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9 09:24:00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例1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对策;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23-01

科学的发展思路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先导。学校要根据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关系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来抓,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重点建设与统筹发展相结合,构建有重点、有层次、全方位推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格局\[1\]。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必须要下移

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逐步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下移,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体系。学院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学科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点,教师、专家、学生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体.没有学院、学科以及教授、专家和学生的参与,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两层皮”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就无法实现\[2\]。因此,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应该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立体格局。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改革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要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队伍。1、外事工作要从基层单位着眼,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研究所,平台、基地等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立专职外事工作岗位,具体负责本学科、学院、平台的对外交流合作事务;2、要切实加强海外合作与交流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实施各类海外培训项目,增强各学院、部门管理干部的国际交流能力\[3\];3、要整合包括海外校友在内的各种交流与合作的资源,聘任海外顾问,担任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头堡”,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海外合作与交流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二)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从政策法规到具体实施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或制度,使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三)要明确职责。外事工作需要各部门及有关院系在学校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调作战,有效处理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三、国际交流合作需要一定的留学生规模和层次

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是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的国际声誉、增强学校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4\]。高质量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关键是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提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在学校优势学科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比例。为此,要遵循科学发展思路,依托学院这一基层组织,加强宣传。

四、国际交流合作需要广泛的学生国际交流

与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样,学生国际交流的开展同样需要充分发挥学院、学科的积极性,依靠处于教学、研究第一线、同时又有海外交流人脉的教师落实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国际交流项目。在学生国际交流中,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政策和措施应有所区别。在本科生层面上,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出国出境交流项目的支持力度,争取出国出境交流的学生比例有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要营造本校国际化教学氛围,引进国际化教育理念,建立国际化教育的制度环境。在研究生层面上,一方面,要实现研究生国际化,继续做好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生教学国际化,增强研究生的国际学术竞争力。并且要争取高水平访问学者、优质外国学生资源,以增强学科国际竞争力、扩大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提高外国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外国留学生办学层次。

五、结论

研究型大学位于高等教育系统的顶层,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为社会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历史使命,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和文化繁荣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研究型大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高等教育向国际开放,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性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得研究型大学始终拥有新生力量的加入、新思想的冲击,对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必须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庚宇,贾树江,邹小青.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3,(3):1-3.

国际交流与合作例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23-01

科学的发展思路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先导。学校要根据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关系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来抓,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重点建设与统筹发展相结合,构建有重点、有层次、全方位推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格局\[1\]。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必须要下移

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逐步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下移,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体系。学院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学科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点,教师、专家、学生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体.没有学院、学科以及教授、专家和学生的参与,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两层皮”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就无法实现\[2\]。因此,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应该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立体格局。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改革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要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队伍。1、外事工作要从基层单位着眼,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研究所,平台、基地等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立专职外事工作岗位,具体负责本学科、学院、平台的对外交流合作事务;2、要切实加强海外合作与交流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实施各类海外培训项目,增强各学院、部门管理干部的国际交流能力\[3\];3、要整合包括海外校友在内的各种交流与合作的资源,聘任海外顾问,担任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头堡”,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海外合作与交流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二)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从政策法规到具体实施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或制度,使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三)要明确职责。外事工作需要各部门及有关院系在学校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调作战,有效处理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三、国际交流合作需要一定的留学生规模和层次

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是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的国际声誉、增强学校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4\]。高质量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关键是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提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在学校优势学科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比例。为此,要遵循科学发展思路,依托学院这一基层组织,加强宣传。

四、国际交流合作需要广泛的学生国际交流

与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样,学生国际交流的开展同样需要充分发挥学院、学科的积极性,依靠处于教学、研究第一线、同时又有海外交流人脉的教师落实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国际交流项目。在学生国际交流中,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政策和措施应有所区别。在本科生层面上,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出国出境交流项目的支持力度,争取出国出境交流的学生比例有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要营造本校国际化教学氛围,引进国际化教育理念,建立国际化教育的制度环境。在研究生层面上,一方面,要实现研究生国际化,继续做好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生教学国际化,增强研究生的国际学术竞争力。并且要争取高水平访问学者、优质外国学生资源,以增强学科国际竞争力、扩大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提高外国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外国留学生办学层次。

五、结论

研究型大学位于高等教育系统的顶层,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为社会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历史使命,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和文化繁荣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研究型大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高等教育向国际开放,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性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得研究型大学始终拥有新生力量的加入、新思想的冲击,对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必须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庚宇,贾树江,邹小青.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3,(3):1-3.

国际交流与合作例3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跨世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即面向世界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国际化活动以及与他国开展的相互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表现为管理理念国际化,学生、师资来源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教学科研合作国际化等。

一、树立国际化管理理念

国际化的教育观念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前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须从国际的、全球的视角下审视。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志在纪念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些实质上就是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要走国际化的道路。

大学管理者必须审时度势,更新思想,树立教育国际化观念,建立国际化的教育目标,要克服闭关自守的地域观念,面向世界、面向国际市场办学;树立教育市场的观念,学会经营,善于利用学校的资源、资金和成果,在社会和市场中运作,积极在国际环境中开拓办学市场。大学应用市场的观念、机制与方法,努力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提高在国际留学生市场上的份额。

