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预防地质灾害

预防地质灾害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8 08:19:53

预防地质灾害

预防地质灾害例1

地质灾害种类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我县地理位置属丘陵地带,多年没有发生,多以预防为主。在汛期(月)期间,暴雨频发,极易造成地质灾害。

据气象部门预测,年汛期全县降水量580mm,比去年同期1000.4mm有所减少,但仍存在局部地区暴雨和洪涝灾害的可能。受降雨和洪水的诱发,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随时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可掉以轻心,加强预防,避免灾害发生。

二、地质灾害重点预防区域

根据我县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预防区域如下:

(一)公路两侧因修路造成陡峭的边坡。

(二)各矿山企业因采矿造成不稳定的边坡。

(三)居民、学校附近的山崖、边坡。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住建、水利、交通、地震等部门健全完善本行政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抢险救援措施,充实应急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建立预警报警系统。重点地质灾害预防地区的乡镇、重要基础设施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应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做好相关的物资准备。发生险(灾)情时,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疏散群众,开展调查和防治工作并及时上报。

(二)进一步强化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汛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关健时期,县国土资源局要一如既往地认真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一要把防灾责任制贯穿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全过程;二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和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认真编制完成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经同级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三要坚持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灾情速报、汛期值班等制度;四要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扩大的覆盖面,增强时效性;五要加强对群测群防工作的监督指导,切实落实各项防灾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应急能力。

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和不可预测性,各乡镇、各部门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体系,加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县政府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要求。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演练,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灾害发生时沉着应对,有条不紊开展救援工作。

(四)加强宣传,进一步增强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要结合“防灾减灾日”、“地球日”、“土地日”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基本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和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村要重点宣传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知度,增强临灾自救和互救能力,为群测群防体系的有效运行奠定基础。

(五)加大监管力度,遏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发生。

县、乡镇政府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就严格依法管理,切实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内容落实好。要加强对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引发地质灾害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督促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三同时”制度,杜绝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情况的发生。

(六)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需的资金。

预防地质灾害例2

二、编制地质灾害防御预案的重要性

在一些生产活动中取石、砍树频繁,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每年汛期镇境内都要发生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毁坏公路、桥梁、渠系等交通和水利设施,威胁部分农田和村庄,不同程度的危害着农业正常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编制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制定防治措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强化全民意识,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是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重要举措,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法规

镇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保民生的重要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是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进一步组织单位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在人员、资金、设备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各部门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从事各项生产和建设活动,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诱发和产生地质灾害。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设置安全警示牌,严禁在危险区域内采矿、伐木、取土石、堆放废渣弃物、抽取地下水等工程活动。乡镇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工程建设用地,必须按要求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尽最大努力杜绝和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制定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切实落实预防措施

对本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全面检查,根据检查情况进行科学预测,确定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弱易发区、不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害区及主要地质灾害点,详细制定地质灾害防御预案,认真填写“一表两卡”,逐点落实监测、报警、搬迁、疏散、应急抢险等防御措施,层层签订防治工作责任书,将预防工作落到实处。

五、建立“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

预防地质灾害例3

(一)年地质灾害概况

年,我县汛期雨季始于月,终于8月,个月累计总雨量为1010.5mm,其中7月出现最大降雨量达358.1mm。在汛期雨季及遭受台风暴雨影响之下,共发生9起小规模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国强、霞寨、九峰等乡镇辖区内的山区,且为斜坡上民宅屋后的高陡边坡。

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坚强领导下,全县各乡镇各部门积极应对、密切配合,做到宣传、预警、转移“三到位”,使地质灾害数量比往年减少、规模缩小,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的目标,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是宣传到位,结合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高陡边坡调查,对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宣传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二是预警到位,指导具体地质灾害点监测和预警工作,建立169处地质灾害危险点防灾预案表,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三是转移到位,在汛期雨季、台风影响时,及时转移地质灾害危险点群众,共转移10526人次。

(二)2012年地质灾害态势预测

1、2012年降水预测

据县气象局2012年降雨趋势分析,预计我县全年降水量略少,各季降水量:冬季略少,春季略少,雨季正常略多,台风季正常略多。影响我县的台风或热带风暴个数略多,约4~6个,其中有1~2个严重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

2、台风预测

预计台风季均气温偏高,其中7月、8月、9月均略偏高。预计7~9月总降水量大部地区略多,月份分布大致为:7月略多,8月偏多,9月略少。预计2012年登陆或影响我县的台风或热带风暴个数略多,约4~6个。其中7月前1个,7月1个,8月1~2个,9月1~2个。

3、2012年地质灾害态势预测

根据我县2012年汛期雨季降雨和台风影响趋势分析,综合考虑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类工程项目建设较多、生产活动频繁的实际,我县地质环境的改造或破坏有加剧的趋势。因此,预测本年度发生地质灾害数量及范围将比年略多、略广。我县境内地质灾害危险点多发生于中性火山岩分布区,花岗岩分布区次之,以浅层残坡积土层滑坡、崩塌为主,小规模(小于10000m3)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点多数分布于低山、丘陵山地斜坡上或坡脚带上的村民房前屋后的人工高陡边坡处,单点滑坡、崩塌体规模较小,影响范围较小,但具有群发性、突发性强、危害性较大等特点。列入群测群防的地质灾害168处危险点,本年度应重点防范。

地质灾害发育地区与斜坡上工程建设、山地开发、种植结构改变、植被的破坏、村民建房开挖边坡等有密切关系,开挖边坡越高越陡,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越大,其规模、危害性也较大。霞寨、芦溪、九峰、崎岭、长乐、秀峰、大溪、国强、五寨、南胜等乡镇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分布较多,本年度应重点防范;安厚、坂仔、小溪、山格、文峰等乡镇地质灾害危险点分布较少,也应重视。总体而言,我县境内地质灾害发生数量较多、规模较小的主要原因与其分布地层土体的工程力学性质相关。残坡积层、强风化土层厚度大,该土体结构松散、粘聚力低、吸水性强,且吸水后力学强度(抗滑能力)骤降,加上斜坡地形较陡,房前屋后人工开挖、回填的高陡边坡、植被破坏等因素,使斜坡上高陡边坡稳定性降低,在强降雨或持续降雨条件下,极易产生小规模滑坡及崩塌等地质灾害,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二、地质灾害威胁对象、区域

