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1 09:21:18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例1

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动脉血栓栓塞,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的有效预防和护理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

1.术前护理

1.1术前准备:除骨科手术常规检查外,应着重检查血凝全套,辅助检查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术前心脏、腹部、盆腔及其他部位静脉血栓。

1.2心理护理: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了解患者心、肺、肝、肾及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式及本院开展的情况,麻醉注意事项,用同种实例说明手术的目的和必要性。消除思想顾虑,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3术前宣教:嘱病人戒烟,积极预防及治疗呼吸道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以避免术后咳嗽增多,保持大便通畅,以上措施防止血栓脱落。寒冷季节注意保暖,为防止室温过低致血管痉挛,室温应保持在25°C左右。同时注意防止外伤。

2.术后护理

2.1的护理:术后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约20~30cm,膝关节屈曲15°可利于静脉回流。

2.2 加强观察,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表现主要是肿胀和疼痛。其肿胀在血栓部位以下肢体均匀出现,可伴淤血及静脉曲张。 当表现典型时,易引起医务人员的警惕而被诊断。但当肿胀、疼痛轻微而症状不典型时,则易漏诊或误诊。此时不要轻易将病人的疼痛和(或)肿胀认为是临床另外一些常见原因因引起,更要警惕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对其进行鉴别分析。

2.3早期功能锻炼:鼓励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静脉回流,预防DVT发生。鼓励患者做患侧趾、踝、膝等关节早期主动、被动屈伸活动,抬高患肢,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10次/h,做键侧肢体及上肢的屈伸、抬高、肌肉收缩等运动,以带动患侧及全身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流淤滞。鼓励患者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

2.4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多进低脂、高蛋白、粗纤维食物,同时保证每日水分的摄入,起到降低血液粘稠度和预防大便干燥的效果,避免便秘时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而导致DVT。让患者禁烟,并远离吸烟环境,防止烟中的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痉挛。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例2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106-02

引言

据数据统计,目前骨科术后因为深静脉血栓(DVT)而导致下肢功能丧失和肺栓塞疾病的患者在92%以上,其中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平均在65%以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平均在46.9%,全膝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52.9%。在临床上骨科术后采取过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的患者,髋关节手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7%以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发率为0.06%,可见,科学的手术和护理可显著的减少死亡率和病残率,减少时间和费用。本课题旨在探讨在骨科手术前、后以及进行中如何通过干预有效减少其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并谈及骨科术后护理和干预的方法,并提出干预的措施,希望能对骨科医师和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10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6例,单膝患者86例,双膝患者15例,年龄在30―91岁,平均年龄为60.5岁,留院时间均为3天,101名骨科术后患者中,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3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30例,行半髋关节置换术44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4例。101例患者中均无既往病发史。

1.1.1 方法 在101例患者留院的3天中,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检查,如心电图检查、胸部X射线检查和血细胞测量等,对单侧和双侧下肢手术者分别进行彩超声检查,检查前后均给两组使用抗生素,口服阿莫西林,留院三天内一天检查一次。对照组40名患者均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1.1.2 统计结果。两组在留院期间,护理人员定时对其恢复症状进行统计并记录了下来,分别有肢体的疼痛程度、肿痛程度、肢体表皮颜色等。并将试验组中经过彩超诊断为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以及有深静脉血栓临床反应的患者进行统计,为统计方便,将分为三类:重度、中度和轻度。通过检查和比较,两组患者留院干预的不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实验组经过药物干预、手术干预等的治疗后对比对照组,统计结果如下:

3 讨论

3.1 探讨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

根据1856年virchow定律提出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分别是:2.1骨科手术前后患者均需卧床休息,长此下去,患者得不到活动空间,手术后,骨骼的创伤和手术的影响都会引起水肿或静脉压迫的情况,静脉血流减缓,血液会长期处于高凝度状态,血流缓慢会诱发血栓。2.2肢体手术大部分都会要求肢体屈曲、内收,这会导致下肢静脉受压,损伤血管壁。2.3患者的年龄越大,心脑血管功能越低,糖尿病、肥胖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也容易引起深静脉脑栓的形成。以下将以药物干预为例,探讨骨科术后药物预防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将留院的101名患者分为用药组和不用药者,(实验组)用药组61人,(对照组)不用药组40人,实验组患者服用低分子肝素,对照组均不用药,一个疗程后(7天)分别对两者患者进行彩超检查,检查发现,用药组61人中有23人无深静脉血栓,未用药组40人中有2人无深静脉血栓。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服药后与未服药后的效果见表A

(表A)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实验我们确定药物干预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具有积极作用,且不良反应的患者也较少。下文主要探讨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3.2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一方面要做好健康宣传工作。骨科手术患者在入院之时都会有或轻或重的精神压力,如担心手术失败造成终身残废,骨科手术后因为行动不便长期卧倒在床会导致无法工作从而忧虑,加上手术自身给患者的身体造成的痛楚感,患者多会心情烦躁。护理人员要能理解患者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创伤,注意调节他们,做一些娱乐活动来分散患者紧张的情绪,如鼓励他们锻炼、鼓励患者多喝水,多听音乐、多看电影、书籍,多聊天,也可以采取互相监督饮酒吸烟的方法。

