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8 09:29:31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例1

解放大思想,振奋大精神,转变大作风,其落脚点就是推动经济大发展,四者互为因果,互为表里,互融共促,相辅相成。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公安工作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应当贯穿到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和全过程。面对新的世纪,我们肩负着党的嘱托,人民的企盼,任重道远,大有可为。要求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进取心,旺盛的创造力,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经受新的考验,迎接新的战斗,夺取新的胜利,开创新的局面。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永无止境。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和建设在推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要求我们在解放思想上狠下功夫,迎接新挑战,实现新突破。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尽管每个人主观上都不愿意充当思想僵化、因循守旧、落伍于时代的角色,但有的人在行动上却常常出现偏差,比较突出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遇事不看是否符合“三个代表”要求,而是贴政治“标签”;办事不是先允许实践和探索,而是先看本本上有没有“教导”;干事不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制宜,而是先看别人干了没有,是否有过“先例”,是否超过了“常规”;布置和指导工作,不考虑事物的多样性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分析地区、部门、单位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不研究各地各单位的具体特点,往往是一个要求、一个模式往下套。所有这些,严重地妨碍了工作,制约了发展,影响了建设,是必须努力克服的。

解放思想主要有两个重要环节,一个是旧习惯、旧框子、旧思维方式的束缚,是否敢于挑战。一个是在“敢”的基础上,能够真的冲破旧习惯,打破老框子,建立新思维。这两个环节,通俗讲就是“敢”与“能”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解放思想。只有在有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原则性和灵活性,创造性和规范性,风险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才能完成解放思想的任务。

解放思想要在一些陈规陋矩基础上实现工作创新,但最基本的原则还必须遵守,否则就会陷入思想解放的误区,甚至是。解放思想讲求“敢”字当头,要敢于大胆的闯,大胆地试,但“闯”、“试”都必须适应在科学规划与论证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的一种自觉的、理智的行为。不讲究科学性的解放思想只能是胡思乱想,而且必将遭受损失。解放思想需要创造性,要打破原有观念的束缚,要突破旧的框子,实现推陈出新,但应注意不是所有的框子都要打破,也不能同时将所有的框子都打破。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既要不丢掉“老祖宗”,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讲新话,顺应时代进步潮流,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如果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谈不上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就会陷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在实践中勇于进行理论创新、思想创新,才能“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推动经济建设。

二、振奋精神、凝聚人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要开创全县各项工作新局面,首先要振奋精神。只有振奋精神,才能够形成同心同德的政治局面和社会氛围,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努力和成果才能彰显它的本质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是为了使大多数人民群众享受幸福美好的生活。精神状态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的环境和氛围,是要相互感染和影响的。

只有振奋精神,才能够有清正廉洁的党风和淳朴友善的民风,才能实现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振奋精神,必须是思想上和政治上没有包袱和负担。没有包袱当然是好事情,有包袱能够主动放下包袱,解开包袱,同样可以使自己的精神振奋起来。

振奋精神需要一种革命激情。革命激情是一种发自内心推动我们事业前进的精神力量。铜梁的发展,铜梁的强盛,需要昂扬向上、不懈奋斗的精神,而这种精神需要激情去点燃、去推动。如果丧失了革命激情和建设的激情,就会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就会对工作无所作为。因此,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激情是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精神源泉,是铜梁发展、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不竭动力。

振奋精神要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中。要自我加压、艰苦奋斗、埋头实干。但也有个别民警精神不振、状态不佳、干劲不足、工作不实,或者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和困难就失去方向、彷徨犹豫、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因此,在目前我局要求党员民警振奋精神,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是当前全县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明年工作开好局的前提和保证。只要全县党员干部思想统一了,精神振奋了,就预示着铜梁县的工作新气象、新局面的到来。

三、转变作风、求真务实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保证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回顾八十年来我们党所走过的历程,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之所以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具有崇高的威望和巨大的凝聚力,关键是我们党以优良的作风,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转变作风,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心向背是任何政党和政治集团取得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古人讲,“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在我国历史上,一些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尽管原因不尽相同,但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即民为国之本,国以民而存;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转变作风,出发点和落脚 点都要归结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归结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来,归结到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来。各方面工作有没有新的改进,群众工作和生活的状况有没有新的改善,是检验作风好不好的重要标准。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大而化之,坐而论道,而应该体现在一些很具体很实在的事情上。群众往往通过自己所关心的事情是否解决,来看自身利益是否得到维护和实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是我们应当关心的事。尤其要从那些群众最关注、最盼望、最不满意、最急需办的事抓起。要办多数人受益的事,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得到实惠;要办群众最急需的事,使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要办长远起作用的事,使群众从更长远更大的方面受益;要办促进精神文明的事,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办实事要办得及时,办得实在,办得到位,办得让群众满意。关心群众,首先要关心困难群体的疾苦;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首先要为困难群体谋利益。因为他们眼前最困难,最需要帮助。

转变作风,必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体察民情,就是切身感受群众的现实生活状况,感受他们的温饱冷暖;了解民意,就是知道他们想什么,盼什么,希望我们做什么;集中民智,就是到群众中去求计问策,把群众的智慧集中于我们所作的决定和决策之中;珍惜民力,就是尊重群众的劳动,珍惜人民的钱财,不干劳民伤财的事,集中力量办大事。要做到这些,坐在办公室里“坐”不出来,趴在文件堆里“看”不出来,泡在会议上“泡”不出来,山珍海味的餐桌上“品”不出来。只有到基层去,到第一线去,到群众中去,真正扎下去,沉下去,身入、心入、情入,才能知道群众怎么想,自己怎么干;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能走马观花,道听途说。尤其不能只听一两次汇报就断定一个干部水平的高低,只看一两个户的收入就断定一个地方的贫富,只看一两个“景点”就评判一个地方工作的优劣,努力克服形式主义、和主观随意性。

转变作风,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保证。抓作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制度。制度是要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矩,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为规范,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建设。几年来,我们通过扎扎实实抓好机关作风建设,使机关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和工作效率有了明显的进步。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把机关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任务来抓,继续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增加办事透明度,为市民提供更多方便快捷的服务,不断推进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是全县人民的共同目标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改革是动力,发展是方向,稳定是前提。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政权建设的高度出发,把确保铜梁政治稳定作为第一位的政治任务,以发展的眼光认识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以发展的思路解决新矛盾、取得新突破,努力维护铜梁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以实现县委提出的“创建平安社区,建设平安铜梁”为目标,突出主业,不断提高打击犯罪的专业化水平。充分认识社会治安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本着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什么治安问题严重,就重点解决什么治安问题;什么方式有效,就采取什么方式的原则,不断调整和改进打击工作策略,确保社会稳定、人心安定。

一是要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地同各种敌对势力作斗争。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活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__功”等组织的非法活动和阴谋活动,深化与"__功"组织的斗争,掌握斗争主动权,坚持露头就打、除恶务尽的原则,有效打击"__功"等组织。锲而不舍地做好深挖打击、教育转化和宣传揭批工作,对全县原"__功"习练人员特别是骨干分子逐一落实监控和帮教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利用和针对信息网络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三个零目标"的实现。

二是积极预防、妥善处置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要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主动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开展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努力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要不断完善处置的工作预案,将行之有效的处置原则、工作措施和成功经验,以预案的形式固定下来,转化为日常的工作措施。要加强对上访重点人员的日常控制,落实对重点地区、重大活动、重要会议期间的防控。在现场处置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两个坚持、严格三个慎用、立足三个出发点、保证四个不允许、把握一个时机、做到两个坚决”。具体讲就是:坚持依法办事,坚持按政策办事;严格执行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的规定;立足于争取大多数群众,立足于缓解矛盾,立足于防止发生连锁反应;不允许堵塞党政机关、不允许阻塞交通、不允许拦截车辆、不允许发生极端行为;对冲击党政机关、堵塞公路、拦截车辆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对插手的敌对势力,对策划、组织和指挥闹事的敌对分子,对借机的犯罪分子,对在重点地区采取极端行为、制造影响的上访滋事人员,要果断制止,及时收集、固定证据,选择适当时机,依法严厉打击;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 合法权益,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在具体的处置过程中,结合现场实际,加强对现场情况的了解、掌握和取证,区分性质,讲究策略,冷静稳妥地做好处置工作,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扎扎实实地做好处置的工作。

三是加快应急处突队伍建设。我们将按照“二十公”会议和重庆市“一公会”精神,在已有的110接处警基础上,结合实际,深入研究,统筹考虑,尽快组建指挥中心,以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和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目标,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应急处突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权限和职责,制定并不断完善处置各类应急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的工作预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实战演练,并优先为处突力量配置现代化的通信设备、交通工具等装备,形成指挥有力、警令畅通、反应灵敏、训练有素、运转高效的应急队伍,努力形成新的应急快速反应机制,不断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恐怖事件的能力,更好地维护铜梁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制定《铜梁县公安局应急分队工作方案》,把工作职责和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例2

更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一、强化综治、维稳组织体系建设

调整了以党委书记任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分管副副书记任副主任兼任综治办主任、司法所所长和派出所所长任副主任,其它副职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任工作成员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和平安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等常设性机构,配备了1名在编机关干部从事综治及维稳等具体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司法、调解等基层政法组织机构建设,各村均设立了调解委员会、确定了治安信息员,制定相关制度措施,使综治工作运行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夯实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二、加大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参与自觉性

充分利用村二级广播站、各种会议、标语、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维护社会稳定、 “平安”创建的目的意义。今年3月进行了政府各部门及镇属单位参加的以“共建平安、共享平安”为主题的综治宣传日活动;政府组织镇司法所干警分别到学校和10个行政村进行了年度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为深化平安创建、落实综合治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思想基础。

