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动漫类论文

动漫类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5 10:53:50

动漫类论文

动漫类论文例1

 

关键词:动漫;发展研究;比较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河北省高等院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机制与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8060003)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动漫产业在港、粤、台发展的比较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4月2日

一、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比较

(一)困境中求存的台湾。承继还是借鉴——困境中求存的台湾动漫提到台湾动漫,我们最先想起的必定是敖幼祥、朱德庸、蔡志忠、几米、游素兰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其实,他们也正是代表着台湾漫画的几个大类型。总的来说,台湾本土的漫画可以分为四个大类,即单格政治漫画、连环漫画、连载漫画和绘本。

 

尽管以上的分类方式看起来是以发行方式和篇幅长短来分类的,但是这种分类方式其实同样涵盖了漫画的内容类型。

单格政治漫画:沿循漫画的传统,以夸张的笔法针砭、讽刺政治。这种漫画一般以单幅居多,偶尔也会出现组图。这种形式是漫画最早的形式之一,因其独特的社会意义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然而并没有出现什么很有影响力的漫画作者。

 

连环漫画:这种说法其实泛指了在报刊上连载的漫画,主要包括了都市类、少儿类和古典类。都市类包括了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都市生活、都市爱情等,像敖幼祥的《股市启示录》、朱德庸的《双响炮》和《涩女郎》、蔡志忠的《禅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连载漫画:一般连载在专门的漫画期刊上,集结后通常会以单行本的方式发行。这些漫画大部分受日本漫画影响很深,内容上却以少年成长类和爱情类居多。这一类漫画的代表作品是赖有贤的《真命天子》、游素兰的《火王》和《倾国怨伶》等。这一类漫画在定义上与我们今天通常所讨论的“动漫”中“漫画”的定义最为接近。正如前文所说,这类漫画是在日本动漫艺术的催生之下产生的,受到了日本动漫特有的艺术形式与叙事方法的影响,具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

 

绘本:这同样是受日本漫画影响而产生的漫画样式,作品风格多样,以“图文书”的方式出现。打个比方来说,绘本之于漫画,就像散文之于文学。这一方面的代表作品是几米的系列绘本。

 

动画方面,台湾动画业主要致力于古典作品的改编以及创意型的动画短片。近年来,台湾动画短片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台湾动画业最大的弊端在于,虽然从事动画行业的人才不少,但以动画加工业为主的创作型人才十分缺少,也缺乏适合的市场条件。

 

尽管表面上看来,台湾的动漫业尚算得上一片欣欣向荣,很好地诠释了台湾繁荣的都市文化,但纵观台湾动漫市场,实际上存在的问题也是让人触目惊心的。过于严厉的连环漫画审查制度以及日本漫画对市场的冲击造成了现在的局面:出版社由于成本过高不愿意培养漫画作者,在醒目的几个动漫人背后是人才的断层。

 

(二)极具特色的香港。香港的漫画主要有三种,即武侠类漫画、老派漫画和小品式的漫画。武侠类漫画可谓是体现香港动漫文化最为重要,也是最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类漫画的出现与香港社会风气的改变是密切相关的。欧美性解放的潮流对香港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与此同时,香港的本土文化夹杂其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风气。可以说,这类漫画只有在香港的土地上才能茁壮成长。无论是黄玉郎的《天子传奇》,还是马荣成的《风云》,抑或永仁、蔡景东的《陆小凤》都跳不出这个圈子。这样一种类似写实、画面镜头感极强的画风同样影响到了历史题材漫画的创作,以至如今大家一提到香港漫画,首先想到的便是这样一种近写实、动作感极强的画风。

 

在这样一个市场之中,香港漫画的发展也是走了一个集中化路子。基本上香港武侠漫画从产生一直到现在就没有经历过太多的变化。无论是原创性质的,如黄玉郎的《神兵玄奇》,还是改编于小说的《天龙八部》,都是一种植根于传统武侠文化,将“武”与“侠”的概念融会贯通于漫画之中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香港的武侠类漫画本身就是武侠小说的一种多元化延伸,无论是艺术手段还是叙事方法都同出一脉。而这类漫画的消费群体也是基于武侠爱好者而产生的,与传统武侠读者一脉相承。

 

实际上,无论是武侠类作品还是武侠漫画,其最大的意义都在于提供给读者一个发泄囤积在心中的不良情绪的管道,以纯粹的力量这种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因而,除了构建故事所必需的元素以外,这类漫画最强调的就是感官上的强烈刺激,在读者心中造成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武侠漫画中出现打斗场面的频率如此之高了。

 

小品类漫画其实与台湾的连环漫画颇多相似,但是所表现的内容要轻松许多,它更注重趣味性。前两年流传甚广的《麦兜》系列可以说是这类作品最好的代表。香港动画大体来说是漫画的延续。作品大多改编自当红的漫画,这里便不再多谈。

 

(三)率先发展的广东。广东动漫业在全国率先发展十多年,在技术、原创资源、市场成熟度等方面优势明显,各地发展势头迅猛,已经具备产业起飞的基础。

1、原创资源丰富:广东动漫原创综合实力全国最强,尤其漫画创作势力鼎盛。目前已形成如光通、爱威公司等优秀动漫品牌,如《大话西游》、《梦幻西游》、威威猫等,都已经在全国获得认可。广州盛美数码(水果部落)的动漫制作获得过国内外动画原创大奖,东虹移动(老鼠爱大米)网络音乐红极一时。广州冬日漫画社在全国漫画创作公司中排名第二;《漫友》是全国人气最旺的专业动漫杂志,已成为国内原创漫画出版第一品牌,发行量居全国之首,签约漫画家30多个。南方少儿台的原创文教节目也很有受众基础。

2、动漫播出渠道广泛:全省有少儿频道4家,其中南方少儿频道在省内中小学中的有效传播优势明显,为优秀动漫作品深入到全省各地少年儿童的生活和爱好提供了便利。还有众多网络运营商及服务提供商,包括“漫人网”、“南方网”动漫频道、“yaca动漫网”等优秀动漫门户网站形成了强大的播出体系。发育完善的市场机制使得广东在产业运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展示体验广场、出版机构、网络等配套产业的发育日渐成熟。

 

3、国际资源充裕:广东毗邻港台,有丰富的华语原创资源可供引进借鉴,也使广东能够便利共享香港的动漫设计人才,很多港台投资者和原创作者来粤投资。许多漫画作家已在广州定居并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但广东动漫业发展中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一是内容和创意上缺乏自己的风格和国际化品牌形象,而风格对动漫作品的

差异化经营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播出平台有局限,相比于北京、上海、湖南都拥有自己的动画上星频道,目前广东还没有,播映体系受众资源远远落后了。三是全省数百家动漫制作企业几乎没有一家在主营业务上赢利,即使制作发行了有较大影响节目的一些企业也都在为生存苦苦挣扎,倒是提供网络游戏的网站大都赢利颇丰。

 

二、动漫产业在港、粤、台发展的土壤分析

尽管三地的动漫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香港动漫还是台湾动漫,都有着与别人不同的一些特质,也正是这些特质成就了两地的特色,对其产业发展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好的动漫作品首先要有好的故事来支撑。没有故事的漫画,画得再好,也与插画无异。只有故事,才是动漫作品的灵魂。浓墨重彩的都市文化造就了台湾的都市漫画,而言情类小说又为爱情题材的漫画提供了文本上的支持。同样,香港浓厚的武侠文化成就了武侠类漫画的辉煌。所有文化的存在,都建立在相当的文化基础之上,这样一种土壤为文化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大的环境。就港台两地的情况而言,当“特定文化——有特色的动漫作品”这样的关系成立之时,自然而然地就组织起了一条产业的链条。不仅仅是动漫作品本身,还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衍生产业,比如小说、电影、电视剧、游戏和周边产品。由于作品的性质,无论是香港动漫还是台湾动漫能够发行周边产品的作品数量不多,周边产品的种类也比较有限。但是相比起台湾,香港动漫产业中的周边发展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台湾动漫作品的都市文化使得作品的整体艺术风格偏缓和,周边发展不利。但是,香港漫画的武侠传统使得作品中的角色经常是作品中最出彩的元素,武侠文化所独有的武器等特点决定了香港漫画产业可以在人物模型与仿制武器模型上有所发展。但相比之下,还是日本动漫衍生品占据了这块市场的大部分。这是因为两地的作品质量普遍不高、类型太过单一造成了这样的困境。

 

三、现阶段大陆动漫状况分析

现阶段,我国动漫业的情况令人忧虑:高水平的动漫作品鲜有出现,国外优秀作品占据了大量市场。尽管国家政策上予以大力扶持,但目前看来收效并不太大。归根结底,我国的动漫业发展各个环节是分离的。动漫作品既没有上游的文本方面的支持,又没有下游的周边等衍生品的收益,资金无法有效流动和回收,形成了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故事一向是内地动漫作品最大的弱项,也正是这样,我们很少见到篇幅很长的有一个完整故事的动漫作品。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大多数漫画家自己不大容易创作得出这样庞大的故事;另一方面内地适合改编成动漫作品的文本并不太多,简言之,缺乏脚本。事实证明,盲目的效仿永远产生不出有特色的作品。香港、台湾两地的产业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条新思路:通俗文学、消费文学更适合成为动漫作品的文本框架,动漫作品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瑰奇的超越现实的想象,显然内地的主流文学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

 

动漫类论文例2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河北省高等院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机制与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8060003)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动漫产业在港、粤、台发展的比较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4月2日

一、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比较

(一)困境中求存的台湾。承继还是借鉴——困境中求存的台湾动漫提到台湾动漫,我们最先想起的必定是敖幼祥、庸、蔡志忠、几米、游素兰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其实,他们也正是代表着台湾漫画的几个大类型。总的来说,台湾本土的漫画可以分为四个大类,即单格政治漫画、连环漫画、连载漫画和绘本。

尽管以上的分类方式看起来是以发行方式和篇幅长短来分类的,但是这种分类方式其实同样涵盖了漫画的内容类型。

单格政治漫画:沿循漫画的传统,以夸张的笔法针砭、讽刺政治。这种漫画一般以单幅居多,偶尔也会出现组图。这种形式是漫画最早的形式之一,因其独特的社会意义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然而并没有出现什么很有影响力的漫画作者。

连环漫画:这种说法其实泛指了在报刊上连载的漫画,主要包括了都市类、少儿类和古典类。都市类包括了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都市生活、都市爱情等,像敖幼祥的《股市启示录》、庸的《双响炮》和《涩女郎》、蔡志忠的《禅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连载漫画:一般连载在专门的漫画期刊上,集结后通常会以单行本的方式发行。这些漫画大部分受日本漫画影响很深,内容上却以少年成长类和爱情类居多。这一类漫画的代表作品是赖有贤的《真命天子》、游素兰的《火王》和《倾国怨伶》等。这一类漫画在定义上与我们今天通常所讨论的“动漫”中“漫画”的定义最为接近。正如前文所说,这类漫画是在日本动漫艺术的催生之下产生的,受到了日本动漫特有的艺术形式与叙事方法的影响,具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

绘本:这同样是受日本漫画影响而产生的漫画样式,作品风格多样,以“图文书”的方式出现。打个比方来说,绘本之于漫画,就像散文之于文学。这一方面的代表作品是几米的系列绘本。

动画方面,台湾动画业主要致力于古典作品的改编以及创意型的动画短片。近年来,台湾动画短片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台湾动画业最大的弊端在于,虽然从事动画行业的人才不少,但以动画加工业为主的创作型人才十分缺少,也缺乏适合的市场条件。

尽管表面上看来,台湾的动漫业尚算得上一片欣欣向荣,很好地诠释了台湾繁荣的都市文化,但纵观台湾动漫市场,实际上存在的问题也是让人触目惊心的。过于严厉的连环漫画审查制度以及日本漫画对市场的冲击造成了现在的局面:出版社由于成本过高不愿意培养漫画作者,在醒目的几个动漫人背后是人才的断层。

