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6 09:00:22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例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73-01

一、我国高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

传统的教育观念,大学生毕业的出走无非是在就业、考研、出国之间的选择,故而,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只是研究型、应用型,缺乏对大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精神与意识的教育培养。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我国高校开始注重于创业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教育。一般的高校都设置就业创业管理机构,设立创业基金会,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咨询服务和创业资金,侧重于学生的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的教育,注重于创业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往往会把创业教育功利化,达不到自主创业方面的目标要求,创业教育的系统性、普及性相对较差。

与国外开展创业教育相比,我国创业教育主要存在起步比较晚、普及程度比较低、社会支持力度弱,教育效果上还没有可以广为效仿的成功案例。目前,阻碍我国高校创业型经济管理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阻碍因素有:1.“创业教育”的开设基本上停留在专题讲座的层面上,没有形成一门体系化的课程;2.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与教材体系的草创性,无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与完备性;3.有待商确的学科归属;4.匮乏的教育资源,没有专门受过培训的师资队伍,没有足够的创业基金,难以寻求的创业基地等等因素,无一不制约着我国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必须提升认识和思想,才能克服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障碍,迅速地改变这种滞后的局面。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创造性技能的实践活动。而创新性、创造性的技能不只是一种技能训练,而是必须通过专业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双重熏陶和激发才能生成。故而,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创业教育不只是在创业技能层面上的培训,更是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念与价值观进行研究、梳理与推广。

二、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与内容

(一)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

第一,优化专业设备,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型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经济管理学科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和理科,它是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内容与文、理科的专业知识内容的综合交叉学科。根据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进行优化专业设置,整合教学内容,合理地开设或合并某些专业,适当地增加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具有复合性、适应性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

第二,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经济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高校的经济管理教育应在理论够用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故而,应改革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构建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多元化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生产与教学匹配,工作与课程同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新能力。企业管理需要经济管理者内在潜力与创新能力,故而,教育应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苏格拉底曾说:“真正的知识存在于人的内部,需要的仅是唤起知识,使之达到意识的境界。”所以现代教育不但是传授各类知识,更是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创新能力。经济管理的课程应更多采取双流沟通的教学,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发挥其想象力、创新力、创造力,从而改善其心智模式。

最后,建设师资队伍,注重其素质完善与技能的综合。师资队伍是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的关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外的话多经济管理院校的教师都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参加政府或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一方面丰富其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提高其教学质量。结合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可以尽量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另外,高职院校也可以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或高级管理者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

(二)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1 细化与展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创造教育是有机统一的,是高职综合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创业活动是以创新和创造等活动为基础,将理论知识转化具体实践,在实践中创造财富,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性的复杂活动。高职院校的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务必同样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决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创业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使学生树立创业理念与创业精神,具备创业的方法与技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逆商与实干精神,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环境,自我创业,进而创富。所以,新型的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务必以夯实素质教育为基础,注重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业技能,既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智慧,拓宽其视野,又要传授其综合理念知识;既要有果断的决策能力,又要有坚定的执行力与领导力。所以,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造教育的深化与实践。

2 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是培养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基础。有“事业心”、“开创性”、“个人特质”的人才是创业素质的人,是未来社会的创建者。他们将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与责任感。所以,高等教育在专业教育、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同时进行养成教育,加强人文教育与人文关怀,重视学生的智商、情商与逆商的三商融合,使每个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正确地面对人生所遇到的各种挫折。

3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创业素质。目前的创业多是利用知识含量提升产品竞争力的知识产业化的过程,传统的创业教育已不能与之相符。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将知识与经济资源优化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务必坚持专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素质的三位一体的全面培养与提升,使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创业技能、培养创业素质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有着创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有着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创业思维与创业素养。

4 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改革现在培养与管理模式,要学分制与弹性学习制度并行实施。创业活动需要更多自由时间和空间。高职教育传统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设计与充分发展。所以,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要进行学制改革,实行完全学分制,进行弹性学习,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考核方式。高职教育要允许学生跨系统跨专业流动学习,形成多学科多技能的知识架构,并灵活选择学习时间,考核方式丰富化,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学习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情况。

三、财经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借鉴国外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市场需求,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高职院校应构建“宽、厚、强、高”的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宽”是宽口径,即专业知识结构合理,适应能力强;“厚”是厚基础,即专业知识的基础厚实,自学能力强;“强”是强实践,即创业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强;“高”是高素质,即创业的综合素养高。而这些需要通过人才培养的各要素来实现,即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灵活进行教学组织与培养机制的灵活化,多元化构建实践环节等。

(一)制订适合于创业型经济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依据是教学计划。高职院校将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首先要制订能够体现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体现出培养创业型管理人才的创业意识与能力等内涵。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注重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的优化,校内课程与校外课时的合理化,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与实践空间,注重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创业教育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二)优化适合于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是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应基于市场需求,结合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需要,进行加强基础,淡化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首先,科学设置专业,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调研为基础,依托现有专业建立新专业,与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其次,拓宽专业口径,夯实专业基础。使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具备较宽的专业知识面与厚重的专业基础,能够实现各学科专业知识的相互交融。

第三,整合知识结构,培养综合素质。基于创业素质的综合化,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以学科与专业为纽带,整合文理科,开设一些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复合性等综合学科。

最后,打破专业障碍,放宽学生的专业选择权。

(三)构建适合于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课程体系。基于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化与人文化,高职院校应灵活系统地构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1 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同步化,优化教学过程。创新适合于创业型经济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实现其教学过程合理化、最优化。

2 生产技能与教学内容的相融合,更新教学内容。基于生产实践,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完善学生的人格与素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3 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发挥;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授人以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注重终身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着重于学生创新技能与创业思维的培养。

4 加强实践训练,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技能的重点是实践训练,注重其创业意识的树立与创业技能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注意实践训练第一,构造实践教学体系,处理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的教学环节,整合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训练,构建一个教学内容逻辑性强,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系统地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第二,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样化的实践训练,强化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第三,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大力开展产学研全作教育。使学生在直接深入到企业的运营中,培养生产、开发、经营管理等全面技能的训练,提升创业活动所必须的综合技能与综合素养。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例2

关键词:

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中进行的,企业的战略、营销、财务、生产组织、技术选择、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管理,既需要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也需要基础经济知识。因此,从市场经济学、管理学再到企业管理,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研究和管理经济组织的基本思路。通过这三门课的融合,可以更有效地解决企业经济活动问题。在此背景下,企业管理概论课程应运而生,其落脚点是对现代企业的运作及管理进行研究,指导管理实务,使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当前,职业教育也处在巨大的变革中,人才培养已从封闭、单一型的教育转向开放、复合型的教育。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提高素质,成为中职、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加强对学生经济管理素质的培养正是适应这一转变、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因此,不少职业院校相继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企业管理概论这门课程,以期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就业做准备。

