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1 08:55:52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例1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严密学生的逻辑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系统性,对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对学生以后数学能力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小学数学教育的成功要达到三个目标:首先是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思维能力的养成是学生快速、敏捷学习的关键;然后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这是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关键目标,旨在通过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

方法,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最后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只有拥有学习热情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才能在教育中更易于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现状

1.概念教学的弊端对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影响

小学数学教育模式,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弊大于利,不能及时跟进社会教育的发展,不能及时反映数学教育信息的变化,不能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预习、听课、练习、复习,然后考试。这一系列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养成了死板的学习模式。如果这种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2.学生主动性思考能力的欠缺

在小学数学教育的考查中,也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

依据。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表现出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教师控制整个数学课堂的习惯,由于标准答案掌握在教师手里,就会造成学生依赖于教师和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

养非常不利,会造成学生主动性思考能力的欠缺。如果学生对于数学问题和知识难点缺少主动性的主观思考,还谈什么培养学

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要想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先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就要改变现有的授课方式。

三、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思考与建议

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学生初中、高中数学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且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优秀人才的标准,其中就包括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现有的数学教育模式,要进行积极改变,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现实意义,最后必须通过有效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习惯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批判性是指立足于实际学习情况,严格依据客观标准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到的数学知识,要怀着批判性的眼光,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从而养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2.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

要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启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去主动性地思考。这要求在小学数学实际教育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和变化,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师可以很好地用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和敏捷性,而且数学还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解题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然后一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同时数学又是一门变通的学问,一道问题的解法不是死板的,变通地运用其他方法同样可以解答这道题目。

总之,教师可以诱导学生灵活地去看问题,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学会寻找规律并应用规律,培养学生探索、应用规律的兴趣,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其进行独立思考。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例2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现状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还是陈旧的,教学方法单一,大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这种教法会使得学会产生依赖性,减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数学教育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弊大于利,不能及时跟进社会教育的发展,不能及时反映数学教育信息的变化,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预习、听课、练习、复习,最后考试。这一系列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养成了死板的学习习惯。如果这种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的考查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依据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表现出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教师控制整个数学课堂的习惯,由于标准答案掌握在教师手里,就会造成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会造成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欠缺。

二、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学生初中、高中数学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当今社会衡量优秀人才的标准,其中就包括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现有的数学教育模式要进行积极改变,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现实意义,最后必须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学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情于思考,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要靠学生的独立思考领悟。只有学生不断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一,激发思考的欲望,善于提出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第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批判性是指立足于实际学习情况,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不规范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正确率低,还容易养成马虎、粗心等不良习惯。严格依据客观标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识,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第四,及时组织多向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同时互相学习和探讨。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地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对学到的数学知识,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启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思考。这要求在小学数学实际教育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和变化,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师可以很好地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和敏捷性,而且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解题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然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同时数学又是一门变通的学问,一道问题的解法不是死板的,变通地运用其他方法同样可以解答这道题目。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例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已关注到思考的重要性,并提出学思并重的思想。孟子尤其强调思的作用,甚至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王充也强调“唯精思之,虽大无难”,认为学习时“必开心意”。黄宗羲也主张教学要学生自得,必须使学生学习自思的本领。王夫之也指出:“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1]

当前,也诚如先哲们所言,通过“疑思问”、“问难”、“证定是非”“订其真伪,辩其虚实”等方式,我们来组织课堂教学,一节课成为“提问课”或“讨论课”,一时间,课堂热闹起来了,但教师的困惑也愈加深了——教学成效低了。何以致此,笔者反思,在于“思考”之义。

思考,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肖川博士曾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全面地谈到思考,他说:“思考”是一种沉潜的运思,一种高级的智力劳动。“思考”必须是有条理的、有根据的、批判性的、内省性的、彻底的。“水平思考法”的创始人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爱德华·狄·波诺(EDWARD DE BONO)认为思考是为某一目的而慎重探索的经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思考本质上是人个体的独立活动,是一个独立的人为了自己的某个目的,根据自己拥有的知识能力和个体感悟,进行自主的探究,获取个性化的体验和总结。可见,思考不能简单地与“想一想”、“议一议”画等号,反思我们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假思考”和“假讨论”现象,热闹的课堂上,学生的独立人格隐退了,问题由于缺乏吸引力、探究性等,学生在所谓的“思考”和“讨论”中,只是机械地执行老师预设的程序,并没有真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等素养。因此,教师应立足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人、思考是其本质属性,思考课堂教学的真谛。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作学生思考、学习的激励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

1 教师首先要树立“你能行”的观念,开辟学生自主思考的时空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六大解放的思想前提是相信学生。要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增强自信心和释放出独立思考的潜能,真正解放自己、解放学生,解放教育。

在课堂上,要还学生一个开阔、自由的空间,留一段学生筛选、判断、推理、验证的时间,让他们有尽可能多的机会自己思考、自主判断、勇于质疑。教师只能去开启学生的心智,而不能代替学生去观察,去思考。这样,学生的独立思考等自主品质才会在教学中凸显出来。

2 教师要有驾驭和开发教材的能力,善于把学生从“权威思想”中解放出来

北京市特级教师王能智早在1982年初一的地理教学中,根据地理教材的“总—分—总”的编排特点,把章变成问题,甚至是“对专家也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自主思索解答。半学期就把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完成了,而学生的思维的开阔性却是书本所无法企及的。特别是学生在思考中潜能的释放及思考能力再发展所带来的收获是让专家学者都大加赞叹的。如《石景山的古井》、隆恩寺周围山上的“漂砾和擦痕”等,伟大的发现来自初中学生的思考与探索![2]

尤其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教材的开放性为教师的思考预留了十分广阔的空间,广大教师要解放思想,不拘泥于教材,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不同的思想与见解。

3 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敢于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问题,教师要独立思考教材和教学方式,并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不是假各种“讨论”“问答”等方式,实现教材移植到学生头脑储存的过程,而是学生批判思考教材,生成体验、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精神的过程,是思考中脱变的成长发展过程。还学生直面教材自己咀嚼的权利,让课堂45分钟成为学生在教师的适度导引下“破茧化蝶”的生命“抽节”。

