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审计助理论文

审计助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1 10:31:51

审计助理论文

审计助理论文例1

商务电子化、经济全球化和管理信息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电子化日益普及,迫切需要建成一个相对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以增强审计机关在信息化条件下实施审计监督的能力。本文就信息化条件下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为内部财务审计服务发表一些见解,与广大审计同行进行探讨。

一、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内部财务审计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一)利用信息化审计是被审计对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及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化在企业得到大规模的发展,特别是以ERP为代表的企业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逐渐兴起,迫使审计人员改变审计方式与之相适应,审计人员只有对整个系统全面了解,才能把握审计对象的总体情况。我单位在90年代末就自行研发财务核算系统,如今已进行二次大的升级,我们审计人员也较早就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审计。

(二)计算机审计是审计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审计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审计模式经历了详细审计、系统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三个阶段。而现代审计则十分强调对系统控制的依赖。ERP的实现改变了手工环境下的管理方式及业务流程。正是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用,使得计算机辅助审计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甚至可以独立作为一项审计的任务。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内部财务审计的几个阶段

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内部财务审计不可避免的经历为三个阶段。

(一)单纯利用计算机硬件设备和利用财务会计软件为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服务的基础工作服务阶段

现在大多数企业都处在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利用计算机为审计工作服务又可分为两类服务:一类是为审计内部管理服务。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业务的管理,利用计算机完善审计行政管理和内部控制,内部财务审计部门可以利用计算机编制年度审计计划,记录计划的执行情况,安排审计任务,下达审计通知书、编写审计方案和撰写审计报告,利用计算机字处理功能可以使审计文书的格式、措辞等更为标准、规范;利用计算机对审计档案进行管理,可以将几年的审计工作资料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保存,特别方便调阅查询,使审计档案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审计人员利用企业会计计算机账务系统进行查账审计。

(二)利用审计专业软件进行审计阶段

审计人员拥有了自己的系统软件,无论是审计内部的计划安排、文书管理、人员考核、法规利用、档案保管,还是审计查账、分析、对比,都有了统一的部署,审计软件反映出来的会计账簿和报表已不是财务系统本身的账务和报表,它是审计软件利用会计基础凭证库数据,按照标准的记账规则经过自己的软件程序重新进行记账得出的结果,他有效规避了会计软件方面给审计人员带来的风险。一般的审计软件包括如下几个基本步骤。

1、取得会计电子数据

计算机审计的前提是取得被审计单位正确的会计电子数据,在通常情况下,数据的存放会因单机、网络、多用户等各种工作平台的相异而有区别,应根据不同的网络环境和工作平台,采取不同方式来处理。

2、将所取会计数据转换处理成标准格式

在所取得的会计数据中分析出凭证库、科目库、年初数三方面的内容,应正确分析其内容构成,做好和标准数据格式的对应工作,为进一步的审计工作奠定数据基础。

3、符合性测试

按照计划安排,依照审计程序,对所审计对象进行符合性测试,主要通过填表或回答问题方式完成调查表,通过程序进行统计,分析出符合性测试结果。

4、实质性测试

在标准数据格式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查询和审计查账,当然最好在已做好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进行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会自动形成各科目固定格式的审定表,审计人员要做的是进一步套用模板,形成诸如现金盘点、固定资产折旧等的计算表。至于特定形式的工作底稿,或原始凭证核查,需用审计工具中的查询、抽样等来完成。

(三)审计软件向企业内部管理延伸,为企业目标增值服务。这是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审计软件的要求

(1)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未来的审计软件可以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联网,通过在被审单位的信息系统中嵌入为执行特定审计功能而设计的程序段,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审计信息化将使审计监督从单一静态审计转为静态到动态结合的审计监督,审计工作更加智能化、高效率,实时审计弥补事后审计线索不充分的缺陷,实现审计向事中、事前的转变。

(2)随着审计转型的需要,审计从只关心财务管理的框架中跳出,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审计人员将工作面延伸到产品研发及设计、物资采购及销售、生产组织及调度、人员管理及薪酬分配,环境治理及节能降耗等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内部财务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观念的转变是关键问题

“审计信息化是一场革命”已深入人心,但不少同志还存在模糊认识:一是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仅仅是个手段,作用有限,不必急于推进;二是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专业性太强,离自己很远,只要由计算机辅助审计专业人员完成即可,和自己关系不大。因此,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既要破除神秘感、克服“恐高症”,又要摒弃“无用论”、“无为说”。

(二)审计数据接口是难点问题

没有统一的财务软件标准,也没有考虑审计接口问题,缺少模块接口。审计软件要从财务软件中取数必须建立灵活方便的数据接口,不管使用单位的财务数据是什么样的格式,都可以转换成审计软件需要的格式,而且还能把同一个单位的不同的财务软件数据转换到同一个账套中,方便审计跨年分析。

(三)审计信息专业人才是保证

审计助理论文例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发生了多次变化。1978年到1989年之间实行免费教育政策;1989年开始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1999年在考虑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时,政府又推出了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确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助学贷款政策从1999年在8个城市试行到现在可谓是一波三折。助学贷款政策开展得不顺利,是由于多种问题的存在,缺少政府审计机关对该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进行政策绩效审计是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意义

INTOSAI在《绩效审计实务指南》中指出,绩效审计可以按照对象分为“政策”“项目”“组织”和“管理”。其中,政策通常被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内利用一定的资源实现一定目标的举措。因此,绩效审计按照审计对象的不同可以细分为政策绩效审计、项目绩效审计、组织绩效审计和管理绩效审计。其中,政策绩效审计是以政策为审计对象的绩效审计。

政策的种类很多,不同的政策具有不同的定义。高校助学贷款只是政府在高等教育收费方面制定的一种政策,根据政策绩效审计和助学贷款政策的目标可以将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定义为:以高校助学贷款政策为审计对象的绩效审计,通过这种绩效审计找出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接受高等教育,促进助学贷款政策的顺利开展,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据《新快报》报道:“2006年起,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通过一年一贷的方式,向全省115所高校发放助学贷款。截至2009年底,共有23.65万人获得了总额为13亿元的助学贷款。广东省教育厅学生助学工作管理中心主任欧阳谦介绍,截至2010年9月份,省属高校的助学贷款违约率为5.7%。”这一报道反映了大学生在助学贷款执行中存在的违约问题,其实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表现在大学生身上,政策的相关主体身上都存在着。因此,对高校助学贷款政策进行绩效审计迫在眉睫,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完善政策绩效审计理论。目前,绩效审计理论的研究比较成熟,然而政策绩效审计的研究理论却很欠缺。通过对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研究,可以为政策绩效审计的研究提供理论思路。

第二,有助于助学贷款政策的顺利开展。进行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目标是要检查其效果性如何,并将这效果与目前的现状相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一次次的绩效审计,一次次的完善,推动政策的顺利运行,最终实现政策制定的预定效果。

第三,有助于提高助学贷款政策相关主体的诚信与法治意识。高校助学贷款政策涉及多方主体,主要有政府机构、银行、学生和学校。政府机构是政策的制定者,政策制定得是否正确、是否完善直接影响了政策所产生的结果和效果。因此,政府机构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谨慎确定政策方针。助学贷款资金来源于银行,银行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策的开展。比如说,2003年,由于还贷违约率的畸高,很多经办银行对政策开始叫停,那时助学贷款政策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提高银行的积极性,降低其拒贷、惜贷率对助学贷款政策的推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助学贷款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他们的诚信度如何,对政策也有着直接影响。很多情况下,助学贷款的曲折发展就是由于大学生的诚信度低造成的。作为助学贷款的间接受益主体――高校,在助学贷款后续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银行、学生和高校应做好三方的有效协调,促进助学贷款政策的顺利开展,给学生谋福利。

二、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内容

从高校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现状分析,进行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从四方面来分析审计的内容。

(一)贷前申请审核工作

“吃大锅饭”的思想不仅在老百姓的心中根深蒂固,对一些接受了教育的学生也是如此。一些学生认为,助学贷款是国家给予大学生的一种福利,“不贷白不贷”,至于以后能不能还是另外一回事。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具有超前思想,想培养自己的独立性,不跟家里要钱,就通过助学贷款获得自己的教育经费和基本的生活费用。这些情况的存在,导致了一些真正家庭贫困的学生并没有贷到款,也就不能实现政府制定助学贷款政策的初衷――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因此,相关主体要严格按照助学贷款的申请条件进行贷前审核。

贷前审核审计工作一般步骤是:获取贷款学生的申请表和相关证件,核对申请表和证件信息是否一致,走访调查学生的诚实守信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品行,努力发现不符合申请条件的学生,作出贷前审核工作是否到位的结论。

(二)银行有无惜贷、拒贷

银行是助学贷款资金的直接提供主体,因此,银行主体积极性如何直接影响了助学贷款政策的执行和所产生的效果。

从我国东西部经济差异分析,我们知道西部贫困情况比较严重,大学生需要贷款的资金最多。然而,图1却给我们显示了截然相反的现状。东部地区的平均贷款率达到了59.72%,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近似低了2个百分点,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平均贷款率比东部地区低了近20个百分点。这种现状存在主要是由于银行拒贷和惜贷。东部地区工业比较发达,大学生毕业后较容易找到工作,还贷违约率比较低,银行也比较乐意给这些地区学生贷款;西部地区工业相对落后,大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相对地,还贷风险比较大,因此,银行对这些地区的学生就会惜贷、拒贷。

银行有无惜贷、拒贷审计一般步骤是:获取当期和往期银行实际贷款、学生申请情况等相关资料,计算实际贷款人数和金额占学生申请人数和金额的比例,将这一比例和经济差距比较明显地区比较,得出差距存在的原因,努力发现银行惜贷和拒贷行为,得出银行是否存在惜贷和拒贷的结论。或者,获取当期和往期银行实际贷款、学生申请情况等相关资料,根据学校的隶属关系或专业将学生进行分类,计算分类后各类学生实际获贷人数和金额占银行实际贷款人数和金额的比例,将这些比例进行比较,得出差距存在的原因,努力发现银行惜贷和拒贷行为,得出银行是否存在惜贷和拒贷的结论。

(三)高校的后续管理

学校是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中间环节,有责任协助银行做好后续管理工作。在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高校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并任命专门人员负责学生的贷款工作。对毕业后的后续管理可以单独列为一块,由专人负责,跟踪记录贷款学生的毕业去向、联系方式、薪金水平、还款情况,并将获得的信息报告给相关贷款银行,降低违约还款的风险,促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效实施。

高校后续管理审计一般步骤是:检查高校是否建立了专门助学贷款管理部门并有专人负责,抽样检查跟踪记录的学生个人资料,通过发函给银行询证高校是否将学生的信息报告给银行,得出高校后续管理情况的结论。

(四)产生的效果

政策绩效审计的总目标就是进行效果性审计。《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规定(试行)》中明确指出了助学贷款的总目标“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定》的第二条中也指出了助学贷款的具体目标,“国家助学贷款是以帮助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为目的……”,在进行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时需要根据是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总目标和是否帮助了困难大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用这一具体目标来审计政策的效果性如何,这种效果性可以通过助学贷款政策评价指标来定量、定性判断。

产生效果审计的一般步骤是:获取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通过计算和判断对评价指标进行赋值,将指标值和目标进行对比,得出产生的效果情况。