(二)极具特色的香港。香港的漫画主要有三种,即武侠类漫画、老派漫画和小品式的漫画。武侠类漫画可谓是体现香港动漫文化最为重要,也是最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类漫画的出现与香港社会风气的改变是密切相关的。欧美性解放的潮流对香港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与此同时,香港的本土文化夹杂其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风气。可以说,这类漫画只有在香港的土地上才能茁壮成长。无论是黄玉郎的《天子传奇》,还是马荣成的《风云》,抑或永仁、蔡景东的《陆小凤》都跳不出这个圈子。这样一种类似写实、画面镜头感极强的画风同样影响到了历史题材漫画的创作,以至如今大家一提到香港漫画,首先想到的便是这样一种近写实、动作感极强的画风。

在这样一个市场之中,香港漫画的发展也是走了一个集中化路子。基本上香港武侠漫画从产生一直到现在就没有经历过太多的变化。无论是原创性质的,如黄玉郎的《神兵玄奇》,还是改编于小说的《天龙八部》,都是一种植根于传统武侠文化,将“武”与“侠”的概念融会贯通于漫画之中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香港的武侠类漫画本身就是武侠小说的一种多元化延伸,无论是艺术手段还是叙事方法都同出一脉。而这类漫画的消费群体也是基于武侠爱好者而产生的,与传统武侠读者一脉相承。

实际上,无论是武侠类作品还是武侠漫画,其最大的意义都在于提供给读者一个发泄囤积在心中的不良情绪的管道,以纯粹的力量这种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因而,除了构建故事所必需的元素以外,这类漫画最强调的就是感官上的强烈刺激,在读者心中造成酣畅淋漓的阅读。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武侠漫画中出现打斗场面的频率如此之高了。

小品类漫画其实与台湾的连环漫画颇多相似,但是所表现的内容要轻松许多,它更注重趣味性。前两年流传甚广的《麦兜》系列可以说是这类作品最好的代表。香港动画大体来说是漫画的延续。作品大多改编自当红的漫画,这里便不再多谈。

(三)率先发展的广东。广东动漫业在全国率先发展十多年,在技术、原创资源、市场成熟度等方面优势明显,各地发展势头迅猛,已经具备产业起飞的基础。

1、原创资源丰富:广东动漫原创综合实力全国最强,尤其漫画创作势力鼎盛。目前已形成如光通、爱威公司等优秀动漫品牌,如《大话西游》、《梦幻西游》、威威猫等,都已经在全国获得认可。广州盛美数码(水果部落)的动漫制作获得过国内外动画原创大奖,东虹移动(老鼠爱大米)网络音乐红极一时。广州冬日漫画社在全国漫画创作公司中排名第二;《漫友》是全国人气最旺的专业动漫杂志,已成为国内原创漫画出版第一品牌,发行量居全国之首,签约漫画家30多个。南方少儿台的原创文教节目也很有受众基础。

2、动漫播出渠道广泛:全省有少儿频道4家,其中南方少儿频道在省内中小学中的有效传播优势明显,为优秀动漫作品深入到全省各地少年儿童的生活和爱好提供了便利。还有众多网络运营商及服务提供商,包括“漫人网”、“南方网”动漫频道、“YACA动漫网”等优秀动漫门户网站形成了强大的播出体系。发育完善的市场机制使得广东在产业运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展示体验广场、出版机构、网络等配套产业的发育日渐成熟。

3、国际资源充裕:广东毗邻港台,有丰富的华语原创资源可供引进借鉴,也使广东能够便利共享香港的动漫设计人才,很多港台投资者和原创作者来粤投资。许多漫画作家已在广州定居并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但广东动漫业发展中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一是内容和创意上缺乏自己的风格和国际化品牌形象,而风格对动漫作品的差异化经营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播出平台有局限,相比于北京、上海、湖南都拥有自己的动画上星频道,目前广东还没有,播映体系受众资源远远落后了。三是全省数百家动漫制作企业几乎没有一家在主营业务上赢利,即使制作发行了有较大影响节目的一些企业也都在为生存苦苦挣扎,倒是提供网络游戏的网站大都赢利颇丰。

二、动漫产业在港、粤、台发展的土壤分析

尽管三地的动漫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香港动漫还是台湾动漫,都有着与别人不同的一些特质,也正是这些特质成就了两地的特色,对其产业发展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好的动漫作品首先要有好的故事来支撑。没有故事的漫画,画得再好,也与插画无异。只有故事,才是动漫作品的灵魂。浓墨重彩的都市文化造就了台湾的都市漫画,而言情类小说又为爱情题材的漫画提供了文本上的支持。同样,香港浓厚的武侠文化成就了武侠类漫画的辉煌。所有文化的存在,都建立在相当的文化基础之上,这样一种土壤为文化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大的环境。就港台两地的情况而言,当“特定文化——有特色的动漫作品”这样的关系成立之时,自然而然地就组织起了一条产业的链条。不仅仅是动漫作品本身,还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衍生产业,比如小说、电影、电视剧、游戏和周边产品。由于作品的性质,无论是香港动漫还是台湾动漫能够发行周边产品的作品数量不多,周边产品的种类也比较有限。但是相比起台湾,香港动漫产业中的周边发展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台湾动漫作品的都市文化使得作品的整体艺术风格偏缓和,周边发展不利。但是,香港漫画的武侠传统使得作品中的角色经常是作品中最出彩的元素,武侠文化所独有的武器等特点决定了香港漫画产业可以在人物模型与仿制武器模型上有所发展。但相比之下,还是日本动漫衍生品占据了这块市场的大部分。这是因为两地的作品质量普遍不高、类型太过单一造成了这样的困境。

三、现阶段大陆动漫状况分析

现阶段,我国动漫业的情况令人忧虑:高水平的动漫作品鲜有出现,国外优秀作品占据了大量市场。尽管国家政策上予以大力扶持,但目前看来收效并不太大。归根结底,我国的动漫业发展各个环节是分离的。动漫作品既没有上游的文本方面的支持,又没有下游的周边等衍生品的收益,资金无法有效流动和回收,形成了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故事一向是内地动漫作品最大的弱项,也正是这样,我们很少见到篇幅很长的有一个完整故事的动漫作品。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大多数漫画家自己不大容易创作得出这样庞大的故事;另一方面内地适合改编成动漫作品的文本并不太多,简言之,缺乏脚本。事实证明,盲目的效仿永远产生不出有特色的作品。香港、台湾两地的产业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条新思路:通俗文学、消费文学更适合成为动漫作品的文本框架,动漫作品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瑰奇的超越现实的想象,显然内地的主流文学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

动漫类论文例3

文章从一位在我国刚开始拨乱反正时来华留学的法国左翼青年奥莱弗谈起。奥莱弗憎恶市场经济和由市场竞争带来的社会不公,向往中国的人民公社制度,喜欢作为这个制度人格化代表的文学形象李双双;崇拜江青、王洪文、姚文元、张春桥,在他心目中,四人分别是妇女解放运动、革命工人、革命知识分子和革命干部的代表。就由于他的左翼立场以及对中国现实完全颠倒的认识(文中也表述为"文化误读"),作者把他定位为一个文化浪漫主义者,并根据罗素的一段话,把通过挣脱对人性的种种束缚而"获得一种新的元气、权能感与登仙般的飞扬感"描述为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接着由此引出浪漫主义的派生涵义:主体通过自己理想和愿望向某个对象物的投射,获得冲破现实束缚的人生超越感。据此,又把另一特征归结到浪漫主义上,即:把一种与现实阴暗面形成对比的秩序作为精神追求支点。

把上述两点归结为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后,文章回到特定的奥莱弗对中国的"文化误读",根据这一特定的误读得出普遍性结论:那些对本国文化与现实持批判立场的人"只有"在认为想象中的美好事物是真实存在的,"才能坚持自己的批判的合理性"--异质文化就充当了想象中的美好事物,对异质文化"想当然的赞美"就由此而生。这里,浪漫主义(到此为止,"浪漫主义"基本上是作为"文化浪漫主义"的同义词使用的)在作者笔下已经几乎囊括了所有具理想主义气质的人和所有发生文化误读的人。根据这种涵义已经大大扩展了的文化浪漫主义(关于概念涵义的扩展,留待后面分析),作者断言:如果文化浪漫主义再向前迈一步,就成为政治激进主义者。接下来,全文核心论点就在"政治激进主义""文化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还有"乌托邦"这几个概念的不断交替使用中出来了:"政治激进主义者"(或文化浪漫主义者)是一些相信自己抱有一个伟大目标,相信为此可以采取一切方法的人。他们往往心地十分良善,容不下现实中与真善美不符的东西而力求改造,但"经由浪漫主义者的政治来改造的世界往往产生他们所不曾意料到的巨大灾难与不幸"。作者就此得出根本性结论:好人造成的祸害比恶人更深。因为恶人并不向人类集体经验发起根本挑战,从而对社会的破坏是有限度的;浪漫主义的好人则要对"人类在适应环境挑战过程中形成的传统、习俗、思想文化、制度安排等等,所有这些集体经验......发起总攻",而且好人相信自己动机纯洁,极少自我反省,加之被人们信赖,致使错误难以发现和纠正。

暂且不谈该文的观点、论据的真伪。在论证方法上,概念内涵无限扩大、论点大幅度跳跃、基本结论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上等等,都令人惊讶。至于文章观点,则相当多地方需要辨析,其中,究竟什么人对人类集体经验发起总攻,什么人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此类问题亟待澄清;尤其是全文结论事实上关涉到对那些在20世纪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重大灾难的灾星的善恶判断,让人难以释然,觉得有必要就此表明看法。

一."文化误读"原因析

全文以"浪漫主义"为中心概念的一系列论点和最终结论据以建立的事实是法国青年奥莱弗的"文化误读"。文化误读正如作者承认的,乃常见现象。至于误读是否如作者暗示或明示的是浪漫主义所致,是那些对本国现实持批评立场的人为自己批判的合理性寻求异质文化支撑的愿望的产物,就得另当别论了。伏尔泰对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理想化评价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文化误读,但显然不能把他的误读与浪漫主义挂钩。伏尔泰在生活上精神上的确很浪漫,但并不"主义"。作为"主义"出现的浪漫,是与对理性的反叛相联系的,所以,非理性甚至反理性是其基本特征。至于浪漫(或者说是一种想脱离平庸状态,追求生命的高峰体验的精神倾向),我相信,任何人只要没有从思想、情感到行为方式都彻底地功利化、物质化,都或多或少会有这一面。所以不能根据某人身上有浪漫倾向就将其归到浪漫主义旗帜下。就拿伏尔泰来说,在许多事情上很浪漫的伏尔泰,如果论其精神派别,他恰恰属于浪漫主义所反叛的理性主义。而文化误读的发生,原因可以多种多样。比如伏尔泰,浪漫气质、主观愿望的投射、认识上的先人为主等等,都可能是导致误读的原因,但受所掌握信息的限制也许是更直接的原因。至于他对于自己就法国现实所持批判立场之合理性的确信,也并不源自某种别处的什么样板。无论他实地考察过的在政治文化和制度上比法国开明、进步的英国,还是由于误读而被他美化了的中国,都只能作为一个参照物而并不能承载支撑其批判立场的任务。他的批判立场及其对这立场的确信一如西方历史上其他许多具批判精神的杰出思想家一样,基于独立思考、基于西方的精神和思想资源以及他们对人性的理解、对自由的信念、还有对自然法传统的真诚信仰。转贴于

