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实践技能培训

实践技能培训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5 10:53:45

实践技能培训

实践技能培训例1

【关键词】社区护士 实践技能 岗位培训

【Abstract】 Objective:To sum up training experiences through training community nursing staff in post on nursing practical skills.Methods: Examinations and evaluations are used to approach the training effects of overall 538 community nurses after being trained 15 nursing skills .Result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are seen in nursing competence of 538 nurses. Conclusion: Training method for nursing practical skills has helped nurses enhance their nursing competence.

【Key words】Community nurses Nursing practical skills On-the-job training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士的素质直接影响社区护理服务质量[1],社区护理适应了大众保健需求,是我国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WHO提出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社区护士责任重大,卫生部规定社区护士必须具有国家护士执业资格并经注册,还要通过规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区护理需要[2]。因此对从事社区工作的护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是提高社区护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3]。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我校自2007年被吉林省长春市卫生局确定为 “长春市社区护士技能培训基地”以来,先后进行四期社区护士护理实践技能培训,培训对象为吉林省长春市9个辖区在岗社区护士538名,年龄25~53岁,平均年龄39岁,中专学历412人(77%),大专学历110人(20%),本科学历16人(3%)。

2 内容与方法

2.1培训内容

根据卫生部《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要求,依据吉林省《社区护士实践技能考核评分标准》,以及社区护士的实际需求,对社区护士进行周围静脉输液、无菌技术、生命体征观察与测量、常用检验标本采集、常用注射法、管道护理、卧床病人护理、鼻饲技术、口腔护理、心肺复苏术、心电图机使用、包扎与固定、婴儿护理常用技术、换药法、乳腺自查指导15项技能培训,总计40学时,以适应社区护理的实际需求。

2.2培训方法

2.1.1模拟社区环境 利用我校东方广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训真实社区工作场所进行培训,将培训场所划分为基础护理技能和临床护理技能两个培训区,让社区护士在真实的社区护理工作中学习实践技能,使护士真正实现从医院临床护理模式到社区护理工作模式的根本转变[5]。

2.2.2师资选拔 选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社区工作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培训教师,并进行集体备课,强调在训练操作的同时,培养社区护士观察病情、家庭访视、健康教育、组织宣传、人性化的沟通、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6]。

2.2.3了解学员需求 对每期学员通过问卷与座谈形式,了解社区护士的年龄、学历、工作经验、工作岗位以及对护理实践技能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指导。将538名社区护士分成四期,采用集中授课、分组示教、个别指导、学员练习、集中考试等程序进行系统培训。

2.2.4角色互换法 每个学员分别扮演社区护士和护理对象,在演示操作的同时,着重训练护士的沟通技巧、健康教育方法,操作结束后,让每位学员讲解作为护理对象角色的体会,教师引导学员讨论护士操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角色互换,学员亲身体会到作为护理对象的护理需求,这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

2.2.5微格教学法 将每期学员的操作录制成光碟,在教学中播放,让学员指出操作的优缺点,大大提高了学员的操作水平。培训教师录制了标准操作教学光盘,在教学中应用,学员们一致认同这种教学法。

3 培训效果

自2007年以来四期538名学员的护理技能培训,参加吉林省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考试,由卫生厅统一核发省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其中有516人考试合格,合格率为95.9%。每期结束后,通过与学员座谈、发放问卷等形式,了解学员对培训的满意程度,满意度为97.2%。

参 考 文 献

[1]杨丽,赵秋利.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1):71-72.

[2]李勤,孙平辉等.社区护士在职培训教学模式初探[J].护理研究,2006,20(5):1212.

[3]周艳,刘晓丹,李勤,等.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绩效分析与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3):197-199.

实践技能培训例2

2008年12月,江苏省委、省政府从构建和谐江苏这一高度出发,提出了"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工程",为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创出了一条新路子,这本身就是退役士兵就业安置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也是江苏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和理论发展。对退役士兵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退役士兵安置机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是改进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重大创新。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让一技甚至多技在身,用技能充实了他们的人生,提升了素质,再加上已经经过部队这所大熔炉的洗礼,使其成为社会上各类企业单位的"抢手货"。因此对退役士兵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能有效促进广大退役士兵实现充分稳定就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城乡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

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做为区第一批承训学校,在培训过程中,坚决贯彻落相关文件精神,并自觉地肩负起探索培训规律的责任。退役士兵技能培训是一项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理论或经验可循,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如何做好退役士兵学员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教学工作?是当前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这要求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创新思路,通过踏实认真的探索,总结规律,逐渐形成相应的教育管理理念。近两年来,我们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结合我校退役士兵学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际,从承训单位的角度,探讨进一步做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恳请广大退役士兵技能培训教育工作者、有关专家学者、相关政府部门批评指正。

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实践和经验问题

1.培训实践概况

针对2009级和2010级退役士兵学员的培训工作, 我校考核培训部门联合相关专业办公室制定了:面向两年制学员的《退伍士兵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二年弹性学制)》和《退伍士兵计算机及应用实施性教学计划(二年弹性学制)》;面向短期学员,侧重于动手能力培养的《退伍士兵数控车(铣)中级工短期培训计划》和《退伍士兵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中级工短期培训计划》。专业办抽调教有余力的教师负责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考培办抽调教师负责班主任管理工作。具体情况如下表: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我校的培训计划实施情况良好,其中2009级学员将进入推荐就业阶段。

然而,对退役士兵技能培训这一项新生事物而言,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找出相关规律,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退役士兵实际的培训之路。

2.培训过程中发现、总结出的问题或经验

(1)现行培训只对当年的退役士兵给于培训减免,不包括往年的退役士兵。而实际上,那些未参加过技能培训的退役士兵,通过外出就业感受到一技在身的重要性后,更需要也更能够认真参加培训,但却未能同当年的退役士兵一样享受生活费补助和技能培训补贴,这既引起了这部分退役士兵的不满;对承训单位而言,也限制了这一培训项目形成规模效益(对教学而言)。

(2)虽然省级财政加大了支持力度,但地方财政没有预算培训经费或很少,对于经济不好的地区仍有较大缺口,尚不能满足退役士兵就业所需的全部技能培训的各项费用需要;这也使得承训单位未能将该培训工作独立出来,经常是挂靠某部门,抽调工作量不大的教师予以实施的原因之一。

(3)因为以上规模和经费的原因,承训单位无法有效做到“因材施教”。而细分受教育者(退役士兵):义务兵,初、中级士官(其中有的年龄较大,已有家庭,有的家庭实际困难多,认为现在找工作比较实惠等)是应该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相应的培训实施计划的。

(4)培训日常管理方面的问题:见下表

对于上述在实践中发现和归纳出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出一些新办法、新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模式,正在初步形成相适应的教育管理理念,也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姑且抛砖引玉……

方法创新与政策建议

1.培训日常管理制度不断创新,逐渐完善

针对退役士兵学员的社会化、成人性特点,一是要体现出制度的可操作性,新制度的实行应充分考虑学员能否接受和推行,在具体做法上我们注意与相应的学员多加沟通,或试行一段时间进行观察,再修正施行。二是体现出人文关怀,因为通过一年多的教育实践,我们感到大多数学员能够尊敬老师,组织纪律观念较强,理性处事;不少人工作积极主动,好学上进,求技心切;从制度的制订上让他们体会到我们对退役士兵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形成良性互动。三是在惩罚性的制度制订上,要以“预防性”为主要目的,体现出“预防”为主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强化制度的引导和教育效能。我校在制订退役士兵培训日常管理制度时,由于充分考虑这三个方面,既收到了很好的管理效果,促进了退役士兵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达到了相关任务目标。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大胆创新,逐步完善

根据退役士兵学员的不同特点,我校在教学模式上,逐步实现“一体化”、“课题化”教学模式。把全部专业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揉合到“课题化”教学中去,实现“师傅带徒弟式”的“一体化”教学,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数控专业逐步实验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学员反映良好,提高了他们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正在推广。

3.精心选择培训专业,优化职业技能培训

我校一方面准备因地制宜,试行创业培训,把具备较强开拓创新和社会交往能力、有意愿有条件的退役士兵组织起来,开办创业培训班,帮助他们掌握相关政策法规知识,请有经验的成功人士完善创业设计,使更多的退役士兵成为 “小老板”、“商”或“农场主”。另一方面准备开展联合培训,如与其他承训学校在培训专业设置上,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与金融、保险、公安联合培训保险代办员、保安、辅警等。另外,也要注重学历教育,充分协调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做好退役大学生士兵的复读和部分退役士兵对高学历的求学工作。

实践技能培训例3

我校作为中职学校,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学校与多家企业通过冠名班和派遣学生到企业进行专项实习的方式深入加强校企合作。为了缩小校企距离,更好地与企业对接,缩短学生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的时间与步骤,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关系到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在中职学校中学生管理中引入“5S”管理理念,让学生提前接触、了解企业“5S”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让学生就业后能很快地认同和接受企业文化及管理理念,缩短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的时间和步骤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及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1.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