以上四点主要是从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执行和产生的效果方面来分析的,而基于助学贷款政策的制定没有作分析是因为:政策是由政府部门经过慎重考虑和研究制定的,在进行绩效审计时没有太多的必要再对其是否可行进行绩效审计。加拿大的绩效审计范围中也不包括政策制定方面,审计署通常认为绩效审计主要检查政策的执行情况,对政策制定和政府项目本身的合理性并不提出质疑。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属于议会检查和讨论的范围。

三、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方法

(一)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审查方法

目前,加拿大绩效审计主要运用的是直接审计结果和审计内部控制制度两种方法。澳大利亚在坚持绩效审计重要性原则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了分析性复核、抽样技术等数学方法、审计调查法和项目分解法。瑞典在绩效审计工作中主要运用了访谈、举办研讨会、利用专家、观察、文件审阅、案例研究、问卷调查和数据资料整理与预测等。

我国学者竹德操等人在《经济效益审计》一书中提到,经济效益审计方法体系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二是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方法,三是经济效益审计的技术方法。其中,技术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传统的审计方法、经济活动分析法、图表审计法、数学分析法、现代管理法等。

从国内外研究中,我们发现审查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政策情况和政策效果可以采用一种方法或将几种方法综合,选择的标准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对于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笔者认为主要有四种方法:证据分析法、特尔斐法和随机抽样法相结合、问卷调查法以及文献研究法。

证据分析法分为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主要是对已获得数据,通过数学公式或模型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在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中,要获得审批金额和审批人数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定量分析中的一元线性回归来分析。定性分析法,是借助已获得证据,通过主观判读,找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由于高校助学贷款政策涉及面比较广,若对每一所高校都进行政策绩效审计工作量将会非常庞大,因此,需要采用随机抽样选择部分高校。尔后,在所选择的高校中运用特尔斐(Delphi)法收集和征询专家意见和建议。最后,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统计分析。这就是将特尔斐法和随机抽样法相结合。

问卷调查法在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中主要运用于对困难学生的调查。困难学生是助学贷款政策的直接受益主体,因此,他们的心声最能真实地说明政策的优势和劣势。在问卷调查法中首先需要对问卷做科学的设计;其次,选择代表性地区如西北部、东北部、西南部、东南部和中部的高校;再次,对收回的调查表做筛选,选出其中的有效表;最后,根据调查表中各项内容做统计分析。

文献是我们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其中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来开拓自己思路的一种方法。文献有历史文献、统计资料、网络文献等。在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中,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中国统计年鉴》就是很好的选择。

(二)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认为,应该用公众是否满意来评价政府工作的绩效。评估政府,不是看它投入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要考核它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企业和公众的需求。

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类似于政府绩效评估标准,对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应该用贫困学生的满意度来衡量其绩效。“满意原则”是绩效评估的最终制度。根据助学贷款政策实行的环境、运行状况和潜能,制定助学贷款政策评价一级指标:影响指标、运行指标、潜力指标。影响指标的制定是由于助学贷款政策是一项涉及经济的政策,经济发展的好坏对政策的需求力度有一定的影响。运行指标主要是检查政策在运行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这三性是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也是评估的重点部分。潜力指标,一般通过对历史数据统计分析,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又设定了6个二级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效果性指标、高校招生状况指标。三级指标是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设定的。“满意原则”主要体现在运行指标中的效果性指标和潜力指标中的高校招生状况指标。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评价指标初步确定后,根据助学贷款政策的目标进行测验和优选。测验中主要运用了单体测验和整体测验。单体测验主要测验单个指标的正确性、相关性和可行性三方面。整体测验主要是对评价指标在审计对象整体的一致性、全面性和必要性方面的测验。最后还需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和指标权重的确定,由于高校助学贷款政策评价指标比较少,因此在无量纲化处理时主要运用了功能系数法,在指标权重系数确定时主要运用了层次分析法。

四、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结果的报告和利用

在政策绩效审计结果中,主要涉及审计报告的格式、内容以及审计报告的使用三方面问题。

(一)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报告格式和内容

查阅国外一些绩效审计格式,我们会发现格式几乎各不相同,但在内容方面共同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审计建议和审计结论。

我国学者蔡春等人认为,绩效审计应包括标题、目录、被审计单位简介、绩效审计情况描述及原因分析、绩效审计结果及建议、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回馈、对后续审计的建议、签章和日期。

曾寿喜、刘国常(2007)认为,国家审计报告包括六要素:谁(who)、向谁(whom)、交流什么(what)、以什么方式交流(manner)、如何交流(how)、以达到什么效果(effect)。

李保伟(2009)认为,我国政策绩效审计框架应包括:标题页、审计摘要、审计事项的背景、审计发现的情况、审计结论、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附件。

由于政策内容的不同,导致政策绩效审计的重点有所差异,最终报告的内容就会不相同。因此,笔者认为,政策绩效审计报告的格式应“因地制宜”,而不应该用统一的格式固定下来。根据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内容,其报告框架可以主要包括:标题、目录、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情况介绍、被审计高校的情况介绍、审计范围、审计情况描述,发现的问题及审计建议、审计结论、签章及日期。

(二)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结果的使用

审计师对助学贷款政策审计结束后,其结果需要被相关主体给利用起来。

英国审计法院和地方审计法庭把每年开展绩效审计的情况和处理意见,通过甄别筛选后编入审计法院年度工作报告,并报送总统和议会,向社会公众公布,经过新闻媒体的揭露和评论,起到舆论监督作用。瑞典绩效审计报告也是通过公开起到舆论监督作用,在社会大众的出谋划策下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加拿大绩效审计报告则由议会和媒体共同使用,议会通过绩效审计报告对政府活动进行详细监控,媒体通过对报告报道,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活动的绩效情况,促进政府行为的公开透明。

我国审计报告对外公布开始于1998年,直到2002年审计署才实行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绩效审计公告制度也在不少地方探索实施。对于政策绩效审计结果,由于涉及国家的安全和商业秘密,因此,在公布时需要慎重考虑该公布什么、该保留什么。我国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结果应该由政府、银行、学校、学生和媒体共同使用,政府通过对审计报告的分析,检查助学贷款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如何;银行需要检查自己在贷款政策中是否积极响应,还需要做些什么努力;学校则需要检查是否做好政策的纽带作用,把银行和困难学生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学生是助学贷款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更需要检查自己是否按条件申请贷款、是否及时足额还贷;媒体通过对审查结果的报道,让社会公众对政策的执行进行监督。

五、结束语

高校助学贷款自1999年到现在已有十几个年头,在这十几年中,无论银行、学生还是学校在各自的职责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因此,政府审计机构对助学贷款政策实行绩效审计势在必行。本文仅就助学贷款政策绩效审计的重要意义来分析审计的内容、方法、审计结果的报告和使用。今后还需要在助学贷款评价指标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保伟.我国政策绩效审计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 吴秋生.政府审计职责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审计助理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2006年3月,我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它标志着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面对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处于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政府审计机关如何深入贯彻“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结合自己的法定职责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将理念具体为实际的行动是我们急需探讨的课题之一。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政府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就是监督,因此,理论界对于政府审计服务的探讨较为有限,主要研究领域集中于审计体制的探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信息公开、审计基础理论(如审计职能与职责、审计技术与方法、中外审计领域的比较介绍)等。有关政府审计服务的研究散落于有限的几篇文献中,甚至是在文中一带而过,笔者对此进行了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赵伟江(2004)较早地对审计服务理念进行了追溯和探讨,并引发出在审计服务理念的基础上,围绕公共审计服务的有效供给主线,来研究政府审计作为政府向公众提供公共审计产品或服务的职能部门,在公共审计服务网络中,如何来重新界定传统的职能界限、变革传统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王鸿(2007)、杨茁(2007)等从政府职能重心调整的角度对国家审计的重点进行了论述和展望,认为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不应仅局限于经济责任和摸清家底,我们应该更关注如何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企业的财务和管理分析,促进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对审计发现进行认真分析,从体制和机制上提出国有企业改制意见和加强企业管理的建议。这些内容实际上都属于审计监督之外的服务行为。

还有一些对国外政府审计借鉴的文章中提及了国外政府审计服务的相关介绍。王本强(2006)详细介绍了澳大利亚审计署(ANAO)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周兆康、欧阳程(2000)也有类似的介绍:联邦审计署作为独立的经济监督者,除实施审计监督外,还编制针对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实务指南。从他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知,良好的实务指南是政府审计服务的一种形式。

此外,在国际绩效审计研究方面,Percy(2001)和Pollitt(2003)的论述中都体现了作为审计组织,不仅应有监督职能,而且还要提供增值服务,提供解决方案和改进意见。

二、政府审计和政府审计服务

政府审计又叫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对政府审计的职责,《审计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主要分为法定事项审计、特定事项审计、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对社会审计的监督和核查。

关于政府审计服务,虽然在报纸杂志等各类媒体常有提及,“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服务大局”等屡见报端。但对于其定义,理论界并没有准确的提法,只是在关于审计职能的争论中,提到过服务职能。

关于审计职能,有“单一职能论”,认为审计只具有经济监督职能,又称“唯监督论”;有“二职能论”,即防护性职能和建设性职能;三职能论,即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四职能论,即监督、管理、鉴证和考核职能。其中主流观点是“三职能论”,并且在三职能中又有侧重论:国家审计侧重于监督,内部审计侧重于评价,社会审计侧重于鉴证。此外,不少人尤其是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审计有服务职能。对社会审计而言,审计服务的提法已经很普遍。在社会审计领域,审计服务是明确而又具体的。注册会计师法第十四条规定了社会审计的四种法定审计业务,除此之外的其他业务只能称之为其他服务或相关服务。

由此可见,虽然审计服务的提法随处可见,但对于其定义及内涵却较为模糊,政府审计领域提到更多的是审计监督,相对而言,社会审计领域所称审计服务更为常见,审计服务内容也较为具体。在本文中,政府审计服务是指由政府审计机关提供的、除法定监督事项之外的、直接面向企业的并使其从中受益的所有服务事项,即政府审计机关面向企业提供的服务。

三、政府审计服务的概念解析

(一)政府审计服务的特征。根据《审计法》的相关规定和服务型政府的治理理念,政府审计服务具有如下特征:

1、无偿性。作为政府行政机关之一,政府审计部门的经费由国家保障,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在执行业务过程中不能由被审计单位提供任何形式的经费负担。如果向被审计单位收取费用,则等于国家机关直接同社会企业竞争,干预正常的市场经济,不符合服务型政府和市场经济的理念。但如果在服务过程中发生的零星工本费等可由相关物价部门核准之后向企业收取。

2、附属性。政府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就是监督,对国家权力运行机制进行经济监督,不能脱离了基本职责而去搞服务、搞咨询。其他服务只能作为一种附带产品,在履行其基本职责的过程中作为一种“增值服务”的形式出现,从而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体现“重在建议、重在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这种附带产品提供与否,不影响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

3、主动性。政府审计机关在履行法定职责的过程中,应主动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实际困难和审计中发现的监督事项之外的问题和缺陷,提供相关建议和服务,平时的工作中应主动深入企业进行调查,而不是被动地满足被审计单位提出的要求或者漠然置之。

4、非强制性。政府审计服务不同于审计监督,审计监督是按照法定程序经过批准之后进行的,无论被审计单位是否愿意都必须进行的法定事项。而政府审计机关提供的服务具有非强制性,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接受或拒绝这种服务。这里需要注意分辨的是,有些审计整改建议是必须接受的,有些建议是服务性质的,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