至于奥莱弗,不错,这是一个怀抱崇高理想,执着追求公正和平等而对市场经济持有异议的左翼青年。对中国现实的颠倒认识使他把中国当成了体现这一追求的典范。但作者就此把他界定为文化浪漫主义者,却失之轻率,特别是根据奥莱弗的错误认识作出 "浪漫主义对现实的理解是建立在误解现实的基础上的,建立在一相情愿的主观愿望的基础上的" 这一带普遍性的结论,就更加轻率。就奥莱弗有真诚执着的理想追求而言,与其说是浪漫主义者,毋宁说是理想主义者更合适。说到这里有必要顺便指出,作者因奥莱弗对市场经济的异议就断言他"是市场经济竞争社会中的失意者",这过于武断。评判事物超脱于一己得失可以说是所有理想主义者却不一定是所有浪漫主义者的一个精神特征。所以,理想主义不等于浪漫主义。即使搁置二者差异,无论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都并不必然导致奥莱弗对中国的颠倒认识。真正导致这一颠倒认识的是作者作结论时忽略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我国的宣传。在过去二三十年完全封闭的情况下,对外界来说,直接得自中国的有关中国状况的信息完全通过中国官方宣传而来。而那个时期彻头彻尾意识形态化的宣传,充满了掩盖真相、歪曲事实、甚至根本颠倒事实的欺骗性。无论是令奥莱弗心仪的人民公社制度还是文革及其作为文革化身的江青等人,在对内对外宣传中都是被极度美化了的,而且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加以美化。奥莱弗在接受这些信息时还是一个认知能力尚不成熟的少年,在缺乏其他信息来源的情况下,根据这样的宣传来形成他对中国的认识从而发生错误,再自然不过了。其实,我国至今都还有人受文革宣传的愚弄,把那个苦难深重的时期当成阳光灿烂的日子,要一个远在法国、而且还是少年的奥莱弗具有看透那些宣传伎俩的洞察力,实在太难为他了。事实上,不是他"浪漫地美化李双双时代的公社制度"和文革时期为祸中华的江青之流,而是他受了蓄意美化公社制度的作品《李双双小传》和蓄意美化文革、美化江青之流的欺骗性宣传的误导,是这些宣传影响和塑造了他对中国的认识。这与浪漫主义没什么关系,至少,将其说成浪漫主义所致是缺乏根据的。至于奥莱弗对中国现实的颠倒认识或者说他因受颠倒的宣传而在心中形成的关于中国的种种幻象,是可以破除的。《浪》文提到安徒生一则童话:一个不满现实环境而向往中世纪的人在穿上了一双魔鞋真的回到中世纪后,发现了中世纪才真正不可容忍。作者以此类比奥莱弗,并借此把中西文明交流中对西方文明抱好感的人批评为"文化浪漫主义"。这里没有言明但隐在字里行间的话是:

那些"把与现实阴暗面形成对照的秩序作为精神追求支点"的人总归要大失所望。这是在把向后和向前两种性质不同的秩序对照混为一谈。对作者所引童话,我认为可以作两层理解。就奥莱弗而言,倘若真有双魔鞋把他送到向往的地方,事实终归使他从梦中醒来。作者不也指出他在中国越来越感到不适吗?可惜却没有就此说些什么。然而,这种不适恰恰表明的是对过去认识的痛苦调整,这比他先前信什么不信什么更重要。就作者借这童话引申的不同文明交流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上,我以为,"魔鞋"童话的普遍寓意在于使人得以在两种经验之间进行比较。它可以帮助打破幻象,但也可以起另一作用。既然魔鞋意味着可以把一个人送到心目中美好的地方,那就不光可以把人送回过往时代,而且也可以把人带往另一方向,比如从封闭社会带向开放社会,从专制国带到民主国。在那里,人同样能通过事实和体验来验证是否与自己此前置身其间的"现实阴暗面"恰成对照。就是说,它可以给人的认识以经验事实的支撑,这一认识可能被修正,但并不丧失其基本的客观性--我认为,这也是对开放的、民主的体制的向往不同于把落后、过时的制度理想化之处:这种向往也可能犯过于理想化的错误,但基本方面并不虚幻,更不根本颠倒。

二.需要加以节制的"浪漫主义"概念范围

现在该回到"浪漫主义"这一基本概念本身了。我前面曾提到作者在行文中有无限扩大"浪漫主义"内涵的倾向。那么,究竟浪漫主义指什么?诚然,浪漫主义如作者所说,它很难确切定义。可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一些使"浪漫主义"之为"浪漫主义"而非别的什么主义的特定涵义和范围。

浪漫主义主要是作为对启蒙运动以来居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的反叛而兴起于18世纪西欧各国尤其德国、法国的精神、文化运动。无论是作为一种态度和立场的广义浪漫主义还是作为文学艺术中反叛运动的狭义浪漫主义,一起始就以反传统、反权威、反一切清规戒律的姿态出现。它重视被理性主义忽视或排斥的人的主观感受、本能、情绪、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对那些强烈激动人的心灵的事物抱有最大兴趣。在文学、艺术中,浪漫主义者放纵想象力,把蔑视权威,冲破既有法则尤其是古典主义法则的藩篱视为特权。浪漫主义作品具有把幻想推向危险高峰的倾向,并通过打破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表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和令人不安的力量。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法则的突围以及对个性、对非理性因素的张扬给各门类的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和从未有过的新题材,极大拓宽了艺术范围,扩展了人类的审美经验和开掘了人性的深度,产生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其中,法国浪漫派便是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流派屹立于世界文学之巅的。

对于浪漫主义,思想史上的评论甚多。尽管在其功过是非上看法各异,但是在对使浪漫主义之为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的认识上是相似的,都把反叛理性主义及其与之相关的反传统、反权威和基于个性而对种种束缚的敏感视为浪漫主义基本特征。《浪》文所引的罗素谓"浪漫主义者在推开对人性的种种束缚时,往往会获得一种新的元气、权能感与登仙般的飞扬感",前半句"推开束缚"表达的的确是公认的浪漫主义者的精神特征或行为倾向。后面所说由此而获得的种种感受,特别是萧功秦先生既在该文也在他批评政治激进主义的别的文章中反复提及的"登仙般的飞扬感"却并非浪漫主义者必有的精神、心理特征,而只是可能的特征之一。而罗素对浪漫主义的评价也远比这段话所体现的要复杂得多,且前后期的评价并不那么一致,据我看,前期评论比后期严厉。上面所引"权能感""登仙般的飞扬感"的说法在十多年后根据《西方哲学史》改写《西方的智慧》时就没有再出现在对浪漫主义的评论中。但作者只抽取罗素前期评论的片断,并把这一片断中描述的一个可能的特征夸大为普遍性特征,再把异质文化之间常见的原因各异的"文化误读"与浪漫主义直接挂钩,就已经过度扩张了浪漫主义范围。而当其把罗素描述的"登仙般的飞扬感"这一可能的心态特征加诸于他所说的政治激进主义者身上,并把构筑乌托邦的、强制人们接受"完美新世界"的......好几类人统统谓之为政治激进主义者,而且行文中事实上也不仅将浪漫主义与政治激进主义等同,还把浪漫主义与乌托邦、与理想主义混同,这种无节制的概念扩张便使得此主义与彼主义了无分别,从而使概念也变得无意义。但这样的论证却服从了本文开头所介绍的那些围绕政治激进主义所提出的一揽子批评性结论。这里暂且还是搁置结论,就作者以"登仙般的飞扬感"形容政治激进主义者的心态,我觉得有些话不能不说。首先,我认为作者没有给出证据来支持这一说法,这就不能不具有主观臆断的强烈色彩。再则,我注意到作者在批评政治激进主义的文章中有着把清末以来的仁人志士(特别是其中主张走议会道路的人①)归入其中的意味,并以"登仙般的飞扬感"用来形容他们。然而如果考虑到这部分人所面对的全然不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者可以恣意妄为的环境,考虑到这部分人所置身的时代的严酷性和他们随时可能人头落地的处境,用获得"登仙般的飞扬感"去臆断他们,是既不得当又太残酷。

关于浪漫主义,需要区别艺术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精神信仰层面和政治操作层面。对文学艺术上的浪漫主义应该有更专业的评价,不属本文论域。至于作为一种态度和立场的浪漫主义,不错,它有反理性倾向,但这对于启蒙运动以来理性的僭越也有某种矫正作用;它有作者强调的以审美标准代替功利考虑的倾向,但对于一个过于注重实利,功利考虑已经压倒一切的时代来说,未尝就毫无积极作用;它对工业文明的反抗诚然有美化农业文明的一面,但也有对工业文明危险后果(如分割人性,使人单一化、工具化,破坏人与大自然的联系)的敏感和预见;浪漫主义者有摆脱一切束缚的倾向②,纵然这种倾向具有导致瓦解一切价值和规范的危险,但浪漫主义者也以其反常规的举动挑战了陈腐过时的清规戒律,罗素就认为浪漫主义者对清规戒律的挑战促进了时代的宽容......,如此等等。浪漫主义同别的许多事物一样,有它的多面性,不宜简单化。

浪漫主义运动在19世纪达到辉煌顶点后开始衰落。但正如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浪漫主义"辞条所指出的:"一旦面临任何机械体系限制人类经验发挥作用的威胁,浪漫主义的抗议就会继续出现"。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它构成了西方开放的精神、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需要具体分析的浪漫主义与政治的关系

我是很赞同萧功秦先生对于浪漫主义渗入政治的警惕和告诫的。因为浪漫主义某些表现在文学艺术中行得通,在政治领域则不然。例如,文学艺术中可以把幻想推向极至,政治上这么干则易导致灾难;文学艺术可能在挑战和摆脱一切既有规范中获得突破,倘在社会、政治领域蔑视一切规范,就的确是在进攻人类集体经验了。不过这后一种"蔑视一切"正如罗素和其他许多思想家所指出的,在性质上是反社会的,付诸行动者不是无政府的叛逆者就是想征服一切的暴君。就是说,浪漫主义这一发展路径的结果是无政府主义和极权主义这一藤两瓜,而并非作者指称的政治激进主义。政治激进主义要求对社会秩序进行广泛变革,但大多从已有的思想资源获取变革所依据的理念或原则,一般说来,并不具有"蔑视一切"而进攻人类集体经验的嗜好。诚然,政治激进主义也可能取无政府主义和极权主义之类灾难性的极端形态,问题是萧先生批评的并非这些形态,恰恰相反,批评矛头主要针对着我国清末以来出现的议会民主政治理想。浪漫主义渗入政治,其走向还不止上面说的这些。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也是其可能的走向,但最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朝向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发展路径。对此,后面还将提及。

写到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其一,即使政治浪漫主义,无论哪种走向,如前所说,都须区分个人精神信仰层面和政治操作层面。就是说,必须区分信奉者、表达者与实际操作者。不管多么糟的主义,如果仅仅作为个人政治信仰,对他人、对社会并不构成危险,构成危险的是那些掌握着相当的社会权力资源的政治领袖。当然,信奉者、表达者可能成为实际操作者,但这中间还隔着许多环节,而且每一环节之间的过渡也不是不需要条件的,其中,获得权力是关键性条件。就此来看,即便《浪》文对奥莱弗的界定是准确的,鉴于奥莱弗只是一个政界之外的普通青年,他的信仰只不过是多元信仰中的一种,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很正常。根据一个青年的个人信仰引出那么多政治性严重结论,前提就是虚幻的。其二,对浪漫主义渗入政治活动也应具体分析。事实上并非都那么糟糕,就必然走向灾难。例如,拜伦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他的浪漫主义既表现在他的诗里,也付诸于投身希腊解放事业的政治行动。但他怀抱崇高理想的政治行动除了使自己死于热病,没有给任何人带来灾难。对他,罗素如是说:在他身上可以看到"融合成十足浪漫派的一切要素--叛逆,满不在乎,藐视成规不顾一切和高尚的行为。他为了希腊式的自由而死于密索隆奇沼泽之中,始终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姿态。" ③在欧洲,像拜伦这样深刻介入政治活动的诗人并非个别,众多的浪漫主义诗人在19世纪欧洲政治生活中都曾活跃异常,法国尤其如此。这个文学艺术上浪漫主义的发源地,政治上也很浪漫了一下。其政治浪漫的程度,从勃兰兑斯谈1848年革命时的浪漫派可窥一斑。他说:1848年"是浪漫派胡闹的一年--这时掌握法国车轮的不是政治家而是诗人和热心人;议会里流行的不是实际政治观念而是圣西门主义、新基督教观点......"。那么,在那一年掌握着法国车轮的浪漫派诗人们给法国带来了什么呢?在30年代后期就转向政治活动的浪漫派诗人拉马丁此前一直为工人境遇鸣不平。1848年二月革命后,这位担任临时政府外交部长但实际上是政府灵魂的诗人对聚在市政厅前的民众作了最具浪漫色彩的表示:"我们将共同创作最美好的诗篇"。他没有食言。主要由于他的建议,刚成立的临时政府几天内就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工作:废除了殖民地的奴隶制,废除了政治犯的死刑,废除了复辟时代遗留的民事拘禁,恢复了新闻自由、集会自由。不列颠百科全书高度评价这位浪漫主义诗人是"一位勇敢而明智的战士"。还有雨果。