一、课程内容

企业管理概论课程是以市场经济学和管理学为理论基础,融市场经济基础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及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树立经济观念和现代管理观念,以适应基于现代技术环境与科学管理条件下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职业院校教学的主要对象都是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加之生源,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所以应以市场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现代企业管理为重点构建这门课程。将该课程的培养目标设置为,以让学生了解、理解必备的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为出发点,介绍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实务。其中,“现代企业管理”模块涵盖了企业管理实务、企业运作过程及管理、企业资源配置及管理、企业与企业环境等内容;“经济管理基础”模块涵盖了管理组织,管理职能与管理原理,消费者、生产者与政府行为,市场供求分析,市场经济基础等内容。这样就突破了以往的企业管理教材结构体系,以现代企业管理为主线,将经济基本知识、管理基本知识和企业管理实务融为一体,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也便于教师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做出取舍。

二、课程意义

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经济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正是中职、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与技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笔者学院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反馈,我们发现企业中的许多工作、问题都与管理和技术密切相关,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生产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懂得企业管理知识,树立经济观念,掌握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为此,学院近年来不断加大企业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力度,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许多学好这门课程的学生更能胜任管理岗位,也能更好地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为将来的发展、成才提供了保证。

三、课程教学

1.课程要求企业管理概论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对职业院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要求上要有所降低。为此,我们将本课程的要求设置为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现代化管理的基本手段;了解现代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企业主要部门的管理内容,学会沟通、协调与配合;树立经济观念,初步具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例3

关键词: 灰色理论;知识管理;综合评价

Key words: Gray theory;knowledge management;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059-02

0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更加得到了充分发挥,它在现代生活和生产中构成了新的生产要素体系,尤其对企业的影响颇大,能够从各个层面产生正面效应,故受到了许多企业的高度重视。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经济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对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使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领导风格、企业文化等在内的诸多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管理会使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有利于企业进行知识获取共享等,更趋于扁平化;领导对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视,使得企业的领导风格得到一定的转变;知识的有效管理能够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使员工自主的与企业共同塑造企业文化[1]。

本文的研究以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综合评价为研究对象,在构建知识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应用灰色理论评价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最后,通过实例介绍了方法的具体应用。

1企业知识管理及其评价指标

1.1 知识管理的产生“知识管理”一词正式出现于1989年。从1990年开始,一些管理公司开始在其内部推行知识管理,美国、欧洲和日本几家著名的公司也在特定业务领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对知识管理的宣传和普及贡献最大的是Ikujiro Nonaka和Hirotaka Takeuehi于1995年出版的名著《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 of Innovation》,该书被认为是知识管理正式产生的标志。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分别在1993年出版的《后资本主义社会》和1999年出版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进一步拓展了其知识管理的新思想,将过去百年来经济发达国家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看作是把知识应用到工作中的结果。

1.2 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评价维度及其评价指标核心能力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资源,企业核心能力的打造是所有现代企业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而企业知识管理能够为企业增强其核心能力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持,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企业知识管理的评价维度主要包括:

1.2.1 组织结构知识存在于雇员、组织和外部专家中,一旦有效实现知识共享,就能很好改进组织的商业表现,缩短产品研发和销售时间、提高产品质量,还能产生直接客户价值、提供及时可靠的服务。知识共享的程度与公司组织结构形式紧密相关。企业组织结构主要从流程管理能力、组织结构的柔性、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和流程标准化程度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1.2.2 知识学习能力企业学习的知识可以从企业外部和内部两个渠道获取。通过外部渠道,企业可以获取诸如供应商、客户、企业联盟、媒体、公共知识、财务知识和股东等个性化的知识;通过内部渠道,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组织内部的不同学习层次来吸收、消化和整合外部知识以及内部产生的知识。企业知识学习能力主要从企业知识资源存量、企业信息平台建设、知识员工比例、员工利用信息平台能力和员工参加培训比例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1.2.3 知识应用能力企业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知识的分享和应用。通常知识的分享和应用,能够加快产品更新的速度,缩短产品周期,节约研发时间和成本,并且能够以很快的速度抢占市场等。为了实现知识价值,必须推动知识的应用,只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知识,采用发挥知识的作用,从而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企业知识应用能力主要从客户知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员工满意度和客户满意度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1.2.4 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创新是企业其他各项创新活动的灵魂。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习惯性做法是成立专门的部门或团队,专门进行知识、技术创新,如许多公司都设有自己的研发部门等。因此,知识的创新对于知识管理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同时也是非常困难的。企业知识创新能力主要从研发投入强度、研发人员比率和创新研发成功率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2灰色理论概述

1982年,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创立灰色系统理论。灰色系统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关联的,而事物之间关联程度的测度就是灰色关联度。关联度是表征两个事物之间的关联程度,是因素之间关联性大小的量度,它定量地描述了因素之间相对变化的情况,系统的关联度分析方法也成了一种重要的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法的核心在于关联度的计算。

设参考数列为X0,被比较数列为i=1,2,3?郾?郾?郾n,且

X0=(X0(1),X0(2),…,X0(p))

Xi=(Xi(1),Xi(2),…,Xi(p))

Δ(j)=x-x,其中X=maxx

则X0与Xi的灰色关联系数为:

ξ(j)=

式中:ρ为分辨率,一般取值为0.5。

灰色综合评价模型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计算各级指标权重。

②计算评价对象与各层参考序列的灰色关联度和综合关联度。根据一级指标权重和各指标的灰色关联度计算各备选方案的综合关联度。

③综合排序。以综合关联度为基础,对评价对象排序。

3方法应用

本文三个企业为评价对象,介绍方法的具体应用,评价对象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3.1 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假设专家论证的各一级指标重要性判断矩阵如下。

1 21 121 132 3 1

经计算可知CR=0.0169,CI=0.0152,RI=0.9,满足一致性要求,因此一级指标权重向量为(0.12,0.22,0.20,0.46)。

3.2 计算评价对象与各层参考序列的灰色关联度和综合关联度,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3.3 综合排序由综合关联度可知,在三个评价对象中,企业C的综合关联度最高,表征企业C的知识管理能力最强,企业B次之,企业A的知识管理能力最差。

4结论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而临的必然选择。随着知识管理研究的不断深人,企业如何实践和评价知识管理能力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的研究以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综合评价为研究对象,将灰色理论引入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综合评价中,为该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周辉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经济问题,2005,(1):37-39.

