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经济法学笔记

经济法学笔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0 18:03:43

经济法学笔记

经济法学笔记例1

一、由记账凭证引入会计分录三要素

当出纳员开出现金支票到银行提取现金时,会计对该笔经济业务如何反映呢?这就需运用会计的专门核算方法,即编制会计分录。所谓会计分录,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事项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它包括账户名称、记账方向和金额三个基本要素。这是传统引入会计分录三要素的教学方法。

笔者根据所用教材的特点,首先让学生认识记账凭证,而不是直接引入会计分录三要素。由于记账凭证这个实际核算工具比较直观形象,学生容易接受。从记账凭证填制的主要内容入手,即对一项经济业务“记什么账?” “该怎么记?” “记多少?”由此引入会计分录三要素,说明会计分录是用会计的语言来描述经济业务情况,其包括账户、方向与金额,缺一不可。这种教学方法更直观更形象,同时也为后面记账凭证的学习做好准备。

鉴于初学者对会计分录与记账凭证的关系不是十分的清楚,甚至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会计分录是教学中记录经济业务的手段,而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就是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是会计分录的载体。当然,记账凭证上除了反映会计分录三个要素,即借贷方向、会计科目以及金额外,还需要填列日期、摘要、编号等相关内容。通过比较记账凭证在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使学生明白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二、加强对会计主体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很多学生,特别是刚接触会计的初学者,由于对会计主体的认识错误而导致编制会计分录时出现错误。会计工作的服务对象是谁?组织核算工作首先应明确会计为谁核算的问题。例如小强应聘成为白云公司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工作的对象就是白云公司发生的经济业务,白云公司就是小强为之服务的工作对象,即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会计人员进行核算(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采取的立场及空间活动范围界定。

例如以下经济业务:

2日,A公司销售甲产品一批给B公司,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金额12 500元,税额2 125元。产品已发出并确认收入,款项暂未收到。

给该笔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时,很多学生不知所措,借方究竟记“应收账款”,还是记“应付账款”呢?

作为A公司来说,暂未收到货币资金,是一项应收而未收款的权利的增加,应记为应收账款,即一项资产增加;作为B公司来讲,并未付出货币资金,是增加了一项应付而未付款的义务,应记为应付账款,是负债的增加。可见该笔经济业务对于A公司和B公司两个会计主体来说,产生出不同的权利和义务,需要对会计主体加以认识。

我们现采用的教材把会计主体的学习放在第八模块,笔者认为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会计主体的掌握,应该在讲授模块3任务2“掌握借贷记账法”过程中穿插会计主体的内容。如此安排不仅让学生明白核算(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采取的立场,而且更加容易理解什么是会计主体。在讲授会计主体假设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初步知道会计主体假设的概念,并不能深刻去理解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假设条件,所以在学习该假设条件时,可以根据经济业务将学生进行模拟的角色分配,例如经济业务涉及A、B两个主体,就可以将学生分配成为两组,一组站在A的主体上来处理经济业务,另外一组站在B的主体上处理经济业务,然后将两组处理结果进行对比,学生会发现对于相同的经济业务,由于站在不同的主体上处理的结果是不同的。同样的角色分配模式也可以用在日后学习主要经济业务处理章节中,教师可以设置情景模式,然后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体验站在不同主体上对于相同的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的结果,这样不仅仅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也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另外模拟情景法的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诸如预收、预付等账户的性质。

三、正确理解账户对应关系

所谓的对应关系,是指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后所登记的账户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时是一个账户的借方对另一个账户的贷方,有时是一个账户的借方(或贷方)对几个账户的贷方(或借方)。账户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账户对应关系,存在着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可以了解经济业务的内容和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部账户中,并不是每个账户都同其他账户形成对应的关系,而只是反映客观存在的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经济关系的账户才能形成对应关系。在经济业务发生后,按其账户的对应关系进行会计处理,才能正确反映资金运动,正确地核算和监督经济业务。例如下面这笔经济业务:

10日,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销售甲产品一批,金额10 000元,税额1 700元,收到支票一张,送存银行。

学生想到的科目有:银行存款、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库存商品等,结果他们编制的会计分录往往如下:

借:银行存款

贷:库存商品

而正确的会计分录应该是:

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甲产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结转销售成本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所以,要对学生强调,科目的划分不存在核算内容上的共容性和重复性。经营业务发生所引起变动的科目是非常确定的,只要熟练掌握了每个会计科目的名称及其核算内容,就能在编制会计分录时,确定出会计分录的第一要素――会计科目。

四、巧用左、右帮助理解借贷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之所以难学难懂,主要源自借贷概念引发的困惑。所以我们不妨借鉴左右记账法来学习记账。将记账符号回归左右,是因为账本中登记金额的两栏原本就分为左、右。事实表明,正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一直使用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来定义左、右两方,才使得分类记账的方法变得难学难懂。账本的金额栏自然就分为左方和右方,而左和右是人们从小就形成的基本概念,不需要用其他词语来定义。左右记账法就建立在理解左、右概念何遵从自然对应法则的结合之上。

资产+费用(成本)=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可以理解为,等式左边的“资产”和“费用”表明公司的资源被占用在什么项目上,简称为“占用大类”;等式右边的“负债”“ 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表明公司的资源来源于何处,简称为“来源大类”。把所有的会计账户分为“占用”和“来源”两大类,就有以下的等式:占用大类=来源大类。 左边占用大类账户的增加都在借方,减少都在贷方;等式右边来源大类账户与左边账户正好相反,增加都在贷方,减少都在借方。这样,学生在记忆时,只需要记住一类账户的记账方向,其余的根据会计恒等式都可以推断出来。

五、讲透期末结账原理

会计恒等式“资产+费用(成本)=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左边账户的增加都在借方,减少都在贷方;等式右边的账户与左边账户正好相反,增加都在贷方,减少都在借方。这一规律针对大部分会计分录是有效的,但在期末结转账户中就讲不通了,因此,对于期末结账,必须运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讲解。

目的一:结清损益类账户――让余额为零。我们希望月末通过损益类科目能够反映出这一个月确认的收入及发生的费用额度。以收入为例,在这一个月中所有确认入账的收入额度都已在收入类账户的贷方记载了,也即贷方发生额就是其本月收入总额(暂不考虑收入的抵减额),期末,要让收入类账户余额为零,则必须在其借方有一笔同等额度的发生额转出才行。

目的二:核算本月实现的利润――通过设置“本年利润”科目。上已述明,收入类账户原有贷方发生额要让其余额为零,则月末必须借记收入类账户,而根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则“本年利润”只能记贷方了;同理,费用类账户原有借方发生额,要让其余额为零,则月末必须贷记费用类账户,从而借记“本年利润”账户。这一思路如果被学生理解了,自然也就把握了对月末的结账。

六、记账规则法

所谓记账规则法就是指利用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进行编制会计分录。这对于在一些题目中准确知道会计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但不太容易区分会计科目方向的简单会计分录的编制特别有效。

例如以下经济业务:8月31日, 生产车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6 000元。

面对该笔经济业务,学生往往不知道“累计折旧”应记哪个方向。教材的解释是:累计折旧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贷方登记计提的折旧数,借方登记固定资产减少时冲销的折旧数。如此抽象的阐述,让学生感到很迷茫,所以在编制会计分录时,对“累计折旧”科目非常容易搞错方向。因此,应该从该笔经济业务中找出一个最容易确定的会计科目,确定它的方向,然后,其他科目的方向便确定了。如本题中最容易确定的会计科目是“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成本类科目,增加,应记借方。至于“累计折旧”科目可以不知道它的方向,但依据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可以准确地判断出它的方向。

七、业务链法

所谓的业务链法,是指按会计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组成一条连续的业务链,然后根据前后业务之间的关系进行会计分录的编制。在工业企业中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分为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且资金运动的这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即存在一条这样连续的业务链:采购原材料―材料入库―领用原材料―完工入库―销售产品―结转已售产品的成本―结转主营业务成本至本年利润。附本业务的会计分录如下:

