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9 09:23:53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例1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20-1

1 发现病情症状判断

1.1 苗瘟

发生在三叶前,但在吉林省很少发病,主要发病原因由种子带菌所致,未对种子杀菌处理的发病几率较大,病苗底部灰黑色枯死。三叶期后,病苗出现叶片病斑呈短纺锤形、菱形和不规则形,灰绿色或褐色。湿度较大时,病斑上产生青灰色、灰黑色霉层、严重时叶片枯死。

1.2 叶瘟

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发病程度也不尽相同,但分蘖盛期发病较多,危害也重。病斑形态分四种:

(1)急性型。在感病品种上,病斑为暗绿色圆形、椭圆形、菱形和不规则形,绿豆那么大和针头那么大小,水渍状、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此类病斑蔓延迅速,为大发生的先兆。

(2)白点型。发生感病的品种嫩叶发病后,产生近圆形小斑、白色圆形或气候条件有利发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

(3)褐点型。发病植株的病斑褐色,针头那么大,多产生在气候干燥、抗病品种和稻株下部叶片上,若在适温、高湿条件下,可转为慢性型病斑。

(4)慢性型。植株病斑外层为黄色晕圈,内环红褐色,中间为灰白色,呈菱形或纺锤形,病斑两端有纵长褐线。在高温下,病斑背面产生青灰色霉状物,这种病斑恶化较慢。

1.3 穗茎瘟

初形成褐色小点,病情逐渐严重使穗茎部变褐,可造成白枯穗。发病晚的植株造成空秕谷,枝梗和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穗茎瘟对水稻产量影响非常大。

1.4 节瘟

俗称叶枕病,在整个生育期的抽穗期结束后开始发生在稻株下部节位上。初期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蔓延,发病病部逐渐变黑,轻轻一碰易折断或自然折断。叶枕病发生在叶片基部的叶环、叶舌、叶耳,刚刚发病时病斑呈灰绿色,后逐渐呈灰白色或褐色,出现气候异常多雨、潮湿时长出灰绿色霉层绒状,可引起病整个叶片死亡和穗茎瘟。

1.5 谷粒瘟

发病时期在抽穗后,发生部位为稻谷粒的内外颍上,形成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可使稻谷谷粒逐渐变黑,护颍严重受害后变褐色,在成熟后会使种子带菌。

2 发病条件及防治措施

2.1 发病条件

播种带菌的种子可引起苗瘟,在整个生育期间出现高温、高湿、微风、有雨、有雾、露水大的条件下利于发病,病菌在寄生中摄取足够的养分,快速繁殖,产生病斑,逐渐蔓延,以病斑为中心向四周传播,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逐步扩展蔓延。

2.2 防治措施

2.2.1 科学施肥 切勿盲目追求经验,学习现代农业知识,一般重施、偏施氮肥的稻田发病重,引起晚熟、籽粒不饱满、无效分蘖增多、穗底部空瘪率增多,稻株贪青徒长,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底肥增施硅肥,增施磷钾肥则以追施选用专用追肥为主(最好选择含钾和中微量元素的追肥),硫铵和尿素为辅的配施原则,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2.2 灌溉管理方法 长期深放水、放冷水,会造成土壤缺氧,会有利于稻瘟病发生机率。当温度大于30℃,小于15℃时,病害受抑制。吉林省在水稻抽穗期,遇到低温20℃以下,并兼有阴雨天气或天气出现雾天,易流行穗茎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染稻瘟病,可以说生长期发病低,生殖生长发病机率高。在吉林省种植单一品种面积过大也易发病。

2.2.3 选择国审和吉审的新品种 选用新审定高抗病品种。近年来新审定的品种有:吉粳808、吉粳510、通粳888、长白25、白粳1、白稻8、吉农大505、吉农大809、吉农大603、吉粳509、吉粳807、通科17、通科18、通科19、通稻3等系列最新审定品种。

在田间插秧时采用29.97cm×13.32~19.98cm(行、株距)方式进行栽植,采用群体增产的模式进行栽植,少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底肥及增施硅肥,施用追肥选择含钾的追施肥,根据苗的长势情况进行补肥,灌水应掌握不灌冷水,如是井水最好在晒水池停留24小时后再排出进行灌溉,返青和分蘖灌水是有讲究的、返青要进行田间漫灌,分蘖要灌花打水就是脚窝有水方式,待后期应浅水原则,良好的管理也是降低稻瘟病发生的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例2

项目来源:吉林省省级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重点学科培育项目(吉农院合字〔2015〕第X002号)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2.011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有发生。该病以叶部、节部发生较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近年来,局部水稻生产区稻瘟病大爆发并不少见,为筛选高效的防治水稻稻瘟病药剂,做本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40%稻瘟酰胺SC 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40%稻瘟灵EC 陕西皇牌作物科技有限公司;

40%异稻・稻瘟灵EC 一帆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30%己唑・稻瘟灵EC 浙江威尔达化工有限公司;

40%咪鲜・稻瘟灵EC 吉林省长春市长双农药有限公司;

32%春雷・稻瘟灵WP 德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13%春雷・三环唑WP 江西省农福来农化有限公司。

1.2试验方法

试验作物:水稻――绿达9320;防治对象:水稻稻瘟病,病原为PyriculariaoryaeCav.。

试验设8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30平方米,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各处理为40%稻瘟酰胺SC2500倍、40%稻瘟灵EC1000倍、40%异稻・稻瘟灵EC1500倍、30%己唑・稻瘟灵EC1200倍、40%咪鲜・稻瘟灵EC1000倍、32%春雷・稻瘟灵WP2500倍、13%春雷・三h唑WP2500倍及清水(CK)为对照。

2015年4月12~20日进行浸种,使用25%的咪鲜胺EC10毫升对水50公斤,浸水稻种40公斤,分别于7月5日(始见中心病株)、7月13日,各施药1次,均按规定量使用,其他均为对照不施药。使用药械为背负式手动喷雾器,人工施药,每亩用水量30升,其他管理同常规,试验期间未用任何药剂。土壤类型为草甸土,人工浇灌,其他管理同常规田。

1.3调查方法

2015年8月20日,采用对角线取样法,每小区随机五点取样,每点10穴,记录单株叶瘟发病级。

药效计算方法:

病情指数%= Σ(各级稻瘟病调查数量×相对级数值)/(调查总量×9)×100

防治效果(%) =(CK 1 -P T1)/CK 1×100

式中:CK 1 -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PT1 -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按国标叶瘟分级标准进行调查。

数据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本试验中各药剂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1.4测产

各小区实测产量,全区收获,脱粒,实测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表1 不同药剂处理对水稻稻瘟病防效分析(%)