[2]张少杰,王连芬.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因素分析和指标体系[J],情报科学,2004,(10):1153-1154.

[3]郑景丽,司有和.企业知识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3,(5):162-165.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例4

高校的经济是否能够顺利、健康地发展以及学校各项建设是否能够顺利地进行,都是由高校经济管理团队建设控制影响程度。高校在社会中形象的好与坏都是由高效经济管理团队的建设程度来决定,通过这方面的分析,高校经济管理团队建设展开的各项工作都是由高校经济管理团队的建设控制的,因此高校经济管理团队在高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效经济管理团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项目,需要长期研究和探索,不断地总结和改进。高校经济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经济管理团队人员的选拔

经济管理团队的发展潜力由经济管理团队成员的素质直接决定。团队管理人员应该注重优秀团队人员的培养,从而有效地提升团队的工作能力。虽然团队人员的能力可以通过培训指导提升,但是,这样成效太慢,通过培训来提升队员的素质是有很高的时间成本的,而且队员去参加培训的时间是有限的,培训的不统一性对员工的交际能力、协作能力都会有影响。1.综合评价经济管理团队人员。高校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高效经济管理不但需要熟悉文档管理知识和金融学知识,它不仅需要金融知识、文案管理等知识,而且团队人员还需要掌握一些会计专业的知识,所以,高效经济管理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总之,高校经济管理工作中包括财务的统计、整理、资金的预决算以及物资的分配和财产的管理等,经济管理人员还需要掌握文件转送等程序操作的方法。所以,团队管理人员在选择队员时,不仅要考察面试人员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知道面试人员对打印机、复印件、传真机等系统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同时,团队管理人员还需要考察面试人员对经济管理专业熟悉度,是否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目的就是为了选择优秀的复合型人才。2.全面考察,优选团队人员。需要很强的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才能良好地胜任经济管理的管理层,所以,经济管理对选择成员的要求很高。团队管理人员需要全面地考察应征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观察应征人员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最为重要的是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一定要高,最主要的是在工作中,经济管理人员对设备财产,在管理过程中是否能够做到公开公正。总而言之,在对员工进行录用时要保证录取的成员具备较强工作能力的同时还应该保证员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二、全方位提升团队人员管理素养

高校经济管理团队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否则就很难胜任当前的工作岗位。对于在工作中小有成绩就沾沾自喜的人是很难在工作中取得进步的,甚至还会在工作中不断地降低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团队人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修养,从而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然而对于经济管理团队而言,同时也需要为团队人员提供一个提升自我的平台,通过制定培养方案使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工作能力都能获得提升。1.制定合理的培训规划。对于经济管理团队中的新成员而言,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工作时,其工作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重要是新成员还没有成熟的团队意识,综合上述问题对员工的工作能力是有影响的。对于一部分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成员而言,他们缺乏工作经验,因此,为了让刚出校门的新成员能够尽快融入团队,可以通过进行一些培训活动为新成员灌输一些实践工作的思维。例如:为新成员提供一些实践工作能力的机会,从而使新成员能够在短时间内积累工作经验。2.培养团队人员的新技能。为了提升团队的工作效率,高校及管理团队应该随时为团队更新专业知识,通过更新专业知识才能使团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团队人员也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通过网络教学视频学习相关的网络知识,并且将其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借此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

三、对高校资产管理及团队提出的建议

要想做好高校资产管理就应该有一支优秀的经济管理团队作为基础,根据实际工作的情况对高校的资产管理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加快高校固定资产的制度建设。高校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应该遵循国家对资产管理建立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与此同时,高校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而建立本校能够操作和可以实施的国有资产规章制度。通过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高效管理,从而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具体可建立以下制度:财产保存管理制度、使用和维护制度、资产的购置和验收制度。2.完善高校资产管理考核体系。首先,应该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从而完善固定资产的考核标准。为了方便统计和账本核对,可以使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其次,应该制定一个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考核的标准。各个高校还应该通过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本校固定资产制定一个考核指标。3.运用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大数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分虽然都创建了资产管理系统,但是并没有形成资源共享。因此,通过实现资产管理的集成化、数据化、和信息化来解决办公自动化的问题,是为了实现学校构建“国有资产综合管理平台”。4.建立运作资产管理的理念。创建使资产在运作中增值、保值的观点,通过将经营资产理念融入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中,从而推动资产管理的创新,逐步地实现资产有偿使用和效益评价制度,从而确保资产增值。

四、结语

高校经济管理的运转和各项教育工作正常运作都是由高校经济管理团队建设的发展决定。因此,必须注重建设经济管理团队,从而促使经济管理团队能够不断地提升并发展。同时,做好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是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

参考文献:

[1]夏文红.浅析高校经济管理团队建设及资产管理[J].江苏商论,2015(9):145-146.

[2]程小果.浅析高校经济管理团队建设及资产管理[J].生物技术世界,2016(4):298-298.

[3]李茂.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以燕山大学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3-5.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例5

作者简介:刘战伟(1979-),男,河南许昌人,讲师,从事区域经济与技术创新研究。

0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经济管理类专业作为与国民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专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许多高校都十分重视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大实验和实践环节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高校经费投入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因此,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探索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已经成为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新的理念出发提出了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改革和建设的思路,构建一种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

1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还保留着传统的教育观念,重理论、轻实践,把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从思想上不重视实验教学,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管理类专业许多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传统的依靠理论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另外,许多高校还存在实验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的情况,许多实验室都是从属于各个系、部、学院,导致各自为政,学校内部各实验室之间缺乏协作,导致实验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或者重复建设,部分实验课程甚至无法开展,这些弊端严重制约了高校实验教学效果,改革高校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创建一个资源共享,配置合理、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实验教学管理新体制显得迫切需要。

(2)实验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相对理工科专业而言,经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起步较晚,许多实验教学内容都是为了适应理论教学的需要逐步加入到教学计划中,知识点分散,彼此之间联系少,内容缺乏系统性,不同课程间的实验内容缺乏协调性,重复内容比较多,而且实验内容因循守旧,知识更新速度慢,多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内容少,这种状况造成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能融为一体,经常出现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前后顺序颠倒,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理解,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3]。

(3)实验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单一。虽然近年来许多高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也加大了经济管理类课程实验教学建设的力度,但由于绝大多数实验课程都是由理论课程的老师兼任,受传统理论教学方法的影响,他们习惯于讲授法、问答法等传统教学方法,而没有考虑到实验教学自身的特点,所以很少进行教学方法创新,采用先进、灵活的现代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方法呆板,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4]。另外,在教学手段上单一,大多数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不能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4)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师资普遍存在素质不高,知识更新慢,队伍欠稳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软件更新速度快,很多高校很难配备专门的实验教师,很多都是由理论教学教师兼任,他们不愿意花费太多的精力投入到实验教学中,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十分重要,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和指导学生的实验,所以工作量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师驾驭实验教学能力不足,影响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效果[4-6]。

