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8 11:47:28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例1

企业员工的工资一般都分为两个部分: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固定工资相对比较固定,且相差不大,主要体现兼顾公平原则;绩效工资则是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根据绩效的高低等级来确定,是一个动态的工资,绩效高低决定工资高低,充分体现了效率优先原则。这样的薪酬分配体系更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绩效管理有利于企业员工的成长

通过绩效考核,能够比较准确地得到每个员工工作的综合评价情况,能够及时掌握每个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技能特长、工作业绩等,有利于企业将员工安排在更加适当的岗位上,从而达到人、岗匹配,更有利于员工的个人发展。同时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还可以作为企业员工转岗、干部选拔及提任的重要依据。

二、国有企业员工绩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员工对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

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点,它与传统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部分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还存在偏差,还未能从传统观念中较彻底地走出来。部分员工甚至存在着一定的排他性和抵抗情绪,不认同现有的考核体系,认为现有的考核评价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有失公正,对考核评价结果有异议,导致抵抗情绪产生。

(二)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

在绩效管理中,绩效指标的设定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大中型的国有企业,下属单位、人员较多,且经营项目、性质、岗位等均存在较大差异,而企业在设置绩效指标时往往统一设置,因而不同的单位、人员、岗位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指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绩效考核的客观性。

(三)绩效考核缺乏部门配合

因绩效考核工作是企业人力资源的主要职责之一,因此绩效考核工作自然就由人力资源部门具体负责,而企业其他的职能部门则是给予一定的协助、配合。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企业的绩效考核一般都是由人力资源部门牵头组织开展,因利益等原因,其他职能部门更多的只是出于被动地、简单地应付了事,不愿更多地予以深度配合。

(四)绩效考核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在考核过程中,由于考核者个人素质、业务能力等原因,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及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使绩效考核失去原有公正的衡量标准,严重影响绩效考核评价结果,使考核结果有失公正。

(五)绩效考核结果缺乏应有的激励性

大多企业一般都会将考核结果划分为A、B、C等几个等级,等级比例数一般是员工所在单位总人数的10%、80%、10%,绩效薪酬分配系数一般为1.1、1.0、0.9。这样就导致考核结果与绩效薪酬分配关系不大,差距较小,极易造成员工对绩效考核工作的不重视。

(六)绩效管理过程缺乏沟通反馈

绩效管理因企业缺少与员工的及时沟通与反馈,造成员工参与不够,制订的绩效考核指标依据不全面,甚至脱离岗位实际,考核评价指标设置不科学、不合理,评价结果不准确,严重影响员工的个人发展及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国有企业员工绩效管理的对策措施

针对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对策措施,以确保企业绩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并取得实效。

(一)提高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识

国有企业员工对长此以往形成的传统管理观念存在眷恋情节,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往往会遭到排斥,而且适应也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国有企业要加强绩效考核培训,使广大员工充分认识绩效考核实质,逐渐转变传统观念。一是通过培训,使广大员工准确了解实施绩效考核的目的、意义及好处,关键是有关员工本人的好处要进行重点阐述,如:员工是企业的一份子,企业效益好了、发展好了员工才会有好的收益及发展空间等,使员工真正从心底里乐意接受。二是通过培训,使广大员工全面了解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包括绩效考核目标及指标的确定、考核标准的制订、考核具体实施、考核结果运用等环节,并动员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其中,使员工从被动转为主动。三是通过培训,不断深化员工绩效考核理念,使绩效考核成为广大员工共识,使绩效考核深入员工心中,切实形成一个人人关心绩效、人人重视绩效的良好氛围。

(二)科学合理设置绩效考核指标

绩效管理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是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在设置绩效考核指标时一定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同的考核目的、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工作内容都要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考核指标设置不能千遍一律,一定要科学合理。设置指标时一般以定量指标为主,以避免主观性、随意性;同时也要设置适当适量的定性指标,特别是对企业中层干部的绩效考核可采取目标评定的方法,在每年年初就设定好他们的目标任务,在年终时再对照目标任务及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要对他们的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应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基本素质进行评价,并对不易量化的评价内容进行及时记录,作为年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健全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健全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是确保企业绩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像我们集团公司,集团总部有职能部室,下设二级单位、三级单位等,且各级均有各自的绩效考核制度,在这种多种考核制度并存情况下,建立起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及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要结合企业实际,从机构编制、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着手,认真梳理每一个环节,夯实基础。第二,企业要明确负责绩效考核工作的具体部门,将职能部室、二级单位、三级单位制订的绩效考核办法统一到各级人力资源部门,利用职工代表大会形式充分听取广大员工的意见、建议,以消除不同单位之间多重标准、多重尺度的情况,切实健全完善指标体系。第三,人力资源部门积极主动加强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切实形成以人力资源为主、其他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绩效考核工作合力。

(四)提高绩效考核制度执行力

一项好的制度能否得到正确的贯彻关键在于执行。绩效考核的全面实施,不仅要求全体员工的普遍认同,更重要的是考核的客观公正。考核过程一要细致,认真听取部门单位负责人工作汇报,了解部门单位工作的基本概况,同时围绕考核依据和部门单位自评,逐一考查相关台账、资料;二要真实,严格对照考核细则,逐项逐条进行评判,认真辨别台账、资料的真实性,提供数据的准确性,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三要严格,对照考核标准,该奖则奖,该惩必惩,绝不迁就,同时坚持责任追究制度,凡涉及一票否决的内容,一律取消责任人、部门单位负责人、分管领导评优评先资格。

(五)把绩效考核与员工激励有效结合起来

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企业应把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绩效突出的员工要给予表扬、奖赏,绩效差的员工要给予约谈、处罚,只有真正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与员工的激励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才能有效推动绩效考核实施。同时,绩效考核结果还应作为绩效薪酬分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评优评先、职务升迁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以实际业绩数据说话,切实形成能力与业绩并重的用人向导。

(六)加强绩效考核结果的沟通反馈

沟通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企业与员工沟通的好坏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绩效管理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广大员工的全过程参与。参与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沟通并达成共识的过程,绩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少员工参与。企业要想绩效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出现纰漏,就必须与员工进行及时充分地沟通。在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充分地与员工进行沟通,就不能保证绩效考核公正性与合理性,极易引发员工的抵抗情绪。通过绩效考核结果反馈,可以及时校验考核评价结果是否正确,如有偏差还可以及时得到纠正,通过反馈与纠正可以进一步增强上下级之间的感情与信赖,还可以使员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状况及不足之处,使员工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与努力方向,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潜能,有效提高企业绩效。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例2

木桶理论,在非均衡经济学中又称为“短边效应”,它是由美国的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该理论主要揭示的是:一个木桶是由许多木板组成的,每个木板紧紧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木桶,而一个木桶的盛水量大小取决于木板中最短的那一块。如果木桶里盛的水超出了最短的那块木板,那么水就会溢出,所以要使木桶装的水更多,就必须增加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只有所有木板一样高,那样水桶才能盛满水;第二层含义是只要这个水桶有一块比较短,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这就是说,每一个组织都有最强大的一面,又有其薄弱的环节,而往往导致组织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组织中的劣势,要想提高组织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就要加强其薄弱环节的建设。故而木桶理论也被称为“短边效应”或者“短板理论”。

1.2新木桶理论

新木桶理论是在木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木桶理论的改进“。新木桶理论”又被称之为“反木桶理论”,它以动态开放的组建木桶环境为出发点,认为木桶盛水量的大小不仅仅取决于短板的长短,而且也在于短板之间的缝隙和桶底的大小,新木桶理论改进了原来单一的取长补短的思维,强调整合自己和市场中其他的优势资源,形成一个新的、互补的、动态的整体,从而增加组织的整体竞争力。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人员招聘配置不合理、构建企业文化意识淡薄等问题。