由表1可见,40%稻瘟灵EC1000倍、30%己唑・稻瘟灵EC 1200倍、、40%咪鲜・稻瘟灵EC1000倍、40%异稻・稻瘟灵EC 1500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相当,防效在86.77%~90.91%;40%稻瘟酰胺SC2500倍与40%稻瘟灵EC1000倍、30%己唑・稻瘟灵EC1200倍、40%咪鲜・稻瘟灵EC1000倍、40%异稻・稻瘟灵EC1500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说明40%稻瘟酰胺SC2500倍防治水稻稻瘟病时,防效低于其他四种药剂,32%春雷・稻瘟灵WP2500倍、13%春雷・三环唑WP2500倍防效略低。

综上所述,田间试验表明, 在北方水稻稻瘟病发生初期(始见中心病株),选择40%稻瘟灵EC1000倍、30%己唑・稻瘟灵EC1200倍、40%咪鲜・稻瘟灵EC1000倍、40%异稻・稻瘟灵EC1500防治水稻稻瘟病,防效在86.77%~90.91%;40%稻瘟酰胺SC2500倍防治水稻稻瘟病时,防效在73.36%。

表2 不同药剂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千克/小区)

由表2可见,40%稻瘟酰胺SC2500倍处理可增产12.62%,40%稻瘟灵EC1000倍处理可增产16.62%,40%异稻・稻瘟灵EC1500倍处理可增产15.97%,30%己唑・稻瘟灵EC 1200倍处理可增产16.75%,40%咪鲜・稻瘟灵EC1000倍处理可增产12.56%,32%春雷・稻瘟灵WP2500倍处理可增产11.87%,13%春雷・三环唑WP2500倍处理可增产11.91%,可见各处理均有增产的潜力。

3 小结与讨论

田间试验表明,在北方水稻稻瘟病发生初期(始见中心病株),选择40%稻瘟灵EC1000倍、30%己唑・稻瘟灵EC1200倍、40%咪鲜・稻瘟灵EC1000倍、40%异稻・稻瘟灵EC1500倍防治水稻稻瘟病,防效在86.7%~90.91%;40%稻瘟酰胺SC2500倍防治水稻稻瘟病时,防效在73.36%,增产幅度在11.87%以上。

本试验仅进行了一年,对水稻生理指标及天敌等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荣明,周明国,叶钟音.三环唑防治稻瘟病的作用机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8,(02).

[2]唐钰朋,高俊峰,车淑静.杀稻瘟剂的作用机制及抗药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7,(19).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例3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54-02

近几年来,我国水稻种植过程发生稻瘟病的情况反复出现,并且不限时间和地点的发生,特别华南稻区,高温多湿,台风暴雨发生频繁,稻瘟病已成为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病害流行年份一般损失10~20%,严重的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给水稻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进而给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带来巨大的影响。稻瘟病的发生不仅使得水稻产量减少,还会影响稻谷的品质,最终影响农民收入和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农药市场农药种类很多,特别是针对稻瘟病防治的药剂,药剂品种繁多,效果不一,面对众多的防治药剂,农民会产生困惑,使用何种药剂,如何使用才是效果最佳的。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不同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为水稻生产防治稻瘟病提供依据。

一、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

1.发生稻瘟病病时水稻出现的症状

稻瘟病根据其发生在水稻的不同部位,分为四类:苗瘟、叶瘟、节瘟、以及穗颈瘟。四类中叶瘟和穗颈瘟是主要影响水稻产量的两类。苗瘟顾名思义便是在水稻苗期出现稻瘟病,因为水稻苗期气温适宜,出现苗瘟的可能性较大。叶瘟一般在6~9月的时候发生,主要表现为急性和慢性病斑。急性病斑的主要症状病斑接近圆形,颜色呈暗绿色,在病斑的两面都会出现霉变层,颜色是灰绿色的。急性病斑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便会转化成慢性病斑,慢性病斑形状大部分呈梭性或者纺锤形,一般情况下呈褐色。节瘟的发病部位基本在剑叶下第一到第二个节之间,节点部位会变成黑色,病部易折断,造成白穗为节瘟。穗颈瘟穗颈部和枝梗受害产生褐色病斑,情况较轻会影响水稻品质,严重时会变成白穗,颗粒无收。

2.稻瘟病的发病原理以及条件

引发稻瘟病的主要细菌便是梨孢,稻梨孢,这两者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在自然条件的下不容易发现病变因为孢子梗不出现分支,属于丛生,它从寄生物的表皮或者气孔延伸,最终侵入水稻内部。稻瘟病的病菌一般情况下是在本就有病的稻草上过冬,在次年的7月初温度适宜时,病菌跟随气流传递到水稻的叶片上,进而引起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病菌因为自然条件风和雨影响不断在水稻的叶部,节,穗部发病。水稻的抗病性是根据水稻的品种的不同而不同的。例如种植的品种交易感染病菌,同时插秧时没有注意应有的间距,氮肥过多的使用都会加重稻瘟病。7月中下旬的温度在适宜,同时雨水较充足,温度高,光照不足都非常都是稻瘟病发生的有力条件。

3.稻瘟病的主要防治措施

根据以上发病原理以及条件的阐述,稻瘟病的传播主要是依靠气流,那么防治采取的主要措施应该在于水稻品种的选育和药剂的运用两个方面。

首先是选取品种方面,第一,选取质量优良,产量高以及对病害有一定抗性和耐性的水稻品种。根据各个区域水稻生育期选取合适的抗病水稻品种,因为任何病菌都会有一定的抗药性,所以在品种的选择上一定要注重多样性,选取两个以上的抗病品种轮流种植。第二,加强农田的灌溉和施肥,增强水稻的抗病性能,切忌不可过多的使用氮肥,在合理的期间施用化肥。对农田进行合理灌溉,种植期间一定要注意排水晒田。第三,对农田进行定期调查,结合相关的防治措施。基本在七月上旬,降雨较多,一旦遇到降雨,必须马上对感染病害的品种的高肥田部分,灌溉水口等进行调查,一旦出现稻瘟病便采取防治措施。

其次是药剂运用,目前治疗稻瘟病效果最好的是富士一号,它是由日本的一家的农药公司生产的。每一公顷的稻田,利用利用1.5升的水兑充40%的富士一号,早上十点钟之前和下午三点钟以后施药效果最佳,因为它避开了水稻的开花时期。稻瘟灵具有和富士一号同样成分的药剂,药剂兑充方式与富士一号一致。另一种药剂咪鲜胺,它对水稻恶苗病,稻瘟病等水稻病害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它治疗叶瘟的效果一般发生在5月20日以前,喷药频率保持在两周一次。加收米是日本北兴化学工业柱式会社生产的药剂。它的对水稻稻瘟病的预防作用和治疗效果都有很好的效果,将它喷洒在水稻表面可以形成保护层,阻止病菌的入侵,盖药剂渗透到水稻内部可以杀死侵入水稻内部的稻瘟病病菌,因此加收米的疗效是非常明显的。6月上旬和破口期是它的最佳施药时间,一般是在每两周喷洒一次。三环唑主要对稻瘟病起预防作用,治疗效果不会有其他药剂明显。所以一般在叶瘟病发生的初始阶段以及颈瘟发病前期使用。每公顷稻田需要0.4到0.7千克兑水以后喷洒,基本6月上旬和破口期使用。

