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5 09:29:14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例1

前言

提高水稻的单产,增加其总产量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对此,在全省范围内提高水稻栽培技术十分关键,下文就结合实际对此进行分析。

1选用优质高产的品种

所谓优质高产的品种不是市场上价格高的品种,而是必须要立足实际,结合当地的环境进行选择,同时要分析当地的环境选择最佳的品种,首先要进行试验,试验确认其效果立项后方可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2秧苗的培育

与其他作物相比,水稻需要提前培育秧苗,因此壮秧是水稻高产的主要对策之一,通过试验证明,必须要用肥培土,用最新的育秧技术,提高其分蘖率,强化其抗性,目前多采用旱育秧苗,这一技术对费率要求较高,一般都要撒施腐熟的农家肥。

2.1标准

壮秧必须要确保根系发达,没有黑根出现,同时苗的基部呈粗扁,叶子比较绿,群体整齐一致,个体差异不明显,没有病虫害。

2.2播种

首先要准备好苗床水稻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必须要选择地势相对平坦,且背风向阳、土层深厚且肥沃的菜园地作为旱育秧苗床地。提早进行整地,要做到无碎块,按照一定的比例撒施农家肥,添加一定量的微量元素作为底肥,让其与土壤充分混合,发挥作用。其次种子的处理当前的种植都需要进行种子的处理,也就是浸种,在浸种前要将种子晾晒两天左右,然后用3%的多菌灵药液浸泡一个晚上,然后用清水冲洗,清水干净后方可浸种,一般需要三天,在浸种的过程中要经常用清水淘洗,三天后对种子进行预热处理,24小时后就可以看到稻芽,此时需要降低温度,摊开种子,观察发芽率,发芽率高的话一天后就可正式播种。再次,开始播种在播种前要观察近期的天气,选择适当的天气,平均温度必须达到10℃以上,一般是4-5月份为最佳的播种期。播种必须要均匀,播种后用膜盖上,保温保湿,降低损失。最后,苗床的管理完成播种后要经常的观察,一旦发现杂草必须要立即清理,一般人工就可以完成这一工作,这也是避免伤及幼苗的主要方式。同时要控制好水与肥,在2叶前都必须要保持苗床湿润,后期就是适当的控水,避免腐烂及病害的出现。同时,机内到两叶期则要施尿素,一般每亩5公斤左右,这是促进幼苗快速生长的主要措施,后期也要根据需求施肥,保证幼苗生长的营养。种植人员要经常观察苗床,一旦发现病虫害,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必要的情况下可进行化学除害,以保证稻苗的正常生长。

3插秧

所谓的插秧,也叫移苗,也就是将稻床中的苗移栽到地中。上文已经说过,必须要提前的处理好土地,保证肥量的同时更要保证水分充足,这是保证稻苗正常生长的基础。栽稻苗宜选用小苗,太大不好扎根,影响产量。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合理进行密植,但必须要确保通风性。

4强化田间管理

4.1追肥

在完成移栽10天后,根系已经十分强壮后,就可以开始追肥,此时肥量占总肥量的30%左右,一般是10——15公斤每亩,同时要配合一定的微量元素复合肥,以满足稻苗生长对微量元素的需求,促进籽粒饱满。

4.2合理灌水

为了保证水稻的根系稳固,强大其吸收能力,促进水稻生长健壮,水是关键,尽量选用增氧通气、养根活根的方法,进而提高根系的活力。返青期以适当深水灌溉有利返青,孕穗期、始穗期至齐穗期保持浅水灌溉,灌溉条件较好地区其余时期均以保持湿润为主。进入到分蘖期则要减少水分,进而促进分蘖,分蘖后可适当的晒田,减少无效分蘖,增加透气性,促进水稻生长。遇到干旱的季节,则要进行灌水处理,避免影响水稻的品质及产量。灌浆成熟期要做到干湿壮籽;黄熟期排水晒田,促进成熟。水稻收割则要排干水分,保证稻田干燥,以免影响米的品质。

5病虫害的防治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问题,还必须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这是影响水稻产量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从目前的种植情况来看,水稻病虫害较多,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等,还有稻飞虱、蝗虫、粘虫等虫害。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要引起相关部门与种植人员的重视,不能一味的去治,关键是要做好防的工作。首先就是选用抗病虫害效果较好的品种,加强管理,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同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适当的喷洒药剂以达到消灭病虫害的目标。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例2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181-01

前言: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发挥关键的作用。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变革,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稻生产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革新,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应运而生,水稻的产量与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然而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发展现状并不理想,亟需进行改进。我们通过研究水稻栽培技术,积极探索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重点掌握技术要点,保证水稻的高效生产。

1 分析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现状

1.1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概况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是指借助一定的手段对水稻栽培条件加以控制从而优化水稻栽培提高水稻产量与品质的规范性方法技巧。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基地选择、培育壮秧、合理移植、施肥灌溉、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多个环节,在栽培过程中通过对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要点的重点把握提高水稻栽培的效率与质量,为水稻的优质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缺陷

目前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存在着缺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现行的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偏重于优良品种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实用性技术的应用发展,使得水稻栽培技术在原有基础上停滞不前。同时,相关部门及人员对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想上有所懈怠,导致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质作为,其价值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效果不明显,使得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应用推广陷入困境。

2 把握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要点

2.1 加强品种选择和播种处理

积极加强水稻品种选择,提高播种处理水平,是保证优质高产水稻栽培质量的前提条件,能够促进优质高产水稻栽培工作。在优质高产水稻栽培前期,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合理选择水稻品种,根据栽培基地的气候条件、水分条件等筛选适合的水稻种子,尽可能挑选抗寒、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并进行有效的试验检测,淘汰质量不合格的种子。同时加强种子的播种处理,逐一进行晒种、浸泡、消毒、检查等多项程序,保证水稻种子的高品质。

2.2 适时播种育秧及合理移植

适时播种育秧及合理移植是提高优质高产水稻栽培质量的重要举措,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科学把握播种育秧的时间,充分考虑水稻种植时的气温条件和天气条件,避免栽培基地的低温时段,为水稻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积温、水分条件,并合理利用天气优势促进水稻的生产。在水稻秧苗的合理移植方面,科学分析种植密度,保证水稻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为水稻种子供给充足的营养素及水分,有利于阳光的均匀照射,加快水稻的生长速度,一定程度上抑制病虫灾害的蔓延,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与品质。

2.3 完善水稻栽培的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水稻栽培的关键环节,针对目前田间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对其加以积极完善。在肥料管理方面,应当注重肥料的品质,减少化学肥料的比重,选择有机肥料,在提供养分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保持栽培基地的持续性发展。而在病虫害管理方面,应加大病虫害防治的力度,合理采用抑制病虫害的手段,利用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减少药物防治,避免对水稻造成污染。同时,不断优化栽培基地的环境条件,及时清除杂草污垢,抑制细菌病毒的滋生,为水稻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养分,发挥出田间管理的实际价值。

2.4 创新应用水稻的栽培技术

重点突出优质高产水稻的栽培技术,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创新应用水稻栽培技术,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努力健全水稻栽培技术体系,将育种技术、育秧技术、种植技术、施肥灌溉技术等置于系统化的框架内,并对其加以积极的推广,使得各项栽培技术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在水稻栽培过程中不断成熟发展,掌握其应用的要点问题,提高水稻的成活率,保证水稻的优良品质,并为日后的优质高产水稻栽培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促进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长远发展。

结语

优质高产水稻的栽培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化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一定的机遇与挑战。目前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发展尚未成熟,在应用上存在较多的漏洞,阻碍水稻生产的发展进程。如何加强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成为社会关注的新课题,针对现行的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问题,我们进行深度的研究,分析解决对策,创新发展思路,着重突出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要点,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水稻栽培的技术手段,推动优质高产水稻的稳定生产。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例3

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作物种植水平尤其是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已经在原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水稻质量的好坏与产量的高低关乎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改进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是确保水稻产量的重要技术。由于水稻的品种各异,各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不尽相同,因而,需要了解不同的无公害水稻栽培措施,学会因地制宜地栽培无公害水稻。通过研究改进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还能加快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1无公害水稻栽培措施的概述