二、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合作与交流的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人才的流动,大学从国际范围内选择教师的机会越来越多,对教师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拥有国际知识和国际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世界意识、全球观念以及掌握世界科学知识的国际人才。大学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采取积极的“引智”工作,吸引国外专家、学者加入教师队伍,以保证师资的国际化。目前,香港各大学的外籍教师已愈40%。香港大学2002年校内教师中,56%为本地学者,44%为境外人才。中文大学外籍教师也超过30%。香港科技大学现职教师中,35%是从外国留学返回的香港人,25%是到过国外留学的内地人,12%是到过国外留学的台湾人。③

再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别在纽约和伦敦设立教师招聘办事处,派专人到欧美、日本、澳洲等地名牌大学物色人才,高薪聘请著名学者专家来校任教。而美国更是以其强大的政治影响、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教学科研条件和优厚的工作生活待遇吸引了大批国外优秀的专家学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每年都要接受数千名外国学者的访问,威斯康星大学一年要聘用600名外籍教师。④

三、打造国际化特色课程

教育的国际化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课程是重要的载体。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熟悉国际事务、掌握学科前沿的国际型人才,课程国际化建设应采用双语教学、选用英语原版教材、设立语言中心等机构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在已有专业中,按国际化的需要开设涉外的国际课程,如国际关系、比较政治、比较经济体制、国际法、西方文化、外国文学、外语等,培养学生对外国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及生活习惯的认识,培养学生国际文化认同、国际意识,理解国际社会,关心和宽容异国文化。

四、推动学历与学位的国际认可

过去,高度的异质性是欧洲高等教育的特点。各国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机构复杂多样,质量参差不齐,评估手段和过程各不相同,极大影响了学位的透明度和流动性。随着苏格拉底计划的实施,欧洲国家间的学生、教师等人员流动逐渐增多,但不同的学位制度、教育体系妨碍了这种流动。此外,统一的欧洲劳动力大市场也要求各国协调高等教育体制,建立共同的质量保证标准,对学位、学历进行衡量,促进学生就业。为此,欧洲联合推行博洛尼亚进程,其宗旨是实现欧洲各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相互协调一致或者趋同,通过建立共同的高等教育体制,实行统一的学分制度,实现学分、学历和学位的相互承认,实现学生、教师的自由流动,充分利用各国的教育资源,最终增强欧洲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但是,大学自治和多样化的基本原则仍然得到充分尊重。⑤

再如日本,成立于1941年的亚洲大学制定“亚洲大学美国项目”,允许日本学生到美国华盛顿、俄勒冈、蒙大拿的5所州立大学学习1学期,并承认所获学分。1991年约有700名学生参加了这一教学计划,参加人数占亚洲大学注册人数的40%。东京国际大学与美国威特米特大学合办的美国东京大学每年可接受130多名本校学生到上述学校学习,同时也接受合作方的学生以及来自他国的学生。⑥

大学之间国际交流使学期制度、学分制度、学位制度、学衔制度将趋于统一。学生可以在两国以上的有关院校流动,互相承认所修学分,并可得到对方学校的学位证书。目前国内大学这种现象还不多,大学应该参照相应的法律和公约尽快建立起学位等值制度。

五、促进人员的国际自由流动

人员自由流动和科学知识共享被看成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原则。⑦大学中人员的国际流动包含大学生的国际流动、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国际流动。

1.大学生的国际流动

大学生国际流动,即:接收外国留学生或派遣本国学生出国留学。大学生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学生国际流动既是展示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体制中重要的发展策略之一。世界留学生的人数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明显的表现。据世界留学生组织调查统计,21世纪初期,有150万学生在他国学习。如今,大学生国际流动已从无组织的或自发的行为进入到依托各种项目的有组织的形式。

大规模的学生留学国外,不仅有助于各国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而且有利于扩展课程的国际广度,开展跨文化的研究与讨论。大量吸收外国留学生到本国学习,以及本国的学生到国外去留学,是教育国际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世界一流大学的留学生一般占本校学生总数的13.4%,研究生的比例更高,约为29%。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外国留学生去学习,为推动本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做出了更大贡献。外国的教育市场、留学生政策,对于中国青年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对于中国高等教育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留学生是跨越国界的知识“携带者”,是全球性科学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全球思想交流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我国的高等院校应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现实,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充分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为我国培养人才;一方面要制订相应的政策,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进一步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积极发展国际教育产业。坚持留

学生的派遣和扩大接受留学生的规模,输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传统,使中华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2.教师和管理干部之间的国际流动

教师和管理干部的素质关系到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大学人员国际流动的重要任务就是促进教师和管理干部之间的国际流动。为此,大学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让教师和管理干部充分流动起来,学习和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和管理理念。做法上可以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和管理干部到国外进修、访问、讲学、搞合作研究;加强引智工作,让我国高校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世界前沿科学研究,获取最新信息与成果,开展各种合作与交流;与国外大学建立姊妹校际关系,互派学生、学者,互邀学者讲学,开展科研合作,交流图书、资料、教材和出版物,共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聘请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等。这样教师队伍可趋于国际化,也可推进教育思想观念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和教学国际化。

六、开展国际间广泛合作

国际合作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国际合作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互补及援助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改革性文件》指出:国际合作是世界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高校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条件,在上述领域中发掘合作项目,实现国际合作的广泛性、纵深性与交互性发展。

国际教育资源互补。充分利用本国和他国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发挥最大优势,在办学上联合打造强势专业。如:联邦德国的大学80年代以来和外国的大学共同建立起了许多一体化专业。一体化专业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学校共同规划的,有关学校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而且毕业证书也得到相互承认,或者颁发双重证书,这种做法“在国际合作方面找到了新途径”。

