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理财投资政策

理财投资政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9 08:24:26

理财投资政策

理财投资政策例1

实行分税制以来,随着中央财权的不断集中,地方财力受到一定影响,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山区农业地区,其财政收支矛盾尤其突出,当前,能确保机关工资和政党机关正常运转已相当不错,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可用于建设方面的资金相当少。造成这些地区的财政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的转移支付和各项专项补助。就社会公共基础设施而言,虽然在国家连续三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很大改善,但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对农业投入的比例和农业的地位相比还很不相称,农业基础脆弱的状况还远未根本改变,农村的水、电、路、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的状况十分落后。在财政投资的微观管理上,也还存在资金使用管理松散,被挪用或挤占时有发生;建设项目前期准备不足,工程概算变更随意性很大,超支严重,造成“半拉子工程”、“胡子工程”等。这一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客观上要求政府应高度重视财政投资,加强财政投资的管理。

二、保工资发放情形下财政投资方向与重点

我国财政投资的资金用途,按投资方向划分,可分为基础性项目投资、公益性项目投资以及其他投资。因此,合理确定财政投资的用途和方向,调整和优化财政投资结构,这也是正确运用财政投资政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财政困难地区,笔者认为,今后的财政投资政策必须提高集财力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国民经济的宏观全局着眼,从本地区客观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继续支持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给予支持,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继续支持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人民生产与生活提供服务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和基本要素,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产业地位和战略地位。国际经验表明,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主动力。目前财政困难地区所面临的经济环境、科技含量等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差甚远,这就要求这些地区的国民经济尽能够建立起工业基础和社会基础设施。由此可见,大力发展社会基础设施如水、电、公路网等基础设施和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方面建设,仍是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可俞越的阶段。同时,我们也可看到,基础设施完备与否,与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无论是在使生产多样化、扩大贸易,解决人口增长问题方面,还是在减轻贫困(农业生产率和农村非农业就业增长与基础设施的提供密切相关)及改善环境条件方面,都具有显著作用。因此,借鉴发达地区经验,特别是考虑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前内需不足、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总体落后的现实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无疑是一项符合实际的正确选择。

2、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农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业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农业投资力度虽然有所增强,但由于历史上欠账较多,这些地区的农业投资还长时期徘徊不前,甚至有所下降,由此导致目前农业基础地位不稳和农业发展后劲的问题并没有根本性改观。由于财政困难,政府对农业基础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使这些地区的水利设施严重失修,农业抗灾能力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这一情况表明,为了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确保农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高度重视财政支农投资政策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弱质产业,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因此,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方向,可在承担本区域农业工程设施建设与养护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及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等,支持那些风险大、投资经济效益低、对农业发展起着保护性、开发性或有示范效益的项目等方面投资。这是其他农业投资主体所难以承担的,也是政府财政保护农业的重点所在。

3、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科技进步。

现代社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当今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科技政策和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灵活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以及科技与经济结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体制障碍等,现行的投资、信贷体制基本上只支持风险小且有担保的传统 企业,而对于风险大、目前无明显效益且无人担保的高技术企业缺乏必要的支持。可见,客观上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强化财政科技投资,在全社会科技投资中发挥主渠道作用。一方面要增强预算的科学性,确保预算安排的科技投资增长高于经常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在财政超收部分的分配上,要确保财政超收部分分配中按规定的比例安排科技投入。通过上述措施,促使财政科技投资比重逐步提高,从而加速这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给予支持,壮大支柱产业基础财源。

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缺泛支柱产业。受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不利因素的影响,当前这些地区支柱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生产集中度低、分散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远未达到合理的规模经济要求。这一问题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将会变得更加严峻。因此,支柱产业的振兴是关乎提高财政收入、壮大基础财源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支柱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规模经济,必须高度重视资金投入。由于现行投资体制已发生变化,在投资主体多元的情况下主要靠企业自筹。因此如何集中资金加强对支柱产业的投资是振兴支柱产业面临的突出矛盾。为能较好地解决这个矛盾,笔者谈两条思路供参考。一是将传统的国家筹资转变为市场化筹资。包括依靠企业增强自我积累能力,实行滚动式发展;赋予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的权力;通过组织企业集团或兼并的途径,进行资产重组,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资产存量;银行对支柱产业领域的骨干企业应实行资金扶持政策;继续积极利用外资等。二是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导向作用,从政策上和资金上扶持国家支柱产业的发展。政府财力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限的,对支柱产业扶持的投资政策必须突出重点,择优扶持,避免撒“胡椒面”。此外要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将财政投资主要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这对于促进支柱产业发展,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三、财政投资管理对策

1、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实现“抛砖引玉”。财政投入主要是说明政府支持的方向,是为了实现对社会资金投向的一种引导,“抛砖”是为了“引玉”。在传统的体制下,一讲投资就是财政投资,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可用于建设方面的资金相当少。因此,有限的财政投资应主要用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高新技术发展方面,以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这样才可能既缓解财政资金供求矛盾,又实现对社会资金流向的引导和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彻底改变由财政投资包打天下的局面,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财政贴息、参股、担保等方式放大财政资金的作用,以此带动民间投资,并引导社会资金按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进行投资。一要拓宽民间融资领域,有些投资项目,特别是效益好的项目,最好是实行向民间招标的办法吸纳民间投资,不必都由政府财政包揽,有些项目可由政府和民间共同投资;二要恰当选择财政投资的产业组合,除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外,还应选择一些产业关联度强的制造业项目;三是用活财政贴息政策,通过贴息可以拉动银行的贷款和企业的配套投入,能够取得比财政直接投资大得多的乘数效应;四是注重财政收支政策的配合,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2、坚持量力而行、集中财力办大事。当前,我们要办的事情还很多,而财政资金又捉襟见肘,资金供求矛盾将日益尖锐并长期存在。为此,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要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通过多项目,多方案进行对比分析,认真进行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去劣存优,择优投入,才能使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如果不切实际地进行“撒胡椒面”式的投入,则可能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只有先搞清“有所不为”,才能真正实现有所为。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分清主次先后,集中财力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优先投入重点项目建设和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这样才能使每件事情都落到实处。

3、推行和完善招投标制度。一是应扩大财政投资活动中招投标的应用范围,除特殊性质外,对财政投资项目由政府确定项目后,都应通过招标的形式,公开招标,选择项目法人。在建设项目的实施全过程,包括工程设计、咨询、施工和监理等,一律实行招标制;二是规范投标、招标程序,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及国家其它有关规定进行,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三是加强政府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督,严禁层层转包和违法分包的现象,对弄虚作假、收受贿赂、搞钱权交易、拒绝招标等行为应依法严惩。

理财投资政策例2

从山区财政困难县过去长期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可以证明,财政投资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重大作用。从明溪县的据统计资料表明,1991至1995年期间全县GDP增长分别:12.15%,13%,21.44%,24.5%,18.3%,年平均增长率达17.8%,实现了经济的高质量增长。1997年来,受国际金融风波及国内经济疲软的影响,对山区财政困难县经济冲击很大,1997年GDP出现负增长,为-0.13%,财力受到一定影响.同时,近两年,中央多次出台调资政策,财政刚性支出增长幅度大,财政收支矛盾尤其突出,当前,能确保机关工资和政党机关正常运转已相当不错,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可用于建设方面的资金相当少。据初步统计,1995年至2000年山区财政困难县财政投资(不含公路、电信、电网改造投入)占全县财政支出总额分别为:10.43%,10.43%,10.6,10.7%,9.7%,基本上保持在一个平稳状态。从资金来源看,上级专项补助资金所占比例不断提高。1996年至2000年上级专项补助资金占财政投资比例分别为:37.85%,32.65%,55.1%,62.8%,81.2%。造成山区财政困难县的财政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的转移支付和各项专项补助。就社会公共基础设施而言,虽然在国家连续三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很大改善,但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对农业投入的比例和农业的地位相比还很不相称,农业基础脆弱的状况还远未根本改变,农村的水、电、路、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的状况十分落后。在财政投资的微观管理上,也还存在资金使用管理松散,被挪用或挤占时有发生;建设项目前期准备不足,工程概算变更随意性很大,超支严重;有些建设项目,由于乡村财力配套不足,为完成计划而降低工程质量等。这一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客观上要求政府应高度重视财政投资,加强财政投资的管理。

二、山区财政困难县财政投资方向与重点

我国财政投资的资金用途,按投资方向划分,可分为基础性项目投资、公益性项目投资以及其他投资。因此,合理确定财政投资的用途和方向,调整和优化财政投资结构,这也是正确运用财政投资政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山区财政困难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需研究解决这一个重要问题。就山区财政困难县而言,今后的财政投资政策必须提高集财力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国民经济的宏观全局着眼,从本地客观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继续支持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给予支持,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继续支持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人民生产与生活提供服务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和基本要素,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产业地位和战略地位。国际经验表明,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主动力。目前山区财政困难县所面临的经济环境、科技含量等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差甚远。这就要求山区财政困难县大力发展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积极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要以改善发展环境为重点,着力抓好明溪城乡公路、进一步完善城乡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科学、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

2、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农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弱质产业,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近几年,随着对农业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山区财政困难县农业基础地位有所增强,但由于历史上欠账较多,农业基础地位不稳,农业发展后劲问题并没有从根本性改观。由于财政困难,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使一些地方的水利设施失修,农业抗灾能力下降,农业生态环境出现恶化。为了确保农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财政支农投资政策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方向,可在承担本区域农业工程设施建设与养护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及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等方面,支持那些风险大、投资经济效益低、对农业发展起着保护性、开发性或有示范效益的项目等方面投资,这是其他农业投资主体所难以承担的,也是政府财政保护农业的重点所在。

3、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科技进步。

现代社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在当前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科技政策和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灵活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以及科技与经济结合过程中还存在不少体制障碍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投资、信贷体制基本上只支持风险小且有担保的传统企业,而对于风险大、目前无明显效益且无人担保的高技术企业缺乏必要的支持。各级政府要切实强化财政科技投资,在全社会科技投资中发挥主渠道作用。一方面要增强预算的科学性,确保预算安排的科技投资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在财政超收部分的分配上,要确保财政超收部分分配中按规定的比例安排科技投入。通过上述措施,促使财政科技投资比重逐步提高,从而加速这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对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给予支持,壮大支柱产业基础财源。

山区财政困难县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支柱产业。支柱产业的振兴是关乎提高财政收入、壮大基础财源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支柱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规模经济,必须高度重视资金投入。由于现行投资体制已发生变化,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主要靠企业自筹。因此如何集中资金加强对支柱产业的投资是壮大支柱产业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一是将传统的政府筹资转变为市场化筹资。包括依靠企业增强自我积累能力,实行滚动式发展;赋予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的权力;通过组织企业集团或兼并的途径,进行资产重组,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资产存量;银行对支柱产业领域的骨干企业应实行资金扶持政策;继续积极利用外资等。二是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导向作用,从政策上和资金上扶持国家支柱产业的发展。政府财力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限的,对支柱产业扶持的投资政策必须突出重点,择优扶持,避免撒“胡椒面”。此外要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将财政投资主要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这对于促进支柱产业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财政投资管理对策

1、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实现“抛砖引玉”。财政投入主要是为了实现对社会资金投向的引导。要彻底改变以往由财政投资包打天下的局面,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财政贴息、参股、担保等方式扩大财政资金的作用,以此带动民间投资,并引导社会资金按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进行投资。一要拓宽民间融资领域,有些投资项目如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土地收购储备、旅游业等效益好的项目,最好是实行向民间招标的办法吸纳民间投资,不必都由政府财政包揽;有些项目如农业科技种养、乡村道路建设等可由政府和民间共同投资;二要恰当选择财政投资的产业组合,除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还应选择一些产业关联度强的制造业项目;三是用活财政贴息政策,通过贴息可以拉动银行的贷款和企业的配套投入,取得比财政直接投资大得多的乘数效应;四是注重财政收支政策的配套,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2、坚持量力而行、集中财力办大事。当前,我们要办的事情还很多,既要确保工资、社会保障金发放和保持机关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又要深化改革,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而财政资金又捉襟见肘,资金供求矛盾将日益尖锐并长期存在。为此,要统筹预算内外资金,分别捆绑各类专项资金,集约投入。在投入使用上,要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通过多项目、多方案进行对比分析,认真进行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去劣存优,择优投入,才能使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如果不切实际地进行“撒胡椒面”式的投入,则可能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只有按照构建公共财政支出框架的要求,搞清“有所不为”,才能真正实现有所为。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分清主次先后,集中财力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优先投入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以及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这样才能使每件事情都落到实处。