2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原则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从学科专业的自身特点出发,遵循实验教学的客观规律。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环节应全面考虑,统一规划,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力求把“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融为一体,树立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思想,最终建立持续发展的实验教学体系[7]。根据此目的,本文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个服务”。“一条主线”是指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主线,要不断改革和整合实验教学内容,研究各实验课程之间的关联,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多层次的实验教学结构。“两个服务”是指坚持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要面向企业和地方发展,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实验教学的中心,最终培养的人才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

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要按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要求,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立足于高校实际和专业培养目标,同时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自身的特点,遵循客观性、科学性[8]。因此,只有在取得专业实验课程深入调查分析的前提下,把握客观、真实的问题,找准定位,这是构建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出发点,也是评价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依据。

(2)系统性原则。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9]。因而,需要根据认识发展的规律,结合经济管理类各个专业的特点,进行系统设计,促进实验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整体统筹,合理确定两者之间的课时分配比例,同时保持各专业、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构建一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多层次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体系。

(3)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要求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必须是对传统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一直依附于理论教学,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因而,高校要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拓展实验教学场所,建立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一体的实验教学运行模式,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4)效益性原则。效益性原则是指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与所付出的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的比率[11]。它是评价实验教学体系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不管构建什么样的实验教学体系,必须要达到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效应,其次是软硬件环境条件建设的经济效益,最后是对社会的示范辐射作用和引领作用,提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资源的社会效应。

3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要坚持高起点,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总原则,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科学发展规划为依据,兼顾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围绕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以及各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着力构建了“一个核心、两个平台、三个层次、八个模块”兼顾基础技能培养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见图1)。

图1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图1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下载原图

(1)一个核心。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服务,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2)两个平台。(1)基础实验平台主要是针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它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随时运用该平台的实验教学模块,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资源的有效利用。(2)个性发展实验平台主要是为学生开展实验创新活动服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实验条件,其特点是学生自主实验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在掌握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平台上的一些实验模块,例如社会实践和科技活动模块、科研创新模块、毕业论文设计模块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和创业能力训练,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引导学生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12-14]。

(3)三个层次。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特点,按照实验的类型和要求,将实验教学体系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1)基础性实验是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项目。目前主要包括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验证的方式来理解和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实验中,学生通过联系各种具体的实际问题进行实战性训练,来巩固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2)综合性实验侧重训练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研究方法及工具分析、解决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综合性实验分为三个模块:课程综合实验模块、专业综合实验模块和跨专业实验模块。(3)创新性实验是在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启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验项目上要以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尽量考虑与企业实际的结合。例如: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毕业论文的设计等都可以和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突出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提高他们把理论知识通过实验的形式融入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得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例6

21世纪伊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创新与高新科技为突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各行各业都急需掌握全方位知识结构的经济管理人才。经济管理教育作为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摇篮,对社会经济有重大意义。

一、经济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1.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理论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相关经济科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科技发展动态、发展趋向及自然、环境、生态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学会应用辩证分析、实证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总量与个量、动态与静态、及建立模型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应了解和熟悉经济理论研究的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掌握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及发展前沿,以洞悉其未来的走势。

2.广博的知识面。应具有一定的未来学、预测学知识,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未来商品与劳务的需求变动趋向及变化规律;熟悉新经济周期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深谙发达国家科技、经济发展史及其掘起的原因、条件;各国组织、管理、刺激经济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及手段;成功企业家及企业成长、壮大的历程及经验;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及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同范式等。

3.通专结合的知识结构。在厚基础、宽口径,通识相关经济科学的基础上,应熟练掌握2~3项被美国学者称之为可就业性的专业特长与技能,并有较深造诣和建树,做到通能拓宽面,专能突破点。

4.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包括组织管理、人文管理、技术管理等;掌握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的知识及应用技术。

二、经济管理人才教育理念及教育目标

1.教育理念。(1)从培养操作型人才转向培养管理、操作复合型人才。使培养对象首先符合市场经济及现代企业制度对经济管理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2)从狭窄的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拓宽知识面,扩大信息量,克服传统的狭窄专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缺乏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缺乏开阔的思路、视野及驾御全局能力的弊端,增强学生俯瞰、把握经济全局的能力。(3)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维持性学习”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已有知识的传授、继承,对新知识的探求不够,影响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现代教育应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即进行“创造性学习”,使教育成为培养创造精神、激发创造能力的源泉。

2.教育目标。公司国际化是21世纪企业发展的趋势。企业国际化的特点有:一是公司产品、业务的国际化,即国与国之间的市场壁垒被打破,允许公司互设分支机构,公司产品、业务已突破国界限制,向全球展开,服务对象逐步国际化。二是管理的模式与方法国际化,如在管理职能或管理哲学上,对人力资源的看法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三是公司治理的国际化。这就是说,21世纪中国企业将要置身于全球化的国际市场,要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们的经济管理教育必须面向国际,培养出有广阔视野、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管理人才。

三、经济管理人才教育方法

1.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经济管理人才。我们的经济管理教育很大程度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评价方法,检验学生知识量,把学业成绩或分数作为唯一尺度,侧重于记忆,以方法和技巧为主模式固定,不利于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方法已势在必行。改革考试, 考试形式多样化,既可以闭卷,也可以开卷;既可以笔试,也可以口试;既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集体完成;既可以场内完成,也可以场外完成。总之,既要能考知识,又要能考核能力,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因教师、课程、学生制宜,教师有命题、选择考试形式和评定成绩的权利。完善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考试方法,把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人格的和谐发展,有“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较强的社交能力,有健康的体魂及文化修养,有较强的主动参与意识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等作为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标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经济管理人才。

2.建立人才教育的保障机制。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机构、管理运行机制和师资队伍作保障,努力营造一定的创新氛围。(1)组织机构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运作体系,包括各种组织、体制、机构等。它既包含着院(系)、所、室等实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研究和教学单位,也包括各种形式的关系性和临时性课题组、协作组等。(2)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学校应根据创新教育指导方针和目标,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制订各种政策法规、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明确职责,建立有效的过程控制体系。同时还要制订一系列激励政策,一方面激发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积极开设新课、更新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学、研、产和创新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支持学生投身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参加科技创造和发明活动。(3)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大学的灵魂。优秀创新人才的出现,既有一定的自发性和个体性,要靠个体的努力与奋斗,同时也离不开学校的发现、扶持和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的培养。因此,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立体多维的“综合观”,包括知识结构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以及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指导的综合,具有功底深厚的学术水平和艺术高超的教学能力,并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不断有所创新。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例7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中举足轻重。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的传统专业特色课程,在农林经济管理、林学等相关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现代林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转型,其环境系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式与手段已经不适应新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本研究以培养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并经过浙江林学院1l届学生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一、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大学课程体系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方面构成的有机结构体系,其演变的动力也是一个系统。

