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未来教育的思考

未来教育的思考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1 08:43:49

未来教育的思考

未来教育的思考例1

Liu Yan

【Abstract】Language education only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an be recognized by the community. The future of society is a highly globalized society. Is an ecological and civilized society, is an international market. Culture, a wide range of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s rapid. Withered in the growing global resources, human to break the limits of growth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potential of its own, the future of the strong community is the most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is a powerful national force. How to foster social developm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talented people, which is facing the education mission,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s as the basis of language is an arduous task, how to deal with? How to develop? This i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language education; the future; thinking从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有延续性的一面,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具有时代的烙印。在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语文学科分类。在最基层的私塾,一位先生带领几个学生学习中国的古典著作,高一级的书院则又由有学识的官吏,或因不能为官的知识分子带领一批学生探讨学问。直到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教育制度,才有了学科分类,班级授课。而语文也就被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分类出来。(《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主编 周南照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6页)就是因为它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被分离出来,就使得语文教育的涵盖面变得复杂,内容也变得繁杂,有诗词歌赋有历史地理无所不包。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始终是文学熏陶和道德教育。所以说: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偏重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实际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学进度也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谢象贤主编《语文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第131~133页)。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必然会对语文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教育只有适应这一要求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先生在1995年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做总结发言时强调指出:未来教育要按照现代社会对青少年的知识需求,能力需求,道德需求来育人育才。这一思想明显的告诉我们,教育要顺应社会的需求,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完成社会所赋予的使命,也才能赢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要认识这一点,就要了解未来社会的时代特征:

21世纪的未来是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趋向极限、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的双重挑战的形势下,人们越发深刻地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只会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失调的严重后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崇高目标迫切要求改变“增长即发展”及与此相关的工业文明时代的发展观,而代之以新的科学发展观。我国政府提出的“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和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在此基础上政府勾画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制定了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大了对如何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工作。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目标和方向,倡导以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为特征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这就充分说明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评价的标准和最终实现的目的。看一个国家是否文明就是要看其对生态环境的态度,教育的作用要集中表现在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上。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建制,使生态道德家喻户晓,形成生态道德优越的社会舆论氛围。明确教育的这一发展方向,构建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教育,使受教育者都能掌握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所需要的科学思想、科学知识、消费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随着经济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不断深化,金融产业持续蓬勃发展,必然导致财富的大规模重新分配,也导致经济政策宏观,微观调控不断出现。我们必须认识到市场化经济的这一特点,必须认识到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分配问题上有公平也有不公平,这种观念的转变对于我们的生活将产生极为重大、深远的影响。各阶层的即得利益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在过去的改革过程中,我们的生活所受影响还是比较小的,我们基本上是从改革中获益而很少付代价,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要有更新的价值观,投资理念和财富观。这就迫使我们必须接受新的知识体系,学习新的技能技巧。要学会从改革中获利,更要从付出的代价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可见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这么简单。

全球化进程是21世纪不可逆转的趋势,全球化进程是一个客观事实,我们必须适应这个环境,谋求独立于全球经济体系、开辟出一个新世界的宏伟计划,唯我独尊的做法终究过于偏激,只要融入其中。用我们厚道的民族文化精神感召世界,才能把握时机。科技的高度化,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经济整体结构,而且还将深刻影响到人类社会文化形态的变化,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交流。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相一致,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影响也日益全球化。这种传播、影响和交流的作用同经济的交流一样也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以加快先进文化的传播,更广泛地造福于人类,也可以让落后甚至腐朽的文化给人们带来更大、更广泛的危害,或由于毁灭各地各民族文化的个性而给人类带来长远的危害。如何趋利避害,既吸取别人的有益于自己的文化,又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信息的高度化,使得人类的信息传递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使人类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一时期教育将处于一个较先前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要的地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那么中国未来的语文教育该何去何从?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根据学界前辈的研究表明未来人才的人格和能力倾向模型是这样的:

(1)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形成生命,信仰,尊严,文明,创造,社会接受等有关的积极价值观兵建立和谐价值关系)

(2)广泛的社会经验和完整的生活概念(高度社会适应型的基础)

(3)高度敏感型(对变化的敏感和对可能性的敏感)

(4)自我定向能力(独立性,自我引导与自我负责)

(5)主动适应能力(迎接挑战与逃避挑战)

(6)对不明确情景的耐受力(冒险型和自我拓展倾向)

(7)抗拒压力与耐受挫折的能力(压力激发针对目标的反作用力而不是我向或他向破坏力)社会角色意识与沟通能力(社会定位概念

(8)高度创造力(创造独特和新颖失望的能力)

(9)持续发展倾向(自我超越和自我提高的要求)

(10)人际关系调整能力(情感目标定向的人际关系)

(11)高文化(道德)修养(文化修养正成为人们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一部分)

(12)善于竞争和合作(工作目标定向的人际关系)

(13)专业知识和技能。

(邰启扬 徐志勤著《语文教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5~6页)

这些能力和特征,显然是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而这些只有经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形成。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所说:要考虑现代文化科学教育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各项工作,对于每个受教育的人在语文能力方面有哪些要求。这些要求可能是过去就有而现代格外突出的;有的可能是现代社会提出的新要求。选编教材和进行教学,都必须从这些要求出发设计方案,简单内容,采取措施。(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第214页)。关注未来世纪的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世界各国也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21世纪的教育。美国1991年提出“二十一世纪的美国教育策略”;日本1989年“临时教育审议会”通过的报告书中,就提出了“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日本新国民”的观点。那么,正在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作为中国普通教育基础的语文教育未来的发 展,该怎样呢?

1从全球化的观点出发,具有世界性的眼光,结合未来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的要求构建新的语文教育知识体系,培养能够在国际社会作出贡献的中国人。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联成一体,各国文化也不可能孤立发展,因此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也会大大地发展起来,必须珍视自身文化,尊重和理解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保持自身民族文化传统,承认和接受其他国家民族文化,建立一种文化多元化的格局。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把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通过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相沟通,充分吸收西方文化基础,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界限被打破,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更加紧密。课本的研制者注重引进并强化言语知识、强化和完善常用文体的结构知识、结合世界各民族文化,丰富和拓深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深度。扩大同各学科的联系。教师在这过程中的使命主要是帮助学生建构人际间真诚协商、平等对话、和谐相处,解决问题,阅读、鉴赏、重构文本以及课程学习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而学生是以涉取课外读物、积累人生经验和阅历的方式,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以个体独特的认知结构建构课程知识和人生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及自我的元认知知识。(《课本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建构》,方武,《课程o教材o教法》2004年第4期)即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不仅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包括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在未来文章学,文艺学,文化学,信息科学都是语文教育的范畴。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以及这些学科的许多分支学科的研究,都和语文教育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因此构建新的语文知识体系,扩大涵盖面,使未来的语文教育应当面对整个生活,未来的语文教育不仅要把日后大多数人能够适应生活作为出发点,而且也应为培养少数文学精英做出努力。

