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师职业认知

教师职业认知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6 09:00:23

教师职业认知

篇1

作者简介舒亭亭(1979—),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系2012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元认知能力培养促进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YB078的部分研究成果。

随着外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发展愈加重要,也越发地受到重视,对外语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教师的培养在任何教育体制下都是主导因素,它比课程、教学方法甚至教学内容更能决定教育计划的成功。许多专家都指出,一个合格的教师除具备某个学科的基本功外,还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将这些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的能力。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需要以教师对教学理论、教学能力、教学体验、教学方法与策略等的认知为前提,而教师对上述知识的认知就是心理学理论元认知的实质,对教学行为的策划、实施、调整即元认知监控,这些就是其核心所在。元认知是外语教师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熏满足了教师对条件性知识的需求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转自刘家凤等,2007:308 。鉴于此,本文从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内涵和结构入手,指出?熏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并基于教师元认知探究教师职业发展的途径。

一、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元认知能力是高校教师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它包括了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等三方面的能力,其核心是元认知监控能力。它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教师元认知知识,就是关于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习惯等知识,关于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学习水平的知识,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知识。教师元认知体验是指教师对自己具体教学情况的判断与感受,包含感知、记忆、思维、言语等不同层次多个方面的体验。教师元认知监控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调节、控制和反馈。这三种教师元认知成分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师的元认知能力,其中教师元认知监控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张金桥,2005:154

培养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元认知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学术水平,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高和大学生素质发展。

二、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迫切性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外语教师教育开始从侧重技术行为的教师培训模式转入侧重认知能力的教师发展模式(Widdowson,1997)。外语教师教育经历了teacher training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development 三阶段。Training 多指技术、手艺的培训,强调职前教师要熟悉课堂教学的具体技能和技巧,但忽视了通才教育及教师认知结构的发展。Edu-cation 强调教师不仅要接受课堂技能的培训,还要学习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和评估、科研方法等理论课程,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和把握语言课堂的实践活动。但此二者均把教师置于受训者的被动地位,忽视教师本人内在的自觉性和自我进步意识。Teacher development 这一概念表明了认识的加深,强调教师的“自我”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真正内在动力,这也是元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Teacher development一词的涵义是“教师参与开发教学理论,理解教师做决策的本质,形成批判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教师本人积极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促进自身的教学发展”(贾爱武,2005/1?押64)。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除教学方法和教材外,教师是理解和提高英语教学的关键,教师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日渐凸显(贾爱武,2005),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自治和责任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及教学反思意识的培养倍受关注。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等,他们将拥有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这对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学任务繁重,身心疲惫;长期教授同一课型,产生厌烦情绪;缺乏进修机会;家庭生活压力,使投入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减少;职称晋升压力,带来焦躁不安情绪等等。如何面对挑战,解决自身的各种危机呢?如果高校外语教师不想被淘汰或转行的话,只有一条路,即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使自己不断得以成长,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在科研方面也要提升自己。

三、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途径

有专家提出教师在不脱产情况下自身发展的途径,如充分认识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独立的自我反思,与同事分享成功的经验和问题的解决,参加以研究教学为主题的教师会议共享问题和成功等。笔者认为高校外语教师应增强在教学中利用元认知能力发展自己。元认知能力包括教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意识(Nunan,1996)。教师可以观察、研究、学习他人的教学,或主动请别人来观察自己的课堂,虚心听取同行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反馈,主动收集班级学生的信息反馈,并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有目的地系统观察,及时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训,做好自我评估,增强自我完善意识。笔者认为在职高校外语教师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利用元认知知识是促进自身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外语教师要有强烈的科研意识,这是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外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科研对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地位,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才会主动学习理论,掌握科学方法,不断在实践中反思提高。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科研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学效果;教学能指出科研的方向,显示科研的作用。那么,高校外语教师应如何利用元认知实现职业发展呢?

课堂教学应是英语教师发展的主阵地。无论是课前的设计,资料查阅,还是课堂上的实施发挥,随机应变,还是课后的反思、小结,都是对自己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一种展示和检验。教师应把每节课看作是自己专业发展的台阶,不能轻视或随便应付。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提炼思想,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教学相长,取得发展效果。

根据元认知能力培养的基本理论,教学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是对问题的认识和反思,只有首先澄清问题、界定困难,才能使英语教学更具有明确的目的。第二步是拟定问题的反思计划,为反思和探究作好准备,并开展行动。第三步是对资料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教师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在教学前,运用过去的教学经验?熏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过程。首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通常包含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不应过于依赖教材,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的水平是教师成熟度的一种标志。

篇2

中小学教师不同时期的职业倦怠心理可以有如下调节策略。

一、中小学教师适应期的职业倦怠心理调节策略

此时的职业倦怠,来自于经过一段工作的时间,已经完全适应了眼前的职位,已经能在现在的职位上熟练地工作了。但是熟练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在达到原有的目标后失去了新的方向,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重新设计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更高的目标和追求,从合格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拔尖。

当职业倦怠感明显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想:这是我的职业要提升的前奏,是革命的前夜,是黎明前的黑暗,是分娩前的阵痛。正是这份倦怠,让我们能及时对自我作出准确评价和定位,能及时地找到新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能及时走出职业的瓶颈期和高原期。所以在这个时期,如果我们感觉到了职业倦怠,那是在提醒我们要赶紧清醒过来,赶紧行动起来。

二、中小学教师成熟期的职业倦怠心理调节策略

这一职业倦怠期到来时,我们可以这样想:我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已经较强了,相对于适应期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所以,职业倦怠的出现,是自己进步和提高的标志。当然,这也客观地说明:我们的这些进步和提高尚未达到一定程度,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还不够强、不够广、不够深,此时仍需努力。

如果我们的专业素养、职业技能足够强,就会有胜任的愉觉,而不是不愉快的感觉。因为如果三下五除二所有的活儿都能麻利干完,很轻松自在地可以完成自己的职业要求,那么从职业活动中获得的是更多的快乐,这样一来,成熟期也就不至于出现职业倦怠了。

三、中小学教师巅峰期的职业倦怠心理调节策略

这一时期如果出现职业倦怠,我们可以想:我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已经达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地步了,既然自己在职业中能获得如此辉煌的成果,就不应该让自己出现职业倦怠。

我们可以选择享受自己职业中的其他乐趣,找到新的兴趣点和新奇感,居高临下地认同自己的职业。比如设计一些让自己工作时饶有兴趣的环节,如带带年轻的教师,写写教育教学心得,学学新的教育信息技术等,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形象生动的手段联系起来。

大多数成功者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恰恰是在不断克服职业倦怠的过程中,从一个顶峰逐步走向另一个顶峰的。

四、中小学教师中年后期的职业倦怠心理调节策略

中小学教师如果在中年后期出现职业倦怠感,不妨改变一下工作的角度、工作的对象、工作的题材,可以沿着自己的职业方向前进,也可以做做本学科的督导与研究工作,或者做做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服务工作。

正如职业倦怠研究专家奎内思所说:“对某一职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也就是说,当教师拥有了对教育的坚定信念,就会内生出无与伦比的精神性力量,这种力量足以支持教师拒绝各种诱惑,克服各种困难与压力,使得教师内心保持对职业的热情。

由此可见,无论哪个时期职业倦怠心理的消除,都需要我们具备更高的职业目标和更好的生涯规划,都需要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当我们面对寂寞的、缺乏成就感的工作环境时,要学会奖励自己,为自己喝彩,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都要记得对自己说一声:“我做得真棒!我明天会更加努力的!”