3、推行和完善招投标制度。一是应扩大财政投资活动中招投标的应用范围,除特殊性质外,对财政投资项目由政府确定后,都应通过招标的形式,公开招标,选择项目法人。在建设项目的实施全过程,包括工程设计、咨询、施工和监理等,一律实行招标制;二是规范投标、招标程序,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及国家其它有关规定进行,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三是加强政府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督,严禁层层转包和违法分包的现象,对弄虚作假、收受贿赂、搞钱权交易、拒绝招标等行为应依法严惩。

理财投资政策例3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有效履行政府职能而设立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职能主要有两个:一是配合当地政府融资,取得经济发展及相关项目建设所需资金;二是协助当地政府投资,进一步说投资方向主要是公益及民生类建设项目。一般来说,此类公司多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企业高层多为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兼任或任命,带有很强的政府控制力及非市场化色彩。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管理不够规范、与政府关系不清晰、财务人员缺乏主动性与责任感等问题。因此,积极改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财务管理方式,寻求系统化、组织化及高效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成为有效需求。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数量众多,没有规范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创立以来,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时期。此类公司在创立之初,是为了有效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解决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中面临的资金缺乏问题而产生的。截止到目前,全国已创立各种类型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近9000家,其中多数属于中小型公司。从近两年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数量呈快速上升态势,但目前缺乏健全、规范、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

(二) 体量小,业务依赖性强,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地方性投融资平台公司,大多规模不大,业务链短,依赖性强,财务管理意识相对较弱,无论是公司高层还是基层,更多时候认为财务管理部门只是收付资金、记账报账的职能。基于企业经营创造价值的财务管理意识谈化,导致此类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与经济高速发展不相适。

(三) 业务性质复杂,财务处理方法超越现行准则

一般来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但很多经济业务行使的却是政府职能,这就给企业的财务处理方法带来诸多挑战。例如,同为国有全资的2家企业,以资抵债的债权债务核销问题(资产公允价值不能完全覆盖债务金额),通常情况下,按照企业财务准则规定,主体双方按照债权债务金额与抵债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损益,但此处,更可能将次事项拆分为两个独立事项来处理:一是,股东收回或追加投资,减少或增加资本公积;二是,股东调入或调出资产,增加或减少资本公积。

(四)与政府关系纠缠不清,财务管理职能不能独立有效发挥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与当地政府之间关系纠缠不清,导致公司不能完全按照市场机制来有效安排企业活动,也不能独立行使公司的财务管理职能。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表述:首先,公司基本丧失对高层财务管理人员的任命、监督及罢免权力。由于此类公司基本由当地政府控制,尤其在高层管理者的任命方面,基本依赖于当地政府部门的指派或者安排。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由于缺乏独立运营中的人事管理权限,故不能在财务管理中做到独立自主。其次,公司的经济活动会受到政府的经常性干预,如投资项目的选择,因此财务管理很难做到独立自主。

(五)财务人员缺乏主动性与责任感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由于发展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财务管理人员带有的政府及行政管理色彩。由于公司业务大部分是政府参与的投融资发展类型,因此财务人员在业务处理的过程中,容易忽视企业财务治理要求,并极易形成政府官本位下的财务管理优越感。一方面,就财务人员本身来说,由于公司自身带有的非市场特点,决定了财务人员在实际的财务处理过程中会带有导向性,并且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极易逃避责任。另一方面,就财务人员的业务处理流程来看,由于其本身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决定了财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主动性缺失,不能按照实际发展的需求,而是按照指令或者标准结构进行财务工作的处理。

二、 改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把控数量,实施市场化的财务管理方式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作为地方政府进行融资、投资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在量与质上需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就目前来说,此类公司的数量已经达到了能够有效满足地方政府进行投融资活动的限度,因此有必要加强管理,把控数量,将公司的实际数量控制在合理有效的范围之内。具体来说,对于在当地有过多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当地政府来说,可以选择缩减规模、减少此类公司数量或者进行相关公司的合并,并进一步增强现有公司的发展能力。

为了有效控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财务管理不够规范的风险,必须积极寻求有效的财务管理方式。具体来说,转变公司原有的政府主导的会计制度,形成市场化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机制。如公司财务人员在业务处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使公司的财务管理活动更符合市场化运营的标准。

(二)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公司制财务管理优势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作为带有政府性质、公司制形式运营的发展组织,具有复杂性的影响作用。为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公司制财务管理的优势,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第一,给予公司独立任命及任免高层财务管理人员的权力。一个公司要想在市场化环境中独立运营,并取得市场的认可,公司自身必须拥有基本的人事任免权。具体来说,财务管理层及业务人员的安排要适度脱离政府的相关管制,以公司选举制取代政府任命制,提高财务管理部门的组织灵活性。第二,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要尽量减少政府的干预。该平台公司投融资活动大部分依赖于政府信用,不可避免与政府管理之间发生一定的交叉,可以采取政府引导与监管、企业市场化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运行,这样,公司可以逐步实现财务的独立性,然后以发展的方式取得市场地位,为公司形成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打下基础。

(三)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强主体意识

为有效改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财务管理现状,必须致力于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强主体意识。具体来说,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财务人员的业务处理水平,为了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处理技能,必须不断学习财务知识,完善自身的结构网络,尤其是学习关于该平台公司财务管理的经济管理知识、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性文件;二是财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财务管理者作为公司极其重要的人事组成,其作用不容忽视。在当前市场化条件下,财务管理人员作为公司的重要资源,必须有效把握业务处理独立性、制度化、流程化等原则,尽量减少财务处理中的人为操控风险。此外,公司财务人员还要增强主体意识,将财务部门员工个人的发展与整个公司的未来发展相连,成为公司的有效建设者。

三、结束语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作为地方政府有效融资,合理投资的载体,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及改善公益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该平台公司财务管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提升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水平、减少甚至避免政府干预及有效提升财务人员管理水平等方面做出努力。这些改进将有效促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多元化、市场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理财投资政策例4

(一)财政政策性投融资的概念及其特点

所谓财政政策性投融资是财政为了强化宏观调控功能,以信用为手段,以实现特定政策目的,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活动。其本质是以政府为主体按照信用原则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特定的财政关系。作为以财政信用方式取得资金,与常规的财政借贷没有什么区别,但又与常规的财政信用活动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财政金融活动。第一,常规财政信用,是为弥补国家预算赤字而实施的,为国家预算筹集资金,并同国家预算资金一道被无偿用掉,过后要靠增加税收来归还,而政策性投融资与预算是否有赤字无关,它是出于实施财政政策需要而进行的信用活动,所筹集的资金是以有偿形式来运用的,无须用未来时期税收归还。因此,财政筹集起来的这笔信用资金,并不是常规的国家预算资金,而是国家财政资金的特殊补充。第二,它一手以有偿方式借来资金,一手又以有偿方式使用这些资金,与社会一般融资活动相同,但它的运用目的并不是为了盈利,因此,它与一般社会金融活动又有根本性区别,它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公共性。第三,它融金融性与财政性为一体,从而在宏观调控中,有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双重功能,又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实施安全得多,加大投融资力度,扩张信用,可以起到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同作用,但又与一般信用扩张不同,不会带来在拉动经济同时,有引发通货膨胀之虞,也不会有引起财政债务依存度过高,带来财政风险问题。它是一种安全性大的特种信用活动。

(二)建立财政政策性投融资体系的必要

正因为财政投融资,有以上所说那么多的特点和优点,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倍受一些后起的市场经济国家的重视,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了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其最为成功者,当首推日本。我国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十分尖锐,宏观调控能力很弱,而所面临的宏观调控任务又非常繁重,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财政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1.它是填补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不足的有效手段。在我国财政宏观规模过低的条件下,面对大量的市场配置失效领域的存在,所导致的各个瓶颈产业急需投资的情况,通过健全的财政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就可以借助社会资金来补充财政资金之不足,用以加快瓶颈产业建设,推动经济协调发展。日本在战后经济能迅速恢复和发展,是与财政政策性投融资分不开的。二次大战后,日本财政十分困难,经济恢复与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十分紧缺,财政政策性投融资起了非常重要的补充作用。日本财政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动员的资金规模是十分庞大的,截止1998年,其融资总额已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1.3%。韩国在经济起飞中,财政政策性投融资在补充政府财政资金方面的作用,也是十分突出的,在“一五”计划时期,财政投融资贷款,占政府农林水利投资的25.8%,社会公共资本中占53.2%,70年代在公共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投资中占60 %, 1989年有90%财政投融资用于高速公路、地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注:参见孙鲁军等:《韩国——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68—70页。)

2.诱导社会投资沿政府意图方向发展之必要。用日本人的话说,财政政策性投融资,可以对企业和银行起到带头羊作用,财政政策性投融资体现着政府意志,反映政府扶持重点产业的意图,凡能得到政府投融资支持的产业,表明这些产业很有发展前途,因此,财政投融资重点投入的产业,就会引起商业银行和私人资本关注,跟随其后进行投资,从而拉动社会资本投向与政府资源配置意图相一致,起到宏观调控作用。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即将起飞阶段,加快财政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建设,以诱导社会财力投向,保持社会资源配置沿着优化方向发展,就更是必要的。

3.加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力度之必要。财政政策主要运用税收、补贴和预算支出等手段进行调节,它偏重于调整资金结构;货币政策主要运用存款准备金、贴现与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进行调节,它偏重于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财政投融资却既有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能力,又有调节结构的能力,在宏观调控中,只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者协调配合,方能发挥其最大作用。财政政策性投融资具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重功能,因此,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插入一个政策投融资体系,就可以更好地使两大政策协调配合,当需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更需财政政策多出力时,通过财政投融资体系,可以更多地把社会储蓄吸引到结构调整方面来,从而将货币政策转化为结构调整手段,配合财政政策调节;当需要加大总量调节、扩大需求或供给时,更需要加大货币政策的总量调节作用时,通过财政投融资体系加大投融资规模,又可以有效的配合货币政策,提高拉动经济力度。

总之,无论从增强财政调控的物质基础来说,还是从更有效地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及更好协调两者作用来看,在我国尽快建立完善的财政投融资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日本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与运用

1.资金来源。日本财政投融资体系中资金来源,比起民间金融机构更有相对稳定的来源,主要由大藏省资金运用部资金和简易保险金、产业投资特别会计、政府保证债、政府担保借款等构成。其中资金运用部资金居主体地位,保证了财政投融资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运用上的政府权威性。(1)资金运用部资金。 日本的资金运用部是日本大藏省的一个直属机构,专门承担管理和运用民间及政府资金的一个机构。在《资金运用部资金法》中明文规定,邮政储蓄及政府特别会计的闲置资金必须存入该部。因此,资金运用部实际上受邮政存款、各种特别会计公积金的委托,把这部分资金融通给政府金融机构和公团等特殊法人、地方公共团体等,处于财政投融资的核心地位,其运用的资金约占财政投融资的80%。 资金运用部的前身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大藏省存款部。 后根据1941年制定的资金运用部法,改成现在的资金运用部,同时在其资本运用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形成了现行制度的基础。

1997年度末,资金运用部资金来源总额为455508亿日元,其构成内容25%以上是邮政储蓄,加上福利保健年金、国民年金等众多的小额资金,则占总额的85%。(注:日本《经济统计年鉴1998》,第537页。 )从期限类别来看,大部分委托金是七年以上长期性的。资金运用部吸收的资金均属托管性资金,资金运用部运用这些资金须支付利息。在资金运用上,须经资金运用审议会审查批准,在规定的范围内运用资金。运用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公共利益,其应用范围被限定在:对国家、地方、公共团体的贷款或国债、地方债;向政府相关机构及公团等特别法人贷款或购买它们的债券;对电力资源开发股份公司贷款或购买该企业债;购买一定限度的金融债。(2)简易保险资金。 所谓简易保险资金(简称简保资金)是在“简易生命保险及邮政年金特别会计”结算中产生的剩余积累金。它作为政府资金综合管理的唯一例外由邮政大臣管理。从简保资金的结构来看,其大部分是简易生命保险的积累金。作为简保资金的运用对象,在资金运用部的对象范围基础上,允许对简易生命保险、邮政年金的契约者提供契约者贷款以及向民间保险和具有竞争力的高利率的电力、煤气、私营铁路事业债(每种都是由资本金在4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发行的)提供资金。在运用资金时,为和资金运用部资金形成一个整体,该项资金也纳入财政投融资计划,资金使用方针和运用条件也必须预先经过和资金运用部同样的资金运用审议会审议。(3 )产业投资特别会计。它是以进行重建经济、开发产业及振兴贸易为目的,承接1953年美国对日援助物资资金特别会计而创设的。作为每年度财政投融资计划的资金来源,1980年以前逐年扩大的投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从一般会议筹措,但80年代以后,主要靠资金贷款的本金和利息收入来筹集。其资金运用方向,从设立到1955年度,主要是对日本开发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电力资源开发股份公司等骨干产业的扩充和贸易振兴提供所需要的资金。以后也以公库、公团、特殊公司等为投资对象,1980年以后停止了直接对公司法人贷款,专门行使投资特别会计的职能。(4)政府保证债、政府保证借款。国营公共事业企业、 公团等政府相关机构发行债券或从民间金融机构筹集长期资金时,其本金和利息的偿还,由政府担保的分别叫做政府保证债、政府保证借款。对于这些资金筹措,政府保证的限度需要在一般会计预算总则中,按机构类别规定并经国会决议通过。政府保证债、政府保证借款之所以包括在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中,是因为各机构的借款虽然是民间资金,但最终是由政府保证还本付息的,特别是政府保证债,其发行数额、发行条件等均由政府和银团共同商定,是专门以财政政策为依据的资金,所以作为政府的资金来源处理是比较合适的。从1971年起,为适应将来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政府保证债和政府保证借款的发行、借款限额,每个机构都可以在当初50%的限额范围内增加一定数量,即所谓的“弹性条款”。其发行条件是政府保证债及政府保证借款利率,都作为长期利率的一部分,随金融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政府保证债应募者的利率在普通国债和公募地方债之间,政府保证借款利率属于长期优惠利率,两者比较起来在筹资成本上,政府保证债要低一些。因此,在以政府为保证的资金筹措中,政府保证债占90%以上。80年代以后,由于资金运用部资金有限,已不能满足财政投融资的需要,所以对政府保证债、政府保证借款的依赖性又有了增强。