在这条业务链中所编制的会计分录有以下特点:即前一笔业务的借方科目是下一笔的贷方科目(除了第5笔之外)。这样一条规律,为初学者系统掌握连续性的经济业务比较有效,特别是针对学生容易搞错记账方向效果更加明显,为会计分录的编制提供一个较好的理解记忆方法。

值得提醒的是,教学方法方面要注意处理好教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教材是教与学两方面的依据,课堂教学不能简单重复教材的内容,合理的做法应该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注意其中的重点、难点,并做必要的补充与完善。

(作者单位: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徐华,张文贤,祁新娥.会计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经济法学笔记例2

2、必须在本学院修读完三年的大专课程;

二、使用人登记:

姓名: 性别: 出身年月: 家庭地址:

身份证号码: 学生证号码: 专业班级:

父亲姓名: 母亲姓名: 家庭电话:

三、无偿赠送的笔记本电脑登记:

笔记本电脑赠送每位使用人1台,只作学生在校学习、作业使用;

品牌型号:dfree 2200a 价值:5000元人民币 编号:

电脑配置:处理器:via c3-m1.2g、14.1xga液晶屏、256m ddr内存、30g硬盘、8x dvd-rom光驱、集成高性能显卡、56k modem、100m网卡、4*usb2.0串口/并口、重2.1kg、锂电池1块。

四、担保责任条款:

1、使用人未经许可擅自携带笔记本电脑离校且未返校继续上学的,视为非法侵占学院资产(盗窃),由两个担保人共同承担笔记本电脑的经济赔偿(或没收笔记本电脑):

a、XX年9月1日—XX年7月31日期间非法侵占学院资产的,赔偿4000元;

经济法学笔记例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38-02

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觉得付出很多,讲得很清楚,但仍有许多学生不明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会计原理不易入门,谁学起来都不容易;二是教学设计存在问题,无论怎样编排上课内容顺序,往往是将若干典型业务一起介绍,以便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设计,结构严谨且合理。殊不知,初学者才接触会计原理,特别是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把许多经济业务串在一起讲,学习者根本就看不清业务的办理过程对各个账户的影响,即不理解每一笔业务产生之后进行会计处理的变化过程及其结果。这样的安排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让学习者将借贷记账法的原理和增值税的计税及核算结合起来学习可谓是难上加难。为此,笔者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教学设计方案,立足工作过程,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使学习者能够在合理的指引下学习、认识、理解借贷记账法的相关知识点。经过多轮业务处理过程讲解和示范,才能完成借贷记账法的知识点介绍。

一、总体教学设计

1.会计基础知识,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主要了解的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记账符号、记账规则、账户设置、账户结构、T型账的介绍等。

2.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案例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使学习者能够在合理的指引下学习、见识、理解借贷记账法的相关知识点。经过多轮业务处理过程的讲解和示范,才能完成借贷记账法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具体安排

(一)会计基础知识(4学时)

会计对象、要素、方法、规范以及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记账符号、记账规则、账户设置、账户结构、T型账的介绍等,仅是介绍其存在,作为了解性要求。

(二)借贷记账法(6学时)

重点有两个,一是在账户结构,要求学生记忆,掌握借方登记增加或减少,贷方登记增加或减少,仅需要强记资产类账户结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的账户结构推论得出:与资产的相反;收入、费用与利润的账户结构可以根据产权关系推论得出,无需强记),需要强记的内容并不很多;二是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50学时)

工作过程:建账(根据案例资料设置若干账户)经济业务发生(根据案例资料,准备好: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第一轮和第二轮只讲总账说明账户的功能(讲解会计核算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对报表数值的影响),假设仅有该项(或若干项)经济业务,通过记账与结账,经济活动的相关数值如何在报表中得到反映(初识报表结构与构成项目)。结账前,要进行对账和试算平衡,以检验账户记录的正确性。结账之后,形成的账户核算结果(期末余额),作为下一期间的“期初余额”;损益类账户结账后无余额,新建的该类账户无期初余额。

设计三轮经济业务核算,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系列,让学习者逐渐感受和认识“会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

1.第一轮学习(8学时)。给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期初余额表。经济业务设计:(1)从银行提取现金1单。从业务发生(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开始,到分析经济业务、确定会计科目、编写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包括建账,第一轮只计总账和日记账),总账与日记账均采取逐笔登记,对账和错账更正、试算平衡、结转损益账户、结账、根据账簿记录确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各项目的金额。各步骤均用实物凭证、账簿、报表,实行手工操作,使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第一轮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发生1笔业务,对相关账户、报表项目的影响及结果表现。

2.第二轮学习(6学时)。假设第一轮业务存在的情况下,本月增加如下(2)~(5)业务。处理过程与第一轮基本相同。本轮4笔账加上第一轮1笔账对报表数字的影响是汇总体现,而不是分别处理,因此,所进行的试算平衡是4+1,共5笔账的发生额试算平衡,同时做期初余额试算平衡和期末余额试算平衡,这就比第一轮相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经济业务设计:(2)将现金存入银行账户1单。(3)投资者追加投资,投入货币资金(银行存款)、原材料、固定资产等三种形态的资金各1单。(4)从银行借入短期借款1单。(5)从银行借入长期借款1单。

第一轮仅涉及1单业务,最简单、直观。第二轮涉及到新增4单业务,共计5单,但仍是仅涉及基本等式关系的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通过第二轮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发生若干笔业务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化,以及对报表的影响,又一次体会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再到账簿,到报表的操作过程,领会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关系。

3.第三轮学习(36学时)。既涉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又涉及收入、费用、利润,以及成本账户,逐渐由第一轮的最简单,到第二轮的涉及会计基本等式的若干笔业务,过渡到第三轮相对完整的制造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但仍不考虑相关税费,主要目的是体现掌握借贷记账法为主。经济业务设计:(6)购买办公用品1单。(7)购买原材料1单。(8)领用原材料1单。(9)核算工资及福利费1单(涉及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10)计提固定资产折旧1单(涉及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11)支付周转贷款利息1单。(12)支付广告费1单。(13)分配结转本月制造费用1单。(14)从银行转账到职工账户发放工资1单。(15)产品完工入库1单(产品成本计算)。(16)销售商品,取得收入1单。(17)结转已销商品成本1单。(18)将损益类账记结转本年利润。(19)核算利润总额,计算企业所得税,并结转本年利润。(20)利润分配,提取10%。(21)结账前实施对账,发现错账运用错账更正的方法进行更正,设计错账更正:业务(2)存入银行金额10000元,记账凭证误记为1000元,已经登记账簿,用补充登记法进行错账更正;业务(6)购买办公用品金额为677元,记账凭证误记为877元已登记账簿,用红字更正法冲销多记的金额;业务(8)领用原材料直接材料20000元,车间公共耗用材料3000元,管理部门用材料2000元,记账凭证全部记入直接材料,已登记账簿,用红字更正法,编制练字凭证冲销原来的错误凭证,再编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并登记账簿;业务(12)用银行存款转账支付广告费126800元,记账凭证没有错误,登记账簿误写为:128800元,用划线更正法,对账簿进行更正。(22)计算平衡。(23)结账。设计该套经济业务归属某年12月份,以便介绍月结、季结、年结等特点。(24)编制简单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以上三轮业务题的设计以一个企业为基础,业务之间相互关联。每1单业务处理过程均从业务发生(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开始,分析经济业务、确定会计科目、编写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第一轮和第二轮只设置和登记总账、日记账,第三轮增加原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等数量金额式明细账,同时增加三栏式明细账的设置与登记)。第三轮增加业务类型:错账更正、结转损益账户的讲解。各步骤均用实物凭证、账簿、试算平衡表、报表等,实行手工操作,使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三轮的学习,在各笔业务处理过程讲解和示范中,反复介绍借贷记账法的相关要点,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借贷记账法,不断加深印象,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使学生逐渐明晰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达到学习基础会计的目的。教学环节具体安排如下表所示。

三、教与学的具体要求

1.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1)教师要根据上课进度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包括会计报表、总账、明细账,以及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2)教师要能够逐个步骤示范建账、填写与审核原始凭证、填写与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的每的各个环节。教学示范应以手工操作与PPT展示相结合,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做手把手的示范是不现实的,因为现在上课班级的人数普遍较多。

2.对学生的要求。(1)学生要带齐学习用品,包括黑笔、红笔、铅笔、直尺、回形针或小夹子等。(2)学生要紧跟教师的思路,配合好教师各个步骤的操作练习,勤于思考,认真完成各项知识点的预习、记忆任务。(3)课后复习所学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

四、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教学设计方案,立足工作过程实施案例教学,设计经过三轮业务处理过程示范和学习,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既直观又符合经济业务核算逻辑,使学习者能够在合理的指引下轻松地学习,并能熟悉掌握借贷记账法的相关知识点,最终达到理解和能够应用借贷记账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戚素文.基础会计实务(第1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33.