篇3

现在,很多中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以就业为导向,开展了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了解他们对“就业导向”的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及行为,对于更有效地开展这一活动,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对中职体育教师对“就业导向”的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和行为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中职体育教师21名,了解他们对“就业导向”的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及行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上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从中国知网、优秀硕博论文库中检索十四年来(19972010)有关就业导向体育教育活动的研究成果。

2. 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咨询有关的专家对问卷的效度(结构效度与内容效度)进行检验。专家一致认为问卷有很好的效度。

(2)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本研究对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体育教师发放问卷21份,实际回收21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

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借助计算机进行有关的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本研究有关概念的阐述和界定。

1.就业导向。

葛道凯称就业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马树超称就业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唐永泽则认为就业导向“应视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与基本方针”。尽管学者们的表述不尽相同,其基本看法都是把就业导向看作职业教育的一个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认为它是对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概括。而笔者认为它是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指导,不光是指狭义上的赋予学生在接受教育后所具有的一次性就业能力,更是指广义上的赋予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具备应对职业岗位的交换与工作职能的变化的能力和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需要而学习进修的能力。

2.“就业导向”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

中职学校学生在选择体育运动项目时,把着眼点放在自己未来从事的第一职业(也就是和自身的专业相对应的工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方面。

(二)体育教师对“就业导向”的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

体育教师对“就业导向”的课外体育活动认识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就业导向”的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实施。

从以上表可以看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就业导向”的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较好。体育教师中有14人(66.6%)认为“就业导向”的课外体育活动“非常重要”,认为“比较重要”的占14.4%,认为“一般” “不太重要”和“很不重要”的占9.5%和9.5%及0%。说明大部分体育教师对此有很好的认识,但反过来说,极少数体育教师对“就业导向”的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了中职生体育意识的偏差,影响学生参与“就业导向”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三)体育教师参与“就业导向”课外体育活动的行为研究。

学校体育课每周两节,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有效的课外体育活动,根据目前职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外体育活动应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结合起来,针对各专业的实践工作特征及职业特点对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教师可以选择“抑其过补其缺”的教学内容开展活动。这就要体育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选项,有效地参与到“就业导向”的课外体育活动中去。

1.体育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选项情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选项缺乏引导,只有10人占47.6%的教师根据职业特征引导学生选项,这样不利于“就业导向”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不能很好地完成中职体育教育的目标。

2.体育教师有否讲授与职业相关的保健知识。

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问及有没有讲授与职业相关的保健知识的情况时,经常讲授的有9人,占样本总数的42.8%,偶尔讲授的有5人,占总数的23.8%,没有讲授的有7人,占样本总数的33.4%,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没有树立“就业导向”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

3.体育教师对不同的专业的体育需求了解情况。

专业不同体育需求不同。比如:钳工需要强和稳定的手力及精确的上肢肌肉运动感觉;划线工要求手部动作的协调、稳定和在长时间内进行动作的能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但要了解不同专业的体育需求,还要能根据专业选择对应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内容,也要会画职业图谱。通过笔者对上几个内容的调查,情况很不乐观。

从上表可以看出,95.2%的体育教师能对专业的需求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的情况不太乐观,66.6%的体育教师只了解1种或2种,这对于学校的发展,新专业的开辟都是不利的。

4.体育教师编制职业劳动图谱的能力。

职业劳动图谱是描述职业劳动的社会经济的、生产技术的、卫生保健的或其它特征的体系,是研究职业劳动特点的不可欠缺的前提,是对不同职业劳动过程的身体运动包括生理和心理运动的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这就需要对各种职业的劳动过程分别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和测定。这种图谱对于指导职业选择、职业培训和职工体育活动的组织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得知,体育教师编制职业劳动图谱的能力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编制职业劳动图谱的能力不强,一般及差,很差的人数占95.3%,只有一个教师认为自己编制职业劳动图谱的能力强,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体育教师对“就业导向”这一内容研究得较少,二是体育教师没有和专业课教师沟通,了解学生职业技术必需的职业体能及职业学习劳动对人体的影响,三是没有去工厂和一线师傅等联系,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等等。

5.体育教师对“就业导向”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情况。

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进一步调查发现,本校体育教学部从来没有开展过“就业导向”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研讨,只是中职教研会在2006年组织了全市的体育教师就这一内容进行了研讨。尽管如此,体育教师认为开展这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有必要的程度达到18人,占85.9%。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部分体育教师对“就业导向”的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有较好的认识,只有少部分教师没有认识这一活动的重要性。

2.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选项缺乏引导。

3.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大多注重体育练习,而没有很好地向学生讲授与职业相关的保健知识。

4.大部分体育教师能对专业的需求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的情况不太乐观。

5.体育教师编制职业劳动图谱的能力不强。

6.体育教师对“就业导向”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比较薄弱。

(二)建议。

1.统一认识,更新观念。中职体育教研组要充分利用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举办有关就业导向的培训班,使体育教师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提高他们对“就业导向”的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

2.增强体育教师对学生的选项缺乏引导。首先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了解“就业导向”的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以后的人生是很有帮助和有益的,使学生把兴趣转移到对未来职业有帮助的体育锻炼项目中,然后在选项方面给予学生很好地引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练习掌握1至2项既符合职业需要,又预防职业病的体育项目。

3.体育教师要向学生讲授与职业相关的保健知识。可以通过运动项目融入保健知识,结合运动项目进行传授。

4.体育教师要加强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提高体育老师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和提高体育教师编制职业劳动图谱的能力。

5.加大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研究“就业导向”的课外体育活动的能力。可请高校或高职有经验的专家进行指导。

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教师职业认同感 现状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分类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以3年为主;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以1年为主。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四类:

(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 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或四年。培养目标是具有中等技能水平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2)技工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

(3)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职高”) 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职业学校,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目标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4)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成人中专”) 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主要是在职人员)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学制二年或三年。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

关于教师职业认同,在西方已经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领域 ,人们采用文献法、理论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传记分析法对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等进行研究,获得了不少有意义的研究结果。概括而言, 近几年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教师职业认同形成过程的研究

