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少儿古典文学

少儿古典文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4 09:34:57

少儿古典文学

少儿古典文学例1

近几年来,读经教育一直得到许多大德有识之士的提倡,被称为“重整中国文化断层的宏图大业”,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掀起了一股读经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南怀瑾老先生,国学大师牟宗三的弟子台师大王财贵博士,以及国内许多著名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一些知名的专家教授,一直以推广读经为己任,奔走呼号,四处演讲,使读经教育风气日盛。1998年初,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正式在全国范围展开,将读经教育推向高潮。

一.读经与儿童读经

(一)读经与儿童读经的含义

所谓读经,按照王财贵教授所讲,就是读最有价值的著作。经,本义是“挂在织布机上的竖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天经地义的常理常道经书,是蕴涵着常理常道,可以作为人们思想行动标准的书”。经典,是高度智慧文化的结晶,是启迪人们得以安身立命的生命指南;而读诵,则是我们民族已经沿用了几千年极简易、极有效、极高明的学习方法。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儿童学习的特点是“可塑性高,施教最容易”。儿童读经,就是让处于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年龄阶段的儿童,读诵中国文化及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典籍,以根植文化修养,以拓展心胸见识,以启迪深远智慧,以教养崇高人格,如此造就德智兼备的贤才,襟怀天下的大器,乃至于达到国家民族文化薪传的远大目标。人不学,不知义,让儿童接受圣贤教诲,读经的教育,是每个教师与为人父母应有的见识与天经地义的责任。

(二)儿童读经的争论

对于儿童读经一事,力倡甚至热情赞赏者有之,反对甚至严厉批评者也有之。两种几乎截然相反的态度常常让一些家长和孩子乃至于一些一线教师都无所适从,反对儿童读经的人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1)经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形成的典籍,而现在是21是世纪,读经认为是一种文化的倒退更何况经书的典籍里充斥着大量的文化糟粕,如果对经典的内容不加辨析,社会发展的方向感不清晰,把经典简单的拿来,只是让儿童反复的诵读那读经的后果只能是培养一批思想倒退的书呆子(2)施教者从文本出发,不顾儿童的接受能力,。。。。经里包含的一些典籍内容难度极大,随处剪切一段经典,把它塞进小学课本不要说儿童没法理解,就是成人也有许多人不能准确理解,儿童是未成年人,而四书五经在成书时不是为儿童准备的,让儿童去读一些一起知识水平无法理解的经书,不论是文言还是白话,读者和作者的心理跨度都很大,除了徒增儿童的学习负担外,较少其他教育功能。

虽然目前对儿童读经争议较大,但是儿童读经的必要性还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按照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选择性的选编教材,这些消极因素是可以降到最低的,从而使儿童从读经中获得最大的益处。1998年初,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对北京、湖北的1500名儿童进行了3个月的试点,“大多数的教师和家长认为,开展古诗文诵读不但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孩子的人格发育,而且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2003年,科技部研究中心对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的一项评估报告显示:“通过背诵古典诗文,73%的家长和8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近九成的家长和96.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了良好作用,94%的家长和100%的教师表示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据很多文章报道,读经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文学、历史、地理、天文、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他们的专注力、记忆力和自制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共读的形式还促进了“亲子相长”、“师生相长”。应该说,正是这些事实坚定了老师与家长的信心,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校与家庭参与到诵读经典的教育活动中去。

二、儿童为什么要读经――读经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问题的青年,问题的学生,校园的暴力,青少年的犯罪以及由此衍生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究其根源:我们丢弃了文化教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基本精神,我们已将国家伦理道德抛弃,由此而导致的种种恶果,自然也就成为事所必至、理有固然的程度!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要亡羊补牢,我们必须重新去认识我们的文化,去根植文化之根,以重塑世道人心。其基本方法就是恢复对文化经典的读诵教育,特别是让心性纯真的儿童自小接受读经教育。这是培固根本、正本清源、切实可行之路。在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老人等德高望重的政协委员就曾提案呼吁:“(我们)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们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既然古代经典被给予了如此之高的地位,就说明一定有它的价值所在,所以说,儿童读经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读经运动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

同志在1997年11月访美演讲中说:“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一个民族没有了经典,就没有了文化,没有了历史,没有了根基,没有了常理常道,因而也就没有了未来与希望。所以说倡导读经,激活传统,对于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读经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1.经典本身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理论。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它提出了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又如,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理想人格,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孟子》中的许多语言已经成为两千多年来志士仁人立身行事和判断他人行为的准则并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这些中华文化经典蕴涵着优秀的传统美德。

2.经典中榜样的示范,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在经典的哺育下,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出了大量的杰出人物,他们中许多人都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例如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正直认真勤奋好学不从流俗不屈不挠具有远大理想,愿为社会献身的热血青年(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等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儿童通过学习这些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对他们也能起到一定的感染,生活中发生类似的事情儿童也能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这些先进事迹对涵养少年儿童的善心,仁爱之心,培养孝亲敬长,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养成举止文雅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康成长,密切亲子关系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效。

3.读经内容贴近儿童实际,有助于提高儿童道德品质。

朱熹也指出:“小学学其事,大学学其理”,因此,经典的德育内容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展开。它重在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和准则!强调从日常行为范做起由近及远,从小到大,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而不是远离生活实际的空泛的大道理.至于那些蒙学名篇,既有丰富的知识又包括许多人生格言和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的道德行为规范并且把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有机融合。比如弟子规中就有这样的内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少年儿童在琅琅上口的诵读中,既识字学知识又学那些看得到,摸得着,在日常生活中用得着的具体行为规范,并在实生活中去尝试,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总之,读经教育的德育意义集中到一点,就是起到了蒙以养正,即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的积极作用.这是读经教育取得显著德育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儿童读经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1.读经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经典著作都是浓缩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晶。中国文化的宝库主要在上下五千年的古典书籍里,每一代人的创造力都是基于历史典籍之上,不断融会贯通,推陈出新,成为新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自己的文化,放弃历史文化,一个民族就没有自信心、创造力和凝聚力。现代教育侧重于传播知识和技能,使新一代缺乏传统文化的根底。有的人学习了西方一鳞半爪的东西,模仿其糟粕,出现了许多社会病。不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不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改革开放后,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也是扩大我国对外影响的途径。许多国家从东方文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其所用,并有创新,丰富了人类文化内涵。“经”是我国学术思想的精华,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其中的一些内容如提倡和平主义、人道主义,主张自强不息等,现在仍然县有十分现实的借鉴价值。就学校教育而言,学生学习古典经典,可以使他们从中了解古代的文物制度、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科学发明,了解古代与现代历史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正是当前我们语文教育要求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目的。儿童读经可以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重塑民族精神都有好处。人们现在提倡读经很大的一个理由是原于此。

2.读经能够重塑民族精神,重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鉴察力。

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外来文化日益增多地涌入我国,对于中国儿童造成两方面的影响:第一,外来文化良莠并存,对于鉴别力不是很强的青少年儿童来讲,很容易吸收一些腐朽、堕落的东西,在经济利益和物质追求中表现得浮躁、浅薄,急功近利、道德滑坡,失去独立人格;第二,中国文化在多元文化的融合和碰撞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年轻人忘记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态度冷漠,有的甚至蔑视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

王财贵认为,如果丧失了文化教养,就“很容易同时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把自己简化为浅陋;只一味学习西方,是文化的自我设限,自我矮化,从此中国将培养不出大人才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的富强昌盛恐怕只是一种幻想,对于民族文化没有信心,缺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新一代是担负不起这个重担的。古代经典是民族文化和知识的结晶,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不仅包含丰富的人文思想,还有很多自然科学的萌芽。儿童在读经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获得安身立命的法则,并且可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会自然地产生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之情,重塑日渐式微的民族精神,产生报效祖国的决心。对于古代经典文化的学习,还可以提升文化学素养,提高文化鉴察能力,对于精华糟粕并存的外来文化进行合理的选择取舍,为我所用。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昌盛富强才会逐步实现。

(三)儿童读经符合儿童学习心理规律,能激发潜能,发展智力

1.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读经的方式,不求理解,只是背,表面上看来,还只是左脑的训练而已,然而就因为在背经的过程当中,完全松懈、有趣,使脑波从β波转换至α波,也就是说,读经背经的小孩一而再、再而三地有机会舒解身心压力,并能在α波的脑与潜意识互动过程中加强了创造力、灵感、注意力、判断力及记忆力。儿童读经背经的过程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为透过视觉作用刺激右脑,而念唱的律动也启动了右脑,至于仔细整理辨字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所以,整个读经过程恰恰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得以同步。多让左右脑平衡、多处在α波下会增进脑力开发,包括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创造力等。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同步效用时,学习能力可增加2至5倍。选择古圣贤的智慧精华是正确的,因为假以时日,有读经的人多少会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陶冶性情。其实,单从左右脑平衡的目的来讲,儿童不一定要读经,就是读其它的东西也有效果,只要把握住轻松并有韵律感地重复念唱即可。然而,一再重复的念唱,即使没有刻意去理解,所读唱之内容不只是会存入大脑记忆,它更会烙印在潜意识里,而潜意识的妙用就是无需经过意志的运作,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思维与行为,对他们成人有极大地意义。

