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家庭护理常识

家庭护理常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9 09:24:00

家庭护理常识

家庭护理常识例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由于老年人衰老多病,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数在逐渐增加[1],目前我国老年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家庭是他们疗养和康复的主要场所。本文对60例老年卧床患者的居家照顾者进行调查并针对性地给予健康教育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9年1月――2011年3月就诊于干部门诊及入住家庭病床中符合老年卧床患者的居家照顾者60名。入组标准:①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照顾时间≥1年;②知情同意;③年龄≥18岁;④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其中男26例(43.3%),女34例(56.7%);照顾者为患者的配偶者19例(31.7%),患者的双亲或子女者14例(23.3%,患者的兄弟姐妹或远房亲戚12例(20.0%),受雇佣者15例(25.0%)。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9例(48.3%),中专或高中20例(33.3%),大专及以上11例(18.3%)。

1.2方法

1.2.1调查照顾者存在的家庭护理问题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面谈形式了解60例老年卧床患者的居家照顾者对常见的家庭护理问题,包括日常生活行为训练、功能康复训练、营养管理、心里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等的知晓率,然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针对性培训,培训后对调查对象进行再次评定,以了解他们接受培训后对患者的家庭护理问题的掌握情况。

1.2.2干预的内容内容:①日常生活行为训练;②功能康复;③营养管理;④心理护理;⑤预防并发症护理:最常见的压疮、挛缩、感染、尤其是对鼻饲患者最常见的返流、误吸、便秘、营养不良等并发症进行预防性照顾护理和肢体被动的功能锻炼等。

1.2.3组织与实施①成立培训小组:由经过统一培训的6名护士组成。每人分管10名照顾者,负责一对一的家访指导。另由2名专业治疗师专门负责康复训练的指导。②编制《老年卧床患者保健手册》及《老年卧床病人照顾者健康教育手册》,并发放给每位照顾者。③培训方法:针对照顾者个体差异,每周1-2次由培训小组护士到家中对其一对一的讲解指导。每周电话随访2次,每周固定在院内干部门诊开设护理知识咨询,也可随时通过固定电话得到指导。

1.2.4培训的评价方法培训前后对照顾者在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训练、功能康复训练、营养管理、心理护理及预防并发症护理等方面的家庭护理知识的知晓率进行评价,采用u检验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培训前后照顾者对老年卧床患者家庭护理知识知晓率的比较,见表1。

3讨论

家庭护理常识例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23-02

脑卒中是老年人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其特点是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及后期康复训练长[1]。据统计,病后存活即便存活,残障率高也分常高。病人出院后,绝大部分回到家中,接受后续康复护理治疗的任务就必然落到家人或保姆身上。因此要加强家庭照护者的能力培养。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能力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质量。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培养提高脑卒中患者家庭照护者的能力[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对象为2010年6月一2011年12月经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家庭主要照护者80人。选取家庭照护者的标准:以前未接触、照顾过脑卒中患者;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理解接受能力强;身体强壮,能担当照顾脑卒中患者的任务。所选培训的家庭照护者以中青年为主,其中男性16人,女性64人;年龄34-68岁,平均(50.68±4.32)岁;小学学历15人,初中学历28人,高中以上学历37人。入选者均完成培训计划的内容。

1.2 方法

1.2.1 利用晨间护理及治疗间歇,向脑卒中病人家属宣传培训计划。根据根据自愿的原则,自主报名,统一安排,在住院期间组织家庭照护者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其家庭照护能力。

1.2.2 用表格的形式了解参与培训的照护者的一般资料,及与患者的关系。向参向参与培训的照护者讲解脑卒中的疾病知识、临床表现、病因及诱因、治疗知识、急救处理、后遗症预防;基础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口腔皮肤护理、心理干预、排泄帮助、管道护理等;康复护理:肢体功能锻炼、认知训练、语言训练、指导家庭环境重新布局。

1.2.3 向照护者讲明调查目的,然后就疾病知识、治疗知识、基础护理及康复护理进行逐条讲解。疾病知识:讲解脑卒中的病因病理、早期发病体征;治疗知识:用药原理、方法、出院后用药依从性;基础护理:日常生活护理注意事项;康复护理:偏瘫侧肢体康复强化训练。如果受训者有特殊高的要求,可以提高具体的针对性方案,进行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指导。

1.3 观察指标 培训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了解受训者脑卒中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出院前分开对家庭主要照护者进行测评。测评内容包括疾病、治疗知识、基础护理和康复护理。并跟踪出院后患者康复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用频数(n)或率(%)表示计数,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 果

2.1 家庭照护能力培养 脑卒中家庭照护者接受健康教育培养后,对脑卒中的疾病知识、治疗知识基础护理、康复护理能力的掌握程度显著提高(P

2.2 跟踪家庭照护能力的成效 为了保证康复工作的连续性,我们还利用复诊、电话咨询、电话回访等方式对家庭照护者进行指导并了解家庭照护的实施效果。86%的家庭照护者都利用相关知识实施照护措施,其中有家庭照护者提出想利用家庭内部环境,让患者能在室内进行简单康复锻炼。我们简单了解了房屋结构后,提议在家中的墙壁上安装扶手,把客厅的东西尽量挪到一边,提供场所让患者自主锻炼,并保障一定的安全性,患者康复训练5个多月后,能在家中扶墙行走,并可进行如厕、就餐等简单日常活动。还有家庭照护者提出失语、偏瘫患者的大便难以护理,患者大便不规律、大便时间不好把握。我们指导照护者在对患者加强语言刺的同时,每天早晨8时左右,家庭照护者将患者抱到坐便器上,坐半个小时。经过半年的训练后,患者基本上养成每天定时排大便的习惯。

3 讨 论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庭主要照护者在其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据资料统计,20%的患者出院后接受社区康复中心的护理照顾,80%的患者回到家里,接受来自家庭照护者或保姆的照顾[3]。要想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率,就必须提高家庭照护者或保姆的专业护理知识和康复技能。

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脑卒中家庭照护者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向家庭主要照护者讲解脑卒中相关疾病知识、治疗知识、护理及康复知识,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结合家属具体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的家庭照护质量直接取决于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能力,要以健康教育的方式重点进行家庭照护能力的培养;健康教育前先普及脑卒中相关知识,再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从而调动家庭照护者的积极、主观参与,使他们在了解脑卒中疾病知识、治疗知识后,能高质量完成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过程中的基础护理和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家庭护理常识例3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19%,即目前高血压患者达到1.8亿;在高血压人群中血压控制率并不高,美国1988-1992年的调查为28%,英国最近的调查为7%,我国北京方庄的调查为19.5%[1]。血压控制率低与高血压患者的依从性差密切相关,有学者指出,家庭护理干预是影响高血压患者依从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家庭护理是对有后续照护需求的个案及其家庭,能在自己的家庭环境中,获得定期性的专业健康照护服务,并达到健康促进、健康维护与疾病预防的目标。因此,高血压患者家庭护理质量对其依从性与控制率有着重要的作用。探讨程序式家庭护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依从性的影响,为开展高血压患者家庭护理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1方法

以同年龄组(以5年为年龄组的划分标准)、同性别、同高血压等级为配对条件,以1∶1为比例进行配对。从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患者中筛选出,4对满足配对条件的高血压患者,将同一对的两例患者随机分配到程序式家庭护理(下称家庭组)与常规社区护理(下称常规组),共干预6个月。

1.1家庭组干预方法:评估的实施:本研究进行2次评估。首次评估指第1次对患者身心状况总体的评估,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生存质量;再次评估指除首次评估及定期评估外,其他时间段随访的评估,评估主要的重点是护理措施的效果、新的健康问题及其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定期评估是指干预第3、6个月时对患者的评估,除包括再次评估的内容外,还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生存质量、依从性进行整体评估。

