程作业;课上第2个学时,学生将讨论结果和作业制成PPT文稿,展示给每位学生互动交流,听取同学和老师的评价意见,在互动的过程中吸取别人的精华,改正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在互动式教学活动中学生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构思、设计、绘图、评价,再修改直至完成最终成果,加强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运用、消化和吸收,逐步养成了主动学习,主动查阅规范和图集等参考资料的良好习惯。

2.3 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回归教学法

平屋面排水组织设计是房屋建筑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学生在实践中接触较少,设计出的平屋面排水组织设计图常造成屋面积水。首先,带领学生到宿舍楼上人屋面实地考察,注重雨水口、屋脊分水线及天沟线坡度、突出屋面上的结构物等知识点的调研;其次,从实践回到理论,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与屋面排水组织设计有关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和“屋面工程技术规范”,对涉及到的规范条文进行详细讲解,按步骤总结出简便、正确、易于操作的设计方法,图例展示各种不同形状屋面排水组织设计的画法;最后,学生每3人一组在前期的基础上,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设计屋面排水系统草图,展示作业,汇报设计构思,听取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再次修改图纸并形成最终结果。

3 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评价

以往房屋建筑学考核方式是笔试成绩为100%,创新后的“房屋建筑学”考核方式是30%的绘图作业成绩(知识运用及设计能力)+10%团队协作成绩(学生构思、设计、评估和修改阶段的讨论记录)+60%笔试成绩(基础知识及原理)。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方案第一次在2009级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中实施,2009级学生考核难度与以往相同,考核等级分为优(90分以上)、良(80~89分)、中(70~79分),及(60~69分)和差(60分以下)。与改革前考核结果相比,优突破20%,良的比例基本上达到43%,中及以下的比例明显减少,教学效果改善明显。基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提出了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既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保证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各项综合素质,为其他课程的教学创新与探索提供了一些借鉴意见。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2012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栗惠芳,吴强,刘芳芳.欧洲工程师培养体制的借鉴与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1(9):60-62.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例8

摘 要:以已开办园林专业的地方院校为切入点,在分析地方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地方院校可用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区域园林建筑景观资源所具有的特征,提出要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系统挖掘区域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紧扣时代主题、发挥区域特色进行课程教学,专业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结合所承接的设计项目进行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28-02

基金项目: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2013zy049,2013sjjd75,2014jyxm231);阜阳师范学院质量工程项目(2012ZYJH03,2014SJJD01);阜阳师范学院科研项目(2014MTYSJ06)资助

园林建筑是塑造园林空间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在园林规划与设计、施工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园林建筑设计》是历来都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对该门课程知识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后期园林设计相关的其他课程的学习[1-2].该门课程是在前期《园林工程制图》、《设计初步》、《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等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的专业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前期多门基础课程与建筑设计理论相结合,完成课程设计实践任务,塑造出园林建筑及其周围相应空间的设计,为后期更好的进行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打下基础[3].

随着地方院校的专业建设发展,以及园林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大,很多地方院校陆续开办园林专业,仅仅安徽省在最近十年内就由原来的三所院校扩增到八所院校,其中大部分院校属于地方院校,而地方院校所在城市的园林绿地资源较为丰富,利用好所属城市区域优势的园林建筑景观资源,对于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摸索一条适应地方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异常关键,它是学好其他园林课程的重要因素.本文即以开办有园林专业的地方院校为出发点,分析了地方院校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地方院校可利用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提出地方院校如何利用所在城市的园林绿地景观资源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以此为其它同类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1 地方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强调理论教学,忽视课程设计实践的创新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将园林建筑构造、工程制图、设计表现等多种课程与园林建筑设计理论的融合,在各类型园林建筑课程设计实践中,提升学生对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4].然而,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地方院校多数园林专业老师较为年轻,缺乏一线的工程设计实践经验,加之与园林建设设计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交流较少,对各类型园林建筑的设计认知与创新难以得到提升和更新,直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进行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教学,而忽视紧跟当下园林建筑设计在实践中的新要求,对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进行更新.

1.2 过度依赖课本及参考书上的优秀方案,缺乏建筑的空间尺度感

地方院校园林专业由于办学历史较短,以及受先前地方院校本身教学体制的影响,很多的园林教学实验设备不完善,如:与园林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类型园林建筑模型、建筑布局组合的沙盘、建筑构造与结构模型等很难在在短时间内配备,导致很多的建筑专业老师,只能依赖课本或参考书上经典的优秀方案来进行“弥补式”教学;另外,由于领导对专业的认识度较浅,多数地方院校的专业老师很少有机会带领学生到园林建筑营造比较好的城市进行实践实习,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很难感受到建筑的空间感、存在感,设计时空间想象力严重缺乏,课程设计实践中暴露出很多低级错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1.3 缺乏“接地气”的实践项目,学生的设计兴趣难以提高

地方院校园林专业老师由于受地域、自身能力以及在当地城市的社会认可度的限制,很难在课程设计实践中找到能够让学生亲临真实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区域现场,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该区域将是自己马上要进行某类型的园林建筑的设计.因此,地方院校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老师往往多采用假设的方式,通过选取某些参考书上现状地形假定为拟建在某个城市的相应区域,来进行课程实践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自然更难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

1.4 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思维模式根深蒂固,教学思路单一

多数地方院校的园林专业老师由于受前期专业学习环境的影响,在进入教学工作岗位后,基本上是延续先前在各自母校老师的专业课程教学的思维模式来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没有充分结合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来进行创新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地方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人才很难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当初应用型园林专业的初衷[5].

2 地方院校可用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区域园林建筑景观资源特征分析

2.1 地方院校所处城市园林绿地种类齐全,园林建筑景观类型多样

当前,在创建和谐生态文明城市大背景下,各类各级城市都在建设大量为城市市民能够在闲暇之时到户外休憩、游玩的园林建筑设施,包括居住区绿地、街头绿地、公园绿地等各类园林空间内部,而且在这些园林绿地中分布着各种类型的园林建筑景观,包括园林小品、亭廊架、园林大门、服务型园林建筑等,在进行园林建筑课程教学时,可以根据建筑理论和实践的需要,灵活选用不同园林建筑类型进行课程实践教学.

2.2 地方院校所处城市的园林建筑景观地域特色鲜明

每一个城市的外在形象都有自己的特色所在,这也是每一个城市亘古以来都在为之而努力的方向,而园林建筑作为城市构成要素的一部分,即使它极其微小,但它的存在对于塑造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城市园林景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兴办有园林专业的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园林建筑景观也会带有这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专业教师可以在充分熟悉所在城市已建的园林建筑景观特色的基础上,对照设计理论及国内外经典案例,进行对比式教学,学生在感受建筑空间的同时,也建立起设计主题创作的源泉来自于设计对象的本身,而不是纯粹的理论这一正确的设计思路.