他既是法国浪漫派文学的领袖也是政治上的激进派,他以充溢的激情介入许多政治活动,但无论《浪》文关于"浪漫主义对现实的理解建立在误解现实的基础上"认识论评价还是关于浪漫主义者政治后果的评价,搁在他身上都不合适。他在二月革命后担任议会代表,提出了全民教育和人民福利的理想并为之而斗争。尽管19世纪的法国政局不稳、政权形态频繁更替,但拉马丁和雨果们为之斗争的那些东西并没有丧失;政局的变动既未动摇19世纪的法国特别是它的首都巴黎仍然是欧洲文明的代表和无可争议的文化中心,也不影响法国对各国政治流亡者的亲和力,事实上,19世纪的法国张开双臂接纳了许多流亡者。在我看来,19世纪法国的政治动荡被许多论者夸大了;而法国有过的政治动荡也不能算在浪漫主义者头上,至少,尚无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应由他们负责。

我举上述事例是反对在浪漫主义与巨大灾难之间建立联系,但这不意味着否认这种可能。前面提到的最值得警惕的浪漫主义政治走向就贻祸无穷。滥觞于19世纪的把民族、国家当成放大的部落神崇拜的民族主义是浪漫主义进入政治的主要通道。民族主义极易调动起民众激情,也最容易形成具规模的运动。事实上,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洲,对民族、国家的崇拜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人们的想象力,并真正导致了无穷灾难。但批评浪漫主义的萧先生却对此未置一词。

四.评"好人造成的祸害比恶人更深"

这是《浪》文的根本结论。它依据以下论断而确立:文化浪漫主义者往往心地良善,是一些相信自己抱有一个伟大目标,相信为此可以采取一切方法的人;为了建立心目中的美好世界,他们向人类集体经验发起总攻,而恶人作恶仅限于满足私欲,并不向人类集体经验发起根本性进攻;浪漫主义好人因相信自己动机纯洁而缺乏反省精神......。

然而无论"好人造成的祸害比恶人更深"的根本结论还是它所依据的这些论断,都首先是一个事实问题,其次才是理论问题。所以,我认为第一步应该作事实判断。

说起人为灾难,法国革命中发生的屠杀难免被提及,但这场灾难很难说是"浪漫主义的好人"造成的。有史可考的事实是,实施报复、屠杀而使革命年代变成人人自危的恐怖时代的是并不浪漫的、很实际的暴民和同样不浪漫却很冷峻的罗伯斯庇尔们的"大手笔",而充当"革命车轮"碾压材料的倒恰恰是那些对"平等、自由博爱"抱着真诚信仰的浪漫主义的革命贵族。

比起因滥杀无辜而留下暗迹但毕竟传播了新的理念、清除了旧制度的根基、进行了建立共和制尝试的法国革命,20世纪六七十年生在我国的"文革"是一场货真价实的灾难。可是文革中豪情万丈的青年学生虽然很浪漫,但他们只是并不浪漫的政治领袖手中的棋子--老实说,我对那种视某些文辞浪漫但行动起来极端实用主义的政治权威为浪漫主义者的说法是很不以为然的,这些权威人物工于心计、精于谋算,恐怕与浪漫主义者的精神特点处于不相通的两极--,如果把造成这场全民灾难的帐算到青年学生的浪漫主义头上,是不公正的。关于文革灾难的程度,也许距离近了些,把它与本世纪其他灾难作比较的条件尚未成熟,还难以定论,然而,发生于二十世纪上半页的法西斯灾难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任何灾难都不能比拟的,受害者人数和所涉国籍之多,灾难所及领域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这却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基本共识;而法西斯政权,尤其德国纳粹政权和日本军国主义政权,不论是挑起反人类侵略战争,还是通过集中营、灭绝营、毒气室实施的种族灭绝计划或由细菌部队进行的细菌战、拿平民和战俘进行的活体实验......,无不是对一切公理、一切使人得以确立为人的道义准则(按《浪》文的表述即"人类集体经验")的根本性摧毁--这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基本共识。

如果关于法西斯灾难是人类经历过的最深重灾难这一事实判断是确凿无疑的,循着《浪》文"好人造成的祸害比恶人更深"之说,那么以下结论便不可逃避:发起这场"对人类集体经验的总攻击",④造成了人类空前劫难的元凶希特勒及其团伙是"浪漫主义的好人"。倘若此结论成立,人类判断力可真的是遭遇根本性挑战了。

到这里,《浪》文结论的荒谬已在不言之中。但值得思考的是,一个学养深厚的学者为什么会得出"好人造成的祸害比恶人更深"等一揽子观点?

我认为,《浪》文的问题既出在方法论也出在理论上。方法论误区在于:首先,作者的结论预定,过于急切地要证明政治激进主义的恶果,不是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进行总结和论证,而是根据极有限且可有多种解释的个别事例--奥莱弗对中国现实的颠倒认识--引出一系列普遍性结论;其次,以假设代替事实,在并不存在逻辑联系的事物之间虚构逻辑联系,诸如浪漫主义者"只有在被视为美好的事物被他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他才能坚持自己的批判的合理性"之类轻率论断在文中并非个别。理论误区在于,作者的根本观点暗含着一个关于善恶判断之依据的前提,即:倾向于认可用目的为手段辩护、并根据某人声言的目的对其进行善恶判断。作者文中就提到怀抱"伟大目标"的"浪漫主义好人"相信为此"可以采取一切手段"。所谓"一切手段"其实就是"不择手段"。我当然不是说作者本人主张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问题是作者为了证明"好人为祸甚于恶人",便把如此行动着的政治人物判定为心地良善的浪漫主义者。在这里,那些人是不是浪漫主义者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凭那些为祸甚深的人所宣布要实现的目的就断言他们是"心地良善"的好人。然而目的并不能为手段辩护。在我看来,当目的确定后,目的对手段的选择起着制导作用,即:所选择目的的性质本身就规导着对手段的选择。可以说,手段的性质体现或者暴露目的的性质。其实无论政治领域或日常活动领域都不难发现,凡不能正大光明表达出来的目的往往需要一个"高尚的目的"作障眼物,而真实目的就在借以达到目的的手段背后。政治领域尤其如此。这就意味着:政治人物所宣称的目的有真伪之别。缺乏事实支持的口头宣言什么也证明不了,而包括所采取手段在内的可考察的经验事实才是鉴别真伪的依据。德国人对希特勒公开宣传的目标与实际追逐的目标之间的巨大反差是有深刻体验的。借用著名史学家梅尼克的比喻,这是摆满招徕顾客的诱人物品的橱窗与充斥着假冒伪劣品的货柜之间的反差。这种反差,我们领教得也不少。尽管政治领域内的云遮雾障使人们对于政治人物或党派追求的真实目的的认识不那么容易,但至少以下几方面有助于判断。选择手段上有无限制,有没有对生命的基本尊重;是否言行一致(或者说公开声言的和实际奉行的是否一致);执掌政权前后是否保持原则的一致性,是否将过去动员民众的口号付诸实践......这些都是试金石。它们与浪不浪漫无关,而与诚实与否、正义与否有关。如果从这三方面来判断,无论是根据《浪》文结论势必归入"浪漫主义好人"之列的希特勒,还是文章直接作为文化浪漫主义造成灾难的"生动标本"提出来的波尔布特,隐藏在他们的美妙言辞后面的真实目的和他们本人的真实面目都不难揭开。这二位之不择手段难分伯仲,两人都穷凶极恶地攻击一切人类准则,都专权、暴戾,都堪称大阴谋家,都视人命如草芥,都有可怕的报复心。说起视人命如草芥,一个用集中营、毒气室进行种族灭绝和清除异己的大屠杀,一个对受过教育的人进行有计划的诛灭;希特勒不声不响但无情地实施对一切动摇其权力的人的报复,波尔布特则以灭门暴行和灭门之后用卡车来回碾压尸体的灭绝人性手段对付所谓背叛他的人--其实这种一旦怀疑谁对自己至上地位有所不利便无情实施的报复,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他们最在乎的是权力地位。顺便提一下,《浪》文举出波尔布特时,说经由浪漫主义者的政治来改造的世界"往往产生他们所不曾意料到的巨大灾难与不幸"。认为波尔布特对由他一手制造的、正在进行中的屠杀和灭门罪行"不曾意料到",说得过去吗?至于他们是否言行一致、执掌政权前后是否具有基本的一致性,这已经有足够的历史事实为证,用不着再论。这是两个把自己的强权欲望隐藏在欺骗性的意识形态言辞中的伪善者。

如果说希特勒和波尔布特这两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生动标本"证明了不能依据某人公开

宣称的目的来判断其善恶,那么本文曾提到过的诗人拉马丁则是可以担当反驳《浪》文作者用以证明"好人为祸甚于恶人"的重要论据之一的"好人缺乏反省"的"生动标本"。据路易斯.博洛尔在《政治的罪恶》一书所述,这位真正抱着纯洁动机投身政治、真正称得上浪漫主义好人的诗人对他过去视大革命时期的犯罪给人类带来吉祥的看法作了如下反省,他说:"为罪恶开脱,为残忍寻找虚妄托词的史学家,在无意识中为将来的狂热者效仿这些罪恶铺平了道路......这是我自己也曾经犯过的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这样献殷勤,我为自己感到耻辱。"可见,一个人是否是动机纯洁的浪漫主义好人与其有无反省精神没有关系。

写到这里,本文可以就此打住了。总之,在我看来,由于《浪》文十分令人遗憾的理论误区和方法论误区,它的基本论断也十分令人遗憾地变得可疑。

注释:

①应该看到,许多政治主张都具有相对性,这种相对性使"政治激进主义"这一概念并不固定在某些主张上。例如,在十八世纪末的英国或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那些主张成年男子普选权的人在政治上是激进主义的,但是倘若这两个国家如今还有人把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作为目标,恐怕就要归入保守主义麾下了。同样,我国清末那些主张议会民主的人,可以说他们在政治上是激进的;然而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大变化的一百多年后,当政治权威由于其产生途径暧昧而使合法性问题变得突出,而不受制约的权力又早已成为全社会公害,如何确立政治权威、如何管束权力的问题已然不可回避,此时还视议会民主之类主张为激进主义就大成问题了。

动漫类论文例4

霍尔模式是指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由斯图亚特・霍尔基于电视文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编码/解码”模式。霍尔在秉承了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发送/信息/接受者”的线性模式的基础上,又引入了符号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流通、使用、再生产理论,①将电视话语与意义的流通划分为两个阶段:编码、解码。