2.增强记忆力,发展智力

当代一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小生活在缺乏文化刺激的环境下的儿童,其心智发展较慢,小学入学后较多学习困难。发达国家普遍加强学前教育,其理由就在于此。一位在孩子三岁就教导孩子学习中国古代经典的母亲说,几年下来,孩子不但样样功课不用他操心,而且琴棋书画等才艺也是触类旁通,得心应手。有的家长反映,从前孩子背书总是一个下午才能背完,自从读经后,半小时就能背好一课书,记忆力有了明显提高。有鉴于此,采取适当方式对两岁以后的儿童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既必须也可行。中国心理学会吴世煌教授认为诵读古诗文经典“是训练机械记忆能力的良好方法,而少年儿童正处于发展机械记忆的关键期,错过这个关键期,就是‘死’记‘硬’背也是难上加难了”。提倡儿童读经教育就是要利用13岁之前儿童记忆力的显著发展期来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台湾学者王财贵先生认为,儿童背诵经典,有些内容虽然现在不一定理解、消化,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会像牛的“反刍”一样,慢慢地会将这些内容理解、消化。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3~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记忆能力非常强。因此虽然“其知识未开,理解能力薄弱”,但应当发挥其记忆能力强之所长,把一些重要经典选编为教材,教导孩子反复熟读,进而鼓励背诵,以激活儿童的脑力,训练记忆力,发展其智力,开发其智慧。

(四)读经能促进儿童语文的学习

1.读经能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经典方面的修养。

我国现行体制内的语文教育存在缺陷已不是钱穆先生曾批评的解放前的“小猫叫小狗跳的教育”,但简单浅薄,意识形态化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殊不知,在没有历史根基的文化中培养出的语言是没有生长力的。文学方面修养和经典方面修养的培养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长期不受重视。而旧有的应试教育体系和语文考试模式,更为“不考就不教不学”的功利主义不断滋长和蔓延推波助澜,它的直接负面作用就是导致学生少读经典,甚至不读经典。这对语文教育来说,真是致命的一击。传统文化实际上应是基础语文教育开展的主要背景和主要资源。在语文学科,民族文化主要表现为民族的文字文化和语言文化。语言文化,内涵非常复杂,大致说来,就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精神遗产,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别,即文学和典籍。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经典方面的修养,这是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所以说,在语文学科加强读经典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2.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知道语文中的“语”就是口头语,“文”则指“书面语”,所以无论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都是书面语,而且文言文作为书面语的一个方面是白话文所不能取代的,那些被现代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代作品,都是经过历史的筛选的素有定评的名篇。这些作品不仅语言简练明快,准确生动,而且立意深远,结构严谨,有很好的借鉴价值。指导学生阅读一定的古代经典,可使学生从中吸收有生命的语言,学习古人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对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1930年朱自清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文章说:“我主张大家都用白话文写作,但文言文必须读;词汇与成语,风格与技巧,白话都有借助于文言文的地方。”中国经典文化典籍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语言大师写出来的,儿童若能熟读这些用词或简洁而流畅、或典雅而优美、或质朴而自然的经文,常常能于无意中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另外,由于古代经典的文体形式注重协调,有严格的文字声韵特征,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在读经的过程中可以贮存语料,形成语感,不仅增强儿童的阅读的能力而且还能学习不少汉字;长期有规律的阅读古代经典,可以养成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国经典文献种类繁多,就其中所蕴含的知识而言,涉及面极广,真可谓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就其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而言,思维或严密、或极富想象力、或简约,等等;并且,能够称得上经典文献的著作,往往是一些大家说出来或撰写出来的,这样,儿童适当熟读一些经文,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眼界,对于锻炼自己的思维,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益处。

结语

中国古代经典是在几千年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有着它强劲的生命力,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青少年读经就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读经运动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圣贤的教诲,文化的熏陶,是修身立命之本,是人生最可宝贵的生命财富。一个没有文化修养的心灵是空疏贫乏,充满浑浊,难以成熟,永远也长不大的心灵。文化的种子要播种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才有根,才有可大可久的希望所在,才有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这些读诵的经典,会伴随着生命的成长,渐渐理解消化,让我们受益终身以至永远!

[参考文献]

[1]王财贵.儿童读经教育[K]∥金太阳儿童中西文化导读中心.儿童中国文化导读说明手册.武汉:金太阳中西文化导读中心,2001:9-19.

[2]刘俊田,林松.四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3]魏承思.重整中国文化断层的宏图大业[C]∥武汉大方儿童中西文化导读推广中心.中西文化断层重整工程.武汉:武汉大方儿童中西文化导读推广中心,2003:2-8.

[4]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社区与文化委员会.中华古诗文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金林祥,张正江.论少年儿童读经教育的德育意义[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

[6]郭齐家.少儿读经与文化传承[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

[7]林助雄.儿童读经与潜能开发[J].石油政工研究,1999(4).

少儿古典文学例2

如何把握幼儿的记忆特长而诵读经典古文,我认为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增加幼儿的学习动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我们知道,所有的智力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学的好,要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不仅要用生动形象的内容来吸引幼儿,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促进他们有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和愿望。由经典故事引出的知识点的学习,品德的教育,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经典的难度。

孩子天性活泼,生动的故事、美妙的音乐、优美的图画、快乐的游戏是孩子所喜爱的,我们可以将传统经典著作学习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去,多渠道地让孩子接触、学习经典。比如《三字经》三字一句,合辙押韵,音律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在教学过程中不苛求量的多少,也不增加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只着重于培养幼儿的诵读兴趣,从小培养幼儿对古文的美感和学习趣味,开发幼儿心智,在这些经典的古文中包含许多勤劳、立志、爱国、爱家、助人为乐的内容,每天在早餐后诵读几段,虽然孩子们目前不能完全理解其中蕴藏着的传统美德和智慧,但是随着他们知识量不断增长,在以后的人生道理上一定会消化理解,并将一些优秀品格体现在自己将后的为人处世中。在诵读古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幼儿诵读古文的兴趣。比如,教师在教幼儿读《三字经》的内容时,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可特别注重读音的轻、重、快、慢,当幼儿能熟读后,教师还可与幼儿进行“对读法”,即老师读前面一句,幼儿读下一句,依次对着读,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注意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幼儿对古文的兴趣,老师在读完每段后讲解其内容,让幼儿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同时还可以将每段的故事生动的讲给幼儿,使幼儿对故事产生兴趣的同时对古文也有好感。老师在幼儿休息时,可放一些经典古文故事的碟片,让幼儿从动画里感受到古文里的寓意以及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可根据故事的教育意义,结合孩子的年龄班、季节特征,有目的地选择一系列的经典故事,有计划地穿插在幼儿主题活动之中,这些经典故事不仅能够帮助孩子轻松学古文,同时也能内化成孩子独有的故事财富。让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丰富知识,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涵养。

2诵读古文,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幼儿期是大脑高速发展时期,也是获得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古文的一些启蒙书也有生动的一面,有的富有文功、语句精练,如果在这一阶段培养幼儿学习古文,使一些生动、顺口、独具表现力的语句能运用到日常生活和游戏当中。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加识字量,扩大了知识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儿童整体语言学习和发展的驱动力。比如幼儿在生活中遇到要让出自己爱吃的东西时,他会主动将食物让给其他伙伴或家人,问幼儿为什么要这样做,幼儿会主动的背出“融四岁,能让梨,我想学习孔融也把好吃的让给大家”,这就是在古文的学习中帮助幼儿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他们在说话时能用最简洁的古文语句叙述,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同时他们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幼儿每天将新学到的古文背给大家,再将每段的寓意及经典故事讲给大家,不仅在语言上得到好的发展同时使幼儿感受到一起分享的快乐。《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因而要求“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幼儿在通过学习古文认识传统道德典范时,会自然地将经典用在每日的游戏活动与日常生活中。

人们对“经典古文诵读”的关注并不仅仅它是一种育儿的新观念、新方法,更重要的是关系着我们这个社会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教育,如何看待文化传承的问题。儿童学习“经典诵读”并非鹦鹉学舌般的模仿。他们在这种情况中可以练习已经知道的东西,并且继续尝试一些别的东西。他们的语言进步得越多,他们进一步学习的范围就越大。少儿学习古文(读经)的发起者是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王财贵,他最早的读经实验是在家培养自己的四个孩子。这些孩子仅凭音律之美背诵古文,一段时间后,对文字的敏锐度和鉴赏力明显提高,文章写得好,更显出品质上的礼让恭敬。王财贵得出的结论是,0-13岁是儿童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如果能在这段时间聆听或诵读经典,把人类文化的精华灌输到脑中,并在其成长过程中自行体悟、践行,将有助于成为德行兼备的有用之才。孩子读诵经典后,承载着先贤的古训,再经过团体氛围的熏陶,普遍变得谦和有礼,要改正生活上的不良习气也变得容易许多。

通过学习古文,不仅让孩子第一次接触到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也培养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一些自私的孩子可从古文故事的学习中开始变得谦恭礼让,这对于塑造当今社会的人文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代教育一直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而诵读古诗词赋,无疑是他们在学习语言和文学路上的第一步。如果这些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而我们所提倡的这样的行为,就是施肥浇水的工序,我们都在努力着,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他们在未来美丽绽放,绚烂如花。

参考文献

少儿古典文学例3

幼儿的早期阅读已日益受到我国幼教届的认可,但现在所用的语言教材,其内容普遍存在简单、无序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让幼儿接触主题恒定、语言优美隽永并兼备文学品质、艺术性和思想深度的经典文学作品,能促进幼儿语言和人格方面的发展。

那么如何巧妙地将传统文学经典渗透到语言活动中呢?