该系统发展的一般模式是以人类社会发展需求为动力,以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为中心,由预期的课程体系发展为现实的课程体系。其环境系统相当复杂,包括科技进步、社会需求、人的发展需要等因素口。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的环境系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体系已难以适应新环境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课程的整合迫在眉睫,即如何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以发挥其综合优势]。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改革,我们构建了包括“林业经济学”、“林业经济管理学”、“外国林业经济”、“林业政策学”、“生态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林业财务与会计”等在内的完整的林业经济管理类系列课程体系。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培养的要求调整与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基于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及其带来的林业国际化新趋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增设了“外国林业经济”,“资源经济学”调整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了培养林业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经济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加大了林学专业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学时;在全校开设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林业政策学”等公共选修课,并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民大学生开设了相关课程(见表1)。通过系列课程建设,将相互关联的学科课程有机地组合起来,从总体上对知识结构进行优化,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形成了具有紧密性、系统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可接受性的课程体系(即系列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E引。

经济学”强调系统的林业经济理论、知识与技能,同时,增加林业经济前沿和热点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有志攻读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本科生先行接触前沿理论;农民大学生则注重林业经济基本知识与技能。而林学专业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强调林业经济基础知识和林业技术项目的经济分析,以增强技术类专业学生基本的经济素养,使学生掌握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目标则定位在增强学生的林业经济管理理念和相关知识。

2.根据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及其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改革课程内容基于林业在环境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和林业发展的政策性趋向明显的特点,将“政策学”调整为“林业政策学”,除了让学生掌握政策学所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外,更强调了林业政策的特殊性,而且专门增加了“林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一章。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传统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而缺少系统实践方法的传授,在课程讲授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相关的内容,如在“林业经济学”课程内容中专门增加了“林业经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一章,以满足提高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理顺课程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有效避免计划执行的随意性,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

(三)实践教学课程的整合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举足轻重,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决定了将有更多的毕业生走进生产和管理实践的第一线,服务于基层,服务于百姓,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就显得极为重要;另一方面,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现代林业发展问题日趋综合化和复杂化,对大学生包括调查研究能力与写作能力等在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日趋强烈。而传统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缺少系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调查研究和科研论文撰写的基本训练。我们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探索与改革,变单一的课程实习为综合实习,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1996级开始实施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渐进式的综合实习制度。综合实习以“林业经济学”课程为核心,在浙江省范围内选择若干个乡镇,对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综合专题调研活动。调查时间一般在2周左右,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规定一定的工作任务和外业调查时间,一般以小组独立开展工作为主,教师轮回指导和检查。并按照要求进行内业整理和资料分析,写出主题鲜明的“综合分析报告”。通过专题调研项目的实践,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从“提出问题和目标一设计问卷一实地调查一数据资料整理、分析一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得到训练,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全面理解和掌握。此改革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1996级开始,已连续在l1届学生中进行了实践,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一大特色。综合实习成为学生向往参与的活动。正如学生在实习报告中所写的“实习是大学生涯中最美好的时刻,而且是最具有意义的,对于丰富我们的知识,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具有重要价值”。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1.“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我们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倡导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即强调的是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平等、和谐、热烈的探索氛围。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授,鼓励学生自由提问,与教师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国际流行的参与式讨论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之问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学习;变重结果的学习为重过程和方法的学习。

在“林业经济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介绍了乡村快速评估技术(RRA)和参与性评估方法(PRA),设计一定的主题进行以学生为主导的参与式课堂讨论,基本要求是: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分为5~6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只分析1个主要问题,规定每组的讨论时间和汇报时间,由小组成员自主确定每组的协调人、观察员、记录员等。经过连续l1届学生的尝试,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开放性的参与式课堂教学的特点主要包括:(1)新颖性。从形式上看,每个小组给一定的用具,如大白纸、彩色笔、胶带等,改变了传统教学满堂灌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2)开放性。

包括小组成员组合的自主性,选题范围的广泛性,思维方式的开拓性。(3)时效性。要求所有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分析与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呈现给大家,与全班共享,造成适度的紧张感,提高了学生分析与讨论的工作效率。(4)团队互动性。要求小组成员团结一致,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共同完成。

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和探索知识的过程,远比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结论要深刻得多,对学生认知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参与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就是说,他们是一个学习的主动进取者,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者¨4]。这种开放性的参与式课堂讨论经过连续ll届2000余名学生的尝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2.“以创新思维培养为目标”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是获取科学知识、正确评价科学技术成就的前提。以创新为灵魂,以实践为基础,是科学精神的内在本质。在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5],而探究式教学方法使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目标成为可能。探究式教学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交互性和探究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我们努力将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引入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一方面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社会经济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学术论文的撰写规范等内容;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国林业经济论坛”、“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等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通过教师的亲自指导和共同工作,使参与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科研方法,并且努力撰写学术论文。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并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解决现代复杂性问题的能力。参与的学生成为带动广大学生接近科研的纽带和桥梁,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研氛围的形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为了方便师生开展探究性教学,除了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的公共资源以外,在林业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学科建立了林业经济研究特色资料中心,收集了供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用的信息资料,尽力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探究性的学习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3.“以师生互动为特色”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针对传统课堂讲授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从1998年开始,教师就承担学校的多媒体技术课件制作,教师注重了平时科研素材和照片的积累,并尽可能将长期积累的图像照片资料制成多媒体,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多媒体课程从无到有,目前所有的课程教师均能熟练地运用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极大地提高了理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设立了“林业经济学”“林业财务与会计”省级精品课程网页,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讲人的信息、课程的讲义、课件、作业、参考资料以及学生综合实习的调查资料与实习报告等都在学校课程网页上供校内外自由浏览和下载,与社会共享教学资源,使更多的人受益。同时,开展网上讨论,引导学生对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思考,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网上互动搭建了师生交流的平台,密切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能及时获取学生反馈的意见,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时进行调整,效果显著。

二、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的成效

1998年实施以来,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日趋完善,课程内容渐趋科学化和系统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特色化。经过l1届学生的实践证明,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改革是成功的。