这类研究以教师职业认同形成为研究焦点, 重点研究教师职业认同过程的特点、构成成分、影响因素等, 描述了在此过程中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Mawhinney And Xu Mawhinney And Xu(1997)通过对 7 位教师的观察、现场记录和访谈, 结果认为:预备教师必须主动投入到提高职业技能上;建立一个新的职业认同需要一个长时间和缓慢的过程。Jansz(1991)从教师知识的角度用四个象限图表征了教师职业认同的建构过程。

②关于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各方面的总体认识、对职业特征的感知方面的研究

Beijiarard, D.等人从个人知识角度出发研究了教师对于自己作为学科专家、教学专家、教育专家的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教师更多地认同学科专家和教学专家, 而较少认同教育专家。教师的职业认同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教师会随着教学年龄的增长,逐渐寻求三种角色的平衡。Gaziel,H.H.研究验证了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他们的工作压力水平、离开工作场所的意愿和离开职业的意图之间有负相关的假设。

③ 对呈现教师职业认同的生活故事的研究。

这类研究通过对教师生活故事中的个体实践知识的研究, 揭示教师职业认同方面的启示。Connelly,F.M.&Clandinin,D.J.的研究认为, 职业情景与两个不同的基本地点有关: 教室内和教室外。在关于教师个体实践知识的研究中, 研究者越来越多地注意到教师对他们关于知识问题的回答就像是对关于认同问题的回答。他们发现教师更关心他们是谁而不是他们知道什么。Brooke,G.E.描述了她从“教幼儿园的人”到“成为一个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成长发展的过程, 将教师的个体实践知识、职业知识结构技巧和职业认同加以整合, 指出职业认同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二) 国内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

虽然教师职业认同已经成为独立的研究主题,但是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吕国光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研究提出,教师的反思智力通过其职业认同影响其教育信念。宋广文,魏淑华利用自编问卷对177名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高;教师职业认同存在显著的性别、职称差异。女教师的职业认同比男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要高;中学和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存在显著的差异,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要比中学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高;不同职业动机、工作满意度的教师的职业认同存在显著的差异,具有“自我价值实现需要”职业动机的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最高,而且工作满意度越高职业认同程度越高。方明军,毛晋平对我国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做了调查与分析,他们把教师职业认同分为四个因子分别命名为职业价值认同、职业情感认同、职业能力认同、职业社会地位认同。结果显示: (1)我国大学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一般; (2)大学教师的职业认同中,职业价值认同明显低于职业能力、职业情感、职业地位认同; (3)教授、助教、副教授的职业情感认同高于讲师; (4)教师的职业能力认同存在显著的学历差异,学历越高,其职业能力认同水平越高; (5)职业价值认同存在显著的教龄和职称的交互效应;(6)不同职称教师在能力认同上存在显著的教龄差异。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对教师职业认同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上尚无系统研究。

三、关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认同迫在眉睫

关注中等职业教师是中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充,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数为84.89万人,扩招带来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校教学管理难度大,加上教师社会地位、待遇较低,得不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有研究显示,半数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更有教师甚至对教师职业持否定的态度产生离职倾向。这种状况将直接危害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和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同时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威胁到整个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因此,关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研究其生存和发展现状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宋广文,魏淑华. 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

篇5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其专业能力和素养方面不断成熟并追求卓越的过程,是教师专业情操、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意识等方面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及能力提升方面提出了“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等具体要求。但是,在现实教育环境中,许多教师对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持消极态度,缺乏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专业发展的意识,影响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教师对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认识及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将直接关系到这种源动力的激发。

一、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现有发展水平或发展阶段基础上,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感三个方面追求提升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强调了教师在专业发展到某一水平,将这一水平作为新发展起点的后继发展的一种趋势或者可能的结果,这种趋势或可能的结果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强调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涉及了教师个人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所处的成长阶段。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而制定的,主要有以下两种倾向:

一是强调教师的知识更新。该倾向认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要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这是合格教师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要求教师要比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占优势。因此,要进行常规的知识更新。

二是强调教师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所以,向学生传授终身学习的本领比传授某些学科知识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二、教师职业认同分析

1.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并能够从中寻找到快乐。教师的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教师从自身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身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指教师当前对自身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教师职业认同度高,意味着教师能够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复杂性、示范性和创造性,认识到教师这一职业的人生价值与现实意义,对自己工作的成就期望值就高,就能把自己的职业当成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就具有坚定的职业意志和主动发展的愿望。

在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中,职业认知是基础,职业情感是动力,职业行为是关键。教师有自主发展的愿望就会在态度上重视,就会主动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探究新的教育方法,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就会对教学更用心,对学生更关心,从而自觉地在教学实践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努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2.教师职业认同的特点

教师职业认同是一种认识和态度,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职业认同是一个不断进行着的对经验的解释和重新解释的过程。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确立受到个人的内在因素、团体因素、人际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结构具有多样性,那些结构可能相互冲突或相互联合。

教师的职业认同反映了教师从事本职业较长一段时间后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积极性情感评价和倾向性判断,它体现的是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志趣,是教师个人对教育教学工作长期累积后形成的一种教育情怀。这种认同和责任感能够促使教师对专业的诸多方面进行自我更新和主动发展,而这正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加强教师职业认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增强职业认知

职业认知是人们对各种职业的社会性价值的一种认知,即正确认识自身所处职业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性质、意义等。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种职业,都必然经历一个产生、演变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其职业地位、职业性质、职业意义等也会随之而不断变化。教师若是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认识深刻,那么他对工作任务的完成就比较积极,就会比较自觉地去掌握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等;教师若是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感到能够胜任,且对自身的成就期望值高,则会对自己达到比较高的工作成就充满信心;教师若是具有坚定的职业意志,则会较少有调动工作的倾向或离职的倾向,教师的工作心态也就比较稳定;教师若是把教学看作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则会视教学为自己的生命,自然会重视和珍视它。

2.增强教学反思意识

反思与教师职业认同紧密相连,没有反思,就没有自我,要想把自我向教师发展,就必须发展反思技能。通过反思,教师可以把经验与他们的知识和感觉相连,愿意并能够把与社会性相关的内容综合到他们作为教师的形象中去。反思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连续的和周密的思考。

教学反思的重要形式是自我叙述。这种自我叙述是教师关于他们的职业活动和生活经历的自我再现,个体对自己及别人对自己的理解的反映。自我叙述为教师提供了职业认同的线索,为更新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刺激。自我叙述,可以是一种语言叙述,可以是一种思维活动,还可以书面的形式自我记录下来,比如说写教育日记等。

教师要进行科学的反思,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较强的问题意识,这是进行反思的前提。发现问题是反思的起点,问题推动着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考、积极探索。二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教师知识结构的功能来看,教师的知识通常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性知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既要学习理论,也要学习实践,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三是要有科学的反思方法。教学反思既是一种研究行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有自身的规律,教师有必要掌握一些反思方法,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而且能有效促进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3.增强职业规划意识