企业的发展靠员工,但企业员工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养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通过我们对企业人员的调研,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主要有知识、态度和技能三个方面。首先是知识和技能,从企业来看,员工首先要掌握自身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产品的更新,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也在不断的提高,就要求员工不但要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其次是态度,要求员工有从基础做起的态度和积极对待工作的心态、工作中要诚信有很强的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1)缺乏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做事或处理问题时会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的感受;有问题不会从自身反思,一味的职责埋怨周围同学,遇事不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2)缺乏积极的心态和好的学习习惯

缺乏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有些学生培训过程中不能自觉主动的完成培训任务,遇到问题就找培训教师寻求帮助,自己不能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纪律涣散,有些学生培训时迟到、旷课、玩手机、聊天等现象。培训中需要培训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维持纪律、督促学生完成培训内容。

(3)缺乏诚信和责任感

有些学生在培训时将零食、饮料等带入实训车间,将包装袋或饮料瓶随手乱扔,破坏车间实训环境;维修电工技能培训所使用的低压电器容易损坏,部分学生没有保护工具、器件的意识,器件损坏后为了逃避责任不承认自己损坏器件或将损坏器件偷偷的换给其他同学。

因此,我们的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远远达不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本课题通过在维修电工技能培训中引入“5S”管理理念,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能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工作习惯和培训效果的管理方法,使学生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好员工。

二、“5S”管理的内容

“5S”是源于日本的一套管理方法,它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TION)、清扫(SEIE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等五项内容。由于它们在日语的罗马拼音中,均以“S”开头,故简称“5S”。它是现代企业中的一种先进管理模式,是通过规范的现场管理来提升员工的素养,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

但是企业“5S”管理和学校“5S”管理又有明显的不同。企业“5S”管理针对的是生产现场的事和物进行管理,如各种材料、机器、半成品、切屑、垃圾、废品、多余的工具甚至是工人的生活用品等,讲求的是什么地方放置什么物品、放多少、怎么放,并进一步形成规章制度。但是学校的“5S”管理针对是是学生,通过教师的严格管理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等,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培训效果。因此我们只能借鉴企业“5S”管理理念,不能照搬企业的“5S”管理的形式。我们根据维修电工技能培训的实际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5S”管理内容:

1.整理

首先让学生明白在实训车间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东西可以带入实训车间,什么东西不能带入;其次让学生知道培训所用到的工具、器件放在哪里,怎么放。最后,让学生能根据培训内容确定培训需要的工具和器件,把能用到的工具、器件拿出来,工作台上只能有能用到的工具、器件和电路图,其他东西都不应该出现在工作台上。整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物流通畅,防止误用工具、器件。

2.整顿

学生将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出来的工具和器件以及万用表和导线分别放在什么位置方便自己完成培训任务。同时将再次使用的导线和绝缘皮、纸屑等垃圾分开放置。整顿的目的是为了使工作场所整洁明了,减少取放物品的时间,提高培训效率。

3.清扫

首先,教师安排好培训的值日生,每次培训结束后及时对实训车间进行清扫后方可离开,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保持实训车间的整洁干净。其次,每次培训前和培训结束的时候,学生都要针对所使用的工具和器件进行检查,如发现存在问题的,要及时上报,及时维护;最后,将检查无误的工具和器件放回原处。清扫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4.清洁

要求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保持实训车间的整洁干净。培训教师制定相关的培训管理制度和车间“5S”检查项目,使整理、整顿和清扫的执行深入人心。让这项工作从形式化、到行事化、再到习惯化,使学生能自觉主动的执行“5S”的内容。清洁的目的是将整理、整顿和清扫工作成为一种习惯和制度,以此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

5.素养

教师在培训时严格按照以上步骤执行,并在每一步骤的细节上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主动去践行培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素养的目的是通过素养让学生成为一个遵守规章制度,并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的人。

三、本课题的研究特点

本课题研究重点在于寻求一种有效的提高学生素养和培训、学习效果的管理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培训来看,5S管理模式的引入对学生习惯养成、增强责任意识和提高培训效果有着一定的效果,但是“5S管理”是一项循序渐进的长期管理工作的理念,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很大的效果。因此,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或培训中坚持5S管理理念,将这项工作从形式化、到行事化、再到习惯化,使“5S管理”成为每一个学生日常工作学习的一部分。让我们的学生缩短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过渡的时间,更容易让企业接受他们。

此外,课题研究过程中由于各培训教师对5S管理理念的理解和对相关规章制度的执行上存在差异,因此在《技能培训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上存在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实施力度也有所欠缺;在利用5S管理理念对培训学生进行管理和检查时不同的培训教师所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因此,就要求我们的培训教师要统一认识,坚持认真执行相关规章制度。

四、“5S”管理在技能培训中的实施效果

1.学生对“5S”管理理念的理解及“5S”素养养成情况

我们在培训前,选取一个自然班级的培训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问卷的填写,培训结束后选取两个自然班级的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另外我们还抽取本校12年毕业学生20多人进行相同的调查问卷,这20多名学生分别涉及到青岛及周边地区近十几家企业。

(1)培训前后针对学生对5S管理理念内容的了解设定了如下内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经过培训后学生对5S管理的内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和较深刻理解,但是和毕业学生在企业接受到的5S管理的教育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2)培训前后针对学生5S素养养成和毕业学生在企业的5S素养养成进行了调研,从结果上可以看到,尽管经过培训后学生的工作习惯整体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和毕业生在企业形成的工作习惯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3)除了针对参加技能培训的学生进行上述两个内容的问卷调查,我们还选取了多家企业的人事或一线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关于新员工对5S内容是否了解和理解、5S素养养成、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有必要接受5S管理的问卷调查并给出了学校5S管理实践的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在技能培训和日常的实训室教学中运用“5S”管理模式进行教学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必要可行的。学生在校期间可塑性较高,这个阶段如果接受5S管理养成良好工作习惯的话,在踏上工作岗位后不管技能如何,首先都能给人留下一个积极的印象。

2.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以往的培训中,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自我约束能力差,而且缺乏耐心和责任心,导致学生的出勤、组织纪律性和培训效果较差。因此,在总结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技能培训的特点,首先制定了《技能培训管理制度》和《技能培训5S管理检查项目》,其次是将整个培训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排队点名进入车间。(2)培训前领取检测器件、工具的好坏。(3)控制线路的安装连接及检测。(4)培训结束,断电、检测回收器件。(5)教师检查回收器件后打扫卫生。培训时严格执行上述5个步骤,培训学生只有将上一步完成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同时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和检查项目,通过培训老师的严格管理和正面引导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在习惯养成上杜绝学生将零食饮料带人实训室的现象;敦促学生在培训开始和培训结束时自觉主动的检查器件工具是否完好,降低器件的损坏率;敦促学生在线路连接完毕和培训结束时自觉主动的整理现场,提高学生的卫生和安全意识。其次,通过5S管理在细节上要求学生,给学生强调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养成遵守规定、养成凡事认真的习惯、自觉维护工作环境整洁明了的习惯和文明礼貌的习惯。

3.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时学生在实训室的工作位置为其工位,不允许串岗。在培训开始前进行考勤点名,让学生意识到今天上课迟到,明天就有可能上班迟到,虽然上课迟到或旷课不能扣工资,但是要扣平时成绩。这样虽然不能完全杜绝迟到现象,但多数学生都有所收敛;另外在培训过程中加大教师的巡查力度,对实训室现场管理,敦促和指导学生练习,杜绝以往个别同学培训点名后在实训室只玩不干的现象。通过教师的严格管理,让学生对5S管理细节的执行从形式到行事,最后形成习惯。当学生习惯与完成培训任务的时候,培训效果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提高。

总之,通过努力将5S管理应用在技能培训中并不难,只要能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就一定会取得一定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强化5S管理意识,对学生要加强教育,使技能培训中的5S管理实践能够深入进行下去并将其推广到日常的实践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王劲,刘萍,薛莉英. “5S”在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以机电产品装配工程训练课程为例

[2] 罗松涛. 浅谈“5S”管理法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运用

[3] 李冬. 5S管理在实训教学寸的应用

实践技能培训例4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7-0031-05

江苏省泗洪县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紧紧围绕我县稻麦、蔬菜、林果、水产、畜禽、蚕桑等几大主导产业,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民生产技能、助推农业农村发展”为目标,努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1],为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泗洪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人口年龄分布状况

1.从事纯农业的劳动力年龄构成情况

从表1统计结果看,在农村18~60岁劳动人口中,纯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人数为6 236人,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8.5%。在纯农业劳动人口中,31~50岁、51~60岁的劳动力占纯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比重分别为53.8%和41.8%,人数分别为3 355人、2 607人,两者占纯农业劳动人口的95.6%,而30岁以下的纯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人数仅为274人,比重最小,仅占4.4%。

2.半从事农业劳动力(简称兼职)年龄构成情况

从表1统计情况看,在农村18~60岁劳动人口中,从事兼职的占20.3%,为4 442人。在兼职农村劳动力中,31~50岁的农村劳动力比重最大,为61.1%,51~60岁的比重为31.5%,而30岁以下的比重最小,仅为7.4%。