一、以传统文化经典作为语言活动的导入

任何一个活动,不管是语言活动,还是其他活动,都不能缺少活动导入。活动导入是一个活动的开始,一个好的活动导入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活动导入还是一次活动给人的第一印象,因此,活动导入至关重要。传统文化经典有着独特的魅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至今,人们诵读其内容,仍能从中参悟出新的见解。中国的四大名著,经久不衰,其理由想必也不用多说吧!其中深受幼儿喜爱的西游记,在一代代的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童年印象。不管是老人、大人还是小孩都为其魅力所吸引。

二、将活动内容与传统文化经典相结合

一个语言活动的灵魂在于它的活动过程,因此活动过程不能小觑。传统文化经典不仅要融入活动导入,更要渗透到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三、延伸于传统文化经典

有时候,我们在想孩子的学习不应该只限于课堂,不应该只限于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更应该融入延伸于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对传统经典文化的了解与学习。

有人说,那么小的孩子能懂深奥的文学经典吗?答案是肯定的!或许他现在不懂,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除此之外,对于幼儿了解其内涵只是浅浅的表面。传统文化经典可以帮助幼儿增强记忆能力、提高识字能力、增强理解能力、锻炼独立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等,但是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传统启蒙教育中的文学教育在教育原则及教育方法上具有突出的特点。

1.文学启蒙教育原则的特点

首先是注重天下观教育与道德修养教育,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封建文学启蒙教育中尽管有不少“封建伦理”的内容,但更多的内容则超越时空、超越阶级而具有社会人生的普遍意义,其中最可贵的就是“天下观”教育。受历史客观条件的局限,传统的“天下观”主要体现为“天子一统天下”的理念,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落实在教材中则有多种表达方式。《诗经》有“黍离之悲”,《千字文》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篇,《千家诗》有“乾坤日夜浮”(杜甫诗)、“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诗)之语,《三字经》以“载治乱,知兴衰”、“通古今”贯穿,以“上致君,下泽民”为念,即便是比较单纯的识字教材如《急就篇》等也有“天下一家”的思想。其次是重视基本功训练和养成教育。诗要熟读成诵,对子要经常习作、随时考对,“格言至论”则“日陈于前,盈耳充腹”,“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朱熹语),对基本功训练和养成教育的重视一直深入到与儿童少年的心志一起成长。最后,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均不偏废。封建社会的教育垄断在统治阶级手中,阶级特权、地位及经济实力使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方教育成为可能。历代政府都设有官学,专门教育官僚贵族或士族子弟。

2.文学启蒙教育方法的特点

重视诵读玩味;重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教育方法;重视师生对话(泛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与师生交流。

诵读是古人学习诗文最经典的方法。朱熹曾说:“读多自然晓。”古语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童蒙学诗文,必须熟读经典,烂熟成诵甚至出口成章。韩愈、白居易幼时勤读,竟致口舌生疮。古人有一对名联叫“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家国天下事都在书声中体验、感悟和升华。在诵读中玩味思索作品内涵,感受文学的审美与发现人生的乐趣,从而完成文学的教育与人格的提升,这正是古人重视诵读的根本原因。

少儿古典文学例4

“新学堂歌”是谷建芬以我国古代经典的诗词为载体,通过对李白、孟浩然、王维、白居易、曹植等古代伟大诗人的经典诗作进行改编、作曲、再创作的富有古典诗词音韵美、意境美、形式美的儿童启智乐曲。“新学堂歌”的传唱不仅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而且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创了儿童音乐的新时代。

一、“新学堂歌”的创作精神来源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倡导。吴仪是敲开“新学堂歌”大门的第一人,吴仪与谷建芬在2004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时无意间谈起音乐。谈论中,吴仪向谷建芬传达了这样的意思:中央《若干意见》精神文件强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未成年人口众多,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建设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立足和发展。正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倡导之下,谷建芬才下定决心,一心一意创作“新学堂歌”,从此开创了儿童歌曲的新声。

(二)时代精神的需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指出:“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营造有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 i面对时代的精神需要,国家精神文化大局建设的迫切要求等因素推动了谷建芬创作“新学堂歌”的进程。同时,少年儿童确实急切需要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和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基础。

(三)作者的高度觉悟。一直以来,在儿童歌曲领域中适合孩子唱的歌曲屈指可数,而且歌曲内容十分空洞,歌曲体载大多为欢快、活泼的舞蹈风格,创作手法过于单一。谷建芬毅然选择了古诗词,古诗词歌曲具备有高度的文学性,音乐力求韵味以及赋有人文内涵,还要求作曲家谱曲的旋律具有声律美。这种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对少年儿童进行文化基础的渲染,同时不知不觉中他们的价值观得到了教育。

二、谷建芬创作“新学堂歌”的精神动力

(一)合适少年儿童唱的歌曲太少。首先,少年儿童歌曲的特点是歌词内容文化内涵不高,旋律过于单一,创作手法显得简单;其次,合适少年儿童演唱的歌曲还要按年龄阶段、先天条件、学习背景以及理解能力来分类,这样给作曲者带来了极大的技术困难;少年儿童歌曲市场本来就是一片惨淡,创作这类型的作品面临着很尴尬的局面,出版社极少为其出版。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谷建芬毅然怀揣着万分的热情投入到了“新学堂歌”的创作中去。

(二)谷建芬迫切的晚年愿望。谷建芬是当代著名女作曲家,早期主要创作流行歌曲,晚年专心为少年儿童写歌。吴仪的话点亮了她为孩子们写歌的欲望,她曾多次感叹自己为孩子们写歌动笔太晚。在少年儿童歌曲作品创作上,她融入了一生的感悟,用尽了一生的经验,不会因为创作对象是孩子而将作品过多“儿化”,丰富旋律的写作以及把握歌曲的感情色彩是作品创作的重点之一,对待每首歌冥思苦想、多次吟唱、反复修改再敲定,她在这个过程倾注太多的灵感和经验;就是为了找到与孩子们纯真童心的切合点,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成为祖国新一代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接班人。

(三)胡锦涛总书记的关心。2009年元宵晚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赞扬了谷建芬所创作的儿童古诗词歌曲,认为她撰写的儿童古诗词歌曲很有意义。总书记的关心极大地鼓舞了谷建芬的创作热情,让她变得心潮澎湃并且一心一意,排除干扰,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到了儿童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中。最终,谷建芬创作了30首儿童古诗词歌曲,也就是所谓的“新学堂歌”。

三、“新学堂歌”的传唱给儿童带来的精神粮食

古诗词本身就是诗、乐一体化。这种中国古典诗词具有声律

和意境美。它有利于少年儿童积累传统的民族语言,提高民族精神和增加民族意志;它有利于陶冶少年儿童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以及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它有利于少年儿童完善人格以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这种诗与乐的结合方式,让孩子们穿越时间、空间与古代诗人贤臣对话,间接地让孩子们从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吸收古诗词的人文内涵化为己有。“新学堂歌”吸收各种元素融合着民族文化,较好的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建设者打下了坚实的民族文化基础,增强了民族意志。

四、“新学堂歌”扬起了古诗词的时代风帆,唱响了民族精神

近年来很多人关心语文教育的现状,把关注的目光投放在国学的继承与发展上。儿童古诗词歌曲开始普及于中小学音乐课堂,有的已经建立唱诗课。儿童古诗词歌曲的传唱间接地使古诗词在纵向和横向上得到较好地发展。电子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家长在家应该多为孩子播放儿童古诗词歌曲;学校老师利用广播在课间、课后为孩子们播放儿童古诗词歌曲;少年儿童们要努力学习,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只要不断地为孩子们营造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古诗词的时代风帆就会扬帆起航。

“新学堂歌”地出现,掀起了一阵古风韵律的传唱,净化了一代少年儿童对古诗词的重新认识与热爱。古诗词是在经过古代诗人千锤百炼后存留下来的,凝聚了多少世纪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种具有永恒艺术美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古诗词在谷建芬的旋律中融入了新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有利于培养我国新一代少年儿童淳朴善良的性格,有助于未来社会建设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自谷建芬《新学堂歌》第一张专辑发行,儿童古诗词歌曲与孩子们见面后,十分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并广泛传唱。“新学堂歌”为台湾与大陆的少年儿童架起了一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交流桥梁,有利于台湾儿童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良好平台,为孩子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促使他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民族意识,培养自身的民族意志,早日实现海峡两岸民族统一、民族团结。