二、水稻应用不同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分析

1.利用不同药剂实验主要内容与方法

实验的主要内容包含水稻的选种,实验过程中选用的不同药剂。本文主要选取空育131水稻品种。实验中的主要药剂包括5类不同药剂,主要是日本北兴化株式会社生产的2%加收米,日本川崎化工柱式会社的产品75%稻艳,日本川崎化工公司生产的80%多菌灵以及分别由沈阳研究院试验厂研制的三环唑和25%咪鲜胺。主要试验方法用简单比照的方式,不设置重复的内容,每一个处理面积为150平方米,试验共包含5中处理和一个空白的对比,根据药品的用量将5类药剂根据药剂不同的用药期间,根据环境条件和病原菌的感染情况,确定用药期间。

叶瘟和穗颈瘟的发病条件不同,叶瘟的稻瘟病毒是因为分生孢子形成,萌芽和侵入稻叶的最合适的环境温度为二十五度到二十八度之间,空气的湿度呈现饱和状态,完成病菌的全部入侵过程稻叶的叶面必须有水滴。在水稻的分蘖盛期,叶片的颜色浓绿,叶片形成露水时间较长。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充足的降雨量和充足的光照时间,叶瘟并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在七到九天的时间内有可能整块稻田开始发病,在十天到二十天之内叶瘟病的病症全面凸显,这个时候应该及时加以治疗。颈瘟一般在七月底八月初的时候是水稻的灌浆期,如果这个时期的夜间温度不高,水稻稻株的表面长时间有露水,这样的环境是不利于水稻的生长以及抽穗的,水稻的抗病能力弱,不能抵抗病原菌的侵入,病原菌容易在此时扩散,大大提高的颈瘟发生的风险。

实验的方法主要是在不同的水稻田中取样调查,选取5株相近似的5穴全部的植株。叶瘟病主要将其分为6级,零级即表示无病,一级是指叶片的病斑不超过5个,长度不超过一厘米;三级是指病斑个数在六到十个之间,其中有一部分的病斑长度超过一厘米;五级的叶片病斑个数在十一个到二十五个之间,病斑不在呈现个数而是呈现片状,占据叶片面积的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七级则病变个数在二十六个以上,占据叶片面积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九级是最严重的,病斑呈现大片状,50%的叶片基本或者全部枯死。稻瘟病的级数同样是六级,根据稻穗不同的患病程度分为零,一,三,五,七,九级。

在实验期间,严格制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次数。在运用药剂前,要充分了解水稻的病情指数,根据水稻的患病的情况决定在什么时间用药,确定调查的次数和时间,将调查时间分别确定为施药时间,水稻生育期间的调查,水稻叶瘟和水稻颈瘟的调查时间以及进行室内考察品种的调查。五种药剂的施药时间,叶瘟的施药时间在七月中旬,颈瘟的施药时间在七月二十五日之前;水稻生育期的调查时间分为8个时期,分别为播种期,出苗期,插秧期,返青期,始穗期,抽穗期和齐穗期和成熟期,将五种药品分别应在8个不同的时期,时间段分别是在4月中旬,下旬,五月下旬的不同日期,间隔五到六天然后是七月份的始穗期,抽穗期,齐穗期的时期分别在六月十五,十八和二十日。最后的成熟期是在七月十五日左右。将五种药剂分别在叶瘟的齐穗期和颈瘟的成熟期进行取样调查,最后室内的考察品种的调查利用五种药剂不同的采用相同的水稻株数,进行总产量的对比。全部调查、采样工作结束之后,利用药效计算方法,病情指数等于各级患病水稻株数的总和与相对级数值的乘积与调差总的水稻株数与最高级数值的百分比。

2.调查结果的分析对比

水稻培育期的调查结果显示,运用75%的稻艳可湿性粉剂比对照的时间提前两天成熟,其他三种2%加收米,25%咪鲜胺和三环唑都是提前一天成熟,而80%多菌灵是与对照同一天成熟,叶瘟和颈瘟的调查记过显示,75%的稻艳对叶瘟和颈瘟的防治效果是最好的,叶瘟的防治比率可以达到50%左右,颈瘟的防治效果比例高达52%左右,效果相对明显的是25%的咪鲜胺,叶瘟和颈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4%和50%左右。室内考种的调查结果显示基本属于增长趋势,增幅最大的依然是75%的稻艳,增加比例为10%左右,效果相对好的也依然是25%咪鲜胺,增加的产量比例在8%左右。

3.效果分析结论

在本次实验中,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每个环节药物的喷洒都是四次。实验结果表明。在防治水稻叶瘟和颈瘟效果最好的都是75%稻艳,效果次之的是25%咪鲜胺,产量增加的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结论

通过对水稻应用不同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分析,对于水稻生长季节的病虫危害,增加水稻产量有很好的效果,为水稻生产的农民创收,药剂的效果分析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水稻产量的增多和水稻质量的提高,都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的部分,粮食对于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中国必须在解决的国内人民的粮食问题之后才能谈社会建设经济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水稻的病虫害防治的任务更为艰巨,所以我们在追求产量的同时一定要致力于研究水稻对于不同药剂呈现的效果分析,增加粮食产量。

参考文献

[1] 安立波.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J].农村报,2012(07).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例4

[中图分类号] S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191-01

稻瘟病是水稻容易被传染的病害之一,如果不对水稻进行及时的防治措施,会严重导致水稻的大量死亡,并且水稻的产量会大大减少,也就没办法应对我国粮食短缺的问题,更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饥荒问题。所以做好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工作。本文就是对稻瘟病的防治措施从农业管理和化学药剂进行分析了解,充分做到对水稻稻瘟病的科学合理的防治。水稻种植人员加强对稻瘟防治措施的掌握,并且加强对稻瘟病的防治力度,从而做到水稻的健康生长,达到水稻产量高产的目的。

1 稻瘟病的农业管理防治措施

1.1 选择优质的水稻种子

水稻种植最初的工作就是选择水稻种子,一批优质的水稻种子决定了种植水稻过程中水稻能否有足够的稻瘟病抵抗能力,是否能健康的生长。随着现代科技的逐渐发展,技术人员能够很轻松的从一批水稻种子中挑选出抗病毒水稻种子,或者科学技术人员也能够通过基因工程将抗稻瘟病的基因转移到水稻种子上,从而确保成长出来的水稻能够抗稻瘟病,达到水稻健康成长的目的,从而做到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对水稻种子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挑选,挑选出能够抗稻瘟病的水稻种子,减少水稻成长过程中的稻瘟病发病率,促进水稻的高产,提高我国的粮食供应水平。