[2]林艳红.关于“基础会计”教学的思考[J].职业与教育,2010,9(下):137-138.

经济法学笔记例4

首先什么是借贷记账法?它的历史起源,借贷记账法起源于13-14世纪的意大利。1494年,被誉为“现代会计之父”的意大利著名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的巨著《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问世,开创了世界会计发展史上的新时代,标志着借贷记账法正式成为大家公认的复式记账法,也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始。借贷记账法中的“借”、“贷”两字,最初是以其本来含义记账的,反映的是“债权”和“债务”的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借贷记账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借”、“贷”两字逐渐失去其本来含义,变成了纯粹的记账符号。借贷记账法的现代含义指的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增减变动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它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理论依据,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并不是“抽象的”记账符号,而是具有深刻经济内涵的科学的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点:

一、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把每个账户的结构都设置为“借方”、“贷方”和“余额”三栏。借方在左方,贷方在右方,以反映资金的增减变化情况。“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没有其专门的含义。“借”、“贷”的含义因账户性质不同而不同。在资产类、成本类、费用类账户中,“借”表示增加,“贷”表示减少。而在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收益类账户中,“借”表示减少,“贷”表示增加。

二、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则

根据复式记账原理,对每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记账时,对每项经济业务都必须用相等金额,一方面记入一个或几个有关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记入一个或几个有关账户的贷方,记入借方账户的数额与记入贷方账户的数额必然相等,这就形成了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三、以记账规则进行试算平衡

由于借贷记账法在处理每一笔经济业务时,都必须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所以,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体现出所有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与所有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合计必然相等,所有账户的借方期初或期末余额合计与所有账户的贷方期初或期末合计也必然是相等的。其试算平衡公式是:发生额试算平衡和余额试算平衡,利用这种平衡关系,就可以检查各账户记录是否正确,以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四、可以设置和运用双重性质账户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按经济性质一般分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共同类六类。但为了灵活地进行处理账务,也可以设置运用双重性质账户,一个资产类账户若有贷方余额,则表示负责类性质账户,负债类账户若有借方余额,则表示资产类性质账户,这样的账户被称为双重类性质账户,如设置“往来款项”、“待处理财产损益”等账户。

现举例说明借贷记账法在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2008年10月创智公司发生的经济业务如下;

(1)向外地某企业购入甲材料4000千克,每千克10元;共计40000元,税费为68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货款以银行存款支付。

借:原材料 4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6800

贷:银行存款 46800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说明原材料增加了40000元,应记入“原材料”的 “借方”,进项增值税6800元应记入“应交税费”的“借方”;另一方面货款已付说明形成了企业资产的减少,应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表明企业的资产内部有增有减,增减金额相等。

(2)收到投资者投入资本200000元,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 200000

贷:实收资本 200000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反映投入资本的增加,应记入“实收资本”账户的“贷方”;另一方面反映银行存款增加,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与资产同时等额的增加。

(3)该公司由于季节性储备材料物资需要,临时向银行借入50000元,存入银行期限为2个月。

借:银行存款 50000

贷:短期借款 50000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反映公司借款的增加,记入“短期借款”的“贷方”;另一方面反映公司存款的增加,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表明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等额增加。

(4)公司商业汇票到期,以银行存款归还外地某企业材料款46800元。

借:应付票据 46800

贷:银行存款 46800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说明公司商业汇票到期付款,应记入“应付票据”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说明企业银行存款的减少,应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表明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同时等额的减少。

(5)企业以银行存款偿还前欠贷款10000元。

借:应付账款 1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反映企业负债的减少,应记入“应付账款”的“借方”,另一方面反映资产的减少,应记入“银行存款”的“贷方”,表明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同时等额的减少。

(6)结算本月份应付职工工资24000元,其中制造甲产品工人工资14000元,制造乙产品工人工资6000元,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1600元,厂部管理人员工资2400元。

借:生产成本——甲产品 14000

——乙产品 6000

制造费用 1600

管理费用 24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24000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说明本月份发生应付给职工工资,应记入“应付职工薪酬”账户的贷方;另一方面说明工资费用增加了的数额是由于制造甲产品、乙产品的生产工人工资属于直接费用,应记入产品成本,记入“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车间和厂部管理人员工资属于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应分别记入“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账户的“借方”。

(7)以银行存款20000元偿还银行短期贷款。

借:短期借款 2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企业借入款项的减少,应记入“短期借款”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用企业的资产偿还使企业的款项减少,应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

通过以上经济业务情况的分析,体现出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反映出了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中的运用,找出了学习借贷记账法的规律。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中的运用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借”和“贷”两字的方向性,因为“借”和“贷”两字只要与账户性质相联系,它们就有了方向性。

第二,工业企业会计科目设置的规范性。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必须根据会计准则设置,并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一般有规范的工业企业会计科目表。

第三,工商业企业在“固定资产”会计科目核算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会计科目核算内容上,主要以机器、设备以及厂房、建筑物为主要对象,比重最大的是机器、设备。而商业企业“固定资产”会计科目核算内容上,主要以厂房、建筑物、柜台为主要核算对象,一般要把交通工具—车辆,纳入固定资产核算范围。

参考文献:

经济法学笔记例5

从宏观的视野来审视会计学的发展,记账方法可以称为会计学发展脉络的中心线,从单式记账法到复式记账法再到三式记账法,会计学的发展首先表现为记账方法的进步和突破,许多人讲到会计学的发展问题,却忽略了记账方法这个关键问题,最终会计学的发展问题也解决不了。事实上会计学的核心问题是记账方法问题,只有研究记账方法,才能将会计环境和会计的内容联系和统一起来,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会计学。

记账方法是会计依据记账凭证的记录,运用一定的记账符号和记账规则,将会计业务登记在账户上的技术方法,它实现的功能,是把一定的原始凭证上粗糙的记录转化成账簿上有序的有用的记录。具体包括记账方式、记账符号、记账规则、记账内容和试算平衡方法等要素。按照登记经济业务记账方式的不同,记账方法可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井尻雄士教授进一步发明了三式记账法,为世界会计的记账方法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会计计量手段和计算技术的局限,目前世界上仍然使用复式记账法。

一、记账方法研究综述

自从笔者在2004年6月《华东经济管理》第三期发文“非平衡会计理论探索”对复式记账法本质提出质疑,并对复式记账法的缺陷及其在现时代的技术不适应性作了阐述以来,中国会计界有一些学者逐渐发表挑战复式记账法的文章,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有王永生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年第7期上发表的“会计复式记账法未来将何去何从”等文章。在当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复式记账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技术要求,开发新的记账方法成为迫切需要。

对于复式记账法之后会计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会计记账方法的问题,理论界还没有定论。主流的看法是:一而二、二而三,所以从单式记账法到复式记账法再到三式记账法比较合乎逻辑,前述井氏三式记账法被寄以厚望。国内学者徐国君先生在2003年出版了《三维会计研究》一书,创立了三维会计理论体系,是对三式会计记账方法的创新尝试;当然另一部分学者立足计算机会计的发展倡导其他的记账方法。苗培宁、段晓明提出“+”“-”记账法(见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网络信息时代会计记账方法探讨”);郭德贵提出了I/O记账法(见《财经论丛》2006年第4期“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借贷记账法的改革”);最近王永生先生也提出会计记账自动化的观点(见《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第5期8-10页)。

不同于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笔者的研究结果是记账方法应该回复到单式记账法那里去更能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见《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第3期172页),笔者开发的单式三域增减记账法就是一种综合多种功能的单式记账法,具体内容包括采用单式记账法、多个领域登记和以“增”、“减”为记账符号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复式簿记的分拆