3.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年龄构成情况

从表1统计结果看,在18~60岁的劳动力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口的比重为51.2%。在外出务工人口中,18~30岁占48.7%、31~50岁占43.1%、51~60岁占8.2%;外出打工人员中,50岁以下的占91.8%,为20 087人。

可见,在农村纯粹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比例很小,从事纯农业生产的主要为中老年劳动力。

(二)泗洪县农村劳动力从业情况分析

1.18~30岁劳动力从业情况

从调查的12个村的情况看,18~30岁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27.7%。在18~30岁劳动力中,外出打工的占90%,兼职的占5.4%,从事纯农业的仅占4.6%。

2.31~50岁劳动力从业情况

从调查的12个村的情况看,31~50岁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49.8%。在31~50岁的劳动力,从事纯农业的占30.8%,兼职的占24.9%,外出打工的占44.3%。

3.51~60岁劳动力从业情况

从调查的12个村的情况看,51~60岁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22.5%。51~60岁纯粹从事农业的人员占总劳动力人数的52.9%,兼职的占28.4%,外出打工的占18.7%。

可见,31~60岁的劳动力为主要从事农业人员,年轻人基本上外出打工,这就解释了培训时年轻学员为什么很少。

(三)泗洪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12个行政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最多,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55.4%;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次之,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32.2%;尤其是50岁以下的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这部分人群数量为16 956人,比重为77.5%,这部分人群将是今后培训的重点人群。

(四)泗洪县农民对从事农业的愿望和对培训的需求分析

调研中,我们还随机问卷调查了200户农民,他们一致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从事农业行业,其中,18~50岁的农民有80%不想从事农业行业,51~60岁的农民希望种点地和在当地企业找点工作。对于农业培训的需求,18~50岁的农民有10%希望学点有助于创业的实用型农业技术,如特种动物(包括水产)养殖技术和特种经济作物栽培技术;51~60岁的农民仅有2%希望学习有助于创业的实用型农业技术;其他农民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兴趣不高。

二、泗洪县农业经营主体情况分析

当前,泗洪县农村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有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现将他们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农业经营主体注册数量多,正常运行少

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宿迁市各地纷纷注册成立农业经营主体,但真正实际运行的不多,如泗洪县四河乡注册各类农民经营主体122个,其中正常经营运行的只有32家,占在册总数的26.2%;泗阳县王集镇注册各类农民经营主体206个,其中正常经营运行的仅有38个,占在册总数的18.4%。调查中发现,不正常经营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缺乏技术或管理经验而导致运行不下去。

(二)N植技术含量偏低的传统经营项目注册的多,培训需求少

稻麦种植传统经营项目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种植,由于技术比较成熟,加之基层农技人员水平较高,县区技术支持与培训对于技术需求有保障,故培训需求少。同时,因为有国家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收益平稳,导致培训需求主体更少。只有极少数经营主体有特种经济作物种植或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的需求。

(三)部分经营主体对经营管理方面培训有需求

经营主体由于受市场风险或国家一些政策不能真正落实,经营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不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应对市场风险?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如何加强管理?现在经营主体多、规模小,缺少管理人才,管理理念滞后。这些经营主体要想真正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应该在经营管理方面下功夫。

(四)经营主体普遍反映融资难

经营主体普遍都感觉到在生产经营中遇到Y金链短缺、贷款难等问题。虽然国家出台很多对农民的金融优惠政策,但到地方尤其是农村基层,要想贷款融资非常困难,不是门槛太高,就是贷款时间太长,直接影响生产经营活动。

三、目前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对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对涉农培训需求少

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农民对参加培训缺乏充分了解,他们只关注培训能否给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否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和效果,就认为参加培训是浪费时间,影响他们挣钱。

由于农业收入较其他产业的收入差距拉大,所以,从事农业行业的人员越来越少。对18~60岁的农民21 881人进行问卷调查,他们中全年70%以上的时间从事农业工作的仅占8.6%,外出务工或在本地打零工的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91.6%,他们对培训的需求大多集中在非农方面的培训[2]。

(二)培训内容相对陈旧

调查发现,培训内容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忽视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状况的分析,相关的种养殖技术缺乏先进性和针对性,部分先进技术在实践中已经应用但培训滞后,导致培训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欠佳。当前,培训中涉及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安全、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内容较少,无法适应职业农民对农业现代生产的需求,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尤其是一些非传统的种养殖项目,如中药材、水蛭、山羊等特种种养殖项目,培训需求较高。但在这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农民渴望有这方面的专题培训和技术指导。

(三)现场实践教学偏少,课堂理论培训比重较大

从安排的培训计划来看,无论是32学时的短期培训,还是80学时以上的中长期培训,课堂理论教学分量是现场实践教学分量的3倍以上。此外,由于大部分参训农民文化水平较低,面对一些专家教授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他们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感兴趣且效果好的是现场教学和体验学习。

(四)培训对象分类不明确,针对性不强

由于培训对象分类不明确,有些培训侧重于培训数量,如举办种植业专题培训班,出于参训农民学员种养殖的多样性考虑,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种养殖知识和技能培训面上的覆盖,而忽略了专题的系统性与深刻性,导致参训农民无论对种植还是对养殖技术知识的学习都是学而不专、学而不精。

(五)培训对象素质不高,农民调训组织困难,培训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导致农村从事涉农行业人员总量少,农业生产主要由留守农村的人员承担。为了完成省市下达的农民培训任务,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和有关工作部门采取下达指标的方式完成调训任务。从表面情况看,相关部门积极工作,下大力气狠抓落实,想法设法组织人员参加培训,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涉农专题班培训。可从实际效果看,由于农村涉农行业人员总量少,多数农民兼业多,为应付上级调训要求,有的农民多次重复参加培训,还有的安排6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来填补人数。结果是任务完成了,但效果不明显。

(六)培训机制相对落后

江苏省职业农民培训由政府主导,农业、教育、劳动、文化、科协等多家部门共同负责落实。尽管注重沟通协调,实践中各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合作不力、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与此同时,组织培训管理的人员素质层次不齐,“双师型”教师普遍缺乏,未能调动职业农民真正的积极性。在监督考核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尽管江苏省建立了针对农民培训的管理和评价相分离的考核机制,但更多的是政府部门内部进行的考核,基于培训需求导向的市场评价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培训的公正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3]。

四、泗洪县农民“夜校”建设模式探索

(一)基本原则

1.节约办学原则

充分整合利用县有关职能部门及乡镇相关资源,加强“夜校”基地建设。对于职业农民培训,首先县级政府应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方筹集培育经费。其次,为保证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持续进行,还需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地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组织参与职业农民培育,吸引闲散民间资本流向农民培训市场;鼓励职业农民互助金融合作组织建设,发挥对职业农民培训的补充作用。由此形成政府、社会、企业、金融组织、个人多方投入且相互补充的多元职业农民培训格局。

2.服务产业原则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以“种地不花钱”“菜篮子”“百园创建”等工程为基础,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职业农民培训是惠及农民、农村及社会的事业,所以,政府应根据区域特点和生产实际需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跟随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现代营销等知识培训;围绕地方产业和高效农业发展,开展科技知识、绿色生产与经营、市场法规等内容的培训。

3.科学实效原则

结合农时季节和农民需要,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注重实践,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在基地建设基础上,引导被动型培训向主动型培训、单一型培训向立体型培训转变,倡导实践培训、现场教学、个别指导为主的培训方式,以保证培训任务完成和培训绩效提升。通过市场调研,掌握职业农民的需求,创新培训模式,分层次、分类别实施培训[4]。

(二)“夜校”基地建设

各乡镇根据其主导产业结构特点,开展农民“夜校”基地建设,具体要求及内容如下。

1.“夜校”基地规范建设

(1)“1+N”选定校点。“1”:统一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远程教学,室外悬挂“农民夜校”标识,作为“农民夜校”主阵地。“N”:实行一校多点,结合本镇各行政村地域范围较广、辖区人口较多、自然村落较为分散的实际,根据需要选择农村群众夜晚容易集中、并且方便授课的场所作为“农民夜校”的教学点,如村级学校、“一村一幼”教学点、民俗文化院坝、农家书屋、餐馆茶园、老年活动室、居民院落等场地。要求辖区人口在3 000以上的村教学点不少于2个,4 000人口以上的村教学点不少于3个。要求具备正常教学活动所需用具,同时在明显位置悬挂标识标牌,内容为“泗洪县xx乡镇农民夜校”。

(2)“四有要求”的配套设施。每所夜校达到“四有”:有一个不少于90平方米的教学活映〉亍⒁惶自俗正常的远程课件收视系统、一套满足正常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用具、一批开展文体活动必需的设施装备。采取政府购买、结对帮扶单位赠送、社会捐赠等方式,为“农民夜校”配备液晶电视机、投影仪、LED显示屏等教学设备,为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打下基础。