2.资金运用。日本政府的财政投融资金运用,是依据每年制定的财政投融资计划综合运营的。财政投融资计划由“财政投融资资金计划”、“财政投融资原资推算”和“财政投融资用途别分类”三部分构成。其中,“财政投融资资金计划”是按投资对象机构来确定如何运用资金;而“财政投融资原资推算”和“财政投融资用途别分类”既是财政投融资计划的附表,也是财政投融资计划主要资金来源、以及资金用途分类的明细表。另外,在资金运用部资金和简易保险资金中,期限未满五年的短期运用,不列入财政投融资计划。

归纳起来,依财政投融资计划的资金运用方向,大体包括:住宅建设、改善生活环境、社会保健福利事业、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农林渔业、国土保全、道路修建、运输通讯、区域开发、救灾重建、促进外贸与经济合作、及推进产业与技术发展等方向。其贷款对象是十分广泛的,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用途范围内的用款者,都可得到贷款,其中很多是经过公共金融机构贷出的,直接供款的主要是,国家各种公共事业特别会计贷款;对公营的企业事业团体贷款,公共金融机构供款。以及认购地方政府债券等等,其中对公共金融机构是基本贷款对象。

财政投融资活动是通过政府的金融机构实施的,日本公共金融机构,是由资金运用部为核心的,吸收存款的邮政局和发放贷款的政策性银行和政策性公库构成的,主要由两行十库构成,两行是“日本输出入银行”和“日本开发银行”,十库是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医疗金融公库、环境卫生金融公库、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住宅金融公库、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公营企业金融公库和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这些金融机构在行政上归大藏省监督和管理,业务上一般由大藏省及有关主管省厅共同领导。商业银行、专业金融机构及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民间金融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其经营活动不受政府的直接干预,但必须服从于法律的制约。而政府金融机构是为贯彻国家政策而在不同领域内设立的机构,故又称为“政策金融机构”。它们在贷款中优先考虑政策目的,只对民间金融机构因资金不足、害怕风险和收益不大而不愿提供贷款的领域进行贷款,而且利率较低,期限较长。它们一般不办理存款业务。

三、改革中国财政政策性投融资体系设想

(一)我国财政政策性投融资的现状和问题

所谓财政政策投融资,它不是泛指财政一般性的投资和融资,而是专指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调节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有偿的投资融资手段。我国的政策性投融资,从建国初期就已经存在,并在后来得到不断发展,例如财政在50年代对国营企业实行的小型技术改造贷款,60年代建立的支农周转金,80年代末推行的基本建设资金“拨改贷”以及不少地方搞起来的“财政信用”等等。90年代政策性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政策性投融资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政策性投融资都为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的真正意义上的财政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并没有形成,现有的政策性投融资不仅分散,而且规模过小,还常常是同财政一般性投融资混在一起实施。给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1.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融资链条不完整。我国政策性投融资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注入,缺少借社会财力的手段。加之财政收支矛盾尖锐,财政不得不优先保证基本职能的需要,导致财政预算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列入政策性投融资资金来源,政策性投融资机构资本金不足,同时,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益低下,亏损问题严重,不仅上缴财政收入减少,而且一部分还要靠财政周转金和借款度日,财政对企业的投入不能产生效益,投资难以收回,导致政策性投融资链条断裂,难以为继。

2.形成不了统一的投融资体系,主要表现为缺乏总体管理机构,操作主体各自为战,且不说地方的财政信用管理上的五花八门,就是1994年后建立起来的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信贷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等专司公共政策职能的银行,也是各自独立作战,缺少一个类似日本“资金运用部”这样一个统筹资金、协调行动的管理机构。当然,政策性银行要受中央银行监督管理,但中央银行的性质,决定它不能替融资体系的协调管理工作。在当前,正是因为政策性投融资没有形成体系,才使各政策性银行陷入资金短缺,影响其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

3.资金使用缺少严格法律规范,各类政策性资金的运用都没有同各项政策规划对接起来,致使资金运作中随意性较大,特别是有的地方财政信用和财政周转金的使用效率不高,要么是“蜻蜓点水式”的投放,发挥不了应有的政策效应,再不就是缺少可行性研究,盲目上马,造成资金投入有去无回,更有甚者,个别地方将财政信用投放于盈利性项目,搞一些税高利大“短、平、快”项目,形成和商业银行争利的局面。

4.体制定位不合理,至今依然把政策投融资,与国家预算拴在一起,看成是国家财政预算一种支出形式,所有的政策性投融资的形成,都主要依靠财政预算资金转化。这种体制定位,使各个政策资金运用机构,对国家财政依赖性过强,不仅造成财政不应有的过分负担,更造成政策投融资难以为继的困难局面。因为,第一,财政的性质决定,财政资金的使用只能是无偿性的,搞有偿使用只能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在经济收支有结余的情况下,才是可行的。所以,规模庞大的政策性投融资的需要,主要靠财政供给是不可行的,这样做势必会由于财政收支矛盾的制约,使投融资资金供给严重不足,使政策性投融资陷入困境。当前各个政策性银行资本金难以到位,以及融资渠道不畅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就是明显例证。第二,把政策性投融资的资金来源,局限在财政预算资金转化上,就阻断了政策性投融资与社会资金之间的渠道。各国实践经验表明,政府实行宏观政策,仅靠财政资金不仅调控力度有限,而且使用过度,还会带来严重负面效应。如果借助社会财力,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常常还会发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现行的财政投融资,不仅还很不完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跳出计划经济下财政投融资的基本思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在我国建设起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很有必要重塑我国的财政政策性投融资制度。

(二)投融资体系改革总思路的选择

当前可有两种思路供选择,一是着眼于现行的政策性投融资体系的完善,在维持财政筹集和供给资金原有方式基础上,将现有的投融资渠道,集中统一由财政管理;二是着眼于投融资体系的重塑,以日本财政投融资制度为例,建立我国的资金委托、资金管理、资金运用三分离,全有偿式的投融资体系。两种思路比较起来,应当推后种思路为先。因为如前分析,我国现行的投融资体系的问题,并不单纯是由于管理分散的结果,更有其运行机制问题。不重塑投融资体系,机制就不能转换,现存的投融资体系运作中的问题,也就无从解决,政策性投融资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就难以充分发挥。后一种改革思路,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现行投融资管理权分散所带来的诸多毛病,而且可以转换机制,更好的协调政策性投融资各方面的权责利关系,克服在融资来源上的、单纯依赖国家预算资金转换所造成的各种困难。

1.在投融资资金来源上,实行法定的委托制,可以使融资体系有一个比依靠国家预算资金转换,更为稳定和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拥有稳定的和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乃是政策性投融资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政策性投融资的投向投量,要以各个时期政府宏观政策目标为转移,而不能依资金来源多少而定,只能靠拥有充分资金来源,依各项政策目标所需的调控力度,投入与之相匹配的资金量,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政策性投融资的资金运用,它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要以实现宏观政策为目标,因此,向资金使用者收费不能高,但政策性投融资又不能亏本经营,必须保本,这就要求政策性投融资所取得的资金成本低廉。所以,建立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就必须给投融资体系,设定一个稳定而又成本低的资金来源。仅靠财政预算拨款,虽然成本不高,但要遭受财政收支矛盾的制约。如果靠财政在金融市场上,依市场利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虽然资金来源充足,但又适应不了低成本的要求。而实行投融资的资金来源法定委托制,却可以克服这些矛盾,因为,实行法定委托制,将一些社会财力以法律形式,划定为投融资体系托管资金,诸如将社会保障体系积存资金、邮政储蓄、以及公共团体的某些基金存款等等,划为委托投融资体系资金,就可以使投融资体系的资金来源,有一个稳定而又规模可观的渠道。

2.建立资金委托、资金管理、资金运用三分离而又全有偿的投融资体系,财政作为资金管理者,则处于资金委托者与资金运用者之间的中介地位,只是投融资组织者,而不是资金实际供应者,一手受托、一手贷出,一手收回贷款、一手偿付委托者本息,这样既可以减轻负担,而又全面监督资金运作,保障资金安全和有效。

3.建立三分离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可以使资金运用机构不必担心资金来源的有无,能够全神贯注的、按照国家宏观政策意图,用好交给他的资金。从而解决现行体制下,各个政策性银行自筹资金所带来的诸多烦恼。同时,也解决了商业银行,按法定利率认购政策性银行债券的负担,为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创造条件。

4.投融资的三分离体制,也使资金供、管、用之间丽权利界限分明。任何一环都不能无偿动用资金,这就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关系,从而强化了监督机制,有利于克服现行投融资体制中,责任不清、约束无力所带来的诸多弊端。

(三)新投融资体系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理财投资政策例5

[作者简介]潘稔,南宁市武鸣县财政局,广西武鸣530100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9-0048-05

一、引 言

财政投融资是指以财政手段筹集和使用资金的活动。财政投融资管理体制则是指国家(政府)为了强化对财政投融资运行过程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政策和措施的总称,主要包括规范财政投融资主体行为、投资资金筹措途径和投融资方式选择以及投资项目决策程序、建设实施管理和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内容。财政投融资作为政府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促进经济有效增长、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在当前,广西财政投融资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投资方面更是起到其他政策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广西的财政投融资体制在运行中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例如:融资渠道不宽,投资决策机制落后,资金管理不规范而导致浪费严重,投资效益低,财政风险加大等等,这对仍处于贫困落后局面而又急需大力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广西来说,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如何深化广西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广西财政投融资体制,规避财政风险,发挥财政投融资在推动广西经济全面发展、提升广西经济综合实力过程中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尤其是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出之后广西如何发挥财政投融资在推动广西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当前广西经济发展中需要着重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广西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借鉴吸收国外财政投融资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广西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对策。

二、转变观念,创新机制,遏制财政投资饥渴现象

针对现行财政投融资体制存在的弊端及其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尽快转变政府投资理念和观念,强化和创新投资的责任约束机制以遏制投资饥渴现象。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摒弃传统计划经济观念,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地方政府习惯于建设靠国家计划、给指标定项目,同时又喜欢指挥、干预企业和社会的投资活动,这就造成一方面不能依据市场的客观需要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另一方面受政绩和地方利益驱动互相攀比,争项目,大搞“政绩工程”、“拍脑袋工程”,盲目投资,导致各地产业雷同,效益低下,浪费严重。至今仍有一些“半拉子工程”就是在计划经济影响政府投资观念的作用下造成的。因此,地方政府领导要加强学习市场经济财政投融资知识、投资风险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尽快转变陈旧的投资观念,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以效率和效益作为评判标准来选择和确定财政投融资项目,以便通过财政投融资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摒弃过分依赖财政投资思想,树立开拓创新意识

在当前各地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大部分地方搞开发和建设依然依赖国家财政投资。不少地方认为“财政的钱是公家的钱,不要白不要”、“别人能要,我为什么不能要”。这种“等、靠、要”思想的存在,是导致财政资金投向分散、大家抢项目争投资、财政投融资决策失误、投资效益低下并造成财政风险的根源。因此,在完善广西财政投融资体制进程中,必须摒弃过分依赖财政投资的思想,树立开拓创新意识。