2.1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2.1.1人力资源管理意识薄弱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人力资源的作用日益重要,而我国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淡漠化认识和随意化管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许多中小企业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员工出勤、工资分配等方面加以限制和管理,而不是从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去加强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2.1.2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虽然我国中小企业设置了一些关于人力资源的规章制度,但是中小企业没有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制定员工包括管理人员的开发、激励等全面系统的规划。这样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和挖掘员工的潜能,从而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2.1.3人力资源管理投入较少首先,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多数处于资金积累的成长期,资金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外融资又非常困难,资金实力相对薄弱,因此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资金投入受到限制。其次,在引进人才上和大企业无法相比。让我国中小企业拿出大比重的资金用于引进高层人才不现实、不合理,从而使得中小企业在人员招聘过程中投入较少。最后,在培训人才、管理人才方面,中小企业也投入很少。很多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仅限于一些常规性的工作,并没有真正发挥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培训。

2.2人员招聘过程不科学

招聘工作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我国中小企业人才引进的质量即构成木桶的木板质量,要想使木桶盛水量变多就必须把好“木板”招聘这一关。我国中小企业在招聘员工这一块缺乏科学的招聘制度和严格的招聘秩序,致使招聘过程中“任人唯亲”的现象严重、招聘过程缺乏科学的招聘计划和岗位说明。

2.2.1招聘过程中“任人唯亲”现象严重首先,我国中小企业在员工招聘方面由于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招聘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招聘过程中出现“任人唯亲”“、走后门”的现象,使招聘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导致一些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人员招聘没有人力资源规划做指导。其次,在人员任用、配置方面“,论资排辈”,具有强烈的个人感彩,任意性较强,谁跟领导的关系好,即使没有能力,也能晋升得很快,企业的核心职位大多数都被领导者自己的亲朋好友占据,血缘关系成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纽带,使得一些优秀的人才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他们的才能得不到重用,最终导致企业中大量的优秀人才流失。

2.2.2招聘过程缺乏科学的招聘计划和岗位说明我国中小企业的公司领导对人员招聘工作不够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有限。因此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制定与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规划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的招聘计划。招聘过程中没有具体的岗位说明和岗位能力要求,人员招聘者也没有对具体岗位进行研究,仅是凭着主观意向去招聘人员。这样不仅不能向应聘者说清楚具体的岗位职责,也没有人员筛选的依据,导致招聘所选择的人员根本不适合具体岗位。

2.3构建企业文化的意识淡薄

现代化企业管理强调“人本管理”和“主人翁意识”,提倡通过员工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动,即依靠员工的主动性而非强制的规章制度来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这就要求员工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先进的企业文化来引导他们,为他们指明方向。我国中小企业在企业文化构建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3.1注重短期眼前利益,而忽视企业文化建设我国中小企业的规模小、发展时间短,企业管理水平比较低的现状,使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待处理事务较繁杂,企业管理者需处理的事务也较多。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在提及企业发展问题时考虑诸多的是能给企业带来看得见的效益的管理水平、产品研发和技术开发。

2.3.2企业文化建设重模仿,缺乏创新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文化的标语大多雷同,意思大都相近。虽然说中小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学习借鉴西方和国内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非常重要。但是,一些中小企业不能立足于自身实际,对于一些优秀的企业文化只是一味地模仿、盲目照搬照抄,没有做到淘汰选择、消化吸收,进而与本企业的有机融合,使得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缺乏创新精神,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风格。

2.3.3企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容我国一些中小企业为塑造自身的“文化”形象,在脱离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的情况下总结了一套经营理念或企业精神。由于这些内容或精神理念根本不被认可,因此这种企业文化实际上成为一种脱离企业实际的空谈,虽然对于外部环境的不知情者可能会起到一时的“包装”功效,但对于中小企业自身而言,纯属一个漂亮的“花瓶”,流于形式。

3运用新木桶理论改进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将新木桶理论所提出的“桶底”视作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管理即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将新木桶理论中提到的“木板选择”视作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员工招聘;将新木桶理论中的“桶栓”视作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建设。

3.1构建坚固的“桶底”,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意识

新木桶理论强调桶底的大小和坚固与否,运用于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桶底”就被具体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也称为人力资源的“契合性”,包括“纵向契合”和“横向契合”,即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企业发展的战略契合和整个人力资源各组成部分或要素之间的契合。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就是整合人力资源,使企业以一个系统有序地运行,故而,我国中小企业必须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1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我国中小企业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第一,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理念。第二,要树立人力资本观念。第三,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3.1.2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在我国中小企业中深入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必要保证,更是中小企业“桶底”坚固与否的重要条件。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首先要设立专门的功能齐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实现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正规化和科学化。其次必须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规划和科学的管理制度,使企业能够实现合理地选人、科学地用人、有效地留人,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运用。

3.1.3加大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首先,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之所以落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相关资金投入太少,没有资金一切的理论和构想都无法实施。因此,要想使“桶底”变得十分坚固就必须进行有规划的资金投入,以保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其次,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者要特别注重对组织人员招聘的投入,做好招聘工作规划和准备,设计科学的岗位说明书和职责要求,以便于招聘中有所依据。最后,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者应该加大对企业员工的开发和培训的投入,运用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引导员工自我实现的目标,努力使员工潜能得到发挥,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

3.2选择合适的“木板”,把好招聘的“入门关”

我国中小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3.2.1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招聘原则招聘的目的就是为企业选择最适合的员工,那么在招聘过程中就应该形成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建立的自身特点导致人员招聘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任人唯亲”的不良现象,使中小企业的“木板”素质普遍不高。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相关部门必须健全人员招聘的制度,因为规范的制度、明确的原则是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者进行人员招聘的重要保障。

3.2.2坚持因岗适用的招聘原则一块适合中小企业岗位的“木板”不一定是非常优秀的,也不要求他的技能是十分卓越的,因为不同的岗位对任职人员的要求是不同的。只要招来的这块“板”能够胜任岗位职责,它就是企业最合适的“板”。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人员招聘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设置每个岗位的职位说明书、职责要求和岗位的技能要求。

3.3运用“桶栓”,强化企业凝聚力

新木桶理论注重加强板与板之间的紧密度,注重发挥“桶栓”的作用,具体到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中,就是强调企业文化的构建。

3.3.1设置战略目标,增强企业凝聚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取决于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战略决策的制定,中小企业的战略决策必须基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目标和行动方案的制定。因此,设置符合本企业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合适的战略目标能够调动每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能够明晰每个成员的职责和目标,进而增强员工整体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3.3.2塑造企业特色文化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者应综合考虑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战略、企业内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去定位本组织的企业文化,即创建一根独特的“桶栓”。我国中小企业创建企业文化时必须突出独特性,建立具有企业个性特点的企业文化。

3.3.3注重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内化每一根“桶栓”都带有自身的精神实质,每一根“桶栓”的力量也是由内化而扩大的。为使我国中小企业构建的这根独特的“桶栓”变得更粗,变得更韧,我们必须注重对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宣传。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例3

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1)组织行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人”,它着眼的基本点是将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利用组织行为理论来管理企业,可以有效地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可以充分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可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基础,组织行为理论与方法是催化剂和助燃剂;二者的合理搭配与波动均衡,可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但要懂得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而且还要懂得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全员参与、因势利导、以人为本,是海尔集团运用组织行为理论推动企业管理的集中表现。劳资同权、人力资源核心论、尊重人性,是松下公司运用组织行为理论推动企业管理的集中表现。在组织行为理论的应用方面,中日企业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点。从应用组织行为理论来管理企业的总体效果而言,目前日本企业暂时胜中国企业一筹。

(4)在企业管理中、组织行为理论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关;应用的效果和效益,与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员工的综合素质有关;组织行为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推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存在跨时空的飞跃。

(5)目前,组织行为理论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有着广阔的需求市场。我们应当根据我国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以及加入WTO后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的实际情况,积极引进西方的组织行为理论,并结合我国有关的儒家文化思想,创新出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用以推动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例4

[1]甘露.高技术企业核心知识员工激励组合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32-41.

