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8 09:56:19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例1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10-0033-04

观察是幼儿园教师开展适宜性教育活动与个性化教育指导的必要前提,也是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称《指南》)的重要体现。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能力已成为一种集体诉求,但幼儿园教师对观察理论和技术的理解与掌握均存在诸多困惑与欠缺。由此,本文从幼儿园教师专业观察的现实问题分析入手,讨论幼儿园教师专业观察能力难以提升的原因,进而尝试构建幼儿园教师专业观察能力发展的路径。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观察的现实问题

(一)对观察价值的认识有待深化

从只关注儿童的问题到发现儿童的优势,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观察视角正在逐步转向。但是,视角转向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对于观察价值的认识仍有待深化。例如,有的幼儿园教师为了撰写观察记录,对儿童的观察抱有投机心理――在简单观察全体儿童的活动后,迅速锁定可能有“精彩”发生的个别儿童进行深入观察,希望能发现自己所期待的行为,如果无法从该儿童身上发现“闪光点”,则立即更换观察对象。〔1〕这与专业观察所强调的“考察儿童正在进行的学习”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儿童的发展具有持续性、整体性,任何刻意捕捉片断的行为,都不利于对儿童发展的全面了解,更不利于对儿童行为背后教育价值的判断和教育契机的捕捉。因为观察的教育价值在于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师观察的起点与终点都应指向儿童的发展,如果违背了这一根本宗旨,观察的价值便荡然无存。

(二)观察内容仍需具体

“教师应该观察什么?儿童的哪些行为值得观察?”这是幼儿园教师自问与他问颇多的一个问题。有些教师在观察时只凭借自己的感觉或只依赖录像设备等,而不注意儿童行为发生的完整过程,即不对儿童的学习活动加以专注的考察,观察缺乏细节和关键信息。〔2〕例如,在观察儿童“叠叠高”游戏时,教师只关注了儿童搭建的结果、兴趣的持久度、失败后是如何处理的等,却忽视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将两块积木的边缘对齐”“把小块积木放在大块积木左侧1/3处”以及“站起来对着叠好的宝塔用手和自己的头顶比了比高”等能反映儿童学习经验的细节。〔3〕这位教师的观察可以说只关注了儿童行为的表面信息,没有深入观察儿童行为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以及活动过程中儿童是否会出现偏差等。此外,有一些观察过于笼统、失之主观。例如,在观察过程中过多使用“真棒、真勇敢、真坚强、大胆思考”等形容词,缺乏对儿童有意义行为的客观描述,无法体现儿童在认知、情感、学习品质等方面的发展,导致观察缺乏深度。

(三)观察技能仍需提升

一般来说,观察之前,教师需要拟定观察计划;观察过程中,教师需要选择观察切入点,运用规范的记录方式;观察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所观察的内容或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是幼儿园教师专业观察技能的完整体现。但是,在实践中,教师的观察技能仍十分欠缺,常常表现为:不会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以及儿童行为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不预先设计,没有把观察的目的、内容、过程等细化为一套明确、可操作的方案;不深入思考观察对象与观察方法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观察方法选择的不合理;对观察结果的分析缺乏理论依据。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观察能力难以提升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专业自觉的主体性未被激活

观察是提升师幼互动质量,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幼儿园教师专业观察能力难以提升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在于教师专业自觉的主体性未被激活,没有真正体验到观察所带来的专业成长与乐趣,没有真正激发出观察的强烈动机;另一方面可能在于幼儿园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欠缺以及理论知识准备的不足。

1.观察未能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分析的突破口

无目的的观察对教师的日常教育活动缺乏有效支持作用。以角色游戏为例,儿童摆弄道具及其利用道具进行命名、讲述与扮演,均蕴含有不同的发展意义,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应重点解读儿童行为的意义,分析儿童的已有经验,进而为其提供适宜的指导,但是,如果教师的观察没有针对性,在捕捉儿童行为的线索时出现了偏差,找不到理解和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切入点,那么教师的观察很可能成为缺乏内在动机的“观看”,进而导致教师观察积极性的受挫。

2.观察未能成为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与提升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

观察是幼儿园教师的常规工作,观察应成为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与提升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但研究者发现,很多教师并未将观察视为加强理论学习与提升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这里可能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教师尚未理解观察应抓住儿童的领域核心经验,根据儿童发展的相关理论;二是教师未将观察与自身的专业成长建立起联系,未能将其视为自我学习与实践反思的素材。

(二)幼儿园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欠缺与理论准备的不足

1.幼儿园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体系的不够完善

从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来看,“虽然传统的‘三教六法’专业课程框架已被突破,但课程体系和内容框架并没有得到完全更新,教法类课程往往是按照一般的学科内容知识、儿童发展的一般年龄特点以及一般的教学方法来组织的”。〔4〕从职后培养来看,“目前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培训基本沿袭理论讲座、名师公开教学观摩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模式,教师收获的无非是脱离教育现场和教育活动情境的、割裂的、片断式的知识或者纯粹的教学技能,往往缺乏变通性、反思性”。〔5〕也就是说,幼儿园教师专业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以各种概括化的定义、规则等理论为起点的,他们在职前职后的培养过程中没有感受到这些知识的“实用性”,从而导致实践中应用观察的积极性不高。〔6〕

2.有关观察的研究方法及知识和技能的欠缺

长期以来,“师范教育中有关儿童发展的知识极其缺乏观察儿童的方法和相关知识”,〔7〕如何将观察应用于幼教实践中,幼儿园教师对此深感困惑。近年来,虽然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进入幼儿园工作的数量在增多,但由于其职前有关研究方法的课程训练“可能过度侧重学理而忽视实务,侧重教材教法而忽略观察与记录实务”,〔8〕导致他们在实践中进行观察时不能充分结合儿童的个体差异以及动态复杂的教育情境进行个体考量与纵深拓展,观察技能十分欠缺。

3.有关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掌握不足

在观察儿童时,一些教师“知道儿童在干什么”,却“不知道儿童在学什么”,这反映出教师有关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欠缺。教师的观察应是有教育理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捕捉有关儿童发展关键信息的过程。例如,教师观察儿童的拍球行为时,要从儿童移步、抬腕、拍击等具体动作中看儿童手眼协调、身体动作协调和反应的灵敏性等发展情况。如果教师对幼儿健康领域的核心经验以及有关儿童发展知识等掌握不足,那么教师的观察就易偏向于对儿童拍球动作的空洞描述和浅表式经验解释,无法对儿童的行为作出专业分析,从而无从谈起对儿童的行为作出有效回应与指导。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观察能力的发展路径