人才的国际流动。鼓励并资助学生与教师的流动,并通过此举推进高校人力资源的国际化。如:欧共体在1986年和1987年则分别建立了COMETT计划和ERASMUS计划,前一个计划是资助大学和企业间学生和人员的跨国交流,即资助大学生或毕业生在国外企业进行数月的实习;后一个计划是资助大学间的跨国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建立一种具有共同专业设置的欧洲大学网。

举办国际会议。高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是大学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提高大学的学术地位、扩大国际影响、推动科学研究。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国际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兴起了跨国办学热潮。如英国著名的开放大学相继在欧洲一些国家开设分校。1987年法国、英国、美国三国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工商管理的高层次人才。日本已在美国建立了好几所大学分校,为培养日本的跨国人才服务。美国州立院校联合会敦促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报告指出:“学生应接受正确反映全世界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教育界应改变那种“只扫门前雪”的封闭的教育观念。我国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为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各种类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开办了一批中外合作的学校,有人称之为“不出国门的留学”。

注释:

①陈学飞,雷静.国际化――90年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4)19―26.

②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③何斌.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5,(1)16―19.

国际交流与合作例4

中国药品监管部门积极开展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已同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欧盟、意大利、澳大利亚、古巴、巴西、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药品监管当局签署了合作协议或备忘录。2007年,中国与美国就药品、医疗器械安全合作签署了合作协议,包括建立两国药品监管部门高层领导人会晤机制、加强对原料药(活性药物成分)的进出口监管等重要内容,为国家间合作解决进出口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安全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中国与美国、加拿大、法国、欧盟、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在传统药物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重要成果,20个中药材品种进入法国植物药用药手册目录,7个中药材标准进入法国药典,4个中药材标准由法国推荐进入了欧洲药典。中国与日本合作实施中日友好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合作项目,建成了基本符合国际GLP规范的“国家新药安全评价监测中心”。中国与英国、俄罗斯等国家利用经贸合作联委会机制,在进出口药品和市场准入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合作,促进了药品贸易的正常开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例5

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力保障是完善制度建设。我国民办高校的立法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法制体系还不十分健全。虽然相继颁布了《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各个省、市、自治区出台的一些地方性法规,但从实际执行效果上看,还存在立法滞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无法落到实处等问题。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在立法与执法层面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民办高校自身也要积极争取政策的支持、制度的保障。

民办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运行基础是加强师资建设。民办高校要想应对国际化趋势,就应该在吸引创新人才、优化教师队伍上下工夫。由于优化师资队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师持续发展计划,建立有助于教师发展的培训体系。就教师个人而言,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具有国际意识和现代知识,转变自己在传递知识方面的角色和行为方式,重新锤炼自身的素养。民办高校在把本校教师送出去的同时,还要把国外一流教师请进来。这也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知名度和国际化程度的有力措施。

国际交流与合作例6

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研讨会。昨天晚上,我认真学习了基础教育领域中教育对外开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会议专刊。两年前,这里就召开过一次基础教育对外开放区域推进的会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的张秀琴司长专程到此参加了那次会议,那次会议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有其他公务活动,这次她委托我代表国际司参加会议,对此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武侯区对基础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探索和研究表示支持和感谢!

四川省是我国西部的人口大省,也是科教资源大省。四川省的基础教育事业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跨越式的发展,成都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成果更是十分突出。基础教育领域的发展为基础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带来了非常强烈的需求并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我从刚才进入四川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园时就颇有感触,从多媒体设备到展板设计,无不使我感到基础教育的对外开放充满了勃勃生机。特别是《幸福武侯》宣传片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有很多外籍师生在武侯区工作和学习。这使我想到两点,一是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实践为武侯区架起了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二是这同时也能够使很多的外国人通过武侯区了解中国。

我国教育国际交流事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基础教育对外合作交流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国际交流领域中最先出现的交流形式之一就是留学生的交流,派出留学生,接受来华留学生。目前,留学生双向交流、中外人文交流、中外合作办学、汉语国际推广等在规模、层次、水平上都有了大幅度提升。最近,有些大学开始了关于境外办学的探索,不久前新闻报道了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设立的分校全面开工建设。2013年12月3日,经合组织公布了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测试结果,上海学生继2009首次参试后再次以高分位居榜首——数学、阅读、科学成绩均位列第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看到昨天的《环球时报》用了整版报道这件事情,各国政府都在研究中国的教育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中国考试训练的结果?还是中国虎妈式教育的成果?抑或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的全方位的变化?各国政府在探索这一问题的同时,也在反思它们本国的教育。很多国家都提到了要教育改革,看来,以开放促改革,不仅是中国需要做的,而且整个世界都在努力做。我也高兴地看到,我们更多地对这一测试结果进行了多元化的思考。比如,面对这骄人的成绩,我们教育领域在高兴的同时还进行了反思。第一,这个测试结果只是一部分学生在数学、科学和阅读方面的成绩;第二,我们的教育还有很多有待改革和提升的地方,由此引发我们对今后的教育应该怎样发展的思考。我觉得这就是特别好的变化,思考问题更加理性。这跟我们多年来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是密不可分的,打开教育对外开放之门,世界各国更加关注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我国自身的发展也要求我们在教育领域更加开放,吸收各国所长,共同发展。