2.领导班子建设

农民“夜校”办学以乡镇政府为主体,乡镇分管农业的领导同志为负责人。从各级干部中遴选,可由大学生村官、村级后备干部、优秀党员具体负责“夜校”日常工作。通过严格择优遴选,建立较为稳定的夜校专兼职领导班子队伍,确保每所夜校至少有2名素质较高的负责人。各级党组织书记、联系单位主要负责人、驻村帮扶工作组干部和第一书记带头上讲台,定期组织各级党员教育师资库教师送教下基层,多渠道满足夜校培训需要。

3.师资队伍建设

“夜校”教师可从乡镇农技员、主导产业种养大户中择优选择,可邀请省、市级专家前来授课,同时县农委、人社局、教育局、商务局、水产局、农机局、农工办、开放大学、泗洪中专等单位全力支持,组织师资力量送教下基层。从专家学者中遴选:主要从各类教师、党建工作者、技术专家、学者等人员中选配;从致富能人中遴选:主要从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业主、专业合作组织等新经济组织负责人、种植养殖能手、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等人员中选配;从先进典型中遴选:主要从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岗位能手、道德模范标兵等人员中选配。

4.培训对象遴选

主要面向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村能人、经纪人、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员等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服务站等人员。

5.教学内容优化

(1)引进一批。围绕省、市、县委重大决策部署引进一批主题教材,围绕群众需求引进一批专题教材,围绕贫困乡村发展民生稳定引进一批特色教材。

(2)征集一批。面向农业、教育、科技、卫生计生、食药监、人社、交通、司法以及供水、供电、燃气等部门单位征集。定期开展优秀教材评选活动,尽快推出一批内容管用易学、群众喜读爱看的专用教材。

(3)开发一批。坚持“系列化立题、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协作”的教材开发机制,重点抓好公共知识、政策法规、农业技术和先进典型等类别教材建设。

(4)储备一批。在镇、村两级建立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数量充足的专用教材库,确保2017年底镇教材资源库纸质教材不少于30种,音像教材不少于15小时;村级教材资源库纸质教材不少于10种,音像教材不少于5小时。

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培训采取短训班或讲座的形式,因地制宜地开设本地特色农业种养管理技术等相关培训,为广大农民提供新技术、新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网络创业、电子商务相关培训由缤纷泗洪电子商务职业培训学校牵头,各乡镇、职能部门配合,针对不同基础的主体,组织开展“初始班培训”“提升班培训”“精英班培训”三大类培训。

6.日常规范管理

“制度”规范运行,建立定期开班制度,每个月固定3至6天作为“农民夜校”固定授课集中学习时间。建立培训需求调研制度,经常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建议,认真制定年度教学计划和月度教学安排。建立培训信息预告制度,提前公布当期课程名称、授课师资和上课时间地点等信息,方便群众按时参与学习。建立教学记实制度,对学习情况实行台账管理,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培训效果评估制度,采取查阅台账、走访调查等形式,重点考核群众参与学习、教学活动开展等情况,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建立评优评先制度,每年分级评选一批优秀的“农民夜校”和“优秀学用标兵”。同时,各乡镇于每月10日将上月培训开展情况上报至县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委。同时留存相关培训档案(包括通知、课表、签到表、开班照片等),并在年底统一汇总报至县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农业职业技能培训

1.实施主体

以乡镇为单位,由县农委和乡镇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具体组织实施,涉及具体培训产业的相关单位协助,留存相关培训档案台账。

2.培训对象

主要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等农业生产经营者和从事具体农业生产的农业工人、雇员以及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等农业服务人员等。

3.培训内容

围绕全县特色农业“三带四区多园”工程建设,结合各乡镇农业产业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菜单式”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有效方式来增强培训实效。培训内容紧紧围绕相关特色产业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经营管理知识、市场营销方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突出优势主导产业,突出绿色增产模式,突出新型种养结构,强化农产品质量控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4.培训形式

根据我县特色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和农民生产需求,集中学员至县城培训,主要采取集中办班、基地实训、跟踪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5.组织教学

(1)突出精准脱贫。结合“三下乡”扶贫行动,重点开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商贸流通、新型城镇化、幸福美丽新村、社保政策、医疗保险救助、住房重建、避灾减灾等方面的集中教学活动,助力扶贫攻坚。

(2突出发家致富。重点开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休闲观光农业、电子商务等集中教学活动,推动农村发展。

(3)突出基层治理。重点开展普法守法、群众工作、安全生产等集中学习活动,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4)突出文明新风。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学习活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分层分类开展集中培训。

参考文献:

[1]郭智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3.

实践技能培训例5

一、泗洪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人口年龄分布状况

1.从事纯农业的劳动力年龄构成情况

从表1统计结果看,在农村18~60岁劳动人口中,纯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人数为6 236人,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8.5%。在纯农业劳动人口中,31~50岁、51~60岁的劳动力占纯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比重分别为53.8%和41.8%,人数分别为3 355人、2 607人,两者占纯农业劳动人口的95.6%,而30岁以下的纯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人数仅为274人,比重最小,仅占4.4%。

2.半从事农业劳动力(简称兼职)年龄构成情况

从表1统计情况看,在农村18~60岁劳动人口中,从事兼职的占20.3%,为4 442人。在兼职农村劳动力中,31~50岁的农村劳动力比重最大,为61.1%,51~60岁的比重为31.5%,而30岁以下的比重最小,仅为7.4%。

3.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年龄构成情况

从表1统计结果看,在18~60岁的劳动力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口的比重为51.2%。在外出务工人口中,18~30岁占48.7%、31~50岁占43.1%、51~60岁占8.2%;外出打工人员中,50岁以下的占91.8%,为20 087人。

可见,在农村纯粹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比例很小,从事纯农业生产的主要为中老年劳动力。

(二)泗洪县农村劳动力从业情况分析

1.18~30岁劳动力从业情况

从调查的12个村的情况看,18~30岁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27.7%。在18~30岁劳动力中,外出打工的占90%,兼职的占5.4%,从事纯农业的仅占4.6%。

2.31~50岁劳动力从业情况

从调查的12个村的情况看,31~50岁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49.8%。在31~50岁的劳动力,从事纯农业的占30.8%,兼职的占24.9%,外出打工的占44.3%。

3.51~60岁劳动力从业情况

从调查的12个村的情况看,51~60岁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22.5%。51~60岁纯粹从事农业的人员占总劳动力人数的52.9%,兼职的占28.4%,外出打工的占18.7%。

可见,31~60岁的劳动力为主要从事农业人员,年轻人基本上外出打工,这就解释了培训时年轻学员为什么很少。

(三)泗洪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12个行政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最多,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55.4%;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次之,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32.2%;尤其是50岁以下的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这部分人群数量为16 956人,比重为77.5%,这部分人群将是今后培训的重点人群。

(四)泗洪县农民对从事农业的愿望和对培训的需求分析

调研中,我们还随机问卷调查了200户农民,他们一致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从事农业行业,其中,18~50岁的农民有80%不想从事农业行业,51~60岁的农民希望种点地和在当地企业找点工作。对于农业培训的需求,18~50岁的农民有10%希望学点有助于创业的实用型农业技术,如特种动物(包括水产)养殖技术和特种经济作物栽培技术;51~60岁的农民仅有2%希望学习有助于创业的实用型农业技术;其他农民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兴趣不高。

二、泗洪县农业经营主体情况分析

当前,泗洪县农村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有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现将他们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农业经营主体注册数量多,正常运行少

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宿迁市各地纷纷注册成立农业经营主体,但真正实际运行的不多,如泗洪县四河乡注册各类农民经营主体122个,其中正常经营运行的只有32家,占在册总数的26.2%;泗阳县王集镇注册各类农民经营主体206个,其中正常经营运行的仅有38个,占在册总数的18.4%。调查中发现,不正常经营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缺乏技术或管理经验而导致运行不下去。

(二)?N植技术含量偏低的传统经营项目注册的多,培训需求少

稻麦种植传统经营项目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种植,由于技术比较成熟,加之基层农技人员水平较高,县区技术支持与培训对于技术需求有保障,故培训需求少。同时,因为有国家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收益平稳,导致培训需求主体更少。只有极少数经营主体有特种经济作物种植或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的需求。

(三)部分经营主体对经营管理方面培训有需求

经营主体由于受市场风险或国家一些政策不能真正落实,经营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不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应对市场风险?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如何加强管理?现在经营主体多、规模小,缺少管理人才,管理理念滞后。这些经营主体要想真正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应该在经营管理方面下功夫。

(四)经营主体普遍反映融资难

经营主体普遍都感觉到在生产经营中遇到?Y金链短缺、贷款难等问题。虽然国家出台很多对农民的金融优惠政策,但到地方尤其是农村基层,要想贷款融资非常困难,不是门槛太高,就是贷款时间太长,直接影响生产经营活动。

三、目前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对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对涉农培训需求少

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农民对参加培训缺乏充分了解,他们只关注培训能否给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否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和效果,就认为参加培训是浪费时间,影响他们挣钱。