复式记账法是现代会计学的基础,复式记账法的核心是复式簿记,就是对一个会计事项要从来龙和去脉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登记,因而复式簿记对于任意的会计分录只要确定了一笔会计分录的一个会计科目就要去寻找这个科目在这笔会计分录中的对方科目。会计工作人员长期以来在复式簿记这个迷宫里追求这样的完美境界,乐此不疲。

被各个时代世人恭为会计学家的众多泰斗文魁们,其实也在这个迷宫里面游弋了四百多年,只有一个人除外,就是井尻雄士教授。井尻雄士是杰出的会计学家,与井尻雄士相比,那些泰斗们应该更准确地被称呼为财务学家,因为他们所作的研究,游离于会计计量技术之外,重点在财务问题上面而不在会计学上面。

井尻雄士的最大成就在于他发现了复式簿记会计分录的分类二分法和因果二分法。首先,他认为,资产和权益是会计计量的两个度,一方面登记企业的资源;另一方面登记这些资源所拥有的权利,两个度只不过是对相同的资源作不同的分类,两个合计数必然相等,这就是分类二分法。其次,对于资产和权益内部的经济业务,比如借“在建工程”,贷“银行存款”;借“资本公积”,贷“股本”这一类分录,不再是对相同的对象作不同的分类,而是同一大类下不同的要素或项目此消彼长,借贷双方因果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因果二分法。

井尻雄士对会计分录的分类二分法和因果二分法的划分给了我们关于复式记账的所谓的两个方面的本质属性的启示,启示告诉我们这所谓的两个方面存在着不止一种形式。根据这种启示笔者对复式簿记作了长期的研究发现:这种两个方面是人为的创造而不是天然的本质属性。既然这样,完全可以对复式簿记进行分拆,把一笔复式记账的分录拆成独立的两个单式的会计分录,这样的做法似乎非常难以理解,事实上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做到不把财务上的概念和原理应用进来,仅仅来想象一下会计处理的技术方面,你会发现确实在排除财务概念的情形下,所有的复式会计分录只不过是两笔单式记账分录的人为组合,是两笔单式会计分录的联合。这个情况在手工记账的模式下,貌似没有道理,但是如果你把某一笔会计分录放在计算机程序的处理过程中,你就会有所体会:如果计算机程序或者进程在处理了分录的前半部分即一个科目的信息以后,发生中断,程序或者进程重新启动以后再处理剩下的另一笔单式分录以及其后的分录,单纯从会计处理技术的角度来看,这种单式分录的组合性质一览无余。

三、单式记账法

在计算机会计处理的背景下,所有会计分录的录入,在物理上是通过计算机指令实现的,计算机运行指令的过程,是一条一条地完成的。这就是说,在手工记账时代或者纸质账户情况下,可以明确地看出左方和右方的账户的空间结构在计算机的运行过程中全部转化为顺序结构,计算机会计的处理过程是顺序进行的,所以,只要有了单式记账法,计算机会计就可以完成几乎所有的会计核算任务。

其实,单式记账法在现时代的应用并没有绝迹。根据笔者的考察,国际收支的核算采用的是单式记账法。尽管国际收支核算方法在账户设计上应用了复式记账的原理,但是在实际登记过程中,由于原始资料都是从各个部门和机关分别获得和取得的,所以并不是同时登记的,而是个别登记的,这种登记显然是单式记账法的登记方法,登记人员根本没有办法知道对方科目是什么,正因为这种单式登记方法才导致了国际收支在登记之后的项目总计金额的不平衡,产生了一个人为的平衡账户总计差额的账户――净差错与遗露。但是截至今日,所有的《国际金融》教科书的讲法如出一辙: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复式记账法原理进行登记的。这种错误看来需要全面改正一下,让所有的金融学大师来参加一次会计学的培训很有必要。

所谓单式记账法,是对经济业务只作基于财产物资的收付观念上的单方面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它不去追寻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而只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内容在一个账户中登记或删除的记账方法。这种记账方法一般只记录银钱收付和债权债务结算业务,例如,用银行存款购买材料,只记“银行存款”账,不记“原材料”账;购买材料,货款未付时,只记“应付账款”账,不记“原材料”账。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材料物资的耗用等经济业务,因不涉及现金或银行存款的收付,故而不予登记。

但是在单式记账法中,有一些业务也是要从两个方面来登记的。比如:收到应收款或偿付应付款时,则同时登记“现金”或“银行存款”账和“应收账款”账,这种登记方法已经是14世纪热那亚的复式记账的登记方法了,只是与现代复式记账法相比较,它仍然属于单式记账法而已。这个现象说明,复式记账法来源于单式记账法,正因为如此,只要有了单式记账法就可以解决一切复式记账法的问题,因而在记账方法上只要选择单式记账法就足够了。

四、以“增”“减”为记账符号

笔者设计的单式多域增减记账法选择了“增”、“减”为记账符号,增、减记账符号是从增减记账法中提取出来,但是以增、减为记账符号不等于就是中国在上世纪发明和使用过的增减记账法,事实上笔者对中国的原增减记账法作了改进,主要是剔除了过去增减记账法的会计等式和平衡关系,因而也就不再使用原增减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我国原增减记账法以“增”、“减”为记账符号,以“资金占用=资金来源”为会计等式,在复式记账法的框架下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增减变化,它仍然属于复式记账法。原增减记账法从1964年开始试行,于1966年开始在中国商业系统全面推行,工业企业和其他行业也有采用这种记账方法的。1993年7月1日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增减记账法停用。

笔者从原有的增减记账法中抽取了“增”“减”记账符号,采用新的记账规则对经济业务进行登记:凡是会计项目或会计科目中涉及的数字金额是增加的,则使用记账符号“增”,凡是会计项目或会计科目中涉及的数字金额是减少的,则使用记账符号“减”。或者说:会计事项引起会计要素增加则使用“增”记账符号,会计事项引起会计要素减少则使用“减”记账符号。

新的增减记账法下,“增”和“减”只是记账符号,只是一个账户金额变动方向的标识,它不再与账户结构挂钩,不再形成增方和减方的范畴,不再产生账户方向的关联机制,因而它完全不必套用相关账户的资产或负债性质进行账户结构上的判别,从而避免了原增减记账法的复杂逻辑,而只需要对会计要素的变动方向作出分析就可以进行标记和登记,大大简化了会计记账技术方法。

在计算机会计背景下,增减记账法能够简化和优化软件开发的逻辑模型。随着软件开发的模式从结构化设计向面向对象的设计的转变,新的增减记账法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在新的增减记账法下,每一个会计科目可以被作为一个“类”来对待,所有会计科目,增加都记在增方,减少都记在减方,增加和减少可以通过两个方法来实现,比较易于适应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而借贷记账法必须要借助于E-R关系的确立才能保证所谓的平衡关系,程序设计相对比较复杂。可见,新的增减记账法具有易于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优点。

五、多个领域按需记账

在手工记账的时代,所有的凭证、账册和报表都有一个可见的结构和格式。然而在计算机会计背景下,所有的账户和报表的结构,都可以抽象为数据库所下辖的表结构,因此表结构应该成为新的记账方法的账户结构。一般来说,会计信息系统以至ERP系统所用到的数据库,基本上是关系数据库,而且会计信息系统中表的结构都是二维的表格。

计算机会计的处理过程基本上就是把数据从一张表过到另一张表,把记录从一个数据库过到另一个数据库中,或者把数字从一条记录拷贝到另一条记录当中,在这样的过程中,数据库的表结构决定着记账方法的形式。既然会计信息系统主要由二维的表格构成,记账方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填写这些二维表的问题了。

关系数据库的二维表格的结构是这样的:在纵的方向上是一些项目名称或者记录,在横的方向上是一些字段。会计对该表的登记,在纵的方向上是依据会计事项的顺序或者记账凭证的顺序依次登记的;而横的方向上则根据需要的内容登记不同方面或者不同领域的数据。例如:企业原材料入库价值50 000元,则可以设计多个领域登记如表1所示。