编码阶段指传媒制造者对信息原材料的加工,在编码阶段占主导地位的加工者、制作者,通过题材选用、镜头使用、画面切割生产出成品――符码。第二阶段――解码阶段,解码阶段发生在传播领域,指如何解读符码,将意思释放,或者受众结合自身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生产出新的文本意义。②

霍尔将受众解码分为三类:

(1)“主导性”解码,又称优势解码。这是对主导利益集团的最佳解码方式,即受众完全按照支配的符码意义进行解读,将自己完全被动地置于霸权话语的控制下。

(2)“协商性”解码,受众有条件的解码,对符码的意义不完全同意,也不完全否定,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解码立场。

(3)“对抗性”解码,受众具有成熟的自我思考和判断力,并选择自己的解码立场。

霍尔编码/解码理论产生的年代尚早,针对的是电视文本的编解码问题。动漫进入大众传播的时间也不长,其传播媒介不局限于电视,还包括电影、互联网、印刷品等,其受众范围广,对动漫文本的解码也存在着深浅不一的区别,这种差异性和受众的年龄、性别、职业、教育背景等紧密相关。

1.“容器型”受众

“容器型”受众对各类动漫文本呈现出一种信息收集的饕餮状态,将自身看作一种被动接收的动漫文本容器,重在对动漫文本的占有,而不重视对文本的解码。

动漫产业在近10年发展迅猛,已经由原来处于边缘地带的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进,动漫文本符号也具有流行、时尚的属性,成为年轻人追捧、喜爱的对象。③至于对动漫文本的解码,这类受众处于完全优势解码和完全不解码的极端状态中,其中一部分人完全按照符码设计者的支配进行无偏差解码,完整地接受解码符码的初始意义,自身在解码过程中不创造任何新意义,没有任何自我立场;另一部分人则完全不进行解码,只在意拥有动漫文本的感觉。从信息接受和解码角度来看,这类受众既是容器,又是漏壶,他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拥有的动漫文本进行更新,将旧的遗忘,迎接新的动漫文本信息。但这一类“容器型”受众往往在动漫产品消费中占主力地位,具有超强的购买力和永不枯竭的购买动力。

2.“深度解码”受众

这类受众比较特殊,他们对动漫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对动漫的热爱已经上升为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所谓御宅族。御宅族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是指沉溺、热衷及博精于动画、漫画以及电子游戏 (ACG)的群体。④

御宅族对动漫文本有着超过普通动漫受众的深度解码能力,甚至是一种极端的“过度解码”。他们对动漫文本的解码早已超出如“动漫角色、动漫场景、音效、声优”等常规范畴,而是深入到诸如动漫文本的幕后团队信息、动画场景地理考据、动漫文本比对研究等,甚至能发掘动漫文本中不为人知的符码细节等。可以说,御宅族的解码已经远远超出了动漫文本符码预设者的初衷,从某种角度来讲,御宅族对动漫文本的研究超过了制作者;御宅族通常会反复观看、揣摩一部动画作品,进行文本凝视,进入深度沉浸的状态,在此基础上的解码也是非常有见地的;资深御宅族在动漫方面的修为往往让专业动漫人都会自叹不如。

御宅族不仅具有超强的动漫文本解码能力,在文本再创作方面也颇有见地。御宅族的核心是同人文化,而同人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同人志”。同人志是指有着共同爱好的人组织在一起,围绕共同喜好的动漫角色进行改编和再创作的民间团体,其创作的目的是自娱自乐。同人杂志不做商业用途,只在同人志内部交流。⑤但随着同人文化的影响日盛,特别是互联网的推动作用,御宅族可以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御宅族、同人志的动漫同人创作也由纯粹的个人行为向商业转移。每年在日本举行的COMIK大会就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可见,此类受众不仅具备超强的解码能力,同时还具有不俗的文本再创作能力。

3.“利我型”解码受众

此类受众对动漫文本采取的是一种现实的解码态度,他们不如容器型那么“贪婪、盲目”,也不如御宅族那么“专注、痴迷”,他们对于动漫文本保持一种适当距离的关注,切入动漫的路径也千差万别,有的因为某个作者,有的则青睐于某种动漫媒介,总之,他们对动漫采取的是一种“利我”的原则。

这类受众类似于霍尔总结的“对抗性”受众,他们有自我成熟的思维和判断,不容易被媒介操控,他们接触动漫是因为对快乐的需求,对动漫的解码不求甚解但自有心得,又不完全和“对抗性”受众雷同的地方是,他们并不过度排斥编码者预设的符码意义,关键在于它是否对自身有利。动漫文本对这类受众而言缺乏使其能沉浸其中的魔力,他们对动漫文本的解码以休闲、娱乐、放松为目的。

4.“成见型”解码受众

这类受众对动漫抱有“成见”,接触和解码动漫的目的纯粹为了批判或鼓吹动漫。在此类受众的内心,已经有了一个根深蒂固的对动漫的程式化见解,这些见解或正面肯定,或负面否定。“成见型”受众的形成是功利推动的结果,其组成较复杂,例如学者、家长、官员、计算机软硬件商人、社会教育家等。他们从各种不同的利益角度出发,对动画文本进行选择性解码。所谓选择性,是指他们只选择能够印证和支撑自己固有观点的文本进行解码。如沉溺于动漫游戏的孩子家长会将动漫解码理解为血腥、暴力、色情的低俗文本。

总之,对上述四种解码受众类别的分析,折射出了受众对动漫文本的解码态度和其心理依赖度,为动漫受众类型的研究提供了新角度和切入点。

注释:

①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8.

②臧海群,张晨阳.受众学说:多维学术视野的观照与启迪[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64.

③王传东,郑琳.动漫产业分析与衍生产品研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8.

④李常庆,等.日本动漫产业与动漫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6.

⑤王铮.同人的世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4.

动漫类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215-1

21世纪是接受全新现代技术和高科技文明发展的新时代,目前,高等动漫教育在众多院校中得到广泛开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动漫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动漫教育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时间还较短,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存在较多问题,这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动漫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动漫课程设置不规范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众多设置动漫教育课程的设置中,多是由学校原有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所改造而成,动漫课程的设置多是由院校的自身特点而定,“因校设课”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动漫专业课程没有统一、规范、科学、合理的设定标准,同时也缺乏系统性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师的指导。

(二)动漫课程的内容设置失衡

在我国的艺术类专业学校中存在普遍的怪圈,只注重学生的绘画和动画技术掌握能力,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理论知识体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对于动漫类专业需要培养的是综合型人才,只具备绘画和动画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动漫专业的培养要求。目前动漫课程的设置没有结合市场的发展特征,只注重绘画制作技能的提高,很容易造成学生只具备较高的绘画制作技术,导致学生的知识领域狭窄、写作能力较低、原创能力薄弱等不良现象,长此以往,使得在绘画创造、理论科研、动画教育等方面的人才严重匮乏。

(三)动漫教材安排不合理

在引导教师开展动漫教学过程的教材中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也严重影响了动漫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在我国的动漫教育事业中,对专业类的动漫教育人才还比较缺乏,在此教学背景下对动漫教材的专业和系统性要求较严格,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方向和主要内容。但是目前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动画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影响着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专业素质。据调查,多数的动漫教材内容多引用于日本动画原型,而运动规律类的教材也多引用于美国的模式,编导类的实例来源也多是日本、欧美等国家的动画,长期在这种固定引用和教学模式下,使得学生忽视了对本土动画人物、原型等的创作,从而西化了我国的动漫事业,对我国的本土创造动画造成较大的冲击。在我国动漫教材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是电脑应用软件的技术类动画制作教材泛滥,而在动画史论、人文素养、创作等理论知识体系的教材较匮乏,由此可知,我国的动漫教育人士对动漫理论研究的不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动漫理论与教育等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 动漫课程体系设置的改善对策

(一)规范动漫课程的设置

针对动漫课程在设置上存在的不够统一和标准的不足,国家高等教育部门应通过利用大量的实地调查和充分的讨论之后,在印鉴外国优秀的动漫事业发展的基础上,下达关于普通高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相关文件,规定各学科目录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动漫专业的主干课程的规定,分别对主次课程进行学分和学时的分配和调配,并提出统一性的教育标准和要求。教育部门对动漫课程设置进行统一的规定和要求是发展动漫事业的基础和关键,促进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制定规范的动漫专业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在主次课程的设定下,学校要同时注重对教育人才和培养基地的建立,使得新型动漫教育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培养适合现代化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

为了改善我国动漫专业教育人才匮乏的现状,我国教育部门和各相关部门应积极利用课余等闲暇时间为教学提供“动漫教学研究基地”等的培训工作,根据主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特殊要求高标准的教师,从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提高。另外,要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平台,建立专家讨论吧、解决疑难等教育问题,为教师提供宽阔的再教育机会,使得教师在培训和讨论过程中汲取更为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师的应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师的专业技能奠定足够的筹码,促进动漫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创新。

(三)组织专家,统编教材

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改革动漫教材杂乱、质量较低的不良现状,组织学校建设高水平的专家动漫教材编审委员会,主要对动漫教材的质量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改。教材编写过程中要结合我国动漫发展历史、借鉴实例等理论人文知识,并融合我国本土的动画原型和现代化的动画创造技术、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编写,体现动漫专业的时代性和发展性。

参考文献:

[1]张月琳.发展动漫产业不能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09-17.

[2]严顺.从动漫产业看动漫教育发展方向[J].美术大观,2007,(03).

动漫类论文例6

慕课(Moocs)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文简称,即Massive(大规模)Open(开放)Online(在线)Course(课程),是新兴的一种网络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当前,慕课已经迅速演变为全球领域内高校教育的一种全新教育教学方式。它具有在线、大规模、开放式、网络化的特性,很好地为大众学习提供了一个优质的网络在线学习环境和公共学习平台,形成了教育资源的大众在线共享模式。当前,慕课在我国高校得到普遍推行,同时,慕课在高校动漫设计类课程中也得以应用。

一、 高校动漫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

高校动漫设计是一门现代艺术理念与动画软件实践操作技能相融合的专业。在动漫设计课程教学中,不仅需要研修动漫设计专业理论课程,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创新思维和创作才能,借助动画软件创作动画艺术作品,加强动画创意和设计制作等方面的教学。因此,将慕课教学融入高校动漫设计课程教学中意义重大。

高校动漫设计类课程教学是以行业、市场需求作为导向,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制作、就业、创业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创新意识等。动漫设计课程教学包括动漫设计的创意构思:动漫剧本构思、文字撰写、绘制分镜头等,考察学生将动漫创意思维变成动画作品的创作能力和水平。同时,学生必须要全面掌握动漫创意及设计制作过程,以及动漫市场运作模式,以适应动漫行业的发展。

二、 慕课教学在高校动漫设计类课程中的优势

(一) 慕课教学的全面性

慕课教学具有教学资源丰富、全面的优势,它将全国乃至全球名师聚集在一起,通过网络在线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高校缺乏优秀教师和优质教学课程资源等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任何时间、地点任意选择名师、名校来进行学习。对于学习动漫设计课程的学生,他们通过慕课教学不仅能弥补当地高校动漫设计课程设计的不足,而且能够通过网络接受更优质的动漫设计课程。

(二) 慕课教学的新颖性

慕课教学形式新颖,适应当代青年的学习模式。第一,慕课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高校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既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学生可以充分借助电子产品,如电脑、ipad等工具,通过慕课进行学习,消除了课堂教学里学生只听教师讲课的枯燥感。动漫设计课程教学,既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画意识和设计应用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慕课教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同时培养自己的动漫设计原创思维。

(三) 慕课教学的互动性与辅

第一,慕课教学与传统的教学视频不同,它的互动性较强,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教师或同学会迅速给予答复。在高校动漫设计课程教学中,慕课能够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短,学生没有听懂等问题。同时,慕课增加了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学习,名校名师的动漫设计水平、作品对提高当地高校学生的动漫设计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第二,慕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课堂中未解决的问题。如,动漫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动画软件的操作应用,有些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在课后,他们可以通过慕课学习,有效把握动画软件的操作技能。