注释:

i 《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23日第1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参考文献】

少儿古典文学例5

问题一:儿童自由阅读失缺

1.“零”阅读

家长会上,互动交流阶段,一位爸爸说孩子没时间读书。我很纳闷,我们一直体现“轻负担,高质量”,他的孩子怎么回事?细问原委,他每日自行安排孩子完成随进度的练习题语数外各两套,还要练习1小时小提琴和半小时乒乓球。我听后,忙追问孩子几点钟睡觉?这个爸爸回答11点。我无语。

受应试教育体系的深度侵害,老师、父母为了让孩子多考一分,付出的代价终身不换——舍弃了读书的习惯。另外,我还想将存在低俗化和功利化倾向,类似《植物大战僵尸》等一类充斥妖魔鬼怪、恐怖暴力,既误导儿童行为,又危害儿童心理健康的所谓书籍,也归为“零”阅读的范畴。

2.“快餐式”阅读

一日问几个年龄不一的孩子:“你们最喜欢看什么书呀?”按年级段梳理大致为:《摩尔庄园》、《淘气包马小跳》、《名侦探柯南》、《笑猫日记》、《梦里花落知多少》……

每到书店,总看到许多学生席地而坐,如饥似渴地翻阅各种书籍,仔细看来,他们选择的读物多为市面上流行的、较为肤浅、缺少文化积淀的畅销书。在跟风阅读成主流,浮躁文化乘虚而入的时代,儿童阅读也呈现出比较表面化、信息量少、情感也是快餐式的现状。原谅我将卡通漫画、校园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也归在此类中。

问题二:儿童经典阅读失重

1.儿童经典阅读≠外国优秀读本阅读

外国优秀儿童读物也大量“入侵”儿童的阅读世界。当然,我并不反对甚至赞成优秀的外国少儿读物的引进,如绘本系列,在中国是个新生事物,却潇潇洒洒地夺得了众人的注目,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支新生的教学资源力量;童话系列,如《丁丁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等;名著系列,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逊漂流记》等。

2.儿童经典阅读≠儿童经典古诗文阅读

经典诗文,是经过不知多少朝代的大浪淘沙而积淀下来的精华。近些年来,儿童经典诗文的呼声日渐高涨,从“现代”私塾、国学经典、古诗词到小古文研究,“复古”文学思潮正在大面积影响着中国儿童,冲击着学校教育。儿童经典诵读存在误区即古代文学才是经典。

乱花渐欲迷人眼。当各式各样的读物为儿童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口时,很可惜的是,在多年工作中,越来越少、甚至逐渐消失了这些人的名字:鲁迅、老舍、叶圣陶、冰心、巴金、萧红、朱自清、沈从文……面对中国现代经典文学作品,教材体、量少质轻的现状这是令人担忧的。有人形容“安徒生的童话就像摆在家中的精美铜器,越擦越亮”,我则希望更多的中国儿童能形容“中国现代经典书籍就像青铜器,照亮、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我想呼吁的是:留住儿童缺失的经典——中国现代经典文学。

首先需正名定分。我们经常说,常念为经,常数为典。中国现代经典文学是中国现代民族和文化的风向标,从对待它的态度和方式上,对后人总是有着巨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历史的进程必须给予中国现代经典文学阅读以发展的空间。

其次需顺时而为。现在,我们的通用文字为中国现代汉语,儿童正是运用祖国现代汉语知识储备进行广泛而自由的阅读,提倡阅读中国现代经典文学,就是让儿童的精神成长能与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同行,找到文学经典与孩子的精神契合点,拓展儿童精神生命的空间。时代的良知必须给予中国现代经典文学阅读以宽广的臂膀。

最后需遵循心理。儿童文学作家范先慧认为“我们不应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应该把孩子抱起来,放在桌上,平等对话。并且在这个高度的前提下,学会用自己的视角、观点、态度和思想去看书、看问题、看世界。”生命的成长必须给予中国现代经典文学阅读以温润的土壤。

少儿古典文学例6

语文课程在西化的过程中,不仅弃用古典诗文,而且弃用中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在课改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过几千年检验的有效学习方式被视作落后的手段。传统的背诵简单地等同于机械学习,诗文的吟诵被认为是难听的歌曲。于是,传统教学中所采用的背诵回课大多被淡化,吟诵则几乎失传。而来自西方的朗读方式在我国只不过约100年的历史,却完全成为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文本交互相遇的主要形式。

2.人文教育:不谙中国传统哲学

现在许多中青年教师,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包括美学)所知甚少,根本就没有达到应有的修养。如此,语文教师自身就缺少了中国人的内核。如何才能培养出有中国人内核的未来一代呢?没有“物我会通”“以物为量”“大制不割”“融情与物”“朝阳初启”等美学常识,如何才能带领学生去体味中国古诗的无穷妙趣?没有“天人合一”“仁爱大义”“以和为贵”等中国哲学常识,如何引导学生去过一种中国化的公共空间生活?

二、对于中国的古典文化来说,其文化的发展性价值需要重估

在提到母语教材去中国化的问题时,特别强调“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这些话,提醒我们需要特别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古典诗文的价值需要重新做出评估与认定。

1.古典诗词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中国化的标识、中国人的内核

卢新宁在《汉语,我为你不平》一文中指出:“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1]做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就必须学好中国古典诗文,从而拥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古典诗文,正是每个真正的中国人的根与内核。如果上升到这个层面来认识,我们的语文教材就需要更新观念,大幅度地提升古诗文所占的比例。同时,根据橡实理论我们可以洞悉:如果在一个人童年的敏感期播下古典文化的种子,就会成为他一生的心灵呼唤。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古诗文的教学只能加强,决不能以任何借口去弱化甚至删除。

2.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源泉与民族贡献的代表

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靠硬实力,还要靠软实力。国学大师辜鸿铭就认为,中国靠一味地西化是无法得到西方人的尊敬的。你必须让西方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你必须对世界文化做出贡献。中国古代的汉语独树一帜,“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中国古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所在。学好中国古典诗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确立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尤其是在大量阅读古典诗文之后,完全被古典汉语的魅力所征服,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迸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古典诗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

卡尔·雅斯贝斯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中写道:“凡曾读过古典诗人、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作品的人,凡通晓数学、研究过《圣经》以及自己祖国的富有想象力的伟大作家的作品的人,都可能进入一个无限灵活而广阔的世界,这个世界将赋予他一种不可剥夺的内在价值,将授予他开启其他世界的钥匙。”[2]卡尔·雅斯贝斯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教化的升格,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每一个人的原初世界就是本民族古典文化所营造的亲切而美好的世界。具体到中国的古典诗文,它是中国对下一代进行濡化教育、扣好人生第一个扣子、提升人才质量和生活品位的优质课程资源。钱谷融先生说,教育的根本在于“立”,“正直和真诚是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德”。中国古典文化在这个方面正可以发挥作用。我们必须明晰,中国古典诗文是中国文化实现现代化与“立德树人”教育的基础,是改变现今中国人精神状况(教化普遍降格)的有效手段。

三、语文课程如何有效提升“中国化指数”

语文课程的“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中国语文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走中国式的道路,中国化的指数必须是不断攀升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定位。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提升语文课程的中国化指数呢?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较为系统地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确认中国传统教育的成功经验。然后结合当下教育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有效的融合与对接。

1.打通诗文扩容的路径

目前,各种小语教材版本对经典诗文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其所占比例偏小。一百三四十页的语文教材,只有五到八首富含中国文化基因的古诗,难以形成“中国化”人文教育的主流。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大幅提升经典古诗文在小语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与此相适应,沿用多年的以白话文为主体的教材编写体系也应该做出重大调整。路径之一,借用“新教育”模式,让古诗词顺着时节次第展开。古诗词的补充拓展教材可以像新教育实验成果《二十四节气诵读古诗词》那样,以四季节气的变化为序来编排150首古诗词,让每首诗词和相关的节气一一对应。如此,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就会踏着季节的脚步自然地走进儿童的生活。借此,儿童可以愉快而有感觉地走到“农历的天空”下,从而加深对大自然的敏锐感受。并将中国的节气文化和古典诗性文化融合在一起。路径之二,优选“微格”书库,让古诗文轻巧地走进学生。例如,浙江中国儿童阅读文库《文言文篇》《古诗词篇》《韵语篇》中所选的诗文都短小而经典,可读性强,容易被儿童所接受。另外,像舒婷选编的《影响了我的两百首诗词》,浙江少儿出版社的少儿画谱版《唐诗三百首》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渗透天人合一的哲学

所谓“中国化”,就是要参一参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华,特别是“天人合一”的绿色人文理念。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古代经典的过程中有一种哲学审思的意识,认识到人类应该与大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统一;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之父母,人类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与万物平等的一部分。具体到语文教学来说,我们就不仅仅是要学习背诵几首经典的古诗文,还要借助于这些诗文来传承中国美学(东方美学)的思想。这是语文课程“中国化”的内在性规定之一。因为越是经典的中国诗文,越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最佳承载者。中国美学是生命体验和超越的学说。朱良志先生认为:“中国美学的重心就是超越感性,而寻求生命的感悟。”借助于经典的诗词,我们要引领学生去打通自我与世界的界限。“料得青山应似我”,“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水光山色与人亲”,让学生从小就能得到“物我会通”的美学思想的熏陶,舒展诗意的胸襟,进入濠濮间想的境界:人可以与山水相通,与万物相融,人在世界的“大通”中,从而获得一种心灵的适意。

