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9 08:24:27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例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若想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必须加强其管理工作,创新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以及改革创新具有推进作用,是企业发展创新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企业文化创新的意义

在企业管理运营中,企业文化创新对促进企业的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企业文化是增强企业凝聚力与向心力的一种主要途径,积极向上、科学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员工形成积极的精神风貌与工作态度,可以说,企业要想成功,就要具备良好的企业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在企业发展中,企业文化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在企业创新中,一定要重视企业文化创新,不断融入新鲜元素,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与时展保持一致的步伐。从现代社会发展进程而言,企业文化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管理新,而一个好的管理方式与理念,也会对企业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企业要想得以长远发展,就要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并且迎合市场发展要求,以此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理念的创新

企业理念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代表企业信念、推动企业生产、企业领导及员工共同追求与认可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在企业发展中,要想构建统一的价值观念,就要重视平等、和谐、公正、公平环境的创设,以此形成一种尊重人才、注重创新的文化氛围。在企业创新中,人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倘若每位员工均能认可与接受企业文化,那么企业文化就会将员工牢牢地团结在一起,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逐步形成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企业管理改革与创新。

三、 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针对现代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员工的信仰,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为企业发展贡献最大的力量。

四、企业文化创新与资源管理的创新

现代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就是人才,企业竞争的本质就是人才竞争。要想实现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就要重视企业环境的建设,吸引更多的人才,并且培养与留住人才,以此实现企业发展目标。通过企业文化创新,可以有效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热情与主观能动性,明确员工价值取向,从而使员工认可企业文化,让员工产生极大的归属感,充分发挥员工的作用,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进一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创新性,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建设

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约束机制就是对员工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的约束与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约束机制,会对员工思想、行为、心理等产生一定的约束与规范作用。但是,企业文化的约束与规范作用并不会如企业制度一样具有强制性,它更加侧重于软约束。这种软约束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创新、群体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倘若企业内部舆论、工作态度、群体意识等精神文化均具有强烈的创新性质,就会使群众产生无形的动力与压力,进而使员工产生共鸣,进行自我行为的控制与调整,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制度管理、企业文化创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企业文化更加侧重于柔性管理,但是在刚性管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需要将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以此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六、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企业要想得到稳定、长远的发展,就要重视企业能力的增强,也就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样才可以形成难以模仿与复制的优势。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管理模式、组织结构、企业资源等,这些因素与企业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具备优良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品位与竞争层次,还可以增强企业凝聚力与向心力,从而突出企业发展优势,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由此可以看出,优良企业文化的构建是有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发挥企业文化作用的时候,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的辐射性、导向性、凝聚性、激励性、约束性等方面。这些充分体现了企业文化的作用,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优良的企业文化能够协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符合企业核心价值观,从而设立远大理想,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工作的全面展开,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使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归属感,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在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

七、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企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能够体现出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对促进企业的创新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不断创新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整体文化素质,从而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例2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1-0039-02

1企业文化对于提高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企业文化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才能不断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求,企业文化的创新对于提高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对于现代的企业来讲,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是公司员工的信仰,强大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加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挖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为公司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企业文化的创新有助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文化中的道德力量,能够以一种更加柔性、更加人性化的手段规范员工的行为,促进良好企业风气的形成,进行企业的文化创新,传统依靠硬性规定规范员工的管理模式,将会逐渐被柔性化管理所代替;第二,目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企业的各个方面,技术、人才和管理是比较重要的几个因素,企业文化的创新来源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提高,类似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需求与企业文化创新需求是一致的,所以企业文化的创新对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创造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12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的形成

企业的创新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动力,第一,在企业的管理中,通过将企业的创新写入企业相关的规章制度中,或者是依靠物质奖励、绩效奖励等手段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第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企业管理的创新推动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员工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比较深远的。一般对于企业来讲,通过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的共同创新,才能使得企业管理方面创新能力的生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帮助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13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之间创新合作局面的产生

目前,由于我国企业的规模和经营范围都在不断地扩大,企业间相互合作的事情比较常见。企业间的合作模式也在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着,企业文化是企业间合作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的创新有助于企业间创新合作局面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的文化创新能够使得企业充分认识到企业间合作的重要性,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很难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在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创新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第二,企业文化的创新能够使得不同企业之间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例如:相同的文化发展策略、相同的价值观能够拉近企业之间的距离,巩固企业间合作的纽带,对于开创新的企业合作局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14企业文化的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管理的竞争力

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讲,企业的管理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所以,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需要依靠企业管理的创新,提高企业管理的竞争力就需要企业文化的创新,这是因为:第一,企业文化的创新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这一理念对于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目前,在企业管理中如果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就能够体现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理念,可以提高企业管理的竞争力;第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企业文化的创新可以说是企业管理的创新,创新作为一个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发展方向,自然能够提高企业管理的竞争力。

2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企业文化的创新对于企业管理来讲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能力,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要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众所周知,企业文化的创新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其创新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进度执行,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21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推动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但是在企业的发展之中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所以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过程中,必须要树立对企业文化的正确认识,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物质与文化同等重要,在企业的激励机制中,一些企业往往只是利用物质化的激励手段,但是随着以人为本概念的提出,人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所以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物质和精神必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第二,正确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其形成的过程中需要企业各方面的配合,在进行企业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内涵,才能选择以合适的方式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

22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相适应

企业文化的创新最终目的还是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对于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所以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需要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相适应,与市场对企业的要求相适应,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企业文化的先进性,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的产物,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所以要进行企业的文化创新,就需要让文化保持一定的先进性,不同时期的文化代表不同时期的企业发展;第二,确保文化的适应性,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沉淀下来的财富,有着企业自身的特点,同时企业文化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必须保持适应,否则企业文化有可能会阻碍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文化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征形成,如果企业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偏离了企业发展的道路,应该给予及时的修正。

23将企业文化融合在企业的管理之中

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讲,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附属品,而且是企业对外形象的重要展示内容,同时企业文化以一种更加柔和的手段,帮助企业的管理并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因此,我们在企业文化的创新过程中,需要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的管理之中,为此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起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例如:与企业中的文化组织结构相互合作,通过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更加庞大的、覆盖范围更加广阔的企业管理体系;第二,不断补充和完善以企业文化为主导的企业管理制度,将原本生硬的、古板的管理模式打破,用企业文化建立一种新型的、更加柔和的企业管理模式,让企业管理更加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起到约束员工行为的作用;第三,建立企业文化沟通系统,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高效的企业管理体系,需要同时建立企业文化沟通系统,例如:员工意见反馈渠道、员工例会、文化宣传措施等。

24克服企业文化创新遇到的困难

由于我国企业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现在在企业文化的创新过程中遇到比较多的困难,这些困难阻碍了企业文化的传播与创新,我们必须要克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提高企业领导自身的素质,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企业领导是企业的决策者、是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者,企业领导者自身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层次高低,所以要创新企业文化,就需要提高企业领导者自身的素质;第二,企业文化创新中强调企业道德和价值观,企业的道德是职业道德素质和员工行为规范的概括,它通过自身的渗透力参与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更加高尚、崇高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周秀红中国国有企业文化创新探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例3

企业的可持续性稳定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发展,因此,企业工会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不断地创新工作运行机制,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以人为本,以科学为指导,进而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效果,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并将企业工会的职能充分展现。

一、企业文化发展与企业工会工作的关系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为了促进企业的稳定可持续性发展,企业工会必须将其职能充分展现,基于两者的相关性,企业工会工作的创新对企业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升企业的文化层次水平,保障工会工作的有序开展。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发展与企业工会工作属于协同发展关系,两者相互促进。

二、企业文化的发展必须以创新工会工作运行机制为基础

工会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离不开运行机制的创新,因此,作为企业工会工作人员,必须对可利用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和利用,并以创新的工作机制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是企业具有时代精神和发展的原动力。在进行工会工作运营机制创新时,必须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切入点,这对企业文化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工会工作创新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创新工作机制能够将员工工作的协调性以及积极性提升,同时与员工的纵向联系加强,即了解员工的思想、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并将三者进行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员工与企业同进退,促进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再者就是加强企业横向的联系,即将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能充分发挥,体现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作风,借此来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同时带动企业文化的发展。