根据历年查明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今年可能发生中型规模以上且不稳定的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有2~3处。受汛期雨季强降水、台风暴雨的侵袭,斜坡地形较陡区域,工程建设、房前屋后人工开挖、回填的高陡边坡的地区,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对象,主要为较陡斜坡上或开挖、回填高陡边坡下的村民区、厂区的村民。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区域,主要为较陡斜坡、开挖、回填的高陡边坡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区域,我县的北部、中部、人类工程活动区应为重点防范区域。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区范围请见县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范围表。

各乡镇(场、区)及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辖区实际情况,在认真调查、综合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列出本辖区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危害严重,需重点防范的地区,必须挂牌督办,限期整治到位。

三、重点防范期

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隐患的发生多是强降雨及台风暴雨引发的。汛期雨季、台风季节,发生地质灾害数占全年的90%以上。我县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汛期5月上旬-9月下旬,各乡镇(场、区)及有关部门要提前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及时进入重点防范工作状态,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制度,确保安全渡过防范期,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及造成的损失。

四、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

地质灾害按照危险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I级)、大型(II级)、中型(III级)、小型(IV级)地质灾害灾情和地质灾害险情四级。

(一)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I级)

因灾死亡30(含)人以上或者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含)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1000人(含)以上,或者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含)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II级)

因灾死亡10~30人或者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1000万元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1000人或者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1亿元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三)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III级)

因灾死亡3~10人或者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500万元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因灾造成辖区内省道公路中断,河流被阻断,严重威胁或者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500人或者潜在经济损失500~5000万元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四)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IV级)

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因灾造成辖区内县、乡、村道中断,河流被阻断,威胁或者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者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五、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人

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渐变或者突变的过程,通过预防监测,及时作出预报及防治,可以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防,原则上由受威胁的单位和个人承担,直接危及公路、通讯、水利、生命线工程设施等和主要危及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等受灾主体单一的地质灾害,由其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监测与预防,同时为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人。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落实监测、预防责任人。

六、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组织管理

为确保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进行,避免发生人员伤亡,把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县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地点设在县国土资源局。

(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各乡镇(场、区)及其有关部门要以对国家和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建全以县、乡(镇)人民政府行政主要领导负总责,有关部门领导分工负责的地质灾害防治体制。县、乡(镇)国土资源、规划建设、水利、交通运输、教育等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落实部门责任制,密切配合,及时将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发至防灾责任单位、负责人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把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对疏于管理、责任不落实、人员不到位而造成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和有关单位主要领导,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予以惩处。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知识宣传和技术指导,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以县为单元的县、乡、村、灾点为主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详见附件一县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网络联系图),加强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及灾情和险情速报制度;与防汛、气象等有关部门密切联系,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在汛期特别是台风暴雨、异常降雨时段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每年汛期前要组织力量,会同规划建设、水利、交通运输、教育等部门对辖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场调查,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所辖行政区本年度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作出防治工作的总体部署,报县政府批准后公布。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数据库。

县城乡规划建设局:严格按规定实施建设工程、山地建房等的审批管理,指导住宅、校舍等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工程建设,制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削坡建房和从事不合理的工程活动。编制城市、村庄、集镇和工程建设规划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在汛期前编制所辖范围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县水利局:及时向国土资源部门通报暴雨、洪水等有关防汛信息,做好水库等水利设施地质灾害的巡查、防治、抢险等。在汛期前编制所辖范围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县交通运输局、公路分局:做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点(段)的防治、巡查与防护,负责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勘察、设计、治理,保障交通干线运输线的畅通。

县教育局:做好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校区地质灾害监测与防范,及时组织师生员工防灾避险转移。

县气象局:及时通报各地气象监测资料和降雨时空分布等信息,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县新闻中心: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及时播报县人民政府的防灾部署、灾害性气象消息及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

县旅游局:做好各旅游景点的地质灾害的巡查、防治、抢险等,确实做好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工业园区管委会及农(林)场、行政村(居委会、社区,作业区):为辖区灾害防治具体责任单位,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应根据县政府公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加强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特征的巡回检查。对可能发生险情的,应当及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制组织避灾疏散,同时向县政府及国土资源局报告。

其他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加强汛期地质灾害巡查

县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城乡规划建设、水利、交通运输、教育等有关部门,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点进行汛前检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发现险情和隐患,要责成责任单位、责任人落实整改措施,并将检查情况、存在问题和处理意见及时以书面形式上报县政府。

1、汛前检查的主要任务:检查《防治方案》落实情况,各乡镇(场、区)及有关部门防灾责任组织机构、危险点监测责任人是否明确,群测点布置、观测方法、记录、汇总整理是否合理、完善,防灾预报制度是否健全,信息网络是否通畅,危险区群众的应急转移方案及措施是否可行等;检查地质灾害危险点,认真做好排查,划定警戒区域,并设立警示标志牌;在强降雨作用下,可能酿成新的危险点,应加强监测;发现有明显异常的危险点,当地人民政府应及时组织调查,采取必要的防范及避险措施。

2、汛中巡查的主要任务:进入汛期,应按照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规定运行,各有关部门、乡镇(场、区)及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按照《防治方案》的要求,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监测、防范;对具有灾害发生前兆特征(地裂声、泉水变浑、泉水干涸、裂缝扩张、醉汉林出现等)、可能出现险情的,应及时采取防治及避险措施(如疏散人员、转移财产、或采取临时支护处理措施等),并向县政府及国土资源局报告,同时要及时组织调查,掌握地质灾害危险体的变形发展趋势,提出处理意见。

3、汛后复查的主要任务:汛期过后,县国土资源部门应组织检查各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对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提出监测、搬迁、治理的建议,并通知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四)灾情预报

县国土资源部门应结合地质灾害点监测或调查的结果,会同气象部门及时作出灾情预报,由县政府以文件和电视台播报等形式。对因逐级上报可能延误抢险避险时机的紧急情况下的临灾预报,可由国土资源部门、基层组织先行预报,同时上报县政府。