[2]毛伶俐.我国高科技企业核心员工激励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0-29.

[3]陈云娟,包洪信.基于知识型员工需求特征的激励性薪酬[J].江苏商论,2005,(5):91-92.

[4]李贻农,袁凌,陈俊.宽带薪酬:知识型员工薪酬模式的理性选择[J].金融经

[6]DonaldShandler.Motivatingthemillennialknowledgeworker

[7]尹淑红.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薪酬组合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3-20.

[8]魏颖辉.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组合激励模型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55-64.

[9]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3,(5):74-82.

[10]涂伟.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对策研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6(2):19-21.

[11]TessDelRosario.Reportonstaffperformanceassessmenta

[12]尹娜.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电力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6):244.

[13]MichelleR,BenjaminC,AmickIII.,2009,40(1):124-135.

[14]XioquanD,ColinX'[J].EconomicsofTransition,2008,16(2):223-245.

[15]张金香.我国高科技企业核心员工全面薪酬模式研究[D].兰州:兰州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39-42.

[16]景晔杨.高技术企业员工—组织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63-69.

[17]赵霞.高科技企业研发人员激励方案设计[D].沈阳: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4-49.

[18]肖六一.高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知识共享的激励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1-39.

[19]张望军,彭剑锋.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1(06).

[20]陈井安,景光仪.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08).

[21]杨春华.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事业周期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12).

[22]杨春华.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人生心理发展周期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

[23]杨春华.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设计――基于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实证研究的探讨[J].工业技术经济,2007(11).

[24]肖缓.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行为激励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3(05).

[25]邓玉林,王文平,陈娟等.基于风险偏好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J].东南大学学报,2005(04).

[26]韩勇,王晓娟,达庆利.基于隐性价值评估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型[J].软科学,2009(12).

[27]陆琳,李舜丰.基于引导式心理契约的物流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07).

[28]李志,薛艳.我国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29]廖建桥,文鹏.知识员工定义、特征及分类研究述评[J].管理学报,2009(02).

[30]郭和平.论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全面薪酬激励策略[J].中国流通经济,2007(01).

[31]李强.知识型企业员工薪酬体系设计的策略与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8(20).

[32]王蓉,张海珍.浅议有效激励知识型员工的措施[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04).

[33]陈云娟.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新探[J].经营与管理,2004(03).

[34]姚猛刚,王兆屹.知识型员工整合激励理论[J].科技管理研究,2010(17).

文献二: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综述

[1]PeterDrucker.ManagementChallengesfor21stCentury[M].,1999.

[2]张向前.知识型人才和谐管理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6(10).

[3]李忠民,刘振华.知识型人力资本胜任力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白云,田野.不同职业生涯阶段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及激励策略[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9).

[5]高建丽.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探析[J].中外企业家,2009(24).

[6]李守忠.基于宽带薪酬的知识型员工激励[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9).

[7]杨从杰,杨廷钫,易贵明.知识型员工的非经济性激励因素及其激励效果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9).

[8]张冰,郭定.航空机务人员非经济性激励因素研究[J].航空维修与工程,2010(5).

[9]马路.高校图书馆知识型员工的非薪酬激励策略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0).

[10]董孝伍.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设计[J].经济师,2008(7).

[11]邓玉林,王文平,陈娟,周卉.基于风险偏好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12]王黎萤.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

[13]张瑞玲,丁韫聪.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综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1).

[14]苏华,张宁.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选择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22).

[15]李小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探讨[J].企业经济,2007(3).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 F2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4-0075-03

[作者简介] 龚菠萍,绍兴市文化经济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会计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浙江 绍兴 312000)

企业管理的中心问题是人的管理,现代企业越来越倾向于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以有效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管理的演变经历了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二个标志性的阶段后,便出现了五彩纷呈的管理流派,但其中占主流的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文化管理的中心问题是重视激励机制,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激励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其地位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突出,一个企业激励机制的好坏将直接反映出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

激励问题不仅为企业所重视,也为理论界所关注,在理论界,人们对激励问题的研究是从两个不同的思路展开的,一是在经验总结和科学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学激励理论;二是在人的理性假设基础上,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而获得的经济学激励理论。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演变,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在不断创新,激励理论也在不断创新。

从复杂科学的观点来看,企业是由所有者、经营者、专业人员、工人等有智能的单元组成的。这些单元之间存在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他们之间相互影响会产生一种自组织作用,形成企业的层次结构及功能结构,并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内在因素,而企业的外部环境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种种有利和不利的影响,这里面,关键的因素还是人,人是企业的根本,对人的激励是企业管理的关键问题。

从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过去企业讲精神激励的多,讲物质激励的少,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企业的激励又转向偏重于物质激励,经济方面的激励成为目前企业激励的主要方式。相对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激励方式,现在大多数的中国企业都在这方面有了深刻的变化,激励的方式也能基本把握员工的需求变化。但是,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态势,和中国入世给中国企业的企业管理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如何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下仰仗员工积极性的发挥而实现突破,已成为企业认真研究的问题。单纯的以经济激励为主的激励方式面临着成本高企甚至管理失效的问题,人的欲望的无止境、人的逐利性和金钱拜物教对雇员的影响严重地困扰着许多企业管理者。今天,企业管理者需要用全新的思维和宽广的视野去研究激励问题,并把它运用于管理实践,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既有必要从理论上去探讨激励方式的创新问题,也有必要从实践中不断创新企业激励机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民营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和需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动、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因此,企业应根据时代的特征、企业的环境和条件,创新激励机制,及时准确地运用激励机制,把握激励时机,提高人的积极性,将有利于企业管理,有利于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企业改革基本是从建立激励制度入手的。民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是由于民营企业正处于由原始创业向“二次创业”发展的过渡期,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着民营企业积极作用的发挥。民营企业激励机制的主要缺陷在于:

(一)重视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没有超出泰罗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科学管理”水平,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者仍然把员工当作“经济人”来看待,缺乏与员工的感情交流,单纯地、简单地通过物质利益的满足对员工进行激励,忽视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这是其激励机制的一大缺陷。

在有些民营企业中,即使物质利益的激励,也由于民营企业主的失信而难以实现,民营企业主故意克扣员工应得的工资,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二)对员工激励的随意性(任意性)或非制度性。在有些民营企业中根本就没有企业管理的奖惩制度,管理者凭个人的好恶和伦理道德随意地对员工进行奖惩,经常是奖得轻而罚得重,承诺多而兑现少,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在有些企业中,虽有奖惩制度,但由于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在同一制度面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人为因素很重,非家族成员时常有一种“外人”的感觉。由此便产生了许多令创业者感到棘手的员工“跳槽”、带走客户、盗窃财物、破坏设备、向竞争对手泄露或出卖企业商业秘密以及创业伙伴另立门户等短期、恶性竞争行为。在民营企业中,员工普遍有“打短工”意识,他们对企业没有归属感。

(三)企业决策的专制性。目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决策、管理实行的是以家族主义为基础的家长制式的管理,民营企业的家长――创业者一言九鼎,专制独裁,对员工积极的、合理的建议置若罔闻,严重地挫伤了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难以满足其参与管理、自我价值实现的欲望和要求。

(四)对员工惩罚的残酷性、非法性。激励和约束是一对矛盾,激励机制同时也是约束机制。目前有些民营企业制定的企业组织行为目标经常是要求员工超法定工作时间才能完成,对完不成目标或任务的员工的惩罚也具有残酷性甚至非法性。不仅有对员工的经济利益的制裁,而且还有人身伤害、人格侮辱等现象。