1.2家庭组干预内容:家庭组干预内容以患者需求为导向,选择慢性病普遍存在的家庭护理需求,并将其分为优化疾病知识结构,调适负性心理,强化健康支持体系三大范畴。其中优化患者疾病知识结构,包括:①疾病相关知识教育,如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发生发展过程、并发症等;②生活方式知识宣教,如饮食种类、热量的计算、运动的种类、运动时间、服药的注意事项、血压测量的注意事项等。心理干预措施:①认知疗法,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心理问题,采用积极态度对待疾病如采用现身说法,介绍其与心理状况良好的患者认识并沟通交流,鼓励患者参与种植花草、下棋、练习书法等;②放松疗法,包括放松训练及音乐治疗,如听舒缓音乐、放松技巧等。

③行为矫正疗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采用设置闹钟提醒、放置醒目标牌提醒患者服药。强化健康支持体系措施:①指导家属给予患者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如经常提供患者喜爱的食物、足够的生活用品、陪伴患者身旁等;②介绍病友相互认识,并介绍与其疾病抗争的经验;③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随时为他们排忧解难;④指导患者有效利用家庭资源,指导患者运用家中最有知识者、最亲密最有话说者说服并鼓励家庭成员选取健康行为的决策、指导患者积极寻求恰当的帮助与支持,遇到困难要主动与家庭成员进行沟通交流,以获得帮助与支持。

1.3干预方法:采用一对一、面对面的宣教方式,其流程包括:①知识评估-分析知识掌握及运用情况-确实存在的问题-寻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②知识评估,应用自制疾病知识评估问卷对患者疾病进行评估,将患者疾病知识分为3层即患者已掌握的知识、不了解的知识、想了解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患者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确定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归类如知识缺陷、知识转化行动障碍、错误健康信念等。对存在的问题探究原因,针对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患者是由于经济原因引起,采取争取低保或社会救助的方式;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说服家属为患者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③实施严格按家庭护理方案的要求、时间、方式以及频率、实施流程图有序地实施;④第2个月每周入户干预2次,电话随访1次;第2、3个月每两周入户1次;第4-6个月每月干预1次,包括即时提问、行为疗法、电话监督。

2程序式家庭护理对患者血压控制的效果

社区干预使血压下降,主要从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方面避免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包括:情绪激动、便秘、饱餐、肥胖、 吸烟饮酒、缺少运动、失眠、食盐摄入过多、不合理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这些知识,通过定期随访及增加社会支持进行监督、采用行为矫正疗法纠正其的不良习惯。另一方面从直接将低血压角度出发,采用相应措施提高患者的降压效果,包括让患者了解服药的注意事项,正确服用降压药的方法,家属的督促及设置服药提醒措施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服药依从性。据相关资料显示,90%的降压药能达到有效控制血压的目的,因此患者掌握正确用药,提高其服药依从性是血压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2]。

3结论

程序式家庭护理能提高高血压患者依从性,促进血压有效控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此外本家庭护理模式还体现了良好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制订了具体的、可行的流程图与护理步骤实施程序,使操作简便易行[3];选择需求量大、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家庭护理服务,从而既能满足高血压患者的需求,又能适应社会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因此,程序式家庭护理模式值得在社区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家庭护理常识例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00-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柯萨奇A组16型、EV71型多见,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幼儿发病率最高。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严重者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及心肺衰竭症状而危及生命。手足口病患儿多为婴幼儿,无行为能力,须家庭照顾和护理,多数患儿家长常因对该病认识不足及护理知识缺乏而感到恐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支持作用。因此,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手足口病救治中显得尤为重要。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6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20例,均符合我国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中的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1],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6个月至5岁,平均(2.0±1.0)岁;病程1-3天,平均(2.6±1.2)天;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6个月至5岁,(平均2.0±1.0),病程1-3天,平均(2.2±1.1)天;两组患儿在发热、呕吐、易惊、肢体抖动、皮疹等病情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实施方法:

1.2.1.1营造家庭化住院环境。病室内窗帘、床单元、床头卡、各种温馨警示标识均设计为彩色卡通形象,病室电视每天播放患儿喜闻乐见的动画片,放置患儿喜欢的玩具、图书等,室内色彩、物品摆放有家庭氛围。

1.2.1.2心理护理研究发现,患儿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影响着患儿的恢复和生活质量,患儿的状况也影响家庭[2]当孩子被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后,患儿家长大多出现紧张、自责、恐惧和无助心理,而患儿因口腔疱疹引起疼痛不能正常进食而哭闹或焦虑,两者相互作用进一步加重了家长和患儿的心理压力。病区可对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安排高层级责任护士护理,增加患儿家长信任及安全感。设专职健康教育指导护士对患儿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和护理辅导,病区专职健康教育指导护士由年资高,经验丰富的专科护士担任,根据手足口病特点设计相应评估辅导内容,对患儿及家长对手足口病了解、疾病护理常识、消毒隔离意识、配合病情观察能力、以及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使患儿家长了解该病的发病规律及治疗康复过程,鼓励家长共同参与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充分发挥患儿家长在患儿治疗、护理及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了解并征求患儿家长对治疗护理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对患儿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与管床医师、责任护士沟通,必要时与主任、护士长沟通,及时追踪问题解决情况。

1.2.1.3实施家庭参与的合作性照顾项目责任护士、巡视护士、患儿家长结对子共同管理所负责的患儿,由于重症手足口病病情变化快,病区制定了手足口病病情巡视观察表,针对患儿精神状态、呼吸情况、末梢循环、有无惊战等表现采取人盯人措施,巡视护士每半小时巡视观察一次,鉴于个别重症患儿症状表现不明显,病情变化发展迅速,责任护士及巡视护士反复宣教演示,教会患儿家长掌握病情变化特点,配合观察,及时发现患儿病情细微变化并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不放过病情变化的蛛丝马迹,护士长及专职健康教育指导护士每日督查患儿家长对病情进行了解及掌握。通过正确复述、回复演练等形式,确保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做到了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早期采取救治措施,降低了重症转为危重症的比率。在此过程中,患儿家长体会了与医护人员共同与疾病抗争的历程,增加了对医护人员工作的理解,加强了护患沟通,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感情。实施一年来,患者满意度持续提升,无一例纠纷发生。

1.2.1.4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强调家庭成员是促进患儿健康的重要因素,护士应对家长如何妥善照顾患儿进行指导,使家长和孩子都能得到满足,认识到家长对孩子健康的促进作用,对孩子和家长提供合理必要的护理[3]通过对患儿家长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大课堂、健康教育宣传栏、护患联系箱、家长座谈会、家庭满意度测评等,向患儿家长宣教有关手足口病病情、早期观察、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消毒隔离等方面知识,建立有效通畅的信息渠道,提升了家庭对患儿照顾信息的分享和选择,使家庭成员更多地参与患儿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对患儿实施正确的照料,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1.2.1.5开展危机时刻家庭陪护在患儿接受侵入性操作、抢救等危机时刻,让其家长进行陪伴,如患儿进入重症监护室时,由专科责任护士与家长适时沟通,为家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对家长进行安抚和支持,必要时带其入室探视,以减轻患儿与家长的分离性焦虑。

1.3评价指标疗效判定:显效:治疗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疱疹干燥结痂无渗液且明显减少,患儿一般情况好转,进食恢复至正常,精神好;有效:治疗4天内体温恢复正常,疱疹大部分干燥结痂,一般情况好转,进食增加;无效:治疗5天后仍发热,疱疹较前无减少或增加或破溃合并细菌感染,少食[4]。

2结果

实验组在退热时间(1.2±1.2)、皮疹消退时间(4.6±1.0)、易惊消失时间(1.8±0.6)均较对照组退热时间(1.9±1.6)、皮疹消退时间(5.5±1.6)、易惊消失时间(2.4±0.5)短,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1.00%,实验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家庭在手足口病预防、治疗、康复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本研究通过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特别重视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行为问题及整个家庭系统的环境与动力[5],通过多种方法让患儿家长了解重症手足口病的病情发展及治疗康复进程,并且参与患儿治疗护理方案的决策过程,充分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总之,“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提高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疗效,促进手足口病患儿早日康复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473-1475.