2.3 地方院校所处城市的园林建筑景观距离近,用于课程实践教学方便

为了弥补对于一些距离远、且又有非常经典的现实园林建筑案例的造型和立面设计精髓,专业教师往往会借助于影像资料来进行教学,同时,由于教学经费和学生经济能力的限制,只有极少数的城市园林建筑景观,才会专门组织学生到实地考察学习,这样学生很难有机会在做专项课程设计时,能够及时感受建筑及周边的空间关系.然而,地方院校所处城市的园林建筑景观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而且距离院校相当近,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用,有针对性的进行实地调研学习,以弥补单一的利用影像资料介绍建筑案例进行课程教学的不足.

3 充分利用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路探析

3.1 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系统挖掘区域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

传统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往往多数通过课本及参考书,通过已建成的世界著名园林建筑空间设计实例向学生介绍中、西方传统风格园林建筑特色及设计理论,之后结合各类型园林建筑课程设计进行实践操作练习,忽略利用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园林绿地空间中分布的各种类型园林建筑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过度依赖课本和设计图片,缺乏对场地空间的尺度感,针对单项的课程设计难以提炼出符合场地精神的设计主题,设计过于形式化.因此,地方院校园林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应通过科学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所处城市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分布及其建筑设计特色,结合建筑课程设计的理论与设计实践,可以很好的弥补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对园林建筑空间尺度感的缺失,同时能够更深层次的体会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在场地当中所体现的设计内涵,是如何通过建筑的造型和立面进行表现的.

3.2 紧扣时代主题、发挥区域特色进行课程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学科也应是紧跟时代向前更替和发展壮大的.2012年,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与此同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写入党章,而2013年,中国东部众多城市陷入了雾霾的污染之中,人们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赋予了园林学科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园林营造,而应该从生态学的角度去探讨城市园林的景观建设,园林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更应该紧跟环境改善的要求,协调好与园林环境的其他要素.因此,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开设园林专业的地方院校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跟时展的主题,以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总目标,进行园林建筑的设计教学工作.同时,也应该充分分析所在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的特色所在,进行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建筑课程设计教学,真正意义上为所在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而培育出大量适应区域发展的园林专业人才.

3.3 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结合所承接的设计项目进行课程实践教学

《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核心课程,要教好该门课程,专业教师除了需要熟悉和掌握其理论精髓,更应该将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即园林建筑专业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于所处城市园林建设紧密联系,并结合自身所学,适当承接一些园林建筑设计工程项目进行产学研合作,这样既能够把自身专业内涵修炼好,又能够通过实践感悟出园林园林建设设计的内在特质,更好的运用的课程教学中去.同时,由于该门课程的实践性强,需要通过众多的实践案例与课程设计进行讲解与实际操作练习,尤其对结合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周围真实的设计区域模拟实际设计流程进行课程设计练习,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作为地处地方城市的高等院校开办的园林专业,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结合专业教师在所在城市进行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实战性”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从根本上摆脱“纸上谈兵”的实践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卫红,刘保国.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5):94-96.

〔2〕张晋萍,潘远智.农林院校《园林建筑设计》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44-16045,16048.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例9

1月

1月15日,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与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主办了“第三届建筑师与建筑传媒新年论坛暨中国建筑图书奖”评选启动活动。目的在于梳理中国建筑科技文化艺术出版现状,向世界展示中国建筑图书出版精品;提高建筑师及业内外人士对建筑文化的关注度,鼓励建筑评论,搭建读者、编者和出版社之间的平台扩大优秀建筑著作的社会认知度,依托公众对建筑文化的热爱与参与,培养青少年建筑学兴趣及审美能力。通过宣传中国建筑图书,展示中国建筑学术与文化,在建筑师,公众与建筑图书之间架起桥梁。

2月

2月29日北京机场T3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建筑创作》于2月在国内率先推出百页篇幅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专辑”,并在T3航站楼投入使用当天赠与有关各方嘉宾,此举广受业内外好评。

3月

《建筑创作》与《中国建设报》联合发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筑设计发展论坛征文”,旨在总结过去30年中国社会的震撼、铭记感动,品评事件、探索新路,并启动《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的编撰。

4月

4月23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13个“世界读书日”,《建筑创作》在这一天与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于国家图书馆文津厅联合推出了“第一届中国建筑图书奖颁奖暨奥林匹克场馆建筑文化展开幕式”。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出席活动。同时载有第1届~第29届奥运场馆建筑文化图景的展览更使“4.23”阅读主题彰显奥运理念。

4月30日,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和《建筑创作》杂志社共同发起的“红十字天使计划――博爱卫生站”设计方案竞赛在京揭晓评选结果并举行了颁奖典礼。此次公益活动得到了各个设计机构及高校建筑学院的大力支持,共有6项设计方案荣获特等奖。颁奖活动结束后,《建筑创作》还制作完成了《灾后重建设计方案作品集》。

5月

5月9日,“2007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颁奖典礼在深圳华夏艺术中心隆重举行。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等建筑界知名人士出席了颁奖典礼。此活动自2007年1月18日在“建筑中国”主题系列活动组委会的倡导下,在团中央中青国际(香港)有限公司、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以及中国青年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协助下正式启动。2008年3月2日经由海内外著名华人建筑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进行评选,最终评出了10位获奖建筑师。组委会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国际性传播,提高华人建筑师的知名度,为华人建筑师与国际间的合作提供更广泛的机会和交流平台。

“5・12”汶川地震后,《建筑创作》投入到有关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中,5月24日《建筑创作》与北京院BIAD和中央美院共同推出了《痕迹・艺术》展。此后,还联合北京减灾协会共同为灾区制作了《用艺术抚慰心灵》一书,该书旨在用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及防灾科学的知识和实例抚慰一个个需要关爱的心灵,百名艺术、建筑、传媒人士在书中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现。该书还被赠与四川省人大常委会10 000册,作为奉献给灾区进行灾后文化重建的礼物。

6月

6月20日,由《建筑创作》与淄博路意砖雕艺术研究院共同策划、历时3年编研的《中国古代体育诗歌选》举办了首发式。该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全国文联等多方肯定,被认为是一部在人文奥运的挖掘上非常有深度和具有广泛意义的体育诗文集。在日后举行的“中国古明创造展”上该书被赠与北京奥组委副主席陈至立等领导,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88岁的萨马兰奇先生。