三、完善和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逗硬落实奖惩

镇党委政府把平安创建、综合治理和维稳工作列入日常工作日程,做到每季度至少专题研究一次;与各村(居)委会、镇级各单位签订了综治和维稳责任书共15份;把领导干部抓综合治理工作的实绩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了综治及稳定“一票否决”制度;实行了干部一岗双责,建立领导干部年终维稳述职制度;完善了“处法”、“人防”工作机制和“平安”创建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信息报送制度、领导包案调处责任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综治维稳干部培训等制度,促进了预防和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与时俱进扎实推进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工作,努力创造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了我镇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

四、齐抓共管,落实综治、维稳的部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

综治、维稳是全党的共同责任,重申各单位主要领导是本单位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建立了协调督办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要求他们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维护稳定的部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对影响稳定的总是进行排查分类并进行及时处理,保持了社会稳定。同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和快速反应机制,凡由于不落实上级政策措施或工作失职、渎职,发生,造成影响社会稳定后果的,不及时上报情况的,致使矛盾激化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各单位主要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真正形成了单位领导亲自挂帅、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五、稳步实施“平安”创建活动,继续做好综治、维稳工作,进一步深化整体联动防范工程建设 镇党委政府把创建“平安”活动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作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作为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的主要载体, “平安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严格按照上级平安创建指导意见,在全镇开展创建“平安”活动,加强平安创建软硬件建设,全面推进我镇平安创建活动,各项工作开展顺利,整个社会状况良好,平安创建成效明显。

强化维稳第一责任,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健全基层矛盾联动调处机制。完善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预案,严格执行月查月报规定,使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深化整体联动建设,结合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和实施重点部位、单位内部、农村和行政边际等防范体系建设,有效提高防控能力,增强防控实效。认真组织落实“四车两员”参与治安防范、城镇低保人员参与治安巡逻,扩大了整个治安防范层面,为全面深化综治防范提供了强大的人员与组织保障。

六、坚持高压严打“黑恶势力”,确保社会治安稳定,坚持分门别类区分各种矛盾态式,高压打击黑恶势力,强化社会正义与公平,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始终保持对各种刑事犯罪分子及破坏电信、电力和广播电视设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进一步落实治安防范措施,加大对破坏电信、电力和广播电视设施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保障电信、电力和广播电视网络的正常运行;着力抓好重点部门防范体系建设和落实重点部门、单位、重点物质人防技防及农村群防

群治和守楼护院工作。落实中采取“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开展经常性的治安巡逻和防控,确保重点部门的安全,严防重大治安灾害事故发生。加大了预防性案件和治安案件查处;对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坚持流动的排查;加大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净化校园教育环境;切实做好刑释解教人员衔接管理工作,控制和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继续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学生法制教育做到计划、师资、教材、课时“四落实”,着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开展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村(居)”和“青少年维权岗”活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定期对学校周边地区治安问题进行整治;认真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各类工作效果明显。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例3

(一)加强对矛盾纠纷的隐患排查。对各村(居)的不稳定因素进行逐一排查,尤其是对各村的“老大难”问题进行重点排查,了解情况,积极做好稳控工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检查。各村(居)委会要加强对乡村道路及通车的巷道进行检查,认真检查道路的警示标志设置,防护栏设置,危险桥梁、危险路段、事故多发路段的排查和落实专人监控,及时消除隐患。通过开展交通整治,确保节日期间道路和车辆安全畅通。

(三)加强对公众聚集和人口密集型场所的消防安全检查。组织力量对商店、饭店、医院、学校等人口密集型场所、仓库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重点检查消防管理责任制是否落实,安全通道是否畅通,消防设备是否配备完好,用电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农村房前屋后的柴草堆放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四)加强对非煤矿山的安全检查。要加大对全镇6家采石场的检查力度,重点检查企业内部管理、用电安全,采石场的边坡、梯级管理、民爆物资的使用和贮存管理。并认真监控非法采矿行为,防止盗采资源的不法行为出现。

(五)加强对危险品,烟花爆竹经营单位的检查。在节日期间,要加强对烟花爆竹及危险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的检查,防止非法生产烟花爆竹,同时加大对非法销售,储存烟花炮竹的整治力度,确保节日期间安全。

(六)期间,打击安全生产领域非法违法行为情况,重点是无证无照和证照不齐、依法取缔后又继续非法组织生产经营的单位,违反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三同时”规定的违法行为。

二、检查形式和组织领导

这次检查采用单位自查自纠和政府督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好本辖区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为加强这次检查的组织领导负责对全镇综治和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大排查。

三、检查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要切实担负起本辖区内的综治和安全生产的责任,做到亲自部署,亲自督促落实。

2、各单位责任人要认真履行安全职责,亲自参加这次大检查活动,做到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领导、人员、经费“三到位”,检查、整改、责任“三落实”,确保大排查工作落到实处。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例4

2010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涨势凶猛,衍生了“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等网络热词。事实上,不仅仅是生姜、大蒜、绿豆这些非“主食”价格上涨,主要农产品价格都在上涨。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直接导致了下游产业链的食品价格上涨。粮食、食物价格上涨导致CPI快速增长,已经出现通胀风险,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不稳定趋势。要保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必须保障粮食和食品的充分供给。在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证农业增产。而农业生产的基础是耕地,只有“严格保护一定面积耕地”,才有增产的基础。

粮食,唯有立足自给才安全

纵观中国历史,饥民四起是烽火连天的根本诱因。实际上,历朝历代都重视农业生产。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全国胜利后,第一要务就是恢复农业生产,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无论是“”,还是“大开荒”或“农田基本建设”,都是为了增加粮食产量。

经过解放后30多年的努力,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及其食物结构改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二三十年内,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增长将是必然趋势。

世界银行最近的报告显示,不仅是全世界的粮食库存在减少,中国的粮食库存也在减少,未来粮食供应偏紧将成为常态,粮食价格上涨将是大势所趋。粮食虽然比蔬菜、水果耐储,但并非可以长久储存,存在着陈化和损失问题。由此,才存在着“出(库)陈粮,入(库)新粮”的“倒库”粮食储备管理。

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3亿吨,即使仅算4360万吨的进口大豆,我国粮食自给率已低于多次强调的95%。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应该适度增加进口,甚至提出将国家白皮书里的粮食自给率由95%下降到90%。实际上,全世界粮食总库存最高的时候也就4亿-5亿吨,还不够我国一年的消费量,仅够中国在90%的粮食自给率下持续净进口10年。如果中国每年持续进口5000万吨粮食,世界粮食储备将很快消耗干净,必然抬升国际粮食价格,引发全球粮食危机。因此,从维护国际经济秩序与和平的角度,以一个“负责的大国”态度,中国粮食安全必须立足于自给。

“粮食连年丰收”的歌还能唱多久?

粮食是各种食品的重要原料。粮价上涨不仅会直接增加居民食品消费支出,还会通过产业链的传导,提高食品加工业的生产成本,或者通过饲料业成本的上升,提高肉禽蛋奶水产类产品价格,并带动水果蔬菜价格上涨。虽然,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食品消费占收入的比例已经小于30%,但大多数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对粮食价格仍然十分敏感,承受能力比较脆弱。这意味着,一旦粮食价格上涨,有可能形成对整个农产品市场的不稳定预期,从而带动其他农产品价格在短期内全面上涨。

自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粮食连上3亿吨台阶,农产品的保障供给,为改革开放中的大量“下岗职工”和低收入人群,提供了相对低价的食物供给,稳定了人心,保证了经济社会改革的进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国际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我国通过经济刺激计划,依然实现了“孤岛”式的稳定增长。这其中无疑有“连续六年丰收”、“菜篮子丰富”、食品价格相对稳定的功劳。如果经济下滑导致失业和收入降低,再加上粮食歉收,食品价格上涨,将给居民生活带来困难,特别是低收入人群,那将影响社会的稳定。2008年的粮价大幅度上涨显然有游资炒作的成分。

对于近期粮食、食物价格上涨也有一些专家认为是投机行为推动而成。但据中国农业网报道,还是供需偏紧推动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当前的粮食与食物价格上涨,绝不是一些学者说的“炒作”的结果。根据供需理论,农业丰收则农产品丰富,农产品价格绝难上涨。是国际粮价上涨,我们出口的粮食多了而影响国内粮价?显然不是。粮食进出口显示,我国近几年大豆进口增长快速,小麦和玉米进口量也在增加。那么,给农产品市场带来信心的“粮食连年丰收”的歌我们还能唱多久?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粮食生产和食物保障。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政策下,就更得保证实体经济中最为基础的农业增产和农产品供给的增长,这样才能够保证食物价格相对稳定,实现高GDP增长速度和相对低的CPI增长,保证经济健康稳定增长和社会稳定。

耕地集约度较高的情况下,提高单产希望渺茫

保证粮食增产,我们不能过多地寄希望于进一步提高单产。要保证粮食生产和供给,还得“严格保护耕地”,保护农业生产的基础。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的增长除了因耕地播种面积增加外,主要应归因于技术进步。但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和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在全球范围内,技术进步对粮食产量提高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农业科技进步和高投入实现了农业高产。我国将世界30%的化肥施用在世界1/7的耕地上,生产了世界20%的粮食。