无公害水稻栽培措施作为种植技术的一种,是近年引进的水稻新品种栽培技术。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无公害水稻的中期管理是保障中、后期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管理的关键,也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阶段。因而在水稻的营养生长阶段,要合理施加苗肥,促进秧苗的生长,该期间主要进行的是间苗、定苗活动。为了促进水稻的正常生长,需要连续进行无公害水稻栽培措施,比如对无公害水稻栽培进行合理灌溉,以利于我国水稻获得更高的产量。穗期阶段是水稻营养器官的发育旺盛期,雌雄穗也逐渐分化,这是水稻生长的黄金阶段,对水稻的产量起决定性作用。因而无公害水稻栽培措施是我国近年来引进的一种水稻栽培技术。为了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农民应当补施粒肥,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无公害水稻栽培措施有利于充分利用水稻栽培活动的积温,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水稻产量,创新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

2无公害水稻栽培的主要问题分析

2.1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落后

由于我国的农业历史悠久,许多农民往往凭借积累下来的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然而随着全球变暖和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现如今农民在进行无公害水稻栽培时,往往忽视适时播种,错过了水稻播种的最佳时期。为了盲目追求高产,农民为了盲目追求高产,农民栽培水稻秧苗的密度过高,使得水稻平均吸收的营养成分降低,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生长。由于每种水田土壤的成分不同,农民在进行无公害水稻栽培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水田土壤的选择,过度不合理的施肥造成水田板结,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2.2水稻易受稻田有害生物的危害

稻田的有害生物滋生主要是由于水稻在生长过程主要经历苗期阶段、穗期阶段和花粒期阶段等主要阶段。苗期阶段是水稻的营养生长阶段,穗期阶段是水稻营养器官的发育旺盛期,花粒期阶段,是水稻形成籽粒的关键的生殖生长期,因而如果田间管理技术不善会导致水稻幼苗生长缓慢,虫害泛滥,进而导致水稻根部被腐蚀,水稻产量下降,使得水稻与其他植物的差距较为明显,遇到强风大雨会被吹倒或淹没,抗倒能力极差。

2.3水稻栽培过程中施肥技术不合理

不合理的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使得水稻株杆易折断,水稻生长的根部容易被腐蚀,易使稻田的有害生物放肆生长,极其不利于水稻的健康生长,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的落后也会导致水稻施肥不均匀,水稻获得的养分不均匀足以导致水稻产量下降,过度不合理的施肥会造成稻田出现板结和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水稻的生长,不利于水稻的产量的提高。

3完善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的策略

3.1改进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

科学合理的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的土壤和优良的无公害水稻品种,对水稻进行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细心整地,对水稻种子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和合理灌溉以保证充足的养分,对稻田进行科学管理,选择科学时间收获水稻等,这些都是保证水稻高产的重要前提条件。具体而言,根据国家的标准和具体的地理环境精选良种;水稻秧苗的密植度不可过高或过低,要依据水稻品种的地力和特性而定;细心整地,做好稻田土壤的防晒处理工作,合理控制稻苗插秧的深度;根据稻田的走势适当开挖排水沟渠,方便稻田的及时排水工作;根据水稻的不同生长期做好各阶段的养分保持工作。

3.2有效控制稻田有害生物的滋生

为了有效控制稻田有害生物的滋生,完善科学合理的稻田田间管理措施,选择抗病品种的水稻,科学合理的施肥和合理灌溉以保证充足的养分,采用轮作、深耕等措施来有效地控制稻田有害生物的滋生。农民应当加强水稻的田间管理工作,根据水稻的不同生长期做好各阶段的养分保持工作和稻田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保证水稻的透光通风条件,对水稻进行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细心整地,加强田间管理工作,对稻田进行科学管理,适时保证水稻秧苗的密植度,使水稻的透光通风等条件得到有效满足。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例4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041-03

芜湖位于安徽东南部,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在区划调整前,芜湖县是芜湖米市重要粮仓,全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5.3万hm2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积4.7万hm2以上,是典型的单双季稻混栽区,每年可提供商品粮28万t左右,是全国第一批“十五”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县。2004年以前,水稻栽培方式以人工移栽为主,直播为辅。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量劳力外出务工,撒播逐步替代了早稻、单季稻的人工栽插,再加上近年大户流转土地增多和盲目种植,每年都有部分双晚不能及时栽插只能抛荒,而撒播由于栽培条件相对较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常因撒播发生大面积倒伏而减产。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解决当前水稻生产的迫切任务,而其重点、难点是育栽环节的机械化。为打破这一瓶颈,2004年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县农机局联合成立攻关组,对水稻机插栽培配套技术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采取边研究边推广,通过9年的研究推广,逐步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该县以及类似地区的机插秧育栽技术规范,成功地实现了机插早、单、双季稻以及茬口衔接与配套,得到农民广泛认可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截至2012年,已累计推广应用水稻机插3.57万hm2,全县拥有低速、高速插秧机360台,栽插涉及早单双各个不同类型,栽培涉及常规籼、粳、杂交稻不同品种。由于栽培密度容易控制,栽培技术到位,2008—2012年连续5年参加水稻高产创建,每年高产创建区机插面积都突破1 333.33 hm2,占创建面积30%以上,其中2009年最高单产达12.62 t/hm2,为水稻高产创建达标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大田调查,较人工栽培类型增产450 kg/hm2,累计增加稻谷1.608万t,增收4 180.8万元,节本增效6 092.8万元,机插作业纯收入295.2万元,解决就业720人。累计增加经济与社会效益达1亿元以上,节约农村劳动力5.092万个,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其他收入。

1 主要做法

1.1 成立农艺农机课题研究组,工作中通力协作,研究与推广统分结合

为加强课题研究与推广进程,县农技推广中心、农机局抽派精干技术人员、各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共同参与,组成“水稻机插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课题组。课题组设立工作领导组、配套技术研究组、技术推广组。领导组负责工作协调与经费筹措,技术组负责配套技术研究及组装配套,推广组负责培训、布点、宣传、示范推动、观摩等。工作中实行通力协作,分工不分家,研究推广上相互协作,实行边研究边推广,加速研究推广进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水稻机插栽培效益。

1.2 自我加压,推进项目研究

为加速项目研究推广进程,课题组采取自我加压,一方面加强水稻不同类型品种栽培配套技术的研究进程。每年年初课题组反复讨论,制定当年研究与推广方案,同时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分解任务,确保研究与推广齐头并进;积极争取项目,利用项目加速水稻机插秧技术应用推广速度。2006—2012年,该县水稻机械化插秧都被安徽省农机局、农业部列为水稻机械化插秧推广示范县,在项目的推动下,水稻机插栽培得到迅速推广,不仅在早稻、单季稻、双季晚稻栽培上得到很好应用,在种粮大户双晚栽插、粮经配套种植模式推广如“优质烟叶—稻、西瓜—稻”后茬双晚及时栽插上也发挥了巨大效应,年种植面积突破2 000 hm2,为该县粮经均衡增产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技术传播上采取示范与培训、宣传与观摩相结合

在技术传播上采取示范与培训结合,做到扶持一户、成功一户、示范一片、成功一方,以事实向农民群众展示机械插秧的优势,扩大辐射带动作用。自2004年起,先后在火龙岗、陶辛、六郎、方村、湾沚、花桥、红杨镇的重点村、组和种植大户布点开展水稻机插栽培示范;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培训中对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重点讲授《软盘育秧技术》《插秧机驾驶操作和调整技术》《机插秧大田栽培管理、茬口衔接技术》等,培训方式上采取室内培训与田间地头现场操作相结合,同时对机插秧示范户采取全程跟踪培训服务;技术传播上利用电视与新闻媒体提高广大干部、农民的知晓率,具体方式上实行宣传与观摩相结合。9年来,共举办短训班57期,受训逾3 900人次,召开各种现场观摩会65场,参会人员达5 000多人次,散发技术资料逾12万份。多层次、大范围的示范、培训,水稻机插栽培技术被迅速地传播到千家万户,机械化插秧迅速推广开来,大大缩短了推广进程,实现了示范、培训、宣传、观摩效应的聚集。

1.4 创新推广模式,发挥专业合作社、大户示范带动作用

在水稻机插示范推广上,坚持推广模式创新,一改过去在技术推广上一家一户示范方式,把“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作为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指导方针。在水稻机插研究与推广上,坚持典型示范带动。一是坚持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业科技示范户“三户”为基础建立示范点,设立机栽与人工栽插对照,以实实在在的典型,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辐射、带动广大农民学习应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二是实行专家负责制,每个示范点、合作社、大户都有专家负责,耕整、育、插、管、收上采取一包到底。三是服务方式上采取技术人员与全县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以及种粮大户零距离对接,实行包干联系,指导到户,服务到田,培训到人。在育秧、机插、大田管理上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定期组织农机农艺技术人员以示范点为核心,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机插水稻栽培管理进行技术指导。典型户的示范带动,截至2012年,全县已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11个,拥有水稻插秧机360台,年栽插面积1万hm2以上,水稻机插栽培大户25个,机插面积520 hm2,有力地推动了该县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