①林业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的改革已经在农林经济管理、林学、会计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得到运用,受益面达5000余人。

②“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方法经过2000余名学生的尝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了大学课堂的乐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③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渐进式的综合实习制度,使学生掌握了林业经济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并与林业实践紧密结合,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已连续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施了I1届学生,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形成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一大特色,受益面达1000余人。

根据随机抽样调查,认为综合实习“很重要”的学生,在校生占8O以上,毕业生占96。综合实习制度由于它所具有的特点和精心的组织策划,使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和重要性。学生普遍认为综合实习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通过实习,进一步巩固了理论知识和方法,对实地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亲身的体验。(2)增强了学生接触社会的交往能力、处事能力和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写作能力。(3)通过深入农村,学生切身体会了农民的实际生活,与农民有了一次很好的面对面交流思想的机会,也真正了解了“三农”问题,从中受益非浅。(4)学生在共同工作中认识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如果一个调查组成员散沙一堆,则根本无法完成工作任务。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例8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248-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21世纪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时代。在这一时代,知识产权对于财富的创造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而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则充分反映出是一个国家、地区、企业以及科研单位技术创新水平,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和探索知识产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新进展。笔者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知识产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专利指标纳入评价体系;第二阶段: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三阶段:知识产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专利指标纳入创新评价体系

20世纪中期,为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以专利战略为主的知识产权战略被很多国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关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工作进一步开展。首先,许多学者将专利指标纳入创新水平或竞争力评价体系。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J.Schmookler 为研究技术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将专利数据作为创新指标,对比分析了各国技术创新的现状[1]。J.Schmookler研究结果的公布,带动了更多的专家致力于以专利数据研究经济增长与技术发展两者间关系[2-4]。Bosworth[5],Schiffel andKith[6]与Paci and Sassu[7]等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人物,其用专利指标评估国家创新研究过程。1998年,Choung等[8]用专利指标比较研究不同国家地区的技术扩散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以上研究方法于2002年被美国学者弗雷姆、英国学者帕维特、挪威学者弗格伯格等证实是合理的[9]。

1998年,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将反映知识产权状况的子指标体系纳入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10]。Peter Karl Kres在《全球竞争力报告》中选取国际专利数量、国际数量等相关指标。自2002年起,Robert Huggins Association“全球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选取每百万居民专利注册数作为知识竞争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11]。在我国,徐竹青通过对专利指标数据的定量分析探讨了专利制度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意义[12-13]。丁红林,罗建华以专利为重要指标分析知识产权对GDP增长贡献[14]。陈军才重点分析了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15]。2005年,倪鹏飞将专利产品数等作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力图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16]。

2 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990年,Rapp和Rozek[17]将159个国家的专利法按保护强度划分5个等级,用专利法将知识产权保护量化。之后,基纳特和帕克将专利保护水平指标划分为5个类别,并通过简均加权方法得出120个国家的专利保护水平[18]。我国学者杨中楷、柴钥[19]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括保护范围、执行机制、无侵害条款、参与国际条约和保护期限五大模块、17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韩玉雄、李怀祖[20]由此得到修正的中国专利保护程度指数,其是以基纳特和帕克得到的专利保护水平指标乘以执法力度获取。宋河发[21]从专利立法保护、司法保护、社会保护和审批保护等方面构建专利保护程度指标体系。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知识产权咨询公司联合构建了由专利数量、当前影响指数、专利平均被引用数、技术实力、技术生命周期、科学关联性和科学强度7个指标组成的专利评价指标体系[22]。《企业技术评论》杂志选取专利数量、当前影响指数、技术实力、科学关联性和技术生命周期5个指标组成《专利记分牌》[23]。

2004年,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黄庆、曹津燕和刘祥等构建专利指标体系,以价值类指标表征专利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数量类指标表征专利关注程度 [24]。大连理工大学的刘凤朝等,划分各地区和各副省级城市的专利综合实力等级,主要选取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作为分析评价指标[25]。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王鸣涛、马慧民、叶春明构建了包括专利申请类、专利授权类、专利收益类等3个二级指标和9个三级指标的区域专利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26]。

哈尔滨工业大学胡珑瑛、蒋樟生、苟建科建立专利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主要由专利发展投入、专利活动产出和专利发展环境三大模块构建[27]。

3 知识产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996年,Seyoum通过专利、版权、商业秘密和商标四个变量构建知识产权评价体系。2003年,日本制定了一个全新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其主要包括专利转让业绩、共同研究、开业实绩等内容在 [28]。2004年,日本经济部产业政策局了《知识产权战略评价指标》,提出重点战略实施的评价指标应主要针对专利的收益率、人均研究开发经费、成果转化利用率和知识产权的经济产出[29]。

2006年,我国学者陈洁提出从竞争潜力、竞争行为、竞争绩效三个方面构建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30]。2007年,易玉提出通过人才战略、保护战略、实施战略、创造战略和管理战略等五个方面构建知识产权战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31]。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高校和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入,高校和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日趋完善。郭秋梅等提出高校知识产权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可从保护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运用能力四个方面构建[32]。陆飞提出了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业绩评估指标体系[33]。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陈伟等从系统输入因素、转换因素、输出因素3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其包含7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以综合评判企业国际化经营知识产权战略系统绩效[34]。郭秋梅、杨柳堤、纪秉林从创造能力、保护能力、管理能力、运用能量和企业效能五个方面构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指标体系[35]。王九云建立了科学的知识产权保护层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数学模型[36]。

4 结语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具有巨大的商业竞争价值,目前针对于知识产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结合不同角度和对象,力图促进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评价体系的完善,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企业的知识产权综合评价体系已日趋完善,积极促进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新进展。但是对于区域、国家层面上的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有待进一步探究,相关学者有必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积极促进区域、国家层面上的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J Schmookler.Invention and economics growth [M].Cambridg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2] Saul.1995 Patent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at the industry level:A first look[J].Economics letters,1995(49):101一108.

[3] YumK.Kwan,EdwinL.C.Lai.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nd endogenouse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es&Control, 2003(2):853-873.

[4] Yang G,Maskus K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licensing,and innovation in an endogenous Product-cycle model[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00(14):76-91.

[5] Bosworth,D.L. Foreign patent flows to and from the United Kingdom[J].Research Policy,1984(13):115-124.

[6] Schiffel D, Kitti C. Rates of invention.International patent comparisons[J].Research Policy,1978(7):324-330.

[7] Paci,R.Sassu,A.Intemational patents and national technological specialization[J].Technovation.1997,17(1):25-38.

[8] Choung J-y.Patterns of innovation in Korea and Taiwan[J].IEEE Trans Eng Manage 1998,45(4):357-65.