粮食单产是世界平均单产的1.5倍,高产田产量是世界平均单产的2-3倍。中国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单产已经很高,若再增加投入,效益将会下降。增加水肥、农药等物质投入体现了农业技术进步,而同时也带来了高成本,令农民不愿增加投入。更重要的原因是,一个品种不是增加水肥投入就能够持续增产,技术也存在着报酬递减规律。在高产基础上再增加投入提高产量难度极大。高产品种必然要求高水肥,我国的主要粮食品种都是要求高水肥的高产品种。受自然条件和作物生长周期限制,农业技术进步不会像工业进步那样快,要培育出比现在“超级稻”、“超级玉米”更高产量的品种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众所周知,我国是极度缺水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耕地灌溉面积比例最高的国家。

但是为了高产,我们大力发展灌溉。为了保证持续增产,我们又开始开采地下水灌溉。目前,有的地方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埋深已经下降,地下水储量正在被耗竭,以至于干旱化加剧,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另外,大量施用化肥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迫使我们不能为了单纯的粮食增产而不顾环境污染的风险。由于大量施用化肥,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严重。化肥造成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也极为广泛、严重,我国成为世界上蓝藻水华最严重、水华蓝藻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的国家。

“无粮不稳”是至理,耕地保护是常理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例5

检察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司法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检察机关在司法活动中必须牢固树立的理念。检察长在全国检察长会议上多次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仅是全党全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检察机关的首要任务。

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司法公正”,检察工作职责所在

发展和稳定,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两大重要课题。党的十明确指出,要把发展和稳定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检察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工作必须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统率和主导下开展,检察机关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开展检察工作。检察长曾多次强调,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检察工作的首要任务,其核心内容就是检察机关如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其重点就是突出检察机关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凸显、对敌斗争日益尖锐、刑事犯罪总量仍在高位运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诉讼活动中执法不严现象依旧严重。因此,检察机关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大局意识。

二、对司法公正内涵的认识和把握

1.司法公正的含义

司法公正,是指严格依法监督和裁判,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广义的司法包括法官、检察官和警察等司法人员的司法活动。在这里的“司法”指狭义的司法,即仅指检察机关的各项司法活动。而公正的含义则包括公平、平等、正当、正义、不偏不倚等。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众对法制的期望,是执法活动内在的价值追求。法律从产生那天起, 就具有调整社会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的作用,也就是说,当事人之所以把纠纷诉诸法律是由于他相信执法者 会给他公正的处理。如果结果不是公正的,法律在人们心中就会一文不值。笔者认为,司法不公是最大的不公。正像英国著名学者培根所说“一次不公正的判决比多次不法的行为为祸尤烈, 因为这些不法的行为不过弄脏了水流, 而不公正的判决则把水源给破坏了。”

2.司法公正的内容

司法公正的内容一般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两个方面, 前者指的是在整个司法过程的正义, 即在司法过程中始终贯彻诉讼裁判者中立;诉讼主体平等;诉讼程序民主、公开和科学的原则。实体公正指的是司法判决结果的正义, 即应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在准确认定事实的基础上, 正确适用法律而作出的公正裁判。只有实现了程序和实体公正, 司法公正才能真正得到实现。马克思曾经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此密切, 就像植物的外形和根部的联系, 动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联系一样。”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都是司法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的最终和最高目标。

三、当前司法公正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司法的地方化

这一点,恐怕大家都深有感触的。主要是基层检察院,包括市州一级的检察院“碗挂在政府的锅上”, 使检察官们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何况检察长们都是有一定行政级别的,不免产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不能让当地的领导给自己戴上“胳膊肘往外拐”的帽子,从而影响自己的前程。由此,地方保护主义在中国滋生和蔓延就不足为怪了。

2.司法的行政化

现代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司法的非行政化。由于受到政治文化传统和司法传统的制约, 我国的司法体制、司法运行过程都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的色彩。据悉,全国检察机关仍然实行着“厅、局、处、科”的管理模式。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不懂法律,从未从事过检察工作的人,组织决定他到一检察院任检察长,他摇身一变,就可以马上成为一名等级检察官。行政官位甚至成为检察官能力与水平高低的衡量器。

3.少数检察官的基本素质差

实现司法公正,不仅要有合理的司法体制和完善的司法制度,而且要依靠司法人员主持正义,严格依法办事。马克思曾指出:“要运用法律就需要法官、检察官。如果法律可以自动运用,那么法官、检察官也就是多余的了。法官、检察官必须是一个专门化的特殊的法律职业群体,而不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对法官、检察官的素质要求要比对公务员的要求还要高,未经过长期的法律学习和实践,就是再高级的公务员也是不能胜任做法官和检察官的。”当前,我国的检察官素质不高,断层、断档、人员结构老化等问题还很严重,在一定时期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4.法律监督“钢”性不足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一直以来影响着自身执法公信力建设,说到底,是不敢监督、不善监督、不会监督,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尤其是对自身的监督和执法不公的法律监督。曾经有学者认为,“如果检察机关在法律监督上失去主阵地,检察机关就没有存在的任何价值”。当前,检察机关的最大问题是监督不力的问题,有些看似在监督,却往往流于形式。

5.轻视具体办案法律程序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办案程序规定更加明确。程序是司法公正的生命线。司法作为对讼争进行权威性裁断的活动和过程,是以程序为核心展开的,诉讼行为依照程序而进行,诉讼关系通过程序来联结,诉讼制度通过程序来体现,裁决结果通过程序才形成。这同样也适用于检察机关的检察官们。在一些地方的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偏重实体、轻视程序等现象,由此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告状难、执行难、辩护难、检察官查办案件先入为主 、涉检上访时时不断等现象。因此,诱发司法不公,滋生司法腐败,贬损司法权威。

其实,影响检察机关司法公正的原因也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但我们注意到,对于这种原因的一些讨论,往往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在学术理论界,不少学者把司法不公现象的原因归结于一点,即“司法不独立”,并且直接或间接地认为,只要实行司法独立,司法不公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在社会公众中,人们则更多地把司法不公与司法腐败相联系,认为司法腐败是造成司法不公的根本或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影响检察机关司法公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既有司法自身的原因,也有立法、地方政治生态、社会环境等方面原因,并且还与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联系。

从司法自身看。我国司法制度恢复仅30多年,在此过程中,无论是检察机关还是法院的建设和发展都经过了一个不断地探索过程,而这种探索性决定了检法两院的工作必然会出现一些偏差,既可能存在为推进检法两院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进程而忽略司法与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融合问题,从而出现司法与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也可能存在为回应各种复杂的社会诉求而忽略司法对法律规则的倡扬与坚守,从而降低了司法的权威性。这些偏差其实是造成司法不公的深层次因素。

从立法环节看。一方面,“宜粗不宜细”的立法取向固然增加了司法的灵活度,但同时也多少影响着司法的严肃性,加之我国立法解释大大滞后,规范资源的缺乏已成为司法活动中常见的现实难题,这就使公正司法失却应有的基准和依据;另一方面,有些立法规定脱离社会实际情况,缺少应有的合理性。

从政治层面看。现行体制下,无论检察机关还是法院,不仅是地方实现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在人、财、物等方面也与地方具有明确的依存关系。地方党政部门往往基于经济发展或维护地方秩序的考虑,对一些个案的处理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要求,由此可能导致检察机关对相关案件处理的失当。在一些涉及地方政府实际利益的行政诉讼中,无论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或恰当,政府往往都把自己置于刚性胜诉的地位,由此形成人民群众对政府和司法的双重失望。然而,更为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地方党政领导或者基于主观任性,或者受某种利益驱使,利用自己的权力位势,随意向司法单位批转案件材料,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对案件处理的意见与要求。以利益驱动政治权力,又以政治权力影响司法行为,这是当前我国司法乃至政治领域中最为突出的弊病之一,也是为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的政治腐败和司法不公现象。

从社会环境看。我国是高度重视人脉关系的国度,由亲属、朋友、同乡、同学、战友、上下级等为纽带的人脉关系在包括司法活动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中都不同程度地产生影响和作用,这就容易使司法公正的天平发生倾斜。 “一切皆有可能”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信条,即便是法律的明确规定,通常也认为可以突破和超越。由此进一步加大了公正司法的难度。

四、检察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对策措施

1.要坚持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

认真履行诉讼监督、审判监督、刑法执行监督,真正落实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原则。

2.要充分发挥打击、预防、监督、保护职能

2009年,检察长在全国检察长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国检察机关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的着力点,充分发挥打击、预防、监督、保护的职能作用,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积极的贡献。”

3.要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要严格执法,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坚持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做到既有力打击犯罪,又促进社会和谐。坚决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严惩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财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和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正确把握逮捕、条件,对具有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情节的犯罪嫌疑人落实依法从宽处理的政策。完善未成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及其他轻微刑事案件办案方式,积极探索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修复社会关系的工作机制。加强检察环节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涉检工作,建立督查专员制度,加大责任倒查和责任追究力度。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依法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

当务之急,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化人权意识、程序意识、证据意识、时效意识、监督意识。认真落实检察长提出的“六个并重”要求,即始终坚持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始终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始终坚持全面客观收集审查证据与坚决依法排除非法证据并重、始终坚持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并重、始终坚持强化法律监督与强化自身监督并重、始终坚持严格公正廉洁执法与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并重。

5.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切实履行监督职责

要在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准确监督上下功夫,见成效,防止监督工作形式化,尤其要防止监督工作弱化现象。要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有效机制。

6.要强化对检察权的监督制约,切实解决少数检察人员腐败现象

按常理分析,检察官作为监督者,其本身被查办的风险性似乎相对小于其他公务员群体。但如果检察人员发生腐败,哪怕只有很少,就会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进而对检察机关整体形象造成较大损害,就会失去检察公信力。

五、检察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司法公正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武威市两级检察院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检察工作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司法公正的决策要求,狠抓工作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