教师职业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自觉、主动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设计,它包括对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总体地和长远地规划,具体指教师在具备正确的认识、客观的判断和积极的心态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现有的条件和发展潜力、各种外部条件和制约因素等来确定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教师要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自身科学、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职业成长和发展过程,要合理有效地制定自身发展的计划和蓝图,不断调整自身的专业结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减少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青年教师更要以主体的身份去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准确、客观地评价自身的优缺点、兴趣和个性偏好,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定位,在充分了解社会、学校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职业规划。

综上所述,教师的职业认同是一个从外在规约到内在认同的过程,唯有得到教师内在的身份认同,教师个体的生命发展才能得到强调,个体的专业自主性才能得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行为都与教师职业认同密切相关,积极关注教师的职业认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1.1 责任心与职业责任心

责任心,一般是指个人对于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发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况志华采用CFA分析证明责任心理结构是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三者构成的一元决定模式,即“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他认为,三者的关系为,责任认知影响责任情感体验,两者又同时影响到责任行为的发生。

1.2 教师的职业责任心

对于教师职业责任心的研究,纵观所查资料,主要有三条线:一是按责任心的三种成分结构来研究,认为教师职业责任心包括责任认知,即教师责任知识与教师责任认识能力;责任情感包括爱心、同情心、耐心、义务感、羞耻感、良心、奉献精神等。二是按职业责任心的两维要求来进一步研究,认为教师职业责任心包括如爱岗敬业、成就感、乐于奉献、热爱工作等一般责任心成分,还具备独特的教师行业的要求,即教师在教师责任行为中所表现负责任的态度与行为要求,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严于律已、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传道授业、对所带班级集负责的态度与行为。三是按人格心理学角度来研究,认为教师职业责任心一方面内隐于教师的在心理结构中,另一方面也外显地表现在教师的责任行为过程中。

2 小学教师职业责任心的培养对策

综观对小学教师职业责任心内涵界定,笔者认为,教师职业责任心作为一种认知、情感、信念与行为态度相融合的人格特质,包含了知、情、行等因素在内的完整心理结构。根据心理学中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即心理过程的认知、情绪与情感、意志过程到行为过程来探讨小学教师职业责任心的培养对策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1 明确教师职业责任,提高小学教师职业责任心认知

2.1.1 重视教师职前、职中培训,帮助小学教师形成正确的责任认知

培训内容应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教育法》、《教师法》、《小学教育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职业理想、信念等职业认同感与职业荣誉感。

2.1.2 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帮助小学教师形成良好的责任认知

责任认知教育中,教育方式是关键。当然,不管何种方式,学校管理者应克服形式主义与官僚作风,不能说大话、套话,讲大道理,这不仅收不到任何培训效果,反而会让教师们对此产生反感。

2.2 创设良好的软环境,培养小学教师责任情感

2.2.1 健全与完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培养小学教师责任情感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情感的生成,在一个公正公平的制度条件和和谐的环境下,教师才可能真正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产生责任情感。当然,良好公正的校风与教风创造离不开一套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包括教师准入制度、教师业务考核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晋升制度及教师监督激励制度等的一系列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它不仅能保证教师们各施其职,各履其责,更能有效地对教师形成正面激励。

2.2.2 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催生小学教师责任情感

教师责任情感要“动之以情”,让教师们自愿积极做出自身应承担的责任行为,除了“看得见”的规章制度的规范与约束,校园文化对教师责任情感的建立有着无形且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离不开生活、学习、工作在校园的每个人的身体力行,它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对于自己行为的判断与价值取向。

2.3 积极关注教师需要,内化与强化小学教师责任行为

篇7

二、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

1.高职教师专业精神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可知,在对于职业的满意度方面,分别有36.9%和43.4%的教师对高职教师这一职业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有11.2%教师感到不太满意,有8.5%的人对自身的职业感到不满意,总体的满意率超过八成。对于职业的认识,有29.7%的人将教师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有49.2%的人将教师工作视为一种职业,有21.1%的人将教师工作视为谋生的工具,可以看出接近八成的教师能对职业保持一种积极或正常的心态。对于本职工作的态度,有33.1%和35.3%的人对于工作感觉热爱或比较热爱,接近了七成,有24.8%感觉一般,6.8%的人不喜欢本职工作。有23.5%的教师的工作动力来自于对工作的热爱,29.4%是为了职称的评定,33.7%是因为物质的回报,13.4%担心失去工作,超过六成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来自于职称、收入这些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因素,这说明对于教师的激励要考虑人的本性因素。在对于工作的尽职情况方面,有51.6%和29.4%的教师认为自己完全能够和基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比例超过八成,有17.6%的教师认为自身存在一定的欠缺,仅有1.4%的人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有23.7%的教师会经常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有28.2%的教师有时候会不定期地反思,有38.8%的教师偶尔会有反思活动,有9.3%的教师从没有进行过教学反思,可见绝大部分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2.高职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状况调查分析

学历和职称是高职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体现[2],从调查结果来看,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水平和职称结构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里有历史的和客观的原因,在这方面,高职院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论文的发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调查,在过去两年中,有72.9%的教师发表过论文,其中有42.8%的教师发表了1~2篇论文,有22.7%的教师发表了3~5篇论文,仅有7.4%的教师发表的论文数在5篇以上。不论是在论文的数量上还是的人员分布上,高职教师都存在着不足。而且从论文的内容上看,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较多,而关于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论文数量偏少。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3]。有11.5%的教师经常参与教研活动,35.6%的教师会有时参与教研活动,40.7%的教师只偶尔参与教研活动,而有12.2%的教师从未参与过教研活动。对于科研和教学研究,通过调查可知,有45.9%的教师会主动参与,有37.3%的教师属于被动参与,而未参与的人中,有16.2%的教师表示自己没有机会参与,0.6%的教师没有兴趣参加。这说明当下高职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有一定比例的教师甚至缺少参与教科研活动的能力与热情。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重视对学生实操能力的训练,因此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实践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可知,有52.1%的教师不同程度地参与校内实践活动,49.5%的教师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进入相关企业参与实践活动,7.4%的教师没有参与任何实践活动。由此能够了解,92.6%的高职教师能够不同程度地参与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