2未来的语文教育要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随着电脑和多媒体的普遍使用,随着人机对话成为现实,读写听说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将会出现新的变化。导致语言符号的产生、传输、存贮、加工等媒介系统的巨大变化,人类的语言生活自然也要随之发生改变。作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语文教育,也必须适应语言生活发展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当前信息技术和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变化如同本世纪之初的白话文、国语标准音、简化字和新式标点符号的出现一样,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产物。整个社会则正潜在地不知不觉地经历着、并将在新世纪初继续经历一场巨大的文化变异和转型。我们的语文教育改革应该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顺应时代的发展,认识和把握这些新变化、新特点,研究人们对声像语言、网络语言的兴趣与解读方式,重新建构合乎声像语言、网络语言规律的语文教育教学新体系,中国的传统审美文化也出现了许多过去从未有过的新现象,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电视节目、电脑、网络等,正在改变大众的阅读习惯,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出现和普及,电子文本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书写方式和习惯,其中,经典文本的难产和对“经典”观念的消解,便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我想这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并且,由于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如电脑多媒体、网络等高级电教手段介入语文教学,已为语文教学建构声像语言教学新体系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使我们认识到获得知识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的本身更关键。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力求于交给学生一个方法库、工具库和程序库,所以,我们无论从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来看,还是从人才需求来看,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教育的前瞻性和可预见性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更是要及早地改革和调整其原有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和适应于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

3未来的语文教育要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的责任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追求“开放”的教育格局。******总书记在讲到创新时说:“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用良好的教育手段,培养有知识有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把知识和素质合理的融合使之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打破社会传统、习俗和他人意志对人的奴役,鼓励个体的创造性。冶炼和挖掘我们自我超越的精神和品质。当前,业内一些学者正在致力于幼儿教育中的大脑潜能开发,积极地为未来的人才培养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因此培养儿童潜能,对超常生进行重视教育,为学生树立创新观念,为他们开辟创新环境和空间,注重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高级思维的培养。改变传统的语文教育格局,追求一种开放,和谐的教育模式。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主,开放的精神氛围不仅是语文创新教育所必备的。而且其本身就是最好的创新教育。

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即解放眼睛;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语文教育也应从这个角度来做些改变,建立新型的语文教育体系,它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育,是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适合未来语文教育发展需要的新的知识结构,新的理念和创新精神。参考文献

[1]谢象贤主编.语文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第131~133页

[2]周南照主编.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6页

[3]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第214页

[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

[5]邰启扬、徐志勤著.语文教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5~6页

[6]王国平.现代教育与未来人才.北京教育,2000年第11期

[7]方武.课本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建构.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4期

[8]创新带来生机-浅谈创新教育在语文进行中的实施.

[9]方武.论析师生的知识建构.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5期

[10]申士昌.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向性.

未来教育的思考例2

Liu Yan

【Abstract】Language education only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an be recognized by the community. The future of society is a highly globalized society. Is an ecological and civilized society, is an international market. Culture, a wide range of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s rapid. Withered in the growing global resources, human to break the limits of growth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potential of its own, the future of the strong community is the most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is a powerful national force. How to foster social developm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talented people, which is facing the education mission,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s as the basis of language is an arduous task, how to deal with? How to develop? This i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language education; the future; thinking从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有延续性的一面,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具有时代的烙印。在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语文学科分类。在最基层的私塾,一位先生带领几个学生学习中国的古典著作,高一级的书院则又由有学识的官吏,或因不能为官的知识分子带领一批学生探讨学问。直到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教育制度,才有了学科分类,班级授课。而语文也就被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分类出来。(《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主编 周南照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6页)就是因为它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被分离出来,就使得语文教育的涵盖面变得复杂,内容也变得繁杂,有诗词歌赋有历史地理无所不包。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始终是文学熏陶和道德教育。所以说: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偏重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实际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学进度也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谢象贤主编《语文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第131~133页)。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必然会对语文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教育只有适应这一要求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先生在1995年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做总结发言时强调指出:未来教育要按照现代社会对青少年的知识需求,能力需求,道德需求来育人育才。这一思想明显的告诉我们,教育要顺应社会的需求,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完成社会所赋予的使命,也才能赢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要认识这一点,就要了解未来社会的时代特征:

21世纪的未来是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趋向极限、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的双重挑战的形势下,人们越发深刻地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只会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失调的严重后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崇高目标迫切要求改变“增长即发展”及与此相关的工业文明时代的发展观,而代之以新的科学发展观。我国政府提出的“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和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在此基础上政府勾画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制定了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大了对如何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工作。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目标和方向,倡导以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为特征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这就充分说明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评价的标准和最终实现的目的。看一个国家是否文明就是要看其对生态环境的态度,教育的作用要集中表现在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上。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建制,使生态道德家喻户晓,形成生态道德优越的社会舆论氛围。明确教育的这一发展方向,构建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教育,使受教育者都能掌握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所需要的科学思想、科学知识、消费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随着经济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不断深化,金融产业持续蓬勃发展,必然导致财富的大规模重新分配,也导致经济政策宏观,微观调控不断出现。我们必须认识到市场化经济的这一特点,必须认识到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分配问题上有公平也有不公平,这种观念的转变对于我们的生活将产生极为重大、深远的影响。各阶层的即得利益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在过去的改革过程中,我们的生活所受影响还是比较小的,我们基本上是从改革中获益而很少付代价,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要有更新的价值观,投资理念和财富观。这就迫使我们必须接受新的知识体系,学习新的技能技巧。要学会从改革中获利,更要从付出的代价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可见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这么简单。

全球化进程是21世纪不可逆转的趋势,全球化进程是一个客观事实,我们必须适应这个环境,谋求独立于全球经济体系、开辟出一个新世界的宏伟计划,唯我独尊的做法终究过于偏激,只要融入其中。用我们厚道的民族文化精神感召世界,才能把握时机。科技的高度化,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经济整体结构,而且还将深刻影响到人类社会文化形态的变化,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交流。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相一致,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影响也日益全球化。这种传播、影响和交流的作用同经济的交流一样也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以加快先进文化的传播,更广泛地造福于人类,也可以让落后甚至腐朽的文化给人们带来更大、更广泛的危害,或由于毁灭各地各民族文化的个性而给人类带来长远的危害。如何趋利避害,既吸取别人的有益于自己的文化,又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信息的高度化,使得人类的信息传递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使人类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一时期教育将处于一个较先前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要的地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那么中国未来的语文教育该何去何从?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根据学界前辈的研究表明未来人才的人格和能力倾向模型是这样的: 

(1)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形成生命,信仰,尊严,文明,创造,社会接受等有关的积极价值观兵建立和谐价值关系)

(2)广泛的社会经验和完整的生活概念(高度社会适应型的基础)

(3)高度敏感型(对变化的敏感和对可能性的敏感)

(4)自我定向能力(独立性,自我引导与自我负责)

(5)主动适应能力(迎接挑战与逃避挑战)

(6)对不明确情景的耐受力(冒险型和自我拓展倾向)