多领域按需记账方法将根据会计反映的需要对项目所涉及的价值内容的各个方面进行登记,计量和反映的需要要求对哪一个领域进行登记就对哪一个领域登记,计量和反映的需要不要求的领域则不进行记录。完全没有必要像复式记账法或三式记账法那样,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在两个方面或三个方面进行登记,避免了刻板教条,从而它是最灵活的记账方法,同时由于通过多领域的记录实现了多方面的反映和计量,因而也可以实现对企业经济业务的全面反映和控制。

六、单式多域增减记账法的特点

综上所述,三式多域增减记账法的特点是:一是核算用增减记账法,除了仍然易于手工操作之外,他还非常便于计算机会计程序的处理。二是采用了单式记账法,将结构型的会计账户空间体系转变为顺序处理的逻辑体系,简单明了并且可以通过组合核算一切会计业务。三是采用多领域记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从若干个方面来反映和记录企业的经营情况的细节和财务状况的具体情形,可以实现用户导向型的会计计量。四是单式多项增减记账法将凭证、账簿和报表全部转化为二维表格的形式,便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

【参考文献】

经济法学笔记例6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起来费时费力。这和他们的学习能力息息相关。学习能力是人终身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是人开发潜在能力的一把钥匙。缺乏学习能力,就等于缺乏竞争力,跟不上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国有一句话:“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我们知道,“鱼”就是把钓好的鱼给别人;而“渔”是教会别人打鱼的方法,让他永远都会有鱼吃。所以,课堂教学绝对不是简单重复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获得能持续学习的能力,获得能持续学习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在中职德育课中做了积极的探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动、静结合,提高学生注意力

注意力又称专注力,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它是一切活动的基础,一般包括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等几个维度。中职学校学生在注意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上课不专心听讲,易走神,厌学,作业、考试中经常出错,情绪不稳定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上课的时候采用了动静结合、交替实施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而展开,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道德法律与人生课程的第四课第一节“提高法律意识”中的“我国的法律体系”部分,涉及法律体系、法律部门两个概念,同时涉及我国的主要法律部门等知识点,需要学生理解“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程序法”的内涵和外延。如果采用简单的传统的讲授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很快会分散,影响教学效果。笔者的做法是:第一环节,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笔、纸,课上学生分组协作,用20分钟时间利用手机分组查我国有哪些法律法规,将具体名称写到一张纸上,看哪一组查到的多;第二环节,用10分钟时间,组员分别到别的组取经,也就是听、看别的组查阅到的法律法规名称,再将自己没查到的写到纸上(注明取经);第三环节,分组汇报自查和取经的结果,同时交流查阅资料的方法,分组协作的体会;第四环节,学生阅读教材,初步理解“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程序法”的内涵和外延;第五环节,教师带领学生把查阅到的法律法规按上一步的知识进行归类,同时讲解。

在这五个环节的活动中,学生自己查阅资料、阅读教材、听教师讲是培养学生在相对静的状态下的注意力,而取经、汇报等环节是培养学生在动的状态下的注意力,特别是取经活动,不但要注意听、看,还要记。这样动静交替进行,让学生不断接受新的刺激,维持注意力。教师在活动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不断延长活动时间,延长学生注意力的时间,循序渐进,以达到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二、从目的性入手,提高学生观察力

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是一种获取外界信息的能力,是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培养观察力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发展个人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中职学校学生在观察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部分人在观察中通常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不能对事物进行有效地比较分类、分析、综合,缺乏对事物的概括性。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上课的时候从目的、方法入手,培养学生观察力。

例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的第三课第一节“职业与企业”中的“企业员工的职业化”部分,涉及职业态度、职业形象的内容。以往利用图片采用简单的讲授方法,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很低,缺乏启发性,学生很难产生共鸣与认同感。笔者现在的做法是:第一环节,教师按不同班级的专业特点,在课下准备三段反映该专业某一典型工作场景的三段视频,分别录制企业工作人员、刚毕业实习的笔者学校学生、在校生在同一工作内容中体现出的职业态度、职业形象。第二环节,教师在课下根据视频资料和教材内容设计三个问题:评价视频中企业工作人员、毕业生、在校生的职业态度,区别是什么;描述视频中企业工作人员、毕业生、在校生的职业形象,区别是什么;总结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形象的特征有哪些(用表格)。第三个环节,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并用表格总结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形象的特征有哪些。第四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同时要求思考三个问题。第五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回答前两个问题,要说明视频中的具体做法,细致描述,要求每人发言,并分组填写教师分发的纸张,然后分组展示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形象的特征,教师与学生共同评议每组的总结(准确性、全面性、用词等)。

在以上五个环节中,教师准备的视频资料贴近学生的专业,容易引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事先设定观察的题目,体现了对学生观察目的性的培养;让学生按职业态度、职业形象的特征去观察,体现了对学生观察条理性的培养;让学生分析企业工作人员、毕业生、在校生在同一典型工作场景的区别,体现了对学生观察理解性的培养;根据视频和教材的内容用表格总结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形象的特征,体现了对学生观察精确性的培养。笔者把观察力的各种品质结合起来,从观察目的性入手,按照预定的目标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理解的、深刻的、真实可靠的感性认识,从而掌握知识。

三、引入思维导图,提高学生记忆力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它分为“记”和“忆”两个过程。

记,就是识记和保持过程;忆,就是回忆或再认识的过程。“记忆力”是人脑对信息的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的能力。记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中职学校学生在记忆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主观上不愿意背知识,认为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能不能记忆无所谓;客观上缺乏科学记忆的方法,大部分只会死记硬背,所以对记忆知识没有兴趣。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上课时会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以选择适合的科学记忆方法为重点,培养学生记忆力。

例如,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的第二课第三节“理解税收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中的“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部分,涉及税收的立法和政策制定、税收的征管、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种类、纳税人与负税人、违反税法的现象、纳税人的权利等内容。以往只是教师结合案例简单讲授,学生很快就忘了。笔者现在的做法是:第一环节,根据班级人数,将此部分知识分为若干模块,将学生分组;第二个环节,每组布置不同的模块任务,要求学生按模块内容查阅资料,寻找与本模块内容相关的、与本行业相关的案例,制作PPT,准备讲解,同时组内商讨如何记住讲解的内容;第三个环节,课上学生按组讲解,分享记忆方法,教师评价;第四个环节,根据中职学校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的特点,教师指导、学生按组将本次课的全部内容画成“思维导图”,在全班展示。

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学生自己准备讲解内容本身就有助于记忆,教师可以让负责讲解的同学谈体会。让每组的同学分享记忆方法,学生可以谈很多,联想法、理解记忆法、编成顺口溜、写成歌词等等。教师可以把这些具体的方法进行归纳,提升理论高度,让学生之间有互相交流的机会,提高对科学记忆的兴趣。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化的思维记忆方法,可以很好训练记忆、归纳能力。画思维导图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思维特点,教会了学生记忆的方法,激发联想与创意,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

四、运用哲学思想,提高学生理解力

理解力是对某个事物或事情的认识、认知、转变过程的能力。理解力是衡量学习效益的重要指标。中学生在理解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探究能力有待提高,缺乏辩证的、整体性的思考问题、分析事物的意识,有时不能正确把握现象和本质、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课上以全面认识事物为基础,培养学生理解力。

例如,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的第三课第二节“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涉及“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成就”与“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的内容,学生总是反映,教材中的数据、经济学名词很难懂,更谈不上全面理解我国的经济形势,所以笔者做了更改。第一环节,教师设计六个任务:查阅资料,回答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现状);查阅教材中不懂的词汇;结合实例解释教材中“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成就”的七个方面;结合实例解释教材中“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的五个问题;如何理解我国经济“大而不强”;分析自己所在专业的所属行业,哪个环节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如何避免?第二个环节,课堂上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引导学生讨论以上六个问题。第三个环节,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分析事物的方法,结合课程内容提示学生如何发展、全面、系统、普遍联系地看待事物。

以上三个环节中,教师设定的第一个问题很重要。“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现状)”,这个问题是在教会学生要弄清事物的意义,把握事物的结构层次,理解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结合实例解释教材中的问题,是避免因教材中的数据难懂,学生失去理解问题的兴趣。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解释,客观分析优势与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全面理解我国现有的经济形势。最后是选取两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专业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这样层层递进,让学生学会整体思考、学会洞察问题、学会类比、学会解释,从而提高理解力。

