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4 09:34:57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例1

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情绪状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转移自己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心情舒畅、精神倍增。同时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为了学会某个动作而反复练习,为了完成任务努力拼搏,能够培养我们坚忍不拔的意志。体育活动还可以提高智力功能。体育锻炼不仅使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智力。体育锻炼能使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消除紧张学习带来的疲劳;还能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使自己合群,纠正自己的一些不良心理。

二、 通过体育活动树立自尊与自信

自尊自信是一个人在学习、生活中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肯定,是人生积极向上的潜在动力,是人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做人的重要品格;是成功者必不可少的良好心理品质,是青少年成长、成功与成才的重要条件。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提高自尊与自信。有研究表明,健壮的身体、结实的肌肉能使人保持较高的自尊自信。

在体育课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不同体质的学生也要区别对待,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篮球训练课中,个子高的学生就让他抢篮板球发挥高的优势,个子矮的学生就让他快攻,发挥他的灵活性和速度,这样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体育运动大多数是竞争性、集体性的活动,学生修养的好坏、能力的高低、魅力的大小,在运动中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能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因而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学生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三、 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例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把重心放在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上。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无心理压力的课堂环境,并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愉快、轻松地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目标上,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勇于承受挫折,敢于挑战困难,具有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在课程内容上,要根据班级学生特点、个别差异设计内容,分别对待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要,因材施教;在课程实施上,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特别要结合物理学与社会、文化的相互联系,充分反映现代物理学的新发展,促使学生乐于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课程评价时,不把考试和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要重视考前的心理辅导,防止考试焦虑情绪的发生,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重视形成性评价。

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他们对物理充满好奇,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索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就设法给他们提供丰富的物理素材,创设探究环境,每节课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每个物理规律尽量采用科学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满足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的心理性格特征,只有我们引导得当,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观察实验基础上,对事实进行总结归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学生就不会感到吃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性认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畏难情绪慢慢消除,意志力,学习的坚韧性就慢慢培养出来了。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此外,物理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的特点。研究表明,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核心,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及其发展规律。例如我在讲授“电磁感应,发动机”时,对科学家法拉第从出生低微到成功成名,特别“磁生电”的十年实验研究对学生进行介绍,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同学们感到自己不断努力也能成为法拉第。物理学寓理论、方法于一体,集抽象、具体于一身。物理教师只有更加深入地研习物理学史,才会对物理学科的特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同时才能更加有效地在教学中灵活地引入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新课改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处于教学活动的绝对中心地位。教师是通过提供帮助和教学支架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来,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逐步深入。在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中,有大量事例表明老师在很多方面会影响学生的自我发展。如古希腊时期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亚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本原的思考,芝诺、留基伯和德谟克立特发展的原子论观点,J·J·汤姆逊和卢瑟福对原子模型的构建,巴丁和施里弗建立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BCS理论)等等。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各位老师对他们的学生都有过积极的影响;反过来,学生也继承和发展了老师的研究。当然也有消极的影响,如皮帕德曾对约瑟夫的预言(约瑟夫效应)持怀疑态度,密立根也曾搁置过赵忠尧的《硬伽马射线吸收系数的测量》,所幸的是时间证明了学生的正确性。

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有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和辅导技能,学会学科“渗透”的办法,创造性地设计教学;了解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规律,学会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上,教师要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充分挖掘物理学知识与物理学史中的心理因素;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强调实践行为。这不是要求教师脱离学科自身的任务与内容,单纯进行心理辅导,而是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在落实学科教学的同时,兼顾学生心理品质培养。教学活动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所占时间最多,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品质、心理状态、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而且其不适行为、心理障碍也会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表露出来,这使得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直接、真实地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例3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例4

初中生面临着学习任务和生活方式的转型,接触的人群也开始有所变化,这样的话心理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变化,而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还是一如既往,就会让学生产生叛逆的心理,总是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不听父母的话了,最终让父母和孩子们都产生困惑,没有办法像从前那样沟通了。教师应该更加关注他们心理发展的问题,不能够忽略他们产生的心理问题,否则会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能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然后健康地成长。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和学校教学条件的问题,不同地方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都是不同的,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相同。教学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可以请来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比较强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这样的话能够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做到及时解决。但是在教学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学校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重视不够,更没有专业的老师进行辅导,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需要格外的关爱,有问题的话也没有被关注,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