3.1 自主阅读,构建脑图。“学愈博则思愈远”。学生要直面教材,获取思考的信息,并在阅读中培养注意重点的习惯和提高逻辑思考能力。因此在学段伊始,笔者总是要进行学科阅读训练。“磨刀不误砍柴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能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的前提条件。要进行思考,首先必须把事实和纯粹的资料分开;第二,必须把事实和资料分成两种: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或是,有关系的和没有关系的,才能进一步进行自我的理解或批判性的思考。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注意重点的习惯。特别是阅读后迅速构建出相应的“科学、系统、直观、美观”的知识脑图。这为学生留下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尤为重要的是同一内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就会形成不同的知识脑图和对知识点的不同见解或疑问,这正是对学生个性差异性的尊重、批判精神的培养和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同时在构建过程中,学生在处理知识的“大小关系”、“因果关系”与“阶层关系”等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中,运用了“由宏观到微观”和“逻辑树状图”的逻辑思考方法,提高了理论思考能力。

3.2 思辨小组,脑力激荡。集脑会商法,即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将所有与会人员对特殊问题的主意,聚积起来以解决问题。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创意思考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思考方法,搭建学生“集脑会商”的平台,形成脑力激荡,激发所有的学生能参与思考,并集中大家的智慧,形成颇有创意的思考成果。笔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难点和疑点问题,总是凭借学生集体的智慧,来探究、来争辩、从而澄清并形成初步的结论的。首先建立六人思辨小组。笔者认为六人最好,少,不益集思广义;多,则会增加能耗降低效益。其次轮流指定发言人即组织讨论者,要求其组织本组成员的开展有效的主题性讨论,认真听取并记录其它五人的观点,概括总结本组基本观点及不同意见,代表本组交流发言。从而搭建了学生进行自由思考和互相争论中推进思辨能力的平台,既让学生进行了自主的思考和自由地发表见解,又加强了不同思想的交流与互补,促进了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借鉴性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培养学生机动和敏捷的思维品质。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由不知到知、由不能到能、由不会到会、由不愿到愿、由不行到行的成长过程。“过程本身就是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育”。

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中的中学教师,正是在对思考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真正感悟到,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心灵交汇的艺术。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有心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

参考文献

[1] 毛礼锐主编. 《中国教育史简编》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P258

[2] 王宏甲. 《中国新教育风暴》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P81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例4

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意义非凡。一方面它起着督促学生加强学习,检查学习效果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高职思政课考核还承担着宣传主流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近几年,许多高校对深化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学实效性也得到了增强,但种种原因,改革并未达到理想效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探索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改革路径势在必行。

一、高职思政课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

现实生活中学生对思政课没有兴趣,到课率不高,上课抬头率不高,这与很多因素有关,考核方式不科学是其一。传统考核方式弊端之多,已引起很多专家、教师重视。

其一、轻视过程,学生没有参与热情

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单一的考查知识性内容的期终评价为主,只重结果,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和日常生活的具体表现。这种模式释放的信号就是:平常学不学、学得怎样无关大碍,只要期末考得好就行。因此很多学生平时学习无所谓,老师严格管理就不逃课,不考勤则溜之大吉。上课感兴趣就听一下,否则就做其他事情。考试前借人家笔记抄一下,突击看几下概念、要点,考试及格就行。就是想拿奖学金的也认为只要背个高分就万事大吉。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学生少之又少。学生对思政课没热情,也不愿投入太多精力。不重过程只重结果的考核方式,教学效果无从谈起。

其二、形式单调,学生应付了事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做卷子(开卷或闭卷)或写论文,形式单调。写论文,学生认为只要会上网“百度”就可以了,上不上课无所谓。对教学内容不关心、不了解、甚至很陌生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只要在提交论文前用电脑复制粘贴,拼凑成文章就完成任务,抄袭见怪不怪。真正有思想有水平、有独到见解的高质量论文寥寥无几。如果开卷,学生对上课也是抱应付态度,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当耳边风。只要考试时拿书本翻找答案就行。至于闭卷考试,学生会不同程度地重视课堂教学,逃课或不认真听课的会减少,但也不能真正解决学生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问题,不少学生认为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知识点就可以。这样一来,学生并没学到真知识,能力没得到锻炼,思想觉悟没得到提高,成长成才势必受到严重影响。

其三、目标唯一,与学生实际表现相背离

传统考核方式只注重考核知识和理论,忽视道德品质、思想水平、政治素质和价值判断能力等方面情况;只注重课堂表现,忽视课外表现;只注重学生个体,忽视学生团队协作方面的考核。实际上,理论考试成绩高并不一定就社会实践能力强;理论成绩低的,也不乏无偿献血、乐于助人、无私奉献者。因此,仅凭理论考核成绩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容易以偏概全,甚至与学生的实际表现相背离。这样的考核容易打击学生自尊心、上进心;容易滋生不良习气,败坏学风,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优秀人才。

二、高职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培养“三高”学生的实际需要

为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提出了“高技能、高素质、高适应性”的培养目标。为此,各专业建设和各课程改革都须紧紧围绕“三高”目标进行。思政课在培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综合素质、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肩负重大责任,思政课教师只有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深化教学、考核方式改革,才能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三高”人才做出贡献。传统的纯理论灌输教学,严重脱离社会与学生思想实际,学生是被动接受器;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制约着学生素质的提高与能力的发展。如果创新教学模式、改进考核方式,立足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那么学生个人不仅可获得持续发展,而且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