3.严格界定财政投资领域,发挥财政投资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由市场机制运作的事情应由市场去完成,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运作或“市场失灵”的,则由政府介入运作。目前我国财政投资范围可以说遍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行业,既包括无法按市场机制运作的社会公共事业投资、基础建设投资,也包括完全能按市场运作的大量的竞争性产业投资项目,导致投资范围和领域过宽、过广。因此,有必要对财政投融资的范围严格界定和进行调整。如公共产品、基础产业以及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的重大基础设施,高科技、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产业开发投资领域,应该由政府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而对能够通过市场调节实现自我发展、完全竞争性的产业开发投资领域,财政投融资活动应坚决退出。

三、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资金的融资

为了筹集更多的开发和建设资金,目前广西各级财政部门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如财政预算安排、社会保障基金、政府借款、邮政储蓄存款等。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财政资金的匮乏仍是制约广西尤其是老、少、边、山等贫困落后地区财政投融资活动顺利开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要在原有融资方式的基础上,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尤其要探索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步淡出后广西财政融资的对策。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的资金和渠道应继续争取和开拓。

1.在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情况下。积极争取一定规模的长期建设国债投入

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仍然是经济增长的强大拉动力;同时对解决就业、失业问题和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因此,只要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广西就要努力争取一定规模的长期建设国债,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迎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所带来的机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进一步推广和实施经营城市策略。增加地方财政投融资资金的来源

城市是一种庞大资产,也是一种无形资本,经营得当,可以使城市资产增值,还可以广开政府财源。实施经营城市策略,就是要各级地方政府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将城市的各种公共资源转变成地方政府的“摇钱树”,增加地方财政投融资资金的来源。经营城市目前的主要方式有:拍卖街道广告经营权;拍卖闲置土地,盘活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经济价值;拍卖报刊亭的经营权;拍卖公交汽车营运路线等。除了这些方式外,还应探索新的经营方式,如城市道路经营权的转让、公共产品冠名权的拍卖等。

3.进一步完善BOT、TOT等融资方式,积极吸引外资及民间资本的投入

基础设施项目和国有企业可采用目前国际通行的特许经营权转让方式,例如采取已在广西试行并获得成功的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方式、在国内一些地方试行的TOT(移交一经营一转让)等融资方式以吸引外来投资和民间资本,加大对公共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当然,要吸引大量外来投资,还要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扩大市场准入,努力做好各方面的配套服务。

除了采用BOT、TOT等融资方式,还可以采取资产经营权转让、国有股减持、股权转让出售、出租等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

四、加快推进财政投融资民主、公开决策建设进程

一项工作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其决策的正确与否,而民主、公开是财政投融资科学正确决策的重要保证。因此,广西在改革和完善财政投融资体制的过程中,必须加快推进财政投融资民主、公开决策建设的进程,建立民主、公开的决策机制,从而保证财政投融资决策的正确,减少失误,同时遏制财政投融资决策过程中腐败现象的发生。

1.建立健全财政投融资管理机构

通过建立健全财政投融资管理机构,加强对财政投融资项目决策、运行及资金使用的管理,从而促进财政投融资各项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其职责主要包括:(1)拟定财政投融资法规草案,制定财政投融资政策,监督政府财政投融资法规和政策的执行;(2)财政投融资项目决策的审查批准;(3)项目业主、中介组织的市场准入;(4)协助人大并参与财政投融资项目预算的审批;(5)项目资金使用的审批;(6)项目竣工验收及决算审批。

2.建立健全财政投融资民主和公开决策制度

建立健全财政投融资民主和公开决策制度,首先要对大型的关系国计民生的投资项目,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城镇开发等实行对外公布制度,即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或公示栏向社会公布投资项目的情况,设置意见箱,请群众提意见,同时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接受社会公众尤其要接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员的审查和监督。在一般项目的决策过程中,要采取民主评议制度,尽可能广泛接受和吸纳社会各界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谨慎决策,努力把项目决策失误的比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充分发挥财政投融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进一步完善项目审批制度

完善项目审批制度,需要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审批模式,杜绝盲目上项目、“三边工程”或“拍脑袋工程”现象。在项目审批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一要坚持重大项目的审批权相对集中,不能下放;二要对一般项目审批权限适当下放,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三要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投融资效益评价体系,引进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法,采用“成本一效益分析”、“投入一产出分析”、“回归分析法”及运筹学等现代数学方法对财政投融资项目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对于有经济效益的投资项目还要引入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通过以“动”的观点去看待资金的使用和占用,即把资金占用的时间价值一起算进去,评价投资方案的经济效果,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减少资金浪费现象,以便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

五、继续推进财政投融资项目的市场化管理

强化对项目运作的管理,促进财政投融资整体目标的实现,是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推进财政投融资项目的市场化管理,并进一步加以完善和全面推广。

1.大力完善项目业主负责制

全面推行项目业主负责制,关系到项目投资的成败和降低财政风险,必须认真总结经验并逐步加以完善:(1)明确业主负责制是财政投融资的前提条件,业主不明确的项目不能上;(2)通过招投标方式合理选择业主,在确定项目业主时,一定要认真审核项目业主的资质,对资质不高的业主,不允许其参与招投标活动;(3)明确业主的职责,对已选定的项目业主,应在签订相关合同的时候,明确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尤其要强调违约应承担的责任或应受到的处罚,以增强项目业主的责任感和压力,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并保证项目的预期效益。

2.建立健全财政投融资信息管理系统

为了加强对项目的综合管理,应通过建立健全财政投融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项目备案制,以便于对项目进行分类、分档管理,及时掌握项目相关信息,督促并确保各项投资项目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3.继续推行并完善项目建设监理制

为确保财政投融资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应继续推行并完善项目建设监理制。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选择项目监理公司。在选择确定监理公司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市场化操作方式运作,避免行政干预,保证监理公司能正常履行监理职责,保证对项目建设过程的有效审核和监督。

4.建立健全项目稽查制度

建立健全项目稽查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稽查机构,相关部门应尽快争取落实机构编制,配置人员,并给予相应的稽查条件。同时要进一步明确稽查机构的职责,加强对项目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稽查,保证项目的顺利运行。事前稽查,是指对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检查,确保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性;事中稽查,即在推行项目监理的同时,稽查部门也要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强化财务控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杜绝隐患,保证工程按正常程序和进度运作;事后稽查,主要是对项目竣工验收后进行质量、资金使用等情况的全面稽查,为项目按规定保证质量和资金正确使用提供监督制度保证。

5.尝试推行建设项目终身负责制

为保证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杜绝“豆腐渣工程”。增强项目业主的责任心,提高财政投资效益,应选择一些大型的建设项目(如水利、桥梁、道路、城市公用基础设施、楼房等)尝试推行建设项目终身负责制。也就是说,要求项目业主签订合同并作出承诺,在项目建设及完工后的“有效期”内,保证项目质量,如出现因质量问题而造成不良后果的,项目建设和施工单位及单位负责人应承担相应责任,应赔偿的要赔偿,该罚款的要罚款,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六、加强对财政投融资资金使用方面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要提高财政投融资效益,除加强对项目决策和项目建设或运作过程的管理外,还应该强化对资金使用方面的管理,并使之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的轨道,防止贪污挪用和浪费,确保财政投融资资金安全。

1.强化财政投融资计划管理

按照绩效预算、计划规划预算、零基预算原则,编制财政投融资预算,并报经人大会议审核和批准。应选择一些大型的公共工程项目、能源建设项目及技改项目,尝试推行这些预算管理,在财政部门、财政投融资管理委员会的管理和监督下,项目业主要严格按照预算计划使用资金,并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以达到合理控制支出、降低项目的费用、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2.积极推行“项目招标采购制”和“财政报账制”办法

“项目招标采购”是指对纯公益性的公共事业

项目,由于没有直接经济效益,投资无法回收,只能依靠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来组织建设。在政府有关部门核定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和政府投资额、补贴标准后,政府向社会公开招标,选择承建商和运营商,由承建商和运营商具体负责项目建设或建设后的运营管理。

“财政报账制”,是借鉴世行贷款惯用的管理办法,其做法是在建设项目的内容、标准和总概算确定后,由政府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向财政部门预借部分建设基金,先行组织建设,然后再向财政部门报账核销。通过专户管理,对项目资金的每一笔开支,都实行“报账制”管理,财政部门对不合理支出有权拒绝报销和拨付资金。

3.建立健全规范的审计制度。加强对财政投融资项目的财务监管

一要建设项目单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包括监督原则、内容、方式、责任和奖惩等方面内容的内部监督办法,使单位的内部监督规范化、制度化;二要严格照章办事,使内部监督达到“事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事事有人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日常监督和全过程控制的作用;三要拓宽稽查范围,尽量覆盖所有的业务领域,对重要的业务或岗位要进行经常性的稽核,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检查与审计,实现从以突击为主的内部审计向以常规审计为主,辅之以定期或不定期审计的转变;四要通过一定的外部审计与规范的审计相配合,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财务监管,堵塞财务管理上的漏洞,防止挤占、挪用、截留、浪费和贪污项目资金现象发生。

4.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强化财政投资责任感,约束地方政府盲目投资上项目的行为

目前有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大搞“形象工程”,超越地方经济承受能力,挪用“吃饭钱”搞建设,致使本地财政出现“寅吃卯粮”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通过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来约束地方政府热衷扩张的盲目性和投资的冲动,遏制财政投资饥渴现象。首先,要按照“量入为出”原则编制部门预算,确定政府机构运转及事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合理确定财政投资规模,尽可能使本级财政收支平衡。其次,借鉴国内外的预警经验,根据广西地方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财政负债承受能力,组织各界专家通过合理计算,确定广西地方的财政债务风险预警线。风险预警分为可承受债务风险、不可承受债务风险、债务风险三级。财政支出在可承受债务风险线内,地方政府可继续投资;在不可承受债务风险线内,由上级财政部门亮出黄牌警告控制投资;在债务风险形成线内要通过经济手段强制控制投资。

七、加大对财政投融资责任的追究力度

目前广西财政投融资责任的追究主要是对贪污、挪用和投融资过程中行贿受贿问题的追究。但由于监督审计制度不够健全和监督力度不够,也有部分贪污、挪用和行贿受贿犯罪行为未被发现而受到追究。一些被揭露的挪用行为也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情况,追究力度不够,而对于财政投融资决策的失误、渎职和财政投融资运作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基本上没有追究。因此,财政投融资决策失误、浪费严重和效益低下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也是财政投资饥渴难以抑制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一是要加大财政投融资责任追究力度,保证财政投融资项目资金及时到位。对于贪污、挪用、行贿受贿行为,必须严加追究,要加大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发现问题坚决处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二是加大对财政投融资失误、渎职和浪费的处罚力度。要制定失误、渎职和浪费的处罚规章,其中包括:失误、渎职、浪费的界定标准,失误、渎职和浪费的责任人;失误、渎职、浪费情节的划分;失误、渎职、浪费的处罚等规定。在此基础上,发挥稽查、审计和监督部门的作用。加强检查,严格执法,坚决对造成失误、浪费或渎职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并及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公开报道处罚结果,以达到教育责任人、“警示后人”的目的。

八、推进财政投融资中介服务的市场化改革

理财投资政策例6

一是财政投融资的功能定位上 ,创新的财政投融资的规模和范围被控制在不妨碍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性手段的限度内 ,成为矫正和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低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

二是财政投融资活动方式上 ,创新的财政投融资活动虽然也要借助于政府的威力 ,但要尽可能采用市场方式运作 ,如招投标、资信等级管理等。三是财政投融资资金来源上 ,创新的财政投融资资金来源要突破单一的财政预算安排 ,拓展多元化的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国内外债券、国内外贷款等。

第三 ,创新的财政投融资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财政支付活动。虽然创新的财政投融资活动也是从属于财政收支活动 ,但只有以资金支付为起点 ,以厂房建成、设备安装完毕、生产经营活动开始等" 资本新增 ,或者说是生产条件的具体形成为结束的过程 ,才算是财政投融资活动 ,否则 ,如果只有货币价值形态的支付活动 ,而没有形成社会生产条件 ,只能算是一般的财政的支付活动 ,而不是财政的投融资活动。

第四 ,创新的财政投融资活动不同于一般的信用活动。虽然财政投融资是信用体系的组成部分 ,但它以政府信用筹集资金 ,在资金运用上体现出政策性和有偿性的高度统一。即财政通过发行各种公债和金融债券、国家预算安排等来源筹集到的资金 ,在投资上主要是贯彻实施政府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 ,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但要求收回本金并收取一定的使用费用。

