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0 18:03:39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例1

人的才能(智力)之发展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依赖于活动的性质。实践活动的性质不同,人能力的发展结果也就不同。例如,品茶、品酒的专家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发展了他们的精细鉴别能力;熟练的研磨工人,在辨别物件空隙大小方面的感受性与一般的人相比较,可以提高二十余倍。实践给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课题,要求人们去完成。完成任何课题,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它要求人们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人的能力就是在这种过程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困难使人坚强,失败使人聪明。聪明的人不是不失败,而是或事前多思、或事中灵活、或善于从失败中接受教训而较少地失败。

有这么一些人,躺在自己的安乐窝上,不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整天想入非非,今天梦想一个发明,明天幻想一个创造,试图搞出一个一鸣惊人的奇迹来。其实,这种人自以为是聪明,实际上是最笨的人。因为,人的聪明才智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

【读书可使我们聪明】 实践可使我们获得经验、知识,可使我们聪明。但是,由于人的生命有限,人一生可用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所以不可能事事都去实践。其实,知识的获得不仅仅限于实践,还有更快的方式——读书学习。

书,记述了人类历史,记载了中外历代积累的知识。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全部在书籍中体现了出来,其质同金玉、价值无量。历史上许多名人对书做了许多高度的评价,例如,“一本好书,胜似任何宝贝。”“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说话。”“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自古以来,大凡有建树的人,几乎都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把书当粮食,当珍宝,爱不释手,甚至爱书如命。

书是知识的宝库;书是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高级营养品。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学习获得大量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才能,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为了使我们更加聪明,发奋读书吧!读书可使人聪明,也可使人愚笨。只有活学活用,读书才会使我们变得聪明更聪明。

【勤奋可使我们聪明】。聪明的人相信勤奋,愚笨的人相信天才。懒惰使人愚笨,勤奋使人聪明。人只有勤懒之分,没有灵本之分。人的容貌大都一般,谁美心谁就是天仙(美男);人的智力大都相同,谁勤奋谁就是天才。对于学生来说,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十分勤奋努力地学习才是真正的聪明,高智商而不知学习的人,其实是个大傻瓜。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就含有此意。

伟大的科学成果是永远不会出自那些懒汉者手中的,天才的发现也绝不会去叩拜投机取巧者的大门。天才所取得的成果,是用辛勤的汗水、毕生的心血换来的。客观事物规律性的宫殿,对于一切勤于实践、勤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人,大门总是敞开着的。只要我们勤奋,就一定能增长才智,变得聪明更聪明。

请记住伟人的一些警句吧!“终生努力,便成天才。(门捷列夫)”“我们所完成的任何科学工作,都是经过长期的考虑、忍耐和勤奋得来的。(达尔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理想可使我们聪明】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没有伟大的理想,就没有钢铁般的意志。(斯大林)”远大的理想,把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们看到了自己为之努力奋斗的未来的光明景象,因而它能产生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力量,使人们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甚至不怕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例如,无数先烈正是由于有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才能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战斗不息。

“没有伟大的理想,就没有伟大的天才。(巴尔扎克)”“一个人的目标越远大,他的智力就发挥地越充分。(高尔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有了顽强的意志,就会积极主动地、百折不挠地去实践、去学习,因而就会极大地增加自己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使自己聪明更聪明。

【信仰可使我们聪明】信仰(也叫信念)是坚信某种认识的正确性,并用以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心理倾向。信仰本身有着很大的稳定性,它可使人的个性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自我牺牲精神。历史上无数的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出于对事业的坚定信仰,抛头颅、洒热血,做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业绩。夏明翰在就义前的那首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都表明了他们对事业的坚定信仰。又如意大利科学家、思想家布鲁诺,抱着真理必胜的坚定信念,大义凛然地走向火刑拄、踏上火柴堆,为真理、为科学贡献了珍贵的生命。

假如我们有了“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坚定信仰,我们能不为之积极主动地、刻苦勤奋地工作、学习吗?如果我们刻苦努力地工作与学习了,我们的经验、知识、才能能不大大地增加和提高吗 我们能不越来越聪明吗?请看:“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信仰是可以创造奇迹的。(马克·吐温)”“如果把人生比之为杠杆,信念则好像它的支点,具备了这个恰当的支点,才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人。(薄一波)”

【兴趣可使我们聪明】兴趣是一个人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里状态。简单地说,兴趣就是人们对事物的热爱心里。

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凡是有强烈兴趣的学科,学业成绩就明显地好,并且学地活,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对智力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兴趣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起来,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兴趣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也是实践活动的强大动力。凡是与自己兴趣相符合的实践活动,就容易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使人轻松愉快地从事某种活动。

我认为:痴迷什么,将会聪明于什么;热爱使人聪明;天才来自于痴迷。请记住高尔基关于天才与兴趣的名言吧: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感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就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

【虚心可使我们聪明】宇宙之大无垠,知识之广无穷。一个人就是穷毕生之精力,所获得的知识,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毛。如果因自己取得一点成功,就自满自足、裹脚不前,这是一种眼光狭窄、不思进取的表现。骄傲自满的开始,就意味着知识大门的关闭、事业的终结。因此,我们应当谦虚谨慎、乘胜前进,不能有半点骄傲和自满。

人最大的聪明,就是认为自己不聪明。只有认为自己愚笨的人,才会变得聪明。要想使自己聪明,首先得会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在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方面的不足。只有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灵魂深处有着谦虚之心,人们才会时时事事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若认为自己已经很聪明,而自高自大,骄傲自满,他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就是此意。

【世界观可使我们聪明】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对世界的本质、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人类同周围世界的关系等等问题的根本的看法。哲学就是专门研究世界观的一门科学。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它不是以世界的特定领域、方面、过程为对象的具体科学,它的对象,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是关于整个世界一切领域的一般知识,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作指导,人的聪明才智就会受到很大的遏制。大物理学家牛顿的人生轨迹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牛顿是伟大的科学家,由于他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博得了人们的赞叹。他从试验和观察出发,力求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像许多科学家一样,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但由于时代等条件的限制,他又是一个形而上学者。因此他认为:自然界的体系是稳定不变的,太阳系在开始就是如此,不存在自身的演化过程。这样,他虽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及天体的一些运行规律,但由于形而上学哲学思想的禁锢作用,他无法寻找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量源泉,于是便向上帝求援,硬说上帝对行星做了“第一推动力”之后,行星才开始绕日运动。就这样,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又把牛顿推进了唯心主义的泥潭。牛顿晚年,埋头于神学研究,写了许多神学著作。他有伟大的发现,却摆脱不掉上帝的主宰,荒废了后半生。真是令人深思和遗憾!

【情商可使我们聪明】情商是指一个人控制自己情感,承受外来压力,合理把握自己心里平衡的能力。情商,对于一个人的才智发展,非常重要。例如,保持良好的心境,能促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不良的心境使人心灰意冷,陷于消沉,只能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又如,具有坚强的意志,就会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会有战胜一切困难、不怕任何失败和打击的勇气。有了这样的精神和勇气,就会大胆地实践,刻苦地学习,努力地创新——就会越来越聪明。

【多思可使我们聪明】。多思善思之人都是聪明之人。他们用深邃的思维去分析,用发散的思维去综合,用动态的思维去预见,用想象的思维去创造。对于做事来说,事前多思,思出计划、思出方法;事中多思,思出灵活、思出应变;事后多思,思出经验、思出教训。多思易成功,多思生聪明。多问问题多,多思思想多。对于理论研究来说,多思可以产生重大的理论成果。没有百日思,难有一日灵。就是所谓的灵感,也是平日里多思苦想的结果。

易见质者聪,易见律者明。愚笨的人只会看到现象,聪明的人很易看到本质。英明在于看得远,聪明在于看得深。要想不被现象蒙骗而发现本质靠的是多思,要想不被乱象迷惑而发现规律靠的还是多思。多思、多思,只有多思,我们才能聪明更聪明!

