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环保与安全论文

环保与安全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20 18:06:10

环保与安全论文

环保与安全论文例1

1.1石化安全问题

石油化学工业不同于轻工业、冶金、加工、零件生产等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的运作和发展是伴随着可燃性气体、液体、有毒元素等物质的,所以安全问题就更加容易发生,值得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石油化学工业主要对石油和天然气用化学手段进行处理和加工获取石油产品,而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是依然以爆破的气体或者液体,而且化学反应中很大多伴有发热或者产生火星等现象,这就容易引起火灾或者爆炸的事故发生。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发生的重大事故也比较多如,1979年吉林液化石油气厂由于球罐爆裂,导致了火灾的发生,死伤严重,并且经济损失达六百万。1984年大连石化公司由于可燃性气体泄漏,发生空间爆炸,人员伤亡总素达百人。近些年来仍然有一些化工企业发生重大事故,对工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对资源造成浪费,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石油化学工业中大多都是利用化学工艺和原理对石油等资源进行处理和加工,提取人们所需要的燃烧油或者石油附属产品等。但是石油中含有很多的有毒元素,会对工作人员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而且参与各种化学反应的元素也有许多有毒元素,这些都很容易导致化学事故的产生。2000年的时候,相关调查显示全世界化工企业由于化学事故导致人员死亡最多的国家为中国,死亡人数136人。

1.2环保问题

石油化学工业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原材料大多都是可燃性的,但是有很多有毒元素存在石油中,石化爆炸和火灾发生时,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或者温室气体,这些都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而且石油化学工业中的爆炸和火灾蔓延速度较快,而且破坏力较大,扑救较为困难,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气体还可能对人产生威胁。现在石油化学工业中还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泄漏问题,泄漏可能导致火灾、爆炸等问题,最为严重的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污染问题。石化中有毒气体或者可燃性气体的泄漏,能够导致空气质量较低,一旦爆炸或者燃烧产生的有毒性气体对大气层造成破坏。石化中液体泄漏,如果泄漏到河流之中,会产生严重的水污染,而且人们没有较好的扑救措施。

2石化安全与环保重要性

石化安全与环保是现代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环境问题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石化安全与环保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保证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其能够使用到质量较高的石油产品。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使环境得到应有的保护,不会因为石化事故被进一步污染和破坏。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减少企业和国家的经济损失,能够使石油资源不被浪费,得到合理、高效利用。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使我国石油工业走上良性发展路线,而且能够让我国石化企业在国际中有良好的形象,在让我国人民对化工企业有更多的信任。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使石化企业创造更多的福利和效益,为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促进我国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环保与安全论文例2

实验教学中心于2010年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按照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和要求,制定相应的程序文件,规范实验室环境行为,自正式按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运行以来,充分贯彻ISO9001一贯强调的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基本要求,建立安全绿色环保实验室,保障了实验教学质量,规范了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管理,从而为培养环境学科高质量、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管理规范、运行高效、创新突出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

1.2安全与环保问题

实验教学中心共开设专业实验课程11门,授课对象面向全校12个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每年参加实验的人员约900人次。中心还积极组织绿色社会实践、大学生科研训练(SRT)、环境友好科技大赛、学生绿色协会活动等绿色课外实践。仪器设备的频繁使用以及多种类化学药品的大量使用无疑给中心的安全及环境卫生带来了巨大压力,目前实验教学中心主要存在的问题为:(1)安全观念和环保意识不强,师生员工的安全观念和环保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选择试剂最低使用量以防止实验室的污染扩散,实现实验绿色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于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尤其是处理含有害细菌和病毒的生物废弃物,仍需强化学生的无菌意识,一定要作消毒和高压灭菌处理,避免实验废弃物对环境产生危害。(2)奖惩工作力度不够。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应该有明确的奖惩制度[5]。对于违章操作或麻痹大意、而发生安全事故,致使国家财产受损失的,应按具体情况进行赔偿、罚款、通报批评、行政批评、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设置奖励基金,奖励对实验室安全工作做出成绩和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2建立健全的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管理制度是实验室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6]。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在实验室安全方面制定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实验室卫生制度等;为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实验教学中心制定了《可能发生意外情况的预案》,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即刻启动预案,采取正确有效的应对方法;实验室采取安全责任层层落实,中心主任和实验室主任是第一安全责任人,各实验室安全员负责具体安全工作,每间工作室指定安全责任人;实验用的仪器、设备等的使用说明书妥善保管,分类登记,并定期检查和校准仪器设备,保证使用正常运转;坚持记录仪器设备使用登记表、借用登记表及维护维修记录表。

3加强安全、环保教育及培训

实验教学中心十分重视实验室工作人员及学生的环保教育,通过讲座及培训的方式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增强防护能力,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另外,对于新生初次进入各实验室时,实验室教师需对新生进行一次系统的安全与环保知识讲座,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对于危险性强的实验项目,实行强制性安全教育,对未参加或未通过考核的学生,将不允许进入实验环节的学习。此外,将安全和环保教育落实到实验教学过程中,在实验课前,实验教师要求学生学习该实验的有关规定,做到规范操作、安全操作,养成良好的安全卫生习惯。

4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

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毒害、腐蚀、放射性等特性,其品种繁多,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潜在着很大的危险性[7-9],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10]。首先,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场所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必须安装通风装置[11],根据化学危险品的种类、性能,对性质相抵触的化学危险品要严格分类存放,对易燃、易爆、剧毒、致病微生物、麻醉品和放射性物质等危险品,要按规定设专用库房,做到专室专柜储存,指定专人保管,并建立专账[12],根据储存仓库条件安装自动监测和火灾报警系统,配备相应的消防设备,安装防盗装置加以监控;其次是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使用人员能正确使用危险化学品,明确防范措施,使用易挥发、易燃、易爆、有毒危险化学品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和用具,确保实验安全;还要对过期失效、无标签的废弃危险化学品,集中妥善保管,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最后对于易燃、易爆、腐蚀性、易挥发危险化学品的使用计划,要严格按照实验使用量购置,不存余量[13]。

5建立健全消防、防范设施以及安全、环保措施

实验教学中心全部安装了防火报警系统,按建筑要求安装消防栓和配备灭火器。各实验室均安装了烟感报警系统。中心在实验室采取各种安全保护措施,包括标准的接地保护,安装了总配电开关、分线配电开关和设备供电开关三层漏电保护,封闭了实验台上所有可能造成漏电的金属部位,形成全封闭的实验导线与插座。实验操作台均为标准实验台,台面材料耐化学腐蚀,并具有防水和阻燃性能;实验室通风、照明良好;水、电、气管道、网络走线布局安全、合理,符合国家规范;实验室噪声低于国家标准。中心设有专门的保安岗位,实行24h值班与巡逻。现在实验室设施、环境能保证安全和环保,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应急设施和措施完备,消防设施、应急灯、安全通道齐全规范,防火、防盗可做到智能化监管,有专门的物业公司提供整个中心的物业管理服务并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环保与安全论文例3

1.前沿聚焦:发表农业、林业、环保、食品业、旅游业、资源产业学科前沿、生产实践前沿问题的观察性、前瞻性论文。

2.工作研究:发表农业、林业、环保、食品业、旅游业、自然资源产业等有关科研、管理、推广工作中的总结性论文或调查报告;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方法和经验性论文。

3.资源•产业:刊登农业、林业、土地、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及矿产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保护;相关产业经营、创新与发展的论文。

4.环境•安全:刊登生态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保护与治理有关各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论文;以及森林安全、作物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环境安全、人居安全方面的论文。

5.经济•管理:刊登生态经济、农业经济、林业经济、旅游经济、绿色食品经济、资源经济、环境经济各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有关论文;行业管理、企业管理、科技管理、管理工程、管理咨询、管理控制等方面的论文。

6.生态•旅游:刊登绿色生态、生态工程、生态控制;生态旅游、旅游规划、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建设的论文。

7.园林•园艺:刊登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园林工程、园林技术;花木园艺、果蔬园艺、育种栽培方面的论文。

8.动物•畜牧:刊登动物科学、动物保护、畜牧科技方面的论文。

9.农林•植保:刊登植物保护、植树造林、森林工程、土壤肥料等方面的论文。

10.建筑•材料:刊登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绿色材料工艺、材料分析、材料加工方面的论文。

11.能源•技术:刊登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替代能源技术、太阳能、生物能源等方面的论文。

12.食品•加工:刊登绿色食品工业生产、质量控制、储运流通方面的论文;农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绿色加工技术等方面的论文。

征稿对象

欢迎全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广大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硕士博士研究生、管理人员等积极赐稿!