7月

7月,为纪念北京申奥成功7周年,同时又适逢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建筑创作》特别推出《建筑创作典藏版》,以此铭记中国建筑师关于奥林匹克的百年梦想。

6月29日~7月3日国际建协(UIA)第23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于在意大利都灵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为“演变中的建筑”,包括中国建筑师在内的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近万名建筑学人及建筑师出席了这一盛会。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派出专访团抵达都灵大会现场,向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宣传《建筑创作》杂志并见证了UIA60周年的历史时刻。

7月11日

为纪念第三个“世界文化遗产日”,《建筑创作》杂志社在辽宁省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隆重举行了《义县奉国寺》一书的首发式。该书是继《蓟县独乐寺》之后《建筑创作》杂志社推出的又一有关中国古建筑学术研究重要成果。它的出版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的好评。他们认为《建筑创作》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合作的这本书不仅为传统古建筑作了全景式的总结与挖掘,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辽代木构建筑总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序幕。

8月

8月中旬,《建筑创作》考察组一行在5・12汶川地震百日纪念之时,来到四川汶川地区进行实地探访。

8月30日,由北京东城区东四街道办事处,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天津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庆祝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圆满成功暨《奥林匹克在东四》新书首发式”在东四奥林匹克社区举行。该书是继《胡同里的故事》、《东四名人胜迹》之后,BIAD传媒与东四街道办事处共同奉献给大众的一份厚礼。

9月

9月25日,在《建筑创作》承办下,北京院(BIAD)在延庆妫河举办了“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园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创意使生活更美好:人与艺术、山水、空间”。来自艺术界、建筑界和创意产业的著名学者、艺术家,建筑师在一起共同商讨建筑创意产业园未来的前景。

10月

10月初推出单霁翔先生的第三部专著《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10月17日,为庆祝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59周年同时也为欢迎来京参加“中日韩建筑师交流会”的嘉宾,BIAD特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交响音乐会。与此同时,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推出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2008奥运建筑设计作品集》和《BIAD的奥林匹克建筑之梦》邮票纪念版,此外还与香港凤凰卫视合作推出了72分钟电视纪录片《北京奥运建筑记忆》及其电视文学脚本。这种“四位一体”的多维传播方式在

行业内颇具影响力,堪称是BIAD人用作品见证城市发展、诠释精彩奥运建筑的典范之作。

10月23日,《建筑创作》一行在社长张宇的带领下,随胡越大师参加了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建筑节。在此期间,应西班牙著名建筑师里卡多・波菲先生的邀请,《建筑创作》一行还访问了里卡多・波菲建筑事务所,并参观了其最新作品巴塞罗那机场、W巴塞罗那海湾酒店等项目。

11月

11月26日~27日,受邀参加了在西安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的“西安2008绿色城市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座谈会”。本次会议由西安市规划局主办,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作为协办单位之一同时也是本次会议的特邀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座谈会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统筹城乡建设,发展新农村经济,创建绿色生态城市。包括张锦秋大师在内的海峡两岸200多位建筑学界的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此次座谈会。

11月末,由本刊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参与策划编撰的《2008奥运・城市》、《2008奥运建筑》两书正式出版。

12月

12月12日《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一书进行深度加工。12月19日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喻萍一行来到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调研。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社长张宇和主编金磊在座谈会上向喻萍处长汇报了《建筑创作》杂志社近年来的工作概况。喻萍处长非常肯定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近年来的工作,并对《建筑创作》杂志社即将公司化的体制改革表示赞赏,她希望今后双方能够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

(何 蕊)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2008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南宁成功召开

由南宁市人民政府和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联合主办、南宁市规划局,南宁市建设委员会,南宁市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院和勘测院承办的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2008[南宁]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1月22~23日在南宁市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南宁市人民政府市长黄方方、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长、全国政协香港特别行政区委员潘祖尧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厅长宋继东,南宁市市委副书记覃孟征、南宁市副市长周家斌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

此次研讨会以“建筑未来”为主题,来自英国的建筑师、畅销书《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作者Charles Jencks先生在主题演讲《全球范围内发展迅猛的建筑界》中讲述了当今世界建筑界主要的革新派别:爱尔兰建筑评论家、世界竞赛――埃及大博物馆设计获奖人、美国注册建筑师彭士佛先生(Shih-Fu Peng)向会议介绍了埃及大博物馆的设计构思和过程,加拿大专题研究数码建筑设计的青年建筑师、世华建协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加籍委员陈寿恒先生向与会者介绍了数码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最新应用和数字工具的发展与建筑设计进步的互动作用;新加坡规划与城市研究机构主席、世华建协第一届理事郑庆顺先生(Tay Kheng Soon)讲述了可持续城市化进程与设计理念的革新问题,韩国著名思想分析家、哲学家韩太东(Hart TaiDong)教授以84岁高龄风尘仆仆来到南宁以多国语言与诙谐的语调讲述了人们建筑认知体系的一些瑕疵,并以北京奥运场馆为例做了生动的说明,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所长夏铸九教授(Hsia,Chu-Joe)生动地称全球都会区域中的建筑为建筑的好莱坞,讲述了全球信息化的技术革新使网络社会崛起,带给建筑创作革命性的变化。与主讲人的学术论述相呼应,各路学者龙斌,庞波,张应鹏。吴伟、郑光磊、王桂博、黄健、张健、赵小钧、张辉、黄金弟、顾涛、赵墉、尹彤(女)、刘纲等15位知名设计师,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员与地方专业人员300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期间,世华建协(WACA)召开了2008(第五次)会员年会,第二届第一次理事会议和第二届第三次常务理事会议。会议确定了协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会议召开之际,世华建协(WACA)为了表达对南宁市人民筹办会议的支持,特意制作寓意深刻的雕塑――“卧牛载斗”赠送给南宁市,作为协会与南宁市友好合作的见证。雕塑上部为两个中国传统木结构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之重构,下部为一形似卧牛的天然整石,整个雕塑寓意世界华人建筑师承继中华建筑文化,力求天人合一,与世界和谐,开拓进取,生生不息的精神。雕塑坐落在南宁市内最大的生态广场南湖公园内的名树博览园,11月22日,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员和南宁市有关领导共同为该雕塑揭幕并在雕塑周围种植“未来之树”。

(世华建协秘书处供稿)