三、慕课教学在高校动漫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应用探讨

(一) 慕课教学对动漫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

慕课教学模式中的高校动漫设计类课程与传统教学是不同的,慕课教学并非将所有要教授的知识内容全部展示在网络视频中,而是根据慕课教学所具有的特点,经过授课教师将课程教学内容精心整理,制成不同模块依次上传到网络上,进而形成专业的慕课教学资源运用于动漫设计课程教学。慕课教学消除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平铺直叙的枯燥感,具有教学内容概括、简洁的特点。例如,动漫设计类理论课程,授课教师将通过掌握整个的动漫设计课程知识体系,编排便于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掌握的教学内容,同时在便于理解的前提下添加动漫设计图形、程序等等。所以呈现在慕课教学中的动漫设计类课程,与课堂教学不同,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满足网络传播快节奏的需求,并且教学的切入点也不同,更有利于学习程度不用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个人喜好进行学习,同时也达到了人才培养阶段化、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目的。

(二) 慕课教学对动漫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

慕课教学注重实践教学,特别是在动漫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更重视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掌握与实践,重视实践教学,强化专业、造型基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动手等能力。根据不同阶段、层次的教学需要,满足相关教学(下转第64页)

(上接第50页) 设计。例如,纵向层次化,低年级主要以造型和专业基础课,高年级主要以产业实训课、专业模块课,包含现场教学和课内实训等的考核。横向模块化,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进入相对应的实训室和工作室等进行研发创作,加强实践、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阶段,进而完备模拟创业实训、专业教学实训等为主的实践教学体制。通过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案例教学资源体系,同时为各学习阶段的学生提供学习实践任务,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慕课教学丰富了高校动漫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深化了动漫课程教学指导,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了环境。慕课教学把理论和实践教学荣威一体,进一步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慕课教学的创新性、时代性值得各大高校借鉴、推广。

作者简介:

罗春蕾(1982-)女,荆州,长江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艺术学、美术史论。

参考文献:

动漫类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225-01

日本漫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江户时代,随着近代漫画专刊的出现,到二战后以后“新漫画”的流行,日本动漫的出版体裁与出版形式都随着时代不断变化。二战后日本漫画出版最突出的特征是新漫画体裁的出现,漫画单行本的发行、漫画杂志的风靡与漫画出版社的创建。在出版形式上并开始了由漫画到动画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一批名噪一时的漫画家的出现,日本现代漫画应运而生,新的漫画期刊也随之出现。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漫画的制作技术日趋成熟,作为一种图文和文本的视觉传播媒介,漫画成了一种涵盖电影与音乐元素的艺术作品,门类也日趋多元化。《日本动画类型分析》一书中就将市面上动画分为机器人类、体育竞技类、言情类、家庭生活类及魔法类。受门类多样化的影响,漫画期刊也呈现多样性发展,漫画的读者结构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从低年龄层的青少年扩大到成年人,而针对各个年龄层的漫画期刊开始出版发行。

日本漫画产业化道路就是在日本期刊繁荣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日本漫画出版通过漫画期刊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形成一条与动画、游戏制作及周边产品开发相结合的产业链。

一、产业化出版物――日本三大漫画出版期刊

(一)《周刊少年Jump》与集英社

集英社最出名的《周刊少年Jump》创刊于1968年,每周二发售,每期同时刊载好几个不同的漫画作品,发行量最大时每期曾经达到600万册。它以强大的连载阵容,位居三大少年漫画期刊之首。

(二)《周刊少年Sunday》与小学馆

《周刊少年Sunday》是日本小学馆发行的综合性少年漫画杂志。该杂志创刊于1959年,每周三发行。刊载作品从画技到情节都很优秀,题材有运动、科幻、侦破等,呈现多样化格局。《周刊少年Sunday》漫画单行本年销售量曾高达1亿册。

(三)《少年Magazine》与讲谈社

《少年Magazine》是综合性的少年漫画期刊,刊载作品多是体育或动作冒险题材,兼有推理、青春等各类漫画。

由于动漫涉及的产业不仅包括漫画、动画、游戏及相关衍生品的开发与生产,还涉及剧场版、知识产权、展览等许多门类,而前者与出版密切相关。依托三大出版社的出版,日本漫画出版由此走上了以集英社、小学馆、讲谈社三大出版社为主的产业化道路。

日本漫画新兴的编辑出版机制从本质上说就是编辑联合作者共同迎合读者的需求,也就是“编创一体化”和“市场决定论”。选题由杂志社主导,漫画家根据选题先构思情节草图,经杂志社讨论后,决定是否刊登,并通过读者反应情况决定此漫画是否继续连载刊登。这种编辑主导的新的编辑机制渐次成为日本漫画编辑出版的主流。

三、剧场版――日本动漫产业化电影出版

日本漫画出版物种类丰富,涉及题材多种多样。但出版物并不集中在图书杂志上,现阶段,受欢迎的日本漫画都会有一个独特出版现象――制作剧场版电影。剧场版是日本动画按传播方式分类的一种。通常,剧场版相对来说是比较独立的一集,与漫画动画版剧情往往无关联;并且临时会加入一些只与剧场版剧情相关的非动画角色。剧场版以华丽的情节和细腻的制作在现阶段动漫市场占据独立份额。以日本漫画《one piece》为例,它连载15年,已出品12集剧场版电影,其2012年12月15日上映的剧场版电影《最强之敌Z》得到68.5亿日圆的票房成绩。其它漫画的剧场版成绩同样斐然,剧场版电影是日本漫画出版的独特形式。

四、日本动漫产业化出版形式的变迁

动漫类论文例8

然而,近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混乱、激烈的市场竞争产生了很多问题,令很多动漫刊物举步维艰,停刊、转型、倒闭屡见不鲜。动漫期刊市场上约有半数的刊号在不断易主,大量的刊物活不过两年,神界公司总经理邵清称其为“毒药”。究其原因,不少刊物在进入市场时根本就没想明白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迎合政策利好而匆忙上马,以至于有时换个老总就能关掉一本刊物。由《特别关注》杂志社打造,由“中国漫画第一人”颜开担任主编,2011年6月创刊的《特别优漫》杂志一度声势浩大,也在短短一年后黯然下马。

2004年底,一本专门面向专业动画制作人员的高价位杂志《触动》停刊便敲响了动漫期刊的警钟。无论《触动》是因其定位不准,改版不成熟,还是当时动漫市场低迷,其停刊足以宣告了纸制媒体“烧钱”的本领。

探因:屡败屡战,还是屡战屡败?

动漫期刊在横跨期刊、图书、网络和手机等多种媒体传播,以及改编动画、开发衍生产品方面做了非常积极的产业化探索,然而为何迟迟无法突破?

政策方面 哈尔滨出版社旗下面向中学生的动漫资讯杂志《嗨漫》负责人赵博凯向记者坦言,虽然也在领取国家的拨款补贴,但是作为一本资讯杂志在动漫期刊中活得尤其艰难,现阶段资讯杂志难以介入衍生品开发,主要依赖发行收入,而25000册的期发行量仅能维持10人团队的正常运营。邵清认为,国家补贴应当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至于政策如何扶持,还有待探讨。

价格方面 国内第一方阵的漫画期刊基本已经将定价降至5~8元,仅以发行而言,动辄数十上百页的容量、全彩印刷、大量赠品、高额的印刷与物流成本都在挤压漫画期刊的利润。

市场方面 购买群体和市场环境日新月异,可是动漫杂志的运营手法并没有实质上的进步和提高,所以它们终究要面临严峻的考验,即市场对动漫杂志的终极审判。

版权方面 版权向来是制约动漫期刊难以发展的原因之一。国内漫画期刊稿酬普遍偏低,因而单行本版税成为漫画作者的重头收入来源,随之产生了版税收入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明星作者,在动漫粉丝群中人气惊人。而动漫期刊由于定价偏低且广告收入少,本身盈利甚微,也有很多依赖单行本带来的销售收入。用赵博凯的话说,就是“绑架了行业的竞争秩序”。

刊号方面 目前相当一部分期刊采取了共用刊号或音像号的球形式,还有少量刊物游走在书号代刊号甚至没有任何出版证号的灰色地带。在新刊审批从紧从严的背景下,经营不景气的旧刊物的刊号成为稀缺的流通资源,很多新刊的诞生以此为基础,出现了不同公司风马牛不相及的多份刊物共享一个刊号的景观,这也造成众多动漫期刊昙花一现的现象。

突围:拿什么拯救你?

业内资深动漫撰稿人小A告诉记者,不只是动漫期刊,大多数期刊经营者在面对大幅度市场下滑的走势时,依旧从传统经营套路来进行调整。开本、定价、栏目乃至定位的改版、编辑换血、减员增效、微博宣传、赠品促销……然而这些举措多半收效甚微。动漫期刊的市场下滑,主要是基于大众的阅读习惯的改变――买动漫杂志的人会越来越少,看手机的人会越来越多。真正从经营角度分析弊端的话,需要经营者从根本上正视期刊产业的时代即将走入末路的事实,寻找企业核心优势与资源,转换思路寻找切入点,向新媒体方向进行变革。

随着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网络及手机媒体阅读漫画,除《漫友》《知音漫客》《飒漫画》等拥有稳定读者的动漫期刊外,近几年新增的动漫期刊因难以获取稳定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多地从市场上消失。到了今年,新增动漫期刊越发少见,很多原本有志于此的出版商和投资商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观望态度。

本报记者采访了原《文化月刊-动漫・游戏》主编宋磊,他谈到,目前国内的四大类(前文有提到)动漫期刊中,前三类期刊基本找到自己的生存路径,唯有产业类动漫期刊还在迷途中挣扎。

第一,中国动漫的理论研究不是相对薄弱,而是相当薄弱,尤其是能指导产业实践的理论研究、市场研究、趋势研究都非常少,能撰写这方面文章的人也不多。中国的动漫企业人士又大多没有学习理论的习惯,极不重视自身研究和积累,也不重视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和总结。所以,中国动漫理论的供求关系没有建立起来,处于既无供也无求的境地。

第二,中国动漫产业类刊物的经营是一门复合学问,它既需要懂动漫的人来把握内容,又需要懂传媒的人来经营这个媒体,还需要了解市场所需和发行渠道的人去拉客户,可以说三类人缺一不可。但这些年国内所出现的这些动漫产业类刊物,要么是跨行业、跨领域过来的,不熟悉动漫的规律,要么就是搞动漫出身、对市场没概念,总之老是缺条腿。

第三,中国动漫产业类刊物的发行,先天有个天花板,业内就几千家动漫企业。如果把刊物专门定位在为企业服务上,那么你的广告就很难拉来,因为你的广告客户和你的读者总是匹配不上。有哪个动画公司会做广告给其他动画公司看呢?中国动漫产业类刊物想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扶持。

编后:

中国动漫期刊何时“凤凰涅”

动漫类论文例9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其课程体系的合理构成是保障公共艺术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在高等教育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书法等传统艺术门类占据了主流地位,其他属前卫、通俗、流行艺术范畴的艺术门类则因认知缺陷和学科建设的缺失而很少被提及。只有先弄清动漫艺术是否具备成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载体的合理因素,才能为动漫艺术进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提供充足的论据,并打消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家长心中的疑虑。

一、动漫艺术审美品格符合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规定,公共艺术课程目标是“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1]那么,动漫艺术教学能否实现以上目标呢?可能许多人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于是,分析动漫艺术审美品格就成为正本清源、化解争议的根本途径。作为青少年群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果单纯从娱乐性去理解而忽略了其自身的审美价值魅力,这无疑是对动漫艺术最大的不公。