1.2 水稻的田间的栽培处理

水稻的种植最主要也是最繁琐复杂的过程就是水稻的栽培过程。在水稻栽培的过程中,不同的土地应该应用那样的肥料,不同抗病能力的水稻应该种植在什么地方。不仅如此,水稻种植人员还应该注意氮、磷、钾的施肥比例,使肥料最大效益的作用于水稻。这些问题是对水稻种植人员的一种考验,一旦做不好就会不利于水稻的健康成长,导致整个水稻田的遭殃,造成不可避免的经济损失。田间施肥是一种有利于水稻生长的方式,同样在水稻茁壮成长的同时也使水稻拥有了一定的能够抗稻瘟病的能力,因此加强水稻田间的栽培处理也能够从很大一方面防治水稻发生稻瘟病。

1.3 对水稻田的定时检测

防治水稻田除了需要水稻种植人员对水稻进行精心的栽培管理,还要求种植人员定时的对水稻田内的病毒危害惊醒检测。如果发现有稻瘟病的水稻苗,应该及时的将其除掉,并且对产生稻瘟病的区域进行严格的检查,避免再次出现稻瘟病的情况。定时检测工作在实际的水稻栽培过程中应该得到种植人员的高度重视,一般的情况水稻是不会出现异常,这就会导致检测人员对工作有松懈。但是对水稻田进行定时的检测工作能够在最快的时间找到稻瘟病的源头,对水稻的预防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2 稻瘟病的化学药剂防御措施

2.1 对种子进行药剂消毒

水稻种子是非常喜温的,所以要对水稻种子进行一定化学剂量的消毒。最初就是将水稻种子浸泡在56度的温水中,用10%401抗菌剂1 000倍液或80%402抗菌剂2 000倍液将种子再次浸泡,这两种抗菌剂都能够最好的将水稻种子所还含有的稻瘟病病毒灭除,并且药剂浸泡过的水稻种子里面浸入了抗菌剂的抗病成分,能够保证水稻种子的抗稻瘟病能力。通过化学药剂消毒的水稻种子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对稻瘟病产生抗性能,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稻瘟病的发生,从源头上对稻瘟病进行防治。

2.2 对环境进行药剂保护

稻瘟病病毒属于一种真菌类病毒,喜好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并且传播速度非常快,它最令人可怕的就是它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空气中对周围水稻的传染并持续侵染水稻,因此种植人员加强防治稻瘟病可以从防治稻瘟病的传播途径入手。水稻种植人员可以通过给水稻田内进行大规模的药物喷洒,阻断稻瘟病的传播途径。一般的实际种植过程中,种植管理人员会对水稻田进行40%的稻瘟灵(富士1号)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加水喷洒。即使出现稻瘟病,这些化学药剂能够将稻瘟病完全能锁定在最初发病的水稻上,避免大范围的发病,减少了水稻种植的损失。

2.3 对秧苗定期喷洒药剂进行防治

秧苗可以说是水稻最幼小的阶段,同时秧苗也是水稻抵抗力最弱的时候,因此防治稻瘟病的关键就是防治秧苗期水稻的稻瘟病。水稻种植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对秧苗进行定期的药物喷洒,时时刻刻注意着水稻出现的不正常的现象,并且一旦发现就立即进行药剂喷洒治疗防治。同时,水稻种植人员也应该循序渐进的对秧苗进行药剂喷洒,让水稻秧苗能够更长久的保持对稻瘟病的抗性,并且根据天气愿意对水稻秧苗喷洒不同成分、不同比例的化学药剂。

3 结语

不管是水稻种植人员对水稻进行农业管理防治措施还是化学药剂防治措施,这两种稻瘟病防治措施的目的都是减少水稻的发病率,促进水稻的高产。东北地区的水稻产量可以决定到整个北方地区的粮食产量,因此水稻种植人员对水稻的科学合理的防治能够避免水稻被传染稻瘟病。因此,加强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力度,给水稻的成长排除病害,提高水稻的产量。总而言之,水稻种植人员是最先接触水稻的人,有责任和义务对水稻进行及时的科学防治,从实际的水稻种植和培养过程中让水稻能够健康的生长。

参考文献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例5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11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水稻病害,又名水稻稻热病。它主要是由管理栽培技术或者是气象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以及风)引发的,就水稻的生长期来讲,它发生于水稻的整个发育期,能够危害到水稻的各个部位,就地域来讲,它存在于中国的各个地域,就季节来讲,它不受季节限制,可以发生于各个季节。根据水稻稻瘟病发生的部位,可将水稻稻瘟病分为叶瘟、节瘟、穗颈瘟、苗瘟等,其中尤其以穗颈瘟的危害最大。

1 水稻稻瘟病的危害

水稻稻瘟病又称水稻稻热病,是一种能够导致水稻大面积减产的水稻病害,发生于水稻的整个生育期,能够对水稻的各个部位造成伤害。如果水稻在其秧苗期发生稻瘟病,秧苗就会变成黄褐色,最后枯死。在感病期间,病斑不明显。如果水稻在其分蘖期发生稻瘟病,其叶片会出现大量枯死的现象,或者虽未枯死,但会导致稻穗短小、新的叶子难以伸长等现象。如果水稻在孕穗期发生稻瘟病,就会导致白穗或者半白穗大面积存在的现象。不论北方还是南方,一旦发生稻瘟病,当年水稻产量就会减少10%~20%,严重时会达到40%~50%,甚至颗粒无收。

2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2.1 加强对水稻的栽培管理

在栽培水稻时,相关人员必须要遵循“早育、早插”的基本原则,避免用深水进行淹灌,对水口进行加高以及垫宽处理,做好渠道清理工作,延长水路并提高水温,在水稻田间必须要保持浅水层,从而保证田间的湿度尽可能小;田间是否通风透光,直接影响到水稻是否贪青以及早熟,能否具有很好的抗病性。因此,必须要做好田间的杂草清除工作。要根据田地、稻苗以及品种的状况进行合理施肥。在田地比较贫瘠、水稻品种为抗病品种以及稻苗比较弱的情况下要多追肥。在进行追肥时要采取分期追肥的方法,遵循前期重后期轻的原则,从而达到提高肥效,增强稻苗抗病力的目的。在施有机肥时,必须要平好粪堆底子,避免诱发病害。由于苗床前期施肥比较多,因此在进行抗病品种的选择时必须要选择最具抗病性的品种,施肥时多施磷钾肥。

2.2 有效控制水稻稻瘟病的病菌来源

水稻稻瘟病的病菌主要来源于病稻草、病瘪粒、隐藏于种子之中的带有病菌的种子以及遗落于厂院之中的带有病菌的稻壳。应当在第2年的5月份之前将以上带有水稻稻瘟病病菌的源头都及时并彻底地处理掉。在进行水口垫高工作时务必要记住不要使用带有水稻稻瘟病病菌的水稻。在进行水稻播种工作之前,采用泥水或者是浓度为20%的盐水对种子进行筛选,避免带有病菌的种子混在其中。