“2008北京奥运工程照明论坛”在京召开

由中国照明电器协会主办的“2008北京奥运工程照明论坛”于12月6日在北京国二招召开,来自全国的电气工程师及电器厂家代表逾三百人参加了论坛。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名誉理事长步正发及2008北京奥运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技术部部长丁建明分别致辞。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2008年奥运工程回顾总结与展望”。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理事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洪元颐以“2008北京奥运照明建设”为题总结了照明设计行业及电器企业藉奥运工程的契机取得的长足进步。2006年奥运中心区确定照明全部采用国内设备,在明确要求不能仿照其他国家的产品的同时还对技术和艺术上都提出了创新要求。经过奥运工程的检验,国内照明技术水平在光源,灯具,控制、供给的电源这四大方面无一漏缺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奥运工程对照明技术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0余万套自主创新自主生产的中国照明设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对此都有巨大的贡献和收获。

(刘江峰 文图)

第十五届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开幕

12月10日,由北京市规划委主办,北京市2008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市交通委,市园林绿化局,市环保局、新奥集团,世奥森林公园、市城雕办协办以及北京城市规划学会承办的“第十五届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在市规划展览馆开幕。北京市副市长陈刚等市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展览以奥运工程规划贯彻“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总结以及后奥运城市规划展望为主题,为市民提供了一次了解奥运规划建设,参与首都规划建设的机会。到2009年

1月10日前,该展览都将免费对公众开放。

在展览现场,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赵知敬告诉记者,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每年举办一次,这届展览集中展示的是奥运工程中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园林绿化,环境整治方案,汇集了首都城建行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成果。展览分为7个展区,有奥运场馆布局展区,交通展区、园林绿化展区,城市雕塑展区等。《建筑创作》杂志社作为承制参与部门之一,与新奥集团、北京风景园林研究中心,北京水利设计研究院、市政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完成了奥运中心区的编辑设计与布展工作。

(何蕊 文 陈鹤 图)

第二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在京举行

12月6日,第二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在京举行。峰会上了《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公布了中国城市化进程活力城市、典范企业,动力工程和优秀农民工评选结果。

本次峰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办,数百名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国内外专业人士受邀参加了本届峰会。

(林 娜)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领导来本刊调研

2008年12月19日,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喻萍一行来到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调研。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B1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社长张宇和主编金磊在座谈会上向喻萍处长汇报了《建筑创作》杂志社近年来的工作概况。

张宇首先介绍了BIAD自成立以来的总体概况。他说:“BIAD长期以来秉承‘建筑服务社会’的企业理念,以‘高完成度’的要求对待每一项承接的工程项目。多年来BIAD不断在‘建筑创作’领域努力钻研探索,设计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并且始终将‘中国最卓越的建筑设计机构’作为企业自身的奋斗目标。除此之外,BIAD还以《建筑创作》杂志社为窗口,致力于建筑学术与文化的建设与传播。近20年来,《建筑创作》杂志社积极聚合国内外建筑师,为增强建筑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应该说《建筑创作》已成为一本在全国颇有影响力专业期刊。此外,《建筑创作》杂志社广泛地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拉近了建筑界与文化界、文物界和艺术界的关系,推动了建筑文化的发展。2009年,在BIAD的大力支持下还将对《建筑创作》杂志社实行改制,使之成为一家涉及多领域的建筑文化传媒公司。因此,在外来的发展中,《建筑创作》杂志社特别期待能够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加强沟通,在相关领域得到行业主管单位的关心和支持。”

主编金磊向新闻出版局的领导作了题为“专业化传播――为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品牌”的工作汇报。他说:“20年来《建筑创作》依托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搭建的广阔平台和BIAD强大的专业实力和品牌信誉,由半年刊,季刊发展为月刊,并逐步扩大发行量,走上了快捷的建筑学术及建筑文化传播之路。特别是在2004年快速崛起后,《建筑创作》通过改版进一步形成了。原创性‘和’个性化’两大突出特点。杂志内容不断丰富,栏目扩展到十余个,容量达每期200页。精美的原创建筑摄影图片帮助本刊在建筑摄影领域逐渐确立了权威地位。在2008年的发展中,《建筑创作》杂志社继续向着传媒公司的方向迈进,并按照BIAD集团公司的方向不断调整对外宣传视角。通过杂志及各类活动在国内外建筑业界宣传BIAD设计品牌、大力传播行业内具有卓越影响力的作品和人物。副刊《建筑师茶座》更是以加强与院内外建筑师的沟通,为建筑师们搭建交流平台为宗旨,不但为广大建筑师赢得了话语权,还使之成为行业内颇受认可的品牌。”随后,金磊通过期刊、图书、学术交流活动等一系列工作展示了《建筑创作》杂志社在2008年取得的工作成果,并希望在今后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建筑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使《建筑创作》成为能代表北京乃至中国的卓越建筑设计学刊,尽快走向世界。

喻萍处长将此行的感受总结为“两个感动”。一是为此行受到《建筑创作》杂志社全体成员如此隆重而热烈的欢迎而感动,二是《建筑创作》杂志社在这些年来取得如此重大的成绩令人感动。得知《建筑创作》杂志社2009年将进行企业化改革,喻萍对此非常欣喜,她说:“目前北京的市属期刊大致分为企业类型、事业类型,以及存在于企事业单位中的编辑部三种类型。《建筑创作》杂志社目前属于第三种形式,应该说这种形式在体制改革上是最困难的,因为较为安逸的工作环境使得工作人员不愿突破旧有的形式。所以BIAD大力推进《建筑创作》杂志社成立传媒公司的这种魄力十分令人赞赏,这不仅能加大改革的步伐,还能更加有力地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她最后表示,对于《建筑创作》杂志社今后在期刊发展的道路上遇到的实际困难,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将尽自己的努力予以帮助,希望双方共同为北京市的期刊行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何蕊 文 刘锦标 图)

改革30年上海优秀建筑奖评选结果公布

2008年12月22日,改革开放30年上海城市建设优秀成果获奖项目名单公布,并召开上海城市建设优秀成果颁奖暨发展论坛。令人意外的是,“平阳新村四街坊”,“曲阳居民区”、“新福康里”等老百姓的居住建筑,与金茂大厦,东方明珠,东海大桥这些申城标志性建筑“平起平坐”;“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与“陆家嘴中心区规划”同获规划类金奖。

改革开放30年上海的城市建设成果是辉煌的,上海的交通住房环境整治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令上海市民欢欣鼓舞,也令全国人民和全世界瞩目。今天发起和举办这次活动就是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舒展情怀的平台,来歌颂改革开放30年辉煌的建设成果。改革开放30年上海城市建设优秀成果评选获奖项目一共164项。