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提高学生思维力

思维力也叫思考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思维力。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思维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人因为受到中考失利的打击,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不愿意去主动的思考,对抽象的知识缺乏学习兴趣。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课上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提高学生思维力。

例如,道德法律与人生课程的第二课第二节“学会和谐交往”中涉及人际交往的作用、人际交往的原则、人际交往的方法、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学校内的人际交往、家庭内的人际交往等内容。如果按正常的顺序讲解,学生会认为太枯燥,笔者进行了改变。第一环节,教师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因为本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是要求在一年级完成的,学生刚刚入学,所以对新的环境要有一段适应期,如果这一阶段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会产生很多矛盾,所以,笔者把“学校内的人际关系”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习本部分知识。第二个环节,课堂上,教师打破常规的提问方式,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列举入学后个人或他人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可以描述具体的事)以及同学们的解决方法。教师用电脑记录,同时和学生一起按人际关系的种类进行分类。第三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按教材中“人际交往的原则、方法、克服人际交往障碍的方法”的内容,分析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否妥当,如果欠妥,制定正确的解决方案。第四个环节,用同样的方法讨论家庭内的人际交往问题,但要提示学生,家庭内的人际交往的特殊性决定了解决方法的特殊性。

以上四个环节中,教师重新整合教材的内容,把“学校内的人际关系”作为切入点,以解决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为目的,抓住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点。采用头脑风暴法,是增加学生针对同一类问题的信息量,扩大思维的空间。分类、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是让学生把握思维的方向和着力点,避免出现精力分散的现象。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家庭内的人际交往,是让学生认识事物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锻炼他们的概括和迁移能力,善于运用规律,触类旁通,从而提高思维力。

总之,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雷.道德法律与人生[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2]庄永敏.经济与政治常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经济法学笔记例7

对于初学者而言,基础会计属一门全新的课程,其理论体系和学习方法,甚至语言表述与以往学习过的课程迥异,从而导致入门难;而且基础会计讲述的内容较多且分散,使得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抓住重点。为使初学者学好基础会计学这门课,首先应了解这门课程的结构体系。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框架体系和严谨的逻辑关系,只有了解它的内在结构、主要框架,才能真正全面地把握其实质内容。基础会计这门学科就如是,当我们认识了它的基本框架和内在规律以后,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所以初学者应从其切身的实际入手先学习这一课程的内容体系、体系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课程内容体系中重点、难点等。简言之,应使学习者脑中搭建一个这门课程的整体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再添加相关课程内容,将各知识点内容连接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基础会计课程各章的相互联系

为方便对基础会计这门学科体系作系统介绍,笔者先将结合目前各学校开设的基础会计课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归入相关的篇章:第一章会计基本理论;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第三章复式记账;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账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会计报表;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形式)。

(一)从账务处理程序的简略图(图1),看相关各章之间的彼此关系

会计工作的起点是填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体系中的基本环节;真实、完整和合法的会计凭证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为保证会计账簿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根据核对的会计账簿定期编制报表。

(二)分步骤演示各章之间的相互关系

1.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如图2所示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办理业务手续的书面证明,是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如收据、发货票、借款单、车票、收料单等。记账凭证需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填制。

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流程,从图2中可知,这一过程需要四章知识内容的铺垫。下面通过一实例说明。

例1,A公司销售商品一批给B公司(商品已发出),货款10 000元(不考虑税金),收到一张经承兑的商业汇票。作为A公司来说,收到的是商业汇票,并未收到货币资金,是一项应收而未收款的权利的增加,即一项资产增加;作为B公司来讲,并未付出货币资金,是增加了一项应付而未付款的义务,是负债的增加。可见这一笔经济业务对于A公司和B公司两个会计主体来说,产生出不同的权利和义务,需要对会计主体加以认识;作为A公司,虽然在销售当期没有收到货款,但能否在当期确认收入,这涉及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权责发生制。而权责发生制的应用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基础上的,狭义的确认是解决了入账的时间,而入账的金额为多少,这关系到计量属性。具体到计量属性,一般要考虑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单位,同时需要会计人员具有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素质。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流程涉及到的内容有:会计的对象、会计对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的基本前提(如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核算的基础(权责发生制)等相关的会计基础理论,这些在第一章中进行阐述。

例2,接上例,A公司在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情况下确认了当期收入时,接下来应如何记录呢?此笔业务假定不考虑税金,A公司应作如下处理:

借:应收票据1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 000

这是通过会计分录的形式对这笔经济业务所作的反映,会计分录中的“应收票据”和“主营业务收入”是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与会计对象要素是密切相关的,即会计科目是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分类的项目。而为什么运用这两个会计账户反映此笔经济业务?“应收票据”和“主营业务收入”各自核算的内容是什么?这需要学习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内容;会计分录中的“借”和“贷”是借贷记账法下的记账符号,为什么要在借方反映应收票据,贷方反映主营业务收入,这是第三章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学习的相关内容。一种方法的学习,尤其是记录经济活动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一定要结合具体的经济业务方能进一步理解并正确使用。所以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是对前三章内容深刻领会的过程。

会计分录这种记录经济业务的方式一般常在教学中采用,在实际工作中,是将会计分录上所反映的内容体现在记账凭证上(教学中可参看记账凭证的格式),当然记账凭证上除反映会计分录的三个要素,即借贷方向、会计科目、金额外,还需填列日期、摘要、编号等相关内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是在第五章会计凭证中讲解的。

2.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如图3所示

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反映和监督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每张会计凭证所记载的只是个别经济业务的内容,它们所提供的核算资料是零散的,不能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类经济业务和全部经济活动情况,且不便于日后查阅,为此需将分散在会计凭证中的大量核算资料加以归类整理,提供系统、完整的核算资料。因此就必须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这是第六章应讲述的内容。

3.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或不定期地与财产物资进行核对即进行财产清查,如图4所示

由于账簿记录各项财产物资的账面数额与实际结存数额会产生差异,如在会计记录中出现漏记、重记或计算错误,而财产在保管过程中由于受自然和其他原因的影响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等情况,为了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正确,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查明各项财产的账存数额与实存数额的差异以及发生差异的原因和责任,以便采取措施寻找防止差错的有效办法。这样做,也便于对发生的差异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调整有关账面记录,做到账实相符,这是第七章的财产清查。

4.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如图5所示

企业、事业等单位对经济业务的日常核算是通过账簿进行连续、系统的登记和计算,这些账簿记录可以提供丰富的会计信息,对于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和实行会计监督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账簿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状况不够概括,且账簿资料也不便为其他职能部门使用,更不便为企业外部的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使用。因此,为充分利用会计信息,需根据账簿资料定期编制会计报表。这是第八章会计报表要讲述的内容。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是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由于各核算单位的性质不同、规模大小不同、经济业务量多少存在差异,可以选用不同的核算形式,它融汇前面各章节的内容于其中,这是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的内容。

转贴于 二、基础会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工作方法的比较

(一)教学手段与实际工作方法的迥异

在该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之处。为了教学方便,在会计教材中,讲述复式记账法时,有会计分录和“丁字账”,初学者往往弄不清楚会计分录与会计凭证以及“丁字账”与会计账簿的关系,或者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调会计分录和“丁字账”是教学中记录经济业务的手段,在企业中就是编制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

通过比较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在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使学生明白理论与实际的差异,提高今后的学习针对性。下面对比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的方法举例说明(表1)。

(二)案例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仅仅记住一些理论而不会应用是不行的。根据认识的规律,在认识的过程中,要完成两次质的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际应用。会计的学习和教学必须很好地完成这两次飞跃,最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会计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能够真正掌握,针对各种业务进行准确而独立的账务处理,从而为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下面通过实例说明两者的差异。

例3,从银行提取现金7 000元这笔经济业务。

1.原始凭证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此笔业务的原始凭证为现金支票的存根,见表2。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语言文字表述:原始凭证——现金支票的内容,即从银行提取现金7 000元。

2.记账凭证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这笔经济业务需通过填制付款凭证来记录,见表3。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会计分录替代记账凭证,即:

借:库存现金 7 000

贷:银行存款7 000

3.会计账簿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需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账簿,下面以现金日记账为例说明(表4)。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T”型账。

注:在手工记账时,空白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比较容易获取,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必要时可准备些车票等原始凭证),这样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使教学更为直观,便于理解。

三、结论

总体框架体系的搭建可使整个知识体系变得一目了然、十分清楚,为初学者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初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会计的实用性很强, 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使学生能够真正对各种业务准确地填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登记和成本核算,以及掌握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并能独立处理特殊及较复杂的工业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其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尽管会计环境等诸要素会影响到这门学科的内容,教学中面临的教学对象层次也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为学习该课程或其他学科提供一种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 唐顺莉.《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J].科技资讯,2007.34.