3.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认识调查分析

对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知,有50.3%的教师有所了解或大致能说清楚,有38.4%的教师属于知道但还能说清楚,仅有11.3%的教师表示很了解并且能够明确阐释。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对于专业发展虽然有认识但对其了解并不深刻。由调查可知,高职教师对自身的能力和知识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所有被调查的教师中,有14%的人认为自己需要多补充文化基础及常识性的知识,有26%的人认为需要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方面知识的学习,有25%的人觉得自己要针对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方面进行深入学习,有56%的人认为自己需要提升自己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和技术能力,大多数人(74.5%)认为自己要在专业实践经验和技能上增加学习。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最亟待提升的是专业实践经验和技能。对于专业发展需要更新的知识内容,所调查的教师中大部分(占76.2%)认为需要着重加强自身专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习,其次是需要增加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占63.5%),再次就是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占20.1%),最后是其他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占11.6%)。有将近六成的人选择了前两种,前后两项比重悬殊。由此可见,在专业技能与知识层面上,目前高职教师最迫切需要提升的就是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大家对于参与实践有很强的意愿,特别是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学习。大多数高职教师的理念也随着人才培育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应用和实践技能越来越看重,更加注重抢占行业和专业发展的制高点。职业教育教学技能和知识的更新与发展:选择教育基本理论的占14%;选择课堂教学和技能的32%;选择教学和评审技术的占22%;选择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占40%;选择教学设计及课程开发技能的占64%;选择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的占20%。其中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技能位居第一,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单纯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被摒弃,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教师能够首要关注课程的自主开发。调查还发现教师们对于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需求偏低,只占了14%,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即高职教育教学已经有了渐渐忽视理论知识教学的倾向,这也是某种程度的矫枉过正,应该引起重视。高职教师可以通过许多的方式方法来促使其自身专业发展。通过调查可知,教师认可的途径比例按升序排列分为:约占32%的教师认可技术开发与服务,约35%的教师认可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及交流,约41%的教师认可教学实践锻炼,约52%的教师认可在职培训或深造,约65%的教师认可外出参观学习交流,认可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师最多,占90%。从中不难发现,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具有多样性,并不单一。如今,专业发展途径中最被认可的方式是行业实践、挂职锻炼和外出学习交流参观,有计划地推荐选拔一批具有实力或发展潜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优先参加在职培训、行业实践或挂职锻炼、外出学习交流等活动[4]。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开发与服务作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途径,正逐渐得到很多教师的认可和青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上述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高职院校发展的步伐,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克服和改进,从而在有效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为大家提供有益的借鉴。

1.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科研及知识更新能力欠佳

辽宁省内高等职业院校起步较晚,专业教师资源匮乏,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指导教师资源匮乏,心理辅导教师方面不足更是明显。进行职业规划的专业指导教师资源不仅在数量上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数量的非专业教师问题。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传统的理论灌输成分,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5],不注重在实训教学环境中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教学评估中笔试成绩比重较大,很难贯彻实践教学理念。

2.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教学知识及技能的统一培训

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高职教师具备强烈的职业发展动力和长远规划,然而依旧有22.9%的从业人员并未对职业目标进行有效规划,或者只满足于适应日常工作。仅有18.1%的教师对自身发展具有明确的目标和长远的规划,而有38.8%的教师虽然考虑过职业目标却缺少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数据显示出部分高职教师对于个人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调查还了解到,尽管超过60%左右的教师亟待提升课程创新与教学设计能力,然而与提升该能力相关的基础理论却并不为其所重视,需求比重最低,只有0.8%的教师认识到基础理论的重要性,这就容易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殊性被忽略。

3.为人师表的素质修养有待提高,知识教育和品行教育需要双管齐下

教师素质是指教师所具备的且能够带入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6]。调查结果显示:对“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有所了解或大致了解的占高职教师的50.3%;听说过,但无法名状的占38%;认识深刻并可以清晰解释的教师非常少。这就说明了大部分教师还是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问题的,然而对其了解还不够深刻,特别是高职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具体含义还无法解释清楚。对于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而言,学科理论基础素质和教学专业能力素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任何一种素质的缺失,都将严重影响到高职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的步伐。同样也造成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的严重阻滞,从而延缓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四、原因分析与对策

1.关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激励不足问题

在调查中经过统计表明,有47%的教师认为本校关于激励教师职业精神的制度不完善,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的偏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工资待遇也存在偏低的状况,这也会影响教师队伍的和谐程度,严重影响到队伍建设的稳定性。专业发展的目标不明确,专业发展的意义不能够准确把握,长此以往这将直接导致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发生。针对这样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对高职教师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使其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的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肩负了重要的历史使命,作为高职教育的主力军,高职教师这一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科学统筹教师个人和学校事业的发展,合理制定和完善教师激励机制[7],使教师在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使他们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成就感,从而积极地致力于自身的专业发展。

2.关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和条件不理想问题

统计表明,有54%的教师认为本校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非常不理想。事实上,由于现行的高职院校从历史沿革来看主要分四种类型,一是老牌的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专科院校,二是从中专升格而来,三是企业的职工大学转制而来,四是新成立的民办院校,这其中很多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不够清晰,办学的定位不够明确以及办学特色不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与空间,从而影响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和层次。高职院校要转变思想,脱离过去的以学历教育和学科教学为主体的办学思想,抓住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吸收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和本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的办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摒弃理论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开展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篇8

近年来,学前教育在社会和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幼儿教师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在幼儿教育师资队伍中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现象,例如不久前的虐童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了及其恶劣的影响。在此社会背景下,作为幼儿教师培养的中职学校,选择从幼儿教师的培养环节入手,提高中职幼师生的职业认同感,从而促进中职幼师生顺利入职,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

一、关于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意义、有价值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是指幼儿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等所持有的看法和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期望的一致。它包括个体对幼教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等的认识和看法;对从事幼教职业应具备素质的认识;个体乐于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如自我实现与满足的心理表征等。

二、中职幼师生职业认同感培养的策略

中职幼师生因年龄小,阅历浅,接触社会机会少,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价值、社会地位和工作性质等没有准确的认识。对职业未来的发展也一知半解,因而职业认同感也就无从谈起。中职幼师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应该贯穿职业教育始终,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

(一)开展专业实践体验教育,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

高一新生入学第一周,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学生通过专业课老师的专业学习内容介绍,了解幼儿教师应该学习的专业技能,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通过参观幼儿园及幼儿园一日常规,了解幼儿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环境;通过园长讲座和学姐经验交流等专业认知活动,系统全面地认识幼儿教师职业。到了下学期学生已经接触和学习了一些幼师的专业课,此时根据学习内容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听课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进一步了解幼师的专业技能。

高二阶段,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组织为期一周的幼儿园见习实践活动,在这一周里,学生被分配到各个班级,开始零距离地接触幼儿、接触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在这一周里学生要协助指导老师组织教学和活动,通过观察、学习、参与、实践开始体验幼儿教师的职业。

高三阶段,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从见习体验到准幼儿教师的实践,从方方面面接触幼儿教师这一职业。

通过分阶段的专业实践教育,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到毕业时已经形成了正确的职业认知,不会因对职业认知偏差而出现消极怠工、离职等问题。

(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职业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规划和设计。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