3.倡导妙化感悟的方式

中国人习惯于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来体悟人与世界的动态关联。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视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玩索、体悟。以体味为主体特征的感悟型阅读方式是“中国化”的学习方式。悟,就是觉悟、发现了世界的真实,就是唤醒、激发了个人心灵之中原有的智慧。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将文本视作一个有完整生命的“全体”来观赏,实现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相通,并全力,体会精髓底蕴,放飞畅想,虚心涵泳,形成妙悟。也就是说,语文教育要提升中国化的指数,就需要倡导一种妙悟的阅读方式,让每一个学生以积极读者的姿态,深入文本,整体感知,直觉体悟。作为直觉感悟阅读方式的现代式表达就是“感受性阅读”。在语文教育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仍然需要关注学生的感受,为他们适时提供宁静的阅读时空,打破心灵的阻滞,用审美的方式学会感悟。

4.恢复传统吟诵的方式

古人云:“新诗改罢自长吟。”吟诵,是我国传统读诗词和散文的方法,从先秦开始,通过师生口传心授,代代相继。它是标准的中国式朗诵法,是一种独特而行之有效的鉴赏古典诗文的手段。正因为它与中国古典诗文存在着天然的匹配性,所以唯有用吟诵这种方式才能品得中国古典诗词之真味。也就是说,吟诵是品味中国古典诗词的最中国化、最优化的方式。很可惜的是,一百多年前,吟唱这一最中国化的诵读方式在中国失传了。现在很多语文教师都不会吟诵,甚至对此一无所知。如今,我们的语文课程亟须提升中国化指数,其基础性的工作,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师首先需要学会吟诵,可以下载《中国古典诗词吟诵调》系列音频,边听、边仿、边揣摩,跟戴君荣、陈炳筝、刘季高、陈少松、王迪等吟诵名家学地道的中国吟诵。读陈少松的《古诗词文吟诵研究》,系统地学习吟诵的理论与技巧。让吟诵这一宝贵的“中国化”诵读方式在语文教师群体中恢复起来。然后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用欣赏的态度来示范吟诵,还要带领学生学习吟诵,更要让学生明白吟诵是中国人的独创,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财富,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传承并发扬光大,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5.策划定时诵读的仪式

中国古代的儒家有一整套严格的教育仪式,且十分重视。上学有开蒙的仪式,写文章有开笔的仪式,每天进学堂有拜孔子像的仪式。这些与语文教育一一对应、密切相关的仪式,在今天仍然是具有生命力的。因为有了这些仪式,一切转换都显得极为郑重,学生就会将学习视作非常神圣的事情。参与到中国母语教育中的每一个人,本就该对汉语怀有热爱之心、虔诚之意。让课堂充满一种传统的仪式感,是母语课程中国化的应有之义。要加强母语学习的仪式感,我们主要可以采用两种路径:第一,为所有的第一次语文学习项目举办“开幕式”。我们必须重视儿童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所有第一次:第一次上课,第一次拿书,第一次读书,第一次写字,第一次晨读,第一次发言等等,都要让它隆重些、神圣些,语文教师需要为这些“第一次”精心策划“开幕式”。第二,为所有的重复性时段举行主题朗读活动。每一天朝阳初启的时候,集体朗诵与清晨或季节相关的儿童诗,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开始一天的语文学习;中午,老师为学生或学生为全班同学朗读一个有趣的故事;傍晚,在夕阳的余晖中,吟诵一首富有人生哲理的古诗词来结束一天有意义的学习生活。通过固定时段的长线化主题反复,强化一种语文学习的仪式感,在童年里注入更多的中国化色彩。

6.提高诗意表达的频度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语文是诗意语文。汉语,是中国人生命存在与表现的方式。中国化的语文学习,既要对古典诗文进行积累,也要不断尝试着进行诗意的表达。这种诗意的表达,应该成为每个中国人的言语选择与自然习惯。从接触汉语开始,家校就需要携手合作,选择富有诗意的绘本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引导学生进行诗意的表达,写儿童诗。理想的境界,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回到“诗经时代”。诗经时代,是一个诗歌全民化的时代。那是诗歌和普通人贴得最近的时代,很多人频繁地使用诗歌来表达个人情感的时代。这几乎成了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很多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为此,我们需要让学生保持一种强烈的诗歌表达的指向。让诗的表达成为学生们生活的第一反应。我们语文教师的口头禅可以是:“说来听听,这里面有什么诗?”“有什么惊喜地发现?”只要有可能,就要让学生们去想诗、写诗、说诗。

7.丰富融活古典的策略

真正中国化的语文课程,引导学生所积累的经典诗文,应该是活性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所积累的诗文存储,让经典的古诗文和儿童现实生活实现对应回流。我们可以领着学生在大自然中找“诗词”:春天,冰河消融,鸭子在河水中一边自在的游动,一边嘎嘎嘎地叫着,学生们就找到了“春江水暖鸭先知”。夏天,树木葱茏,骄阳似火,蝉声鼎沸,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到蝉的叫声,学生们从中找到了“居高声自远”。秋天,学生们从火红的枫叶上找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常带着学生找古诗,那些经典的古诗就活了,活在学生的心中,活在学生的生活里。激活内存的古典诗文的另一种好的方式就是提升交际和写作中的引用比例。无论是在课堂发言还是课后交际,无论是写作文还是发消息,我们都要鼓励学生适当地运用曾经背诵过的经典诗文,而且是能用则用。经常性的引用,往往能够盘活经典的诗文,让我们的学生用最经典的中国方式来表达。

少儿古典文学例7

一、准确的市场定位

准确的市场地位是决定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部古典名著《水浒传》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找不对适合的读者群体,那么再好的设计,再好的销售渠道,再好的宣传策略也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这部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准确适宜的读者群体。

众所周知,河北大学出版社是以出版优秀的教辅图书而著称于世的,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在教辅图书市场积累了丰富的销售渠道和良好的信誉,把《水浒传》这部古典名著的读者市场主要定位于中小学生市场,无论是在销售渠道上还是在中小学生读者的接受倾向上都是非常有利的,这样我们不用费力的去拓宽销售渠道,只要利用河北大学出版社以前积累的销售渠道就能达到预定的图书销售目标,这样既节省了费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原有读者群,是一举两得的方法。

从图书的装帧设计上看,这本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使用了32开本印刷,这是属于中型开本类型里面的最小开本了,因为开本比较小,厚度适中,所以,这本书的文字比很小,不太适合老人和幼儿阅读,但是却适合视力比较好的中学生阅读。而且因为开本较小,这部《水浒传》非常适合随身携带,也非常符合中学生的读书习惯,可以随时阅读。

所以,河北大学出版社应该把《水浒传》的主要市场定位于中学生群体,这既符合当前河北大学出版社的总体发展方向,也符合这本书的装帧特点。

二、销售渠道的谨慎选择

图书的销售渠道传统上可以分为有中间商的渠道和没有中间商的渠道,传统上图书的销售是非常侧重有中间商的这条渠道的,这条渠道大多是书店或者网店,但是对于河北大学出版社的这本《水浒传》我们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首先,这本《水浒传》面向的受众主要是中小学生,我们在销售的时候,就不应该把这本书的主要渠道放在书店,而应该放在学校,最好的方法是把校长和老师变成我们出版社的销售人员,我们直接与他们联系,而不用通过中间商,这样我们省去了中间商这一环节,就节省了很多的费用,节省也就是在创造利润,这样才能达到这本书销售量和利润的最大化。

其次,书店和网店的销售渠道虽然不是重点,我们也要重视,这一渠道也会在《水浒传》的销售中占一定的比重,因为很多中小学生都有逛书店的习惯,我们可以通过在书店的销售,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读者了解或者购买我们出版的书籍,这样也可以达到一个宣传的目的。

最后,因为在市场定位中,我们还考虑到了白领阶层,所以销售渠道就必然会涉及到各个企业,直接与企业联系的这条渠道对于河北大学出版社来说是一条比较困难渠道的,所以,这条渠道应该只是侧重于在企业宣传,而把销售放在书店和网店。

三、图书的宣传推广方法

1、宣传时机。宣传时机的选择对于这本《水浒传》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本书的市场主要放在了中小学生群体中,河北大学出版社了解学生的习惯和学校放假的规律,因为学生们只有在放寒暑假的时候才会有更大的购买古典名著的欲望,这也是古典名著畅销的时间,这本《水浒传》在寒暑假前投入了市场,大概为5、6月份或者11、12月份,这也是古典名著在学校销售的黄金时段。