5、非标准化。政府审计的服务形式因对象而异,不存在标准化的模式。审计机关的工作职责虽然较为专业,但毕竟代表的是政府,所以审计机关在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千差万别,被审计单位需要帮助的问题可能也是五花八门,有些服务并不是很专业,但只要有了政府机关这种权威性,便可迎刃而解。

(二)面向企业的政府审计服务和“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关系

1、“审计免疫系统论”为政府审计服务提供了理论指导。“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为政府审计服务奠定了理论依据,指出国家审计不仅要进行审计监督,揭露问题,还要发出警报,进行预警;不仅要查错纠弊,还要发挥抵御功能,提出深层次的建议,这就为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政府法定审计职责的扩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使政府审计服务成为“免疫系统”的必然一部分,在进行履行法定审计监督职责时,必须要考虑如何同时进行预警、提供深层次的建议,提供增值服务。

2、政府审计服务是“审计免疫系统论”在实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由多个免疫作用构成,现在公认的免疫作用包含免疫防御保护、免疫清除修补、免疫建设完善三种。这三个作用中,防御保护是最低层次,是基础;清除修补是第二层次,是重要层级;建设完善是第三层级,是关键。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知识各种形式的宣传、对被审计单位相关财务人员进行法制道德培训教育等体现了审计免疫系统的防御保护功能;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监督的同时,提出审计建议,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分析和建议等体现了审计免疫系统的修补功能;指导被审计单位内审工作、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治理结构、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业务培训、帮助被审计单位解决一些重大困难,向政府反映企业运作过程中遇到的不合理行政行为或制度等体现了审计免疫系统的建设完善功能。

四、政府审计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理论来源于实践。事实上,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宏观背景下,在“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指引下,各级政府审计机关早已在审计实践中自觉地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提供了各种增值服务,笔者对实践中各级审计机关提供的相关服务进行归纳和整理,如下:

1、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政府审计机关在执行审计公务的同时,可以结合控制测试的结果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对其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建议,以更好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如,吉林市审计局帮助企业建立完善内控管理制度,针对有的企业由于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各业务环节之间核算脱节,造成资产账实不符、财务核算不真实的问题,主动帮助企业建立完善内控管理制度18项,规范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理清和健全各业务环节有关账目,为企业改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2、指导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特别是绩效审计工作。现在许多企业已开展内部审计,审计机关可以利用各种机会,指导被审计企业或帮扶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可以指导外部审计工作。特别是针对绩效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这方面很少开展,而政府审计机关在绩效审计方面却已具有一定的经验和丰富的理论知识。

3、为企业反映、处理不合理的行政行为。审计机关是我国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是我国政府的眼睛,在审计工作中不仅要向政府汇报审计情况,同时作为沟通的桥梁,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下情上达的通道,向政府反映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不合理行政行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如,黑龙江审计厅在全省审计机关建立民营企业维权投诉站,专门受理、查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有关单位侵犯民营企业合法经济权益的行为;积极提出参谋意见,为民营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加强对社会审计组织审计质量的监督,促其规范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行为,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4、清理债权债务,全力规范被审企业财务管理。审计机关作为政府机关职能部门之一,可以帮助被审计单位进行协调,清理债权债务,规范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黑龙江虎林市审计局2007年为企业清收应收账款209万元,对7家企业普遍存在的应收未收款项数额大的问题,积极为企业想办法清收市内应收款46万元,帮助7家企业相互清算化解应收款项163万元。

5、业务宣传,专业培训。审计机关可以为被审计单位提供人员培训、业务宣传培训等工作。如,山西吉县审计局曾对部分专业基础差、业务技能低的财会人员进行指导,接受被审计单位财会人员咨询,根据单位不同以及行业特点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帮助被审计者了解自己的权益,解决在权益方面的难题,积极帮助被审计者破解财务方面问题症结,遏制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

6、帮助企业筹措资金。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对企业的了解,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如,2008年长治市审计局了解到煤焦市场价格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市煤气供气公司对全市居民供气的严峻问题,长治市审计局与当地财政局组成联合组,深入到企业第一线,为企业计算煤气成本、原煤用量,测算冬储原煤所需要的资金,帮助企业筹措资金3,000万元,走出困境,使企业能够正常生产及供气。

7、其他服务。各地审计机关还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和被审计单位需求特点等提供其他力所能及的服务。可以利用自己的业务专长和工作中收集到的信息,向企业提供审计信息服务,如查询审计公告,还可以向内部审计机构、外部审计机构提供实务操作指南等。

总之,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审计服务的需求决定了审计服务的类型和种类,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观念变革,随着经济交易的日益复杂和增多,审计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审计服务的类型也会越来越丰富。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晓华.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新论.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4.

[2]张文学.国家审计为国企改革服务的若干思考.审计理论与实践,2000.1.

[3]王本强.澳大利亚审计署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及对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若干启示.审计研究,2006.4.

[4]葛晓天.政府职能转变中的政府审计变革初探.审计研究,2005.1.

[5]王鸿.政府职能重心调整与国家审计的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7.9.

[6]崔振龙.政府审计职责及其发展展望.审计研究,2004.1.

[7]赵伟江.公共审计服务治理理念与政府审计机制创新.审计研究,2004.3.

审计助理论文例4

一、引言

政府补助已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手段之一。政府拨付补助资金,一方面促进企业或行业的持续进步,另一方面带动整个经济更好更快的全面发展。政府补助审计是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设机构对政府补助施行的一项独立经济监督活动。然而现阶段,政府补助相关文献研究分为两个层面:其一,通过实证数据探讨政府补助的效果;其二,对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相关问题展开谈论。由此,我们无法通过现有政府补助的研究发现政府补助如何才能更高效。

本文通过从政府审计的视角出发,探讨政府补助审计中政府审计的定位,从而决定其实现机制和实现路径的选择。文章确立了政府补助审计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定位,通过建立政府补助审计鉴证和评价机制,开展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协助国家经济治理,发挥政府补助的经济效益,以期为政府补助审计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

本文以上部分已提出有关政府补助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其一,通过实证数据探讨政府补助的效果;其二,对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相关问题展开谈论。

关于政府补助的效果研究指出,政府补助的效果呈现不同的形态。Beason & Weinste(1996)研究发现政府补助没有任何正面的效果。Lee(1996)研究发现,这些产业政策(包括税收减免、政府补助和贷款)对处于增长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没有任何影响,政府对贸易保护政策干预越频繁,则生产率越低。申香华(2010)对财政补助的绩效的实证研究表明,接受补助的公司在促进就业、缴纳税款、提供社会捐助、增加环保投人或支出等方面没有显著的贡献。但是针对研发和专用型人力资本的政府补助有显著效果。Almus & Czarnitzki(2003)发现在有补助的情况下,企业的研发活动平均增加了四个百分点左右。安同良等(2009)研究发现只有当研发补助用来提高专用性人力资本时才能发挥产出激励效果。

关于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张倩(2013)指出审计工作中常遇到的有关政府补助的一些难点问题(认定难、分类难)进行分析和探讨。赵小萍(2014)进行政府补助审计时,应关注被审计单位对政府补助的分类是否正确,是否在正确的时点或期间确认政府补助,以及国有企业收到投资补助和搬迁补偿款的特殊处理。

上述文献表明,现有的研究已经关注了政府补助的效果以及政府补助会计实务处理。但是,对于政府补助的经济作用,以及政府补助审计中政府审计的定位仍然缺乏理论解释。

三、政府补助审计的定位

审计的定位有两种:鉴证和揭示机会主义行为的批判性审计和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的建设性审计。政府补助审计定位于抑制机会主义的建设性审计,即发挥审计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作用。基本依据如下:

(一)政府补助审计定位是政府补助必要性决定的

我国将政府补助定义为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具体包括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国家政府补助行为影响国家资源、收入分配和支出效率以及经济结构。审计机关开展政府补助审计有其必要性:

1.审计机关开展政府补助审计有助于补充当前审计工作的不足,确立政府补助的方向和策略。现阶段,针对政府补助开展审计的主体主要有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关注点在于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是否有误,分类是否合理和确认的时点、期间是否正确。政府审计机关开展政府补助审计主要通过对国有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进行合规性财务收支审计以发现审计问题。二者都未对政府补助的相关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不能为政府补助确立方向和策略,而审计机关开展政府补助专项审计能有效分析政府补助的经济效益,为进一步的补助策略提供依据。

2.审计机关开展政府补助审计是审计全覆盖的必然要求。审计全覆盖的精要是审计范围的扩大,从政府债务审计到安居工程审计,再到资金审计,具体表现为公共资金涉及面的扩展。政府补助资金属于公共资金,属于审计法规定的审计机关审计范围,并且政府补助资金金额较大,对企业、行业和经济影响颇大,审计机关应开展政府补助审计。

3.审计机关开展政府补助审计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政府补助事关两个重要方面: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家针对不同的公司、行业发放政府补助,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自经济危机后,政府提供的政府补助大幅上涨,因而很多国有上市公司从中受益颇深。但是,针对政府补助的效益性有待检验,以确立发放补助项目、企业和行业,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二)政府补助审计定位是审计本质的体现

受托经济责任乃现代会计、审计之魂(蔡春,2000)。审计功能存在的首要目标在于促进和保证被审计单位对象受托经济责任得意全面有效履行的需要(蔡春,2007)。受托经济责任下鉴证、揭示和抑制机会主义是审计本质的体现。政府补助批判性审计,鉴证和揭示了机会主义行为,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等进行审查。而政府补助建设性审计目标定位于抑制机会主义行为,评价政府补助的经济绩效,服务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更好的体现了审计的本质。

(三)政府补助审计定位是国家治理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

政府补助资金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收入。政府机构是国家财政收入支配的主体。政府机构发放政府补助,不仅应关注补助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更应注重补助资金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尤其政府调控国家经济的宏观性。经济发展是政府主体的重要职责,政府补助是政府合理调控经济的手段之一。政府补助审计体现着经济监督的职能要求,更应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四、政府补助审计的实现机制

政府补助审计的定位决定实现机制和实现路径。政府补助审计要抑制机会主义的存在,发挥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应确立其实现机制。服务于政府补助的审计定位,实现机制应包含鉴证、评价和协助三种机制。

鉴证机制包含鉴定和证明两个方面。审计主体开展政府补助鉴定审计即揭示机会主义行为,并对审计结果发表意见,力证鉴证对象是否机会主义行为。鉴定机制要求能够查出人的机会主义。证明机制则是获取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发表审计意见。现阶段,开展政府补助的审计主体有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者在都一定程度上发挥鉴证机制作用,这也是政府补助审计批判性审计工作机制。

评价机制是在鉴证机制的基础上,寻找已存在机会主义的原因并针对现有体制机制提出建设性建议。政府补助审计评价机制不仅要审计政府补助的财务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更要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开展政府补助绩效审计,发挥审计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作用。绩效评价机制是抑制机会主义行为有效手段,有助于政府补助审计的发挥建设性作用。

协助机制是政府补助审计定位于发挥服务经济发展的关键。鉴证机制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审计,审计内容针对政府补助的使用时期,属于“事中审计”。评价机制是针对绩效审计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益性开展的,评价政府补助的历史信息,属于“事后审计”。协助机制是协助政府补助决策,即如何制定政府补助政策服务于经济发展,本质上属于“事前审计”。