另一方面,据统计显示早期适量运动可减少血管栓塞75%以上,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50%都发生在一周内,还有25%发生在术后第二周。因此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应该在前期完成。护理人员要观察患者的下肢血液流通和肿痛的情况,对患者的呼吸、心率等各方面做好检查和纪录,对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如临时休克、呼吸困难、胸闷等要做好前期预后工作。另一方面,临床上普遍患者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是上肢的3倍以上,因此,医院医生在对患者护理时,最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穿刺部位,已而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对于术后疼痛感较厉害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引起重视,术后过度疼痛会导致患者凝血功能不正常,身体各方面免疫力都会下降,因此,要将较少患者疼痛感列入护理工作的计划中,对于身体上有极大痛楚感的骨科术后患者可口服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硬膜外止痛泵、静脉止痛泵、肌内注射哌替啶。可用听音乐、看报、聊天等方法分散注意力。各种情况的护理方法都不同。患者如有腹痛状况且持续剧烈疼痛不能缓解的情况下,要警惕肠坏死并发症,护理人员在这种情况下要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千万不能耽搁。术后患者如有心律失常、胸闷等状况时,可以用硝酸甘油以缓解症状。患者在术后2天后依然发烧不退要采用物理降温法,骨科术后2天以上高烧不退的患者就要考虑是否有感染的情况了,要加倍小心和预防。

4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本课题中所有患者都是经过三种预防的:基本预防、机械预防以及药物预防。医师和护理人员对骨科术后的患者要首先做好基本的预防措施,在术前术后要及时讲解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劝服患者支持、配合自己的工作,尽量避免手术时间过长,术中术后要做好止血措施,用最大的努力减少患者的身体上痛楚,手术后可以对患者按摩,活动裸关节,伸展、弯曲、环转裸关节,患者回病房后要指导其活动小腿和足趾,让患者多做深呼吸和重咳嗽的动作。

再次就是做好机械性的预防,临床上有减压弹力长袜,可以利用弹力作用活动患者的裸关节,既简单又廉价,还有对于髋臼骨折的患者,可以使用足底泵,促进血液的流通。髋膝关节手术的患者还可以使用磁治疗法,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出血严重的患者可以添加装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最后还有药物预防措施,分两种:注射药水和口服药物,骨科患者术后可服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该药在临床上有不良反应或者过敏现象的很少。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12小时后可给与口服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对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术后持续用药时间不少于7~10天。尽量不单独采用阿司匹林。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它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危及着人们的生命。大部分骨科患者会因为担心并发深静脉血栓而不敢接受治疗,因此,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理工作至关重要。深静脉血栓近年来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更清楚地了解深静脉血栓的有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骨科手术后患者严密观察,并严格、有效地落实预防、护理措施,可极大地降低DVT的发生率。笔者认为采用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相结合是降低骨科大手术后VTE发生率的有效途径,宜进一步探讨、推广。

参考文献

[1] 唐茂舜,钱晟,高文辉,陈洲,张明. 介入性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9, (11) .

[2] 杨冬山,张秋学,李学锋,刘汝海,李凤山. 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临床研究[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9, (12) .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例3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40~86岁,平均66岁。其中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3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例、 髋部周围骨折行内固定手术18例。所有病例均由同一组骨科医师进行手术,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经髋关节后外侧入路;髋部周围骨折行内固定手术均采用股骨上端及转子部的外侧显露径路。

1.2 护理措施

1.2.1 基本预防措施

①患者进低脂、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及控制血脂等。②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下肢DVT引起的下肢肿胀疼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及心理压力,影响生活和工作,护理人员观察其心理变化,运用语言技巧进行疏导、安慰、解释、鼓励,耐心向患者做好疾病宣教和功能锻炼指导,讲述深静脉栓塞的危害性,结合成功病例介绍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护理。③术后抬高患肢垫下肢垫,保持患肢高于心脏水平面20~30 cm,不要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④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足、趾主动运动及排长肌、股四头肌训练[2]。

1.2.2 物理预防措施

物理预防措施是利用机械原理促进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我们所应用的物理预防措施包括骨折治疗仪和梯度压力弹力袜,骨折治疗仪在术后24 h开始使用,2次/d,30 min/次,直至术后第7天。梯度压力弹力袜术后12 h开始给予,持续穿着,直至术后术口拆线。

1.3 疗效评定

手术后第10天均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有无血栓形成。术后第1天至第10天期间如果患者患肢肿胀明显,怀疑有血栓形成予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若有血栓记入阳性结果。诊断DVT的标准为[3,4]。①静脉管腔内出现实性低回声。②管径增宽且不能被压瘪。③管腔内无自发彩色血流信号,挤压肢体远端后仍无血流信号出现。④虽有血流信号但血流不能充盈管腔,有充盈缺损现象。

2 结果

本组35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DVT,发生率为5.7%。该2例患者经过积极抗凝治疗后血栓机化,未发生肺栓塞。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伴随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骨科大手术在我国的不断普及,特别是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而其伴随的并发症DVT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必将日益突出。DVT因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沉重,已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内骨科尚未广泛开展DVT预防[5],其原因有①常将术后DVT当作一般的术后反应,认为DVT发生率低,而未加以重视。②担心应用抗栓药物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③认为预防性抗栓治疗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却很少考虑发生DVT、PTE所需要较高的额外费用。④对DVT所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骨科医疗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骨科患者DVT的高危性,积极的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预防、诊断和治疗DVT。骨科大手术后DVT在早期即可出现,最理想的方法是采取措施在DVT发生之前的亚临床阶段将其阻断。因此,早期进行预防DVT的形成是很有必要的。不单涉及医生,护理人员同样起到重要作用。