2、宣传方式。前面已经提到了,在图书的销售渠道中,可以发展校长或者老师作为图书的销售人员,这也是一种有非常有效的宣传方式,因为校长、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比较高,他们说的话,推荐的东西,更会打动学生。此外也可以在学校内进行免费赠书,举办图书漂流活动等,这些都可以达到非常好的宣传目的。另外,对于其他潜在的购买群体,我们可以在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等公共场所租赁广告位,进行《水浒传》的宣传。在网络上,我们也应该投入一定的人力、无力进行宣传,因为现在的青少年都非常喜欢上网,河北大学出版社正好迎合他们的这一习惯,在网络上大力推广。

四、对竞争对手和同类书的考察

《水浒传》作为一部古典名著,许多出版社都曾染指,不仅中华书局,岳麓书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比较知名的出版社出版过《水浒传》这样的古典名著,长春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等地方出版社也争相出版。此外,各个儿童出版社也都推出了儿童版的古典名著系列,这样的出版社有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湖南少儿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同心出版社等。这些出版社的市场定位明确,出版方向清晰,尤其是那些以出版古典书籍闻名的出版社,占据了古典书籍的大部分市场,再加上其他出版社的跟风出版,也想分的一杯羹,要靠类似《水浒传》这样的古典名著盈利对于河北大学出版社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得知,以上的出版社,不是以成人的阅读习惯为主,就是以儿童的阅读习惯为主,而忽略了他们中间的青少年群体,而这正给了河北大学出版社的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系列一个机会,据笔者在当当网上统计,目前特别打出来为青少年版的《水浒传》仅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黄山书社,南京大学出版社。虽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青少年版的古典名著在竞争压力上是比较小的,而已以上出版社在地域上距离河北大学出版社比较远,市场覆盖范围也与河北大学出版社不冲突。所以,不论是在竞争对手还是同类书方面,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等古典名著都存在巨大的成功潜力。

综上所述,河北大学出版社的《水浒传》等系列名著在市场定位方面,选择独特;在推广渠道方面,驾轻就熟;在宣传推广方面,考虑全面;在了解竞争对手和同类书方面,准备充足。河北大学出版社的《水浒传》古典名著系列不仅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数量,而且还在销售中积累了经验,了解了对手和市场,在以后对于古典名著的出版方面更加自信了。

【参考文献】

[1]郭运庆.策划编辑图书营销十大法宝[J].南都学坛,2005(02).

少儿古典文学例8

我们知道,传统时代的儿童教育,首先重视的不是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传授,而将文化熏陶、性情教育、人格培养放在第一位。从古老的《论语》直至清代以来广为流传的儿童教材《弟子规》中都有这样的教育思想,“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当人格行为教育到一定程度后,才进行现代教育所重视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有识之士将几千年来的中华传统教育总结为“人生四阶段教育理念”,即“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儿童阶段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性情和志向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性情和远大的理想,而后进行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育,才能造就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真正有益的人才。这种教育的核心就是用传承优秀文化、凝聚民族智慧的经典来教育少年儿童,被称为“经典教育”或“经典文化教育”。

2 开展经典文化诵读活动的意义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诵读经典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儿童时期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黄金年代。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同志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2003年,他在专门为《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题词: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总书记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辟概述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和最新发展。学习经典,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诵读经典对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促进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诵读经典,是对新课程改革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建设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培养人才的新途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延伸。

3 开展经典文化诵读活动的做法

实验小学是“中华经典教育工程榆树市试点单位”结合《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背诵160篇优秀诗文,我校积极开展经典文化诵读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3.1 制定方案,督促落实。根据诵读活动实施方案,各班根据配发的经典文化读本,由语文老师组织,学校安排具体时间,教导处对各班诵读进行实际考核。

3.2 营造氛围,促进开展。本着“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要求学生多背、熟背经典诗文,无需面面俱到的进行分析讲解,只要初步理解大意就行。我们还在每节语文课上开展“课前一诵”,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少儿古典文学例9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4

一、什么是经典――以“传优养心”为精髓

经典,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的解释,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经典”一语大约从汉魏时期就开始使用,主要指儒家典籍。范晔在《后汉书》中提及的“昼修妇业,暮诵经典”,此处的“经典”指的就是“六经”和史书。后来,凡一切具有权威性、能流传久远并包含真知灼见的典范之作都被称为经典。[1]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是各个知识领域内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伟大著作,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新、奠基性的著作,比如,《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百家、辞赋、诗和文等,都属于经典,它们以深刻意义塑造着民族历史和文化。 刘勰说经典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可谓一语中的。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里提到,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如四书五经及诸子、辞赋等,其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了解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造就通才。

经典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庞大载体,是民族生存的根基和民族精神的纽带。只有经过反复不断地被阅读、被解释、被评价,其价值才能逐渐被认定,也才能最终成为后人心目中的经典。经典作为人的精神个体和艺术原创世界的结晶,体现着价值多元性的特征,是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就如同孔孟老庄之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思想。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活动,文化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经典诵读则是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2]要厘清青少年经典诵读教育的“经典”是什么,则需要明晰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一般而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从青少年的心理年龄和学习特点入手,以生为本,通过经典文化素材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提高民族认同感,塑造民族性格。

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传优养心”的经典教育理念。“传优”,即传播、传承、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传承、传扬,培养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觉。“养心”,即将民族精神中最具凝聚力和当代价值的爱国心、责任心、诚信心、友善心等作为主要内容,培养具有“中国心”和世界眼光的当代青少年。“传优养心”的落脚点在经典,即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经典诵读不仅是母语养成、知识收获的过程,也是心灵滋养、智慧启迪的过程,更是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教育的过程。因此,经典是有利于形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凸显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上升成为一个民族的共同经典的、富有持久震撼力的典范性、权威性著作。

二、诵读“什么”经典――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扬弃与传承

目前,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经典诵读主要有蒙学经典、儒家经典、道家经典、佛家经典和学校自编经典读物等。不同专家对青少年经典诵读的范围观点各异,有的学者仅局限于儒家经典,有的主张学习蒙学教材,有的则提出读佛教经典,有的甚至还将经典范围扩大到莎士比亚等外国经典。可见,实践中青少年经典诵读内容混杂。如何选择经典,选择什么样的经典就成为首要问题。

儿童的经典诵读主要以传统蒙学读物为主,这是一些社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本知识等方面易于记忆、注重知识教学和品德培养相结合的著作,包括以《三字经》《百家姓》为代表的综合性蒙学读物,《小儿语》等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读物。[3]儒家经典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道家经典以《老子》《庄子》为主;佛经经典包括《心经》《金刚经》等。学校或地方自编经典读书,主要强调经典的混合和精选。比如,广州市天河区开展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工程,以诵读《千字文》《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诗经》等中华文化经典为载体。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编写的《进课堂》教材,共23篇,分别以仁、义、礼、志、孝、为学之道、修养之道、朋友之道等为主题,选取《论语》中的相关篇目进行组合。[4]

如上所述,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一般是指《论语》《老子》等经典著作,这些著作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厚的民族精神资源,并长期作为经典逐步渗透到中小学课堂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南怀瑾先生说过,从儿童时期诵读历史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倡导的“直面经典”,把具有古代汉语精致、雅致特点的古今习用的丰富的历代人文知识,作为青少年诵读经典、进行母语养成教育的宝贵材料,是对经典诵读的充分展现,也可以完成对青少年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和传统伦理道德的熏陶教化。现有经典诵读的素材众多,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需要明确青少年经典诵读甄选的原则。

首先,坚持思想性原则。目前,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要想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首先就要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哪些传统是好的,哪些传统是不好的,须经过深入的思考、学习、实践才能逐步厘清。比如《弟子规》的思想性不太强,取材多是儒家孝道文化的具体化、规则化,是否适合作为现代青少年广泛诵读的经典,值得我们去思考。《心经》《金刚经》虽有思想性,但是否适合给中小学生诵读?《二十四孝》的故事是否适合当代青少年?等等。

由此,选择经典读物,不能纯粹按照古代经典的范围,还应考虑立德树人,传优养心的根本目标与出发点。其思想性的判断标准,应该是从卷帙浩繁的古代史书和诸子百家著作中挑选涉及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德行等各个方面的人物典故,其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应该与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培养一致。这是判断思想性的唯一标准,至于是否儒家,是否道家,并不是关键。

其次,坚持开放性原则。经典选择的开放性,意指只要是具有传统价值、民族文化特征的典范作品,不论古今,不论儒道墨法,不论文言白话,都可以作为经典诵读的内容。经典诵读主要以儒家传统文化为核心,也不能排斥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经典。经典派别的开放性,不拘泥于儒家经典。对于青少年诵读经典,应该是取百家之所长,而不拘泥于一家。文学题材的开放性,不一定是经书,可以是诗词歌赋,如唐诗宋词,都是适合中小学生诵读的经典。这可以从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所罗列的经典中得到印证。以经典诵读教育为载体,坚持以开放性的原则选择经典,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价值的继承。