稿件要求

1.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

2.文稿内容格式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

3.论文篇幅一般以3000-6000字为宜,参考文献不少于6条。

4.来稿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和一稿多投。

5.编辑部在收到稿件后5日内回复,全部稿件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一个月内没有收到用稿通知则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确认。

6.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E-mail、邮编等信息,以便本刊编辑联系有关事宜。

7.投稿方式:来稿请通过电子邮件附件发送或通过邮局投寄,并请注明:投稿《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

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中建大厦1804号邮编:430074

E-mail:

环保与安全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049-04

1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概念

1.1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从狭义上指自然与一般自然的生态系统的安全关系,同时也指生态系统上的完整性与健康水平的完整表示;广义上则是表示的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基本权利、生活安全、生活的保障来源、必要社会资源、经济与社会生态安全,从而形成一个人工复合型的生态安全系统。生态安全所阐述的是国家或者是区域范围内的:水、气候、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和生态系统上的健康系统状况,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状况大小。景观生态安全研究基于对生态风险的评价与管理。原来早期的生态风险研究是从个体和种群水平的生态毒理学,当前的生态安全则是开始注重生态系统及其以上的要求,试图通过以宏观上的生态学理论进来考量,讲述单一或者小区域范围内的生态风险问题相互联系,进行生态风险的评估,同时也从生态系统内的服务功能和健康作评价,注重过程的安全性和整w性,着重以功能过程上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

1.2 景观安全

景观安全性如不完善,景观是不能够存在与健康稳定发展的,从而无法达到景观安全的需求,更无法称之为健康良好的生态景观。景观安全含义不光是表述景观的安全,更是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景观,人为的因素在整个综合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在整体景观内安全感的获取,首要的感受就是对景观安全的判断。

景观安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景观带给人的安全感,二是人为因素能否保障景观系统的持续安全发展,从而达到生态景观的和谐发展。

1.3 区域生态安全

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中尤为重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完整性的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都是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问题的有力控制,并同时能够有效的持续完善区域空间的格局。

(1)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需要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进行有效合理的综合性考量。同时面对生态系统的退化,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恢复,社会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共同都是对解决区域性生态问题的系统性回答。确保将不同尺度上的生态修复措施相互联系,合并添加不同的方式方法,在解决宏观生态问题能够保持有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2)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通常上需要具有针对性与特定性,结合生态学理论,加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生态系统修复为基准。用于目前最为重要的生态、社会、经济等问题的解决,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与措施,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区域空间地域上,完善景观生态安全。

(3)考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多由于大范围内的人类不合理的使用与干扰,应该重视小区域内的问题,并延伸发展到大区域大尺度的全球性问题上,重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的修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是目前生态保护的发展趋势。

(4)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相处与发展,才能达到区域生态安全的要求,合理的人为措施有益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问题。

2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理论基础

2.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生态学为基本框架,并加入地理学与系统科学的结合的科学。系统论、等级理论、经济地理理论、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共同构成了景观生态学。

生态安全格局的体现,是需要通过优化景观环境来得以实现。景观生态的优化,需要对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都有一定了解,并分析不同的过程,排除对不利于生态环境的生态过程,修复对生态过程有利的。这样才能达到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要求。优化景观格局的方式方法是对景观的再建与恢复,主要是指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环,以迎进新的景观单元组,重新修复受损的空间结构,调整景观格局。

2.2 保护生物学

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其他生物生存的干预也逐渐增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点。保护生物学是对保护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的科学,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研究中地位日益凸显,景观规划上应提出多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建立国家性综合公园、生态自然保护区,建立核心保护栖息地,同时建立缓冲区以减弱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可见,面对区域景观生态环境问题,优化格局,从大尺度上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稳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性的完整,最终才能达到区域生态景观安全。

2.3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讨论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关系,用最小的投入产出最大的利益。当前社会某一种观念是追求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总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格局理念不符合。针对当前区域生态环境中的问题,应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运用科学的方法与对策。

2.4 恢复生态学

为确保生态系统内服务功能正常有序进行,首先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系统健康是整个生态圈内的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也是自身能够合理的自我调节,应对危险自我恢复的能力。研究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目的是解决人类对资源使用与自身生存环境质量安全的问题,保证生态系统能够安全健康地发展进行。

恢复生态学不仅仅是对生态系统的讨论,同时也是多层次的研究,如生物因素的恢复技术、非生物要素的恢复技术、整体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还有人类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所组成的结构与功能过程的恢复。

3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

3.1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原则

(1)异质性原则。如何保证生态异质性的可持续问题,需要对异质性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不同的生态状况,因地制宜地对生态破坏进行分类,确定区域景观生态安全建设的层次,有序准确地进行设计与规划。

(2)针对性原则。深刻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确定干扰源。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内的结构和功能,运用合理精确的规划和设计思路。

(3)综合性原则。需要对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进行考虑,使得能够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产生有利的影响。这需要进行合理的综合规划,通过合理的生态规划法则与技术,达到生态安全标准和格局的相互融合。

3.2 干扰分析原则规划

干扰分析能够对生态问题中的过程与原因进行详细的解读。生态问题的解决更加直观。

(1)对干扰程度进行分类, 分为改变过程的、直接影响目标的、间接影响目标的和环境产生压力的类型,这需要在空间上进行定位并分析。

(2)以监测、评价和排除过程作为规划的主要目的,同时分析干扰的层次,以及组成景观层次、群落层次、生态系统层次等。确定干扰性尺度范围,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

(3)把社会经济文化的因素加入干扰分析中,这样更加有针对性。

(4)自然干扰与人为干扰性结合,保持景观生态的异质性,把不利于景观生态发展的排除,使得景观恢复中人类干扰能与安全格局相互发展。

干_分析的规划是将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的理论在实践中进行体现,因对生态系统及其影响的因素分析,是个极其复杂而且困难的过程,而用干扰分析生态学,对影响生态安全因子的产生、经过、结果的分析变得简单清晰,所以能对区域安全格局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3 格局优化原则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有完整和系统的框架,如下。

(1)背景分析。综合考虑区域当中的生态作用、景观生态格局空间关系、人文与自然过程的特点和相应的影响。

(2)整体布局。通过分散与集中的原则,形成一个高度稳定的总体布局模式,用以满足生态规划的要求。

(3)关键地段识别。是在景观生态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价值的部分予以重视,其中包括,生态中的关键点裂点、生物种群的生活环境类型、影响景观发展的重要单元。

(4)空间属性规划。通过生态的角度,对现实存在的景观问题和特点,用整体的布局与目标来对景观进行优化。

(5)空间属性规划。空间属性有如大小、形态、边缘宽度、长度等复杂的边缘属性;廊道的连通性、水文过程的多层网格格、河流通道的缓冲区、空隙的大小位置、道路廊道与缓冲带的位置为主的网络属性。景观格局优化是对环境生态问题,用景观的手段来解决的生态学途径。

3.4 预案研究

预案主要是针对未知的可能性进行某种探索,并且加以实现的方式途径,以系统科学的方式方法帮助决策者顺利解决问题。生态规划上主要以“由上至下”或者是“由下至上”两种不同的方法。预案方法是通过格局优化与干扰分析的规划来实现的,相互影响促进,格局优化作为“由下至上”因子提出各种不同的预案的可能性;干扰优化则是把影响生态安全水平的干扰因子作为“由上至下”因子,提出能适合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设计需要。这两种因子同时对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规划的完美体现,从而能得到一个良好的结果,发挥出二者之间融合的特点与优势。