政府补助的实现机制中,鉴证机制是基础,评价机制是保证,协助机制是目的。不同的审计主体,政府补助的审计重点不同,实现机制中承担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现阶段的实践工作表明,注册会计师审计主要发挥鉴证作用,内部审计在鉴证机制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评价机制,而我国政府补助审计仍停留在鉴证机制和评价机制,并未真正的发挥审计的经济建设性作用。

五、政府补助审计的实现路径

(一)项目审计

项目审计是针对特定的单个对象所实施的审计,我们对审计政府补助审计分为三类: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与决策审计。

首先,财务审计。财务审计界定为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合规性进行审计,旨在纠错与发现舞弊。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都涉及财务审计。但是三者方向和主体不同,社会审计所开展的审计业务中财务审计所占比例最大,其面向的主体主要为企业。内部审计是对公司内部制度等开展审计,旨在为审计主体提供管理意见,其面向主体包括有内部审计机构的社会主体。政府审计也开展财务审计。而随着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以及政策审计的开展,政府审计中财务审计比例有所下降,但仍是政府审计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面向主体有涉及公共资金使用的主体或者项目(包括人、财、物)。针对政府补助开展审计,三者在财务审计这一部分具有交叉。从政府审计的角度出发,对于已经开展政府补助财务审计的主体(上市公司以及国有企业),政府补助的定位聚焦在政府补助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绩效审计;而对于尚未开展政府补助财务审计的主体,政府补助审计的定位应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审计的建议性职能,政府补助的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并重。

其次,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就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及其各隶属部门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的审计。现阶段开展绩效审计的主体只有国家审计机关。政府补助审计中政府审计机关绩效审计的成果,决定国家政府补助的方向,为下一步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证据支持。

再次,决策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在对接受政府资助的某一重大项目的经济决策付诸实施之前依法进行的审核。为有关管理当局最终确认或否决该项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政府补助决策审计具有特殊性,国家对于某个项目开始进行政府补助之前,开展决策审计调查,对于符合政府补规定的,发放政府补助;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停止或者取消发放政府补助的资格。政府补助的决策审计本质是事前审计,这种审计带来的直接影响着政府补助资金的发放,是一种更高效的审计模式。

(二)专项审计调查

专项审计调查是针对具有某项共同特征的多个单位所实施的审计。专项调查是一种直接报告业务,专项审计调查时审计机关主要通过审计方法,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或者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的专项调查活动。政府补助审计是一种特殊业务。政府审计可以对政府补助项目开展专项审计调查。

六、结束语

政府补助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整的重要手段,而政府补助的审计则可以有效的鉴证政府补助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补助审计中政府审计应定位于更好发挥政府补助的经济效益,促使经济健康发展。现有的政府审计中,对于政府补助审计集中于财务审计,并不能必然的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特别对于政策性与经济性较强的政府补助项目。因而,本文在政府补助审计中政府的定位基础上,研究其实现机制与实现路径,以期丰富政府补助审计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小萍.政府补助审计应关注的事项[J].财会月刊,2014(1).

[2]张倩.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审计难点解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3(10).

[3]蔡春.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未来发展之研究[J].审计研究,2007(1).

[4]许罡,朱卫东,孙慧倩.政府补助的政策效应研究――基于上市公司投资视角的检验[J].经济学动态,2014(6).

[5]申香华.成长空间、盈亏状况与营利性组织财政补贴绩效――基于一年河南省和江苏省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10(9).

审计助理论文例5

(二)绩效审计的3E特征审计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成长和发展的,并不断地拓宽其领域和内容。绩效审计正是按照这种发展规律,于上世纪中期从传统的合规性审计中延伸而来。相对于传统财务审计而言,其最大的特征可以总结为经济型、效率性和效果性,即3E特征。经济性(Economy)关注的是在进行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成本是否得到充分的节约以及对各项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是否合理。之所以许多西方国家选择开展绩效审计,最初正是考虑到了经济性这一点。在绩效审计中,要对经济性特征进行评价,就要调查所投入资源的成本,并分析和评价在保障最终产品和服务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该成本是否降到了最低。它有利于被审计单位节约资源、优化配置,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原先确定的目标。效率性(Efficiency)通常关注的是支出和回报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分析是否能在获取一定量的回报时支出较少,或者是否可以凭借一定量的支出获得较大的回报。效率性往往被看作是一个相对概念而非一个绝对概念,它将最终的支出回报比例与先前的期望值进行比较,以得出评定。它更多地应用在制度设计、执行和预定目标的达成等方面。效果性(Effectiveness)则主要应用在项目考核方面。在项目完成时或者一笔资金支出后,将所达成的实际成果同项目之初所预计的成果进行比较,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简单来说,就是考察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要对效果性特征进行评价,一是要考察被审计项目是否实现了其预计的目标;二是要探究最终达到的成果是否全部是由该项目实现的。

(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虽然在不同的审计领域,由于审计对象的差异较大而导致绩效审计的方法和评价标准不尽相同,但在构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可以统一的。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将主观要求与客观实际相统一的过程,它在助学贷款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中主要是指指标构建既要考虑到绩效审计自身的内在特征,也要符合国家助学贷款特有的特点、性质及规律。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主要是要求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完整系统地反映助学贷款绩效审计各个方面的要求。3.可测性原则。可测性是指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可以被测量,包括指标本身的可测性和指标在绩效审计过程中获取的可行性。4.可比性原则。可比性要求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在选取时,在时间、空间范围内具有可比性,而且要求选取的手段和方法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比性。也就是说,既要能够横向、纵向比较,也要能够在技术上进行比较。

二、构建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是系统化的、紧密联系的、反映评价对象整体发展水平和状况的一组指标或具体指标的结合。要建立一套严谨且有效的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应当遵循基本原则之外,结合助学贷款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全面系统的管理方法,它主要关注组织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以往由于企业自身盈利性的特点,绩效评价主要是对财务业绩进行评价,故大多采用各种财务指标进行评价。平衡计分卡则引入了多项非财务指标,以便给出更为综合性的评价。它强调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四个方面,对组织战略及其实施过程进行评价。基于平衡计分卡自身的特点,它除了适用于一般的盈利机构外,还适用于公共部门和非盈利组织。特别是在构建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平衡计分卡自身的特点显得更为突出。(1)引入非财务指标。助学贷款作为专门用以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不难看出,相比盈利而言,其目的更多地是实现社会效益。因此,单纯按照传统的财务指标来评价助学贷款绩效是不合理的,也达不到构建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初衷。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我们在传统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引入非财务指标,以便能够更为合理、客观地对助学贷款进行考量和评价。(2)重视过程指标。对于助学贷款来说,绩效审计评价应当贯穿于贷款申请、审批、发放和还款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单一地关注某一环节。因此,构建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不能仅仅关注结果,更应当重视过程。(3)协同短期和长期指标。助学贷款从申请、发放到还款,整个过程往往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其最终目的是否达成也无法单纯运用短期指标进行判断。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首先根据助学贷款的最终目的确定长期指标,再将最终目标科学地分解成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短期目标,之后根据所分解成的短期目标确定各项短期指标,并将短期和长期指标协同考虑,以便综合评价助学贷款的绩效。(4)结合定性与定量指标。由于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存在差异,因此,在对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进行评价时,仅仅运用定性指标或者仅仅运用定量指标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不够科学。所以,在设计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结合使用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达到各项指标的优势互补,以实现最终评价的科学与合理。

三、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内容

根据平衡计分卡理论,本文将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四个不同方面,即财务、目标群体、流程效率、反馈与改进,并依据3E特征对每一方面建立了细化的绩效指标。

(一)财务方面对于企业而言,由于盈利性的本质,其绩效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的业绩,因而评价指标中也更多地涉及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指标。然而,助学贷款是政府投资,不像企业那样以盈利作为最终目的,应当更多地关注贷款的社会价值。财务方面的主要指标有:助学贷款支出占GDP的比例、助学贷款金额增长率、实际发放金额占申请金额比例、回款金额比例等。其中,助学贷款支出占GDP支出的比例反映了经济性特征,在满足相同需求的情况下,GDP中助学贷款支出所占比例越大,其经济性越差,反之则越好;助学贷款金额增长率和实际发放金额占申请金额的比例则是典型的效率性指标;回款金额比例则反映了国家助学贷款绩效审计的效果性。

(二)目标群体方面国家助学贷款主要是为了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减轻高校因为学生拖欠学费所引起的经济负担。因此,助学贷款绩效审计平衡计分卡的“客户”可以表述为“目标群体”。这一方面主要的指标有:违约率、实际发放人数占申请人数的比例、贫困生获得贷款人数得奖比率等。其中,违约率是指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未能在规定的还款时限内偿还助学贷款的本金和利息的行为,该指标值反映了国家助学贷款的经济性特征,指标值越大,银行成本越高,越不经济;指标值越小,则表明银行成本越低,越经济。实际发放人数占申请人数的比例则反映了贷款的实际发放程度,指标值越大说明实际得到贷款的人数越多,体现了效率性特征。贫困生获得贷款人数得奖比率则反映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效果性特征。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帮助贫困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完成学业,以便为毕业工作后回报祖国和社会做好准备。衡量助学贷款是否达到效果,就要看获得贷款的贫困生在校期间是否能够勤奋刻苦、好好学习,而最能体现其学习能力与结果的指标就是他们获得奖励的情况。

(三)流程方面为了更好地达成助学贷款绩效审计的最终目的,在指标设计方面,不仅要在财务和目标群体方面进行评价,对于整个程序进行评价也十分重要。因此,本文借鉴平衡计分卡原理,设计了流程方面的绩效指标用于评价国家助学贷款的实行过程,这些指标可以度量助学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反映助学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及效力大小。流程方面的主要指标有:审批所需时间及手续、发放贷款及时度、贷款周期等指标。其中,审批所需时间是反映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时的效率性指标,所需时间越短、手续越简单说明效率越高,而申请时间越长、手续越复杂则说明效率低。发放贷款及时度则是助学贷款发放时的效率性指标,发放贷款越及时说明效率越高。贷款周期衡量了一项助学贷款从申请到还款的时间长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国家助学贷款的流程效率。

(四)反馈与改进方面财务、目标群体和流程这三方面的绩效指标明确了要达到期望绩效必须努力的方向。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的,只有不断的反馈与改进,发现不足,改进不足,才能一步一步接近目标,实现长远的发展。这一方面的主要指标有:助学贷款业务人员培训率、助学贷款满意比例等。其中,助学贷款业务培训率可以影响到贷款业务办理的效率,因此培训率越高,业务人员办理效率越高,反之则业务人员办理效率越低。助学贷款满意比例是效果性的体现,满意率越高说明反馈改进成果越好,反之则越差。表1是基于绩效审计3E特征和平衡计分卡理论初步构建的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然而,在该体系框架中,财务、目标群体、流程、反馈与改进这四个方面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及影响显然是有所差异的。财务方面是衡量助学贷款资金使用效率的主要指标群,而根据助学贷款的最终目的,目标群体方面的指标则应该是该指标体系的关键与核心。这两方面的指标都与国家助学贷款的自身目标紧密连在一起,属于外部指标。相比而言,流程方面的指标群是从助学贷款的实行过程来评估绩效的。反馈与改进方面的指标群则是从学习与成长的角度出发,对助学贷款绩效水平的发展前景做出一个预测。这两方面的指标更加关注组织自身内部,属于内部指标。该指标体系中各个方面的指标群各有侧重、互相补充,使得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和科学。