(二)是解决思政课“三入”问题的迫切要求

思政课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必将促进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实践证明,没有科学有效的考核制约、激励机制,仅凭期末一次理论考试定学生的“德”,即使教师讲课水平再高、授课方式再新颖、教学组织管理再严格,学生在思想、心理上也不会重视思政课,因为它对学生而言实际意义不大。要有效解决学生“入耳、入脑、入心”问题,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必须从改革传统考核方式入手,对学生学习过程、态度、课堂参与、作业、行为习惯、思想表现、团队协作、社会实践等进行全程性、立体式、多样化考核,并与评先评优、奖学金评定、入党、担任学生干部、就业推荐等密切挂钩,让学生明确学与不学效果不一样、学得好与不好结果不一样,以此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积极参与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各种活动,主动把所学知识贯穿在生活学习中,做到知行统一。只有以考促教促学,教学效果才有保障。

三、高职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的路径

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课程--侧重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还要将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进而外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这就决定了思政课的考核要更加关注评价目标的多维性、方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全面性、过程的全程性、组织实施的科学性,不仅仅局限于期末单一的理论考试。

(一)注重目标,突出多维性

思政课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要注重目标,突出多维性,它既包括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也包括对学生思想表现、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考核;既包括对学生个人的考核,也包括对学习团队整体的考核;既有对参与理论教学的考核,也有对参与实践教学的考核;既有对课内表现的考核,也有对课外表现的考核。只有多角度、多方位的考核,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日常表现、理论水平、实践参与、团结协作等多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高职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参与实践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才能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高职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二)注重内容,突出全面性

科学合理的考核要注重内容,突出全面性。如对学生课内表现的考核就应体现:课前准备含前置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互动参与程度、课堂笔记、课堂讨论辩论、课堂发言、上课纪律、出勤、学习态度、课后作业完成、团队合作学习情况等内容;学生课外表现的考核应包含: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表现,含参加公益活动、无偿献血、志愿者、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诸方面、参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情况、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社会调查报告撰写等内容;期末理论知识的考核包括对所学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以及运用这些基本原理、观点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论文撰写等内容。

(三)注重方式,突出多样性

科学合理的考核要注重方式,突出多样性。不同的考核方式有不同的优缺点,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扬长避短,尽量反映出高职生的真实状况。比如对学生思想表现、行为习惯养成、社会实践参与、上课表现的考核,就可以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同学互评、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先将各考核指标细化、量化,设计制作好合理、操作性强的表格,设定好个人、小组、老师评价在总评价中各自所占的不同比列,再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可以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从而做到比较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对学生的期末理论考核,可以采用口试或者笔试,笔试中又可以采用开卷或者闭卷。如比较系统而正规地用多种题型考查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或者撰写专题论文、调查报告;或者开卷综合论述某一基本理论问题等方式都可采用。为鼓励嘉奖平时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尝试设置期末理论免考制度。

(四)注重组织,突出科学性

要对学生进行客观有效的全面全程考核,离不开对各个环节进行科学严格的组织和管理。如对学生课内表现的考核要达到真实客观、让学生信服,老师必须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师开学第一堂课就要明确告知学生本课程的教学要求、考核方式及具体操作要求,让学生心中有数,知道该如何去做。第一堂课就把学生按规则组建成学习团队,选拔出小组长和课代表,落实考核负责人;讲清团队合作任务、方式、团队考核标准,帮学生树立起团队合作意识。给学生讲清课堂纪律要求、学习要求,讲清各项考核指标及具体操作,并且自始至终严格执行。小组长负责团队成员的考核,课代表负责各团队的考核,教师负责对小组长和课代表及全体同学的考核。考核表在每一次上课前下发给各负责人,上完课及时收回由任课教师统一管理。第一堂课后及时培训各团队小组长和课代表,让他们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培养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学生代表、小组长和课代表工作会议,及时了解他们开展工作的情况并给予相关指导,积极促进教学、考核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此外,对实践教学的实施、对学生日常思想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评价、对期末理论知识的考核也都要有配套的制度和措施,确保考核不流于形式,真正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五)注重过程,突出全程性

科学合理的考核要关注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突出全程性,即考核贯穿在学生全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学期末。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前者占60%-70%的比例,后者占30%-40%的比例。在过程考核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增加了接触和了解。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思想表现,知道学生存在的学习、思想问题,得到准确的教学反馈信息以改进教育教学;学生也在第一时间明确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知道了努力的方向。客观公正、准确及时地评价学生每一周的学习情况、成长情况,让平时的考核落到实处并有据可查,既令学生心服口服,又能有效发挥考核对学生的促进激励作用。考核只有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也才能真正地促使学生重视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不仅仅重视期末考试这个最后关头。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例5

长期以来,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关注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把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割裂开来,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法纪意识。离开了这个目标,就不可能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盲目性。近十年来,高校连续地扩招,在校大学生规模很大,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带来了消极影响。由于教学资源缺乏,许多学校晚上和周末都安排课程,合班上课的情况相当普遍,而且上课班员额都比较大,有的甚至超过180人,客观上讲很难做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识上也存在偏颇,认为只要把课时数上满了,该讲的理论都讲了即可,不管学生是否接受,是否产生了较好的效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成了一种职业,没有把它看成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崇高事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决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育人的过程,要把“传道”与“育人”结合起来,把重点放在“育人”上面。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近现代历史知识、法律知识的讲解,是培养大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但不能本末倒置。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既要把党的理论讲透、讲好,把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讲礼貌、讲文明,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共产主义觉悟和理想。

二、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与学是一种双边互动的关系,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学生应当成为主体,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受教育者的自我需要,因此,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学校在课程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我们认为是比较好的一种措施。有的学校在一门课结束后让学生提出意见反馈,对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也是很重要的。为什么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沉闷、内容乏味,学生不感兴趣,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样的老师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整个课堂都是教师在讲,没有学生思考、消化、接受的空间,久而久之,学生就自己干自己的,老师讲老师的。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建立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观察生活、探究问题、领悟知识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讨论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把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进行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己来发言,老师对学生发言进行归纳和总结;多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联系实际作出自己的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不要让同学们盲目地接受或者服从自己空洞的理论说教,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总结,自己感悟,自己提高。要从老师到学生单向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为老师和学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当然老师的教学组织和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离开了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无从谈起。所以,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不是要老师一味地迎合学生,放弃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而是要把学生的主体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主导性有机结合起来。