[2]Policy Statement. Family-centered caye and the pediatrician’s role[J].Pediatrics,2003,112(3):691.

家庭护理常识例5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b)-0112-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项医疗措施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已经无法满足患者对医疗服务提出的要求。脑出血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治疗效果的优劣不但与住院期间患者的治疗措施到位与否息息相关,还与患者出院后家庭护理情况息息相关[1-2]。但是,在国内,由于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资源的限制,绝大多数患者均在家进行康复训练,家庭护理干预多由毫无医学背景的患者家属来落实。为此,本研究笔者选择112例合并吞咽障碍的脑出血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浙江省衢化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112例合并吞咽障碍的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有脑出血典型症状和体征;②患者经数字经MRI检查确诊为脑出血;③患者愿意配合问卷调查并独自完成问卷内容的填写;④患者无交流和沟通障碍,能够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⑤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⑥患者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且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意识障碍或者病情进行性进展;②患者为儿童、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妇女;③患者受文化程度、听力或者智力等存在言语和沟通障碍;④患者既往有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并遗留神经系统功能障碍;⑤患者不愿意配合问卷调查;⑥患者治疗依从性差,不愿意配合主管医师和护理人员的指导进行康复训练。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家庭护理干预组,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和平均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和Champion健康信念模型量表来调查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健康信念。在问卷调查前,对参加本研究的调查员进行培训,并于培训结束后对调查员进行笔试考试和专家面试考核,调查员在试考核合格后才允许其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时间选择在患者入院时和6个月后。在向患者进行调查时,注意问卷调查期间说话的方式和方法,严格按照统一的指导语进行,告知患者本研究仅作科学研究,完全保密,减少患者的顾虑而影响资料的真实性。本研究笔者发放107份问卷,回收问卷时由调查员认真核对是否存在漏填项目,对于不合格问卷给予剔除,回收107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100%。

1.2.2 调查工具和评价标准 一是自编问卷: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起病形式、神经系统疾病史等;二是临床疗效判断方法[3]:①显效:6个月后,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2级;②有效:6个月后,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1级;③无效:6个月后,患者的吞咽功能无变化。治疗总有效率为治疗显效率和治疗有效率之和。分级标准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作为判定标准。观察脑出血患者端坐位喝下30 mL温开水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①Ⅰ级:患者能1次顺利将水饮下;②Ⅱ级:患者分2次以上能咽下30 mL温开水,不呛咳;③Ⅲ级:患者能1次咽下30 mL温开水,但是患者会出现呛咳;④Ⅳ级:患者分2次以上咽下30 mL温开水,但是患者会出现呛咳;⑤Ⅴ级:患者咽温开水时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三是Champion健康信念模型量表[4]:该量表由Champion设计,包括易感性、严重性、益处、障碍、健康动力和自我效能等6个维度,共36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分:“完全不同意”;2分:“不同意”;3分:“不确定”;4分:“同意”;5分:“完全同意”),该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患者采取相应健康行为的信念越高。

1.2.3 护理干预方法 常规护理组患者住院期间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家庭护理干预组患者则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家庭随访干预,由在住院期间管理的责任护士采用电话、家访等方式来监督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和家庭条件来制定出一套针对性的个性化家庭护理方案落实情况,由患者家属协助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并反馈落实情况。具体如下:①组织家庭随访干预相关知识培训:先对参与该活动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加深护理人员对家庭护理干预理念和精髓的理解,确保家庭护理干预理念贯穿于临床护理工作中,找出护理人员在对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针弥补脑出血患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②初步评估为每位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患者的年龄、性格、家庭成员和家庭关系等,通过与患者和患者家庭成员进行交流来了解患者和患者家属对合并吞咽障碍的脑出血这一疾病的认识程度、患者和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的需求等,为每位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③加强合并吞咽障碍的脑出血相关知识健康宣教:采用个性化方式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比如:发放健康教育指导小册子、建立QQ群、建立通讯录等,告知患者家属脑出血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并发症和护理措施等,提高患者和患者家属对合并吞咽障碍的脑出血的正确认识,让患者和患者家属了解坚持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同时,能够让患者家属意识到其对该病的认识程度也影响患者的预后,提高出院后治疗的依从性,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④加强患者家属间经验交流会:通过定期举办合并吞咽障碍的脑出血患者家属经验交流会来为患者家属间的经验交流提供平台,同时,通过打电话、发短信息、QQ群等方式来促进患者家属间的交流和沟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家庭护理干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2%)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健康信念水平比较

家庭护理干预组患者健康信念水平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笔者采用自编问卷和Champion健康信念模型量表调查112例合并吞咽障碍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健康信念,结果发现:家庭护理干预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健康信念水平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与既往研究报道的结果一致[5-6]。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家庭实施前先对参与该活动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先对患者进行家庭随访干预以前先对参与该活动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加深护理人员对家庭护理干预理念和精髓的理解,确保家庭护理干预理念贯穿于临床护理工作中,找出护理人员在对合并吞咽障碍的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针弥补合并吞咽障碍的脑出血患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确保各项家庭护理干预护理措施能够落实到位,减少家庭护理干预的盲目性,提高家庭护理干预的专业性和效果,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预后;②家庭护理干预的实施能够让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和家庭条件来制定出一套针对性的个性化家庭护理方案,能够引起患者和患者家属的重视,加深患者和患者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明确家庭护理干预的内容和重要性,能够坚持在非住院期间继续确保各项医疗措施落实到位,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改善患者的预后;③家庭护理干预的实施采用个性化方式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能够为患者和患者家属提供交流的平台,通过打电话、发短信息、QQ群等方式来促进患者家属间的交流和沟通,确保患者和患者家属在家庭护理干预中出现疑惑或者发现问题能够第一时间与专业人员取得联系,避免患者和患者家属进入家庭护理干预的误区,充分发挥他们在临床医疗过程中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家庭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合并吞咽障碍的脑出血患者采取相应健康行为的信念,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Naess H,Waje Andreassen U. Review of long-term mortality and vascular morbidity amongst young adul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J]. Eur J Neurol,2010,17(1):17-22.

[2] 续学俊,于海柱,吴涛,等.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镇居民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2,18(4):387-390.

[3] 孙伟平,黄一宁.卒中后吞咽困难的诊断[J].中国卒中杂志,2007,2(3):226.

[4] 张鲲鹏,代莉莉,段艳芹.2型糖尿病病人的健康信念和生活质量调查[J].护理学报,2012,19(9B):68-50.

[5] 邝景云,彭伟英,林碧清,等.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筛查及护理干预[J].护理学报,2012,18(2A):48-49.

[6] 靖树新.家庭访视及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1):36-37.