【修养品德可使我们聪明】品德就是道德品质。品德是社会的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的道德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一般来说,具有优良品德的人,人们只会说他高尚。我则认为,具有优良品德的人,不仅高尚也很聪明,是智商高的一种表现。因为他们深知“德高望重”及“厚德载物”。因为他们深知:无人愿买不燃的煤球;无人愿住危险的房屋;无人愿过危险的桥梁;无人愿交不诚的朋友。因为他们深知:诚实是最大的聪明;品德高尚的人,也是很聪明之人;智慧和品德是自己最好的保护神。所以说,修养自己的品德,就会使自己聪明更聪明。

【自知可使我们聪明】。一个人最难认识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如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扬己之长是天才,扬己之短是蠢才。任何一个人很难是全才,很难十全十美。只有扬自己之长,避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聪明。例如,假如陈景润一直当老师,而不搞他擅长的数学研究,他能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自信可使我们聪明】许多人一生平平庸庸、一事无成,常不是无能,而是由于无胆。自卑使人愚笨,自信使人聪明。自信的人由于相信自己,就会使自己的大脑较自卑的人来说,处于较高的兴奋状态,这样,他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智力水平就会大大提高。另外,由于自信,他就会敢想、敢干,就会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就会坚持不懈。这样,他们成功率就大、办事能力就强——就会显得很聪明。

【理智可使我们聪明】理智是坚强,也是聪明。车无弹性车易坏,人无理性人易败。冲动是心智的大敌。因为人在冲动时,人的观察、认识、判断、理解等心智活动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也会大大减弱。因而,就会说出不该说的错话,办出不该办的蠢事。从而使自己显得不聪明。青少年所以肯惹事,就是因为他们的理智力较弱,不易控制自己的激情冲动。因此,我们遇事一定要理智再理智。不理智,干蠢事。该忍能忍是坚强,该忍就忍是聪明。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例2

让思维拐个弯,换位思考,成功也飞奔向你。古时候有个聪明人,从小就被周围的人称作神童。一天,他在路上遇见个人,听到那个人在吹嘘自己如何聪明,无人能敌。聪明人一听不服气,就和他争辩到底谁最聪明。那个人就给聪明人出了道难题:“如今天下大旱,百姓名不聊生,作为统治者该如何治理,才不失民心?”聪明人毫不犹豫的回答:“那当然是发放银子救济灾民啊!”那个人看了看聪明人摇摇头说:“你的法子好治标不治本,而且你能想到的,别人未必想不到,明日我还在这里听你的答案。”说罢就走了,聪明人回到家中,苦思不得其索,便向自家妹妹请教:“这有何难,你不妨换个角度想该如何治那个本。”妹妹的话惊醒了他。聪明人跑去告诉那个人:“作为统治者应当去兴修水利,百姓缺水的本得到缓解,这才能安抚民心!”后来聪明人当了个很大的官,假如聪明人当了个很大的官,假如聪明人还是那样坚持己见,不懂换位思考,那么他将注定沦为平庸。换位思考,让思维转个弯,可能就会让很难的事情变得简单一点。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例3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例4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例5

古人言:世间万事,知其所来,方知其所在;知其所在,方知其所往。“马思聪”的研究,从1929年评论性文章起,经1990年6月18日正式成立的“马思聪研究会”持续大力推进,至今八十三载。回望83年的学术历程,马思聪研究硕果累累,特点鲜明。

作曲技法研究多专业分析,深广细致。钱仁康、吴祖强、苏夏、张文纲、姚锦新、樊祖荫、杨儒怀、朱世瑞等名家的技法研究深入细致、各显春秋。综论性作曲技术研究最多、最深广的是与马思聪交往甚密的作曲家苏夏。苏夏从素材选取、主题发展(起声、变奏)、结构形式、和声复调、配器技术,再到风格、内涵和“人”等多方面,对马先生作品进行综论,观点独到。马思聪生前曾评价苏夏的研究,“总的来说,你(苏夏)的评论写得很好,很仔细。”[1]朱世瑞侧重复调研究,杨儒怀着重音乐结构研究,指出马思聪小提琴作品以再现原则结构和循环原则结构为最多;樊祖荫突出和声研究,指出马先生创作注重和声民族风格与和声手法的创新。

小提琴演奏与教学研究多经验智识,点面结合。这方面的研究集中表现在司徒华城、向泽沛、杨宝智、林耀基(口述)等人的论文中,并普遍认同,马先生小提琴演奏巧用民族乐器演奏法,运弓,以及颤音、滑音的演奏融合中国民间乐器的技法,个性鲜明,音乐追求自然、干净、内秀。

文献资料研究多考据求真,博广精微。加补卷共12卷的《马思聪全集》集中体现了这方面的成果。还值得重视的有,戴鹏海的论文《马思聪音乐活动史料拾遗——兼评叶永烈著〈马思聪传〉》[2]考据细实、言之成理,不仅指明了叶著中的错误,而且也指出了马思聪于1929年12月22日与上海工部局乐队合作演奏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及以个人命名举行音乐会等重要的研究成果;苏夏指出的马思聪部分文论不一定是马先生自己撰写的,如《交响音乐创作的技巧》[3]。就此可见,1949年以后的马思聪文献资料有必要深入考证,因为其不仅关系“马思聪”的研究,而且也关系到中国现代音乐史文献资料研究。

音乐史学研究多史论结合,了解同情。这方面研究,突出的人员是汪毓和、李凌、陈聆群、李焕之、孙继南、张静蔚等;突出的形式是已出版的《马思聪全集》和张静蔚的《马思聪年谱》;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马先生的历史定位,即马思聪为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以精湛的演奏、拓荒性的创作和特色的教学,推进了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健康发展,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以一部部成功的音乐作品给后人留下了如何利用民族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 “教科书”。

音乐思想研究多系价值人生,深沉厚重。音乐家的音乐思想研究是立言之行,是充满艰辛的学术作业。因为要从人思想对象化的文献资料中探密寻宝,并且判断音乐家的社会价值,所以这种研究一般融合在史学研究中,慎重地给出观点。当然,也有专项研究,主要是戴嘉枋、孙继南、祖振声、罗小平、陈自明等学者的研究。其中最突出的是戴嘉枋,他的研究,从马思聪恩师毕能蓬的思想中找源头、从马思聪的文本和作品中找依据、从社会大背景中进行论证,抓住了马思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音乐思想的核心,并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马先生后来的音乐思想。

二、研究“马思聪”存在的“零度”空间

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对象的历史客观和总结对象的客观历史,这不仅要呈现对象研究的过去,而且还要给出研究对象前行的可能。因此,在回顾“马思聪”研究之后,本文认为关于“马思聪”的研究至少还可在以下几方面值得创新和掘进。

(一)直击关系追问:马思聪的社会身份研究

人的社会化是人成为人的必然。社会身份,作为人的外化和对象化的结果,是人的现实实现的显征。人的这种实现了的社会身份,既是主体本质的对象化,也是社会的本质显现。因此,研究对象的社会身份,从社会角度入手,有助于把主体放到环境中进行对比研究,使对象的研究能更好地进入历史的语境中,从而更好地把握对象本质。同时,根据主体社会身份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身份认同等问题,对社会身份进行深入研究,更有助于深入揭示对象的内质。