三、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树立注重社会实践的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教学方法简单,教学内容重理论讲授的倾向。一些老师只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向学生灌输,像医生给病人打针一样,希望把知识和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注射”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立思考,而且引起学生的普遍反感,甚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产生抵触情绪。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很差,甚至抑制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基本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较强,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采取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此,首先要改变教学方法,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观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即便是一些理论问题也只有结合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思想、新信息,有了感性认识,老师的讲授才更加生动,学生才会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言之有物的,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说服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简单接受某种理论体系和抽象的道德原则,而是要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并且能够在人生实践中表现出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把新课程方案下的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好、落实好,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中。

四、要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观念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跟其他课程一样,一门课程在期末对一个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统一的考核或者考试,由任课老师评定成绩。考核考试的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因此又把学生带回到重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一门课程结束了,考核了,学生拿到学分了,老师拿到课酬了,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效果呢?因此必须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考试方法,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监控,使考核方式改革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要放在重要位置。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不能仅凭一次考试、一张考卷定成绩。应该突出阶段考核和平时考查的经常性和准确性,改进考核方式和方法。第一,考核的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期末考试、阶段考核和平时考查。平时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要关注学生进步的动态过程。有的学校这方面的评价考核由专任辅导员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值得借鉴。期末考试也不一定采取闭卷的形式,可以采取开卷的形式,如让学生撰写学习体会或论文、组织问题研讨和主题社会实践等形式。有关知识考试评价内容既包括理论观点和原理,又包括应用性知识。既注意评价学生对有关概念、原理、观点、方法等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更注重评价学生对知识的实际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核。第二,应合理确定考核的标准和各项考核的比例。期末考试侧重考查学生对本课程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考查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是否提高。阶段考核主要结合阶段性的、专题性教学任务,通过小论文或课堂讨论等形式,考核学生对专题教学问题和阶段性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平时考查则侧重考查学生的平时表现、到课率、回答问题情况、课题讨论发言情况等等。要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动态的、综合的、有侧重的评价。考核的内容既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又包括实践能力的评价。有的学校规定期末考试应占50%,阶段考核和平时考查应各占25%。有的学校则按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这些都可以进一步探讨。总之,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有些学生平时不注意听课学习,只靠期末突击复习,或平时只注重理论学习,一到期末考试,就希望老师勾复习重点,一考过关,而不关注自己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修养的现象。

五、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前提是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起。不解放思想,不更新观念,就不会跳出传统观念,就不会大胆探索,也就谈不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解放思想,就要克服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思想,克服以往形成的思维定式,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例6

从社会角度看,对领导而言,善于思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有没有这个能力,事关重大。第一,作为领导,一方面,要引导群众在正确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如何选择正确的道路。这里如何选择正确的道路,就需要一个重大思考的过程。不深入地思考,选择就是盲目的,就是危险的,这不仅害自己,而且害群众。第二,领导的工作对象更多是人,而人的活动不同于自然的活动。人的活动都是有思考的,这就客观需要领导者也要有高超的思考能力,否则,就难以领导好自己的对象。第三,在社会转型期间,更需要有思考的领导者。社会转型,往往会导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就增加了选择的难度,如何选择,对领导干部而言,就会面临更多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思考就显得特别重要。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客观需要更有思考的领导,而不是盲从的领导。第四,思考有助于领导干部的德性建设,这对社会发展有很大好处。对于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我们要求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里德的价值要高于才的价值。而思考本质也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德性的过程。从表面看,思考更多是一种智力活动,但智也有层次。小智与德性往往具有分离的倾向,而大智,往往与德性是统一的。大智实质就是大德的另一种表现。因为德,如守规则,从本质上看,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有利于全局并且体现长期性的一种博弈的游戏精神,而不是像钻空子、机会主义等行为一样体现的是短期性和局部性的游戏精神。而有大智之人,往往就知道如何从长期和全局看问题,而不是从短期和局部或个人角度看问题,这实质就是有大德的具体表现。大智若愚,其实并不愚。我们常说,小成靠智,大成靠德。这里前面的一个智,实质是小聪明,是小智,而后面的德,实质就是大智的表现。一些被查处的有腐败行为的领导干部,表面看,是缺乏道德,从另一个方面看,也是一种缺乏大智慧的反映。社会发展,我们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有德性,我们也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有大智慧。

从个人角度看,对领导干部而言,做有思考的人,就更容易实现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让人生有更多闪光点。苏格拉底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思考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我思故我在,思考让人更成为人,更感觉到一种自在的存在。恩格斯说,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就是有思考。蜜蜂与建筑师的不同,就是建筑师在建筑开始前,就已经有了明确的思考和设计,而蜜蜂就没有,蜜蜂仅仅是凭本能在构建自己的巢穴。思考也是人生灵魂的建设。思考让人心灵充实和自在。思考也是一个领导干部让自己人生闪光的着力点。历史实践证明,只有有思考的领导,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为自己留下脚印。从长远看,历史属于思考者,不属于盲从者。

领导干部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思考者?