三、财政投融资体制创新的内容

1 .财政投融资制度创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财政” ,名义上的集权管理 ,已被实质上各地区、各部门所肢解 ,各部门、各地区在本部门、本地区的利益的驱动下 ,投资盲目扩张 ,并倒逼中央政府投资的扩张。在转轨时期 ,财政的不断“放权让利” ,不但削弱了财政对国民经济的投融资能力 ,也使财政和金融职能错位 ,国有银行成为“第二财政” ,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盲目投融资 ,不断积累着“投资取向与市场需求相悖———企业效益降低———银行呆坏帐增加”的过程。尤其是目前 ,在政府预算投入不足 ,专业银行转向盈利性投资的空缺中 ,更是没有哪一方能承担起统筹经济建设的重任。因此 ,财政投融资制度的创新 ,在于重建集权化的财政投融资体系 ,即严格按照公共需要和宏观政策意图 ,把每年的各项财政投融资来源 ,及资金使用规模、具体使用项目、各项资金使用的条件和使用收费等等 ,都象国家预算一样 ,明细编入计划 ,即财政投融资预算。这种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不同点在于 ,财政投融资预算编制计划后 ,只送国务院批准 ,呈人代会备案 ,人代会只对计划实施日常监督 ,而不审批 ,以保持投融资运作的灵活性。同时 ,财政投融资预算的实施 ,要通过资金委托———资金管理———资金运用三分离的投融资体系 ,明确委托———关系 ,确立人格化的投融资主体和监督主体 ,使资金的供、管、用之间产权清晰、责权明确 ,任何一环都不能无偿动用资金。

理财投资政策例7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3-0009-04

Abstract:In sport industry the market-oriented economy,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system has its dynamic connotation definition and its special function orientation Good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system has can superiority well combine of sport industry the market and investment to raise give contributes of sport industry economic benefit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of connotation definition, essential features and function orientation sports industry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in China, Reasons of analyses sports industry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system lags in China, put forwards perfects countermeasures sports industry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system in 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of build new sports industry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system

Key words: sport industry;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system; countermeasure

体育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中,已经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门类, 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国家为了弥补市场资源配置的不足,调整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特别是促进基础体育产业和新兴体育产业的发展,每年都需要进行相当数量的基本建设投资。而这些投资仅仅依靠集中体育产业企业的部分税后利润和资源收益预算结余是远远不够的,因而需要通过构建有效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机制,来补充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资来源的缺口,投向符合国家体育产业规划、具有宏观体育经济效益的体育产业和项目。但由于我国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制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规范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因而在实际运作中存在诸多缺陷,而要有效地矫正这些缺陷,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财政投融资的全新理论和基本定位,以构建和完善新型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机制。

1 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内涵界定、基本特征与功能定位分析

1.1 体育产业财政投资的内涵界定

在体育产业市场经济中,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具有动态的内涵界定和独特的功能定位。只有界定清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内涵、基本特征与功能定位,才能识别现行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发展规律,明确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研究的范围、对象、目标,才能为有序高效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建立提出中肯适用的对策建议,是研究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对体育产业支持的理论基石和起点。为此,我们认为对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内涵的界定,应当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出发,从运作主体、活动范围、特征和运作方式等方面加以理解。因此,我们将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内涵界定为: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了实现其特定政策目标,以信用方式直接或间接投融资而产生的资金筹集使用活动,它反映了以国家为主体,按照信用原则,利用金融形式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分配形成的特定的财政分配关系,在本质上属于国家财政分配的范畴。在这里,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运作主体是政府,无论是其融资活动,还是投资运作,都是由政府部门按照其政策意图来展开;运作客体是部分社会资金,政府通过有偿的手段来筹集,并将按照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标,主要以资本金、政策性长期贷款、周转金等方式开展资金运用业务;其运作范围既区别公共财政内的收支活动,又不同于银行的一般金融活动,而是由不同时期政府的特定政策目标所确定。

1.2 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1)有偿性是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相对于公共财政预算的无偿性,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在资金运用上,要求收回资本金以及相应的利息;(2)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具有准公共性。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投向通常是按照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和体育产业政策目标,投资于基础设施、基础体育产业和重点体育产业等具有准公性产品领域,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也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3)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具有鲜明的政策性。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运作是一种政府为主体的政策性金融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实现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它区别于一般金融活动的赢利性,主要追求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既不同于财政预算内的一种支出,体育产业财政投资主要向非经营性领域,一般不具有增值性要求。而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更强调投资的商业性,其投资对象主要是具有外部效益和一定盈利能力的基础设施、基础体育产业以及国有体育企业资本金的投入等;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只能是固定资产投资性资金,主要用于形成固定资产的投资。

1.3 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功能定位

健全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机制运作,主要具有以下功能:(1)集聚与组织功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运作机制通过多种融资手段广泛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将其转化为投资,起到组织和调集社会闲散资金的作用,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2)生长和促进功能。健全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运作机制能够促进和推动体育科技进步,充分利用体育科技资源对物质体育资源的替代,使社会产出中含有更多的体育科技要素,促使社会体育产业资源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上实现合理配置,在我国政府的体育产业政策引导下,体育产业资源一定能够实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并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驶入我国“十一五”经济发展的快车道;(3)扩散和辐射功能。有选择地将资金投入到重点体育产业和部门,使之得到超常发展,进而影响关联体育产业及其他产业的变化和发展。而当资源相对配置于具有较强变动效应的体育产业时,尽管与其相关联的产业资源投入没有得到直接增量,然而通过市场需求的剌激,从而获得投资增长的动力,进而诱导资源的流入,导致整个国民经济更大的增长效应。

以政府为主体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运作机制不仅具有上述投融资的一种功能,而且在运作中体现着鲜明的政策性,成为现代体育产业市场经济中政府配置资源、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纵观各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成功的运作经验,可以将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基本功能概括为:第1,矫正市场失灵。建立和发展包括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制度、运作机制和体制改革在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系。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制度是指各相关主体之间在调节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以及由此带动的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或在金融资产交易)的过程中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习惯、守法程度和约定的行为伦理理道德规范。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运作机制是指在调节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的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作用于各相关经济主体的融资行为,以达到有序高效融资目的的作用机理。它既包括作为配置资源基础手段的融资行为和市场机制交叉的部分,又包括为克服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所需的融资行为和宏观调控交叉的部分。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是关于体育产业资金的融通、投入、运作与监管等活动的制度安排,是各种关联要素有机结合的系统结构。它是体育产业投融资政策与制度组织化的体现,也是体育产业投融资活动的经济组织者或组织安排,包括投融资机构体制和投融资形式体制,体现的是相互之间的责权利的配置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与组织类似。由此不难看出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制度、运作机制和体制改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积极发挥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系的各种运作功能,按照政府的政策意图配置和调节社会投资,是政府矫正市场失灵的有效途径;第2,调控体育产业导向。政府通过财政投融资机制把社会资金筹集起来,用优惠和倾斜的条件引导各投资主体的资金投向体育产业领域;第3,协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直接体现着政府的财政政策意图,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财政投融资的信用性决定了它又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在客观上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重要结合部;第4,熨平体育产业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当宏观体育产业经济出现过热时,运用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机制集中社会闲散资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投资总量的膨胀;而当体育产业经济处于萧条或通货紧缩时,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投融资的资金运用,剌激社会有效需求。

2 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滞后的原因

由于我国缺乏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的运作理论和实际经验,财政活动又是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中,因而无论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目前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都处于十分不成熟的状态,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其他方面。

2.1 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缺乏必要的运作制度

投融资制度既是人类适应外界环境的结果,又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尽管从长期来看,不同社会制度中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制度安排和投融资制度结构可能趋于一致,或向一致的方向发展。但从短期来看,由于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制度具有时间和地点的特殊性,由于各社会初始条件和假定条件的不同,不同社会中最有效率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制度安排是不一样的。由于我国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制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必要的法律和政策规范,无论是业务的开展、投资方向的选择,还是管理机构的确定、运行机制的构建,均处于探索之中,从而导致现行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行为的随意性和失范性现象相当普遍。由于我国金融资源的稀缺,再假定各相关经济主体在给定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那么无论体育产业市场是否完善都可能发生损人利己的交易行为。为了避免这种行为的发生就需要设立一套约束人们行为的、以减少人们的效益摩擦、提高稀有缺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正式制度――规则。因此,社会转型期的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运作制度的构建运行,是一条全新之路,既不唯计划,也不唯市场,既要保持体育产业的持续进行,也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改革协调并进。因此,观念更新、制度变迁、职能转变、结构改革、机制优化和目标整合是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运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2 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运作机构职能混乱

在目前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运作体系中,不仅缺乏统一的财政投融资运作机构,而且现有运作机构职能混乱。在中央政府管理层面上,财政部国债司主管政府体育债券和体育股票,财政作用支出中的“拨改贷部分”由预算司拨给建设银行,各类周转金却又分散在各有关司处部门;在地方政府管理层面上,财政投融资业务有的由综合计划处主管,有的则设立资金管理处,有的全部或部分归入财务开发公司或信托投资公司,而且这些机构又与预算内各职能处室之间存在交叉重复,呈现严重的多头领导、职能分割、管理混乱的现状。

2.3 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融资渠道狭窄,方式单一

由财政部门管理的投融资运作资金基本上是依靠财政预算的转化资金,主要包括历年积存的各项财政周转金、预算外资金专户存储的沉淀部分。缺乏市场化融资手段,不能适应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适时地拓展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等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而且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出现各种预算内资金虚列支出转化为周转金等严重违规行为。

2.4 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投资效益低下

在体育产业财政周转金的使用中,投资效益低下主要表现在:(1)投放决策失误。体育产业财政周转金的投放虽有严格的审批制度,但在具体操作中形同虚设,许多投资项目未经可行性论证就盲目上马。对扶持生产、建设体育产业市场等项目可行性调查测算不够,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不能形成合理布局。决策的随意性造成大量财政周转金有去无回,浪费严重;(2)周转金管理“软约束”。由于信用意识淡薄,将周转金等同于财政拨款,无所谓还本付息,因而周转金到期不归还现象普遍存在,使周转金难以“周转”。 导致到期周转金回收率低,影响周转金的周转和积累。(3)周转回收率低。虽然体育产业财政周转金用于扶持和培育体育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诸多的因素影响,造成资金沉淀。特别是专项体育产业基金年末投放余额巨大,回收困难。

25 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主体信用缺失

信用缺失对体育产业财政融资的发展影响很大,严守信用,确保各种契约关系的如期履行,是整个体育产业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前提。而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发展现状中,不少政府和国有体育产业企业的资信低下,毁约逃债行为成为常态。一方面,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主体信用的缺失,会使居民的储蓄找不到增值渠道,另一方面,各投融资主体普遍会感到融资困难。因此,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主体信用环境仍有待加强。

3 完善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的若干对策

财政投融资是体育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证。但目前我国体育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目前的发展状况,运行机制的各种残缺和不足,是导致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功能难以发挥作用的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按照体育产业市场经济财政投融资的全新理念和基本定位,加快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完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机制的构建,以促进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运作功能的最终实现。

3.1 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完善出资人制度

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投融资体制改革,而体育产业投资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落实资本出资人制度。根据过去几年改革形成的共识,体育产业资本投资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投资主体不明确,投资活动的利益关系不清晰,收益与风险不对称,产权对投资活动不能形成根本性约束,因而无人对投资项目的筹集、建设、经营、偿债和取得资本回报全面负责。要对体育产业投资的决策形成责任约束,从根本上说,必须解决产权虚置和公司治理结构中督导功能弱化的问题。这是体育产业资本投资体制改革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无论是加强行政审批还是放弃行政审批,都不可能扭转投资效益低下的局面。要在所有者到位和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对体育产业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督导的前提下,减少或者停止行政审批项目的传统做法,使出资人和企业法人享有完全的投资自,同时承担全部经济责任。从体育产业投资的角度看,要考察资本出资人是否确实到位,主要有三条判别标准:(1)是否具有民事权力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2)是否受到责任约束,在“分级所有、政资分开”的管理体制下,出资人代表机构本身应该接受哪些责任约束,涉及资本与同级行政的关系,行政与同级、下级资本的关系,资本与资本、资本与下级行政的关系等。健全的出资人制度是出资人主体责任约束与投融资权利的对称机制。(3)是否形成资信损益机制,资本的战略投资者对于自己的投资负有直接的决策责任,对于下属企业的投资负有间接的督导责任。无论哪一类投资失误,投资者不仅要承担资产损失,还要承受资信损失。在体育产业市场经济中资信的重要性高于资产的重要性,为了提高体育企业资信度,成功的投资者进行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的目的性在于抛售优质资产以弥补到期债务。