家庭护理常识例6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1.093

我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 随着老年人人数的增多, 脑血管病变的患者也不断增加, 其中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已成为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1, 2]。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 具有发病率高, 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等原因, 近年来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 但是在医院接受急性期治疗后, 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伤残, 大约有40%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一项或多项帮助, 进行康复锻炼, 而家庭是脑卒中患者主要的康复场所[3]。目前, 家庭医师式服务模式在社区护理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可以在疾病知识, 基础护理知识, 安全和康复训练知识方面给予家属必要的指导, 促进患者康复, 预防继发性疾病的发生。本文主要对上级医院下转本社区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家庭医师式服务, 通过与常规护理组比较, 研究家庭医师式服务在社区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上级医院下转本社区的脑卒中患者94例, 其中男58例, 女36例, 年龄46~72岁, 平均年龄(58.3±14.5)岁, 其中脑出血38例, 脑梗死56例。出院时全部患者均不能完全独立行走, 认知功能障碍者20例, 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18例, 具有部分自理能力者7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家庭医师式服务组(64例)和常规护理组(30例)。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 对常规护理组进行一般常规家庭护理, 例如基础的生活护理。对家庭医师式服务组患者建立脑卒中家庭病床, 采取定期访视, 对患者及其家属或者陪护进行家庭护理指导, 由康复护士和家庭医生在床边进行, 对患者进行家庭医师式服务护理。家庭医师式服务方法具体如下。

1. 2. 1 心理护理 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由于突然出现不同程度上的肢体偏瘫、语言障碍、感觉障碍、大小便失禁等问题, 加上经济负担严重, 出院后需要人照顾, 因此常会有心理情绪上的障碍, 表现为抑郁、焦虑、烦躁易怒、害怕受到遗弃、自责等。因此康复护士和家庭医生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给予患者适当的安慰, 鼓励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 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等情绪。需要主动向患者介绍病情, 并为患者的问题作出解释, 让患者了解如何做才能尽快的康复。同时需要与家属进行沟通, 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安慰鼓励, 关心体贴患者, 多陪伴照顾, 减轻患者的孤独和失落感, 增强其康复的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

1. 2. 2 饮食护理 脑卒中患者由于长期卧床, 消化功能减退, 需要进行饮食上的护理, 给予容易消化, 营养丰富的食物。由于患者常常还患有高血压, 高血脂等疾病, 因此饮食上需要注意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清淡的食物, 注意饮食质量, 合理搭配, 增加摄入复合糖类以及含钾、钙丰富的食物如淀粉、海带、玉米、莴笋等。忌辛辣, 戒烟戒酒, 对于咀嚼不便的患者尽量给予易吞咽的食物, 小口缓慢喂食, 必要时需要咨询营养师。

1. 2. 3 皮肤护理 脑卒中患者常因为肢体瘫痪而长期卧床, 肩胛骨骨突处, 骶尾部, 膝关节两侧骨突处, 足跟等部位长期处于受压迫状态, 皮肤缺血缺氧, 容易发生压疮, 因此需要做好皮肤护理, 增强皮肤血液循环, 常用温水擦拭身体, 经常为患者更换衣物、被褥等, 需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长期卧床的患者应该每2小时给予患者翻身并更换卧床的, 尽可能让患者在床上练习翻身, 上下左右移动身体, 上下肢运动等。康复护士和家庭医生应该指导家属如何摆放良好肢体的功能位置, 并在受压部位房子垫物, 对于长期坐在床上, 轮椅上的患者应该每隔1 h做一些移动臀部的活动, 防止压疮的发生。每天需要定时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 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运动需要湿度, 轻柔, 避免关节脱位。对于部分意识清醒着鼓励其自主运动, 但是活动量不宜过大, 以免过度疲劳。

1. 2. 4 语言恢复训练 部分脑卒中患者语言不利或者失语, 需要进行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 提升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家庭医师服务人员与家人应该共同努力, 鼓励患者多说话, 给予多途径的语言刺激, 有意识的让患者于周围人接触, 对话, 促进患者克服交流障碍, 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

1. 2. 5 日常生活康复训练 每天都要对患者进行进食、穿衣、沐浴、行走、上下楼梯、洗漱等方面进行训练, 让患者能够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指导患者进行勺子吃饭的锻炼, 循序渐进的完成吃饭自理。鼓励患者在上述康复训练中尽量用患侧守协助完成各种动作, 进行拾物等精细动作训练, 尽快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1. 2. 6 肢体康复训练 卧床患者需要让家属定时对患侧进行按摩, 注重被动运动, 让家属经常触摸患者肢体, 被动进行各关节的多向活动, 如肩关节的外旋, 外展和屈曲, 肘关节的伸展, 手指的伸展, 髋关节的外展和伸展, 膝关节的伸展等。对于上肢, 主要采用主动辅助运动训练, 包括让患者双手十指互扣进行胸前上举, 曲肘等, 指功能训练如抓物等, 对于下肢训练采用桥式运动, 按照活动范围大小, 运动量多少,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反复练习。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在患者收治前由家庭医生对患者进行Barthel指数评定, 并在出院后4、8个月由康复护士和家庭医生进行Barthel指数积分评定。0~20分:严重功能障碍;21~40分:重度功能障碍;41~60分:中度功能障碍;61~80分:轻度功能障碍;≥81分:功能良好。调查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压疮并发症发生情况, 以及患者家属对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满意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 常规护理组家庭护理前以及家庭护理后4个月和8个月的Barthel指数分别为(27.38±7.25)、(41.97±9.88)、(50.74±12.27)分;家庭医师式服务组家庭护理前以及服务护理后4个月和8个月的Barthel指数分别为、(28.14±6.33)、(55.31±10.15)、(65.96±13.33)分。家庭医师式服务组和常规护理组在家庭护理后4个月和8个月的Barthel指数均高于本组家庭护理前, 且家庭医师式服务组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家庭医师式服务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上呼吸道感染2例、泌尿道感染3例、压疮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常规护理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上呼吸道感染3例、泌尿道感染3例、压疮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家庭医师式服务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726, P

2. 3 两组患者家属对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满意度比较 家庭医师式服务组患者家属对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满意度为84.4%, 常规护理组患者家属对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满意度为43.3%, 家庭医师式服务组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6.805, P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发病急, 病情严重, 病情病程较长, 并且死亡率, 致残率较高,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 脑卒中患者人数增多, 患者的家庭护理成为治疗脑卒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如果护理不当, 可能会加重患者病情, 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 为家庭和社会带来称重的负担[4-8]。脑卒中患者由于突然从一个正常人变成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会产生焦躁、恐惧、抑郁等心理, 并且由于长期需要家人护理, 患者往往会产生很重的心理负担, 同时也会给患者家属带来压力, 因此家庭医师式服务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 在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5, 9-13]。

本文主要对上级医院下转社区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家庭医师式服务, 通过与常规护理组比较, 研究家庭医师式服务在社区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 常规护理组家庭护理前以及家庭o理后4个月和8个月的Barthel指数分别为(27.38±7.25)、(41.97±9.88)、(50.74±12.27)分;家庭医师式服务组分别为、(28.14±6.33)、(55.31±10.15)、(65.96±13.33)分。两组患者家庭护理后4个月和8个月的Barthel指数均高于本组家庭护理前, 且家庭医师式服务组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综上所述, 家庭医师式服务能够更明显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日常活动的功能状态, 对患者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同时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更为满意。

参考文献

[1] Thrift AG, Arabshahi S. Is stroke incidence in low- to middle-income countries driven by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2012, 7(4):307-308.

[2] 孟梅. 达标理论在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0(2):21

[3] 马英, 张月卿, 马会娜, 等.保定市某院农村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调查.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5):835.

[4] Naess H, Wajeandreassen U. Review of long-term mortality and vascular morbidity amongst young adul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2010, 17(1):17-22.

[5] 韩燕红, 袁杰, 沈顺娣, 等.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抑郁及社会支持的纵向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2):155-157.

[6] 冷晓辉, 解红文, 吴玉琴, 等. 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防跌倒的效果研究.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7):627-629.

[7] 吴娟. 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防跌倒的效果研究. 中国医学工程, 2015(7):191.

[8] 刘秀梅, 葛彩英, 贾鸿雁, 等. 社区脑卒中患者“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6):981-983.

[9] 周林娥. 脑卒中病人实施社区健康干预效果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5):627-628.

[10] 刘秀梅, 刘新颖, 葛彩英, 等. 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研究. 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4):616-618.

[11] 田苹. 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中国护理管理, 2015, 15(10):1157-1159.