最后,坚持可读性原则。所谓“传优”,意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扬。就涉及到经典的选择,那就要充分考虑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特点,多以情感、境界而不是立场、观点来选材,注重性情和审美趣味,在儒家经典中选择最具价值的作品,以精神提升和生活教育为主。巧妙地精选体现中国语言文字的作品,提高经典读物的易读易记性,使之适合青少年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此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经典并非一定要原著,也可以选编和改编,比如一些比较好的经典学习的版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读物的选材特别注意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大量选取历史故事,典型人物,民间传说,流行趣事。如《增广贤文》:“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撵旧人。”这些兴趣盎然的内容,极易引发儿童爱读、乐读的积极性。又如,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劝学、勤学、励志、修身、孝悌等具有普世价值观的内容对青年少品德、人格完善能起到重要的熏陶和教化作用。《龙文鞭影》就有大量列举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如体现忠诚的武穆精忠、杲卿断舌、赵苞弃母、捐生纪信等;体现守信的韩康卖药、季札挂剑、羊祜推诚、尾生岂信、布重一诺等,这些历史故事除了人文性、趣味性外,其人物本身就是传统道德规范的楷模,对青少年德育教育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5]

三、“如何”诵读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传递

从儿童时期就开始诵读历史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学方法。实践中,用于青少年私塾学堂和体制内学校的经典诵读方法各异,主要有王财贵的“大量读经”教学法(朋友,跟我读)、陈琴倡导的“中华经典素读”教学法、徐健顺的“中华呤诵”教学法、韩兴娥探索的“海量阅读”教学法、陈杰思的“中华经典义理”教学法、武家舫的“中华孝雅”教学法,以及张庆华总结的经典体验教学、许凤英提出的“三环七步”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简单梳理发现,上述经典诵读方法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老实大量读经,包本背诵,追求读经数量;二是主张借助吟诵方法,即古代私塾读书法,提高诵读的趣味性。这两类读经法,共同点都是“读”,只不过一个朗读,一个吟诵,讲究平仄等用韵,有些趣味,但本质一样。

适当诵读与记忆经典文本是母语养成和经典教育的基础。吟诵,即按照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语调和一定的节奏,低吟浅唱,陶冶性情的读书方法。王财贵的读经理念是“早诵读比晚诵读好,诵读经典比诵读唐诗宋词好”。这种经典教育和经典训练是主体文化精神从自在走向自觉、从潜在走向现实,从感悟转化为创造的过程,是培育、生成、壮大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6]大量读经的方式虽在古代曾经对青少年的教育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时至今日,如仍沿袭其旧有套路,未必会有好的效果。事实上,读经派的十多年实践,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不仅能背诵20万字经典的青少年寥寥无几,而且大批接受过读经教育的少年儿童产生了厌学情绪。素读等教育模式也与之类似。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读经本身以外,还有不同教育理念相冲突的问题。

笔者认为,如果能够结合孩子们的生活与心理,对经典有针对性地适当讲解,不但提高兴趣,降低难度,还可以开启孩子们的思维,引导他们思考。国学大师胡适在讲述自己的私塾读书经历时,说自己的母亲给私塾先生高于别人三倍以上的学金,只为先生可以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而其他的学生,先生只是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可见,即便是以前的私塾读经,讲与不讲,其效果还是完全不同的。当然,在课堂上作适当的注解与串讲,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诵读练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经典诵读,其实不仅是记忆,更应有理解,在抑扬顿挫中理解古诗文等经典,应该考虑到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将朗读、诵读、研读有机结合,层层推进。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适当地讲解与研读,打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传统观念束缚,尽可能地引导学习者对经典文本进行研读。

不同年龄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不同,要求经典学习方法的不同。对照《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我们发现,小学低年级开展启蒙教育,宜诵读浅近的古诗;小学高年级,宜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初中阶段,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高中阶段,能阅读篇幅较长的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青少年儿童读经典,不是注入式的刻板教育,而是启发式的活泼愉快的学习,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力求符合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通过经典诵读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解读”和“研读”,主要针对经典文本思想的可懂度、经典文本语言自身的阅读障碍和学习者对文本理解性学习的需求等方面,进一步引导学习者对经典文本进行思辨性的研读。在诵读基础上提倡研读经典,真正做到经典文化价值的传承。

笔者编著的《传优养心青少年传统文化读本》,并以此为蓝本开展经典诵读教学实践。经典诵读部分主要学习“知不足者好问,耻下问者自满”“知而好问,然后能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笔者没有先讲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而是让学生自己诵读,然后请他们挑出自己懂的先讲。部分同学基本上都能理解并背诵出来,可见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很强。但通过观察,有的孩子很难专心学习,在教师的提醒下,才能回到书本中。可见,专注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了专注力,不但能很好地领会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还能静下心来自己研读。但专注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训练出来的,只有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阅读的乐趣,专注力才会慢慢加强。

经典诵读应针对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设计课堂教学。在讲解“不学无术”时,通过经典诵读、古文初读,让孩子们理解,不论天资如何,学习都是成才的必要条件。当下孩子的学习目标多被定在了分数和名次上,这很容易让他们对学习失去持续动力。如何让孩子意识到学习的目标与动力,是课堂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又如,针对这一节的古文初读部分,选取了《薛谭学讴》作为素材,让孩子理解学无止境的真正含义,即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

总之,经典诵读,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经典是什么,并以“传优养心”为核心去选择适合青少年儿童的传统经典,在诵读的基础之上有效地解读、研读经典,从而有效地传承经典文化的现代价值,体现对青少年母语的养成教育,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及传统伦理道德的熏陶教化,促进学生在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等方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象愚. 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J].中国比较文学, 2006(12) :44-58.

[2]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156.

[3]王炳照.传统蒙学读物的现代价值[J].寻根,2007(2):4-7.

少儿古典文学例10

我校的“经典诵读”活动最初始于2006年。那时正在进行新课改,《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过程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课标》还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根基应从幼儿抓起,让他们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文字和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每年诵读古诗不少于70首,“重视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致力于以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们幼儿园开始了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唐诗三百首》活动。

第二,百花齐放。

到现在,这种诵读活动开始走进课堂,经典诵读成为幼儿园的一大特色。教师们搜集经典文化素材,学生开始广为背诵,天天能听到诵读经典的声音。师生们共同享受着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乐趣。《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唐诗三百首》等国学经典名篇在幼儿园内“百花齐放”,名言佳句绽放异彩。

第三,硕果初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种经典诵读活动不但提高了幼儿的记忆力,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先贤的智慧与情怀,于潜移默化中拓宽了他们的心胸与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陶冶了他们的性情,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及素养,他们再也不是只会玩泥土石块的泥娃娃了,成了随口能诵出几句经典的“小小书生”。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我们幼儿园不断改革更新诵读活动形式。

1.诵读与应用相结合。

在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诵读活动中,还要启发幼儿在特殊的环境中能脱口诵出名言佳句来。比如早上看到花园中满地的花瓣时可诵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天看见园工们在园中烧杂草时可诵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看见父母在田野里播种,可诵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像这样寓情于景、见景生情的诵读随处可见。老师们随时随地加以点拨,既达到了诵读的目的,又陶冶了幼儿们的心灵。

2.为古诗词配乐配画。

在教学中让幼儿吟唱《咏鹅》、《春晓》等等,让幼儿体味古诗不但能高声诵读,还可以大声歌唱。这就是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再就是师生为古诗作画,看着图画有感情地诵读,达到见画就能诵读,把幼儿带入诗人的境界。我们把古诗词融于各个学科当中,极大地调动了幼儿诵读经典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意识和想象能力。

少儿古典文学例11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05-02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益创新,作为孩子家长越来越用科学严谨的视角来看待早期的启蒙教育的重要性,音乐启蒙更是家长们几乎必选的启蒙方式之一。音乐对人的智商、情商、记忆、认知等等方面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基于此,孩子的家长们在早期音乐启蒙中付出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就美国动画而言,声音主要的用途更主要用于增加角色个性的描绘,用音乐预示即将发生的事及控制情绪的转换。这样的作用,常常可以在迪斯尼动画电影或是动画片中看到。《猫和老鼠》又叫《汤姆和杰瑞》,它从1940年问世以来,一直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卡通之一,故事内容简单,基本没有语言,都是通过背景音乐来表达故事角色的思想活动。在《猫和老鼠》这部作品中,古典音乐与动画处于并列和相互的关系,不再是音乐服务于动画,而是两者合二为一,这使观众第一时间感受到视觉与听觉相统一的冲击力,对孩子启蒙教育影响较大。

一、古典音乐的内涵

古典音乐作为音乐形式中的一种,具有很强的文化影响力。从广义上看,古典音乐在西方很多国家发展得都比较快,而且有一些知名的作曲家,尤其是欧洲的创作艺术,更是在古典音乐的历史上增添了很多文化特色。一般来说,音乐按照发展的阶段来分有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两个大类。现如今,我们对古典音乐的定义一般是从中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开始,一直到19世纪结束前所创作的音乐,我们统称为西洋古典音乐。一般人印象中的古典音乐往往会被认为是西方音乐的代名词,也有人认为古典音乐是经典和高雅的代表,这些看法并不全面。古典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古典音乐指的是从西方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开始至今,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包括了巴洛克音乐时期、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等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音乐;而狭义的古典音乐则指的是一种带有古典音乐风格的音乐,是以海顿、贝多芬、莫扎特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量古典音乐大师为人类留下的宝贵音乐作品在许多动画片中被引用。由于这些音乐的加入,使得原本枯燥单调的动画赋予生机,也使得虚拟的卡通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二、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古典音乐