我国教育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很多令人骄傲的成就。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育对外开放事业更是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近五年间,中国派出留学生的人数累计达到140万人,留学人员遍布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留学回国人数达到77万余人,近两年的留学回国人数年均增速超过40%。我国近五年的出国留学总人数和留学回国总人数超过改革开放30年的总数。来华留学生生源地国家和地区总数达到200个。2012年,在华留学生总数为32.8万人。来华学历留学生的比例稳步提高,这一比例在2012年达到了40%。留华毕业生中也出现了各领域的杰出人才,如今年上个月刚刚当选埃塞俄比亚总统的穆拉图·肖特梅就是在其中的代表。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比较突出的几个案例是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温州肯恩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在中外人文交流方面,我国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欧盟都建立了高级别的人文交流机制,这也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国际合作的新机遇。中国-东盟、中阿、中日韩等区域性的教育合作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合作交流内容不断丰富,交流形式不断发展。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数量从249个增长到1080个,覆盖的国家和地区从2000年底的78个增加到118个。对外汉语教材的输出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此外,我国在教育的综合改革,国别和区域研究,外籍教师、专家的引进,以及境外办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教育部积极支持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赴海外研修培训,支持国内外中小学建立姊妹学校关系,提升学校师生的国际交往能力。

总体来看,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已经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总体格局,为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我们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但是,我们还要进一步适应新形势和新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开放,在探索中作出贡献。

从地区到全国,可以感受到教育对外开放事业都在蓬勃发展。过去,我觉得高等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发展得比较快,但近来,我发现基础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也特别活跃。我今年参加过北京潞河中学召开的中学国际教育研讨会,即“基础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暨北京潞河国际教育学园子课题开题会”,对潞河中学的国际教育学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积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先进的教学理念与课程理念。我还参加了北京四中国际部成立十周年的庆祝大会。十年来,北京四中国际部培养了260余名外国留学生。今年我还去过天津耀华中学,他们也专门成立了国际部。这次来武侯区参加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讨会,让我对基础教育的对外开放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个人认为,基础教育对外开放能够形成目前这样蓬勃发展的局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基础教育对外开放适应了时展的要求。众所周知,在全球化趋势下,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杰出人才一定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第二,基础教育对外开放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第三,基础教育对外开放适应了教育发展的规律。各国教育在全球化的环境下都面临很多共同的问题,我们也要在合作与交流中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案。

今天,我国基础教育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且还有了很好的实践。此次会议的召开具有重要意义。参会代表既有政府的领导,也有学校的领导,还有中外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可谓是群英荟萃。大家怀着对推进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世界各地来到武侯区,我相信这次会议一定会碰撞出很多新的智慧的火花,产生新的想法,能够供大家分享和研讨。

国际交流与合作例7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把跨国界跨文化的观点、氛围与大学的教育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应秉承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本土性原则,立足专业建设,在课程改革、师资交流、合作培养、交换留学、海外实习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以促进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那么如何真正做到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先行入手:

1 树立师生教与学的国际观念

在我国,因为教育体制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及家长普遍认为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就读的学生都是成绩不好的代名词。但凡成绩能过得去的学生都会选择本科院校,甚至三本院校就读,原因是大家对职业院校的认知不够明确。高职高专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为国家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并非是学术研究型人才。换句话说,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基本上具备了行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在行业里面更具有竞争力。那么要想使学生的竞争力日益增强,就不能将眼光停留在国内市场。首先,要树立起师生教与学的国际观念,就是教学计划制定不能单单依靠国内产业结构,同时要与国际市场紧密结合,在大的环境下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2 引进国外有特色的优质课程,创新课程体系

要积极引进国外有特色的优质课程,例如国外的翻转课堂,非常适用于高职高专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学习兴趣,同时是教学手段更为综合,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使课堂变得灵活自由,打破了教师“独角戏”的现状。将优质课程引入我国高职高专的课堂,不仅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同时有利于创建新的课程体系,将理论研究、实践能力、道德素养、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建立及适应我国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又能跟得上国际市场的课程体系。

3 共享国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源

高职高专的办学条件当中,最难解决的就是学校的实训设备不达标。很多院校都不具备使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现场操作的条件,学院购置的设备条件只能满足重点专业的需要,很多招生规模较少的专业根本没有实训设备,无法满足实践的教学要求。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学校纷纷采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作为解决办学的方法。就是与校外多家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学生可以在企业利用企业资源完成实训课程,企业可以优先选聘其所需要的人才。这是一个分散设备投入压力的方法,但是国内很多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项目一直不太热心,学校处于主动的态度,没有企业的真正配合也很难完成校企合作。同样的问题在其他国家也普遍存在。所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无疑是另辟蹊径,这种办法不仅可以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合国际市场需要的、具有竞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同时还可以将两所学校的设备条件、教学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办学的正常进行。在两所国际院校零距离对接的同时,再加上两个国家的热心企业的高度参与,必能保证高质教学的每个环节顺利展开。

4 提高高职开展双语教学的速度

加快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的前提是学生和教师必须通过语言关的考验,这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展开双语教学,并且在教学计划中将语言模块作出要求。双语教师的资源可以利用国际交流合作院校的教师互换资源,也可以先将部分专业教师送到国外进行封闭式培训,然后回国担任专业教师,并且可以用专业英语进行任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学习,需要更高专业水准的要求,所以结合翻转课堂的优势让学生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以保证课上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虽然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讲是很困难的,但是学生有了成就感和目标之后,学习就会更有动力,所以说这是一个有效促进教学、完善教学的最佳手段。