2.3 抗病品种的选择

在播种时,选择抗病性能比较好的水稻品种,是预防水稻稻瘟病最为经济且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在进行抗病品种选择时,必须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抗病品种。例如,如果该地位于第2积温带,那么可以选择绥梗7这一品种;如果该地位于第3积温带,那么可以选择龙盾104这一品种,如果该地位于黑龙江,那么可以选择龙盾104或者是龙粳14。

在生产方面合理进行抗病品种的选择,以更好利用其抗病性。在通常情况下,抗病品种的抗病性会随着它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减弱,到最后完全丧失。因此,抗病品种的抗病性是有“保质期”的,一般为3~5a。如果在某一区域仅仅种植单一品种的抗病水稻,那么一旦达到相应的年限或者是出现导致病害发生的条件,该区域的抗病品种会全部转变为病害品种,引发大面积的灾害。因此,在生产方面必须要合理进行抗病品种的选择,以更好地利用其抗病性。具体来说,在生产商合理选择抗病品种时,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交替使用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当前,很多地方在生产上选取的抗病品种多为垂直性抗病品种,这种抗病品种的抗病性会随着它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减弱,到最后完全丧失。因此,抗病品种的抗病性是有“保质期”的,一般为3~5a。交替使用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这种选择方法能够有效地延长抗病品种的抗病性年限,提高抗病品种在生产上的存续年限;注重应用具有抗、感混合基因型的群体。具有抗、感混合基因型的群体主要适用于一些缺乏抗病品种但是经常发生水稻稻瘟病或者水稻稻瘟病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具有抗、感混合基因型的群体的应用措施,具体来说,主要有2点:将感病但高产的品种与抗病的品种进行混合种植,根据当地发病几率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混合种植的比例;学会合理利用抗、感丰产组合高世代群体。在抗、感丰产组合高世代群体的后代群体中,多存在一些具有抗病特性的基因以及基因型,对于减少水稻稻瘟病所引起的灾害具有一定的作用。

2.4 药剂防治工作

通常情况下,要在七月份的中旬进行药剂防治工作。在进行药剂防治时,要对生长比较茂盛的区块进行重点查看,一旦发现有病稻株,要立即进行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多应用于水稻大面积发病期。在进行农药的喷洒时,最好不要在水稻的开花期进行喷洒,一天中最好的喷洒时间为早上6:00之前以及15:00之后。必须要注意的是,药剂防治的效果受到地域差别、施肥状况以及栽培管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情况效果不同。在进行药剂防治时,必须要与栽培管理相结合。

3 结 语

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治过程中,要以水稻稻瘟病的预防为主,进行综合防治。具体来说,就是在利用抗病品种的栽培以及加强栽培管理的同时,必须要做好相关预测工作,加强药剂防治。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减少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几率,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欣.水稻稻瘟病危害与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0(2).

[2] 李四军.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农业灾害研究,2012(6).

[3] 刘伟.水稻稻瘟病抗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10(5).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例6

稻瘟病,也有称其为稻热病的说法,是一种由真菌引发,通过气流传播的常发流行病,在全世界各地都会发生。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表明,几乎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稻瘟病发生,每个地区因不同的水稻品种、不同的栽培技术以及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水稻的危害程度也不尽相同。相对于别的水稻病害来说,稻瘟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流行性和毁灭性,是一种性质极其恶劣的水稻病害。因此,我们需要在科学试验和实际实践中不断发现和完善对稻瘟病的防治措施,制止或减少稻瘟病对水稻的危害。

一、主要病症种类和症状

根据稻瘟病对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同的危害阶段,其病症种类及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苗瘟

发生在谷粒萌发后的鞘叶期或转青期,当叶片伸长1~2 cm时感病,一般不形成明显的病斑,病苗变黄褐色或灰褐色而枯死。

2、叶瘟

有急性型病斑和慢性型病斑两种。急性型病斑的特征是叶片上可以看到暗绿色近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叶片正反面同时生有大量灰色霉层,这种病斑的出现往往是叶瘟流行的征兆,但它也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慢性型病斑是叶瘟常见的典型性病斑,最初在叶片上产生褐色或暗绿色水渍状小点,逐渐扩大成梭型斑,病斑中央呈灰白色,边缘褐色,叶背面有灰色霉层。

3、节瘟

多在抽穗后发生,最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逐渐环绕节扩展,最终使整个稻节变黑腐烂,干燥时稻株病部易折断。

4、穗颈瘟

最初在稻颈上产生褐色小点,扩展后使稻穗颈成段变成褐色或黑褐色。发病早而重的可造成水稻白穗;发病晚的可使水稻瘪粒增多。穗部枝梗、穗轴受害后,会变成褐色或灰白色,并使其上的小穗不结实。

5、谷粒瘟

颖花在开花前最易感病,病斑大,黑褐色或灰黑色,可蔓延至整个谷粒,米粒变黑,不充实。谷粒在后期发病,病斑呈椭圆形,褐色,米粒较充实。

二、发病原因

经过科学研究成果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分析表明,一般稻瘟病的发病原因与水稻品种的抗病能力、水稻生长的气候环境以及对水稻进行的不同栽培方式有着极大的关联。这些因素对水稻影响的程度不同,致使稻瘟病的发病情况也不尽相同。

1、品种抗病性

一般杂交稻比常规稻易感病。米质优良、不耐肥的品种易感病。而茎秆坚硬。株型集散适中,叶片大小适中的水稻品种则较抗病。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也不同。苗期以四叶期发病较重,二叶期发病较轻。本田以分蘖至拨节期发病较重,拔节以后发病较轻。穗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其组织最薄,抽穗后7 d抗病性逐渐提高。

2、气候条件

气候中,温度和湿度对稻瘟病的发生影响较大,长期连阴雨、气候温暖、日照不足、多雾重露易发病。大面积种植高优品种,抗病性差极易导致大面积发病。偏施、迟施氮肥,均易诱发稻瘟病。

3、栽培条件

(1)施肥。氮肥施用过多过迟,使叶色浓绿,如晚造烤烟迹地,残肥量大,又增施大量氮,会促使稻瘟病严重发生,施肥不均或过肥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无机肥比有机肥施用的发病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容易发病。

(2)排灌水。长期深灌的稻田和蓄水不良的沙质田,稻株抗病力降低,容易发病。

(3)合理密植。抛植的密度大,造成通风透气不良,不利于水稻光合作用,而增加田间湿度,容易发生稻瘟

三、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在进行水稻品种选择时,要结合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和耕作制度,选用熟期适宜的抗病品种。同时注意抗病品种的交替使用,以推迟品种抗病性的丧失,延长水稻品种的使用寿命。

2、药剂防治

一般以种子处理为主,药剂用2.5%或10%的适乐时、25%的施保克、80%的强氯精、10%的浸种灵等,浸种后要充分洗净再催芽。一般在栽移时,用25%的阿米西达悬浮剂、30%的克瘟散乳油、2%的加收米液剂、40%的富士一号乳油、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或25%的施保克乳油等,可有效的抑制叶瘟的发病。