(7)抗拒压力与耐受挫折的能力(压力激发针对目标的反作用力而不是我向或他向破坏力)社会角色意识与沟通能力(社会定位概念

(8)高度创造力(创造独特和新颖失望的能力)

(9)持续发展倾向(自我超越和自我提高的要求)

(10)人际关系调整能力(情感目标定向的人际关系)

(11)高文化(道德)修养(文化修养正成为人们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一部分)

(12)善于竞争和合作(工作目标定向的人际关系)

(13)专业知识和技能。

(邰启扬 徐志勤著《语文教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5~6页)

这些能力和特征,显然是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而这些只有经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形成。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所说:要考虑现代文化科学教育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各项工作,对于每个受教育的人在语文能力方面有哪些要求。这些要求可能是过去就有而现代格外突出的;有的可能是现代社会提出的新要求。选编教材和进行教学,都必须从这些要求出发设计方案,简单内容,采取措施。(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第214页)。关注未来世纪的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世界各国也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21世纪的教育。美国1991年提出“二十一世纪的美国教育策略”;日本1989年“临时教育审议会”通过的报告书中,就提出了“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日本新国民”的观点。那么,正在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作为中国普通教育基础的语文教育未来的发 展,该怎样呢? 

1从全球化的观点出发,具有世界性的眼光,结合未来社会对教育和人才的要求构建新的语文教育知识体系,培养能够在国际社会作出贡献的中国人。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联成一体,各国文化也不可能孤立发展,因此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也会大大地发展起来,必须珍视自身文化,尊重和理解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保持自身民族文化传统,承认和接受其他国家民族文化,建立一种文化多元化的格局。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把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通过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相沟通,充分吸收西方文化基础,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界限被打破,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更加紧密。课本的研制者注重引进并强化言语知识、强化和完善常用文体的结构知识、结合世界各民族文化,丰富和拓深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深度。扩大同各学科的联系。教师在这过程中的使命主要是帮助学生建构人际间真诚协商、平等对话、和谐相处,解决问题,阅读、鉴赏、重构文本以及课程学习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而学生是以涉取课外读物、积累人生经验和阅历的方式,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以个体独特的认知结构建构课程知识和人生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及自我的元认知知识。(《课本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建构》,方武,《课程o教材o教法》2004年第4期)即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不仅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包括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在未来文章学,文艺学,文化学,信息科学都是语文教育的范畴。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以及这些学科的许多分支学科的研究,都和语文教育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因此构建新的语文知识体系,扩大涵盖面,使未来的语文教育应当面对整个生活,未来的语文教育不仅要把日后大多数人能够适应生活作为出发点,而且也应为培养少数文学精英做出努力。

2未来的语文教育要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随着电脑和多媒体的普遍使用,随着人机对话成为现实,读写听说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将会出现新的变化。导致语言符号的产生、传输、存贮、加工等媒介系统的巨大变化,人类的语言生活自然也要随之发生改变。作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语文教育,也必须适应语言生活发展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当前信息技术和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变化如同本世纪之初的白话文、国语标准音、简化字和新式标点符号的出现一样,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产物。整个社会则正潜在地不知不觉地经历着、并将在新世纪初继续经历一场巨大的文化变异和转型。我们的语文教育改革应该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顺应时代的发展,认识和把握这些新变化、新特点,研究人们对声像语言、网络语言的兴趣与解读方式,重新建构合乎声像语言、网络语言规律的语文教育教学新体系,中国的传统审美文化也出现了许多过去从未有过的新现象,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电视节目、电脑、网络等,正在改变大众的阅读习惯,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出现和普及,电子文本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书写方式和习惯,其中,经典文本的难产和对“经典”观念的消解,便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我想这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并且,由于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如电脑多媒体、网络等高级电教手段介入语文教学,已为语文教学建构声像语言教学新体系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使我们认识到获得知识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的本身更关键。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力求于交给学生一个方法库、工具库和程序库,所以,我们无论从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来看,还是从人才需求来看,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教育的前瞻性和可预见性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更是要及早地改革和调整其原有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和适应于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

3未来的语文教育要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的责任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追求“开放”的教育格局。******总书记在讲到创新时说:“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用良好的教育手段,培养有知识有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把知识和素质合理的融合使之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打破社会传统、习俗和他人意志对人的奴役,鼓励个体的创造性。冶炼和挖掘我们自我超越的精神和品质。当前,业内一些学者正在致力于幼儿教育中的大脑潜能开发,积极地为未来的人才培养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因此培养儿童潜能,对超常生进行重视教育,为学生树立创新观念,为他们开辟创新环境和空间,注重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高级思维的培养。改变传统的语文教育格局,追求一种开放,和谐的教育模式。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主,开放的精神氛围不仅是语文创新教育所必备的。而且其本身就是最好的创新教育。

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即解放眼睛;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语文教育也应从这个角度来做些改变,建立新型的语文教育体系,它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育,是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适合未来语文教育发展需要的新的知识结构,新的理念和创新精神。参考文献  

[1]谢象贤主编.语文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第131~133页

[2]周南照主编.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6页

[3]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第214页

[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

[5]邰启扬、徐志勤著.语文教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5~6页

[6]王国平.现代教育与未来人才.北京教育,2000年第11期

[7]方武.课本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建构.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4期

[8]创新带来生机-浅谈创新教育在语文进行中的实施.

[9]方武.论析师生的知识建构.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5期

[10]申士昌.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向性.

未来教育的思考例3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我们的学生会对教育教学的逐步改革和深入探索体会得更加深切。每个教育者也就是我们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传播者和体验者,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分量和角色就显得更加重要。一方面,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体验者,要适时地调整课程设置,认真钻研信息化的硬件设备与所授课程的软件的结合,体验的同时要把课程的教学设计最优化,使信息化的设备为教育教学服务;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传播者,要将课程改革深入人心,使优秀课程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式学习的桥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主要问题,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完成课程改革的同时,也要积极地思考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使之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又一个里程碑。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目标,但是,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又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改革必然会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探索和实践成为教师科研的新方向,对教育信息化的现实思考与未来期待,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育信息化是应逐步探索,不能奢望一蹴而就

国家对教育有长远的规划和要求,而每个学校、每个教师、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情况都完全不同,他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相应的硬件设备的配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有的学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对于这样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脚步是快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好地探索教育信息化的课程设计与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对于那些艰苦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国家也在逐步加大相关的政策和财政投入,使教育公平能够惠及全体学生。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现在有的学校只有实验室,或者只有多媒体教室才有交互式电子白板,这样的硬件基础对课程的设置和教育教学的模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甚至会影响教学效果。

所以,每个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根据学校、班级和自身的特点与学生共同学习,逐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研究利用现阶段的教育设备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方法。只有逐步地研究、逐步地探索,才能不断地进步。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有快有慢,有缓有急,但这都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过程。“不怕慢,就怕站”,只要不断地努力,相信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一定会为教学发展和课程设计服务。