(一)激发专业自觉

教师的专业成长依赖于教师的专业自觉。就观察而言,专业自觉可推动教师的自主学习,促使教师主动寻求观察契机,并对观察方法与解释理论等作深度的专业思考与反思,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观察能力。可见,只有激发专业自觉,教师才能不断“审视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9〕“根据社会的期待,不断了解与教师角色相关的期望和规范”,不断突破自我,实现更高层次上的专业发展。

(二)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1.丰富专业知识积淀

教师对儿童的观察以专业知识为支撑。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教师头脑中就可能整合出有关儿童发展的知识地图,所观察到的儿童行为都可能在这个知识地图上找到坐标。但是,知识地图层次的清晰度、范围的广阔度以及提取的准确度都有赖于教师的不断学习与反思。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深化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通过不断反思,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适当的教育行为;通过学习与反思的持续交互作用,教师的专业知识得以深化,观察能力得以提高。

2.提升专业观察技能

(1)观察内容具体化

一般而言,准确界定要观察的行为是促使观察内容具体化的表现。首先,所界定的行为必须是可观察的。例如,“儿童的哭闹行为”是可观察的行为,但如果将“儿童与他人友好相处”作为观察内容,则较难观察,属于不可观察的行为。其次,可依据相关知识或经验,结合所观察行为的性质与特征,选择适当的维度,将需观察的行为分解成有意义的、可观察的更小的行为单位。〔10〕例如,要观察儿童“手的动作灵活协调性”,可将儿童手的精细动作分解为松开、抓紧、大把抓、捏、团、搓、拼插、拆分、有一定控制力度等具w的观察行为。

(2)观察方法适宜化

观察方法的选择,既有赖于教师对观察对象及观察内容等的具体分析,也有赖于教师对具体教育情境的反复思考。例如,在已预先确定观察儿童咬人行为的前提下,可将记录焦点集中在目标行为上,如要观察儿童咬人行为出现的频次,可采用时间取样法;要观察儿童咬人行为出现的原因,可采用事件取样法;要描述儿童的咬人行为,可采用轶事记录法;要观察儿童咬人行为发生的诱因和后果,可采用连续记录法等。

(三)增强专业意识

意识是引发行动的心理机制,教师的观察意识即教师观察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11〕观察意识是影响观察品质及其效果的内在机制之一。研究者认为,教师的观察意识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一是教师的职业责任意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观念以及所确定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决定了教师对观察对象与观察内容的选择、观察范围与观察程度的控制与调节。二是教师的职业敏感度。职业敏感度是一种长期专业积累所形成的直觉,职业敏感度可促使教师对专业信息形成主动的警觉状态,也就是说,当相关信息出现时,能快速察觉到。可以说,职业敏感度影响着教师能否在复杂多变的儿童行为信息中迅速抓住最关键、最核心的信息。三是教师的观察意识所发挥的积极能动作用。有理论指导的、经不断反思与改进的观察经验能内化为教师更加主动捕捉儿童行为信息的意识倾向,能促使教师形成更为有效的专业观察能力。

(四)注重日常反思

1.个体反思

对观察的反思是教师对观察对象、观察过程、观察方法、材料、信息等的深入思考,是对儿童行为有关的理念、知识、策略等的细致探讨。“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挖掘或建立经验中蕴含的原理,使经验升华为理论,帮助教师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个体的专业理念并指导今后的教育实践”。〔12〕没经过反思的观察是无法被纳入个体的认知结构中的,它不仅影响教师自我学习的效能,而且可能造成思维的停滞不前。就个体对观察的反思而言,可以是叙事式的反思、批判式的反思、重构式的反思等。叙事式反思强调细节的捕捉,重视对关键细节作有理论依据的深刻诠释;批判式反思强调对自己观察理念、行为的解构、审视、质疑,勇于自我否定;重构式反思强调对观察的重新审视,实现再概念化或再观察,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重构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幼儿园教师可以观察案例的撰写、分析为载体,加强反思性实践训练,从而加深对观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集体反思

基于观察结果的集体反思是促进教师观察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集体观察反思可以依托园本研修进行。集体观察反思中的小组反思是对同一观察任务所进行的反思,综合反思是对小组反思的再反思。通过各种形式的反思,教师可在对观察对象的描述、诠释、建构中,进一步形成问题意识,更有效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在反思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提升自己的专业观察能力。

(五)强化园本研修

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作出不断努力,也需要外部加以引领与示范。园本研修是帮助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有效方式。在园本研修中,可以将教师关于观察的困惑定为专题研究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加以共同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反思,把握观察的本质,突破观察瓶颈,实现专业观察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顾春晖.“精彩”去哪儿了〔J〕.学前教育,2015,(3):1.

〔2〕苏小玲,魏勇刚.教师需要完善认知加工系统〔N〕.中国教育报,2015-09-20.

〔3〕鲍钰清.学习故事应用问题的解决对策:引入马赛克方法〔J〕.福建教育,2015,(3):14-16.

〔4〕黄瑾.学科教学知识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532(12):26-28.

〔5〕黄瑾.优化学前数学教育的思考:幼儿教师数学学科教学知识(PM-PCK)评估〔J〕.全球教育展望,2013,(7):73-77.

〔6〕柳阳辉.学科教学知识(PCK)对幼儿教师教育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1,(11):73-75.

〔7〕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4-15.

〔8〕蔡春美,洪福财.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28.

〔9〕秦金亮.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自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内在功能价值解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559(9):1-5.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例2

一.序言

体育教学中学生要学会学习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注意培养形成良好观察智能。学生学习体育技能技术,首先是通过观察,获取该动作表象,从而对该动作形成初步概念。同时有了良好观察智能,学生就能够较快、较好地学习,掌握和创新动作,如在创新过程中有了良好的观察智能,就能够较易发现动作共同性,差异性,有利于寻找出创新途径,有助于开发创新的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灵感,因此,培养学生观察智能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源泉。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许多的时间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观察能力,也是要求学生有良好观察品质,良好观察智能。但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在观察能力方面,特别是在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上的不同,都会生成他们观察上的个体差异,但是学生良好的观察智能都是以潜能的形态存在,教师只要给予适当培养、引导、鼓励和机会,几乎每个学生的观察智能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有效的激发。在体育教学,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智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学生、体育教师、体育专家、其它学科教师

2.2研究方法:

2.2 1 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问卷回收率90%。

2.2 2 数理统计法:调查出来的数据,用数理统计法进行处理。

2.2 3 访谈法:与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与部分学生进行交流,谈话。

2.2 4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收集到与本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2.2 5 实践法:在体育教学中,去实践,去思考,去总结。