1.加强职务犯罪预防,为重点工程提供司法保障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是中央领导和全国人民十分重视和关注的建设工程,国家规划总投资47.49亿元,涉及移民搬迁、退耕还林、日光温室建设等多建设项目,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努力遏制在项目建设中的职务犯罪,实现“工程优质、干部优秀”,既是中央确定的预防和惩治腐败重点试点任务,又是省人民检察院确定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点项目。武威市检察机关积极投身到党委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大格局中,积极探索工程建设预防工作规律,坚持从工程招投标、资金监管、项目管理、权力运行监督等环节入手,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查防并举,源头预防,保证了工程建设健康进行,制定出台了《武威市检察机关关于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中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意见》,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2.立足武威实际,努力服务中心工作

2008年以来,武威市人民检察院围绕实施“城乡融合、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三大战略,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服务“十二五”规划促进武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关于服务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引导全市检察机关综合运用打击、监督、预防、保护等职能,依法保障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结构调整等重点工作顺利推进。针对全市大工程、大项目多的实际,重点对13个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跟踪服务,积极帮助解决法律问题,受到了市委和市政府的好评。

3.着力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工业园区的法律服务

2013年,积极探索构建检察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人民群众的平台,在武威市五个工业园区成立了驻园区检察服务室。制定了《关于在武威五个工业园区设立武威市检察机关驻园区检察服务室的实施意见》,驻园区检察服务室的成立,对检察机关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检察机关检力下沉、践行“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理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探索。

如何理解和把握检察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司法公正,关键要看有没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凸显期。这就要求检察工作不断适应变化的形势,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检察工作必须自觉将自己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中,找准服务的切入点。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努力营造优质的区域法治环境。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在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不是去办企业,不是去实施项目,不是去招商引资,而应该是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来实现。办案作为法律监督的主要形式,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要一如既往地坚持检察工作方针和检察院工作思路,按照“多办案、办好案、强监督”的要求,切实把“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落实在具体实践中。

参考文献

[1]贺卫方.司法管理制度的两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7 ( 6).

[2]韩大元.宪法文本与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J].法学,2007(9).

[3]王化军.检察工作的大局观[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9).

[4]韩大元.关于检察机关性质的宪法文本解读[J].人民检察,2005(13).

[5]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例6

一、引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面临着群体事件高发的态势,恶性突发事件层出不穷。长期以来社会矛盾的累积、国内通货及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严峻经济形势、加之国际政治动荡不安局势,如南海问题、中东战乱问题、钓鱼岛问题等等,这一切都对我国的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不可预知的变数。大范围的动荡不会发生,但局部、小规模突发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事件定会发生,如2012年7月“启东群体事件”。

目前,我市(徐州市)社会矛盾形势也不例外。2011年5月13日下午,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要健全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要使经济社会在稳定中发展,就要做好社会管理创新,而要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就必须处理好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据此,不断深入创新社会矛盾调解机制,便是稳步推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有力保障。人民调解又称诉讼外调解,是我国法制建设中一项独特的制度,是现行调解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Www.133229.Com实践证明,人民调解是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好形式,它对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减少纠纷,预防犯罪,促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构建大调解机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新时期社会矛盾的特点

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类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趋于多样化,致使一些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矛盾的复杂性,使得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难度不断加大,社会管理面临着极大地考验。影响社会稳定的民间纠纷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民间纠纷呈现很多新的特点,如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纠纷增多,调解难度大,反复性强等。

1.常见社会矛盾。以徐州为例,2010年度、2011年度,全市各级法院每年受理一审案件均达10万件之多,110报警平台年接听报警电话达1000万件之多,这些数字即说明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巨大。各类型社会矛盾纠纷逐渐凸显,如2011年四季度的各类型社会矛盾纠纷有如下特点:(1)物业纠纷出现异常增长。同比增长10倍多,环比增长5倍有余:(2)农村婚姻家庭纠纷情况突出;(3)交通赔偿纠纷表现较为集中,2011年第四季度比第三季度增长了79.92%:(4)合同类纠纷凸显,合同纠纷与生产经营纠纷(以生产销售合同纠纷为主要表现形式)已占据纠纷总量的7.31%,成为继婚姻家庭、邻里和房屋宅基地纠纷之后的第四大类纠纷;(5)劳动争议、农民工纠纷和土地承包纠纷出现季节性增长:(6)征地拆迁纠纷有所抬头,环比上升了140.24%。这些问题都会给社会稳定带来长久的不利影响。

2.重点、热点社会矛盾。当前,呈爆发趋势的“挤兑”、“跑路”、“倒闭”等等崩盘现象,引发了大量的民事、刑事案件及上访事件,削弱了国家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社会危害性较大。除民间借贷案件剧增外,非法集资案件也频频发生。以江苏某市为例,就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而言,全市两级法院受理的民间借贷案件,2008年为4435件,2011年增至8807件,3年间增长了约98.6%;就非法集资案件而言,全市检察系统2007年至2011年共受理涉及256人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案件177件,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2007年为3件6人,2010年为61件82件,4年间分别增加了19.3倍和12.6倍。

总体而言,非法集资呈现出以下新动向:

一是专业化。集资行为由过去的以“个人名义”进行,发展为以“公司名义”专业化运作,这些集资公司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往往在工商局以担保、典当等业务形式进行登记注册,在繁华地段租用办公地点,有些甚至还获得“诚信企业”等称号,使得这些集资公司看起来极具专业性和可靠性。而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抱着确保资金安全的希望,选择将资金投入这些看起来更专业更可靠的集资公司。

二是许诺以高息、欺骗性大。以江苏某市为例,自2011年以来,全市各级公安机关经侦部门立案侦查数十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集资诈骗的非法集资案件,集资者全部对外许以高息,许诺的年息低者16%-18%,高者达到30%、40%甚至更高。而中国人民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6.84%。两者利息相比,差距悬殊。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很容易受到诱惑。

三是集资行为公开化。很多担保公司公然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上打出“年收益xx”的广告,宣传范围大,投资者由过去的“亲朋好友”的范围扩大至“社会公众”,使得集资向“银行”类型发展,投资者“送钱上门”,集资者“坐地收银”,用款者“主动求贷”。

四是集资范围更大、人员更广。公开化带来的直接就是更多人知悉和参与。在地域范围上表现为,民间借贷已从两年前的江浙沿海扩展到陕西、内蒙等内陆地区,甚至是很多欠发达乃至贫困地区。在产业范围上表现为,从制造领域扩展到商贸领域甚至普通家庭。在人员范围上表现为,参与者众多,从公务员到普通老百姓,在高息和资金需求饥渴等作用下,甚至一些银行资金也充当了民间借贷的“二传手”。

三、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创新——以“徐州人民调解样本”为视角

面对新的形势,让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应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开拓工作方法,努力拓展化解矛盾的领域和空间。

2011年,徐州市司法局组织精干力量,成立“徐州市司法局矛盾调解中心”,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整合系统资源,完善12348热线基础设施。已将12348热线由“法律援助中心”整转进入“社会矛盾纠纷12348调处指挥中心”,设立接线大厅,升级接线系统,将接线坐席增加至6个,聘请10名资深律师24小时轮值接线,解答群众咨询和分流调处矛盾纠纷。各县市区“12348热线”同步转入“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安排专业人员值班接线。市与各县市区12348专线联网,已建立成“两级解答、三级服务、内外联动、协调解决”的规范网络体系。

2.做了信息研判,强化矛盾纠纷的预警功能。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理念,加强了隐患登记梳理和处置,徐州市与各县市区12348热线接处的案件,实时录入系统平台,连同调处中心定期排查的社会矛盾纠纷隐患,逐一进行登记建档,建立矛盾纠纷数据库,对矛盾纠纷隐患按照事态缓急和对社会稳定的危害程度分为黄、橙、红三级管理。针对重点领域、多发矛盾、敏感问题、突发案件、重大隐患等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或责任部门发出预警建议书。

3.强化矛盾调解,落实12348热线下调解服务。(1)健全了电话接报分流交办制度。发现矛盾纠纷快速作出反应,即时分流、现场调处,变事后调处为事前疏导预防、事中上门调处和事后回访落实,极大提高了矛盾纠纷调处的时效性。(2)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网络。以12348平台建设为主线,推行网格化排查模式,加强调解员和调解信息员队伍建设,按照辖区人口万分之一点五标准配备专职调解员,按照千分之三标准配备调解信息员。(3)加强了专业调解组织建设。实现矛盾纠纷多发行业调解组织建设率100%。(4)提高了矛盾纠纷调解质量。加强调解员业务培训,着力提升调解实战能力。选聘组建矛盾纠纷调解“专家组”,有效化解重大疑难矛盾和群体性事件。(5)建立了考核奖惩机制。加强调解员、信息员工作考核,创新实施招标调解、以案定补等方式,提高调解员工作积极性,严格落实责任倒查,切实做到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消除在好。

4.开通12348官方微博,在线接受公民咨询求助。社会矛盾调解中心以“徐州12348”为用户名在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凤凰、人民六大网站上分别开通了官方微博并且通过官方认证。全市11个县(市)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12348热线全部在新浪网和腾讯网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微博门户。使用统一的头像、统一格式的用户名、统一的一句话简介,构建起了以市12348热线微博为龙头、以各县市区12348热线微博为主干的特色微博群。

社会矛盾调解中心成立以来,社会矛盾调解工作成绩突出,社会效果非常明显。以2011年度案件为例,2011年度,市各调解组织接待群众19535批次41753人,受理纠纷17044件,调解成功16930件,调处成功率99.33%,为徐州市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调处机制的不足之处

(一)对人民调解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实际运作中,一些街镇、职能单位的领导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看法上存在偏差,有的只是按要求发个文,挂个牌,只图一个表面,没有实实在在地按照《实施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实际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