鼓励单位和个人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对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损失的有功人员或单位,将依据《省地质灾害临灾预报奖励办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五)监测与处置

1、对已作出中期预报的地质灾害点,要进行监测。遇有台风或暴雨来临时,应加强监测。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好监测的技术指导。县政府统一组织、部署地质灾害点避险准备和实施工作。

2、对已发出短期预报的地质灾害危险点,要加强监测。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达3~4级时,要加强对危险点和房前屋后、建设中形成的高陡边坡、公路沿线高陡边坡、水利设施、旅游景点等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监测、巡查。当地人民政府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做好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财产等的避险转移准备,视险情做好群众及财产转移工作。

3、对已发出临灾预报的地质灾害危险点,要加强监测。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在5级时,要实行24小时监测,加强对房前屋后、公路高陡边坡、水利设施等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监测、巡查。当地人民政府要迅速做好受威胁人员的撤离、财产转移和重要设施的保护工作;紧急情况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4、县、乡镇人民政府,安厚农场,工业园区管委会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队伍,备足必要的防救物资,制定防救方案,特别是临灾前的人员转移方案,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处置及时、转移有序。

(六)抢险救灾

灾情发生后,各级人民政府应立即启动《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年编制),组织、指挥抢险救灾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迅速查明灾害类型、范围、规模、发展趋势,圈定危险地段,加强监测,做好抢险救灾的技术指导工作。抢险救灾队伍要迅速进入现场,抢救受灾人员与财产。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及时做好抢险救灾的相关工作。必要时可请求当地驻军给予支援;可根据需要在抢险救灾区域范围内采取交通管制等措施。抢险救灾工作要切实做到防范有效、转移迅速、救治及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七)完善地质灾害报告制度

各级各单位应完善地质灾害报告制度,做到信息畅通、及时、准确,为防灾救灾的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1、地质灾害报告的时间要求

(1)发生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县国土资源局接到灾情险情报告后,应立即向县政府报告,由县政府立即向市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报告,同时速报省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在处置过程中,及时报告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直到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2)发生中型、小型地质灾害,县国土资源部门应立即向县政府报告,由县政府立即向市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报告,同时向省政府和国土资源厅报告。在处置过程中,及时报告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直到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并按照有关规定将调查处置情况上报省国土资源厅。

2、地质灾害报告的内容要求

(1)速报报告:负责报告的单位应当根据掌握的灾情信息,详细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和失踪人数、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地质灾害成因和发展趋势等,同时向主管部门提出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2)应急调查报告: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结束后,应当及时提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

①抢险救灾工作

②基本灾情和险情

③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

④地质灾害成灾原因,包括地质条件和引发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⑤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⑥已经采取的防范措施及效果

⑦今后防治工作的建议

(八)《防治方案》的实施

1、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建立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对本辖区、本系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成立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和协调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和完善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和以县为单元的县、乡镇(场、区)、村(居)、灾点的群测群防网络,形成县、乡(镇)、村、灾点地质灾害防治预警系统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联系网络。

2、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

(1)地质灾害年度防灾方案制度

(2)地质灾害巡查制度

(3)地质灾害监测制度

(4)地质灾害预报制度

(5)地质灾害报告制度

(6)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

3、加强监督,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执法力度

各乡镇(场、区)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地质环境的管理,严格建设项目的审核审批,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杜绝人为工程活动加剧引发地质灾害的行为。因违反规定而发生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追究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责任。

4、地质灾害防治经费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预防地质灾害例4

(一)加强组织管理和职责分工

为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扎实有序进行,避免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件,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镇党委政府决定调整充实镇地质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管理,负责防灾救灾中的日常事务。各村(居)发现异常,要及时准确地向上级相关部门报告。领导小组在防灾救灾中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各村(居)成立了防灾应急领导组织,组建抢险救灾应急分队。各村(居)主任是第一责任人,负责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预防和临灾救护工作。

(二)加强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工作

地质灾害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求各村(居)必须加大地质灾害危害性的宣传力度,大力普及如何鉴别地质灾害及其发生前兆、如何预报避让地质灾害、减少和防止其危害等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对地质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自测、自报、自防和自救等防御能力。各地应将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的群测群防“明白卡”发至受威胁的村民手中,向群众通告,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

(三)强化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制度

1、领导小组工作上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确保信息通畅,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要及时,以便适时掌握雨情、水情、灾情,为完善全镇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防治措施提供正确依据。

2.汛前,制定切实可行的防御方案、应急预案。镇值班人员须保持电话24小时畅通,且不得擅离岗位。地质监测点监测人员须做好监测工作,并记录在案。

3.汛期,对存在潜在危害的地段派专人进行严密监测,特别是暴雨、大暴雨期间应加密监测,实行24小时值班监测。定期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点进行巡察和观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点的监测人员应定期对滑坡和崩塌体等的巡查及观察,汛期应加强巡查,应注意观察地面裂缝的变化情况和房屋变形等情况,当发现地面裂缝突然变大或房屋变形等现象明显加剧时,应及时发出警报立即将人员撤离。

4.明确临灾时的安全撤离路线,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将受威胁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

5.防汛紧要期,镇沿河各项施工必须全部停止作业,确保安全度汛。

6.实行责任追究制。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防汛防灾的有关规定,各村(居)要提高警惕,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做到措施到位,人员到位,职责到位,加强防范,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生地质灾害时,应服从党委政府的调度,全力投入抢险救灾。

预防地质灾害例5

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或地质灾害险情287处,年。威胁2529户1017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840万元,因灾搬迁259户843人,发放地质灾害工作明白卡2049张,避险明白卡12643张。各县市区自筹及争取国家和省财政资金2887.8万元对13处地质灾害进行了治理,保障了当地群众631户及单位共2983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年地质灾害的预防分析