3.2 通过立法确定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规范定位

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来重新构建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机制,最为关键的是要通过立法来确立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规范定位。因此,应该尽快制定和出台与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措施,对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主体、管理运作机构、运作范围、运作方式、财务管理、资信等级及违规处罚等有关方面作出严格的规范和具体的规定。在体育产业的立法基础上规范和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制度。

3.3 建立包括财政投融资在内的体育产业财政预算

应明确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与公共预算的各自运作范围和界限,确立公共财政预算与体育产业财政预算并列的双元结构财政预算体系。政府公共预算的资本性部分主要用于纯公共产品投资。对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运作单独编制预算,主要用于基础体育设施、基础体育产业及高科技体育产业等符合国家体育产业政策领域的投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作为公共财政预算的有效补充,其运作规模要与同级预算规模相协调,每年都应在编制体育产业财政预算的内容中列入财政投融资计划,全面反映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的融资规模、资金来源、资金运用、投资收益等,并按照法律程序接受权力机构的审查与监督。

3.4 建立投资、资本与信贷三重决策互为制衡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决策机制

要改革传统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下投资决策、资本决策和信贷决策三权合一的弊端,必须建立三权分立、互为制衡的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决策机制。党的十六在将国有资产领域的“统一所有,归口管理”转变为“分级所有,政资分开”, 这一大跨步的改革为国有体育产业投资公司在投资项目上构建投资决策、资本决策与信贷决策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良性决策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在所有者陆续到位之后,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机制应为:一般项目,出资人代表机构及下属企业既负责投资决策也负责资本决策,具体分工取决于各出资人代表机构不同的内部治理结构。重大项目,行政部门可以作出投资决策,但是必须由出资人代表机构决定资本决策的然与否;资本决策的硬约束在于资信等级评价,所以决策结果可能是否定性的,也可能是条件性的(追加注册资本、免税等)。信贷决策则由银行根据对项目投资主体投资风险和还款能力的分析论证后作出。三重决策相互依存,共同发生作用,有助于遏止仅仅秉承行政旨意或领导个人意志的项目审批制的发生。

3.5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财政信用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财政信用,既是转移财政职能,实现体育产业资金增值的需要,也是政府调控资金市场,弥补银行商业性金融不足的需要。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财政信用,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拓宽体育产业财政信用领域,扩大融资规模,筹资渠道多样化,除预算安排周转金、历年滚存财政资金、专户储存的预算外资金外,还可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跨跨部门横向拆借资金,将社会团体的各项基金在所有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纳入财政信用轨道,发行体育产业债券。二是明确财政信用资金的投向,信用资金的投向要符合国家体育产业政策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重点放在资金开发、国有体育企业技术改造、新体育产品开发、体育设施基础建设和体育产业科技推广上。三是建立财政信用资金良性运行的程序。在管理上,要集中统一,提高信誉。在资金投放上,要科学论证,选准项目,发挥规模效益。在回收上,要与银行配合,引进责任制,切实解决回收率低的难题。四是投资方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既可以收取占用费,实现资金增值,又可以参股分红,投资分利。

3.6加快制定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确保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

所谓财政政策,通常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政府财政政策可以为具有较大公益性质的体育产业投融资提供补贴和为投融资提供担保,财政政策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贯彻实施政府政策意图的重要工具之一。加快制定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研究,逐步完善和加强各项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投融资政策,完善和创新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机制,深化财政管理体制,建立政府财政有效提供体育产业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规范和强化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资金管理,确保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按照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原则”,既处理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各级财政都将大幅度加体育产业的投入,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着力提高财政对体育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及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又正确处理政府(财政)与体育产业市场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关系,合理划分财政与体育产业市场和投资人的投入责任,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的引导作用,大力支持和发展体育产业,调动社会各方面资金增加体育产业投入的积极性。

4 结论与建议

目前在中国体育产发展的过程中,体育产业财政财政投融资体制存在着制度缺失、职能混乱、渠道狭窄、效益低下、结构失衡等诸多体制缺陷。究其根本,它是由存在计划经济观念残余、双轨制形成的路径依赖、制度创新动力与社会科学知识的不足等原因所造成的。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将依赖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宏观制度供给、体育产业发展形成的经济发展动力等条件的变化才能得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体育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要求建立和规范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体育产业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这是由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体育产业财政投融姿制度创新、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所决定的。为此,建议:要转变政府职能,让政府从体育产业投融资主体转变为宏观调控,行使规划、引导和监督职能;要确立体育产业企业在体育产业投融资中的主体地位,使体育产业企业成为真正的主体;要走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发展体育事业;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要有效发展体育业,使之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要充分利用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同时开拓创新、鼓励引进新型金融工具为体育产业融资;要加快体育产业投融资立法,通过体育产业投融资的法制化来规范和建设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建立和规范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将发挥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年松 中国体育产业金融支持的基本途径[J] 体育学刊,2006,13(2):40-42

[2] 卢闻君,沈建华 中国民营经济体育投资体制与政策环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212-1214

[3] 高崇 财政投融资体制对我国体育产业的适用性分析[J]浙江金融,2003(6):32-33

理财投资政策例8

2005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部分行业发展失衡、局部经济出现过热的现象,为加强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有效的发展态势,果断地实施了稳健财政政策的重大战略措施。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是包括财政调控目标方向、手段组合、方式方法转变在内的重大政策转型。稳健财政政策不仅是财政政策名称和赤字规模的调整变化,更是财政政策性质和导向的根本转化。根据财政部部长金人庆的解释,稳健财政政策的核心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青海省是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2004年,全省GDP为465.73亿元,仅占全国GDP的0.34%,人均生产总值8606元,与全国人均GDP相差1955元;其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4%、48.7%、38.9%,与全国相比,第二产比重偏低,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如何应对国家由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的政策取向,解析国家稳健财政政策下青海财政潜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于促进青海财政良性运转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稳健财政政策的调整取向对青海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国家逐步加大对农业、教育、社会保障、科技、生态环境等公共领域的投入,将会有利于全省在这些领域争取资金支持,促使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中央财政基建投资规模的逐步收缩,青海在争取基础设施等项目投资的难度可能会增大。

一、机遇

(一)财政政策的转型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国家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调整国债资金使用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强调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压缩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入,加大对农业、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科技、环境生态建设、公共卫生等属于公共范畴的投入力度。青海地处国家西部大开发前沿,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稳健财政政策提出财政支出要有保有压,体现统筹发展趋向,这将有利于加强财政资金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具体来说,这对做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农牧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农牧区公共卫生建设、农村“六小”、扶贫脱困、退耕还林、休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青海湖湿地保护、藏族地区财力补助等项目,争取中央支持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税收政策的调整对全省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进一步推进的税制改革,包括增值税转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以及完善出口退税制度等。拟推行的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改革,将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鼓励企业扩大投资规模,拉动就业。国家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这将会进一步减轻农牧民负担,促进农牧业增产增收,发展农村经济。随着国家继续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全省的进出口结构将逐步得到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力度将会加强。

(三)中央“三奖一补”政策有利于缓解全省县乡财政困难。为解决县乡财政困难,财政部提出了初步意见,将安排资金启动“三奖一补”政策。目前,全省大部分县的县级财政自有财力在发放职工工资后仅能维持低水平的机构运转,推进社保、医疗、房改等改革十分困难,历史欠账严重。财政部提出要解决县乡财政困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县乡机构改革,精简冗员,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维护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县、乡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做大县、乡经济财政“蛋糕”,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县、乡经济发展;尤其是有利于在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上,争取中央财政更多的支持,从根本上解决县、乡机构运转困难。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正面积极反映近年来在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加大对困难县转移支付力度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如何从青海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推进县乡机构改革、精简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如何结合青海的特殊困难因素算好账并与财政部加强联系、沟通和汇报,努力争取得到财政部更多的奖励和补助,这些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二、挑战

(一)中央国债投资规模的减少,直接影响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中央控制财政赤字政策的实施,财政投资的扩张力度呈收缩态势,势必减少中央对国债投资资金的投资规模,加剧国债投资下降的趋势。从近几年的国债投资情况看,1998年中央对青海国债(含国债转贷资金,下同)投入5.4亿元,2001年投入40.77亿元,2002年投入30.79亿元,2003年投入17.79亿元,2004年投入16.86亿元,2005年上半年投入9.68亿元。2004年比2001年减少23.91亿元,下降59%。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全省经济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其中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90%以上,仅国债投资拉动GDP增长贡献率也在10%左右,国债投入的减少,特别是在自有财力很小的青海将直接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据统计,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上年同期的24.4%下降到11.1%,回落了13.3个百分点。

(二)税收政策调整,也将带来一定的减收因素。增值税转型将给全省财政收入带来一定程度的减收。以目前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为基础,按照机器设备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二测算,再综合考虑转型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激励因素,如果2006年能顺利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则每年将造成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减收约3亿元左右。目前实施西部大开发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对全省财政收入也有较大影响,如企业所得税实行15%优惠税率,开发区的特殊优惠政策等。

(三)财政自给率低,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尽管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但规模小、集中度低。2004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仅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除比略高外,低于全国其他省份。在财政支出的总量中,地方财力自给率仅为20%,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从财源建设方面分析,全省具备国内外市场较强竞争力、产品附加值高、能够持续稳定提供财源的企业群或产业群体还没有形成,而石油和电力等重点税源行业,受国内外市场波动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存在不稳定因素。全省地税收入的最大税种——营业税,由于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也不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全省经济发展除了受主导产业、人力资源、组织管理以及体制创新等方面制约之外,还受到能源、原材料和运输等瓶颈的制约,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因此,财政政策的转型,国家财政资金从竞争领域退出,必然会对全省财政收支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虽然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全省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扶贫、教育等方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这些领域发展严重滞后,历史欠账较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首先,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中问题仍较突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缓慢,贫困人口多,占农牧民总人口的2/3,农村消费市场出现萎缩趋势。其次,青海省人口素质不高,教育发展任务艰巨。再次,青海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性遏制,因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农牧民返贫现象仍在继续。

三、稳健财政政策下青海财政良性运转的对策建议

(一)审时度势,把握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双稳”政策走势,在财政投入上适度体现积极政策。针对青海经济社会近几年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拉动下步入了持续、快速、有效的发展阶段的实际,一要在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较快增长的基础上,按照中央财政税制改革精神,积极推进有增有减的结构性税制改革工作。通过完善税制,不断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建立经济自主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二要在贯彻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过程中,将通过积极运用财税政策、加大整合资金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转移支付等措施,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采取适度积极的地方经济发展策略和财政政策,不搞“一刀切”,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继续适当增加建设资金投入、重点项目支出和对“三农”、社会保障、再就业、教育、科学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投入力度。确保对“三农”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三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大力支持推进与扩大个人消费密切相关的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四项改革,以进一步鼓励和扩大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

(二)积极支持经济发展,努力做大经济和财政“蛋糕”。实践证明,经济决定财政,财政促进经济;经济是财源的基础,财政又是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我们要充分运用财政职能,继续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通过财政制度创新和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切实运用好基建、技改、支农、科技、贴息、项目前期费等经济建设性资金管理手段,鼓励和培育市场主体,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整合财政支持生产性专项资金,突出重点,围绕利用优势资源、农牧业产业化和园区建设,支持培育龙头企业,推动经济发展,增强自我发展后劲,培植后续财源,做大经济和财政“蛋糕”。

(三)加大中央专项争取力度,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青海省财力结构来看,多年来,中央补助收入都占全省总财力的70%以上,所以要保持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势头,在抓好收入的同时,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做好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工作。积极争取中央支持,是青海当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财政工作的重要任务。针对青海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财政投入的依赖性还比较强这样一个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全省上下要继续努力争取中央在实施宏观调整政策时对青海在政策上的区别照顾和资金上的一定支持。一方面在争取中央支持工作中,要不断调整思路,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勇于捕捉机遇,抢抓机遇,善抓机遇,不仅使我省争取中央支持的重点与中央有关政策合拍,而且使争取资金支持的总量逐年有所增加。因此,要精心研究中央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资金的投向重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理、有节、有效地争取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做好项目的各项工作。项目是实现青海经济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青海的发展尤其依赖于一批大项目的建设和带动上。所以,今后要继续集中精力开展项目的筛选工作,做到审报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筛选一批,循环往复。这就要:一是紧紧围绕能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增加财源和扩大就业的发展目标,把抓项目工作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超前的思路、战略的眼光、科学的方式、切实的步骤做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项目,为争取国家资金,扩大我省投资规模提供项目支撑。二是针对国债资金使用的重点和方向,认真做好农村“六小”等基础设施、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干线公路、重点水利设施等方面项目的筛选、申报及组织实施工作,以争取壮大国债资金的支持力度。