家庭护理常识例7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各种医疗技术设备的推陈出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设施更加完善,新生儿急救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明显提高。一项早产儿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5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52家医院的早产儿出生率为9.90%[1]。另有报道早产儿存活者中留有不同伤残者占10%~20%[2],指出神经系统和肺损伤是早产儿远期后遗症的两个主要方面[3],可导致早产学龄儿学习困难。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专业的健康照护者面临的挑战,已从保证早产儿存活发展到使他们的发育和预后最优化。早产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使早产儿得到父母的全程照护,各方面均达到完善状态,对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和人口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早产儿实施FCC,国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现就早产儿实施FCC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早产儿生理发育特点及临床表现早产儿由于未足37周出生,其组织器官的成熟度和功能较足月儿差,特别是重要器官的功能发育不成熟,使早产儿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营养缺乏和生长发育迟缓等[4]。如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出现忽高忽低现象,不能维持稳定的正常体温,常因寒冷而导致寒冷损伤综合征;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容易使早产儿出现青紫发作、肺膨胀不良、缺氧、呼吸道梗阻、肺透明膜病等;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引起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导致脑室管膜下及脑室内出血,有时伴有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早产儿的第1年是生长速度最快、大脑发育的可塑性最强的阶段[5],脑发育早期是“易损性”与“可塑性”并存的时期,“可塑性”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特性,其结构和功能可随体内外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但未成熟脑存在高度可塑性的同时其“易损性”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发育异常和行为问题。因此,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常需要在NICU监护,住院时间延长。NICU环境与胎儿子宫内环境、健康新生儿的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别,致使早产儿宫外面临的环境有害因素多,如强光和噪音、作息时间不规律、缺乏规律的有益刺激、多疼痛刺激、高频率的非预期侵入性操作、不舒适、亲子分离等,这些刺激可单独或同时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包括未成熟的脑发育)产生直接或潜在的不良影响[6]。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核心概念家庭护理即为促进家庭系统及其家庭成员,以达到最佳的健康水平为目的而进行的护理实践活动,其服务的对象是整个家庭。FCC模式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一种形式,是以患者为中心护理工作的延伸,是适应当前医学模式转变的积极探索。其理念最早由Fond及Luciano提出,20世纪中后期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显然不足,患者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多数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患者与家庭关系紧密且相互影响,因此提出开展FCC模式。FCC模式不再把患儿当作单一的临床病例看待,而是意识到患儿属于一个家庭、一个社区和一种生命或文化的特殊形式[7],让家庭融入新生儿的出生、计划和健康服务的评估,发挥家庭在养育、护理、选择等方面的作用,更强调人是综合体,进一步强调家庭在患儿疾病治愈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它的核心概念是尊重患儿及家庭,传送健康信息,尊重患儿选择权,强调患儿、家庭及照顾者间的协作,给予力量及支持,有弹性,授权[8]。FCC护理理念已比较成熟,所总结出的8条基本原则[9]及在实践过程中拓展出的9项基本内容[10]都强调家庭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的作用。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影响FCC的概念最早由范丽于2001年引入我国[11],引起了儿科、产科等护理界研究热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楼建华团队[12,13]调查的儿科护理工作中,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实施FCC模式,结果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家长可以和孩子在一起,患儿能得到很好地照顾。赵敏慧等[14]对比分析了读懂早产儿行为与个体化照护指导,对父母和早产儿互动行为认知及情绪的影响,发现上述做法能有效促进父母早产儿互动行为的认知和积极情绪的形成。该学者进一步研究了FCC对早产儿母亲情绪及早产儿生长发育水平的影响,结果也表明FCC能有效降低早产儿父母的抑郁情绪,且能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但这对护理人员是一大挑战[15],需要医护人员与家长保持长期的、良性的沟通。杨青丽等[16]评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母亲和早产儿的唾液皮质醇水平的影响及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反应性唾液皮质醇的水平无影响。当前国内大多数早产儿被收治在新生儿病房,父母不能参与照护,因此常会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最终导致他们对早产儿的治疗及照护缺乏足够信心,有的甚至还会出现消极行为。而FCC填补了早产儿父母对早产儿照护知识的空白,可以很好满足其需求,减轻压力。

早产儿实施FCC措施及其效果父母与医疗人员共同参与早产儿的住院护理时,父母不仅获得了更多的护理知识,在促进孩子行动的能力及对早产儿的支持性均得到了加强[17]。措施包括:关注父母的文化背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医护人员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建立早产儿个人档案;通过课堂培训、一对一操作示范、小册子及视频、网络电话咨询答疑等,对家长如何妥善照顾孩子进行科学指导;帮助父母认识早产儿的外表、行为和情况,指导父母读懂早产儿的行为暗示和促进生长发育;为母乳喂养、袋鼠式护理(kangroo care,KC)提供指导和硬件支持;并与父母共同制订个性化的出院计划;出院前提供单独的房间,练习照护技能,为早产儿出院后父母对其护理奠定基础,如怀抱与喂养,洗澡与日常护理,抚触与被动操,急救等,进而保证早产儿从病房向家庭护理转移的顺利完成。

实施FCC后,患儿出院回家,护士的角色有新的变化。在一些发达国家,早产儿出院后由社区护士做好持续的家庭访视,有利于促进父母的照护技能、社会支持质量及母乳喂养率,患儿生长发育良好,亲子互动增加。目前我国社区护士进行家庭护理较少,资雪梅等[18]将FCC作为理论基础,观察营养供给、信息刺激、亲子交流等干预措施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家庭护理干预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明显优于干预前,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王延荣等[19]探讨新生儿家庭护理的干预效果,对新生儿出院后 3 d 由专业护士上门通过现场示范、口头讲解、发放宣传手册等,给年轻父母普及新生儿护理知识,帮助解决护理操作上的技巧和认识问题,结果显示产妇在新生儿护理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提高新生儿健康水平。国外有报道建议在进行家访时,所有照顾者及决定家庭经济者均应在场,以确保护理人员的建议能得到接受并很好地实施。护理人员在随访过程中,应正确评价早产儿发育指标,监测其发育状况,早期发现其发育异常,有助于早期治疗,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人口素质[20]。张坤尧等探讨早期家庭干预对高危儿认知发育的影响,干预组采用家庭式干预模式对患儿进行早期干预,结果显示,6月龄始各年龄段患儿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指数均显著高于未干预组,1岁时Gesell智能检查,五大功能区发育均先于未干预组,表明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家庭干预,系统管理,可促进其认知发育,减少伤残发生[21]。

综上所述,FCC护理模式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核心体现,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综合护理措施,通过指导家长参与照护,可以使早产儿及其家庭得到全面健康维护的服务,提高父母的育儿知识。早产儿出院后持续的家庭访视及积极、持续的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提高早产儿的生命质量。但在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要实施FCC会增加更多的人力和精力。目前我国FCC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应端正医护人员对FCC的态度,优化护理人力资源和素质;通过各种途径使家属认识到FCC的优势,改善护理现状,促进其推广实施,以利于儿科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燕.出生早产儿流行病学特征的前瞻性多中心调查[D].上海:复旦大学,2012.

[2]李玉凤,刘世新.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促进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3):18111812.

[3]罗蓉,母得志.建立早产儿脑损伤的随访与早期干预体系[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4(2):265269.

[4]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895.

[5]李建萍.早产儿出院后的养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340341.

[6]臧少敏,绳宇.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发育支持护理措施及效果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08,25(9B):3537.

[7]Gates LVS,MeGrath JM,Jorgensen KM.Family issues/professionalparent partnerships[M]//Keaner C,McGrnth J.Developmental care of newberns&Infants:a guide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USA:Elsevier,2004:288290.

[8]Cheryl L Hoying,Linda Workman,Susan Allen,等.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探讨及安全管理[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4(6):481484.

[9]谢立华.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现状[C].2011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1:114117.

[10]夏蓓君.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10):873875.

[11]范丽.以色列“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7173.

[12]沈宁,何萍萍,楼建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现状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6566.

[13]何萍萍,徐丽华,沈 宁,等. 家长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认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885887.

[14]赵敏慧,姚莉莉,袁浩斌,等. 读懂早产儿行为与个体化照护指导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8,23(19):79.

[15]赵敏慧,王瑛,于慧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3537.

[16]杨青丽. 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早产儿及其母亲的唾液皮质醇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6):111,113.