三、创新工会工作运行机制的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员工素质。党是企业发展的领头羊,因此,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观,而企业工会在进行各项工作时,必须与党的思想具有一致性,加强对员工的宣传教育,使工会的职能和作用充分的展现,并且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为员工办实事、为企业服务以及增添基层活力上,在工会内部形成争创先进的氛围,推进工会工作的开展。同时对工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与企业发展观不适应或是不相符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并找出适合工会工作发展的结合点以及切入点,实现以科学、服务推进企业发展的目标,同时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以创新的活动方式以及完善的工作机制为工会工作的支撑点,以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为工会工作的核心,促进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同时将工会组织的工作主线设为建设服务型,如对有心理障碍或者是负面情绪的员工进行心理疏通,使其以饱满的精神态度进行工作,同时关心和帮助企业员工,使其深切体会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和服务,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同时加强干部服务能力、业务素质以及政治素质的培养,促进企业员工和企业的同步发展。(2)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员工是推进企业发展的根本,在十上提出了尊重知识、人才和创造,借此来推进国家的快速发展,而企业的发展也是遵循此理。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使员工的创造精神被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同时将“科技兴企”策略积极地推进,并且带动员工开展与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新问题以及新材料等相关的技术竞赛、培训以及创新活动,借此来推进企业的发展。再者就是组织“工人先锋号”活动,将考核的重点做到多元化,如质量、产量、安全、环境卫生、效益以及进度等。同时对考核、表彰、评比以及组织的相关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进而将活动做成员工满意、企业需要的特色工会工作品牌,并且在员工之间以争创为载体,开展相关的师带徒、争创先进、争创能手以及金牌职工等活动,使员工的素质与能力在良性的竞争中得到全面的提升,保障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3)实施多措并举。在党的十上强调了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就是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同时将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地提升。而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也同样必须做到以上几点,以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为根本,加强健康常识的教育和宣传,使员工对健康知识全面的掌握,做到适时地体检,同时从生活以及工作等方面进行注意和调整,保证身心的健康。定期的开展健康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同时按照相关的要求和标准严格执行,对竞赛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评估和规范。并且对工会的队伍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使各级在职能上充分发挥,加强监督,保障员工的安全生产。(4)以“双赢”和“双维”为主线。在十中提出了提升人民生活与物质文化水平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即关心民情民生,帮助人民解决根本问题以及为人民谋取福利。而在企业运营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将十的思想贯彻落实,做到以人为本,使企业与员工之间能够做到互利互赢。同时不断地提升工会的工作水平,做好基层工作,使员工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工作,并且将各项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协调,如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劳动安全卫生以及收入分配等,使企业的效益与员工的收入相挂钩,如年底分红或者是将按业绩按比例提成等,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并且开展走访调查与慰问,尤其是对生活困难的职工,使员工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四、工会工作创新对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1)工会工作运行机制的创新,彰显工会工作的活力。企业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工会工作的运行机制创新,而具体的创新方法则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挖掘、整合并利用资源,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是企业具有时代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二是加强企业工会运行体系和机制的创新,进而更好地体现出企业文化。(2)结合实际、以人为本,彰显工会工作的动力。在工作中以工会工作开展与创新为根本,在企业发展人才的选择上必须采用民主制,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可采用QQ群、问卷调查、信息以及微博等,并将员工反应的情况向企业决策层汇报,促进员工参与工会工作创新热情的提升,进而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3)工会工作创新是企业文化发展的源泉,彰显企业工会工作内涵。以各种手段让员工积极地参与企业的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奠定群众基础,将企业精神不断地融入员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保障企业具有较强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通过以上对企业工会工作创新和企业文化发展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企业文化的发展与企业工会工作的创新息息相关,而作为一名企业工会工作人员,必须对工会工作运行机制进行不断地创新,并且坚持结合实际、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促进企业员工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同时将企业的工会工作的活力、人文关怀以及工作内涵彰显,为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例4

关键词:创新文化 创新 企业发展

创新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的、包含若干因素的相互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社会的创新文化是整个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和核心。

创新文化的结构体系

(一)基于文化发展的创新文化渊源

创新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创新时代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整体文明先后孕育了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两种重要的形态。人文文化将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人类文化的基础。科学文化则是在人类社会步入工业经济时代后,伴随着商品生产发展产生的对技术的呼唤以及市场交易的出现对法治的要求而产生的。随着工业经济形态的高度发展,知识经济形态发展起来,创新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最终引领了创新时代的到来。创新时代的发展反映到文化上来就是创新文化的构建。

创新文化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融合基础上的提炼和升华。人文文化尊重人的价值,强调依靠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文化尊重科学技术的价值和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创新首先需要冷静的思考、深入的研究和艰苦的探索,需要尊重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这是科学文化的主要内容。创新也需要一种追求卓越的冒险精神,需要充分发挥主体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进行创造性地思维,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这又是人文文化的表现。

(二)基于创新主体的创新文化层面

创新文化是对创新具有导向和牵引作用的文化,是各种创新活动所赖以进行的文化环境,具有明显的层面性。创新文化层面应该依据不同的创新主体要素划分为三个方面,即反映国家意志的创新制度层面、体现个人倾向的创新精神层面以及凸显企业行为的创新实践层面。

作为创新主体要素之一的国家政府成为创新文化组成部分的途径是创新制度的构建,包括宏观上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微观上创新人才计划、创新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激励制度在内创新制度的建立,这些将作为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全社会的创新氛围。作为创新主体要素的个人,不仅包括科研机构、企业及大学的创新人员,还包括企业家以及民间的创新个人,他们是创新活动真正的实施者,其价值观、精神状态和创新倾向是决定创新活动顺利实施的关键,当然也是创新文化的重要层面之一。企业是公认的最重要的创新主体,除了体现在个人创新精神层面的企业创新人员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以外,企业在创新文化中的作用层面主要体现在其实践性。创新文化是一种行为文化,企业创业实践是基于创新的行为过程,创业意识是创新文化的重要层面。

(三)基于创新特征的创新文化因素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基于这一定义的创新行为有着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促进创新的文化因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构成了创新文化的主要内容。

创新具有新颖性,其过程是新领域的开拓过程,需要创新者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这也是构成创新文化精神层面的关键要素之一。

创新具有系统性,创新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创新主体之间的通力合作。因此,创新需要创新文化制度层面国家创新系统的创建,也需要创新文化精神层面的互信观念和合作意识。

创新具有商业性,创新成果顺利完成转化才标志着创新过程的顺利完成,所以说创新过程也是创新成果商业化的过程,这就需要创新文化实践层面的企业创业实践,当然,创新文化制度层面的金融支持和市场准入的放宽也是必要的补充。

创新具有科学性,创新虽然形式上表现为标新立异,但其实质是求真务实,只有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才能取得成功,这就需要创新文化的精神层面的内容包括尊重客观规律的严谨的科学精神。

创新具有风险性,首先创新不一定能够成功,而且创新成果不一定能够顺利转化,所以,创新文化的精神层面不仅要包括冒险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而且还需要全社会形成宽容失败的风气。另外,创新的风险性还在于其具有外部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创新文化的制度层面必须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条款。

创新具有国际性,随着国际化程度的逐渐深入,创新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国际性地区性机构的作用及国家间的技术创新合作趋势正逐渐加强,技术开发机构也呈现出多国籍化的趋势,这就需要创新文化必须具有兼容并蓄的开放意识(详见图1)。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分析

(一)创新文化的微观作用机制

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首先应该是精神生产的过程,创意阶段是创新过程的发端。而创新成果必须成功完成转化(市场化),才能实现创新的经济价值,才标志着创新过程的完结。所以,创新过程在创意阶段之后还应该有一个生产阶段和创新成果转化阶段(图2 )。

创新文化对创新的作用正是体现在对创新过程的三个阶段:

首先,创新文化是创意生长的土壤,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创意是创新精神的生产阶段,合理的符合规律的创意是创新成功的关键。创新文化精神层面中的首创精神是创意生长的催化剂;良好的互信观念、合作与开放意识以及宽容失败的风气为创意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新文化制度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则是创意顺利展开的重要法律保证。

其次,创新文化是生产过程的产品与工艺创新的要求,是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撑。产品和工艺创新是创新的主要内容。产品创新是为了顾客和用户的利益而引进的新产品或服务。工艺创新是居于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新工具、设备和生产的技术知识创造过程,可以提高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效率。工艺创新涉及大量的工具、设备、人员和社会系统,关系到生产的整个过程,具有相对系统性,需要有纪律性的文化环境,这与创新文化精神层面的互信观念、合作意识是契合的;产品创新则相对独立,一般是独立于组织系统实施的。它需要独立自由的文化环境,这与创新文化的开放意识、坚持精神以及宽容失败的风气是一贯的。

再次,创新文化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是创新活动顺利完成的保障。创新成果转化是指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或市场化的过程,这对企业家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企业家的创业意识,而这又是创新文化精神层面和实践层面的主要内容。并且,创新成果的转化也需要政府在资金、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领域的引导和支持,实际上也就是对创新文化制度层面的完善。

(二)创新文化的宏观重要性

首先,创新文化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创新文化是形成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要加强国家的竞争力,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就是如何改变经济文化。作为先进文化和优秀的前沿文化的创新文化,这种作用当然就体现的更加明显。

其次,创新文化是企业实现升级转型的客观要求。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而创新显然是促成这个转变的一个重要前提。能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关系到企业能否跟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决定企业前途和命运的重要问题。在这种新的竞争条件下,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促进创新活动,对加快企业的升级转型、增强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创新文化的培育路径

(一)政府要发挥积极作用,完善创新制度

政府在创新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构建科学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促进创新,培植创新文化的土壤。首先,要建立开放、公平的体制机制。就开放来讲主要就是要建立开放的科研机制和宽松的科研环境。就公平来讲重点是确立公平竞争的机制。其次,要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以及全社会的科学技术普及机制。着力于营造有利于创新者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那些“小人物”们提供更多公平参与的机会。再次,要建立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良好制度环境和支持平台。通过资源、资本、技术等物化要素的自由流动,对民众的个体精神和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推动优势的区域创新文化的形成和传播。

(二)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创新主体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文化的营造者和传播者,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是弘扬创新企业的重要手段。首先,要重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富有创新精神的领导者往往会提供创新的方向,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和气氛,鼓励个人的高度主动性,推行有效的多功能团队的协作和融合,促进整个企业的创新活动。因此,企业家创新精神是企业创新文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其次,要重视企业员工的创新热情。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是创新者的乐园,企业不仅要为员工提供极为舒适和宽松的工作环境,而且其经理层要鼓励员工积极创新,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做工作安排。

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创新文化的继承性特征是导致区域创新模式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鲜明特征的区域创新文化是解释区域创新模式差异的重要角度。创新文化的可塑性特征表明了政府在创新文化培育中的重要角色,需要进一步思考政府如何在创新文化培育中发挥作用。

创新文化、创新产业、创新体系的关系。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理解非正式制度如何在创新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创新体系的成长中发挥作用,特别是进一步学结创新文化与创新网络的关系。

从大学的角度理解大学与创新文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领会“大学――产业互动”是创新文化源泉。

参考文献:

1.柏林科学技术研究院著,吴金希等译.文化VS 技术创新[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孙国际.创新文化的渊源及其内涵的形成提炼与升华[J].科学新闻,2007-6-10

3.员智凯.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构建和谐社会[J].广西社会科学,2006(4)

4.毛明芳.建设融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为一体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J].科学新闻,2007(3)

5.罗孝高.创新文化的基本模式与创新文化的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4(5)