二、教育信息化应以发展为主线,改变课堂的单一教育教学环境

教育教学环境与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是不可分割的,教育信息化逐步推进“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使教育教学环境有了明显的信息化趋势的变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可以说只要学生想学习,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使无处不在的学习成为可能。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善是教育信息化的重点课题之一,教学的模式、学生的学习环境的改变,为信息化的前行铺就了硬件设备的保障,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化。

课堂的教育教学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逐步变化的课堂是以发展为主线的。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也是国家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在教育教学环境改变后,不仅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校也是学生学习的场所,甚至回家后,还可以与同学、教师共同学习。这样的改变对学生来说是建立了全方位的“学习圈”,让学生逐步体会学习的乐趣,感受在课堂、学校、图书馆和家里学习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交互式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模式,变单一课堂为多维互动,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自主学习,使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学充分融合。

未来教育的思考例4

一、改善学前班办学条件。要想提高学前班的教学质量,首先就应从增加教学设施入手。建议将综合楼门前的建身器材拆除,添置一些适合儿童玩耍的大型器械设施;将学前班的桌椅进行更换,对教室进行重新布置,让孩子觉得教室就是一个快乐的家。购买一些儿童读物,开展读书活动,让孩子从小就喜欢上阅读,为把我校建成真正的书香校园打下基础。

二、限制学前班班容量。通过设定班级人数上限,或者增加班额的方法来解决班容量过大的问题。

未来教育的思考例5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原因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2006~2008年间,我分别以主讲教师和主讲教师兼培训点项目执行人的身份参与了我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培训工作。这三年的培训实践给我的感觉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问题很严重。报到率不足90%;出勤率平均在80%左右(市区学员甚至不足50%);合作学习、过程评价流于形式,作业水平普遍低下;培训后应用项目理念进行教学实践的学员为零。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从这三年的培训反馈来看,学员普遍认为目前根本不具备应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实践的条件——教学秩序(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等)不允许,信息化设施差得远。

当前的学校教学秩序和信息化设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在教学实践中应用项目理念的积极性。但通过对部分学员的访谈后发现,学员对项目理念的理解比较肤浅才是导致学员不积极实践的根本原因。而导致学员对项目理念理解肤浅的原因主要有三:培训时间不足;主讲教师的教学方式滞后;学员的参训动机不对头。

1.培训时间不足。教材设计的教学时间是2610分钟(不含回家作业),合43.5小时,如果按每天8课时每课时45分钟计算,则为7.25天。而且这个设计应该是建立在美国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的,对于中国的教师而言则显然需要更多的时间。然而我们现在的有效教学时间是5天。这就使得主讲教师根本没有时间让学员去充分地阅读和思考,更没有时间去开展各种相关活动以充分地探讨一些重要的理念问题。

2.主讲教师的教学方式滞后。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也是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然而在我们的培训课堂上,这一理念的体现却很不够。我们的主讲教师大都还是在用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方式来组织教学。这不仅不能给学员有效的示范,而且也不利于学员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学员的参训动机不对头。绝大多数学员反映,他们是抱着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来的。这是因为他们在来参加培训之前,该县(市、区)组织学员参训的人(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一般都会这样回答他们的“这次培训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信息技术”。这种参训动机直接影响了学员的学习心理——重技术而轻理念,从而影响了他们对项目理念的深入理解。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假设

(一)改变参训指标的分配办法,选择一些信息化设施较好、课改力度较大的学校作为项目实验学校,然后集中培训其教师,辅导其应用。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信息化设施不足而导致的学员的错误认识,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从而改善学员单打独斗得不到有效支持的局面。此外,这样做或许还能走出一条类似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路子:特区—成果—示范,从而以点带面地、有效地推动项目的发展。

(二)对管理者(参训学员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参训学员所在学校校长)进行培训,改变管理者观念。这样或许就能解决学员参训动机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良好的教学实践氛围的营造。

(三)实践“项目教学法”,给学员作有效示范。也就是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来实施培训的教学,让学员亲身体验一下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式。这样或许能让学员在亲身的体验中有所感悟,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项目理念的理解。

(四)增加培训经费投入以延长培训时间。这样,主讲教师就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组织学员进行深入的阅读、思考、讨论,从而加深学员对项目理念的理解。

三、对策实施及其成果

2009年3月,市项目执行机构审批通过了我们的《培训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①缩减培训规模——由原来的500人减为100人;②增加培训时间——有效教学时间由原来的40课时增加到84课时;③增加培训经费——由原来的100元/人增加到300元/人;④改变培训指标分配办法——遴选4所市区小学为项目实验学校,并将100个培训指标全部用于4所项目实验学校教师(包括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的培训;⑤改变培训方式——采用“项目教学法”。

2009年7月7日~7月14日,培训顺利实施。这次培训,报到105人(报到率105%);7天(每天9个小时12课时)的培训,没有一个人请假,没有一个人旷课(出勤率100%),学员们的学习热情被充分地激发了。

好的过程必然会带来好的结果。无论是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学员的反馈来看,培训成果都是令人欣喜的。

1.数据统计:合格率100%,优秀率19%,良好率81%;培训结束后的半年时间内,应用项目理念进行教学实践的学员占到了学员培训总数的16%。

2.学员反馈(博文):“此次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培训的形式很特别,没有了主讲老师的夸夸其谈,参训学员完全是在主讲老师精心设计的框架问题引领下,在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支持工具支持下,或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课堂上参训学员不再是昏昏欲睡,不再是哈欠连天,而是都积极投入到学习、讨论,精心设计自己的单元设计方案;参训学员不再两手空空回到各自的学校,看看我们老师设计的单元设计方案、反思日志,就知道老师们收获了许多!为什么有如此之大的变化?为什么?我不断地问自己?这完全是因为采取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1]

“如此的学习密度加上炎热的天气,从早到晚十几个小时的学习讨论,还没有任何培训学习如此安排。老人、孩子、家庭的牵挂,是什么支撑着老师们的激情?事业的需求?社会的压力?我看都有,但关键还是英特尔?未来教育独特的学习方式,只要你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其内在的驱动力就会显现,这正是我们学生需要的,也是我们老师们追求的教育。”[2]

“自主学习开始了,孩子们的学习井然有序。看着孩子们认真而又投入的样子,我感慨良多。还是这间教室,还是我,还是这群孩子,可又分明不是我,也不是他们。离开了老师的讲授,他们如同鱼儿入海般畅游着。看着他们认真而又投入的样子,我第一次从心底里感觉到学习是他们的事情,而自己则是他们学习遇到困难时的一个支架。这样的学习,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想到这里,我不禁为英特尔?未来教育引发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而赞叹不已。”[3]

参考文献:

[1]张建辉.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有感[EB/OL].[2012-9-29].

.

[2]王卫肖.渐入佳境[EB/OL].[2009-07-11].

.