5 加快职业院校的图书馆国际化进程

图书馆是获得学习资源的第二课堂,很多信息需要在图书馆进行查阅和使用。在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加强图书馆的国际化进程,不仅能满足学生阅览和查阅的需求,也是学校软文化实力的代表。在图书馆适当添加外文专业书籍,可以促进教学环节双语化的进程。同时,使图书资料更加完善。加快图书馆的国际化进程的手段也比较多样化,除了购买相关书籍之外,也可以与合作交流的国外院校进行书籍互换,共同打造双方学生共同使用的图书资源。另一种方法是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加强电子图书的建设。这个电子图书馆与网上的期刊收录有很大的差别。本电子图书馆必须以专业为单位,书籍内容贴近专业,主要目标是服务于专业,同时国内外调度更加便捷,符合学生双语查阅的标准,满足学生在国际交流的大环境下的使用要求。

6 结语

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很大的现实作用,怎样才能做好国际交流合作办学也是很多院校一直思考的问题。很多高校或者高职高专院校都采用了互换学生继续教育的方式,就是在本国家的院校就读两年,然后再到国外继续就读两年到三年,毕业证书发放两个国家院校联合盖章的证书。这样毕业的学生的就业市场就会扩宽,在两个国家都可以进行选择。前景是好的,真正做到国际交流合作需要更大的考验,更需要一步一步地完善合作计划才能真正做到合作的双赢。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结合国际因素,引进国外优质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树立师生的国际化观念,完善国际化的教学配套资源等等。这当中,每一步的完成都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是逐步逐步转化的过程。只要我们向着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打造出职业教育中既有特色又有前途的高职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蕾.国际交流与合作及其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2.

[2] 何家蓉.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问题: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J].中国高教研究,2009.

国际交流与合作例8

据悉,泰国曼谷大学创建于1962年,是泰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私立大学。目前学校在校生28 000余人,教职工1 400余人,吸收了包括中国在内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和交流。

姚安县与北京昌平区教委签订教育合作协议

本刊讯 近日,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北京市昌平区教委与姚安县人民政府教育合作洽谈暨签订框架协议会在姚安举行,北京市昌平区教委主任李成旺和姚安县委副书记、县长雷波代表双方在《北京市昌平区教委 姚安县人民政府教育合作框架协议》上签字。此外,会上还签订了《姚安一中校长聘任协议》,姚安县教育局将聘请中国政法大学附属学校副校长游刚担任姚安一中校长,聘任期为3年。

盈江县三大举措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本刊讯(通讯员 陈 鹞) 近年来,盈江县教育局从细节入手,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道德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引导中小学生讲道德、明事理、行善举,做到知行合一,收到了显著效果。

国际交流与合作例9

摘要:介绍了广东技工教育近年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探索实践,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广东技工教育如何开展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提出了建议意见。

关键词 :广东;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05-0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我国教育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作为与市场和产业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更是走在教育国际化的前沿。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近年来积极开拓国际交流合作新领域,大力加强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推进实施了“双百双向”师资培训交流计划,通过“送出去”和“引进来”等方式,与德国、新加坡、奥地利、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香港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促进我省技工院校享有海外优秀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确立以职业教育先进国家为标杆,大力提升技工教育国际化水平。与此同时,随着广东省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引进数控教学设备及培训课程项目、世界银行贷款职业教育发展(广东)项目和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民工培训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的深入实施,广东与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机构不断加强交流合作,在政府层面的交流互访、校际交流合作、师资培训交流合作、学生交流互换、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校企合作等方面不断向前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多年来从事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作,见证了广东省技工教育近年来在国际交流合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有必要对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梳理、总结和思考。

广东技工教育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探索

自2009年推进实施“双百双向”培训交流计划以来,广东技工教育大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展教学改革新思路,先后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新加坡公共事务对外合作局(SCE)、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教育培训部、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和奥地利文化教育部职教司等机构成功签署多项合作意向书和备忘录。积极推进惠州市技师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部TAFE科技学院合作办学,引入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和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推动我省技工院校办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探索实践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交流合作国家(地区)和机构日益增多

从2004年开始,广东就开始与德国、美国、加拿大、香港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合作,后逐步发展到与新加坡、奥地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韩国等国家合作,合作的单位既有政府部门、职业院校,也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跨国知名企业。

(二)合作项目载体及合作内容丰富

目前,广东技工教育主要以四大项目为主要载体展开国际交流合作,并且随着项目深入实施合作内容愈加丰富。一是“双百双向”师资培训交流计划,即选派300名技工院校优秀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德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培训学习,同时从上述国家和地区引进100名职业教育专家来粤任教和讲学。目前已提前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二是广东省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引进数控教学设备及培训课程项目。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广东成功引进奥地利政府货款1800万欧元,为我省8所技工院校购置先进的奥地利数控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为这8所院校的数控专业教师提供了国内和奥地利的系列培训课程。三是世界银行贷款职业教育发展(广东)项目。该项目主要是利用外资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其贷款额度为两千万美元,主要用于提升3所项目院校(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广东省城市建设技师学院和阳江市高级技工学校)的办学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推行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培训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改进学生评价和教学评价体系,并提供贷款进行土建和采购教学实训设备。作为我省职业教育领域第一次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资金的项目,从2009年实施以来,在各方面的重视与关心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但建筑了实训大楼,购买了实训设备,更重要的是吸收借鉴了国外丰富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对推动我省的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从而促使职业教育培训系统更好地满足学生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四是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民工培训项目。农民工培训项目使用世行贷款3500万美元,由省人社厅以转贷的方式择优选取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云浮市技工学校3所技工院校为项目执行单位。项目通过促进校企合作,开发一体化培训课程,提升培训服务能力,改善教学培训条件等活动,扩大广东省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项目于2013年9月启动实施,预计2018年底完工。