6.辜胜阻等.区域经济文化对创新模式影响的比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4)

7.弗朗西斯福山.彭志华译.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南出版社,2001

8.金吾伦.创新文化模式[J].科学决策,2001(4)

9.陈劲.产品与工艺创新和儒家与道家文化的关系[J].管理学家,2006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例5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110 ― 02

前言

“文化是创新的灵魂,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失去文化的人类是不可想象的”。文化由于其自身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发展的和进步的角度来说,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能够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的全面发展,同时反过来对于文化的发展又产生进一步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一、文化的宣传性

人类社会尽管以物质作为存在的基础,但是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界其它低等动物的本质区别,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因素,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区别于自然界万物的标志性成分,具有地域性、历史性、传承性,是民族特有的身份特征,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质发展程度和精神文明的现状。由于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决定了其具有强烈的文化宣传性。文化宣传性不仅体现在能够通过其自身的特性对相关的载体进行宣传,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化载体对其自身进行宣传,扩大文化的影响范围和力度,起到发扬光大的作用和效果。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经济崛起而导致的文化全球性传播,就是借助于经济载体的发展达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和效果。

人类社会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构成,作为基础成分和起着支撑作用的物质文化得到极大丰富和充足之后,精神文化的需求就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精神层面的文化追求具有二重性,即大众性和精英型。大众性的文化是指民族共同的历史继承和追求,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曾经提出了“建设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而精英性的文化则是产生于传统大众文化基础之上的文化精髓,以精英人士和优秀的科技技术人才为承载的主体,受到整个社会的追捧和渴求,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对精英文化的追求也体现了文化的自我宣传导向性。文化的这种多元性体现了文化的丰富性和自我繁殖性。除了文化的自我宣传自我发展之外,利用文化自身的感染力进行某种事物的宣传也是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

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培养需要文化的熏陶,因为创新性人才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所接受的文化知识水平所决定的。创新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是对于物质世界的再创造,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具有实践的能动性,创新意味着变革,意味着要推陈出新,重心在“变”。创新性人才具备综合性的素质,包括知识、技术、能力,但是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指具有创新型思维和能力,如发散性思维、系统性思维、逻辑思维等,同时具有能够将其进行现实转化能力的科技人才,他们是新时代新事物的思考者和行动者。具备创新思维的创新人才目前正成为社会迫切需要的高端人才。“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函数”,同时创新通常包括“新的或改进产品的引进、新技术的引进、新组织结构的引进、新市场的发现、新的投入要素的发现”(熊彼特)。《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这体现出了国家对于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渴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贡献。作为创建创新性国家的关键所在,创新型人才和具有创新思维的科学家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科技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关键是具有创新思维的创新人才。因此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创新型教育。对于社会来说,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承担着为新世纪国家创新型建设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高校的办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对高校自身的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上述因素,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宣传对于提升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可否认的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精力、实践,需要先天的资质和后天的环境影响,尤其是人文环境的熏陶。通过时间和时间的检验,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支持。

与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以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按照常规的方法和思维处理问题行事为主,其目的是塑造人的创新型意识和价值观取向,重点是要使人才具有相应的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具有创造性。

三、文化宣传建设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人才的成长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文化的特性和发展方向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特点。创新型人才通常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文化的作用具有独到的见解,能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阐述对特定事物的看法。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文化传播和教育活动,因为创新人才之所以能够具有较为出众的才能和思维就是因为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创新文化与创新人才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知名教育家涂又光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活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缺乏文化的社会环境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会造成巨大的缺憾。而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自然文化,同时也需要人文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文化氛围的配合。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所具有的文化素质不仅是将科学与人文因素相结合,同时也极为重视文学艺术的能力积累,以丰富自己形成创新思维的土壤,以便于对于创新型人才加以正确的引导。由此可知文化素养对于创新思维产生的促进作用。同时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越高,越有助于文化宣传的力度和效果,从而更快更好地促进文化内容的丰富和层次的提升。

因此,文化与人才培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二者是互为前提,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整个社会要形成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浓厚的文化宣传氛围,这样不仅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同时也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通过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为创新型人才发挥才能提供能够发挥才能的空间和施展才能的舞台,并进一步激发其创新的热情和创造的动力。

钱学森曾经多次提到:“一个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有科学知识,而且有文化艺术修养......”这句话表明了创新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多项能力和素质,即人才的培养科学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缺一不可。美国剑桥大学前副校长阿什比教授曾经提出,“科学教育中有必要增加人文学科......在理工科大学的课程中,如果没有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这种重要成分,就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意识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紧密关系,美国的高等院校在20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领域。这种兼顾全面通盘考虑将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和体系,体现了当前美国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认识,同时也表明新时代条件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形势。因此必须要指出的是,创新人才具有相对的全面发展性,尤其是人文教育,具有方向性和引领作用,能够为创新型人才提供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精神方面的指引。否则缺少相应的方向指引,就会使得创新型的动机和行为陷入困境,产生相应的盲区。

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首要的是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动机,否则创新型行为就无从谈起。而要从主观上具备创新的能力,脱离文化的影响和推动,则会使得创新行为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形成有效的创新结果。高素质的文化培养氛围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教育力,不仅可以提升人才培养的素质,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创新意识和理念,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及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为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环境提供便利条件,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动力,以便于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没。因此在进行文化宣传的时候有必要在教育过程中加强设计和引导,将文化因素体现和渗透于教育环节,此外在促进人才创新方面,不仅要从文化层面加强引导和鼓励,同时也要从人才的自身方面着手,多提供能够令其自由成长和发挥的空间和舞台,使其能够根据个人的成长和未来进行有针对性地实践,将理论与现实相互结合,以验证自己的所学是否与现实相符,是否能够推动科技创新,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同时也要尊重人才,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尊重人才的首创精神,以实事求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扶持创新人才的成长,营造出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

结语

创新作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力和人类进步的阶梯,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环境条件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途径和契机。创新是一种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过程,需要时间、环境、时机、以及相应的意识等,因此创新型活动的产生需要广泛而复杂的知识积累,具有交互性和区域化的特性,并不是短时间之内能够一蹴而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复杂条件和因素,在这一培养过程中固然需要各方面的大力配合和相互协调,但是更应该有所侧重,因为“术业有专攻”,必须要大力发展个人的某方面特长,形成优势,而其中文化宣传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功不可没,因此必须加大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文化的指引为人才培养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从多个方面为人才培养提供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所需要的诸多保障,以便于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例6

[关键词]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型国家

[作者简介]韦正义,中国人民75134部队政治委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广西桂林541004许素菊,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梅栋,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8―0139―03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就是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孕育创新事业的基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灵魂和支撑。我们构建创新文化绝不是打着创新的旗号、喊喊口号、赶赶时髦、追新猎奇,而是为了更深入地剖析创新文化,构建创新文化。

一、创新文化是具有创新特质的文化

构建创新文化,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创新文化。目前,学术界、理论界关于创新文化的界定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侯自新认为“创新文化就是以创新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为核心的文化”;李景源认为创新文化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外在于创新实践的文化环境,二是指内在于创新实践的文化要素”;金吾伦认为创新文化是“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这些观点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本质。依笔者之见,创新文化是蕴涵创新特质的文化,或者说是把创新作为文化的文化。创新文化不是一种独立于现有文化而存在的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体系,我们构建创新文化的意义是要将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态度、创新的价值融入到我们的文化当中去,从而使我们的文化更多地蕴涵创新的特质,以培育创新的精神,增强创新的能力。

“创新文化”与“文化创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许玉乾认为“创新文化是创新走人文化的结果,而不是文化走入创新的结果。创新只有融入到民族文化的整体之中,才能以文化的形式存活”。创新文化是贯穿于人们创新实践活动的文化基础和底蕴,而“文化创新”是文化走人创新的结果,它是对文化本身的一种创新。

将创新融入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是要真正把实实在在的创新融入到整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甚至每一个具体的个体中,唯有如此,我们在实践上才可能创新。创新在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题,创新的视野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它继承前人并不断开拓,成为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志。创新文化包含丰富的内容,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

(一)自主性。创新文化首先具有既区别于过去又区别于他人的独立的特性。这是创新文化最显著最根本的标志。创新绝不是亦步亦趋的改良,不是盲目的跟风,更多的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一种开拓性的革命。从我国现有的创新成果看,无不具有自主性的特征。如王永民的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都是自主创新的成果。现代社会中虽然全球化的浪潮已席卷世界,但一个国家必须有自主性、原创性的成果,否则就会被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既要看到国际合作的美好前景,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绝不是某些国家所鼓吹的“泛国家化”、“全人类化”。这些所谓“国别的弱化”的言论只是他们别有用心地推销新殖民主义的幌子。“泛国家化”其实就是“泛某国化”,是企图将某国的价值观强加于别国之上。所以,当今世界国别不是应当弱化,反而应该强化。本国文化的创新更应该是自主的创新,否则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

(二)开放性。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固步自封毋庸置疑只能走向历史的倒退。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顽疾”,要想克服,恐怕要到异质文化中去寻找良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研究历史上曾存在的各种文明的灭亡史时指出,一个古老文明的衰亡,在于其自身文化中保守封闭的因素占据了主流,拒绝同异质文化的交流融合。我国的创新文化一方面要到世界的各种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要挖掘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以中国文化的合理因素去完善世界文化,服务于人类的共同生存进步和繁荣。

开放性对于今天的中国尤为重要,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绵延至今的国家,究其根源就在于它的开放性。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不乏对舶来品的中国式的加工改造,“中国佛教”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近代中国的落后,无疑与文化开放性的泯灭、丧失有关。惨痛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创新文化的大船如果没有开放精神这个风帆,就根本无法进行它的济沧海的远征!