关于人的社会身份研究,近些年来,随着人类学理论和后现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得到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在我国音乐学术领域,受音乐人类学等新理论的影响,也得到某些研究者的关注。如夏滟洲的博士论文《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从中世纪到贝多芬》等。但是,关于马思聪的社会身份研究,目前是学术空白。根据张静蔚的《马思聪年谱》,马先生的身份,从留法的中国学生身份(1923年到1929年),到“中国音乐神童马思聪”小提琴演奏家的身份,到教师身份(包括1933年想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未果;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讲师、1939年中山大学任教),有一系列社会身份的转变。马克思说:“人也有自己的形成过程即历史,但历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历史,因而它作为形成过程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形成过程。”[4]马思聪社会身份发展变化的历史,必然是其自我扬弃的结果,但被定为“叛国投敌分子”,则反映出社会身份的复杂性。因此,对马思聪社会身份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马思聪的其人其乐,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反思中国近现代社会音乐文化制度和结构等一些深层次问题。

(二)直扣心门探寻:马思聪的心灵历程研究

心灵历程研究,是从“有形”到“无形”的研究,是从所有与作曲家相关的人与器物层面入手,对其的情感、精神、价值等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之于马思聪很有必要。

第一,创演问题。马思聪一生,从早期作为富有主体自觉意识的作曲家和演奏家,辩证评价新音乐(包括评价聂耳和星海)到1959年受“左”的思想冲击,仍然坚持走自己的路,再到“”前期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权威”,至远走他乡被定性为“叛国潜逃”罪,直到1985年,可谓曲折,但其演奏和创作却基本始终如一,何以如此?

第二,“寂寞”问题。马思聪似乎一生与“寂寞”结缘。少年时期积淀了丰富而独特的异国“寂寞”感。在《创作之路》中甚至说:“‘寂寞’,有着忧伤的音响,寂寞却是丰富的,我开始与‘寂寞’亲密起来。”[5]以及 “我想起Rille的一段文字来,艺术品是从永久的寂寞中产生……”[6]。可见,马思聪对“寂寞”情感体验之深,以及对其认识之远。因此,对马思聪心灵“寂寞”的深度挖掘,无疑有助于理解他的音乐人生。

第三,回国问题。1985年后,“马思聪回国”是国内外不少研究者一直关注的问题。马思聪究竟为何没回中国大陆,从他的日记中,从其与亲人朋友的通信中,可粗略勾勒出他在海外的心迹。马思聪一直期盼回国,国内也有很多朋友充满期待,但是他最终没有说服自已,是什么原因?在诸多文献背后,隐含着什么?关于马思聪的“心灵”研究,李凌在《思聪三年祭》中有一个内容,即“心灵深处”,对马思聪的内心有一定描述,但是不够深入全面。戴嘉枋在第四届马思聪研讨会上指出:“到美国后,他(马思聪)是难民,心里是很复杂的,我想不能完全说他很高兴,也不能完全说他很思乡。马先生,去台湾演出,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这几个基本观点,本文认为是有依据的,但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应该说,马思聪的心灵历程是“断裂”的,但这种断裂不是“裂断”,因为生命本体的存在仍在异乡延续,所以这种“断裂”应该有更深层的联系,一种脐带式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什么?这些正是马思聪心灵历程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可喜的是,戴嘉枋已有新成果)。

(三)直面音响作业:马思聪的小提琴演奏艺术发展研究

马思聪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首先是小提琴演奏家。向延生在《马思聪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慎重指出:去国外专业学习小提琴演奏家的,虽然以曹汝锦(1901年)、高砚耘(1905年)为最早,但是从活动的范围、持续的时间与实际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来讲,则要以马思聪所取得的业绩最为显著。[7]这是客观的认识。不仅如此,马先生通过演奏与教学,培养了一代人,弟子马思宏、盛中国、林耀基、韩里、刘育熙、杨宝智、向泽沛等都是中国小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在美国也曾受教于他。但是,尽管马思聪小提琴演奏艺术的研究有重要成果,却与全面呈现马思聪小提琴演奏艺术发展历程相比,还有不少距离。其中,特别是对马思聪录音的研究关注不多。

马思聪有不少自己的演奏录音。最为珍贵的是,1951年捷克电台乐队合作录音《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音诗》等。因为那时马先生约40岁,正值演奏家的黄金时期。上世纪60年,抢救性录音工程中,也有马思聪的演奏,据说被毁,是否真的完全被毁,可以进一步搜集。他在美国录音更多,也好收集。如果我们直面这些音响文献进行研究,再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以及马思聪弟子亲身受教的经验和体会,多方整合融合,共同攻关,“马思聪小提琴音乐演奏艺术发展”研究一定能有突破性的新成果。

(四)直视基养寻根:马思聪的文化教育研究

文化教育之于艺术家而言,是一种基养的获得、一种素养的提高。艺术家受教育的程度,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其作品的内涵深度和精神高度,也深深影响着艺术家的人格。从人类艺术史来看,真正走得远的艺术家,大都重视自我教育和学习,都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因此,研究马思聪的文化教育情况,对全面研究马思聪为乐为人是一项基础性研究。根据《马思聪年谱》,马思聪1921年至1923在广州培正学校寄宿读书,1923年秋冬至1929年2月7日在法留学,1929至1930年底在国内演出,1931年初至1932年初再度赴法向毕能蓬学习作曲,1932至1966年在国内演出、教学,1967年1月15日至1987年5月20日在美国。从马思聪的人生历程来看,“他教”时段(接受学校文化教育的学习时段)主要是3年的“培正学校”和前后共7年的法国留学,其他属于马思聪浸染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自我学习时段。因此,如何认识马思聪的文化教育?如何看待其文化教育与音乐创作的关系?以及与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系?学术价值宏远。

三、研究“马思聪”坚守的学术思维

学术思维的坚守,根本上是对真、善、美的追求。由于马思聪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着独特的境遇,所以,我们更需要坚守科学的学术思维。

历史思维的目的在于给出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思维的最高目的;寻觅真理去,因为幸福就在真理里面;不管它是什么样的真理,它是比一切不真实的东西更好的;思想家的第一个责任就是:不要在随便什么结果之前让步;他应当为了真理而牺牲他的最心爱的意见。[8]马思聪生前曾明确表示,不希望他人给予不符合事实的过高评价。在马思聪研究历经83年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今后的研究尤其要注意实事求是。

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往往可以打开一个新的学术空间。马思聪的研究,应密切关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并适时把其运用于马思聪研究之中,以求在原成果基础上获新见,以及另辟蹊径获新进展。包括利用最新的社会学、音乐人类学、文化学、音响学、教育学等成果,进行马思聪的社会身份研究、心灵历程研究、音响研究、文化教育研究,以及利用互文性理论进行马思聪文本的互文性研究等。

整体研究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要全面推进马思聪的研究,就有必要从马思聪作品音乐会、马思聪小提琴国际大赛、马思聪学术研讨会、“马思聪”网站等多方面入手,形成立体性综合研究态势。其中,应尽快加强基础性工程——“马思聪”网站建设,全面公开包括全集在内的所有资料,以便信息共享,让马思聪研究在网上形成动态发展的累积性学术领域。同时,加大马思聪研究课题立项力度,加强团队式研究,集体攻坚,如马思聪作曲技术和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全面研究、马思聪传记研究等,并形成著作出版,这是深度推进研究的重要途径。

回顾历史,马思聪研究成果之丰,令人欣喜;展望未来,研究马思聪之强劲势头应会与日俱升。因为,从研究的终端来看,研究的本质都是描述,而只要是描述,“就是一种选择、取舍、删削、整理、组合、归纳和总结。”[9]就是对前文本的一种“应答”(学术成果),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学术召唤),因而也都是对研究对象精神和价值的一种传承。因此,只要我们守望并作业,我们就有理由相信:马思聪的研究一定能继往开来!