未来教育的思考例6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现状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被看作是一门学科课程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当作一门单独的学科来对待,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在学校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而不是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从理论到理论,强行灌输有关名词、定义、概念,强行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更严重的是,还要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这将必然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它不仅不利于维护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反而变相地加大了其学习负担,增加其心理压力,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明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而是要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强化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一味地追求学科化,只能是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从医学的角度,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把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医学紧密的联系了起来,过分的夸大了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障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学校的领导、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清,对学生进行了错误的指导和宣传,使学生认为只有心理有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导致学生和老师常常远离心理咨询室和从事心理咨询的老师,这种医学化的倾向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中小学生的心理从总体上来说是健康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适应性的问题,不能和医学意义上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简单地混为一谈。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多的依赖心理测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片面化的现象。有些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过多地关注各种心理测验,依赖测验所得到的分数,以此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健康,这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有的学生参加心理测验后由于分数较低,不仅受到同学的嘲笑,在自己内心也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把自己归为“异类”,结果导致心理真的出现了问题,从而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教育者趋向于选择中学生,忽视了其他大部分群体,因而出现了教育对象上的片面化。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只注重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表现为,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老师,但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进行心理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纯粹的思想政治课。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仅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另一种形式化倾向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作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有区别的。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前提,只有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学校的德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有调查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于身边的长者,当然也包括教师,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如果教师自身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这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教师是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

二、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未来的思考

1、普及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一些大中城市的部分中小学开设了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课和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讲座,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认识,只是片面的追求学校的升学率,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特别是农村的一些中小学,更加缺乏对心理学知识的认识,常常会误解心理学工作的性质以及对心理学工作人员的藐视。所以教育部门一定要加大力度落实这方面的工作,使我们的每个学校都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之中,从而促进学校全面健康的发展。

2、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实践层面来看,其专业地位和权利并没有得到同等的尊重和体现。主要表现为:①专业人员兼职较多。②专业人员比例不高。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就是从教队伍将从兼职为主转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此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胜任。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应当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一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3、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

未来教育的思考例7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前至尧舜时代,就把品德列为第一;及至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主席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列为首位,到现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党中央仍然强调“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无不表明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市场经济建设的初期,由于新的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思想品德这个词有了一些不以为然,也就有了一些淡漠,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完善,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德育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德育教育越来越占住重要位置。要培养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新时期的合格人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变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学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好场所、好时机,好的活教材。这是加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直接途径。

1、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任务。

1.1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思想教育面临新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跟着发生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消极影响表现为;经济利益挂帅,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集体意识淡化,奉献与索取位置颠倒,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失衡等等。社会上就出现了很多不正之风,诸如金钱第一,享受第一,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上至贪污、贿路、损公肥私、挪用公款,下至偷税、漏税,贩卖毒品,偷盗抢劫。这些给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造成了极大冲击。近几年来,还出现一些高等学校的学生不毕业就下海捞钱,或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搞一些违法活动去捞取金钱的不正常现象。如果此时学校不及时在学生中进行正面教育,将会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造成极坏的影响,这也是对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一个主要冲击。

1.2改革开放下,西方的资产阶段自由化的渗入

恩格斯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它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邓小平同志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把中国的社会主义推向世界,实行了巨大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正是这种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对外开放,带进了许多外国的先进技术,但同时也使西方的一些不好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也随之而入。表现为:享乐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以及非理性论、非道德论等。因此,如何加强改革开放下的思想品德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成了高校新时期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

1.3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阴谋的影响自从10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帝国主义在诉诸武力消灭社会主义失败后,他们一直想对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后,西方资本主义想趁机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活动。他们无孔不入,时时都在利用机会。到下一个世纪,正是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之时,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15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出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那么,在新世纪改革开放主流的形式下,我们要防止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阴谋的影响。他们往往利用一些诸如“人权”、“自由”等歪曲中国实际情况的言论来影响中国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达到他们想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目的。江总书记报告中还指出:下一步要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要向他们提倡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面对新世纪,要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才,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大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4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道德素质有了新的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人具备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切道德素质。这些道德素质的要求是:语言文明、待人礼貌;遵守职业道德,公平竞争。要培养适应这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学校是关键,这也对高校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2体育教学是实施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造径

2.1体育教学特点所决定

体育教学绝大多数是学生经过一定的身体练习而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在身体练习的实践活动中,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特定的比赛规则,游戏的法则,必须协调的人际关系,同班同学因体育基础不同而出现的学习效果的即时反应,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不同者的不同表现等等这些都是绝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

2.2体育教材所决定

各种体育教材都有一定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授体育的目的、任务时激发学生努力锻炼身体,以便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而打下物质基础。讲授体育功能时,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为提高祖国在世界的威望而努力学习。在教基本技术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法规、法则,做文明的、守公德的好学生。体育教材中有许多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内容,教师要结合体育教材和目前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具体要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3 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3.1崇拜效应法

1)为人师表,做学生表率

培养有高尚情操的学生,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崇高的品德。师德是学生的指灯,上行下效是道德模仿的普遍规律。孔子曾说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首先做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要注意自身的形体,仪表风度美。与人交往要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着装要整洁、高雅。心灵美是最本质的美,要热爱党、忠诚祖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刻苦钻研业务,关心爱护学生,为培养合格人才而忘我工作。语言和行为是最直接影响学生的因素。老师在任何场所讲话要文明用语,语气温文尔雅,态度和蔼亲切,遵守诺言,言行一致,并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幽默感。行为要正直、大方、文明、高洁,使之成为学生崇拜而模仿的典范。

2)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

利用一切有影响的、让学生祟拜的英雄人物、先进事迹去诱导学生,做疏导工作。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善于激发学生对良好品德的敬佩祟拜之倩,使学生由崇拜敬佩而变为模仿,直至变为自身的习惯和修养。

3.2 巧抓时机法

1)利用新生入学的时机

未来教育的思考例8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前至尧舜时代,就把品德列为第一;及至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主席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列为首位,到现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党中央仍然强调“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无不表明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市场经济建设的初期,由于新的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思想品德这个词有了一些不以为然,也就有了一些淡漠,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完善,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德育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德育教育越来越占住重要位置。要培养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新时期的合格人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变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学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好场所、好时机,好的活教材。这是加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直接途径。

1、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任务。

1.1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思想教育面临新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跟着发生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消极影响表现为;经济利益挂帅,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集体意识淡化,奉献与索取位置颠倒,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失衡等等。社会上就出现了很多不正之风,诸如金钱第一,享受第一,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上至贪污、贿路、损公肥私、挪用公款,下至偷税、漏税,贩卖毒品,偷盗抢劫。这些给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造成了极大冲击。近几年来,还出现一些高等学校的学生不毕业就下海捞钱,或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搞一些违法活动去捞取金钱的不正常现象。如果此时学校不及时在学生中进行正面教育,将会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造成极坏的影响,这也是对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一个主要冲击。

1.2改革开放下,西方的资产阶段自由化的渗入

恩格斯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它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邓小平同志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把中国的社会主义推向世界,实行了巨大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正是这种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对外开放,带进了许多外国的先进技术,但同时也使西方的一些不好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也随之而入。表现为:享乐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以及非理性论、非道德论等。因此,如何加强改革开放下的思想品德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成了高校新时期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