4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

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方法是整合了格局优化、干扰分析与预案分析等方法,分为4个步骤进行。

4.1 景观生态问题的分析与评价

运用GIS、RS技术,对区域景观格局分析、功能分析,干扰源、频率、强度等特点与风险状况,区分区域生态景观问题与格局状况的关系,以及经济社会与生物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中所存在的功能问题的分析,生态系统中健康状况。都是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设计中,需要仔细研究。

4.2 安全层次设计与总体规划目标

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中所得出相应结果,对生态安全的现实问题与状况进行合理评估,把先前的预案作对比,得出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整体目标。区域生态安全规划的种类也各有不同,如以人类活动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区域,农业活动发展区域等,都有各自相应的安全指数。

4.3 预案设计

需要把干扰控制对策,社会经济文化对策,对生态功能修复对策相互结合,对将来不同情况下的干扰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保证在有利的干扰和不利干扰的变化中能够进行设计预案。研究中应采用预测模型,空间模拟等方法,对不同状况下所导致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对比参照,同时也应当对生态文化经济状况进行评估,等处在不同生态安全方面的预案结果。

4.4 适应性管理

主要是针对区域环境问题的多样性,采取不断完善的理念,对区域内的生态安全格局的方案,进行适应性管理。第一步,应当对方案实施的效果展开分析调查,对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其中包含有对动植物的评价、景观生态的评价、社会文化经济的评价、生态系统的评价,也需要对过程中的作用与之前的目标之间的不同做出评价,从中得出的研究成果需要及时反应到设计之中,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新问题,区域内的生态文化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区域生态规划中的设计规划的新发展等,都将经过监测和评估,在新的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方案中体现。所以适应性管理是一个在不断变化、整合的过程,是区域生态安全设计的重要基础。

5 建立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步骤

5.1 “源”的选取

考虑搭配生态安全格局中“源”的确定,主要方式是把需要进行保护的对象或者区域看作“源”。在对现状调查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是单一的物种作为目标,也可以是某个需要被保护发展的区域,都是可以被认为是“源”。

5.2 阻力面的建立

人类活动对空间环境的利用,是被认为是对空间的掌控与覆盖的过程,然而要进行控制需要对克服当中所存在的阻力。阻力面就是反应人类对空间作用所产生影响的趋势。最小阻力面为模型,公式为:

其中f为未知的正函数,反映空间中任意一点的最小阻力与其到所有源距离和景观基面正相关关系[2]。Dij的是物种从源j到空间某一点所穿越的某景观的基面i的空间距离;Ri是景观i对某物种运动的阻力[3]。尽管f是未知量,但是(Dij×Ri)之累积值可以被认为是物种从源到空间某一点的某一路径的相对易达性的衡量[5]。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目前已应用到景观生态战略点的判别。

5.3 由阻力面来判别景观空间

根据阻力面的理论,对生态安全格局中发生的景观过程,这些过程包括人类活动、自然活动、生物物种活动等过程,对这些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来判断过程中对哪些是景观生态安全有利的与哪些不利的,包含缓冲区、源间连接、射道和战略点等,划定各级的生态安全格局水平等级。

6 结语

区域景观安全生态格局的研究,不仅是对该区域自身生态系统上的安全性研究,也是考虑人类活动不断扩张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的研究。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等级的理论上,进行对不同级别区域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思路,多层次的安全格局是对生态系统安全的多重保证。同时,随着自然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也会有所变化与进步,管理思路也在不断适应新要求。这也是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理论,现阶段不够完善,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造升华。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人类对于生态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生态管理的政策也在不断改变。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研究是对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官紫玲.福州城市景观生态安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环保与安全论文例5

主管单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6094

国内刊号:11-4537/X

邮发代号:2-77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年创刊,是安全与环境学科的学术性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逢双月下旬出版,《安全与环境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化学文摘(CA)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期刊,入编《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千家精品核心刊”。

环保与安全论文例6

关键词:

档案开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人类文明发展有文字之后,档案便开始了漫长的保存与利用过程。档案的开放和安全保障是信息保存和开展相关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档案的开放和信息的保护遭到多方面的干扰,电子档案的兴起更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档案安全利用是档案部门需要重点研究和建设的项目。

一、档案开放与信息安全的必要性

档案开放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政府实施“信息公开”制度和“政务上网工程”的要求。档案开放能够推动民主政治的实现,并能推动其发展。档案信息必须附着于不同的载体上,在保存过程中遇到破坏在所难免,而因此造成的信息的丢失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档案管理电子化,即电子档案的普遍应用,网络开放性更是威胁着档案信息的安全使用。无论是从自然环境还是社会人文环境来看,加强档案信息安全的研究和保护都刻不容缓。

二、档案开放利用的现状

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程度仍然较低,开放的档案仅占国家档案保存总量的28%。首先,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动严重威胁保存档案的硬件设备。其次,网络安全直接影响着电子档案的安全。在虚拟的网络环境里,黑客、病毒等的恶意篡改和攻击严重毁坏了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网络一旦瘫痪,所有的信息可能会消失殆尽。另外,信息安全的相关法规存在漏洞、执行能力差,安全管理上工作细致性不足,风险评估体系和水平不足。

三、档案开放与信息安全的辩证关系

作为档案工作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档案开放必须有严格的工作标准和规定。档案工作者利用多种渠道获得相关信息,进行统一的加工整理形成档案,交给档案使用人员同时加以保存。非保密档案可以依法向社会和人民大众公开,提供给民众参与社会化服务与政策的机会,保障知情权的行使。档案的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高效利用,能有效地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档案的开放过程中,信息的安全保护相当关键。档案的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高效利用,但在档案的开放过程中,信息安全保障是现阶段高校档案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档案具有历史性、真实性和唯一性,一旦损毁,势必给社会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影响档案工作的发展。因此,如何健康安全地开放档案是档案工作的关键。

四、档案安全保障措施及防范体系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涉及档案安全的法规主要是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它可以帮助档案开放工作健康、科学地发展。但针对信息安全重点建设的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应急响应等内容在法规里仍是空白,这阻碍着档案信息安全系统的完善和对信息的保护。因此,必须建设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档案部门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保障法规的执行力度。同时,针对电子档案的法规也需建设和完善起来,以指导和规范电子档案的安全使用。

(二)加强档案基础环境建设

对于实体档案,如纸质、胶片、磁带档案要严格控制材料的选择,并根据不同的环境需求分开保存,分别配备相应的库房设备。电子档案的保存硬件设备即服务器、终端、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这需要保证设备的物理条件,相关单位需定期检修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电子档案安全更重要的环节是网络的安全保障,网络的安全管理、漏洞检测和病毒查杀都需要网络安全技术的保障。

(三)加强安全技术能力建设

1.实体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主要有保存技术和修复技术。保存技术重点对库房的环境建设和装帧技术展开。修复技术用于解决在档案的保存、利用过程中受不可抗外力作用,如纸张老化、胶片断折、光盘磨损等。加固技术、去酸去污技术,修裱技术都是常用的修复技术。电子档案安全保障技术就是从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用户安全等角度进行安全保护。2.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手段。通过安全审计保障系统安全;利用数据加密技术、备份技术、应急响应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利用防病毒技术、防火墙技术、漏洞扫描技术保障网络安全;利用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技术保障用户安全。3.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首先,应该大力推广信息安全观。将个人电脑设定防毒措施,加强资料备份观念。防止在档案信息公开的过程中无意带入电脑病毒。档案部门需要在档案服务器上安装杀毒工具,建立起基本的防毒安全环境。在工作过程中,养成重要资料备份的习惯,将档案信息备份到服务器中,并备份到光盘或磁盘中。另外,制定文件信息安全防护和应急计划,定期进行修订。

(四)完善档案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档案的管理工作是真正实现档案安全的重要部分。好的管理思想和制度,负责的管理人员和到位的工作程序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灵魂。建立起档案信息安全组织体系,设立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规划组织,明确职责。制定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整体规划确立明确的目标,拟定长期规划。同时加强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档案信息进行检查。

(五)大力推广应用电子档案

从安全角度来看,电子档案较传统纸质档案有较大的安全性。首先,电子文件对环境条件、气候条件耐受性较高,不易被破坏,因此较安全。第二,在文件保管使用的整个环节都可以凭借高科技手段加以安全保护。第三,影响电子文件信息安全所需智力、技术、设备、环境等条件较高。第四,我们一直在不懈努力大幅度提高电子文件的安全技术研发功效,努力杜绝文件信息泄露的可能性。档案开发利用与信息安全保障本身存在很大矛盾。公布档案信息不可避免面临很多未知因素,本身对于档案安全就是一种挑战。要达到双赢的效果,就必须从软硬件环境、法律法规、安全技术、管理体系、行业标准、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是档案工作的保障,也是档案应用工作的生命线。当今社会,传统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必须在完善传统档案安全保障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电子档案。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必须从保存环境、法律法规、管理体系等方面着手研究。

参考文献:

[1]尹振芳.浅析档案开放利用的安全保障[J].网友世界,2013(7):18-19.