2.虽然有些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都是照本宣科,没有办法对每个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并且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大部分的健康课程还被其他的主流课程所占据,这样的话开设的意义不大。在课程开设的时候对学生比较好奇的一些问题比如性教育的问题涉及得不深,尤其是教师没有找到很好的教育方式,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也就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最后容易发生心理问题。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方向

1.提高心理学教师自身素质

不管学校的教学资源如何,都要开设关于心理学方面的教学课程,并且要在教师资源的配备上进行新的探讨,要用比较专业的人才。心理学教师应该具备实践能力,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学校也应该给心理学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定期开展培训课程还有专业知识的考核课程,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心理学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多多交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地进行疏导和解决。

2.重视提高心理学教师实践能力

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实际观察,还要通过深入学生生活更好地了解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与学生的相处应该亦师亦友,在生活中能够以朋友的身份相处,这样的话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问题,把心理学的内容在生活中渗透给他们,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学习心理学的知识。

3.家长与社会的共同参与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应该帮助学生调节,家长应该承担起更大的重担。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是比较溺爱的,一家就那么一个孩子,父母就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能够给孩子们比较好的物质条件,所以陪伴孩子们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对于家长来说也应该多陪伴孩子的成长,注意学生的成长阶段产生的心理问题。还要注重孩子们平时关注的内容,现在很多的社会舆论对孩子们的心理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冲击,所以,整个社会都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在媒体的内容上,也应该宣导积极向上的内容,防止一些消极、偏激内容的横行,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应该多样化,因为现在学生的接受方式比较新奇,他们从小就接受比较新鲜的高科技的事物,在心理的成长上也与之前的孩子有所不同,所以,不仅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重视,整个社会也要重视起来,一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的环境。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例5

生物学科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基本科目,教材中涉及到不少生理学与心理学知识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利用这些特殊的知识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可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指导他们掌握消除不健康心理的方法。而且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将不健康心理扼杀在萌芽中。比如,在“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在班内开展一个以“感恩母爱”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正式讲授教材内容之前,新设计一些与母爱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沟通,诸如,可让他们询问母亲在怀孕期间发生过哪些令人难忘的事情?感觉比较幸福的事情有哪些?遇到哪些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的?等等,并相互交流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接着,教师可告知学生人体疼痛的感觉分为多个级别,其中目前在分娩时所承受的疼痛为最高级别。通过教育和引导,不仅可加深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养育孩子时的艰辛,并使其热爱生活与生命,进而形成感恩的健康心理。

二、提升教师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教育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与理论,还属于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具备高尚品质和健康人格。初中生正处于关键的思想发展和意识形成重要时期,周边事物对他们的影响较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和教师接触的较为频繁,影响力不同忽视。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以积极向上与饱满热情的态度去影响学生,通过提升个人人格魅力言传身教的感染他们,在无形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例如,在学习“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时,教师可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关于我国森林状况和绿化方案设计方法的资料,以及调查本校的绿化情况,并绘制出本校的绿化方案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次性筷子和被砍伐森林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看到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想法?森林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讨论: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是否遇到过破坏环境的事例?破坏环境有哪些不良影响?是否知道哪些行为和举措能够保护环境?然后,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应以身作则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学校的草坪和树木,冬天给树木防寒,夏季浇水等。如此,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促使他们也积极参与到绿化活动中,从而形成健康心理。

三、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特殊的环境,情境创设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想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根据学科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能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为此,初中生物教学需以公平、民主的态度对待整体学生,鼓励他们学习,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其学会与人相处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由于初中生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教师应多爱护和关心他们,为其形成健康心理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效果。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教学为例,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动物的特征,以教材为基础适当延伸教学内容。教师为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可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长江白鳍豚的图片,告知学生它们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地球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物种绝灭人类不能漠然处之,原因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同时,当学生遇到难题或无法理解的知识点时,教师应耐心解答运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和预期,肯定与鼓励他们的表现,学会换位思考维护其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信任和尊重教师,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例6