1.3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阴谋的影响自从10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帝国主义在诉诸武力消灭社会主义失败后,他们一直想对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后,西方资本主义想趁机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活动。他们无孔不入,时时都在利用机会。到下一个世纪,正是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之时,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15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出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那么,在新世纪改革开放主流的形式下,我们要防止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阴谋的影响。他们往往利用一些诸如“人权”、“自由”等歪曲中国实际情况的言论来影响中国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达到他们想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目的。江总书记报告中还指出:下一步要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要向他们提倡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面对新世纪,要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才,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大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4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道德素质有了新的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人具备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切道德素质。这些道德素质的要求是:语言文明、待人礼貌;遵守职业道德,公平竞争。要培养适应这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学校是关键,这也对高校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2体育教学是实施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造径

2.1体育教学特点所决定

体育教学绝大多数是学生经过一定的身体练习而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在身体练习的实践活动中,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特定的比赛规则,游戏的法则,必须协调的人际关系,同班同学因体育基础不同而出现的学习效果的即时反应,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不同者的不同表现等等这些都是绝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

2.2体育教材所决定

各种体育教材都有一定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授体育的目的、任务时激发学生努力锻炼身体,以便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而打下物质基础。讲授体育功能时,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为提高祖国在世界的威望而努力学习。在教基本技术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法规、法则,做文明的、守公德的好学生。体育教材中有许多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内容,教师要结合体育教材和目前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具体要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3 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3.1崇拜效应法

1)为人师表,做学生表率

培养有高尚情操的学生,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崇高的品德。师德是学生的指灯,上行下效是道德模仿的普遍规律。孔子曾说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首先做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要注意自身的形体,仪表风度美。与人交往要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着装要整洁、高雅。心灵美是最本质的美,要热爱党、忠诚祖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刻苦钻研业务,关心爱护学生,为培养合格人才而忘我工作。语言和行为是最直接影响学生的因素。老师在任何场所讲话要文明用语,语气温文尔雅,态度和蔼亲切,遵守诺言,言行一致,并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幽默感。行为要正直、大方、文明、高洁,使之成为学生崇拜而模仿的典范。

2)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

利用一切有影响的、让学生祟拜的英雄人物、先进事迹去诱导学生,做疏导工作。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善于激发学生对良好品德的敬佩祟拜之倩,使学生由崇拜敬佩而变为模仿,直至变为自身的习惯和修养。

3.2 巧抓时机法

1)利用新生入学的时机

新生入学,思想认识还存在大片空白,道德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要抓住这个时机,积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认识的教育,要抓紧灌输“道德营养”。指导他们按时参加体育锻炼,加强组织纪律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协助他们建立公德意识。通过比赛和游戏,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热情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以及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品质。

2)利用教材、项目的特殊性

体育课的教材、项目有它自身的特殊点,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循循诱导。孔子学生颜回在回亿他的老师时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置不能”。根据特殊教材做具体诱导工作不但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还要使学生有正确的思想认识,道德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3 导与管相结合

1)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导不管。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实际行动,要导与管相结合。体育教学中首先要抓住常规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习惯。然后要抓住运动竞赛,使爱国、爱集体,体育道德,行为规范有了具体的实践机会。

2)导与管相结合还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严格要求与启发诱导、耐心疏导相结合。

严格要求是指对学生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态度和行为、组织纪律性和品德等方面的要求要一丝不苟、严肃认真。严格要求是必须的,但又不能操之过急。当学生对达到要求感到畏难或有不良行为时,应给予启发疏导,分析利弊,得失和危害,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同时工作要耐心,一次不能,二次,三次。还要与跨世纪人才的具体要求相结合,坚持严格地、耐心地,持之以恒地做疏导工作。以真正培养出适应新时期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①郑树文的《体育师院学生思想教育的豌与导》,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19卷

未来教育的思考例9

随着英特尔未来教育在全球的推广,经过十年来在我国的不断推进,该模式正逐步推向全国,深受我国广大教师的普遍欢迎。目前,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尝试着把英特尔未来教育运用到教学中去,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效果十分明显,这对于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效果如何,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其进行评价。因此,构建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设计原则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教学效果进行判定。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是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中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对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进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有关理论,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1 评价导向要体现自主性和协作性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为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和互助学习,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共同达到知识的建构。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应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评价。由于学生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进行创设情景,进行自主选择相关的信息资源,与传统思政课学生所获取的信息相比,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角度来说,学生的选择更具自主性和广泛性,这是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同时,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应根据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对学生的协作性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交流合作,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论,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作品展示的反馈情况来调整教学,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真正交流。因此,导向性原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评价要有利于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协作性。

1.2 评价载体是任务驱动学习

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所采用的是任务驱动式的一种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它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与组员进行交流与合作,都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体会到自己的主体作用,才会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行为。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所学的知识;三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3 评价目标是师生共建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参与到教学设计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单向式的知识传播方式。而在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倡导师生互动,鼓励进行学生交流,学生还参与到整个课程建设中,实现了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特色,是这一种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因此,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目标应是师生共建,促进教学相长。

1.4 评价指标科学和可行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实际情况。思政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标准,对于目前无法实现或没有实效的,不纳入到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另外,评价指标应做到具有可操作性,评价语言简明和准确。

2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根据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结合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的特色,可以从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情感、学生的作品等四方面构建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评价和反思。

2.1 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评价

本层面评价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种理念。学生通过完成项目的情况,以及完成项目后进行的反思是否体现了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2 教学设计能力的评价

本层面主要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体现学生的交流和协作精神。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强调任务驱动,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是一种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能力学习,学生根据教学设计后提出问题,提交一份学习报告或作品。可以从章节问题设计、学习目标制定、教学过程设计、教育技术的有效使用情况和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评价。

2.3 学习的态度和情感

本层面主要评价的是学生参与到项目学习中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出勤和合作学习的态度来进行评价。

2.4 作品评价

从这个角度进行评价,主要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主要从作品的规范性、创新性和可实施性进行评价。

3 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评价活动的具体依据,直接关系到评价结论的形成。因此,设计出一套定位准确、系统完整、详细具体、科学可行、操作简便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设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做到准确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质量、增强评价的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为进行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评价的实施奠定基础。

为了检验思政课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模式的效果,该指标体系同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对教师进行评价由思政主任、学科教研室主任进行评价,而对学生进行评价则有思政课教师进行评价。该指标体系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的量化分值和过程评价参考构成。一级指标主要考量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学设计能力、学习的态度和情感、学生的作品等;二级指标主要考量框架问题设计、学习目标制定、教学过程设计、教育技术的有效使用和教学评价设计等情况。(见下表)

未来教育的思考例10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评价。思想政治课只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反映时代特征,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冷静思考:未来世纪的社会究竟是一幅怎样的面貌?未来世纪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怎样主动适应未来世纪社会的发展变化?