笔者认为,民营企业必须创新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具体而论,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创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激励机制创新是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端正员工生产行为,增强企业内聚力的重要手段。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企业员工生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和企业内聚力的增强,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把如何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内聚力作为管理的首要目标。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等都是建立在企业员工生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和企业内聚力增强的基础上。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士之死或女之容都是以“知己”或“悦己”为前提的。若将其借用到企业管理上,便可理解为:如果企业对员工不“知己”或“悦己”――满足员工的各种需求,员工就不可能对企业产生“死”或“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企业组织行为目标,企业的内聚力逐渐衰弱,离心力逐渐增强,其结果是员工的“跳槽”,企业的破产。

(二)激励机制创新是极大提高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式,企业是知识经济的主体。知识经济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它对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激励机制是以员工实现一定的企业组织行为目标为前提的,而企业组织行为目标的变化是以企业创新为前提的梯级变化。每一个目标的设定都会对员工的知识和技术能力产生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员工在利益追求动力的激励下,必然会自觉地、积极地通过企业或社会提供的各种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组织行为目标变化的要求。

(三)激励机制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必须放弃危及其生存和发展的经营方式,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科学管理,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经营环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逐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环境,减少熟练工人的“跳槽”,更应该留住企业自己投资培养出来的技术、管理骨干和人才,既要事业留人,也要待遇留人,更要感情留人。因此,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激励机制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二、民营企业激励机制创新与完善的对策

民营企业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激励机制的创新与完善:1.产权激励。产权激励是最重要的激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激励手段有精神的和物质的,但主要手段是物质利益的激励。因为市场经济运行有一个理论假设,人是“经济人”。所谓“经济人”是指以利益为动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良好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条件下,经济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一个正确有效的激励机制必定是以利益为导向的机制。在微软公司,一个员工工作18个月后,就可以获得认股权的25%的股票,每两年还要配发新的认股权,员工还可以用不超过10%的工资额以85折优惠价格购买股票。这种报酬制度,对员工有长久的吸引力。清华大学以年薪10万美元聘任一批“讲学教授”,吸引国外一流大学的著名教授或国际公认的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与之相对照,我们有些单位对人才资源没有坚持以利益为导向,领导者不是去认真地研究各项激励政策和机制,放弃以利益去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是以危机管理为导向,成天忙于应付、处理各类具体的问题,将自己置于被动的地位。

2.发展与权力激励。人的需要不仅仅局限在物质层次上,人同时有精神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一个单位在为员工提供较高报酬的同时,重视对员工的培训,积极开掘员工的潜力,努力地塑造良好的人际氛围,这个单位一定能不断地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无论是哪个国家或哪个民族的人,“情感”是人与人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当员工感到自己被尊重和重视了,他们的积极性才能高涨,才愿意归属组织。人们努力工作,为的不只是赚钱,而是希望在工作中成长,期待在工作中得到肯定,盼望透过工作实现自我,发挥影响力。在我国联想集团,有一个“小马拉大车”的用人理论,尊重人就得委以重任,你有十分之才,交给十二分的重担,不管你才大才小,你都能获得略大于自身能力的舞台。小马拉大车,使“小马”感受到组织的信任,自然会不断地追求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忽视对员工发展和权力的激励,一切都想用钱来解决问题,结果同样会伤害员工的积极性。

3.文化激励。文化是指一个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一个组织的文化,是由领导人倡导、在人们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员工的自觉行为。文化是一个组织的无形资产,它的激励作用在于凝聚力和导向力。世界上凡是优秀的组织都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激励,其文化的共同点之一,即倡导业绩为先、平等对待员工的文化精神。在同一组织内,无论谁的职位有何不同,只要谁对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谁的贡献大,谁就应该多得。

在具体操作中,民营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企业管理应坚持“物质和精神相结合、制度化和柔性化相结合与民主集中制”三原则。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单靠物质利益已经难以体现人生的价值,人们的需求更注意精神方面。因此,民营企业激励机制必须将物质利益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管理者必须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尊严,主动与员工进行感情、思想交流,有意识培养员工的企业荣誉感、事业心成就感,使他们享受在本企业工作的快乐。

建立有效的、明确的奖惩制度。制度面前所有员工应一视同仁,严格按照制度管理,做到言而有信。同时,应该注重情感式的柔性管理方法,不能死搬硬套制度。对于有些特殊情况,应区别对待,在坚持制度的同时,管理要有人情味。

在企业管理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国外许多企业都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的决策活动,把他们当作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一经验值得民营企业借鉴。作为一个企业家,不能把员工简单地看作单纯的生产者。任何人都有其独特的方面,企业的创新离不开所有员工的积极参与。管理学理论认为,没有无用的员工,只有无用的管理者。因此,民营企业必须改革家长制的管理方式,任人唯贤,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聪明才智。只有实行民主管理,理顺员工职务晋级渠道,通过员工积极参与决策,才能将蕴藏于员工之中的智慧充分地发挥和运用。

其次,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我国民营企业历来对企业文化不重视,这与其激励机制的缺陷是相关的。民营企业进一步的发展要求其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企业形象等的总和。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企业家积极倡导、注重培养的结果。企业文化建设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培养人。它是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外部显现。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产生以厂为荣的自豪感,实现其人格的尊严和人生的价值,激励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实现企业员工内在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人才的潜能也只有在“人人受重视,人人被尊重”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运用道德、舆论等精神力量,努力营造一种人人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又相互竞争的工作氛围。在现代经济中,企业文化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准。

再次,企业经营要合法、诚信。合法化经营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标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民营企业合法经营,才能使员工有工作的安全感,增强在该企业长期工作的信心,才会对企业发展产生责任感、自豪感,才会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许多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非法经营的短期行为,它对企业的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危险,这也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寿命较短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做到合法、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营造良好的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周永亮.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成思危.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3]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4]黄维德,董临萍.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王革非.中小企业22个病案及诊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例6

(一)企业政工管理

1.政工管理的含义。进入20世纪之后,中铁隧道集团始终将政工管理工作为发展的重要部分,不断增强员工的思想意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出了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培养出吃苦、战斗的精神。中铁隧道集团的政工管理工作,就是在党委和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对企业员工开展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教育的内容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指导思想等,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奉行革命的战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同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以及寻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从而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现代企业政工管理的新特点。第一,思想上:仍然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还要结合企业具体的发展情况,深度发掘企业的核心文化,并发挥企业精神的指导作用,提高企业的战斗力。第二,指导方针上:政工管理工作既要加强组织理论的学习,还要对前人的理论体系进行构建,并结合企业的工作现状,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文化的定义很多,就中铁隧道集团来说,其企业文化可以概括为在党的领导下构建企业和员工的和谐文化。这充分体现了中铁集团固有的顽强奋斗的文化理念、不懈追求的价值观念,以及长久的正能量下中铁隧道集团形成的习惯和守则。[1]

2.中铁隧道集团企业文化的目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铁隧道集团在长时间的活动中,很好地完成了国家的建设任务,并在企业内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观念。具体来说,就是主张“行业一流、追求卓越”的企业远景,坚持质量的企业精神,积极奉行企业文化精神,以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二、政工管理对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

加强对公司的政工工作管理,有利于深化企业的文化内涵、目标,促进企业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党和国家对政工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并将政工管理工作和企业的文化建设充分结合,以发挥政工管理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这表明,在国有企业中,政工管理工作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重大。

(一)推动企业的发展

很久以来,中国人民始终秉持一种落后的思想意识,相对忽视文化的建设,对企业文化亦是如此。加强对企业的文化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种思想上的困惑,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强化员工的凝聚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要加强政工工作的管理,使其成为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工具,从而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进行组织、理论等的判断,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精神特质,丰富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2]

(二)促进企业文化中国化的进程

现代企业的管理理论主要是在西方起源,由西方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发展而来。因此,其更加适合西方的文化背景和经济状况,在西方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西方大不相同,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来构建企业的文化不能适应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企业由于盲目借鉴西方的管理经验,而出现管理僵化、停滞不前的情况。