1.5 建高产示范核心区,提升机插栽培水平

扩大机插栽培影响力,提升水稻机插栽培水平,随着水稻机插栽技术的逐渐成熟,2008年把机插栽培引入水稻高产创建项目中,先后在方村镇、六郎镇、陶辛镇3个镇建立了百亩示范片9个,千亩示范片5个,扶持大户12个,累计应用面积1 233.3 hm2,所有示范片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耕整地、统一育秧、统一插秧、统一田管的技术示范。示范区全部达到和超过人工栽培水平,最高单产12.62 t/hm2,百亩攻关区平均单产达12.16 t/hm2,千亩示范区平均单产突破10.50 t/hm2以上,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水稻万亩高产创建活动在芜湖县的实施。

1.6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不断完善机插栽培水平

农机农艺技术的集成是确保水稻育插秧示范推广成功的关键。自2004年起,农艺农机专家就建立起紧密的协作关系,从水稻品种选择、床土准备、育苗方式、苗期管理、机插大田耕整、机插密度、机插作业要求、机插施肥管理、不同作物后茬水稻品种及接栽品种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探索。通过大量的试验、示范、推广与探索,对机插早、单、双不同栽培类型的水稻,从品种选择、播期、秧盘播量、育秧管理措施、播种密度与秧龄、后茬品种的衔接、机插密度、机栽施肥及田管等方面做了详细地探究,科学地制定了《芜湖县早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芜湖县单季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芜湖县双晚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等,同时对芜湖县粮经配套水稻机栽栽培进行了技术上的完善与配套,丰富了水稻机插栽培技术。

1.7 简化机插育秧技术,探索大田烂泥育秧

2007年前,芜湖县一直采用标准软盘旱育秧技术,一般情况下,杂交稻大田需秧盘195~270盘/hm2,常规稻大田需秧盘330~405盘/hm2,按用土4 kg/盘计算,营养土用量非常大,许多种粮大户认为标准的软盘育秧营养土的准备,床土的铺、盖费工费时,有的农户1年要准备几十吨营养土,工序繁杂,已不能适应大面积机插秧的需要。针对当时现状,2007年课题组对芜湖县营养土常规育秧技术进行简化,进行大田烂泥育秧技术的探究取得成功,编制了《芜湖县水稻机插秧大田烂泥育秧技术规程》。2007—2009年,在红杨镇周桥、湾沚镇新丰、陶辛镇新塘、倪家村用大田烂泥育秧机插示范全部获得成功。目前,芜湖县有1/2以上机插秧农户使用大田烂泥育秧技术。烂泥育秧技术的简化,使一家一户小面积也能进行水稻机插,机插育秧技术也进入了平常百姓家,为该县水稻机插从小型化向规模化、社会化方面走出了新路[1]。

1.8 培植农机服务组织,促进机插秧服务向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在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过程中,扶持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组建农机合作社,引导开展育秧、机插作业服务。通过水稻机插栽培技术的推广,芜湖县涌现出了一批水稻机插能手、机插种植示范大户、农机大户,在示范中帮他们牵线,培植一批机制活、服务能力强的水稻育插秧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其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提高单机作业量和购机农民的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后劲,促进机插秧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目前,全县已拥有惠农、祥云、强盛等11家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积极帮助争取项目,扶持建立育秧工厂,实现育栽秧社会化服务。在该项目攻关组的扶持下,全县已经建立育秧工厂8座,每个育秧工厂1次育秧可栽插133.3 hm2,满负荷1年可栽插3 333.3 hm2以上。此外,芜湖县竹元拐农机专业合作社、惠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在代耕、代育、代插、代管、代收(简称“四代一管”)方面成绩尤为突出,不仅服务本县,同时在定远、全椒、当涂、南陵等县开展跨区代育秧、机插秧作业服务[2]。

2 存在的问题

2.1 水稻机插旱育秧营养土难解决

营养土旱育较烂泥简化育秧旱管机插后返青活棵早,同时还能实现播种流水线机械化播种,提高工作效力,而且播种均匀出苗整齐,栽后减少漏穴率。菜园土或塘泥土是南方旱育秧营养土的主要来源,但长此下去,大量的营养土很难解决,成本费用也很大,制约水稻机插面积与推广进程[3]。

2.2 不同类型水稻机插栽培技术难落实

水稻机插与人工栽培不同,机插秧栽插过程中机械损伤较大,返青活棵迟于同期人工栽培;机插秧植株矮小,对整田和栽后水浆管理要求高,栽培技术与人工栽培有区别。由于机插栽培推广应用时间不长,很多农民对于机插水稻栽培技术尤其对不同类型水稻机插栽培技术更难以掌握,常因栽培管理不到位,造成减产,也制约了水稻机插面积的扩大。

2.3 在建标准化育秧工厂作用难以发挥

当前各地都在建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规定建设标准化厂房200~250 m2,连栋大棚或标准化大棚1.0万~1.2万m2,1次育秧可栽插133.3 hm2,而生产实践中发现,这些生产实施只有部分发挥作用,部分闲置而造成浪费。

2.4 水稻机插栽培推广速度不快

水稻机插推广在芜湖县已走过了9个年头,年机插面积仍不足30%,由于机插机械与育秧软(硬)盘等投入较大,一些中小型水稻种植户不愿投入,而购置了这些机械设备能开展作业的,由于对育插及栽培技术掌握不够,体现不出水稻机插增产的优势,甚至减产造成负面影响,影响了水稻机插面积的增加。

3 对策

3.1 简化育秧方法

因地制宜,选择灵活多样的育秧方式。有条件的进行规模化育秧,并实行流水线播种的可选择营养土旱育,营养土取土困难的可实行就地简化烂泥育秧,育秧完成后就地机插,不仅节省育秧大棚所占面积(闲置),而且减少远距离运秧成本[4]。

3.2 加大机插栽培技术培训力度,完善机插栽培技术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成立机插推广服务协会,把一批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业科技示范户吸收进来,着重强化机插配套栽培技术的培训与示范推广,实现水稻机插与良法栽培的完美融合。

3.3 争取政府支持

在水稻机插起步阶段要争取政府对机插栽培进行补贴,把水稻机插栽培纳入像水稻良种法配套项目一样进行补贴;建立水稻机插栽培核心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扩大实施面积;增加水稻机插栽培补助渠道,把涉农项目与水稻全程机械化紧密联系起来,促进水稻机插技术的应用推广。

3.4 加强社会化服务

构建水稻育插秧技术推广农机服务产业链,建立水稻机插秧应用推广长效机制,加大培育和引导农机大户、专业服务组织进行规模经营。

3.5 加大宣传,扩大影响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现场会、农技科技入户、技术培训等方式大力宣传机插秧的优势和特点,宣传当地机插秧先进典型事例,形成全社会共识,增强广大农民应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主动性。

4 参考文献

[1] 杨苏岷,薛莉,周钦辉,等.新沂市水稻机插栽培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90-91.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例5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058-02

水稻塑盘育秧抛秧是国家重点推广的栽培新技术,1993年兴宁市早造开始应用该技术,经过几年实践,其增产效果已初步显现,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为提高水稻塑盘育秧抛秧质量和栽培水平,进一步扩大其应用面积,1993年梅州市农业局和兴宁市农业局等单位合作,制定了规范化栽培模式,推广规范化栽培面积达2.27万hm2,占水稻抛秧面积的91.9%,遍及兴宁29个村。据对实施镇进行调查:塑盘育秧抛秧比一般抛秧增产247.35 kg/hm2,年总增产、增收5 632.56 t、844.9万元。