市年总降雨量有可能略偏多。汛期总雨量840920毫米,降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根据气候趋势预报。比历年偏多1成左右,主汛期总雨量560620毫米,比历年偏多1成左右。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有可能发生局部暴雨等灾害气象,日降雨量达暴雨级或连续大雨三天以上时,容易诱发以山体斜坡、公路边坡、矿山宕面和弃渣及废弃矿山为主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局部还可能出现山体坡面型泥石流和山区小流域沟谷型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上(特别是汛期)各地要紧密结合气象预报资料进行分析和决策,充分利用气象预报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注意短时特大暴雨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

专家预测今年我市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可能高于去年。今年我市还有许多大型工程在建或新建,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日趋严重。根据库区水位变化和气象变化趋势。可能诱发工程沿线部分边坡失稳,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管。矿山长期开采形成了大面积地下采空区(主要是磷矿和煤矿采空区)所诱发的地质灾害日益增多,因此而引起的地质灾害纠纷频繁发生。这些问题应予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解决办法。

三、年全市可能发生重大地质灾害的地区

(一)库区沿岸地段。包括大坝至市与县分界处的长江及其支流库区沿岸。市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共有主要地质灾害点500余处。如县的崖危岩体、新滩滑坡、千将坪滑坡、树坪滑坡、卡子湾滑坡和八字门滑坡,经过库区二、三期工程治理,大大减轻了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压力,但自今年开始水库将发挥其正常的防洪调峰功能,上旬长江主汛期来临前,库区水位将从175米缓慢降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汛后将开始蓄水回升至175米。水位的变化将会改变库岸地下水动力条件,根据专家预测和库区蓄水经验,库区沿岸地质灾害活动将增强,近10年内有可能诱发较多的库区地质灾害。因此,该地段仍为我市年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区。

(二)清江沿岸地段。地质灾害体多集中在长阳自治县境内。总方量4亿余立方米,其中不稳定滑坡59处,市级重点监测点崩塌位于该段。经过该区段,沿线大型工程建设可能诱发一系列地质灾害;由清江开发公司负责监测的隔河岩水库茅坪滑坡体、白岩危岩体、杨家槽滑坡,近年来有明显活动迹象。上述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磷矿矿区。曾发生过远安县盐池河大型崩塌。省级及市级重点监测点县镇危岩于该区。随着磷矿采空区的不断增大,由于地应力的不断调整和重新分布,地质灾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四)煤矿矿区。涉及我市除市外的其他县市区。县的佛神岩崩塌、赵家岩—煤洞坡崩塌等位于该区。因地应力重新调整,该区地质灾害日趋严重。

四、年地质灾害防治原则、目标及任务

(一)防治原则。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分级管理、属地为主,依法管理、快速反应,监测避让与勘查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政治和社会责任感,确保地质灾害险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防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对重点监测点落实监测责任人,力争20个重点监测点不发生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推进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工程后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相关工作。

(三)主要防治任务。

1精心组织实施各类治理工程项目。要抓紧做好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三期工程收尾工作。确保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防灾减灾功能。同时要提前做好库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准备工作。承担有国家和省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的县市区要抓紧组织实施,加强工程管理,确保按质按期完成。对已完成尚未验收的项目要抓紧整理好各类工程资料,尽快组织验收。各类矿山企业要切实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并根据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组织实施恢复治理工程。

2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各地要根据近年来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专项地质灾害调查成果。通过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和发放防灾明白卡等形式,将群测群防工作具体落实到乡(镇)村和责任人。推行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管理,统一监测要求,建立健全监测记录档案。加强对责任人和监测人员的指导与培训,改进监测技术手段,完善群专结合监测网络。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由经过监测培训的人员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监测,逐步提高地质灾害短期和临灾预报水平。乡镇国土资源所要进一步推行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根据年地质灾害发生和变形情况分析,确定20处地质灾害点为今年市级重点监测对象(见附表)其中含省级重点监测点6处。

3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范。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时期,但其他时段的暴雨、特大暴雨、长时间连续降雨或久旱遇雨等气候异常情况下,防灾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各地要组织力量,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汛前巡查、汛中监测、汛后复查,全面掌握隐患点动态,落实监测责任,做到心中有数,掌握防灾主动权。一旦发现险情,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果断撤离受威胁的人、财、物。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同时,抓紧编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细化预案内容,积极组织开展以乡(镇)或村为单位的防灾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各地乡村各自为战、人自为战的防灾抗灾能力。

4做好地质灾害防治预警预报。各地要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预警预报工作。及时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等形式提示提醒各相关单位和人员。根据省、市级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地域、等级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要逐步规范预警预报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重大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进一步提高预警预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气象、水利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会商机制,逐步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为防御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5继续开展地质灾害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工作。各地要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应急排险。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制定具体方案,多方筹措资金,认真组织实施,并加强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对经过调查或勘查比选后,认定防治必要性迫切,但治理技术难度大、经济上不合理、自然条件不适宜人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搬迁避让。

6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地要结合各类地质环境调查。制订防灾预案,提出防治措施,为新农村建设地质环境保障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组织对山村、学校、工矿企业等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抗灾能力。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旧村改造、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集中居民点、重要工程设施建设的须按相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山区农村零星分散建房时,目前还难以聘请有资质的专业单位逐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可根据当地条件,由国土所人员在申请宅基地时到现场进行查看,指导村民正确地选择宅基地,留出房屋前后的安全距离空地,采取简易边坡支护和截水、排水等措施。

7加强其他地质灾害防治。交通线路、水利设施、矿山、山区中小学、旅游景区(点)多数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繁重,防治责任重大。各地各部门要把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内的交通线路、水利设施、重点矿山、山区中小学、旅游景区(点)按有关法规和文件要求,列入本部门、本单位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落实防灾措施和防灾责任人。各防灾责任单位要及时编制防灾预案,明确防灾责任人,组织力量开展汛期巡查、监测;发生地质灾害险情,要及时划出危险区,树立警示牌,发出预警信息,迅速组织应急抢险队伍,及时应对和处置突发地质灾害。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相关部门要尽早落实资金,开展专项勘查,实施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