早在1946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就提出: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6],至今仍被沿用。要想预防DVT形成或者减少发生,可以从预防这三大因素着手。其中物理预防措施是利用机械原理促进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包括持续被动运动活动仪、循环仪动仪、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及梯度压力弹力袜(GCS)等[7],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病率。单独使用物理预防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对于患侧肢体无法或不宜采取物理预防的患者,可在对侧肢体实施预防。骨折治疗仪是一种非侵入性预防DVT的方法。该装置既可以减轻静脉血液淤滞,也可以增加血液中纤溶酶原活性。可用于有出血危险而不适合使用药物的患者,也可与抗凝药物联合应用于DVT 的高危人群。梯度压力弹力袜自上而下地对下肢产生循序递减的压力,可支持下肢静脉并促进下肢浅静脉向深静脉回流,明显提高血流速度,减轻静脉淤血。 然而,在本次研究中DVT的发生率,由于样本量有限。同时无相应标准参考,未能做统计学处理比较。但从中仍能反应出积极护理预防后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病率有所下降。护理措施预防骨科大手术后DVT形成是一种有效、无副作用的方法,尤其是对那些不适宜口服药物预防DVT的患者。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草案).中华矫形外科杂志,2009,17(2):118119.

[2] Donnell M, Linkins LA, Kearon C, et al. Reduction of outofhoepital symptomatic venous rhromboembolism by extended thromboprophylaxis with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following elective hip arthroplasty:a systematic reviem.Arch Intern Med,2003,163:13621366.

[3] 阎冰,张春雨.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监测人工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价值.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0,9(6):365367.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例4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172-02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病人围手术期的常见多发疾病,可致患肢血液运行障碍,从而出现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好发于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以及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静脉。可导致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严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肺栓塞。现就2009年以来我科对66例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6例下肢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0例,髋部内固定术20例,其中年龄65-82岁,平均70.5岁,既往病史中,高血压病15例,脑栓塞6例,糖尿病18例。并发深静脉血栓16例,治愈15例,死亡一例,发病率:24%,治愈率:94%,死亡率:6%。

2 病因分析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患者年龄之间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DVT的发病率越高。原因主要是老年患者血管弹性较差,血液黏稠度有可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偏高。据报道,40岁以上的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其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加,而纤维蛋白酶的溶解性降低。由于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导致血液缓慢,再加上外来因素的影响(如下肢外伤等),促使血栓容易形成。

2.2 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手术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血流速度减慢,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致使血液滞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中所用的填塞纱布压迫下腔静脉,导致下腔静脉回流受阻;手术的激惹反应出现血小板增加,凝血时间缩短。

2.3 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长期卧床患者发生DVT的概率高达12%。由于骨折创伤或术后局部软组织肿胀,压迫静脉阻碍回流;患者长时间卧床,下肢肌肉松弛,导致静脉回流减慢。

3 预防性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术前评估:对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肿胀、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既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患者术后易发生DVT,要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必要的超声诊断及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脂、血糖测定。术前积极纠正贫血、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

3.2 术中预防:

3.2.1 手术操作轻柔细致,防止不必要的组织损伤。特别注意保护暴露于手术野的血管,以免损伤血管内膜而诱发血栓形成。

3.3 术后预防:

3.3.1 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3.3.2 术后补足液体,并建议患者多饮水,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黏度。

3.3.3 下肢血液回流的观察 术后患肢轻度肿胀是正常现象,如出现肢体远端向近心端发展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有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潮红等为静脉瘀滞所致。术后需观察下肢皮肤颜色、皮温、肿胀程度,必要时测量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3.4 鼓励病人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促进静脉回流,预防DVT发生。

3.3.4.1 方法:手术麻醉清醒后即进行双下肢等长肌肉收缩锻炼和力所能及的主动、被动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股四头肌主动收缩运动,并辅以下肢肌肉向心性被动按摩。

3.3.4.2定时翻身,翻身时避免患肢受压,以每1-2小时翻身一次为宜。髋部骨折病人每小时督促做上肢悬吊抬臀动作,卧床期间多做深呼吸、咳嗽动作,促进肺复张。

3.3.4.3 术后拔除引流管后进行CPM康复训练。对有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下床活动时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从大腿中段开始至踝关节上段,步行训练,以患者能耐受、不疲劳、无明显疼痛为宜。

3.3.5 预防性抗凝药物的应用:低分子肝素钠,4100μ皮下注射7-10d,2次/d,并发症少,较安全。

3.3.6物理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分加压装置(IPC)及梯度压力弹力袜(GCS)等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病率。

4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4.1 心理支持:

患者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由于对疾病不了解,担心治疗无效、症状加重、溶栓过程中出现意外等,会悲观失望、恐惧不安。应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水平、社会背景及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介绍疾病的病因、治疗及预后,消除其不良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2用药观察

4.2.1尿激酶:用于溶栓治疗,在血栓早期72 h内。溶栓期间应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现用现配,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相关的化验检查并记录。