对于未来社会的面貌,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层次、侧面进行了多种描述。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后工业社会”,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持续发展的社会”,有人称谓未来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等等。无论人们如何描绘未来社会,也无论人们如何称谓我们所处的时代,但我认为,未来社会最根本的特征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变革迅猛异常,综合国力竞争剧烈。这些巨大的变化,既使人们喜悦、激动,又可能使人们一下子难以适应。展望未来社会,光明的前景与严峻的威胁并存,腾飞的机会和沉重的挑战同在。面对这种冲击,我们的第一态度是,研究面向未来的对策,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掌握适应和对付未来的主动权。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面向未来,主动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骨髓里都充满未来意识的人。因为,教育事业是未来的事业,我们今日的中学生将在未来世纪度过他们的一生,他们的精神面貌将对未来世纪的人类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对未来世纪的前景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立足今日,应展望明天,根据未来世纪发展的要求来实施现实教育。例如:既然未来社会是一个变革剧烈的社会,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尤为突出,那么,我们就应帮助学生确立竞争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未来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是一个世界各国交往频繁、高度相互依存的社会。未来世纪的教育哲学观需要强调一种全球的合作精神。未来世纪的教育既要促进竞争,更要促进合作,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球性的交往、竞争与合作。

二、未来世纪呼唤思想政治课教学强化学科德育功能

无数事实说明,经济的高度发展、科技的迅猛进步所导致的显著后果之一,就是人文精神之花的枯萎。当代许多发达国家物质的丰富与道德的堕落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未来世纪,我国的经济和科技都将发生巨大飞跃。无论社会怎样变革,人类生活的本质仍然是“人”的生活,而不是“物”的生活。人类要过富有人道的生活,需要精神文明的滋润,以充实生活的内涵,提高生活的品质。目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许多国家纷纷推出“意识形态复归教育模式”,主张对学生施加公开的、强化的思想影响,切实加强道德教育,以帮助年轻一代构建生活理想和道德行为。这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

关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问题,历来有“德育课”与“智育课”之争,其结果是:把它归为“德育课”,常常使智育遭到冷落,德育也由于缺乏根基而陷于空洞说教;把它归为“智育课”,又往往导致德育的削弱,教学任务无法全面完成。我认为,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我们应具体分析:在什么意义上,它具有德育性;在什么意义上,它具有智育性。这样,才能充分显示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质,精确标明思想政治课在学校教育中的方位,从而有效地摆脱德育与智育相克的“怪圈”。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不容置疑的德育功能。如果说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学会做人”教育的皇冠,那么,思想政治课则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思想政治课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未来社会,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乃至学科名称都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它的德育功能即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功能都必将得到强化。

首先,我们要强化思想政治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导向和“免疫”功能,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讲政治”。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必然会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怎样迎接未来世纪的挑战,怎样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每一位中国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必须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他们做堂堂正正的未来世纪的中国人,教育他们热爱社会主义中国。我们所需要的不是情绪化的民族主义,而是成熟、理性和深邃的爱国主义。只有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提高他们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袭的免疫力,使他们“处变不迷途,遇事不糊涂”。

其次,我们要强化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指导和深化功能。未来社会仍将是一支不和谐的双重变奏曲。人类既充满发展的希望,也面临自毁的危机。道德危机、人口危机、生态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等将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如何实现希望、战胜危机呢?思想政治课在战胜道德危机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不仅要构建多元的道德价值观念,而且要研究和改进道德教育观念同实际效果的转化过程,使道德教育从单一化向层次化、理想化向基础化、运动化向生活化转变,通过正面灌输、价值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形式,帮助学生确立社会道德规范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小学会关心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民族和全球利益,建立起以社会为本位的道德价值观。“学会关心”正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只有将人类道德素质定位在“学会关心”的基础之上,致力于现实的道德教育,才不至于再次引起有识之士的振臂高呼:“拉莫尔(道德)姑娘,你回来吧!”

三、未来世纪呼唤思想政治课教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数百年来,“知识就是力量”始终是人们信奉的真理,也是教育者孜孜不倦地用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一切知识财富去充实学生头脑的依据。但是,未来社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仅靠在学校学到的一点理论知识,根本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怎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呢?经过一番困惑和思索,人们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就是:发展能力,用人类的智慧来迎接时代的挑战。未来的教育不应仅限于向学生传授坚实的知识,还应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入到精神生活之中。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早已从“知识型”教学向“智能型”教学转轨,以适应时展之需要。

十几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浪潮方兴未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响彻云端,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一时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1983年~1984年,《政治教育》组织了一场关于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能力问题的专题讨论,人们对思想政治课应培养什么能力和怎样培养能力的问题提出了各种见解。这场讨论促进了人们对学生能力培养问题的关注,深化了人们的认识。多年来,许多教师为了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状况,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能力培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偏差,主要表现为:(1)有的教师的教学仍然是以知识为核心,能力培养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最多是在中考或高考前才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2)有的教师将高考考查的七个方面的能力视为思想政治课的能力目标,将能力培养局限于背诵知识和训练应试技能的范围之内。(3)有的教师将能力培养停留在一般理论和经验上,始终没有实际的、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实际上架空了能力培养。(4)有的教师将能力培养与知识学习对立起来,忽视能力形成的基础,特别是过分、片面地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削弱了“双基”教学,削弱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适应时展的需要,迎接21世纪的挑战,必须加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将学生能力培养真正贯穿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

未来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利雅德博士曾提出:未来人应持有三张“护照”,即学术性或知识性“护照”、职业性“护照”、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护照”。以往,人们往往重视学术性和职业性“护照”,而忽视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护照”。然而,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是未来世纪人才最为宝贵的财富和素质,如果一个人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变得没有意义。教育事业是明天的事业。我们要教在今日,想到明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从追求考试分数转变为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

四、未来世纪呼唤思想政治课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未来世纪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是以发展为其主要目标的。但是,发展决不仅仅是能力的发展,还应是学生个性的发展。

未来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变化,对人的素质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人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充分发展的智能,而且要求人具有优良的个性品质。比如,操纵高度自动化的机械设备,需要人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个性品质;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要求人具有不畏挫折、敢冒风险、自信自强的性格品质;高技术的广泛采用、紧张的生活节奏,需要人调节情感,使之保持平衡。社会越是向高级阶段发展,越是需要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未来的教学将注重把理性与非理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起来,以教学的完整性去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已经历了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再向“个性和谐发展型”的转变。这预示了未来教学目标的重大转变。未来教学将给“唯智主义”教学模式划上一个句号,从而把个性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

我国新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合理健康发展”,并设计了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三个“板块”组成的新课程体系,以便使学校的特色、教师的特长与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与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方面的导向作用,预示了未来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为发展而教”将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准则。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性发展的广域性,即个性要向较广的方面发展,不能太狭窄;二是个性发展方向的可变性,即个性不是不能改变的,而是可以并且必然会有所改变的;三是个性发展的制约性,即个性发展要受社会需求的制约,要服从于社会需要;四是个性发展的目的性,即个性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祖国,服务于人民。

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是学生个性心理结构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东西,是个性的主要动力系统。中学阶段是学生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奠基阶段,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突破目前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被动局面,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才能主动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未来世纪呼唤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行教学方法改革