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著作《论艺术》中指出:“艺术的创造能够在人的心里唤起一度曾经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2]从列夫托尔斯泰对艺术活动的定位,我们可以看出动漫艺术完全符合作为艺术活动的基本要素,大众对于其娱乐化的浅显认知来源于动漫艺术广泛的群众接受度以及部分动漫作品基于商业利益而展现的低俗格调。然而,这并不妨碍动漫艺术自身的艺术地位以及我们对好的动漫作品的欣赏。动漫艺术被广泛接受并不是因为它的娱乐性,而是其融汇了文学、绘画、音乐、电影的综合技能,创造出了一种符合广大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所喜爱的新型艺术表现形式。理查德•舒斯特曼在“实用主义美学”中主张“我不仅批判高级艺术那种疏远的深奥主义和总体性主张,而且尖锐地怀疑任何高级艺术产品和通俗文化产物之间本质的、不可逾越的区分。历史已向我们证实,一种文化的通俗娱乐(如古希腊甚至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可以变成随后时代的高级经典。实际上,甚至就在同一个文化时期,一件作品是作为通俗的还是高级的艺术发挥作用,取决于它被公众怎样理解和利用。”[3]同理,动漫艺术是作为通俗的还是高级的艺术发挥作用完全取决于其受众以及社会群体对它的选择和认知。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如果无视动漫艺术被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事实,而选择因动漫作品中的某些低俗存在而全盘否定或有意避讳的态度,那无疑是对动漫艺术的践踏和对学生教育的不负责任。负责任的艺术教育态度应该是去探究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动漫艺术具有何种魔力,让广大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对其喜爱之极”。针对青少年群体进行动漫审美分析,有助于艺术教育工作者合理利用动漫艺术的积极因素,实现其艺术教育作用。

西方“移情说”美学代表人物利普斯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我们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事物放在同一观点下去解释。这个观点总是由我们最接近的东西来决定的。所以我们总是按照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的类比,即按照我们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件。”[4]“移情说”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探寻青少年的动漫审美乐趣提供了绝佳的视角。动漫《ONEPIECE》(又名《海贼王》)是日本漫画家尾田荣一郎的动漫作品。该作品在日本国内掀起了极大的热潮,受到儿童青少年群体甚至成年人的广泛喜爱。在我国,这部风靡十多年的动漫剧更成为伴随“90后”一代成长的主要作品。根据笔者授课班级的反馈情况,《海贼王》在“90后”学生的心目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在讨论这部作品时充满欢快、热情甚至激动。他们更在文中写到这部作品如何教会了他们坚持,如何在他们失败时给了他们再出发的勇气,如何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一部虚构的故事,却能够成为青少年学生在人生成长阶段的重要精神食粮,谁又能说它不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呢?《海贼王》的故事情节虽是虚构的,可它渗透在情节中的勇气、坚持、友谊等品格力量是青少年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学生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移情”至海贼王的故事情节中,在被动漫作品感动的同时满足自己心底的情感需要。“一方面主体通过移情赋予对象以生命;另一方面主体又有从客体中观照自我情感的审美需求。”[5]动漫作品在这里所发挥的作用形象而强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简单的说教要更加真切和充沛。《海贼王》那一个个也许算不上优美的人物形象,展现的却是对青少年来说无比重要的人文关怀,谁又能说《海贼王》对青少年群体人文素养和审美品格的影响会小于伟大的艺术作品《蒙娜丽莎》呢?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主动将优秀动漫作品作为教学载体,通过对相关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使学生感受到与其日常生活审美经验相对接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动漫艺术应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对象

接受美学为将动漫艺术作为艺术教学载体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接受美学的出发点或原则性立场是,读者(接受者)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他在文本含义生成时扮演主动角色,并对作品的历史生命具有决定性影响。”[6]一件艺术作品,如果缺乏了接受者的主动参与,并不被接受者从心底感受和认知,其审美功能毫无疑问会大打折扣。从此角度来看,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无疑是被接受度最高的一位动漫大师,其作品被人们评价为“将动画艺术上升到了人文的高度”[7]。他的作品内容大多涉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平主义及女权运动等宏达的叙事主体,所采取的表达方式是将唯美的二维绘画艺术、天马行空的梦幻世界、离奇的童话故事和温情的人类情感相结合的动画叙事手法。其作品在广大青少年群体以及有着纯净心灵需求的成年人心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风之谷》中人类的暴行对于自然生灵残酷的伤害和最终自食其果的画面,让观者无不为之动容;《龙猫》中那憨态可掬的龙猫形象以及与小姐妹和母亲之间的点点温情更让人重温了童年时光;《千与千寻》中千寻的坚持和自我成长启发了无数少年在成长之路中自我探寻……从1984年创作成名作《风之谷》一路走来,宫崎骏用其动画人的坚守、人文者的思想力和艺术家的表现力,为广大观众创作出了一部部动画经典杰作。正如1922年法国影评家埃利•福尔满含感情所预言的:“终有一天动画片会具有纵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层次……会有德拉克洛瓦的心灵、鲁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开朗基罗的活力。一种视觉交响乐,较之最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有声交响乐更为令人激动。”宫崎骏在创造一个个票房奇迹的同时,无疑也实现了这一预言。他用他的作品启发了一代代青少年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命运,体味友情、亲情以及青涩的爱情,理解成长与坚持;他也用其作品精致优美的画风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一个个细节的美感存在和创想创意的魔幻之境。奥尔德里奇说:“将客观事物分成两种:物质对象和审美对象,同一事物能否成为审美对象关键在于这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的这些基本特性决定着知觉的主体采取何种知觉方式(观察的方式还是领悟的方式)。如果事物的基本特性引起主体对它采取领悟的方式,那么该事物就将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反之,观察方式下对应的就是物质存在。”[8]被人们广为传颂、激发了一代代青少年的宫崎骏动画带给了人们太多感悟和赞叹,完全符合审美对象的特质。而且其作品广泛的接受度,为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和深入解读作品的审美情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将动漫艺术作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载体具有积极的社会学意义

在讨论将动漫作品作为公共艺术教育载体时,我们就不能不触及一个社会关注的话题,即如何消解动漫作品中低俗存在对广大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动漫作品中的低俗存在造成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动漫作品的极度反感,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认知下,创作内容低幼化成为中国动漫发展的唯一方向。反过来,中国缺乏适合广大青少年阶层的动漫作品,加剧了青少年对以日本为首的他国动漫作品的热爱,这阻碍了青少年在人生重要成长阶段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了解和学习中国优秀文化,也滋长了低俗动漫通过非正规渠道的大量传播。可见,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回避和阻碍并不能真正影响青少年阶层对于动漫的热爱,反而会因缺乏正确引导,使青少年因认知不足而接触到不良动漫作品,进而受到不良动漫作品思想的侵蚀。将动漫艺术纳入公共艺术教育载体,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动漫作品所涉及的文学、美学、心理学、电影学、异国文化等意识形态,让学生透过自己喜爱的动漫作品深入了解和探讨作品背后的人文意义,能帮助他们从浅层次的欣赏上升至高层次的文化艺术体悟。学生只有提升了对动漫作品的审美情趣,才会自动分辨和远离低俗动漫作品,从而形成动漫发展和传播形态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由于动漫艺术所具备的综合性特征,将动漫艺术作为公共艺术教学载体,实现的将不仅仅是艺术与审美认知的提升和发展,还将通过作品中的艺术性、思想性以及文学性等丰富内涵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承认优秀动漫艺术作品作为公共艺术教学载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优秀动漫作品的深入分析研究,不断完善动漫艺术公共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A].2006-03-08.

[2]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6.

[3]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25.

[4]马奇.西方美学资料选编(下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841.

[5]岳介先.立普斯的移情说美学[J].江淮论坛,1994(4):26.

[6]方维规.文学解释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接受美学原理及其来龙去脉[J].社会科学研究,2012(2):109.

动漫类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163-02

动漫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消费文化,既有其生存发展的合理性,同时在成长过程中也突现出自身的诸多不足,这必然会给伴随其影响成长起来的受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带来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面对动漫文化浪潮的冲击,作为高校教育者的我们应该提出积极的对策,正视动漫文化影响的存在。

一、动漫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接受现状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当代大学生接受动漫文化的现状

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接受动漫文化的现状,制定并展开相应的调研工作(包括问卷调查和访问等方式),调研对象为当下在校(大一至大四,普通高校及职业学院)的大学生,其年龄普遍分布在18至22周岁之间,这个年龄层的学生大致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一代人基本上小学时期就开始接触动漫文化——主要以观看动画片及阅读漫画书,初高中时大部分人(其中一部分定性成“动漫迷”)开始广泛接触并消费动漫作品及其衍生产品,进入大学之后,由于休闲娱乐活动的丰富,他们对动漫文化进行整体消费(包括时间和金钱)的比例开始缩小,但同时因为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他们往往通过网络社区、微博、手机等途径对动漫文化进行消费,形成交互性、碎片性等特征。

(二)动漫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1.人生价值观

好的动漫作品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乐观上进的生活态度,鼓舞人的精神力量,激发人的潜力。大部分动漫作品是通过将主人公设定为与大学生年龄相仿,且处境相近的状态,并通过主人公不懈努力而获得成功。调研显示近六成的大学生喜欢励志类的动漫作品,从中获得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此外,动漫虚拟世界作为大学生构建的理想的“精神家园”,还可以达到一定心理治愈的功效。在访谈中,许多大学生表示现在的生存环境已然不是儿时想象的那样美好,来自现实生活中学业、人际关系、工作等各种压力会使自己丧失起初的纯真,因此他们一方面普遍会对少年时期接触的表现善良、纯真、友爱的动漫作品表现怀旧情感,一方面在当下的动漫消费中,选择风格像《虫师》、《夏目友人帐》等日系治愈类动漫作品,在优美的画风、柔和的音乐、简单感人的故事情节中来给处于心理亚健康的自己做简单的“心理按摩”。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些宣扬个人主义因素在动漫作品中的泛滥,一些大学生因长期浸染动漫作品时,与外界脱离、自我封闭,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甚至会形成化人格或者去社会化人格,成为所谓的“宅男宅女”。

2.审美价值观

优秀的动漫作品富含民族文化和现代艺术主流的审美教育,例如我国动画艺术家运用中国戏剧、国画、皮影戏、木偶戏、民乐等传统艺术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为早期国产动画电影增添了无穷魅力,不可否认的是《九色鹿》、《猴子捞月》、《小蝌蚪找妈妈》等优秀国产动画片对80后大学生进行了人生早期阶段的民族传统审美观启蒙。此外当代大学生在动漫世界中,更能体会到世界异彩缤纷的各民族文化,感受到了日韩、欧美等异国文化所带来的新奇与魅力。动漫文化正是在视听感知中将特定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对输送给欣赏受众。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一些大学生过于迷恋、崇尚异域文化、外族文化,导致漠视甚至排斥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甚至出现效仿动漫作品中的畸形文化,比如广受大众舆论争议的电视选秀节目出现的“伪娘”等现象,背离了社会主流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及伦理道德。

3.道德价值观

优秀的动漫作品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及社会责任感,把丰富的社会信息传递给当代的大学生,有利于他们间接地了解、认知社会,通过动漫作品不断提升、改造自我,增强社会道德责任感。比如近年来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传的“胖兔子粥粥”等漫画形象,“胖兔子”一句“俺环保,俺快乐”的口号可以让环保这样严肃的话题变得轻松随意了很多,也更容易被“80后、90后”的年轻大学生所接受,这些简单勾勒的漫画形象,不仅仅娱乐了大众,还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和理想,也是对社会道德责任一种履行。

总而言之,动漫文化本身具有的双刃剑特性对当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其正负面的影响,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这点,有利于动漫文化健康长久的发展,抑制其负面的影响,让动漫文化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有利因素,产生积极的效应。