(四)认真清理、规范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全力营造企业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一是正确执行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处理好政策优惠和规范征收的关系。对应该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要保证其优惠政策享受到位,对不应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严禁越权减免。二是对已出台的各项减免税政策作一认真调查和清理,对已到期或不符合国家减免税政策的,要严格审查和清理,该归并的归并,该清理的坚决清理。三是对享受减免税政策的企业作一调查摸底,凡减免税政策已到期的企业要及时恢复征税,不留死角,共同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四是发挥财税杠杆作用,为促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做贡献。按照国家关于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精神,做好应对和贯彻执行中央有关新政策、新条例的各项准备工作。结合财税部门的职能和职责,积极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加大公共财政对政府节约资源管理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同时,处理好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切忌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吸引投资商的投资来促进经济在短期内发展。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的激励机制。把促进我省资源开发、加快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与合理有序开采,节约能源、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行好政、服好务。

理财投资政策例9

一、引 言

自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建立以来,我国根据各个时期的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分阶段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特别是在1998年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形势做出的以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支出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地防止通货紧缩,抑制经济衰退,并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但是积极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和私人投资均要产生影响,具有挤出和挤入两方面的效应。目前,国内学术界针对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具有挤出或是挤入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关于积极财政政策对区域私人投资所产生的效应研究尚不多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加上我国财政制度采取的是分权制的形式,弄清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区域私人投资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从中观的角度给予积极财政政策以正确的评价,而且对于目前所实施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理论模型与经验结果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Sir John Hicks,1937)提出IS-LM模型,其核心思想是:在产品市场上投资等于储蓄,在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两个市场实现均衡。具体形式表示为:商品市场均衡时,Y =C +cY+I-bi+G,其中C,I,G分别表示自觉消费、自发投资和政府支出;c,b分别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和投资的利率弹性;货币市场均衡时,M/P=kY-hi,其中M/P表示货币实际余额供应。当政府支出增加时,IS将向右移动到新的位置IS,若i不变,则收入由Y0移动到Y2(见图1)。因此,在乘数作用下均衡收入的增量应为:Y=Y2-Y0=[1/(1-c)]。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则乘数是大于1的,这就是说,增加政府支出不仅使均衡收入增加,而且收入增加量大于政府支出增量,即财政政策的挤入效应。但是这仅是产品市场的情形,当考虑到货币市场时,情况会发生变化。在同一利率水平上由Y0增加到Y2必将增加货币市场上对交易货币的需求。假定名义货币供给和实际货币余额不变,则将导致利率水平的上升。利率的上升则会在产品市场上引起均衡收入的下降,收入将随利率的提高沿新的IS'向左上方移动,变化量为:Y=Y2-Y1=[-b/(1-c)] i(见图1)。这就是财政政策所产生的挤出效应。

除以上的直接挤出、挤入效应外,财政政策还具有间接挤入效应。如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不仅会使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而且会增加与之相关联行业的投资机会,从而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1]

国内学者也对中国的财政政策效果进行了分析,特别是针对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对私人投资具有挤出效应以及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研究,从实证研究方法上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于LS-LM模型。马拴友(2001)[2]利用IS―LM模型测算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其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投资没有挤出私人投资,购买支出和居民消费总体上是互补关系非不是替代关系,增加财政支出不会挤出私人消费。田杰棠(2002)[3]从利率变动和资金挤占两方面对1998―2000年数据作了实证分析,得出挤出效应存在但是不严重的结论。李生祥,丛树(2004)海[4]也是通过建立宏观经济模型分别测算了我国的理论财政政策乘数和实际财政政策乘数,得出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也不明显。第二类是采用定量动态分析的研究方法。董秀良等(2006)[2]重新界定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效应的基础上,利用季度数据,采取向量自回归模型,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动态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长短期效应,结果表明,短期内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具有一定挤出效应,而长期均衡关系上则表现为挤入效应。除实证研究外,还从纯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如吴超林(2001)[5]在对积极财政政策增长效应严格细分和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没有产生挤出效应的制度原因,以及形成挤入效应的制度条件,从理论角度证明了中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并未对民间资本产生挤出效应,

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来验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事实上我国在财政制度上实行的是分权制,且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各地方存在较大差异性。本文正是从中观的角度出发,研究各地方财政政策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对东、中、西部的私人投资的影响,进而给予财政政策一个更为真实的评价,同时也对今后我国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三、模型、数据与计量方法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

在研究财政政策效应与私人投资关系的文献中,主要是采用IS-LM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建立以下的实证模型:

(1)式是从财政政策的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综合地看其对私人投资所产生的影响。由于我国施行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从扩大基础设施投入,增发国债等方面入手的,因此我们再建立(2)式来进一步分析地方财政各项其他支出对私人投资的作用效果。

其中,所用的面板数据时间跨度较短而横截面主体较多,因此主体间差异主要体现在横截面之间,即表现在截距上,而斜率系数为常数。(1)、(2)式中PRI均代表私人部门投资, INC代表财政收入,SPE代表财政支出,反映政府行为。另外CCE、SRE、SAE、CWE和MWE分别表示基本设施支出、科学研究支出、支农支出、文教卫支出以及行政管理费用支出。i和t分别代表时间和省别。γ+λi(κ+μi)为截距项,其中λi(μi)度量了个体间的差异,如果λi(μi)为确定数则(1)或(2)式为固定影响模型;若λi(μi)为随机扰动,则称(1)或(2)式为随机影响模型;若λi(μi)不随个体而改变,则(1)或(2)式为混合回归模型。εit为随机干扰项。

为了对东、中、西部地区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进行有效地比较研究,本文选取1998――2003年我国31个省份、直辖市的地方财政决算本级收入、财政决算本级支出以及归属于国有和集体经济性质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统计数据,对我国个体性质的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效应进行分析。按照一般的分组方法,东部地区包括:北京、福建、广东、海南、河北、江苏、辽宁、山东、上海、天津、浙江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安徽、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山西、江西8个省市;西部地区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陕西、四川、、新疆、云南和重庆12个省市。由于缺乏自治区、广东和海南的相关数据,暂且不包括这三个省市。以上的相关数据均来自诺色芬数据库,其中各变量①是依据各省相应的价格指数折算为以1997年为基础的实际值。

(二)计量方法

在使用模型(1)时,先要进行模型设定检验以决定采用哪种形式的回归模型,具体检验方法是首先构造F统计量判断是否所有固定影响为零,进行固定效应模型(LSDV)和混合模型(OLS)的筛选;然后基于OLS估计的残差构造LM统计量,即BP拉格朗日乘数检验(Breusch and Pagan,1980)进行随机模型(FGLS)和混合模型(OLS)检验;最后用Hausman检验进行LSDV与FGLS之间的筛选。各模型的具体设定检验结果见表1。表1 各模型的设定检验自变量/因变量私人投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财政收入

注:F检验、BP检验和H检验后数字为相应的检验统计量,括号内的为p值,p<5%意味着拒绝原假设,拒绝F检验意味着固定效应模型显著,拒绝BP检验意味着随机效应模型显著,拒绝H检验意味着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

从上表可见。研究主要涉及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两类。在固定效应模型中,如果直接采用最小二乘哑元变量的回归会造成估计结果的不一致性。因此可以先对模型进行变换,消除固定效应,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组内回归(within regression)的方法进行估计,即从每个观测值中减去其组内平均值,再对变换后的模型执行OLS估计即可;一是采用一阶差分估计量,用以一阶差分去除固定效应后,再用GLS估计差分后的模型。在随机效应模型中, 利用模型各个随机干扰项的方差-协方差矩阵,再采用广义差分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变形,将转换后的数据执行OLS回归即可。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根据中国东、中、西部的不同划分,利用面板数据对式(1)进行回归分析,其统计结果见表2。表2 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影响的回归结果(1998―2003)解释变量私人投资(invp)(1)东部

由表2可知,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西部的地方财政预算本级收入对该地区的私人投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力度较大(影响系数为0.0000968),而东、中部财政政策的影响都不具有统计显著性。究其原因,一是积极财政政策在调节税率,减轻税负方面主要针对的是进出口退税率、关税等税种,而这些税种多半是由中央征收,与地方财政收入关系不大,那么地方财政政策的收入自然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影响;二是由于我国不断的规划收入制度,使宏观税率从1996年开始呈上升趋势,税收增长速度远大于GDP的增长速度,这显然和扩张的财政政策相背离,不过这种影响在东、中部的统计上是不显著的;三是西部比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更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其有重要的影响,而税收政策在一定的征收范围内具有激励的作用,因此模型回归所得的私人投资与地方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也是合乎情理的。同时表2的统计结果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财政预算支出对私人投资都有正向显著的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0.0000713(0.000)和0.0000392(0.001),但是西部地区的财政预算支出对私人投资却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综合地方预算财政收入和支出对私人投资的影响,我们发现在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西部、中部、东部地区地方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都是正向的,换句话说,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具有挤入效应,而无挤出效应。这和马拴友(2001)、吴超林(2001)、田杰棠(2002)和李生祥,丛树海(2004)的结论相同。但和董秀良等(2006)得出的短期内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具有一定挤出效应,而长期均衡关系上则表现为挤入效应的结论有一定的背离。

在对地方财政政策与私人投资之间的关系有了整体上的认识之后,为进一步了解地方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并结合我国施行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从财政支出方面入手的具体情况,本文作了地方财政的其他各项支出对私人投资产生影响的回归分析,其结果见表3。表3 财政的其他各项支出对私人投资的回归结果

注:括符内的数值为显著性水平的概率值(P-值)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

从表3的各组数据的拟合优度来看,这和方程(1)回归所得到的结果是相对应的。

在基本建设这项财政支出方面,东部各省份的基本建设投资与私人投资存在着正向显著的关系(影响系数为0.0001413),而中部地区也存在着正向影响,西部地区是反向影响,但这两者都是统计不显著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飞猛发展,市场日趋多元化,加上东部地区的政府对基本建设的投入,为私人投资建立了一个更加完善的投资环境,因此投资主体在逐渐改变,“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投资比例不断上升。而在中、西部地区,虽然每年政府投入了巨大的投资,但是由于西部在经济增长方式、制度、管理上的落后使其难以带动私人投资的增长,换句话说,中、西部仍然没有走出政府投资拉动的传统方式。这和郭庆旺(2005)[6]所得出的中、西部地区基本建设支出和人均产生增长无统计显著性的结论有着一致性。

在科学研究支出方面,科学研究支出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私人投资都具有正向影响,但是这些影响也都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说明从科学研究成果到对私人投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上还是任重道远的。在支农支出方面,支农支出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私人投资都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但是只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其回归系数为0.0004026。这点和郭庆旺(2005)[6]得出的支农支出和东、中、西部地区人均产出增长的反向影响结论相背离,究其原因是郭庆旺所选择的回归模型时混合回归模型,而我们主要采用的是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

在文教卫支出方面,东部和西部的文教卫支出对私人投资都具有负向显著的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0001753和-0.0000729,而中部地区的文教卫支出对私人投资是正向的显著影响且力度较大(0.0004687)。这意味着,各地区在积极财政政策施行时,文教卫支出对东部和西部的私人投资影响出现明显恶化,而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行政管理费是地方财政开支方面的重要项目,从表3可以看出,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行政管理支出对私人投资产生正向显著的影响,而中部地区却是负向显著影响,这说明行政管理支出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私人投资的影响得到了改善,但是中部地区却仍在恶化。众所周知,由于地方财政中可供聚集的财力资源有限,而客观上又要维持正常行政工作的开展,长期以来中部和西部在此方面的支出要高于东部地区,即东部地区在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方面更快。但从回归结果可以可知,在积极财政政策施行期间,西部的行政管理支出对该地区的私人投资有正向的作用,即西部的行政管理水平对投资有了一定的改善,而中部仍然处于“吃饭财政”的情况。

注 释:

①其中私人投资实际值是根据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折算得到的。其他各变量是根据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折算得到的。

主要参考文献:

[1]董秀良,薛丰慧,吴仁水.我国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5).

[2]马拴友.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评价[J].经济评论,2001(6).

[3]田杰棠.近年来财政扩张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2(3).

[4]李生祥,丛树海.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乘数和实际乘数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2004(1).

[5] 吴超林.积极财政政策增长效应的制度条件分析[J].世界经济,2001(12).

[6]郭庆旺,贾俊学.积极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5(7).