金奖共30项。其中公共建筑12项,金茂大厦,上海大剧院,浦东国际机场1、2期,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体育场,上海博物馆,上海商城,上海光源工程,上海图书馆,上海新天地,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铁路上海南站主站屋,居住建筑4项上海万里城古北新区,万科郎润园,“平阳新村四街坊”;园林景观3项,上海延中绿地,大观园,东方绿洲。同时,上海市民可在此次评选出的建设成果金奖中,投票选出10个“市民最喜爱”奖。

评选委员会成员之一的上海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拿着这份最终的榜单与自己当初的投票结果作了一番对

比后露出欣慰的笑容:“我希望下次类似的评选,有更多民居建筑能获奖。记得最初提供给评委的榜单里,有很多高级酒店,现在看来,大部分酒店都被‘挑’掉了。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城市是给人居住的,建筑不完全是表面的外观,它是和人的生活最相关的,应该体现对民生的重视。我感到惊喜的是,此次评选并不局限于最近30年内建造的实体建筑,像衡山路、山阴路等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规划保护也参与进来,充分体现了对历史和对传统的尊重。”

中科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在发言中感慨地说:“从1978年到2007年,上海建造了6亿多m2的建筑,其中大概1.4亿m2左右是公共建筑,这种状况极大地改变了城市。上海的城市绿化覆盖率从1978年的8.2%增加到2007年的37.6%。原来的人民广场现在也变成了一个重要绿地。从我们原来手法的单一,创作思想的保守到创造性的发挥,在筹备世博会的过程中,中国建筑师正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主导力量,上海正在建设世界性城市,全面综合地实行城市更新。”

这次的评选活动是一项历史阶段性的社会公益活动,目的是形象直观地宣传30年来与广大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上海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表彰为上海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广大建设者和设计者。通过这次评选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上海的城市建设更好地保护和彰显上海的城市个性促进在若干年以后涌现出更富科技元素。更具人文关怀,具有一流的建筑特色。激发了上海市城市建设者投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建设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热情。

(林娜)

2008酒店建筑,室内与灯光设计论坛在京召开

2008年12月19日,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阿拉丁照明网联手打造的“2008酒店建筑、室内与灯光设计论坛”在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报告厅隆重举行,着力探讨了酒店建筑,室内与灯光的关系和下一步酒店设计的新方向和新形态。

本次论坛的主讲嘉宾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所所长金卫钧,中国著名艺术家,2008北京奥运会焰火核心创作团队之一马文,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灯光工作室总照明设计师郑见伟分别从建筑、艺术,室内、灯光的角度对酒店设计做了精彩阐述,点线面四位一体将酒店设计的精髓进行了糅合。会议现场气氛热烈,到会听众高达400多人,成为历届会议之最。综观本次论坛,呈现五大特色强强组合、资源共享;阵容强大,嘉宾云集;精彩对话,互动性强,引爆现场,座无虚席,画卷签名,诊断未来。

(张 燕)

设计机构

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获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奖

2008年11月14日,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IStructE)2008结构大奖各奖项评选结果在伦敦揭晓,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次参评项目“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获教育与医疗项目类优秀奖。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工程师王启文博士,作为该项目的结构专业负责人和学会资深会员,应邀赴伦敦参加了颁奖典礼。

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在国际结构工程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总部设在伦敦,现有会员23 000人,分别来自世界105个国家和地区。从1968年开始,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每年举办年度结构大奖评选活动,以表彰结构设计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并展示引领世界建筑行业发展的项目。设立的奖项共分12个大类,包括:文物遗迹建筑、文物遗迹基础设施,人行桥、交通建筑。商业建筑,教育与医疗建筑、住宅建筑,艺术与娱乐建筑、体育休闲建筑、工业建筑、可持续发展和小项目。每类项目中设一个优胜奖(Winner)和一个优秀奖(Commendation)。在各类项目的优胜奖中再评出一个年度综合大奖。结构奖的评选由学会下属结构奖评审委员会负责进行,委员会成员包括大学教授,科研机构学者和国际著名设计顾问公司的资深专家。今年的评委会主席由世界著名的伦敦帝国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主任David Nethercot教授担任。

共有来自欧洲,北美和亚洲的80多个项目参评,其中,著名的项目有:北京的水立方、伦敦希思罗T5航站楼,德国洛克维茨峡谷的公路桥、欧洲之星高速铁路伦敦车站等。其中,年度综合大奖被奥雅纳公司(ARUP)设计的伦敦希思罗T5航站楼夺得。我院“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获教育与医疗建筑类结构设计优秀奖。

“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是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科院设计所与RMJM香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设计完成的。该项目获奖并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是项目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也是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次跨出国门,参加建筑工程设计领域国际大奖的角逐。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连续五年获ENR“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称号

2008年11月27日,由《建筑时报》和表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McGraw Hill Construction)联合主办的“应对危机赢得先机”研讨会暨2008ENR/《建筑时报》“中国承包商和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颁证盛典在上海隆重举行。中国中元再度荣膺2008年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这已是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连续五年上榜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企业名单。

连续五年入榜并保持较好名次,是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这些年业绩和实力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业界对我公司发展潜力的认可,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相信这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开拓市场,做优做强,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际化工程公司稳步前进。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崔总建筑师在韩国釜山领取“殷墟博物馆”项目亚建协金奖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总建筑师于2008年10月27日~2008年11月1日在韩国釜山参加由亚洲建筑师协会主办,韩国注册建筑师协会承办的第13届建筑师大会。2007-2008年度建筑奖颁奖仪式也在本次会议举行,崔代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领取“殷墟博物馆”项目亚建协金奖。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航院中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天津基地规划设计项目

由中航院设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天津基地规划项目,经过专家评审一举中标。该项目基地位于天津滨海高新区,占地1034亩;以神舟创新大厦主楼为景观中心,以卫星发射轨迹

为主要骨架,对整个园区进行景观组织,并使其景观元素向外发散,整个园区景观组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方案“巡天”内涵的构图来源于卫星发射轨迹,建筑群体规划体现出的“空间站单元对接”的理念,符合航天五院分区发展的管理模式,极具航天企业的文化特色。