由于农业收入较其他产业的收入差距拉大,所以,从事农业行业的人员越来越少。对18~60岁的农民21 881人进行问卷调查,他们中全年70%以上的时间从事农业工作的仅占8.6%,外出务工或在本地打零工的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91.6%,他们对培训的需求大多集中在非农方面的培训[2]。

(二)培训内容相对陈旧

调查发现,培训内容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忽视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状况的分析,相关的种养殖技术缺乏先进性和针对性,部分先进技术在实践中已经应用但培训滞后,导致培训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欠佳。当前,培训中涉及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安全、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内容较少,无法适应职业农民对农业现代生产的需求,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尤其是一些非传统的种养殖项目,如中药材、水蛭、山羊等特种种养殖项目,培训需求较高。但在这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农民渴望有这方面的专题培训和技术指导。

(三)现场实践教学偏少,课堂理论培训比重较大

从安排的培训计划来看,无论是32学时的短期培训,还是80学时以上的中长期培训,课堂理论教学分量是现场实践教学分量的3倍以上。此外,由于大部分参训农民文化水平较低,面对一些专家教授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他们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感兴趣且效果好的是现场教学和体验学习。

(四)培训对象分类不明确,针对性不强

由于培训对象分类不明确,有些培训侧重于培训数量,如举办种植业专题培训班,出于参训农民学员种养殖的多样性考虑,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种养殖知识和技能培训面上的覆盖,而忽略了专题的系统性与深刻性,导致参训农民无论对种植还是对养殖技术知识的学习都是学而不专、学而不精。

(五)培训对象素质不高,农民调训组织困难,培训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导致农村从事涉农行业人员总量少,农业生产主要由留守农村的人员承担。为了完成省市下达的农民培训任务,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和有关工作部门采取下达指标的方式完成调训任务。从表面情况看,相关部门积极工作,下大力气狠抓落实,想法设法组织人员参加培训,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涉农专题班培训。可从实际效果看,由于农村涉农行业人员总量少,多数农民兼业多,为应付上级调训要求,有的农民多次重复参加培训,还有的安排6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来填补人数。结果是任务完成了,但效果不明显。

(六)培训机制相对落后

江苏省职业农民培训由政府主导,农业、教育、劳动、文化、科协等多家部门共同负责落实。尽管注重沟通协调,实践中各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合作不力、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与此同时,组织培训管理的人员素质层次不齐,“双师型”教师普遍缺乏,未能调动职业农民真正的积极性。在监督考核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尽管江苏省建立了针对农民培训的管理和评价相分离的考核机制,但更多的是政府部门内部进行的考核,基于培训需求导向的市场评价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培训的公正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3]。

四、泗洪县农民“夜校”建设模式探索

(一)基本原则

1.节约办学原则

充分整合利用县有关职能部门及乡镇相关资源,加强“夜校”基地建设。对于职业农民培训,首先县级政府应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方筹集培育经费。其次,为保证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持续进行,还需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地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组织参与职业农民培育,吸引闲散民间资本流向农民培训市场;鼓励职业农民互助金融合作组织建设,发挥对职业农民培训的补充作用。由此形成政府、社会、企业、金融组织、个人多方投入且相互补充的多元职业农民培训格局。

2.服务产业原则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以“种地不花钱”“菜篮子”“百园创建”等工程为基础,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职业农民培训是惠及农民、农村及社会的事业,所以,政府应根据区域特点和生产实际需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跟随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现代营销等知识培训;围绕地方产业和高效农业发展,开展科技知识、绿色生产与经营、市场法规等内容的培训。

3.科学实效原则

结合农时季节和农民需要,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注重实践,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在基地建设基础上,引导被动型培训向主动型培训、单一型培训向立体型培训转变,倡导实践培训、现场教学、个别指导为主的培训方式,以保证培训任务完成和培训绩效提升。通过市场调研,掌握职业农民的需求,创新培训模式,分层次、分类别实施培训[4]。

(二)“夜校”基地建设

各乡镇根据其主导产业结构特点,开展农民“夜校”基地建设,具体要求及内容如下。

1.“夜校”基地规范建设

(1)“1+N”选定校点。“1”:统一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远程教学,室外悬挂“农民夜校”标识,作为“农民夜校”主阵地。“N”:实行一校多点,结合本镇各行政村地域范围较广、辖区人口较多、自然村落较为分散的实际,根据需要选择农村群众夜晚容易集中、并且方便授课的场所作为“农民夜校”的教学点,如村级学校、“一村一幼”教学点、民俗文化院坝、农家书屋、餐馆茶园、老年活动室、居民院落等场地。要求辖区人口在3 000以上的村教学点不少于2个,4 000人口以上的村教学点不少于3个。要求具备正常教学活动所需用具,同时在明显位置悬挂标识标牌,内容为“泗洪县xx乡镇农民夜校”。

(2)“四有要求”的配套设施。每所夜校达到“四有”:有一个不少于90平方米的教学活?映〉亍⒁惶自俗?正常的远程课件收视系统、一套满足正常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用具、一批开展文体活动必需的设施装备。采取政府购买、结对帮扶单位赠送、社会捐赠等方式,为“农民夜校”配备液晶电视机、投影仪、LED显示屏等教学设备,为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打下基础。

2.领导班子建设

农民“夜校”办学以乡镇政府为主体,乡镇分管农业的领导同志为负责人。从各级干部中遴选,可由大学生村官、村级后备干部、优秀党员具体负责“夜校”日常工作。通过严格择优遴选,建立较为稳定的夜校专兼职领导班子队伍,确保每所夜校至少有2名素质较高的负责人。各级党组织书记、联系单位主要负责人、驻村帮扶工作组干部和第一书记带头上讲台,定期组织各级党员教育师资库教师送教下基层,多渠道满足夜校培训需要。

3.师资队伍建设

“夜校”教师可从乡镇农技员、主导产业种养大户中择优选择,可邀请省、市级专家前来授课,同时县农委、人社局、教育局、商务局、水产局、农机局、农工办、开放大学、泗洪中专等单位全力支持,组织师资力量送教下基层。从专家学者中遴选:主要从各类教师、党建工作者、技术专家、学者等人员中选配;从致富能人中遴选:主要从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业主、专业合作组织等新经济组织负责人、种植养殖能手、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等人员中选配;从先进典型中遴选:主要从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岗位能手、道德模范标兵等人员中选配。

4.培训对象遴选

主要面向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村能人、经纪人、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员等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服务站等人员。

5.教学内容优化

(1)引进一批。围绕省、市、县委重大决策部署引进一批主题教材,围绕群众需求引进一批专题教材,围绕贫困乡村发展民生稳定引进一批特色教材。

(2)征集一批。面向农业、教育、科技、卫生计生、食药监、人社、交通、司法以及供水、供电、燃气等部门单位征集。定期开展优秀教材评选活动,尽快推出一批内容管用易学、群众喜读爱看的专用教材。

(3)开发一批。坚持“系列化立题、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协作”的教材开发机制,重点抓好公共知识、政策法规、农业技术和先进典型等类别教材建设。

(4)储备一批。在镇、村两级建立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数量充足的专用教材库,确保2017年底镇教材资源库纸质教材不少于30种,音像教材不少于15小时;村级教材资源库纸质教材不少于10种,音像教材不少于5小时。

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培训采取短训班或讲座的形式,因地制宜地开设本地特色农业种养管理技术等相关培训,为广大农民提供新技术、新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网络创业、电子商务相关培训由缤纷泗洪电子商务职业培训学校牵头,各乡镇、职能部门配合,针对不同基础的主体,组织开展“初始班培训”“提升班培训”“精英班培训”三大类培训。

6.日常规范管理

“制度”规范运行,建立定期开班制度,每个月固定3至6天作为“农民夜校”固定授课集中学习时间。建立培训需求调研制度,经常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建议,认真制定年度教学计划和月度教学安排。建立培训信息预告制度,提前公布当期课程名称、授课师资和上课时间地点等信息,方便群众按时参与学习。建立教学记实制度,对学习情况实行台账管理,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培训效果评估制度,采取查阅台账、走访调查等形式,重点考核群众参与学习、教学活动开展等情况,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建立评优评先制度,每年分级评选一批优秀的“农民夜校”和“优秀学用标兵”。同时,各乡镇于每月10日将上月培训开展情况上报至县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委。同时留存相关培训档案(包括通知、课表、签到表、开班照片等),并在年底统一汇总报至县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农业职业技能培训

1.实施主体

以乡镇为单位,由县农委和乡镇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具体组织实施,涉及具体培训产业的相关单位协助,留存相关培训档案台账。

2.培训对象

主要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等农业生产经营者和从事具体农业生产的农业工人、雇员以及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等农业服务人员等。

3.培训内容

围绕全县特色农业“三带四区多园”工程建设,结合各乡镇农业产业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菜单式”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有效方式来增强培训实效。培训内容紧紧围绕相关特色产业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经营管理知识、市场营销方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突出优势主导产业,突出绿色增产模式,突出新型种养结构,强化农产品质量控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4.培训形式