注释:

[1] 马思聪:《致苏夏的信》,载《居高声自远》,马之庸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2] 戴鹏海:《马思聪音乐活动史料拾遗——兼评叶永烈著〈马思聪传〉》,北京:《论马思聪》,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第379-398页。

[3] 苏夏著:《论中国现代音乐名家名作》,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107页。

[5] 马思聪:《居高声自远》,马之庸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6] 同上,第15-16页。

[7] 马思聪研究会编:《论马思聪》,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第400页。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例6

很多考生以为素材就是一个个人物、一段段故事,其实漂亮的句子、成语也是素材的一种。漂亮的句子太多了,我们主要记住三五个即可。这三五个一定要具有如下特点:可替换、积极向上、有固定模式。

例句:大海如果失去巨浪的翻滚,也就失去了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也就失去了壮美;人生如果失去了真实的历程,也就失去了意义。

分析:这个句子确实具有如上所说的三个特点。大海、巨浪的翻滚,沙漠、飞沙的狂舞,人生、真实的历程,这都可以替换成别的词语。句子也明显是积极向上的格调。固定的模式表现为简单的排比句,运用了关联词“如果……就……”。

怎么记?首先,要学会分析句子成分,这是一个排比句,由三个句子组成,每个句子都有统一的模式,运用关联词“如果……就……”。然后,要细分三个句子的成分,以第一个句子为例,其主语是大海,说到大海,我们就会想到波涛、巨浪,大海的特点是雄浑。其实我们记一个句子,只要记到这里就够了,剩下的就需要我们学会套用,意思就是后面两个句子,我们可以不用背诵下来。在这里,笔者要向考生强调一个思想:素材,靠的是套用,不是简单的记忆。

如何用?套用,简单来说,就是仿写。仿写的方法很简单,大家都知道用相关的词语来替换即可。一般来说,前面两个简单句可以完全不变,只要改写最后一句即可。如句子一,我们可以用在“坚持”这一主题中,句子可写成:大海如果失去巨浪的翻滚,也就失去了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也就失去了壮美;人生如果失去了无怨的坚持,也就失去了成功的元素。句子一同样可以用在其他主题中,如“自由”“目标”等。套用,最重要的是要能选择合适的词汇,对词汇的选择要坚持如下特点:积极、一致、与主语特征相符。我们来看看“套用”的技巧――十词联想法。

比如例句中的“大海”一词,我们可以想象到哪十个相类似的词语呢?大家发散思维吧,然后再为这十个词想象其相关特性。

沙漠――飞舞的狂沙――壮美;

蓝天――无边的湛蓝――壮丽;

长江――无尽的奔腾――雄壮;

猎豹――迅捷的速度――生存的可能;

孔雀――绚丽的羽毛――魅力;

黄莺――甜美的歌喉――价值;

人生――真实的历程――意义;

游戏――固定的规则――意思;

交易――相对的公平――可能;

朋友――固守的真诚――美好。

上述十个词汇只是笔者的即时联想,考生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进行联想训练。即使日常的积累甚少,如果考生用“十词联想法”来“强迫”自己去联想,还是可以联想出一定事物的。

【句子积累库】

1. 也许你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忍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也许你只是一条涓涓小溪,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也许你只是一只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跌几个跟头,终会翱翔蓝天。

2. 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3.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悲观的人,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也无量。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才能造就卓绝。从卓绝的人那里,我们不难发现乐观的精神;从平庸的人那里,我们很容易找到阴郁的影子。

4. 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

5. 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经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与超脱;凡・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黄金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漏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的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梨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

此类称为常见素材,并不是说上述的漂亮的句子、成语是不常见的素材。其实这里所指的常见素材,就是考生平日常说的一般素材,它包括人物故事、典故、励志故事、寓言、新闻故事等。这种素材就更多了,随手一抓一大把,从哪里记起呢?这无疑成了很多考生困惑的地方。有人选择分类记忆,也就是记几个人物传记,背几个典故,默记几个寓言故事;有的人按照主题来记忆素材,这也是很多教辅资料谈及的方法,比如按坚持、自由、选择……之类的主题分类记忆。

1.记什么样的素材

记素材,一定要记自己有感觉的,比方说,今天你看了20个小故事,看的过程当中,你一定会比较喜欢其中的某一两个,那你一定要回头多看几眼这一两个素材,这样你就较容易记住。此外,如果遇到让你眼前一亮的,也就是平时较为少见的主题的素材,也需要多看几遍。考生可以利用吃饭的时间,或者每日闲暇的十几二十分钟看十来则短小的素材,按照以上方法来记,剪贴那些自己想要记下来的素材,考试前回顾一下这些素材即可,无须背诵。

2.怎么记素材

怎么记素材呢?这是很关键的一步,记的过程中就已经涉及使用的可能,也就是说,我们在思考怎么记住这个素材的时候,就已经在思考这个素材可以怎么用了。我们来看下面这个素材。

愚钝的力量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从村子里找了两个人,一个愚钝且软弱,一个聪明且强壮。爱因斯坦找了一块两英亩左右的空地,给这两个人同样的工具,让他们在其间比赛挖井,看谁最先挖到水。

愚钝的人接到工具后,二话没说,便脱掉上衣干起来。聪明的人稍作选择也大干起来。两个小时过去了,两人均挖了两米深,但均未见到水。聪明的人断定选择错了,觉得在原处继续挖下去是愚蠢的,便另选了块地方重挖。愚钝的人仍在原地吃力地挖着,又两个小时过去了,愚钝的人只挖了一米,而聪明的人又挖了两米深。愚钝的人仍在原地吃力地挖着,而聪明的人又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就又选了一块地方重挖。又两个小时过去了,愚钝的人挖了半米,而聪明的人又挖了两米,但两人均未见到水。这时聪明的人泄气了,断定此地无水,他放弃了挖掘,离去了。而愚钝的人此时体力不支了,但他还是在原地挖,在他刚把一锨土掘出时,奇迹出现了,只见一股清水汩汩而出。

比赛结果,这个愚钝的人获胜。爱因斯坦后来对学生说,智商稍高、条件优越、聪明强壮者不一定会得到成功,成功有时需要一种近乎愚钝的力量啊!

我们一定要尽量记住故事的梗概:两个人比赛挖井,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愚钝的人。聪明的人到处都挖一挖,最后没能挖到水;愚钝的人坚持在一个地方挖,深挖之后挖到了水。故事最后升华为“成功有时候需要一种近乎愚钝的力量”。我们记一个素材,只要记住故事的梗概、关键人物,以及升华的主题即可。这个故事的梗概如上所述,很简单的几句话就概括完了,要记住并不难。关键人物是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愚钝的人,还有一个就是爱因斯坦,他是一个名人,在写作文的过程中能够将爱因斯坦写出来,可以增加素材的可信度及力度。如果在写作文的过程中,一时忘记是谁做的实验,我们可以转变思路,不一定要写爱因斯坦,只要写成一个有名的科学家即可,切忌乱写。

接下来就是怎么扭转素材,发挥素材的各种可用性,使之变得“万能”。笔者之所以建议考生记住故事的梗概而无须一字不漏地背诵,是因为我们需要在故事的梗概上变换各种角度,编写出新的素材。

这一则素材的主题是愚钝的力量,此外,仅仅从故事的梗概发散,这则素材还可以用到哪些方面呢?我们继续用上述的“十词联想法”来试一试。这和仿写不同,所谓“十词联想法”只是一种思维方式,不一定只有十个方向,可能更多,或者不到十个,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发散联想。