(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云南省建筑设计协会八届三次理事会在丽江召开

2008年11月20日~23日,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主办,云南省建筑设计协会,云南省设计院共同承办的2008年学术年会在云南丽江召开,来自全国的各大设计机构和院校的80多名代表。分会理事,学会会员以及我省的设计单位代表围绕年会主题“可持续发展与建筑师执业能力”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和热烈的互动讨论,并就学会工作和“汶川地震影响”等议题进行讨论。11月20日,云南省建筑设计协会在丽江还召开了协会八届三次理事会,会议中李光熙理事长作了协会理事会工作报告,云南省设计院等单位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会议决定明年举办第二届《云南卡瓦格博优秀建筑创作奖》评选活动。

(云南省设计院)

海外资讯

建在树上的餐厅

这是新西兰正在建设的一家餐厅,曲线的使用营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氛围,建筑物的形状就像是什么植物的水晶袍子。使用了菠萝,白杨及红木材等材料。走过地上36m的步道就可以进入其中。

(周有芒编译)

居住单元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变换的建筑

终于有一座不可思议的建筑出现在了迪拜以外的地方。这座名为“Sky Village”的积木形状的建筑将建于丹麦哥本哈根的郊外,是一座多功能复合大厦,内有公寓,酒店,商场、写字间等,并还设有空中庭园。

该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结构。积木形状建筑的四角是居住单元,可以建筑物的轴心为中心变动位置,即谁也无法清楚地判断建筑物的结构,因为该建筑物的外观会经常变化。建筑物最下面的地上部分,由于必须确保广场面积的缘故,因此设计得比较纤细,而上部则逐渐膨胀起来。这种设计确实让人有一种不稳定的担心,只能期望基础工程足够坚实牢固。

(周有芒编译)

由10层螺旋楼梯和扶梯合围成的百货商店

由荷兰著名建筑师集团“UNStudio”设计的台湾百货商店“Star Place”于前不久竣工。该建筑极为讲究的设计性体现在由螺旋状楼梯和扶梯合围成的10层高的共享中庭,外立面闪闪发光的像云纹绸一样的圆点花纹。

(周有芒编译)

英国的地方法院

Denton Corker Marshall事务所在英国伯明翰设计的地方法院获得了规划许可。伯明翰地方法院(Birmingham MagistratesCourt)共13层楼,面积约20600m2,包括24个法庭以及附属设施,如为员工,法官,证人,辩护人、律师和公众提供的住所。24个法庭设于一至六层,每层有4个法庭。顶部的四层是行政和法院住所所在地。这些空间都围绕着中间的一个中庭展开,形成富有活力和互动的工作环境。

设计者Barrie Marshall说:“这座建筑用一个简单的银色曲线金属‘礼服’封闭起来,表层有一系列不规则的水平细缝和切口,让阳光照进审判室和公共咨询处。在位于法庭的楼层上,咨询和休息室设于半透明的白色玻璃盒内,并悬垂于弯曲的表层外,反射出内部格局的直线型产生更为复杂的外部形状。我们希望使之有个性和特征,因此创造了一个雕塑版的外形,并采用穿孔和切口的形式,使其在周围的商业和住宅建筑中间更加具有亲和力。”

这座新的建筑靠近市中心,将成为Masshouse总体规划中的地标。新建筑计划于2009年年底开始施工。

(许松华编译)

维也纳经贸大举的图书馆和学习中心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在国际设计竞赛中战胜了其它几家国际公司,赢得了设计维也纳经贸大学的图书馆和学习中心(LLC)。

由Coop Himmelb(1)au公司WolfPrix领导的评委会选择了由哈迪德设计的解构主义建筑,并位于由BUSorchitecture公司设计的新校园总体规划的中心区。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例10

4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办梁思成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同时,首届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梁思成纪念馆构思方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该展体现了中国实验性建筑设计的状况和对城市问题的关注。

5月15日,北京市召开20世纪9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评选颁奖大会。此次评选共收到选票60多万张。获奖的十大建筑是:中央广播电视塔、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北京亚运村、北京新世界中心、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首都图书馆新馆,外研社办公楼,北京恒基中心,新东安市场,北京国际金融大厦。

5月16日,建设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中有关问题的通知》。

6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7月13日,北京获得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

7月25日,建设部颁布新的《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资质管理规定》。规定指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应当按照其拥有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勘察设计业绩等条件申请资质,经审查合格,取得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活动。

10月18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

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入世后我国的工程咨询设计市场,将按我国政府在多边谈判中承诺的减让表期限向其他WTO成员开放。入世当年允许在国内设立合资、合作和外资控股的工程咨询设计企业。2006年12月后允许设立外国独资的工程咨询设计企业。

12月12日,建设部颁布《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

2001年,金茂大厦被美国建造师协会(AIA)评为2001年度最佳室内建筑奖。这是中国建筑第一次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奖项。

2002年

1月7日,国家计委与建设部共同公布《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与1992年标准相比,此规定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格。

2月10日,建设部做出关于印发《对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招标企业资质申报中弄虚作假行为的处理办法》的通知。

3月1日,国家计委,建设部联合颁布《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及《工程勘察收费标准》、《工程设计收费标准》。

3月20日,著名建筑师陈植先生逝世。

3月27日,建设部办公厅公布《工程勘察设计廉政责任书》。

6月,建设部颁布《全国统一民用建筑设计周期定额》(2001年修编版)

9月14~16日,由《建筑创作》杂志社、浙江省作家协会,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二届建筑与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四十多位国内建筑界,文学界知名的建筑师、作家参加了会议。

9月27日,建设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颁布《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管理规定》,《外商投资建设工程设计企业管理规定》,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

10月,由成都贝森集团策划的“建筑界丛书”第一辑出版,其中有:张永和《平常建筑》,崔《工程报告》,王澍《设计的开始》,刘家琨《此时此地》,汤桦《建筑乌托邦》。丛书是中国实验建筑的一次整体呈现。

12月9日,建设部、人事部颁布《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

12月,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

2002年,《世界建筑》杂志社设立的“WA中国建筑奖”揭晓。

2003年

8月12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

10月20日,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及建设部职业资格注册中心与香港建筑师学会就注册建筑师资格互认,在武汉签署了互认协议书草案。

10月22日,建设部、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了《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导则》。勘察设计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勘察、设计、咨询活动和科研活动中形成的,以各种载体所表现的文字作品、图形作品、模型作品、建筑作品等),专利权、专有技术权、商业秘密权、商标专用权等。

11月19日,建设部颁发《关于受理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资质申请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新设立企业申请建筑,结构,机电专业设计事务所资质不受指标限制;允许取得建筑工程建筑,结构,机电专业设计资质的设计事务所,根据工程的类别和性质作为承包方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实行总包。