[2]吴新丽.论电子档案开放利用中信息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年与社会,2014(2):150.

[3]陈振.档案开放利用与信息安全保障研究[C].山东大学,2009.

[4]曲照言.论电子档案开放利用中信息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数字化用户,2014(10):105.

环保与安全论文例7

harmonizationandintegrationofquality,environmentand

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managementsystems

——preliminarydiscussiononmacrosafetyviewofthecultureof

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beyond

udeshu

(csstlp)

jinlei

(beijinginstituteofartbitecturedesign&research)

abstract:theauthorepoundsthatinthenewcenturypeoplemustadoptabrandnewmacrosafetyviewconcemingtheculture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文秘站:)onaccountofthefollowingpoints,suchasthetrendofstandardsettingbyiso,thecoordinationbetweenwtoandiso,thecommonprincipleofagoodmanagement,thestrategyof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advancementsinscienceandtechnologyandcivilizedproduction,thetheoryandpracticeofsafetyanddisasterreduction,thechallengefacingthe21stcentury,andthepursedloftgoal,etc.itisepoundedthattheharmonizationandintegrationofquality,environmentand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managementsystemsareinevitable.

keywords:qualityenvironment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cultureofscienceandtechnology

1前言

生产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文明、世界和平,其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生活得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长寿。人们常说的共产主义,其奋斗的最终目标是指:人类社会要达到物质极大丰富,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质上,也是为了实现人类安全、健康、舒适、幸福的生活。但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诫人们:在创造所需的物质产品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因为人口的质量与数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的和谐与生态保护,关系到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无论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家,还是从事科技、经济、生产的实干家,都不能忽视一个极为普通而又极为重要的现实问题,那就是首先要尊重人的生命、珍惜人的生命、爱护人的生命。归根到底,就是要以当代的伦理道德观保护人的生命,只要人出生于世,就获得神圣的生存权和劳动权即人权。保障人们在从事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卫生),是各国政府应尽的首要责任和义务,也应该是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计划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20世纪末,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各种活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已成为当代社会潮流。世界各国都在物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安全与卫生方面取得了共识,对人的安全与健康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量、环境、职业安全与卫生已成社会经济活动与世界交往合作的基础,成为组织进入世界经济贸易市场的非关税壁垒。许多专家称:组织能否在质量(quality-q),环境(environment-e)、职业安全与卫生(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osh)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已成了“入世”后开展一切经济活动所必须超越的障碍,否则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竞争中,组织就会失去发展的良机,被拒之门外而无法参与世贸经济活动,以求得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2q.e.&osh不仅仅是工业发展中的难题

科技的进步,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促进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随着国民经济基础的好转,大众文化素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对其劳动方式,生产和生活环境、生存质量都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工业发展中的q.e.和osh问题,不仅仅是工业文明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事。

1)物质产品的质量(quality-q)问题

物质产品的质量直接涉及到供需双方的利益(物质的和精神的),体现了供方对需方提出的质量要求并以持续而满足的承诺,来表现出一种经济利益或服务质量的直接关系和现实状况。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对市场经济和商品流通社会,都可能是供方、需方,都是商品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承诺者,也会是商品的需求者和享受者(消费者)。总之,每个人都可能是管理者、生产者,供应方,也会成为消费者,使用者、需求方。质量优劣当然要依靠组织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最终实现商品的无害化、国际化、人本化。产品的优质、安全、卫生、舒适、使用方便不仅直接影响着消费者(需求方)的安全与健康,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幸福和组织(供应方)的效益和发展。

2)劳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environment-e)问题

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各类作业环境,虽是有限的环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但涉及的范围和对象却很广,有顾客、组织及其周围的居民、社会或社会环境、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等,也构成了产品供应方及其经营过程与社会、环境资源、社会人文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作业环境不仅影响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还

破坏了生产环境、社区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和生存者的利益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生产作业环境对社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决非是工业有限环境的局部问题,而只有“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工厂、“绿色”商品、“绿色”工业才有可能实现“绿色”的社会,“绿色”的地球村。

3)职业安全卫生(occupationalsafety&healthy-osh)问题

组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用安全生产和工业文明的手段和方式提品,做到生产工具(设备)、生产资料要安全、可靠、无害,做到保护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甚至包括了提供的产品,对享用者及其生活环境不产生危害。一句话,组织的生产经营过程对人们的伤害及意外灾难的风险控制到最小,这就等于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人权利益,即保护了劳动者的生存权和劳动权。实质上,q.e.&osh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雇主、雇员、顾客的安康,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幸福。

q.e.&osh问题不仅影响着工业文明的进程和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克服世贸组织(wto)的非技术屏障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最终会影响21世纪人类对安全、健康、舒适、长寿、和平崇高目标追求的进程。用安全科技文化的大安全观看,q.e.&osh问题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依存的人文环境,其根本是保护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其目的是保护人类生存和社会持续发展。无论是e与q,e与osh,还是q与osh,甚至q.e.osh相互间都有交叉与融合的内在联系(参见后图)。从人类历史学的观点、从好的管理原则,从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观点,要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人类的安全与健康,q.e和osh必须交融与整合,形成一个协同、综合的完善系统,现已萌现出一种不可回避趋势,这是工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3国际管理标准化的新动向

iso9000即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已被包括我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所采用,对提高组织的质量管理水平,促进商品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iso/tc176(质量管理技术委员会)于1996年11月在以色列召开会议,对iso9000系列标准进行修订,目的是使其变得简明、易懂,更便于有效操作和实施,准备再作了修订,使该标准更加完善。

iso14000即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直到1995年6月公布了iso14001、iso14004、iso14010、iso14011、iso14012。我国政府于1995年10月成立了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与技术委员会(csbts/tc207),指导iso14000在我国推行和实施,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认证工作,以及相关制度及中介机构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5年至今,iso试图制定osh(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标准,原计划在颁布iso18000(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未能如愿推行。但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组织都正在积极制定自己的ohsms(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我国国家经贸委1999年10月公布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试行标准”,并要求开展“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工作”;1999年4月,英国标准协会(bsi)、挪威船级社(dnv)等13个国际间组织提出了职业安全卫生评价系列(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assessmentseries——ohsas),并公布了ohsas——18001:《职业安全管理体系——规范》、ohsas18002:《职[文秘站:]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as18001实施指南》,大大的加速了ohsms标准国际化的推进步伐,随着各国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甚至区域化标准不断出现,继iso9000,iso14000之后,iso的ohsms体系系列标准尚未出台前,现已出现带有区域性国际化色彩的ohsas。有专家评论,ohsas很可能成为iso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的重要参考兰本。

从iso9000、iso14000到ohsms的推行,不难看出q.e.&osh管理体系标准化是工业发展和文明生产的必由之路,是当代工业文明和世界贸易发展的潮流。3个体系标准各有特性,也有其共性,但对公众(供方及需方)的安全与健康的标准化要求都寓于组织的生产经营全部活动过程之中,也寓于大众对产品的享用、消费、回收处理的绿色工业生产的无害循环之中。