此外,自从中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后,广东的技工院校以世界技能大赛为交流合作平台,向世界技能顶峰冲刺。如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与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联合举办世界技能大赛中英选手热身赛。作为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制冷与空调”和“CAD机械设计”两大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通过此平台与英国海泊里学院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双方共同探索在技能人才培养和技能竞赛方面的双赢合作。

(三)合作形式多样

政府之间的交流互访 借助广东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友好省州关系,近几年,广东与国外机构之间的交流互访愈加密切,政府之间高层领导的交流互访推动了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签署和深入实施。如2010年有关省领导率团出访了德国、奥地利和冰岛,促成了广东省人社厅与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职教合作项目协议的签署。2011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成功访问德国,对粤德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合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校际交流合作 加入WTO后,我国做出了开放教育服务领域的承诺,是全世界对教育服务贸易做出承诺的47个国家之一;中国职业教育是最先开放的教育服务贸易领域,国外教育机构纷纷进入中国,抢占教育服务市场。广东也不例外,如澳大利亚北部TAFE科技学院与中山市技师学院、珠海市技师学院的合作,大都会南部TAFE科技学院与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和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的合作。

教师培训交流合作 面向世界招聘师资和经常送本国教师出国培训是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扩大教师视野的重要方面。广东技工教育推进实施的“双百双向”师资培训交流计划就是很好的范例。到目前为止,已选送六百八十多名技工院校优秀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德国、新加坡和香港等职教发达国家和地区培训学习。同时,从上述国家和地区引进一百多名职业教育专家来粤授课和讲学。通过双向交流学习,为广东技工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先进职教理念的优秀技工师资人才。

学生的交流互换 如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与韩国湖南大学和昆士兰州大都会南部TAFE科技学院的服装专业交换生计划;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与美国英卡奈特大学的“1+3”合作国际本科衔接办学项目,学生在华立学院学习1年的国际认可的公共、专业课程和英语强化课程后,成绩合格者申请到英卡奈特大学衔接其本科课程继续深造。

中外合作办学 目前,广东技工教育主要的中外合作项目有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与香港职业训练局,惠州市技师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珠海市技师学院、中山市技师学院与澳大利亚布里斯本北部TAFE科技学院等合作办学项目。

校企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技能人才 我省个别技工院校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与世界知名跨国企业合作培养复合型国际化技能人才。如佛山市高级技工学校与佛山欧司朗照明有限公司合作,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与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MTU)的合作。通过利用跨国公司的管理、技术优势,为师生提供一流的研修、实习基地,让师生深入到这些世界知名的企业内,了解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市场运行机制、经济管理体制、企业运行模式等。这对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对学校的教学改革都有重要的作用。

广东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近几年来“双百双向”师资培训交流计划的实施,我省技工院校积极吸收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当前,技工教育国际化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形成了教育国际化初步理念,但对国际化教育内涵认识不深。二是师资队伍初具国际视野,尚缺乏较强的国际教育教学能力。三是技工院校积累了对外交流的经验,但处于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广东技工教育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依然存在着亟须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合作内驱力不足,合作模式单一

广东技工院校近几年注重招生,规模发展有余而内涵创新发展明显不足,很多院校更是腾不出精力去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而且广东技工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更多是被动的,更多是为了贯彻上级的指示要求而开展的,内驱力明显不足,领导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技工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表面、零散,而且合作模式单一的状态。问题集中在:一是选派教师赴国外培训交流学习,尽管派遣的教师多为专业课教师,也由于教师外语水平不高、培训时间较短等原因而难以收到成效;二是接待一些国外考察团来访洽谈合作项目,但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家庭经济不宽裕、英语基础较差以及签证难等问题,往往使合作项目难以最终落地。

(二)政策与管理缺位,合作层次不高

目前,国家的对外交流合作政策较为严格,因公出国考察培训严格控制组团。广东技工教育虽然近几年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但在国际合作方面的政策出台和管理服务方面仍然滞后于现实发展需要。国际交流合作管理机构不健全,几乎没有一所技工院校设立专门的交流合作管理部门,也无专人负责。国际交流合作经费不足,管理乏力。因为政策和管理的缺位,导致目前有些技工教育国际合作项目跟踪和管理不到位,合作层次也不高,仅仅停留于教育代表团互访、选派教师境外培训交流和邀请国外职教专家来粤授课等方面,很少有学校在专业合作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等内涵发展方面取得突破。

(三)国际交流发展缓慢,合作效益较低

尽管近年来广东技工教育大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但在师资出国培训进修、聘请国外职教专家来粤授课讲学等方面的工作进展缓慢。如2012年全省仅派出145名教师和管理人员出国培训,而且多为1个月以内的短期培训。在聘请国外职教专家来粤授课方面,也比较依赖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不定期资助派遣教师,去年仅派遣5名专家来粤授课。很多学校都没有能力花大价钱去聘请国际职业教育高端人才。由于文化差异和国情不同,双方对合作项目的理解有出入,导致项目停滞不前。如广东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职教合作项目进展就不够理想,比起上海和南京等项目就要落后得多。又如世行贷款职教发展项目,有的学校目前土建资金还未使用,绩效较差,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合作效益。总体看来,国际合作项目启动速度较慢、合作层次不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普遍存在。