根据我县特色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和农民生产需求,集中学员至县城培训,主要采取集中办班、基地实训、跟踪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5.组织教学

(1)突出精准脱贫。结合“三下乡”扶贫行动,重点开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商贸流通、新型城镇化、幸福美丽新村、社保政策、医疗保险救助、住房重建、避灾减灾等方面的集中教学活动,助力扶贫攻坚。

实践技能培训例6

一、研究背景

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支撑条件之一,实训基地建设能否与专业教学体系构建实现有机的融合与匹配,适应训练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的需求,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已受到广泛重视,基地建设在专业建设中的投入比重大大增加,涌现出了一批能适应教学改革需要、教学设施条件较好的实训基地,但从全局看,实训基地建设还相当薄弱,存在着建设主体、运行机制、筹资方式仍单一;实训设备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共享性(开放性)不足;没有实现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实训工作的情境化、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基地功能只有单一的教学功能,不存在效益性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高质量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分院自2007年以来启动建设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践教学基地,2010年经教育部评审,被批准挂牌成为国家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示范性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围绕基地建设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了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以高技能培养为目标的高标准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我校将基地的定位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如何建设成一个集聚“社会、企业、学校”资源,开放性、多功能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的综合实训基地,成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先进适用技术的吸收与转化、技术服务与人员培训”的区域职教平台;第二是如何把基地建设和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类专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地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实训任务真实等的综合优势,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大力度的创造性改革。

围绕上述工作重点,项目组成员深入多个行业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充分提炼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要为出发点,高标准建设实训基地,高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和尝试,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构建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时,(1)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研制开发了适合技能训练需要的仪器设备,使实训设备真实性、先进性。包括:流水线炉温控制实训装置、模拟电子实验箱、单片机综合实验箱、PLC流量控制实验系统、SIEMENS全自动网络控制系统、吐丝机头部定位检测实验装置等,并配备开发了相应的实训项目。实训内容既与技能训练密切结合,也训练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拥有1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实训仪器设备已成为精品、部分实训仪器设备填补了国内的空白。(2)基于厂校合作,探索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形成了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管理模式企业化。机加工中心与湖州圣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建厂,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同时建立了湖州金恒力研发中心、湖州远来工控研发中心等多个校企合作研究中心,学校提供研发场所和技术力量,企业负责承接项目、提供研发用仪器设备、产品的市场推广。(3)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的实验实训室建设,使得基地功能多样化、社会服务效益化。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注重了“创新型实验室”和“研究型实验室”的建设。建立了“创新教育实训中心”,包括:“电子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电工技术创新实验室”等,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生产研发中心”,包括:“电子新技术研发中心”、“过程控制研究室”、“PLC应用研究室”、“传感器应用研究室”等。(4)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建设,使得实训工作情境化、工作任务真实化。通过条件配置,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式,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现代模式,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合一”,学练并重。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实训室,教师边讲课,边演示,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动手,边提问,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融合。

三、“任务引领式”的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系列化教材及课程教学得建设

几年来,相关专业积极探索以能力为目标的“任务引领式”实践课程体系改革,通过以工作任务的划分为基本依据,以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来组织课程,明确职业目标与职业能力要求,结合专业教学特点,并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要求与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以构建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为例,课程开发方法如下:(1)以电力、冶金、制药等流程行业的控制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工作任务----确定课程设置;(2)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3)以典型设备、生产工艺的过程控制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4)以仪表工和ASEA自动化系统助理工程师的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所有核心课程推行了以能力为目标的任务引领式课程教学,如图2所示。教学过程采用任务导入、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学生每学完一个案例,就可以在真实环境动手实践,教师边教、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问的“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现场的零距离,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构建了综合培养学生工程和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实践技能培训例7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17-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工业技术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工科院校的整个课程体系还没有进行适时有效的调整,虽然大部分课程都开设了实验(实践)课,也都基本是以演示、验证性为主,工科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多只是些“蜻蜓点水”式的认知性实习,深度不够。造成了学生毕业就业上岗后不能立即适应岗位要求的局面。如何拓宽实践教学渠道,使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操作训练,有所突破,能够熟练掌握一项或几项技能,使他们既掌握大学本科理论水平,又具备高职技能,以适应社会需求?

问题驱使,近年来,我校工训中心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利用计划实习课外的时间,以自主选课的形式,先期,对本校工科专业的157名在校学生,分6期,进行数控车、铣(中级)职业技能培训。开设了数控加工工艺、编程理论、模拟仿真及机床操作训练4项内容,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强化训练后,他们全部都能将操作技能和工艺知识灵活运用,经过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考核,一次通过率高达93%,因此还获得,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数控机床(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此后,又陆续开设了电子工程师和CAD绘图员培训,已分别有343和225同学经过培训考核,不仅获得了实践操作技能,还取得了相关行业、部门颁发的《初级电子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和《CAD绘图员职业资格证书》,在后继的“机械、电子、航模、工程能力竞赛、校创新大赛”等大学生技能比赛中取得了多项优异成绩。在就业招聘会上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同学们普遍认为:“是过硬的实践训练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为工科院校工程训练中心,开设职业技能培训,对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及大学生双(多)证教育,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经过上述实践,引发以下思考。

1 工科教育要以人为本 适应工程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高等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目的很明确。工科学生更需要实践知识和技能背景,这种要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当人们在积累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后,就会掌握较强的实践技能,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深化,产生顿悟,进而提升理论,再去指导实践。工科院校被称为“工程师的摇篮”,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包括,研究、设计、开发、生产、维修、保养、管理和教学等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由高级技术专家取代普通操作工进行加工、生产、维修,甚至是,提供技术服务的时代,已经到来”。工科院校就是要培养适应工程需要的人!就是要塑造“卓越工程师”的毛坯,而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难以做到。

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我们清楚地感觉到:当代的大学生十分清楚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同时,他们迫切希望掌握熟练的工程技能,以胜任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非常渴望学校能提供相应的机会以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使自己在进入社会前就具备了企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而与专业相适应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恰好为他们搭建这样的平台。

2 技能训练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是当前的热点话题,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去搞标新立异的创造发明,而是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始于“思维”、基于“技能”、终于“物化”是技术创新的一般规律。当具备了较强的实践技能,在创新思维的激发下,就会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在这一过程中,也进一步提高了创新的能力。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但将“思维”转化为“物质”的“技能”的能力尚未成熟,这就是我们工科院校要努力的目标。倘若,能多开设一些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为有这方面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提供一个有趣又充实的学习训练环境,会非常有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制作和竞赛活动中,我们明显感觉到:经过培训的同学,无论在创作思路、设计技巧和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比其他同学具有明显优势。同学们也普遍反映,“过去我们比较‘怕’动手,现在不仅不‘怕’,而且喜欢,甚至一看到熟悉的机床,就有一种想加工零件的愿望”。这种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是一般实验或实习课程难以实现的。

3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工科院校都已经相继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培训中心或工(实)训中心。

各院校工培中心,都配置数量相当先进的设备,和连网配套的计算机平台。由于受到规模的制约,和学生数量及课时数目的限制,使设备利用率普遍偏低,特别是价格昂贵的先进数控设备,若干年后就会成为淘汰设备,更应该充分利用。还有一支以高级技工、技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本科生、研究生组成的教学师资队伍。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磨练,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再加上多次的进修,已成为,既能讲解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甚至还能进行生产的全能型教员,若仅仅完成,常规实习教学,对于设备资源,特别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极大的浪费。

只要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教师为主导,以硬件为依托,制定出合理的培训教学内容并规范管理,完全能胜任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也可以使大量的设备、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4 结语

社会对人才永远是渴求的,人才的培养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开拓、改革、创新。工科院校对在校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掌握操作技能,获得各种操作技能等级(资格)证书,缩短同社会、企业的距离。使他们在刚跨入社会时,就掌握一定的技能,让他们尽快被社会接纳。这是不仅是工科院校,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实践技能培训例8

作者简介:冯小萍(1975-),女,南昌航空大学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工程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68-02

制造业中,完成产品制造的工艺技术是否先进,能否保证产品设计的质量和可靠性,取决于采用的制造加工手段(设备)和掌握该项作业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的能力上。在一定层面上讲,后者的作用更加重要。

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掌握高技术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和企业高度重视和全力推进的人才工程。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一般有几个层次的培养渠道。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学校、企业培训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等。在此就高等教育中工程实践教学结合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谈一谈技能培养的几个问题。

一、科学定义和定位

在高等教育的实践教育环节中,一般设置为一般性工业制造工艺认知和前沿技术的研究和掌握上。对一般性的工业制造工艺认知实践,针对的是大学生普遍性的教育;前沿技术或高新技术的研究和掌握,针对的是相关专业及更高层次学生的教育。在实践性教育越来越为社会和教育部门重视的时候,对高校工程实践教育定义和定位的问题应进行更加科学的研究。