二、对策分析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导动漫文化的建设发展,并且作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设的指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决定着高校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方向。

面对大众消费文化的新挑战,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和研究动漫文化,把握社会主流文化,引导动漫文化健康发展;其次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动漫舆论主导权;再者要坚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针对大学生的特征和成长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动漫文化教育活动,进一步满足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把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动漫科技、网游、论坛等载体结合起来,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动漫文化健康发展。

(二)从实际出发,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正面引导动漫文化的使用

学校应当从具体实际出发,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正面引导动漫文化的使用,注重对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可操作性和创新性。

1.通过社团活动的方式鼓励和支持学生对动漫文化的兴趣投入,使得动漫活动在校园内有序而和谐地开展

社团活动为学校提供了一种统一活动、集中管理的模式,同时可以帮助高校教育者通过社团工作的指导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大学生远离不良的动漫文化因素,使他们在投身兴趣爱好的同时而不会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过于负面的影响。此外,组织专门类的动漫社团可以让学生对动漫文化有理性而深刻的认识,学校可以通过委托团委等部门给予这部分有理论探讨兴趣的动漫爱好者以项目基金支持,一方面可以培养出一批对此有深入研究的学生,一方面开展研究性课题这将对我国动漫文化现象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2.高校德育教师应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思政教育方式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的辅导员大多数都是“80后”的一代,相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80后”辅导员和当代大学生一些相似的代际特征,具有亲和力,平等、创新意识,能在心理上贴近学生等突出优势。作为“80后”辅导员,需要了解和掌握当下动漫文化出现的新特质、大学生现在消费什么样动漫产品,再主动地引导他们的兴趣,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以引起大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让学生在情境体悟中树立正确的世界,使他们能够通过正当的兴趣爱好得到艺术的熏陶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实际上也就是为德育开拓了新的领域和方法。

3.加强网络媒介监管和教育导向工作

相比于传统动漫电视节目陈旧、类型单调且无法随时随地观看节目等缺点,大学生倾向于资源丰富观看便利的网络视频媒介,但是与此同时良莠不齐的动漫文化就很容易被大学生所搜索到。除了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公安部网络安全部门每年对网络进行严格的审查,杜绝了不良动漫的引进,从网络渠道上封杀不良动漫文化的入口以外,由于大部分学生有住校的要求,学校也应当通过校园信息办对校园内的网络环境进行清查,对一些国内外不法网站进行清查封锁,建立一个适合健康动漫文化发展的良好校园信息环境。

此外,通过调研和访谈,我们了解到超过八成的大学生对动漫作品的交流和讨论是通过专门的动漫论坛、博客、微博、校内网、开心网等网络平台进行的,喜欢和热爱动漫文化的大学生,不仅以此来实现个人拓展交际范围的目的,而且群体内的动漫同人逐渐形成、信奉和实行的某种动漫文化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因此学校应当和社会合力加快网络文化载体建设,如在校园论坛加强管理员的素质培训、制定论坛发帖规则,为动漫文化健康发展提供健康向上和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通过这些网管措施促进动漫亚文化逐步向主流文化转化,从而促进校园动漫文化的长远健康发展。

4.优化相关师资和课程设置

我国绝大多数院校开始动漫教学的历史都比较短,在师资、教材、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不够完备,根据调研结果,近三成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学校能开设动漫文化相关课程,超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与大学生对动漫文化解读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对动漫文化有兴趣的大学生更希望得到教师对动漫文化内涵的深刻解读和引导,而专业艺术类学生更希望获得具备先进动漫制作技术教师的指导,因此在优化师资方面,我们建议学校引进和培养“文武兼备”的动漫教师。

动漫类论文例11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1]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与普通民办高校在组织形式上有一定区别,是我国建立普通民办高等教育的过渡形式。

(二)教育现状及国家对独立院校政策与措施的错位

独立学院是个特殊的高校群体,办学的独立性是这个群体最大的特点,包括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教学设施、独立财务、独立招生、独立教学管理、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等,其独立性是相对于公办母体高校而言。较强的独立性给独立学院群体很大的自由办学空间,促使其迅猛发展,其主体数量、招生规模、师资规模等均占到民办高等教育的50%左右。这个群体介于普通公办高校与普通民办高校之间,其合作办学形式多样,涉及到地方政府、民营资本、外资等多重角色。国家于2003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高校进行规范式管理,但事实是重管理轻呵护,民办高校的教师群体承担巨大的工作量,但是在科研项目申报、职称认可度等方面依然受到歧视;受教育者出校后在继续深造学业或就业方面也受到一定歧视,甚至是政府部门或国办教育主体部门的歧视。伴随着国家政策严管、自身办学受到的歧视性待遇和对办学结余最大化的追求,独立学院的办学生态值得引起重视。

二、 关于动漫教育问题

动漫专业是近10年来新兴的专业,曾经广受高校举办者的好评,很多高校将该专业类同于普通的艺术类专业,认为属于短线专业,开设门槛低、收益快。因此,大量的独立学院开设动漫专业,正是迎合了独立学院对办学结余最大化的追求。动漫教育存在问题是行业内公认的秘密,因为这个专业在近10年被产业界和教育界认定为是个短线快赚的好行业、好专业,使得各层次的高校蜂拥而上,以及各类企业变相申请动漫产品补助,如此三、五年极速膨胀后,整个行业陷入低估,动漫企业老总接连跑路、高校教育连续三年红牌专业之首,都是现实的印证。动漫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高校动漫教育膨胀式的粗放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粗放培养的毕业生和企业需求之间严重脱轨。所以高校动漫教育畸形的办学生态是中国动漫行业的问题根源,当然这种境况正在有所改观并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三、 独立院校深层次的动漫教育问题

(一)缺乏心理契约安全感的师资队伍

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2]施恩认为这种契约是无形的,但是却发挥着有形的影响,它存在于组织中,具有广泛的潜意识认可度,组织内各成员之间形成的无形心理契约越明显,说明这个组织越具有较强的归属感。

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呈现哑铃型分布,年轻化为主和公办高校退休老教师为辅,35岁至55岁之间的中间力量急缺。占绝对比例的年轻教师,面对艰巨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任务量,实质成为兼具教师和辅导员双重角色的全方位保姆。其行政业务量和工作方式严重干扰教学氛围和思路、科研论文和项目申报受到不同受理单位的歧视、同事关系如同流水般的变换、低薪水高工作量与退休返聘教师低工作量高薪水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这些现实因素促使独立学院的教师群体极其缺乏心理契约安全感,随着年龄增长和职称晋升,他们的心理契约越来越低,因为他们渴望获得公平的社会认可和岗位晋升,但是现实促使他们对自己的预期降低和自我工作倦怠。

独立学院中动漫专业师资相对其他艺术类专业更为薄弱,从专业来源分析,1/3的师资是由设计类专业转岗而来,这部分教师奠定了动漫专业的办学基础,实质上也就意味着这样的办学基础缺乏专业性;2/3的师资是动漫专业新近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生,他们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创作经历,站稳讲台成为这类师资的首要任务。从年龄结构分析,35岁以上占15%左右,85%以上的教师年龄低于35岁,师资队伍年轻化是被动的选择;从职称结构分析,高级职称凤毛麟角,约占10%左右,90%左右的教师是中级职称或初级职称。独立院校动漫教育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方面均存在短板,同时也缺乏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但是对学生有极强的责任感,愿意让起点本身就低的学生不再缺失大学学习阶段的追赶,这是一个既可爱又无奈的青春群体,他们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和动漫产业做出了牺牲和贡献。

(二)每况愈下的生源质量

动漫专业教育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生源选择、第二阶段的高校教育和第三阶段的工作培养。从第一阶段生源选择分析,我国动漫专业生源普遍存在文化课成绩低下现状,其文化课成绩大约是同批次文理科成绩的60%左右,这样的生源现状已经从源头上背离了动漫专业办学的文化需求。而生存于夹缝中的独立院校只能录取到绘画功底和文化课成绩更为不理想的生源批次。据统计,动漫专业10年前的本科第二批次与本科第三批次文化课平均录取成绩仅相差12分左右;10年后的今天这种差距已经达到了100分左右,因为独立学院和转设为普通民办院校的本科第三批次高校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275所独立学院和148所普通民办高校,它们的互相蚕食不仅拉低了本科第三批次的录取线,也拉低了专科层次的录取线,同时也为这类高校带来巨大的动漫教育问题。如今,独立院校中动漫专业本科班的班风如同专科班,而专科班基本停办,因为招不到生源。同批次的专科生源被公办高职院校抢夺,因为公办高职院校学费较低,而且国家对公办高职院校的此类生源有学费和生活补助,但是独立学院无法享受到此类政策。独立学院动漫专业的生源质量和数量从2012年开始出现明显骤降,伴随着三年红牌专业的负面影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5年才有所好转,但依然与2007-2011年之间的鼎盛时期有很大差距,动漫教育进入了理性发展阶段。

每况愈下的生源质量和数量促使独立学院的动漫专业进行了改革,有的高校选择将动漫专业由计算机系划归艺术系;有的高校停招,原有师资转入其它艺术类专业;大多数高校通过压缩师资、转型发展等方式选择坚守。在这段改革的阵痛期,校企合作的方式被各个独立学院所钟情,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师资压力,又可以促进动漫专业的学生获得实践锻炼机会,也符合此类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国策。

(三)严管体制的隐忧

独立院校的管理体制主要采用“董事会+校长负责制”,它是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的权利结构模式,这种权利结构较好的处理了民办高等教育对办学结余的最大化追求和教育的公益性之间的矛盾。但是独立院校为了区别于母体高校的办学模式,似乎抓住了公办高校的通病或软肋,也就是公办高校散养式的教学管理模式,所以独立院校将严格管理作为办学特色,使之成为塑造办学口碑的救命稻草。因此,在独立院校的校规中出现了禁止谈恋爱,仅允许周末出校园、安排早自习和晚自习、安排教师每周下宿舍谈心、安排教师督查就餐秩序、学生宿舍白天断网断电、上课时间段内封闭宿舍,甚至安排礼仪达人在校园现场教授师生走路姿势等中学管理措施。如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严管体制对于录取成绩稍低的动漫生源而言,利于建立强制性的学习习惯和自律意识,但是一刀切式的严管体制并没有考虑到专业性学习的特点,特别是动漫专业灵活多变的开课方式深受限制。动漫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需要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创作空间和时间,但是严管体制基本抹杀了动漫专业的专业性教学方式,所有学生都成为高等教育产业流水线上的普通产品,顺利的完成学业和安全的人身交付成为独立院校高等教育的基本成果。严管体制是此类高校的必选课,而严管体制与动漫办学专业性之间的矛盾似乎也难以解决。

(四)浅层次的科研遄

科研的基本定义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3]它起源于问题,结束于成果。高校科研兼具理论和实践,是衡量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参照,是大学教育区别于中学教育的重要标志。独立院校鉴于自身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短板和政府在政策与措施方面的错位,其在科研成果方面尚处于浅层次水准,主要集中于一般性的论文写作和厅级理论课题,很少能涉及到省级以上课题和政府委托研究项目。据不完全统计,独立院校中动漫教师的科研分类比较单一,发表的普刊论文占80%左右,发表的中文核心占20%左右,最高层次仅限于中文核心论文;同时,在科研项目方面厅局级项目占95%左右,省级及以上课题仅占5%左右,这与师资本身的职称结构有关,也与政府部门潜意识中尽量减少省级及以上课题批复给独立院校有关。除了理论研究之外,动漫专业教师群体也很少能参与创作动画短片,因为独立院校对办学结余最大化的追求,使得教师身兼数职、工作量极大,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向自我创作,多数人按部就班的等待评职称。这样的科研水准使得动漫教育颇为被动,教师们有心无力,而独立院校大多数正处于不确定的发展期,生源压力促使校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生源方面。

(五)缺失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