四、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定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由美国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TLSaaty)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是一种将错综复杂的、模糊不清的关系转化为定量分析的方法。在对结构复杂、难以量化且构建模型较为困难的决策问题进行分析时,层次分析法体现了较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层次分析法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先把它们分解成若干个不同的因素,然后将每一因素按属性不同自上而下地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最终形成一个层次结构,再对每一层的因素做两两成对的比较,判断各个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最终确定各因素的权重。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首先,将研究问题按属性不同,自上而下地分解为若干不同的层次,并最终形成一个层次结构。本文将助学贷款绩效审计分成四个因素,即财务、目标群体、流程以及反馈与改进,并如前文所述共列出了12个指标。

(二)构建比较矩阵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A层支配B层,B层支配C层。此时,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二层开始,对于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的各因素,用两两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比较矩阵,直到最下层。本文以目标层A与准则层B之间的联系为例,描述了判断矩阵,见表3。其中,Bij表示准则与准则相对于目标的重要性比例标度,该标度按照1至9赋值,见表。

(三)计算单层次权重系数及一致性检验根据表4的标度征询相关人员和专家的意见后,我们对Bij赋值,构建比较矩阵B=(Bij)m*m,并计算出该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设λmax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为W,由于有B*W=λmax*W,可解出特征向量,经标准化(使向量中各元素之和等于1)后得到W,所得到的W即为这一层次(B)对于其上一层次(A)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系数。需要注意的是,要证明构造的比较矩阵在逻辑上是合理的,还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由分析可知,若对于所构建的比较矩阵B,有λmax=m,且其它特征根都为0时,该比较矩阵是完全一致的比较矩阵。然而,在通常情况下,由实际得到的比较矩阵大多不是完全一致的。认为比较矩阵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的范围内,有较为满意的一致性,能够通过一致性检验;反之,如果CR>0.1,则说明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很差,此时需要对比较矩阵进行调整,再做一致性检验。同理,依照同样的方法可以继续对下一层进行分析,分别对准则层B1、B2、B3、B4对应的分指标层构建比较矩阵C=Cpq,再计算出每一层的权重比例,并分别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得出每一个分指标对于目标层A的权重比例。

审计助理论文例6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计算机对审计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计算机在给审计带来方便、快捷、高效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只有做好审计风险的防范,才能使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地开展。

一、审计风险的主要研究模型分析

1、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分析

长期以来,审计职业界一直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IZ)×检查风险(Dlk),并要求根据该模型来计划和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以最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该模型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

从理论上看,该模型不存在明显的不妥,但在长期的实务操作中却面临很大的问题和困难:第一,直接设定固有风险为100%。第二,评估控制风险不认真,有走过场的嫌疑,实务中控制风险(CR)评估为最高时只要求记结论,不记理由,问题很大。第三,原先将“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单独作为两个准则,使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没有跟风险评估有机结合,使了解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被重视。第四,原风险模型侧重于指引认定层次的实质性审计测试工作,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应对重视不够,导致实质性测试没有目的性、方向感和针对性,进而必然会影响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检查效果。第五,没有抓住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关键点”。

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的新风险模型

由于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在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方面存在问题,国际准则以及我国审计相关准则都进行了修订。原审计准则规定:审计风险倡导以客户风险为导向,但实际未落实。新审计准则规定:以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强调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和实质性程序并重。也就是说,新风险准则和风险模型以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总审计风险至可接受低水平为目标的最新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的新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RMM)×检查风险(DR)。其审计风险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财务报表层次,二是交易、账户和列报与披露的认定层次。审计实务中,新审计风险模型下的风险评估包括三个阶段:了解客户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评估报表层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的重大错报风险;针对报表层重大错报风险,制定“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认定层重大错报风险,展开“进一步审计程序”,具体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再评估认定层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其目的是为了降低认定层的检查风险。应该看到,新审计风险模型与原审计风险模型相比有显著的理论进步,对CPA的要求更高、更严、更细。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下的审计风险分析

所谓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就是指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运用了信息技术的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当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未能公允揭示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审计人员的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本文按照现代风险导向下的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就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两个方面来尝试进行分析。

1、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分析

现代风险导向模式下的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来自于两个层面:一是财务报表整体层次,二是交易、账户和列报与披露的认定层次。这样,我们可以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下的重大错报风险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信息系统对企业财务报表总体层次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信息系统对产生财务报表的认定层次的影响。

信息系统固然能提高企业财务处理的效率,但是它自身的一些特性却会产生新的经营风险或增加管理层舞弊的可能性。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电子数据的“无形”特性使得记录在存储介质上的数据相对于纸质信息更加容易被滥用、篡改、丢失或破坏。这就使得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风险增大,管理层通过信息系统舞弊的可行^生和可能新更大,使得总体层次的错报风险增加。第二,电子数据的存储集中程度高,数据处理速度快。因为数据高度集中的存储和快速的处理对错误或疏忽造成的损失产生了放大作用,一旦出现问题极易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经营风险,从而增大了财务报表总体层次的错报风险。第三,信息化系统中软件及硬件自身的所存在的风险也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成经营风险的一部分,此外信息化的会计核算环境为凭借计算机手段的非法接入提供了可能。所以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经营风险都会因此而有所增加。第四,信息化环境下的权限控制问题。在手工环境下,职责分离授权、批准是最常用的内部控制手段。虽然在信息化环境下仍然可以设置授权、批准功能,但是由于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人员可以同过的盗用授权文件或口令,而是控制失效。增大了经营风险和管理层舞弊风险使得总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增加。第五,信息完整性异常的情况导致的风险。信息完整性异常的表现常见的有以下两种:信息处理数据和业务传递资料的不一致,导致的管理层决策失误;信息修改功能引发的数据缺失。这些都会进一步加大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2、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检查风险分析

通常的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采取了不恰当的测试程序,未能发现已存在的重大(实质上)错误的风险。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情况下检查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由审计软件的应用产生的检查风险。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加快了会计软件的更新换代,因而审计软件的更新速度与会计软件的适配程度,审计软件自身的完善程度和运行的稳定状况都会影响到审计计算分析正确性。第二,历史数据查找困难增加的检查风险。由于信息系统使用的软件升级,平台迁移,导致了账套不能够兼容使得查找历史数据的难度增加,从而检查风险增大。第三,审计线索减少导致检查困难,从而引发的检查风险上升。信息化的被审计单位中很多传统环境下的一些传递环节所涉及的审计线索大大减少,或者甚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自动消失导致取证的难度加大,并由此产生检查风险。第四,审计信息资源浪费严重,导致的检查风险增加。在现有的审计实务中许多审计信息资料与数据储存在各审计人员的独立的电脑中,审

计信息资料没有有效地与局域网络进行链接,审计信息与数据不能互通或者说交流效率低下,导致检查风险增加。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的防范

1、降低计算机辅助审计中重大错报风险的措施

首先,制定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层次的错报风险防范措施。要对计算机辅助审计下总体层次的错报风险进行控制就要求审计人员能够与管理层进行积极、有效地沟通,在审计工作开展之前就应该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系统深入了解。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要详细了解是指对其使用的财务软件要熟悉它的版本、业务处理流程等;针对信息系统则要在可能发生舞弊的环节注意管理人员尤其是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有没有对信息系统或财务系统施加不良影响,从而便于开展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工作。如果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庞大,系统结构复杂,审计人员就应当考虑要先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做一个专门的IT审计,或者邀请计算机方面的人才以专家身份加入到审计团队中,以确保审计工作开展时计算机辅助审计对象系统的可靠性、稳定信和有效性。对管理层和整个信息系统我们需要关注和防范的就是系统的稳定性和可以信赖程度,以及对管理层在信息系统下舞弊风险的评估。此外,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自身的特性会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所以当审计人员在考察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时,同时也应当考虑使用该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经营风险的影响。

审计助理论文例7

(二)前瞻性评价综合法的缺点前瞻性评价综合法的适用对象主要是针对未来的议案,它不能解决所有的前瞻性问题,如对政府未来的需求、成本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可能更多地要运用模拟仿真、预测等前瞻性方法。在结果的可靠性方面,前瞻性评价综合法要比试点试验等前瞻性方法稍有逊色。另外,前瞻性评价综合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前瞻性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三)前瞻性评价综合法的适用条件前瞻性评价综合法既可用于评价单一的议案,也可用于两个及以上备选议案的比较和选择。在评估单一的议案时,确定明晰的评价标准十分关键,同时也比较困难,因为提案在未来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未来的实施过程而非现在订立的目标。另外,评价两个及以上的议案往往会更容易,因为作出相对评价(如哪个更好)比绝对评价(如它每个方面都很好吗?有多好?)更简单。审计工作的客观条件也会决定是否应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虽然应用此方法进行审计评价时,所需审计时间通常较短,但也不能马上开展评价工作,开展之前需要一定的准备工作。一般情况下,两个及以上议案的评价至少需要两个审计人员为期三个月的工作,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审计人员有较为充分的时间回顾、综述已发表以及未发表的文献,向技术专家咨询以及对最终信息进行详细透彻的分析。如果这几个议案相当复杂,没有相关充分的研究文献,或者大部分研究文献因未发表较难收集时,通常需要更多的审计时间。因此当GAO接到任务时,应该尽早开展工作,如果时间紧迫,则不适用此方法。另外,在应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回答某一前瞻性问题时,如果这个前瞻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则在短时间内针对同一个前瞻性问题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议案,这会引起逻辑上的或其它方面的一些问题,导致前瞻性评价综合法不再适用。但如果这种情况是在开展前瞻性评价工作过程中出现,审计人员应避免审计范围的扩大,或者要求延长审计时间。前瞻性评价综合法是否适用于绩效审计工作还受到其它很多因素影响。

前瞻性评价综合法的一般步骤

前瞻性评价综合法包括三个阶段六个步骤:第一阶段定义问题和选择评价对象;第二阶段进行概念分析、操作分析和测试模型;第三阶段是列示结果。

(一)定义问题定义问题是应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的第一步,由GAO审计人员与客户(提出前瞻性问题的人)充分交流意见,明确议案所关注前瞻性问题的范围和性质,以及判断议案是否偏离预设目标。定义问题这一步骤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审计工作的范围,并且为确定最终审计建议的适用范围等奠定基础。这一步骤之所以不可或缺,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不同的人对于某一看似确定的问题会作出不同的定义,而且对于相同内容的议案,其目标也会大相径庭。比如,许多议案旨在提供粮食补助、推广营养教育和进行身体检查。这其中有些议案致力于解决低收入女性和少女妈妈可能出现新生儿体重偏轻的问题;另外一些议案旨在促进学龄前儿童身高与体重的正常增长。具体的定义问题需要经历四个步骤。

(二)选择评价对象选择评价对象这一步骤由审计人员与客户共同参与,鉴于议案的提出者已经确保议案是有用的,为了进一步保证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审计人员并不提出新的议案,而是在满足预设目标的已有议案中进行选择。但是并不是所有议案都适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选择评价对象这一步骤需要达到两个目标:第一,筛选出不适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的议案。比如有些议案不稳定,处在频繁的变化中,或者与以前GAO评价过的议案类似,应用现有知识就可以确定议案未来成功的可能性。第二,对于适用此方法的议案,需要进一步选择最佳的评价思路。最佳的评价思路包括对议案各种因素的考虑,这些因素包括客户的特定利益,各项议案在成本、目标群体、政府措施(监管、税务政策、补助金等方面)上的差异。例如,美国国会曾提出给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的议案,众多议案在成本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成本主要受公共费用、环境条件、护理的持续时间等因素影响。一些议案每年要花费数百万元,有些可能达数十亿元。对这些议案的选择体现了对各因素的考虑,也进一步确定了选择评价对象的标准,这有助于明确审计工作范围,防止审计资源的浪费。当备选的议案都无效时,审计人员可以依据已经有的研究文献和审计证据来完善可选议案。如果之前的研究不能支持现有的可选议案,但前瞻性问题的复杂程度在合理范围内,则审计人员会选择处于最切合实际的研究范围之内的议案。