坚持的力量――这则素材很明显可以用在坚持这一主题中。这时我们可以怎么用这则素材呢?第一种用法,我们可以在原素材的基础上做一定的加工即可。比如在这个素材的最后,我们可以这么说:从中,我们可以看见愚钝的力量,但是这种愚钝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一种坚持的力量在起作用呢?一个聪明且强壮的人,如果根据自己对事态的观察、研究,凭借自己强壮的身躯,只要坚持,又怎么可能挖不到水呢?只因他缺少了坚持。第二种用法,改写故事。因为主题是“坚持”,那考生在改写的过程中就要强调“坚持”与“三心二意”两者的区别,突出因坚持而达到的效果。

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果我们要表达这一主题,上则素材无疑要换一种表述方式,从强调“愚钝的力量”转换到强调“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一主题。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下面改写的素材,将其与原素材做对比。

聪明反被聪明误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从村子里找了两个人,一个聪明且强壮,一个愚钝软弱。爱因斯坦找了一块两英亩左右的空地,给这两个人同样的工具,让他们在其间比赛挖井,看谁最先挖到水。

……(该段落与原素材一致)

比赛结束,聪明且强壮的人最后输掉了比赛。这个聪明且强壮的人本来更有赢得比赛的优势,但是他却输在自以为是之下――聪明反被聪明误。

仔细比较,我们就能发现,其实不同的只有最后一段以及其他段落中的个别表述。同样的,考生可以继续在这个素材上发散思维,如做事、做人必须脚踏实地等。甚至可以扩写、续写该故事,如以合作为主题,写两个人合作挖井,此时可以将两者的特征稍作修改――聪明但软弱的人以及愚钝但强壮的人,两者互补合作……

此外,考生在看素材的过程中,总能够发现一些素材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通过一定的融合,可以为同一个论点、同一个主题服务。这时候,考生就需要停下来认真地想一想,这些素材之间有什么联系,可以怎么样融合起来。我们来看以下两则素材。

向你的敌人敬杯酒

康熙大帝在位执政60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位大臣及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给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鳌拜。”众大臣目瞪口呆,康熙接着说:“是他们逼着朕建立了丰功伟绩,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朕,我感谢他们。”

惧者生存

英特尔公司是微处理器制造业中的巨无霸,1996年营业额达208亿美元,利润50亿美元。作为英特尔公司缔造者的格罗芙,1997年12月20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曾授予他本年度风云人物称号。这位世界信息产业的巨子在功成名就之后,将他辉煌成就的原因归结为“惧者生存”四个字。他说:只有那些恐惧感强烈、危机感强烈的人才能生存下去。

这两则素材是笔者随机在二十几则素材中抽选的,在看的过程中,笔者根据自己的初步判断,认为两者可以为同样的主题服务。经过分析,确定二者确实有共同的主题――心存畏惧,才能得以生存;没有敌人给我们的恐惧,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就。我们再看下面这则素材,看看能不能和《向你的敌人敬杯酒》《惧者生存》联系起来。

转换思维天地宽

在德国,有一个造纸工人在生产纸时,不小心弄错了配方,生产出了一批不能书写的废纸,因而,他被老板解雇。

正在他灰心丧气、愁眉不展时,他的一位朋友劝他:“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你不妨变换一种思路看看,也许从错误中找到有用的东西来。”于是,他发现,这批纸的吸水性能相当好,可以吸干家庭器具上的水分。接着,他把纸切成小块,取名“吸水纸”,拿到市场去卖,竟然十分畅销。后来,他申请了专利,独家生产吸水纸发了大财。

如果这个德国的造纸工人害怕犯错,犯错之后脑筋转不过来,那他就错失了一次发财的机会;如果康熙大帝害怕他的敌人吴三桂、郑经、葛尔丹以及鳌拜,那他极有可能落败于他的敌人之手,更不要谈为后世建立的丰功伟业。

以上只是其中的一种联系,可能还有其他的联系,考生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而且,关键不在考生能够想到有几种联系,而在于考生能够养成这种思考的意识。这种意识对我们记住素材、运用素材有很大的帮助。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例7

马思聪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他于1912年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12岁时跟随其哥哥到法国,次年考入南锡音乐学院并跟随巴黎国立歌剧院小提琴首席Paul Oberdoeffer(奥别多菲尔)先生主修小提琴,1928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1930年跟随作曲家Binembaum(毕能鹏)学习作曲,深得毕先生的真传,1932年回国在广州与音乐家陈洪先生共同创办了“私立广州音乐院”,1933年他被任命为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讲师,1937~1938年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两首小提琴独奏曲《绥远回旋曲》(第一回旋曲)和《内蒙古组曲》。1937年到广东的中山大学任教,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迁到了云南。1939年马思聪到重庆,于1940年5月担任新建立的“中华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1945年10月他担任贵州省艺术馆馆长。1947年,马思聪任香港中华音乐学院院长,完成《祖国大合唱》的创作。次年的夏天,马思聪完成《春天大合唱》的创作工作。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7月,马思聪被选为全国音协副主席;同年9月,马思聪作为全国文联代表,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出席天安门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仪式,就此马思聪创作了《欢喜组曲》。同年12月18日,马思聪随出访苏联,归国后,被政务院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时年37岁。后因1966年爆发,马思聪全家迁往美国,于1987年逝世于费城。

马思聪先生在小提琴音乐创作和演奏方面的贡献,可以说奠定了中国这类音乐创作与演奏的基础。但是,除此以外,马思聪先生在古诗词独唱歌曲、合唱、歌剧和钢琴音乐创作诸方面,也表现出惊人的能力。马思聪在“”后,客居美国期间,给古诗词歌曲谱曲的有《李白诗六首》 《唐诗八首》。“抗战”时期,马思聪先后创作了抗日歌曲二十多首,像《不是死,是永生》 《控诉》 《自由的号声》;大型的声乐合唱歌曲创作也是马思聪音乐创作的重要部分,像《民主大合唱》 《祖国大合唱》 《抛锚大合唱》和《春天大合唱》以及未完成的《石鼓大合唱》等等。

二、马思聪古诗词艺术歌曲分析

沃尔夫认为:艺术歌曲是“诗歌与音乐的融合,诗歌是作曲家音乐灵感的源泉”。①马思聪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尤其喜爱李白的诗作,在触及人生百态,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在谱曲上,囿于不知其格调,因而参照宋代白石道人曲谱的格调来创作。钢琴伴奏方面,则按照艺术歌曲的写法,“着重于表达每首诗中的气氛与境界。”②

其音乐创作晚期,马思聪在异国他乡怀着思念故土之情,借由中国古诗词创作了两部艺术歌曲集《李白诗六首》和《唐诗八首》。③其歌曲句法规整、篇幅较小,在创作技法上,旋律以中国五声调式为主,并借鉴西方现代作曲“意象派”技法,如倒字现象、频繁运用转调、离调手法,体现了中国音乐的古朴风韵,散发出一种浪漫主义气息。

〖=DM2(〗《将进酒》情绪激越高涨,大跳式波浪型旋律,重复音在顺风式节奏型上反复出现,叹尽人生苦闷惆怅之情。词曲倒字现象,如“似雪” “我材”二词,与语调相背,采用上翻五度手法,刻意将其在高音突出,有意识地强调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在寓意。

《长相思》,以五声调式旋律为主,表达了内心的寂寞与孤独、苦闷与无奈的情感,以一种哀怨的旋律、飘逸的和声伴奏呈现而出,又显得内省含蓄。马思聪注重用钢琴伴奏来表达诗中的气氛与境界,引子两小节,半柱式和弦,固定音型的钢琴伴奏贯穿于主题乐段。使用的有小二度、小七度音程的碰撞,空旷而凄凉。采用富有民族风味的七和弦、九和弦之类的高叠置和弦。