1 总结塑盘育秧抛秧经验,制订高产栽培规范化模式

从1993年兴宁市推广应用水稻塑盘育秧抛秧以来,该技术的增产效果逐渐明显,为进一步提高该技术的增产潜力,扩大其应用范围,在总结生产实践常见问题的基础上,实现该栽培技术的规范化应用。生产调查表明:严格按操作规程育秧抛秧管理的田块与不按规程操作的地块增产幅度差别较大,一般分别比手插植增产525~750、150~225 kg/hm2 [1]。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秧苗抛栽较晚,4~5片叶抛秧,导致秧苗苗龄偏大,秧苗植株较高,抛栽均匀度差,秧苗斜倒苗数多,返青慢。二是不能科学选配品种(组合)。在栽植过程中,中熟、中迟熟品种(组台)栽植较少,而这些品种一般高产,从而导致水稻生产产量不高。三是一般塑盘育秧常出现较高的空穴率,一般为14%~16%,甚至达到20%,从而使田间水稻秧苗数不能达到生产的要求,造成高峰苗控制难,多时达600万株/hm2,少时仅375万株/hm2,水稻群体结构不合理,对产量的提高造成影响[2]。四是田间管理不科学。水稻生长中期没有施肥或施肥不科学,后期水分调节不合理,造成植株贪青倒伏,从而对穗粒数、千粒重产生影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兴宁市制定了《兴宁市水稻塑盘育秧抛秧550 kg/亩规范化栽培模式》,并于1996年早、晚造在兴宁29个村实施6.3万hm2,占水稻抛秧面积的93.8%,增产效果明显。

2 实施农科教结合,推动育秧抛秧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化

2.1 与省农科院、华农大专家通力合作,开展“科技入户”和“产学研”互动,实现规范化栽培

为实施水稻塑盘育秧抛秧高产栽培规范化措施,省农科院、华农大专家协同兴宁市农业部门合作,分别成立课题组和指导小组。课题组由省农科院专家组任组长,农业局种植业管理股股长任副组长,成员有科教股、农科所、示范点、农业站等全体同志,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股、科教股组织落实,各镇(街)农业站协作实施;指导小组由各镇(街)的镇农业站站长负责,成员有农业站站员及管理区农民技术民参加。从而形成上下一致,通力合作,加强推广水稻塑盘育秧抛秧高产栽培规范化的组织领导。

2.2 强化领导责任,引起重视

通过多年的应用,水稻塑盘育秧抛秧新技术的增产潜力得到认可,而高产栽培规范化是抛秧增产的关键。为此,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级农业部门大力合作,在水稻塑盘育秧抛秧栽培技术的推广中突出规范化栽培技术的应用,并将其作为粮食生产责任制来考核,各级领导均能做到层层办示范点,树立样板推广规范化栽培技术,进行抛秧规范化推广。

在推广水稻塑盘育秧抛秧高产栽培规范化工作中,还必须重视宣传发动工作加大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利用各种形式,如召开现场会,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技术资料等渠道,宣传抛秧规范化栽培的增产作用及操作要点,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个个能操作,使推广高产栽培育秧抛秧规范化栽培技术扎根广大农户。

2.3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指导规范化栽培

市农业局、种植业管理股、科教股、农科所等技术人员与各镇(街)农业站科技人员下乡,深入基层,具体指导,做到示范接触,与有关乡镇的农业站进行推广和指导水稻塑盘育秧抛秧高产栽培规范化新技术,服务于29个村。定期进行下乡指导,保证了育秧抛秧规范化技术得到推广和落实。

2.4 加强培训,推广规范化栽培

为提高农民的种稻水平,促进水稻塑盘育秧抛秧高产栽培规范化技术在兴宁市的推广应用,要结合当地农民的文化状况,开展科技培训,使其掌握规范化栽培技术。培训工作由农业局技术人员承担,培训镇级技术骨干;各级农业站为阵地,培圳管理区干部、农民技术员;管理区农民技术员为骨干,培训示范户;示范户为桥梁,遍及广大农户[3-4]。方法采用室内和室外结合,专题讲座与现场参观结合,讲授与录像结合。据各实施镇不完全统计,围绕推广水稻塑盘育秧抛秧高产栽培规范化技术,累计召开现场会15场,参加培训农民15 236人次,放录像(含有线电视)437场,群众达100 680人次;专题讲座10场,6 171人次;印发科技资料86 750份。通过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使实施抛秧规范化栽培有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2.5 以点带面,推动规范化栽培

为了推动水稻塑盘育秧抛秧高产栽培规范化技术,要求农业局种植业管理股、各乡镇农业站、管理区应层层举办示范点或片,带动面上工作。据统计,共有示范面积1.52万hm2,占抛秧规范化栽培面积的66.78%。一方面通过树立规范化栽培样板,使群众能够看得见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增强农民对该技术的接受度,促进各项技术贯彻落实;另一方面水稻增产潜力得到发挥,粮食增产明显。如兴宁市宁中镇新民村千亩片全面实施规范化栽培,早稻、晚稻单产分别为8 280、8 520 kg/hm2;龙田镇80 hm2,早稻、晚稻单产分别为8 220、8 340 kg/hm2;黄槐镇71.6 hm2,早稻、晚稻单产8 505 kg/hm2、8 190 kg/hm2。大坪镇上河岭村67.3 hm2,抛秧早稻、晚稻单产分别为8 640、8 565 kg/hm2。各示范片规范化抛秧较一般抛秧增产300~600 kg/hm2。

3 育秧抛秧规范化栽培技术

3.1 品种选择与茬口安排

为充分发挥品种的特征特性,实现水稻的安全齐穗,要根据品种特性、当地气候条件、茬口安排进行品种选择。一般选择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的品种。早稻以中熟、中迟熟组合为主,晚稻以中早熟组合为主。南部稻区可用中熟组合。平原地区早稻中迟熟组合播种、抛秧时间分别为2月底至3月5日、3月下旬;中熟组合播种、抛秧时间分别为3月10日、4月上旬[5]。晚稻中熟、中早熟、中迟熟组合分别在7月10—12日、7月15—18日、7月10日播种,7月22—30日抛秧,秧龄12 d。山区提前2~3 d播种。大田播种量杂交稻、常规稻、优质稻分别为18.75~22.50、37.50~45.00、30.00~37.50 kg/hm2。

3.2 搞好塑盘育秧

选择排灌方便、阳光充足的水田或旱地作秧地。用塑盘750片/hm2(每片561穴)。秧厢以1.3 m宽为宜,水田放盘前撒施进口复合肥25 g/m2作底肥,排放好秧盘,待营养土稍沉后,播种和压种。播前用1 g多效唑加水500 g浸露白的谷芽2~3 min即捞起晾干待播,晚造多效唑浓度减半。播后早稻用薄膜覆盖,以防寒、防鼠、防雨,待气温回升揭膜炼苗;晚稻用净稻草覆盖,防雨防曝晒。苗期保持湿润的营养土,若二叶期叶色较黄,本田用尿素0.75~1.50 kg/hm2冲稀粪水泼施,抛前2~3 d停止淋水等盘土干爽后抛秧。

3.3 抛好塑盘秧苗

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施用过磷酸钙、碳铵各225~300 kg/hm2,同时田面保持泥皮水或无水。当秧苗3.5~3.8叶时抛秧,深泥田隔夜抛秧,砂质田整平后抛秧,高产田、中迟熟种稀植;中低产田早熟种密植,保证早稻、晚稻基本苗分别为27万~30万、30万~33万株/hm2。

3.4 科学进行肥水管理

(1)科学施肥。前期施用3次肥料,第1次施肥早稻在抛后4~5 d进行,晚稻在抛后3~4 d进行,分别用碳铵、钾肥、过磷酸钙225、225、150 kg/hm2与除草剂、干泥粉进行混合撒施。第2次施肥早稻在抛后9~10 d进行,晚稻在抛后7~8 d进行,用尿素90 kg/hm2、氯化钾90 kg/hm2或进口复合肥300 kg/hm2。第3次施肥早稻在抛后13~14 d进行,晚稻在抛后11~12 d进行,用尿素30 kg/hm2。水稻生长中后期,在幼穗分化1~2期施尿素45~60 kg/hm2、进口复合肥90 kg/hm2或钾肥75 kg/hm2;幼穗分化4~5期施用进口复合肥45~60 kg/hm2以促进枝梗颖花分化,增加粒数与大穗。灌浆期、齐穗期为实现籽粒充分灌浆,用磷酸二氯钾进行喷施。

(2)合理灌水。抛秧期田间保持浅水,齐穗后至成熟干湿交替。当田间苗数达到计划苗数的90%时,露晒田,以泥土不白、不裂为宜,将苗峰量控制在525万穗/hm2以下,抑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

3.5 病虫鼠害防治

为有效防治病虫害,播种前进行种衣剂拌种,抛秧后,根据田间病虫害的特点进行鼠、病、虫的防治,尤其在水稻生产后期要注意稻飞虱、稻寝蚊、三化螟、稻瘟病、纹枯病等的防治。