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法宝离不开管理工作。借鉴西方的管理经验,按照西方管理体系的模式,并结合本企业的文化和公众管理,可以大大促进企业文化中国化的进程,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构建完整的企业文化理论体系,强化企业在政策、方法上的措施,推动企业在中国文化的根基上不断发展壮大。[3]

(三)保持企业的文化特质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本企业已经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适应市场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上完成了股份制企业改革,不论是在产权关系、组织关系还是利益的分配上,都转向了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在这种状况下,我们需要不断强化政工管理工作,以促进企业文化的持续发展,同时使原油文化的特色和优点得以保留,深入本企业的文化特质,并整合资源的优势,促进企业得到长远发展。

三、加强政工管理的措施

加强中铁隧道集团的公众管理工作,是一件长久而复杂的任务。要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在科技的引领下,主张民主管理,充分认识本企业的发展情况,不断创新,发挥政工管理的积极作用。

(一)加强党的领导

完善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一个准则,从而使其他工作有方向的指引。因此,本公司要深入学习党的纲领性文件,运用自身的知识,不断学习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并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掘优秀的党员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指导作用,从而加强企业干部的队伍建设。

(二)加强政工管理对企业文化的指导作用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政工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统一企业的观念,制定共同的发展目标并为之努力,立足本企业的发展情况;分清主次,找准企业文化创建的重点,人情企业文化发展的发现;政工管理工作要有针对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抓住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要点;进行创新,增加企业文化的表现方式,寻求更容易被员工接受的文化内容和载体;严格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维护政工管理工作的权威,不断提高员工的学习质量,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例7

企业管理的中心问题是人的管理,现代企业越来越倾向于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以有效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管理的演变经历了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二个标志性的阶段后,便出现了五彩纷呈的管理流派,但其中占主流的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文化管理的中心问题是重视激励机制,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激励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其地位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突出,一个企业激励机制的好坏将直接反映出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

激励问题不仅为企业所重视,也为理论界所关注,在理论界,人们对激励问题的研究是从两个不同的思路展开的,一是在经验总结和科学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学激励理论;二是在人的理性假设基础上,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而获得的经济学激励理论。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演变,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在不断创新,激励理论也在不断创新。

从复杂科学的观点来看,企业是由所有者、经营者、专业人员、工人等有智能的单元组成的。这些单元之间存在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他们之间相互影响会产生一种自组织作用,形成企业的层次结构及功能结构,并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内在因素,而企业的外部环境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种种有利和不利的影响,这里面,关键的因素还是人,人是企业的根本,对人的激励是企业管理的关键问题。

从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过去企业讲精神激励的多,讲物质激励的少,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企业的激励又转向偏重于物质激励,经济方面的激励成为目前企业激励的主要方式。相对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激励方式,现在大多数的中国企业都在这方面有了深刻的变化,激励的方式也能基本把握员工的需求变化。但是,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态势,和中国入世给中国企业的企业管理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如何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下仰仗员工积极性的发挥而实现突破,已成为企业认真研究的问题。单纯的以经济激励为主的激励方式面临着成本高企甚至管理失效的问题,人的欲望的无止境、人的逐利性和金钱拜物教对雇员的影响严重地困扰着许多企业管理者。今天,企业管理者需要用全新的思维和宽广的视野去研究激励问题,并把它运用于管理实践,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既有必要从理论上去探讨激励方式的创新问题,也有必要从实践中不断创新企业激励机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民营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和需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动、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因此,企业应根据时代的特征、企业的环境和条件,创新激励机制,及时准确地运用激励机制,把握激励时机,提高人的积极性,将有利于企业管理,有利于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企业改革基本是从建立激励制度入手的。民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是由于民营企业正处于由原始创业向“二次创业”发展的过渡期,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着民营企业积极作用的发挥。民营企业激励机制的主要缺陷在于:

(一)重视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没有超出泰罗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科学管理”水平,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者仍然把员工当作“经济人”来看待,缺乏与员工的感情交流,单纯地、简单地通过物质利益的满足对员工进行激励,忽视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这是其激励机制的一大缺陷。

在有些民营企业中,即使物质利益的激励,也由于民营企业主的失信而难以实现,民营企业主故意克扣员工应得的工资,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二)对员工激励的随意性(任意性)或非制度性。在有些民营企业中根本就没有企业管理的奖惩制度,管理者凭个人的好恶和伦理道德随意地对员工进行奖惩,经常是奖得轻而罚得重,承诺多而兑现少,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在有些企业中,虽有奖惩制度,但由于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在同一制度面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人为因素很重,非家族成员时常有一种“外人”的感觉。由此便产生了许多令创业者感到棘手的员工“跳槽”、带走客户、盗窃财物、破坏设备、向竞争对手泄露或出卖企业商业秘密以及创业伙伴另立门户等短期、恶性竞争行为。在民营企业中,员工普遍有“打短工”意识,他们对企业没有归属感。

(三)企业决策的专制性。目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决策、管理实行的是以家族主义为基础的家长制式的管理,民营企业的家长——创业者一言九鼎,专制独裁,对员工积极的、合理的建议置若罔闻,严重地挫伤了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难以满足其参与管理、自我价值实现的欲望和要求。

(四)对员工惩罚的残酷性、非法性。激励和约束是一对矛盾,激励机制同时也是约束机制。目前有些民营企业制定的企业组织行为目标经常是要求员工超法定工作时间才能完成,对完不成目标或任务的员工的惩罚也具有残酷性甚至非法性。不仅有对员工的经济利益的制裁,而且还有人身伤害、人格侮辱等现象。

笔者认为,民营企业必须创新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具体而论,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创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激励机制创新是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端正员工生产行为,增强企业内聚力的重要手段。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企业员工生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和企业内聚力的增强,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把如何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内聚力作为管理的首要目标。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等都是建立在企业员工生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和企业内聚力增强的基础上。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士之死或女之容都是以“知己”或“悦己”为前提的。若将其借用到企业管理上,便可理解为:如果企业对员工不“知己”或“悦己”——满足员工的各种需求,员工就不可能对企业产生“死”或“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企业组织行为目标,企业的内聚力逐渐衰弱,离心力逐渐增强,其结果是员工的“跳槽”,企业的破产。

(二)激励机制创新是极大提高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式,企业是知识经济的主体。知识经济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它对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激励机制是以员工实现一定的企业组织行为目标为前提的,而企业组织行为目标的变化是以企业创新为前提的梯级变化。每一个目标的设定都会对员工的知识和技术能力产生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员工在利益追求动力的激励下,必然会自觉地、积极地通过企业或社会提供的各种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组织行为目标变化的要求。

(三)激励机制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必须放弃危及其生存和发展的经营方式,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科学管理,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经营环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逐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环境,减少熟练工人的“跳槽”,更应该留住企业自己投资培养出来的技术、管理骨干和人才,既要事业留人,也要待遇留人,更要感情留人。因此,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激励机制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二、民营企业激励机制创新与完善的对策

民营企业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激励机制的创新与完善:1.产权激励。产权激励是最重要的激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激励手段有精神的和物质的,但主要手段是物质利益的激励。因为市场经济运行有一个理论假设,人是“经济人”。所谓“经济人”是指以利益为动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良好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条件下,经济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一个正确有效的激励机制必定是以利益为导向的机制。在微软公司,一个员工工作18个月后,就可以获得认股权的25%的股票,每两年还要配发新的认股权,员工还可以用不超过10%的工资额以85折优惠价格购买股票。这种报酬制度,对员工有长久的吸引力。清华大学以年薪10万美元聘任一批“讲学教授”,吸引国外一流大学的著名教授或国际公认的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与之相对照,我们有些单位对人才资源没有坚持以利益为导向,领导者不是去认真地研究各项激励政策和机制,放弃以利益去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是以危机管理为导向,成天忙于应付、处理各类具体的问题,将自己置于被动的地位。