(三)概念分析概念分析这一步骤由审计人员实施,旨在揭示议案的内在逻辑,即在理论层面上分析备选议案能否在未来可行并且有效。具体来说,概念分析就是识别议案的假设、理念、价值和理论基础。对议案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通过绘制图表清晰地展示该议案的概念模型,并确保审计人员对概念模型的介绍是准确和完整的。概念模型用来回答这些问题:议案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解决?(或者说议案要采取哪些行动?)这些行动预期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审计人员同时也可以与议案的提出者和相关学者进行沟通来获取有用的信息,确保概念模型是正确的。之所以在定义问题、选择评价对象后实施概念分析,主要是有两个原因:第一,通过概念分析帮助审计人员建立如何选择研究文献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找寻与备选议案在假设、理念等方面相同或相似的研究文献。第二,进行概念分析有助于从逻辑上识别可能导致议案未来不可行的原因。总之,这一步骤确定了需要收集和审阅的研究文献,并且识别了议案逻辑上存在的缺陷,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四)操作分析操作分析是对议案内容的进一步分析。其重要性和作用与概念分析一样,即有助于找出需要审阅的研究文献,并且从操作层面上找出可能导致议案不可行的因素,最终提高审计效率。操作分析通过对议案内容的细致分析,确定议案实现预设目标的过程,运用绘制图表的方法表示操作模型,以验证对议案具体操作步骤的解释是准确和完整的。操作模型主要用来回答这些问题:议案服务对象是谁?由什么部门提供服务?需要怎样的财务、实施环境或限制条件?操作模型确定了议案受益目标群体、服务的提供者、资金的来源和数目等操作性问题。最后,审计人员可以与议案的提出者和相关学者进行访谈交流,确保操作模型是正确的。

(五)测试模型测试模型包括两个子步骤:第一,确定概念模型和操作模型中需要深入测试的核心假设,概念模型和操作模型包含很多假设和步骤,但面面俱到地分析并不高效,因此审计人员需要与客户以及相关学者交流信息,共同选择能体现不同议案本质区别的关键假设和步骤进行深入测试。第二,审计人员收集研究文献作为审计证据,他们需要评估审计证据的质量,最后将审计证据与关键假设对比,找出矛盾冲突之处,并用图表表示出来,从而确定议案未来成功的可能性。这一环节需要应用评价综合法,即对评价性研究成果进行综合。但需要注意的是,与一般应用评价综合法不同,这里评价综合对象是由概念模型、操作模型的相关假设、步骤和客户认为的重要程度确定的,并且只针对所选的关键假设进行评价综合。测试模型这一步骤最终实现了三合一的分析(概念分析、操作分析和经验分析),使审计结论和建议更为可靠。概念分析和操作分析揭示了逻辑中和操作中存在的缺陷,而测试模型这一过程直接将与研究文献相违背的关键假设暴露出来,这将作为评价议案是否可行的重要依据。如果相关的研究文献表明关键假设在过去实施的议案中是成立的,而且新议案的条件与过去的议案类似的话,则新议案在未来很有可能成功,反之亦然。当概念分析、操作分析和检测模型这三个步骤得出的结果相同,那么审计人员最终得出的审计结论会更加可靠。如果结果不同,那么在出现分歧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分析。最后,根据未来和过去的相似程度,确定结论的可靠性。当未来和过去的情况在主要方面相似时,审计人员使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判断的准确性更高;当未来与过去或现在的状况不同时,尽管审计人员仍可以明确地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这项议案更有可能或更无可能发挥作用,但这个结论的可靠性必然会降低。

(六)列示结果为了使报告阅读者理解前瞻性评价综合法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并且提高审计结论的可信度,审计人员需要列示议案具体的评价过程和结果。列示结果这一步骤要求清晰明了地将概念模型、操作模型、关键假设与审计证据的对比情况揭示出来,主要是通过绘制图表、列示必要的技术说明附件来完成。

前瞻性评价综合法在美国绩效审计中的应用

在美国,通常情况下,审计评价方法更多地用于议案的事后审计,事前审计的应用相对较少。前瞻性评价综合法作为前瞻性方法的一种,应用频率没有评价综合法、案例研究法等审计评价方法高。为了进一步探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在美国绩效审计中的应用,在此以GAO在1986年7月帮助国会选择少女怀孕议案的具体案例来阐述。①

(一)案例背景1983年,在20岁以下美国少女中,据统计有100万人怀孕,其中50万人分娩。虽然少女的分娩率总体下降了,但是少女怀孕的比例在逐年提高。针对这个严峻的社会现象,美国国会在1986年提出了很多相关议案。为了在众多的议案中选择正确的议案,国会向GAO提出了两个问题:(1)政府已经采取的措施效果如何?(2)现有关于少女怀孕的研究成果中哪些可以用于制定正确的政策?

(二)审计步骤1.定义问题审计人员在定义问题时主要关注两方面:(1)怀孕少女这一群体的具体定义。审计人员认为少女怀孕本身不构成一个问题,因为政策制定者并不关注20岁以下全部的少女,他们主要关注缺乏物资支持的少女以及分娩给未婚贫穷妈妈和孩子带来的身体伤害和社会不良影响。审计人员通过与客户沟通交流,共同决定将以上两个内容都纳入审计评价,即审计人员要同时评价未婚妈妈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一问题会造成的影响。幸运的是,有关少女怀孕的研究文献通常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内容。大多数研究文献将这两个方面的信息均包含在内。(2)对少女的界定。很显然,18岁以下的一定属于少女。但有些人认为应该是25岁以下,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是20岁以下。最后,审计人员通过与客户的讨论,一致决定将少女的年龄范围限定在20岁以下。2.选择评价对象对22项关于少女怀孕的议案逐个进行详细的评价将耗费过多的审计时间,因此审计人员如何从中选择适当的评价对象显得尤为重要。审计人员对22项议案的内容进行了分析,用表格的形式列出,包括议案的目标群体、提供的服务和行政管理安排,这样便于揭示各个议案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审计人员发现,大多数的议案都建议提供全国性的少女怀孕援助计划,但是各个援助计划提供的服务范围、目标群体、行政管理结构和资金安排有所不同。在与客户详谈后,审计人员决定将选择的重点放在各议案关键的不同之处上,最终选择了两个在关键方面存在显著不同的议案。第一个议案的目标群体是20岁以下怀孕少女和未成年父母,其提供的服务较为灵活,同时配备的行政管理结构相对简单。第二个议案的目标群体更为广泛,25岁以下经济困难的女性也包括在内,同时提供的服务相对规范,配备的行政管理结构较为复杂。这两个议案都指出了如何预防少女怀孕和具体的援助内容。3.概念分析为了评价这两个议案的可行性,审计人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首先设计了概念模型,其中第二个议案有两个方案,因此一共有三个概念模型。从GAO的审计报告中可以找到每个议案对应的概念模型,从概念模型中可以看出第一个议案旨在减少再次意外怀孕的情况,第二个议案旨在帮助年轻妈妈完成学业、实现就业,避免她们一直依赖政府的救济金。由于模型较多,在此只展示第一个议案的概念模型。4.操作模型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又设计了每个议案的操作模型。操作模型偏向于详细描绘议案具体实施过程,其别关注行政管理体制。在此展示第一个议案的操作模型,意在与上述图3对应。5.测试模型(1)估计目标群体规模。搞清楚新议案的目标群体很重要,这样能够帮助审计人员估算议案需要的资金,而资金数量是判断议案是否可行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寻找具有相同或相似目标群体的已实施议案,通过审阅相关研究文献来估算新议案的目标群体。遗憾的是,在这个案例中,审计人员发现已实施议案的目标群体并没有涵盖全部的怀孕少女或未成年父母。因此审计人员结合了国家健康统计中心的信息和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估算。(2)查找研究文献。审计人员对近期发表的所有研究文献进行查询,这些文献主要是评价避免再次意外怀孕的议案和向怀孕少女与年轻母亲提供援助的议案。查询的范围包括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并与相关专家进行沟通以获得所有与研究有关的信息。(3)评估每个审计证据的质量。审计人员在审阅研究文献时,需要对将成为审计证据的资料进行质量评估。主要关注这些文献中研究调查的样本规模是否恰当、数据收集是否规范、统计方法是否正确等。(4)综合评估审计证据的整体质量。单个审计证据的质量评估较容易,将研究文献中所有审计证据综合起来进行质量评估较难。这次在关于少女怀孕的研究中,审计人员通过质疑来判断审计证据的整体质量。(5)检验评价得出的结论的可靠性。通过重复评价或者让不同的审计人员评价来确保最终得出的审计评价结论是可靠的。6.列示结果审计人员运用表格的形式将收集到的类似研究的评价结果表示出来,同时概念模型和操作模型都应列示。在这个案例中,审计人员发现评价结果并没有明显的倾向于这两个议案中的某一个,当然此类现象在应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中并不常见。如1987年关于美国医疗照顾计划的两个议案中,①应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审计人员提出了较为明确的审计建议。

前瞻性评价综合法对我国绩效审计的启示

(一)提高审计机关前瞻能力21世纪,我们处于一个发展迅猛的全球化时代,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中国。如今,中国正面临着转型,这更需要国家政府具有全局观念和前瞻能力。2007年,美国前审计长沃克在南京审计学院做了一场题为《提高政府绩效增强政府问责和前瞻能力》的演讲,其中提到“应该有更多的最高审计机关在自己的能力结构中增加一个新功能。这个新功能有两个组成部分:第一帮助政府官员了解哪些政府计划和政策行之有效,哪些计划和政策不起作用;第二是为政府官员提供处理关键性、正在出现的问题的前瞻能力。这种提供信息和超前思想的能力应该成为传统审计职责的补充,使其更加完善(沃克,2007)。”沃克审计长在这次讲话中充分说明了审计机关帮助政府提高前瞻能力的重要性。在我国,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免疫系统”理论,表明从审计作为免疫系统,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进程的功能出发,作为政府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审计应突出“预防”这一功能。“预防”就是要尽早感受风险,发挥预警作用,这已经体现了审计应当发挥前瞻功能的要求。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绩效审计应该逐步提高对决策者的支持,为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审计机关可以根据业务的特点,借鉴美国绩效审计的经验,丰富实际工作中所用的审计方法,合理选择前瞻性方法,前瞻性评价综合法作为前瞻性方法中的一种,在其适用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效果。

(二)完善国家审计的法律授权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确立了绩效审计的合法地位,但是在审计机关能否对人大代表的议案和政协委员的提案进行审计方面,法律并没有授权,使得审计机关无法充分地发挥前瞻能力。当然,审计机关这项职能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行政型的审计体制。在现行的行政型审计体制下,审计机关仍可以在提供前瞻信息方面有所作为。比如在政府修订重大政策前,审计机关可以运用前瞻性评价综合法对其可行性、成功的可能性进行评价,给予决策者有用的前瞻信息。这可以极大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滥用。实际上我国审计机关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如浙江省审计厅开展的就业及其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专项审计调查,就是在相关政策制定前审计机关发挥前瞻能力的重要体现。