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对于初中教学探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者都是教育体系下两个不可或缺的构成条件,并且二者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能正确的认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也是眼下我们需要真正去了解、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当下的初中生面临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各个程度上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在这种压力下初中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抑郁、焦虑等心理情绪,如果任由这些情绪发展很容易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有必要通过一些心理上的疏导来处理这类情绪,而传统的单单依靠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德育教育如今已经明显的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化,忽视了平时对于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故而需要对初中生开展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对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更为显著的帮助。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从整体内涵上就体现了一定的差别性。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依托心理学的知识理论来帮助初中生更好的认清自我、认清世界、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心理健康是为了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教会初中生处理各项人际交往关系,使初中生积极乐观的面对当前的学习与人际交往,以便初中生面对未来有一个很好的适应过程和规划过程。本质上起到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而德育则是一种要求初中生对思想政治、道德理念形成一种良好的规范,这种规范使得初中生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多的关注初中生的个人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但忽视了初中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情况,也产生许多弊端。

二者的具体区别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首先是二者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哲学等理论为依托,而德育则是以马列主义思想为德育工作开展的重心。再者二者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原则也有差别,德育本身有着强烈的阶级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主要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最后,二者的教育后果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失败可能使得初中生产生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重者可能使初中生产生轻生或自杀的念头。德育工作开展失败有可能导致初中生在日后走向歧途。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虽然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相同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以初中生为中心,其本质上也是为了初中生日后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思想道德政治规范上都是为了培养、健全初中生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初衷都是不尽相同的。

2、教育途径相同

二者都是通过教育者开展相关课程来进行相关的渗透,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从具体的教育方式上看具有一致性。可以说,从本质上讲二者互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前提保障,而德育工作的开展也一定程度上升华了心理健康教育。

3、教学内容有交叉性

二者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内容的开展也是具有关联性的,比如对于某些心理问题的处理上,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引导初中生一步步解决心理上的困扰;反之在德育教学工作开展中,中初中生面对一些思想问题也是需要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解决。初中生的个人思想上出现问题,也许归根结底在于其心理上的困扰;中初中生的心理上出现一些消极清雪,也许是与其个人思想的偏离有关。二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也是需要二者一起考虑的。

4、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

由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联系,并且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单一的实行德育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都不能完全满足时展的需求,那么由此可见二者的有效结合是完全有必要的。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相互的,二者的教育理念应该相互融合,相互吸取对方有益的一面来运用。比如,通过心理学的原理更准确的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以此来判断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可以依托于教师在课上给同学进行心理测试的方式来完成。或者通过心理学中常用的辅导方法来辅助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如在课上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模拟辩论赛等等方式。这样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德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使得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的同时,也进一步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将德育教学中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来传授给初中生,促使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结语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二者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不可或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妥善的处理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梁次红.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04)

[2]詹伟鸿.浅谈德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嘉应学院学报.2004(04)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例7

关注和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依据心理学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给以指导。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如何加强初中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加强对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1、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高度重视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对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自我概念的树立,社会化意识的培养,自信心的培养以及意志力的培养,通过这些教育内容能有效促进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水平。

2、开展和实施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总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维护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的主渠道,它对中学生身心健康、身体素质的发展以及身体潜能的开发和体能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②在中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超越了体育本身,有其无可代替的独特作用。

③开辟现代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健康教学中应用的广阔前景。使心理学的理论在体育健康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指导功能,体现理论的价值,又形成体育课堂心理教育活动规律的理论体系,拓展了心理学理论的内涵、底蕴。

④为更多的体育教师参与心理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的同时促使体育教师更加注重学习心理学,认识心理学的原理和实质,掌控其理论的运用,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及教学实践能力。

二、加强初中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运用心理训练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训练是指采取具体的心理学操作方法,使学生适应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保持适意的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的训练方法。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调节心理活动的强度,有助于学生掌握和改进运动技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体育教师应当熟练掌握心理训练的方法,根据具体教材和不同性别、年龄、性格学生的特点,采取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提高和改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教师还应熟练掌握有关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有意识的影响和训练,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体育有其特殊性,我们应关注学生的锻炼态度,要让他们时时感受成功体验。学生在锻炼学习中体验了从不会到会,从难到易,从失败到成功,从畏难到喜欢等等经历,最重要的是他们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思考问题,练习中想出方法,创造性地学习,有所学,有所悟,乐于学,学中乐,乐中练,养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动作,参与游戏,群体竞赛等等有困难出现,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学习锻炼,在克服困难中培养自信;其次,要千方百计营造锻炼氛围,让学生在锻炼中能有良好的情绪体验,并尝试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更好的去完成教学锻炼任务。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各个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2、体育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例8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和学校教学条件的问题,不同地方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都是不同的,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相同。教学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可以请来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比较强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这样的话能够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做到及时解决。但是在教学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学校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重视不够,更没有专业的老师进行辅导,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需要格外的关爱,有问题的话也没有被关注,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