2.2 6 观摩法:通过观摩其他体育教师的教学,观看体育公开课的录像,收集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成良好观察智能有关内容。

三.分析与讨论

3.1要有计划、有步聚、有系统地进行观察活动。

在体育教学中观察无时不在,观察时间、地点、事物不断变化,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变化性、不确定性。如何把整堂课或同一单元内不同课时的观察重点有机联系起来,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把握能力,纵观整堂课,观察存在于整堂课之中,有时需要马上启动,有时需要仔细深入,观察的形式、时间、项目千变万化,在教学中就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观察活动,这样的观察是很有必要,它有利学生系统性和连贯性掌握体育技术、技能、知识。同样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清晰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整堂课的节奏,要不断地,有步骤地启发,引导学生去观察。如在教师或同学示范动作时,提醒学生仔细有系统地观察不同的示范动作分解动作、部分动作、完整动作,使学生对动作逐步的有个较清晰的感觉。另外教师可有计划地通过示范正确与错误的两种动作及提醒学生观察两者不同之处,使学生通过观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在分组练习时,教师要求同学充分体现学习主体的地位,练习时注意互相观察,互相交流,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例如:在快速跑分组教学中,我改变以往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我体验,互相观察动作,思考老师所提的观察要求:不同程度同学的步频与步幅;为什么有的同学跑得快?有的同学跑得慢?从而揭示观察共性问题――步频、步幅,在强化观察比较过程中,学生通过整堂教学,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系统观察、思索、练习、再观察、再思索、再练习,逐渐建立跑的正确动作概念和基本方法。一节课,教师在课的开始时,就可以提出今天的观察重点,在课的过程,更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对象、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观察,使学生观察能够上一个新台阶,不只是停留在看热闹的看客,有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智能。

3.2要训练提高学生观察力,使之达到习惯化

在各种观察活动中,要不断提出观察要求,进行反复训练,使学生把观察当作重要任务,以达到习惯化的程度。因为习惯成自然,就会促使学生积极性反馈,从而使观察向更高级的水平发展,形成良好的观察智能。如有的学生视、听觉的敏感度较差,就应反复加强视、听觉的反应训练,使其提高敏锐度,缩短其反应时间等,从而提高观察力。又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采用生动的语言讲解,漂亮的身体示范动作、灵活灵现的图解展示、以及激情四射的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强烈吸引学生的眼球,充分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观察力,使学生乐于观察和善于观察,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性和独立性,以提高观察效果。例如,学习“排球正面扣球”,为了让学生清晰看到动作的变化和动作的全过程,教师可以将复杂的动作分成几个阶段进行讲解,最好是能够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我们把要观察的动作定格,或放慢动作,不断重复,使学生对动作观察更仔细,更清晰,而且通过不断刺激学生观察,使学生观察习惯化,观察力提高,形成良好的观察智能,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能更自然、更习惯、更懂得进行观察,有利于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技能。

3.3对不同教学内容要提示学生观察的最佳位置和距离

由于不同教学内容,就要根据不同的动作的特点,合理选择观察的最佳位置和距离。一般来说,一些比较大幅度的运动项目,如跳高、跳远全程动作、各种跑、篮球、排球、足球等需要学生观察完整动作的示范时的观察距离就应适当地远点,而对单个动作或局部动作或幅度较小的动作或需要学生观察重点与难点的动作时,学生观察距离就可以适当近些。如技巧中的许多动作是在低位状态下,教师为了方便学生观察到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不宜安排前后重叠的队形,而应把学生安排在垫子两侧或周围。合理观察的距离应根据动作结构特点和观察重点,合理及时地做调整。如跨栏教学中重点要学习攻栏,就要提醒学生站在栏前左右两边,有利学生观察该动作。又如体育舞蹈中扇形步,老师提醒学生根据老师动作路线变化选择正面、侧面、背面观察方位。另其次如果是一些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徒手操、艺术体操、街舞等不受场地器材约束的教学内容,学生的队形可以同教师成三角形,也可以成散点、扇形、圆形等图形,主要有利学生观察。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示范方位和距离,使学生能看清看细动作,有利学生观察效果,明白和掌握动作,同样也有利教师观察学生,师生之间交流更有活力,有利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4运用多种直观方式开发学生的观察力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运用多种直观方式,直观方式有各种各样,常见有多媒体(电脑、电影、电视、模型、幻灯、录像、等)、动作的示范、语言的讲解等。直观的各种方式的运用根据体育教学的具体任务、教材性质、教材难易程度、学习的不同阶段有目的有区别加以选择,在体育教学中各种直观方式要灵活运用,要随着整堂体育教学情况不同发展不断变化,使它们在同一节拍,同一节奏上协调配合。例如我们在学习动作开始阶段,教师比较适宜多示范,除了集体示范,教师巡回指导时最好也能适时做示范;当学生对动作有一定了解,但是对整个动作完整过程,还缺乏清晰的形象,从而对完成动作有一定的困难的时候,这时适宜采用完整的示范,如果能够加上多媒体或图像演示、以及其它学生的完整示范,同时教师旁边加以说明,这样更有利加深学生对动作形象的认识,在脑海形成整个动作表象,有利扩大和提高学生观察的效果。在学习动作提高和改进阶段,教师应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错误动作,要明确指出产生错误原因,教师这时适宜采用正误对比示范和重点示范,让学生观察有所侧重,有利动作改进和提高。在动作运用自如阶段,教师较少示范,这时可以请,动作优美的学生展示,或自己进行优美动作示范,来激发学生向更美、更高、更好目标挑战。为了取得良好观察效果,教师应选择运用各种直观方式,并把握使用的时机,把各种直观方式很好融合在一起,灵活运用,吸引学生注意力,让观察来的容易,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方式来开发学生观察力。