审计助理论文例8

二、心理测评辅助审计人员发现重大错报根据审计实务的特点,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对被审计单位人员从三方面进行心理测评:

(一)智力测评目前,世界上普遍流行的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发明的瑞文推理测验,该测验有三种测试类别:瑞文彩图推理测验CPM,瑞文标准推理测试SPM以及瑞文高级推理测试APM②,其中后两个适合对被审计单位采用。由于智力水平较低,导致非故意的错误行为的产生,如会计分录的错误书写,数据的抄写或计算错误等。但由于较高的智力水平,导致故意的舞弊行为的产生。因此,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应当对人格测评结果较差但智商较高以及智力水平较低的人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技能测评目前使用范围较广的是美国劳工部就业保险局设计的“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主要是了解被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从而对注册会计师发现因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提供依据。

(三)人格测评及时了解不同人员的人格特点,包括个人道德修养和性格特点,从而使得注册会计师在与他们进行接触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根据现在世界上普遍认可的“现代特质理论”(大五人格理论),人格研究者将对人格的描述模式划分为人格的五因素: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性③。具体的测定过程我们可以通过NEO-R人格调查表来进行。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人员的心理测评,审计人员不但可以获得被审个体的心理状况,同时还可以获得被审计单位各个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文化品质,从而能够大大帮助注册会计师进行风险评估,并在之后的具体审计工作中提供指导作用。不过,心理测评的结果注册会计师应仅以此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直接的审计证据。

三、心理学在沟通环节中获取审计信息的应用

在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的人员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环节有两个:一是从沟通对象口中获取更多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二是对该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而如何把握好这两点,审计准则中并未予以说明。为此,在此尝试引入心理学中的说服技巧以及谎言判别理论,为解决这两个审计沟通中的核心问题提供参考。根据美国著名谈判专家EricEvans的理论,一般可以将说服的技巧分为两个大类:

(一)疑兵阵

1.提出问题。谈判者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获取更多的信息,让对方解释为何某个条款对他如此重要,诱导对方做出更多反馈或辩解。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提出类似问题,让对方进行解释,了解对方内心的疑虑,打消对方顾虑,说服沟通对象提供有价值的审计信息。

2.验证理解。意图在于检验对方是否真正理解先前的陈述或提案,从而确定对方的顾虑或需求所在。在说服时,可以运用该技巧来强调矛盾,挑战对方先前做出的论证或者陈述,进一步动摇对方的防卫心理。

3.破除坚冰。通过打消对方的顾虑,或者让对方再无拒绝的理由,迫使谈判对象接受己方的要求。若沟通对象承认确实是希望审计人员能够为其保密,那么审计人员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做出尽量满足其要求或者说打消其顾虑的承诺,如向对方保证会对其身份进行保密。

4.不断复述。平心静气、坚持不懈的复述在谈判中具有不可比拟的威力。就算你的论证极为贫乏,只要你一再重复自己的观点,并且始终心平气和,对方最终将不得不认同你的观点。

审计助理论文例9

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培养理论精通、专业技术能力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型人才是关键。审计学专业理论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实务具有较强的应用操作性。但当前一些高校的审计教学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很难满足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需要。因此,对传统规范式审计教学进行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审计人才为目的的体验式教学,是当前审计教育改革的热点。本文试图构建审计体验式教学模式,为高校普遍应用审计体验式教学提供参考。

一、体验式教学的涵义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相关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领悟体会,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的实现方式包括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课程实训、校外实习、项目作业等方式。

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以知识传播者、教学评估者的身份存在,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多为单向沟通。体验式教学更注重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和团队协作;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而教师以引导者、帮助者的身份出现。两种教学模式相比,体验式教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要求也更高。

二、体验式教学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行业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且有又一定的研究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在教学上以行业需求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注重学科的交叉复合与行业应用,突出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审计学理论具备较强的抽象性,学生不易理解透彻,因此模拟审计情景开展审计学体验式教学,对学生理解审计理论、拓展审计技术能力有较大帮助。体验式教学在审计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案例讨论、课程实训、校外实习、课题研究等方式等。

(一)案例讨论

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的学生大多高中毕业就直接本科进行学习,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审计思维尚未建立。案例讨论则通过模拟某种审计实务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了解审计情景;并将之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理解学习,运用审计理论对审计工作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升学生在实务中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案例讨论可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在小组研讨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看法,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批判性思维是审计实务工作中十分重要的职业素养之一,因此其对提高学生给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审计学课程与实务工作结合紧密,大部分内容都可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情景的真实性、趣味性、互动性能增加学生学习审计学的兴趣、满足学生成为模拟审计师心理成就感,促进学生融入学习环境,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教学可利用已披露审计失败案例、审计相关影视作品资料、审计模拟案例等协作完成。审计案例教学已成为当前审计学体验式教学应用最广泛的形式之一。

(二)课程实训

课堂案例讨论通常是针对某一个审计场景运用审计理论进行分析,对审计整体把握不足。课程实训则将学生假想为审计人员,分角色、分岗位全面实施审计工作。课程实训将经过业务简化、重点突出的模拟企业作为被审计对象,有助于全面、精准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论结合实际的水平。课程实训可采用手工实训、电算化实训等方式进行。随着审计软件的普及,电算化的审计实训应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崇,与时俱进保证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储备的先进性。目前教学用审计软件逐渐增多,数据库也在增加逐渐丰富;这对体验式教学在审计教学的应用有很大帮助。

(三)校外实习

课程实训所使用的样本公司通常经过特殊处理,其与审计实务工作中的公司仍有一定差距。校外实习则是使学生进入真实审计环境中进行学习,其可以通过学生参加会计师事务所、机关企事业单位审计部门见习等方式进行。实际审计工作审计人员不但需要具备应有的职业胜任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校外实习可能使得学生面临被审计单位对其审计职业道德的挑战,如何合理处理审计职业道德事件是校外实习对比案例分析、课程实训而言独具的优势。校外实习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深入了解审计行业现状;这避免了应用型本科审计人才与实务脱节问题的出现。

(四)课题研究

应用型本科审计人才的培养,不仅注重其业务能力,还关注其创新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培养;课题研究可由教师带领下进行或自行申报展开。教师可利用其自身或者与学校合作培养单位资源获得相应的审计课题,让学生以此作为审计对象应用审计知识解决审计工作的实际问题。课题研究以其信息的真实性、理论性著称,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教师合理组织、耐心指导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自行申报课题,对其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审计工作难题。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较多且信息公开程度逐步增大,学生自设课题研究逐渐成为被业界所接受的一种形式。

三、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审计教学需注意的事项

第一,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其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并不冲突。体验式教学可以应用教学中与实务相关知识点的教授、但一些纯审计理论定义、推导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此,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建立须以传统课堂教学为基础,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教学。

第二,体验式教学是否成功受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水平高低影响。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组织、引导学生思考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准备恰当的情景配合教学、关注学生在体验中的反映并及时解决体验中出现特殊状况。

审计助理论文例10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是防范风险,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央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组织治理的迫切需要。为了有效消除审计质量不平衡现象,切实提高审计质量,2012年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为此部分分支机构已开始探索尝试相关理论研究和试点评估。本文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实际,探索建立了具有央行特色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

一、基本概念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2012年3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以下简称《评估办法》、《评估手册》)。《评估办法》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定义为:由具备胜任能力的人员,以内审准则、内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同时参考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被评估对象的内审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质量评估以评估内部审计价值贡献为导向、以内部审计实现目标的程度为衡量标准,主要作用是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履行职责的规范化水平,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推动内部审计的专业化管理。

二、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必要性分析

(一)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人民银行把“改进审计质量”作为内部审计转型的重点工作予以明确。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促进被评估单位更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模式、提高审计实效,进而推进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转型的内在要求。

(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提升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要在组织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领域发挥作用,需要合格、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采用合理、适用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工作。通过质量评估,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情况,从而推动其不断增强专业胜任能力。

(三)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优化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环境的有效途径。质量评估工作为各层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沟通途径,能够提高组织各层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关注度,增强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认可度和权威性,同时促进内部审计机构为达到各层级的要求和期望而不断努力。通过质量评估,有助于增进各方对彼此工作的理解,获取支持和帮助,从而优化内部审计环境,为内部审计机构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提供有利保障。

(四)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助推器。质量评估是以全面评估内部审计活动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为主要内容,评价遵循程度,找差距,求改进。通过开展质量评估,将体现在内部审计准则中的内部审计职业理念、执业原则、实务标准、技术方法和人员胜任能力等各项要求,全面宣传至组织各层级的有关人员,从而引导和推动内部审计准则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从而提高内部审计行业的职业化水平。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一)平衡计分卡概述。1992年,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和文艺复兴全球战略集团总裁大卫・P・诺顿与绩效评价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12家企业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项目研究后提出了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提供了一个框架,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和学习与成长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用于价值创造的战略。通过这四个维度的审视将企业的战略分解落实到可操作性的目标、衡量指标和目标值上。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全新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适用于对部门的团队考核,它克服了财务评估方法的短期行为;使整个组织行动一致并服务于战略目标;有效地将组织的战略转化为组织各层的绩效指标和行动;有助于各级员工对组织目标和战略的沟通和理解;有利于组织、员工的学习成长和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实施平衡计分卡,有助于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办法》规定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循情况;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的合理性、健全性;内部审计人员配置及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业务开展及项目管理的规范程度;各利益相关方对内部审计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运营的情况等六个方面。《评估手册》明确了质量评估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内部审计环境类,对被评估单位内部审计环境和管理情况进行评估;二是内部审计业务类,对被评估单位审计方法和流程进行评估。

鉴于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业务特点,本文以《评估手册》中的评估标准体系为基础,借助平衡计分卡,对《评估手册》中的评估指标进行了细化和重新分类,从而构建了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财务层面。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内部管理部门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在通过财务层面衡量评估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时,主要考虑内部审计部门消耗的资源――成本,以及创造的一些间接价值,如挽回的经济损失等。内部审计成本的降低,挽回更多的经济损失,这些都依赖于内部审计部门不断完善内部审计流程,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获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领导层的支持。

2.客户层面。根据内部审计的定义来看,内部审计有确认和咨询功能。从目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实践来看,确认服务是主要的服务类型,因此本文暂未考虑咨询功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服务对象主要是领导层和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接受并执行,领导层对内部审计活动支持认可,主要是由于内部审计提供了有用的、可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的建议。审计建议的接受率、审计问题的落实整改率、被审计单位投诉数,都直接体现了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活动的满意情况,只有被审计单位和内部审计部门相互配合,内部审计活动才能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成本也能因此降低。而内部审计的开展情况,影响领导层对内部审计活动开展的满意程度和支持度,进而最终影响审计成本和创造间接价值的可能性。因此可以看出,指标体系中客户层面是内部审计流程改进的结果,也是财务层面的影响因素。

3.内部审计流程层面。内部审计应当遵循一定的流程,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等。其中准备阶段主要由审前调查、制定审计方案、审前培训和编制审计通知书等组成;实施阶段主要有进点会谈、利用各种审计方法开展审计工作,进而编制工作底稿,进行事实确认和意见反馈等;在现场审计结束之后,内部审计部门还需向相关领导层报告审计结果,并跟踪审计。内部审计的流程关系到内部审计活动的效率,并且影响内部审计财务层面指标的实现。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学习培训,又有助于他们对内部审计活动流程的遵守和把握,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4.内部审计人员学习与成长层面。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内部审计的实施者,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职业理念。内部审计人员只有不断参加学习培训、执业认证考试等,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持续不断优化内部审计流程,促进内部审计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指标权重确定。在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时,本文采用了客观赋权法中的直接比较法。具体做法是将每级指标集内关键程度最小指标的关键性程度设为“1”,其他的指标与之相比较,得出是其多少倍的关键性程度判断,然后利用如下公式计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