8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各地要加强地质环境调查项目与成果资料的管理。省国土资源厅的主导下着手建立统一要求、规范标准、相互兼容、内容全面、集成共享的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要求,及时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资料信息汇总后报国土资源部门,并强化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建设。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加强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逐步在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实现互联互通,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预防与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的能力。

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政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切实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4号)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国土资源、气象、水利、交通、建设等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要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充分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优先保证资金投入。要因地制宜,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多渠道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机制。

(二)加强监督检查。组织力量对本行政区域和部门单位内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工民建筑、交通线路、水利设施等进行全面的实地巡查与检查,提出防范措施,落实防灾责任。年终,各地、各部门要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和考核评价,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工作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要严格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制度、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值班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大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勘查和工程治理的监管力度,实现防治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预防地质灾害例6

我镇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表裂缝、地面沉降、危岩、危石等。我镇沿山一带尤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各村、组要组织力量,落实专人对本辖区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点)进行监控,对已实施或正在实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要进行全面检查,注意地质灾害新的动态,并及时予以报告,做好抗灾准备。

二、加强地质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教育。

各村(居)委要利用广播、板报、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御的科普知识,提高干部群众认灾、报险、躲灾的自防意识和能力,增强其防灾避灾救灾的责任感。

三、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建立群测群防体系。

为了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强化领导,明确责任。镇上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办、国土资源所、派出所、民政所、经发办(安办)、农业技术推广站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镇地质灾害防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国土资源所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地质灾害防灾日常事务。各村(居)委也要相应调整充实领导小组,并确定各村(居)主任为该村(居)的防灾责任人,各组组长为灾害易发点的防灾联络员。建立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搞好群测群防。

四、各村(居)委要切实做好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的编制。

对可能发生灾害的重点地段(点),已有险情征兆的灾害点,必须落实专人观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特别是在雨前、雨中、雨后要注意观察灾害点的变化情况,作好记录,及时上报,搞好预警预报。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躲避措施,对疏散路线、时间、疏散地、预警方式等进行周密的部署。力争把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各村(居)委要在每月3日前将灾害情况报镇地质灾害防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土资源所)。

五、抓好规划,积极做好灾害危险区域农户的搬迁工作。

在灾害危险区域,不准新建或改建房屋,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进行搬迁,各村(居)委和相关职能部门要规划好搬迁户新建居民点,在建房用地、批准手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六、建立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一旦灾情发生,要迅速将灾害的发生位置、发生时间、伤亡人数、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灾害类型、灾害规模、发生原因、发生趋势、已采取的防护措施等及时上报。做好现场处理,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预防地质灾害例7

据县地质灾害部门调查核实,我镇共有地质灾害8处,其中滑坡6处,崩塌1处,地面塌陷1处。主要分布在居委会卓家坡、茅庄土坪(2处)、三台坡田家垴(煤矿)、九门村四、五组、锁金山村二、五组、茶园村一组。

今年,全镇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地段:茶园一组滑波,茅庄村改线公路滑坡,三台坡田家垴滑坡,锁金山电站滑坡。降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仍然要特别重视汛期防范。除此之外,对非汛期的防治工作,如久旱遇雨、暴雨、冬季冰冻或强降雪等,也要高度警觉,高度重视。

二、地质灾害防治程序

㈠监测。各村各单位要落实好辖区内所有的地质灾害点的监测人员,明确责任人,签订责任书,要认真落实好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做到万无一失。

㈡报警。变形移动中的地质灾害体,新增后缘裂缝小于1厘米,为预警状态,向镇人民政府报告。新增后缘裂缝在1—10厘米之间,应及时向县人民政府报警。新增后缘裂缝大于10厘米,进入临灾状态,如来不及汇报,应立即报警,设立警戒线,安排专人值班监守,然后组织上报和排险。

㈢报警方式。有鸣枪、鸣炮、广播、口哨、敲锣打鼓、放鞭炮等方式,通知人员撤离。

㈣疏散。处于临灾状态的地质灾害点,应迅速将人员和财产撤离到安全地带,并在灾害体附近设立专门警戒标志,禁止人员进入。

三、防治措施

㈠成立机构,组建专班。镇成立镇人民政府常务副镇长张旭东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任常务副指挥长,镇党委班子成员和副科级领导干部任副指挥长,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正科级干事杨万学同志任办公室主任,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抢险救援分队,落实各地质灾害点负责人和监测人。明确各村各单位的一把手为所管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具体负责人,落实好所辖区地质灾害点的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抢险等防治措施。

预防地质灾害例8

我市近期出现持续降雨,使岩土体含水饱和,土层软化,容易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为有效避免和减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受侵害,确保不发生一例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各地各部门单位要按照《市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全面开展地质灾害巡防工作。地矿、公路、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要对照职责分工,周密安排好本部门工作,确保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漏一处隐患。各乡镇场街道要全面加强对本辖区内地质灾害点的日常巡防工作,乡镇行政主要领导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做到巡查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二、周密安排,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要明确防治重点。重点加强中、小学校、医院、居住区等人员聚集区地质灾害重点区,以及山区切坡建房段、露天开采及修建公路段,水库(电站)坝肩、溢洪道、引水(灌)渠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工作。二要制定完善防灾预案。结合各地实际,迅速制定和完善重点地质灾害的防治预案,做到预案内容宣传到位,防控物资落实到位,防治监测队伍组织安排到位。三要切实做好监测记录。针对重点地质灾害点,各地及相关部门要安排专人做好日常监测记录,及时发现险情。一旦出现险情,立即组织危险区域群众撤离安全地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点面结合,切实加强应急值班工作

预防地质灾害例9

一、目标任务

今年我镇地质灾害抢险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属地为主,全力抢险”的原则,坚持“防、抢、撤”相结合,夯实责任到人,形成完善的防灾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已确定的28处地质灾害点安全度汛,其中大型8处(包括省级重点滑坡体5处),中型9处,小型11处,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一)西北沟三组学校屋后泥石流

(1)泥石流简介。西北沟三组学校屋后泥石流左起学校上梁埂,右起大沟槽,长300米,宽200米,深3米。居民及学校集中居住在西坡根下,居民区的北部有一条小支沟从山中流出,沟口狭窄,沟很陡,沟内直至半山腰均为石坎梯田耕地。2000年坡面崩塌物及泥石流冲毁沟内梯地,冲积扇前锋已达村边,属沟谷型泥石流。