开放性也不是意味着完全照搬西方,现代化并不是西化的代名词,西方所走的道路并不是现代化的唯一通途。当西方的20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声高呼“回到孔子”以解决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时,我们不得不深思:中国特有的文化曾经使中国辉煌,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当今,正在浸染世界优秀文化的中国的创新文化,也一定能带领中国重新走向辉煌。

开放性并不只是引进来,可能更多意味着走出去。改革开放近30年,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开放的深入,主动走出去可能比被动地引进来不失为一个更好的策略。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引进来,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才能更多地赢得世界的尊重,世界才会更多地给予中国。

(三)宽容性。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充满风险的过程,有风险难免有失败。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对待创新活动的挫折与失败。宽容失败,既是一种敢于创新、勇担风险的价值观,又是一种善待失败、激励挫折的崇高境界。对于创新这种实践活动,不能完全依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要求投资与收益成正比,只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创新之路并非坦途,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挫折,然而挫折正是通向坦途的途径。以创新文化为核心原动力的美国硅谷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就在于那里失败者不但不会受到冷落、歧视和排挤,反而常常会受到同情、理解和尊重。如果没有这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就不会成就今天的硅谷。硅谷的事例告诉我们,成功固然可贺,失败同样可敬。当我们把鲜花献给成功者时,也要让目光转向那些失败者,让他们明白失败的价值,早日摆脱困境,重新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作为一个国家来说,形成这样一种包容的文化精神和社会氛围犹为重要。

创新源自怀疑,创新源自批判。宽容失败,就

是要给人们以怀疑批判的自由、表达不同声音的自由。没有怀疑和批判,文化和文明将永远停留在原地,人类社会将止步不前。因此,要鼓励怀疑,允许批判,重视人们表达不同声音的自由。正如任仲平所说的:“创新文化提倡的是创新面前人人平等。不以权威压制人,不以名望排挤人,不以资历轻视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才能让全民族的创新意识竞相进射、创造活力充分涌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是重视群众的首创精神和非凡的创新力。

二、创新文化是创新型国家的灵魂和支撑

众所周知,政治、经济、文化是社会有机体三个最牢固的支点。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这就决定了创新文化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它是创新型国家的灵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文化支撑。没有创新文化作为灵魂和支撑的所谓的创新型国家是元源之水、无本之木,既不能建立也不能持久。

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只有在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产生创新成果。历史和现实表明:谁拥有创新文化,谁就将主导世界潮流;谁没有创新文化,谁就自甘落后。四大文明古国,鲜有走在世界前列的,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创新文化的衰落。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辉煌一时,最终被西方先进的技术所代替,主要是中华文化因循守旧趋于保守的文化特质所致。这表明,创新成果不论多么辉煌,终究会昙花一现,唯有创新文化才是永恒的明灯!

三、营造全社会的创新文化氛围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我们要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审视一切,既不能用既有的成果评判新成果,也不能拿现成的条条框框衡量新事物;既不能用历史评判现在,也不能用现在代替将来。发展无止境,创新也无止境。因此,必须营造全社会的创新文化氛围,将创新文化打造成中华主流文化,这是文化与时俱进的体现。如何营造全社会的创新文化氛围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进行文化的创新性变革。中华民族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但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排斥求新、求异的思想观念,文化趋于保守。文化的创新性变革,就是要呼唤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在全社会倡导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风尚、营造一个乐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勇于创新的价值取向。

我国是刚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市场经济本质上是逐利经济,这难免造成人们急功近利,重视短期效益,一切围绕短视的金钱眼光看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一般不鼓励创新、不容许失败的社会氛围。看看当今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我们就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创新,一个国家就不可能有任何的发展。市场经济非常发达的美国,创新机制也是非常健全的。比如,美国在上个世纪就有比较健全的风险投资机制,这种机制直接造成了互联网经济的繁荣。而在我国这种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创新的巨大的潜在作用。

(二)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创新人才改变着教育创新,创新教育培育着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文化,提高创新能力,学校教育是基础。建设创新文化,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从娃娃抓起”。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中来,还没有完全转变到培养创新型人才中来。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例7

1文化创意设计与地域经济的相关概述

1.1文化创意设计的含义

文化创意设计,顾名思义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文化设计,它是对文化进行创新的成果。具体来说,文化创意设计主要指的是以文化为基本元素,对不同的多元文化进行融合整理,进而设计出的具有创意性的文化现象。由文化创意设计衍生出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文化创意,是由英国首创的,主要包括三大内容,即文化服务、文化产品、智能产权。之后有很多国家与地区也纷纷提出与之相关的概念,主要包括文化产业、版权产业、体验经济、休闲产业等概念。文化创意设计不是简单意义上对“新技术、重投入”的一种叠加,它需要植根于社会这片肥沃的土壤之上,让技术充当养料促使其茁壮成长。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业态与形态进行了界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这标志着我们国家将文化创意产业放在了一定的高度对其进行整体的布局。

1.2地域经济的含义

地域经济隶属于社会历史的范畴,它与地理环境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性。具体来说,地域经济又可以称之为地区经济或者区域经济,主要指的是在某一地理环境中不同的经济主体(不仅包括本国人与本地人,还包括外国人和外地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拥有的经济资源以及在一些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随着我国十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征程的开启,地域经济发展在我国呈现出新的令人瞩目的发展动向,将我国地域经济发展引入一个较为活跃的时期。地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辐射作用,它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一定的引领与提升的作用。因此,促进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有利于加速实现我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发展文化创意设计的必要性

文化创意设计是从20世纪末的发达主义国家开始萌发的,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化创意设计更是在世界各个国家掀起了新的浪潮。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之后,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一枝独秀,成为走出危机的先导产业,从而使得我国党和政府对文化创意设计的发展更加的追捧与重视,它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因此,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具有其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推动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就是以文化为基本元素,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多元文化进行融合、整理、创新、发展,从而设计出蕴含文化底蕴并具有特色性的文化产品。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促进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文化注射了新鲜的血液,使得我国的文化更具有生机与活力,这对我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推动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2.2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化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它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提升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文化创新能力,从而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使得我国的文化产业更好地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3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我国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

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它对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并且,全国各个发展较好的大型城市也都随之推出相关的政策来支持与推动我国文化创意设计的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国家的党和政府已经将文化创意产业放在文化创新的高度进行了整体布局。所以说,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是我国政治社会发展的一种体现,是我国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

3发展文化创意设计的重要性

文化创意设计在我国有其发展的必要性,因为它是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样,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在我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对我国创新能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3.1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对我国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很难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新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发展具有其重要的意义。文化创意设计就是以“创新”为核心基础的,它是知识经济时展下的产物,具有极大的创新性与创造力。因此,发展文化创意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对我国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2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二者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文化创意设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文化与创新的一种融合,文化创意对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来说具有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创意文化产业能够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成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产业形态,它对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

3.3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对我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不仅是危机帮扶的先导产业,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型战略,而且还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文化创意产业属于一种新型的创新型产业,它依靠人的智慧、天赋与技能,充分发挥高科技的作用对文化资源进行提升与创造,通过知识产权的运用与开发,产出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具有较高就业潜力与较高财富创造的新型产业,它越来越成为各个国家与地区在国际竞争中夺取竞争优势的新举措。文化创意产业蕴含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它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因此,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对我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4探讨文化创意设计对地域经济的发展

4.1文化创意设计是地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文化创意设计是知识经济时展的产物,它具有极大的创新性与创造力。文化创意设计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它是一个具有较高就业潜力与较高财富创造的新型产业,有利于创造出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是地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对地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动力。

4.2文化创意设计能够促使地域形成新的产业链,从而带动地域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

文化创意设计主要以“创造力”为核心基础,它不但可以将地域内现有的文化与创意资源转化成经济成就,从而提升地域产业经济的附加值,形成新的产业链,而且还会通过对地域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激发、保护以及再利用,从而带动地域内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提升整个地域的经济结构,促进地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4.3文化创意设计对地域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文化创意设计对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拉动与促进的作用,文化创意设计之所以对地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类型,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创意作为一种生产要素逐渐成为促进与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一项好的文化创意设计能够瞬间大幅度提升一个企业的知名度,使得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占有率得到进一步地增加与扩大,并且能够使得地域内很多传统的产业与产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4.4文化创意产业为地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高的效益

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产业,它是对地域内传统产业的一种超越,其理念是对社会价值观的一种反映。文化创意产业所推崇的是多样化、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或服务以及充满个性化且丰富多彩的创意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看作绿色产业,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与艺术性,在作业模式上打破了生产与消费一体化、传统分工体系等,为地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效益。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在地域发展战略中占据了首席之地。

5结语

一言以蔽之,文化创意设计是以文化为基本元素,对不同的多元文化进行融合整理,进而设计出的具有创意性的文化现象。文化创意设计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具有其必要性。由文化创意设计衍生出来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具有较高就业潜力与较高财富价值的新型产业,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它对我国地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邵学峰,王国兵.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中国的模式——以网游业为例[J].东北亚论坛,2010(03).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例8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7-0041-03

[作者简介] 汤晓峰,阳江核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文化。

邹 樵,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湖北 武汉 43007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创新也是一个企业的活力之源与竞争之本。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新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冲出“红海”,开创“蓝海”的必经之途。而将创新纳入企业文化范畴,从企业文化理念上引导员工树立勇于创新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培育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型文化,不仅可以为企业发展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而且是企业保持旺盛创新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创新型文化需求

仔细观察一个企业乃至行业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从最初的起步到中间的换代、提升都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而每一次创新也极大提升了行业水平和企业能力。近年来,世界许多知名企业都将创新型文化列为企业文化经营与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创新型文化开发,不断激励企业每个成员的创新热情,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由此可见,创新是创新型文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提升途径,将创新行为提升到创新文化的高度,可以说是企业进行创业、建设和变革的要求。