具体实施步骤可分为三个阶段:高一学生处在职业生涯的“认识与体验”阶段,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验职业世界,认识自我与环境,初步设计自我的职业生涯。专业认知期间请本专业优秀毕业生和本市优秀园长来校讲座。通过这些讲座,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职业生涯路径,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期待,形成动力。高二学生处在“行动与调整”阶段,重点在于深入了解社会上各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及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升自我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水平以及专业实践能力,全面发展以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全面素质,进一步巩固和形成相对稳定的职业目标;高三学生处在“抉择与发展”阶段,重点在于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实践能力,掌握相应行业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与职业纪律等,掌握行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并逐渐形成自我的职业决策能力,提升自我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等。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高一是学生职业道德的“学习期”,从专业见习开始,班主任及专业教师利用班会课等时间向学生讲解职业道德及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相关知识,在高一下学期开设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让学生系统全面了解职业道德的要求,与此同时,组织为学生安排参观幼儿园、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讲座等。这样,学生既有初步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真实实例帮助理解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高二是幼师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体验感知期”。学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机会,时间可以安排在一周,同时应要求学生假期自己到幼儿园进行实习。学生在体验和感知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之后必定会有所思考,进而促进自己的职业道德提高。

高三是幼师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实践体验期”。学校为学生提供两个月的集体顶岗实习,这是学生亲身体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机会,学校安排专业教师跟踪指导,关注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动态。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幼儿教师工作,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四)组织特色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幼儿教师因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的特殊性,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技能外,还必须要有“四心”,即爱心、耐心、细心、童心。针对这一职业要求,课外活动的组织应该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这些方面素养。例如:要求每个学生从入学开始精心种植自己喜欢的一株植物或养一条金鱼,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拼图,折纸,十字绣等比赛,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和细心等;开展一些学以致用的团日活动,利用专业服务社会的内容,如到福利院教小孩唱歌、画画、跳舞;到一些郊区的小学和幼儿园帮助他们设计和绘制校园的文化墙、黑板报;利用周末走进社区、早教中心帮助他们组织游园活动等等。这些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特殊德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24

篇9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3-0104-04

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奠定的心理基础。近年来,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目前,国外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探析;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特征、可能构成因素分析;教师自身对职业的感知以及对教师职业特征的认识;可以呈现出教师职业认同的教师传记或者教师生活研究;教师职业认同对社会以及教师自身的影响等。我国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主要包括利用现有文献,对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进行分析、归纳、综述;研究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职前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态度等。

尽管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需要从“认同”和“自我”关系的视角进一步厘清和深入探讨;对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需要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加以检测和验证等。本文在分析、梳理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进一步从理论上探索和探讨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与结构。

一、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域或学科立场进行了诸多不同的论述,诸如平衡说,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自我意象和个体感觉到必须扮演的教师角色之间复杂的动态平衡;自我概念说,认为教师是一种高度自我涉入的职业,教师的职业认同就是教师个人对自己身为教师的概念;共有特征说,认为教师职业认同就是由别人及教师自己加在教师职业上的一系列特征,它规定了一系列可以把一群人和其他人区别开来的共有特征和价值;:意,义建构说,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通过与他们的环境互动来建构的关于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职业的当前意义的结果;信念说,认为在教学职业中,职业认同涉及了与职业的意义和个体在此职业中的角色相关的个体信念和实践;综合说,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对其职业及内化的职业角色的积极的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深究起来,以上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理解,大都是对教师职业认同的某个方面的描述,缺乏对教师职业认同内涵的更深层次、更严格意义的明确界定,是描述性定义而不是本质性定义。例如,综合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职业认同内涵的某些特质,但它将教师职业认同归结为“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这无异于西方心理学对“人格”的规定,甚至可以说,“综合说”实质上是借用人格的概念来界定教师职业认同,甚或可以理解为教师职业认同就是教师个体人格中与教师职业相关的部分,它并没有解决“认同”和“自我”之间的关系问题。

尽管,目前人们对教师职业认同内涵的认识众说纷纭,但从总体上讲也达成了一些共识。一是教师职业认同是认同和职业认同的下位概念,其内涵可以由认同及职业认同的内涵来演绎和约定;二是就职业认同的内涵来讲,“对职业认同做出解释时,‘自我’这一概念常常与其他的概念如自我知觉、自我认同、自我形象、个体的自我、职业的自我、自我评价等结合在一起使用,它表明‘自我’是职业认同的基本要素。”三是教师的职业认同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但它并非由单一的因素构成,而是由多因素共同组成,这些因素有可能彼此冲突或联合。我们认为,上述对教师职业认同内涵的探讨和共识,为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界定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下文拟从认同的涵义及其与自我的关系出发,尝试性地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作出界定。

“认同”一词的英文为“identity”,作名词,意为“本身、身份”,“一致(性)、相同(性)”;在社会学中,通常翻译为“认同”;在人格心理学中,被译为“自我同一性”。汉语中的“认同”,既作动词又作名词,意为:1)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2)承认、认可、同意。

“认同”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在解释超我形成时的“自居作用(identification)”,其后埃里克森提出“identity”,用来表示个体所体验到的自我的连续性、独特性和整合感。可见,认同一开始就是和自我联系在一起的,特指个体自我统整的体验。后来研究者们在此基础上区分出个体(或自我)认同和社会(或群体)认同(social identity),后者被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心理学家米勒指出,“认同的本质不但是心理的,它也包含群体的概念,是一项‘自我的延伸,是将自我视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这是认同的核心。”这说明,即使是社会认同,其内涵同样是与个体的自我关联在一起的。社会认同表现为3个层面,即价值认同、工作或职业认同和角色认同。而工作或职业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ty,“指的是一个人认为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还是一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在工作中表现出敬业爱岗的精神。”显然,职业认同涉及到自我卷入,即个体将职业要求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形成职业角色,自觉自主地按职业要求行动,并能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最早系统研究自我的是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他认为自我就是自己所知觉、体验和思想到的自己,包括主我(纯粹自我)和客我(经验自我)。前者指的是自我认识功能本身,后者指的是被认识到的自我,是一个人所有一切可以称为是属于“他”的全部东西。詹姆斯又进一步把经验自我(客我)分为3个部分:物质自我(物质我),指个体的身体生理方面,以及用以满足生理需要的物质客体,如我的房子、我的财产等;社会自我(社会我),指个体的社会地位,以及用以获得社会地位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如我的职业、我的子女等;精神自我(精神我),指个体的内在心理状态,包括个体所有的能力和性格特征,如我的理想、我的兴趣等。但这些自我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这种整合实际上就是上述埃里克森的“identity”的部分涵义。福尔克曼(Volkmann)和安德森(Anderson)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人格自我与教师角色之间动态平衡的复杂过程,它与自我呈高度相关联。综合上述关于认同、职业认同以及詹姆斯关于自我的论述,我们认为,职业认同实际上是指个体在从事某项职业的活动中,将职业要求和自我中原有的其他部分进行统整,使个体内化的职业角色和自我的其他部分之间取得的协调一致性。教师职业认同,则是指教师个体在将自己的职业角色内化为自我一部分的过程中,内化的职业角色和自我其他部分建立一致性关系的过程及其结果。分析起来,它包含如下涵义:1)教师职业认同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名词,作动词时,指的是教师内化的职业角色与自我其他部分建立一致性的过程;作名词时,指的是在这种内化过程中形成的教师职业自我与自我的其他部分之间的一致性状态;2)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个体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原有自我和职业要求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的,是在职业要求内化为职业角色的过程中实现的;3)教师职业认同与“自我”紧密相关,既指内化的教师职业角色即职业自我和自我的其他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达成一致性关系的过程,也指这种相互作用及其达成一致性关系的结果,这种紧密相关直接体现在教师职业自我和物质我、社会我的其他部分以及精神我是否协调一致上,它体现和满足了教师职业认同的多因素特征(图1显示了教师职业认同和自我的关系)。