4 规范化抛秧栽培增产的原因

4.1 培育壮秧

育秧抛秧规范化栽培,早稻用多效唑浸谷芽,用尼龙育秧,防寒防雨;晚稻播后用稻草进行覆盖,能够防雨防曝晒,培育壮秧。

4.2 保证基本苗数,提高成穗率

采用育秧抛秧规范化栽培,空穴率下降6%,能够有效增加田间基本苗数,如早稻、晚稻分别抛苗27.0万~30.0万、30.0万~33.0万株/hm2。而传统育秧抛秧稀植、密植的地块植株分别为21.0万、37.5万株/hm2,栽植不均匀,个体与群体发展不协调。另外,育秧抛秧规范化栽培,肥水管理合理,抛后水稻分蘖早,秧苗生长健壮,抛后早稻、晚稻分别在20、16 d够苗。够苗后露晒田,能够有效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5%~7%,有效穗增加7.5万~9.0万穗/hm2。

4.3 根系发达,穗数较多

由于抛秧水稻入土浅,在水稻苗数足够时进行露晒田,对苗峰进行控制,可以促进根系生长,后期不早衰。同时在幼穗分化始期或4~5叶时进行施肥,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增加干物质的积累量,提高结实率、穗粒数。研究表明:平均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分别增加5粒、3%、0.2 g。

4.4 加强田间管理,适时进行药剂防治

在水稻生产中,要注意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秧苗健壮生长,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当田间出现病虫害时(如细条病、纹枯病、卷叶虫、三化螟、稻飞虱等),应根据病情采取综合防治,必要时进行药剂防治。

5 参考文献

[1] 黄森伦,刘永新.农科教结合推广水稻塑盘育秧抛秧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J].广东科技,1999(1):18-20.

[2] 黄丽君.梅州市水稻高产栽培要点[J].吉林农业,2010(8):138.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例6

水稻是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很好,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也比较高,近几年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保证东北稻米的竞争优势和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降低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是东北地区水稻生产中的主要问题,通过深入研究水稻的栽培技术,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1. 东北地区水稻直播栽培技术

水稻直播栽培技术是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的重要途径,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模式主要由水稻种植栽培技术决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和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水稻的栽培方式开始向低成本、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因此水稻免耕直播、抛秧等轻型节本增效栽培技术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重视。

1.1 直播栽培技术的发展

直播栽培就是把经过浸种、催芽的稻种直接播种到田地中,并加以适当的田间管理,促进稻种成苗、分蘖,直到水稻成熟为止,直播栽培技术是一种适应机械化,成本低、效益高的先进栽培技术,与移栽技术相比较,直播水稻的根系比较发达、发根早,直播技术的特点是播种浅、发根节全部在表土层中,这个土壤层位的氧气比较充足,有效养分多,有更多的养分供给根系,因此根系发达旺盛,在生长的初期就能形成强大的根系,生长后期根的活力强,不会出现早衰现象,根系发育的好,可使苗木后期生长健壮。直播的适应性比较强,适合的田地类型比较多,在肥沃的土壤上进行直播栽培的话,对防控病虫害都有很大的益处,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水稻直播技术省去了育秧、拔秧、插秧的工序步骤,可以大大减轻人力,降低生产的成本,可以提高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比较适合大规模的水稻种植。水稻直播技术对于水稻的品种、生长期和灌溉条件都有较高的要求,水稻直播技术的用种量大约是移栽所需种量的8-10倍,除了对水稻的品种和灌溉条件有较高的要求,整地质量也是一个被约束的条件,地表的平整高度差要保持在20mm以内,这样才能对水层实行有效的控制。

1.2 直播栽培技术在东北地区的应用

东北地区的栽培面积呈总体增长的趋势,黑龙江水稻栽培面积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其次是吉林和辽宁,黑龙江属于寒地稻作区,年气温温度较低,无霜期比较短,但还是能满足早熟稻品种的生长发育要求,在发展水稻种植机械化时,应该因地制宜的制定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增产为种植目标,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水稻种植机械化模式。

1.3 水稻直播栽培的主要技术

东北地处寒温带,可以在东北地区的田地上面积较大的区域发展四轮底盘插秧机、移栽机和直播机,如果稻区的规模和种植面积较大,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向水稻直播种植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具体的直播栽培技术主要有:整地过程要精细,畦面保证平整无杂草,排灌水顺畅、不会有积水存在;合理的安排播种时期,太早播种,容易造成烂种、死苗的现象,太晚播种,又会缩短水稻的营养生长时间,延迟收货,影响水稻的产量;播种要选用高产抗病优质的品种,并做好种子的消毒和催芽工作,这样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提高水稻的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播种要均匀疏松,播种后要埋芽处理,做好防鸟、防鼠害工作,用直播精密播种机可以实现水稻种子在田间以精确的株距和行距分布,为水稻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水稻直接播种在大田中,需要施加足够的基肥以供幼苗的生长,在水稻出现1叶1针时就要施断奶肥,4-5叶时重施壮苗促蘖肥,保证水稻生长有充足的养料;合理的使用除草剂,可以有效的控制杂草的生长;要根据天气状况合理的排灌,遇到寒潮天气,要注意排水保苗,遇到干寒的天气要灌水护苗,水稻可以忍受一定程度的缺氧,但是杂草幼苗却不能,可以在水稻幼苗长出3-4片叶时及时的灌水,促使杂草因缺氧而死亡,还是及时的排水晒田,控制无效的分蘖。

2. 东北地区寒地水稻栽培技术

寒地水稻栽培技术有利于水稻的高产和稳产,能够提高水稻在稻区中的抗逆性,是一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体系,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1 寒地水稻栽培技术

用大棚育苗是培育壮秧苗的基础工作,这样做可以实现早育苗、抢积温,提早了育苗的时间,大棚的环境属于温差变化比较小的,有利于实行三膜覆盖,早春保温防止水稻的冻害,便于对水稻幼苗实行集中管理;作物生长需要适宜的空间,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为作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采用节水灌溉的方式,水稻生长期的水层管理应以保温、增温、壮根为目标,低温天气要在夜间灌水增温,晴天夜间浅水增温,保持全田区的湿润状态,保证水稻的粒重和品质。

2.2 合理施肥

施用磷肥能够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达,对水稻的分蘖有明显的作用,施用的方法是根据水稻对磷肥的吸收规律和增产作用,磷肥作为一次性的底肥,可以全部在翻前和耙前施入为宜;钾肥对于水稻植株的抗逆性具有增强作用,对于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都有提高作用,根据种植水稻地块的不同,一般一亩地施钾肥2.5kg左右。

2.3 节水灌溉

水稻插秧到有效分蘖区内,田间的水分管理目标是促使秧苗早生快发,确保有效的分蘖数,灌溉的时候要注意浅湿灌溉,幼穗分化期是水稻需要水分最多的时期,水分供应不足就会影响到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输送过程,稻穗变小,空瘪粒也会增多,保证这时期的需水量是十分必要的,但并不等于要进行水层的深水灌溉,可以进行浅湿交替灌溉的方式;水稻出穗到成熟期这一段时间内,水稻的生长发育受灌溉条件的影响比较大,需要由土壤向根系提供氧气,如果土壤的通透性不好,就会导致根系呼吸困难,生活力下降,所以要降低灌溉量,降低地下水位,增强土壤的通透性,也同样需要浅湿交替的灌溉方式。

3.结语

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地形辽阔平坦,有利于机械化的生产,水源丰富,有利于水稻的发展,但是由于东北地区温度较低,受北方寒流的影响,不利于水稻生育期间的生长,又缺少良好的栽培管理技术,导致水稻的产量较低,影响了东北地区水稻的发展和推广工作,通过对东北地区水稻栽培方式和技术的探讨,可以为东北地区水稻的增产和质量提高提供技术支持。我国水稻的栽培方式,还应该多向发达国家借鉴先进的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各地的经济、气候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战略,才能获得水稻的稳产高产。

参考文献:

[1] 杜娟,刘国华.水稻栽培方式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7(05).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例7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088-01

再生稻是指利用首季稻收获后的稻桩,经肥水管理,使休眠芽萌发生长成稻株并抽穗成熟的水稻。再生稻既不需播种育秧和插秧,又不需耕犁耙田,省工、省时、省种、省肥、省水、省药、投入少、生长期短,仅需逾60 d就能获得水稻产量3 000~6 000 kg/hm2。

再生稻在邵武市拿口镇栽培已有逾20年的历史。全镇每年种再生稻的面积都在666.67 hm2以上,首季平均产量达到9 000 kg/hm2,再生季平均产量为3 750 kg/hm2,为了使再生稻2季产量再上台阶,2011年邵武市拿口镇农技站在拿口镇册前村元头组种植6.67 hm2再生稻畦式栽培示范片。畦式栽培是在田间开好排水沟做成畦,水稻栽在畦上,主要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更好地控制水的管理,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1-3]。