12月19日,建设部、商务部联合颁布《的补充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允许香港服务提供者和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以独立形式设立建设工程设计企业。

12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张祖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骑士勋章。

2003年,上海国际赛车场建成,这是我国第一座专业赛车场。

2003年,第二届“梁思成建筑奖”评选揭晓。马国馨、彭一刚两位专家获此殊荣;唐葆亨,程泰宁、胡绍学三位专家获“梁思成建筑提名奖”。

2003年,春夏之时,“非典”在国内流行,建筑设计面对新的课题。

2003年,由《建筑创作》杂志社主办,每期随刊奉送的小书“建筑师茶座”问世,得到读者肯定。

2004年

4月2日,世界建筑设计领域最权威的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oyaI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决定,接受中国建筑师为其联合会员。

4月26日,第四批全国勘察设计大师评出。建设部授予徐瑞春等6人为全国工程勘察大师、刘力等54人为全国工程设计大师。

6月,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该《导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为新建住宅小区创造舒适,安全,健康,平衡的生态型景观环境。同时明确了设计应坚持五大原则以及绿化需注意三大标准。

6月lO日正式施行的《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从事建设工程设计活动的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范了外国企业承担中国境内建设工程设计活动的各项行为。同时明确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设计机构在中国内地从事建设工程设计活动也参照该规定执行。

7月31日,“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民营分会”在济南宣布成立。

9月20日,“首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该展旨在展示国际建筑的新思潮、新理念、新设计、新材料、新发展。由于首次举办大规模的建筑艺术展览,在展览筹备过程中出现波折,由此引发了业界对于类似专业展览该如何运作问题的思考。

10月12日,法国总统希拉克莅临同济大学,为“同济大学中法中心”建筑奠基仪式剪彩。

12月4日,经教育部发展司同意,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高等院校分会”被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是国内建筑设计行业中一股非常强大的设计力量,拥有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全国工程设计大师。首批53个高等院校成为会员单位。

12月25日,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在广州召开理事长工作扩大会议,通过了协会的《诚信宣言》。

2004年,《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出台。

2004年,“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评选揭晓,王炜等24名青年建筑师榜上有名。

2005年

3月,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圆明园,未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湖底铺设防渗膜,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轩然大波。

4月6~7日,由《建筑创作》杂志社主办的中法建筑论坛在北京举行。

7月1日,《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开始施行。

7月,张锦秋荣获“首届西安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8月15日,建川博物馆的8个抗战分馆落成开放。

9月7日,“150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项目最后一批15名青年建筑师完成了在法国的学业。至此,历时8年的“150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项目圆满结束。

9月23日,由中国住宅产业领域内知名的建筑师、设计师、房地产开发商及建筑材料生产商联名倡议和发起成立了跨行业、技术性的”住宅设计联盟”。

11月30日,全国勘察设计大师表彰大会暨新时期设计指导思想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12月6日,建设部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补充协议二》和《补充协议二》,放宽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根据《外商投资建设工程设计企业管理规定》申请建设工程设计企业资质的有关条件。

12月10日,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题为“城市,开门!”的“2005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举行。

2005年,北京大学建筑中心主任张永和出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

2005年,第三届“梁思成建筑奖”评选揭晓。程泰宁先生获第三届“梁思成建筑奖”;刘克良,刘力二位先生获第三届“梁思成建筑奖”提名奖。

2006年

1月26日,建设部出台了《工程设计资质标准》(征求意见稿)。新标准将整个行业分为工程设计综合资质标准、行业资质标准、专业资质标准和专项资质标准四个序列。

2月7日,建设部《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2月22日,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建筑创作》杂志社协办的三院建筑创作论坛在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举行。三院商定,此论坛由三家轮流主办,每年一次,力争将此论坛办成国内高水平的建筑创作论坛。

3月21日,建设部在京举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房建设送图下乡暨试点村庄签约”仪式,向全国1887个重点乡镇赠送“系列小城镇住宅国标图集”,拉开了设计行业支援农村建设的活动序幕。

3月,国内第一部介绍中国女建筑师作品及创作思想的专著――《石阶上的舞者一中国女建筑师的作品与思想》一书,由《建筑创作》杂志社编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在“三・八”妇女节前夕与读者见面。

5月24日,建设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规定“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m2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这条规定对开发商和建筑设计都有重大影响。

8月10―13日,“城市种子――华森25周年建筑设计巡展”举行。

9月,《中国青年建筑师188》出版。

9月,“第12届亚洲建筑师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10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举行。

11月4日,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大会上,《中国工程勘察设计五十年》综合卷(全书共8卷)正式发行。在这次大会上还通过了协会更名的决议,即“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更名为“中国勘察设计行业协会”。

12月4日,国务院公布台湾居民取得注册建筑师资格办法。

12月7日,国家人事部、建设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联合发文《台湾地区居民取得注册建筑师资格的具体办法》,允许台湾地区居民通过参加大陆考试取得注册建筑师资格。

12月11日,《外商投资建设工程设计企业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国内,外设计企业将同享“国民待遇”,接受统一的市场、资质管理。

12月,第五批全国勘察设计大师评出。

2006年,马清运出任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2006年,第六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评出,王伟等28名优秀青年建筑师获此殊荣。

2006年,国内第一部记述中国女建筑师的专著《石阶上的舞者》正式出版发行。

2007年

1月5日,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

1月12日,建设部,商务部《外商投资建设工程服务企业管理规定》

1月12日,建设部《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

2月9日,清华大学节能楼竣工,成为生态环保节能建筑典范。

2月12日,建设部颁发第四届“梁思成建筑奖”,王小东,崔获奖,柴裴义,黄星元获提名奖。

2月15日,“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海诚)”上市(002116),这是第一家上市的专业工程设计服务公司。

3月29日,建设部《工程设计资质标准》修订版。

3月30日,建筑媒体BCIAsia集团评出“中国十大建筑设计公司”。

4月28日~5月11日,“40

6月21日,建设部《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规定》修订版。

8月7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将调控方向由调市场转向调保障,首次明确廉租房取代经济适用房,作为住房保障体系的中心。

8月20日,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召开“全国工程咨询设计行业发展高峰论坛”。

8月21日,建设部《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修订版。

8月28日,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9月1日,北京八中屋顶体育场投入使用。

9月25日,国家大剧院建成。

10月19日,“五合国际(5+IWerkhart)集团’并购’北京华特建筑设计院”,成为拥有甲级资质的外资背景建筑设计企业。

10月20~22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庆祝成立80周年。

10月22日~11月2日,建设部公开征求《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修订意见。

10月28日,国家主席签署《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11月8日,《建筑时报》评出“2007中国十大民营建筑设计企业”。