2.发展与权力激励。人的需要不仅仅局限在物质层次上,人同时有精神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一个单位在为员工提供较高报酬的同时,重视对员工的培训,积极开掘员工的潜力,努力地塑造良好的人际氛围,这个单位一定能不断地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无论是哪个国家或哪个民族的人,“情感”是人与人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当员工感到自己被尊重和重视了,他们的积极性才能高涨,才愿意归属组织。人们努力工作,为的不只是赚钱,而是希望在工作中成长,期待在工作中得到肯定,盼望透过工作实现自我,发挥影响力。在我国联想集团,有一个“小马拉大车”的用人理论,尊重人就得委以重任,你有十分之才,交给十二分的重担,不管你才大才小,你都能获得略大于自身能力的舞台。小马拉大车,使“小马”感受到组织的信任,自然会不断地追求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忽视对员工发展和权力的激励,一切都想用钱来解决问题,结果同样会伤害员工的积极性。

3.文化激励。文化是指一个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一个组织的文化,是由领导人倡导、在人们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员工的自觉行为。文化是一个组织的无形资产,它的激励作用在于凝聚力和导向力。世界上凡是优秀的组织都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激励,其文化的共同点之一,即倡导业绩为先、平等对待员工的文化精神。在同一组织内,无论谁的职位有何不同,只要谁对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谁的贡献大,谁就应该多得。

在具体操作中,民营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企业管理应坚持“物质和精神相结合、制度化和柔性化相结合与民主集中制”三原则。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单靠物质利益已经难以体现人生的价值,人们的需求更注意精神方面。因此,民营企业激励机制必须将物质利益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管理者必须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尊严,主动与员工进行感情、思想交流,有意识培养员工的企业荣誉感、事业心成就感,使他们享受在本企业工作的快乐。

建立有效的、明确的奖惩制度。制度面前所有员工应一视同仁,严格按照制度管理,做到言而有信。同时,应该注重情感式的柔性管理方法,不能死搬硬套制度。对于有些特殊情况,应区别对待,在坚持制度的同时,管理要有人情味。

在企业管理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国外许多企业都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的决策活动,把他们当作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一经验值得民营企业借鉴。作为一个企业家,不能把员工简单地看作单纯的生产者。任何人都有其独特的方面,企业的创新离不开所有员工的积极参与。管理学理论认为,没有无用的员工,只有无用的管理者。因此,民营企业必须改革家长制的管理方式,任人唯贤,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聪明才智。只有实行民主管理,理顺员工职务晋级渠道,通过员工积极参与决策,才能将蕴藏于员工之中的智慧充分地发挥和运用。

其次,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我国民营企业历来对企业文化不重视,这与其激励机制的缺陷是相关的。民营企业进一步的发展要求其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企业形象等的总和。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企业家积极倡导、注重培养的结果。企业文化建设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培养人。它是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外部显现。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产生以厂为荣的自豪感,实现其人格的尊严和人生的价值,激励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实现企业员工内在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人才的潜能也只有在“人人受重视,人人被尊重”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运用道德、舆论等精神力量,努力营造一种人人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又相互竞争的工作氛围。在现代经济中,企业文化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准。

再次,企业经营要合法、诚信。合法化经营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标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民营企业合法经营,才能使员工有工作的安全感,增强在该企业长期工作的信心,才会对企业发展产生责任感、自豪感,才会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许多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非法经营的短期行为,它对企业的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危险,这也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寿命较短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做到合法、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营造良好的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周永亮.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成思危.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3]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4]黄维德,董临萍.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王革非.中小企业22个病案及诊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全球经济的格局、环境以及情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于企业管理人员而言,由于经济危机的发生,为了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与支撑力,应对自身的员工进行管理,即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运用。另外,新能源的使用,使各企业将发展的方向转向新能源的开发与投资等角度,在此过程中,政府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对各企业的管理也存在相应的制约,从而无法促进企业自身更加稳定的发展。基于此,在多种背景的影响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

现阶段,以企业的发展为背景,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工作进入白热化时期。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及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从管理人员胜任素质、员工敬业度和工作与家庭的关系、雇佣以及文化管理的关系五个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一)管理人员胜任素质

目前,关于管理人员胜任素质的研究工作均以商业、教育以及政治等行业为主,这也是管理人员胜任素质研究工作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阶段。其中职业化管理人员胜任素质探索,是胜任素质研究的重要体现;职业管理阶层的存在作为职业管理人员胜任素质的探索基础,利用企业当前的活动状态,对职业管理阶层人员的职业行为与职业素养进行规范化管理。此外,管理人员胜任素质的评价标准以心理学、行为学为主,结合胜任素质评价体系,以企业自身的管理职能为前提,用以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及市场综合竞争力。其涵盖的主要研究工作为:管理人员胜任素质、技能水平的融合(Houtzager);杠杆作用――管理人员胜任素质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运用(Beck);管理人员胜任素质在企业内部发展中的运用(Won和Pipek);结合电子、语音技术以及企业管理体系对管理人员胜任素质进行深层次研究(Colucci);管理人员胜任素质模型(Draganidis和Mentzas)。

(二)员工敬业度

1990年,Kahn首次对员工敬业度进行了分析,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加,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直至2001年,众多学者(Maslach、Schaufeli、Leiter)开展了员工懈怠状态和员工敬业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经过探究与分析,可知员工敬业度与员工懈怠状态之间呈现反比例关系。2002年、2004年、2006年以及2008年,相关学者从多种层次对员工敬业度进行了深入探索,从而对员工敬业度进行了定义。员工敬业度是指:以持续和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心情保持愉悦,为工作增加活力(Maslach、Schaufeli、Leiter)。主要内容包括:员工敬业度是工作热情与工作满意度的重要体现(Harter、Schmidt、Hayes);从自身行为、认知与情感等多种方面体现的绩效作用(May、Gilson、Harter);企业经济效益和员工绩效之间存在关联的理论依据(Saks);利用自身存在的价值,为企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员工(Czarnowsky);员工自主意识与行为的存在,对工作的认知度(Macey、Schneider)等。

(三)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人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工作与家庭,但是由于精力、时间上的限制,对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冲突。其中关于工作与家庭关系的研究中,理论基础为:角色理论和溢出理论、补偿理论与边界理论。在1997年和1999年,Barling、Sorensen等学者认为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会对工作效率和生活满意度、角色压力等问题造成一定的影响;1996年,King与McMurrian、Hochwarter经过长期的探索,发现工作与家庭冲突的持续加重,不仅会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与身体健康,还会使员工出现缺勤或离职的情况;直至2005年,Mesmer-Magnus、Viswesvaran等学者认为,工作与家庭冲突的存在,会降低企业员工的家庭满意度,以及造成员工不良心理情绪的出现。由此可见,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工作中,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是关键的研究课题。

(四)雇佣关系

在雇佣关系的研究中,主要以社会交换理论、诱因贡献模型等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最初开展雇佣关系研究的时间是1995年,由Pearce与Porter等学者提出,通过概念论文的论述与发表,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工作提供有利条件。Pearce与Porter认为雇佣关系是指企业整体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既是企业整体对员工行为的约束,从而开展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又是期望员工利用工作行为对企业的回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者Tsui、Wang、Zhang进一步明确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

(五)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逐渐兴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利用地区、文化以及种群的差异,对文化进行妥善管理是企业管理阶层首要关注的对象。学者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文化管理工作进行分析:首先,对文化管理进行战略研究,即跨国研究、文化影响研究与多元视角文化研究。其次,文化同异性研究,基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对其文化同异性研究中,根据各个国家的实际特点,对研究方法进行科学化的选择,代表学者为Hofstede、Boyacigiller、Adler和Gerhar。最后,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企业员工的管理工作。利用多种制约渠道,消除因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企业员工的负面情绪。