畦式栽培控水能力强,可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透气性,有利于水稻的根系生长,延缓功能叶的衰老,首季稻和再生季的水稻产量得到有效提高。将畦式栽培与常规栽培水稻产量进行实割对比,畦式栽培首季湿谷、干谷产量分别为11 842.5、9 992.0 kg/hm2,再生季湿谷、干谷产量分别为5 974.0、5 316.5 kg/hm2;常规栽培首季湿谷、干谷产量分别为11 020.0、9 090.0 kg/hm2,再生季湿谷、干谷产量分别为5 271.5、4 561.5 kg/hm2。根据实割结果分析,首季干谷产量可以提高约9.9%,再生季干谷产量可以提高约16.6%,2季水稻干谷可以增产1 656.95 kg/hm2左右。畦式栽培再生稻是提高水稻产量重要途径之一。现将实施栽培技术及效益总结如下。

1 品种组合选择

宜选择高产、优质、再生能力强的品种。根据拿口镇历年种植再生稻品种的表现,可选择使用Ⅱ优航2号和宜香优673等2个品种。

2 首季稻栽培技术

一是适时播种,培育壮秧。根据拿口镇气候条件,第1季稻应在3月10―20日播种,采用旱育稀植技术育秧,薄膜保温。二是田块准备。在耙完整平田后,于田块四周开好深20 cm、宽20 cm的排水沟。沿着排水方向做畦,畦宽150 cm、高20 cm,畦与畦之间的距离20 cm。有利于对稻田进行水分管理,可以更好地控制水的灌和排,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壮根)。三是适时插秧。秧龄控在30~35 d,即4月15日左右插秧,插秧前灌水至过畦面,插秧规格20 cm×20 cm,一畦插8穴,每穴栽2株,栽足27万穴/hm2以上。四是科学施肥、管水。施足基肥[4-5],根据当地的地力情况在耙田时施(12-5-8)水稻专用肥750 kg/hm2,在耙田时撒下。于插后7 d 结合用除草剂施复合肥(15-15-15)75~120 kg/hm2,插后15 d施尿素75 kg/hm2促分蘖,水稻破口时施尿素75 kg/hm2作破口肥,齐穗隔7 d喷爱苗2次,割前10~15 d再施尿素300 kg/hm2促进休芽生长,有利于割后芽再生长。分蘖期浅水灌溉,苗够及时烤田,控制无效分蘖,齐穗水的管理要干湿交替,总的原则为:浅水长苗,水层养穗,干湿交替。保持沟中有水,畦面湿润。畦栽的好处就是有利于科学管水保持根系活力,增气养根,壮秆保叶保芽,对首季稻和再生稻都有明显增产增效作用。五是及时防治病虫害。按统防统治的要求,5月初防治二化螟,6―7月注意防治稻飞虱和卷叶螟,齐穗注意防治纹枯病和穗颈瘟。做好病虫预测预报,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畦式栽培因有工作沟更利于喷药,防治病虫害效果更好。六是及时收割。首季稻以9成熟收割为好,于8月20日左右收割,收割留桩高度是水稻1/3高(30~40 cm),留芽实行留2芽、保3芽、争4~5芽(倒节位)的原则,割后及时清理田间稻草,扶正被压倒的稻桩。

3 再生稻栽培技术

一是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割后2 d施尿素120 kg/hm2促进芽早生快发,保证苗均苗齐有足够的苗数。修好排水沟,以利于管水。抽穗期进行根外追肥,用九二 3 g/hm2、磷酸二氢钾3 kg/hm2对水600 kg喷施,隔7 d喷1次,共喷2次。以促进抽穗齐,提高结实率,提高产量。二是合理管水。首季稻割后3 d复水,保持畦面湿润,过干和过多积水都会影响芽的生长;再生季进入抽穗扬花期后应保持浅水;灌浆期畦面保持干干湿湿,有利于养根保叶谷粒饱满,提高产量。三是注意防治病虫鼠害。主要防治稻飞虱、穗颈瘟、剪虫、鼠害等。

4 参考文献

[1] 冯虎林,邵保元.水稻叶龄优化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4(9):5-6.

[2] 吴文勇.草莓―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模式[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109-110.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例8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049-01

在水稻的栽培过程中,应用麦茬机插技术取代传统的手工水稻栽培,能够在有效地降低栽培过程中劳动强度的同时,使水稻栽培的成本得到明显的降低,极大地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及劳动生产率,但是麦茬机插水稻的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很容易出现秧苗的素质不好、秧龄小、播种密度分布不均、移栽过程中的质量不稳定等诸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才能保证水稻的高质量生产[1]。

1 水稻栽培过程中推广麦茬机插技术存在的问题

虽然事实证明将麦茬机插水稻栽培技术应用于水稻的育秧及插秧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工作中,想要该项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还存在一些问题与难点[2],如:地理位置的限制,很多地区的水稻种植田地分布比较分散,此种地理环境中,相关的生产机械很难进入到田地中进行工作,这对于麦茬机插技术的推广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由于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种植习惯,而要提高麦茬机插技术的普遍实用性,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该技术目前还很难实现大面积的推广;与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相比,麦茬机插技术中,对水稻的秧龄有严格的限制,其水稻的秧龄与普通的水稻秧龄相比明显减小,并且由于播种量比较大,在育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进行秧苗的培育,使得整体的秧苗素质比较差。

2 麦茬机插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育秧关键技术

2.1 品种选择

以淮北地区的麦茬机插水稻栽培为例,在该地区的水稻的育秧及机插的过程中,对于水稻的秧苗及秧龄具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与普通的手插稻相比,其育秧的周期要推迟20 d左右,这就使得在水稻后期的生长周期会缩短[3]。因此,为了保证最终的水稻生产质量,在进行水稻品种的选择时,要根据种植地的气候特点、土壤特点等,对水稻的品种进行合理选择,如徐稻5号、徐稻4号等品种,具有成穗率高、分蘖力强、生长整齐、耐肥抗倒性强、茎秆弹性好、株型集散适中等优点,并且还具有较好的抗条纹叶枯病的性能,将其应用于麦茬机插水稻的生产过程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2.2 秧田选择

麦茬机插水稻育秧的过程中,要保证最终的育秧质量,对秧田进行合理的选择非常重要,机插秧苗具有叶片嫩、秧苗小的优点。为了避免对秧苗造成严重的损伤,在秧田的选择过程中,应该尽量地选择土壤肥沃、无污染、水源充足、与移栽大田距离较近的地块进行育秧,尽量避免秧苗的长途运输,并且要在搬运比较方便的田地中进行秧苗的繁育,如果对秧苗进行长距离运输,很容易导致在运输的过程中,秧盘出现松散,不利于机插[4]。

2.3 播种期选择

采用机插来进行水稻秧苗的栽培对于水稻秧苗的秧龄具有严格的要求,应选择秧龄在20 d左右的秧苗来进行机插,并且要对插秧进度、让茬时间等进行全面考虑,以此来确定相关田地的定播期。为了保证所有的秧苗能够在适宜的秧龄中进行移栽,在播种时应该分批播种,且间隔时间要合理。

2.4 水稻双膜切块育秧

双膜细土育秧是一种管理方便、操作简单、投资成本低、初期投资少的育秧方式,在该种育秧方式,会对育秧过程中的品种选择、秧田选择、种子处理、育秧管理、插秧等过程进行统一的管理,其主要的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精量精细播种过程中,如果不对其播种密度进行有效的控制,采用机插栽培技术,要求应用小苗来进行栽培,会使育苗阶段的每丛苗的数量增多,单株苗的生长空间会随之减小,阻碍个体秧苗的生长,使整体的秧苗质量受到影响。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应该对播种的密度进行合理的控制,使播种密度适当地降低并保持均匀,在秧苗的培育过程中,尽量保证秧苗的健壮。

同时,要在秧苗的培育过程中做好苗期管理工作,如秧苗出土之后,要控制好揭膜的时间,同时要做好秧苗的水分管理工作。一般情况下,需要保持苗床中的土体湿润且不发白,播种后以及移栽前,应该做好秧苗的施肥管理工作,并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病虫害管理。

3 麦茬机插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插秧关键技术

3.1 确定合适的基本苗,进行精确定量插秧

为了保证水稻生产过程中具有大穗、足穗的特征,在进行机插栽培的过程中,确定合适的基本苗是整个机插过程中的关键,一般情况下,基本苗90万株/hm2为宜,株行距保持在11 cm×30 cm较为合适。

3.2 科学应用肥料,对秧苗进行精确定量施肥

采用机插方式栽培的水稻,移栽后的秧苗整体的吸肥能力比较弱,施肥的过程中,施40%~50%的基肥比较合适,施专用复合肥375 kg/hm2左右较为合适。当有2片新叶长出时,开始分次施蘖肥。

3.3 科学灌溉

对水稻进行科学合理的灌溉,对于其产量与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水稻机插后,要进行灌水,并要协调好水汽之间的矛盾,在其分蘖之前一般进行浅水促蘖,其搁田要按照其实际的生长情况来进行分次适度的搁田,搁田之后的水浆管理以浅水灌溉为主,并以湿为主,为了保证其质量,不能过早地断水[5]。

4 参考文献

[1] 张文举.徐州地区麦茬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科技致富向导,2011(12):141.