音乐是感受、体验的对象。马思聪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诗意表达”是他旅居美国思念故土借由诗乐的感性表达。他将诗作情感“诗化”,诗作呈示心灵结构的时空交错,音乐展示心灵过程的时间艺术,是诗的意境的最高追求,诗借助音乐表达内心情感,烘托意象,在诗意的音乐中实现精神自由的翱翔。马思聪借由唐诗无形的灵感(想象),将生命(对祖国思念之情)“有意味的形式”化(情感结构特征) 的审美空间,表达在异国他乡思念故土,面对现实的愤慨、惋惜的情绪,将诗作的音乐美追求同情感抒发结合,真正做到诗的情感音乐化。他以清新雅丽的风格,在音乐中实现精神的自由云游。这是人的精神需要,是对自由的追求,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与满足,对自我的肯定。

三、马思聪古诗词艺术歌曲比较

马思聪以及同时代的艺术家们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一笔,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发展,逐步找寻到了一条符合中国人审美文化趣味的歌曲体裁风格。马思聪在这种歌曲的创作方面,虽然不及同时代的作曲家如青主、赵元任、萧友梅、黄自等人的创作,但是,与这些人相比,马思聪的艺术歌曲创作却也是独树一帜,有着浓厚的艺术个性,包涵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在歌曲的节奏控制、旋律起伏、和声编配、织体构思以及全曲的结构布局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独特特点。尤其是古诗词的合理编配,巧妙地表达了歌曲的意蕴和意境。

马思聪的艺术歌曲和赵元任相比,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在词与曲的关系处理上,他们基本上都是注重词的韵脚特点,通过语调的平、升、拐、落特点和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谱曲;和声也基本上是采用了中国民间的民族和声的运用,并力求通过加大钢琴伴奏的效果来烘托其古诗词所蕴含的意境。马思聪的艺术歌曲题材上与赵元任不尽相同,马思聪的艺术歌曲基本上是采用古诗词作为其艺术歌曲的言意部分,而赵元任的艺术歌曲的歌词多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通常是使用白话文的艺术题材来编配新曲,体现时代精神、民主精神和思变精神。马思聪的艺术歌曲创作则未涉及到这些方面。

马思聪这种利用古诗词作品编配旋律的歌曲创作,恰恰与中国近现代创作第一首艺术歌曲的作曲家――青主的创作极其相似。青主艺术歌曲的创作,开创了我国近现代历史上利用古诗词谱曲的先河,其艺术价值之高、旋律作品处理之妙、和声节奏运用之当为世人赞叹。马思聪和青主都曾经接受过西方音乐文化的熏陶,在音乐创作上都尝试过利用欧美音乐技术手法,他们的创作都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素材。因此,他们的艺术歌曲创作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

马思聪艺术歌曲创作与黄自相比,黄自的艺术歌曲相对而言作曲技法稍微成熟一些。黄自的艺术歌曲创作构思缜密、风格典雅、情感婉约、结构分明、技术精湛,声韵的运用和调性调式的处理上更加的娴熟。马思聪的艺术作品虽未达到黄自这般的高度,但是也不失粗犷、豪放、热情、烂熳的艺术情境,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委婉典雅的韵味。

四、马思聪古诗词艺术歌曲评价

马思聪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关注了古诗词与音乐旋律的融合,打破了传统歌曲词与曲创作的结构布局,大胆地探索与尝试运用词韵相反的旋律写作手法,来扩大音乐的表现力。利用东西方音乐文化交融的音乐创作技法,将中国民间传统的五声调式、七声调式与西方的传统调式调性相结合、对比、运用;同时,注重民族性的音乐风格,不被传统的结构曲式所束缚,力图通过旋律的流畅、动听、美妙衬托语言文字的音韵,通过歌词的达意性来托物言志、托物言情、借曲抒情、借词表情。他注重音乐的意境表达,造成一种虚实结合的效果,协调处理好歌曲创作的民族性、独创性、世界性、达意性、音乐性等等各个方面。从这一点上讲,马思聪的艺术歌曲创作为中国艺术歌曲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马思聪的音乐贡献以小提琴的演奏与创作为主要方面,艺术歌曲的创作只是马思聪音乐文化的一小部分。关于这点,我们从其作品创作数量上便可知晓。其次,马思聪的文学造诣也是远不如赵元任、黄自等人。从这些方面来看,马思聪的艺术歌曲创作有其很大的自身局限,这种局限也是导致马思聪艺术歌曲并不像其小提琴作品那样闻名于世的原因。马思聪艺术歌曲的创作数量虽然不多,也存在着点点的遗憾和不足,但是他作品以情感的真实、内容的鲜明以及较高的艺术性感染了我们。

马思聪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以其典雅的内容、精致的表达、细腻的情感、严谨的风格反映着我国文人与其自身的思想情感,流露出他寄情于作品中的深刻精神内涵和复杂的精神世界。他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充满了东方的儒雅气质,充分的表达了他在异国时怀念祖国、思恋故土的思想感情。本文通过对马思聪艺术歌曲中的研究,来缅怀近现代音乐文化中的这位艺术大师。

①刘式:《音乐名言小辑》,《中国音乐》1993年第4期,67页。

②转引自苏夏:《马思聪论艺术和专业音乐活动》,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③马思聪的这两部歌曲集是他初到美国的作品,是他离开祖国后的一系列内心独白。《李白诗六首》选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 《长相思》 《行路难(一)》 《行路难(二)》 《关山月》 《渡荆门送别》6首诗作,“借古抒怀”思乡忆旧之情。《唐诗八首》选取李颀的《琴歌》 《胡笳声》,李商隐的《残阳》 《无题诗》(创作的《相见难》),王维的《静》 《山居秋暝》,岑参的《走川马》谱曲而成。

参考文献:

[1]唐慧霞.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2]王璐.马思聪艺术歌曲的演唱诠释与当代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08.

[3]李方屹.痛彻心扉的思念――试析马思聪艺术歌曲《长相思》[J].音乐创作,2013(04).

[4]彭丽.卷帷望月空长叹――析马思聪的艺术歌曲《李白诗六首》[J].齐鲁艺苑, 2006(04).

[5]苏夏.马思聪论艺术和专业音乐活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02).

[6]程远.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中的文化特质研究[J].音乐探索,2013(02).

[7]杨玲玲.艺术歌曲的审美认识[J].音乐时空,2012(12).

[8]肖安平.艺术歌曲的审美认识及其特点[J].齐鲁艺苑,1999(02).

[9]覃子豪.论现代诗[M].台北:台湾曾文出版社,1977.

[10]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11]汪毓和.关于艺术歌曲之我见[J].人民音乐,1999(9).

[12]Sadie,Stanley.The New Grou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 [C].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01.

[13]舞蹈学科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例8

这个机器学习领域的新鲜概念吸引了许多人的兴趣。“以前的机器学习算法在接受一定量的数据输入之后,学习能力会逐渐饱和;达到这个饱和点后,你再喂给机器多少数据,它都不会变得更聪明。深度学习算法则不同,你源源不断将数据扔给神经网络,它会一直自主学习下去,只会变得更聪明。”负责“谷歌大脑”的吴恩达说。

那么,如果电脑变聪明,世界将是什么样子?在2012年的一次会议上,微软展示了自己在“深度学习”领域培养出来的“高级翻译”:微软的首席科学家理查德·拉希德站在舞台上演讲,完全不懂汉语的他面对观众滔滔不绝说着英语,聪明的电脑不仅实时对他的演讲进行识别,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在他背后的大屏幕上,而且还在稍加停顿后将这些话翻译成汉语,用电脑里的中文语音大声读出来,同声传译出他说的每一句话。

虽然跟人脑相比,现在的深度学习算法还是显得有点笨拙,但人们仍对前景颇有自信。有专家认为,如果能够建立比10亿参量神经网络大1000倍的神经网络,将有机会让电脑变得更聪明,它有可能像孩子一样学会认知事物,理解事物,甚至学会拥有情感,学会去爱。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琢磨如何让电脑像人脑,其中包括热衷技术的李彦宏。前几天,不爱抛头露面的他还破天荒跑去参加娱乐节目《最强大脑》,原因只是因为——在这里可以见到很多聪明人,看参加节目的聪明人如何思考。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例9