1992年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新时期思想政治课要重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多年来,人们已经创造了不胜枚举的教学方法。未来社会,思想政治课教学将会出现哪些具体的新方法实难预料,但毫无疑问,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头戏。未来教学方法的改革将会出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向:

未来社会,对于学生来说,学校与其说是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倒不如说是学生自学的理想之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语)

未来社会,“学会怎样学习”不仅是一个口号,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教学不在于教什么、学什么,而在于如何教、如何学。适应这一变化,教学方法将从偏重于教师的教转向倚重于学生的学。教学方法本来包括教师的施教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但长期以来,重教法,轻学法,教学方法成了“独脚将军”。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教学活动会让位于学习活动,人们将既重视教法的研究,更重视学法的研究。就思想政治课而言,虽说许多学生的厌学情绪是由众多的原因导致的,但我们不能否认以往的重教轻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摆脱这一困境,措施之一就是要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产生“爱学”的态度、“乐学”的情绪、“会学”的技巧和“自学”的能力。

未来社会,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另一重大变化是它的个性化、多样化。现代教学理论研究已经证明,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所有的人都是适合的。企图寻找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或等待教学理论提供直接使用的教学方法,都将成为正确运用教学方法的严重阻碍。

未来教育的思考例11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面向未来,主动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骨髓里都充满未来意识的人。因为,教育事业是未来的事业,我们今日的中学生将在未来世纪度过他们的一生,他们的精神面貌将对未来世纪的人类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对未来世纪的前景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立足今日,应展望明天,根据未来世纪发展的要求来实施现实教育。例如:既然未来社会是一个变革剧烈的社会,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尤为突出,那么,我们就应帮助学生确立竞争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未来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是一个世界各国交往频繁、高度相互依存的社会。未来世纪的教育哲学观需要强调一种全球的合作精神。未来世纪的教育既要促进竞争,更要促进合作,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球性的交往、竞争与合作。

无数事实说明,经济的高度发展、科技的迅猛进步所导致的显著后果之一,就是人文精神之花的枯萎。当代许多发达国家物质的丰富与道德的堕落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未来世纪,我国的经济和科技都将发生巨大飞跃。无论社会怎样变革,人类生活的本质仍然是“人”的生活,而不是“物”的生活。人类要过富有人道的生活,需要精神文明的滋润,以充实生活的内涵,提高生活的品质。目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许多国家纷纷推出“意识形态复归教育模式”,主张对学生施加公开的、强化的思想影响,切实加强道德教育,以帮助年轻一代构建生活理想和道德行为。这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

关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问题,历来有“德育课”与“智育课”之争,其结果是:把它归为“德育课”,常常使智育遭到冷落,德育也由于缺乏根基而陷于空洞说教;把它归为“智育课”,又往往导致德育的削弱,教学任务无法全面完成。我认为,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我们应具体分析:在什么意义上,它具有德育性;在什么意义上,它具有智育性。这样,才能充分显示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质,精确标明思想政治课在学校教育中的方位,从而有效地摆脱德育与智育相克的“怪圈”。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不容置疑的德育功能。如果说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学会做人”教育的皇冠,那么,思想政治课则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思想政治课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未来社会,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乃至学科名称都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它的德育功能即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功能都必将得到强化。

首先,我们要强化思想政治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导向和“免疫”功能,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讲政治”。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必然会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怎样迎接未来世纪的挑战,怎样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每一位中国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必须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他们做堂堂正正的未来世纪的中国人,教育他们热爱社会主义中国。我们所需要的不是情绪化的民族主义,而是成熟、理性和深邃的爱国主义。只有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提高他们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袭的免疫力,使他们“处变不迷途,遇事不糊涂”。

其次,我们要强化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指导和深化功能。未来社会仍将是一支不和谐的双重变奏曲。人类既充满发展的希望,也面临自毁的危机。道德危机、人口危机、生态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等将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如何实现希望、战胜危机呢?思想政治课在战胜道德危机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不仅要构建多元的道德价值观念,而且要研究和改进道德教育观念同实际效果的转化过程,使道德教育从单一化向层次化、理想化向基础化、运动化向生活化转变,通过正面灌输、价值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形式,帮助学生确立社会道德规范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小学会关心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民族和全球利益,建立起以社会为本位的道德价值观。“学会关心”正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只有将人类道德素质定位在“学会关心”的基础之上,致力于现实的道德教育,才不至于再次引起有识之士的振臂高呼:“拉莫尔(道德)姑娘,你回来吧!”

数百年来,“知识就是力量”始终是人们信奉的真理,也是教育者孜孜不倦地用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一切知识财富去充实学生头脑的依据。但是,未来社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仅靠在学校学到的一点理论知识,根本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怎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呢?经过一番困惑和思索,人们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就是:发展能力,用人类的智慧来迎接时代的挑战。未来的教育不应仅限于向学生传授坚实的知识,还应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入到精神生活之中。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早已从“知识型”教学向“智能型”教学转轨,以适应时展之需要。

十几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浪潮方兴未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响彻云端,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一时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1983年~1984年,《政治教育》组织了一场关于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能力问题的专题讨论,人们对思想政治课应培养什么能力和怎样培养能力的问题提出了各种见解。这场讨论促进了人们对学生能力培养问题的关注,深化了人们的认识。多年来,许多教师为了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状况,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能力培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偏差,主要表现为:(1)有的教师的教学仍然是以知识为核心,能力培养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最多是在中考或高考前才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2)有的教师将高考考查的七个方面的能力视为思想政治课的能力目标,将能力培养局限于背诵知识和训练应试技能的范围之内。(3)有的教师将能力培养停留在一般理论和经验上,始终没有实际的、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实际上架空了能力培养。(4)有的教师将能力培养与知识学习对立起来,忽视能力形成的基础,特别是过分、片面地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削弱了“双基”教学,削弱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适应时展的需要,迎接21世纪的挑战,必须加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将学生能力培养真正贯穿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

未来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利雅德博士曾提出:未来人应持有三张“护照”,即学术性或知识性“护照”、职业性“护照”、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护照”。以往,人们往往重视学术性和职业性“护照”,而忽视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护照”。然而,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是未来世纪人才最为宝贵的财富和素质,如果一个人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变得没有意义。教育事业是明天的事业。我们要教在今日,想到明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从追求考试分数转变为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

未来世纪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是以发展为其主要目标的。但是,发展决不仅仅是能力的发展,还应是学生个性的发展。

未来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变化,对人的素质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人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充分发展的智能,而且要求人具有优良的个性品质。比如,操纵高度自动化的机械设备,需要人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个性品质;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要求人具有不畏挫折、敢冒风险、自信自强的性格品质;高技术的广泛采用、紧张的生活节奏,需要人调节情感,使之保持平衡。社会越是向高级阶段发展,越是需要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未来的教学将注重把理性与非理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起来,以教学的完整性去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已经历了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再向“个性和谐发展型”的转变。这预示了未来教学目标的重大转变。未来教学将给“唯智主义”教学模式划上一个句号,从而把个性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