[17]申叶林,黄碟卿.加拿大多伦多Sunnybrook Health Sciences Centre NICU护理对我国的借鉴[J].护理学报,2008,15(2):261269.

[18]资雪梅,康锡秀.“以家庭为中心” 的护理模式对新生儿家庭护理干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2(5):441443.

家庭护理常识例8

[摘要] 目的 研究讨论对婴儿实施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和护理干预的意义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在该院正常出生的婴儿,并且是足月健康的婴儿,将其分为两组,一组婴儿从出生即给与规范的家庭教育和护理干预,3个月去婴儿家里对婴儿的体格进行检测,并给与家长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护理方法的指导,每隔1个月对婴儿进行发育商的检测,该组定位观察组,另外一组为对照组,不给与规范的家庭跟进服务,只简单进行普通的体格检查和发育商的测定。结果 两组婴儿在不同的护理干预和家庭早教后,比较两组婴儿12个月的身体发育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婴儿的发育商,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主要包括婴儿的动作灵活度、语言能力等。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后对知识的掌握率达到90.51%,培训前仅有28.46%,观察组对于医护人员规范性的家庭早教与护理干预的服务满意度达到92.30%。结论 将传统医疗服务进行完善、创新,针对母婴家庭早期教育的问题深入到家庭并进行规范,能有效的提高婴儿各项身体发育。

http://

关键词 婴儿;家庭早期教育;发育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a)-0163-02

为了研究讨论对婴儿实施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和护理干预的意义及效果。该院从2010年开始便开展对婴儿的家庭早起教育以及护理干预问题进行规范性的跟进服务,将产科、婴儿、保健、护理等多方面进行整合,实现一条龙的规范性服务,有效的融合医院与家庭,使医护人员即婴儿家长共同参与,延长了家庭早期教育时间,规范了家庭早教的管理及应用,最终取得显著的效果[1],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对象为在该院正常出生的,并且是足月健康的婴儿,共计260位,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30人。

1.2 方法

1.2.1 两组婴儿护理方法 观察组婴儿从出生即给与规范的家庭教育和护理干预,3个月去婴儿家里对婴儿的体格进行检测,并给与家长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护理方法的指导,每隔1个月对婴儿进行发育商的检测,对照组不给与规范的家庭跟进服务,只简单进行普通的体格检查和发育商的测定。在实验进行1年后对两组婴儿的各项身体指标及发育商值等进行对比分析。

(1)课程培训,在婴儿出生时开产亲子的系统培训课程,主要由产科的专家、婴幼儿的保健专家进行讲解,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对婴儿的日常护理、喂养问题、早教的方法等。通过各种形式把培训内容灌输给家长,并且在培训同时对婴儿的身体等各项发育进行记录。

(2)制定家庭早期教育方案,制定月度计划、季度计划等,并协助家长一一完成进行,主要训练的内容有婴儿的视觉感官等,肢体协调等,并且即时对婴儿的变化进行记录。

(3)建设门诊服务台,专家坐诊进行接收咨询。观察组婴儿在新生儿出生后60d后的每月都到门诊处进行婴儿身体指标以及发育商的检测,并且针对婴儿的独特性,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给予最合适的早教方案,并给予实施培训[2]。对照组只定期对婴儿的体格进行检测。

(4)家庭跟踪访视情况。观察组婴儿在出生后的1年内每3个月进行1次跟踪家访,并根据婴儿的个体身体变化进行家教方案的变动和完善,给予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指导,包括科学育儿、保健营养,并且对婴儿的身体指标和发育商进行检测。

1.2.2 分析指标 比较两组婴儿12个月的身体发育指标,包括神经、行为、语言等多种能力发育情况。应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包括有填空、选择等形式对观察组家长在进行早期教育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研究,调查家长掌握的知识主要包括护理干预知识、实质训练知识等。其综合知识考核在80分以上者为掌握,该研究130例婴儿家长中,有效的调查问卷有116份。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运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1年后的体格发育情况

见表1。

2.2 两组婴儿在1年后的发育商情况

两组婴儿发育商的对比主要比较婴儿动作的灵活度、语言能力、适应能力,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后对知识的掌握分析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后对知识的掌握率达到90.51%,培训前仅有28.46%,掌握知识面主要包括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保健与营养知识、早期喂养知识、规范的护理流程、早期家教培训知识、婴儿的护理技巧知识、婴儿家庭健康评估知识等[3]。

2.4 观察组对规范性的家庭早教与护理干预服务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时,包括护理知识、家庭早教知识、培训的服务态度、与医护人员的沟通情况及综合的服务情况,有120人认为满意,满意度达到92.30%,有10人认为一般,占7.70%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的优生优育等国策的推进,对于母婴的早期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环节。但是,在传统的医疗服务中,未能突破其传统方法。近年来,将母婴的教育工作深入至家庭,是国内外针对母婴教育及护理工作的重点,为研究讨论对婴儿实施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和护理干预的意义及效果,综合的观察规范性家庭早教服务模式对婴儿的身体发育及发育商的影响情况[4]。

通过表1显示,早期的护理干预可以帮促婴儿的身体的生长发育,该研究两组婴儿在1年的身体情况,如体重、身长的,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在早期教育中对观察组婴儿实施运动、语言、适应能力等综合训练有极大的关系[5]。在给予婴儿家长全面的培训后,婴儿在营养及护理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婴儿处在快速生长期间,经过以上的培训和护理,可以提高其身体体格发育[6]。从表2中结果可看出,在给予观察组婴儿全面的培训后,观察组婴儿在灵活力、语言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婴儿的家庭早起教育以及护理干预问题进行规范性的跟进服务,可以帮助婴儿在快速生长期有效的促进其生长发育,此方法对于社会及个人加工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会推动医院产科、儿科及相关科室的建设及发展,值得广泛推广。

http://

参考文献

[1]耿庆妍,岳晓红,徐大宁.个性化教育对婴幼儿体格及智能发育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8):194-195.

[2]徐志兵,杜德锋,张晓雁.早期教育对早产儿大运动发育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19):396.

[3]范瑞芝.河南省农村幼儿家庭早期教育的现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38.

[4]林广起,谷梅,王宏丽.婴幼儿早期教育对智能发育影响效果的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2):164.

家庭护理常识例9

颅脑损伤(TBI)是外科常见病,由暴力作用造成的意外损伤,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我国TBI年发率为783/10万,其中中至重型占10%[1]。重型TBI存活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甚者遗留终身,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故选择家庭康复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日趋增多。但在康复过程中,出现如植物人状态,有形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肢体瘫痪),无形的行为认知功能异常(哭闹、痴呆、神智错乱),以及随时可能突发的癫痫抽搐等重症颅脑损伤中较为严重棘手的病况,给家庭康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此,笔者对本科出院的86名进行家庭康复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他们的护理需求,以有针对性地促进家庭护理的改进。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收集本科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住院治疗的86例重型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均是家庭康复患者,其中男50例,女36例,平均年龄49.6岁±10.6岁。纳入标准:经颅脑CT或MRI证实为颅脑损伤,GCS评分>5分、病情稳定后采取回家进行康复的患者。排除标准:既往患严重心脑血管病、痴呆及精神病史、活动性肝炎、肾功能不全等。一般资料见表1

1.2 调查方法

根据临床的护理要求及患者在家里康复时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时间安排等内容,该问卷在查阅大量中外文献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访谈部分患者后,形成问题库,然后由专家对问题进行逐条修改,并通过预实验对问卷内容进一步完善后,形成最终问卷,问卷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及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每项设“需要”或“不需要”2个答案,需要计为“1”分,不需要计为“0”,86份问卷结果中“需要”的百分率≥60的项目定义为需求率高。调查时首先向患者及家属讲明来意取得理解支持,然后采取按问卷顺序逐一深入地询问的方式获取原始资料。

1.3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SPSS v19.0软件。调查问卷信度分析采用Alpha 信度系数法,a≥0.8为信度可接受。