广东技工教育加快实现国际化的理性思考

国际交流合作工作要列入广东技工教育的中心工作,各技工院校要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一)观念和行动上要高度重视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提升交流合作能力

我省技工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要认识到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教育国际化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国际化。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和各技工院校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国际交流合作对技工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对下一阶段的合作进行全面规划,以实际行动重视和支持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一是建立健全政策和管理制度。各校要完善外籍教师的聘请和管理、合作办学的收费标准等相关国际交流合作的管理制度,省厅要出台《广东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发展规划》,确定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和优先推进的合作领域。二是建立机构和人员保障。政府主管部门和各技工院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成立层次和职责分明的国际交流合作专职管理机构,并配备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开展各项国际合作工作。三是要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无论是选派教师出国培训进修,还是聘请外籍教师,都要花钱,没有充足的经费很难保障合作项目的开展。要建立技工教育国际合作经费的多元筹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资助、学校自筹、社会捐助和个人出资等方式的作用,确保各类合作项目顺利开展。此外,技工院校要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和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缩小与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的差距,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水平。

(二)加大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力度,以重点合作项目带动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针对广东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模式单一、合作层次较低的问题,我们要大胆探索,开拓技工教育多元化的合作领域,在巩固原有“送出去”和“引进来”师资培训交流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可大力探索合作办学、缔结姊妹学校、校企国际合作、课程开发合作等项目的可能性。针对文化价值差异问题,要加强对国际合作交流人员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外事纪律教育,培养跨文化国际交流合作意识。同时,最关键的是要大力支持国际交流合作重点项目,如“双百双向”师资培训交流项目、世行贷款职教发展项目和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充分引进德国“双元制”、新加坡“教学工厂”和世界银行等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依托一所有实力的技师学院建立国际交流合作示范中心和师资培训中心,引进国外专家长期驻校工作,从而以重点合作项目整体带动、辐射和提高全省的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三)坚持以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和地区为标杆,加快实现技工教育国际化

推进对外合作办学 鼓励支持我省技工院校与境外知名职业院校合作,实践“双元制”和“教学工厂”职教模式、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开展学术交流和师生交流等。积极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组建“粤德技工教育合作联盟”,推动我省技工院校与德资企业合作办学。鼓励有条件的技工院校建立海外实习实训基地,探索技工院校毕业生海外实习、就业渠道。

建立世界技能大赛参与机制 加强世界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研究,加快研发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标准,培养世界通用技能人才。依托我省优质技工院校,按照专业分类建立世界技能大赛基地和集训基地,承担世界技能大赛人员选拔、选手集训、培养世界技能大赛指导专家、承接世界技能大赛等。

参考文献:

[1]黄华.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战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45-48.

[2]陈昌贵,谢练高.走进国际化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3]彭未名.国际教育交流与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国际交流与合作例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突出强调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北京市在筹划发展愿景时,也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国际化发展目标,鼓励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积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这些新的目标都要求我们认真总结已有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成效水平,进而为促进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为此目的,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部分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 市级层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北京市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丰富多样。截止2009年,全市共有221所中小学与168个国家的442所学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为了加强教育系统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建设,北京市教委以教育政策、外语交流、国际礼仪、媒体合作、国际合作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力为主题组织教育外事干部培训。此外,市教委还大力开展汉语国际推广的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和网站建设,利用首都区位优势举办各类教育国际博览会和研讨会。市级具体业务部门也围绕基础教育国际合作开展了大量业务工作。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为例,自2003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合作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公民教育”、“教师人文素养”、“中芬高中课程改革合作”、“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研究”、“奥运教育”,以及“北京—伦敦学校交流项目”等系列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目前,首都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与国家和北京市的《纲要》所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及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发展规划相比,在水平和规模上仍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和专项支持,缺乏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所需要的政策环境、管理制度、能力建设和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另外,各区县之间、学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能力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为此,北京市和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应利用落实《纲要》、建设“世界城市”契机,全面规划首都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并针对重点事项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推进。基层学校要将国际合作交流作为推进学校现代化和特色优势建设的重要抓手,从课程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管理创新、资源输出等方面采取务实行动。此外,还应注重对于已有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使之成为首都教育国际化的制度资源和有效方法。

■ 区县教育国际交流项目

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和海淀区是北京市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比较密集的区域。朝阳区汇集了世界各国大使馆、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机构,也是北京市外籍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2010年,朝阳区域内具备招收外国学生资质的学校共35所,招收外籍学生10056人。全区共有61所公办学校与境外125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东城区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在健全国际交流合作管理机构,加强干部教师境外培训,推进高中合作办学,鼓励开设俄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等方面,鼓励学校发挥教育资源和地域文化优势,打造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品牌。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该区采用项目管理方式开展学校干部教师境外培训,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扩大国外留学生规模,大力推广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校际交流合作等方式,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进程。海淀区针对区域内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并存的实际情况,与英国剑桥教育集团合作,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中英海淀学校特色发展项目”。该项目先后组织30所中小学校长,在中英专家具体指导下,以领导力建设为突破口,以学校需求分析和发展规划及其实施为主线,开展学校改进实践探索。几年来,项目学校的内涵建设显著改观,一批优秀校长借助国际教育资源和变革实践成为本区领军人物。