4全面管理原理与q.e.&osh管理体系

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绩效优劣,关键在其是否运用了好的(有效的)管理原则,事实证明:全面管理原理即动态、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原理是最科学、最系统、最有效的、好的管理理论。无论是iso9000、iso14000系列标准及英国的标准bs8800,都遵循了这个好的管理的共同原则。各组织在建立和运行的有效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中,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甚至在一些国家实施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中,都要坚持全面管理原理,都必须使相关者受益。我国的“职业安全卫生体系试行标准”的制定也遵循了全面管理原理,坚持戴明管理模式的构架,贯穿了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不断前进的好的管理的指导思想。

由于q.e.和osh3个管理体系标准均以全面管理理论为基础,从好的管理原理和全面管理的观点看,有专家提出:ohsms系列标准与qms、ems系列标准之间存在着交叉与协调问题,从管理系统及过程管理程序的共同性看,3个体系标准同样可以建立一个更有效的全面管理系统,以达到互相交融和整合。据报导,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正着手进行q.e.osh(quenosh)三系统整合为一的推行工作,这是管理科学中一种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新动向,3个管理体系的交融与整合见示意图。

5wto&iso与q.e.&osh标准化

世贸组织(worldtradeorganiazation-wto)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协议中,要求各成员国要尽量采用国际标准,以消除由于法律和标准差异而带来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和不公平贸易竞争,因此,强调iso更多地参加wto的活动,特别是gats(generalagreetmentontradeinservices)协议出台后,要求iso制定有关服务方面的标准。而iso也不断地制定成员国所希望的工业国际标准,平均每7年就公布一个新一标准,现已公布了11000多个。iso9000、iso14000的公布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性的ohsms(或iso18000)标准的问世的时机已基本成熟。wto对iso所公布的标准以积极态度认可并要求在“入世”的组织内推行;国际劳工组织(ilo)也积极参与iso的活动,要求组织成员支持和推行iso标准。世界经贸市场发展及现状证明,国际标准化有利于商品的贸易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世界环境的保护和组织绩效的提高,给社会及人民带来实惠、安全、健康。wt

o、iso,甚至ilo,对组织的q.e.&osh管理体系标准化的要求,成为组织之间进行经贸活动,签订供需合同的先决条件,也成为组织能否“入世”的一张通行证。q.e.osh3个管理体系的交融与整合示意图

6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q.e.&osh问题

虽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但是,决不能忽视:劳动生产的工具、原料、工艺、技术给工人及公众与社会带来的灾害、事故及职业病;科技与工业发展可能遇到的风险和灾难;对人为事故和自然灾害的预防预报;安全与减灾的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自护逃生的措施的投入。如果忽视了上述的政策、计划、投入和实施,就决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据国际上一些专家的估计:工业事故及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gnp的(2~3)%,而预防事故、职业病和应急救援的投入也占gnp的(2~3)%;工业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占gnp的(2~3)%;自然灾害或天灾人祸对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带来的损失,特别是假冒伪劣产品、偷工减料工程给公众和社会带来的危险及损失更难以估算。

粗略估计,q.e.&osh造成人民伤害及环境、财产问题产生的经济损失约占gnp的(6~9)%。1999年4月在巴西举行的第15届世界职业安全卫生大会上,国际专家们就大声呼吁:向21世纪人们提出的挑战性问题是“环境、安全、健康问题”,q.e.&osh是一个决不可忽视而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寻求q.e.&osh的好的管理,不断提高其水平,体现了管理科学也是生产力,减少各种风险的损失,相当于提高了gnp总产值。

7公众安全科技文化素质与q.e.&osh

工业的文明离不开科技进步和人民对物质及文化的需求,现代工业的发展又承受着高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巨大风险,对风险的承受力与社会文明及公众的文化素质、经济条件有直接关系。从当代人民的生命观、价值观、伦理、道德和习俗看,公众对21世纪的社会活动和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q.e.&osh的实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的安全与健康问题,是直接影响人类高质量生产、生活、生存的问题,也是直接影响人类活动的人文和自然环境问题。科技越进步,文化事业越繁荣,人民的安全科技文化程度就越高,对q.e.&osh的标准就会要求越高。人民的衣、食、住、行、社交及物质和精神的享受都以有利于生命和生存的发展为标准,安全、健康、舒适、长寿、社会文明、世界和平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安全科技文化使人类更加聪慧,同时又会在保护自身安全与健康和社会文明的基础上,对q.e.&osh提出更苛刻的要求,以新的对策减少自然的、技术的、社会的更大风险和灾害。这样就不断丰富和繁荣着安全科技文化,也不断提高了公众的安全科技文化素质,同时又推动着人类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发展。

8环境、安全、健康——人类最美好的追求

人类步入21世纪,中国人民基本解决温饱,进入小康,随着公众科技知识和安全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加速了解决q.e.osh问题的进程,人们更加关心和爱护自己的生命,特别是世界人口老龄化和独生、优生人口控制趋势,公众对安全、健康、长寿的追求已成为当今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民更加重视在生产、生活、生存领域中安全与健康问题,已成时尚和热点。无论从工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文明的观点看,无论从好的全面管理,世贸活动中的标准化趋势,q.e.&osh体系的交融观点看,还是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看,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安全文化的繁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社会文明发展。21世纪的人民必须树立安全科技文化的大安全观,做到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安全,把一切活动中危及人的生命和健康的风险减少到最低。q.e.&osh3个体系中的安全与卫生问题都是人类安全、健康、长寿、和平、自由交响乐中的主旋律,只有人人都参与并奋力追求才能达到目的。

第十五届职业安全卫生大会给出的统计数字告诫世人:全球每年死于劳动安全与职业病的人为110万(其中1/4是职业病病亡者),维护劳动者的人权,提高人类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是全球人民的要求。保护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的生存(安全、健康、长寿环境)、稳定、发展,是21世纪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9好的q.e.osh的管理原理与大安全观

凡有人群活动的地方就有管理。只有管理才能给人类提供更舒适、更自由、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只有管理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睦相处;只有管理才会有道德、文明、平等和自由;只有管理才能真正的提高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活动的质量;只有管理才能使人类成为科技巨人,为自己创作所需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只有管理才能使人类不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创造人类更美好的人文环境,树立公德伦理和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得真、善、美的共识,追求着人类安全、健康、舒适、长寿并从事一切活动……。

管理的好坏与活动人群的文化素质有关,同时只能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实现好的管理。而科技创新和发展是以各时期的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是科技母体,科技是带有时代特色的特殊文化形式,因此,好的管理也必须以科技文化为基础,要实现q.e.&osh管理体系整合,必须以安全科技文化的大安全观为基础。管理科学的魔力在于规范、高效、有序和自由,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的追求的美好未来,即人类真正拥有安全、健康、和谐的环境、文明的社会。

无论是自然的、技术的、社会的、人为的风险和灾难,要千方百计通过一切手段将其事故、灾害、疾病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和痛苦减小到最小程度,甚至使其避免、消除,这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好的管理的方法,以大安全观为基础建立起的全面动态管理体系,来实现人类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安全生存。这就是安全科技文化的大安全观与管理科学的统一之处。■

组织是指: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或社团,或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组合,无论是其是否法人团体,公有或私营,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以把每一单独的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

作者简介:徐德蜀研究员、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学报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等四院校兼职教授

作者单位:徐德蜀(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

金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作者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西街17号;邮编:100029

参考文献:

[1]徐德蜀.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

环保与安全论文例8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精品工程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施工的技术以及监控的手段也相应越来越严格,以往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工作职责范围在“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施工管理理论也日益显得过于片面,在“三控制”基础上将“安全控制”、“环保控制”和“文明施工控制”纳入施工管理人员,尤其是甲方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范畴尤为重要,这将是新形式下提高施工管理水平的一个有力的补充。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工作中需充分处理好“六控”的辨证关系,使建筑工程建设事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1.问题的提出