4.2.2 肝素:为首选抗凝剂,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注射。由于肝素应用不当容易引起出血,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用量及给药方法。

4.2.3硫酸镁:硫酸镁溶液给予患肢局部湿敷,以促进水肿消退,减轻疼痛。一般浓度为50%左右,温度为30~50℃,若>50℃,会增加局部组织需氧量而加重缺氧;若

4.3并发症的护理

4.3.1 出血是DVT最常见的并发症。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4.3.2肺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DVT后1-2周内栓子极易脱落,脱落的栓子可随静脉回流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栓塞,危及病人生命。因此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1-2周,防止一切使静脉压增高的因素,若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心悸等,应给予半卧位、吸氧,并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4.4 饮食护理

4.4.1 低盐、低脂、清淡、高热量饮食:DVT患者给予低脂肪饮食,以减少血液黏稠度;低盐饮食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清淡饮食可防止刺激性食物对血管的刺激;高热量高纤维饮食可补足机体所需能量,亦可防止大便干燥。

4.4.2 糖尿病饮食:66例患者合并糖尿病者占27%。饮食控制是控制血糖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为患者讲解控制饮食的目的及重要性,进行有关讲座,激发他们实施饮食控制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病人围手术期的常见问题,由于临床表现不明显,易被忽视。只有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好发因素,好发部位以及正确的护理方法,才能达到有效预防和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代莉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55.

[2]沙克芳,贾蕊.药物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527.

[3]李家增,贺石材,王鸿利.血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43-244.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例5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309-02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下肢创伤,外伤性截瘫痪患者的增多以及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技术的普遍应用,骨科手术后发病率较高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逐渐受到了大家的重视。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轻者早期造成肢体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晚期遗留下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严重者可引发静脉血栓流入肺循环导致肺动脉栓塞(PTE),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我国对静脉血栓性疾病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远低于国外,由于缺少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范措施,我国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63%。因此,增加对DTV的认识,掌握或了解各种DTV预防和护理的方法,已成为完善护理理论与实践,适应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总数230例,年龄16~78岁,其中髋臼骨折10例,髋关节置换126例,粗隆间骨折94例,其中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0例。

1.2DVT预防方法

1.2.1 基本措施

①在四肢或盆腔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②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血液回流;③鼓励患者尽早开始经常的足和趾的主动活动,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④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1.2.2 机械预防措施

按摩下肢并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GCS)。

1.2.3 药物方法

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用药剂量需要作监测,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2.5,勿超过3.0,直至术后4周,对术前准备时间较长者先用低分子肝素,但手术时应尽量避免硬膜外麻醉。如果患者出血风险较高而禁忌抗凝时,则采用机械性措施预防血栓。

1.3DVT患者护理方法

明确DVT诊断后,我们采取了如下护理措施。

1.3.1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与病人交流,讲解DVT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效果,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1.3.2 DVT患肢护理

血栓形成后1~2周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淤血,缓解肿胀和疼痛,同时应注意患肢的保暖,室温最好保持在25℃左右,患肢制动,不得按摩或作剧烈运行,以免造成栓子脱落。严密观察患肢皮温及足背动脉博动情况,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以判断疗效。为防止肿胀患肢破损,应保持皮肤清洁,可使用中性肥皂,适当水温。被褥保持平整干燥,避免局部皮肤受压过久,可防止褥疮发生。

1.3.3溶栓及抗凝治疗的护理

溶栓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牙龈、皮肤黏膜有无自发性出血,定时监测大小便出血及隐血,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青紫及血肿。定期监测血常规、凝血四项,同时注意病人有无意识模糊、瞳孔变化、头痛、呕吐、肢体活动受限、血压升高等颅内出血现象。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1.3.4预防肺栓塞的护理

为避免血栓脱落,禁止对患肢施加压力,如按摩、静脉推注药物等。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大便突然站立,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如患者出现烦躁、呼吸频率加快、发绀、胸痛等症状,应考虑为肺栓塞,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急性呼吸窘迫患者可给予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遵医嘱静脉输液以维持和升高血压。

2 结果

本组41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和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25例治疗4 d~7 d,16例治疗8 d~15 d症状好转,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血栓消失,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3.1DVT病因分析

DVT形成的机制理论主体仍然是185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骨科手术前后需长期卧床、如肢体处置不当使血管扭曲、受压、以及肢体制动、骨碎片压迫血管、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特点,造成血液回流缓慢、停滞,产生涡流而诱发血栓形成;其次,术中操作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是引发血栓的另一机制;第三,创伤、手术等引起机体应急反应,凝血因子合成增加,炎症因子释放损伤血管内皮,引发血栓;第四,骨折患者年龄偏高或合并糖尿病、高血脂、原发性高凝状态、妊娠、口服避孕药以及中心静脉插管、并发炎症等,患DVT的危险性增加。

3.2 DVT的预防原则

术前预防术前要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凝血情况。积极纠正贫血、高血压,糖尿病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术中预防摆正手术作位。术中纠正脱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减少术中出血。手术操作轻柔细致。防止不必要的组织损伤。特别注意保持暴露手术野的血管。以免损伤血管内膜而诱发血栓形成,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预防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4 h指导病人开始做下肢抬高训练,不能下床者,应鼓励并督促病人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做趾屈和背屈运动,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同时被动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膝下垫枕和过度屈髋,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致的下静脉回流受阻。