11月18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庆祝成立70周年。

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竣工。

12月23日美国建筑及工程设计咨询管理集团(AECOM)宣布收购深圳城脉建筑设计有限公司(cityMark),成为首个外商独资甲级建筑设计公司。

2007年,《2005--2006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出版。

2008年

1月29日,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

2月,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开始运行。

3月2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的通知”。

4月23日,第一届中国建筑图书奖颁奖活动在国家图书馆举行。《刘敦桢全集》等10本(套)优秀建筑图书获奖。

5月9日,“2007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王戈等10名优秀华人青年建筑师获此殊荣。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由此引发建筑设计行业新的思考与研究。

6月1日,我国首个文化建设国家标准《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正式施行。

8月1日,国务院《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并于2008年10月1日开始施行。

8月8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众多奥运建筑经受住了考验。

8月29日,环球金融中心在上海竣工。建筑高度达492,5m。

10月24~25日,国际体育建筑设计论坛暨国际建协体育与休闲建筑工作组年会在北京举行。

11月,设计高度为632m的上海中心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开工。

12月19日,“走向设计之都的建筑与城市”研讨会在深圳举行。

12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六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名单。

建筑设计工程师论文例11

前言:之所以称建筑设计为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就是因为建筑设计既要满足建筑施工的实际需要,又要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建筑物施工的实际需要我们可以通过总结经验,或者向长辈求教来完成,但要想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就需要将建筑师自己的创新思维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去。创新,就是革新,是没有经验可言的创造,对建筑师来说,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

1.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过程

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构思阶段和完善阶段。这三个阶段缺一不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准备阶段为构思阶段和完善阶段做好了准备,完善阶段又准备阶段和构思阶段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1.1 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建筑师要明确自己的整体创作目的和创作思想,沿着自己的创作思想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建筑设计和规划。在准备阶段一定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要对建筑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评估,一定要在保证建筑物安全的情况下再谈建筑的审美设计。二是要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解决方法的制定。这种方法的制定在整个建筑设计的准备阶段是极为重要的,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工期。解决方法的制定要尽量细致和详细,这样才能为下一阶段的实施做好准备。

1.2 构思阶段

在构思阶段,建筑设计师主要构思的不再是主题的创作雏形,而是具体的创作细节。这时一定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微小的事物,在小的事物中寻找大的灵感,这样创新思维才能在一个想法之中迅速的激活。建筑的形象之所以千差万别是因为不同的建筑师有着自己对于建筑风格和建筑理念的独特见解。纵观中国的建筑艺术,我们不难发现,不同朝代的建筑各有其特色和特点,不同地域的建筑特色也千差万别。在构思阶段,在有了总体建筑目标和创作思想的前提下,一定要融入当地的建筑特色,入乡随俗,将文化的因素考虑到建筑设计当中去,才是一个好设计。比如在国际化的大都市,我们就不适合将古典风格的建筑元素设计到建筑当中去,反而,在类似苏州这样的城市,建筑师在建筑设计的构思过程中就一定要或多或少的将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应用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整个设计的完整性。

1.3 完善阶段

完善阶段主要指的就是对相关的方案进行技术上的鉴定与研究,对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地方加以修改和研究。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建筑都是在原有的建构设想基础上不断的修饰和完善的结果。完善阶段是各部门相互合作完成的,需要所有本门的现言献策,共同铸就理想的建筑工程。

2 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当前的困境

随着国外建筑设计理念的传入,中国传统建筑学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许多设计师盲目的学习国外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只学到表层,却无法深入的学到其中的精华,应用到中国就会显得不伦不类。总体上来说,我国的建筑设计领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2.1 盲目学习国外设计理念

我国建筑界普遍认为,国外的就是潮流的、是前沿的,但事实并非这样。我们国家也有很多的建筑设计理念位于当今社会的前沿。目前,很多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都会融合部分国外的设计思想,认为这是与时代接轨的必要过程,但这种设计往往缺乏创新。我们理智的想想,国外的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土地和文化,盲目的追求外国设计只会造成建筑的不伦不类。在中国,一定要建造适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的建筑,才能体现中国独特的时代特色。

2.2 忽视实践性而空谈创新性的“豆腐渣”工程

一个杰出的建筑设计是美学和力学的完美结合,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会对最后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当今许多工程片面的追求创新性,而忽略了工程的质量。当然,像鸟巢一样杰出的例子还很少见,尽管鸟巢当年在设计的建造的过程中也遇到过诸如建筑材料和设计改造方面的困惑,但鸟巢的总体质量还是显而易见的。而生活中其他具有创新性的建筑,却大部分存在着要牺牲一部分资源和原则来实现创新效果的“豆腐渣”工程。很多建筑在施工结束的时候往往还兼顾着美学和力学的结合,结果不过几年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成为劳民伤财的负面产品。

3. 建筑设计理念具有创新思维的优越性

建筑虽然是表现为形式的一种固态物质,但建筑风格却有着文化和艺术的烙印。建筑风格不仅仅能够然固态的建筑赋予一定的生机和活力,也能夹杂着建筑师的个人情感以及一定的艺术特色。当前社会上的建筑风格主要已现代主义、古典主义以及个性设计为主,但无论那种建筑风格都离不开建筑设计师们自己独特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总是能够给建筑以新的特色。建筑设计的创新设计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筑设计是要将所收集和统计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构思,这是建筑设计方案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是需要设计师与其他设计者已经相关的施工人员进行探讨和意见的交换。这种意见的交换会给建筑设计师以新的灵感以及可行性的分析,因此,创新思维能够帮助建筑设计师建造更多标志性的建筑。创新思维的独特优越性就在于,创新思维的应用能给建筑物带来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受,能在地域差异的限制下,为建筑所在城市增加一份生机和色彩。

结束语: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运用就是建筑设计师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建筑的设计进行相应的思维创造,对建筑施工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和研究,在理论上方案成立的基础上,增添自己的创新想法,通过建筑实际创新思维载体的外化来完成整个建筑的设计创新活动。虽然,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具有一定主观性,且受到建筑师本人教育背景、文化背景等诸多差异的影响,但培养高水平创新思维的过程就是高水平建筑设计的研究过程,将创新思维应用到设计当中去是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科奇;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理论与方法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2. 龚子骏;赖肖琼;浅谈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思维;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14期

3. 白林;胡绍学;建筑计划方法学的探讨--建筑设计的科学方法论研究;世界建筑;200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