3.6观察有机结合想象,使观察进一步拓展、延伸

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现象进行加工改造创意出新形象的过程。体育教学是以人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结合观察和思维活动参与的一种心理体验的活动过程。因此观察和想象有密切关联,学生很多想象都来自平常的观察,在教学中观察时运用想象,使观察更丰富、更有趣、更活力,使观察有了生命力,使想象真正活了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去观察,去思考,使学生脑海有印象,这样就有利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更有利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观察想象中领悟知识,学习知识。例如在学习站立式起跑教学中,首先我们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或学生的起跑动作,在学生观察基础上,让学生去想象,这样学生脑海中有刚才起跑动作表象,再结合想象,使整个动作生动起来,我们可以把站立式起跑想象成猎豹在捕捉猎物的情景:它慢慢地靠近,然后静止不动,聚集全身力量,突然爆发出击。又如在高抬腿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后想象一下骑自行车上坡的腿部动作,使动作形象起来,较易掌握动作要点。在排球扣球的挥臂让学生先观察后想象到甩鞭子动作或羽毛球的扣杀。在技巧前滚翻的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后想象滚动的圆球。在体育舞蹈摆荡的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后想象荡秋千的感觉。双杠支撑摆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后想象钟摆的动作等等。以此很好把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使想象有了翅膀,能够更好在空中翱翔。想象力是丰富多样,甚至是异想天开,没有极限的,它是人们创新的源泉,有了想象才有创新的可能,在想象中创新,在创新时展开无限想象,二者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即使学生的想象是幼稚可笑,离奇怪诞,都说明学生真正动脑筋了,这时应多给表扬,少泼冷水,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同样观察是想象力的来源,能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有了良好观察智能有利学生展现惊人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例3

所谓课堂观察,就是依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密切关注幼儿所处状态,包括了注意力、参与程度、与教师和其他学生间的交往、心理状态等。然而,目前的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已成为制约素质教育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促进幼儿的综合全面发展,实现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广大幼儿教师必须深入到课堂中去,在课堂观察中了解幼儿,关注幼儿,发展幼儿。

一、课堂观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1.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来自反思,而课堂观察是反思的基础

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是多角度的:一是反思对素质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落实有没有存在误区;二是反思教学创设情境有没有掌握不当,并致使它的教学质量下降;三是反思幼儿的主动性有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四是反思课堂教学方法有没有合理有效的使用;五是反思课堂评价有没有注意到幼儿的个体差异。不管是从哪个角度开展反思,必须依靠深入的课堂观察。可以说,课堂观察是反思内容的来源,如果反思不是建立在课堂观察之上,则不能称之为是深刻的反思,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思。

2.课堂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课堂观察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1)加强教学课堂的全面控制

幼儿生性活泼好动,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才能让小朋友安静下来认真听教师讲话,非常考验教师的组织能力。幼儿教学活动中的突况比较多,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应变能力。此外,还包括了,敏锐的感觉、准确的判断、机智的反应等方面的能力。这些教学智慧的生成,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以及课堂观察才能真正掌握,并且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检验,从而促进对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实践,推动自己的教学智慧积累。

(2)确定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细致的课堂观察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幼儿的情感和情绪变化方面,发现幼儿内心的需求,从而改进或减少教学的要求,并随着幼儿在课堂上的反应,灵活调整实施既定的教学策略。幼儿教育中虽然没有系统的教材体系,但都有教育培养的侧重点。教师可能通过课堂观察,大胆调整教学结构,对于教育培养的侧重点适当有所取舍,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此外,课堂教学活动是动态的,课堂观察可以很好的捕捉到一些偶然的因素,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

(3)增强教师的自信心

课堂是幼儿教师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坚持以课堂观察为切入点,认真分析出现的具体教学问题,一一加以解决,逐步增加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感,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同时,继续贯彻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实施其教学行为,不断进行自我心理建设,对教学工作投入更多热情,对幼儿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从而获得专业发展的持续发展。

3.课堂观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

课堂观察是教师不断汲取教育教学理论成果的好起点。在课堂观察及研究中,教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对问题思考之后产生在思考基础之上的教学行为,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研究来解决不断变化的教学实践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更好地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它是知、行、思合一的教师专业成长方式。通过这样周而复始的对教学行为的观察研究,教师能够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二、提高幼儿教师课堂观察能力的方法

1.通过观察自己的课堂,提高观察力

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活动时,要面向全体,对课堂的全面情况加以观察调控,使幼儿的整体效果达到优化;同时,我们又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境,对课堂活动的某一点或某些幼儿的个人行为进行重点观察,以达到对课堂活动的全面把握。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分析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要进行思考和判断,需要透过现象分析课堂行为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比如说对课堂上教师提问的观察,我们就可以通过对教师提问的方式、提问的对象、问题的设计及对幼儿回答的处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反思,探讨提问的有效性、生成性,并将反思的结果运用至新的课堂情景的观察。

2.通过观察别人的课堂,提高观察力

教师对自己课堂的观察,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更加注重的是对细节的观察,而教师观察别人课堂则在细节观察的基础上,使观察走向系统,有助于教师专业系统性的成长。教师主动观察别人的课堂,一定是经过充分的准备。因而,他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来选择课堂观察的策略,对观察的整个过程做出系统的规划;将对细节的观察,置于一定的思维系统中。同时还能够从推动幼儿发展的总体目标下,根据教学目标对幼儿的相关技能的要求,拟出观察的具体内容,使细节与系统互为条件。通过对其他教师课堂的系统观察,必将大大提高教师课堂观察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整体性。

3.通过专家、同事对自己的课堂的观察,提高观察力

我们需要将对每一堂课的观察放置到大的背景中去综合的考量与评估,用发展并带有逻辑性严密思维模式来探究教学活动,既能够推动我们对于课堂观察的有效深入,同时也可以增强我们在未来课堂观察中的质量。专家的点拨能够推动我们突破原有的模式,加强我们对于课堂观察的主动性。例如,我们需要观察教师对于幼儿的提问方法,但在课堂上却没有出现这个情况,而课堂上发生一些我们原先未能预料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专家的指导来对课堂观察进行各种情况的分析与判断,寻找其中的必然联系。在分析与判断的过程中,教师的认识会有质的提升。

三、结束语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课堂观察,不断引导和激发幼儿去发现,去探究,促进幼儿新观点、新方法、新创意的生成。从观察出发――教学――再观察――改进教学,使课堂教学的成效不断上升。同时,通过课堂观察,使教师不断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例4

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作为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事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事实上,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必须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或特征随时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否则就无法通过观察来研究和确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关系。可见,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是思想的触觉。离开了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不可能具备完整的物理能力与物理素养,物理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观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然要有教师的具体指导。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的观察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对象内在的规律性,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深入观察。同时,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相互讨论,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遗漏,要分析原因,加以补救,使观察结论全面、完整。物理学发展史上因观察不细致或观察未与思维结合而导致与重大科学发现失之交臂的事例不胜枚举。教师可用这些事例,结合观察练习,对学生进行观察品质的教育。

三、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观察机会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此外,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使得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找到可供观察的实例,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由于这种观察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且由学生本人相对独立地进行观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1.课堂观察演示实验。观察实验不仅是为了学好物理知识,而且它本身就是物理知识。观察实验,可使学生了解物理世界、丰富感性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观察物理现象的条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观察的兴趣和习惯。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要领,明确观察对象,或全面观察,或重点观察,或对比观察,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分析观察的物理现象,判断出本质特征,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并总结出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