(一)定义

近十年来,大多数高校中的工程实践教学逐步从实习工厂、车间或院(系)实验室剥离,组建成规模更大、条件更加优越的实训中心。这为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条件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由于各高校专业设置要求和侧重点不同,不能把实践教学基地统一设定为“ⅹⅹ中心”,在名称或命名上应科学、易懂。现在许多学校都把工程实践教学单位(基地)称为“工程训练中心”、“基础工业培训中心”等,从字面上推敲很难让人理解,“工程”能“训练”吗?对“工程”一词美国企业工程协会SEE(Society for Enterprise Engineering)1995年的定义为:用于企业分析、设计、改进和运作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的整体。而学生在训练中心或培训中心实践通常是对工程(工业)制造中的一些技术或技能的认识、学习和掌握。

笔者认为,既然高校学生的训练是指对工程技术或制造(加工)技能的学习、培养,在称呼命名上叫做“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工业制造技能培训中心”似乎更为贴切。

(二)定位

高校工程实践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环节层次是不同的,大学生理论知识面更宽、掌握高新技术的能力更强。同时,高校工程实践教育又与高校工科实验室实验和社会、企业培训不同,训练中心或培训中心主要的教育目的是掌握工程技术方面较全面的工艺知识,为步入社会(企业)或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一种是一些高校为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或创建省级或更高层次的牌子,把许多工科实验室纳入中心,这些实验项目并非大学生基础技术训练,也不是面对大多数学生学习,成了一个“混血儿”,甚至出现多头管理,不利于整个中心的建设;另一种是重现代制造技术轻传统制造项目、重冷加工项目轻热加工项目,缩窄了学生实践的知识面,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培养。同时师资队伍建设中,层次配备不尽合理,有工程背景的一线实习指导教师缺乏,有一种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的趋势,与定位产生了矛盾。

(三)共享

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开始,国内高校均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建设投入,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政策上的要求。某地区有所本科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很有特色和一定的规模,本校毕业生非常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欢迎,曾被国家教委授予实践教学优秀成果奖。一段时间来,本地区数十所高校要求与其合作,送学生来该校实习。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固然重要,但首先应强调本校培养人才的特色,可以把主要资金投入到专业实践特色项目建设上,而全面性的工艺认知实践应该尽可能在本地区高校中资源共享。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固定资产的投入,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管理和运营上造成的浪费,比如,省级和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就可以承担这方面的义务。当然对该实践教学中心可否采取认证制,该项认证不同于一般的企业认证,它应该是由劳动和教育部门共同制定的考核标准,只要达到标准并严格规范按照运行的就可以授予这方面的培训权限,学生实习后取得的成绩就应该为教育部门认可。

二、科学建设

科学地建设好高校工程实践教育环节,应该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如何科学建设,每个人都会有各自见解,但无论如何应统筹规划、目标明确、管理规范、学以致用。

(一)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要明确

大学期间的工程技术训练与企业中师傅带徒弟的教授方法有显著不同,师傅带徒弟一般要二~三年才能出徒,而且专业性强;而大学通常是短时间培训,掌握的知识面又需较为全面。因此,必须制定好科学的实践教学大纲,围绕大纲建设和培训学生。

许多高校在拓展学生技能训练方面与获得社会承认的技能等级挂钩,应该说有积极的作用,但一定不能把获取技能等级证书作为商品来组织教学和培训,1~2个月甚至只用几周的时间就能培训出中级工或者级别更高的技术等级工人吗?即便他们是大学生,也只能证明他们是应试教育的优秀者,但在动手能力上他们并不一定比中学毕业后学徒或技校毕业从事产业制造的从业人员强,何况绝大多数学生入学前从未听说或看过工业制造工艺技术。经济利益的驱使会使整个培训工作变味,证书也就失去了其鉴定掌握技能水平能力的价值。

在工程实践教学或技能培训中,学校一定要非常明确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什么?怎么样实现这个目标?检验的方法是否科学、真实?大学工程实践教育应该把学生掌握较宽的知识面作为主要目的,培养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技能培训可以在一些有条件的大学的实践教学中心开展,但应制订专门的技能培训大纲,建立培训档案,真正实行培、鉴分离,对社会负责。

(二)基地建设中产学结合要科学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很多高校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新技术、新设备比比皆是,实践场所宽敞明亮,有的学校还经过了ISO9000认证。如何看待和使用这些条件和资源呢?各高校的做法和要求不尽相同,也很难一样。笔者认为应该重视实践基地的产学结合。

实践条件的配置是以大学生接受实践教育为主要目的,营造企业环境和强调大工程背景不应重走校办工厂的老路,但仅做教学(培训)或过分注重产品加工的“造血功能”都是不利于基地建设的。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与社会制造业很好的结合对工程实践教学的促进、学生开阔知识视野有很大的帮助。学产要结合,但要科学。不要怕生产影响教学,关键在管理要科学;也不要过于强调学校的资源给了中心,中心就要给学校创收多少多少,这样一定会影响正常教学。

实践基地的产品制造可以多种形式,即可以做单一的来料加工,也可以利用人才优势自身研发产品,但一定要结合自己情况来支撑学校的实践教学。同时要考虑教学的特殊性对产品交货期的影响,反过来订单的增加也不能影响正常的实践教学。

实践技能培训例9

1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生产实践,是职业教育关注的重点,其中实践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操作技能和职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我院机电系多年来结合电气专业特点及学生就业实际工作情况,认真开展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

2 高级维修电工实践技能培训现状

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就如何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对维修电工职业资格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探讨也并不少见,但就维修电工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考核标准对接的研究与实践进行探讨的却相对较少。

维修电工是一门专业技能突出、实践操作性强的一个工种,同样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也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因此在电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上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岗位要求为标准,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引导学生从“职校生”向“职业人”的转化。同时,当前维修电工技能培训存在一定的缺陷,较大程度地限制了职业教育的效果,影响着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2.1 培训目的不明确,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

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也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培训部门只是单方面考虑时间的迫切性,有对课时尤其是实践课时时间进行挤压,减少授课或者实践的时间,故而出现学员的理论知识面窄、理论研究浅显。

2.2 培训模式不科学,培训效果受影响

培训方式不科学,培训效果受到影响,对于实践操作存在问题的解决缺少方法,还有的实训方法与内容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3 高级维修电工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考核标准对接实践

通过多年的高级维修电工技能培训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与总结,我们对高级维修电工培训项目所涉及的考核内容、考点要求、以及实施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对高级维修电工培训内容中所涉及的课程进行了整合;针对技能培训环节进行的优化设计,做到高级维修电工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考核标准的对接。

3.1 转变培训理念,完善教学方法,科学施教

对于培训工作者,首先要更新教学培训理念,以为学生服务的态度,根据学员基本情况,灵活完善教学方法,及时分析学生现状,科学施教,通过创新课程设计、精选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模式,合理安排培训课时与内容,将维修电工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考核标准完美对接,使学生在完成培训任务及要求的同时,全面提升学员专业实践操作能力,为将来就业及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3.2 分层次教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使培训工作事半功倍

在实践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首先根据学员基础的实际情况,按照要求分层次、分重点、分项目、分组进行,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按不同的时间及进行合理安排。这样就避免学生因基础不同,理解程度不同,而培训教师的进度相同导致部分学生学不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产生。

3.3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思维

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将实训与理论的结合效果发挥到极致化,利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技能实训的灵感,提高学生对实训技能的兴趣,通过这种双向的结合使得学员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积极探索的能力得到锻炼与加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培训的效率。

3.4 以考核标准来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专业目标明确,专业技能过硬

培训教师应认真研究维修电工考核标准,以考核标准来加强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培训,使学生在培训过程中,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十足,即能保证学生职业技能通过率,又能全面促进培训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培训过程中,严格贯彻依据实践技能考核标准,根据各有关考核的特点和要求,采取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多样化的培训方法,能更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实效性。

3.5 开放式教学与训练,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保障

在培训过程中,实训室要随时保证对学生开放,保证学生的额外实训技能的要求,做到开放时的实训室有教师辅导,封闭时的实训室有着专人的保养与维护。

4 实践效果

我院维修电工技能鉴定与考核工作,在市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下,多年来,一直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多年的维修电工技能培训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与总结,尤其是高级维修电工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考核标准对接的实践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5 结语

实践证明: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技能岗位资格证书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职业技能鉴定应在培训过程中,针对培训项目的考核内容、考点要求、以及实施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和精心设计,对培训内容中进行必要整合;优化技能培训环节,做到实践技能培训与技能考核标准的完美对接,不仅提高学生的培训效果,而且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的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福战.《试论维修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4期.

[2]冯海强.《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探讨》.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2).