(一)创新是创业的要求。创业和创新是紧密联系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可以说创业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业不是一个点的概念,也不是仅仅某一时间的概念,而是贯穿企业始终的概念,可以说企业崛起、建设、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观念、技术、制度、文化等的不断的全方位创新,以此为企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是形成核心能力的要求。企业间的竞争最终是核心能力的竞争,而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之所在,也是企业最大的竞争力。可以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所淘汰。任何一个企业要在未来的行业竞争、市场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实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建设创新型企业,最重要的就是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三)创新是转变的要求。企业发展中都会面临内外条件的急剧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必然要求企业通过创新去实现。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变就是创新,也就是新的形势提出了新要求,新的情况需要新突破。当前,我国已进入必须依靠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这种变化首先对人员和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顺利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培养创新型文化。

(四)创新是激活人力资源的要求。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企业要创新,就必须依靠每位员工的努力。通过加快建立起创新的引导激励机制,激活员工的创新欲望,使创新真正成为每个人的内在需求,不断提高企业和员工的创新能力,逐渐积聚创新的内在动力,从而为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下深厚的人力资源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美好的发展战略都将是“空中楼阁”。

二、创新型文化特点

(一)“变”的文化:创新型文化包括变革和创新两个层面。变革包含主动适应、积极推动、超前引领的三个递进式层次。创新是技术、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的全方位创新。所以,创新型文化建设中,应向广大员工强调“变”的意识,通过以创新为基本方法,以科技创新为龙头,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以人才队伍为依托,从而适应、推动、引领变革。

(二)多纬度的文化:创新型文化还包括两个纬度,一是个体化的创新,二是组织化的创新。创新型文化的培育应当“抓住一头,突出一头”,即:要抓住个体化创新,提倡员工立足本职工作岗位进行的岗位创新;同时要着重突出组织化创新,即团队创新。团队创新要发挥各处、部门等的作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推进部门团队的创新、部门间团队的创新,以及行业公司间的合作创新等。在团队创新过程中,一定要把团队精神的培养贯彻始终。

(三)创造性的文化:创新型文化就其本身来说,其特质中包括“三种精神、两个能力、一种意识”,即: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实践能力、开拓能力、开放意识。在创新文化的培育中,要加强对上述六种特质的培育和养成,让这种创新的特质深入每个员工的精神深处,其别要注意培养员工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特定性文化:特定的企业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本身发展的深层次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型文化既是普遍性的文化,也是特定性文化,其特定性就在于一定要与自身企业和行业的特点与实际相结合。具体到创新型文化,就是要求实施理性创新,通过创新去追求并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反对单纯为创新而创新的急功近利倾向。而且,在创新型文化的建设中,要扎根于企业的实际,让广大员工清楚地认识到,创新对企业发展、对自身价值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具有自身企业特点的、自身个性的创新型员工,真正把创新实践到工作中。

三、创新型文化构建

(一)构建条件

1.技术条件。技术条件是创新实现的平台,只有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才能给创新型文化的培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而技术本身的挑战,也会给企业创新型文化的建设提供很好的契机。所以,就技术层面来讲,创新型文化建设是“传承有根,生逢其时”。

2.组织条件。组织是否有效、得力,是创新型文化能否“落地”的关键之一,特别是对一些新公司而言,没有历史包袱,迈开创新的步子相对要轻松。同时,公司高层领导重视创新文化的提倡,也是创新型文化建设得以推进提的有力保障。

3.人才条件。在其他条件都具备后,人就成为决定性因素。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主体运作上,人才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育是核心。因此,员工队伍素质是创新型文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员工队伍素质较高,知识背景、工作经历差异较大,而且整体较年轻化,呈现梯队配置,互补性强的人力资源结构有助于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可为创新型文化的形成提供较为有利的条件。

4.文化条件。文化对于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的作用,就像空气之于人类一样不可或缺。文化的作用就是通过一个由制度和行为构成的系统去不断改造组织、塑造员工,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已经形成了一些特有的文化习惯和工作作风的企业,既定的文化沉淀都为创新型文化的建设提供较好的文化基础,当然也有成为创新型文化建设障碍的可能。所以,在创新型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既有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先进文化的引进、碰撞、融合力度,为创新型文化的形成提供新的基因。

(二)构建目标及思路

1.构建目标。构建创新型文化就是将企业的创新提升到文化理念的层面,使创新真正成为每个成员的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和自觉行动,由此形成新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文化氛围。具体说,就是要通过机制激励、队伍培养和能力建设,以专业化和职业化为突破口,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以人才队伍为依托的全方位创新体系,最终把企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2.构建思路。根据构建目标,创新型文化构建思路可以形象地称为“一体两翼”,即:以自主创新为主体,以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两翼。

(1)三者之间的关系。自主创新主要依靠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支撑。反过来,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又可以为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动力和资源。三者之间是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关系。

(2)机制创新是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最重要的条件,它包括管理制度、运营体制等多方面内容。对机制创新来说,应着重做好“三个一”的工作,即:构建一种机制、营造一种氛围、建设一个平台。

构建一种机制主要是指要构建一套涵盖技术创新机制、管理创新机制和文化创新机制的完整体系,从而达到通过制度的力量规范、推动创新活动的运作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选拔的目的,确保创新的规范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营造一种氛围是指一方面要用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核心价值观,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和事业心,让每位员工都清楚地意识到创新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要将创新纳入考核内容,让创新真正成为工作的一部分,让员工对创新有压力、有动力、有活力。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对创新模范人物的宣传,从而营造一种激励创新的氛围,不断挖掘创新文化的深刻内涵,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更快发展。

建设一个平台主要是指搭建沟通平台,实现有效交流和信息共享,并通过提倡包容的作风,让员工想说话、能说话、敢说话,调动员工、组织创新的冲动,增加信息与思想的交流、碰撞,不断进行观念更新和理论创新。

(3)人才培养要从打造队伍和培养能力入手,着重于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培养,通过开展职业化、专业化行动,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职业素养,从而为创新活动的实现奠定雄厚的人力资源。

打造一支队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大兴学习之风,提倡全员学习,培养学习型员工,同时将培训作为主要手段,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范围。二是要重视员工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发起专业化和职业化行动,开展专题研究,注重知识积累,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形成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专家为骨干的专业队伍。三是要尊重人才,留住人才,相信员工,充分授权,真正体现员工价值,让员工工作顺心、生活开心。以上三个方面是创新型文化建设的重点。

培养三个能力主要是指对创新能力分为两个层面,即公司层面和员工层面。公司层面主要有:一是创新能力,特别是对核心技术、先进理念和管理的吸收、创新能力;二是转化能力,即对创新成果的运用,注重成效,将创新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三是保护能力,要提高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密工作。

员工层面主要是培养员工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积极推动发展的能力和超前引领创新的能力。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和养成,源于员工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挑战的忧患意识,对使命的勇于担当。它是一种整体与个人的临战状态,是组织与成员的进取与开拓精神。

(三)构建规则

1.认识性规则。要首先树立一种认识,即创新是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工作或者单纯的技术创新。

2.超越性规则。创新必须有一定的超越性和高度,需设定超越现实的创新目标,特别是组织创新过程中,更要注意突出创新的层次和质量。

3.包容性规则。允许突破工作限定的合理性探索,并需包容在创新过程中、探索中的错误和失误。

4.开放性规则。要营造良好的开放式环境,让员工想说话、敢说话、能说话,为各种思想的提出创造良好的外部驱动条件。

5.倾听性规则。要培养善于倾听新的声音和善于采纳新建议、新思路的作风,以形成各种思想的碰撞和磨合,不断变革观念、创新工作理念。

6.激励性规则。积极探索、构建良好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实现以机制选人才,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环境。

7.合作性规则。鼓励团队研发活动,探索团队合作创新机制,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实现内、外部相结合的创新气象。

8.投入性规则。设立、开展专题研究项目,并建立创新基金,加大研发投入,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9.成本性规则。要降低创新中的探索风险,注重控制试验成本,实现理性创新。

10.奖励性规则。要有优厚的创新报酬,设立项目研发成果奖,对相关人员、团队进行形式多样的奖励。

四、创新型文化评估指标

(一)创新数量。这是是衡量创新文化效果的最直观的指标,可以是数、创新项目数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分季度统计分析和年度统计分析;2.按创新领域,分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其他创新等三部分,进行统计分析;3.按创新主体,分为个人创新和组织创新,进行统计分析。

(二)创新质量。创新是有层次的,根据创新的层次可以分为:处级、部门级、公司级、集团级别、部级别等。分层的依据是创新成果的影响力和肯定度。根据不同的层级可以设定具体的分值进行量化,分析不同层次的创新比率,以此判断创新的质量程度。

(三)创新实现率。它是指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即:创新转化成果数量/创新总数量×100%。创新实现率是衡量创新效果的重要指标,实现率越高说明创新文化落实的程度就越高,效果就越好。其良好标准为80%,合格标准为60%,警戒值为50%。根据实现率情况,可以进行专项调研,总结经验,灵活调整政策。

(四)创新投入。主要是指对创新项目进行的投入,可以通过两个方向来考察。一是创新的总投入,二是创新单项投入,公式:创新单项投入=创新总投入/创新项目总数。通过上述两项指标,可以观察创新投入的力度,也可以说是重视程度。

(五)创新人次。主要是考察创新的参与范围和程度。公式为:创新人次=创新项目总数/公司员工数。通过此项指标,可以考察公司创新文化对员工的影响力,也可以看作是对创新文化的认同度。

评估指标的设定主要是为创新型文化的实施效果搭建一个直观的量化指标,使不容易考核与评估的文化建设,变得直观、易于掌握。而且通过评估,可以发现创新型文化构建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建设思路与措施,从而为创新型文化的“落地”、开花、结果,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魏杰.中国企业文化创新[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2]孙先红,张治国.蒙牛内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例9