伟大的艺术品的产生需要两个重要的条件:“第一,艺术家自身那种自发的,独特的情感必须非常强烈,而且毫无顾忌的表现出来,不用害怕受到批判或是指导。第二,艺术家的周围要有同道中人,要有艺术共鸣。”。伟大艺术作品的产生与其所处的环境始终相互契合,取决于时代的精神和周围的风俗。用卢沉的话说:“那时候我的创作能力很差,我在学校时是写生能力比较强,这几年我的能力提高了,但思聪却很会利用素材,而且创造性的想象力相当不错,可以根据照片来改造,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来组织。”。周思聪她对新形势新语言特别留意,并进行各种力所能及的尝试,她属于对过去的一切进行深刻反省但并非发动潮流的人物,在多数同代人彷徨失衡的时候,她凭借聪敏、内敛而有力的资质,默默自信而有效地完成了自身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又因发扬自身的优势而显得非常成功和自然。

二、聪作品中的平面构成

周思聪曾提出:“关心的不在画什么,而在怎么画,要不要讲形式必须讲,没有形式就没有美术,而且要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势,形式就是表达感情的语言。”首先从形式分析的角度来看周思聪的作品。换句话说透过具象的画面做抽象的形式思考,任何画面都可以当做抽象的图形色块来欣赏、分析。从抽象形式看,一切视觉形式的变化不外是形状、色彩和肌理的变化(笔触、线条、皴擦,也是一种形状,其实肌理也是一种密集的形状)如作品《野塘河影》从视觉元素来分析画面,它是圆与线的系列组合,大小不等的圆(莲蓬、荷叶),以直线为主的荷梗,以小短线构成了形线为辅的小荷叶,整幅画大结构单纯,色调单纯,整体性强,而又耐看。

周思聪善于运用重复,骨骼等构成手段使画面充满优美的韵律感,她的作品《正午》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因为油画这种外来画种的语言上的要求,使得她在作品中更多地考虑了中西艺术相互融合的问题,主要以平面构成的方式进行切入,这种尝试很快得到美术界的认可与肯定。如表现型水墨的转折性作品一《矿工图》,《矿工图・人间地狱》的构图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构成法,以分割的画面和重叠的形象喻示了重压下支离破碎的灵魂,强化了受难者无尽的创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周思聪作了一系列新的艺术探索,大量运用了平面构成的语言,如最具代表性的1986年创作的长约2。5米的拼贴作品《广岛风景》,她把纸铺在工作室的地上,边画边拼贴着,视觉肌理的创造,因不同的工具、材料和载体,能创造出变幻无穷的变化,是“巧夺天工”“妙思造化”的非常塑造手段所形成的画面,画面中支离破碎的惨相在笔墨与拼贴交错的画面上得到了展现,废墟的残破粗糙感通过陈旧的土纸得以表达。历史悲剧的意味通过沉重肃穆的红、黑二字得以传达,把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除了形象的取舍、加工,必须有个空间观念的转变,把思路从模仿自然转向构造画面,中国传统的笔墨就是毛笔宣纸和墨汁形成的肌理,笔墨即肌理,因为中国纸的质地特征,形成了中国画特有地肌理。如作品荷花系列中,在色与墨中适当加了一些胶、冲水、积水等各种技法产生了一种诗意的情境,一种情绪,一种境界,一种梦幻,感觉到那里宁静、清净、平淡、和谐,天人合一。周思聪在荷花造型上力求自然、简洁、笔墨和韵味上又十分丰富,她同时也使用了各种材料,如墨、丙烯和广告黑,利用它们在颗粒、明度和渗透性诸方面的不同,刻画荷叶在不同情境中的微妙变化。肌理的变化是无穷的,肌理制作的手段也是千变万化的,它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去加工,但中国画的肌理加工不是无笔画,不是一张花纸,仍然要靠它的内涵去表现。

对立统一是统领万物的法则,自然界充满了对立现象,如天与地,山与水,红花与绿叶,明月与繁星等。对比可以表现在视觉领域的各个方面:大小、方圆、明暗、粗细、虚实、繁简、具象与抽象,几何体与有机形等。如周思聪纪念文集中她曾提到:“形式美感最重要的时对比手法和节奏的安排。”这里同样也提到了对立统一,周思聪很多作品也运用了对比手法,对比能产生强烈活跃,引人注目的艺术效果,对比手法用于其作品的局部细节,也用于整个画面,但她又十分注意主次之分,凋和为符合视觉审美的要求,着眼于整体安排,如作品《林中》、《母子》,笔墨松动,用色淡雅,整体统一,从形式上看增加了更多的审美意趣,给人的又是另一番别样的心境与感觉。

三、对后人的影响

平面构成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主要语言,也是一个重要成果,需要引入中国画的发展中去,将笔墨放置在一个在构成观念下地画面布局来重新塑造。把民族绘画的艺术语汇与西方的形式构成共居于一体进行研究,把东方感悟与西方理性结合起来分析,把各种不同的绘画因素,按照构成规律进行剖析,再深入到对中国画的构成研究中,这是对创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对新的艺术观念的培养,是任何作为一个现代艺术者不能缺少的基础。

曾经在写实水墨人物画领域卓有建树的画家周思聪逐渐从“写实”中分流出来,她不再满足于写实的老套路,一手伸向传统,加强传统写意绘画的修养,一手伸向西方,从现代绘画中寻找灵感,她注重对人性的挖掘以及对画面的形式感的强调,她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自由创造的精神以及平面构成和抽象造型的原理,把西方的平面构成巧妙地结合在中国水墨人物画中,她的这种艺术语言的变革与80年代初期中国画坛艺术观念的革新是吻合的,她的变革是脚踏实地的,创作与观念是一致的。她为中国人物画开创了新前途,创造了走向个性化的视觉方式和表现方法。她把平面构成率先引入中国水墨人物画中,将传统绘画笔墨与构成合而为一,有意无意地将设计中的平面构成应用到其作品中,画面大段的横线,直线,大块的横竖色块,包括铃印构成的团块和线条,无不加强了画面的现代感,突破了传统中国画,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蕴,给传统中国水墨画注入一股新的清流。经过多年的不断冲洗、改造,现代水墨画终于在众说纷纭中站稳脚跟,在中国画领域里夺得今天应有的席位,使其在当今世界艺术之林发挥着巨大能量与作用。

参考文献: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例10

家境殷实,少年的马思聪听风弹琴,随雨吟唱。1923年秋冬,11岁的马思聪随20岁的大哥,西渡来到法国巴黎,住在名曰“半个月亮”的公寓里,两年后考上法国巴黎音乐学院预科班。1928年,马思聪以优异成绩,正式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提琴班,成为中国、也是亚洲第一个考入这座高等学府的黄种人。

1929年初,国内家境突变,马思聪回国。他先后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演出,被誉为“音乐神童”。1931年,经当时广东省政府资助安排,马思聪二度赴法留学,第二年归来,任中国第一所现代“私立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结识王慕理,这对以琴为媒的师生之恋奏响了婚礼进行曲,马思聪时年20岁。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在血与火的年代缝隙里,马思聪完成了自己不朽的名作――《思乡曲》。

也许是北国丰腴的土地业已沦陷,东部海岸的防线炮火连天,身处广州弹丸之地的他,只得将目光转向内地的旷寂草原,完成了《绥远组曲》。其中第二章《思乡曲》,呼唤起广大民众背井离乡的惆怅心境和对故乡亲人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1942年,暂居香港的马思聪,携家眷回到家乡广东海丰。他和堂弟一起为《思乡曲》填上新词:当那杜鹃啼过声声添乡怨,更那堪江水呜咽,流浪儿啊,那边就是你可爱的故乡,就是有水鸟翱翔的地方,那边白云映红荔村前,暖丽南国多情的孩子,你为什么不回家?