从1988年下半年开始至1990年,我国分别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进行了施工监理试点,经过总结,1993年进入了稳步推广阶段,从试点中专家们总结出了“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宝贵经验,十几年来,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它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辛勤劳动和集体智慧,创造了全国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精品工程层出不穷,在日趋规范的工程施工管理中不断总结和积累,不断更新和完善。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然而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安全及生态环境的今天,“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在工程建设中应将人身、设备安全以及环境保护、文明施工提到一定的高度上来认识并付诸实施,并将其纳入监理的职责范围,将“三控制”更新为“六控制”(质量、工期、投资、安全、文明施工、环保控制),是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目前,一些施工管理人员也曾有人提出“质量、工期、投资、安全、文明施工”“五控制”的要求,若把“环保控制”一同放入管理职责更能充分体现新时期管理职责的完整性和实效性。

2.如何做好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工作的“六控制”

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工作的“六控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按照各自的控制原则为共同的目标开展工作,对搞好工程建设尤为重要。

2.1认真抓好质量控制工作

质量控制就是在质量方面为了满足使用要求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工程质量与工作质量有紧密的联系。工作质量就是建筑安装企业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所做的“控制”。工作质量是工程质量的保证,工程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工作质量的反映。要使建筑安装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必须既要管工程质量,又要管工作质量,而且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工作质量上,通过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和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要按施工程序及时跟班到位进行监督检查。旁站监理不仅要具备现场质量控制工作的相应素质,加强合同意识,避免相当然的人为因素,而且需吃透合同规定,避免出现问题措手不及,要及时果断地处理质量和工期的矛盾。

2.2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工作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抓好工期控制关

施工管理人员不要转嫁责任,放弃职权。应积极审查施工单位施工组织方案,寻找经济与进度的最佳结合点,认真编制施工进度網络计划图,找出关键线路,合理安排和调整工期,发掘一切有利因素,加快施工进度。平时要及时跟踪工程进度,全过程控制指导项目进展,减少窝工、怡工现象,有效地赢得工期。

2.3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工作要及时、规范、准确,把好成本关

降低成本是社会主义国家积累资金的基本方法,因此,如何管理好成本就成为极重要的事。投资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工项目在确保质量、工期、安全、环保和文明施工的前提下,不超出批准的总投资额,而且是合理的支付。质量、工期、安全、环保和文明施工与投资六者是辩证统一的,这就要求管理人员通过各种手段做好成本控制,因此管理人员对工程的每一个程序都要求做到及时、规范、准确,避免反反复复的无效工作,减少资源的浪费。

2.4重视安全、环保和文明施工控制

安全、环保和文明施工控制,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尽管在施工过程中各项目业主和施工单位都不曾轻视过,而且在实践中也形成了一套针对此方面的条例和规定,但始终没有把其提高到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理论来对待,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把“安全、环保和文明施工控制”和“质量、工期、投资”并列起来是必要的和适时的。

1安全,不仅从尊重人命这一观点来讲是重要的,而且事故的发生会给企业,甚至给国家财产带来很大损失。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计划时,要同时编制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的技术措施计划。必须建立和健全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律,内容包括:安全施工责任制度、安全施工教育制度、安全措施计划制度、安全施工检查制度、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制度。

2环保,是一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里所讨论的“环保”问题仅指项目施工中的产生环保问题,尚不包括项目可研阶段的“环保”问题。而主要常见的包括:建筑垃圾、建筑粉尘、有毒气体等。

随着国家基本建设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城市化发展,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废水等,据粗略统计,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生和排出的建筑废渣就有4000万t。由此可见不正确处理建筑垃圾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和健康问题。将现场的环保施工控制纳入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的职责对工程至关重要,所以管理人员应重视并监督施工单位对建筑垃圾的规范处理。

3文明施工,随着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深入,建立文明的施工环境不仅是我们自身的需要,而且是整个社会的需要。文明施工不但与安全隐患存在着千丝万缕的

关系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举个例子:某公路施工时由于路障标志不明确、扩建材料堆放不规则、以及施工不洒水造成灰尘滚滚,以至施工期间出现多起严重的交通事故,损失惨重;该港口因开山填海运土车来车往,运输路面却不清扫、不洒水,港区整天灰尘滚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该港区仓储项目较多,而大部分仓储项目是在海滩填土形成的陆地上建成,这些项目在基础处理时强夯、打桩不分日夜地施工,噪音严重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

因此,将现场的文明施工控制纳入施工管理和监理的职责,并强制性执行对工程是至关重要。。

(1)施工单位开工前,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文明施工条款。。

(2)施工现场周围必须设临时围墙或围挡,并做到及时修补损坏部位,保证围挡整齐。

(3)施工现场材料必须按施工平面图中规定部位堆放,并要求码放整齐。

(4) 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必须放在指定位置,并及时清运。

(5)施工现场不得随便抛弃垃圾,施工区、生活区、道路等处应经常清扫,保持环境卫生整洁,施工区严禁吸烟。

(6)其他一些保障人们衣食住行的措施。

3.结语

环保与安全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3-0030-03

截至2006年11月底,中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超过6 766亿美元,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近200个,全球500强企业已有约480家来华投资兴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就业机会的创造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外商投资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一、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投资理论分析

现有投资理论没有很好地考虑环境保护问题。现有投资、技术转让理论的最大缺陷是仅追求狭义的经济比较利益而没有考虑广义的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结果是一方通过国际投资获得了利益,另一方付出的生态环境成本很高,很可能大大超过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结果牺牲了可持续发展,其中一些投资理论本身就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污染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被用于解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动机。该理论认为产品生命周期是产品生命运动的普遍现象。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新产品阶段,少数在技术上先进的国家首先推出新产品,生产新产品的企业是个垄断者,它在国内生产并满足国内的需要,也有一定量的产品向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相近的国家出口;二是产品成熟阶段,消费者对产品已有较深的了解,需求的价格弹性逐渐增大,同时国内的其他企业开始模仿,竞争日趋激烈,国外对此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于是,该企业便向国外寻求出路,选择那些经济水平、消费结构类似的国家作为投资对象;三是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完全成熟,生产工艺等已完全标准化,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原投资国又在发展中国家寻找投资机会,其产品被出口到母国[1]。可以说,这一理论也为污染密集产业的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国内已淘汰、高能耗、高耗原材料、高污染的产业,然后再将干净的产品出口到母国。

(二)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小岛清认为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而这些产业在发展中国家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日本转让的多以适用技术为主,符合当地需要,投资也大多采取合资形式,这种投资扩散效应大,不但发展了当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了出口,而且为东道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培训了人才,因此,边际产业扩张对双方均有利的这一理论实质上等于直接主张以直接投资形式转移污染密集产业。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负面影响

(一)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对华直接投资实施“生态侵略”战略

新一轮生态侵略的迫近将使我国环保面临新的威胁。长期以来,一些国家以邻为壑,损害本国管辖范围以外的别国的环境,大肆开发利用别国的自然资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和危害环境的工业、设备、产品和有害废物,进行“生态侵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深入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遭受“生态侵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我国目前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一般要比发达国家宽松,许多企业为了追求引资数量而置生态环境于不顾,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普遍存在。相比而言,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较高,一些外商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逃避母国或第三国严格的环境治理规定,逐渐将污染行业转移到我国,主要包括化学、能源、橡胶塑料、制药、制革、纺织印染、造纸、建材等行业,给我国环保工作留下新的隐患。

(二)外商投资给我国带来臭氧层损耗物(ODS)的生产和消费转移问题

发达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很高,环境标准日益提高,环保法规日趋严格,它们根据《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制定了实施条例,逐步停止生产和使用受控物质及其相关产品。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可以把受控时间推迟到2010年,这促使部分外商利用时间差将受控物质及相关产品的生产转移到我国,以延长其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从发达国家引进了大量的冰箱生产线,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必须淘汰的生产线。尽管制冷行业和气溶胶行业的大型外商投资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压力下,大多数目前已开始注意保护臭氧层问题,有些企业在采用替代品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许多中小外商投资企业对保护臭氧层不重视,措施不力。例如,有不少来自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3期2007年第3期(总第147期)曹秋菊: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研究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将ODS生产和消费转移到我国,并集中于清洗、制冷和泡沫行业[2]。