[2] 李建军.江苏淮北地区麦茬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农技服务,2010(5):9.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例9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79-01

我国在水稻种植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水稻的质量也较高,并且国家在相关的政策方面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扶持,因此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在不断的增加,一方面能够促进水稻产量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水稻的栽培技术对于水稻的产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影响到水稻的产量,同时也会影响到水稻生长的质量,因此,正确的栽培技术在促进水稻高产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1.做好水稻育苗管理

良好的稻苗是开展高产栽培的基础,所以,首先就要从培育壮苗开始。水稻的育秧苗床要选在地势平坦,背风向阳等,运输方便的地方,而且水稻秧苗适合土质肥沃的土壤中,最好是稍微偏酸的土壤。秧本田比例大小要安排适当,应根据本田地力情况、自然条件、插秧密度、秧苗素质、育苗及移栽方式等确定,一般667m2本田需绿色育苗面积5~7m2即可。做育苗床时,要施用一定量腐熟好的猪粪,一般3~5kg/m2,浅翻10cm,然后耙碎整平。另外,苗床要坚持常年培肥,秧苗移栽后,秧田地要耕作施肥,实行复种。营养土的配置也要搭配科学合理,一般成分构成为:60.00%的无盐碱无草籽的园田土或旱田土,40.00%的优质腐熟的过圈粪,还要有适量的水稻壮秧剂,然后均匀混合后即可。苗床是水稻育苗质量的关键,因此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尤其是立枯病,作为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防治难度较大,防治时要坚持壮秧剂中使用与浇灌同步使用。方法是用菌克毒克15mL/m2,对水2.5~3.0L喷洒。

2.构建高光效群体

南方水稻高产栽培应以水稻群体质量优化控制理论和技术0以及三高一稳0栽培技术为指导,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即在适当压缩群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体的分蘖能力来确保群体适宜穗数,使群体内个体的数量和质量达到高度协调统一,逐步建立起后期具有高光合生产力和物质积累能力的高光效群体,达到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形成大穗,进而提高结实率、粒重和经济系数而获取高产。抽穗至成熟期高光合生产力群体的形成定型于抽穗期。

3.水分管理

水稻是需水最多的作物之一,掌握好灌溉的时期与水量,做好水分管理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首先是在返青期要保持水层,护苗3~4d,水层深度要根据苗龄和天气状况确定。也可以在植物表面适当喷施新高脂膜,以防止病菌入侵;其次就是水稻分蘖期,一般可在田间先灌1次水,之后保持浅水层3~5d,以后让其自然落干,等到田间没有明水但土壤尚湿润时,再灌水1次;再次是分蘖末期至穗分化期,分蘖期一般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90%时即脱水搁田,分次轻搁,每次搁田时间为4d左右或者掌握在叶龄0.5叶,当田中间土壤出现3~5mm级细裂缝时再次覆水。另外,要选择时机喷施壮穗灵,以强化水稻生理机能,提高授粉、授精及灌浆质量,增加百粒重。

4.灌溉管理

灌溉是水稻种植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充足的灌溉对水稻的高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加强对水稻的灌溉管理。及时、有效的灌溉能够使地表的温度不断的提高,改善土壤的透气透水性,能够充分满足水稻的生产对水量的需求,为水稻提供一个最佳的生长环境。当前,我国在农田灌溉方面大多采用的是节水灌溉,这种灌溉方式能够降低农业灌溉的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另外,在进行灌溉时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来决定灌溉的时间,不能盲目的进行灌溉。

5.病虫害的防治

在水稻秧苗生长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病虫害,则会对秧苗造成损害,轻则影响水稻的产量,重则造成大面积的绝收。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恶苗病、稻瘟病、立枯病等,而常见的虫害则主要有潜叶蝇、稻飞虱、稻叶螟等。当水稻秧苗发生病害时,要及时的给予处理防止其扩展,在选用农药时,要严格的按照规定的比例,掺水进行搅拌后,洒在水稻的秧苗上。在必要时需要请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以此实现药效的最大化,对未发生病害的区域给予及时的预防。当虫害发生时,可以使用农药,也可以通过利用虫害天敌的生物法进行解决,从而消除虫害,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6.关于推广普及南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水稻种植的技术含量,我们应当像重视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先生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一样地重视我国自己的水稻栽培科研成果。江苏凌启鸿教授的水稻群体质量优化控制理论和技术,以及浙江蒋彭炎研究员的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技术,都是我国水稻栽培研究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成果,许多地区应用该技术都能增产一成以上。如能在南方普遍地推广和普及这些先进的栽培理论和技术,将会使我国水稻产量跃上一个新台阶。因此,我认为:把水稻群体质量优化控制理论和技术,以及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技术列入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的重大科研推广项目,编写出版农民能看懂的可操作性强的普及小册子。举办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培训班和高研班,使从事水稻生产的农业技术人员能普遍掌握这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并通过他们能普遍地推广到南方稻作区农民群众中,真正为农民群众所掌握。

7.结语

总之,水稻是南方地区重要粮食作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与生产方面起着不可分割的作用。在农作物管理体系中,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稻产量势在必行。有关人员应该从做好水稻育苗管理、构建高光效群体等方面加强水稻管理,充分挖掘生产潜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少洪,张小芳,简玉繁.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 吉林农业. 2011(10)

[2] 张红.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7)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例10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74-01

前言:随着我国农民的种植水稻的技术的不断的提高,在水稻的生产环境中,水稻栽培技术和水稻育苗技术已然成为水稻获得高产的一个重要的关键性要素。但是如果我县农民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农户们在水稻栽育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技术方面的方式执行的不到位,稻田的保护差,从而导致水稻的质量下降,甚至产生破坏秧苗的现象,造成我县的水稻的产量下降。所以也就有了以下的措施。

一、水稻的栽培与育苗国内外的发展与变化

水稻是全球上的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播种的占地的面积大概占据了全球的粮食作物的种植的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并且在世界上大概有百分之三十三的人们是以水稻作为主要粮食,而且中国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稻王国”,水稻的每年的产值大约占据了全球的水稻年产值的百分之三十七之间。并且是位于全球的第一位。水稻作为一个在国民生活和经济的地位仅此于小麦的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它的栽培和育苗技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并且我国的水稻栽培和育苗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二、水稻栽培与育苗研究的意义

在我县,农业是最为主要的生活和经济来源,也是我县人们生活的根本。而水稻在中国是一项主要的粮食生活农作物之一,也是我县的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而且,我县的面积十分的广阔,地势较为复杂,并且水稻的栽培和育苗受到的气温条件,地势的环境和种植的制度以及农民生活经济的条件的等等诸多方面和因素的影响,在我县的水稻养育的方式又各不相同,因此我县对于水稻的栽培技术以及水稻的育苗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我们所要对水稻栽培与育苗的研究的意义十分重要。

三、水稻栽培技术

1.水稻常用的栽培技术

关于水稻常用的栽培方式,我们要根据我县的实际的地理因素去研究,并且也要根据稻田中所含的养分,稻田中的盐碱含量,稻田的病虫害的各个方面去分析。还有要分析这几年国内外的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以及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去因地制宜的发展,这里我所要讲述的是以下的水稻栽培技术,其一是水稻牛耕人工栽培技术,其二是是旋耕机人工栽培技术,还有一些其他的水稻栽培技术,在此,我就不再一一赘述了,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由于耕种技术较落后都是人工插秧。以下将重点介绍上述两种的水稻栽培技术。