3.3 DVT护理

3.3.1 基本护理措施

医生在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时特别轻巧、精细,能避免静脉内膜的损伤。责任护士利用查房或治疗之便为病人做详细指导。若病人伤口疼痛,且担心活动会加重,多不合作,则耐心向病人做好疾病宣教和功能锻炼指导,讲述深静脉栓塞形成的危害性,经解释病人都能配合。术前鼓励病人进行患肢远端关节的主动活动,功能锻炼原则上每天坚持1次或2次,每次5 min~10 min,逐日延长活动时间及增加活动幅度。术后要求病人按术前要求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并协助不能主动运动者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护士做好健康指导并加强巡视,手术后抬高患肢时,保证不在病人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

3.3.2 机械护理措施

下肢可穿弹力袜,弹力袜借助于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即由脚踝处逐渐向上递减。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加压,促进静脉血流回心脏,防止下肢静脉淤血。

3.3.3 药物护理措施

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经控制解聚而得的,其半衰期长,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出血的危险性小,剂量单一,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阻止和破坏血小板的凝集。严格按医嘱于术前12h或术后12h~24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 h~4 h)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5000U;或术后4 h~6 h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用药期间护士要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和出血发生,观察牙龈、鼻衄、伤口渗血或血肿,泌尿道或消化道出血,要特别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麻木等颅内出血迹象,如肝素用药过量,引起出血,应以等量鱼精蛋白对抗。

4 总结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并危及生命,深静脉血栓近年来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了解DVT的有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骨科手术后患者严密观察,并严格、有效地落实预防、护理措施,可极大地降低DVT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Arcaso SM, Vachani A. Local and systemic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acute venous thromboembolism [J]. Clin Chest Med, 2003, 24(1): 73.

[2] 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会.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座谈会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2005, 25(10): 636-640.

[3] 唐汉源,张黎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8): 631.

[4] 魏鹤新.骨科大手术前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28): 54-55.

[5] 殷 婷,王凌云,陈明莹,等.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2, 5(11): 1103.

[6] 吕厚山,徐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18(2): 55.

[7] 张爱萍,吴民慧,朱小平,等.不同剂量的盐酸戊乙奎醚用于全麻醉术前用药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学, 2004, 11: 440-442.

[8] 李 婧,邱贵兴.静脉血栓栓塞在骨科的预防与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12): 741-742.

[9] 程凌燕,耿莉华.骨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4, 18(12): 2086-2088.

[10] 李光辉,李锋,陈 超,等.麻醉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 11(21) :122.

[11] 耿树军,裴玉昆.术后小腿按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临床医生, 2002, 30(9): 49.

[12] 金婉芬.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护理[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16): 3199.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例6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好发于下肢。吕厚山等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47.1%[1]。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后,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疗效,给其带来痛苦,甚至会发生致命的肺栓塞,是导致成人骨科手术后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发生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其实行有效的预防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发生DVT的风险,而且可以降低医疗费用。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对105例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效地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5例,男58例,女47例,年龄55~87岁。全髋关节置换37例,全膝关节置换45例髋部周围骨折23例。其中合并糖尿病27例,高血压32例。随访3~6个月。本组术后24小时出现局部血肿胀疼3例经四肢血管彩超诊断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经积极治疗和护理1周内肿胀消退,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

预防性护理干预

术前预防:术前常规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知识宣教,使其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详细讲解功能锻炼的方法和要点使其能独自完成。术前注意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控制血糖和血脂,戒烟戒酒。指导患者深呼吸,鼓励患者多饮水,避免脱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选择清爽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术中预防: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规范使用止血带。

术后预防和护理:术后早期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麻醉作用消失后主动或被动进行踝关节背伸趾屈活动内外翻及环转练习。方法:①双足背屈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②踝关节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③双足环转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④双下肢按摩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鼓励患者做健侧下肢抬高和双下肢肌肉收缩训练,定时翻身。指导患者锻炼时不能操之过急,强度不宜过大。以不影响休息为宜。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水平周径,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物理预防措施:除早期活动外,应配合机械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2次/日,每次30~60分钟。双下肢交替进行。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改善静脉瓣功能。注意事项:选择适宜尺寸的腿套,以可伸进2个手指为宜。

药物预防措施: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术后尽早用药。遵医嘱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通常用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1次/日。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是术后24小时。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对实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推荐药物预防时间最短10天,可延长至11~35天[2]。