第一,要多读书,尤其要多读一些好书。好书,就是一些真正的思想者的产品。多读这些好书,就可以充分借鉴别人的思考,为自己的思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们一些干部缺乏读书的兴趣,这是十分不好的现象。多读一本书,少喝一瓶酒。喝酒伤肝伤胃,而读书可以健脑健灵魂。读一本好书的价值,要远远高于喝一瓶好酒的价值。

第二,就是要多与当代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进行交流与座谈。读书,更多是与过去的思想家进行间接交流,同时,领导干部也要多跟当代的一些思想家进行思想交流。要多听各种报告、多参加学术研讨会、多与学者座谈和一起讨论有关问题等。

第三,要有求真的精神。求真,就是追求真理。自然科学有自然科学的真理,社会科学有社会科学的真理。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求真,就是求社会的真理。社会本质是有真理的,只不过社会的真理更多被利益的浑水所蒙蔽。没有求真的精神,思考必然就是多余的。

第四,就是要多掌握一些好的思考方法。好的思考方法很多,对于领导干部而言,重要的思考方法就是要注重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看问题,要善于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另外,就是要注重运用辩证法,要善于辩证看待问题。还有一个,就是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方法。因为以人为本,可以使观念和价值观更容易深入人心,也就更容易取得工作效果,等等。

第五,就是要多留一些进行思考的时间。对于一些形式主义的活动,作为领导干部,能少参加就尽量少参加。一些领导干部,看起来成天忙忙碌碌,其实参加的活动大都可参加也可不参加,对工作开展影响不大,有些活动只具有象征意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形式主义的活动过于频繁,必然会导致一些领导干部的思考能力下降,思考也会越来越形式化,而思考的内容则会越来越贫乏和单调。从这个角度看,领导干部也要善于休闲。领导干部除了重点抓一些重要工作外,也要善于为自己留一些闲暇时间来进行思考,这对搞好工作更有好处。

第六,要多锻炼身体,这是产生良好思考的生理基础。生命在于运动,思考也在于运动。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领导干部多数是坐的多,动的少,长期下去,这对身体必然不利。没有好的身体,对人的情绪就有影响,对思考也会有不利影响。所以,领导干部要养成锻炼的习惯。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例7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培养“四有”学生的主渠道。如何增强高职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反思,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增强高职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政治教师应从备课、讲课、作业和考核四个方面下工夫,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备课要加强针对性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政治教师应当高度重视上课的备课活动,备课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备课要结合形势,思想政治课具有政治性,备课要结合形势,教师要经常了解当前社会的思想现状,研究分析社会上人们的思想热点、疑点和难点,研究社会思潮对学生的影响,教师要多看电视,多阅读报纸、多上网浏览互联网,关心国际国内形势,关注思潮,不断“充电”提高自己。

备教法,针对高职院校生源差,理解和接受能力弱等特点,教师应采用启发诱导、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讲课形式多样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导学生如何正确做人做事的一门课程,有着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突出的教育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面对社会负面事件要正面引导,传递正能量。教师不能违反政治纪律,违背党性原则,违背四项基本原则,信口开河,哗众取宠,似是而非。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融政治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为一体。

讲课的关键在于引起学生兴趣,取得实效。行之有效的讲授方法有三:

(1)案例分析法。每堂课给学生讲两三个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效果一般很好。学生很爱听,注意力集中,参与程度高,讨论非常热烈。

(2)多媒体课件演示法。选择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把讲课需要的实例材料制成具有一定水平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教师边讲边演示,效果也不错。例如,讲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课时,制作课件运用了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实例,把以往抽象的道德理论具体化,事迹真实感人,催人泪下。大部分学生含着感动的泪花看完了多媒体视频,学生深受教益,效果非常好。

(3)讨论辩论法。政治课老师应该重视选择采用讨论辩论这种讲课形式。比较重要的讨论可以提前布置,一般性的讨论辩论可当堂布置,以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无论讨论还是辩论,无论教师是否参与其中,教师都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善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坚持平等讨论,坦诚交流。决不可以势欺人,居高临下,而要使学生畅所欲言。

三、作业注重实践性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政治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布置和检查。课堂上一般以口头作业为主,课后应以书面作业、实践(操作)性作业为主,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特点,教师布置作业应注重实践性,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作业主要有:社会调查、英雄走访、参观访问。

政治课教师要以身作则,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参加义工活动,宣传党的政策等。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的实践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懂得做人的道理,陶冶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操,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

四、考核坚持思想性

考核坚持趣味性和思想性。首先要求我们坚持期末考试与平时表现的结合;知识考查与思想考核相结合;平时表现主要看学生平时上课、作业的情况;实际行为态度主要指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与同学、老师、领导相处的言行举止;思想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政治态度,考查学生在热爱学校、关心班集体、爱护公物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考查学生在遵纪守法、校园公德、助人为乐等方面的所作所为。着重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觉悟水平,其次要注意考核方法。写小论文、写调查报告,分析思想政治案例,参加思想政治演讲等形式都是思想政治考核的有效方法。比较容易全面真实地反映思想政治素质。无论采取哪种考核方法,我们都要注意防止考核的单纯知识化的倾向,“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说做两张皮。应坚持以实际思想为主的原则,做到知行统一。

通过多年在备课、讲课、作业和考核四个方面的反思、细作和创新,既充分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在有趣、有用,传递正能量的教学氛围中,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真学,真信和真用。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和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

[1]刘运喜.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06).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例8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系统讲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本教材,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考研政治中理论性和系统性的一部分。同时,在考试中,这部分的试题也是取材最广泛,命题最灵活,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的一部分。

因此,对于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应当在理论的体系性和逻辑性方面下大功夫,认真研读教材,深刻理解每个考点及其相互关系,重在构建理论体系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对于每一个考点的针对性练习也必不可少,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并提高对考点的敏感度。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基本内容,系统阐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和现实运用。这一部分的政策性和现实性极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当前社会直接相关。这要求考生全面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并且要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在考试中,这部分倾向于考查理论和政策的内容,同时更易于考查理论和政策的原因和措施。

因此,对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应更加注重结合历史和现实去理解和理顺两大理论体系,并且尤其关注社会热点与理论考点的结合部分。考生需要全面熟悉和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与价值取向,熟练运用党中央的理论精神、思维方式和政策去思考和解决各类试题。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描述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170多年历史的基本教材,根据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内容可分为探索时期、革命时期、建设时期三部分,讲述中国历史,但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史。本部分的线索性和多维性较强,需要考生从宏观和微观、从横向到纵向全面梳理各时期各方面的历史事实和相互关系。但同时,本部分并非只关注历史事件,而更关注的是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和关系,即不仅重“史”,更重“论”。在考试中,则更倾向于考查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和历史线索。