一般来说,在动画创作中的前期美术设计制定部分,尤其是角色场景的设计都会直接涉及到造型、色彩、声音彼此间的搭配,这些在当今的动画制作中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且被广泛认知和接受的部分。但如果考虑在前期结合一定的古典音乐,创作者很可能从心理学视角将古典音乐要素的色彩引入,进而体现出画面的音乐韵律感,甚至音乐的画面感。在影片中色彩的冷暖变化甚至同一个场景中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也是有节奏韵律的,角色造型、场景制作的高低胖瘦厚薄远近实虚,也是有节奏韵律的。《猫和老鼠》通过对各种交响乐和管弦乐的使用来表现剧情,而汤姆和杰瑞的动作也和音调的变化同步。没有任何语言,在通过画面编配的大量的背景音乐的衬托下,人们只需要根据汤姆猫和杰瑞鼠滑稽的表情以及夸张的动作,就能够被深深的吸引,从而尽情地感受每一集故事的幽默和风趣。

古典音乐在《猫和老鼠》中应用十分广泛。在动画片中,音乐的配乐是为剧情的需要服务的,它往往能够根据剧情的发展,场景的过渡,画面的转移,卡通人物的情绪变化来运用相对应的音乐元素,从而在揭示主题、渲染气氛、表达情感、塑造形象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在名为《好莱坞音乐厅》的一集中,汤姆猫化身为交响乐团的指挥,身着燕尾服,手拿指挥棒,派头十足,而老鼠杰瑞这时也赶忙来凑热闹,也想来指挥这场音乐会,而汤姆猫对于老鼠杰瑞的到来却完全不欢迎,其恶劣的态度惹恼了老鼠杰瑞,从而老鼠杰瑞进行一系列报复行动,使得汤姆猫为了演出的顺利进行而疲于奔命,无暇顾及指挥,最后老鼠杰瑞如愿成功指挥全场而告终。在这一集中所用到的乐曲是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所创作的《蝙蝠序曲》。《蝙蝠序曲》的序奏部分采用三部曲式,乐曲以一个速度为小快板的全奏开始,热烈而欢腾,而此时汤姆猫隆重登场,指挥范儿十足。在汤姆猫的指挥下,乐曲也逐渐舒展开来。在整个乐队轻柔的伴奏下,双簧管奏出充满生机的主题,流露出明显的喜剧色彩。老鼠杰瑞也适时登场。在交响乐团的演奏中,指挥是至关重要的,而在本集中,更引人关注的则是汤姆和杰瑞的激烈交锋,而它们之间的火花也与整首乐曲的演奏契合起来。当老鼠杰瑞决定实施行动来对付汤姆猫时,全曲进入最高潮,在波尔卡舞曲的欢快节奏下,速度越来越快,情绪也愈加激昂,全曲也在这热烈的氛围中告终。

再如在名为《猫的协奏曲》的这一集中,汤姆猫化身为钢琴演奏大师,为我们倾情演绎着弗朗兹·李斯特的《升C小调匈牙利狂想曲2号》。在汤姆猫进行演奏的同时却无意中吵醒了置身于琴箱中安睡的小老鼠杰瑞,从而展开杰瑞的一系列报复行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具有浓烈的匈牙利民族特点,饱含着李斯特对于祖国的深厚情感。在汤姆猫和老鼠杰瑞的斗智斗勇中,乐曲由开始的沉重压抑逐渐进入欢快跳跃的部分,乐曲的速度越来越快,力度也越来越强,仿佛带领着我们进入了一场狂欢派对。一如既往的是汤姆猫不敌老鼠杰瑞,在一番征战中,汤姆猫已无力招架,整场表演则在一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在《猫和老鼠》中还有许多很经典的古典音乐作品。比如在名为《飞行猫》的一集中,汤姆猫为了捉住金丝雀和老鼠杰瑞无意中学会利用裙伞做成了飞翔的翅膀,当他得意且悠然地飞起来时,我们耳中能听到欢快的圆舞曲调,这时我们听到的乐曲,正是“钢琴诗人”肖邦所创作的《降E大调华丽圆舞曲》,这首身心都在跳跃的圆舞曲在此时为汤姆猫插上了翅膀。这些悦耳的乐曲和生动有趣的画面吸引着孩子们,潜移默化,并伴随着孩子们的童年,成为孩子们音乐启蒙的第一课。

三、《猫和老鼠》中古典音乐对儿童音乐启蒙的效果

(一)听觉注意力的培养

从一定层面上来说,动画对儿童启蒙的影响不仅仅因为其中画面所具有的吸引力,也不能小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在《猫和老鼠》这部作品中,对儿童听觉注意力培养的影响非常明显,能让儿童感受到来自视听两个层面的艺术冲击。例如,在《猫和老鼠》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汤姆拼命追赶杰瑞的场景,而在这一场景里面少不了急促的钢琴声、猛烈的鼓声和响亮的锣声,再配合频繁的色彩变换和场景切换,能让儿童对动画片有种别样的注意,尤其是能跟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产生感染,增强儿童的听觉注意力。

古典音乐中不同作品、不同场景、不同乐器都可以产生很大的听觉差异,对于儿童启蒙而言,好听的音乐对于儿童以后的教育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音乐美感的认识与判断。在《猫和老鼠》这部作品中,不同的乐器种类以及各种乐器的不同演奏风格等等,都在刺激着儿童的听觉,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影响着他们的心灵,这就是音乐启蒙的魅力。

(二)音乐形象的初步建立

儿童对音乐的认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音乐启蒙教育时期音乐的熏陶作用、规范性等都会对儿童音乐形象的建立产生很大影响。相信《猫和老鼠》对儿童的影响范围应该是以亿为计量单位的,这种影响绝不仅仅是杰瑞和汤姆之间的斗智斗勇,而是其中近乎完美的声音效果,尤其是二位主人公与背景古典音乐之间的契合度非常高,高兴时、搞恶作剧时、悄悄做事时等等场景灵活生动的音乐,能让儿童听到音乐,即使不看画面也能想象到会是怎样一个场景。这就是音乐产生的效果。

音乐形象属于哲学中的美学范畴。我国儿童音乐启蒙教育与欧洲国家存在很大差别,其中之原因也少不了宗教音乐背景的影响差异问题。在《猫和老鼠》的作品中,音乐是作品的灵魂部分,其作用甚至超过画面的效果,汤姆的出现经常有种“伪绅士”的感觉,而老鼠杰瑞的出现常有一种明星闪亮登场的范儿,音乐贯穿于作品之中,儿童通过其中的音乐能产生情感的变化和对美的认识,建立良好的音乐形象。

(三)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音乐对于儿童启蒙时期的教育非常有帮助,能有效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一般而言,儿童年龄到3岁之后就开始识别不同旋律之间的差异,4岁之后就有音乐的节奏感,5岁之后就能分辨声音的响度和美感,6岁之后就能有音乐的欣赏和协调能力,7岁之后的韵律感和节奏感都进一步完善,9岁之后对音乐的美感认知基本形成,并具有一定的音乐辨别和判断能力。因此说,不同阶段的儿童对音乐的认知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启蒙时期的音乐教育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猫和老鼠》的作品中,实现了人物形象与音乐虚幻的完美融合,人物的喜怒哀乐都与背景音乐相协调,让儿童在观看的时候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置身于动画之中,去学习、思考、领悟其中的音乐与动作之间的关系。在儿童音乐启蒙时期,对于音乐的感觉以及对于肢体的协调性的控制都是在发展的,儿童的注意力和兴趣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能在心灵上产生想象力和感染力,并逐渐形成抽象思维,产生有意识的心理动机。

四、结语

科学的实践已经证明音乐启蒙教育对于儿童的成才至关重要,音乐会影响到儿童的智商、情感、思维、能力等等很多方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儿童进行音乐启蒙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启蒙音乐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潜移默化的影响,注重对儿童音乐审美的培养。首先,《猫和老鼠》中的古典音乐能影响儿童音乐启蒙的整体意识。其次,《猫和老鼠》中的古典音乐能影响儿童音乐启蒙的节奏意识。再次,《猫和老鼠》中的古典音乐能影响儿童音乐启蒙的欣赏意识。最后,《猫和老鼠》中的古典音乐能影响儿童音乐启蒙的审美意识,一些经久不衰的曲目带给儿童足够的美感,视听效果通过神经传递到孩子的心里,能引导孩子客观理解音乐的整体性美,达到音、心、形的完美统一,使儿童确立正确的音乐审美和世界审美。

参考文献:

[1]谢嘉幸,徐绪标.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刘冬昕.古典音乐在迪斯尼动画片中的运用[J].电影文学,2012(01).

[3]王晓璐.动画片中音乐的艺术魅力[J].艺海,2010(09).

[4]李刚,孙丽娟.动画与古典音乐的联姻[J].文艺争鸣,2010(18).

[5]闫飞.论古典音乐与青少年艺术修养的提升[J].新西部下半月,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