Regional Differen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Fiscal Policy and Private Investment

Yang Jun1 Wang Yan2Abstract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fiscal policy and private investment using the panel data in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 of China. The study 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positive fiscal policy, since the positive fiscal policy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private investment. The study also indicates that each area should arrange the fiscal expenditure structure based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because the fiscal expenditure has effects on private investment.Key words: positive fiscal policy; fiscal expenditure; private investment

理财投资政策例10

【关键词】

文化产业;财政投入;税收政策

0 引言

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竞争力,以文化为内涵,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保障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资源节约型产业。为了进一步研究的需要,也为管理者提供国内外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外关于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的理论成果,最后总结概述了我国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

1 国外文化产业财税政策学术研究现状

文化产业财税政策是各国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下面分别从财税政策的重要性及实施方式两个方面予以概括。

1.1 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的重要性研究

Justin O’Connor通过深入分析文化产业与消费的内在联系,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消费具有重大的拉动作用,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财税政策。David Throsby分析了核心产业要素的财政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一方面通过提供财政赠款,支持文化产业的资本营运及开支,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直接和间接的税收优惠,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1.2 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的实施方式研究

针对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各国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财税政策实施对策建议。

Van Puffelen, Frank介绍了伦敦为保持其作为世界性文化大都市的地位,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改造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作为一座创意城市所具有的文化资本及要加大财政投入和实施差别税率政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R1ehard Caves认为财政资金主要应投入到某些非营利机构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并且要采取财税等的间接方式引导和鼓励私人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投资,不干预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

针对文化产业所面临的融资难题,各国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财税政策实施建议。

Nordicity 指出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金融:缺乏必要的金融资本。如安大略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得益于联邦和省级项目以及税收政策的支持。其次,得益于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如股权融资。再次,得益于一个智能升级的金融机制。Billy Matheson提出多层次的文化产业投资战略,首先,加大联邦政府投资,其次,吸收非文化部门和外来投资,再次形成比较完善的融资体制。

2 国内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理论及发展对策研究

2.1 财税政策介入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

1)文化产业属性研究

叶菊华对文化产品的“外部性”进行了分析,指出财政政策干预文化产品生产有利于文化产品外部性的消除,是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王德高、陈思霞、卢盛峰认为文化产品具有公益性,存在市场失灵现象,要求财政政策介入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

2)财税政策效应研究

廖冶寅、 陈爱东提出了财政政策具有乘数效应的原理,指出财税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柳光强运用税收的收入与替代效应理论说明差别性的商品税税率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奚敏华运用杠杆效应理论指出财政资金的导入有利于发挥杠杆效应,构建完善的文化产业投资市场和融资体制。

2.2 文化产业财政投入研究

1)财政资金投入结构研究

周丽俭、蔡璐认为文化产业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平衡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加强文化娱乐行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并进一步优化财政文化投入结构。魏鹏举指出公共财政需要重点投入那些对培育国家文化生产力具有战略意义的环节,并根据文化产业发育、发展的不同环节,出台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财政投入措施。

2)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研究

林青青指出应改变财政拨款方式、采用财政入股方式和整合财政专项资金等,推进文化企业经营机制体制改革。杨吉华指出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张歆蕊指出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投资经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

2.3 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研究

1)减轻税收负担研究

马洪范指出文化产业税收政策应针对不同性质的文化企业实行差别税率、对捐赠个人与企业制定税收减免政策、降低文化企业的税收负担、完善文化产品或设备进出口税收政策和继续执行特种经营的减免税政策。尹利军、吴声怡认为,税收政策对中小型文化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应给予中小型文化企业所得税抵扣、减免等优惠,减轻中小型文化企业的税收负担。

2)税率实施的差别性研究

兰相洁指出应根据文化产业各自的特征,对各种社会效用的文化产品、各种特点的文化企业采用不同的税率。张伟、周鲁柱指出从三个方面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一是降低税率;二是完善差别税率政策;三是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加大鼓励企业和个人赞助或捐赠。

3 总结

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财税扶持政策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产业的特点与财政的扶持存在着某一项的联系,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财税政策支持。2)分析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总结其不足借鉴其经验来指导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3)提出财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如财政直接资助、设立专项基金、体制改革、税收优惠、差别税率等。4)寻求与财政支持相关的文化产业融资方式,如股权融资,文化企业贷款优惠及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等。

【参考文献】

[1]Justin O’Connor.The Defini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J].Manchester Institute for Popular Culture, 2008 (8):16-20

理财投资政策例11

2005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部分行业发展失衡、局部经济出现过热的现象,为加强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有效的发展态势,果断地实施了稳健财政政策的重大战略措施。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是包括财政调控目标方向、手段组合、方式方法转变在内的重大政策转型。稳健财政政策不仅是财政政策名称和赤字规模的调整变化,更是财政政策性质和导向的根本转化。根据财政部部长金人庆的解释,稳健财政政策的核心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青海省是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2004年,全省GDP为465.73亿元,仅占全国GDP的0.34%,人均生产总值8606元,与全国人均GDP相差1955元;其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4%、48.7%、38.9%,与全国相比,第二产比重偏低,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如何应对国家由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的政策取向,解析国家稳健财政政策下青海财政潜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于促进青海财政良性运转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稳健财政政策的调整取向对青海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国家逐步加大对农业、教育、社会保障、科技、生态环境等公共领域的投入,将会有利于全省在这些领域争取资金支持,促使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中央财政基建投资规模的逐步收缩,青海在争取基础设施等项目投资的难度可能会增大。

一、机遇

(一)财政政策的转型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国家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调整国债资金使用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强调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压缩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入,加大对农业、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科技、环境生态建设、公共卫生等属于公共范畴的投入力度。青海地处国家西部大开发前沿,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稳健财政政策提出财政支出要有保有压,体现统筹发展趋向,这将有利于加强财政资金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具体来说,这对做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农牧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农牧区公共卫生建设、农村“六小”、扶贫脱困、退耕还林、休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青海湖湿地保护、藏族地区财力补助等项目,争取中央支持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税收政策的调整对全省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进一步推进的税制改革,包括增值税转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以及完善出口退税制度等。拟推行的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改革,将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鼓励企业扩大投资规模,拉动就业。国家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这将会进一步减轻农牧民负担,促进农牧业增产增收,发展农村经济。随着国家继续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全省的进出口结构将逐步得到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力度将会加强。

(三)中央“三奖一补”政策有利于缓解全省县乡财政困难。为解决县乡财政困难,财政部提出了初步意见,将安排资金启动“三奖一补”政策。目前,全省大部分县的县级财政自有财力在发放职工工资后仅能维持低水平的机构运转,推进社保、医疗、房改等改革十分困难,历史欠账严重。财政部提出要解决县乡财政困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县乡机构改革,精简冗员,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维护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县、乡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做大县、乡经济财政“蛋糕”,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县、乡经济发展;尤其是有利于在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上,争取中央财政更多的支持,从根本上解决县、乡机构运转困难。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正面积极反映近年来在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加大对困难县转移支付力度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如何从青海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推进县乡机构改革、精简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如何结合青海的特殊困难因素算好账并与财政部加强联系、沟通和汇报,努力争取得到财政部更多的奖励和补助,这些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二、挑战

(一)中央国债投资规模的减少,直接影响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中央控制财政赤字政策的实施,财政投资的扩张力度呈收缩态势,势必减少中央对国债投资资金的投资规模,加剧国债投资下降的趋势。从近几年的国债投资情况看,1998年中央对青海国债(含国债转贷资金,下同)投入5.4亿元,2001年投入40.77亿元,2002年投入30.79亿元,2003年投入17.79亿元,2004年投入16.86亿元,2005年上半年投入9.68亿元。2004年比2001年减少23.91亿元,下降59%。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全省经济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其中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90%以上,仅国债投资拉动GDP增长贡献率也在10%左右,国债投入的减少,特别是在自有财力很小的青海将直接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据统计,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上年同期的24.4%下降到11.1%,回落了13.3个百分点。

(二)税收政策调整,也将带来一定的减收因素。增值税转型将给全省财政收入带来一定程度的减收。以目前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为基础,按照机器设备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二测算,再综合考虑转型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激励因素,如果2006年能顺利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则每年将造成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减收约3亿元左右。目前实施西部大开发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对全省财政收入也有较大影响,如企业所得税实行15%优惠税率,开发区的特殊优惠政策等。

(三)财政自给率低,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尽管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但规模小、集中度低。2004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仅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除比略高外,低于全国其他省份。在财政支出的总量中,地方财力自给率仅为20%,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从财源建设方面分析,全省具备国内外市场较强竞争力、产品附加值高、能够持续稳定提供财源的企业群或产业群体还没有形成,而石油和电力等重点税源行业,受国内外市场波动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存在不稳定因素。全省地税收入的最大税种——营业税,由于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也不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全省经济发展除了受主导产业、人力资源、组织管理以及体制创新等方面制约之外,还受到能源、原材料和运输等瓶颈的制约,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因此,财政政策的转型,国家财政资金从竞争领域退出,必然会对全省财政收支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虽然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全省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扶贫、教育等方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这些领域发展严重滞后,历史欠账较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首先,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中问题仍较突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缓慢,贫困人口多,占农牧民总人口的2/3,农村消费市场出现萎缩趋势。其次,青海省人口素质不高,教育发展任务艰巨。再次,青海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性遏制,因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农牧民返贫现象仍在继续。

三、稳健财政政策下青海财政良性运转的对策建议

(一)审时度势,把握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双稳”政策走势,在财政投入上适度体现积极政策。针对青海经济社会近几年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拉动下步入了持续、快速、有效的发展阶段的实际,一要在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较快增长的基础上,按照中央财政税制改革精神,积极推进有增有减的结构性税制改革工作。通过完善税制,不断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建立经济自主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二要在贯彻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过程中,将通过积极运用财税政策、加大整合资金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转移支付等措施,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采取适度积极的地方经济发展策略和财政政策,不搞“一刀切”,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继续适当增加建设资金投入、重点项目支出和对“三农”、社会保障、再就业、教育、科学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投入力度。确保对“三农”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三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大力支持推进与扩大个人消费密切相关的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四项改革,以进一步鼓励和扩大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

(二)积极支持经济发展,努力做大经济和财政“蛋糕”。实践证明,经济决定财政,财政促进经济;经济是财源的基础,财政又是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我们要充分运用财政职能,继续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通过财政制度创新和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切实运用好基建、技改、支农、科技、贴息、项目前期费等经济建设性资金管理手段,鼓励和培育市场主体,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整合财政支持生产性专项资金,突出重点,围绕利用优势资源、农牧业产业化和园区建设,支持培育龙头企业,推动经济发展,增强自我发展后劲,培植后续财源,做大经济和财政“蛋糕”。

(三)加大中央专项争取力度,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青海省财力结构来看,多年来,中央补助收入都占全省总财力的70%以上,所以要保持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势头,在抓好收入的同时,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做好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工作。积极争取中央支持,是青海当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财政工作的重要任务。针对青海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财政投入的依赖性还比较强这样一个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全省上下要继续努力争取中央在实施宏观调整政策时对青海在政策上的区别照顾和资金上的一定支持。一方面在争取中央支持工作中,要不断调整思路,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勇于捕捉机遇,抢抓机遇,善抓机遇,不仅使我省争取中央支持的重点与中央有关政策合拍,而且使争取资金支持的总量逐年有所增加。因此,要精心研究中央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资金的投向重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理、有节、有效地争取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做好项目的各项工作。项目是实现青海经济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青海的发展尤其依赖于一批大项目的建设和带动上。所以,今后要继续集中精力开展项目的筛选工作,做到审报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筛选一批,循环往复。这就要:一是紧紧围绕能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增加财源和扩大就业的发展目标,把抓项目工作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超前的思路、战略的眼光、科学的方式、切实的步骤做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项目,为争取国家资金,扩大我省投资规模提供项目支撑。二是针对国债资金使用的重点和方向,认真做好农村“六小”等基础设施、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干线公路、重点水利设施等方面项目的筛选、申报及组织实施工作,以争取壮大国债资金的支持力度。

(四)认真清理、规范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全力营造企业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一是正确执行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处理好政策优惠和规范征收的关系。对应该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要保证其优惠政策享受到位,对不应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严禁越权减免。二是对已出台的各项减免税政策作一认真调查和清理,对已到期或不符合国家减免税政策的,要严格审查和清理,该归并的归并,该清理的坚决清理。三是对享受减免税政策的企业作一调查摸底,凡减免税政策已到期的企业要及时恢复征税,不留死角,共同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四是发挥财税杠杆作用,为促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做贡献。按照国家关于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精神,做好应对和贯彻执行中央有关新政策、新条例的各项准备工作。结合财税部门的职能和职责,积极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加大公共财政对政府节约资源管理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同时,处理好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切忌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吸引投资商的投资来促进经济在短期内发展。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的激励机制。把促进我省资源开发、加快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与合理有序开采,节约能源、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行好政、服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