讨论

1856年法国科学家Virchow指出血流缓慢、血管损伤及血液成分改变即出现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3]。其中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极高危因素之一。①血管损伤:手术操作和的压迫,关节手术骨水泥的热效应及大腿止血带的应用,都可能引起血管损伤,静脉穿刺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小板发生黏膜和聚集反应,形成红色栓子。②高凝状态:手术创伤出血后,机体将自动动员凝血机制阻止出血,手术时破坏的组织和渗出液是促凝活性很强的组织凝血活酶,它进入血液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③静脉血流缓慢:术前长期卧床,术中长期静止不动,以及术后长期制动都是静脉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因此,在救治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加强护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分析每个患者的危险因素,评估风险程度,采用早期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给予预防性护理措施干预。在精细的护理工作和严密的护理观察下能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患者疼痛,受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例7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严重的骨科髋部大手术后并发症。严重者可造成肺栓塞导致死亡。有文献报道,不采取预防性措施,骨科髋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总发生率为47.1%,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率约占0.5%~2.0%。因此,选择有效的方法预防髋部大手术后DVT的发生十分必要。目前床常用的预防药物主要是华法林和低分子肝素等,二者的缺点为易发生血肿和出血倾向。我院自2009年以来采用利伐沙班预防髋部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2 一般资料 80例均为我院骨伤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中,男23例,17例 ;平均年龄58.5岁(51~87岁);股骨颈骨折24例,股骨头坏死12例,粗隆间骨折11例,髋臼骨折3例;合并糖尿病7例,心脑血管疾病9例。对照组40例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0.8岁(50~78岁);股骨颈骨折20例,股骨头坏死13例,粗隆间骨折9例,髋臼骨折3例;合并糖尿病8例,心脑血管疾病8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合并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于术后 6~10 h(腰硬联合麻醉导管拔除后 6~10 h)开始口服利伐沙班10 mg次,1次/d至术后4周。

2.2 对照组 于术后 6~10 h(腰硬联合麻醉导管拔除后 6~10 h)开始阿司匹林片0.3 g/次,1次/d,至术后4周两组病例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手术。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两组均不使用止痛泵,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围手术期的处理基本相同。

2.3 观察方法 两组均于术后第7、14、21、28天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肢深静脉血流通畅及DVT形成的情况,均由同一 高年资B超医师进行检查。

2.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 检验。全部统计过程在SPSS13.0中进行。

3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例数比较,治疗组有0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有10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两组患者用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例数比较,治疗组有0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有10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 成,经χ2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用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例数

比较(例,%)

组别例数近端血栓远端血栓深静脉血栓

治疗组40000

对照组404(9.1)6(16.2)10(25.2)a

注:χ2检验,与治疗组比较,aP

4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髋部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是骨科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是术后 24 h内,所以预防应尽早进行,因此如何防治髋部大手术后DVT,成为髋部大手术后治疗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学术界公认骨科髋部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原因是:①手术造成的血管损伤:手术损伤性刺激、受损血管内皮细胞及粘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所释放的缩血管物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持续收缩,从而使静脉回流缺乏动力;②血液高凝状态:术中操作、止血带的应用以及骨水泥热聚合反应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损伤,血管内皮下胶原暴露激活血小板,血小板发生粘附、聚集,形成血小板栓。另外失血,输血的原因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导致血栓形成血流滞缓;③术后肢体活动的减少,均能造成血流速度缓慢、血液淤滞、静脉过度扩张从而致使血栓形成。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般方法:①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②规范使用止血带;③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④常规进行静脉血栓知识宣教,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⑤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多饮水,避免脱水;⑥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控制血脂等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已成为骨科髋部大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可靠方法:利伐沙班是直接Xa因子抑制剂,应用方便,口服1次/d,与药物及食物相互作用少。与低分子量肝素相比能显著减少静脉血栓发生,且不增加出血风险[2]。

另外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是术后 24 h内,所以预防应尽早进行骨科大手术后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 4周,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可持续 3个月所以预防应尽早进行推荐药物预防时间最短 10 d,可延长至 11~35 d。经过我们的临床应用及结果观察结论是应用利伐沙班预防骨科髋部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可靠、值得推广的。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例8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175

骨科创伤手术后可能导致患者血流停滞及静脉损伤, 同时会增加血液粘稠度, 对下肢静脉回流有严重的影响, 因此, 在患者术后要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 而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要立即给予有效的治疗方法, 避免产生肺血栓栓塞症或者影响患者下肢功能[1]。为探究在骨科创伤手术患者治疗中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及措施, 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98例骨科创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骨科创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9例。观察组男28例, 女21例, 年龄最大75岁, 最小46岁, 平均年龄(56.8±6.1)岁, 其中23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16例为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 10例为股骨骨折术;对照组男27例, 女22例, 年龄最大76岁, 最小45岁, 平均年龄(56.7±6.4)岁, 其中24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14例为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 11例为股骨骨折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预防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而观察组在术后给予预防性措施, 具体包括:①基础预防:在进行手术时, 要保证动作轻柔, 对患者盆腔周围及四肢的静脉进行有效的保护, 避免伤及静脉内膜。在术后, 将患肢抬高, 以有利于静脉回流, 在患肢垫高时要防止血管被压迫, 对其回流产生影响。对患者进行指导, 使其加强下肢训练, 增强下肢肌肉收缩, 将肌肉泵功能增强。指导患者深呼吸, 使其胸腔负压, 对静脉回流起到促进作用[2]。②药物预防:在术后12 h, 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钠进行皮下注射, 若患者存在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障碍, 给予维生素K拮抗剂, 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测, 并对其肝肾功能进行监测[3]。

1. 2. 2 诊断方法 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但是其一旦发生可能会造成肺栓塞产生及静脉曲张, 足部肿胀、色素沉着及溃疡, 因此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诊断, 以便尽早治疗。其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特征及症状, 再加上辅助检查来诊断, 其症状为患肢肿胀、疼痛, 间歇性跛行, 发热及心跳加速等, 血栓位置深压痛。应用彩超对患者下肢静脉进行检查, 对其血流量、流速、方向进行观察。也可用螺旋CT进行静脉造影, 对盆腔及腹部静脉情况进行探查[4]。