第i个指标权重=第i个指标比较倍数/第i个指标的比较倍数×100%

指标权重计算值保留整数,0

在此以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过程为例,具体见表2:

(四)分值的计算。本文将每项三级指标设定分值100分,由评估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评出每项三级指标的实际分值。将一级指标权重设为α,二级指标权重设为β,三级指标权重设为γ,则:

一级指标的分项分值=第i个三级指标的分值×β×γ

其中:n=各一级指标中三级指标的个数。

质量评估总分值=第i个一级指标分值×α

其中:n=4。

(五)结果评价。过程的设置是为了最终的结果,评估关键在于最后的结论。现在普遍的做法是将最后的分值设定范围,定出等级,从而给出“总体遵循”、“部分遵循”、“未遵循”的结论。这样比较直观的给出了结果,但是对于评估对象下一步改进完善自己的工作,缺乏一定的指导性和目标性。本文建议综合利用SWOT分析法和绩效三性评价法,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在给出最终结论的同时,能够客观地为被评估者指出具体的问题所在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1.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一种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其中战略内部因素(“能够做的”):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外部因素(“可能做的”):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该方法综合考虑了组织面临的内外影响因素,明确指出了组织的成绩与不足,并深入分析了成绩与不足产生的根源,进而得出改进措施,注重未来的发展,具有全面、深入、前瞻的优点。

2.绩效三性评价法。绩效三性评价法就是借鉴绩效审计中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原则来评价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结果,得出结论。

3.具体评价方法。

(1)根据对指标体系中有关内容的打分情况,将质量评估分为三个等级:A级,“总体遵循”,总分在80-100分;B级,“部分遵循”,总分在61-79分;C级,“未遵循”,总分低于60分。

(2)利用绩效三性评价法,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方面来综合评价评估结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前面指标设置中有反映独立性的指标,因此,此处评价时建议加入有关独立性的评价。

(3)按照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结合指标完成情况,具体分析被评估单位的优势、劣势,外部环境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具体见表3)。

四、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

第一,本文仅对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未涉及评估模式、评估主体、评估周期等内容,对于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第二,本文初步构建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各项指标如何评分未做深入研究,这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第三,建议结合人民银行实际,尽快建立《人民银行内审质量评估办法》和《人民银行内审质量评估手册》,对评估主体、评估周期、评估内容、评估原则、评估流程、评估方法等内容加以规范和明确,为人民银行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实践提供指引。

审计助理论文例11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进步,企业成为了社会经济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当代审计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更是企业经济活动中最为常见的活动之一。如今,会计审计工作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立足、持续经营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进一步分析会计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能够迅速推动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其经营效益。

一、国内企业会计审计现状及其意义

(一)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基本状况

伴随着国内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管控的专业性、综合性不断增强,会计审计对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在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未能实现合理管控,导致企业处于分离状态,内部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各方权益,设立了会计审计体系。这一机制的建立的根本目的在于监督企业本身的经济行为、监管财务平时的工作状况,进而推动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尽管企业的经营规模继续扩大,同时企业对于会计审计工作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各个企业的会计审计体制尚未成熟,和预期的会计审计目标相去甚远,再加上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所以现代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依旧出现了不少问题。

(二)强化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水平和力度,除了能够帮助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外,也可以推动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提升、经济效益的增加。强化会计审计,令相关人员依据有关制度行事,能够保障企业资金配置的合理性。经由会计审计工作的强化,提早发现企业中有关机制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不断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现阶段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审计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要想更好地推动企业进步,保障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力度,就必须要设立会计审计体制。会计审计机制的确立,有利于保障经营管理者及董事会成员积极履行职责、达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目的。对此,企业需要设立严谨的内部审计体系,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和职业管控双管并立,导致审计机构的职责范围模糊。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监督工具之一,承载着监控企业决策合法、不损害社会和集体利益的职责,而审计体制同管理机制的失衡,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缺失了应有的监管职能,双向性的服务体系令内部审计失去了有效性和独立性。

(二)会计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不同于其他审计。现在,国内大部分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工作由决策者进行管控,而审计部门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处处受领导束缚,致使审计机构独立性丧失,也无法合理地审计企业的经济行为,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在此种经营模式下,企业的审计工作难以正常运行,缺少一定的独立性。

(三)会计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国内企业的会计审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不少财务人员缺少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一些法律常识等,难以独立完成综合性较强的审计工作。因会计审计工作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每名员工密切相关,它的职能范围也很广,通常要求会计审计人员兼备多种知识储备。而现今的大部分会计审计人员还暂不具备这些能力。

(四)审计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存在着会计审计方法过于陈旧、单一的问题,由于会计审计形式的转变和创新,其由常规的财务审计逐渐向责任审计等方面扩展,然而不少会计审计人员依旧停留在以往的作业模式当中,无法熟练运用相关经验,缺少风险意识等。

三、完善会计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健全内部审计体制

为了更好地体现审计工作的力量,企业应当继续健全内部审计体制。为此,首先必须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同时加强对经济行为的监管;其次,可以借助网络科技来搭建企业内部信息平台,令各项资金的配置情况更加明晰,便于企业的资金使用及管理;另外,国家必须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管力度,增强企业审计部和财务部的联系,保障监督机制的安全有效。

(二)提高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这一点是保障内部审计的重要举措。会计审计是监管企业经济行为的关键对策,更是企业内部制度的构成部分。所以说,审计部门必须具备独立性,才可更好地保障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丰富审计形式

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所在。所以,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会计审计队伍,是保障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基本因素。除了强化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外,还应当加强会计审计人员的知识培训,并组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审计的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审计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束语

综上,当前企业要想增加效益,就必须更加注重会计审计工作,继续深化内部审计制度的改革,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综合实力的增强提供有力保障。

审计论文范文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及其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对内部审计具备充分认识和正确的运用,有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和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全。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前文已述,内部审计是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构成,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有着积极影响。而且,内部审计具有广泛性、独立性、综合性的特点,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预防能力。具体而言,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处:第一,能够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方向;第二,能够制约企业的不合理之处。首先,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内部管理及经营中的漏洞和问题,积极寻求改革方式方法,有助于企业的综合治理。比如,内部审计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资源使用方法,有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内部控制措施方面,内部审计也能针对制度漏洞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补救措施,提高控制效果。其次,内部审计能够制约企业的不合理之处。主要指企业能够借助内部审计及时发现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漏洞,从而提出改善建议;能够对企业的不合理之处起到一定的揭示和制约作用,将企业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此外,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确保企业管理者决策所用信息的可靠性,有效避免了因信息不实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三、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内部审计实际是近年来才被企业所重视,尚不完善。不仅如此,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业务能力都较为薄弱,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通常,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岗位往往变动不大,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环境、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都较为熟悉。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容易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之中感情用事,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尤其是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再者,内部审计不同于企业的其他岗位工作,对专业和技能的要求较强。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财务、审计、税法等专业知识,了解宏观经济政策,还要熟知企业销售、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与步骤。可以说,内部审计人员是高素质高专业性人才。然而现实中,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个人素质均不高,难以满足企业审计工作的要求。甚至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非专科出身,而是调任委派,并不具备内部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审计技巧和能力。审计效果难以保证。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较差,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

除了目前我国企业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之外,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也较差,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审计机构不独立。纵观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当前现状不难发现,在很多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只是企业的一个内部管理部门,在关系上从属于企业。不仅如此,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利益甚至要依赖于所审计的经济事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结果也有失客观与公正。第二,审计人员与审计行为不独立。从制度上来讲,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要严格依据客观事实,合法合规,不受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影响,独立的做出合理公允的审计结论。审计人员应具有充分的独立权利和独立地位。然而现实中,由于审计部门从属于企业,部门与个人利益与所审计的经济业务紧密相关,导致审计人员与审计行为也难以真正独立。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行为难免不会受到管理者的影响。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合规性较差

除上述问题之外,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够规范,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虽然近年来内部审计逐渐受到我国企业的重视,但是内部审计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佳。企业对内部审计的“引入”,似乎更是一种“跟风行为”。在很多企业中,管理者等相关人员都并未从根本上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有些管理者在概念上对内部审计有所误解,将内部审计简单等同于一种财务管理工作,无视内部审计的要求与程序。“有章不循”、“守制不严”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

四、现阶段我国企业应如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侧重点应有所转移,“经营审计”是未来趋势

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现代企业产权机制愈发完善。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要积极采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内部审计作为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构成部门,其作用和功能也应逐渐转变和加强。内部审计的重点应向“经营审计”转移。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主要是财务审计,实际很少涉及内部管理和具体经济业务的各个环节。审计范围也过于狭窄。以上种种已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当前,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经济、效率是重中之重。内部审计也应将其作为侧重点,并以此为依托针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及时挖掘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中的漏洞,探寻有效的改善措施,为企业的日后发展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

(二)我国企业应积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前文已述,目前,无论是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还是具体的审计工作,独立性都较差,导致审计职能难以发挥实效。对此,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应从内部审计程序、审计制度、审计模式等角度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形式”的独立性。实际上,内部审计可以看成企业的一种“自我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内部从属部门,内部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与企业是一种长期的雇佣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鉴于此,企业管理者应对审计机构赋予不同于其他部门的“权力”,审计机构直接对企业管理者负责。第二,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精神”上的独立性。“精神”上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正直的道德品德、独立的精神状态。既能够独立进行审计工作,具备必须的职业操守和判断力;又能保证审计结果不受他人意志所影响。第三,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法制”上的独立性。法制,既是保障也是约束。法制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我国企业应严格依据我国审计法等相关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状况,大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加强员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三)我国企业应借助电子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

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之下,电子信息技术逐渐被我国企业所运用。很多企业不仅利用“用友财务软件”进行财务工作,很多企业还引入了ERP等数据库管理模式。鉴于此,笔者建议我国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也应重视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量身定制”审计软件,可以将“自查”作为审计软件的主要功能。相较于人工,审计软件能快、更全面、也更彻底,其能通过“穿行测试”等手段,第一时间发现潜在问题并予以纠正,以达到完善企业内部管控的目的。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现有财务、ERP等软件,及时搜集和过滤审计数据,并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加工。通过对电子信息系统的运用,确保审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四)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注重工作中的沟通技巧

独立性一直都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所强调的重点。既要求审计部门与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还要求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确定审计范围时不受客观干扰,对企业能够提供指导。笔者认为,这种独立性的要求与内部审计人员工作中的沟通技巧紧密相关。唯有内部审计人员与各部门、各人员保持良好关系,妥善处理工作中的细节问题,方能方能使自己的工作被他人认可和支持,最优化的实现内部审计的效果。同时,也才能保证最后所出具的内部审计报告没有受到干扰与影响。五、结束语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内部审计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无论是企业的内部管理,还是其发展、经营、决策等各个方面,内部审计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国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转移其侧重点,向“经营审计”转移;积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借助电子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内部审计人员应注重工作中的沟通技巧。唯有如此,方能确保内部审计结果的公允性和独立性,切实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审计论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1.会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2.会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财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