此时的马思聪不可能想到,20多年后,《思乡曲》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地区广播的开始曲。1990年6月1日,被尘封了半个世纪的张学良,首度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九十华诞。老人要求听《思乡曲》。当《思乡曲》的温婉旋律响起在庆祝大厅的时候,张学良潸然低首,哽咽无语。

把每一个音符献给祖国

1948年夏天,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用流利的普通话拜访马思聪先生,直言不讳地说:“共产党只要扭秧歌、打腰鼓,不要贝多芬、莫扎特;五线谱是世界语言,希望能在美国听到马先生的琴声。”马思聪当场谢绝。

1949年12月18日,马思聪随出访苏联归来,即被政务院任命为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院长,37岁意气风发的马思聪,为中央音乐学院校报题词:诚心诚意做一条孺子的好牛。

新中国成立后,马思聪是中南海常客。国家领导人宴请国宾,常请马思聪即席演奏。一次,把时任外交部长的拉到马思聪身边,打趣道:“陈老总,我们三个人都是法国留学生。人家马思聪就学到了东西,而我们就没学到。”

1950年,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儿童歌曲传唱全国,经团中央确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1955年,马思聪担任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评委。在他的点拨下,中国选手傅聪夺得最高的“马茹卡舞曲奖”。1958年,马思聪任柴可夫斯基钢琴和小提琴国际比赛评委,弟子刘诗昆获得第二名。

《思乡曲》改成《东方红》

然而随着一个又一个的运动,音乐界宽松自由的氛围渐被横扫殆尽。马思聪自己也受到批判:引导学生只专不红,要把中央音乐学院办成巴黎音乐学院。

1966年5月一个星期天,一学生神色慌张地来到马思聪院长家中,他说:学习小提琴是迷恋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他不能再跟老师学琴了。6月,马思聪受到激进学生高呼着口号的狂暴围攻:打倒资产阶级反动权威马思聪,打倒吸血鬼马思聪。

马思聪被关进“社会主义学院”,在任何时候,只要红卫兵“高兴”,就可以命令他低头。一日,马思聪在草地上拔草,一造反派走过来,粗暴地呵斥:你还配拔草,你姓马,只配吃草。

当妻子王慕理无法承受这等威胁和惊吓,与儿子、女儿逃离北京,开始流浪生涯的时候,马思聪偷偷地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口:“这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马思聪的心头是有个底的,那就是:只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和海外侨胞广播的节目开始曲还是《思乡曲》,他马思聪就还是“人民内部矛盾”,还能演奏自己心爱的小提琴。

1966年11月2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和海外侨胞广播开始曲,停止播放《思乡曲》,改为陕北信天游民歌《东方红》。马思聪顿时陷入万念俱灰的境地。

1966年年末,马思聪小女儿马瑞雪“潜回”北京,见到满头灰发的憔悴父亲。女儿把准备到香港避风养病的计划和盘托出,马思聪即刻拒绝。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争执,女儿改换说法,先回广州市,再到南海县,休息养病,观望形势。身心处于极度疲惫和失望中的马思聪,终于同意了。

此时此刻,“牛鬼蛇神”已沦为落水狗,其“重要性”让位给“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马思聪以肝病复发为由,向看守人员请假,回家休息一周,获得批准。马思聪携琴坐火车南下。

有一条船,在南方的海面上等候着马思聪的女儿。1967年1月15日夜晚,马思聪携带着他那把至爱的小提琴,与妻子、子女,登上广州新港渔轮修配厂的002号电动船,悄然出海,往香港方向驶去,16日凌晨到达香港九龙的海滩,再转而投靠定居美国的胞弟。

第二年4月12日,马思聪与弟弟在纽约露面,马思聪说道:去年夏秋所发生的事件,使我完全陷入了绝望,并迫使我和我的家属像乞丐一样在各处流浪,成了漂泊四方的“饥饿的幽灵”。

《思乡曲》完成整整30年之后,马思聪也成为了思乡之人,而且背负了19年“叛国投敌”的罪名。

何日洗客袍

身在美国的马思聪深居简出,只有潜心于音乐创作,他的心灵方能忘却窗外一切,使灵魂暂获平静。1967年,他在纽约发表《我为什么离开中国》讲话:“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工作的环境。况且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当然,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发生的悲剧比起来,全是微不足道的……如果说我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有什么越轨的地方的话,那就是我从中国逃跑了……”

1971年7月,前往中国作出“破冰之旅”的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从北京返回美国,托人向马思聪转达了的问候,转告了那段感人肺腑的话语: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50多岁离乡背井去美国,我很难过。

1980年6月,马思聪胞弟夫妇应中国文化部邀请,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独奏音乐会。统战部部长乌兰夫接见,并请转达对马思聪夫妇回国的邀请。当年7月,马思聪让夫人王慕理转达: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旧了,住腻了,可以调一间,祖国永远只有一个。

1985年2月,农历腊月二十九,马思聪收到中央音乐学院转来的文化部为他彻底的公函,全家人悲喜交加,燃放烟花以示庆贺。马思聪记下日记:春天逐渐又回来了,祖国也逐渐走近了。年初二,马思聪会见后第一个前来采访他的中国大陆记者,他万分感慨地说:苏武牧羊19年啊!

1987年3月,马思聪感冒住院,转为肺炎并引发心脏病。5月20日,手术失败,在美国费城宾州医院冰冷的手术床上,中国一代音乐巨子马思聪与世长辞。13年后,马思聪夫人王慕理去世。

2001年7月18日,马思聪小女儿夫妇从费城回国。中央音乐学院领导特意告知,北京将举行盛大的音乐会演奏马思聪先生的作品。之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曾问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国有没有像贝多芬那样有分量的交响乐?院长回答:有,马思聪就有。李副总理说:好,那就演马思聪的,让人们知道中国也有自己的交响乐。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例11

他做任何事,都能快速上手,表现杰出。但问题是刚熟悉一件事,他就开始想下一个职位,他的期待与要求,总是比主管快。基于人才培养,许多次我也按照他的意愿,提拔升迁。甚至我还一度自责,是不是我的反应慢了,以至于让一个有为的年轻人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埋没了他的才气。于是我密切注意他的动向,以免再度犯错,又被他先开口要求,落入后手,处境艰难。

结论是,他还是比我急、比我快,我的小心仍然赶不上他的急切欲望。最后我不得不承认,他实在太聪明了,聪明到在组织中,很难有一个职位适用于他,我不得不放弃这位让我爱不释手的年轻人。

他走上创业之路,以他的聪明,很快拥有一个小格局的成果,每年有金额不大的获利,足以让他逍遥自在。可是从此他面临瓶颈,而且很难突破。如果要做更大的事,光靠聪明是不够的,还要决心、毅力、格局、气度、勇气,而其中有许多特质都是他所不足的。

我只能替他可惜,好一块材料,只因为太聪明了,聪明得仔细计算所有的事情,都要用最快、最容易的方法做事,期望速成、期待短利,欠缺了“痴劲”与“傻劲”,而使他陷在“舒适”的泥淖中,拥有小成就,难成大格局。

这让我想起台湾财经前辈汪彝定先生的一句话:他常念着“慧女不如痴男”,如果剔除性别眼光,这句话正是这个案例最好的批注,任何人“慧”不如“痴”,慧易成事,但难成大局;痴似呆拙,但孜孜石乞石乞,一点一滴,最后终能成就不凡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