(2)、危及范围

该地质灾害点威胁住户19户191人(其中完小1所,师生136人),75间房屋,耕地70亩。

(3)监测方式

主要监测降水量大小。主要诱因为高强度降水,危险性标志为降雨强度变化。

(4)、防范措施

①、成立抢险组织机构:镇联村领导负责人李敏,包村干部负责人邵强;村支书颜昌美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抢险组织指挥。现场监测责任人陈斌、王兆印;王兆印为信号员,同时负责筹集防灾物资并负责存放和保管。

②、一旦出现险情,立即预警信号,确定以紧急锣声为撤离信号。

③、撤离地点和路线:确定向泥石流右侧的亮子沟口安全地带撤离。

(二)西北沟朱家大院子滑坡体

(1)滑坡体简介

滑坡体位于西北沟内1km处左岸斜坡上,左起老虎沟后梁,右起沙档北沟口对面梁埂,长200米,宽300米,深2米。公路从左岸斜坡坡脚下通过,公路坎上为居民点。2000年8月17日连阴雨天发生长150m,错坎高3m的裂缝,滑坡体上3间房屋倒塌,8间房屋变形,石坎垮塌。

(2)危及范围

该灾害隐患点威胁28户126人,房屋130间,耕地30亩。

(3)监测方式

采用大地变形位移监测,裂缝相对位移监测及宏观地质调查。主要诱发因素是降水和人类生产活动,危险性标志为裂缝活动。

(4)防范措施

①、成立组织机构:联村领导负责人李敏、包村干部负责人邵强;村主任蔡略宝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抢险组织指挥,朱普学为监测人,经常检查巡视;蔡略宝负责筹集防灾物资木桩、编织袋、砂石,朱普学负责防汛物资的存放和保管;信号员为朱普学。

②、一旦出现险情,立即预警信号,确定以锣声为撤离信号。

③、撤离地点和路线确定向滑坡体对面的北沟撤离。

(三)金星村三组木沟泥石流

(1)泥石流简介

泥石流位于金星村木沟,木沟下部段河床宽阔平坦,沟内修了石坎梯地、仅在沟北坡根修了仅能流水的水沟。人家居住在沟内**和进沟1.5km以上的沟道两边斜坡上。此泥石流仍处于不稳定状态,逢大雨即发生活动。泥石流沟长3km,泥石流汇水面积2.5km2,沟坡降240‰,沟内流向200°。属中型沟谷泥石流。

(2)危及范围

威胁泥石流右侧及沟内11户38人,34间房屋,65亩耕地。

(3)防范措施

①、组织机构:乡包村干部负责人王辉:村主任鲁荣安为第一责任人,纪昌忠为监测人员,雨天监测、汛期24小时值班,随时提供险情信息,信号员为纪昌忠;汛期必须日夜值班,随时提供险情信息。

②、一旦出现险情,监测员立即报告责任人,并立即预警信号,确定以紧急哨声为撤离信号。

③、撤离地点和路线:一旦险情发生,沿陈先毅上院撤离。

(四)大河村二组大沙挡滑坡体

(1)滑坡体简介

大河村二组大沙挡东起至梁梗,南至河边,西至梁梗筋,北至山脚,长300米,宽400米,深1米。

(2)、危及范围

危及23户157人,房屋80间,耕地35亩。

(3)、防治建议:由村上负责尽快将坡脚住户在汛期撤离至安全地点搭建帐篷。

(4)、防范措施

①、成立抢险组织机构:联村领导张斌,包村干部负责人樊栋林,大河村村支书樊鹏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抢险组织指挥,落实现场监测责任人张彩霞、叶涛雨天监测巡视;信号员张彩霞、叶涛;汛期必须日夜值班,保证汛期期间信息畅通。

②、一旦出现险情,立即预警信号,确定以紧急哨声为撤离信号。

③、撤离地点和路线:确定向滑坡体左侧陈家湾安全地带转移。

(五)磨沟村二、六组周家坡滑坡体

(1)滑坡体简介

磨沟村二、六组周家坡滑坡体东起至河沟,南至柏树梁梗,西至大梁,北至大槽,长1200米,宽1000米,深2米。

(2)、危及范围

危及33户151人,房屋133间,耕地140亩。

(3)、防治建议:由村上负责尽快将坡脚住户在汛期撤离至安全地点搭建帐篷。

(4)、防范措施

①、成立抢险组织机构:联村领导**昌富,包村干部负责人宋奇富,磨沟村村主任操世主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抢险组织指挥,落实现场监测责任人操世主、**怀玉、操和文为雨天监测巡视;信号员**怀玉、操和文;汛期必须日夜值班,保证汛期期间信息畅通。

②、一旦出现险情,立即预警信号,确定以紧急哨声为撤离信号。

③、撤离地点和路线:确定向屋后梁和枫沟口安全地带转移。

(六)**村四组桑树梁滑坡体

(1)滑坡体简介

**村四组桑树梁滑坡体位于**村四组,于2010年8月发生裂缝20厘米,深度2米。该滑坡体是在2002年集体改良土地取土留下的土坎。

(2)危及范围

危及坡脚3户11人,房屋7间(其中二层楼一座)。

(3)防治建议:由村上负责尽快将坡脚住户在汛期撤离至安全地点搭建帐篷。

(4)、防范措施

①、成立抢险组织机构:联村领导石宏安,包村干部负责人曹忠,**村村主任宋奇益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抢险组织指挥,落实现场监测责任人童声祥为雨天监测巡视;信号员童声祥;汛期必须日夜值班,保证汛期期间信息畅通。

②、一旦出现险情,立即预警信号,确定以紧急哨声为撤离信号。

③、撤离地点和路线:确定向蔡克强院子安全地带转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构

镇政府成立应对地质灾害指挥部,镇党委书记王维政同志兼政委,镇长宋登魁同志任总指挥长,黄涛、李同平、方久峰、石宏安、**昌富、李敏、张斌同志任副指挥;郭立斌、周衍玉、周万明、王磊、朱武、吴子怀为成员。主要职责是:检查督促各村各单位预防地质灾害措施,任务落实情况;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协调,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处置灾情。指挥部下设工程抢险组、医疗救护组和卫生防疫组、紧急救援组、治安保卫组。