2 结果

共出问卷86份,收回86份,有效问卷86份,有效率为100%。

2.1重症颅脑损伤家庭式护理内容调查项目分析

重症颅脑损伤家庭式护理内容调查项目经统计分析显示信度可接受(a= 0.882)。家庭式护理内容的需求情况从表2中看出,需求率由高到低的排序为:疾病的相关知识、功能锻炼、口腔护理、翻身的技巧、房间的布置、皮肤的护理、专职护工的需求等。

3 讨论

3.1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出院时病情,决定了家庭护理需要的延伸性[2]。

根据需求的时间性,采取最佳的家庭护理方式。早期患者行动不便,需求以上门服务为主,在病人即将出院前,责任护士应向病人了解其家庭 、地址及电话号码,设立护患联系卡和护理档案,然后安排其责任护士上门对家庭护理进行指导。同时积极联系社区,以使病人的家庭护理有所依托,护理过程中遇到自身难以应对的问题时能得到就近及时处理,以利于疾病的康复。中期安排专人定时进行电话随访,加强沟通,指导护理。后期根据需要,就常见问题进行小讲课,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3.2调查中还发现:部分有一定自理能力、年龄较轻、学历较高的患者及家属对家庭护理的相关内容需求很高,主动和医院科室人员保持联系,掌握的也较快。并将自己的康复情况及时和康复机构的人员沟通,在指导下按计划执行。但也存在部分患者或家属因种种原因未能按要求执行,从而给患者造成了不良后果和终身遗憾。因此应着重加强对这部分患者及家属的教育宣讲,以取得更好的家庭护理效果。

3.3 建议

3.3.1 加强心理疏导:由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病情的特殊性,尤其是存在青壮年患者较多,患病后患者及家属心理上难以接受的特点。故应针对病人的不同时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以成功病人为榜样,增强家属的信心,常与患者家属交谈,做好心理疏导。

3.3.2家庭式护理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目前社会大众对于家庭式护理的服务模式、法律法规、护理标准、护理流程等相关知识仍然缺乏,同时由于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导致家庭式护理在国内难于普及。未来需加强家庭护理的科普宣传,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从而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

4 小结

护理人员的定期随访和指导,可以帮助患者制订详细的家庭自我护理计划,指导患者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增强患者和家属在预防并发症方面的意识。患者家属对责任护士提供的护理指导比较信任,对患者的护理依从性较好,有问题也会主动打电话找护理人员咨询。从而使并发症的发生率下降到最低程度。这也要求护士必须努力学习多学科知识,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丰富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外,还应重视人的素质、注意人的社会性、研究人的需求,这样才能针对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患者的接受程度,因人而异地向患者及其家属传授有关所患疾病的基本知识,以符合现今的生理-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并在实践中更好地解决家庭式护理的现存问题。

家庭护理常识例10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仍在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有低龄化超势。由于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期长、康复机构病床紧张、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等种种原因,患者不能长期住院,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回归家庭继续康复。但有资料表明,国内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尚未系统开展[1],从而使大部分患者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机,产生“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不仅影响其自身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开展有效的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家庭康复显得尤为重要。

开展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家庭康复护理的重要意义

实验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可持续到形成损害>5年,甚至有报告直到脑卒中后7年仍有持续的功能恢复[2]。回归家庭、社区的患者仍需要大量的维持性锻炼,家庭康复最主要的是依靠患者自己和他们的家属以及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强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家庭康复意识,对他们进行康复护理指导已是当务之急。崔柳等报道[3],社区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家庭康复是社区康复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康复机构的延续,可以充分利用家庭资源,满足患者的感情需要,减少患者康复费用、家庭陪护和交通困难[4],有利于巩固患者在医院的康复治疗效果,使病残者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恢复。探索适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脑卒中后遗症家庭康复的社区护理干预模式,不仅能为广大患者及家庭送去福音,也能促进我国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

脑卒中后遗症家庭康复的社区护理干预

建立患者康复健康档案,评估患者康复情况: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家庭康复具有持续性和长久性,建立康复健康档案可以使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患者病情稳定回归社区、家庭后,社区护士应及时进行家庭访视,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评估其家庭情感氛围、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及社会支持系统等,并制定家庭康复护理计划,指导督促实施,随时评估措施落实情况及康复效果并记录,对措施落实不到位,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分析原因,重新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和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把康复计划落到实处。

心理护理:脑卒中后遗症常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与心理压力。一方面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通过家庭访视和电话访视,从多方面观察患者,准确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并根据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使之顺利度过恢复期[5]。护士要尊重患者,倾听他们的心理感受,对患者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对思虑过多、抑郁患者给予心理疏导,以提高患者自信心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患者家属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照顾占据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常常会感到疲劳、紧张,并出现焦虑、抑郁、敌视等负面情绪,导致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躯体、心理和经济压力。重视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保持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有效的避免另一个患者的出现,同时也可以间接提高照顾质量,减少对医疗的需求[6]。

生活指导:脑卒中是行为性疾病[7]。龚菊红等研究发现,较多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不利健康,多数家庭缺乏康复锻炼的理念,家庭护理措施不能有效及时地进行改造,患者综合健康水平较差。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会影响脑卒中的复发,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等诸多习惯均可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带来负面的影响,延缓康复的进度甚至加重病情造成脑卒中的复发。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护理指导,注意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家庭康复效果,促进疾病早日转归或减少复发。

康复训练指导:康复训练应以自身主动活动为主,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患者及家属回归家庭后要坚持锻炼,并介绍方法及注意事项。①日常生活功能训练:个人卫生、穿脱衣、进餐、移动等,纠正患者异常运动模式,加强患者自我护理活动训练。较多对脑卒中后遗症的护理理解存在“替代护理”观念,即认为患者始终接受被动护理。而根据Orem自理理论的原则[8],在脑卒中的不同的治疗阶段,应根据患者的不同自理需求和自理能力,补充自理的不足。患者的主动参与是使其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复的关健。有学者提出Orem自理理论对于遗留有不同残疾的脑卒中患者尤为适用。②肢体康复训练:选用主动和被动训练疗法,依靠健侧肢体进行被动训练,依靠健侧肢体的力量进行屈曲、前屈等训练,并且过渡到患侧肢体主动活动。并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如球、牙刷、杯等进行手功能的训练。③语言功能训练 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多焦虑,护士、家属应多接触患者,迟早诱导患者多说话,纠正其发音,由简到繁,坚持不懈[9]。

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支持系统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康复,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社会支持作为心理刺激的缓冲因素或中介因素,对健康产生间接的保护作用,又可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有益于健康。社区内组织形式多样的面对面的健康教育活动,向患者及家属宣教脑卒中的相关基本知识、防治知识、康复知识等;提供24小时电话咨询、定期进行家庭访视,一般每个月1次,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增减访视次数,指导患者正确按医嘱服药,告知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出现哪些毒副作用应立即停药,及时就诊;组建“社区脑卒中俱乐部”,加强脑卒中患者之间、家属之间、护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经验分享,消除孤独感,满足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协助充分调动家庭内外资源的积极性,协调康复专科卫生部门、患者所在居委、民政、残联、教育、财政等部门的合作,以满足脑卒中患者的基本需要,使脑卒中患者得到社区、家庭、心理社会的支持鼓励,更好地发挥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潜在能力,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康复护理服务技能

社区护士在脑卒后中后遗症家庭康复全过程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护理服务,担负着照顾者、教育者、协调者等多重角色,要求护士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必须掌握较高的康复专业知识和康复护理技能,了解社会人文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因此有必要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社区康复护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加强脑卒中专科护士的培养。

家庭康复是一种能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投资少产出多,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的形式。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是现阶段我国社区康复发展的趋势,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组成部分。开展有效的脑卒中后遗症家庭康复社区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压力,有利于促进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宏珍,李来洁,周春晓,等.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社区康复和预防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5,19(8):1419-1421.

2 李争鸣.脑卒中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J].广西医学,2005,27(6):914-915.