[9] Furman JL,Porter E,Stern S.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Research Policy,2002(31):899-933.

[10] 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联合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9)―科技竞争力主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1] Tuggins,R.The world Knowledge competitiveness Index 2005[R],Robert Huggins Association Ltd,2005.

[12] 徐竹青,李东华,包海波.浙江专利活动分析及对策研究浙江专利活动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1):116-122.

[13] 徐竹青.专利、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J].科技管理研究,2004(5):109-111.

[14] 丁红林,罗建华.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对GDP增长贡献份额的测度[J].长沙大学学报,2004(3):23-24,33.

[15] 陈军才.知识产权对外贸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2):22-26.

[16]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经济的龙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32-635.

[17] Rapp Riehard, Riehard P Rozek. Benefits and Costs of Intelleetual property Protee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mal of world Trade,1990(77):75-102.

[18] Ginarte J C,Park W G. Determinants of patent rights: Across-national study[J]. Research Policy,1997,26(3):283-301.

[19] 杨中楷,柴.我国专利保护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J].中国科技论坛,2005(2):76-79.

[20] 韩玉雄,李怀祖.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定量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5(3):377-382.

[21] 宋河发.专利保护程度评价体系与中美保护程度比较[J].科学学研究,2007,25(4):646-649.

[22] F.Narin.Patents as indicators for the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research output[J].Scientometrics,1995(11):489-496

[23] The TR Patent Scorecard 2002.Technology Review,2002(5):76-77.

[24] 黄庆,曹津燕,瞿卫军,等.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一)―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构建[J].知识产权,2004(5):25-31.

[25] 刘凤朝,张静,潘雄锋.我国31个省市区专利发展状况分析与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31-34.

[26] 王鸣涛,马慧民,叶春明.我国区域专利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7(11):221-222.

[27] 胡珑瑛,蒋樟生,苟建科.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专利统计监测系统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6):39-41.

[28] 日本专利厅:知识产权战略指标方案[R].2000.

[29] 姜晓燕.日本的知识产权新战略[J].中国经贸导刊,2007(2):38-40.

[30] 陈洁.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集团经济,2006(10):188-189.

[31] 易玉.建立知识产权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知识产权,2007(1):32一36.

[32] 郭秋梅,李迎波.高校知识产权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0):127-132.

[33] 陆飞.高校知识产权工作业绩评估研究[J].科研管理,2002(2):10-15.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例9

一、引言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技术经济学主要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并最终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经济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趋于完善,已经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体系。其中,技术方案的经济评价方法、项目可行性研究、设备更新、技术选择、技术创新、价值工程等已经广泛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另外,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也是资产评估师、造价工程师、质量管理师、项目工程师、注册采购师等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加强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规范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加强经济管理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树立市场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我们发现该学科的本科生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尤其突出。随着该学科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变革,学者们对课程改革的探讨也进入新的阶段。

二、影响技术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原因

(一)课程涉及的学科门类多,授课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边缘学科,其课程内容与多门课程相关联,如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工程技术类基础课程以及工程估价等。技术经济学的这种学科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授课教师应当具备多方面的学科背景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技术经济学授课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并不具有跨学科性、交叉性和复合性。无论是安排具有工科专业背景的教师授课还是安排具有财务会计专业背景的教师授课,都很难将课程教学演绎得深入浅出、融会贯通。技术经济学课程涉及的学科门类多,授课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是影响技术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

(二)课堂教学重理论讲授,轻案例和实践环节模拟操作

目前,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大多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主要注重技术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讲解,对于一些难点通过案例和例题来增强学生的理解。但是在这种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下,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对于一些计算方法也多是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授课教师不但要使学生了解技术经济学科中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设置案例环节和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的模拟操作把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三)课程内容涉及面繁杂,授课学时难以匹配

大部分高校本科生技术经济学为专业选修课,课程安排36学时,但技术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泛,一般包括十几个章节:资金时间价值与等值计算;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建设项目方案比选;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建设项目国民与社会经济评价;不确定分析与风险分析;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价值工程;项目后评价;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等。教学内容若既想保证课程讲授的广度和深度,又想让学生接受、理解、掌握并应用,36学时内很难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及其在本科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本文通过个人的教学实践,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创新性地提出了集学科知识、实践技能和科研认知为一体的“三位一体”的本科教学模式。具体讲就是课程的教学活动围绕课程学习采用“专业教学、科研教学和实践教学”三种教学方式,重在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即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熟练应用专业软件的能力,让学生具备一定软件实操能力为目标。实践教学教师由学生所修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企业管理者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一般为校外教师。

专业教学,即以培养学生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能够应用专业软件,具备一定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专业教学教师一般为本学院的专业优秀授课教师。

科研教学,即主要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培养学生学术科研能力为目标。科研教学教师由学生所修专业方向学术能力强的教师担任。

(二)“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本科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课程教材与内容选择。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交叉性学科。为适应“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本学科的应用,高校教学团队应编写或选取一部或系列适合于培养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性教材。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保证了学生对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体化需求。在课程内容开发和制定上,应考虑学生大专业背景,如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技术经济学课程内容设计应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

第二,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计划是对理论、习题、案例等环节进行整合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技术经济学课程专业知识教学环节仍采用班级统一授课形式,科研教学和实践教学另安排课时进行柔性教学,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结合专业类别和特点分类制定。

第三,综合考核方式实施。本课程一般采用的是期末考试的考评方式,但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已不能适应“三位一体”教学的要求,因此需要相应地进行课程考评方式的改革。在具体实施中,应建立综合考评体系,对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教学应给予不同的权重。例如,考核方式: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教学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比例分别为40%、30%和30%。

四、结语

在技术经济学课程中引入“三位一体”(专业教学、科研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本科综合教学模式尚属于理论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如综合考评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进,刘莹.分类教学模式在民办本科院校工程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2016(1):97-98.