1、工程抢险组:组长由镇长宋登魁同志担任,以镇防汛突击队成员为主,租赁挖掘机、农用车负责抢挖滑坡山石,抢救生还人员,抢保财产,修**路等。

2、医疗救护组和卫生防疫组:组长由分管卫生的副镇长担任,卫生院干部为成员,负责抢救伤员,喷洒消毒剂,帮助受灾地区防止传染病流行,监测饮用水水质和食品卫生。

3、紧急救援组:组长由镇长宋登魁同志担任,民政、财政干部为成员,负责调配救济物资,保障灾民基本生活,做好群众安置。

4、治安保卫组:组长由镇派出所长担任,派出所民警和交警为成员,负责处置突发事件中的交通安全,确保道路畅通,加强宣传法律法规,加强巡逻,做好受灾区域治安管理,保护抢险顺利实施。

(二)严格值带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完善值带班制度。为确保全镇上下信息畅通,做到有险即除,镇政府完善值带班制度,由党委书记和镇长担任总带班,带班分别由副科级以上领导担任,值班每班2人,每班时间为1天(早8:00至次日早8:00),依次类推。各单位、各村必须24小时有人值班。各监测点监测人雨期必须加强监测巡视,随时提供险情信息。

预防地质灾害例10

本预案所称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防灾预案的概念是指一旦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或者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体出现临灾状态时,采取的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防灾和抢险救灾行动。

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市政府领导下,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重点突出的方针,遵循以人为本、统一领导、快速反应、分组分部门负责和依靠科学、因地制宜的总原则。

二、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织机构

1、成立*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

总指挥*副市长

副总指挥*市政府秘书长

*市规划国土局局长

成员*市公安局局长

*市监察局局长

*市林业水利局局长

*市气象局局长

*市林业局局长

*市卫生局局长

*市财政局局长

*市民政局局长

*市城建局局长

*市交通局副局长

*市教育局局长

*市广播电视局局长

**供电局局长

*市发展计划局局长

*市经济发展局局长

*同益乡党委书记

*同益乡副乡长

*安波镇镇长

*矿管办主任

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兼),电话:*

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成员所属单位为抢险救灾的成员单位,并派联络员参加指挥部办公室的工作。成立监测预报组、医疗救护组、物资保障组、生活安置组、财务组、灾情调查组、治安消防组、秘书组、宣传组、专家咨询组等机构,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信息通讯网络,使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层层把关,责任到人,反应迅速。

2、同益乡、安波镇要组建以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为主要领导的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领导小组。

有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的行政村要组建以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为主要领导,由村民组长、村民参加的抢险救灾领导小组和监测防灾组织。

3、各级机构的分工与职责。

(1)*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负责全市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工作,提出全市防灾要求,对全市42个市级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负责管理,每年4月底前组织完成重要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工作,并将检查结果报大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省国土资源厅。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在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

(2)乡(镇)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领导小组,负责本乡(镇)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工作。按照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要求,安排、布置本乡镇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编制本乡(镇)和重要隐患点的防灾预案。每年4月中旬前完成重要泥石流隐患点的巡查,并将巡查结果及时上报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3)村级泥石流地质灾害防灾组织,主要负责对本村泥石流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工作,对每个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设专人定期监测。在雨季要实行值班制度,发现灾情和重大灾情隐患要在第一时间内,组织抢险救灾和转移安置群众,并及时上报灾情及隐患。

(4)国土资源局、气象局主要负责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信息整理分析和气象预报工作。在雨季,尤其有强降雨的天气,应通过*市广播电台、*市电视台及时气象预警,以指导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灾工作。

(5)防灾制度与岗位纪律。

定期监测与巡查制度。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地区的乡(镇)、村要对灾害隐患点定期进行监测和巡查,及时掌握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在雨季,尤其有强降雨时,要实行24小时监测与巡查。

汛期值班制度。市、乡(镇)、村防灾组织,在汛期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要认真作好值班记录,对接到报告的有关情况,应视轻重缓急及时处理和报告。

报告制度。在汛期要实行定期报告制度,每十天村级组织要向乡(镇)防灾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监测信息情况,乡(镇)防灾领导小组向市防灾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监测信息,在紧急情况下实行随时报告制度。当灾情及重大隐患发生时,所在地乡(镇)要立即组织应急分队,进行防灾与抢险,并及时向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报告情况。

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各有关部门,在发生地质灾害时,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及时报告处置。

①因灾死亡3人以下(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由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调查和做出应急处理并及时向大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报告。

②因灾死亡3-9人(直接经济损失100-500万元以下),应在24小时内上报到大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同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

③因灾死亡10-29人(直接经济损失500-1000万元以下),应在12小时内报大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同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和国土资源部。

④因灾死亡3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应在6小时内报大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同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和国土资源部。

岗位纪律。在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中,有关人员必须服从调动和安排,听从指挥,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不得擅离职守,不得虚报、漏报情况。对造成重大损失者,从严追究其责任。

三、应急准备和保障

各级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部门,一定要充分做好抢险救灾的各项应急准备和保障工作,必须做到人员要落实,队伍要精干,资金有保障,物资有储备。应急准备和保障主要要求如下:

1、指挥部办公室要适时组织地质、气象等专家对全市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论证,进行地质灾害预测,并将论证预测的情况通告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

2、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具体的抢险救灾应急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细化工作任务,逐项落实具体职责,保障抢险救灾工作有序进行。各成员单位所制定的抢险救灾应急行动方案需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3、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生的乡(镇)政府要组织建立应急抢险救灾队伍,要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抢险救灾演练,确保灾后应急救助手段及时到位。

4、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的抢险救灾应急行动方案,组织专业队伍,根据部门职责范围和专业特点,加强岗位技术培训,组织实战演练,提高抢险救灾人员的素质。