实践技能培训例10

为进一步探索职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东方物探职业技能培训部依托石油物探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设备设施等资源优势,以提升培训质量为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全过程实施项目管理,实施项目长负责制,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一、项目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是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提出的全球标准,它借鉴和融合了其他通用或专业管理领域的许多知识,集合了国际项目管理界精英的观点。运用PMP科学管理,能够提高培训效率,控制培训进度、成本,提高工作执行力,保证了培训质量。

 

二、项目管理实施

 

笔者面对的培训对象是具有一定专业特长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专业技能人员。多数学员是带着理论上的疑问和实践中的困惑来参加培训的,他们急需在培训中获得对理论和技能问题的正确解答,并能将其快速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这就需要在培训项目启动过程中预先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各受训人员的水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界定培训范围和制订培训方案,力求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更贴近企业实际。

 

物探职业技能培训部采用PMP项目管理模式,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公司主业、设备制造、国际服务和新兴业务,分类别、分专业(工种)、分层次、分级别地开发了11个大类63个工种(岗位)培训项目。

 

1.调查分析培训项目需求

 

通过调查分析,将培训组织的需求与受训对象的实际需求有效结合。在培训项目内容设计上,采用学员“点菜”、教师“掌勺”方式,按照 “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摸底考试、座谈等形式进行调研,摸清受训单位和学员的需求,为不同层次的学员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实现个性化培训。

 

2.制定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在每个培训项目启动时,项目长要考虑师资配备(团队组织)、培训进度、沟通渠道、成本管理和培训质量等计划的制订。这些计划对不同的受训单位和工种是相互交织、复杂多样的,项目长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保证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1)做好师资配备。

 

根据各项目不同的培训需要,我们配备了不同的教师团队,在师资配备中做到选拔责任心强、知识面广、管控能力强的优秀员工为项目长;选派学校各专业顶尖的“三师型”(讲师、培训师、技师)教师;针对某些特殊培训项目需求,聘请集团公司、公司技能专家为兼职培训师,有些项目还需要聘请不同专业的高校教授、专家任教。

 

(2)提供设备设施。

 

根据培训项目的需要,为每个不同的培训项目提供不同的实训车间、演练室、教室和室外实训基地等。同时,对设备和场地进行编号,在培训指南上注明设备设施、场地所在的位置,标注室内、室外、校内、校外,便于学员提前做好准备。

 

3.控制培训项目全过程

 

在培训教学过程中,推行“教、学、管”一体化培训模式,考虑到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接受能力,在“教 ”的过程中,采用“模块、滚动、互动”的教学方法,强化学与做融合,学习与考试同步进行,形成“教中学、学中做、做中评”的一体化培训体系。在“学”的环节中,采用开放式教室管理、分组式学习模式、以考代训的教学手段,为学员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条件,促使学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管”的过程中,实行项目长(班主任)负责制,在培训运行过程中,项目长负责计划安排、实施与跟踪、多部门协调与沟通及风险控制,通过考勤管理、跟班听课、学员座谈、档案整理等手段,确保每个培训项目的教学质量。

 

三、项目管理效果

 

2014年,共完成培训项目百余个,培训近万人次,覆盖了东方公司职业技能竞赛等六大精品培训项目和物探技术与设备、地震勘探、营地电工、计算机、管理等专业的项目培训,实现了培训质量与效益同步提升。

 

实践技能培训例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35-02

近年来,普通高等院校大规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加之受经济发展减缓及新劳动法颁布实施的影响,用人单位招聘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意愿明显下降,这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尖锐,毕业学生、高等院校及学生家庭多方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上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企业或者找到企业通过试用后不被留用再度退回人才市场, 另一方面企业抱怨大学毕业生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及技能,对大学毕业生报以失望的态度,归结其原因之一是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传递给大学生,同时学校按照传统讲授理论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少了企业希望他们具备的技能,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

通过调查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普遍不强,主要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其二,工商管理类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受到有技术背景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有力冲击。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加强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技能培训是众多提高就业率方案中一个可操作性极强且效果良好的办法。该职业技能培训可以缓解工商管理类毕业学生与社会企业供求双方脱轨的矛盾,通过对学生就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同时可以推动工商管理学科教育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工商管理学生就业技能培训实施的现实意义

1.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基本职业技能、应聘技能及职场适应技能通过专业的培养和训练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掌握和提高的。从长期看可以通过校企沟通令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企业的需要结合得更加紧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从短期看,通过对学生在校期间相关职业技能、应聘技能及职场适应技能的专业训练,以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提前做好学生择业就职的心理准备,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较快地找到较适应的工作,同时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较快达到岗位相关要求,降低就业后再次失业的失业率。

2.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高校有大量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的教师,有多年从事学生心理辅导、就业辅导等工作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3.完善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就业技能实训可以在教学改革中做出新的尝试,改变学校只做理论研究和专业知识传播的单一教学模式,培养综合素质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4.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实践,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使教师的注意力不仅仅停留在教学、科研方面,更应该关注教研科研内容与社会的衔接,相关实用职业技能的培养等方面,从而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5.增加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实践,创造广泛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了解企业需求,达到校企联合的目的,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社会,满足企业要求,上岗就业,实现学校提高就业率、学生找到适合工作、企业找到合适员工的多重目的,进而增加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6.推行职业规划思想。在校期间进行职业规划的学习及自我设计,令学生及早的通过自我认知,明确个人发展的方向,及早着手进入职场的准备。

二、就业技能培训的任务

1.通过调查明确工商管理类学生的需求。

2.通过外联调查明确社会上企业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需求及素质要求。

3.通过高仿真模拟招聘演练,办公设备实际操作,办公公文实际撰写等实践活动,增强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求职技能。

4.通过外联搭建校企联合的桥梁,为毕业生创建更多的实习基地及实习岗位,进而建立毕业生输送渠道。

5.培养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就业技能培训的实施

就业技能培训共分为六个阶段加以实施,如下表:

1.第一阶段:调查阶段。此阶段是培训实施的基础阶段,此阶段的正确实施是保证以下阶段顺利有效实施的关键。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明确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方面的需求,就业困惑。

2.第二阶段:职业规划阶段。(1)认识自我。运用相关测评技术及测评软件,用科学的方法测试学生的性格和职业兴趣。通过一系列的自我性格测试、自我职业兴趣测试让学生认清自我,明确自身大致的择业方向和发展方向。学生测评后要完成《自我测试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个人性格、职业兴趣、今后的择业方向、拟求职的岗位,大体规划个人的近期目标。。(2)认识职场。采用头脑风暴法列举出适合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的主要行业的名称、相关岗位、工作内容、任职要求等。明确企业看中、关注员工的哪些素质、这些素质所占的权重。

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岗位,通过调查、讨论,形成《目标职业调查报告》。比较自己目前所具备的素质、技能与目标素质、技能的差距,找出弥补差距的具体方法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3.第三阶段:就业指导阶段。(1)就业信息的获取。主要介绍国家及地方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介绍就业信息的搜集、(下转第137页)(上接第135页)查询办法;教授解读就业信息中的内涵;主要大城市的就业渠道;就业当年人力资源需求多的行业、城市等。(2)简历制作。主要介绍简历的格式、内容以及送达方式。(3)面试。主要介绍面试前的准备、面试礼仪、面试应答等;通过高仿真模拟招聘,进行情景演练,提高学生应聘心理素质及语言应答技能。

4.第四阶段:职场基本技能实训阶段。(1)现代化办公设备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要求学生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会运用电脑办公软件进行Word文档的排版、Excel文档的使用、PPT的制作。(2)基本公文写作。学习通知、请示、报告、会议纪要、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基本公文的写作。以学生亲自写作练习为主。(3)商务专项文件起草能力培训。主要包括标书的撰写(主要是商务标部分的写作)、商业策划书写作、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写作、商业合同的起草与签订。此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商务专项文件的格式、内容,并根据案例要求进行相关文件的起草练习。

5.第五阶段:培训考核阶段。(1)校外社会实践考核。要求学生参加校外招聘会,以报告的形式描述招聘会的参与过程,说明相关信息,总结自身应聘过程中的优缺点。(2)培训总结。要求学生撰写培训总结报告,分析自己在培训各个环节的所感所获,分析自己的优劣势,诊断出自身的问题,明确解决方案。提出对培训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通过不断改进完善培训。

6.第六阶段:个人咨询阶段。这个环节是始终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择业、就业等方面所持的困惑或遇到的问题向指导教师提出个体咨询,咨询过程中老师将单独为学社生进行解答或问题疏导。

四、培训效果总结

1.通过对受训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培训的效果。其中认为培训使自己增加了对自己的了解的学生占80%,认为通过培训更多地了解了行业和职业的占90%,增加面试信心的学生占91%,能够掌握现代办公设备运用的达到95%,学会基本公文写作的占65%,学会商务专项文件起草的占30%,希望增加模拟面试次数和时间的学生占80%,希望增加个人咨询的学生占70%,认为培训对自己帮助不大的仅占3%。当然,培训的实际效果还有待学生走向职场时,社会的真正考验。

2.在就业技能培训过程中,通过外联工作,加强了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对创建实习基地奠定了基础。

3.通过就业技能培养工作的展开,大大提高了教学工作与社会实践的接合,对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实践机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通过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的设计、实施、总结,对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就业技能培训实践,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的条件下,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的补充,有利于教学创新改革的实践,培训不仅使学生在走出校园前对社会行业,相应工作岗位有了较充分的了解,掌握了应聘择业技能技巧,提高就业自信及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学校的影响力及美誉度都有所增加,同时也培养了双师型教师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海棠.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