 

2.虽然有些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都是照本宣科,没有办法对每个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并且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大部分的健康课程还被其他的主流课程所占据,这样的话开设的意义不大。在课程开设的时候对学生比较好奇的一些问题比如性教育的问题涉及得不深,尤其是教师没有找到很好的教育方式,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也就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最后容易发生心理问题。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方向

 

1.提高心理学教师自身素质

 

不管学校的教学资源如何,都要开设关于心理学方面的教学课程,并且要在教师资源的配备上进行新的探讨,要用比较专业的人才。心理学教师应该具备实践能力,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学校也应该给心理学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定期开展培训课程还有专业知识的考核课程,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心理学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多多交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地进行疏导和解决。

 

2.重视提高心理学教师实践能力

 

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实际观察,还要通过深入学生生活更好地了解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与学生的相处应该亦师亦友,在生活中能够以朋友的身份相处,这样的话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问题,把心理学的内容在生活中渗透给他们,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学习心理学的知识。

 

3.家长与社会的共同参与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应该帮助学生调节,家长应该承担起更大的重担。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是比较溺爱的,一家就那么一个孩子,父母就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能够给孩子们比较好的物质条件,所以陪伴孩子们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对于家长来说也应该多陪伴孩子的成长,注意学生的成长阶段产生的心理问题。还要注重孩子们平时关注的内容,现在很多的社会舆论对孩子们的心理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冲击,所以,整个社会都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在媒体的内容上,也应该宣导积极向上的内容,防止一些消极、偏激内容的横行,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应该多样化,因为现在学生的接受方式比较新奇,他们从小就接受比较新鲜的高科技的事物,在心理的成长上也与之前的孩子有所不同,所以,不仅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重视,整个社会也要重视起来,一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的环境。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例9

下面我谈谈初中语文课堂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语文即生活。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目标之一。语文学科中的心理教育材料随处可取:

一、作者的生平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材料

初中语文教材选编大量名家之作。这些名家的生活经历,成功历程,补充进课堂教学,大有裨益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以八年级下册中的作家为例:海伦·凯勒孩童时即失聪失明,可她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执著的追求生活的光明。名校毕业,为慈善事业不辞劳苦;胡适幼年丧父,母亲艰难持家,他发奋苦读,留学美国,获得众多博士学位;高尔基幼年苦难重重的学徒生活……宋濂不耻身贫,不慕锦绣,勤读多问,终有所成;范仲淹昼夜苦读,少食啖粥,五年未解衣就寝,终通五经展少志。与他们相比,我们今天生活的贫,读书的苦,微若尘粒。名家的亲身经历和丰硕成果证明了事在人为。别人能在逆境中奋起,我们也能。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作者时应侧重真对学生封闭、自卑、脆弱、缺乏生活的动力等心理疾病,让学生摆摆自己的不幸,所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思考,找出心理差距,懂得顽强的意志,坚定的生活信念,吃苦耐劳的品质,团结协作的能力是人生的财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二、从课文本身中发掘心理教育的材料

语文教材的选编侧重于思想教育。教学中教师在注重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但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诚然,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融为一体,难分彼此。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化大为小,目的直指学生的心理进行。《藤野先生》中赏樱花学跳舞的清国留学生,置国家名誉前途于脑后,令人唾弃。我们每天到校都干些什么;《我的叔叔于勒》中金钱至上,视亲情如粪土。学生中或家长中有没有把钱作为生命的全部的人;《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嫉恨、恶毒说明他的心理如何,类似的心理我们有了怎么办!《愚公移山》中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尽”的心胸,《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气等等。抛开竞争的压力,教育把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正放在首位的话,通过教学,可以让大部分学生走出困惑,走出自私狭隘,胸怀磊落,健康阳光的成长。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例10

一、 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从教学内容看,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有课堂教学、课外教学、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每一节教学内容和每一种教学活动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具体目标中含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其中包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等。