因此,对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应在从各角度全面把握历史史实的同时,更侧重于全面掌握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重要意义和历史启示,答题中要做到“史论结合”。同时,在学习本部分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比如要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基本规律,对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会有很大帮助。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阐述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和规范的基本教材,其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具有教化性和规范性。在考试中,除了少量考点具有一定理论性,大多题目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要求。

因此,对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宜侧重于重点概念和重要规范要求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考生要关注社会思想道德方面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和道德及法律方面的发展。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例9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以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注重大学生求真务实精神的培养,也在课程开展中尤为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

从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方向来说,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有助于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课程的科学改革和发展,也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迈向更高更大的平台有着积极作用,当然,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实践中也有助于及时调整当前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方向。

从思想政治授课老师的角度来说,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在为教师提供工作保障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成长的可能性。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已学习到的思想政治知识优势,也在课堂授课中自我评估教学水平,在一次次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中不断提升,十分有助于思想政治授课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教学中越走越远[1]。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习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知识,对创建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意义重大。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帮助学习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素养,并在以后的成长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在思想政治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发觉思想政治课程的精华,也在学习中发现成长中最好的自己。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的必要性

1.是践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以教育形式培养大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知识及能力。如今我国教育部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开展,在高校中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对此,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及改进中,也明确强调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改进的目标要明确,不仅要始终坚持育人与教书结合的基本理念,更要促进学生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在政治理论教育中逐步落实社会实践教育,始终要求学生从继承优良传统角度融入创新理念,成为对社会极其有用的人。当然,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并对其进行考核,也是对教学目的检验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课课的考核,立足于大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及发展方向,在教学中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在课堂中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理论水平[3]。考核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力的检验为立足点,检验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是否以健康科学的方式全面发展的,也是学生践行自觉性的检验,有助于促进学生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

2.可有效改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课程考核对学生带来的导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思想政治课现实授课中,绝大多数的教师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考核方式,以“一考定成绩”模式考核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这就对平常表现极好却在一次考试中发挥失常的学生尤为不利。当然,这样传统的考核方式也很难引起学生更加自觉地参与到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学生整体学习状态偏低,思想觉悟水平不高,其思想政治能力也始终处于不太高的水平[4]。当然,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以多样化、科学性的考核方法可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打破传统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的局限性时,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能力及解决能力的培养,这就在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系统化、科学性的思想政治理论,避免学生知而不信和言而不行。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知识、能力及素质水平相结合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注重当代大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德育结合的教育,那么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过程中也必然要始终遵循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德育素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既契合了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也从培养人才角度为社会服务。

(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原则

一般来说,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质上就是素质教育课程,在考核学生成绩时应多角度地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过程来说,也要从学生整体学习过程的具体表现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打破传统的测试评价模式,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表现能力、活动能力、多次考试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实践能力进行综合测评,体现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根本原则[5]。

(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原则

思想政治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应在实际教学中以引导方式?l挥出学生主观地位,也要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合作通道。当然,尤其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中,要从全方位、多角度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有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才能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与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依据课程标准设计考核内容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特定的课程标准,也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考察。思想政治课授课教师就要严格遵从教学考核的具体参考标准,在设计考试内容时检验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能力,也要从学生是否接受所学内容和是否具有运用所学内容的能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的优化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与考核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教学活动,也是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实践性内容。那么,无论是对学校来说,还是对思想政治课授课教师来说,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过程中,都应立足于课堂科学设计思想政治课成绩的构成比例、完善课堂学习考评体系、采用灵活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也要在大数据背景下转变高校管理方式、建立大数据教育教学考评机制、打破高校部门间的考核数据堡垒、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

(一)基于课堂范畴下教学与考核的优化

1.采用灵活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设计思想政治课成绩的科学构成比例

任何课程的教学都要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那么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来说,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过程,要从立足于课堂为学生设计科学的思想政治课成绩构成比例,可以分解思想政治课的成绩,从三个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第一要从学生平时成绩来考核,第二要从学生的理论成绩来考核,第三要从学生的实践教学考核的成绩来评价[6]。学生平时学习成绩评定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课堂的学习态度,也要依据于学生课堂与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将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作为总考核的10%。对于理论教学考核成绩来说,可从两个方面评价,也即是开卷考试成绩的考核与口试成绩的考核,可以将这两者的考核看作总考核成绩的15%。实践考核过程中,主要是依据学生研究性学习情况和社会实践情况,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考核作为总考核的20%,学生社会实践考核成绩作为总考核成绩的20%。当然,这样科学有效的考核构成比例,强化学生平时考核成绩时,还以全程、多元化及综合性的角度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2.完善课堂学习考评体系

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也需要具体的考核标准约束教学与学习的行为,以便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和学习质量。那么,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过程中,也是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考核和学习能力考核两个角度做起。当然,就学生学习态度而言,是多方面的表现,诸如学生参与思想政治课的情况,是否严格按照教师的具体要求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也是从多方面来完成的,包括诸如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作了充足的笔记、是否完成了书面作业、是否正确且积极参与课堂问题、是否有浓厚的兴趣参与课堂讨论辩论等活动。课堂学习考评体系的完善,对授课教师的要求颇高,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明确的考核内容,以具体分值比例进行科学性的考核,也要在实际考评中采用负分制的方式,对表现极其不好及学习不积极的学生进行负分制考核[7]。当然,一切的考核都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有科学合理的考核要求,布置合理的课后作业,注重学生的课后积累和运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积极性时,也提高了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思维素养。

(二)大数据背景下教学与考核的优化

1.转变高校管理方式,建立大数据下教育教学考评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的优化,要在大数据环境中与时俱进地创新,更要跟上时展方向培养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契合的创新性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及时改变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在大数据环境下搜集学生关心的问题,分析后为学生制订更加全面性、先进性及科学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材和参考资料。当然,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过程也要建立合理的反馈机制,加强学生、教师、学生家长及学校之间的联系,掌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中遇到的困难,并调查学生对当前考核模式的接受程度[8]。学校可以公开思想政治课程考核的数据,也注重学生隐私的保护,以学校内部评价机制及第三方评估机制结合的方式调整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考核模式,在数字化监管下执行创新性考核与科学性考核过程。