3 崔晓,胡永善,吴毅,等.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8):735-736.

4 龚菊红,周华,何燕.家庭康复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社区康复,2009,8(3):224-228.

5 詹小平,郭秀婷,陈向女.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7):512-513.

6 明珍华.脑中风后后遗症患者的机构和居家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210-212.

家庭护理常识例11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13-02

患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患儿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脑瘫一般发生在在婴儿期,其病程很长、康复过程缓慢、致残率高。脑瘫患者如果不能得到较好地康复与治疗,将会对他一生的健康、学业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也将给整个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对于脑瘫患儿来说,高质量的护理对于他的康复质量非常重要,但由于家庭的经济负担,以及我国目前专业康复护理机构发育尚不很成熟,社会性支持系统如社区护理、社会福利院护理也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所以大部分脑瘫患儿还是在家庭由父母护理。本文将对脑瘫患儿家庭护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注意事项作一些探讨,以期为脑瘫患儿康复提供一些指导。

1目前脑瘫患儿家庭护理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脑瘫患儿都是放在家里由父母及监护人护理,有条件的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专业的医院或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实在没有办法地只好送到社会福利院。从患儿的康复效果而言,我们是主张家庭护理的。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对脑瘫患儿的家庭护理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对患儿的康复治疗质量有不良影响。

1.1家长对脑瘫患儿缺乏足够的专业护理知识: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自身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又很少有机会接受培训,所以对于小孩的护理主要局限于生活照顾,认为小孩能吃能喝就行。至于对孩子的专业性护理注意不够,对于孩子的运动模式和异常姿势缺乏必要的矫正,更缺乏对患儿的心理护理。有的父母对于脑瘫患儿的不同症状缺乏区分,采用相同的护理方式。正是因为专业护理知识的缺乏,许多小孩被错过了最佳康复良机。

1.2一些家长自身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也影响了患儿的正常康复:对于脑瘫患儿的父母来说,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一方面,高昂的医疗费用对于大多数家庭都是难以承受的,长期的康复治疗更使父母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同时,因为脑瘫患儿基本随时需要人在身边照顾,也会使患者父母失去一些更好的就业机会,这就更加剧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许多父母面对患儿,会因为现实的困难、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导致急剧的心理压力。据有关脑瘫患儿家长心理调查资料显示,在所有脑瘫患儿父母中,焦虑、抑郁心理占前两位。[2]他们或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或是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或是悲伤自责,有的父母还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总觉得在其它家长面前抬不起头。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病症反应,过分关注敏感,惊慌失措,甚至对孩子过于溺爱,不给他们正常锻炼的机会。家长不恰当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直接影响了患儿的生活和康复环境,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康复。

2提高脑瘫患儿家庭护理质量的相关对策分析

上述问题,光靠家长自身是无法完全得到解决的,必须是多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更好地解决。

2.1提高家长必要的专业护理技能:一方面,家长自身要摆正心态,正视现实,利用各种机会补课。他们应该在工作与生活之余,通过观看电视讲座、阅读专业性书籍和向医生请教等办法,加深对脑瘫疾病知识的了解以及必要的护理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医院和专业的康复机构也要加大对患者父母的必要的专业培训力度,帮助他们提高护理技能,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必要的、常用的护理知识,教会家长正确规范、简单实用的训练方法。如大多数脑瘫患儿都呈现反射异常,缺乏自主的姿势掌控能力,需要父母帮助,而不同类型的脑瘫患儿所需要的抱、扶、坐、躺等姿势要求都不一样。所以父母必须要按小孩运动发育顺序进行运动训练,采取抬头、翻身、起坐、站、行的顺序。如对于痉挛型患儿的头部控制训练,父母要学会多将患儿置于仰卧位,手放于头部两侧,将患儿颈部向上拉到水平位,用双臂向下压患儿双肩,再用双手抓住肘关节向上拉患儿至坐位;对于低张力型患儿,父母则要多用双手抓住患儿双肩,并用两拇指在胸前加压,其余四指将肩关节做内收,给患儿稳定性使其抬头,保持中立位。又如对于尚不能翻身的患儿,父母不能怕动,要加强翻身诱发训练;对于四肢肌张力增高,头背屈的患儿,父母要多选择头部翻身法,患儿头部转向欲翻身一侧,用一手固定患儿下颌,另一手在患儿胸骨中部往下压,双手给予对侧推力,使患儿躯干旋转带动骨盆诱发翻身动作,等等。[3]上述这些知识如果不加以必要的培训或自我学习,一般的是很难自动掌握的。

2.2强化对脑瘫患儿的心理护理:良好的心理能力是脑瘫患儿更好康复的精神动力,对于患儿一生的成长都有重要影响。所以,在强化对脑瘫患儿的日常护理的同时,加强对他们隐性的心理护理也很重要。父母一定要坚强勇敢地面对患儿的病情,在患儿面前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更多的爱心,让患儿在和谐、阳光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由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脑功能损伤,脑瘫患儿的情绪大多表现为任性、好哭、固执、孤僻、情感脆弱、易于激动、情绪不稳定等。所以,在平时的护理与生活中,父母要克服生活和工作的烦恼,多了解患儿的心理,密切跟踪其情绪发展,不歧视他们,尽量了解和尊重患儿不过分的需求,并给以正确的引导,使患儿的身心发育有一个良性发展。另外,父母自身也要加强自律,不能将由自身的压力导致的情绪变动随意地发泄在患儿面前,从而加剧患儿的紧张和委屈心理,要尽量给他们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使患儿感觉到家庭的幸福和温馨。当然,对于患儿,父母不能过于迁就,要经常让患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励他们独立完成日常动作,让患儿尽早从心理上独立。

2.3加强对父母护理质量的社会干预:影响脑瘫患儿家庭护理质量的因素不仅仅在于父母及其它家庭成员如何对待和护理脑瘫患儿,外力因素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上述谈到父母专业护理知识的提高就不能离开医院和专业康复机构的帮助。所以,要提高对脑瘫患儿家庭护理质量,绝不仅仅是家庭的事情,需要社会的支持。

一方面,对于患儿而言,家庭护理主要在家庭中完成,但事实上,患儿也是一个社会成员,他不可能被人为地剥离地社会之外。而且,良好地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对于患儿在家庭中的成长也是有帮助的。脑瘫儿童因为其运动功能和语言障碍,增加了他们与正常儿童一起进行交流与玩耍的难度,减少了他们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甚至还会受到其它同龄人的歧视或孤立。这样一来,脑瘫患儿更容易处于孤立无助的状态,自卑、自责、失望、沮丧、抑郁。所以,全社会要给脑瘫患儿足够的支持和关爱,要平等地对待他们,给他们足够的机会,为家庭护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另一方面,对于脑瘫患儿父母而言,同样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帮助。与正常儿童家长相比,脑瘫患儿家长由于其更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对社会支持的需求更为强烈。社会支持主要包括患儿父母之间的相互支持、患儿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社会团体包括政府对他们的帮助和关心。我们认为,患儿父母之间在困难面前要相互支持、鼓励,共渡难关;患病家长有着大致相同的遭遇,相互多交流,可以引起共鸣,对缓解心理压力是有一定帮助的,尤其是那些在家庭护理方面有一些成功经验的患儿家长,更要多与其它家长交流,帮助他们树立的信心;除此之外,我们认为,社会团体、医院、专业的康复机构和政府的支持对于患儿父母更为重要,这一点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困难,政府和社会要多关心患儿家长的生活与工作,关心他们心理调适,缓冲其生活威胁,提高家长的困难应对能力。如政府和社会可以在就业、社会保障、孩子的特殊教育方面视具体情况不同帮患儿父母一把,尽量减轻其生活压力,从而能更好地花时间和精力于日常的家庭护理。同时,拥有康复专业知识、技能的医生、护士、康复人员, 也要义不容辞地对患儿父母加强宣教指导、干预护理、治疗,帮他们尽快振作起来, 提高护理技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