2.课外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注重培养观察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平时善于多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的习惯。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适时地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课后去观察和思考,使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例5

目的任务越明确、具体,观察就越清晰。目的任务能使自己的注意力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感知器官去服从已经提出的任务。如果观察目的任务不明确,往往会浮光掠影,甚至还会视而不见。据此,幼儿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幼儿教育活动分别向自己提出各自的观察目的任务,并牢记所要观察的目的任务,在各种幼儿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醒自己按观察目的任务进行观察。

2培养对幼儿积极的观察态度

同是一件事,观察态度不同,观察效果就不同。认真地看与心不在焉地看,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个人对观察对象的态度越积极,观察效果就越好。据此,幼儿教师要培养对幼儿积极的观察态度。

(1)幼儿教师要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才会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热爱幼教事业,才会对幼儿持积极态度――热爱幼儿和对幼儿负责。

(2)幼儿教师要牢记看紧幼儿是自己的工作责任。只有这样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才能专注于幼儿。因为需要是个体活动的积极源泉。

(3)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教育的快乐和幸福,这样就会对幼儿教育感兴趣,兴趣可使人专注于做事。

3不断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经验

有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就能做到“一望而知”或者一看就能发现值得深思的事物。反之,对某一方面一无所知的人,必然会对有关的现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者在观察对象面前显得手忙脚乱、束手无策。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学习,多学习与幼儿身心健康和发展相关联的知识。

4要调动多种观察器官参与到幼儿教育和管理活动中

幼儿教师的眼、耳、口、鼻、手等观察器官都参加到幼儿教育和管理活动中,能使观察更完整、更正确,能使观察效果更好。有关研究表明,在接受信息方面,单纯靠听觉,一般只能获得15%左右的信息;单靠视觉一般能获得25%左右的信息;两者结合起来,又听又看就能获得65%左右的信息;如果听、看、嗅、触都用上,获得的信息更全面、更完整。

5培养良好的观察性格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好性格可促进能力发展,坏性格阻碍能力发展。要想有良好的观察力就要具有良好的观察性格――细心和耐心。

(1)细心观察就能实现观察的系统性、全面性、正确性。如果观察不细心,就会粗枝大叶,遗漏必要的细节,从而给幼儿教育带来伤害性事故。因此,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要认真、负责,要反复观察、逐个观察。

(2)人有耐心时,大脑便清醒镇定,大脑清醒镇定时观察力便好。当人急躁慌张时,生理便发生异常,大脑缺氧、混乱,而大脑混乱会导致观察力下降。据此,幼儿教师在看护幼儿时不能急躁,一定要有耐心,反复观看他们、管理他们。

6培养观察所需的注意品质

注意某事物就能看到或听到某事物;不注意某事物,就会对某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导致此项活动无法顺利完成。因此,幼儿教师在看护幼儿时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如何培养观察所需要的注意品质呢?一是把易引起人们无意注意的客观刺激因素迁移到幼儿教育和管理活动中,使每个幼儿的言行都能引起幼儿教师的注意;二是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醒自己要注意哪些事项;三是心中有责任意识;四是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各种不良干扰,消除注意分散。

7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例6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细胞分裂”一节中,利用挂图讲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后,教师又接着挂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请学生对比观察两张图的相同处和不同处。然后让学生对照“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图,讲述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及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差异。最后教师总结。这种由学生自己观察――讲述――老师总结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在演示实验中,为使学生观察准确,教师应该:(1)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准确,实验现象要清楚。(2)演示前要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3)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的方法有边讲边观察,先讲后观察,先观察后讨论、总结等。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的方法。

3、要掌握与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让他们做到:一要懂得用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规范操作,三要爱护各种观察工具。

4、要加强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就是:

(1)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的顺序要按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先整体,后分部;先外形,后内部;先前面,再后面;先上面,后下面。

(2)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每种观察对象都具有许多特征,如果样样都去观察,就可能被弄得眼花缭乱,一无所获。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

(3)要勤于思维。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仅用感官和工具去“观”,更要用脑去“察”,要将观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判通和思维得到正确的结果,要使“直观性观察”升华为“逻辑性观察”。就是说,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不只停留在“看到什么”“是什么”等验证教材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具有探索性。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用生态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及行为;要用结构与生理相适应的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结构和生理活动;要用进化的观点去观察生物各类群的特征;要在个体―细胞―分子的水平上去观察生物个体;要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观察生物界。

(4)观察要有记录。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和结果做认真的记录,并要对这些现象和结果,对观察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三、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例7

关键词:观察能力;生物学观察;思维能力;培养兴趣;敏锐性

一、对观察重要性的认识

科学的学习要从观察入手,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门户,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是:观察直觉思维想象抽象思维本质揭示。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他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取知识,就更能从观察对象上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观察能力的培养更是一个较为困难的过程。

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直接体现在生物学课程的编订上。教材是对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义务教育生物教材在内容和编排上保证了培养和发展观察能力的需要,突出了观察的地位,从而也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培养观察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首先要积极创造观察条件,要尽量多用直观教具或带学生实地观察,各种实物材料和教具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到实地去观察,可以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形形生物体各种现象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好奇心是青少年的天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有浓厚的直接兴趣,教师应利用这个条件,在课前对本章本节能提出一系列引人入胜的间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从而使枯操的间题变得生动有趣。

三、观察能力的培养须建立在对学生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

在教学三角关系中,学生是与教师、教材并列的一个“角”,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平时对初一、二年级学生的观察分析,我们认为影响他们进行成功的生物学观察的因素主要有:

1.观察目的的不明确和兴趣的指向偏差。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如果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和通过观察要得到什么,其观察活动就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初中学生知觉的无意识性和情绪性仍较明显,注意往往与兴趣联系在一起,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

2.观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较差。生物学观察是一种精细的观察,如细胞的显微结构甚至亚显微结构、草履虫活体的生理活动,需要观察者要有较好的精确性和敏锐性。而且,有些实验需要观察者的精确和敏锐来弥补手段上的不足。

3.双基和观察方法上的障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观察方法是观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观察水绵和衣藻,学生必须具备细胞及其结构等有关知识,必须会使用显微镜,必须掌握“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方法。

4.观察仅停留在知觉水平上,缺乏抽象性、概括性和思考性。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能力,而是一种多因素的智力结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是复杂的,观察中应调动各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