二、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

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是指构成教师职业认同的诸要素及其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方式的总称。克里默和霍夫曼(Kremer&Hof-man)认为,教师职业认同包括4个次认同:1)向心性,是指教师职业的重要性、意义;2)价值,是指教师职业的价值和吸引力;3)团结,是指与同事分享共同命运的准备;4)自我表现,是指被别人认同的教师意愿。布雷克森(Brickson)提出了教师职业认同的三因素模式,认为教师职业认同从理论上可以区分为个人的、集体的和相互的三大因素,每个因素中又包含了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4个方面。魏淑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教师职业认同包括角色价值观、职业行为倾向、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等四个因素。刘要悟、于慧惠提出了教师职业认同的9个维度:1)职业能力:对于自己从事这个职业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的认同情况,即对目前以自我的能力是否胜任这个职业的判断;2)职业意义:教师职业给个人带来的意义、价值的感知;3)对教师职业特征的认识;4)对领导的认同;5)对同事的认同;6)对学生的认同;7)对工作回报的认同;8)对工作背景的认同;9)对所在学校有归属感或集体感的判断。

上述研究者从不同侧面或层面探讨和研究了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有的甚至形成了颇具特色和创新的体系形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或有待进一步探讨之处。1)大多数研究者都把职业认识或认知纳入到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中,这并不合理。因为认识只涉及到知识、看法,而认同涉及自我卷入。一个对教师职业有充分认识的人,不一定会乐意从事教师职业,所以职业认识只是职业认同的基础。2)在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中,自我被认为是最基本的,教师职业认同反映的是职业角色与自我的关系,但在上述的教师职业认同结构中,未能较好而直观地反映出这种关系。3)没有很好地揭示教师职业认同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方式等。基于此,我们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一个二阶一因子,一阶三因子的阶梯结构(如图2)。

从图2可知,教师职业认同的阶梯结构实质上反映的是教师职业角色和教师自我的一致性关系,各因素之间既分层、有梯次又紧密结合,既独立、有特质又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或共同体。其中职业—物质我,反映教师职业角色和物质自我之间的一致性关系;职业-社会我,反映教师职业角色和社会自我其他部分之间的一致性关系;职业一精神我,反映教师职业角色和精神自我之间的一致性关系。这些一致性关系集中体现为教师职业角色和自我各部分需求的一致性关系。若教师职业角色能很好地满足自我各部分的需求,则教师职业认同度高;否则,教师的职业认同度就低。

篇10

(二)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社区教育教师立命之本,是履行其工作职责的基本要求。本文分析上海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素养,主要从职业认知、专业知识与能力两个维度展开。1.职业认知维度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充分了解所从事的职业,在获得合法职业身份的同时产生稳定的职业认同。对职业的了解与认同也是进行有效教学与管理的关键。对研究小组分别从职业态度、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和职称晋升三个方面,对上海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职业认知状况展开了调研。基于对表2数据的统计分析可知:关于职业态度,69.7%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认为社区教育是自己热爱的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上海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较高,社区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职业吸引力。然而,把社区教育工作当做“谋生手段”的教师占19.2%,另有10%的教师表示自己“说不清”。一些教师在访谈中表示,社区教育工作只是一种经济来源,是一份稳定的工作,有这样一份工作就满足了,没怎么想过其他的追求。这说明将近30%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职业认同意识薄弱,相关教育培训的开展十分必要。关于社区教育工作的认识,91.9%的教师都能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整个社区的发展,对社区教育的目标理解正确。这说明先前接受的基本业务培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服务意识,为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基本前提。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对待职称晋升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专业发展意愿。71.7%的教师认为社区教育是一个具有较强专业性的职业,应配备专门的职称晋升制度;65.7%的教师职称晋升意愿强烈,体现出他们对专业发展前景的渴望。然而,他们也坦言,现有的职称制度影响了他们完成职称晋升的信心,职称制度亟待完善。2.专业知识与能力维度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是完善社区教育工作的基础保障。研究小组主要结合社区专职教师的具体工作展开调研,我们主要结合其具体工作情况对此进行了调查。由表3的数据分析可知:多数教师愿意学习所在社区的人文历史知识,并且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这有利于提高社区活动的针对性,营造符合社区特色的文化氛围。但另一方面,仅有8.8%的教师完全掌握了从事社区教育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比如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多数教师都是浅尝辄止,这显然无法跟上社区教育的专业化步伐,系统、专门化的培训势在必行。研究小组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进行了重点调查,结果表明:教学能力方面,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师生交流方面,他们具备一定的沟通意愿和交流能力,通过课后与学员的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访谈中还有一些教师谈到与许多学员成为了好朋友,但也有11.4%的教师没能得到接触学员的机会。语言文字表达方面,91.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强,只有一小部分的教师认为自己需要提升此项能力。阅读方面,59.2%的教师有阅读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但也有40.8%的教师尚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鉴于社区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工作的复杂性,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对此,研究小组针对课程开发和社会调研能力展开了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从未参与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教师占37.9%,开发过2门及以上课程的教师占29.8%。有效开展调研工作的教师仅占19.8%,能按时按需完成调研的教师占34.1%。以上数据表明,反映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较弱,调研能力亟待提高,因而有针对性、有成效性的课程开发及科研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三)上海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培训需求社区教育教师培训需求是本次问卷调查的重点。图1和图2反映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对培训内容方面的要求。在回答多选题“在教学与管理中面临的最大困难”的问题时(见图1),有710位教师认为是对“社区教育特点把握”的不足,600位教师认为是“学科知识不足”,501位教师认为他们在“教材处理”上遇到了困难;在回答“专业发展过程中,您认为自己需要提升的是”问题时(见图2),有716位教师选择了“社区教育教学技能”,其次是“有关学科知识”(640位教师选择了该项)与“社区教育理论”(550位教师选择了该项)。同时,对于排序题“培训内容的选择”,他们依次选择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社区教育理论”、“成人教育教学理论”等项目,认为在以往的培训中这些内容对他们最有帮助。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社区教育教师群体在理论水平上参差不齐,同时社区教育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他们希望培训能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很好的操作性,侧重于对社区教育相关知识和社区教育教学技能,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增强其实际工作能力。对于参加培训的态度和要求方面,表4数据统计可见,48.6%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经常参加相关培训,39.5%的教师偶尔参加社区教育培训,仅有10.9%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培训;大部分社区教育教师对参加社区教育教师培训的意愿“非常强烈”或“强烈”,占到了总数的64.7%,但参加培训意愿“一般”和“不想提高”的教师也占到了总数的35.3%;对参加培训的时间方面,大部分教师(58.3%)选择了工作日,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双休日和寒暑假,因此,选择工作日作为培训时间有其合理性;对于培训结果认定,选择“作为业绩考核”和“与职称评定挂钩”的达到78.9%,说明他们对培训及其结果十分重视。在回答多选题“参加过那种级别的培训”中(见图3),大部分教师参加的是学校和区级举办的培训,但参加市级乃至国家级培训的教师并不太多;对于培训“希望的授课教师”(见图4),大部分老师选择的是“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和“优秀的社区教育一线工作者”,以及“社区教育研究者”;同时,在回答排序题“现有培训存在的问题”时,大部分教师认为“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方法陈旧”、“培训者水平不高”是最主要的三个问题;对于“参与培训的方式”,“培训单位集中培训”被选为最喜欢的培训形式,其次是“网络自主培训”和“远程集中培训”。这些,间接反映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对于针对性强、实践意义突出、能切实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的培训诉求。