■ 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国际化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市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北京市的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学校实践上看,诸多学校在教育理念国际化、学校课程和教学国际化、学校师资国际化,以及学生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北师大二附中为例,该校于1996年设立了外事办公室,2000年设立国际学生部,2006年设立对外汉语教研室,2008年正式开办国际部。该校制定了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目标——“立足教育教学优势,开拓国际合作渠道,保障质量效益,初步形成国际化特色”。潞河中学探索国际化办学特色,于2003年设立国际部,2005年注册成立“潞河国际学园”。伴随外籍人口和归国人员近年来的急剧增长,一大批社会信誉良好的中小学陆续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日常教学管理,许多学校相继开办了国际部。

开展跨文化的校际人员互访是各个学校开展国际交流的惯常方式。景山学校是北京市最早开拓国际友好学校的先行者之一。1979年,该校便与美国波士顿牛顿公立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关系,每年互派师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一个学期,至今学校已与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奥地利、泰国、新加坡、韩国等国,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开展了长期交流。本课题针对潞河中学、汇文中学、牛栏山一中、世青国际学校5所学校所作的调查显示,上述学校在过去5年来借助校际交流渠道,共有800名教师到境外访问,4800名学生参加境外夏令营。人大附中先后派出由500名学生组成的7个艺术团体赴国外参加交流演出。北京四中仅2008年和2010年两年就有近千人赴日进行修学考察。目前,北京市具有招收外国学生资格的中小学达到98个。

国际交流与合作例11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所引发的对人才的国际化需求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步入国际化道路是必然趋势。目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高职教育发展意义深远。

1.提升办学水平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增强竞争能力,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因此学习和借鉴国外成熟的职业教育培训经验,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很有必要。毫无疑问,英、美、澳、德、法等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完善的职业教育模式使得这些国家的高职教育在世界职业教育中处于领先地位。处于后起步阶段的我国高职教育,在高职教育的国际市场中暂时还只是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只有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利用国外职业教育机构在技术、培训、教育信息化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观念、方法和评价体系,才能不断提升我国高职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增强竞争力,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高职人才。

2.服务地方经济

经济强国必须积累自己的智力资源,因此我国高职教育必须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尽快拉近与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的差距,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造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人才。21世纪需要知识国际化,有创意力、有国际感觉的人才,需要既懂得国际规范和标准,又充分理解各国文化差异,相互合作的人才。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将为培养这样的人才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高速增长的经济和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全球许多跨国公司前来投资。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分支机构当然需要招聘本地员工,尤其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特别是长江三角与珠江三角地带,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外商投资力度大,周边有众多的跨国公司,他们需要大量国际人才。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意义深远,不仅可以提升学院办学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国际化的高职人才。

3.促进学生发展

交换项目和留学项目是院校间国际合作的常见项目。他们的具体实施对学生个人发展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眼界决定境界。20岁就能走出国门,去看看不同的世界,这对学生的一生意义重大。大学时代正是逐步清晰自己人生目标的时候,了解不同的文化,学会用另一种思维来考虑问题,看待事物,对于学生形成正确成熟的世界观有巨大的作用。通过接触不同文化,学生能以更开放的态度获取新知识,亦能从不同角度了解事物。当与不同国籍的学生分享经验时,交换生和留学生将有无穷的新发现,对自身的文化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并且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学生会变得更为独立、成熟。当他们在挫折中学会总结经验,就会变得越来越睿智和自信。另外,出国学习能最高效地提高外语水平。学习外语最好的方法,就是置于纯外语环境下。交换生和留学生项目都可以充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被安排住在国外大学的宿舍楼或生活馆里,与外国学生在同一大楼,有时在同一教室学习相应课程。学生完全在纯外语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其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会获得极大提高,大多数交换生与留学生在项目结束后可以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基本上所有的交换生和留学生认为出国对口语的提高是最快的,不但语音标准,而且容易培养外语语言思维。科学的课程设置、精心安排的文化体验、中外学生结对子等活动,往往使得中国学生的外语水平突飞猛进。

4.改善师资结构

“办学之道,教师为本”。只有具备国际意识和世界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相关领域前沿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相应要求的人才。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借鉴他们现代化的教育水平所积淀出来的人文精神、教育理念、学术思想、科技水平对于改善师资队伍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但可以培养教师的国际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学术、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使高职教师特别是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成为“国际教师”。

促进教师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形式包括出国进修、考察访问、交换教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合作科研等。教师是高等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走出国门可达到引进吸收促创新、开拓教师国际视野的目的,使他们尽快掌握国际上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信息,了解处于国际前沿的研究方向和最新进展,开阔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同时还可尽快提高外语应用水平,掌握双语教学技能。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把不同学校、不同体系的人员汇集在一起,不但可避免知识的同化、僵化和老化,而且可以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形成专业思想和科技研究上的新的增长点,产生新的优势,形成教学、科研和开发的良性循环。

5.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国外高水平大学的课程体系较完善,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生结构国际化、教师队伍国际化及课程国际化。学生结构的国际化观测点有留学生数与在校生数的比例、留学生来源国分布、留学生专业分布及本校学生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与研究的数量。教师结构国际化,可以从本校教师中外籍教师、留学归国人员及在知名跨国公司的技术或管理骨干的比例来衡量。课程国际化,可以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教材建设和外语教学等多个方面来衡量。在上述方面我国的高职教育还刚刚起步,差距很大。很多方面无法照搬照抄,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其思想、体系和做法,并与我国国情、本院实际有机结合。努力做到既有利于交流,又形成自身特色,为国际化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服务。

6.结语

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的是观念的更新和视野的拓展,能有效利用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术竞争力,从而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这是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应从长远发展出发,确立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院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机制的建立和政策的施行中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