2.打破高校部门之间的考核数据堡垒,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例10

课堂内容似“海量”,包罗万象;课堂提问如“赶集”,匆匆忙忙,总之,“快”似乎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器。对此,省语文特级教师严华银老师曾严肃指出语文课堂需要慢下来。

 

为何要“慢”?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基本教育理论理念决定的,不必说课程理念中的培养感情和语感,提高修养和情趣,也不必说形成良好个性和人格,重视熏陶、习惯、能力和思维,仅仅是丰富语言积累都需要经年累月,都需要循序渐进。看来,语文课堂真的是不“慢”不行。

 

一、语文课堂需精选教学目标

 

如今很多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如快马加鞭,原因在于,如果老师不快讲快问,那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很可能无法实现;老师担心学生学的内容太少。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快节奏首先是由于教师预设了过多的教学目标引起的,语文教师有必要精选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精选教学目标呢?

 

1.教学目标应该宜少不宜多。

 

教学内容和目标少而精,这样就给学生阅读、感悟和思考等思维活动留出足够的余地。

 

如魏巍的《我的老师》的教学重点可以确立“如何围绕主题精选材料”,也可以选择“人物刻画的方法”,甚至可以围绕“叙事条理和顺序”展开教学,经过反复研读文本和单元整体布局后,笔者确定以“如何围绕主题精选材料”作为本课的唯一教学目标,由于这堂课教学目标十分集中,学生阅读、思考和交流都比较充分,学生感觉受益匪浅,真正做到慢而有效。

 

2.教学目标既要有针对性,又要兼顾统筹性。

 

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文本,充分了解各班的学情,切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真正做到精心筛选。

 

其次,教学目标的筛选必须兼顾统筹性。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科学系统,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安排同本单元其他课文,甚至是整本书都有紧密的系统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文本和学情的基础上,要统筹兼顾本单元其他内容。

 

二、语文课堂需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

 

前文的“快餐”式课堂,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和质疑的时间,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特别是思维得不到提高,最终教学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结合课堂时间的有限和思维品质的特性告诉我们,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两点:问题要精练,思维活动时间要充分。

 

1.问题要精炼。

 

如今的课堂,教师常常借助各种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此时,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就直接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品质。当下的语文课堂一堂课动辄提出二三十个问题是常有的事情,细想一堂课,学生要回答如此多的问题,他(她)的思考会有多少独创性、深刻性?他(她)的思维只有“量”,而缺少了最重要的“质”。

 

2.时间要充分。

 

精简教学目标和精炼问题的直接目的是教师为学生思维活动创造足够的时间。思维的“质”决定了思维的品质,思维的“质”需要充分的思维活动时间作为保证。

 

(1)预设时间要充分

 

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预先充分考虑教学目标、重点的解决所需要的时间,宁可多,不可少。

 

例如《孔乙己》,老师抛出问题:造成孔乙己的命运如此悲惨的原因有哪些?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问紧扣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基于对全文的综合把握和分析,主要考查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完整性和深刻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此时,如果老师提供的有效思考时间较少,学生可能就会得出结论:是孔乙己自己的好吃懒做、爱慕虚荣,或者是酒客(其他人)的嘲笑、冷漠和毫无同情心造成的,这些回答有道理,但是,这只停留在问题的表象。若想让学生的思维再深刻些,则老师必须预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2)思考过程要充分

 

重视思维品质,还在于重视思维的过程。现行的语文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中,存在大量过于追求思维结果的现象。老师要结果,家长要结果,考试更要结果,这似乎无可厚非。然而,没有高质量的思维过程,怎么会出现良好的思维结果,这是很多语文课堂内容多、效率低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重视思维的过程呢?笔者着重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来阐述。

 

①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

 

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理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思维时间静下来,让思维过程慢下来,注重多种思维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个体思维的内化,注重生生和师生之间的思维交流、碰撞,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引向深邃。

 

再如《孔乙己》,如果老师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地发散和聚合、碰撞和交流,他们也许就会反思:这些表象的根源是什么?最终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最后两个根本原因的归纳属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真正解决了它,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才得到锻炼,得到提高。总之,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活动的时间,让学生思维过程“慢”下来,让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慢”下来,这样不但有效解决了教学内容和重难点,而且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系统性。

 

②重视思考过程中的教师引导和评价

 

学生的思维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引导和评价,正是由此,学生的思维活动才得以充分发散,有效聚合,才得以有序的开展和深入。

 

当学生的思维活动止步不前或者迷失方向,学生自身无法突破或纠正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给予合理有效的引导。同时,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开展。深刻性或启发性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主动性。鼓励或肯定性的评价不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成就感,从而使得他们既敢于思考,又乐于思考。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例11

当时光巨轮走到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成了潮流思想的阵地,人的思想不由自主地被网络信息“绑架”,独立思考成为一种奢侈。网络流行语录“听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双倍反应”,生动说明网络时代的人们失去批判性思维之后的思维模式。预防医学着眼于人群,服务大众健康,其产出往往是健康策略、规划、措施等,需要科学的批判性思维。作为预防医学工作者的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不仅是科研创新所必备的一种思维品质,而且也是每一位预防医学学子日后走向社会应对工作与生活难题的重要思维方法[1]。

1批判性思维的含义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评价、对比、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其被认为是21世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帮助公民依据理性和程序解决问题,破除盲从。英语“CriticalThinking”本身的含义要多于中文翻译———“批判性思维”,其含义包括内省、反思、综合、评价评估和重建等。批判性思维4种主要能力:一是有效的推理与思考能力,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类型的推理方法(如归纳、演绎等);二是运用系统化思维的能力,面对一个复杂的系统能够分析整体与局部如何相互影响;三是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能力,即能对证据、论点、主张和信仰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价,能将重要信息和参数合成或找出关联、解释信息和阐述基于最佳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批判性学习前人经验和做事方法;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传统方式和创新方式解决各种不熟悉的问题。批判性思维并不只是在字面意义上的“批判”,而是逻辑清晰严密地思考,其意义并不是一味反对和负面评价。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曾这样写道:“培养良好思维习惯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养成这样一种态度:肯将自己的见解搁置一下,运用各种方法探寻新材料,以证实自己最初的见解正确无误,或是将它否定。保持怀疑心态,进行系统和持续的探索,这就是对思维的最基本要求。”