二、对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展望

(一)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进行合理运用

最初在经济信息使用中,出现了全球一体化的概念,但是随着世界格局的改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应用范围逐渐向其它行业领域迈进,加之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企业的存在,使得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各企业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了改革与优化,实现国家政治与社会经济的融合。另外,相关学者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工作中,利用多种渠道,对自身的研究视野进行系统化的扩展,使其打破领域与文化的限制。

(二)对雇佣关系的控制与管理

其中关于雇佣关系理论和实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对其进行充分研究,相关学者应另辟蹊径,利用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对雇佣关系的概念与实际应用效果进行总结。从本质上来讲,国内与国外在雇佣关系方面有所差异,例如:在我国《劳动合同法》中,对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雇佣关系进行了更改。

(三)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为动态性强、较为复杂以及不确定因素较多等。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多变性的特点,企业难以对自身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定位,只有利用自身对员工的管理与行为的规范,才能保持企业发展与社会经济进步的协调运行。因此,对于企业管理阶层而言,应对自身员工的敬业度、工作行为、心理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不良因素进行有效解决,以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现阶段,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缺乏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例如:北京市缺乏的相关管理人才在40万左右;上海管理人才缺乏问题更甚,在60万左右。加之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资水平也相对较高,平均收入均在1.5万元/月,通过相关数据的显示,可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发展,国内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效果,并拥有符合自身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手段,在对其管理体系进行实际应用中,具有相应的实用价值与现实意义。除此之外,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工作中,应以时展为前提,以经济进步为方向,制定符合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人力资源理论的分析,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可知人力资源理论研究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现实意义。但是,国内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国外相关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如果只单一对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借鉴,则会出现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企业发展的理念。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应以自身的发展现状为背景,对人力资源理论进行深刻的研究与分析,以期促进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婷婷.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新进展评析与未来展望[J].中国集体经济,2016(7):101- 102.

[2] 包永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新进展评析与展望[J].人才资源开发,2014(2):8- 9.

[3] 李隽,李新建,王玉姣.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因的多视角分析与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36(5):40- 49.

[4] 任丽莉,任浩,覃润宇,等.人力资源外包研究新进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7):11- 15.

[5] 徐瑞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73- 75.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例9

一、企业文化的涵义

每个组织都有属于自己特定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传统,这为它们形成具有独自个性的哲学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提供丰厚的“土壤”,于是每个组织也都有属于自己特定的企业文化。所谓的企业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有别于其他组织特征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二、 企业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 企业文化产生的理论背景

1.古典管理理论

以泰罗“科学管理”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盛行的只是裸的逐利文化。“经济人”假设之上的管理文化,只能配以“胡萝卜加大棒”的刚性文化来协助管理。虽然古典管理理论在当时满足了当时特定时代管理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化的不断发展,劳资双方矛盾的不断激化以及其他各种原因促进了管理理论进入了行为科学理论时代。

2.行为科学理论

著名的霍桑实验把对人的管理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观念转变,这一时期的管理文化不仅在物质利益方面给予员工极大的满足,而且也在试图通过满足劳动者的精神需求,譬如自尊、社交、价值实现等的需求,来换取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已达到获得更多效益的目的。这一阶段所企业所表现出来的企业文化意识已经开始转移到关注员工的需求。

3.管理丛林理论

随着二战的结束,管理理论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历程。各种管理学说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人本主义思潮成为引领当代学术界的一面旗帜。由于企业成员知识文化水平和科学水平的普遍提高,员工更多的转向软性需求,同时由于企业不断的扩大经营规模,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已势不可挡,对企业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问题的研究显得迫在眉睫。外加同一时期美国经济的衰退与蒸蒸日上的日本经济形成悬殊的对比,很多的美国学者开始对日本企业成功的原因进行研究。

他们通过研究发现日本企业自持的“企业文化”是它们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些新发现逐渐改变从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硬性管理的做法,进而转向研究怎么让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正是因为学者们对美日两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外加四大企业文化研究著作的问世,共同催生了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并将企业管理带入一个全新的模式。

4.文化人类学

除了前面提到的三种理论之外,企业文化的另一个孕育基础则是文化学。文化人类学这是一门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学科。文化人类学的诞生,为组织文化的研究打下基础理论,直接为企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以及结论的支持。当今,文化人类学将经济活动与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进行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组织文化已成为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组织借文化力来推动自身发展获得核心竞争力强有力武器,因此,组织文化的兴起无论对文化还是对企业发展来说,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企业文化产生的经济背景

首先,新科学技术成果迅速转换成生产力促进企业原有劳动的性质和劳动力构成发生变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蓝领员工在价值观、情趣等诸方面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企业家们只能转向对企业文化培养,以强化对员工的期待和控制。用企业文化去统一职工的思想,形成统一的最高目标、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以此为基础去协调和控制员工的行为。

其次,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迅速恢复,停滞不前的美国对日本创造“奇迹”的奥秘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渴望能通过复制日本成功的秘密用于焕发本国一瘸不振经济,达到他山之石为我所用争霸全球的伟业。于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学术界掀起了一场日美管理比较的研究浪潮,这个热潮直接产生的后果就是催生出了组织文化理论。

(三) 全球呈现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浪潮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空前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大规模的跨国兼并和重组,在许多重要的生产领域,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为数不多甚至唯一的生产者,它们将整个世界融合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由于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的存在,因此,不同文化体系下的企业管理对旧的管理理论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在不同理念的支配下新的企业管理理念既要延续原本承载下来优秀的本国管理经验,又要适应新的文化体系的管理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万古长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要求文化一体化也同时推进,已经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各国由于文化上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差异,管理理论的直接“移植”会导致水土不服甚至直接夭折的现象并无不可能,这就要求各国在管理文化上呈现出相互借鉴的发展趋势,以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求生存。

(四) 企业管理实践的需求

从企业管理实践的角度看,由于社会管理实践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迫使理论形态随之作出相应的改变才能适应其发展,保证其不能成为变革的阻碍。这些主要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物质需求在逐渐缩小,精神需求方面却在不断增加;人员流动性比较强,员工抱一而终的工作观念得到解放与认同;“知识型员工”需要更大的工作权限,更愿意通过参与管理获得更大的成就感;人才竞争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新趋势。趋于以上这些意识的变化,企业固然被迫改善经营管理理念,以寻求新的管理思想、新的的理论、新的方法,才能满足管理提出的新需求。而企业文化正是对旧管理理念不能满足实践需要的补充。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的出现不仅有深厚的理论支持,而且经济背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管理实践更是为企业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的出现极大的丰富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满足了实践的需求。分析时代需要,考虑文化背景,丰富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法,扩展研究视角,有利于推进对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从而积极推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步伐。(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例10

一、我国人力资源现状

当今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地位,这标志着我国逐渐走向世界大国,但是在发展的强大体系下,我国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起步较发达国家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经验不如它们丰富,虽然我国的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利用率较低,这就需要我国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相关策略。 中国论文联盟

我国的人力资源出现的主要问题在管理上,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人才,开发人才的潜在能力,是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需考虑的问题。现今我国的人力资源在管理方法方式上出现的问题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发展,导致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发展上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完善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种内部资源,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管理好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作为人才的集中地,无论是在人才的培养还是开发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降低企业在人力资源上投入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和提高为企业的贡献率,不仅能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参与意识,也能提高其自身的素质,使其发挥所长,推进企业的改革创新,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注意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中,最终要的组成部分是人,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员工,他们的自身素质问题很重要,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他们的自身素质,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分配。在企业中,人才的培养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企业要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充分发展员工个性,鼓励员工大胆创新,培养员工间的合作意识,培养实用性人才,让员工具有参与意识,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3、如何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企业的人力资源包括:企业员工,企业其他人员和新进员工三部分。首先关于员工方面,在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在保证员工工作顺利完成后保障员工的权利,是员工关心的问题,也是员工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企业应该履行与员工签订合同中所规定的条例,按照合同的签订内容给予员工应得的权利,我国是法治社会,依法治国的方法无论在企业的员工人才选择上还是员工履行其义务上,都具有可实行性。对于企业其他人员方面,要提高其他职工的服务水平,培养职工服务的意识,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对于新进员工方面,要以深化企业改革为基础,培养新进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激发新进员工对企业改革创新方法的参与热情,以便企业更好地对新进员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三、如何加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