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我们要充分认识创新文化的重要价值,充分认识创新文化的培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创新文化是引领创新实践的先导。世界科技革命的发生和科技中心的转移,都与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社会文化状态密切关联。没有14世纪前后的欧洲文化复兴,就没有此后欧洲科学技术的繁荣。17、18世纪英国宽松的宗教文化背景以及重视知识的培根精神,为牛顿、瓦特等的发现、发明提供了合适的气候、土壤,从而使英国成为当时的世界科学中心。19世纪,德国重视教育与研究结合、理性思维与实践交融,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环境,从而使科学中心、技术研究中心从英伦三岛转回了欧洲大陆。20世纪的美国则以移民社会开放、多元、冒险、包容的文化特征吸引了大批创新精英,从而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成为当代的科技中心和创新高地。历史一再证明,伟大的创新实践需要繁盛的创新文化为铺垫、做先导,缺乏崇尚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就不可能吸引、留住富有创新激情的人才,也不可能成就创新事业。

第二,创新文化是焕发创新活力的源泉。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最高体现。创新实践本质上是人的各种高级能力有机协调、综合运用的过程,是对创新现象及所涉社会因素进行科学解读、组合、集成的过程。任何一个创新主体只有经受创新文化的熏染,才能进发强烈的创新激情,才能具备科学理念、科学精神,才能在攻坚克难中坚定不移地追寻创新目标。创新文化是生发创新冲动的温床,是激发创新实践的助推器。是焕发创新活力的源头活水。

第三,创新文化是构建创新体系的纽带。创新实践是一种多要素聚合、多领域参与的系统工程,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等不同环节,涉及企业、研发机构、教育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多种社会组织。科学高效的创新体系必然是各要素间无缝联接、高效运行的创新网络。而实现创新系统内诸多要素间密切融合、良性互动的纽带就是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深嵌于创新体系要素之内,流转于创新体系运转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激励功能和凝聚、催生作用,是创新体系的灵魂与和谐运行的剂、发动机。

科学把握创新文化的内涵

创新往往表现为科技现象、经济现象、军事现象等,但在深层次上和根本上还是文化现象,并都可归因于文化问题。创新文化就是那些能够使创新活动变得更容易、更成功、更快捷的各种有效的手段、途径、方式、方法,是与创新实践相关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一切文化形态,是人们在创新实践中形成的观念、制度、方法、氛同、价值及心理等的总和,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主体创新文化,主要指创新主体自身必备的文化特质及其创新活动所具备的价值观、道德观等文化因素,这是创新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内容;二是制度创新文化,主要指有助于自主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政策等文化因素,这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三是环境创新文化,主要指有助于自主创新活动的各种社会环境、氛围、服务平台等因素,这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创新文化除了具有一切文化共性之外,还有其鲜明的个性特质,主要表现为:

1、创新文化是张扬个性的文化。重视个性是创新文化的内核,张扬个性是创新文化的基本要求。创新文化尊重人性,尊重人的自由表达,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它承认个性差异,尊重偏才、奇才,肯定标新立异的思想言行,反对从众。创新文化倡导个性解放,期待不俗的个性成就不凡的创造,认为所有的创新都是个性化的劳动,创新实践就是张扬个性的过程,创新成果就是创造者个性的具体呈现。

2、创新文化是勇于探索的文化。创新是勇敢者的专利、探索者的乐园。创新文化鼓励冒尖,不惧风险,始终高扬英勇无畏、敢为人先、甘冒风险的大旗,为大勇之士摇旗呐喊,为大义之举擂鼓助威。创新文化的发展融汇了无数创新精英冒险、探索、开拓的历程,无数伟大的创新实践推动人类不断开辟新天地、步入新境界、赢得新发展,也滋养和丰富了创新文化,并雄辩地证明了创新文化的巨大价值。

3、创新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开放包容是创新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没有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襟怀,就无法开阔新视野、学到新知识、跟踪新成就,创新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善于在开放中学习借鉴各种新思潮、新技术、新模式,以海纳百川、包容有度的胸怀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才能拓展自身创新的思路、掌握创新的知识、借鉴创新的方法,才能实现自我的提升和超越。

4、创新文化是竞争合作的文化。竞争是创新文化的不变追求,合作是创新文化的永恒主题。创新文化既鼓励在公平环境下展开竞争,也提倡尊重对手、善于合作。在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在竞争中是否给力、在合作中能否借力已经成为成功与否的关键。单打独斗的做法没出路、你死我活的想法已过时,只有扬长避短、合作共赢才是生存与发展的制胜之道。

5、创新文化是求真务实的文化。求真务实是创新文化的落脚点。创新需要异想天开,但终须回归现实、注重实效;创新可以天马行空,但必须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创新的本质在于追求真理、探求事实,如果违背规律、抛弃真相,创新就会南辕北辙、得不偿失。创新文化不仅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还有很强的批判精神,它敢于自我否定、藐视权威、追求真理。

积极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是一种状态、一种精神、一种追求,创新文化的培育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不断探寻求索的过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我们要把培育创新文化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首要环节,多方推动、多层建构,多元完善,使创新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影响更加广泛、作用更加明显。

1、强化政府的创新自觉。政府作为创新文化培育的主导力量,要高度重视创新文化培育,不断强化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自觉意识。要切实发挥好规划者、组织者和服务者的重要作用,科学制定创新文化发展战略和具体实施路径。要建立创新人才培育体制和激励机制,积极推动重大创新项目实施,大力扶持重点创新企业发展。要协调各方创新要素,整合社会创新资源,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引导创新发展。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的建设上,特别是要确立教育先行战略,从教育理念变革和教育体系改革抓起,培养广大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方法。

2、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要把建设创新型企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推广应用。培育自主品牌,整合人才、资金、技术,形成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创造和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努力打造更多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建设“创新求异、宽容失败、适当竞争”的企业文化,着力营造留住人才、释放才能、适合人才发展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土壤。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例10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16)03-027-8

2015年10月, 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文化创新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文化创新,即通过文化理论、文化体制、文化价值、文化内容、文化消费模式、文化传播手段等领域的传承与创新,使文化创新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一、 文化创新理念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

十八届五中全会赋予了文化创新重要意义。文化创新的目的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创意能力,比起一般的经济增长因素,文化创意是一个社会、一个经济体更为基础和更为内在的增长原动力。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认为,“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①然而,谈到文化创新却又不能完全抛开产业,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文化创新是在产业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中实现的,如果说文化发展的最初动力来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最终助推那些审美冲动成为被广泛接受的观念并转化成社会文化的动力则是来源于经济的拉动。

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是不能被完全割裂开的。不以文化创新为目的的产业发展不具备可持续能力,完全抛开经济驱动力的文化创新则往往沦为空谈。一方面“文化创新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创新程度”②,文化产业的创新程度进一步决定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另外一方面,产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发掘文化创新的附加价值,推动文化的创新扩散。创新理论的鼻祖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认为创新扩散是一种大规模的“模仿”过程,从经济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种创新都可能带来超额的利润,使得创新者(企业或者个人)获得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正是如此,每当一种新的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创新出现,社会上就会形成竞相模仿的潮流,这种模仿使得创新的价值可以扩散到更宽阔的领域,带来社会的全面变革与发展。文化产业创新的目的就是适应这种创新扩散的需求,借助资本的强大驱动力,以产业的方式,让更多优秀的文化创新成果复制扩散,惠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创新的理念适时地为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同时意味着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不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经过了起步、加速发展、保持高速增长的阶段后,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步入了新的转型期,“当前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处在两个‘升级换代’的重要时期。也就是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自身要完成向更高层次的创意产业的升级换代,也要肩负着推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甚至第一产业升级换代的责任”金元浦:《文化产业“升级换代”发展与问题并存》,载《人文天下》,2016年第1期,第28页。。在新的阶段,文化创新的内容应该侧重那些影响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要素,文化产业创新政策也应该从外源式的模仿式创新转为内源式的基础性创新,在这种创新需求的驱动下,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效统一”,以“文化+”、“文化创意+”推动经济的内生增长成为文化产业创新的重要标准。

二、 内生增长理论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内生增长理论也被称为“内生技术增长理论”,该理论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克服资本收益递减、突破增长瓶颈、保持经济长期增长方面的核心作用。熊彼特(1934)提出,经济的增长不是由外生因素影响导致的,而是由内生因素引起的,这种内生因素即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是企业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推动创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旧有的生产方式被抛弃,经济在“创造性破坏”中实现新的增长。J. A. Schumpeter ,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 Credit, 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34, p.17;潘士远、史晋川:《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综述》,载《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3期,第753页。内生增长即“不依赖经济外部的力量(如外生的技术进步、外资等)的推动,主要由经济的内在力量(如内生的技术变化、资本积累等)推动的长期经济增长”方齐云等:《增长经济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6页。。罗默(Paul M. Romer, 1986)在《收益递增与长期经济增长》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一文中提出,内生技术创新的力量可以突破收益递减的规律,实现资本收益递增,所以投资技术比投资其他经济要素更有价值。大量的投资可以推动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以带来资本的收益递增,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如罗默所说,对于企业来说,知识产权带来垄断利润,而垄断利润可以进一步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再一次带来新的垄断利润,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所以,对于企业和国家来说,在知识创新投入上的差异,最终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来平衡,国际贸易导致了知识的国际传播,从而减少后发国家的研究开发支出,使得发展中国家具有赶超发达国家的后发优势。林永青:《我在价值中国网的追求》,http://。

内生增长理论与文化创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内生增长理论强调知识创新的重要性,而文化创新又与知识创新密不可分。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过程中的成果,而文化则是人类发展历史中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体表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都在文化的范畴内,而这些领域的创新也无不与知识相关。狭义的文化创新本身就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或者创意创新,而广义的文化创新所包含的制度创新、氛围创新等则是推动知识增长、技术进步和创意产生的基础。文化产业创新与内生增长理论的内在统一性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会不断带动总体经济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23,9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占GDP的比重为3.76%,同时文化产业带动的就业与出口增长日益显著;另外一方面,文化产业是经济增长模式升级的重要支撑产业,随着消费的日益膨胀,物质财富的积累和非物质财富的增长逐步成为可能,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增长范式也在逐步改变,在文化产业与高新科技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汇流,而以创新为内涵的新经济正辐射带动传统行业升级,带动传统产业商业模式全面创新。