2批判性思维培养在西方教育中的应用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西方教育传统中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所倡导的一种质疑性的对话方法———“苏格拉底对话法”。批判性思维的现代概念直接源于杜威的“反省性思维”。1989年Norris和Ennis提出,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省和思考,用于决定什么应该做,什么应该值得相信[1]。20世纪40年代,批判性思维开始作为一个主题进入美国教育改革;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开展了批判性思维运动,而后在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教育领域也逐渐兴起。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要求学校应培养大量具有较强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学生。美国各层次教育都将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目标。批判性思维更是美国大学教学的核心,课程几乎都是围绕批判性思维展开,教学方法也多是批判性的。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制订的基础教育“21世纪学习框架(Frameworkfor21stCenturyLearning)”,强调了“4C”核心能力培养。“4C能力”是:创造创新能力(Creativityandinnovation),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CriticalthinkingandProblemSolving),沟通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合作协作能力(Collaboration)。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正是“4C”核心能力之一,这一框架肯定了批判性思维在现代美国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3预防医学教育中培养批判性思维面临的挑战

预防医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然而当前在预防医学教育中开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面临诸多挑战。

3.1传统文化中负面因素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中最具特征的就是“教化”,尤其是君主统治者会把教化当作正风俗、治理国家的重要国策,通过对文化的认同,达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提批判性思维会妨碍皇权实现这一目标,不会被皇家所乐见,另外由于民众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教化,中国自秦汉以来的文化传统强调服从权威,尊重师长,在迷信权威的氛围下,批判性思维活动很难开展。尊师重道是中国悠久的传统,学生崇尚权威,完全相信教师的观点,受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生很难创新,抑制独立思考,严重抑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3.2固有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

受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多数是“记忆型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存储信息,并且按照这种信息行动。而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效仿苏联,人才培养框架一直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即五年制培养和三段式教育,苏联教育模式推崇整齐划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计划,容易导致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受传统文化和医学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教育观念的影响,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系统培养和评估,过分强调学生统一、标准化培养,使得培养的学生虽然知识丰富,但是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2-3]。同时也缺乏有效评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以分数为依据,缺乏有效评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机制和手段,这也是导致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薄弱的另一重要因素[3-4]。

3.3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存在误解

在我们国家,很多人将批判性思维狭隘地理解为“否定性思维”。这是对批判性思维的极大误解。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董毓说:“批判性思维不是负面批判,也不是专门针对别人的。争论不是为了争个你输我赢,显得我比你聪明,而是为了完善我们的理性和思想。交锋不是为了打倒对方,而是为了追求真理,完善自己。”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诋毁他人陈述,不是“盲目批判”,而是批判盲目;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合理判断;不是压倒对方,而是证明自己,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观点。邓小平所以能够正确决策,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就在于他具有很好的对批判性思维的科学态度。这一对批判性思维的科学态度,不仅是从事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也是我们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遵循的。

4加强预防医学教育中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4.1将批判性思维融入教学思维中

批判性思维是突破思维定势的关键,批判性思维重在“破”,而创造性思维重在“立”。从一定程度上说,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是要求学生善于从所谓的“定论”“真理”中发现不合理之处,学会提出新问题、“有根据的判断”、大胆地想像,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学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批判性思维的4个基本原则应用于教学中,即一是真理需要通过实验证明,二是判断证据的质量至关重要,三是出自权威或专家之口的话不能自动成为真理,四是进行批判性思维不能抱有任何成见。

4.2改进预防医学教学方法

预防医学教学可以采用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5]。也可采用研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营造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不受拘束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挑战同学、挑战教师,潜移默化地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可建设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组建以批判精神和批判技能的培养为目标的学习群体,彼此之间分享学习经验和资源,交流讨论心得和体验,质疑挑战观念和成果,协作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4.3培养更多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

中科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叔子提出,“没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怎么能教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真正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首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批判性思考者,要具有理查德•保罗先生所一直强调的批判性思考者的人格特质———理智、公正、开放、自省、真诚、强烈的求知欲、合理怀疑的精神等。推广批判性思维教育是在非批判性文化和习惯的海洋中顶风行船,它代表着对教师的个人挑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知识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它要求自我反思、自我开放、自我批评[6]。

4.4推行基于实践的能力型考试

能力型考试是基于批判性思维理念所进行的考试。GRE、GMAT和LAST都是以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测试目标的能力型考试。我国的MBA联考、MPA联考、MPAcc联考和GCT联考以及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都属于能力型考试。但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还没有推广以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测试目标的能力型考试。预防医学是一门以促进人类健康为目标的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从业者需要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出现时,灵活运用现有专业知识和经验,凭借可获得的最佳证据,结合环境实际情况提出科学的应对措施,这需要具备很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在医学院校推广能力型考试,推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成为更加主动的研究者、挑战者,去分析和解决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进行理性论证,在有理有据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合理化的解决方法。

5结语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罗伯特•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目标不应该只限制在让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批判性思考,还应该努力让他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进行批判性思考,比如在选举中投票、购买保险以及怎样跟自己的同事和邻居相处等。批判性思维对于在职业、个人和公民生活中做出明智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措施来解决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形成终生受益的批判性思维方法,不仅有利于职业成长,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培锋.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4):16-18.

[2]林平,吕冬梅.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加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J].继续教育研究,2002(3):93.

[3]陈进,陈燕玲,郑会贤,等.以核心能力为导向,循证医学为载体,终身学习为目的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3):298-302.

[4]解冰,刘冰,刘枫,等.PBL教学法在军校八年制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