防治穗颈瘟和枝梗瘟应在破口始期和齐穗期各用药一次,以40%的富士一号乳油、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为最佳。对生长嫩绿、肥多贪青的田块,在灌浆时再用药一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特别要指出的是,防治穗瘟病和枝梗病时一定要注意防治方法。晴天打药,一般应选择在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4时以后;兑水量必须充足,以确保药液能在叶片上保持一定的吸收时间。

3、加强肥水处理

合理施肥管水,既可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促使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从而获得高产稳产。在栽培控制上,要施足基肥,根据苗情分期分次追肥,避免过量、过迟施用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水分管理要湿、干间歇进行,以少灌勤灌、干干湿湿为主。分蘖后期适时搁田,促进稻株健壮生长,增强稻株抗病能力。

4、利用生物多样性减轻稻瘟病危害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例7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168-01

绥化市北林区种植水稻6.53万hm2,分布在全区19个乡镇,主要发病品种为空育131、绥粳4、龙粳12、垦稻10。近年来,水稻稻瘟病在北林区连年不同程度发生,特别是2010年稻瘟病大面积发生。发病田块率达90%以上,发病株率达40%~60%,病叶率达21%~46%,病情指数平均为2级,发病重的地块达5级。为了有效地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和危害,针对其发生规律,在多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与农业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 北林区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

1.1 菌源充足

稻瘟病病菌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种子、带病稻草。虽然种子在销售时都在小包装袋内附有稻瘟病消毒药剂,但有的农户在浸种时经常将其顺手扔掉,有的农民虽然进行了药剂浸种,但没有掌握技术要领,效果差;带病的病稻草,除作饲料或作燃料燃烧外,未做任何处理,这些都为稻瘟病大面积发生提供了充足病源。

1.2 施肥比例不合理

由于春季育苗期长期低温,对水稻秧苗生长不利,造成苗小、苗弱,插秧期推迟10~15 d,农户增加氮肥,导致水稻生长过旺,组织幼嫩,为稻瘟病的大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1]。

1.3 降雨偏多,湿度过大

2010年6—7月降雨偏多且集中,尤其是6月9—27日、7月6—20日连续降雨,此时正值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交替期,抗病最弱,湿度大,有利于病菌大面积侵染。

1.4 品种抗病性差

目前,种植的水稻大部分是优质米品种,在全区种植时间长、面积大、产量高,但对稻瘟病抗性较低,条件适宜时病菌很快侵染而致水稻发病,为稻瘟病流行提供了条件。

2 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2.1 科学选择、处理种子

2.1.1 选用优良品种。注重选用优良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有效途径[2-3]。对于稻瘟病常发区,应注重更换易感病品种,合理进行品种布局,降低该病发生率。

2.1.2 实行物理、生物、化学法处理种子。用56 ℃温汤浸种5 min,可减轻病害发生。或用10%抗菌剂401 乳油1 000倍液或80%抗菌剂402乳油8 000倍液浸种48~72 h,不需淘洗即可催芽。或用25%咪鲜胺(使百克)乳油3 000倍液浸种24 h,以杀死种子表面黏附的病菌;种子包衣对苗期稻瘟病防效较好。

2.2 注重管理

多种措施科学、合理搭配,如合理密植、适宜施肥、推广大中棚旱育壮秧等,以增强水稻抗病力。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加强水稻健身栽培[4]。田间要保持浅水层,尽可能降低田间湿度。分蘖末期进行排水晒田,孕穗到抽穗期要做到浅灌,以满足水稻需水的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设置晒水池,以提高灌水温度,有助于水稻生育与提高抗病性。

2.3 及时、有效开展防治工作

2.3.1 早发现,早防治。及时查看秧田(床),一旦出现病情,应及时防治。对于出现中心病团的秧田(床),应将拔病株拔除并深埋,再喷药。

2.3.2 带药移栽。用20%或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稀释液浸泡秧苗或移栽前3 d喷雾秧苗。浸泡秧苗时间应控制为1~3 min,捞出后,用塑料薄膜盖严堆闷30 min,再带药移栽。

2.3.3 注重叶瘟防治。在水稻分蘖期,明确防治目标。对于有急性型病斑或有中心病株的稻田,应重点防治。从6月下旬至7月初开始对施氮肥量大、低洼地、易感病品种地块进行田间详查,发现有叶瘟发生,选用防效好的药剂及时进行防治。当本田出现发病中心,或病株率达3%,或出现急性型病斑时,可立即选用25%使百克乳油1 200~1 50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或40%富士一号1 200~1 50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或2%春雷霉素水剂1 200~1 500 mL/hm2+25%使百克1 200~1 500 mL/hm2喷雾,防止病害传播。

2.3.4 加强穗瘟防治。对于穗颈瘟,应掌握防治时间、药剂选择和施用方法。防治穗颈瘟,宜在破口初期(即破口5%~10%)施第1次药,以内吸性杀菌剂为主,用75%三环唑(丰登)300~450 g/hm2对水均匀喷雾预防[5]。以防治效果而定,如有必要,再在齐穗期(即抽穗80%)施第2次药,选用40%稻瘟灵(富士一号)或30%稻瘟灵乳油。若防治效果不理想,应在灌浆期补施1次,药剂选用同第2次用药类型。建议施用WS-16型手动喷雾器,可确保雾滴细小,喷雾周到。禁用高射(直通)喷头施药。喷药时,对水量要足,常规喷雾、机动喷雾对水量分别以750.0、112.5~150.0 kg/hm2为宜。

3 参考文献

[1] 杨朝银,赵光云,何青梅,等.浅述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1(3):116-117.

[2] 刘倩,赵胜红,田斌.绥阳县水稻稻瘟病的防治[J].植物医生,2011(2):5-6.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例8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115-01

近几年,富锦市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截至2012年已达到14万hm2,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稻生产县。而生产中存在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品种多为优质米、肥水管理不当等问题,造成水稻稻瘟病连年上升[1-2]。枯草芽孢杆菌防治水稻稻瘟病效果较好,可用于生产绿色水稻,可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为连作7年的水稻田,土壤类型为草甸黑土,有机质含量为3.5%,pH值为6.8。该地块在2011年水稻稻瘟病发生较重,平均发病级数为3级。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枯草芽孢杆菌(黑龙江强尔生化技术开发有限公司)、40%稻瘟灵乳油(重庆中邦药业有限公司)。供试水稻品种:空育131。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处理1:枯草芽孢杆菌拔节期150 g/hm2,始穗期75 g/hm2,齐穗期75 g/hm2;处理2:枯草芽孢杆菌拔节期150 g/hm2,始穗期75 g/hm2,齐穗期150 g/hm2;处理3:枯草芽孢杆菌拔节期150 g/hm2,始穗期150 g/hm2,齐穗期150 g/hm2;处理4:40%稻瘟灵乳油拔节期600 g/hm2,始穗期600 g/hm2,齐穗期600 g/hm2;以清水作对照(CK)。施药日期分别为拔节期6月21日,始穗期7月27日,齐穗期8月3日。试验采取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其中处理1、2、3、4面积各为一个自然池,每个自然池面积1 000 m2。