三、外商直接投资恶化我国的生态环境并对我国经济安全造成影响

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和投资,将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进而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

(一)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一般理论

1.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栖息的家园,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物质承担者。生态环境的影响极为广泛,一旦一国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覆巢无完卵”,失去生存条件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也就是说,生态一旦被破坏,就不是谁输谁赢的问题,而是大家全是输家。

2.生态危机后果极为严重,相当一些生态过程一旦超过“临界值”将不再逆转,受到人类破坏的大自然的报复往往再也不给人类改正的机会,让后来者没有纠正错误,重新选择的余地,或者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来进行恢复和治理工作。目前,淮河流域污染治理的费用已远远超过沿岸中小排污企业创造的价值,这是一个极其惨痛的教训。

(二)生态环境恶化降低我国经济安全度:实践考察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淡漠,以发展和保护互为条件的理念还没有被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加之西方国家的“生态侵略”,致使资源被掠夺性地开采和破坏,环境严重污染,水土严重流失,一系列问题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危害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些问题和危害已直接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了我国经济安全。

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必须要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生态环境为重要的基础条件。根据《中国环境经济核算2004》绿皮书,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的比例为3.05%。生态环境破坏给我国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加剧了社会贫困,影响了社会安定,宁夏、内蒙等地沙化严重地区,农民被迫远走他乡。近年来洪涝、干旱、沙尘暴的频繁性,可以说是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后果。

四、完善外商直接投资体制维护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对策

生态环境的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存亡。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必须呼吁全社会重视生态环境安全。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的脆弱性,已经不允许我国走传统的掠夺式的灰色道路,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

1.进一步完善体制政策环境与产业准入政策。通过制定不同行业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强化招商引资的结构导向作用,要通过产业导向等途径把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更多地引向需求增长快、生产污染较少的领域。新批工业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均按新的准入标准予以审批,已批项目也要按新的标准要求提出达标的时间表,并对此承诺负有经济责任。内资企业也要按国民待遇的要求逐步与外资企业的标准接轨。不同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公开透明,受到全社会监督;各地招商引资的数量与质量差异,也要受到全社会监督[3]。

2.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法治在促进和保障一定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法规,切实执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法》等法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资源掠夺、污染转嫁和生态侵略,使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外来生态安全问题通过生态安全评价、预警、生态安全标准等制度得以防范,并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违法行为[4]。

3.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根本出路。循环经济是基于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的减物质化经济模式,其“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5]。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技、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利用,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措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面对国内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面对经济全球化下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转移,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对维护国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夏友富. 外商投资中国污染密集产业现状、后果及其对策研究[J]. 管理世界,1999,(3):116.

[2]张燕文. 外商直接投资中的环境负效应与消解[J]. 求索,2006,(7):45.

[3]韩彩珍. 中国利用外资过度了吗[J]. 中国外资,2006,(6):43-44.

[4]张炳淳. 论全球化背景下生态安全的法律保护[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17-122.

[5]乔海曙.树立金融生态观[J].生态经济,1999,(5);18-19.

Research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ward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curity in ChinaCAO Qiuju

环保与安全论文例10

Key words: water security; harmonious society; study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水,生命之所系,它是地球万物的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极为重要而活跃的因素。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功能和支撑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水使人类生生不息,水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水使世界充满生机和活力,没有水,就没有世界;没有水,就没有社会;没有水,也就没有人类。水安全问题事关重大,不仅是资源环境安全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但现今全球人类缺乏安全的足够的水资源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水资源以及提供和支持水资源的相关的生态系统面临着来自污染、非可持续性使用、土地使用变换、气候变化及其他诸多方面的威胁。中国更是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水资源短缺与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形势堪忧,我们面临着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水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因此,我们应正视现实,直面水危机,从全局的、战略的、政治的高度,审视对待水安全问题,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尊重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加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供定需,以水定发展,节约保护、科学利用水资源、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障饮水安全、健康安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

一、水安全

水安全包括自然型水安全和人为型水安全。不仅涉及水资源短缺和洪水灾害的水量问题、而且涉及水体污染导致的水质问题等,涵盖了资源、环境、生态、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主要是干旱、洪水和河流改道等自然型的水安全问题。而进入现代社会,人类大量干预水文循环的自然过程,水安全就逐渐从自然型的转为人为型。如水量短缺、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其外延是指由水安全引发的其它安全,如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等。从本质上看,水安全强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照顾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着眼于在一定时间内重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态。实现水安全的目的就是在现实情况下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基于水资源关系,这个关系具体体现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持续健康的关系上。水安全的核心主要是以公平、高效和统一的方法保护水资源,同时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以满足人类生存、农业发展和其他经济活动的需要,保护人类社会藉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系统不受侵害。

二、水安全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水安全事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生命健康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水安全得不到保证,就不可能建设和谐社会。因此,建设和谐社会依赖于水安全,即水安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支撑。同样,水安全也离不开和谐社会,试想一个矛盾重重,人与人争水、地区与地区争水,各方面都不和谐的社会,能保证水安全吗,显然是不可能。因此,建设和谐社会是实现水安全的战略举措和有力保障,由此可见,水安全与建设和谐社会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两者是统一的。

三、水安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支撑水与空气、食物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水是一切生命和环境的血液,既是人类生命之源、又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通过水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能有效的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平衡。水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无论在游牧部落时代,还是在农耕社会,无论是今天,还是在未来社会中,水总是不可缺少的、不可替代的资源,人类傍水而居,依水而发展,水使人类生生不息,水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诞生与发展,而文明的演进又赋予水更多的光彩和灵气。人不能没有水,生态环境更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更不可能建设和谐社会。纵观我国的历史,历朝历代的盛衰,无不与水、治水活动密切相关,正如古人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试想一个洪水泛滥的地区,怎么可能有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秩序,甚至会出现社会不稳。如果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直处在洪涝灾害的威胁之中,经济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社会稳定就难以保障,人民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同样,如果人的饮水问题解决不了,或者喝不上安全洁净的水,连当代人的生存、健康都受到威胁,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保护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水安全问题从形成和发展阶段就深深的打上了国家或区域的烙印,是国家或区域安全的基础条件之一,是战略资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以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因此,保护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建设和谐社会是实现水安全的战略举施和有力保障和谐则发展,不和谐则变异,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而实现水安全的目的就是在现实情况下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基于水资源关系。水安全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加剧,使水安全问题更加突出,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水安全问题,不仅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而是由人类自身活动造成的。应该说,水安全的威胁更多来自人们自身的行为,无节制的水需求、污染水和浪费水都给水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这些问题多是人类自己造成的,要解决水安全的问题,人类需要严格自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严格按自然经济社会规律办事,建设好和谐社会,规范人类活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从而为实现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因此,要从掠夺型、征服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向协调型、恢复型和建设型的生态文明,节约保护水资源,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发展。五、水安全面临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安全问题古亦有之。我国大禹治水的传说,西方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神话,足以说明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以洪水灾害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水安全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水安全表现形式是自然型的,如洪水、干旱、河流改道等。进入现代社会,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对水文循环的大量干预,对水资源的大肆索取,出现了人为的水安全问题,如水量短缺、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等问题。进而危及人类对水的需求,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生态等不能持续发展的问题。新。

六、结束语

通过这篇文章我想向广大的读者传递一个信息就是我们不能毫无节制的向大自然进行索取掠夺,不能再出现人与人争水、地区与地区争水、人与生态环境争水、污染物与生态环境争水、污水与径流争河道、人与水争地等不良现象,而应该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推进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饮水安全,食物安全、经济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从而实现水安全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于

参考文献:

1、洪阳:中国21世纪的水安全

2、高而坤:保障水安全需要严格自律

3、宋建军 张庆杰刘颖秋:确保水资源永续利用的制度体系

4、朱西周: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环保与安全论文例1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石油作为当今主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但又是现实的重要污染源。解决好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也是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能源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着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发展方式从简单满足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为目标,转向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重视环境效益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能源安全观。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观应包括两方面内容:确保石油经济合理的持续供应和高效使用;减少与石油生产、使用相关的环境污染。

石油企业承担着国内石油的供给、生产、销售及引导消费的职能,因此,必然肩负着保证国家石油安全的历史使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势必影响石油的供给与使用效率,也必然影响石油安全的保证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石油安全形势的前提下,给出了新的石油安全概念;借助价值链理论提出了石油安全链分析方法;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了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石油安全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能力安全观”。

二、石油安全概念的拓展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出现,石油安全概念的内涵也不断拓展。从以能够在数量和价格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石油供应为主要内容的石油安全概念,逐渐演化为考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概念。例如,崔新健把石油安全的概念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定义为:石油安全主要是指一国拥有主权、或实际可控制、或实际可获得的石油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保障该国经济当前的需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李树芳、潘懋探讨了石油安全保障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认为现阶段的石油安全概念已经发展到了关注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有限性,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保障阶段。

石油作为支持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物资,石油安全供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前提;同时,石油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能源约束,它的使用效率和消费安全与环境问题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实现石油安全供给、环境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和谐是石油安全概念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石油安全是指能够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石油供给和使用能力。该概念强调在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石油供给和使用能力,其终极目标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三、石油安全的相关理论

1.传统的石油安全观。传统的石油安全理论是建立在仅关注石油供给安全概念下的安全观,主要有2种:一是“储量安全观”,认为有了储备和储量就能保证石油安全;另一种是“资本安全观”,认为依靠资本运营,通过在石油市场上购买石油,可以获得石油安全保证。但是,通常本国内的石油储量是自然天赋,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在短期内单纯依靠增加储量获得石油安全是不现实的。而储备是应急措施,不能保证长期的石油安全。对于“资本安全观”,石油市场一向风云变换,晴雨无常,所以,单纯依靠石油市场,也不能保证长期的石油安全。因此,从供给角度来看,二者对保证石油安全具有一定作用。但是,从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角度来看,显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2.石油企业与石油安全。国内的石油生产,由国家控股的几大石油企业集团主导。由于勘探权的登记制度,我国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石油被授予原油勘探开发权。这种开采业的垄断经营,决定了石油企业肩负着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使命。同时,我国的石油企业集团多为上下游、内外贸、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掌握着国内绝大多数的炼油厂,它们控制着国内成品油供应的主渠道,拥有近80%的市场零售份额。所以,几大石油企业集团经营业绩的好坏,其整合资源、开拓市场能力的大小,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与国家的石油安全息息相关。

3.相关的竞争力理论。主要就价值链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介绍。

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理论是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他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价值链由价值活动构成,而价值活动又可以分为主要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价值链管理就是找出企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分析其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合理的控制这些驱动因素,从而影响该环节的成本和收益,最终使整条价值链得到最大增值,同时总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

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由美国企业战略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Hamel)提出的,是指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核心竞争力已日益成为企业追求的战略目标,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四、从“价值链”到“安全链”:新的“能力安全观”

1.基于价值链的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企业是集油气开采、炼化、销售以及辅助性服务等为一体、具有完整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条的企业。结合石油企业的特点,我们给出石油企业的价值链,见图1:

价值链中价值活动的核心是创造企业利润,这也正是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整合的目的所在。整合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的能力即为核心竞争力,由上图我们发现,石油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贯穿整个产业链条,在每个价值活动中都可进行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整合,创造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借助石油企业价值链,我们可以发现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资源因素、能力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反过来,石油企业具备了较强的核心竞争能力后,再以这些影响因素为媒介,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工作效率,最终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石油安全保障。

转贴于

2.基于安全链的石油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安全问题是个系统问题,要综合考虑,不能片面,其解决途径贯穿石油生产的各个环节。借助石油企业价值链,我们给出石油安全链(见图2)。石油安全链是将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而石油安全保障活动贯穿于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安全链由安全保障活动构成,安全保障活动又可以分为主要安全保障活动和辅助安全保障活动。

从石油安全链中我们可以看出,石油安全贯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链管理就是在企业安全链上的关键环节,分析其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通过合理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从而影响该环节的生产和消费,最终在整条安全链上保证石油最大限度的供给和最有效率的使用。我们按照石油安全链的各个环节,逐一分析如下:

(1)上游开采部分。上游油气开采是石油企业生产的基础。由于油气资源是在千万年乃至上亿年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富集起来的,它深埋于地下,而且区域分布不均衡。我国目前石油资源有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的依赖进口。因而,石油企业在上游开采部分的安全保障能力就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获得资源的能力,包括国内现有储藏的勘探开发能力及开拓国外石油市场、整合国际石油资源的能力。其次是创造效益能力。在现有科技水平下,油气勘探、开采的不确定性很高,进而造成油气生产成本也很高。如果石油企业在油气开采方面拥有资源和技术优势,在有利的外部环境下,其油气生产成本会大大降低,从而为企业创造超额利润。这样不但能为中下游企业提供生产原料的保证,更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利润空间。最后是海外经营能力,包括适应当地文化,获取国际人才,熟悉海外市场。上述三种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企业整合资源能力的提高和技术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即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中游炼化部分。石油企业是典型的规模效益型企业,影响炼化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的因素为:首先是企业规模。炼厂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规模优势,易于与上游的原油供应和化工企业一体化。其装置结构易匹配合理,生产方案易于优化。这样一方面,企业可以选择各种不同品质的原油,无形中扩大了原料的来源,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又相当于增加了原油的供给,有利于保证石油安全。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相当于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原油的供给,同时,也降低了废气、废料和废水的生产环节的排放量,有利于保护环境。总之,石油企业中游炼化部分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原油使用效率的提高和生产过程更加环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增强,这些都有赖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3)下游销售部分。下游(销售)部分是企业与外部经济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石油产品的销售一方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它也是保证石油企业正常生产的有效需求的关键。下游(销售)部分的安全保障能力:首先是保证石油有效供给的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的企业,能够有效降低库存,加快产品周转,相当于增加了石油供给。其次是市场占有能力。如果企业销售网络完善,产品品种齐全,无疑会保证供给效率。企业的效益直接与市场占有率相关,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通常意味着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也是企业拥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外部表现。企业只有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才能完成产品的销售,进入下一个生产循环,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服务。

(4)辅助服务部分。石油企业的辅助部门是指研究与开发以及与油气开发和炼化、销售相关的服务性部门。影响石油企业的辅助部门安全保障能力的因素主要是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因为,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直接决定企业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开发资源还是节约资源,都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我国油气资源勘探程度不高,探明储量中只有20%-30%可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商业储量,并且其中70%都是复杂性的非常规油田。因此,提高勘探储量要依靠地质理论、勘探技术创新;提高采收率要运用先进的开采手段。此外,科技创新还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等。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主要表现,是增强企业效益和保障石油安全的主要手段。

总之,石油安全链上各个环节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都有赖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反映了企业生产能力与效率,决定了石油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石油安全供给和安全使用的保障。

五、结论

由上述分析发现,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石油安全密切相关。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反映了企业生产能力与效率,因此不仅对于提高国内石油产量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其跨国投资控制境外石油资源的能力。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中国石油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中国石油企业与跨国石油公司竞争的前提,是石油安全供给和安全使用的保障。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贯穿于企业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各个环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表现为企业的各种能力,正是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能力,决定了安全链各环节的安全保障能力,进而决定了整条石油安全链的石油安全保障能力。由此我们得出新的“能力安全观”:通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石油安全保证程度是长久的、全面的和现实可控的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真正的石油安全在于不断增强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崔新健.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J].财经研究,2004,(5).

[2]李树芳,潘懋.石油安全保障概念的经济学诠释[J].经济师,2004,(5).

[3]葛家理,胡机豪,张宏民.我国石油经济安全与监测预警复杂战略系统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2,(1).

[4]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