四、观察能力的培养――以实验观察为主线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训练和培养

《探索生物的奥秘》不仅是新教材“绪论”的标题,更是全书乃至每一堂生物课的指导思想。教师应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实验观察为中心统领整个生物学教学,将课内观察与课外观察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具体教学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提高学生对生物学观察重要性的认识。避免空洞说教,应渗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是利用生物学史进行教育;二是利用名言警句进行教育,如将巴甫洛夫的“观察、观察、再观察”用大幅标语贴在生物实验室前壁上,将达尔文的“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对事物进行仔细观察的能力上,我是超过一般人之上的”等等,让学生抄录在生物课本的扉页上或者记在日记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以观察为教学先导,制定具体观察要求,量化观察结果。尽量采用探索式教学,先观察实物或模型、图解,再进行知识讲解。在观察前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明确观察要求和观察程序,并将观察内容具体化和题目化。

3、为了巩固课堂上的知识,还可以具体到模型,挂图等方法,让同学们在不同形式的相同部位观察到重要的内容;另外还可以进行野外实习,加强观察能力,例如,我们就曾到野外实习,采集标本,通过采集的各种标本进行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在形态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

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经常对学生的观察进行适当的指导,其中生物学中的观察方法主要有:顺序观察、对比观察、表象观察和摹像指示观察。针对不一样的同学,老师可以选用不同的知道方法,以便达到最佳的效果。

六、生物学观察能力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诊断、激励和调节

在大多数人看来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观察目的是否明确及观察的方法步骤是否正确以及通过观察结果表现出来的观察的心理品质。其中观察的心理品质应包括观察的全面性、深刻性、敏锐性、精确性和持久性。

全面性要求对事物整体与各部分相互关系及事物过程多因素全面观察;深刻性要求对事物的本质和隐蔽现象进行选择性观察;敏锐性是指对事物过程同时发生的多因子和稍纵即逝现象的迅速敏捷的观察;精确性就是要尽量减少观察的误差;持久性则指对持续较长时间事物过程的连续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讲解要运用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以及判断和推理,更注重的注意学生能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还要培养积极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维的能力,都有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

这几项心理品质是对生物学观察能力的全面要求,但具体到某一项具体的观察内容,则应突出其中一至两项品质特性。例如,对生态系统的观察主要强调观察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对动物生活习性的观察则强调观察的持久性和敏锐性。当然,对观察心理品质只能通过其心理过程的外部表现即观察结果来考察。因为思维离不开观察能力,所以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一个人的思维深深的影响到所观察到的结果。另外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观察能力的重要一环,在评价方法上如何更好地将观察结果与观察过程结合起来,排除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因素对评价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 胡继飞,林萍.操作示意图对生物学实验技能形成的影响[J];生物学通报;1996年07期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例8

一、前言 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社会信息化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知识“新陈代谢”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代替旧知识而成为新的理论基础。以科学家统计的生物文献更新的时间为例,生物医学是30年,生理学是72年,植物学是100年。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人们普遍认识到:必须及时地不断地提高自己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当代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面对着信息时代的挑战,他们需要具有更强的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从信息灌输式转变为信息处理能力式,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中心问题。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的门户。观察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二、什么是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学生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观察在生命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作用,许多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是由生物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的。荷兰德尔夫特市的列文虎克(Antony von Leeuwenhoek)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发现了微生物世界;英国皇家学会的实验管理员胡克(Robert Hooke)受列文虎克的影响,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切片,发现了细胞;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观察杂交豌豆后代的性状,发现了遗传规律,创立了遗传学。在对生命现象观察的过程中,生物学家们积累了大量感性材料,经大脑思维加工形成了理论学说。达尔文在五年环球考察中,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及大自然的观察资料,经过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进化论,写下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达尔文在“对我的智力的评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具有比一般人更高的本领,能够看到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并且对它们做细致的观察。我在观察和收集事实方面,勤奋努力,真是无以复加。”勤奋努力的观察,这就是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是良好的观察能力。这就是: 1.能充分有效地使用视、听、嗅、味、触各种感官,并通过这些感官进行思维。 2.观察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 3.能做定性和定量的观察。如,种子成分的定性观察、骨的成分比例、视野内表皮气孔数目的定量观察。 4.能做动态的观察。例如,观察蛙的个体发育过程、动物的活动行为等。 5.能选择适当的观察对象。 6.能发现观察对象间差异。 教师应在生物教学中按上述各项,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具有正确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作者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灵活运用以下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挂图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或者难点而绘制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 例如:在“细胞分裂”一节中,利用挂图讲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后,教师又接着挂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请学生对比观察两张图的相同处和不同处。然后让学生对照“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图,讲述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及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差异。最后教师总结。这种由学生自己观察——讲述——老师总结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再如,在讲解生物的拟态概念时,教师挂出“枯叶蝶拟态图”,图中枯叶蝶的背面观部分,事前已用纸盖住。教师指图向学生提问:“图中植物的枝上有什么?”学生会说:“枯叶。”老师再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几片“枯叶”有什么差异。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图上。观察一会后,教师请学生回答。当学生的答案被老师否定后,会激发学生更认真地去观察图。如果学生观察到图中“枯叶”有差异,教师便可请学生进一步指图说明差异之处。然后,将盖住枯叶蝶背面观图的纸揭去,指明这片“枯叶”原来并不是什么叶,而是一只美丽的蝶。此时,教室里往往会哗然,学生急迫地想知道原因。教师在这个时候再讲解拟态的概念,恰到好处,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在教学中使用挂图和插图时,为了保证观察的准确性和课堂效果,需要注意:1)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钻研教材和图的内容,做到指图正确,讲解严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2)教师要具体指导观察图的方法。在请学生观察图前,要把图中的符号、结构名称、切面位置等内容交代清楚。3)出示图的时间要适当,不可过早或过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在演示实验中,为使学生观察准确,教师应该:1)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准确,实验现象要清楚。2)演示前要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3)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的方法有边讲边观察,先讲后观察,先观察后讨论、总结等。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生物模型和实物标本,以及幻灯、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二)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准备工作应该包括:1)准备实验用具和选取实验材料。2)做好实验准备。课前,教师一定要按实验要求亲自做一遍实验,以便了解观察内容的各个细节和观察中易出现的问题,从而上课时能正确指导学生。3)精心设计观察的方法和程序。例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根据观察内容选用了“观察—思考—总结”的观察程序的探索式同步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观察内容,首先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观察和思考,然后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或者教师用谈话、讲述法进行总结。 2.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的方法。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或者印发观察提纲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易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下面是“观察蚯蚓”实验的观察提纲。 目的要求:Ⅰ.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Ⅱ.观察蚯蚓的运动。Ⅲ.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 材料用具:活蚯蚓、玻璃板、棉球、醋、手电筒 观察内容:(见下表,仅以观察蚯蚓外部形态为例) 方法步骤 观察记录 分析和讨论 体色 背部色_,腹部色_。 1. 刚毛对蚯蚓 的生活有什么 意义? 2. 蚯蚓的外部 形态有哪些特 点与其生活习 性和环境相适 应? 3. 蚯蚓的体节 与其进化有何 关系? 体形 体呈_形,前端_,后端_。 体节 有(或无) 口和 (用手分别挤压两端) 有肉质唇状物翻出的一端 是_,没有的一端是_。 环带 (先观察,后用手轻摸) 环带位于_端,较其他体节 色_,表面_。 粘液和刚毛(先观察,再 用放大镜观察) 感到体表_和_,刚毛着生 存体节的_部位。  3.要掌握与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对生物现象的观察仅使用感官是不够的,往往要借助于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如,动植物细胞、组织及微生物等一些微小的结构,必须要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才能看见,观察时还要将标本做成装片(或切片)。若要使观察的结构清晰可辨,则要将标本染色。有些标本需要长期观察,则要制成蜡叶标本或者浸制标本。观察动物的内部结构首先要进行解剖。因此,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运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及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让他们做到:一要懂得用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规范操作,三要爱护各种观察工具。 4.要加强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就是: 1)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的顺序要按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先整体,后分部;先外形,后内部;先前面,再后面;先上面,后下面。 2)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每种观察对象都具有许多特征,如果样样都去观察,就可能被弄得眼花缭乱,一无所获。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效果显著。例如: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重点应该观察其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一些特征:体形、体色、侧线及鳍等。此外,在重点观察时还要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要勤于思维。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仅用感官和工具去“观”,更要用脑去“察”,要将观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判通过思维得到正确的结果,要使“直观性观察”升华为“逻辑性观察”。就是说,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不只停留在“看到什么”、“是什么”等验证教材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具有探索性。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用生态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及行为;要用结构与生理相适应的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结构和生理活动;要用进化的观点去观察生物各类群的特征;要在个体—细胞—分子的水平上去观察生物个体;要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观察生物界。 4)观察要有记录。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和结果做认真的记录,并要对这些现象和结果,对观察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三)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进行野外观察。学生在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中,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进行杂交实验、组织培养、生态调查等,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四、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都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只愿意观察他们喜欢观察的对象,而将观察目的弃置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察目的进行观察。 其次,观察要有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观察记录、绘制生物图以及对生物对象描述时,一定要符合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最后,观察要有兴趣。兴趣是观察的挚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有趣的生命现象,开展课外活动,进行野外考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学生往往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表现在生物观察中。当观察成功时,他们就兴趣盎然;反之,则兴味索然。在观察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观察获得成功,以增进他们的观察兴趣。例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学生往往因观察不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而失去观察的兴趣。我们分析了学生实验失败的诸多原因后,在进行实验时,采用了以下的方法。第一,选用当年培养的分裂旺盛的新鲜材料做实验。第二,装片制作过程中,严格掌握材料解离、染色、漂洗的时间、解离液和染料的浓度及压片的技术。第三,观察是学生感到最难的环节。因为学生只从教材插图(或挂图)上看到过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模式图解,而这些图解与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标本物象相差较大,因此,学生不会辨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先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显微图片印发给学生,让他们与教材上的插图对照识别。然后再让他们观察洋葱根尖永久切片,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装片,就能容易识别出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了。 另外,传统的观察实验往往是验证性的,学生只是按规定的步骤进行预期的观察。在观察活动中,涉及“学生主体”的内容不多,对求知欲强的学生来讲,观察兴趣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将学生作为主体,用探索式的方法,设疑引导观察,让学生 在解疑中获得成功,这会使学生的观察兴趣大增。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例9