[2]章静敏,杜志强,陈立文.理工科开设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J] .科技和产业,2008,8(5):94-96.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例10

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两个专业,该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差,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有长期形成的我国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方面的问题,有办学单位实验室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更直接的是教学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较为重视课堂教学和与之相联系的课堂教学的研究,相比之下,对实践教学则重视和研究不够,对如何在培养目标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更是缺乏深入研究和思考。从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一教师来看,有调查表明,全国范围内经济管理类教师中,31.2%教师没有专业实践经历,78.6%的专业教师没有国际交流经历。如果这种状况不加改变,势必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因此,切实抓好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将会对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而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通过积极探索实践教学规律,构建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

2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高校人才培养应积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做到人才培养有的放矢。通过分析人才市场对农业经济管理类的人才需求现状,研究该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特提出旨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教学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即实施“531”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2.1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的五个阶段

农业经济管理类的实践教学分为5个阶段,即课程实验阶段、专业综合实训阶段、科研实践阶段、情景模拟实验阶段、专业与社会实践阶段。

课程实验阶段是实验教学的一个基础环节,通过课程实验对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与理解使学生领会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课程实验对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课程实验属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随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专业综合实训阶段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利用的一个实验教学过程,通过专业综合实训对本专业的多门课程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专业综合实训属专业技能的综合培养阶段,一般在大二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进行,专业综合实训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求职都会有帮助。

科研实训阶段是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后,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直接申报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和技能,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科研实训是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和创新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科研和学术活动,要求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同学能够参与并具备一定质量地完成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

情景模拟实验阶段是对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和研发式实验的补充和完善,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对相关专业模拟完成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农产品贸易等实战场景,锻炼学生的实务能力和商务谈判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和控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与社会实践阶段是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调查研究或管理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项模拟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増强学生对涉农经营管理实践活动的了解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是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训练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而且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2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三个层次

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分为3个层次,即全面培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积极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优秀人才,努力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实验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每个学生的个人资质、掌握专业知识程度及实践技能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验教学活动存在因材施教问题。3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实际具备的技能水平的划分。3个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中,第一层次是培养合格人才,是“531”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目标,使学生具备利用本专业知识胜任一般工作素质和能力;第二个层次是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优秀人才,使学生具备利用专业知识较为复杂岗位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第三个层次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部分同学具备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相关领域从事研发工作和创新工作能力。3个人才培养目标层次的人才比例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与实践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素质有紧密的关系。

2.3实验教学活动必须遵循一个宗旨

实验教学活动必须遵循一个宗旨,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促进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共同提高。实验教学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或学生就业岗前培训,而是一个贯穿4年本科教学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核心思想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高分低能现象,为社会输送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有继续发展潜质的人才。

提出“531”实践教学体系目的是使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1个宗旨”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根基,“5个阶段”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手段,“3个层次”是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3实施农业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主要措施

3.1信息化管理是现代化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手段

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涵是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构建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完善,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一个显着特点是人才市场对知识结构需求变化较大。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动态体系,只有不断地更新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系统”有助于对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动态管理。

3.2师资队伍建设是实验教学体系科学性和先进性根本保障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531”实践教学体系能否高质量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根本保障。实验指导教师应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跟踪相关行业的前沿发展动态,保证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因此,提高实验指导教师素质是保证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实验指导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根据专业发展和实践教学发展的需求,及时更新实验项目増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作风的训练,以培养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能力或参加工作后专业实践能力。二是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三是积极组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开展社会服务、技术开发和学术交流活动,充分挖掘现有设备潜力,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率。

3.3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实验课、专业综合实训的设置要具有先进性和前沿性。要组织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实验项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实验学时等的设置应有科学的依据,并组织权威的专家对相关专业实验课程和实验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进行论证,保证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确实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机会,缩短就业适应周期。

经济管理综合知识例11

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两个专业,该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差,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有长期形成的我国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方面的问题,有办学单位实验室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更直接的是教学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较为重视课堂教学和与之相联系的课堂教学的研究,相比之下,对实践教学则重视和研究不够,对如何在培养目标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更是缺乏深入研究和思考。从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一教师来看,有调查表明,全国范围内经济管理类教师中,31.2%教师没有专业实践经历,78.6%的专业教师没有国际交流经历。如果这种状况不加改变,势必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因此,切实抓好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将会对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而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通过积极探索实践教学规律,构建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

2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高校人才培养应积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做到人才培养有的放矢。通过分析人才市场对农业经济管理类的人才需求现状,研究该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特提出旨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教学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即实施“531”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2.1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的五个阶段

农业经济管理类的实践教学分为5个阶段,即课程实验阶段、专业综合实训阶段、科研实践阶段、情景模拟实验阶段、专业与社会实践阶段。

课程实验阶段是实验教学的一个基础环节,通过课程实验对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与理解使学生领会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课程实验对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课程实验属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随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专业综合实训阶段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利用的一个实验教学过程,通过专业综合实训对本专业的多门课程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专业综合实训属专业技能的综合培养阶段,一般在大二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进行,专业综合实训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求职都会有帮助。

科研实训阶段是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后,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直接申报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和技能,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科研实训是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和创新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科研和学术活动,要求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同学能够参与并具备一定质量地完成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

情景模拟实验阶段是对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和研发式实验的补充和完善,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对相关专业模拟完成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农产品贸易等实战场景,锻炼学生的实务能力和商务谈判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和控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与社会实践阶段是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调查研究或管理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项模拟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増强学生对涉农经营管理实践活动的了解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是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训练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而且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2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三个层次

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分为3个层次,即全面培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积极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优秀人才,努力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实验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每个学生的个人资质、掌握专业知识程度及实践技能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验教学活动存在因材施教问题。3个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中,第一层次是培养合格人才,是“531”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目标,使学生具备利用本专业知识胜任一般工作素质和能力;第二个层次是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优秀人才,使学生具备利用专业知识较为复杂岗位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第三个层次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部分同学具备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相关领域从事研发工作和创新工作能力。3个人才培养目标层次的人才比例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与实践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素质有紧密的关系。

2.3实验教学活动必须遵循一个宗旨

实验教学活动必须遵循一个宗旨,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促进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共同提高。实验教学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或学生就业岗前培训,而是一个贯穿4年本科教学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核心思想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高分低能现象,为社会输送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有继续发展潜质的人才。

提出“531”实践教学体系目的是使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1个宗旨”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根基,“5个阶段”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手段,“3个层次”是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3实施农业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主要措施

3.1信息化管理是现代化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手段

“531”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涵是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构建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完善,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才市场对知识结构需求变化较大。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动态体系,只有不断地更新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系统”有助于对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动态管理。

3.2师资队伍建设是实验教学体系科学性和先进性根本保障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531”实践教学体系能否高质量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根本保障。实验指导教师应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跟踪相关行业的前沿发展动态,保证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因此,提高实验指导教师素质是保证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实验指导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根据专业发展和实践教学发展的需求,及时更新实验项目増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作风的训练,以培养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能力或参加工作后专业实践能力。二是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三是积极组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开展社会服务、技术开发和学术交流活动,充分挖掘现有设备潜力,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率。

3.3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实验课、专业综合实训的设置要具有先进性和前沿性。要组织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实验项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实验学时等的设置应有科学的依据,并组织权威的专家对相关专业实验课程和实验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进行论证,保证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确实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机会,缩短就业适应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