(二)人民调解协作领域有待加强

未有形成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互配合长效的大调解机制。例如实践中,人民调解和公安行政调解的整合度不高。现阶段大量的治安、轻伤害案件还是由公安部门独立调解为主,人民调解参与程度低。人民调解和公安行政调解还没有建立有效的衔接工作制度。

(三)基层调解组织网络体系需进一步健全

“人民调解工作室”仅有化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能力还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矛盾纠纷的预防上下功夫。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矛盾纠纷的预测、预警、预防、排查、调处调解组织体系。

(四)人民调解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人民调解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少数调解员法律素质不高,在调解中往往是凭经验、讲威信,调解方法简单、陈旧,调解技巧不足。面对复杂的民间纠纷,如果无法做到依法调解,必然影响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和人民调解的威信。

五、创新调处机制的建议

新时期社会矛盾调处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以提高调解质效为核心,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1.规范调解工作程序,深化舆论宣传。一是规范制度,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学习、定期排查、重大讨论、回访等工作制度。二是规范调解,严格按照调解程序进行调解,受理纠纷时,要做好纠纷登记。三是规范调解文书,调解文书是依法、公平、公正调解的证据,合法的调解协议书得到司法保护的基础。四是强化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采取发放公开信,悬挂横幅,调频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

2.不断拓宽调解协作领域。一是完善调解对接机制。完善公调对接和诉调对接机制,重点加强与公安部门、法院部门的资源整合,实现人民调解12348热线与110的技术联接与工作对接,深入开展基层司法所与基层法庭的“庭所共建”活动,推动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良好对接。不断探索以“涉检信访息诉和解”、轻微刑事案件“检察环节和解”、“民事申诉执行和解”为主要内容的检调对接工作。另外需,加强与其他民生类服务热线的技术及工作流程对接,有效整合民生服务和社会维稳资源,如政府12345热线、市妇联12338热线。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例7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07

1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情况分析

1.1 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村民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大多甚至可以划分到文盲系列,生活生产方式比较传统,农业产出较低,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处于劣势地位。西南少数民族大多处于我国边境,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较少,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环境中的村民,大多依靠种植基础农作物为生,如小麦、玉米、水稻、土豆等,而对于经济价值稍高的中草药、茶叶、烟叶等种植的较少,因而少数民族地区整体收入水平较低。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化肥、种子、农药等支出所占比重较高,而先进农具及设施、村民技能提升等方面的支出所占比重较低,不足五分之一。农业耕种、收割等方法的落后,使得农户只能看天吃饭,影响农田收成的不确定因素也比较多,当发生自然灾害或天气干旱时,农民的生活将非常困难,这极大地阻碍了经济发展,加剧了贫困。

基础设施的落后更是阻碍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交通不便利,大多数道路是乡村土路、砂砾路,下雨天气到处是泥泞,县级、乡级道路较少。一些偏远地区甚至没有公路,使得农产品无法输送出去,导致贫困。农田水利设施落后,灌溉用的水渠、水井数量较少,设施陈旧,在干旱或洪涝季节无法满足农户的需求。

1.2 社会稳定情况分析

我国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状况令人担忧。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边境共有54个县,占我国总边境县的40%。其中属于国家重点扶贫的县有42个,可见西南边境的贫困现象确实非常严重。以云南省为例,25个边境县中有16个是部级贫困县。而贫困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稳定问题,如民族冲突问题、问题、贩毒吸毒问题、艾滋病问题等,甚至是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这些问题错综复杂,再加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视野窄、认知度低,有可能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在不法分子制造混乱的时候火上浇油,威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例如,2008年发生在的“3・14”打、砸、烧、抢事件、发生在云南的“7・19”孟连事件,2009年7月5日发生在新疆的打砸暴力事件等,都说明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状况值得高度重视。

2 经济发展对社会稳定的制约分析

2.1 贫困对社会稳定的制约分析

生活所处的自然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速度,少数民族一般居住在偏远、交通不便的山区,土地贫瘠,导致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水平低下。而汉族大多居住在经济发达的沿海或平原地区,土地肥沃,相对少数民族来说,汉族人们的收入水平较高,这种贫富差距、经济发展速度差距往往会引起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冲突。有些社会稳定问题正是贫富差距所造成的。边境少数民族群众为了摆脱贫困,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状况,有些甚至走上了歧途,如走私贩卖;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外出务工,由于缺乏对社会的了解,被引诱从事色情行业,因此感染艾滋病的大有人在,更加剧了贫困;一些青少年很早就辍学进入社会,打架斗殴、自毁前程,甚至有些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或敌对势力打着脱贫的旗号,教唆少数民族群众制造混乱,威胁民族团结。由此可见,贫困会引起一系列的恶性事件,影响国家的团结和社会稳定。

2.2 资源开发机制对社会稳定的制约分析

虽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但是一些地区资源并不匮乏,云南、贵州、广西等三省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为了促进西南边境的发展,政府组织实施了西部大开发项目,但是在对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过于注重速度,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导致西南边境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极大破坏。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自然资源开发不当所引起的环境破坏程度越大,越有可能引起当地农民的不满,尤其是农户在得不到应有的补偿时,可能会引起冲突甚至对政府产生敌意,从而造成少数民族地区的不稳定。

一些大型政府项目,如“西电东送”工程,强迫当地农户搬迁到其他地区居住,在此过程中经常会引发农户的不满,造成大规模的冲突事件,不仅损害政府的声誉,还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资源开发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如水污染、森林砍伐、生态遭破坏等,使得少数民族地区赖以生存的条件不复存在,本来就贫困的地区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农户的生活更加困难,从而产生矛盾、冲突、仇恨等威胁社会稳定的因子。

3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机制建设措施

3.1 制定科学的资源开发机制

具体做法为:第一,制定并严格实施资源开发规划。资源开发应因地制宜,因而在实施开发前,应组织相关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并制定出符合当地情况的资源开发方案。政府在开发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开发方案有步骤、有目的地推进,不能随意更改开发规划,如有特殊情况应经过论证之后再更改原有方案。政府的行为应受到法律和社会的监督,对于违反开发方案的做法应给予处罚。第二,国家、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共享开发管理权利。为了避免冲突和矛盾的发生,资源开发的受益对象不能仅仅是国家或当地政府,还应该由当地群众分享资源开发的利益,资源开发的首要目的应当是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

3.2 建立长效的反贫困机制

具体做法为:一是,发挥社会力量,壮大反贫困队伍。政府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应该鼓励和支持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反贫困的项目中来,拓宽“反贫困”资金的来源,丰富反贫困项目,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反贫困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力量关注贫困人口。二是,注重能力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能力。一方面应改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包括修建公路、铁路,改善农村水利设施,改善通信设施,促使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交流顺畅。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户的文化水平,拓宽农户的视野和增加见识。

4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机制建设措施

4.1 建立健全信息对称机制

首先,健全信息公开机制,确保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政府应及时将有关扶贫、农业的相关政策法律向农户进行公开,涉及农户切身利益的项目进展程度、效果等也应及时公开。其次,综合采用多种信息传播渠道。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书籍、宗教等合法渠道及时向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传播党和国家以及当地政府所颁布的各种惠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卫生健康知识,定期开展面对面的宣传活动。例如,云南地方政府利用宗教组织,有效地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了关于艾滋病及其防范的知识。

4.2 强化社会控制机制

第一,有效发挥法律的约束作用。动用警察、部队的力量对犯罪分子起到威慑作用,面对犯罪分子首先应给予刑事惩罚,其次再谈教育,依法治国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第二,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健全社会规范制度。法律有时候并不能惩罚所有行为不文明、不规范的人,这就需要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用道德、舆论、习俗等手段去约束人们的行为,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制度,如果有人做出不符合社会规范制度的行为,就会受到其他群众的谴责,潜移默化地人们便会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意识及道德理念。第三,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少数民族地区充斥着、生活习惯、文化的差异,并且贫困问题错综复杂,这就需要基层干部具有有效沟通的能力,以及遇事冷静果断的素质。

参考文献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例8

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是企业顺利建设和生产的前提,为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是政法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漾濞而言,一是继续巩固“平安__”和“无毒县”创建成果,在20__年“平安__”达标的基础上,总结推广经验,深入开展平安乡(镇)、村(社区)创建活动。以禁毒和禁吸戒毒为重点,积极开展专案侦查和堵源截流工作,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二是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确保治安大局稳定。坚持“严打”方针,始终保持对严重暴力犯罪、有组织犯罪、抢劫、盗窃等多发财犯罪的高压态势,公、检、法、司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和查处各种治安案件,尤其是故意破坏、阻扰企业建设和生产的违法行为,要从严从快查处。三是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部分建设项目由于企业资金不到位、诚信意识差等原因引发的土地、山林和水资源矛盾纠纷不断出现,导致群体性上访事件日益增多,影响了社会稳定。要及时准确地掌握可能引发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要制定好处置大规模专项应急预案,一旦发生,政法机关和当地政府要迅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依法妥善处置,要区分性质、讲究策略、把握时机、冷静稳妥地缓解、化解矛盾,做到“三早”、“三慎”,即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慎用警力、慎用强制措施、慎用武器警械。

充分发挥司法调解作用,积极化解矛盾和调处纠纷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例9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住房问题成为人们首先考虑的问题,正所谓“安居乐业”,只有解决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才能谈其人的个人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对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和住房制度进行改革。一时间房地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种现象,将会在未来的几年里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房地产开发,自身暴露了很多问题,例如房价偏高、投资性购房比例偏大,供求结构组成体矛盾等。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建立新的房地产开发理念,及时的采取相关的对策,实现我国房地产健康发展,真正的做到实现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