内生增长理论为新常态下发展文化产业、评估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视角。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要素供给效率变化、资源配置效率变化、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约束增强”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载《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第4页。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出现结构性减速,文化产业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在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正从关注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带来的短期经济增长率转向更加关注技术进步、创新那些可以为经济发展带来长期繁荣的要素。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内生动力具有长期效益,美国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带来了超过110个月的经济长期繁荣。通过文化创新推动我国经济总体以及文化产业本身的内生增长是未来的重要战略方向。尽管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过度关注外部的经济拉动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GDP崇拜事实上也一直影响着对文化产业的制度评估、政策评估,文化产业园区和动漫产业的过剩产能无不与此有关,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新的评估框架,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经济结构深层次的改革。

内生增长视野下,文化产业创新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015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通过的《改造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包括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创意与可持续发展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提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上,决定在北京设立全球首个“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旨在通过创造力和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支持教科文组织在促进文化、创意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文化是创意的基础,创意是可持续发展重要路径。创意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使得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的意义更加重要,创新生态不是关注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单个要素或者独立单元,而是从长期效益考虑复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这与新经济学所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不谋而合,从内生经济增长的角度考虑文化产业创新,那些有利于基础性创新的要素,如创意氛围、创意阶层、创意能力就成为重要的评估维度,而文化创新的动力机制、竞争与共生机制、扩散机制、协调与发展机制等也需要重点考虑,这些都是文化创新生态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 内生增长视野下的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重点

1. 将创新、创意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

2001年,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在研究创意与经济的关系时提到了“创意经济”这个术语,J. Howkins, 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 London: Penguin UK,2002,p.12.在霍金斯看来,无论是“创意”这个术语还是“经济学”这个术语都不新鲜,UNCTAD, “Creative Economy: A Feasible Development Option,” http:///en/Docs/ditctab20103_en.pdf.他更关注随着二者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所带来的财富的增长。霍金斯将创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满足人类自我需求的消费性创意,另外一类是可以用于创造新产品的生产性的创意,第一类创意遍布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而第二类则是在工业社会中强调新颖性(novelty)、强调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的情况下变得日趋重要。我们前面讲到,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创新带来了垄断利润,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而创意则是创新的基础,熊彼特强调的创新(innovation)主要是指将新事物引入经济过程,而不管这个事物是否是自己创造的;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意义上的创意(creation)③R. Florida,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New York: Basic books,2004, p.8.是指非重复的原创性东西,由此可以产生新的经济价值。诸大建、易华:《面向都市经济增长的创意产业发展――以伦敦、纽约为例》,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44页。如果说创新经济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和技术改进,那么创意经济则更强调创新的人文内涵,创意经济的重点不是强调对技术工具的改进,更强调那些根植在人类文化中的原生态的创新,这种创新是“活”的,甚至可以说是创新的源泉。

强调创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文化产业不断升级的体现,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中新增加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体现出我国文化管理部门对产业发展的认识的加深,文化创新旨在培养良好的创意、创新环境,形成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促使“文化+”、“创意+”等新业态的形成,推动文化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双创”旨在构建良好的创意氛围,通过机制和体制的突破带动社会各个阶层的创新意识觉醒,通过创新、创意突破现有增长模式下资源约束的短板。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人口红利消失、资源约束日趋明显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日趋重要,创新和创意将成为未来带动文化产业以及我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原生动力,也正是如此,从总体经济贡献的视角看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就是将推动创新、创意作为首要的发展目标,从关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提升、关注产业园的规模、关注粗放的投资方式,转向更加关注“人才(Talent)、技术(Technology)和包容度(Tolerance)”③。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文化创新以及创意的涌现规律逐渐形成共识,即文化创意的生成以及文化产业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与技术的内生增长相似,文化创新、创意的产生同样具有偶然性,仅仅靠纯粹的经济刺激很难实现创新增长的目的,通过宽松的文化环境、优秀的创意氛围、多元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熏陶,才能产生更多的原创动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推动经济长增长周期的目的。

2. 重视文化自身特点,形成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目前对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研究主要有两大路径:一种是经济学的路径,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文化要素以及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主要是将经济发展理论用于文化产业领域;另外一类研究则是从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入手,通过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研究提出推动文化创新以及文化产业创新的思路。

从经济学路径展开的有关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研究基本沿用了刺激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理论。目前,我国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有三大类:一个是通过扩大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二是通过扩大出口推动经济增长,三是通过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在文化产业领域,很多学者接受了经济学“三驾马车”的理念,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旨在通过投资、出口和消费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花建(2002)提出,“要从加大投资规模入手解决文化市场需求和文化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花建:《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战略的思考》,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2期,第139页。文化出口和文化走出去一直是文化产业领域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胡惠林(2004)认为,“为实现本国在世界文化市场占有上的最大化,有效地拉动本国的内需,推动本国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强化本国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就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的国家战略”。胡惠林:《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出去”战略》,载《思想战线》,2004年第3期,第89页。此外,通过文化消费增长带动产业发展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议题,邓安球(2007)提出,“文化产业的产生依赖于文化消费需求, 文化消费构成了文化产业生产和再生产的最终环节和源泉, 并调节着文化产业资源配置和供给,促使文化产业结构随着人们需求层次高级化而高级化”。邓安球:《论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载《消费经济》,2007年第3期,第16页。在相关理论引导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宏观政策实践也在不断推动,近年来一系列的文化产业政策均在围绕这三大要素发力,旨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在前面我们讲到,文化创新的第一驱动力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即文化自身的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投资、出口和消费可以拉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但是更多的文化创新是偶然的,不能通过短效的经济刺激来完成的,需要更加长效的体制、机制去培育,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现有的文化政策,从长期发展的角度重新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作为广播影视改革发展目标,始终以坚持正确导向为灵魂,以繁荣精品创作为中心,以坚守社会责任为己任,不断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更好地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也正体现了这种认识的转向,这种转向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国家管理层面对文化发展的新认识,因为仅仅依靠市场推动文化创新也是不足的,思想性的、艺术性的精品往往还需要发挥政府的力量,通过原创的、差异的和不可替代熊澄宇:《3G 与新媒体发展》,载《新闻前哨》,2009年第9期,第15页。的文化产品带动中国文化软实力根本性提升。

3. 创新发展模式,推动“ 文化+”和“+文化”融合

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创新一直是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总体来看,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属于协同创新的范畴,即通过协同实现资源高效流转,通过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分为区域间协同、部门间协同、行业间协同以及产业链条协同创新等第二类属于融合创新的范畴。融合创新研究又分为三大方向:第一是关注科技与文化的相关关系,即如何通过新技术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第二是关注文化与资本融合的相关研究,即如何通过改善资本市场、通过资本的拉动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第三是关注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关系,即如何通过文化的价值、文化的内涵的挖掘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融合创新模式中,文化科技融合、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更加关注内生增长动力,即通过融合创新带来生产率的提高、新的文化价值的增值;而文化金融融合则更加关注外部动力,即如何借助资本的力量拉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增长。

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使得产业融合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对于文化产业来说,融合分为正向渗透和反向渗透两大基本方式。首先,从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高技术的渗透实现文化价值的提升,近年来提到的“科技+文化融合”、“互联网+文化”都属于这种融合方式;另外一方面,从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影响来看,“文化+”则成为另外一种融合方式,这种融合是发挥文化产业的基础作用、引领作用,如通过“文化+制造”的方式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通过“文化+城市”的方式提高城市的内涵及创新力。从内生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文化+”的作用日趋明显,“文化+个人”将带来个人创造力的提升,有利于创意阶层的崛起,“文化+企业”将使得企业更具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文化创新的广泛渗透正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础,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初动力。

四、 未来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1. 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

文化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外源性的,一个是内源性的,内源性的文化创新是基于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现有社会文化条件进行的创新,而外源性的创新往往是在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产生。当前文化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各国的特色文化,只有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文化资源基础足够强大,国家文化实力才有更多的上升空间。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历史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那些多样性的、不可复制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是基于现有文化资源的生产、再造和传播过程。文化资源是基础,文化资源通过生产、再造和传播实现其增值。文化资源是潜力要素,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但是潜力的发挥需要技术创新带来的形式创新和传播广度与效率,因为产业发展是与生产和消费紧密相关的,生产技术的进步决定了产业的增长,即挖掘文化资源的能力;而传播技术则决定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效率和广度,效率和广度反过来也形成了对生产的拉动,形成技术创新的动力。所以,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往往是技术进步所主导的竞争,技术创新带来了垄断利润,谁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也就掌握了市场,掌握了产业发展的命脉;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的扩散以及国际贸易带来的知识扩散,区域间技术创新能力逐渐均衡,如何挖掘民族特色文化,才是未来文化产业进一步增长的动力,在当前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下,文化创新需先从保护和传承开始。

未来,需要不断加强对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种保护要在总体规划下进行,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挖掘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资源。在保护的同时,要注重“活化”各类文化资源,即在生产中保护,通过生产调动社会各界资源,提升保护的积极性,以合理、适度为准则深挖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在注重实用性和生活适用性的基础上,拓展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大力引导消费,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此外,还应扩大这些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可以以版权为基础占据上游产业链,吸引更多的国际力量参与资源的保护和挖掘。

2. 创新文化创意人才机制

人才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我国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人才问题是双向的:一个是人力成本不断的提高使得资本密集型的企业不断转移,导致人力资本过剩;另外一方面,那些具有市场竞争力以及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产业所需的文化创意人才严重不足,高端人才缺失,影响产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如何破解当前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意人才,聚集国际创意精英,已经成为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创新当前和未来的重要任务。