1. 2. 3 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方法 对于深静脉血栓患者, 首先要将患肢抬高, 患肢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 促进肌肉主动收缩, 一旦无效, 应用以下方法:手术方式:将下腔静脉过滤器植入, 适用于抗凝治疗禁忌证患者, 并与手术取栓同用。导管内溶栓方法:以血栓形成位置为依据, 进行静脉穿刺插管, 并将静脉泵进行连接, 泵入50 U/24 h尿激酶, 根据患者凝血功能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调节尿激酶用量[5]。药物抗凝治疗为, 口服华法林, 1次/d, 30 mg/次。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疗效判定标准:当患肢肿胀不明显, 恢复劳动力为显效;患者下肢沉重感减轻明显, 肿胀有所消退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者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4.29%(7/49),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02%(25/4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骨科创伤手术后, 很容易产生深静脉血栓, 其发生率高达45%~60%。如果不进行预防及有效的治疗, 会发展为肺栓塞, 甚至会造成急性呼吸衰竭, 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发生血栓的患者小腿部会产生皮肤色素沉着, 形成溃疡, 也会造成间歇性跛行。

总之, 给予有效预防措施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在其治疗中采用导管溶栓治疗及手术取栓方法效果较好,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志军.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观察.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4(5):2606-2607.

[2] 程海松, 吴亚军.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16):240-241.

[3] 亚俊, 马志坚, 廖鹏, 等.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与临床治疗.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10):25-27.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例9

深静脉血栓是指机体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出现了异常的凝结,其多发生于下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可以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等,一旦发生血栓脱落会,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会出现Homans征,当落入其他脏器时会造成心、脑、肺等重要脏器栓塞。骨科手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加上肢体的制动,会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增加[1]。本文探讨了骨科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近几年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患者,手术类型为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等。随机分为:研究组(接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护理)和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术后护理)。研究组和对照组平均年龄、手术时间分别为(43.5±9.5)岁、(64.8±9.5)min、(44.8±10.7)岁、(65.9±10.2)min,两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无差异。

1.2入选标准 ①根据ACCP指南,患者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②自愿参加试验。

1.3常规护理 健康教育,讲解骨折手术方法,宣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告知患者戒烟,低脂饮食,术后抬高患肢,定期进行按摩,遵医嘱进行护理。

1.4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护理

1.4.1手术前护理 ①大部分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理、高危因素认识不足,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扭转患者认知错误。护士在于患者的交流中,告知患者术后要尽可能早期在床上进行下肢活动,如踝关节的伸屈活动、膝关节的屈曲运动等,帮助其形成客观科学的态度;②与患者进行认真、细致的心理交流,利用微信、图片、多媒体等多种方式,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有针对性地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知识;③护士在与患者交流中,注意礼貌用语、学会尊重患者,以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同时让患者对护士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减少顾虑;④对于气候炎热的夏季,体液丢失过多,会造成血液浓缩,因此护士要告知患者多饮水,避免体内高凝状态。

1.4.2手术中护理 ①手术或创伤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密切相关,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士要合理调整手术室温度,避免温度过度,造成血管收缩,血液流动缓慢,护士要将毛毯盖于患者身上,避免体内温度丢失,尤其是要保护好下肢,避免血管痉挛、造成血管内皮功能受到损伤,或血小板凝聚;②手术中加强与医生的配合,以减少手术时间,手术操作中,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1.4.3手术后护理 ①手术结束后,护士确保患者下肢处于舒适的,利于血液回流;②产后2 h后对患者下肢、踝关节、膝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同时双手挤压腓肠肌,充分利用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瓣的淤积血流回流心脏;③术后24 h鼓励患者翻身活动,踝关节、双足内收外展运动,趾部的主、被动活动;④饮食指导:有大肠排气后,以高蛋白、高纤维和高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多食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⑤休息时可抬高下肢,加快血液回流;⑥术后早期在护士帮助下及时离床活动;⑦手术后机体内分泌代谢紊乱,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等异常状态,护士要根据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和医生共同挑战用药方案,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⑧定期对手术部位进行体格检查,必要时可以借助血管超声来排除静脉腔有无异常血流信号。

1.5观察指标 对比:①两组下肢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②两组满意度调查表评分。满意度调查表评分满意度调查表由病房环境、护理态度、护理技巧、健康指导4项组成,共有10各条目,分值为1分、2分、3分,满分30分。

1.6统计学分析 数据录入Excel中,经过核对无误后导入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t检验。两样本率用χ2检验法,以P

2 结果

2.1两组下肢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两组下肢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有差异(P

2.2两组满意度调查表评分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比较有差异(P

3 讨论

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主要有:①年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②性别:女性雌激素水平升高可使血液黏度增加;③血型:B型者较高,O型者最低;④季节:夏季天气颜色,血液浓缩明显;⑤手术与创伤;⑥肢体制动;⑦静脉内留置导管;⑧恶性肿瘤;⑨下肢感染及内科疾病等。

骨科患者术后需要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变得松弛,周围静脉扩张,血液流动的速度变缓[2];此外术后为愈合创面的出血,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促凝物质增加;此外骨科患者在卧床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尿潴留等,而使下肢血液回流受阻[3]。上述原因为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因此本次研究中我们分别从术前、术中、术后进行早期护理干预,不仅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特点,还让患者下肢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早期下床运动,同时配合合理的饮食及生活方式,及早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前驱症状,这对预防疾病形成具有极大的意义[4-5]。同样结果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在下肢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上具有明显差异。因此我们认为通过综合护理可以减少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吕惠茹,郭晓英,陈静,等.早期护理干预对腰椎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4,(7):34.