从参与教学的对象看,参与教学活动的双方――老师和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不同个性的个体。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会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和教学内容融在一起,以整体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学生在学习时,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特点等有选择地吸收、把握。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好生物,除了必须学好书本知识以外,还应做到:1.多观察实物,多做实验;2.运用学到的生物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现象;3.利用课外时间栽种植物,饲养一些小动物,努力参加绿化、爱护野生动物、爱国卫生等活动。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生物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的原则。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讲述神经系统时,针对某些学生总是认为自己天生脑子笨、在学习上丧失自信、自暴自弃的现象,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大脑的功能,大脑皮层的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其中约含有140亿个神经细胞。所有这些特点,人人几乎是相同的,即使是爱因斯坦的大脑无论从体积、重量,还是构造上都与其他同龄人的大脑无多大的区别。所以学习成绩优劣,不是先天的,并举出一些勤奋学习而取得成功的例子。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树立了自信心。

2.主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以人为本,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承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引导他们去观察和独立思考。如讲授膝跳反射时,教师要求同桌的两位学生一个扮演“实验者”,一个扮演“被实验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胆量。

3.活动性的原则。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坚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受。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组织课外科技活动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成立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对校园的主要植物(乔木、灌木)进行调查分类,并对其挂牌标签。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了实地观察,认真记录观察结果,整理观察记录,共同查找资料,请教老师等,然后作出分析,最后才得出结果。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心理素质。

4.激励性原则。人的各种活动都由一定的动机引起,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切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如在生物教学中,积极开展一些生物学知识竞赛、认识校园植物的竞赛、标本制作竞赛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取得成功时,及时进行表扬和激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十一世纪所需的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只有在生物等各学科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例11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153-01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种附加的教育,而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既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又注重培养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行为。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把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心理训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具有必要性,同时也存在着可行性。

1.以兴趣问题为切入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挖掘教材,有机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初二数学“无理数”的教学中,可以介绍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贡献及其弟子希勃索斯的命运等相关的数学史。再如:初三数学的“圆”一节中,我们可以组织讨论“车轮为何做成圆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总结答案,比直接的、空洞的说教“一中同长”要有力得多。我们还可以联系到祖冲之生平以及他们对圆周率的计算,介绍我国的这项令世人瞩目的数学成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教学中渗透数学的发展变迁,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民族精神,提高学习积极性都是大有裨益的。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普遍具有好奇心。学生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求知欲比较强。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启发引导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水到渠成地获得良好效果。

2.师生互动,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快乐情绪原则是人类生活取向的一项基本原则。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是获得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保证。研究表明,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对知识技能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产生直接影响。首先,教师满面春风、情绪高昂地走进课堂,面对全体学生的是微笑、热情和关爱。开始就直接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自己学习的场所,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油然而生内在的情感动力,因此安定情绪、集中精神投入课堂学习。接着教师讲课,一举手,一眼神,一句逗趣话,一丝幽默感,都会进而激发学生情绪,使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接受教育,领会知识。学生热情饱满地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时,学生计算中总出现丢2倍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一句顺口溜:首平方、尾平方、2倍乘积在中央,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记住了公式,而且计算时也能避免失误。学生快乐学习,心情舒畅,心理健康同时得到正常发展。

3.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心理学实验和教育教学实践都表明,学习水平不一的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元认知的发展水平不同。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因为良好的学习心理是认知的基础,碰到一些数学难题时,也会努力去思考如何解决,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习惯,使认知水平得到发挥,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克服历年来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

我班有一个学生,平时数学成绩不错,但考试几乎每次都会考砸。后来,我亲切地与他谈话,究其原因是心理压力太大,每次临考前都睡不着,心里总在说:到底明天能不能考好,考差了怎么办呢?越是紧张,越考不好。他很失望,很郁闷。知道原因后,我首先给他指出:要有信心,他的基础过关,有实力去考好。考前不要想太多,可以做一些轻松的事情,舒缓一下紧张的情绪,喝一杯热奶帮助一下睡眠。还有思想要端正,只要尽力了,考得好不还都不怪自己。后来他想通了,成绩越考越好,后来还考上了重点高中。后进生不是笨,很多都是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感到枯燥无味。可以通过提问:“数学从哪来的?你们的生活没有数学吗?”让这些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同学成立一个活动小组,利用课余的时间到各个商店了解价格情况。访问售货员……并且写写心得体会,让他们知道售货员也不容易当,要对各种商品的价格了如指掌,收款准确快捷。通过这次调查活动,使学生了解到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尝试去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不再讨厌数学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挫折是难免的,所谓“心想事成,一帆风顺”等等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对待挫折最积极的态度,要有坚强的意志,知难而进,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战胜挫折,获得成功。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为桥梁来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