5、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生的乡(镇)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储备用于抢险救灾的专用物资和交通、通讯工具。

6、市、乡(镇)财政部门应根据本地区泥石流地质灾害防灾工作的实际,在财政年度预算中落实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经费。

7、要加强对群众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使群众明确一旦灾害发生,应采取的避让措施和选择正确的逃生路线。

四、临灾应急

1、根据地质灾害险情报告制度,市指挥部办公室在接到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临灾报告后,应组织专家对险情进行会商,并决定是否启动临灾应急预案命令。

2、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指挥部应迅速组织应急调查专家组赴现场开展调查工作。

3、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要会同当地乡(镇)政府成立现场临灾应急抢险指挥部,并根据需要设立若干工作组,组织开展抢险救灾的各项工作,开展应急调查,组织专家会商,设置危险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确定抢险救灾方案。

4、加强动态监测,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灾害险情得到有效控制或险情隐患消除,应解除临灾应急状态,提出下一步防灾、搬迁或工程治理方案措施,移交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五、灾害应急

1、发生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后,应按地质灾害速报规定逐级上报。

2、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接到地质灾害报告后,应根据灾情立即派出应急调查组或工作组,赶赴灾区进行现场调查,核实灾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扩大,并向指挥部提出启动灾害应急预案的建议。

3、指挥部接到启动灾害应急预案建议后,应立即召开指挥部紧急会议,进行灾情会商,研究布置抢险救灾的各项工作。

4、根据需要在灾害现场成立现场抢险救灾指挥部,设立若干应急工作组。现场指挥部由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与当地乡(镇)政府共同组成。

5、各应急工作组应当按应急预案分工及现场指挥部的指令,根据各自的工作任务,有效开展各项应急工作。各应急工作组的组成与主要任务如下:

紧急抢险组:

武警、公安、建设、水利,电力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组织抢险队伍,抢救被压埋人员;组织动员受灾害威胁的居民和其它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危急时,可强制组织避灾疏散;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引发的水灾、火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进行抢险,消除隐患。

调查监测组:

国土资源、地矿、民政、建设、水利、交通、气象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调查、核实灾害发生的时间、位置、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查明灾害类型、规模、潜在威胁的影响范围,以及灾害成因和诱发因素;组织灾情监测,预测灾害发展趋势;根据灾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防范的对策、措施并报告现场指挥部。

医疗卫生组:

卫生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组织急救队伍,及时抢救伤病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治安、交通保障组:

公安、武警、交通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维护灾区社会治安;迅速疏导交通,对灾区和通往灾区的道路实行交通管制,保证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基本生活保障组:

民政、财政、商务及保险公司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做好救济物资(含药品)的供应、调配和管理,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协同做好死难者的善后和保险理赔工作。

设施修复和生产自救组:

信息产业、电力、交通、铁路、建设、水利、农业,林业、教育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组织抢修灾区受损毁的交通通讯设施,保证救灾物资运输;组织抢修受损毁的供水、供气、供电、水利等工程设施,保障正常运行和供应安全;指导、帮助灾区恢复生产,组织修复损毁校舍,或应急调配教学资源,妥善解决灾区学生就学问题。

应急资金保障组:

财政、民政、计划和水利、交通、建设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负责应急资金的筹集和落实,做好应急款物的分配及使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

6、市政府应根据现场指挥部或上级调查组的建议,及时划定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特别管制区,并予以公告。

危险区和特别管制区的边界应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安排巡逻值勤人员;严防在危险区内进行爆破作业;禁止与抢险救灾无关的人员、车辆进入危险区和特别管制区。

预防地质灾害例1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x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及省市国土资源部门文件精神,切实做好我县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及预警工作。

二、防治重点

x县近几年成为地质灾害多发区,已被省厅、市局确定为重点防治地质灾害最多的县份之一。根据x省农业气象中心的预报资料,我县今年汛期降水总量将高于前几年,高强降水,容易造成洪水并诱发地质灾害,特别是在公路沿线、x沿岸及靠近丘陵山地的村屯和矿区等,极易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应着力抓好以上几个重点地区的灾害防治工作。

三、防治措施

(一)迎兰乡山区地带以稀性泥石流、崩塌、山体滑坡为重点防治对象。x村公路东侧山角下,是洪水汇聚的主沟,历史上曾发生过泥石流,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汛期派专人进行巡视监测。二是落实

防灾工作明白卡

防灾避险明白卡

。三是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并向有关部门通报,组织抢险队伍。四是设立警示牌,有险情时禁止行人、车辆通行,附近居民要搬迁避让。

(二)x沟泥石流隐患点位于x乡x村东

1

公里

处。汛期遇强降雨,汇聚渠沟后的洪水极易下泄,形成泥石流,公路和民房将直接受到严重威胁。应采取的防范措施是:一是加强乡、村地质灾害防灾知识的宣传,继续增强群众防灾意识。二是落实

防灾工作明白卡

防灾避险明白卡

。三是在隐患点明显地段设立警示牌,有险情时禁止行人靠近和车辆通行。四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根据气象预警预报,及时增派专人负责现场监测、指挥。五是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并向有关部门通报,必要时及时转移灾害威胁的居民、财物、牲畜。

(三)对x龙化x煤矿原三采区防洪大堤断裂进行治理。为防止汛期险工垮坝,回灌采区,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成立由x煤公司领导组成的防汛抢险指挥部。二是继续对坝体进行加固。三是汛期派专人对坝体进行监测、巡查,遇有险情及时上报。四是认真组织落实应急抢险队伍和车辆。

(四)x县x镇x村西山崩塌。该隐患点位于x县x大桥西端南侧

3850

处,x县

红星公路西侧为陡峭的山体,x紧靠路基流经。多年来,汛期发生的滑坡和泥石流经常覆盖并冲毁公路阻断交通,对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安全构成威胁。该隐患点应采取的防范措施:一是禁止在崩塌体前缘取土、切削边坡;二是在崩塌体多发地段设立警示牌;三是汛期加强监测、巡查,遇有重大险情与有关部门联系,禁止车辆通行;四是实施综合治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