二、结论与建议

如前所述,上海社区教育发展居于全国前列,上海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全国的缩影。通过对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调查数据的分析,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的情况,特对加强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相对稳定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但其专业素养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大力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上海已建成以社区学院和社区学校为主体的社区教育网络,广泛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全国的社区教育发展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在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伴随着社区教育的发展,已形成具有一定数量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其性别、年龄、学历等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但在职称、专业分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而且,他们大部分是转岗而来,虽然接受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但在职业认知、专业知识与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必须通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以更好地履行社区教育的职责。

2.加强社区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结构研究,研究制定社区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为其专业发展提供蓝图及参照标准。社区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是其从事社区教育活动所必需的整体素质要求,是决定其教育能力、服务效果及自我发展水平的各种品质和能力的综合。社区教育教师拥有特殊的职业角色和工作内容,这决定了他们的专业素养结构也应当具有特殊性,但相关研究远远滞后。2012年以来,教育部分别颁发了中学、小学、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使之成为我国中小幼和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借鉴中小幼和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经验,尽快研制并颁发《社区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确立科学的社区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为社区教育教师指明专业发展方向,为社区教育机构聘用、考核和培训教师提供统一标准,对于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篇11

职业心理素质是幼儿教师进行职业活动的动力因素,它包括幼儿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职业认同感、职业信念等方面。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是否有热情,是否关心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公平对待每一位幼儿,这些都取决于他们的职业心理素质。

1.幼儿教师职业理想坚定

幼儿教师的职业理想是以对幼儿和幼教事业的热爱为核心,是教师需要具备的首要素质。从选择幼教职业的原因来看,高达81%的教师是因为“喜欢孩子,喜欢当老师”,8%的教师是“谋求一份职业”和“其它原因”,只有3%的教师是服从他人安排。作出第一种选择的教师,他们的专业思想比较稳定,工作热情高,愿意主动尝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喜欢和孩子在一起,能在工作中找到成功感和价值感。而作出后三种选择的教师,他们选择幼儿教师大多是迫于无奈,屈服一些现实条件,如专业要求宽泛,学历要求不高等,这些老师的专业思想一般不太稳定。由此可见,少部分幼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热爱程度还不够,职业理想摇摆不定。

2.幼儿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比较模糊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职业价值观一般是稳定而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信念系统,它是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它也是影响幼儿教师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看法,24%的教师认为是为“家长和社会服务的”,20%的教师认为自己是“幼儿游戏的伙伴”,38%的教师认为是“教给幼儿知识的教育者”,18%的教师认为是“引导幼儿发展的专家”。这四种选择反映了四种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它们分别是服务型、玩伴型、教育型、专家型。第一种价值观是重服务功能;第二种忽视了幼儿教育本身的教育性;第三种价值观是教育型,重知识的传授,但容易出现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第四种是专家型,引导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强调了幼儿教育本身的专业性。很多幼儿教师潜意识也有这样的认识,从心理上觉得自己的工作并不具有专业性,也没用清晰地认识到它的价值,这样带来的后果可能是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动力,工作效能感低下。

3.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高

从统计结果分析,咸阳市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高。67%的教师“非常满意”现在的职业,只有7%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现状“不满意”。通过分析得知,对自己职业非常满意的老师90%都是学前教育专业出身,他们当初的职业理想也大多数是幼儿教师,他们喜欢孩子,对幼教事业满腔热血。对于二次择业的态度,一半以上的老师“愿意继续从事幼儿教师工作”。

(二)幼儿教师的知识素质

幼儿教师应掌握哪些知识?林崇德认为教师的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本体性知识就是五大领域的知识等,实践性知识就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条件性知识是教育学、心理学等入门知识。从本次统计的结果来看,19%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五大领域的基础知识和课程设计知识,调查结果显示这部分老师都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没有接触过系统的五大领域课程。49%的老师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境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缺乏反思,缺少应对突况的能力。32%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学前心理学等条件性知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影响学前教育的相关因素等知之甚少。对于幼儿教师缺乏知识素质这一情况,培训无疑是可行的最佳方法。从培训的频率来看,44%的教师经常参加培训,培训层次以园本培训为主,54%的教师偶尔参加一些培训,只有2%的教师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

(三)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

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游戏活动的引导与支持能力、教育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能力、观察能力、保育能力、技术能力、艺术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来看,69%的教师通常做法是“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27%的教师是“按照教材的内容”,“按照家长的需要和要求”和“按照社会的需求”比率都是2%。

二、幼儿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以上的调查结果显示,咸阳市幼儿教师的素质状况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很多教师的职业理想都非常的清晰,多数教师能使用探究法,鼓励幼儿自己去发现。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到幼儿教师素质状况与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差距还很大,比如,很多老师缺乏实践性知识,而这种知识存在于教师以往的经验中、现时的身心中、未来的计划和行动中,贯穿于教师实践的全过程,有助于教师把握现在、重构过去与未来。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严把幼儿教师“准入”关,制定幼儿园教师准入标准。幼儿园教师应当具有幼儿师范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及以上文化程度,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这些教师能迅速进入岗位角色,在校期间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职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