[2]张秀梅,侯娜.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4,35(12):2648.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例10

关键词 骨科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 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6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fte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revention,nursing experience.Methods:analysis of 182 cases of Hospital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the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low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 nursing observation.Results:meticulous care,medication guidance accuracy,functional exercise,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postoperativ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Conclusion:through targeted to develop preventive nursing measures,active functional exercises,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is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y of the key.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postoperativ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revention and nursing experience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由于骨科术后长时间卧床而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骨科大手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是患者围手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血栓性疾病最好的方法是预防2。为此在优质化整体护理中对此类DVT高危患者采取正确评估,心理护理,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的综合措施,效果良好。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82例,男142例,女40例,年龄42~82岁,平均65岁。全髋关节置换术3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45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术58例,脊柱手术18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9例。根据ACCP指南评估手术的危险分级,本组病例均为DVT极高危险患者,住院时间14~35天,平均17天。

方法:综合评估患者,加强预防,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措施,预见性地从饮食、、功能锻炼等多方面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

结 果

住院期间全组患者中仅5例发生有典型症状的DVT,5例患者分别在7~10天内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及腓肠肌压痛等症状,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例1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科2001年4月~2002年2月下肢骨科手术后99例,男67例,女32例,最大年龄86岁,最小2岁。详见表l。

1.2护理原则方法术前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传;术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保持引流通畅;早期积极活动,促进静脉回流;下肢血液回流的观察;预防性抗凝治疗护理。采用术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肠溶阿斯匹林50mg口服,老年人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应缓慢滴注,以防发生肺水肿。

2结果

1例患者术后3d有小腿肿胀、肢体沉重感及紧张感,5例足背屈时有腓肠肌疼痛及腓肠肌压痛伴活动受限。因此术后应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对比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和感觉,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3护理体会

DVT的三大因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本组20例均属高龄患者,术前多合并多系统、多器官的生理性退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因为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使下肢静脉回流减慢,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使下肌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导致血流滞缓。此外术中长时间的被动体位、止血带的作用、下肢过度旋转和牵拉使邻近血管受到间接损伤的机率大大增加,针对上述发病原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3.1关于术前评估和高危人群宣教工作 高龄、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的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DVT。护士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对高危人群,术前预防DVT的护理措施有:①讲解术后易发生DVT的原因及后果,以引起患者重视,主动配合治疗护理。②劝导吸烟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③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活动方法,如用力足背伸跖屈收缩小腿肌肉,用力伸膝及收缩股四头肌、伸屈髋、膝,被动按摩等。

3.2关于术后促进静脉回流和保持引流通畅问题

利用重力原理,促进静脉回流。在术侧肢体下方垫入适当厚度的软枕,使髋、膝关节稍屈曲,并保证每天2次将肢体放平。人工关节置换术或股骨、胫腓骨骨折术后常放置伤口引流管,负压引流积血积液,引流管于术后24~72h拆除。若引流不畅易致局部血肿,不仅增加了感染机会,也使血肿下血管受压,使血流变缓。本组1例术后4小时切口渗血较多,伤口内积血积液,局部皮肤张力增高,经疏通引流,增加换药次数后痊愈。引起引流不畅的主要原因有:连接引流管的延长管过长或扭曲,引流管受肢体压迫或折叠;血块阻塞;引流袋过满导致负压吸引效果降低;负压引流器漏气失去引流作用;翻身时引流管滑脱等。因此,必须定时挤压引流管,观察引流情况,保持有效引流。引流液过少而患者主诉局部胀痛时应考虑引流不畅,须及时查找原因,引流液过多时应及时更换负压引流器以保证引流效果。延长管长度应适宜并妥善固定,负压引流器应低于伤口40~60cm。

3.4早期积极活动和下肢血液回流的观察

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因此易发生DVT。术后定时更换体位,早期进行患肢肌肉收缩,有利于静脉回流。方法包括主动肌肉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和关节伸屈以及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护士应因人而异制定活动计划,指导并督促实施。

3.5预防性抗凝治疗护理

本科采用术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肠溶阿斯匹林50mg口服,老年人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应缓慢滴注,以防发生肺水肿。因手术创伤大,且应用抗凝剂,故术后24h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伤口引流情况,按医嘱进行血常规及凝血酶时间测定。

下肢骨科手术后发生DVT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分析本组发生的6例,除1例术前有下肢静脉手术史外,其余例均为高龄且伴有糖尿病史。有报道全髋转换术后1周内进行双下肢静脉造影,DVT的发生率为16%,但临床并没有觉察到DVT的发生。这可能是术后病人下肢疼痛、肿胀,掩盖了下肢DVT的症状。如此高的亚临床DVT发生率,告诫我们预防DVT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