一、当前我国房地产发展状况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增长比例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200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432亿元,同比增长了百分之22.8,比往年同期高出0.9个百分点,2010年第一季度,房产开发完成了投资弹3543.78亿元,同比增长了百分之26.9,增幅同比加快6.7个百分点,高于同时期城镇固定投资增幅1.6个百分点。2006年,东部、中西地区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了投资金额分别为12398.59亿元、3569.41亿元,同比增长了百分之30.5、29.9。其中中部地区投资增长最快,东部百分之14。从全国各地区来看,31个省市,其中16个省市的房地产开发增长速度超过了平均水平,增长较快的地区分别为:内蒙、吉林、河南、福建、安徽、广东等省份,同比增长幅度在百分之30以上,当然在这中间内蒙增长的最快,累计房地产开发为资金投资弹一倍以上,其中上海和浙江在百分之10以内。这样的差距,房地产开发任然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来源,房产开发在城镇规定投资比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土地开发面积的扩大

我国房地产开发经历了两年的低速增长,2006年-2010年房地产开发面积大幅度增加。2006年一年全国房地产开发面积为2607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百分之17.9,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40.3个百分点。2010年1-4月份全国开发土地面积为76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不到百分之5的比例,这个增长速度和2003年的增长水平相差不大,为了提高房地产投资的面积,国家政策已经明确的规定,企业购买的土地,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开发,政府将在一年内加收他们的费用,如果两年还没有开发,则有权利收回土地。迫于政策的压迫,企业开发商压站土地的情况,虽然有所减少,但是企业相对购买土地的量,反而减少。统计显示,2006年,企业购买土地36781万平方米,同比减少了百分之3.6,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情况下,控制了企业使用土地的闲置,但却减少了企业购买土地的量。

2.银行为贷款房地产投资做强有力的支撑

200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累计资金为22768.25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29.9,2010年第一季度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7256.5亿元同比增加了百分之27.5,投资金额翻了两倍,作为房地产开发的重要的资金来源,银行贷款和定金两项收款占百分之50,自2005年以来国内的房贷比例逐渐提高,银行贷款已经成为,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广大居的购房信息不足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的意愿下降,国内银行为了顺利收回前期已经发放的贷款,不得不继续发放,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努力扩展融资渠道。

3.商品房和住宅房现状

商品房和住宅施工新开发弹面积有所回落,但是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则有所增加,全国商品房施工面积在17.63亿元平方米,同比增加了百分之18.45,住宅面积3.7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百分之8.9,但现在城市空置房屋面积在日趋增加,其中东、中部分地区的空置商品住宅呈负增长趋势,40个重点城市中有十个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大于同期竣工面积。

二、房价上升的原因

如果在不考虑地段、结构等外界因素的情况下,2006年的房屋成交价格比同期有所增长,其中,商品房增加百分之7.1,2010年第一季度商品房销售价格涨幅在百分之6.0,笔者对全国70多个城市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北海、深圳、北京、广州、福州、等地方,商品房房价上涨的比较快,东、中部地区商品房平均价格增长幅度较快。导致这种原因的主要是:土地价格的上升、施工原料的上涨、住宅配套设施的要求比较高、房地产市场需求,中低档的住房供给量下降,高档商品房供给增加,无形中提高了房价,给收入一般的居民带来了沉重的购房压力。

再者就是,在为满足较高消费水平人的需求以前,不可能去开发低廉的房子,国家对房子开发虽然种种限制,但是不能限制房地产的炒作,房地产的产品差异及市场空间的竞争性质决定了其垄断性。

其次,尽管在出现房价高涨,泡沫经济被各界人士关注,但是居民的购房热情一直不减,销售量持续大幅增长,在需求量的支持下房价依然有增无减,1998年以来城镇人口逐渐增加,超过住宅价格增长速度,城镇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住房需求自然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增高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持续增长的基础。

三、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房地产业发展飞快的今天,我们应该看到其中存在这些影响社会公众生活水平的新问题。

1.供求的差别

现在高端产品和中端比例不够正常协调,中小户型的住房供给不足,商业住宅整体价格偏高,成品商业住宅单价在38.7%,建筑面积在80平方米的户型占1.1%此外,个别地区商业住房,住宅和非住宅比例不公正,高档商品房积压,供不应求,经济适用房常常被抢劫一空,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房产时缺乏应有的市场调查和猜测,在市场销售量有限的今天,必然对供需紧张,这样无形中就给加大了投资者的风险。

2.部分地区的房价上涨较快

自2005年以来,住房价格日益上涨,个别城市的价格上涨超过了百分之20,虽然房间的上涨和各方面的因素有关,例如土地交易价格、原料价格、住房需求量等,2006年,住宅物业上涨、土地交易同比上涨,涨幅比上季度上涨,其中,居民用地、产业仓储用地、贸易用地上涨。一时间除了商业用房以外,商品价格上涨过快,商品销售价格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同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公众的增长幅度。引起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房价上升过快,一些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明显的影响了投资环境,相对增值较大的城市吸引众多的购房者,但在其中的操作现象将不利于房地产健康的发展。

3.房地产开发土地过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高,全国显示我国房地产开发土地成高增长趋势,全国有3万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掺和了土地超前圈地活动,这对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4.住房体系不完善

住房保证体系是房地产开发市场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资金落实不到位,地方政府对于住房保证体系建设并没有特别的关注。甚至有的城市并没有建立廉租房,有的虽然有廉租住房,但面积偏大,住房制度不严格,符合标准的居民根本就排不上号。从总体上看,住房保证体系在整个市场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无形中造成大量的住房需求,这种需求冲向市场,在一定情况下就加剧了市场上的供求矛盾。

5.市场开发不规范,制度不完善

我国房地产,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虽然房地产市场有一定的市场结构,但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信息结构体系,任然不能完善,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房地产业存在明显的霸王条款和垄断行为,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房地产持续的发展。

四、怎样保证房地产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发展现代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的作用。为房地产正常有序的运行做保证,政府必须依据自身的职能,围绕房地产发展的基本动力对房地产也的发展采取有关的措施。

1.弱化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经济占有率

由于房地产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情况下关系社会的各个方面,最总要的是拉动内需,提高各地的政府经济收入,碍于这些原因,政府在政策上也支持房地产开发,这样就助长了房地产经济泡沫,如果想要控制房地产,房价过高的现象,只能规范房地产经济的各种金融和社会风险。

2.公开考核标准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例10

沂水县位于鲁中南地区,现辖18个乡镇,1040个行政村,113.2万人,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在山东省县级区划面积中居第二位,是红嫂的故乡,《大众日报》创刊地,沂蒙精神发祥地之一。近年来,沂水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内提素质,外树形象,锐意改革,各项业务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上半年,累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7780人,占市下达任务的120%,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2450人,占市下达任务的94%,困难群体就业315人,占市下达任务的105%,高校毕业生就业1350人。累计培训各类人员13942人,完成全年任务的79%;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950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6%,低于市控3.5%的目标,实现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循环,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把促就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常抓不懈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体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结合沂水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万人创业带动就业工程”的意见》等近20个相关文件,对全县就业再就业工作进行了统筹部署,并调整充实了联席会成员单位,切实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建立完善就业再就业目标责任体系。坚持把健全完善目标责任体系作为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着力点,实施了“一把手工程”,将新增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政策、强化再就业服务、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列入了县委、县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和考核范围,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有关单位,并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督导,确保了各级各部门工作及时推进。

二是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贯彻各级精神。今年以来,我县严格贯彻落实上级精神,认真组织学习了姜大明省长在省政府第123次常务会议上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讲话和全省就业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及时安排收听收看了全省就业工作电视会议,通过多种形式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凝心聚力,增强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措施,注重将学习与具体工作结合,调整工作思路,搞好工作部署,抓好工作落实,推动就业工作开展。

2.落实政策,加大投入,保障就业再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落实就业政策。近年来,我县始终把全面落实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通过构筑政策目标责任体系、地方特色体系、引导扶持体系、政策试点推动体系四大体系,提升了就业质量。今年以来,共申请各项就业资金168万元。县地税局共为43户下岗再就业户减免税款67508元。在做好政策落实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政策创新。针对县域实际,出台相关文件,给予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职工一次性安置补助费;对创业人员按实际创造就业岗位个数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对大学生创业实行“零障碍”、“零收费”、“零限制”、“零距离”、“零处罚”的“五个零”服务等。一系列新政策的落实,有力的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就业工作开展。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今年县财政共安排就业专项资金390万元,比去年的380万元增长3%,占本级预算的0.2%。就业资金的落实,有力的促进了就业工作开展,今年来,我县每万元就业专项资金支出促进就业46人;每万元职业培训补贴促进就业218人,每万元社会保险补贴促进就业8人;每万元创业补贴促进创业6人,带动就业17人。

3.夯实基础,强化服务,进一步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一是开展就业援助系列活动,搭建公共就业桥梁。今年以来,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作用,先后组织开展了春季人才交流会暨“春风行动”招聘洽谈会、就业援助月活动和“民营企业招聘周”等系列活动,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双向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

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例11

最近,中央先后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还要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系统总结了2013年经济工作,提出了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宏观政策取向、主要任务和工作部署,分析了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工作着力点,对当前推进城镇化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强调了明年经济工作中要把握好的几个重要问题。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统一思想、把握大势,明确任务、凝聚共识,增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下面,我讲四方面意见。