1.4 试验方法

采用0.01 g电子秤量取试验药剂,采用机动弥雾机对水450 kg/hm2喷雾,并于6月5日用10%吡虫啉450 g/hm2对水稻潜叶蝇进行防治。各小区管理条件一致。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试验共调查3次,分别为第1次施药前(6月20日),最后1次施药前(8月2日)和最后1次施药后14 d(8月17日)。叶瘟病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取50株;穗瘟病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取样50穗。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于10月1日进行测产。

叶瘟病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叶片病斑少于5个,长度小于1 cm;3级:叶片病斑6~10个,病斑长度大于1 cm;5级:叶片病斑11~25个,部分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10%~25%;7级:叶片病斑26个以上,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26%~50%;9级: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50%以上或全叶枯死。

穗颈瘟病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每穗损失5%以上(个别枝梗发病);3级:每穗损失6%~20%(1/3左右枝梗发病);5级:每穗损失21%~50%(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瘪);7级:每穗损失51%~70%(穗颈发病,大部半瘪);9级:每穗损失71%~100%(穗颈发病造成白穗)[3-5]。用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其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100

防效(%)=■×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水稻的安全性

通过观察发现,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未发现对作物产生药害,各处理均未出现蹲苗、畸形等药害症状,各处理秧苗长势与空白对照无明显差别,对水稻安全。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

由表1可知,第1次施药前稻瘟病没有发生,没有调查数据。末次施药前调查,处理1~4对水稻稻瘟病叶瘟的防效分别为80.17%、83.97%、89.57%、84.60%,按照防效高低顺序排列为:处理3>处理4>处理2>处理1;未次施药后14 d调查,处理1~4对水稻穗瘟的防效分别为80.36%、88.57%、90.46%、93.21%,按防效高低排列为:处理4>处理3>处理2>处理1。虽然从数据上看各处理间防效有一定差别,方差分析表明,2次调查各处理之间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差异均不显著。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处理1~4的产量分别为8 500.00、8 710.00、9 008.33、8 735.83 kg/hm2,处理1~4分别较CK增产7.41%、10.07%、13.84%、10.39%。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黑龙江强尔生化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枯草芽孢杆菌,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水稻安全,对水稻稻瘟病防治效果好,增产效果明显,可以在生产中推广使用。推荐预防水稻叶瘟应在发病初期用药,预防穗颈瘟施药时期以抽穗始期及齐穗期各用1次药为宜,用药量为每次150 g/hm2,采用茎叶均匀喷雾。

4 参考文献

[1] 闫东林,周建辉,张清华,等.枯草芽孢杆菌防治水稻稻瘟病药效试验[J].科学种养,2012(2):29.

[2] 贾书娟,曾大兴,吴小丽,等.枯草芽孢杆菌C-D6抗菌蛋白对稻瘟病菌的抑菌作用[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1,27(3):362-367.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例9

中图分类号 S481+.9;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48-01

水稻穗颈瘟是水稻上的常发性病害,严重影响水稻优质高产和种植经济效益。为了筛选出更多防治穗颈瘟的有效药剂,更好地控制穗颈瘟的发生危害,2008年笔者在大中农场农科所进行了咪鲜胺防治水稻穗颈瘟及其对水稻产量结构的影响试验,以明确咪鲜胺对穗颈瘟的防效及对水稻的安全性,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5%咪鲜胺乳油(江苏辉丰集团);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江苏镇江农药厂);20%稻瘟灵乳油。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25%咪鲜胺乳油600mL/hm2(A)、750 mL/hm2(B)、900 mL/hm2(C),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kg/hm2(D),20%稻瘟灵乳油1 500 mL/hm2(E),不用药作对照(CK)。每处理重复4次,共24个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67m2,于8月20日(水稻破口期)施药,用水量750kg/hm2,采用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

1.3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大中农场农科所,水稻栽培方式为机插秧,土壤肥力中等,水稻长势均匀,供试水稻品种为镇稻99。

1.4 调查方法

在水稻穗颈瘟基本稳定时(10月25日)调查各处理水稻穗颈瘟的发病情况,每小区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调查,每小区5点,每点调查50株,记载发病株和严重度(计算病株率、病情指数和防病效果);同时,每小区随机剪取20穗进行考种,测定每穗实粒数、秕粒数、千粒重、20穗总重量,并对试验数据及考种结果进行方差分析,比较各处理对水稻产量结构因素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水稻穗颈瘟的病穗防效

25%咪鲜胺乳油对水稻穗颈瘟病穗率防效随用药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咪鲜胺乳油900mL/hm2对穗颈瘟的防效为85.68%,高于咪鲜胺乳油750mL/hm2防效84.71%,与20%稻瘟灵乳油处理防效84.93%相当,比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防效78.32%高7.36个百分点,但差异不显著。

2.2 对水稻穗颈瘟的病指防效

咪鲜胺乳油对水稻穗颈瘟的病指防效比病穗防效有所提高,咪鲜胺乳油900mL/hm2处理的病指防效为89.37%,与用咪鲜胺乳油750mL/hm2处理的防效88.97%接近,也与20%稻瘟灵乳油处理防效89.64%相当,但比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处理防效83.45%高5.92个百分点。说明咪鲜胺对穗颈瘟的防病效果优于三环唑,可与稻瘟灵等交替使用,以延缓稻瘟病对稻瘟灵等产生抗药性。

2.3 不同用药量的防效比较

25%咪鲜胺乳油对水稻穗颈瘟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随用药量的增大,增幅不显著,处理A、处理B、处理C的病穗率及病指防效均在80%左右,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从经济有效角度出发,在一般发生年份,防治穗颈瘟用25%咪鲜胺乳油600~750mL/hm2即可有效地防治穗颈瘟。

2.4 对水稻结实率影响

咪鲜胺3个处理及稻瘟灵处理结实率均在90%以上,略高于不用药处理区89.73%,对照区结实率比三环唑处理区结实率高1.8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咪鲜胺不同用量在水稻破口期用药防治穗颈瘟对水稻抽穗、扬花、灌浆、结实没有影响。

2.5 不同用量对水稻千粒重的影响

处理A、处理B、处理C千粒重分别为26.73g、27.04g、26.93g,比CK千粒重分别高2.75g、3.06g、 2.95g,差异显著;与其他2个处理千粒重差异不显著。

2.6 对水稻产量影响

处理C增产效果最为明显,处理A、处理B、处理C每穗重量分别为2.79g、2.81g、2.82g,比CK的2.52g分别增产9.5%、10.2%、10.7%,差异显著;比稻瘟灵增产率4.2%分别高5.3个百分点、6.0个百分点、6.5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咪鲜胺防治水稻穗颈瘟是安全的,对水稻的产量构成没有影响,其增产效果明显好于稻瘟灵、三环唑处理,且其用药量以750mL/hm2最为经济。