经济法学笔记例8

2008年,北汽福田研制出混合动力客车,广州第一巴士公司一次购买了30辆。这一消息许多家媒体都报道了,角度各有不同。横向比较之后,笔者觉得,人民日报记者阎晓明、陈陆军的报道《让新能源汽车在路上能见到》,读后给人感觉主题最鲜明、重要性最突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因为记者把这一新闻事件所包含的重要意义以及这条消息的主题思想,放在了导语里。这种写法,值得同行学习借鉴。

广州一次购买北汽福田30辆混合动力客车,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混合动力客车采购运营的最大订单”,其新闻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人民日报消息的导语,突出的是福田人开发新能源客车的主导思想。这篇报道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本报北京10月9日电 “新能源汽车如果仅仅是在实验室、车展上展示,在路上见不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还是达不到,国家的倡导也就落不到实处。”北汽福田汽车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赵景光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福田汽车一直致力于以市场为导向的节能减排实践,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上已取得明显成效。

通常人们认为:导语,应该把最具新闻性的新闻要素提炼出来。从这段导语的写法看,还可以有另一种写法:那就是把新闻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重要意义,突出在导语里。

记者都知道新闻的5要素――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为什么;也大都知道,为强调被报道事件的新闻性,应该把某些新闻要素写进导语里。这个意识是对的。没有新闻要素的导语肯定不是好的新闻导语;而如果把5个要素都挤在新闻导语里,导语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在一条消息的导语里,应该强调哪些要素,取决于记者对新闻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传播意义的判断及选择。从人民日报的这条消息的写法上看,记者在导语里强调的不是北汽福田做了什么事,而是他们为什么要做――切实将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落到实处。显然记者认为,更应该突出的,是北汽福田人做这件事的指导思想。

节能减排,是经济新闻报道中的大主题。它是关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这个主题远比一笔订单、一笔生意要大得多。由于记者抓住了节能减排这个大主题,这条消息的分量大大加重了。如果单纯报道一个30辆客车的订单,充其量也就是经济新闻版面上的一条简讯。

众所周知:没有事件的新闻不是新闻。事件,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人民日报记者的这条消息并没有忽略事件本身。其高明之处在于,报道将事件本身放在了“背景”的位置,使事件成为重大主题的论据和证明。在第二自然段里,记者才正面介绍了广州购买福田混合动力客车的事情。接下来的几段,记者叙述了福田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减排以及性能稳定的事实。这些内容,也是消息中不可或缺的。

人民日报这条消息的写法表明:虽然说事件是新闻报道的核心,但并不意味着,事件就必须是报道的重点。某些新闻事件的意义如果没有被记者发掘和报道出来,这个新闻事件可能就没有被报道的价值。新闻,简单地说,就是告诉读者一件事,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称职的记者,你不能光简单地告诉读者一件事就完了,还应该告诉读者:这件事意味着什么。而后者,常常比你报道的那件事更为重要。

笔者以为,在“经济新闻”的这个大门类里面,更多的是非事件性新闻。即使是一些“事件性”新闻,其影响力和轰动效应也远没有“社会新闻”中的那些事件更大。因而无论在报纸编辑的眼里还是在读者的心目中,经济新闻都常常不被重视。然而事实上,经济建设中的每一点成就,都可能是社会前进的脚步。所以,任何轻视经济新闻的认识,都是不正确的。如何报道好经济类新闻?如何让经济类新闻得到读者、首先是得到编辑的重视?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像人民日报的记者这样:把新闻事件的重要意义突出出来。

经济法学笔记例9

其次,记课堂笔记有助于稳定学生的注意力。因为记课堂笔记使学生实现了眼到、耳到、手到、心到的统一。在新的高考模式下,思想政治课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学生学习政治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课堂45分钟就显得十分珍贵。要求学生课堂上记笔记,有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尽量不分心。而且,教师要求学生记的笔记内容绝不仅仅是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还有其他一些需要学生主动发挥的东西,如果不专心,就往往会跟不上教师和班级整体的节拍。另外,记笔记也会减少学生在政治课课堂上做其他科目作业的尴尬现象。

再次,清晰的课堂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再现教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后期的复习。因为学生记下来的笔记往往是对教师课堂讲解及自己思维结果的语言重组,是最好的备忘录,可为以后的复习带来方便。

最后,记课堂笔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服务。记学习笔记,是自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学习笔记本身又可以分为读书笔记、会议笔记、课堂笔记等不同形式。而对于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记课堂笔记。

二、课堂笔记应记什么

笔者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不少学生不善于记笔记的原因是不知道记什么、什么时候该记。有的学生认为记笔记就是在书上划一划,以标明教师所讲内容;有些学生记笔记也多是照搬照抄教材提纲;还有的学生笔记记了但基本不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以下笔者结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教学谈谈这方面的几点认识。

第一,记教师的板书。好的板书,集教材的“编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它能简练、系统地体现教学内容,以明晰的视觉符号启迪学生思维,提供记忆的框架结构。其实每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杂乱无章的,知识与知识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形成了一个知识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用语言表达不容易全面把握。而板书则能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把教学重点、难点和一般知识点,串成线,结成网,形成结构,使学生一目了然。比如我在教学新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时,设计了如下板书:

学生记下此板书提纲,既可从整体上把握这一课的知识,又可把零碎的知识放到系统中理解,避免遗漏。

第二,记教材上没有、教师补充的内容。首先,教材上所展示的是《经济生活》的基本理论,有些理论理解起来容易些,但有些理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做细致讲解,这时就需要学生做好记录。因为课堂上不一定能消化,而学生可以在课后对照笔记慢慢感悟。比如对纸币含义的理解: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这个概念虽然文字不多,但蕴涵的信息很多,诸如纸币的发行主体、纸币的性质、纸币是不是商品、纸币能执行什么职能、国家有权发行纸币这个“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等,都需要学生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记在笔记上,以便全面理解纸币。其次,教材有些知识需要教师在上课时联系实际适度扩展才能让学生正确理解。比如在学习宏观调控手段中的经济手段时,教材只是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对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只是以相关链接的形式做了简单介绍,而学生看过之后往往也是不知其所以然。此时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生活分别介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含义、基本类型、具体措施、使用背景以及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学生必须在听课过程中记好笔记,以便理论联系实际地掌握知识。

第三,记某些内容的归纳总结。教材知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融会贯通,自觉进行总结。比如在新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多处出现了与价格有关的理论: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以及物价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第一、二两单元所出现的关于消费的理论: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和恩格尔系数、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等。对于这些内容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做相关的笔记整理,从而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

第四,记疑点。学生听课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某些疑问,又不便于随时向教师发问,这时便可以记下来,以便课后找教师交流。另外,在做习题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某些不懂的经济学概念,这时也要记下来,以便查阅相关资料或找教师交流。

三、如何指导学生做笔记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自始至终细心加耐心地培养、指导与督促。

首先,教师本人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记笔记的重要性,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介绍记笔记的重要性、本学科课堂笔记的特点、要求及课堂笔记如何使用等。

经济法学笔记例10

关于实习,写的多详细了,这里就不再罗嗦了!这里主要从法学理论的角度谈谈在实习中的和想法:

一、法律与经济之关系

法律与经济乃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众所周知,2012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经济全球化的,难以独善其身。股市下跌,房地产价格下跌。原先买房的人后悔出了高价,于是纷纷想法退房。当然也有是开发商的责任。于是乎,法院审理的商品房买卖纠份,仅仅我在实习的多月里就审理了案件。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果不其然啊!这也的说明了法学乃经世致用的学问。司法中的实践问题远非躺在安乐椅上的法学家所能想象,应当司法实践,于学术于实践均颇有裨益!