1、培养竞争意识

无论是哪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持。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方便同时,也把注意力转移到创造科技和财富的人身上,在大家广泛关注下,作为代表的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管理过程中,要培养人才的竞争意识,要认识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力,经济师要参与到企业的发展规划中,通过竞争来激励自身的素质的提高,根据企业的管理体制要求自己,树立发展新目标,企业需要有创新意识的管理者和参与者投入企业的建设中,培养竞争意识能够激励人才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企业整体的软件力量。

2、提高人才能力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的能力是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础。管理者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比较稀缺的,一个企业的规模再强大,发展理念再先进,员工能力再强,没有一个好的管理者,企业也是无法顺利发展的。提高人才的能力,培养人才的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充分了解企业各部门的组成和职能,有先进的发展理念,能够规划出企业的发展前景,能适应企业和商业发展的需要,才能管理好企业内部成员和促进企业的发展,管理好整个企业。

3、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好的人才如何让其最大限度地展现和服务,需要企业建立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合理地佣金制度,根据其贡献的多少给予相应的回报;制定战略发展计划,明确企业发展目的和未来发展前景,能够让企业员工有一个对企业发展总体的认识,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在体系的规范下,有目的有规划地实施人才培养发展的计划,制定发展战略和目标,在强大体系的支撑下以人才为填充,才能巩固企业的发展。

四、结论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在企业发展中制定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企业战略计划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人力资源管理的大环境下,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起步晚,人才利用率不高,所以更加要加快人才发展战略的部署,在企业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培养企业内部员工的能力,都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发展方向,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在人才利用上的准确。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总规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杜琢玉 赵信 经济师经济学应当加紧对人力资源问题的研究 经济师2001年第10期.

[2] 杨晓明.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63-270 .

[3] 王志峰.试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支撑[j].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58-60.

[4] 孙庆生.提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思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07,(04).

[5] 彭静《高校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的浅探 》商场现代化 2005年5月下旬刊(总第612期).

[6] 黄智琴.企业如何加强员工培训质量的过程控制[j].人才资源开发, 2010,(06).

[7] 林翠芬,余心言. 员工培训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的探索[j].广西烟草,2008,(11).

作者简介: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例11

面对商海中的机遇和挑战,全球企业界已对人力资源逐渐重视。正基于此事实,人力资源是保持竞争优势中最大的和最关键的资源。而如何获得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企业界公认的难题,其中最复杂、最困难的就是怎样做好激励和塑造企业灵魂。持续发展成功的企业,最重要的秘诀就是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从根本上保证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

1薪酬管理理论的综述

工资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早期薪酬管理理论以威廉·配第为代表,他认为薪资与其它商品一样有一个自然的价值水平,这个价值就是公认的基本消费需求,最低工资是工人维持基本生活,也是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穆勒创立工资基金理论,工资基金理论认为,一个社会一定时期用于支付工资的资金总额是一定的,这就是该社会的工资基金,工资基金取决于工资成本与其它生产成本的比例:亚当·斯密在他创立的工资级别理论中认为.造成工资差别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种是由于不同的职业性质构成的,另一种是由于工资的政策造成的.他指出职业性质与工资差别之间的联系,实际是现在企业中职务工资制的基础。早期的薪酬管理理论虽然不全面.但其基本思想对今天仍有很大影响.是当代工资理论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市场的完善,尤其是人们对微观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近代工资理论,如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边际生产效率工资理论,认为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中,企业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必然要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就劳动力要素而言,表现为雇用工人的边际产出等于付给工人的工资。这就揭示了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以经济学家莫里斯·多布为代表又提出集体交涉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水映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由两者之间利益对比决定.集体谈判就是协调双方的利益.决定工资水平的主要方式。他不是从经济角度研究工资问题.而是从社会政治角度解释工资问题的。

随着人们对企业管理的注重和深入研究,现代薪酬工资理论产生了。如激励理论,认为员工的绩效水平与激励相关联,具体表现为.员工绩效=员工能力×激励程度.这个公式指出员工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所受激励水平越高,其绩效水平越高。随后亚当·斯密对此进一步探讨,提出公平理论,认为员工会将自己的收入与付出和其他人的收入与付出作比较,如果比例相等就会感觉公平,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并会力图改变它,这种工资关心的是组织内部的工资结构、工资差别、工资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二茨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由人力投资形成的,是潜在于人体中知识、技能等价值的总和。一个人的资本含量越高,其生产率也越高,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薪酬也越高。这个理论对工资差别理论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较好地解释工业化国家中的白领和蓝领的工资区别。

2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提出

说起企业文化,人们就会把以人为本与企业文化联系在一起,因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提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研究,不能不追溯到20世纪60~70年代日本企业文化的迅速崛起。美国学者帕斯卡尔·阿索斯对美日企业管理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美国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过分强调三个“硬性S”,即战略、结构、制度,而日本企业却能够在不否认三个“硬性S”的前提下较好地兼顾到四个“软性S”,即人员、技能、作风和共同的价值观。另外一个研究日本企业的美国学者威廉·大内认为日本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从人的需求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管理,这种鲜明的管理特征构成了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而美国最成功公司同样重视企业宝贵资源——人.通过人的潜能的发挥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虽然企业文化理论的出现与对人重视的企业价值观相联系,但企业文化并不等于以人为本。

对于人本管理思想最早追溯到行为科学理论。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梅约.1927~1932年在西方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实验工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第一次把企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摆在首位,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要忽略人际关系因素.并由此提出了“社会人”假说.认为人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在生产过程中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宿感和受人尊重等。基于对人的需求要多方面的理解,梅约提组织应该满足人除经济需求以外的其它需求,认为管理者应该注重员工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全局意识、团队精神、强调集体荣誉感等。并提出新型领导能力是要在正式组织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社会的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管理理论被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丛林。每一个新的管理理论创立.都是建立在对人性认识变化的基础上。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可信任人”等假说,导致了对人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在组织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在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人类步人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理论和实践都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人是企业最宝贵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但如何实旋人本管理来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因此.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容质疑。

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强调的理念就是要肯定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发挥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更好地契合。怎样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特征如何体现以人为本.这就必须对企业中的人的各种需求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因为满足人的需求,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在不同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下.满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不尽相同.甚至在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时期.实现各种需求的形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必须立足于企业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伴随着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不断探索新的企业行为方式来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融合。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即实旋对人的需求进行管理。薪酬管理就是实旋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

3薪酬管理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诠释

3.1薪酬管理的实质是企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对于薪酬管理,说法各异,但是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能让员工满意是一种共识。薪酬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内部的员工.目的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求来激励员工.从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薪酬管理理论一方面说明了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也为实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提供了具体管理策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获取最大利润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呢?传统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是劳动力的报酬,现代薪酬理论强调如何留住员工.激励其发挥最大潜能,这才拥有企业未来的利润源泉。企业竞争实质上是对各种资源的竞争,各种资源中又属人力资源是核心资源。因此,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招聘新员工的成本比留住老员工的成本要高的多.要留住员工首先要满足员工的需求.满足员工的需求是获取员工满意的必由之路。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做到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心员工需求.直到员工需求满足为止。

3.2薪酬管理诠释了以人为本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