人才政策是最为根本的,是影响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政策。由于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我国文化创意类人才的培养体系相对滞后,未来需要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规模和培养模式上加强政策支持。从规模上讲,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构建从初级教育到高等院校、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需要根据行业发展和区域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加快对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机制可以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只有能够适应市场的创意人才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就是说,只有能够从“学”和“研”走向“产”的文化创意人才才是目前经济发展最需要的。这就需要我们为创意人才的培养、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赋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多的对文化创意成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通过突破现有的机制、体制,加大人才激励力度。鼓励人才创业、创新,一方面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创新支持,活化具有良好创意基础的新生人力资源,同时也鼓励现有的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业、创新,鼓励优秀的人才向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即文化企业集聚。为创意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通过对外人才交流和对内人才吸引融合,不断提升我国文化创意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3. 知识产权保障文化创新

无论是文化资源保护,还是创新、创意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最为有效的促进创新的手段。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深挖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会被技术垄断所掠夺,如早期的互联网视频公司,往往通过传播渠道的垄断带来高额利润。在我国科技创新在国际上没有绝对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通过特色文化资源占领全球文化市场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同时,由于创意的可复制性,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无法保障创意成果得到应有的收益,会降低创意人才的各种激励政策的效果。

尽管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经历了依靠模仿式创新推动发展到以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阶段后,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凸显。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证资本的流向和人才的流向。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加快研究制定对文化创意、创新成果的保护办法,同时,也需要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机制,为创意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此外,应加快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接轨,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尽快融入全球文化市场,将更多优秀的文化创意成果推向国际市场,推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增长。

4. 加强文化科技融合力度

原创内容与渠道的利益纷争一直存在,在从文化内容生产到文化内容消费的产业链条中,技术进步的力量是巨大的,每次技术创新都会带来新的垄断利润,再次划分文化产业链条的利益格局,尽管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不断的扩散使其国际垄断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特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新的技术创新正在酝酿之中,从2013年的大数据元年,到2016年被称为VR元年,近年来一系列的信息技术突破预示了新的竞争格局的到来,如何将文化产业与大数据技术、3D打印、全息成像技术进行深度的融合,成为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016年2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即数字创意重塑文化,随着各类信息技术的进步,未来的文化产业竞争必然是“特色文化资源+创新信息技术”之争。未来文化产业创新需要以“互联网+”为依托,加强促进文化与科技的双向互动政策。在科技创新的背景下实现文化内容的活化,将我国具有历史特色、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以更为新颖的形式体现,加强边远特色地区的文化数字工程,有效地保护和开发数字文化资源;通过科技进步让更多的文化内容走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促进文化消费的增长,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5. 构建良好的文化创新空间

由于文化创新的内生性和偶然性,创意氛围的构建对于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则显得非常重要。文化创新比科技创新更需要轻松自由的创新空间,从制度上和空间上拓展文化创新的空间是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发展的两大路径。在制度上,我国正在执行的“双创”政策,正推动文化多元、多层次发展的创新格局的形成,文化创新需要多元文化的发展,从社会精英到草根百姓,从体力劳动者到脑力劳动者,他们都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各个阶层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文化创新的不断涌现。

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例11

[作者简介]申晓伟(1974- ),男,湖南邵东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院校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湖南娄底417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以政府为主导的地方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JK011BZJ012)、2012年度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区域产业转型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及其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JA2012014)和2013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保障视野下地方高职院校校企有效合作促进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JK013BZY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028-03

“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从国家层面来看,以协同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坚持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更是当前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实施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当前,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能力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在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的联系不够紧密,应用技术研究过程各自为政,研究成果难以直接转化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开放办学的思想,以模式构建为重点,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主要内涵

协同创新始于协同理论与创新理论的结合。协同是指系统之间互相作用的一种机制,而创新是生产要素组合产生的一种效益。协同与创新的结合实际上是一种机制与效益的结合,核心就是要打破创新主体之间的樊篱,激发创新要素的活力。

(一)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界定

高职院校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应用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更是区域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因此,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主要是指高职院校联合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充分发挥各自的创新优势,有效集聚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集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创新、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平台,有效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创新效果,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是要强调创新。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和陈旧的清规戒律。高职院校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它主要是办学模式的变革和办学内涵的提升,或者是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或者是应用技术的创造,或者是社会服务内容的丰富和完善等。二是要强调协同。对于人才培养创新、应用技术创新、文化传承创新而言,它需要不同创新主体联合开展攻关,才能提高创新成果的效益。高职院校协同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可以把各个创新主体联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学校、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优势,形成集成效应。高职院校只有把握好协同创新的实质,才能更好地推动自身的健康科学发展。

(二)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特点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既具有高等教育的特点,也具有职业教育的个性。一是开放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存在的价值必然要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中得以实现。这既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就必须牢固树立一种全方位开放的理念,不断强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在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中拓展办学空间,丰富办学内涵。二是应用性。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相比,其办学定位侧重于立足区域、服务区域。高职院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就必须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把办学视角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重在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战略性问题,解决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升级与改造问题,解决文化发展急需的公益性问题。三是融合性。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融合性主要体现在产学研的融合。具体来说,这种融合是指高职院校联合其他利益相关的创新主体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通过教学、生产、科研三者有机结合的方式,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技术研发的能力和文化创新的能力,最终实现办学竞争力的跨越式发展。

(三)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作用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引领人才培养创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可以整合政府、企业、科研单位、企业的教育资源,对接产业办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支持。二是引领应用技术创新。应用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可以整合地方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的技术资源,研究和探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应用技术创新的重点、难点课题,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成果,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引领社会服务创新。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可以整合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的人才资源,搭建社会服务平台,开发社会服务项目,在社会服务中发挥方向引领作用。四是引领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传承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可以整合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的文化资源,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化传承和传播功能,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辐射带动区域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

高职院校要实现自己的办学宗旨,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战略机遇,主动找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构建面向技术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逐步成为区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行业产业应用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

(一)构建人才需求导向的协同创新模式

高职院校要以导向性发展支持为主,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体,按照“政府主导、学院主体、企业参与”的方式,促进主体专业与区域支柱产业的深度对接,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阵地。我国“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从过去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转变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事实上,目前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仅靠自身的单兵作战几乎是很难实现的。因此,高职院校要坚持走政校企协同创新的新路子,紧跟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发展规划,加强与区域内规模企业或产业基地的联系,打通资金投入、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通道,真正形成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

(二)构建技术需求导向的协同创新模式

高职院校要以应用技术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与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区域行业产业发展的应用技术研发和转化的重要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引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强化创新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我国如果不能快速提高创新能力,就会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和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更加尴尬的窘迫境地。高职院校作为发展应用技术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重要阵地,对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应用技术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造传统产业的要求,依托自身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所形成的传统优势,积极探索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瞄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造传统产业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主动获取产业发展的源头信息,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造传统产业中的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切实提高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需求的适应性。

(三)构建文化需求导向的协同创新模式

高职院校要以文化传承和传播为主体,通过与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增强区域文化影响力的主力阵营。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彰显特色、有所作为、积极担当。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高职院校精神风貌的显著特征,是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的内在根基。它涉及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院校精神等精神文化,还涉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重点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加强学校历史文化资源和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开发,特别是重视自身文化资源和区域文化资源的保护、整合、利用和开发,始终坚持立足区域、融入区域、服务区域的办学定位,以“强特色、树品牌”作为文化创新的重要价值取向,努力打造区域文化的高地。

三、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机制保障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政府、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多个利益相关方。从机制保障的视角来看,高职院所协同创新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机制改革创新,构建灵活开放、同心多轴、协调统一的协同创新保障体系,最终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一)加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管理

协同创新的前提是组织管理。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科研院校的沟通协同,成立由多方参与的管理机构,负责重大事务协商与决策。一是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或重点问题,科学制定明晰的总体发展路线,形成科学的战略性规划。二是要建立互利双赢、共生共融的利益共享机制,明确各方责权和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实现开放共享、持续发展。三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资源,发挥人才、资源的集聚优势,开展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切实形成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

(二)组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团队

协同创新的根基是团队建设。高职院校要以协同创新团队为抓手,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队伍的建设,把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释放专业技术人才的智慧和活力;要以相关协作方为基础,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以项目为纽带,以任务为目标,造就协同创新的领军人物和团队;要出台协同创新的激励政策,形成公开透明、奖优罚劣的分配导向,充分调动每一个团队成员参与协同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构建基于信息互补、资源共享的公共沟通平台,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深度融合,集聚团队攻坚克难的战斗力。

(三)强化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评价

协同创新的关键是绩效评价。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高职院校的功能性要求,一味模仿普通高等院校的习惯做法,没有形成符合高职特点的绩效评价导向,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创新、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创新、文化传承创新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将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把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作为自己主攻的方向和重点,坚持服务导向,坚持“落地生根”,以实实在在的办学成果获得社会各界和各利益相关方的充分信任和大力支持。

(四)构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文化

协同创新的保证是文化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立足于唤醒广大师生的文化自觉,构建一种自由、健康、开放、和谐的创新文化生态。一是要注重协同创新的理念创新,着力构建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倡导拼搏进取、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风尚;二是要注重协同创新的成果共享,让每一个参与协同创新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从而形成价值认同感、情感归属感和研究依恋感;三是要注重协同创新的制度建设,从学术道德、学术精神、学术范式、学术秩序、学术风气等方面建立科学严谨的学术规范,推动协同创新的健康发展。

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制胜的时代;当代中国,正为创建世界一流强国而奋力前进。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既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教育、科技与经济融合的发展趋势,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强国的重要内容,更是拓展办学空间、深化内涵建设的迫切要求。在推进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牢牢把握高职院校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搭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载体,不断创新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方式和途径,切实丰富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内涵,着力打造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特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努力实现创新强校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杜宴林.从文化视角看社科研究的协同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3(8).

[2]张正国.着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