二、法律与道德之关系

法律与道德(morals) 的关系乃是19 世纪法学家所的三个主要论题。耶林(jhering) 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称之为法理学的合恩角(the cape horn of jurisprudence) 。那些想要征服“险地”的法理学航海家所面临的, 在的程度上讲, 乃是船毁人亡的危险。历史上,不同的流派对该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我觉得,在现今的特殊社会时期,面临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型,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纷纷涌现。应该人的道德诉至,正像文中篇实习日志写的那位王主任的话,现在纠纷人的道德败坏引起的,譬如离婚案件者的介入。,应该多强调道德的教化。而仅是强调依法治国。

三、法律万能主义的辟误兼论调解制度之

法律万能的,审判也解决纠纷的唯一。即使是强调法律在社会控制中起作用的庞德教授也非常谨慎的指出法律所的。

法条之有限性与社会之性、法律之稳定性与社会之变动性之间冲突的性,传统法律侧重于事后的救济,强调司法的被动性,使得法律在领域的“心有余而力也”,难以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由此也凸显了调解新型的纠纷解决在社会中所的拾遗补缺的作用。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不少社会矛盾凸显,是时下金融危机的爆发又的社会问题,进而也了法院受理案件的激增。

由此也凸显了调解新型的纠纷解决在社会中所的拾遗补缺的作用。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不少社会矛盾凸显,是时下金融危机的爆发又的社会问题,进而也了法院受理案件的激增。,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真正的调解的作用,有利于纠纷解决的,符合诉讼经济原则的要求,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

调解制度本身在我国现阶段也诸多,如强制性调解等情况,违反了司法不告不理原则,有审判权干预当事人处分权之嫌疑,等等。当然,这本文的主题,不予以过多展开。

四、对抗制庭审模式的兼论书记员在庭审中的作用

我国消除职权主义庭审模式的,逐渐引入了英美对抗制庭审模式。的在原告起诉时候只提交证据目录而提交全套证据。证据要在庭审之后才提交。立法的本意在于防止法官的先入为主,强调双方当事人在法庭上的对抗。

立法的初衷是完美的,在实践中落了空。事实上,法官审理案件多是在开庭之后靠着庭审笔录和当事人事后提交的全套证据据以判案的。庭审在某种程度上流于,法官庭审之后的忙于阅卷。,辩论阶段的辩论似乎也很。

由此凸显了书记员当庭记录的庭审笔录的性。临时记录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书记员只能把关键性的事实予以记录,记录下所事实,这,稍有疏忽,遗漏关键性内容又当如何?书记员对当事人的某一方颇有偏好,故意在其辩说中加上那么几句,那么依据庭审笔录断案的法官的又当如何?我觉得这值得思考的问题。

书记员角色一直是在司法改革过程中所忽略的角色,笔者这次实习亲身做书记员的亲身经历,感觉书记员的角色有必要引起,建议在司法改革中予以的考虑。

五、陪审员制度的

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借鉴英美法中的陪审团质素起来的。一如前述,制度移植的初衷是完美的,在实践中也了的作用,但也暴露了的。

笔者在法院的实习经历亲身做陪审员的感受来看,陪审员制度着陪而不审的情形;有陪审员参见的合议庭上就演变成了案件承办法官人的独任制,陪审员好应作用。

陪审员制度的问题学术界探讨多的问题了,的论述,兹不赘述。

实习过程中的想法,,问题,情形很。仅仅是个人粗浅的想法,多有幼稚与疏漏之处。

理论与实践,让我次实习中受益匪浅,也了实习的目的。今后要多注意实践,在实践中的理论与实践,学以致用!

经济法学笔记例11

关于实习,写的多详细了,这里就不再罗嗦了!这里主要从法学理论的角度谈谈在实习中的和想法:

一、法律与经济之关系

法律与经济乃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众所周知,2012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经济全球化的,难以独善其身。股市下跌,房地产价格下跌。原先买房的人后悔出了高价,于是纷纷想法退房。当然也有是开发商的责任。于是乎,法院审理的商品房买卖纠份,仅仅我在实习的多月里就审理了案件。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果不其然啊!这也的说明了法学乃经世致用的学问。司法中的实践问题远非躺在安乐椅上的法学家所能想象,应当司法实践,于学术于实践均颇有裨益!

二、法律与道德之关系

法律与道德(morals) 的关系乃是19 世纪法学家所的三个主要论题。耶林(jhering) 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称之为法理学的合恩角(the cape horn of jurisprudence) 。那些想要征服“险地”的法理学航海家所面临的, 在的程度上讲, 乃是船毁人亡的危险。历史上,不同的流派对该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我觉得,在现今的特殊社会时期,面临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型,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纷纷涌现。应该人的道德诉至,正像文中篇实习日志写的那位王主任的话,现在纠纷人的道德败坏引起的,譬如离婚案件者的介入。,应该多强调道德的教化。而仅是强调依法治国。

三、法律万能主义的辟误兼论调解制度之

法律万能的,审判也解决纠纷的唯一。即使是强调法律在社会控制中起作用的庞德教授也非常谨慎的指出法律所的。

法条之有限性与社会之性、法律之稳定性与社会之变动性之间冲突的性,传统法律侧重于事后的救济,强调司法的被动性,使得法律在领域的“心有余而力也”,难以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由此也凸显了调解新型的纠纷解决在社会中所的拾遗补缺的作用。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不少社会矛盾凸显,是时下金融危机的爆发又的社会问题,进而也了法院受理案件的激增。

由此也凸显了调解新型的纠纷解决在社会中所的拾遗补缺的作用。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不少社会矛盾凸显,是时下金融危机的爆发又的社会问题,进而也了法院受理案件的激增。,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真正的调解的作用,有利于纠纷解决的,符合诉讼经济原则的要求,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

调解制度本身在我国现阶段也诸多,如强制性调解等情况,违反了司法不告不理原则,有审判权干预当事人处分权之嫌疑,等等。当然,这本文的主题,不予以过多展开。

四、对抗制庭审模式的兼论书记员在庭审中的作用

我国消除职权主义庭审模式的,逐渐引入了英美对抗制庭审模式。的在原告时候只提交证据目录而提交全套证据。证据要在庭审之后才提交。立法的本意在于防止法官的先入为主,强调双方当事人在法庭上的对抗。

立法的初衷是完美的,在实践中落了空。事实上,法官审理案件多是在开庭之后靠着庭审笔录和当事人事后提交的全套证据据以判案的。庭审在某种程度上流于,法官庭审之后的忙于阅卷。,辩论阶段的辩论似乎也很。

由此凸显了书记员当庭记录的庭审笔录的性。临时记录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书记员只能把关键性的事实予以记录,记录下所事实,这,稍有疏忽,遗漏关键性内容又当如何?书记员对当事人的某一方颇有偏好,故意在其辩说中加上那么几句,那么依据庭审笔录断案的法官的又当如何?我觉得这值得思考的问题。

书记员角色一直是在司法改革过程中所忽略的角色,笔者这次实习亲身做书记员的亲身经历,感觉书记员的角色有必要引起,建议在司法改革中予以的考虑。

五、陪审员制度的

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借鉴英美法中的陪审团质素起来的。一如前述,制度移植的初衷是完美的,在实践中也了的作用,但也暴露了的。

笔者在法院的实习经历亲身做陪审员的感受来看,陪审员制度着陪而不审的情形;有陪审员参见的合议庭上就演变成了案件承办法官人的独任制,陪审员好应作用。

陪审员制度的问题学术界探讨多的问题了,的论述,兹不赘述。

实习过程中的想法,,问题,情形很。仅仅是个人粗浅的想法,多有幼稚与疏漏之处。

理论与实践,让我次实习中受益匪浅,也了实习的目的。今后要多注意实践,在实践中的理论与实践,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