一、2013年发展改革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有机统一,创新调控思路和调控方式,保持政策定力,注重深处着力、精准发力,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良好开局。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狠抓落实、共同努力的结果。发展改革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注重形势分析研判和政策综合协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决策部署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严峻局面是近年来少有的,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为了更好地把握大势、研判走势,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围绕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我们开展了大量的专题调研。6、7月份,委领导分别带队深入各地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针对一些统计指标之间不匹配、相背离现象,经济运行中地区、产业、行业和企业分化等问题,形成了8个方面的专题分析报告。在8月份的发展改革工作研究班上,进一步分析下半年经济走势,提出了许多对策建议。10月份,又陆续开展了调研和经济走势分析。多层次多渠道多时点的分析研判,为我们把握形势、形成政策建议、掌握工作主动权奠定了基础。在这过程中,地方发展改革部门的同志积极参与,形成上下联动、相互支持的良好局面,系统合力不断增强。二是加强政策储备。为应对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加强政策预研究,6月份形成了包括21条措施的政策预案,此后不断调整充实完善,不少建议转化成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措施。三是提出了一批政策建议。先后向中央汇报了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经济形势和2014年经济工作思路,研究形成了一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性文件。四是主动开展政策的综合协调。在政策拟定过程中,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政策出台后,及时跟踪评估实施效果,8月份提出了下半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部门分工的意见,形成了一季度以来出台的政策措施和政策效果情况的报告,推动了中央决策的落实。五是调整优化预算内投资结构。8月份,按照国务院要求,调剂预算内投资200亿元,支持棚户区改造和中西部铁路建设,更好地发挥了预算内投资的带动作用。六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请全国工商联对民间投资36条及42项实施细则落实情况进行了第三方评估,还请相关部门进行了自评估,按照国务院要求,督促有关部门制定和落实改进措施。

总的看,随着已出台政策措施的效应进一步发挥,经济社会发展向好势头更加明显。

(二)注重突出重点、有扶有控,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调结构是今年的重要任务。一是着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先是叫停遏制新上产能。按照国务院要求,5月份,会同工信部下发了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坚决停建违规在建项目。随后是出台化解方案。国务院10月份下发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我们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出台了一批配套政策措施,部分地方也出台了实施意见。二是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是形成了“三个一批”。制定了一批支持政策,了支持“宽带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或规划,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在平板显示、海工装备、新材料等领域,推进一批重大工程建设。开展了一批试点示范,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电子商务、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示范工程。三是加快服务业发展。在组织实施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同时,制定出台了促进信息消费、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发展等政策意见,着力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各地的支持配合下,在西部地区,支持推进了20项重点工程建设,上报了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指导意见。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是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两项试点,出台了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两个规划。在中部地区,着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还支持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在东部地区,重点是配合支持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继续开展海洋经济试点。五是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这项工作各地都很重视,主要通过三个抓手来推进。一个是完善政策支持。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出台了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了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的十方面35条政策措施。再一个是进行示范试点。开展了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园区循环化改造、国家“城市矿产”等示范试点。还有一个就是推动重点工程。继续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与此同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推动深圳、北京、上海正式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参加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交流合作。

政策措施的落实完善,重大工程的顺利推进,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注重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

今年的改革开放力求抓得扎实。一方面,切实履行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研究提出年度改革意见,部署了七方面22项重点改革和需要继续深化的五方面改革。加强督促检查,10月份,形成了关于今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进展情况的汇报,提出了加快落实的工作建议,推动改革举措落地。对国务院批准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第三方总结评估已近尾声。另一方面,抓好我委牵头的重点改革。主要有五项。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切实转变职能,主动简政放权,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全年共取消和下放44项,各地较好地进行了承接。二是投资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取消和下放了一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权限。把31类点多面广量大单项资金少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项目,下放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安排。制定了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向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放开部分铁路所有权、经营权。三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成效明显。抓住国内价格调整空间比较大的有利时机,3月份顺利推出了成品油价格形成新机制,7月份调整了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9月份出台了支持油品质量升级的价格政策,还推进了可再生能源电价和环保电价政策、核电上网电价机制、电煤价格并轨等改革。与此同时,积极推进12358价格举报信息系统建设,加强价格监管,查处了白酒、奶粉、黄金饰品等领域一批重大价格垄断案件,各方面反映比较好。四是积极创新企业债券品种和审批方式。推出了三个债券新品种,包括: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扩大了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支持面;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开展债贷组合,支持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可续期债券,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同时,探索改进审批方式,把企业债券预审权委托给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五是坚持以开放促改革。积极推进境外投资重大项目,鼓励和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研究,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新机制建设。

上述改革举措,为经济稳定增长、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动力。

(四)注重民生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民生领域的比重超过60%。二是完善相关制度,牵头制定并认真落实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建立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实施工作机制。三是促进就业,城镇新增就业已超过1200万人。四是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地方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政策。五是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圆满实现全年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的目标。六是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玉树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及时启动四川芦山,甘肃岷、漳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今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民生得到了较好保障和改善。

一年来,发展改革系统切实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加强自身改革,自觉简政放权,集中精力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着力提升行政能力,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效。

二、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发展改革工作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明年是改革年,发展改革系统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把学习系列重要讲话与学习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同时要认真学习、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五次重要讲话,坚持以改革统领全局,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全面学习深刻领会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讲话,用以指导改革实践

党的十以来,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我们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尤其要学好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讲话精神,重点把握好五个方面。一是科学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和重大作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过去和未来的发展都离不开改革开放。二是正确把握改革开放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勇于担当,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三是坚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鲜明立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四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处理好六个方面关系,做到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五是让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从制度上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些重要观点,深化和丰富了改革开放理论,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把三中全会精神和《决定》要求学深学透,自觉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三中全会已经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发展改革系统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引,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己任,落实好四个方面的要求。一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牵引和带动作用。二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三要坚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改革不能停、更不能等,该加快推进的一定要加快推进,该报中央决策的一定要报中央决策,该探索试点的一定要抓紧部署。四要增强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对于涉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甚至个人利益的改革,要有自我革新的胸怀和勇气,自觉突破各种利益束缚,凝聚改革正能量。

(三)对照调整、对号入座,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责任

全面总结梳理改革发展各项工作,逐条逐项对照《决定》要求,不符合《决定》精神的要对照调整,《决定》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要对号入座,特别是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的改革事项,要细化工作安排,明确路线图,确定时间表,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工作进度。主要是六个方面。

一是切实转变管理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按照中央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把该放的坚决放开、放到位,该管的管住、管好、管出水平。具体推进四项工作。一要严格规范审批行为。总的要求是,修订审批、核准和备案办法,进一步规范并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简化手续、优化程序、在线运行、限时办结,把审批变成服务。二要加快建立纵横联动协管的机制。原则是“两个同步”,权力和责任同步下放,调控和监管同步强化。一方面,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协调相关部门同步下放前置审批权限,并根据职责同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另一方面,加强部门、地方之间的纵向协管。地方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国务院有关部门下放的审批事项接住管好,也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联动配合。三要强化规划的约束力。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后,要通过提高规划约束力来加强调控和监管。目前,发展改革委已经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探索只审核规划,不再审批、核准具体项目的办法。鼓励其他方面和各地积极探索。四要夯实信息化基础。加快建设全国联网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信息系统,实现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管信息互通共享。委里和各地都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二是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重点是切实落实企业和个人投资自。明年做好三方面工作。一要最大限度地缩小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范围。《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3年本)》已经批准,要及时把取消和下放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事项落实到位,并启动2015年进一步调减核准目录的基础性工作。二要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推动出台政府投资条例,完善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制度,修订中央投资项目后评估管理办法。继续下放一批点多、面广、量大、单项资金少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项目。三要抓好民间投资36条及42项实施细则的落实工作。抓紧清理和修订有关民间投资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制定清晰透明、公平公正、操作性强的市场准入规则。尽快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再推出一批示范带动项目。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明年要稳妥推出一批改革措施。

四是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宏观引导、综合导向作用。发挥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作用,加强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的协调配合,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手段运用机制化。出善宏观调控体系的指导意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框架。

五是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逐步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清理违规设立的优惠政策,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六是继续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第三方总结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决定》精神,继续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四)统筹谋划、推进落实,进一步发挥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

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协调作用。一要狠抓落实。对已经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加强督促检查,一抓到底,确保改革取得预期成效。二要研究明年改革重点。按照《决定》的总体部署,尽快研究提出明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协调推进行政体制、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重要领域改革。三要搞好协调配合。加强对《决定》部署的重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统筹研究,特别是涉及部门多、关联度高、协调难度大的重大改革,要主动沟通、积极协调,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推动各项改革。

总之,发展改革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切实承担起责任,更加主动地投身经济体制改革,确保中央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扎实做好2014年发展改革重点工作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改革创新动力不断激发,转型升级出现积极变化,内需潜力依然巨大,特别是近年来宏观调控积累了新的经验,今年的发展也为明年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内外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虽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发达经济体量宽政策调整、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增速减缓的影响尚难估量,我国出口面临的外部环境仍不乐观。国内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严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财政、金融、房地产等领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稳中有忧、稳中有险。我们既要充分认识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坚定信心,又要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远近结合,综合施策,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按照上述总体要求,中央提出了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在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上,中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央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发展改革系统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改革为统领,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切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

(一)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加强对经济形势的跟踪、分析和研判,及时提出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适时进行预调微调,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充分发掘消费潜力。一要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协调推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关实施细则的出台,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二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发展信息消费和养老、健康等服务消费。支持4G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扩大绿色节能环保产品消费,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尽早出台促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健康发展。三要改善消费环境。制定促进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农产品冷链、城市物流配送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价格和收费检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是着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一要调整投资结构。大幅压缩用于一般竞争性企业项目投资,适当减少可利用社会资金的经营性基础设施投资,压缩小型分散投资,停止建设楼堂馆所等投资,重点支持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办大事。二要合理确定投向。明年主要投向是,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民生建设,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重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程,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应用等重大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工程,教育、医疗、社会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发展等领域。三要管好用好政府投资。明年,“十二五”确定的相当一部分重大项目要上马建设,在建的也要加快进度,会形成比较大的资金需求。要继续做好重大项目稽察工作。地方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一定要加强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用出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有效吸引社会投资。