2.水稻栽培技术的优缺点

首先先要介绍的是水稻牛耕人工栽培技术,主要流程是:1先对于整个稻田的铺平和起出一些垄地,2十分重要的施肥环节,3进行插秧处理,4对稻田中水分的控制,5是除草和预防病虫毒害。其优点是利用牛耕栽培技术能够稳定的高产,增产的作用,而且利用牛耕技术能够节约成本,十分方便,虽然在牛耕技术上的劳力大了点,但是这一切是综合了我县的实际情况而定的,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十分的环保。但是此栽培技术依旧是对于地势的要求有一定的要求,只要老牛进入了稻田中,就可以我们的进行了水稻牛耕栽培技术的实施了。其二是旋耕机人工栽培技术,基本上是一样的,首先要人工把旋耕机开到田地中,先将整个稻田铺平,然后再进行人工插秧处理,所以在旋耕机耕田时,根据不同地方的地理形式,并不适用于每块田地,只有一些土地整改后有公路的地方才能进去,所以要及时对道路进行检查。

3.水稻栽培所注意的问题

对于水稻栽培时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在技术的支持方面,我国的水稻栽培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所以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要能够有一个合理化,规划化的管理水稻栽培的完善的方案,若是有一个完善的方案,我们就能够全程的控制水稻的发展与成长。

四、水稻育苗技术

1.水稻常用的育苗方式

关于水稻育苗的方式,我们要根据我县实际的地理地貌环境因素去考虑,若考虑到的地势因素的话,例如一些旱田,水田,油菜田等等,最好是利用是有塑料薄膜的纸张对其进行控制温度的旱育苗。其中一些特色的育苗方式是:硬盘育苗和旱育浅植育苗的方式,还有一些其他的育苗方式,而本文将重点介绍以上两种育苗的方式。

2.水稻常用育苗方式的优缺点

首先,我先介绍硬盘的育苗方式。有关于硬盘育苗的方式,他的育苗的成本太高,所以不利于在我县实行。其次重点介绍的是旱育浅植育苗方式。其一它的育苗的面积的范围较大,受到的光合作用的面积广阔,他所能吸收的热量也非常之多。对于热量的利用率较高,使育苗内的温度增长速度较快。出现的秧苗会早。其二其它的突出的特征是,具有适应范围广,育秧成本低,移栽无返青期,抗逆能力强,增产幅度大的特点。但是其育苗方式也存在缺点,如此育苗方式所需要的床田需要经过酸化处理或者加入调剂而配置成的标准化的营养稻田,制作此秧田的工艺较为复杂,并且此育苗方式所需要秧田的面积要大,所以在播种秧苗时不能播种的太多,若播种的太多,秧田内也就难成状苗。

3.水稻育苗所注意的问题

关于水稻育苗所注意的问题,首先是有关温度的控制,为了保证秧苗能够过早的发芽,早点出现整齐的秧苗,在旱育苗出现秧苗时要做好保温管理的事情。且一定要在此时盖好秧苗的塑料薄膜,并且要保持塑料薄膜的透光性,增加薄膜内的温度。其二是有关水分的控制,播种秧苗的稻田内的水分缺少,不足的话,也是影响秧苗的出苗率,因此要在此时检查稻田中的水分的情况,若不足时,应当及时补水。其三是预防病虫,鼠害等等情况,所以要在此时及时观察,打好防疫药水。

五、总结

纵观全球的水稻栽培和育苗的技术的发展历史,不能够以已在世界的前列而骄傲,要真正的为我国的水稻栽培户们考虑,清楚更多的水稻技术,更有效的,更完善的帮助他们。

参考文献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例11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提高农业种植效率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可以针对部分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与地理环境,采取相应的种植技术,以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水稻属于我国农业种植中主要的经济作物,也是广大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因此,探寻能够显著提升水稻产量的栽培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1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的优势

1.1高效的光合作用促进水稻增产

宽窄行通风性、透光性良好,可比单行栽培提高1.3~1.5倍的光能利用率。高效的光合作用促进叶片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从而减少枯叶、促进根系与基部营养的吸收,也增强了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1.2便于田间管理

宽窄行栽种的特点之一是行距比传统行距宽20~30cm,在后期管理如施肥、除草等过程中可以避免伤根,并保护叶片。

1.3分蘖有效率高,栽培结构合理

宽窄行栽培优化了传统的田间生态环境,保证根部营养的有效供给,使植株根系发达、粗壮强健。调查结果显示:水稻采用宽窄行栽培比等距单行栽培平均分蘖率提高了28.7%,穗数多22穗/m2,增产52.3kg/m2,不仅穗大粒多、结实率高,而且高产、稳产[1]。

2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的推广

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有着较为广泛的适应性,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应用后都获得了高产,受到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采用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的根本目的是加强水稻植株之间的透光率与通风率,进而加强水稻光合作用率,提高结实量。另外,在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还能够有效地预防病虫害。

2.1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水稻宽窄行栽培的时候,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宽行距与窄行距的合理设置。通过有间隔地进行水稻栽培,能够在保证水稻正常生长的同时,提高水稻的单产量。宽窄行栽培技术主要是通过合理的计算,确定单位面积中水稻种植数量,同时分析种植后水稻的通风、透光情况,确保其光合作用时间充足。除此之外,宽窄行栽培技术还可以明显降低水稻间的湿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病虫害对于植株生长的影响[2]。

2.2推广步骤

在水稻种植基地选择6块水稻种植地,等比分传统插秧和宽窄行插秧,具体步骤如下:①土地划分;②宽窄行试验地设立田埂,保持一样的田间管理;③试验实施:首先指导农户进行科学、合理育秧,苗床和大田的比例为1∶10,苗床规格为1.1m×10m,播种密度>0.05kg/m2,于秧苗可移栽时进行移栽,同时追加肥料1500kg/667m2;④田间管理:在分蘖期和成长期分别施分蘖肥和壮苗肥,如含氮较高的尿素前期4.5kg/667m2、后期20kg/667m2;⑤组织大田测产。

3水稻宽窄行栽培的注意事项

3.1土壤选择

水稻宽窄行种植除必要的温度、湿度外,土壤也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翻松土壤是播种前的准备事项,包括粗耕、细耕和盖平3个过程;土壤养分也是水稻播种前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实践证明,茬口能提升稻谷的产量,因此可以利用肥茬促进增产。长期连作的土壤往往会造成同种营养的缺失,同时这样的土壤带有白发病、黑稻穗、稻瘟病等病菌的概率极高,所以合理轮作既可以保护土壤,又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3]。

3.2筛选种子

好的育苗种子是高产量的保证。一般选择清水检测法,直接把种子置于水中,漂浮在水面的种子大多不合格,但是这种方式效率较低。实践证明,“精选拌种”的方式既可以保证种子的质量,又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该方法即用专业选种机筛选出种子,再用33%的拌种灵,按种子重量的0.3%进行拌种。

3.3播种时节

3.3.1播种时间4cm的土壤厚度、温度11℃左右、旱地在浇水或雨后播种,播种后可撒上谷壳灰保证谷物发芽的营养,最后需要整平,盖上胶膜保温。

3.3.2播种量播种密度要合理。一般水地留苗密度为30万~42.5万株/hm2、旱地留苗22万~30万株/hm2,条播12.5~15.0kg/hm2、穴播4.3~6.0kg/hm2。

3.4播种后的管理

田间管理要注意水的深浅。在雨水充足时,要及时将水排出去,并清理田中杂草,最好3~5叶期浅耕一次,9~11叶期时追施尿素220kg/hm2,再中耕培土。在雨水稀缺时,向田间引水灌溉。

3.5防治病虫害

3.5.1水稻螟虫以孕穗到齐穗期间的稻田为重点。每公顷撒施5%杀虫双大粒剂1~1.5kg,兑水60~76kg常规喷雾,或兑水5~6kg低量喷雾。

3.5.2稻纵卷叶螟用24%二二三乳剂250倍液或89%敌百虫1000~1500倍液喷雾,傍晚用药效果最好。防治后要进行检查,必要时再治一次[4]。3.6施肥每个生长时期都有对应的营养需求。要科学施肥,一般采用少施多次的原则,提高水稻对肥料营养元素的吸收效率。氮肥用于分蘖肥5~7kg/667m2,抽穗前施氯化钾3~4.5kg/667m2,并及时补充无机养分。

4小结

由于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不高,尤其是部分偏远山区仍然采用的是人工水稻种植技术,因此,推广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提高水稻亩产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立伟,刘健,张海艳.宽窄行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5(7):90.

[2]伍峰.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推广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5(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