新课程标准下的科学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各种能力。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

1.什么是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学生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观察能力在生命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作用,许多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就是由生物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的。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2.1 教育学生思想上明确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名人效应来教育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如: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来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2.2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观察的挚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中学生的猎奇心理较强,科学兴趣较浓。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强调观察的目的性,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有趣的生命现象,开展课外活动,进行野外考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学生往往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表现在生物观察中。当观察成功时,他们就兴趣盎然;反之,则兴味索然。在观察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观察获得成功,以增进他们的观察兴趣。

2.3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3.1 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挂图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或者难点而绘制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3.2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生物模型和实物标本,以及幻灯、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2.4 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4.1 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的方法。

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或者印发观察提纲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易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4.2 要掌握与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

对生物现象的观察仅使用感官是不够的,往往要借助于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因此,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运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及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让他们做到:一要懂得用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规范操作,三要爱护各种观察工具。

2.4.3 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准备工作应该包括:

(1)准备实验用具和选取实验材料。

(2)做好实验准备。课前,教师一定要按实验要求亲自做一遍实验,以便了解观察内容的各个细节和观察中易出现的问题,从而上课时能正确指导学生。

(3)精心设计观察的方法和程序。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观察内容,首先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观察和思考,然后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或者教师用谈话、讲述法进行总结。

2.4.4 要加强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1)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的顺序要按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先整体,后分部;先外形,后内部;先前面,再后面;先上面,后下面。

(2)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效果显著。

(3)要勤于思维。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用生态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及行为;要用结构与生理相适应的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结构和生理活动;要用进化的观点去观察生物各类群的特征;要在个体-细胞-分子的水平上去观察生物个体;要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观察生物界。

(4)观察要有记录。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和结果做认真的记录,并要对这些现象和结果,对观察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

2.5 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进行野外观察。学生在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中,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进行杂交实验、组织培养、生态调查等,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作为一个中学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例10

高中数学是高中课程中主要科目之一,它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相关的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都因此而有所得。

一、了解观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选择观察对象

想要了解一个事物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首先我们要正确地选择观察对象,其次再有目的有计划地仔细观察,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准确地了解事物的特点、特性与特征。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而观察力也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如果一个学生不会观察,不能正确地选择观察对象,那么他就不能进一步了解事物,不能很好地学习,更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观察的重要性,这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和了解数学起了重要作用。在数学发展过程中,很多数学研究成果都是从人们的细心观察中获得的,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点让学生更好、更真实地了解观察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正确选择观察对象,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

二、 通过教师指导,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观察事物起引导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观察对象,并带领学生进行正确的观察,使学生在观察中受益匪浅,从而加强学生观察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如果学生没有目的没有计划地对事物进行观察,他们就不知道该观察什么,更不知道如何观察,只会让学生对学习感到茫然,这样学生会失去观察的兴趣,进而对学习失去信心。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时,一定要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观察的兴趣,并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的观察。