三是努力拓展外需。当前,国际投资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稳定外需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一要优化进出口结构。积极发挥高铁、核电、通讯等大型成套装备对关联行业和服务出口的带动作用。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国内紧缺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二要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稳步扩大金融、教育、文化、医疗、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对外开放。继续优化外商投资产业和区域结构。三要推动产业境外投资。支持企业联合走出去,引导优势产业走出去,形成从资源开发到生产加工再到营销的一条龙产业链,输出国内产能、装备和技术。四要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这是中央统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要加快研究这一战略构想,推进总体设计和框架方案的制定。相关省区市发展改革部门要密切配合,按照部署做好相关工作。

四是搞好经济运行调节。加强监测预警,强化统筹协调和产运需衔接,推进战略和应急储备能力建设,保障煤电油气运供需平衡。当前,要突出抓好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工作,确保居民生活用气和汽车用气。明年,要在努力增加天然气供应的同时,强化需求侧管理,“煤改气”必须先签订供气合同落实气源,燃气发电要暂缓上马。希望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上下联动配合,避免一哄而上加剧供需矛盾。

(二)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保障粮食稳产增产

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历史性的“十连增”,突破1.2万亿斤,但农业发展依然面临体制机制和资源、成本等方面的制约。要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三农”倾斜,优先保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加快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抓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骨干水源和引调水工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等重点水利建设。抓紧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加强耕地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治理。继续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

二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各地应探索开展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支持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逐步破解大市场与小生产、大市场与小农户之间的矛盾。

三是落实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继续实施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健全玉米、油菜籽、大豆、食糖等临时收储制度。启动农产品目标价格试点。研究农业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倾斜的具体办法。推进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渔政渔港建设和远洋渔船更新改造。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三)加强价格调控监管,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要做好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加强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合理引导价格预期。

一是保障供给。合理把握粮油、棉花、食糖、猪肉、化肥等收储投放力度、时机和节奏。完善北方大城市冬春蔬菜储备制度。加快粮棉等大宗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推进对外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适当进口牛羊肉。地方发展改革部门要协助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二是完善价格调控机制。适当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开展生猪价格指数政策性保险试点。扩大基本蔬菜品种政策性保险试点。研究制定电煤价格调控预案和应对高油价调控方案。

三是加强价格监管。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价格检查,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深入治理涉企乱收费,全面清理取消违规收费项目。坚决查处价格垄断行为。

四是健全物价补贴联动机制。完善并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缓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

(四)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出台关于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优化沿海、沿边和内陆地区产业布局,推动城市高污染企业环保搬迁,请地方发展改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重点还要抓好3方面工作。

一是坚定不移地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认真落实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坚决遏制新增违规产能,违规新上的,要严肃处理。同时,多策并举优化存量产能。一要综合运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环保监管等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要坚决停产整顿。二要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通过差别化用电、用水等政策,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市场。三要通过建立境外生产基地、承揽海外重大基础设施和大型工程承包项目,转移消化部分过剩产能。

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完善机制、强化基础、培育产业上下功夫。一要完善机制,强化技术经济政策引导,完善普惠性创新优惠政策,出台支持云计算、空间基础设施发展的政策规划,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二要强化基础,在转化医学等重要领域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环保等重点产业布局一批创新平台。三要加快培育,落实好战略性新兴产业20大工程,开展信息惠民、智慧城市、4G等应用示范。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以及常规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适时启动核电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制定加快发展生产业的指导意见,尽快出台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继续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示范区建设。开展物流园区示范工作。积极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金融租赁、检验检测等重点行业。

(五)统筹地区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各具特色、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

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进东中西联合协作和南北联动发展,加强区域间互联互通、合作对接和经济一体化,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是继续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总的考虑是,由东向西梯度推进,加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力度。我们将加快制定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性文件,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扩大退牧还草范围。加快出台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和城区老工业区更新改造,促进全国资源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全面落实中部崛起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前海、南沙、横琴、平潭等重大平台建设,抓紧制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

二是加快培育新的经济支撑带。把增长点带动和轴线开发结合起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进沿海、沿江、沿边、沿路桥的轴线开发,带动更大范围的腹地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支持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等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快环渤海地区转型升级。推动云南、广西等地向南亚、东南亚开放,支持西北地区向西开放,着力培育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支撑带。

三是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能力。推进对口支援,支持、新疆和四省藏区等跨越式发展,落实扶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实施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六)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问题,既是重大民生问题,又是重大社会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密切关注,主动作为。12月10日,我委召开了全系统加强节能减排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环境污染防治,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了部署,请抓好贯彻落实。这里,我再强调几点。

一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研究制定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完善生态环保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完善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制度。继续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

二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考核。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监管,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在政府投资建设领域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落实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实施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等重点工程,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提升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水平。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深化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制造产业化示范试点和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设。实施综合利用双百工程,推进粮棉主产区秸秆综合利用。

四是狠抓环境治理。落实和完善大气污染治理计划及配套政策,完善鼓励脱硫、脱硝、除尘改造以及炼油企业升级改造经济政策。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湘江流域为重点,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示范工程。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五是扎实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深入推进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碳排放权交易、低碳工业园区、低碳产品认证、碳捕集利用封存等试点示范。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加强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建设。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继续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七)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发展,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大投入,加强统筹,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重点是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和进城农民就业问题。要落实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各项政策,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做好化解过剩产能中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养老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

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一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继续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二要加快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进一步鼓励社会办医,研究制定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政府补助范围的具体政策。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三要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利用,积极发展红色旅游。

三是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扎实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危房改造。继续抓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落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推动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明年还有一项工作,就是要在“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基础上,启动“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和编制工作。要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抓紧梳理研究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总理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已经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完成好五大战略任务。一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要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和推进城镇化,根据土地、水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促进城镇空间布局合理均衡,优化城镇规模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发挥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三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推动创新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等新型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镇建设质量和水平。四要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五要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快破除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明年必须开好头、起好步。发展改革系统要会同有关部门抓好5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规划实施。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抓紧修改完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争取尽快实施。规划出台后,及时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改革举措,明确责任部门和工作要求。

二是出台配套政策。推动出台户籍、土地、资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研究推出促进中小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支持政策。地方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配合,推动上述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的落实,特别是因地制宜制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的落户预期和选择。

三是编制配套规划。组织编制实施重点城市群发展规划,跨省区市的由中央负责编制,省级行政区内的由省区市负责编制。各地要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为指导,因地制宜地编制和实施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

四是开展试点示范。委里将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方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试点,请各地支持配合。各地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试点,探索积累经验。

五是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东部地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推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内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

四、融合统筹业务、党务、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发展改革系统执行力、战斗力、公信力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本届政府开门的第一件大事。总理5月和11月两次主持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总理、张高丽副总理多次要求,发展改革委要在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方面带好头、作表率。发展改革系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有一支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甘于奉献的干部队伍,形成了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发展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基础,弥足珍贵,要继续发扬光大。

但同时也要看到,世情党情国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作出了“三期并存”的战略判断、“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的路径设计,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同时,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这些艰巨而繁重的任务都明确而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而且,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稳增长要为调结构、促改革创造条件,调结构要为稳增长、促改革拓展空间,促改革要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动力,势必要求多重目标、各种政策和改革措施之间联动、协调、平衡,这就使得改革的系统性、政策的协调性、工作的艰巨性相互交织在一起。要适应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完成这些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发展改革系统必须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融合统筹业务、党务、队伍建设,自我提升,自我超越,不断增强执行力、战斗力和公信力。

4月份,委党组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在全委开展切实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大调研、大讨论、大转变”学习推进活动。一些省区市发展改革委也开展了相关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转变职能转变作风的精神和要求,自觉借鉴地方、部门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坚持立行立改,取得了一批实实在在的思想成果、工作成果和制度成果。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把学习推进活动作为最大的自选动作全面纳入,加强学习教育,坚持真听听真,设计了从工作层面到作风层面再到思想层面“层层深入剖析”和“典型案例剖析”两大抓手,认真开展对照检查,聚焦了一批“”方面的突出问题,自觉查找思想根源,制定了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地方发展改革部门也正在或即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下一步,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认真抓好整改落实,着力开展专项整治,高举法治机关大旗,加强制度建设,巩固并不断扩大活动取得的成果。

一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按部就班、循规蹈矩、零敲碎打不可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必须以积极主动的精神风貌,锐意进取的思想状态,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贯穿到业务、党务、队伍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系统总结梳理,把有效的做法、成功的经验、规律性的认识提炼上升到制度水平,坚持和发扬好,对工作中的教训和不足也要认真汲取,主动克服。要自觉破除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

二是振奋精神,提升能力。要有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以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工作激情和工作热情。要着力提升认识时代特征、探索发展规律的学习思辨能力,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协调能力,把握大势、系统谋划的判断决策能力,令出必行、令行禁止的行政执行能力,强化法制意识、严格依法办事的依法行政能力。

三是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大势已成、大势所趋。要进一步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转变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和管理作风,集中精力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提升议题的谋划、塑造和设置能力;要增强敏锐性,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跟踪研究,不断充实工作预案和政策储备。要下大力气改进工作作风,让各方面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机关风气的变化、工作效能的优化和干部作风的转化。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勇气和劲头,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不断取得新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