3 结论与讨论

咪鲜胺乳油750~900mL/hm2防治水稻穗颈瘟效果明显,在水稻破口期用药,防治效果可达85%左右,优于常规药剂稻瘟灵、三环唑。从防病增产两方面综合考虑,咪鲜胺经济用量750mL/hm2为宜。咪鲜胺对水稻抽穗、扬花、灌浆、结实无影响,其增产效果高于稻瘟灵、三环唑。由于2008年水稻穗颈瘟偏轻发生,用药1次即可控制穗颈瘟的发生和危害,但在穗颈瘟大发生的年份,1次用药能否有效地控制穗颈瘟的危害,还待进一步探讨。

4 参考文献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例10

稻瘟病流行年份,一般发病田块损失10%~30%,如不及时防治,局部田块会颗粒无收。河南省信阳地区水稻年种植面积30万hm2以上,占信阳粮食播种面积的50%,总产量250万t,占信阳粮食总产量的70%。该病在信阳地区发生面积达6.67万~11.33万hm2,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1-2]。为实现该市水稻稳产增产,现将稻瘟病农业防治、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农业防治

1.1种植抗病品种

我国已筛选出了大批抗源和供生产应用的抗病高产良种。而抗病品种也只是相对的,一旦病理小种适应了新的品种,就会丧失抗病性。因此,要做到抗病品种的定期轮换和合理布局,应用多主效抗病基因和微效抗病基因品种,将携带多个抗病基因的品种或多个微效抗病基因的品种应用于大田[3]。

1.2加强栽培管理

高湿条件适宜稻瘟菌孢子的形成和萌发,水分管理对稻瘟病发生流行具有重要作用。实行灌排分开,在生长前期,采取浅水勤灌,分蘖末期适时晒田,抽穗后干干湿湿直到成熟,避免长期冷水深灌。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多施复合肥,增施农家肥、有机肥,切忌偏施、迟施氮肥,促进水稻稳健生长,对控制稻瘟病有明显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施用硅肥,使水稻表皮组织硅质化,以阻止病菌入侵,促进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抵抗稻瘟病的能力。

1.3减少田间菌源

不用带病种子,并及时处理病稻草。在收获时,对病田的稻草和谷物应尽量分别堆放,如果稻草还田,应犁翻于水和泥土中沤烂;用稻草堆肥,应在腐熟后施用。同时,应对带菌种子消毒一是采用温汤浸种法。先将种谷在冷水中浸24 h,然后在40~45 ℃的温水中浸5 min,移入54 ℃的温水中浸10 min,将水温保持在15 ℃左右浸至吸水达饱和。二是石灰水浸种,即50 kg水加入500 g生石灰。先将石灰化开过滤,然后把种子放人石灰水内,水面应高出种子17~20 cm。在浸种过程中,不要搅动,以免空气进入而影响杀菌效果。浸种时间因气温而异,15~20 ℃浸3 d,25 ℃浸2 d。三是用80% 402浸种2~3 d。四是强氯精浸种12~24 h。

2药剂防治

2.1确定防治对象

调查稻瘟病常发区、感病品种种植地区,发现本田出现发病中心或暗绿色水浸状、无光泽、多为椭圆形、密生青灰色霉层的急性病斑,即确定为叶瘟防治对象田。凡是稻瘟病常发区、感病品种种植区和发生苗瘟、叶瘟的地方则确定为穗颈瘟预防田。

2.2掌握防治时期

一旦发现叶瘟,立即施药1次,药后7~10 d检查,如果病斑不再有青灰色霉层,则停止喷药,否则再补施1次。防治苗瘟一般在秧苗三至四叶期或移栽前5 d施药;穗颈瘟必须以预防为主。关键是依水稻破口初期,即破口5%~10%时喷施1次杀菌剂,然后依天气情况在齐穗期施第2次药。

2.3选择药剂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例11

1药剂防治

在实际生产中病害发生较为严重期间,最主要的防止措施就是药剂防治,其经济、便捷、高效的特点使其在综合治理稻瘟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0世纪50年代,铜汞制剂被大量应用,其作用机理是影响菌体中丙酮酸激酶、己糖激酶和丙酮酸脱羧酶,从而阻断糖酵解过程及能量的形成导致病原菌死亡。虽然对控制稻瘟病有一定效果,但其易产生药害的缺点让日本、欧洲的一些国家立法禁止使用。之后一些替代试剂,也因为各种缺点而逐渐淡出实际应用。直到1976年,Lily公司成功研制出三环唑,其化学名称为5-甲基-1,2,4-三唑并(3,4-b)苯并噻唑,低毒且吸收性强,可浸根或叶面喷雾处理。凭借其优异表现,三环唑至今仍是应用较为广泛,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虽然化学农药在稻瘟病发病季节防治及时且有效,但是农药的广泛使用会对害虫及其天敌、水生生物及土壤造成危害,同时也对人类构成危害及对水源造成污染,再者长期大量的使用农药会使病原菌产生抗性。随着人们环境意识和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控制和减少农药施用量是今后防治病害的总体趋势。

2抗性品种培育

通过选择与传统育种是将高产优质品种与高抗稻瘟病品种配制杂交组合,在经过回交、复交或辐射诱变,从中选出带目标性畹男缕分帧4统育种过程虽然可以提高水稻抗性,但也存在自身优质感病品种比例较大,育种周期较长的不足。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微观基因工程技术将外界来源不同的目的基因转录到水稻基因组中,获得拥有稻瘟病抗性的水稻新品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等。基因工程技术进一步弥补了野生抗稻瘟病资源的不足和常规育种选择性较差的缺陷,成为培育高抗性、广谱抗新品种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常常经过基因工程技术处理的稻瘟病致病性变异新品种,其抗病性在3~5年后难以为继。如何提高抗性品种使用周期或提高抗病品种持久性仍是亟需攻关的难点之一。

3生物防治

近年来,生物防治措施在植物病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活体或由生物产生的代谢活性成分防治植物病原体、虫害和杂草及调节植物生长。其优点是药害比传统化学农药低、不易产生抗药性、选择性强、原料来源广泛、对环境友好。根据原料来源主要分为微生物源农药和植物性农药。

微生物源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本身或微生物的次生代谢物为前体经过合成或人工修饰的农药。如来自细菌的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来自放线菌的抗生素青霉素和头孢霉素。

植物源农药是将植物提取物作为化学合成的原料或前导化合物。如:印度科学家发现,印度楝树种子的冷水提取物和油浸提取物对稻瘟病菌的生物防治效果较好,与0.1%多菌灵的防治效果等同。霍光华等研究表明,木荷叶和无患子中果皮的皂苷抽提物以3:4~15:8的质量配比时产生了显著的增效抗稻瘟作用,并在其他配比时有叠加作用。但目前研究防治稻瘟病病菌都是在实验室小环境内完成,田间和小区试验仍然研究不多。虽然生物防治措施是未来稻瘟病防治的热点,但在复杂环境下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