三、 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我们所讲到的“观察”并不是消极地注视,更不是被动地去了解,而是思维上的一种认识。所以观察的客观性、全面性对于学生的观察力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对高中学生数学知识、数学理论和数学原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应授予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对于高中数学学习而言,学生需要掌握的观察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系统的全面观察,让学生学会系统地全面观察,不能只看到问题的局部,而是要注重整体观察,让学生形成一个全面的数学系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对数学事物进行系统的全面观察。2.有条理、有层次的类比性观察。让学生进行有序观察,不要忽视系统的层次,对于不同的层次和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了解新旧知识的共同点,通过已学习的知识去认识和了解新知识,进而掌握新知识,从而使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数学题,并准确地解答。3.准确抓住重点,并加以分析,学生要观察到问题的本身,而不是浅显的表面,通过对问题本身的观察与分析,进而总结其特点与特性,并能很好地比较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观察其区别,这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形成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从而了解观察的目的。

四、 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高中的教学资源丰富多样,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当中。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课堂资源主要包括课本资源、教学用具和教师自身的知识资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贯彻落实,很多学校都增添了许多教学用具,例如多媒体投影、计算机等等,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演示和计算机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对事物进行了解、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课外资源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以更好地了解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对日常生活进行仔细的观察,使学生更好地把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从而更好地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学生观察的兴趣。

总的来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要了解观察的重要性,并进行仔细观察,从而了解事物。首先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对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有所提高。这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努力才能完成,虽然这个任务比较艰巨,但是我相信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完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例11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的门户。观察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二、什么是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学生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观察在生命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作用,许多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是由生物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的。荷兰德尔夫特市的列文虎克(Antony von Leeuwenhoek)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发现了微生物世界;英国皇家学会的实验管理员胡克(Robert Hooke)受列文虎克的影响,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切片,发现了细胞;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观察杂交豌豆后代的性状,发现了遗传规律,创立了遗传学。在对生命现象观察的过程中,生物学家们积累了大量感性材料,经大脑思维加工形成了理论学说。达尔文在五年环球考察中,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及大自然的观察资料,经过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进化论,写下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达尔文在“对我的智力的评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具有比一般人更高的本领,能够看到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并且对它们做细致的观察。我在观察和收集事实方面,勤奋努力,真是无以复加。”勤奋努力的观察,这就是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是良好的观察能力。这就是:

1.能充分有效地使用视、听、嗅、味、触各种感官,并通过这些感官进行思维。

2.观察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

3.能做定性和定量的观察。如,种子成分的定性观察、骨的成分比例、视野内表皮气孔数目的定量观察。

4.能做动态的观察。例如,观察蛙的个体发育过程、动物的活动行为等。

5.能选择适当的观察对象。

6.能发现观察对象间差异。

教师应在生物教学中按上述各项,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具有正确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作者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灵活运用以下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挂图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或者难点而绘制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

例如:在“细胞分裂”一节中,利用挂图讲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后,教师又接着挂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请学生对比观察两张图的相同处和不同处。然后让学生对照“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图,讲述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及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差异。最后教师总结。这种由学生自己观察——讲述——老师总结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再如,在讲解生物的拟态概念时,教师挂出“枯叶蝶拟态图”,图中枯叶蝶的背面观部分,事前已用纸盖住。教师指图向学生提问:“图中植物的枝上有什么?”学生会说:“枯叶。”老师再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几片“枯叶”有什么差异。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图上。观察一会后,教师请学生回答。当学生的答案被老师否定后,会激发学生更认真地去观察图。如果学生观察到图中“枯叶”有差异,教师便可请学生进一步指图说明差异之处。然后,将盖住枯叶蝶背面观图的纸揭去,指明这片“枯叶”原来并不是什么叶,而是一只美丽的蝶。此时,教室里往往会哗然,学生急迫地想知道原因。教师在这个时候再讲解拟态的概念,恰到好处,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在教学中使用挂图和插图时,为了保证观察的准确性和课堂效果,需要注意:1)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钻研教材和图的内容,做到指图正确,讲解严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2)教师要具体指导观察图的方法。在请学生观察图前,要把图中的符号、结构名称、切面位置等内容交代清楚。3)出示图的时间要适当,不可过早或过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在演示实验中,为使学生观察准确,教师应该:1)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准确,实验现象要清楚。2)演示前要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3)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的方法有边讲边观察,先讲后观察,先观察后讨论、总结等。

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生物模型和实物标本,以及幻灯、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二)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准备工作应该包括:1)准备实验用具和选取实验材料。2)做好实验准备。课前,教师一定要按实验要求亲自做一遍实验,以便了解观察内容的各个细节和观察中易出现的问题,从而上课时能正确指导学生。3)精心设计观察的方法和程序。例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根据观察内容选用了“观察—思考—总结”的观察程序的探索式同步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观察内容,首先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观察和思考,然后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或者教师用谈话、讲述法进行总结。

2.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的方法。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或者印发观察提纲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易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要掌握与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对生物现象的观察仅使用感官是不够的,往往要借助于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如,动植物细胞、组织及微生物等一些微小的结构,必须要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才能看见,观察时还要将标本做成装片(或切片)。若要使观察的结构清晰可辨,则要将标本染色。有些标本需要长期观察,则要制成蜡叶标本或者浸制标本。观察动物的内部结构首先要进行解剖。因此,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运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及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让他们做到:一要懂得用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规范操作,三要爱护各种观察工具。

4.要加强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就是:

1)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的顺序要按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先整体,后分部;先外形,后内部;先前面,再后面;先上面,后下面。

2)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每种观察对象都具有许多特征,如果样样都去观察,就可能被弄得眼花缭乱,一无所获。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效果显著。例如: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重点应该观察其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一些特征:体形、体色、侧线及鳍等。此外,在重点观察时还要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要勤于思维。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仅用感官和工具去“观”,更要用脑去“察”,要将观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判通过思维得到正确的结果,要使“直观性观察”升华为“逻辑性观察”。就是说,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不只停留在“看到什么”、“是什么”等验证教材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具有探索性。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用生态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及行为;要用结构与生理相适应的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结构和生理活动;要用进化的观点去观察生物各类群的特征;要在个体—细胞—分子的水平上去观察生物个体;要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观察生物界。

4)观察要有记录。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和结果做认真的记录,并要对这些现象和结果,对观察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三)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进行野外观察。学生在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中,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进行杂交实验、组织培养、生态调查等,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四、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都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只愿意观察他们喜欢观察的对象,而将观察目的弃置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察目的进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